脑梗死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00:41:01

脑梗死范文篇1

对于该病的诊断,由病史、症状、体征等临床特点,提供了第一手重要的诊断依据。目前更为突出的是影像学检查手段的完善、发展,使早期、超早期诊断成为可能。

1.1CT目前,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头颅CT平扫检查是常规影像检查,因其能迅速而敏感地发现脑出血的存在,进行第一步最重要的鉴别诊断。先进的CT设备可在卒中发生数小时内提供诊断信息,最常见的CT改变为大脑中动脉闭塞时的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其他的早期缺血改变包括豆状核密度下降、岛带消失、半侧脑沟消失和半侧脑实质密度下降,后两种CT异常提示了梗死面积大、预后不良及进行溶栓治疗的危险性增加[1~3]。近年,随着螺旋CT的发展,CT血管成像及灌注成像为脑梗死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更多的帮助。

1.1.1CT血管成像(CTA)CTA为通过静注碘化造影剂后,经螺旋CT扫描进行血管重建成像,其成像质量正在接近常规血管造影。这项技术可以检测颅外颈动脉狭窄程度和斑块形态,还可以可靠地检测颅内血管狭窄、栓子和中等大小或一些更大的动脉瘤。因可较直观地看到脑的血液循环情况,故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1.1.2CT灌注成像CT灌注成像技术,主要通过团注碘对比剂显示毛细血管内对比剂通过时引起的脑组织密度变化状态。在急性脑缺血早期,特别是发病2~4h的超早期,常规CT平扫改变轻微或无异常改变,一旦出现低密度病灶,就被认为是缺血性梗死形成,代表形态结构的破坏。而灌注成像能早期发现灌注异常区,对估计侧支循环和患者的预后极为重要[4,5]。近年来,多层CT灌注成像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高,可快速、准确、无创和三维地评价脑循环内血流动力学变化[4]。

1.2核磁共振(MR)磁共振成像(MRI)是目前最重要的辅助检查之一,在采用T1加权和T2加权成像上,早期在6h后就可出现异常,表现为长T1和长T2信号,T1为低信号,T2为高信号。更为早期的诊断方法为弥散加权像(DWI)和灌注成像(PWI),可以自症状出现数分钟发现异常,最多在发病后1h左右即可出现。

1.2.1DWIDWI是利用磁共振中弥散(布朗运动)效应显示被检组织中水分子的微观运动,对早期缺血改变非常敏感,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其在缺血后105min即可看到高信号[4]。其反映的是细胞内水肿情况,是细胞死亡的标志[6]。在梗死早期,DWI的检测很敏感,且具有相对特异性。其表现显示出较高诊断准确性,但在很多急性神经综合征中可呈阳性,应同时观察ADC(表观弥散系数)图,以除外多发硬化等引起DWI异常的疾病[4,7]。对多发性梗死的患者,DWI明显优于T2加权像,但最近证实对小的脑干腔隙性梗死有可能漏诊。

1.2.2PWI利用这一技术可以获取脑灌注状态的相关信息,最常用的是团注对比剂追踪技术。PWI反映的是血流灌注的情况,可提供最早和最直接的血流下降的信息,在缺血区呈现高信号,发现早期缺血较DWI更为敏感[4]。从脑梗死早期直到病后48h这段时间内,DWI和PWI联合应用效果明显优于常规MRI。DWI与PWI的联合应用十分重要,因为发病后数分钟内二者即可观察到梗死的位置及范围。而PWI面积和DWI面积之差,即缺血但无细胞坏死的区域,也就是半暗带的面积,据此可判断是否适合溶栓治疗[6]。

1.2.3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其对血液流动非常敏感,是在流动的血液与静止的脑组织之间信号差异的基础上进行的,可产生颈部和颅内血管的血管造影样成像。此技术是一项血流依赖性技术,血流信号的消失并不肯定意味着血管完全闭塞,而只能说明血流速度降低到了某个临界值。其成像方法有许多序列,其中2D相差MRA只捕获真正开放的血管,因此对区分缓慢血流、无血流与正常血流是一项特别有帮助的技术。各序列应联合应用,以免误诊。

1.2.4磁共振频谱(MRS)是MR技术的新进展之一,可以评价指定脑区的代谢活动及某种代谢物的浓度。其可以早期诊断脑梗死,并对预后做出判断,脑梗死后不同时间、不同部位和大小,MRS表现有所不同。其不足之处主要在于检查时间长,使高龄及体弱者的检查受限,也可能使开始治疗的时间延迟[8]。

2治疗

对于急性脑血管疾病一般的治疗是注意监测生命体征和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首先应通过保持呼吸道通畅、充分供氧、防止误吸等手段预防呼吸道的并发症。有学者指出[9],除要防止呕吐物被误吸外,急性期饮食也应非常谨慎。在意识不太好时,或有吞咽障碍时,均应严格禁食,采取肠道外途径维持营养,或用鼻饲管维持营养及给药。对脑梗死目前研究及临床所关注的是超早期溶栓治疗、抗凝、降纤治疗等方面。

2.1溶栓治疗该疗法是近年研究的热点,其目的是希望使血管尽早再通,恢复缺血区的血液供应,抢救那些缺血但尚未坏死即“半暗带”区的神经元,使患者的功能恢复,减少后遗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1.1适应证和禁忌证现认为溶栓治疗无绝对的年龄限制,溶栓应在发病的3h内进行,国内的尿激酶静脉溶栓可至6h。如有下列情况不宜进行溶栓治疗:3个月内有卒中和严重头颅外伤史;2周内有外科大手术和严重躯体外伤史;既往脑出血病史;颅内肿瘤、动静脉畸形或动脉瘤;21天内有胃肠道或泌尿道出血;1周内在非压迫部位有动脉穿刺或腰穿史;同时口服抗凝药物;查体血压≥185/110mmHg;血小板<100×109/L;PT>15s;APTT超过参考值范围;血糖<2.7mmol/L或>21.6mmol/L。头颅CT发现颅内出血为绝对禁忌证,在首次CT扫描即出现大面积梗死的早期征兆时,溶栓治疗应谨慎。

2.1.2药物溶栓常用的药物有尿激酶、链激酶、tPA等。其中只有tPA是唯一经过FDA批准的药物,现链激酶很少应用[10]。临床使用的tPA为重组DNA技术生产,是国外常用的溶栓药物。其血清中半衰期为4~6min,但同血块中的纤维蛋白结合后半衰期延长。成人剂量为0.9mg/kg,首先在1min以上的时间内静脉推注总量的10%,余量在1h内静脉滴注,总量≤90mg。用药过程中定时进行神经功能评价,如出现严重头痛、恶心和呕吐、急性高血压,应停止用药,并急做CT检查。另一种溶栓药物尿激酶为国内所常用,其半衰期约(14±6)min,入血后直接作用于纤溶酶原,通过溶解血栓中的纤维蛋白而发挥作用。半衰期后其溶栓和抗凝作用仍可维持6~8h。用法为先给予25万U左右的负载剂量,然后继续给予,以达溶栓目的。总剂量一般认为为75~150万U,也有主张100~200万U[9]。另有认为[11],溶栓成功后6~8h应追加尿激酶25~50万U(先在总量中扣除),1h内滴完,以防止复发梗死。根据溶栓途径,有动脉溶栓、静脉溶栓之分。利用溶栓药物进行治疗,经研究,动脉、静脉途径均可利用。一般认为,动脉溶栓的时间窗可为静脉溶栓的2倍。如通过介入手段,则再通率相对较高。2.1.3机械溶栓机械溶栓是一种新兴的技术,是利用导管将血栓破坏装置直接送入闭塞动脉中的血栓栓子处,这些机械采用超声、激光能和产生吸力的生理盐水喷射治疗卒中。其具有能够在数分钟内破坏血栓的优点,而即便动脉内溶栓治疗也需要2h才能溶解1个血栓。有些装置已进入临床试验,另有一些即将进入临床试验。早期的临床试验已表明,此方法治疗急性脑梗死是可行的[12]。

2.2抗凝、降纤治疗抗凝药物常用的有肝素、肝素类似物和华法林等。抗凝治疗不能溶栓,没有使血管再通的作用,只能防止血栓的进展及防止栓子的再次形成,从而防止再次栓塞。目前许多专家建议,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早期足量肝素治疗适应证:(1)有心源性再栓塞的高度危险性;(2)有症状脑动脉夹层分离;(3)有症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溃疡形成;(4)基底动脉血栓形成,在动脉内溶栓治疗前;(5)高凝性凝血病;(6)静脉窦血栓形成,即使是在与脑出血有关时[13]。应用抗凝治疗前必须进行CT检查以排除不典型的出血,现有争议的是抗凝的时机。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相对于普通肝素安全。降纤治疗主要是应用蛇毒制剂,其主要成分是类凝血酶(TLE),TLE与凝血酶相似,但对凝血因子Ⅷ无作用,不会使纤维蛋白交联成不溶凝块,因此不会导致凝血,而起降纤和抗凝作用。目前所用蛇毒制剂有国产的蝮蛇抗栓酶、降纤酶等,国外的有安克洛酶、东菱克栓酶等,此外尚有口服的蚓激酶等也有降纤作用。最近国内研究显示,虽然给药后纤维蛋白原及凝血酶原活性均有明显下降,但发病2周及出院时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Barthel指数两组无明显差异[9]。

2.3其他治疗其中比较重要的是血压的控制。在2003年版AHA指南中,指出除非舒张压>120mmHg或收缩压>220mmHg,否则应拒绝降压治疗[14]。一般认为,与患者的年龄和高血压病史有关。年龄越大,高血压病史越长,脑梗死急性期的血压控制越应谨慎进行,以免引起低灌注而加重缺血。每24h降压幅度不宜>30/20mmHg[11]。药物可选用静脉给予拉贝洛尔等,应避免舌下含服心痛定等钙拮抗剂,因为其可被快速吸收导致血压急剧下降。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也为人们所关注,常用的药物有阿司匹林、潘生丁、抵克力得等。目前阿司匹林的预防性作用已得到肯定,有学者认为与潘生丁合用比较理想,对不能进行溶栓治疗的病例,应在发病24~48h内给予阿司匹林[10,14]。

3神经干细胞移植―未来的希望

利用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已成为关注的焦点之一。已有明确的证据表明,不仅胚胎期未成熟的神经组织,而且成人中枢神经系统的特定部位也存在神经干细胞,这些特定部位的神经干细胞在特定的条件下具有再生能力[15]。因此,希望通过激活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或植入外源性神经干细胞对一些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脑血管疾病和外伤引起的神经元脱失进行治疗。神经干细胞移植不是对抗神经病变的病理过程,而是通过其潜在的自我修复功能,使受损组织得以新生。现该方法已试用于帕金森病的治疗,我们期待它的成功。

参考文献

1殷小平,张苏明,姜亚平.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3,11(1):50-52.

2赵湛,曾进胜.恶性大脑中动脉区梗死的早期诊断.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3,11(6):432-434.

3王艳,杜桂芹.大脑中动脉闭塞CT的早期改变.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3,20(6):557.

4赵静霞,李春岩.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影像学新进展.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3,11(3):182-183.

5董江宁,熊克仁.急性脑缺血的CT灌注成像.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4,12(5):383-385.

6王拥军.脑血管病的研究进展.神经疾病临床进展学习班讲义汇编,2004,35-41.

7金银华,李吉,黄砚玲,等.弥散加权成像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3,20(1):65-67.

8李华钢,章军建.磁共振波谱分析在脑梗死中的应用.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3,11(6):442-444.

9王新德.神经病学(第8卷).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422-432.

10肖勤,余慧贞(译).卒中的内科治疗.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3,11(6):473-476.

11张微微.溶栓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利与弊.神经疾病临床进展学习班讲义汇编,2004,126-129.

12王介明,梁建华(译).急性卒中的机械溶栓.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3,11(5):398-400.

13路德力,田静(译).卒中的抗凝治疗.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3,11(6):468-472.

14曲东锋,陈兴洲,李宏建,等(译).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早期处理指南―――美国卒中学会卒中委员会科学声明.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3,11(5):323-339.

脑梗死范文篇2

关键词:脑梗死;护理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脑血管供血障碍,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出现坏死或软化,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最新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我国城市居民中脑血管病占死亡原因首位,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59.8%[1]。脑梗死通常分: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最常见的原因是高血压病,约占90%;其次为糖尿病和高血脂症[2]。老年人大面积脑梗死发病危重,病情发展迅速,并发症多,预后差。现将2008年8月至2009年8月本院收治的122例脑梗死病人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22例中男73例,女49例;年龄52~85(65.1±7.76)岁。诊断标准:全部病例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梗死诊断标准;并经脑CT或MRI确诊。其中基底节脑梗死38例、脑栓塞4例、大面积脑梗死15例、小脑梗死9例、脑干梗死12例、腔隙性脑梗死26例,多发腔梗18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96例;冠心病史38例;风心病史8例,糖尿病42例;脑卒中病史16例。

1.2临床表现以意识障碍为首发症状11例,其中嗜睡8例,浅昏迷至重度昏迷6例,另有5例患者入院时神志清楚,住院1~3d渐至嗜睡昏迷;以头痛为首发症状2例;以四肢抽搐起病2例;35例以言语不清、肢体乏力起病。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偏瘫。血压升高50例,失语15例。

1.3治疗原则对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及时应用脱水降颅压,消除脑水肿,对一般梗塞灶则用抗血小板聚集药、钙拮抗剂、血管扩张剂以改善脑循环,神经营养剂和预防感染等治疗,结果死亡7例,自动出院6例,余经治疗后病情稳定,均留有不同程度的偏瘫、失语、吞咽障碍等严重后遗症。

2护理

护理人员必须熟悉脑梗死的病因、分类、病理生理、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这样才能按照病程的不同时期采取各种预防和护理措施,将所致的后期损害降到最低。

2.1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变化根据病情每1~2小时监测T、P、R、BP,如有意识障碍加重、头痛剧烈、频繁呕吐、躁动不安、颈项强直、瞳孔大小不等、血压升高、呼吸、脉搏慢,即有梗死面积增大、出血或者脑疝的可能,如突然失语,肢体偏瘫程度加重、意识障碍加深等。可能有新的血栓形成,应及时通知医生。意识障碍者取平卧位,头部抬高10~15°,并偏向一侧。意识不清者发病24h内应暂停进食,24h后给予鼻饲饮食记录出入量。

2.2药物护理使用甘露醇快速滴入,一般250ml20~30min内滴完,防止外渗。应用抗凝时,定时监测KPTr,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有无口腔黏膜、牙龈和皮下出血及血尿、黑便等,备好鱼精蛋白锌、6一氨基己酸等药物对抗治疗;应用血管扩张剂尼莫地平静脉滴注时,应缓慢滴注,并且要严密监测血压变化,防止血压过低引起脑供血不足加重脑损害。

2.3气道管理保持良好的氧合是脑卒中治疗的基础,如有低氧存在,应立即以2~4L/min吸氧,并加强呼吸道管理如保持头侧位、淸除口腔分泌物、定期拍背、吸痰等,尽快纠正低氧。对于有意识障碍(GCS评分小于8分)又有高度误吸危险者,应尽早实施气管插管[1]。

2.4做好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入院后即对病人进行Braden评分,必要垫气垫床。不能自主翻身病人,协助每1~2小时翻身扣背一次。刺激咳嗽,及时排痰。使用便器时避免擦伤皮肤。床铺保持平整、干燥。予口腔护理、会阴护理bid。做好导尿管护理。由于病人长期卧床,活动量小,肠蠕动减少,很容易引起便秘,所以,在补充营养的同时,要注意粗纤维食物的补充。对风湿性心脏病引起的脑栓塞急性期应严格要求患者绝对卧床,切忌饱餐,帮助病人翻身时动作要轻,并保持大便通畅。合并糖尿病患者,局部神经营养障碍,压迫过久会引起皮肤破溃,形成“褥疮”,更应加强皮肤护理及足部护理。

2.5心理护理脑梗死发病急,患者往往对突如其来的生理功能障碍引起的日常生活困难难以接受,往往陷入绝望和担忧的状态中。心理护理的目的是给患者对疾病有一个正确认识以及应抱有的态度,同时使之引起情绪改变和积极自我治疗的意志行动。护士启发诱导患者正确对待疾病,鼓励其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给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为患者及家属提供有关的健康宣教资料,可采用发放宣教小册子或集体看康复录像带的形式,还可请康复治疗效果好的患者,做现身说法的宣教。要富有同情心,创造良好环境,加强对家属的心理疏导工作,为患者康复提供有利的社会支持系统,激发患者进行康复的兴趣,激励病人配合治疗。

2.6康复护理

2.6.1肢体功能障碍的护理偏瘫侧肢体处于良肢位,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防止肿胀。双下肢尽量避免输液,以免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在脑梗死急性期,一旦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后48h即可进行康复训练。主要以预防并发症及继发障碍的出现,并为今后的康复训练做准备。功能锻炼主要采取床上被动运动与主动运动相结合,活动偏瘫肢体,做肢体按摩,被动活动和坐起、站立、步行锻炼,防止肢体挛缩、畸形。

2.6.2语言康复训练向患者解释语言锻炼的目的、方法、告诉患者失语是暂时的,语言功能的训练,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互动练习[3]。体贴关心病人,诱导和鼓励患者说话,耐心纠正发音,从简到繁,如“e”、“啊”、“歌”等,反复练习坚持不懈。

2.6.3饮食护理对吞咽障碍病人进食前予提供适当休息,能坐起的患者取躯干垂直头正中位。坐起患者,一般采用躯干30°仰卧位头部前屈,偏瘫侧肩部用枕垫起。喂食者位于患者健侧。这种体位可以减少食物向鼻腔返流和误吸,可让其进食粘稠食物,如稠粥、软饭等。避免过稀过干的食物,鼓励患者自己进食,进食过程中让患者充分咀嚼,确信吞咽后继续进食。床前要有吸引装置,如所进食物滞留,鼓励患者头转向健侧,并控制舌头向麻痹的一侧,消除残留食物。如果食物误吸入呼吸道,轻者引起肺部感染,造成吸入性肺炎;重者可能因窒息而死亡。

2.6.4日常生活训练患病后除了要尽早而正规地训练患肢,还应注意开发健肢的潜能。衣服要做得宽松柔软,穿衣时先穿瘫痪侧,后穿健侧;脱衣时先脱健侧,后脱患侧。练习洗脸、如厕、进食、转移等生活技能,倡导“自理模式”,提高患者自理能力。

2.6.5安全护理评估病人,做好病人及家属安全宣教,根据病情,采取床头警示标识,床栏、约束具等保护措施,下地、如厕搀扶防跌倒、坠床。

2.7做好出院健康教育指导病人出院时大多存在肢体功能障碍、生活不能自理、言语障碍、悲观失望等问题,予心理卫生指导尤为重要,树立信心,家人支持;康复训练是脑梗死康复的主要办法,要持之以恒;指导患者避免复发危险因素,保持良好的情绪,避免紧张、焦虑、烦躁等负性情绪,坚持定时测血压、血糖、血脂。如出现手指麻木乏力或短暂的说话困难、流涎、口角歪斜、步态不稳等脑缺血先兆应及时就诊。嘱患者按时服药,定期门诊随访,出现任何不适随时来院诊治。

3体会

脑梗死病人虽然不及脑出血凶险,但是病人大多年老体弱,诸多慢性病缠身,梗塞区可以在短时间内扩大;大面积脑梗死、脑栓塞病人发病急、病情重,在护理过程中要加强病情观察,及早发现病情变化才能为抢救赢得时间;切实做好各项生活护理,降低感染的发生率;心理卫生指导,有针对性地采取护理干预措施,促进脑梗死患者康复的依从性,配合早期康复训练,减少合并症;做好出院指导;从而提高患者治愈率和病后的生存质量,降低病死率。

【参考文献】

[1]张悦怡,庄一渝,程丽君,等.急重症救护新概念与新技术[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79-181.

脑梗死范文篇3

1.1一般资料。纳入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脑血管病诊治与共识》(2016年版)中脑梗死相关诊断标准;住院时间不短于7d;无语言障碍、认知障碍等相关精神系统疾病。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入院前伴脑出血;严重肝肾功能疾病;住院期间患者要求自动出院或转院;不能配合随访(出院后1个月失联、死亡等)。病例选择与分组:选取医院2017年6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脑梗死住院患者10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4例)和研究组(5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1.2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予稳定血压、抗血小板聚集、抗凝等基础治疗。对照组患者仅予常规医疗服务,包括护士发药并简单讲解用药方法等。研究组患者予临床药师主导的药学路径服务,参照第17版《新编药物学》《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脑梗死疾病临床路径》《中国脑血管病诊治与共识(2016版)》及药品说明书等建立服务模式、方法及步骤,并确立药学服务监护的内容和指标,具体方法包括临床药师参与药学查房,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通过发放宣传卡片在患者床边分类讲解用药知识,详细交代药品类别、作用、用法用量、注意事项及药品不良反应等,并依据患者的个人能力及受教育程度调整讲解内容,反复强调合理用药的意义。1.3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临床疗效:参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判定[3]。基本痊愈,NIHSS评分降低91%~100%,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显效,NIHSS评分降低46%~90%,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好转;进步,NIHSS评分降低18%~45%,临床症状和体征轻度改善;无效,NIHSS评分降低≤17%,临床症状和体征无变化。总有效=基本痊愈+显效+进步。不合理用药水平:临床药师利用医嘱审核系统对每日用药医嘱进行审核,记录医嘱条目数及不合理医嘱条目数,于医嘱审核表中写明理由。分别以有无药物依赖性、过敏史,有无适应证、药物用法用量、疗程,药物相互作用、有无配伍禁忌及禁忌证等为评判标准。药学服务满意度:采用自制调查问卷于患者出院当日进行考察,100分为极满意,80~99分为非常满意,60~79分为满意,40~59分为不满意,<40分为极不满意。总满意=极满意+非常满意+满意。药品不良反应:观察患者住院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4]。用药依从性:完全依从,患者严格按临床药师指导用药;部分依从,患者用药期间漏服不超过半数药物;不依从,患者用药期间漏服超过半数药物。具体评估内容包括是否按用量、周期正确服用药物;有无漏服、随意增减药物剂量;是否按医嘱服用药品种类等。依从=完全依从+部分依从。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用药医嘱不合理率为1.40%(102/7270),明显低于观察组的2.44%(179/7344)(χ2=20.726,P=0.000<0.05)。结果见表2至表5。

3讨论

用药依从性是影响药物疗效的重要因素,用药依从性差的原因主要有药品不良反应,患者存在对抗心理及经济状况差,药品疗效差,医师和药师指导不明确,以及用药环境的改变等[5-6]。脑梗死患者出院后需长期服用降压药、抑制血小板聚集药、调血糖药和调脂药,这些药物能有效预防脑梗死的复发,但无明显改善脑梗死后遗症的效果,因此绝大多数患者认为其效果一般而擅自停药;亦有部分脑梗死患者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认知不全,仅通过查看药品说明书或经其他患者告知而得,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常被夸大,出于对不良反应的担心而停药;有些患者并不知道药物需长期服用,在出院后医师开具的药物吃完就停药;同时,患者的客观经济条件也会造成停药。上述因素均会导致脑梗死复发[7]。临床药师在患者用药咨询、医嘱审核、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药物疗效提高及个体化用药方案制订等方面可发挥显著作用[8]。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临床药师主导的药学路径服务模式可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用药情况,提高用药效果。这可能是因为临床药师每天参与药学查房,修改不合理用药医嘱,并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提高用药依从性,并督促患者每天正确用药及坚持服药,减少了漏药情况的发生,保证药物能持续地发挥疗效,且作用持久[9]。研究组不合理用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临床药师审核分析用药医嘱条目,及时干预并减少了不合理用药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对药学服务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患者对由临床药师主导的药学路径服务模式较满意。提示全程用药指导确保了患者的用药安全,改善了患者住院期间的治疗体验,并体现了医院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提高了患者对医疗过程的满意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医患纠纷[10]。研究组患者药品不良反应例次明显少于对照组,说明临床药师参与的药学监护可明显降低药品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刘江等[11]的研究结果相符。这可能与临床药师对患者用药进行合理讲解,关注患者的既往用药史、过敏史、家族史等信息,并告知正确的服药方式,并及时、正确地处理异常情况有关。同时,临床药师还可在查房过程中依靠自身的专业优势,加强对药品不良反应的预警,防止漏报、错报等情况的发生,促进合理用药,确保用药安全。研究组患者出院后1个月,用药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组患者对医务人员联合制订治疗方案的执行程度较高,出院后能坚持药物的后续治疗。提示临床药师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了用药讲解,提升了他们对正确治疗疾病及药品不良反应的合理认识,同时出院后临床药师还提供用药指导及不定期的电话回访,减少了不合理用药情况的发生,并提高了患者对后续治疗方案的执行力度和依从性[12]。

脑梗死范文篇4

1.临床资料

2009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2型糖尿病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8例,男72例,女56例,年龄29~76岁,入院时出现低血糖或高渗性酮症酸中毒8例,糖尿病史2~18年,以5年以上居多;均符合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2],经CT证实有脑梗死。临床表现头痛20例;昏迷10例;眩晕、恶心、呕吐28例;不同程度瘫痪和(或)痛温感觉异常36例;运动和(或)感觉性失语10例;构音障碍、饮水反呛、延髓麻痹10例;褥疮5例;糖尿病足12例;中枢或肺炎引起的发热8例,尿路感染8例。治疗后神经功能改善评价疗效:治愈29例,显效9例,进步7例,无效3例,恶化4例(其中3例死亡)。

2.一般病情观察及护理措施

首先做好心理护理;其次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的标准,评估意识障碍程度,及时通知医生以便调节治疗方案。交接班时要认真观察记录瞳孔是否等大同圆及对光反射的灵敏度,同时认真做好记录。其他方面应注意皮肤是否完整、有无褥疮录。梗死部位不同可引起尿潴留或尿失禁,及时给予导尿,还应该注意尽量不在患肢进行静脉输液,嘱患者家属慎用热水袋热敷,防治烫伤发生。治疗过程中的病情观察及护理措施脱水剂应用及护理: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大部分有脑水肿。根据病情合理使用脱水剂。对于急性期血压增高患者,严密观察血压波动。如血压180/90mmHg以下可不予处置,超出此范围可采用降压治疗,但过程要缓慢平稳。因为血压降的过低可导致脑血流灌注量减少,使缺血半暗带的恢复受到影响,加重脑梗死。此外,还应该预防皮下注射部位渗液,甘露醇为高渗性溶液易引起局部皮肤坏死。血糖检测及护理:①有合并症者均采用胰岛素控制血糖,根据血糖水平调节胰岛素用量。空腹血糖7.8~11.0mmol/L的患者3次/日监测血糖;血糖11.1~16.7mmoL/L的患者每4小时测血糖1次:血糖≥16.8mmoL/L的患者每2小时监测血糖1次。建立血糖定期监测登记记录,准确遵医嘱使用胰岛素,脑梗死后应激引起血糖增高,合并有糖尿病加大发生酮症酸中毒的可能,又因为血糖控制不佳,脑组织对血糖浓度的改变又非常敏感,易引起低血糖的发生,同时形成恶性循环,增加脑梗死病灶的再发。所以护士要及时巡视,警惕低血糖症状发生。体温的观察:2型糖尿病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由于有肢体瘫痪,患者需要长期卧床,防止褥疮、坠积性肺炎、尿路感染的发生非常重要,对2型糖尿病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每2小时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预防坠积性肺炎发生,检查身体受压部位皮肤血运情况,定时指导患者健肢支床,抬起臀部,定时局部皮肤按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高度警惕褥疮的发生。尿量观察:尿量是观察患者肾功能及全身代谢最好的指标,急性脑梗死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分泌增加,肾脏缺血严重,易发生肾坏死,脑梗死患者需要应用甘露醇脱水减轻脑水肿,而甘露醇属于高渗液,能够损伤肾脏,同时甘露醇结晶易阻塞肾小管,引起血尿或无尿等肾损害。所以要严密观察尿量、颜色、性状成分,当尿液中出现絮状沉淀常为肾功不全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的蛋白尿或真菌感染引起的上皮细胞脱落物,出现此情况及时通知医生给予相应处置;脱水过多时易引起水、电解质紊乱,所以根据尿量补充水电解质及营养物质,维持体内稳态平衡。

昏迷患者一般护理:昏迷患者头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口腔清洁。痰液黏稠不易咳出遵医嘱雾化吸入,并要定时翻身、拍背以利痰液排出。对于球麻痹易发生呛咳的患者饮食中避免误吸,加强口腔护理应。双眼闭合困难患者,涂抹0.5%的金霉素眼膏,防止角膜溃疡,双侧球结膜水肿的患者用0.25%氯霉素眼药水滴眼以预防感染。病房紫外线消毒1次/日,1小时/次,注意覆盖身体,尤其是眼部。

脑梗死范文篇5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

Aclinicalstudyofearlierthrombolysistreatmentfor30casesofacutecerebralinfarction

XIANYu,CHENJun-pao,LIJing-yuan.TheSecondPeople’sHospitalofGuangdongProvince,Guangzhou510317,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obtainamosteffectivetreatmentforacutecerebralinfarctionthroughtheclinicalresearchofthrombolysisforacutecerebralinfarctionintheinitialstage.Methods30casesmatchedtheconditionofthrombolysisforacutecerebralinfarctionwereconsideredastheexperimentgroupand500mlofdextran-40and30mlofsalviamiltiorrhizawereinjectedto30patientsinthecontrolgroup.ResultsTherestorationofnervesfunctiontookshortertime(P<0.05)andthecurativeeffectwasmoresignificant(P<0.05)intheexperimentgroupthaninthecontrolgroup.Hemorheologyimprovedmoresignificantlyintheexperimentgroupthaninthecontrolgroup.ConclusionThetherapyofthrombolysisforacutecerebralinfarctionintheinitialstageiseffectiveandvaluable.

【Keywords】acutecerebralinfarction;earlier;thrombolysis

近年来,国外普遍开展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许多结果表明,早期溶栓可能是治疗急性脑梗死最有效、最有希望的治疗方法。现将我院近两年来用尿激酶早期溶栓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自2006年8月~2008年3月住院资料完整的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要点[1]且满足以下条件的病人共30例。条件:年龄30~80岁;无颅内出血史或4天内出血史;脑CT排除脑出血,且无明显与神经系统功能缺损相对应的低密度影;发病至溶栓治疗在6h内(椎基底动脉系统12h以内);治疗前收缩压>200mmHg或舒张压>120mmHg的病人除外;除外活动性内出血,出血素质,胃肠溃疡病,近期手术,重度心肝肾损害;患者家属签字同意;瘫痪肢体肌力≤Ⅲ级;不处于妊娠期。同时选择同期住院发病在6h内不能溶栓者用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注射液30ml治疗30例进行对照。

1.2一般资料溶栓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42~78岁,平均63±10.5岁;对照组30例,男23例,女7例,年龄49~76岁,平均64±9.12岁。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见表1。表1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注:两组间比较,P>0.05

1.3治疗方法溶栓组:急查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心电图、正常者,先用20%甘露醇125ml静脉滴注,再用生理盐水250ml+尿激酶100万单位静脉滴注,边滴边观察(患者肌力)疗效,滴注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及皮肤黏膜、胃肠道、呼吸道等有无出血征象,尿激酶用量100~200万单位;对照组: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丹参注射液3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15天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两组均给予钙离子拮抗剂、脑细胞保护剂、氧自由基清出剂、血小板抑制剂、脱水等对症支持治疗。

1.4观察指标治疗前后分别观察临床特征,血液流变学(血液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血栓形成数),肝肾功能。

1.5疗效评定标准按1996年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2]。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最高分为45分,最低分0分。疗效按以下标准进行评定:(1)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2)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3)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4)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无减少或增加;(5)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6)死亡。所得结果由x±s表示,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配对t检验及卡方检验。

2结果

各组病人病情及病后开始治疗时间分布相似,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积分相似,具有可比性,见表2。治疗后复查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等均无异常。应用尿激酶患者,其神经功能恢复快,且疗程中无脑出血及其他部位出血迹象。疗效见表3,表4。表2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前后结果对比表3两组疗效比较表4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3讨论

本观察结果表明:(1)溶栓组神经功能恢复比对照组明显快(P<0.05),疗效明显比对照组好(P<0.05);(2)溶栓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改善十分显著;通过降低全血粘度,降低红细胞压积及血小板吸附率,从而促进血液流动,防止红细胞、血小板聚集,使脑血栓得以消除。对照组改善不明显。

目前认为,梗死发生以后,梗死核心区周围组织仍存在临界血流量,一旦实现血管再通这一区域的神经组织就能够存活。到目前为止,溶栓治疗是惟一能使闭塞血管再通,恢复血流,缩小梗死面积,使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降低的有效疗法[3]。尿激酶能促使血栓中纤维蛋白溶解,快速使血流再通,减轻缺血损伤,提高溶栓效果。

溶栓治疗的严重并发症主要是脑出血,与下列因素有关:(1)时间窗:国内外的意见基本一致,即溶栓应于6h后开始,Levy等报道,6h内开始治疗者出血发生率为25%,3~6h内应用基因重组型t-PA,出血率<10%[4,5];(2)药物剂量:一般认为随剂量的增加,出血率也增加[4,6];(3)年龄:对脑梗死的临床研究表明,并未发现高龄(80~86岁)患者脑出血的发生率肯定增高,溶栓的方法和60岁以下患者相同,也就是说年龄并不影响治疗方案和效果[5,6];(4)高血压:高血压将增加出血的危险性。当收缩压>180mmHg(1mmHg=0.1333kPa)或舒张压>100mmHg,发生脑出血的机会将大大增加[1,2];(5)其他:心源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可能更易发生出血;(6)治疗前早期CT检查已有低密度改变者,溶栓治疗前后出血的危险性将增加[5]。本文溶栓组溶栓后复查头颅CT,未见脑出血。行溶栓治疗后需具备完善的紧急辅助治疗措施及处理颅内出血的抢救设备。溶栓前应尽可能告知患者可能发生的危险及可能的疗效,签署自愿书。

我国脑卒中(其中75%为脑梗死)新发病例约150万,患病人数高达500~600万,每年死亡者近100万,存活者中约1/4不同程度丧失劳动力,重度致残者占40%以上。超早期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成功给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带来了希望,也提出了挑战[7]。如何安全有效地进行超早期溶栓治疗,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预后生存质量,仍是脑梗死治疗中面临的一个艰巨任务。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6,29(6):379.

2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中华神经内科杂志,1996,29(6):381.

3陈清棠,贺茂林,徐忠定,等.急性脑梗死(6h以内)静脉溶栓治疗.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1,18(5):261.

4贺茂林,陈清棠.急性脑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初步临床.1996年神经内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1996,3-4.

5LevyDE,BrottTG,HaleyEC,etal.Factorsrelatedtointeracranialhematomaformationinpatientsreceivingtissueplasminogenactivatorforacuteischemic.Sroke,1994,25:91-297.

脑梗死范文篇6

论文摘要:目的:评价两种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药物经济学效果。方法:将123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两组,A组62例,用银杏达莫注射液25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静滴,2次/d;B组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1静滴,2次/d。两组疗程均为2周。结果:观察疗效,药物A组经济学评价率为83.9%;B组为65.6%。A组成本效果比为24.B组成本效果比为5.27。结论: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脑梗死具有较好的成本效果比。

笔者用银杏达莫注射液及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脑梗死,并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及治疗方法2004年6月~2005年6月收治的123例脑梗死病人,其诊断标准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疗效评定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标准。所有的病人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只有出血性脑梗死,大面积脑梗死深昏迷,严重心、肝、肾功能损害者,有血液病或出血倾向者,严重高血压(收缩压超过200mmHg以上)者,均不作为人选标准。

123例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2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22例,年龄47~78岁,平均62.6岁,发病就诊时间7d以内,平均4.7d,其中基底节梗死28例,额叶梗死11例,小脑梗死3例,枕叶梗死5例,颞叶梗死9例,脑干梗死6例;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6~11分11例,12~17分18例,24分以上8例。对照组61例,男39例,女22例,年龄49~81岁,平均60.7岁,发病到门诊就诊时间7d以内,平均3.9d,其中基底节区梗死31例,额叶梗死8例,小脑梗死3例,枕叶梗死3例,颞叶梗死12例,脑干梗死4例;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6~11分9例,12~17分16例,18~23分26例,24分以上10例。对照组和治疗组年龄、性别、病程、既往史与伴发病及发病后开始治疗时间、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病人均在接受常规治疗的基础上。A组银杏达莫注射液25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静滴,2次/d,连用2周;B组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20m1,加入葡萄糖注射液500m1静滴,2次/d,连用2周。

1.2治疗效果评定方法

两组病例均在入院后第2天清晨及治疗10d后清晨空腹抽血测定血液流变学的有关指标。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后出现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为基本痊愈;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为显著进步;评分减少18%~45%为进步;评分减少17%以下为无变化。数据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认为有显著性差异。

1.3成本的确定

药物经济学的成本不仅指药物费用,还包括治疗费用、实验检测、仪器耗损、劳动力损失等一系列费用。本文仅就药物费用进行探讨,为使分析结果具有参考意义,选取本年度中标药品价格进行分析。合计A组为2013.76元,B组为3450.8元。

1.4效果的确定

效果指所关注的特定药物治疗方案的临床结果。本文以两种注射液治疗脑梗死总有效率作为评价指标,A组为83%,B组为65.6%。

1.5成本一效果分析

通过计算和比较不同方案的成本效果以及每增加一个效果单位所需要花费的费用增值分析:△C/C△E=(ca-Cb)/(Ea—Eb)目的在于寻找达到某一效果时较小成本的方案(药物)。

1.6敏感度分析

为求验证不同的假设或数据对分析结果的影响,由于研究观察到的四点估计值,通过二项分布原理对两组总有效率估测其95%的可信区间,A组和B组分别为84%(95%可信区间75%~93%)和66%(95%可信区间54%~78%),按总有效率的最高和最低在A和B两组进行不同组合的敏感性分析。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价评分比较

两组之间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无明显差别(P>0.05);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2.2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比较

A组治疗后的血液黏度,红细胞比积,纤维蛋白原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

2.3两组疗效比较

A组总有效率为83.9%,与B组有效率65.6%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2.4不良反应

两组病人在治疗期间无不良反应发生,全部病人治疗期间均进行出凝血检查,未见异常。

2.5成本效果分析

增值分析表明,A组需多花91.14元才可以比B组产生多一份疗效。

2.6敏感度分析

点估计结果和可信区间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B组仍优于A组。

脑梗死范文篇7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奥扎格雷钠辛伐他汀

急性脑梗死(ACI)占全部脑血管病(CVD)的7%,是神经内科的常见急重症,具有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及复发率高等特点,也是造成老年人死亡和残障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自由基损伤是引起组织水肿和细胞凋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缺血后的脑损伤中起着关键作用,我院自2009年4月至2010年4月联合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与血栓素合成酶抑制剂奥扎格雷钠治疗ACI,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治疗组36例,男23例,女13例,平均年龄(61.14±5.30)岁;对照组36例,男20例,女16例,平均年龄(60.31±6.28)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病灶部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伴发病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对象入选标准

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1];首次发病是发病在48h内;年龄在34-76岁之间;瘫痪肢体肌力在4级以下;经头颅CT及MRI证实,排除脑出血及出血性脑梗死;无凝血功能异常及严重心、肝、肾等器官性疾病,无严重精神障碍和痴呆症;入选前未行抗凝、溶栓治疗。

1.3治疗方法

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在48h内接受治疗,对照组给予奥扎格雷钠80mg加入0.9%Nacl注射液或5%葡萄糖250ml内静滴,2次/d,胞二磷胆碱0.5-0.75g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1次/d,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片100m次,1次/d,口服辛伐他叮20mg/次,1次/d,共治疗14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同时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江苏先生药业公司生产)30mg加入0.9%Nacl注射液100ml中静滴,30min内滴完,2次/d,共14d,同时根据病人病情调整血压、血糖,适时使用脱水剂、胃粘膜保护剂及对症处理等。

1.4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通过的“脑率中病人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与“临床疗效评定标准”[2],2组均与入院当天及第14d各进行一次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DS),将疗效分为6类:基本痊愈:NFDS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NFDS减少46%~-90%,病残程度为1-3级;进步:NFDS减少18%-45%;无变化:NFDS减少或增加在0-17%;恶化:NFDS增加18%以上;死亡。有效率包括基本痊愈和显著进步,总有效率包括基本痊愈、显著进步及进步。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数软件进行分析,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件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用X+s、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x2检验。

2结果

2.1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接受依达拉奉治疗后,总有效率(83.33%)、显效率(69.44%)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效率(66.67%)、显效率(5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4d2组均较前下降(P<0.01,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讨论

急性脑梗死(A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流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脑血管病。其病灶是由缺血中心区及其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组成,缺血中心区神经细胞膜离子泵和细胞能量代谢衰竭,神经细胞迅速死亡,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损害。缺血半暗带的脑血流处于电衰竭与能量衰竭之间,局部脑组织缺血程度较轻,具有可逆性变化,随着缺血程度的加重及血流再灌注,半暗带发生缺血性级联反应,如兴奋性氨基酸释放,神经细胞钙离子内流,氧自由基产生,使神经元磷脂膜,细胞骨架蛋白,核酸等重要结构解体,神经细胞凋亡[3],将进一步加重N细胞损害。

脑梗死范文篇8

1.1一般资料。选取该院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患者均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均经CT或CRI检查确诊;患者均无精神疾病史;患者均无心、肝、脾、肺、肾等疾病。观察组男24例,女19例;年龄41~76岁,平均年龄(57.13±4.52)岁;病程1~6d,平均(3.05±0.69)d;合并糖尿病19例,高血压20例,高血脂患者10例。对照组男25例,女18例;年龄41~77岁,平均年龄(56.85±4.08)岁;病程1~6d,平均(3.01±0.52)d;合并糖尿病18例,高血压19例,高血脂患者11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符合伦理学要求,患者均知情同意。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护理人员按照护理管理规定完成护理工作。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临床规范化护理管理,主要内容包括:①强化法律、法规,加强临床护理。了解法律法规利于护理人员更为合理地开展护理工作,加强对护理工作的认知和重视,方可确保临床护理工作的有效完成。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应明确保障患者的选择权、知情权、同意权等。开展护理工作前,应对患者讲解护理目的、方法等,使得患者能够充分了解护理工作,且可对其进行合理选择。如此可维持良好的护患关系,有效预防不良事件发生。②成立护理管理风险小组,加强预见性护理干预。成立风险管理小组,成员组成为护士长、高级责任护士,小组应对重症患者进行合理风险评估,制订符合实际情况的护理风险管理预案,根据患者情况制定急性脑梗塞护理预案,便于对患者开展预见性护理干预。通过预见性护理可使得护理人员在开展护理工作过程中使得护理有目标,且具有良好的预见性,保障护理工作的优质性、科学性,按照先预防、后治疗原则,避免出现不良事件,如出现护理不良事件,应采用合理方法及时进行处理。急性脑梗死是比较严重的内科疾病,患者通常无良好的自护能力,容易出现坠床、跌倒等不良事件。在护理中应对起床、入厕等进行重点防护。通过预见潜在问题,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③将临床护理工作规范化、程序化,有效避免护理工作实施的随意性、盲目性,通过程序化护理工作步骤的制定,可有效避免护理中因疏忽等而出现不良问题,通过培训,使得护理人员习惯护理工作的规范性,并将其自动应用到临床护理中。④病历书写管理:强化急性脑梗死患者护理、治疗病案书写质量,利于进一步诊疗的准确性。而且在护理书写过程中,应详细记录患者病情变化,便于主治医生能够详细了解患者病情,制定更为合理的临床治疗方案。此措施可有效促进患者康复,且有效预防护患纠纷。⑤护患沟通管理及人文关怀:护患沟通对于临床治疗、护理均具有明显作用,在护理管理中,督促护理人员加强沟通技巧的应用,使得患者感受到关爱、温暖,利于护理工作的开展,预防护患纠纷。⑥加强护理工作的监督管理,尤其是护士长,作为整个护理管理工作的核心,应及时对临床护理中涉及到的人、财、物进行协调及有效管理,正确应对突发问题,而且应对各个岗位的人员职责进行明确,使之了解自身职责、权利,利于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以及并发症情况。NDS评分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负相关,即:NDS评分越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好;ADL评分与日常生活能力呈正相关,即:ADL评分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好[3]。1.4统计方法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录入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NDS评分、ADL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NDS评分(29.06±6.27)分、(29.13±6.04)分、ADL评分(17.03±10.36)分、(17.10±9.5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58、0.154,P>0.05);护理后,观察组NDS评分(11.15±3.8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6.72±5.72)分,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295,P<0.05),观察组ADL评分(57.62±13.06)分高于对照组(50.15±12.57)分,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13,P<0.05)。2.2两组并发症情况比较。观察组1例出现头晕,并发症发生率为2.33%;对照组3例头晕,嗜睡1例,恶心呕吐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6.28%,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42,P<0.05)。

3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脑部血液供应突发性中断,且使得患者脑组织坏死的一种疾病。通常是由于患者供应脑部血液的相关动脉发生粥样硬化、血栓,从而造成血管腔狭窄,或闭塞,并由此而引发的一种疾病[4]。患者发病过程中往往发生一系列症状,包括头晕、头痛、半身不遂等,患者有可能出现较为严重的症状,甚至昏迷不醒等,导致患者机体健康、生活质量受到极为不利的影响,还有可能导致患者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引发严重后果[5]。因此,在急性脑梗死治疗过程中,对患者予以合理护理干预具有重要作用,而为了确保护理干预工作的有效实施,对其实施规范化护理管理具有重要临床意义[6]。经研究可知,护理后,观察组N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33%,显著低于对照组16.28%(P<0.05)。通过规范化的护理管理,可使得临床护理工作的实施具有更高的规范性、科学性。急性脑梗死护理工作均应符合法律要求,成立护理管理风险小组,制定符合实际的护理方案,使得急性脑梗死患者得到所需的护理干预,通过规范化的护理管理,可使得护理工作具有计划性,每天护理日程均得到有效规划,护理人员根据护理方案得到有条不紊的执行,由此可明显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预防重复操作。通过规范化的护理管理,可使得护理人员依据每天护理流程开展护理工作,降低护理差错,提高护理目的性,保障护理质量的提高,促进患者预后[7]。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临床规范化护理管理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侯艳玲,杨竹.急诊及住院期间连续的规范化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效果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z1):15-16.

[2]陈静,宁阳.个体规范化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和认知功能康复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31):13-14.

[3]杨春艳.临床护理路径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应用的效果观察[J].临床医药实践,2014,23(1):135-137.

[4]田英姿.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脑卒中康复患者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4,11(1):221-222.

[5]邵慧,刘美玲.重症脑梗死患者的早期识别与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87-89.

[6]曹美芹.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率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6):33-35.

脑梗死范文篇9

【关键词】血浆同型半胱氨酸;脑梗死

近年来,大量研究证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homocysteine,HCY)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一个新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是尚未被完全清楚认识、掌握的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1,2]。本研究通过检测80例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60例健康对照者相比较,探讨Hcy水平与脑梗死的关系。

一、资料和方法

1.1病例选择:所有80例脑梗死患者皆为2007年11月-2009年3月的我院住院病人,男女比例为46∶34,年龄45-79岁,平均(61±8)岁,全部病例均为发病5天以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脑梗死诊断标准,所有病例均经头颅CT或MRl证实。排除糖尿病、心脏病及肝肾功能不全者;健康对照组60例,男女比例为34:26,年龄43-78岁,平均年龄(59.8±7.2)岁,均为我院健康体检者,无高血压、脑血管病、糖尿病、心脏病及肝肾功能不全等病史。两组受试者基本情况经检验无显著性差异。

1.2检测指标: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受试者在近二个月内均未服用各种影响同型半胱氨酸代谢的药物。病例组患者在入院后24小时内测定空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健康受试者测定空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1.3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测定:应用荧光定量检测法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含量,试剂购于济南杏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及健康对照者在空腹时抽取周围静脉血5ml,抗凝后在1h内离心分离血浆,取血浆标本15ul按操作说明加入试剂,在主波长660nm下比色读数,根据公司提供标准定标,计算标本同型半胱氨酸浓度。

1.4统计学处理:所有数值资料的统计描述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所有检验均为双侧假设检验,P<0.05为显著性差异。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所有统计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处理比较得出结果。

二、结果

HCY检测结果脑梗死组为17.46±6.3umol/L,健康对照组为7.82±3.64umol/L,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三、讨论

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属于含硫氨基酸,是甲硫氨酸循环的重要中间产物。其正常值为5-15μmol/L。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大量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已证实,高HCY血症是人群中脑血管疾病发生的一个新的独立的危险因素。而且能够提示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

脑梗死范文篇10

【摘要】糖尿病是一种发病率极高的全身代谢性疾病。脑梗死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通过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及瘫痪肢体的功能锻炼等方面的综合性护理,能明显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及好转率。

【关键词】糖尿病;脑梗死;护理

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约占脑梗死患者的14%,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脑梗死较非糖尿病老年人更为严重,病死率也较高,约1/3患者脑梗死发病前不知患有糖尿病,仅于全面检查或出现合并症时才被发现。但因常用药物,如静滴葡萄糖、甘露醇及低分子右旋糖酐等与治疗非糖尿病脑梗死相同的药物都含有葡萄糖,如未查出原发病,机械应用上述含糖药物就会加重病情。所以及时诊断关系到患者的治疗及预后。为此对脑梗死患者入院后及时排除有无糖尿病甚为重要。实施护理时要根据脑梗死伴糖尿病患者的特点,重视对原发病的护理。

1临床资料

我院于2000~2002年共收治糖尿病并发脑梗死老年患者56例,男40例,女16例,年龄63~82岁,平均73岁,均为2型糖尿病。其中患糖尿病≥10年28例,<10年20例,起病前未诊断糖尿病8例。参照WHO诊断及分类标准,所有患者均行头颅CT确诊为脑梗死,其中瘫痪肢体肌力0级7例,Ⅰ级9例,Ⅱ级12例,Ⅲ级8例,Ⅳ级20例;伴高血压23例。

2护理

2.1饮食护理糖尿病饮食治疗是一项基本治疗措施,不论糖尿病的类型、病情轻重、有无并发症、是否应用药物治疗,都应严格控制饮食才能稳定病情。护理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根据患者的标准体重、病情轻重、营养状况及饮食习惯,估计出每日所需总热量,合理安排饮食。一般按早、中、晚1/5、2/5、2/5的规定,定时定量供给患者应摄入的食物。并仔细检查热量卡的过量与不足;(2)脑梗死患者多系在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形成,故应少吃或不吃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蛋黄、黄油、甲壳类鱼和动物内脏,特别是心、肝、肾、脑等,应选用瘦肉、鱼、禽类。禁用动物脂肪,食用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多的植物油,以降低胆固醇,可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和减少复发;(3)脑梗死患者多有吞咽难而需鼻饲,故应准时、定量,保障供给所需热量,避免引起餐后高血糖及空腹低血糖,以能调整代谢的紊乱及控制病情;(4)脑梗死患者多长期卧床,易造成排便困难及便秘,故主食应用高纤维素饮食,通过胃排空延缓,肠蠕动时间改变,可溶性纤维在肠内形成凝胶等作用,使糖吸入减慢,还可通过减少肠激素,减少胰岛素释放及增高周围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葡萄糖代谢加强。此外,还有软化大便,减少胆固醇被肠道吸收的作用[1]。

2.2严密观察病情注意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随时观察瞳孔的改变,如患者出现瞳孔不等大,并伴有呼吸节律的改变如:节律加深加快,或变慢变浅且不规则甚至发生陈—施呼吸等,则应考虑脑疝的发生,应立即报告医生,采取紧急措施。

2.3密切观察血糖的变化定时监测血糖,静脉应用胰岛素者,要做到:(1)严格控制输液速度,若血糖高于25~30mmol/L,即采用小剂量胰岛素6~12u/h加于生理盐水中静脉滴入;血糖为20~25mmol/L时,按5~6u/h滴入;血糖在20mmol/L以下,可按糖∶胰(2~4)∶1的比例加于糖盐水滴入,逐渐使血糖控制在8mmol/L。(2)观察低血糖反应,脑组织的糖原贮量极少,需从血中摄取葡萄糖。脑组织缺糖、缺氧、缺能量,会引起脑组织功能失调,出现低血糖症状。低血糖>6h,即会有不可逆的脑组织损害,病愈后可遗留各种脑病后遗症。当患者出现心慌、心悸、饥饿、无力、手足颤抖、皮肤苍白、出汗、心率增加、精神不集中、反应迟钝、头晕、恶心、烦躁、嗜睡甚至昏迷、瞳孔对光反射消失时,应考虑是否有低血糖的发生。一旦发生则应立即停用降糖药物,轻者食用糖、进餐即可,重者应静脉注射葡萄糖。

2.4口腔及预防褥疮的护理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低下,口腔黏膜易被细菌感染,为了减少口腔内细菌的繁殖,可用漱口液漱口。对伴有意识障碍及吞咽困难患者要及早鼻饲,并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床铺清洁、平整及皮肤干燥,并勤翻身按摩,避免骨骼隆突处长期受压,尤其对潜在性皮肤损害要及时发现并加强护理。

2.5心理护理由于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恢复较慢,有的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少数患者悲观失望。应根据慢性病的特点使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有正确的认识,及时告诉他们目前的状况、化验数据及预后,依据个人背景不同,采取患者能接受的形式做好思想工作,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6功能锻炼应视患者的年龄、性格、爱好、病情特点选择安全、简便的肢体功能训练及恰当的活动方式。长期体育锻炼可增强体质,改善肌糖原的氧化代谢,使最大摄氧量增加,肌肉活动能力增强,锻炼可使肥胖患者的体重减轻,胰岛素的受体数可上升。相反,长期休息可引起胰岛素抵抗及葡萄糖耐量减低。锻炼可使肌肉更多地利用脂肪酸,降低血清甘油三酯,极低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这样极有利于糖尿病脑梗死患者的防治。运动也是促进瘫痪肢体功能恢复的重要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