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瘤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05:35:57

脑动脉瘤

脑动脉瘤范文篇1

1.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30例,女18例,男12例,年龄40~68岁,均有高血压病史,均表现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栓塞治疗,住院时间7~15天。手术方式:全身麻醉,常规消毒皮肤,右侧腹股沟穿刺插管,经血管造影以明确导管准确无误地介入动脉瘤内,根据测得的动脉瘤大小选用合适的微螺圈。在屏幕直视下将它们送入动脉瘤内[1],经造影证实,动脉瘤完全闭塞后拔出导管,加压包扎,送返病房。

2.结果

30例患者顺利完成介入栓塞,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症状消失,术后无并发症。

3.护理

心理护理:

患者常有焦虑、烦躁、情绪不稳等心理变化,护士多关心安慰患者,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耐心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做好患者家属指导工作,要乐观地照顾患者,注意言行避免给患者带来心理刺激和精神干扰。重点介绍手术的成功病例、微创性、增强患者的信心,使手术顺利进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3]。

术前准备:皮肤准备:

双侧腹股沟、会阴部、大腿上1/3处皮肤清洁并祛除毛发;抽血化验血常规、凝血四项、输血前五项。禁食8~12小时,禁水4~6小时。术前指导:绝对卧床休息,日常生活均在床上进行,保持病房安静,光线柔和,温湿度适宜,避免情绪激动必要时用镇静剂;严密观察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切记控制血压在正常较低水平防止瘤体破裂;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是使用缓泻剂;指导患者深呼吸[3],学会有效咳嗽。

术后护理:

①穿刺侧肢体护理:术后绝对卧床休息24小时,穿刺伤口弹力绷带加压包扎24小时并1kg沙袋压迫6小时,穿刺侧肢体伸直制动24小时,及时查看穿刺处有无渗血[4]。如局部压迫不当或穿刺肢体过早屈曲活动都可引起穿刺孔出血,按压局部有无波动感,及早发现活动性出血及血肿。观察足背动脉的搏动是否良好,肢体末端血循情况,皮肤有无发凉发白等情况,以利于及早发现穿刺侧肢体的动脉、静脉血栓形成,一旦发生及早处理,定时帮助患者按摩受压部位。

脑动脉瘤范文篇2

脑动脉瘤是脑内动脉壁的结构发育不良或因脑外伤、动脉硬化造成动脉壁损伤或老化,使局部血管壁向外膨大形成的囊状瘤体。脑动脉瘤极易在突发的紧张、用力、疲劳等血压升高的过程中突然破裂,引起颅内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导致严重的并发症,而患者再次出血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可达75%~80%[1]。近年来,随着神经外科介入设备、材料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血管内栓塞已成为治疗脑动脉瘤的重要方法之一,而术前、术中及术后实施的良好护理措施对于介入治疗的成功亦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我科5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2005年5月~2008年8月,我科共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54例,其中,男38例,女16例,年龄25~68岁,平均48.5岁;患者就诊时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头痛、头昏、恶心、呕吐,54例患者均经全脑血管造影证实,其中,前交通动脉瘤18例,后交通动脉瘤22例,大脑中动脉瘤8例,大脑前动脉瘤6例。

本组患者均在全麻下经股动脉行介入治疗,主要采用电解可脱式弹簧圈栓塞。术中根据动脉瘤所在位置或血管代偿情况,酌情使用肝素,确认栓塞满意后拔出导管鞘,压迫穿刺点,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术后绝对卧床24h,并应用尼莫地平等扩血管药物治疗1~2周。54例患者手术顺利,术后继发脑血管痉挛18例,经临床治疗,恢复良好;全部患者动脉栓塞成功,术后复查动脉瘤未显影,载瘤动脉供血正常,康复出院。术后半年随访无再出血。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护士积极主动地与患者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意识清醒患者应细致地讲解手术目的、术前准备、手术步骤、注意事项、术中配合、术后肢体制动的必要性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并介绍介入治疗的优点,以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手术治疗。

2.1.2提供舒适的就医环境要保持病室安静,将患者安排在单人病室,限制探视,避免和减少对患者的精神刺激,保持患者情绪稳定;日常护理工作要集中进行,注意“四轻”,避免噪声刺激。

2.1.3病情观察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意识状态,防止动脉瘤破裂出血,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

2.1.4术前基础护理要预防便秘,防止用力排便增加颅内压而诱发动脉瘤破裂再次出血,指导患者多吃蔬菜、水果、麦片等含纤维素丰富的食物,必要时遵医嘱给予缓泻剂通便,保持大便通畅;要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咳嗽,防止剧烈咳嗽、打喷嚏增加颅内压诱发再次出血;保证患者足够的睡眠,必要时使用镇静剂。

2.1.5控制血压有高血压的患者应用输液泵,控制降压药物的滴注速度,密切观察血压的动态变化,并根据血压调整输液滴速,一般将血压控制在(110~150)/(70~90)mmHg(1mmHg=0.133kPa)为宜[2]。

2.1.6术前准备术前行血、尿常规、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等化验,行头颅CT、MRI、DSA、ECG等检查;双侧会阴区备皮,术前4~6h禁食水,留置导尿管,并在插管对侧肢体建立静脉通路;术前30min静推地塞米松10mg,肌注鲁米那0.1g,阿托品0.5mg。

2.2术后护理

2.2.1病情观察及护理要严密观察病情,给予心电监护,注意患者的意识、瞳孔、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并详细记录;注意患者有无头痛、头昏、失语、呕吐、癫痫发作、肌力下降,短暂的意识障碍等神经症状,严格控制血压,避免因血压过高而引起再次出血或过低造成脑缺血及脑梗死。

2.2.2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护理术后平卧24h,穿刺肢体应伸直并制动24h,嘱患者切勿屈曲肢体,避免穿刺点再次出血而形成血肿;穿刺点用弹力绷带包扎固定24h,并用砂袋压迫6~8h。严密观察穿刺部位局部有无渗血及血肿,注意术侧足背动脉搏动及足部皮肤色泽、肢体温度、痛觉及末梢循环等有无改变,如有异常应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2.2.3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术后要密切观察并发症的出现,如脑血管痉挛多发生在术后12~24h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头痛、头昏、短暂的意识障碍、肌力下降等,可遵医嘱给予抗血管痉挛药物;若出现一侧肢体无力,应怀疑发生脑梗死,一旦经CT检查确诊后,可给予抗凝、扩容治疗;动脉瘤破裂出血是血管内栓塞术后的严重并发症[3],术后严密监测血压24~72h,避免一切引起血压骤升的因素。

2.2.4术后其他护理措施术后烦躁的患者可给予镇静药物,昏迷患者用鼻饲维持营养;要加强基础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压疮等,高热患者给予低温冬眠疗法,预防抽搐。

2.3出院指导

指导患者生活要有规律,劳逸结合,保持良好的心境,避免情绪激动,预防感冒;禁烟酒及刺激性食物,饮食要清淡、低脂、低盐,多食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要定期复查,以了解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就诊。

3讨论

脑动脉瘤极易在突发的紧张、用力、疲劳等血压升高的过程中突然破裂,引起颅内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导致严重并发症。目前临床上采用的血管内栓塞技术已成为治疗脑动脉瘤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是使用特殊材料如弹簧圈将动脉瘤闭塞,该方法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较快的优点。通过对本组54例脑动脉瘤患者介入治疗的护理,笔者体会到:术前、术中及术后实施的良好护理措施是介入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应当进一步加强护理操作规范,以保证患者获得满意的介入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游潮,郭付有,蔡博,等.动脉瘤的早期手术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4,20(3):250-257.

脑动脉瘤范文篇3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脑供血不足;高血压;吸烟

介入栓塞术作为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aneu-rysm,IA)常用手段,其将柔软钛合金弹簧圈经微导管置入动脉瘤囊内,可促使瘤囊内血流消失,预防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1]。已有研究证实,介入栓塞术治疗IA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近期和远期疗效可靠,且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2]。IA患者介入栓塞术后可能会出现脑供血不足并发症,延长患者康复时间,影响治疗整体获益[3]。年龄、高血压病史等均可能是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介入术后脑缺血性损伤的危险因素[4],但更多的影响因素有待探索。本研究对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介入栓塞术后脑供血不足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6年8月本院接受介入栓塞术治疗的90例IA患者资料,其中男47例,女43例;年龄43~67岁,平均(55.62±3.24)岁;动脉瘤位置:颈内动脉29例,前交通动脉26例,大脑中动脉23例,基底动脉8例,其他4例。纳入标准:IA符合《欧洲卒中组织颅内动脉瘤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处理指南》[5]中相关标准,且经脑血管造影确诊;破裂性动脉瘤;先天性动脉瘤;完成介入栓塞术治疗(经微弹簧圈栓塞治疗);Hunt-Hess分级[6]Ⅲ~Ⅳ级;凝血功能、免疫系统正常。排除标准:多发动脉瘤;合并血液性疾病;合并严重心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性高血压、糖尿病二期等;合并先天性心脏病、肝肾衰竭等重要脏器疾病;合并感染性疾病;合并恶性肿瘤;介入治疗前1个月发生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前伴有脑缺血损伤。1.2脑供血不足评估统计患者术后3周脑供血不足评估情况,脑供血不足符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中国专家共识更新版(2011年)》[7]中相关标准,且经脑CT血管造影检查证实为脑缺血。1.3基线资料采集设计基线资料填写表,阅读患者相关基线资料,并记录研究所需资料,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动脉瘤位置(颈内动脉、前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和其他)、动脉瘤最大径(>10mm、≤10mm)、吸烟史、合并高血压[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8]中相关标准,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Hunt-Hess分级[Ⅲ级:轻度局灶性功能缺损,伴有嗜睡、精神错乱等表现;Ⅳ级:昏迷,中度或重度偏瘫,有早期去大脑强直症状]、收集相关实验室指标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水平和空腹血糖(fastingplasmaglucose,FPG)、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cholesterol,TC)和肌酐(creatinine,Cr)水平。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IA患者介入栓塞术后脑供血不足发生的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相关基线资料比较90例IA患者术后有13例发生脑供血不足,发生率为14.44%。发生脑供血不足组动脉瘤最大径、吸烟史、合并高血压、Hunt-Hess分级、TG水平、TC水平与未发生脑供血不足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表1)。2.2IA患者介入栓塞术后脑供血不足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将动脉瘤最大径、合并高血压、TG和TC变量纳入作为自变量,将IA患者介入栓塞术后脑供血不足发生情况作为因变量(发生=1,未发生=0);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动脉瘤最大径>10mm、合并高血压、TG与TC水平升高可能是IA患者介入栓塞术后脑供血不足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表2)。

3讨论

脑动脉瘤范文篇4

1.1临床资料本组27例中,男10例,女17例,年岁40~85岁,均匀63岁。按Hess和Hunt分级:Ⅲ级11例,Ⅳ级16例。25例在发病12h(均匀8h)内举措脉瘤栓塞,1例在第1次出血后第5天再次出血后急诊入院栓塞;另1例在第1次出血后第40天,第3次出血后急诊入院栓塞。27例均因出血凶险水平、动脉瘤部位、不能耐受满身麻醉或开颅手术等因素而不适当行开颅手术。

1.2影像学检查全部病例经头颅CT证实有SAH,并伴有脑内血肿12例,其中血肿破入脑室5例,并恐慌阻塞脑积水2例。按Fisher分级:Ⅱ级5例,Ⅲ级10例,Ⅳ级12例。入院后急诊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其中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8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5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5例,海绵窦部动脉瘤2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2例,椎动脉壁间动脉瘤5例。动脉瘤巨细5mm以下12例,5~10mm9例,10~20mm5例,22mm1例。瘤颈宽度在3mm以下11例,≥3mm10例,无法坚定6例。2例并发阻塞脑积水的行脑室外引流后再行脑血管造影检查及栓塞术。全组均为单发动脉瘤,动脉瘤有显着小泡的19例。

1.3治疗要领在基础麻醉或全麻下行DSA及动脉瘤栓塞术。通例行股动脉插管,以手推造影剂,先对困惑为出血源头的动脉造影。搪塞老年患者,为警备造影时血管壁硬化斑块脱落,在导管插入颈内动脉和椎动脉前,先行颈总动脉分叉部和椎动脉肇始部造影。扶引导管选用6FEnvoy(Cordis公司)或Omniguide导管(Mis公司)或Fas-Guide导管(Boston公司)。选用Track-18,Track-10(Boston公司),Prowler-14(Cordis公司)等双标志微导管和相应的微导丝。微导管导入前,为防治血管痉挛,从扶引导管注入尼卡地平0.5ml。本组采用GDC(Boston公司)作为栓塞质料。GDC的弹簧圈不能置于动脉瘤小泡处,以免动脉瘤破碎。每一根GDC熔断前行正侧位造影以确认载瘤动脉不受影响,并视察动脉瘤的丰裕情况。在导入GDC时经常会遇到阻力,通常是微导管开口处遇到已导入的弹簧圈或动脉瘤壁。这时将微导管稍回撤再推进GDC。动脉瘤的栓塞尺度:(1)动脉瘤不显影而载瘤动脉不受影响;(2)栓塞后动脉瘤小泡不再显影;(3)弹簧圈的置入尽可能弥漫满动脉瘤。搪塞瘤颈较宽的动脉瘤,由于弹簧圈导入时较易突出瘤腔至载瘤动脉,在栓塞历程中需要一项特别的技能,即在导入弹簧圈时,在动脉瘤开口处的载瘤动脉内丰裕一个球囊以闭塞动脉瘤口,警备弹簧圈突至载瘤动脉,即瘤颈成形术。颈内动脉动脉瘤,选用Balt球囊,将球囊用细线绑在Track-18或Track-10导管头端,做成一个不行脱球囊导管。另一侧股动脉穿刺,置入7F或8F导管鞘,球囊经7F或8F扶引导管导入。因在颈内动脉中需插入2根扶引导管,故议决GDC的扶引导管应选用较细的型号,本组较多采用的是5F扶引导管。当动脉瘤在基底动脉顶部,瘤颈较宽的,为警备弹簧圈影响大脑后动脉,偶然需用二根球囊导管行瘤颈成形术。但由于椎动脉相对较细,本组采用Fas-Stealth单腔阀门球囊导管,双侧股动脉穿刺,一侧肱动脉穿刺,采用4F或5F扶引导管,左侧椎动脉插入二根扶引导管,议决右侧肱动脉将一根扶引导管插入右侧椎动脉。当弹簧圈靠近动脉瘤时,将球囊丰裕,闭塞动脉瘤口并开始计时,导入弹簧圈后,泄掉球囊,球囊的丰裕时间尽可能短,一样平常不凌驾60s,视察弹簧圈的位置和形状,正侧位造影证实得意后再行电熔断。

1.4术后处理术后通例以低分子肝素静滴7d。搪塞宽颈动脉瘤,术后予满身肝素化3d,同时监测凝血时间,使之连结在200~300s。这类患者在停用肝素化后予恒久口服华法令或小剂量阿司匹林。6例在栓塞竣事后即行腰椎穿刺置管一连引流,2例行脑室外引流。腰椎穿刺置管在透视下操作,尽可能将管头靠近颅腔。其中7例在术后次日,经引流管注入构造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2mg,夹管1h后再放开引流。凭据复查CT表现的蛛网膜下腔积血情况和引流出的脑脊液情况椎管内注射t-PA,每天2mg,可一连用4d。栓塞术后通例立刻行CT检查。术后2周、3个月、1年行脑血管造影随访。

1.5并发症处理SAH后脑血管痉挛是紧张的并发症。本组有4例行球囊血管扩张术。用Track-18或Track-10微导管,前端用细丝线缚一个Balt球囊,球囊顶端用无孔细针穿一小孔,自制成带孔球囊导管。经7F或8F扶引导管将球囊送至痉挛部位,注入用生理盐水稀释的盐酸婴粟碱以扩张动脉。

2结果

2.1疗效本组栓塞术后当时动脉瘤腔完全闭塞的16例(59.5%);栓塞达90%以上的7例(25.9%);栓塞在70%~90%的4例(14.8%)。2周后造影复查无显着厘革。有显着的小泡19例中,栓塞术后当时小泡已消散的17例(89.5%);另2例术后当时小泡仍显影,但已有造影剂永劫间滞留,2周后造影复查小泡已消散。本组无1例孕育发生载瘤动脉或相近动脉栓塞。4例在术中出现弹簧圈突入载瘤动脉,其中2例突出部份短于3mm,经术后抗凝治疗未出现症状;另2例因突出较长,用鹅颈血管内异物取出器取出突出之弹簧圈后,再加以动脉瘤颈成形术完成了栓塞治疗,并制止了弹簧圈的突出。本组在全部栓塞操作历程中,未孕育发生动脉瘤破碎。

2.2并发症本组6例脑血管造影证实孕育发生血管痉挛致出现神经功效缺失症状,均孕育发生在发病后3~7d。其中4例行球囊血管扩张术,4例中有2例殒命;另2例因侧枝循环尚可,未行球囊扩张术。

2.3随访19例术后随访1年,5例随访3个月,3例在术后2周内殒命。无1例孕育发生再出血。17例规复良好,无神经功效缺失症状;5例残留轻度神经功效缺失症状;2例有紧张的功效停滞。殒命3例,其中1例因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破碎出血致脑干受损而于发病后3d殒命;另2例死于紧张的动脉痉挛,本组殒命率11%。

3讨论

颅内动脉瘤破碎后的2周是殒命和病残的高峰期,重要缘故原由是由于动脉瘤破碎时形成的脑内血肿、SAH后的血管痉挛和动脉瘤的再次出血[1,2]。有人报道首次SAH后2周内,若不积极治疗,有20%~30%可孕育发生再出血,再出血的殒命率高达70%以上[3]。若不对动脉瘤举行积极处理,也无法有用地防治脑血管痉挛,因此我们倾向于早期积极治疗。然而,搪塞SAH后临床情况较差,尤其是Hunt和Hess分级IV~V级的患者,行开颅手术的临床预后极差[4]。有些患者由于原有其他体系的疾病,不能耐受开颅手术或全麻。有的动脉瘤位于手术困难的部位,比喻高位的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可脱弹簧圈的应用使动脉瘤的治疗指证孕育发生了很大的厘革[5]。本组选择病例的尺度多为不适当行开颅手术的,这也是本组病例中后循环动脉瘤较多(13例,48%),SAH的分级较差的缘故原由。

由于本组病例均选用分级较低或满身情况不适当手术的患者且多为手术困难部位的动脉瘤,因此本组的手术殒命率达11%,与手术夹闭殒命率无可比。动脉瘤的栓塞并发症为术中动脉瘤的穿通破碎、血凝块引起脑梗死及载瘤动脉的闭塞[6]。

搪塞SAH后的动脉瘤,尤其是小动脉瘤,在微导管导入动脉瘤腔历程中,应当只管即便制止导丝凌驾微导管的头端,绝对制止微导丝与动脉瘤小泡的打仗。为制止弹簧圈的太甚挤压导致动脉瘤破碎,在栓塞时不要强求完美,即便动脉瘤颈残留,也可留待择期再次栓塞手术或择期动脉瘤夹闭术。本组1例栓塞70%的患者,6个月后复查示弹簧圈压缩,再次行栓塞术将动脉瘤完全闭塞。一旦术中出现动脉瘤的穿通破碎,应立刻中和肝素,尽快继续完成栓塞以堵塞破碎口。动脉瘤栓塞术后的脑梗死多见于宽颈动脉瘤栓塞术后有少许瘤颈残留的患者,这可能是由于残留的瘤颈处血栓的生长,血凝块脱落进入脑动脉所引起。现在的对策是术后短期的肝素化和恒久的阿司匹林治疗[6]。另一重要因素是SAH后紧张的脑血管痉挛导致脑梗死,本组2例有紧张功效停滞的可能与上述因素有关。

椎动脉的夹层动脉瘤开颅手术处理较为困难。在栓塞动脉瘤的同时,载瘤动脉也被栓塞。由于夹层动脉瘤通常导致动脉管腔变窄,球囊无法到位,而用GDC可以将弹簧圈置于动脉瘤的最远端,以警备动脉瘤的末梢端残留而袒露于侧枝血流的打击,造成再次破碎出血。

脑血管痉挛是SAH后紧张的并发症。40%~70%的SAH患者会出现脑血管痉挛,20%~30%会出现神经缺失症状[7]。有报道以为SAH后48~72h内扫除蛛网膜下腔的积血可预防脑血管痉挛。已有许多报道证明鞘内注射t-PA能有用地预防脑血管痉挛[8],但可引起硬脑膜下血肿、手术区渗血、脑室内出血等并发症,我们以为这些并发症多与直接手术有关。采用血管内手术团结鞘内注射t-PA,能显着淘汰并发症的孕育发生[9]。为了制止t-PA引起动脉瘤的再出血,我们选择动脉瘤完全栓塞或基本完全栓塞的病例才使用t-PA。本组有6例在栓塞术后行鞘内注射t-PA,无1例孕育发生有症状的血管痉挛。

【基金项目】上海市卫生局重大课题脑血管病防治研究(98ZB003)

【作者简介】陈左权(1967~),男(汉族),主治医师

【作者单元】陈左权(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神经外科,上海200003)

朱诚(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神经外科,上海200003)

白如林(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神经外科,上海200003)

张光霁(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神经外科,上海200003)

高桥明(日本仙台广南医院血管内神经外科)

江面正幸(日本仙台广南医院血管内神经外科)

【参考文献】

[1]田增民.破碎颅内动脉瘤的外科处理希望[J].外洋医学*脑血管病分册,1997,5(1):34-36.

[2]RabbCH,TangG,ChinLS,etal.Astatisticalanalysisoffactorsrelatedtosymptomaticcerebralvasospasm[J].ActaNeurochir(Wien),1994,127(1-2):27-31.

[3]HaleyEC,KassellNF,TornerJC.Theinternationalcooperativestudyonthetimingofaneurysmsurgery:theNorthAmericanexperience[J].Stroke,1992,23(2):205-214.

[4]BailesJE,SpetzlerRF,HadleyMN,etal.Managementmorbidityandmortalityofpoor-gradeaneurysmpatients[J].JNeurosurg,1990,72(4):559-566.

[5]吴中学,王忠诚,张友平,等.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205例颅内动脉瘤[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7,13(1):6-9.

[6]VinuelaF,DuckwilerG,MawadM.Guglielmidetachablecoilembolizationofacuteintracranialaneurysm:perioperativeanatomicalandclinicaloutcomein403patients[J].JNeurosurg,1997,86(3):475-482.

[7]GruberA,UngersbockK,ReinprechtA,etal.Evaluationofcerebralvasospasmafterearlysurgicalandendovasculartreatmentofrupturedintracranialaneurysms[J].Neurosurgery,1998,42(2):258-267.

[8]FindlayJM,WeirBK,KasselNF,etal.Intracisternalrecombinanttissueplasminogenactivatorafteraneurysmalsubarachnoidhemorrage[J].JNeurosurg,1991,75(2):181-188.

[9]EzuraM,TakahashiA,OgasawareK,etal.Intra-aneurysmalGDCembolismfollowedbyintrathecalt-PAadministrationforpoor-gradebasilartipaneurysm[J].SurgNeurol,1996,47(2):144-147.

脑动脉瘤范文篇5

关键词:急救护士;颅内动脉瘤;自我管理;培训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Aneurysm),又称脑动脉瘤,是一种由于大脑动脉或静脉壁薄弱导致血管局部扩张或膨胀的脑血管疾病[1,2]。多种影响因素均可形成颅内动脉瘤,例如遗传、身体其他疾病、使用可卡因、吸烟、过度酗酒、肥胖、头部创伤和感染等都与颅内动脉瘤的发生有关[3,4]。颅内动脉瘤发病迅速、进展快,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致残率和致死率均很高。颅内动脉瘤破裂后,血液会迅速渗漏到蛛网膜下腔,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突然,基本没有前驱症状,大约40%的患者在破裂后迅速死亡。即使颅内动脉瘤破裂后及时救治,但若术后没有正确的治疗和护理,40%的患者也会在术后3周内再次出血,再次出血导致的死亡率为80%[5,6]。因此,对需行手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正确的围手术期护理管理至关重要。随着自我管理理念的提出,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重视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管理是指患者在自身个体控制下,通过自我护理的一系列行为来监控疾病和身体状况,改善自身的疾病状况和心理状态,促进健康的一种健康管理方式[7]。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良好的自我管理措施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的疾病,明显改善身体健康,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将患者的自我管理应用于临床中,效果良好[8,9]。颅内动脉瘤的破裂或再次破裂严重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因此提高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颅内动脉瘤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以卒中急救护士为主导,制定颅内动脉瘤患者自我管理培训课程,探讨该课程应用对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2017年8月—2018年8月到我院进行介入手术治疗的6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纳入标准: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检查确诊为颅内动脉瘤;准备进行介入手术治疗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为15分,可配合研究者进行问卷调查;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其他躯体严重功能障碍;精神障碍;由于严重并发症导致围手术期意识或精神障碍的患者。将62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观察组患者男性17例,女性14例;年龄为(46.9±12.3)岁;学历:小学及以下6例,初中或高中8例,大专及以上17例;婚姻状况:已婚29例,单身2例;动脉瘤部位:前循环22例,后循环:8例,多发1例;住院时间:(14.1±2.4)d。对照组患者男性16例,女性15例;年龄为(49.4±14.5)岁;学历:小学及以下5例,初中或高中7例,大专及以上19例;婚姻状况:已婚30例,单身1例;动脉瘤部位:前循环23例,后循环:7例,多发1例;住院时间:(14.5±2.3)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和患病情况两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1.2.1干预方法。1.2.1.1对照组干预方法。对照组患者行颅内动脉瘤常规护理,包括当班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常规出入院宣教和术前术后护理。1.2.1.2观察组干预方法。观察组患者在颅内动脉瘤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以卒中急救护士为主导的动脉瘤患者自我管理培训,该课程均由在神经内科工作满3年及以上,经过卒中急救护士培训并考核合格的护师及主管护师为指导老师,由视频、PPT课件和微信群等授课方式进行培训。课程内容均上传至微信群,以便患者及时查阅;患者可在住院及出院任何期间及时询问卒中急救护士关于颅内动脉瘤自我管理的任何信息。以卒中急救护士为主导的动脉瘤患者自我管理培训课程主要分为以下各个方面[10,11]:(1)症状自我管理:在患者入院当日,指导患者正确评估和表达自身的症状,并明确各症状的意义、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及缓解症状的重要性和自我干预方式,尤其是控制血压、预防癫痫发作和处理动脉瘤突然破裂的方法;在术后第1天,指导患者及时发现并发症、预防和处理并发症的方法;在出院前1~2d,指导患者学会伤口自我护理、用药管理、不良症状的预防和处理。(2)日常生活自我管理:在患者入院当日,指导患者掌握术前正确的生活方法,包括环境、饮食、活动与休息、不良生活习惯改变等方面;在术后第1天,指导患者掌握术后早期正确的生活方法,指导家属配合患者进行肢体制动;在出院前1~2d,指导患者掌握出院后正确的生活方法。(3)情绪自我管理:在患者入院当日,鼓励患者保持稳定的情绪,避免刺激;在术后第1天,鼓励患者保持积极的情绪;在出院前1~2d,鼓励患者保持稳定的情绪,避免过度活动。(4)社会自我管理:在患者入院当日,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沟通,鼓励家属积极配合和支持患者;在术后第1天,鼓励家属积极协助患者自我管理;在出院前1~2d,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促进患者尽早生活自理,回归家庭和社会。(5)信息自我管理:在患者入院当日,及时了解患者获取疾病相关信息的途径,并向患者介绍正确、便捷、迅速获取知识的途径;在术后第1天,鼓励患者积极寻求专业指导;在出院前1~2d,向患者讲解随访的方式和时间,入院复查时间和相关资源获取途径等。1.2.2观察指标。1.2.2.1颅内动脉瘤自我管理测评量表评分。采用徐燕等[12]研制的颅内动脉瘤自我管理测评量表。该量表主要包括症状自我管理、日常生活自我管理、情绪自我管理、社会自我管理和信息自我管理5个维度,共28个条目。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总分为28~140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越高,该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756,内容效度指数为0.802。该量表均在患者入院当日、术后第1天和出院前1~2d的自我管理培训课程后发放和回收。1.2.2.2护理满意度。采用自行制定的颅内动脉瘤患者住院满意度调查表,共20个条目,每个条目1~5分,总得分为20~100分,得分越高说明护理满意度越高。该问卷在患者出院前1~2d的自我管理培训课程后发放和回收。1.2.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及护理满意度得分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间颅内动脉瘤自我管理测评量表得分比较,详见表1。

3讨论

3.1以卒中急救护士为主导的颅内动脉瘤患者自我管理培训。可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自我管理能力得分及护理满意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对颅内动脉瘤患者开展自我管理培训课程较常规护理更能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同时也可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有研究表明,77%的护士由于缺乏专业健康教育知识培训,且在临床工作中存在时间紧张、专业知识不足、健康宣教方式单一、内容空洞、缺乏个体化等一系列的问题[13]。本研究制定的颅内动脉瘤患者自我管理培训课程有如下特点:第一,授课老师均为工作年限在3年及以上、经过卒中急救护士培训且通过考核。第二,授课方式包括现场讲解、互联网讲解及讨论和课后一对一解答等,课程内容会以视频、PPT课件和宣传册等方式充分展现,以促进患者理解和应用。第三,授课内容主要包括患者症状自我管理、日常生活自我管理、情绪自我管理、社会自我管理和信息自我管理5个方面,并在患者入院时、术后第1天和出院前1~2d三个时间段分别授课,以促进患者充分掌握术前、术后和出院后自我管理内容,授课内容比较明确和系统科学。3.2颅内动脉瘤患者需要进行长期自我管理。颅内动脉瘤起病迅速,早期没明显症状,且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导致动脉瘤破裂,形成蛛网膜下腔出血,大约40%的患者在破裂后迅速死亡;即使颅内动脉瘤破裂后及时救治,但若术后没有正确的治疗和护理,40%的患者也会在术后3周内再次出血,再次出血导致的死亡率为80%[14]。除了动脉瘤的大小和形状会影响其破裂外,患者自身不良的生活方式和情绪,不依从医嘱用药等也是导致动脉瘤破裂的重要因素[15]。因此,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医疗干预外,患者围手术期及出院后自我管理对于预防动脉瘤破裂至关重要,是一个长期的自我管理过程。

4小结

脑动脉瘤范文篇6

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原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长期高血压使脑小动脉形成微动脉瘤,主要分布与基底神经节豆纹状动脉供应区及桥脑,在血压骤升时,微动脉瘤可能破裂而引起出血;(2)高血压引起的脑小动脉痉挛可能造成其原端脑组织缺氧坏死,发生点状出血和脑水肿;(3)脑动脉的外膜和中层在结构上远较其他器官的动脉为薄弱,可能是脑出血比其他内脏出血多见的一个原因;(4)高血压可加重、加速或导致脑小动脉玻璃样变或纤维样坏死,它使血管内膜大为削弱,促使形成夹层动脉瘤,继而破裂出血。

2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进展

2.1病因及诊断长期高血压是导致高血压脑出血的最常见的原因,主要病变血管为直径100-400微米的脑穿支动脉。脑穿支动脉以直角发自供血动脉,无侧支循环,所以血压升高时无分流血管。随血压的升高,穿支动脉出现Charcot-Bouchard(粟粒状)动脉瘤,从而易出现脑出血。豆纹动脉、丘脑穿支动脉、中脑周围基底动脉分支、小脑上动脉及下后动脉供血区均是高血压脑出血的高发区。其他最主要的病因是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及其它血管畸形、肿瘤。

CT检查是早期诊断的关键,它能清楚地区分是出血还是缺血性卒中,动脉瘤能确定出血量的大小和部位,显示引起脑出血的结构异常,如动静瘤、动静脉畸形和脑肿瘤,还可显示并发症,如脑病、脑室内出血或脑积水。应用造影剂能进一步显示可疑的血管畸形。MRI和MRA和其有效检查方法一样有助于查明血管畸形和动脉瘤等病变。MRI诊断海绵状血管畸形明显优于CT及血管造影,并能提供有关脑出血时程的详细资料。

2.2早期观察和处理

2.2.1术后高血压机体对手术创伤和疼痛等刺激的应激反应,可引起术后高血压。腹部术后高血压发生率虽然没有心脏手术高,但高血压对已有心脑损伤的患者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左心衰、心肌梗死、高血压脑病或脑出血,并且还可能引起血管吻合口及创面出血。一般随着刺激因素的消除,体内儿茶酚胺、醛固醇的代谢排出,术后高血压很快恢复正常。但如果刺激因素持续存在,可导致血压持续下降。因此,应加强对术后血压的监测和应激原的管理。护理措施有:①严密监测术后血压。②及时给予降压处理,一般首选硝酸甘油。③及时去除应激因素。针对患者的焦虑心理,护士要做好心理疏导;积极缓解伤口疼痛;及时给氧;对麻醉清醒后5~7h仍不能自行排尿的患者应给予积极诱导或留置导尿,以免因尿潴留引起高血压。④控制输液量和速度。

2.2.2高血压的处理大多数脑血肿病人血压增高。血压过早降为正常有以下危险:减少脑灌注引起脑梗塞;慢性高血压病人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耐受了高血压的状态,血压降为正常,脑血流减少;动脉硬化的病人,局部血流狭窄,血压下降后血流量明显减少。所以高血压的处理应该保守,只有当平均动脉压MAP>16.7~18.0kPa(125~135mmHg),或舒张压>16kPa才给予处理。

3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体会

3.1心理护理该类患者大多均为中老年患者,由于起病后丧失自理能力,常有焦急、恐惧、孤独的感觉。由于病程长,患者多有抑郁或烦躁情绪,这些不良因素妨碍病情的康复,我们应给予耐心而细致的生活护理,多安慰、开导患者,使他们恢复战胜疾病的信心。

3.2专科护理

3.2.1中枢性高热的护理应给予物理降温和氧气吸人,以减轻脑部耗氧量和增加血氧含量。

3.2.2肢体和皮肤的护理手腕和足躁应置于关节功能位置,各关节受压部位应托以棉垫,定时给予低幅度、慢动作变换体位和按摩皮肤;当翻向健侧时,应垫以枕头支持患肢,以防关节强直。但发病2小时内只能小范围的动肩、俘部,以免因翻身而牵动头部。

3.2.3病情观察应用脱水剂时应保持快速静脉滴人或推注,以保证体内高渗脱水作用,随时观察血压和尿量变化,记录2小时出人水量,定时测T、P、R、BP,严密观察神志、瞳孔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痰粘稠时予以轻拍背部或吸痰。

参考文献

[1]贺晶,高英茂,管英俊.等胚胎神经细胞的培养方法及应用[J].细胞生物学杂志,2004.

脑动脉瘤范文篇7

腹主动脉瘤(AbdominalaorticAneurysm,简称AAA)是指因各种原因造成的腹主动脉管壁局部薄弱,张力减退后伸延所产生的永久性异常扩张或膨出。近来随着饮食结构的变化,寿命延长,加之检查设备的完善其发病率有增多趋势。该病多见于60岁以上老年男性,动脉粥样硬化是其主要发病原因,占90%以上。[1]我科自1995~1998年收治AAA患者20例,无一例死亡,全部治愈出院。现将该病临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中男19例,女1例,年龄60~78岁,平均年龄65.5岁。既往病史中高血压13例(65.5%)。高血脂、心脏病4例,肺部疾患和糖尿病各2例,50%病人有吸烟史。20例均在全麻下行经腹途径腹主动脉瘤切除,腹主动脉-双髂动脉或双股动脉“Y”型人工血管转流术。

2术前护理

腹主动脉瘤手术难度高,有一定创伤性。为了提高疗效,周密仔细的术前护理是十分重要的。

2.1观察生命体征

密切注意生命体征,监测血压,每日不少于两次。本组中13例有多年高血压病史,术前血压尽可能控制在16~18kPa,血压控制程度还应参考意识、尿量,以免过低造成肾脑等脏器的损伤。除药物控制外,还要注意限制病人活动,避免情绪激动,保持大便通畅。这些均有利于血压的稳定,避免因血压波动过大造成的不良后果。

2.2警惕瘤体破裂

由于动脉瘤的扩大是进行性的,随着瘤体的增大动脉瘤有破裂出血的可能。值得强调的是:病人出现突发腹痛或腰背部痛常常提示是破裂前的征象。此时应及时通知医师,同时密切注意病人心率、血压、意识情况,腹部及腰背部是否膨隆。绝对卧床休息,尽可能在床边完成必要的检查。

2.3术前指导

做好健康宣教及心理护理,锻炼胸式呼吸,讲解吸烟与动脉硬化密切相关,劝病人戒烟(术前至少戒烟两周以上),忌酒,以减少呼吸道分泌物。本组术前10例有长期吸烟史,其中有2例术后出现2次插管。饮食上食用高蛋白营养食品,并注意食物搭配,多食蔬菜水果杂粮,少食动物脂肪及胆固醇含量较多的食物。做好心理护理,减轻病人焦虑、紧张情绪,给病人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

2.4下肢循环的观察

术前观察下肢缺血征象,测胫后动脉及足背动脉搏动强度,以便术后观察判断肢体的血运情况。

3术后护理

由于AAA多见于老年人,很多病人合并心、脑、肾、肺、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加之该手术复杂创伤大,术后极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如急性下肢缺血、术后出血、术后感染、深静脉血栓、肺栓塞、肾功能衰竭等。[4]因此术后护理的重点是预防和早期发现并发症。

3.1循环系统

3.1.1术后高血压、低血压

AAA病人高血压病人较多。本组术前高血压者占65.5%。术中由于血液动力学的改变,常有血压不稳定情况出现。为了防止吻合口出血,脑血管意外的发生,保持血压的平稳尤为重要。[3]尤其在术后麻醉清醒拔除气管插管过程中,常有血压急剧升高表现,甚至出现高血压危象。我科通常采用静滴硝酸甘油或硝普钠,浓度为10~20μg/L。使用输液泵或可调速输液器及有创连续血压监测方法,确保安全可靠。由于有时监护仪显示血压值与袖带听诊器所测结果有不同程度的差距,一般1~2h进行对比测量。本组术后有13例应用硝酸甘油或硝普钠,其中有10例术前有高血压史,故对术前有高血压病史者,术后更应注意血压控制。在护理过程中,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当病人一般情况尚好,血压平稳,无明显诱因而血压忽然升高,经过加快降压药速度仍无明显改善时,我们检查药液的浓度,静脉通路是否通畅,药液是否按规定的浓度进入人体。检查无误后再在医生指导下调节用药的浓度及滴速。当病人血压过低时应尽快找到原因如出血、容量不足等,及时升压治疗。

3.1.2术后出血

尽管术中严密止血,但因部分病人术后血压的波动,或需采用抗凝、祛聚治疗,特别是合并凝血功能异常者,易出现术后出血危及生命。因此术后密切注意意识、心率、血压、呼吸、尿量、中心静脉压的变化。观察是否有贫血貌,有无皮下瘀斑、腹部切口内血肿情况等,[3]以估计是否有出血的可能。对于疑有出血者多次查Hb、RBC及HCT,床旁B超。

3.1.3心功能

高龄病人中有相当部分心功能较差,心排出量偏低。术后易出现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本组有4例合并冠心病,其中有2例合并陈旧性心梗。护理中严格掌握输入液总量及输液速度,定期观察心率、中心静脉压和心电图变化。当病人出现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咳泡沫样痰等心衰表现时,及时遵医嘱予以镇静、强心、利尿、扩血管治疗。并随时配合床旁摄胸片,了解肺瘀血情况。

3.1.4下肢循环

腹主动脉瘤常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及附壁血栓,特别是动脉壁钙化严重者,术中阻断动脉很容易导致肢体栓塞。近端阻断时间长,肢体易出现血栓形成。上述情况均可导致下肢急、慢性缺血。因此术后及时了解下肢血供情况,包括:皮色、皮温、静脉充盈情况、肢体动脉搏动。发现异常时行Doppler检查。诊断明确者予以抗凝、祛聚、扩血管治疗。若上述方法效果不佳尚需手术取栓。本组无1例发生动脉栓塞,有3例术后发现皮温低,动脉搏动弱,考虑动脉血管痉挛,遵医嘱给予罂粟碱等治疗,2~5h后症状缓解。

3.2呼吸道护理

造成术后肺部感染的因素很多,由于全麻气管插管后,呼吸道分泌物增多;长期卧床,分泌物坠积,腹部切口疼痛,胃管刺激,咳嗽无力等,极易引起肺内感染及肺不张。本组有2例在拔除气管插管后第2天出现呼吸困难、口唇发绀,血气PO2在5.2~6.7kPa,PCO2在9.2~12kPa。急行气管插管,从气管内吸出大量粘稠痰液,后经精心的呼吸道护理,拔除气管插管脱离危险。这两例病人术前均有长期吸烟病史。故护理中特别注意:①密切观察病人的呼吸频率、节律和幅度的改变。定时测量血气,以了解氧分压及二氧化碳分压的情况,及时调整吸氧的浓度、流量和吸氧方法。②对全麻术后带有气管插管的病人至少每小时吸痰1次。③拔管后注意定时行雾化吸入。血氧分压低时,采用鼻导管加面罩吸氧,以提高血氧浓度。对于痰多,咳痰无力的病人用鼻导管经鼻腔入至咽后壁刺激咳嗽,将痰吸出。④对术后应用镇痛药者,特别注意对呼吸的影响。

3.3胃肠道护理

因术中创伤较大,腹主动脉瘤术后易出现麻痹性肠梗阻和急性胃扩张,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慢,术后必须行胃肠减压。对于同时作肠系膜下动脉切断结扎的病人,我们着重注意有无腹泄、便血、左下腹痛及腹膜炎等降结肠、乙状结肠缺血病变的征象。[2]

密切观察胃管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间断胃肠减压。每日用温水冲洗胃管,检查胃管是否通畅。当病人腹胀,而胃管又无胃液引出时,检查胃管位置,是否打折或脱出,及时处理。本组有例术后发现腹胀,胃管阻塞。经重新插胃管后,引出200~300ml胃液腹胀减轻。留置胃管禁食水的病人常感口渴,咽部疼痛,口腔有异味,给予口腔护理。在病人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的条件下,可以饮用少量清水(准确记录饮水量),病人多感舒适,有利于刺激肠功能恢复。饮水量以湿润口腔为限,一般为10~20ml/次。对于胃肠道功能恢复较慢的患者可自胃管内注入蓖麻油、中药、汤剂或灌肠治疗,以利胃肠道功能恢复。

3.4肾功能保护

AAA有可能波及肾动脉。急性肾衰是最常见并发症之一,常于术后48h内发生。虽然本组病变均未累及肾动脉,但由于应激反应,抗利尿素分泌增加可出现暂时性少尿。此外若术中长时间低血压,可引起肾脏缺血、肾小管坏死及肾动脉血栓形成,造成严重的少尿和无尿。术后主要应严密观察尿量。注意出入量是否均衡,由于循环容量不足引起的少尿、无尿现象,可在充分补充容量的同时,予以利尿治疗。因此准确记录并比较出入量,出现出入量失衡时及时报告医生是此方面护理的主要内容。失血量多者可因输入大量库血而发生某种程度的溶血现象,发现有血红蛋白尿时,应适当碱化尿液,避免管型生成。

3.5正确体位

术后主张病人卧床,待生命体征趋于平稳之后,采用半卧位,有利于腹腔内渗出流向盆腔内(盆腔内腹膜吸收能力较强)。为避免人工血管吻合口撕脱出血,形成血肿或假性动脉瘤,主张7~10天后下地活动。在卧床期间,加强基础护理。病人出汗较多时,给予床上擦浴,保持床单位整洁、平整、干燥,定时翻身,防止褥疮出现。老年病人较长时间卧床后,开始行走时肌力低下容易跌倒,需借助于拐杖或在他人的扶持下慢慢行走。术后3周内避免剧烈活动,有利于血管内、外膜的生长。

参考文献

[1]冯友贤.血管外科学.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435-453.

[2]鲁洁,姚蕴伍.腹主动脉瘤术后并发症的护理.中华护理学杂志,1993,28,10:594-596.

脑动脉瘤范文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9—2020年于我院经颅内血管造影术确诊的颅内动脉瘤患者70例。本文患者均具有配合治疗和护理的能力,患者与家属对本研究内容均知情同意;已排除重大器官障碍、精神或意识障碍以及对治疗不耐受患者。其中,男35例、女35例,年龄35~70岁、平均(53.0±4.3)岁。将其按护理方案不同分为常规组与循证组,每组各3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常规组予以基础护理、健康宣教、答疑、情绪安抚等常规护理。循证组开展循证护理干预。(1)计划阶段。从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下载多篇高质量文献,结合临床经验与患者个体情况,总结介入栓塞术护理要点,并制定护理计划。(2)实施阶段。心理干预:由于对病情的担忧,患者会产生较重的心理负担,护理人员需根据患者性别、性格、年龄予以情绪疏导,向其介绍栓塞术的治疗优势和成功病例,增强患者治疗信心和依从性,稳定患者心理;基础护理:做好病室环境护理,指导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饮食上侧重清淡易消化食物;病情护理:监测患者呼吸频率、血压等基础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通畅,术后12h以冰袋压迫穿刺处预防出血,指导患者术后4~6周卧床静养;预防肺感染:制定合理探视制度,做好病房消毒管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人员随意出入而导致肺部感染的发生;预防神经功能障碍:观察患者神经症状,监测用药后患者面色、脉搏等情况。(3)检查阶段。定期评估患者的心理健康、生活质量状况。(4)总结阶段。结合发现的问题提出改善措施,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患者的情绪状况,得分与患者情绪成反比。以SF-36生活量表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分越高则说明生活质量越好[1]。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循证组:穿刺处感染1例、脑血管痉挛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71%;常规组:穿刺处感染4例、再出血4例、脑血管痉挛3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1.43%。循证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518,P<0.05)。

2.2两组SAS、SDS、SF-36总体健康评分比较

循证组的SAS为(37.5±3.0)分、SDS为(36.5±2.6)分、SF-36总体健康评分为(88.5±5.6)分,常规组分别为(46.6±5.0)、(45.5±4.5)、(80.0±4.6)分。循证组的SAS、SDS评分均低于常规组,SF-36总体健康评分高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2329、10.6029、6.9389,均P<0.05)。

3讨论

目前,学者们对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机制并不十分明确,考虑其可能与心理因素、感染、脑动脉先天畸形等有关,临床多行介入栓塞术治疗,治疗效果已获得肯定。为了保证疗效,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在围术期需保持患者心理和情绪的稳定,提高患者的治疗配合度。循证护理干预是新型护理模式,规避了传统护理的刻板和不足,通过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检查护理效果、总结护理不足并改进的方式,提高了护理质量,缓解了不良情绪对治疗及护理的影响。赵丽华等[2]研究指出,循环式品质管理流程(PDCA)循证护理干预可提高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能够改善患者情绪,护理效果显著。本文结果显示,循证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情绪状况均优于常规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该结果与以上学者的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综上所述,在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围术期开展循证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安全性,改善患者情绪和生活质量,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季娟.循证护理在脑动脉瘤栓塞术患者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4):67-68.

脑动脉瘤范文篇9

关键词:听觉诱发电位指数;颅内动脉瘤;介入

随着神经外科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颅内动脉瘤治疗也由外科手术转向介入性微创治疗。它具有重复性强、定位准确、操作简便、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介入治疗操作精细,麻醉要求苏醒迅速、循环平稳,控制颅内压,避免动脉瘤意外破裂,因此必须掌握好麻醉深度以避免出现术中知晓。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是新近出现的麻醉深度监测指标,它可反映皮层及皮层下脑电活动,与多种麻醉药有量效关系,可以直观、连续、实时、精确地反映麻醉深度。

一、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4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年龄35~63岁,体重60~75kg,男22例,女18例,ASAⅡ~Ⅲ级,动脉瘤分级Ⅱ~Ⅳ级,病变部位包括前交通动脉瘤15例,后交通动脉瘤11例,大脑中动脉瘤8例,其他部位6例。所有患者无听力障碍及长期服用镇静、抗精神病类药物史。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A组为AAI指导组,B组为对照组。

1.2术前准备患者于术前常规进行全身系统检查,术前12h禁食禁水,不应用术前药。

1.3麻醉实施麻醉诱导:丙泊酚1~2mg/kg,芬太尼3~4μg/kg,罗库溴铵1.0mg/kg;插入喉罩,麻醉机(Evita2德国)进行机械通气,频率12次/min,潮气量8~10ml/kg。呼气末CO2维持在35~40mmHg。两组均采用阿斯利康公司1%丙泊酚维持麻醉,将患者的年龄、体重及设定的效应部位浓度值输入ALARISP6003(TCI+TIVA)泵,由其控制持续输注丙泊酚。在B组,麻醉医生根据血流动力学参数调节丙泊酚的效应部位浓度值;在A组,麻醉医生通过维持AAI值于20~25来调节丙泊酚的效应部位浓度值。麻醉维持选择瑞芬太尼和阿曲库铵,应用TCII型泵(北京思路高公司)实施靶控,浓度分别为3ng/ml和1μg/ml。

1.4术中监测应用美国OmnicareCMSMedel2多功能监测仪持续监测患者脉搏、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无创血压(BP)及心率(HR)。连接Danmeter公司Aline无创麻醉深度监护仪,将患者相应部位皮肤用细砂纸摩擦中性肥皂水脱脂后,将3个特制电极分别贴在前额正中(正极)、右乳突(负极)和前额正中偏右4cm处(参考电极),戴上耳机给予双耳70dB、6.9Hz持续2ms的咔嗒声刺激。分别记录麻醉诱导前、诱导后、喉罩置入时及术终患者改良镇静清醒评分(OAA/S)≥4分时上述各项参数、麻醉药总量、麻醉清醒时间(即停用丙泊酚至术终患者OAA/S≥4分的时间)和拔管(手术结束至拔除喉罩)时间。术后24h内随访患者有无术中知晓。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

二、结果

2.1一般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手术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麻醉用药量的比较A组丙泊酚的用量低于B组(P<0.05)。瑞芬太尼和阿曲库铵的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两组患者麻醉用药量与B组比较,*P<0.05

2.3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其他两组各时点血流动力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平均清醒时间为(9.75±0.7)min,短于B组(13.75±1.0)min(P<0.05)。拔管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毕随访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术中知晓。

三、讨论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是在数字减影下由动脉系统进入动脉瘤内进行弹簧圈填充,以减少血流对动脉瘤壁的冲压,防止动脉瘤破裂的技术,具有不开颅、创伤小、出血少等特点,是近年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发展趋势。栓塞术的时间一般都在2~3h以上,需患者长时间制动,术者在患者完全配合下方能操作精细,特别是在释放弹簧圈时患者的身体活动会干扰标记和路径图,从而影响释放的精度。同时,此类患者多数在瘤体破裂出血后方检查发现,病情变化迅速,患者精神高度紧张,任何微小的刺激均可诱发再次出血而猝死,现主张超早期(0~3d)介入治疗。多数患者术前无法做到全面的检查和较为系统的治疗,术前准备时间相对仓促。因此对麻醉提出较高要求:①充分评估患者病情,备妥一套完整的麻醉处理方案。②要求麻醉平稳、绝对制动,减少患者的应激反应,避免血压的剧烈波动(血压升高,可诱发动脉瘤破裂;血压较低又会引起血管痉挛或栓塞,都应避免发生。③麻醉苏醒迅速,以便外科医师及早对神经系统功能进行术后评估。④减少麻醉医师术中单次给药操作,缩短暴露在放射线下的时间。⑤避免术中知晓。

目前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均倾向于选择全身复合麻醉,以往神经安定镇静复合局部麻醉的方法已很少使用。随着麻醉技术的发展,在AAI指导下应用丙泊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及喉罩置入,可很好地满足上述麻醉要求。公务员之家:

脑动脉瘤范文篇10

【关键词】多排螺旋CT特点脑血管成像蛛网膜下腔出血多排螺旋CT与普通螺旋CT比较

CTA在脑血管病诊断中广泛应用。脑血管病又称脑血管意外、脑中风或脑卒中,是由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以局部神经功能缺失为特征的一组疾病。根据其病理变化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脑血管病两大类。通常突然起病,以头痛、呕吐、昏迷、短时间内肢体活动障碍的患者多数为脑出血,对于头痛症状较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极易被人们所忽视,这时头颅CT扫描对于发现和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重要的价值。CT血管造影(Computedtomographyangiography)简称CTA,CTA对于脑动脉瘤的发现和诊断有着一定的优势作用。

CTA是采用CT增强扫描,利用三维重建技术显示颅内血管的一种新的检查手段。近年来,CTA正迅速成为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是否存在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法。与DSA相比,CTA的优势在于:1、无创。患者只需通过手臂静脉注入造影剂,通过螺旋CT扫描即可完成检查,无任何痛苦。2、成像快。CTA检查准备好后,注药到扫描完成不到一分钟,对于有些躁动患者给镇静药后也能检查。3、图象清晰、准确可靠。CT扫描完成后可通过计算机三维重建3D图象,从不同角度显示动脉瘤,反映动脉瘤的所有特征,包括动脉瘤颈、动脉瘤囊、瘤壁钙化和血栓形成等。CTA与CT结合,能更好地显示动脉内的血栓和梗死的范围。在判断是否动脉近端或远端闭塞,选择动脉内溶栓抑或静脉溶栓,有重要参考价值。使用多层CT技术,能显示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的整个行程,包括颅内段和颅外段,还能显示侧支循环。另外还可模拟开颅并从手术野观察动脉瘤的指向、瘤颈的位置、动脉瘤与邻近血管及颅底骨的空间关系,为外科手术治疗提供很好的治疗方案。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急症之一,其出血原因很多,主要病因为颅内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其次为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病,动脉炎,颅内肿瘤及抗凝治疗的并发症等,约占急性脑血管病的10%~15%[1]。CT脑血管成像(CTangiography,CTA)是经周围静脉高速注入碘对比剂,在靶血管内对比剂充盈的高峰期,用螺旋CT进行快速体积数据采集,获得的图像再经各种计算机处理技术,合成三维(3D)血管影像。随着螺旋CT的普及,该项检查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而多排螺旋CT(multislicecomputedtomography,MSCT)特别是64排螺旋CT的推出,更具有扫描速度快,成像清晰,细腻等优点,使CTA的临床应用更为安全和简便。本文应用64排螺旋CT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行CTA检查,探讨其在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筛查方面的应用价值。

应用Philips64排螺旋CT扫描机。先常规行颅脑平扫,再行小剂量造影剂试验,描绘出时间-密度曲线,并通过时间-密度曲线确定最佳延迟扫描时间,后行CTA检查。CTA扫描线平行于听眦线,从颅底向颅顶扫描。在肘静脉建立通道,经高压注射器注入80~100mL碘对比剂,注射速度为3.0mL/s。延迟扫描时间为13~22s。扫描条件为120kV,280mA,扫描层厚1.25mm,连续扫描采集,重建间隔0.625mm,输入原始数据后,在Philipsworkstation工作站上进行后处理重建,分别为容积重建(volumerenderingVR),最大密度投影法(maximumintensityprojectice,MIP)及表面遮盖显示法(surfaceshadeddisplace,SSD)。

对于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高度怀疑是颅内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的患者,传统方法是行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其检查结果也作为其他检查的金标准。对血管的良好显示,突显其在该领域的优越性。脑血管成像技术是一种新的无创性技术。三维重建图像可以多方位地观察血管、肿瘤及病变周围血管情况,提供血管内外的影像信息,显示血管与邻近结构的关系;显示出动静脉畸形的主要供血动脉与引流静脉,基本满足了临床需求,有助于手术及放射治疗计划的制定。因此有学者认为,MSCTA可作为血管性病变,特别是对动脉瘤筛选的首选方法,认为其在诊断动脉瘤方面可以替代DSA。本组病例中动脉瘤为发病原因者占44%,略低于文献报道的54%~75%,其中大脑中动脉为好发部位。在CT血管成像的方法中又以MIP,SSD及VR应用最为普遍。

VR法是目前最接近常规血管造影的最高级别的三维显示方法,其原理是利用计算机计算出每个像素内各种物质的百分比,并且显示物质为不同的灰度,在重建图像表现为不同的亮度。VR三维成像运用横断扫描的全部数据,具有信息丧失少,显示解剖结构准确,容易辨认等优点。由于VR法利用了CT机所采集的全部数据,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图像显示方面具有大部分CTA优点,如检查方法简单,无创伤,检查时间短,无血管损伤及卒中的危险,可很好的显示钙化,不受金属夹限制,空间定位准确等,同时能透过骨骼,不阻挡血管结构的显示,具有良好的解剖参照标志,能显示重叠血管,鉴别血管管腔结构等优点。

MIP是最常用并最具诊断价值的一种方法。可以同时显示双侧颈内动脉及基底动脉及其分支,可以从不同角度投影,不仅能显示动脉瘤本身,还能显示钙化。SSD的优势是立体感强,病变与颅底骨二维重建可同时显示,故可明确病变与颅底骨的立体解剖关系,对于手术方案的确定有很大帮助。但SSD显示动脉瘤的形态,大小因为对重建前阈值的选择依赖性较强,常常因为不恰当的阈值选择而不能正确显示动脉瘤的形态和大小。

CTA的3种主要成像方法的差异及其与DSA的比较

在CTA的3种主要成像方法中,VR及SSD均同时显示多支血管、并进行多角度的观察,对患有动脉瘤的患者可以同时显示瘤体,瘤颈,并且明确动脉瘤与血管及周围结构的关系,为外科医生确定手术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信息。而MIP-CTA对钙化的显示比SSD及VR更敏感。在临床工作中,有时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如位置广泛的颅内血管钙斑的形成及位于瘤颈的钙化会提示外科医生在手术夹闭时难度增大。但与DSA相比,CTA也有其局限性,最大的缺陷是不能显示脑循环从动脉到静脉的动态变化过程,只能显示某一时像的血管影像,故会遗漏其他时像的血管病变,目前主要用于动脉性病变的诊断。CTA的重建需要设阈值,会造成信息的丢失。我们的经验表明,它对小血管的分辨率较差。SSD法重建的CTA能同时显示血管和颅骨,但是有时骨结构会阻挡视野,通过技术可删除这些结构,但要求操作者必须掌握较高的神经解剖知识。有文献报道,由于血管扭曲,血管壁粗糙导致CTA假阳性诊断,但在本组病例中并没有发生。急性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最重要的是查明病因,明确有没有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本组病例表明MSCTA能够明确动脉瘤的部位,个数,大小并显示其与周围血管、组织的关系,有无钙化和异常血供及瘤颈的大小及与周围颅骨的解剖关系。而且与DSA对比,MSCTA是一种简单、快速、有效、经济且无创的方法,在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中起到良好的筛选作用。

多排螺旋CT冠脉成像是一种安全、简便、较为可靠的冠脉病变无创检查手段,对冠脉主要血管中重度狭窄、桥血管、开口畸形显影效果好,对冠心病有较高的准确性,对钙化病变诊断高,可作为冠心病高危人群的一种无创普查及冠脉支架术后随访的手段。

参考文献:

《医学影像实用技术教程》

《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螺旋CT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进展》

《医学映像と医学の関係について》

《CT影像工作站的建立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