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用水管理制度十篇

时间:2023-10-18 17:22:16

生活用水管理制度

生活用水管理制度篇1

关键词村镇供水 运行管理 水质 供水系统

中图分类号:TK28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是农业命脉,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当今的世界上,人们用水量的多少、供水水质的标准、以及安全卫生饮水的普及率等,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文明先进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村镇供水的意义

村镇供水的目的就是要满足村镇居民的生活和生产活动过程中对水在质和量方面的需要。发展村镇供水是一件利国、利民、利已的大好事,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村镇居民基本生存权和健康生活质量方面

饮水困难的普遍存在严重制约村镇居民尤其是农民的生存和发展。村镇供水工程作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就在于通过解决饮水困难,进一步保障村镇居民的基本生活权和健康生活质量,减少介水疾病的发展及与此相关的医疗费用,在此基础上保障他们的发展权,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缩小城乡差距和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方面

(1)供水设施是村镇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

(2)乡镇企业生产用水的解决有利于增加产量、稳定和提高产品质量,加快乡镇工业的发展速度。

(3)村镇供水工程的建成改变了长期以来的农村生活方式,提高了群众的卫生意识,增强了农民自豪感,缩小了城乡差距。

(4)农民在大为改善的用水条件下,通过发展各种经济带来的增收,逐渐脱离严重贫困的处境并逐步走向小康。

(三)党群、干群关系和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方面

发展村镇供水改善了农村和小城镇的社会关系。在具体表现方面,“改善了干群关系”最明显;其次为“用水户小组、农民用水协会等农民组织的建立改善了农村社会组织结构,提高了合作共建意识”;最后为“财务公开和用水户集体决策改善了基层民主政治风气”。

二、村镇供水工程的主要技术指标

(一)水质

供水工程出厂水水质应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要求。新建集中供水厂需配套常规水质(ph值、色度、嗅和味、混浊度、肉眼可见物、消毒剂余量)检测设备,对于加装除氟、除砷等水质净化装置的水厂需配套相应的水质检测设备。

(二)水量

集中供水厂的规模按10~15年设计;村级供水站的规模按5年设计。供水工程应保障[北京市郊区生活用水量:平原区,山区]供水范围内生活生产用水量。

供水区内管网漏失率应低于15%,新建工程供水管网漏失率应低于10%。

(三)水压

供水水压应满足配水管网中用户接管点最小服务水头的要求。当按直接供水的建筑层数确定给水管网水压时,其用户接管处的最小服务水头,一层为 10m ,二层为 12m ,二层以上每增加一层增加4m 。

三、村镇供水的系统组成

村镇供水的任务是满足用户在水质、水量、水压和供水的连续性等方面的要求。为了满足上述要求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一系列相应的措施,建造相应的工程设施。一般来讲,村镇供水系统应包括取水工程、净水工程和输配水工程三大部分。

取水工程通称取水构筑物,是把所需要的水量从水源取上来的工程。取用地下水的取水构筑物包括井、大口井、渗渠、集泉构筑物等;取用地表水的取水构筑物包括取水头部和取水泵站等,有时两者合建在一起。

净水工程通称净水构筑物,是对原水进行净化处理,最终达到用户用水水质标准所要求的各种构筑物和设备。

输配水工程通称输配水构筑物,是把经过净化处理后的洁净水通过调节构筑物、加压设施和配水管网等以一定的压力和水量输送、分配到各用户。

调节构筑物指用于储存和调节水量的构筑物,包括清水池、水塔、高位水池等。

加压设施包括取水泵房、送水泵房和输水管或配水管网中途的加压泵站。

配水管网指将经过净化处理、符合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的水输送至各用户的管道及附属构筑物,农村一般采用树枝状管网。

四、村镇供水工程运行维护的主要内容及要求

(一)建立各项规章制度

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对于保证水厂的生产有重要意义。水厂的规章制度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基本制度---基本制度是属于根本性质的制度,主要包括国家及上级主管部门规定的制度、厂长负责制工作条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等。

工作制度---工作制度指有关政治、技术、管理工作的制度,规定各项工作的内容。这包括行政管理工作制度、供水人员管理规章制度、财务管理规章制度、经营管理规章制度、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供水关键环节管理制度、卫生管理制度、事故应急预案与响应管理制度、隐患检查和危害预防管理制度、工程建设管理制度、后勤管理规章制度等。

工作标准制度---工作标准制度是规定厂内各级组织、人员的工作标准。这包括供水人员日常工作管理规定、水质净化消毒规定、水质检测管理规定等。

(二)制定运行操作规程

(1)供水单位应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

(2)主要设备、设施及仪表应配套齐全,性能可靠;检测仪表应定期检验校正。

(3)供水单位可参照《城镇供水厂运行、维护及安全技术规程》(CJJ 58-94)的规定,结合本单位的特点,制定供水设备、设施的运行操作规程及日常保养、定期检修和大修三级维护检修制度。

(4)水泵和电动机的运行管理应符合《泵站技术管理规程》(SL255-2000 )的有关规定。

(5)电气设备操作应符合《电业安全工作规程(发电厂积变电所电气部分)》(DL408-91)的有关规定。

(6)取水口与净水构筑物,应及时清除漂浮杂物;取水、净水与调节构筑物应定期清淤、清洗。

(7)出厂水应进行消毒。

(8)加药间、加氯间工作人员,应按时记录各种药剂用量、配置浓度和投加量。

(9)管道上分设的各类阀门应定期检查、启闭与维护,并认真做好记录。应定期、分片对管线进行巡视、维护,并做好工作日志。

(10)各种设备、设施档案应完整齐全,与实物相符。管网有变化时布置图应及时更新;管网应具有大比例分区切块网图,有完整的闸门卡。

(三)培养管理人员的安全防护意识

(1)发生突发事件时,供水单位应有应急供水措施。

(2)供水单位应有完整配套的设备、设施及人身安全的操作规程和安全保护措施。

生活用水管理制度篇2

【关键词】三条红线;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一、安阳市水资源现状

安阳市位于河南省最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全市辖四区五县(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6.4亿m3,水资源可利用总量11.94 亿m3,人均水资源322 m3,是全国人均水平的七分之一,亩均水资源占有量301 m3,仅为全国水平的六分之一,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573.5 mm,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属典型的资源性缺水城市。而且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用水量逐渐增加,水资源短缺与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带来用水需求增加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水,已经成为制约安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安阳市水资源管理现状

(一)水资源管理体制

为强化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优化配置,2003年1月安阳市政府进行了水管理体制改革,由水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全市防洪、排水、供水、节水、水资源保护利用、污水处理及回用等涉水事务。基本实水资源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取水许可、统一管理水量和水质的目标,解决了以往水资源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条块分割、相互制约、职责交叉、权责不清等问题。

(二)水资源管理制度

安阳市水资源管理制度经历着不断完善的过程,已初步形成以《河南省实施办法《河南省实施《水土保持法》办法》,《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办法》,《河南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河南省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河南省城市供水管理办法》、《安阳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 》、《安阳市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建设管理办法》等为核心的一套制度体系,对水资源的保、蓄、取、供、用、节、排等实施全过程管理。

在保水、蓄水方面:一是建立了水土保持方案审查及水土保持设施“三同时”制度;二是建立了水库闸坎蓄水、滞洪区管理等相关制度;三是划分了安阳市地表水功能区划和地下水水源地保护区,建立了水源地保护制度。

在配水、取水方面:一是建立了水资源评价和规划制度,对安阳市水资源进行了调查评价,编制了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等综合规划及其他专业规划;二是建立了取水许可制度,从凿井审批、取水许可、机井监督和用水管理等方面加强取水管理,按照定额标准和水源条件核准取水指标。

在供水、用水方面:一是建立了计划用水制度,实施动态管理,实行用水总量控制;二是建立了水资源论证制度,将新、该、扩建重点项目的水资源论证作为建设项目立项的前置条件。

在节约用水方面:出台了《安阳市节约用水办法》,形成了一套节水管理制度。一是建立了用水定额管理和和超计划用水加价制度,行业用水实现按季考核;二是建立了分类计量收费制度和阶梯水价制度和阶梯水价制度;三是建立了建设项目节水“三同时”制度,新、扩、该建项目的节水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四是建立了节水产品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

在排水和再生水利用方面:一是建立了水污染防控制度;二是实施排污许可制度,规范污水排放行为;三是出台了《安阳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规定新、该、扩建设项目、农田灌溉绿化等应当优先使用再生水;河道、湖泊、景观补充水优先使用再生水。

(三)水资源管理取得的成绩

安阳市已经初步形成了涵盖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全过程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人口增加,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前提下,全市总用水量稳中有降,用水效率不断提高。从2010年到2012年取水量由2.53亿m3减少到2.49亿m3,新用水量减少了400万m3。万元GDP耗水由同期的114.1 m3减少到86.9.安阳市在量水而行、以水定结构的产业发展思路下,向集约用水、搞笑用水方向发展。

在用水结构方面,水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结构比例不断优化。在人口增加、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前提下,从2010年到2012年生活用水由0.5亿m3增加到0.58亿m3,生产用水由1.41亿m3建设到1.34亿m3,生态用水由5070万m3减少到4.873万m3.用水结构的调整在缓解水资源紧缺的同时,也为城乡发展和水资源利用腾出了一定空间。

在节约用水方面:2008年,安阳市被水利部确定为第三批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市,经过几年来的努力,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2013年,通过了水利部组织的专家验收,并被命名为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从2007年到2012年,安阳市GDP由1036亿元增长到1592.8亿元,增长53.8%,用水总量由16.6亿m3下降到13.84亿m3,降幅为17%。万元GDP用水量由206.3 m3降到86.9 m3.农业灌溉用水减少到3.06亿m3,亩均灌溉用水量由311.1 m3下降到205.7 m3,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由35.7 m3万元降到24 m3万元。累计建设节水工程216项,设计节水能力21.15亿m3年,年实际节水量8.72亿m3,工业用水重复率达到82%。这些成绩的取得,不仅节约了大量的水资源,有力地支撑了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减少了污水排放,减轻了城市污水处理的负担,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显著。

三、当前水资源管理的形势和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建设节水型社会示范区需要更可靠地水资源保障、更安全的水务基础设施和更高标准的服务管理水平。解决水的短板制约即是安阳市发展的重点、难点,也是人口资源环境统筹协调的关键点和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的着力点。

要立足市情和水情,把水资源保障作为支撑经济社会课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要求,统筹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关系,深化水务体制机制改革。

从目前情况看,安阳市水资源管理实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支撑了连续干旱条件下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但安阳市水资源管理水平和用水效率与水资源严格管理的需求不相适应,特别是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在技术水平,管理能力、节水意识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

一是现有的制度和管理状态同水资源管理的需求存在差距。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操作性有待加强,“三条红线”的控制体系缺乏量化指标;水资源规划论证、取水许可证年审,节水定额动态管理等制度在实际操作中没有落实到位;涉水行政审批管理缺乏相应的配套监管措施和手段。必须通过进一步健全水资源管理的政策、规程和标准体系,强化执行力和科操作性,不断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

二是依靠传统的管理制度与管理方式可赢得的发展空间不断缩小。通过大力节水、调整产业结构、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效率等措施,近年来安阳市水资源承载能力不断提高,但随着用水结构、用水水平等弹性空间的压缩,提高用水效率出现边际成本加大,边际效益减小的状态,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在管理约束、科技支撑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三是水资源禀赋先天不足,必须寻求水资源科持续利用的新途径。必须从统筹人口资源环境关系入手,以水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确保水资源科持续利用。

四、加快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积极应对水资源紧缺形势,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统筹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关系,通过确立“三条红线“,实现行业用水定额管理、区域用水总量控制;培育节水的生产生活方式,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实行排水许可管理,各类水功能区水质达标,从而不断提高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水平,不断增强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一是要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严格实行行业用水定额管理、区域用水总量控制。根据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产业结构发展布局及合理需求,制定水资源配置方案,确定各区域、各行业用水总量指标,并逐级分解,建立覆盖全市的区域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生活用水适度增长、环境用水控制增长、工业用新水零增长及农业用新水零增长。用水总量严格控制在国家规定的年度用水指标以内,年度用水计划根据当年水资源状况进行动态调整。严格推行规划水资源论证。编制区域发展规划,新城和重点发展区规划,必须进行水资源论证。严格取水许可管理。直接取用地表地下水的建设项目,必须办理取水许可,出具水资源论证报告。取用公共管网水或再生水的建设项目,必须到水行政主管部门办理行政审批。完善水资源调度方案和调度预案。加强涵盖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文水资源监测网络建设,完善水务运行调度和监测评价体系。在供水紧急状态下,分区分类采取限制用水措施。

二是要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努力培育节水的生产生活方式,把节约用水工作贯穿于国民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的全过程。建立水资源经济社会评价体系,进一步细化区域、行业和用水产品的定额指标,实施动态管理、定期限制发展的高耗水产业名录,严格实施产业用水效率准入制度。加强水平衡测试,对用水超定额的生产企业限期进行节水技术改造,改造后仍达不到行业标准的一律关停。制定用水器具强制标准,实施节水产品和器具市场准入制度,淘汰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工艺、设备。加强用水计划管理,严格用水计量,超计划用水累进加价。严格落实驾驶项目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制度。建设节水示范工程,发展新区要率先成为科学用水、高效用水的示范区。创新节水管理思路和方式,完善节水责任体系,进一步拓展节水空间,提高节水管理水平。

三是要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禁向河湖排放污水,各类水功能区水质达标。根据国家考核要求,从严核定区域化学需氧量,岸氮等排放指标和河道考核断面的控制指标。加强点面污染源治理,大力推广清洁生产。严格排水许可管理,严禁向河湖排放污水。建立排水河水功能区水质监测预警系统,完善评价体系,制定监督考核制度。

四是要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加强水量水质监测,严格实施水资源管理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内容。

作者简介:

韩智力,男(1976-)安阳市计划节约用水办公室,工程师。

生活用水管理制度篇3

一个企业不论它的规模大小,属于何种所有制关系,也不论企业属于何种行业。它们所追求的共同目标都是“服务社会,发展自己”。服务社会是其社会职能决定的,发展自己是其个体职能所决定的。由于企业的个体职能与社会职能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所以服务社会与发展自己这一双重目标也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服务社会才能发展自己,发展自己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社会。如果仔细的分析归纳一下,几乎所有的企业价值观都包含着“服务至上和追求卓越”这两重意义。服务至上并不是一种标榜,而是道出了企业使命的真谛。追求卓越不仅把发展自己量化了,要求企业的发展速度处于同行业的领先地位,而且它还包含着更深层的意义:企业自身发展必须以提供超一流的服务为前提,卓越的服务质量是衡量企业自我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供水公司作为地区唯一一家自来水生产企业成立于1993年10月,是一个以深层地下水资源勘探、开发、矿区生产、生活饮用水处理、输送为主,多种经营为辅的专业化生产单位。下设九个部室,六个水厂一个供水管理处、五个辅助生产单位。另外拥有水质检验中心、水表检测中心等两个检测机构,其中水质检验中心获得省级质量认证单位。公司拥有水源站11座、配水站两座,单井142口,集、供水管线270km最大供水能力为19万m%26sup3;/d,拥有固定资产3.02亿元。现拥有职工969人,其中技术人员207人,占职工总数的20%,是一支经验丰富、技术力量雄厚的大型专业化供水队伍。

供水公司在成立12年以来,坚持以“优质供水,满足地区生产和生活用水需求”为指导思想,以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生产经营专业化、多种经营市场化为发展格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针,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以有利于地区利益、有利于企业发展、有利于职工增收的“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对经营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进行改革、改造。不断完善生产运行和管理机制,把质量管理作为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来抓,坚持实施“以产品满足顾客要求赢得市场,以质量持续改进求得发展,以优质服务争得效益,以严格管理创行业领先”的质量宗旨。使企业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各项基础工作日趋完善,不断满足地区生产生活对水质的要求.实现销售收入9693万元,实现内部利润56.3万元,几项主要供水考核指标保持了较高水平,管网压力合格率达到100%,水源出口水质合格率达到了98%,服务客户满意率100%。

本文就地区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承包政策的进一步调整,全局生产经营形式不断发生变化的今天,各单位都以节约用水为突破口降低成本,至使水量呈现下滑趋势;折旧补贴的逐年减少,再加上水资源费、物业管理费、人员工资不断增支的严峻经营形势。分别从强化企业制度管理、生产运行管理素质、技术管理、职工素质管理、质量管理,五个方面论述了供水公司提高服务质量的几点新举措。

一、建立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管理

管理是企业发展永恒的主题。现代企业依其资本结构划分分为多种形式,现代企业就算建立起来了,企业必须在具备科学的组织形式的基础上,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科学的管理制度,才能建立起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因此,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强化企业管理,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供水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原则应该是:通过改制理顺公司外部各种经济关系,建立企业法人财产制度,使之成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通过改制建立完善的经营机制、监督机制,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殖;通过改制正确处理好产权、经营权、人事权、分配权等关系;通过改制确立明确的经营方向和发展目标,向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那么,如何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呢?

首先,从克服我国现有企业管理制度的弊端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出发,建立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重点是对企业的机构设置,加强企业机构改革,建立严格的责任体制。

过去自来水行业想来被人们视为铁饭碗单位,从各种渠道进入企业的人员较多,使得机构臃肿,人浮于事,长期以来的行风与当今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不相适应,必须进行改革。首先企业可以根据每位员工的素质和特长,以定岗定员,富余人员下岗分流等形式,在企业内部实行减员增效;其次成立主产业以外的股份制或各种形式的经济实体,这样即可以减轻企业自身的包袱又可以增加企业的活力,增加企业市场竞争力。供水企业根据其特点应制定“以水为主,多种经营”的发展战略。在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采取转让一部分给职工,构建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相结合,产权明晰,风险共担的股份制公司,从而极大地调动企业员工的主人翁积极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探索中做出有益的尝试。

供水公司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了“决策、执行、监督、”三大功能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运行机制和动力机制,并按照“产权清晰,理顺关系,科学管理,精简高效”的原则结合实际,将机关原有30多个科室精简成14个,调整制定了一套合理的公司组织结构,还制订了相应的管理标准和制度打破企业生产经营的旧模式,企业精神焕然一新,机制运行显示出新的模式,公司各部门、水厂按照新的工作职责和标准,各尽其能,有力保证供水生产经营各项任务的完成。

其次,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在企业经营管理机制上,依据《公司法》制订公司章程、章程细则及内部管理的各项制度,通过建章立制,实行制度化、规范化管理,使公司的各项经济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在建立现代企业的过程中,供水公司在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都形成了一套规章制度,总数达22类50多项,使各方面的管理均有章可循。规范化制度体系的建立,形成了规范化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机制,使公司内部运作有序,管理到位,形成严格按照制度管理的作风。

再次,供水企业具有垄断地位,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容易受到非议和责难如果不认识到这一点,供水企业做任何事情,谈任何发展都是举步维艰的。在建立现代供水企业制度之初,就要明确树立全体职工的服务观念,要使自来水企业内部人人都有服务市民得意识。不断提高水质,以对用户服务质量的好坏考核职工,以服务业绩的优劣考核管理人员,创造出一个人人重视服务的氛围。

服务是现代供水企业的生命线,而管理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稳定而良好的供水经营业绩是受益于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结果。在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除了理顺外部经济关系外,还要把主要工作归结一点:通过改革,深化管理。企业每年出台一系列改革措施,目的很简单,就是要使企业运作高效率、高效益。这些年,人们常常把地区副业同低效率、低效益联系起来。为了摆脱这种困扰,作为供水公司在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中要把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摆在日常工作的首位。通过深化管理,使企业内部工作运作有序,管理严格到位,按规定程序办事,把职工工作表现同工资奖金与签订劳动合同直接相关,使每个职工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二、强化生产管理工作实现经济平稳运行

作为专业化的供水企业,抓好供水的生产运行管理,是始终不能放松的中心工作,无论从为社会服务还是确保企业效益的角度出发,实现经济平稳优质供水对于供水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是采取措施,实现供水的经济平稳运行。要用最少的成本换取最合理的运行方式,实行以销定产。生产、技术及营销等部门要根据市场需求、水源规模及水质状况,制定经济合理的运行方案。实现供水的平稳运行,关键在于健全完善并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加强对岗位工人责任心的教育,制定出明确的奖惩规定,确保各想制度规程真正得以落实。

二是要千方百计确保优质供水。质量是产品的生命,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公司的声誉及生存发展。因此,要根据国家质量体系标准制订水质指标,认真做好水源站的日常管理工作,基层单位必须确保水质所要求的各项措施得到落实,全面开展以安全优质供水、节能降耗为目标的规范管理。为保证安全优质供水,制订系列规范化管理措施,加强班组日常管理工作,提高职工安全意识和水质意识。大力推行技术革新,积极开展设备改造,提高生产效率,有效降低故障发生频率。

三是优化供水调度。对于多水源、多水厂、多泵站格局的供水企业,输水管线状况复杂,对供水调度则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实行统一调度,以保障安全供水。

四是加大成本管理力度,实施低成本战略。不论何种企业,管理都可以出效益,特别是具有自然垄断性的供水企业,成本控制大有潜力可挖。通过抓管理,可以发展相关产业来分流人员,并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重要工程可通过公开招标而达到物美价廉;另外对各科室、基层部门实施不完全成本核算,消除科室、基层部门生产经营中的不可控制因素,通过对可控制的成本因素进行定期核算,并采取横向、纵向的方法进行对比,为考核及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供水公司就是把成本控制作为管理的关键要素来抓,根据生产实际,重点抓好成本控制,逐月考核,奖惩兑现,降低能耗、物耗、漏耗,大力节省管理费用、修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当年节约成本180余万元,又将该方法推广到营业环节又节约营销费用30万元,又在维修环节推广该方法又节约维修费用140万元。通过一系列的成本管理改革,公司的各项费用逐年降低。

三、加强技术管理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在实践中早已得到论证。供水企业不加强科学技术的投入是难以保证和满足其发展需要的,特别是当今水资源严重缺乏和环境日益恶化,合理地开发,科学地配置水资源显得尤其必要。第一,充分利用现有技术条件下的先进设备,大力提倡节能降耗,开源节流。积极引进消化先进的制水工艺,提高水质综合合格率,旨在提高整个城市的生活质量,杜绝以水为渠道的疾病传播。第二,建立供水管网压力的自动监测系统,准确掌握管网压力变化,努力实现从取水、输水、净水、配水的城市供水系统自动化管理,使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更趋科学合理。第三,加强管网设施维护,完善服务。作为供水行业,保证合格的水质和供水管网的持续完好性,以及发生爆管后的抢修及时性都体现着服务质量的好坏。管网维护队应坚持二十四小时值班,加强管网的巡线,检漏,配备先进的专用抢修工具,车辆,通讯器材等,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尽量缩短停水时间,减少水资源的流失。同时,加强用水管理的监察力度,成立一支水政管理专业队伍,查处市场上非法将生活用水用做商业,建筑用水,从中牟利的行为,坚决杜绝偷漏水现象,让供水管网良性循环,企业效益良性循环。

为保证安全优质供水,推动技术进步,作为供水企业还应有计划地更新陈旧老化、低效高能的设备设施,有计划地对沉淀池、滤池、清水池、泵房进行扩建改造,使制水能力更加安全可靠;采取多种措施,对加药、加氯方式进行改造。在进行制水工艺技术改造的同时,动员全体职工进行技术公关,广泛开展群众性qc小组活动,有力地推动技术进步,促进生产管理自动化。

供水公司按照社会主义市场发展和机构改革后的新情况及国家新颁发的企业标准,供水公司组织各类专业人员完善、修订了管理、技术、工作“三大标准”。并按照标准化、规范化、统一化的要求,建立了全面质量保证,优质服务保证,监督和安全生产保证三大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为实施管理手段现代化,供水公司还投资近千万元,按照先进、科学、适用的原则建立企业内部综合信息管理网络系统,在生产调度、水质化验分析、营业售水、计划统计、财务、设备、目标管理、工资管理、信息收集以及组织人事、档案管理等方面,广泛实行现代化管理。先后对各水厂进行了泵房机组的改造,收到的良好的效果。

四、强化职工素质管理争创文明企业

提高职工素质是搞好服务的决定性因素。为此,把职工素质教育紧紧抓在手上,是建设文明企业的基础。首先,不断加强对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是结合地区供水生产经营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道德规划。做到内外结合,有计划方案,有基本教材,有教育制度,有主题活动,有检查验收,有总结评比。二是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在职工中广泛进行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利益关系和企业发展史、企业精神等教育,把职工的思想凝聚起来,引导职工把国家、企业、自身的利益和命运融为一体,增强责任感。针对职工“保持现状,不求进取”的思想情绪,突出抓主人翁精神、服务宗旨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座谈讨论、专题讲座等形式,引导职工认识到不断深化承诺服务制度。提高优质服务水平,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每个职工的职责,进而树立正确人生观、是非观和苦乐观,自觉能动的实践承诺服务内容。同时在全体职工中开展教育活动,通过学与议的结合,引导职工摆正作好本职工作与文明行业建设的关系,找准位置,自我提高。三是教育职工增强省会意识,服务意识,创建意识。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为主线开展活动,适时组织职工向希望工程和灾区捐款、开展青年志愿者等活动,引导职工自觉树立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思想。四是狠抓业务技术培训。根据不同岗位的技术要求,定期组织开展业务技术培训和岗位练兵活动,即能锻炼职工队伍,又能增强为客户提供满意服务和一次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加强领导班子队伍建设方面,要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指导,引进竞争机制,居安思危。深入开展法纪教育,组织进行国家及行业法纪、法规学习,加强纠正“吃、拿、卡、要”等行业不正之风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分层次、分类别地进行业务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干部职工素质。使领导班子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专业知识、法律等综合素质,以适应企业在市场经济中,遇到的各种新问题,做出科学准确的决策,这是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水,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的发展举足轻重,因此,提高供水企业领导班子素质不仅对企业自身兴旺甚至对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供水企业安全生产、优质服务水平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企业的效益,而且与社会稳定、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有着密切联系。因此,供水公司始终把抓职业道德建设,树行业新风作为创建文明行业的重点,把“群众满意、用户方便、社会称赞”作为检验创建工作成效的标准开展工作。

一是重视各级领导班子的作风建设和表率作用的发挥。供水公司强调各级领导即是各项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指挥者,更是直接实践者。供水公司先后指定并落实了《关于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定及处理办法》、《关于加强总公司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的意见》等多项制度和措施,深化了领导干部的创建意识和服务意识,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身体力行,作好表率。

二是以活动为载体,不断提高创建和优质服务水平。供水公司根据形式的发展和企业的实际,先后开展了“敬业、爱岗、创优”,“爱中华,爱企业,爱岗位”,“爱企业,树好企业形象;爱岗位,树好工人形象;爱职工,树好干部形象;爱用户,树好行业形象”,“学《决议》,强化职工素质;创优质,树好企业形象;比奉献,争做文明职工”,“学决定,深化企业改革;学标准,强化企业管理;树形象,创建文明行业”等主题活动。通过努力工作,优质服务,保证安全供水,达到了领导放心,用户满意,对于推动公司各项工作的开展和供水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通过对职工的教育和培训,广大职工的政治思想水平、安全生产意识和规范化优质服务都有了很大提高。

五、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供水质量

根据全局生产、生活用水的特点,满足用户质量标准,成为供水企业的历史责任。从自来水行业特点来看,用户对供水企业没有挑选的余地,也找不到可替代的产品,供水质量将直接影响到用户。所以供水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的确定不仅关系着地区职工和企事业单位用水情况,也是企业供水事业的自加压力,自我发展的需要。通过教育职工、提高职工、保证供水质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达成共识,确立“一切为了顾客、确保优质供水质量”的质量方针,把满足拥护需求作为企业的最高追求。

为了实现质量方针,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通过职工培训、调研等方式培养技术人员,形成人力资源的优势。为了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还应建立相应的竞争激励机制和教育制度,把重点放在业务能力提高上,放手让人才发挥。

为了实现目标,不仅要有超前的规划和先进的设备,还必须有先进的质量管理手段作为保证。当前和世界接轨的质量管理体系就是在我国推行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供水公司以于12月6日通过了北京三星质量认证中心的现场审核,标志着公司的质量管理工作以开始走上科学化、制度化的轨道。

按照iso9000标准,根据行业的特点和生产实际,供水公司选择了gb/719000—idtiso9001:标准,于8月14日制定颁布供水公司《质量手册》以确保水质符合gb574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在此基础上还组织编写了程序控制文件,其中包括程序文件14个以及相映的质量文件表格。

通过开展认证工作,供水公司建立了一个科学、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理顺了部门之间、生产过程中各环节之间以及各种经营活动之间接口关系,规范了各种规章制度、工作程序和质量记录,以贯彻实施iso9000认证为契机,把公司的基础管理工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通过认证工作,供水公司确立了质量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导下供水将iso9000工作与实际生产工作切实结合起来,以认证工作为主轴,使管理与生产两个轮子能够同步运转;通过认证工作,供水公司建立了一个体系,那就是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保证了人员、技术、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状态;通过认证工作,供水公司培养了一批懂得质量管理的人才队伍,提高了全体职工的质量意识。

实践可以证明,iso9000是高级管理工程师。在iso9000的质量管理工作推动下,那种长期困扰企业的职责不清,推诿扯皮现象没有了;生产经营和对外服务水准都上了台阶;产品质量管理能力及应急处理恶劣水质的生产能力都有明显提高,出厂水浊度一般都控制在0.5ntu以下。

生活用水管理制度篇4

一、转变水利发展工作思路

水利是指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对自然界的水进行兴水利、除水害的各项事业和活动。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水利的内涵也随之不断充实扩大,在人类文明发展到生态文明时代的今天,水利的内涵也应随之扩大到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范畴。在水利发展的各个方面和水利建设的各个环节,要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的方针,加快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

(一)在洪旱灾害防治方面。要逐步实现从全面战胜向合理控制的转变,逐步建立起人与水和谐相处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和完善的洪旱灾害风险管理制度。洪涝和干旱灾害主要源于降水的丰枯变化,既是一种自然现象,又对人类生存发展造成很大危害,因此要正确对待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处理好人与水的关系。一方面要牢固树立洪涝灾害不可避免、干旱灾害不能根治的观念,不断加强洪旱灾害风险管理;另一方面要合理增强洪旱灾害应对与综合防御能力,努力减轻洪涝损失、缓解干旱问题。在将水多、水少对人类造成危害降低到人类可以承受程度的同时,尽可能降低人类活动对水体循环的影响,实现洪旱灾害可控和水体循环正常。

(二)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要逐步实现从过度开发向可持续利用的转变,逐步建立起人与自然合理分配的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水既是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资源,也是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控制性要素,因此要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正确处理人类取用水与自然界用水的关系。一方面要牢固树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观念,不断加强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强化节约用水管理,严格控制人类取用水总量、提高用水效率;另一方面要优化水资源配置,全面增强水资源合理调配与高效利用能力,努力保障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用水安全。在确保人类饮水安全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的同时,尽可能将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控制在水体能够保持基本功能、水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实现水资源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三)在水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要逐步实现从事后治理向优先保护的转变,逐步建立起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和最严格的水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兴水利、除水害既是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优良的水生态环境既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内在要求,因此要高度重视水生态环境保护,正确处理治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一方面要牢固树立水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的观念,不断强化水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科学安排兴水利、除水害等人类活动,努力将其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控制在水资源承载能力、水环境承载能力和水生态系统承受能力所允许的范围内,在此基础上全面采取各种水生态环境保护舒缓措施,进一步将其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另一方面要加大水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实施重大水生态修复工程,强化水污染防治,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努力改善水生态环境。在为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的同时,努力减轻人类活动对水生态环境的伤害,实现经济社会和水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四)在涉水事务管理方面。要逐步实现从分散向统一的转变,逐步建立起人与人和谐共生的涉水事务分级统一管理体系和涉水事务综合管理制度。各种水问题和治水活动都存在内在联系,且带有明显的流域特征,因此要牢固树立统一管理和综合管理理念,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一方面要稳步推进国家和地方行政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国家、流域、地方三级涉水事务统一管理体制,实现涉水事务分级统一管理;另一方面要加强流域机构的职能,逐步实现流域综合管理。通过民主、科学、协调、权威、高效的涉水事务统一管理和综合管理,实现公共福利最大化。

二、重视水利建设生态环境保护

水利建设包括水害防治、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生态环境保护等各种人类活动,在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要求的同时,也会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在水利建设的各个环节,应遵循“在保护中促进开发、在开发中落实保护”的原则,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正确处理好治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在努力减轻水利工程对自然生态系统影响的同时,充分发挥其生态环境效益。

(一)科学布局治理开发工程。应正确处理好治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科学规划工程布局。应在系统调查水生态环境状况、全面复核和确定水生态环境优先保护对象与保护区域的基础上,制订治理开发与保护分区和控制性指标,科学规划水害防治和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布局,使治理开发等人类活动严格控制在水资源承载能力、水环境承载能力和水生态系统承受能力所允许的范围内,避免对水生态环境系统造成依靠其自组织功能无法恢复的损害。

(二)全面落实水利工程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应高度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水利工程设计、建设和运行各个环节采取综合措施,努力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减小到最小。在工程设计阶段,要吸收生态学的原理,改进水利工程的设计方法;要重视水利工程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结合,发挥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效益;要考虑水生生物对水体理化条件的要求,合理选择水工结构设计方案;要针对所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全面制定水生态环境保护舒缓措施。在工程建设阶段,要根据环评要求安排专项投资,全面落实各项水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在工程运行阶段,要科学调度,维系和改善水体理化条件,满足水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努力将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三)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益。水利工程不仅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还应该兼顾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需求,因此水利工程建设应在有效发挥水利工程兴利除害功能的同时,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效益。例如水土保持工程应考虑发挥对面污染源的防治作用,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应考虑结合景观营造和水环境改善,河道整治工程应考虑满足水生生物对其生境蜿蜒连续、断面多样的要求,护岸护坡工程应考虑采用生物技术,治涝工程应考虑结合湿地保护需要留足蓄涝水面,水资源配置工程应考虑结合河湖连通改善水环境,各类水工程应考虑满足人类对文化景观和娱乐休闲水环境的需要等等。

三、加强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水生态系统是由水生生物群落与水环境共同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动态平衡系统,分为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包括动水的河流、溪流、水渠和静水的湖泊、沼泽、池塘、水库等两种类型,不仅是人类的资源宝库,而且是重要的环境因素,具有调节气候、净化污染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淡水生态系统出现了河道断流、水体污染、生物多样性下降等问题。应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的方针,不断强化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逐步实现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长期维护水生态系统健康。

淡水生态系统中,主体是淡水,其他各种水生动植物都属客体,只要主体的淡水环境不被破坏,客体一般不会出现太大问题,淡水生态系统也就基本上能够保持平衡。因此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应以水环境保护与修复为核心,针对造成水生态系统退化和破坏的关键水环境因素,采取顺应自然规律的保护和修复措施,修复已破坏的水环境、维护优良的水环境,在此基础上加强物种和生物资源保护,充分发挥水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使水生动植物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恢复。

(一)加强水行政管理。加强规划符合性论证及规划同意书签署管理,严格控制不合理的治理开发行为。加强河湖范围内建设项目防洪影响评价及行政审批管理,严禁侵占河湖水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健全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指标体系。加强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及取水许可审批管理,坚决遏制不合理新增取水,严格用水总量控制;加强用水定额和用水计划管理,坚决杜绝用水浪费,严格用水效率控制;加强水功能区和入河湖排污口监督管理,严格限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加强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及行政审批管理,有效抑制人为水土流失。

(二)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应按照“全面节约、有效保护”的原则,把节水工作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生产生活活动的全过程。加大节水宣传力度,提高全民节水意识。坚持“以水定产、量水而行、因水制宜”,不断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形成有利于节水减污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抓好灌区节水改造,推进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逐步降低农业用水比例。做好钢铁等高耗水行业节水减排改造,提高工业用水的循环利用率,促进节水减污。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强化生活和服务业用水管理,大力推广节水生活器具,减少城镇用水总量。加强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积极开展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回用,促进雨洪资源利用,科学开发空中云水资源。

(三)保障生态系统用水。科学确定河流生态系统用水总量和过程,以及湖泊、水库、地下水等生态系统用水总量和水位。通过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和增强水资源调控能力,保障生态系统用水总量需求。通过强化水利水电工程调度管理、河湖取用水管理、地下水开采管理,加强江河湖库水系连通、生态补水,保障河流生态系统用水过程和湖泊、水库及地下水等生态系统水位需求。

(四)强化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工业、城镇生活等点污染源治理,重视农业面污染源、船舶流动污染源和底泥内污染源治理,使污染物排放满足水功能区纳污能力的要求。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治理,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提高保土保水功能,控制面源污染。强化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积极开发水电清洁能源,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强江河湖库水系连通,促进水体流动和水量交换。开展调水引流、排污口整治、河湖清淤、生态修复等水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改善水环境质量。加快城市生态河道建设和农村沟塘综合整治,建设亲水景观,提高城乡生活宜居程度。严格水源地保护,进一步强化水源地应急管理。制订主要江河水量调度方案、应急调度预案和调度计划,全面实施水资源统一调度。深入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采取综合措施积极应对。

(五)加强生境保护与修复。通过维持和恢复江湖连通性、保持和改善水体理化条件、保护和重建栖息地等措施,加强生境保护与修复。尽可能保持通江湖泊的良好连通状况,积极推进江河湖库水系联通,通过调度等措施逐步恢复已不通江湖泊的季节性连通;新建拦河水工程应根据需要采取适合的过鱼设施,已建拦河水工程应积极采取恢复及补救措施,以恢复江河连通性。通过采取设置分层取水、优化泄水建筑物运用和生态调度等相关措施,减缓下泄水温较低、气体过饱和及水流减缓导致河流自净能力下降等问题,以保持和改善水体理化条件。通过控制主要水生生物栖息地的治理和开发活动,推进河道再自然化,加强湖库清淤及环湖库湿地植被恢复,重视水工程建设中采取生物措施,以保护和重建栖息地。

(六)重视湿地保护与恢复。加强湿地类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加大河流、湖泊、沼泽、海岸、滩涂等自然湿地的保护。加强江河湖库连通工程建设,实施人工补水,维持湿地面积和功能。大力开展河流、水库及湖泊岸边生态修复和湿地重建,尽可能恢复自然湿地生态系统。

(七)加强地下水保护与治理。开展地下水利用与保护区划,划定限采区和禁采区范围,严格控制地下水超采。采取禁采、回灌等措施加强地下水超采区和海水入侵区综合治理。严格禁止向地下水排污,确保地下水水质。建立地下水监测网络,强化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监督管理。

(八)做好物种和生物资源保护。建设濒危物种基因库、细胞库等,保存其种质资源。采取物种保护措施,强化濒危物种的保护和救护。建立禁渔区、禁渔期制度,规范捕捞行为,有效保护渔业资源。开展人工增殖放流,促进水生生物资源的恢复。

四、强化水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措施

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健全工作机制、出台经济政策、建立评估制度、促进公众参与和夯实工作基础。

(一)健全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建立部门间联动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建立多元的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水生态文明建设。建立水生态补偿机制,实现水生态共建和利益共享格局。完善水价形成机制,鼓励开展水权和排污权交易,运用经济手段促进水资源节约和保护。

(二)出台经济政策。将水生态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战略,融入到水利发展的各个方面和水利建设的各个环节。科学制定水利发展规划,合理布局水害防治和水资源开发行为,不断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抓紧制定和出台有利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价格、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经济政策,使鼓励水害防治、水资源开发的政策和鼓励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有机融合。

(三)建立评估制度。将水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贯穿于规划编制、项目论证、工程建设及运行调度等各个环节。建立和完善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评估制度,明确评价标准、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完善有利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制、体制和机制。积极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尽快形成符合我国水资源、水生态条件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以逐步实现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生活用水管理制度篇5

关键词:西南山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面貌,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与美好愿望。尤其是“十三五”以来,国家加大了人居环境的整治力度,力求通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政策规划、建设运营、技术标准等一系列制度的建设、完善和执行,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1]。根据西南地区的实际情况,经过多年努力,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工作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覆盖率低、分布不均衡、已建终端运行效果差等问题。

1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

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农村地区人口规模、聚集程度、距城镇市政管网的距离、环境条件、经济条件和运行管理等,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生活污水处理模式。结合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种类、特点和适用条件差异,其处理模式主要分为纳厂处理、集中处理和分散处理三类[2]。

1.1纳厂处理

纳厂处理是将具有纳厂条件的村庄或一定区域内产生的生活污水进行收集,接入城镇污水处理厂管道系统,再进行统一收集处理。该方式具有处理规模大,水质、水量稳定,单位基建投资和运行费用低,易于集中管理等优点,但仅适用于距离集镇管网近、具备施工条件且集镇污水处理厂有接纳能力的村庄。

1.2集中式处理

该处理方式也是通过对村庄或一定区域内产生的生活污水进行收集,再通过统一建设的处理设施进行集中处理。该方式的优点是处理后的水质相对稳定,运行稳定,抗负荷冲击能力强,出水水质好,但仅适用于居住相对密集、管网施工难度不大的村庄。而对于西南地区的农村地区,如果采用集中式的处理方式易产生管道堵塞问题,从而会影响处理效果。

1.3分散式处理

分散式处理方法是将单户或几户分散住户产生的生活污水通过小型处理设施进行处理的方式。该方式比较适用于地形复杂、地质条件差、布局分散、污水不宜集中收集的村庄或零星分散居住的住户。分散式处理方式具有投入小、单个占地面积少、日常维护简单、美化家居环境等特点,无需电力能耗,免除了运行和维护的巨大成本,无需专人管理和收费,适宜长期使用,具有持续改善生态环境的效果。

2七星关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七星关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

2.1.1集中式处理设施建设情况在“十三五”期间,七星关区争取了各级环保专项资金,实施了毕节市七星关区饮用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及七星关区农村环境整治工程,共建设了100多套农村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终端,主要分布于集中式水源地周边及赤水河流域周边镇村。污水总处理规模超过6000t/d,覆盖户数27000多户,受益人口达8万多人[3]。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了污水处理工程投资、运行费用、占地面积、生态需求等各方面因素,选择的处理工艺如图1所示。在实际运行中,工艺无重大缺陷,出水水质达标,但存在前期投入高及后期运营管理难度大等问题。2.1.2分散式处理设施建设情况在2021年,七星关区实施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共4个,总投资3000多万元,主要集中于赤水河流域周边村镇,而农村生活污水收集治理,涉及赤水河流域23个行政村,其他流域2个行政村,但由于部分行政村所获资金较少,所以基本只覆盖了中心自然村寨。采用分散式处理措施,其处理工艺如图2所示。当生活污水经收集后,可进入分散式处理系统的三格化粪池进行预处理,污水在化粪池中进行厌氧发酵分解及初沉后,清液自流进入土地处理单元,依靠土壤有机质单元及上表植物生长,达到净化污水的效果,其出水能达到贵州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污染物排放标准》(DB52/1424-2019)三级标准。该设施维护简单,化粪池定期进行人工清捞粪渣可用于还田,土地处理系统植物由农户自行根据生长情况进行维护。2.1.3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制村推进情况根据七星关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科学规划编制了《毕节市七星关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2021-2030年),在2021年7月13日经七星关区人民政府批准印发《七星府办通﹝2021﹞107号》。制定治理目标为近期(2021~2025年)和远期(2026~2030年)各治理行政村45个,建制村污水收集处理能力60%以上,经污水处理设施处理的污水均能达标排放,可资源化利用。同时,为有效遏制污水横流现象发生,在“十三五”期间,七星关区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管控,其建制村如图3所示,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完成比例较低,因此,农村环境整治任务任重道远。

2.2七星关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存在的问题

2.2.1基础设施滞后且分布不均目前,七星关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仍然滞后,缺口较大。其中,有污水处理设施的行政村占总行政村比例不足四分之一,且部分行政村的污水处理设施仅覆盖部分居民区,导致设施布局分散,分布不均。其中,七星关区已建污水处理设施主要集中在赤水河流域以及倒天河水库等饮用水源地周边,而乌江流域行政村覆盖污水处理设施较少;配套管网不足,污水纳管率较低,影响了污水处理系统的正常运行。2.2.2已建设施运行维护不到位根据调查显示,部分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存在管网破裂、粪污堵塞、现场无管护措施、出水水质不达标等诸多问题;且运维资金无保障。这些都是由于地方财政紧张,运行成本高,运维资金不到位造成的,导致污水处理设施的持续运行无法得到保障;同时,农村污水治理的责任划分不合理,管理机制不完善。如属地政府部门过于依赖运营公司管护,对管网人为破坏、化粪池未及时清掏、百姓违规排放高浓度粪污等监管不到位,而运营公司因人手紧缺,运营机制不完善,致使部分设施维修完毕几天后又出现堵塞,需再次进行维修,耗费了大量人力财力。2.2.3村民环保意识有待提升在现实环境下,一部分村民受固有生活习惯的影响,对于农村生活污水带来的危害认识不足,随意将高浓度的粪污排入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入户管网,造成管网反复堵塞;一部分村民收集污水自觉性不高,将生活污水乱泼乱倒,直接排入外环境;还有少部分村民不愿自觉主动维护接户管网,甚至恶意破坏管网及设施等,严重阻碍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的有序推进。

3西南山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对策及建议

3.1因地制宜采取合理治理模式

对于西南地区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对策,应采取因地制宜的合理模式。例如:尾水排水水质要求较高的特殊敏感地区,以及居民集中分布、地势较为平坦地区,建议采用集中式污水处理进行收集处理;而距离集镇污水处理厂距离较近的自然村,可采取纳管处置的方式;由于山区地势高差大,距离较远,管道沿途阻力损失较大的地区,建议尽量采取分散式的处理方式处理污水。以此确保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达到国家相关标准要求,实现农村污水处理的可持续发展。

3.2区域化治理

对于特殊敏感区,可区域化梯级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在计划具体项目时,要以流域或行政区划乡镇为单位,避免项目分布碎片化,以免增加项目实施的难度及周期、管护难度及耗资,导致整治效果不显著;还要充分发挥部门之间的联动作用,在申报资金项目时,相关部门可以合作申报,把小而分散项目进行包装升级,以此协同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收运、水源地整治、村容村貌提升工程等工作,达到区域化建设宜居乡村。

3.3建立长效管护机制

为彻底解决已建污水设施“晒太阳”问题,必须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加强运营管理。相关部门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可创新管理机制,如建立“公司+属地管理模式”。首先,对已建成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大排查,大维修,大整改,确保设施设备正常运行。在完成整改工作后,由属地政府负责辖区管网维护,定期对污水收集管网、检查井、化粪池等设施进行巡查检查、清渣清淤等。其次,由公司负责设施、设备的运行维护、建立维护专责人员、定期排查,以确保出水水质达标。通过“公司+属地管理”的模式,有效解决了管网分布广管理难度大的问题,又充分发挥出了公司的专业技术特长,从而建立起长效机制。此外,还要强化资金保障,进一步明确权属,并将运行费用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以保障污水处理系统的正常运行。

3.4提高百姓意识,动员全民参与

相关部门及地方政府部门应做好节水排水的宣传工作,提升百姓节水意识,自觉按照要求排放生活污水;同时,把污水排放准则纳入村规民约,并向当地百姓宣传保护污水设施的重要性及破坏污水设施的责任追究等,加大对恶意破坏管网及终端等行为的惩处力度。通过以上工作,引导农民参与治理,并发挥百姓的自身主导作用。

4结语

本文基于实际案例治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点带面的探究了西南山区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对策,以及提出了应采取因地制宜的合理模式。为降低污水处理的能耗与维护工作量,建议尽量采取分散式处理方式处理污水;对于特殊敏感区,可区域化梯级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并建立区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长效管护机制,引导农民参与治理,共建共享,以此提升农村地区的人居环境,实现农村污水处理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户微.华北地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问题探究—以河北省为例[J].能源与环保,2021,43(8):49-52.

[2]汪治龙,程燕,沈善宏等.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和工艺的选择[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21,39(5):189-191.

生活用水管理制度篇6

 

节约用水办公室在市水利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开展了学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强化了思想道德教育,弘扬了焦裕禄精神。全体职工团结奋进,求真务实,与时俱进,严格贯彻执行《水法》、《河南省节约用水条例》等法律法规,认真做好节水宣传、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和水资源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上半年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积极开展节水宣传工作,提高全民节水意识

每年的3月22日至28日是“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宣传活动周,我们以此为契机,3月22日在开封日报刊发文章,宣传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在市水利局的大力支持下,宣传活动期间,我办和宏大水利工程有限公司联合成功举办了第三届“宏大节水杯”篮球邀请赛,参加球队达到24支,不仅为“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宣传活动起到了加油助威作用,同时也扩大了节水宣传范围,烘托了节水宣传效果。

我们还印制节水宣传册和宣传单,在宣传活动期间,到居民小区进行宣传、讲解、咨询节约用水知识,还利用5月份的安全生产月和6月份的节能减排宣传活动,组织人员到广场、街头散发宣传单,解答节水问题咨询等,提高了市民依法用水、依法节水的意识。

二、突出重点,抓牢关键,认真做好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管理工作

1、突出计划用水管理工作重点,不断提高计划用水管理覆盖率。目前全市计划用水单位已发展到802户,与去年相比增加了60户,增加率为8%。其中工业企业146户,生活545户,家属生活111户,加大水表复查力度,水表月复查率达8%。

2、积极做好计划用水指标的复核下达工作。上半年我们组织人员对申报单位的各项用水数据实际调查了解,注重对用水指标分类区别管理,确保工业企业生产用水,对居民生活用水保证需要,机关事业单位(例如学校、医院等)按定额合理压缩,对高耗水行业(例如洗浴、洗车)严格控制。在复核确定后,报市水利局批准,于4月份下达年度计划用水指标。

3、积极推广节水器具和节水技术,促进节约用水工作的开展。上半年推广节水器具2000余套,解答节水技术咨询100余次。对用水量较大的工业企业,指导利用节水新技术建设节水工程,铁塔橡胶集团建循环池后,水重复利用率达80%以上。在学校和医院等用水部位较多的单位推广使用了红外线控制阀等节水器具。有效地遏制了水资源的浪费,节水效果十分明显。

三、严格制度,强化管理,努力做好地下水资源管理工作

目前节水办管理自备井用户177家,400米以上的深水井47户,400米以下的浅水井77户,空调井53户,装表率达100%,截至目前,节水办在省厅指导下已安装远程智能水表26块。为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严格实行“周抄表”制度。以前的“月抄表”工作由于循环周期较长,长期实行后容易出现漏洞和弊端,上半年我们经过认真研究,制定了“周抄表”制度,要求抄表人员,按周到用水单位查看计量设施,杜绝了中间易漏的环节。实行了“周抄表、月收费”管理后,收费率显著提升。

2、强化水资源费征收科学量化分析管理。每月我们将管理的自备井用户取水量和水资源费征收数额进行统计,并逐月对比这些自备井用户的取水量和水资源费征收税额增加减少以及名次的变化情况,采取横向比和纵向比的方法,科学分析变化的原因,确保管理到位,征收到位。截至目前,征收水资源费296万元,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四、积极配合,做好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建设工作

为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确立“三条红线”,2013年开封市被水利部确定为水资源实时监控部级试点城市,开封市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建设项目总投资1600万元。

上半年在市水利局组织下,我们积极配合,在6月25日完成了开封市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建设项目国家投资部分的签约。本次签约投资200万元,内容分为54个市控水量检测点、7个分中心监控室和应激能力测试系统建设三个标段,开封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于6月6日对此项目进行了公开招标。目前完成1350万元的投资任务,预计今年9月底前全部完成。项目全部实施后,对提高开封市水资源的科学化管理水平,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将起到积极作用。

五、编制水资源保护规划,促进水资源科学管理

按照省水利厅的要求,为了全面推行各种节水技术和措施,搞好污水处理和利用,给开封市地下水资源保护提供依据和标准,我们从去年3月份开始着手编制《开封市水资源保护规划》。在收集资料、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上半年完成了开封市水资源保护规划现状分析与评价,以及工程措施及方案的编制工作,该项目成果表已按照省厅的要求,分阶段进行上报。6月份组织专家对该规划的初稿进行了初审,现已提交省厅,下一步将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对该规划进行评审。

六、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高职工凝聚力和战斗力。

按照上级党委的要求,从3月份开始,我们在全体党员干部中认真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立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系统制定了学习计划,完善学习制度,开展了“学习教育、听取意见”和“查摆问题、开展批评”两个阶段的活动,深化了思想认识,营造了风清气正、团结奋进的工作氛围。

1、组织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活动,确保学习不走过场。我们专门制定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方案及学习计划表。学习方式采取集中学与自学相结合,集中学采取了组织开展党章党史知识竞赛、观看专题教育片、发放学习材料、主要领导上党课、学习心得交流等形式。

通过观看宣传教育片,使同志们深刻认识到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四风”的严重危害性和中央狠刹“四风”的必要性。认识到如果不能筑牢思想道德防线,用好手中的权利,那么就有可能脱离群众,而坠入“四风”的深渊,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

2、弘扬焦裕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把弘扬焦裕禄精神作为提高思想认识的中心工作。通过学习焦裕禄精神,同志们感触颇深,只有像焦裕禄那样心里时刻装着老百姓,在工作中认真履行职责,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尽心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才能密切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获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树立起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光辉形象。

3、深刻剖析问题,制定整改措施,立行立改。通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针对查摆出来的问题,我们逐一研究,立行立改。

一是强化财务管理制度,厉行节约,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全面推行公务卡结算制度,从去年下半年起未报销一起吃喝招待费用、食品费、烟酒费。严格执行上级规定财务管理模式,设专职副主任负责财务签字,一把手不直接分管财务,重大经费项目集体研究决定。在公车使用上严格执行纪律,公车拥有严格公务工作量核定,非公务不得私用。

二是加强接待制度管理。对以往年度超标准接待和随意购买礼品看望病人的问题,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对上级和相关部门因公来客人员一律在职工食堂按接待标准安排工作餐。严格禁止报销任何餐饮发票和礼品发票,对于看望病人等礼尚往来购买礼品一律个人付款。

三是对非在编人员提出的工资福利待遇太低问题,多次召开班子会议研究,并详细咨询财政、劳动、人事等部门有关的政策和办法,并及时召开职工代表会和全体职工会议,通报进展情况和征求相关人员意见建议,目前已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与职工基本达成一致意见,化解了矛盾,在一定程度拉近了干群关系。

四是对通许县南娄洼村开展了帮扶活动,发动我办干部职工向该村捐款820元。购买了慰问品,看望村中的贫困群众,投资四千元,为村中的7户贫困家庭安装了自来水,使他们能够喝上干净的放心水。

七、加强组织领导,继续推进文明单位创建工作的不断发展。

1、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共建帮扶工作,关心慰问离退休干部生活,开展争创文明科室、文明职工、文明家庭活动,组织全体职工进行精神文明竞赛,开展法律知识测试,及时编发创建简报,反映创建工作动态。

2、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增强我办职工的凝聚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积极参加开封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志愿服务活动,组织我办职工深入社区,清理卫生死角。

3、把综合治理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制定了具体的措施和监督管理办法。

4、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工作,做好了财务制度公开、人事制度公开,取得了明显效果。

5、采取切实措施,搞好环境卫生和环境绿化工作,为职工创造优美、舒适、清洁的工作场所,完成好爱国卫生月的工作,继续保持省级卫生先进单位称号。

6、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节能减排工作机构和制度,加强节能工作的宣传教育,提高节能工作意识。细化节能减排主要措施,努力降低能耗和费用,大力推行节电节水措施,加强办公车辆管理,完善办公用品节约措施,较好地完成了上半年节能减排任务目标。

八、下一步的工作安排

    1、 加大计划用水户的纳入管理和计划用水指标的复查力度,对超计划用水户征收加价水费,用经济手段促进节约用水,推进节水型社会的建设。

2、进一步加大地下水资源的征管力度,继续加大已纳入管理自备井管理力度,下大力气开展对所管理区域内没有纳入管理的小浅井进行认真普查,全面纳入管理,努力做到应收尽收、应管尽管;对个别不交、漏交水资源费的用水户,通过合法程序积极追缴水资源费。

3、认真配合市水利局水政科做好部级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项目,并按规定时限节点保质保量完成所承担的国家投资200万元的建设任务。

4、认真落实好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完成上级交办的水资源保护规划的评审工作。

5、要团结协作、认真准备,努力争取顺利通过今年的文明单位验收,确保省级卫生先进单位称号。

6、按照局党委下发的实施方案和有关要求,按步骤、有计划地深入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对照“四风”继续查找自身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和非生产性开支规模。

生活用水管理制度篇7

关键词:水利工程人水关系人水和谐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1 古代人水关系简介

从远古洪荒时期,我们的祖先就“逐水而居,在河川和湖泊附近,以氏族为单位,群集而居,过着渔猎采集的生活。水的特性对人们的生活生产影响如此巨大,以至于它在人们的经济、政治和日常生活中已然转化成为一种流行与习惯用语。在经济生活中.古人常以水的趋下性来形容经济规律的客观必然性和不可抗拒性。如商鞅就说过:“之于利也,若水之于民下也,四旁无择也。而春秋时计即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的说法,用流水来形抓不住的钱财。到唐宋时期诗词鼎盛,水更成为文人墨客青睐的对象,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迈,“小桥流水人家”的温婉。总而言之,不管在任何时期,水,作为不可或缺的存在,都渗透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然而,在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对水的自然规律没有认识,洪水肆虐而束手无策,处于“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的境地。据《书货志汉食上》:“禹有九年之水,汤载尧有七年之旱”。在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灾害就是水旱之灾。水旱灾害的发生可以视作是人水关系之间的矛盾。在人类社会发展初期,受到气候、地形、地势、河流、土壤、植被、条件、规律等有关方面的影响,自古以来,我国的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根据这种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破坏自然,而应该在顺从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利用自然、调整自然,使之更符合人类的需要,也使自然界的万物都能生长发展”1。这也就是最初人对水的一种依存关系。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类对水和自然运转规律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人类开始逐渐意识到自然的弱势所在,开始对自然进行适当的改造,并且通过一定的措施使天然的水资源更好的为人类服务。这段时期人水关系协调发展,互惠互利,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但是水旱灾害始终困扰着人类,并且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多的灾难和不幸。人们在利用水并与水患灾害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与水密切相关并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水文化。但是也逐渐提高了人类对抗自然的能力,从短期来看,人类对自然加以改造使自然屈服于人,为人类所利用。但是这种改变自然的发展规律的行为对人水关系的长期发展确实非常不利的。自然界的力量终究大于人类,人类肆意的掠夺迟早会得到该有的惩罚。

2 现代人水和谐思想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再思考

2.1 人水和谐思想的提出与认识

前水利部长汪恕诚在1999年第一次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2001年,人水和谐思想被纳入现代水利的内涵和体系;2004年,中央1号文件在针对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中提到要坚持人水和谐这一原则;“中国水周”活动主题为“人水和谐”;2011年中央1号文件在针对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中提到,要坚持人水和谐这一原则2。

左其亭提出:人水和谐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解决由于人口增加和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出现的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土流失和水污染等水问题,使人和水的关系达到一个协调的状态,使宝贵有限的水资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保障。这是对人水和谐通读易懂的解释,也是我们能够做出相应努力的层次。

2.2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基本介绍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3中提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该项制度的核心内容是“三条红线”和“四项制度”。“三条红线”分别是指“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控制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线”、“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红线”共三条红线;“四项制度”是指“三条红线”分别对应的三项制度,再加上“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共四项制度。“四项制度”是支撑“三条红线”实施的制度性保障4。笔者认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基于当前中国国情提出的适合中国发展道路的用水管理制度。最严格,代表的是一种态度,一种对待不遵守该制度的惩罚措施的严格。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我国为实现人水和谐的目标必须经历的过程。我国当前面临水资源问题非常严峻,水多,水少,水脏,都在各个方面影响着我们的生活。造成水资源问题的原因有许多种,其中占主要地位的就是人们节水意识淡薄,用水浪费现象严重,并且污染水排放不达标。所以必须通过严格的制度措施规范人们的行为,以合理的管理和利用水资源。

2.3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与人水和谐的关系

人水和谐,是我们当前所做的一切努力所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但是它毕竟知识一种思想,而要把这种思想落到实处,就必须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而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又必须要坚持人水和谐的思想。不仅如此,我们所采取的一切水资源管理制度,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都必须坚持人水和谐的思想,做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我们不能把水当作取之不尽、无限供给的资源。一个地区的人口、社会、经济发展要根据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承载能力调整发展规划,要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不断强化用水需求和用水过程的治理,为了实现人水和谐,我们必须加强水生态文明的建设。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 未来人水关系的发展趋势预测

人水和谐是当前我们努力实现的人水关系目标,当我们实现人水和谐目标后人水关系将会何去何从,达到又一种怎样的新的层次?笔者认为,人水和谐是人水关系达到稳定状态的一次层次,在实现人水和谐关系后将会有很长一段时间的协调发展,也就是我们所要达到的目标状态。但是自然灾害难以预料,在人类长期发展过程中,我们对自然可以治理,可以防御,但是却始终不能准确预料它的发展趋势。所以即便是达到人水和谐,我们也不能放松警惕。对待自然系统,水系统应当保持敬畏的心理。未来的人水关系应当是协调发展,互相尊重与敬畏。

4 结语

从古至今,人水关系都是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息息相关。我们需要不断总结过去的不足以支撑未来的发展,始终坚持以人水和谐为目标,为实现人水和谐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姚汉源.中国水利史纲要[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

[2]左其亭.人水关系和谐论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4):469―477.

生活用水管理制度篇8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区水利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为工业、农业生产和农村供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水资源短缺、供水能力不足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瓶颈。一方面与我自然条件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是水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活,投融资体制、水资源管理体制、水价形成机制、工程建设与运行机制等仍然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模式,水的商品属性尚未得到应有的体现,不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必须从水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有所突破。

一、加快水价制度改革

水价改革是水利改革的核心。水价和水价形成机制是否合理,对水资源的配置和可持续利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目前的低水价不仅不利于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而且抑制了社会资金投向水利的积极性,阻碍了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行,严重影响了水利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因此,水利体制改革必须要以水价改革为突破口。

(一)建立控制性水利工程水价形成机制。根据我区的水资源缺乏这一现状,要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必须加大控制性水利工程建设。对已建成的水库要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建设、运营和管理。

(二)规范农村供水机制。研究农业水价问题,不能局限于农业本身,而应该放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着眼于对解决“三农”问题,更直接地说农业水价的调整必须有利于提高全区农业的综合生产力,有利于农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有利于农业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既要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也要有利于促进农业节水。

二、加快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

水利投入不足是水利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应在积极争取国家对水利建设投入的同时,通过水价和产权制度改革,理顺各利益主体的关系,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吸引社会各方面的资金投向水利,建立起多元化的、多渠道的、多层次的水利投融资体制。

(一)抓紧建立政府投入保障机制。从我区水利建设的情况看,目前的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工程等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如果仅靠国家政策性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研究建立新的投入保障机制。应通过提高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来筹集水利建设资金。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节水机制的形成,另一方面可建立起水利建设专项资金,为水利建设提供稳定可靠的投入来源。同时,对于国家规定的各种水利收费,要加大执法力度,及时足额征收到位,专项用于水利事业。

(二)建立多元化的水利投入机制。当前应突出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充分调动群众投劳、投资的积极性。二是通过产权改革,盘活资产,吸引社会投资。三是加大吸引外资的力度,积极创造条件,搞好软硬环境建设,加强与国内外的技术和资金合作,积极研究融资方式,吸引外资搞水利建设。

三、加快水利产权制度改革

推进水利市场化改革,必然要触及到水利工程的产权问题。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和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就难以形成。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有效产权制度,理顺水利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机制,实现现有水利国有资产的良性运行。水利国有产权制度改革应按照明晰产权、授权经营、抓大放小、规范运作的基本思路,尽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水利行业特点的新的运行机制。

四、加快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如何保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必须按照有利于城乡用水统筹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全面兼顾,兴利与除害综合考虑,各种水资源联合调度的原则,进一步理顺各方面的关系,明确职能分工,落实责权任务,促进全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一是合理界定管理职能,主要是通过制定规划、确定重大项目布局、制定水资源费标准,搞好全区水资源的供需平衡,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保护与利用。二是加快水务一体化进程,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由“多龙管水”向“一龙管水”、依法管水转变。同时,坚持依法治水,依法处理各项涉水事务。

五、以机制创新为动力,全面提高工程管理水平

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要加大内部改革力度,建立富有活力的新的运行机制,必须努力培育“四种”新的管理机制。

一是效率机制。按照《水利产业政策》的要求,明确不同类型工程的管理体制。对公益性工程管理单位要加大改革力度,要通过减员增效,强化职能,不断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效率。要实行人员定编定岗,富余人员逐步分流,建立高效精干的水利工程管理队伍。

二是激励机制。要在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内部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形成团结向上、积极有为的良好氛围。尤其要建立相关制度,对在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人员,从精神和物质上给予必要的鼓励与支持。全新的激励机制,鼓励先进,鞭策落后,必将极大地提高人的素质,从而为开创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新局面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竞争机制。要搞好水利管理单位内部改革,必须引入竞争机制,积极推行人事、分配等各项制度改革,实行全员竞争上岗,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切实增强管理人员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坚决杜绝内部“大锅饭”和平均主义,工作看实绩、看成效,做到按绩计酬,适当拉开分配档次,重点向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和一线艰苦岗位倾斜。要大胆提拔工作有为、群众公认的优秀人才,让他们在水利工程管理岗位上展示才华、发挥才智。新晨

四是市场机制。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要获得长远发展,就必须主动面向市场、走向市场,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求生存、求发展。不管是经营性的还是公益性的工程管理单位,都要积极依托行业优势发展水利经济,特别要大力开发水土资源,做足做活水文章。要灵活把握市场规律,充分运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积极引进和利用人才、资金、项目等一切有利的生产要素。水利工程管理单位通过发展水利经济和多种经营,不断增强自身经济实力,不仅为更好地搞好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和维护提供保障,而且找到了一条自我发展的出路。

六、准确确定水管单位性质,建立符合实际的补偿机制

生活用水管理制度篇9

【关键词】学校 饮用水 现状与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1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6-355-01

为切实加强中小学校生活饮用水特别是自备水卫生安全管理工作,确保饮水安全,有效防控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依据《传染病防治法》、《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结合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湖南益阳等地数起学校自备水源污染事件的通报》(卫办监督发[2010]177号)中暴露出学校饮用水卫生,尤其是自备水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赤壁市卫生局于2011年2月14日至3月18日,对辖区范围内中小学校生活饮用水开展了现状调查和水质检测工作,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和对策,现报告如下:

1 调查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赤壁市所辖范围内所有的中小学校

1.2 调查内容 学校是否配有生活饮用水卫生管理员,是否持有健康证明;是否建立饮用水卫生管理制度;学校饮用水是否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管道直饮水有无卫生许可证;涉水产品是否索取卫生许可证;井水或二次供水设施周围环境,蓄水池是否符合卫生要求;桶装饮用水是否索取卫生许可证及半年内产品检验合格报告,饮水机是否正规厂家生产及饮水机清洗、消毒记录;饮用的纯净水和矿泉水是否索取“五证”;是否供应开水。

1.3 调查方法 编制统一调查表开展现场卫生学调查,看现场、查记录、阅档案,并对学校饮水实施水样抽检,水质检验项目按饮用水类型不同,分类抽样,管道直饮水查浊度、锰、铁、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卫生评价标准为《饮用净水水质标准》(CJ94T-2005);开水查水温、浊度、PH值、锰、铁、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卫生评价标准为《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桶装纯净水,采集未使用的同批号桶装水,饮水机水采集冷热出水口水,查浊度、PH值、电导率、游离氯、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霉菌和酵母,矿泉水查浊度、细菌总数、大肠菌群、卫生评价标准为桶(瓶)装饮用水纯净水卫生标准(GB19298-2003),水质检验方法按GB5750-2006开展。

2 结果

2.1 赤壁市中小学校分布情况 赤壁市位于长江中游南游,处鄂南边陲,国土面积1723平方公里,总人口52万,93所中小学校分布于14个乡镇办事处,学生总数31404人。

2.2 赤壁市中小学校配备生活饮用水卫生管理情况 93所中小学校均配备了生活饮用水卫生管理员,但未持有健康证明,缺乏生活饮用水卫生管理知识,安全意识有待提高。

2.3 赤壁市中小学校建立饮用水卫生管理制度情况 53所中小学校建立了制度,占61.2%。但制度执行情况不乐观。

2.4 赤壁市中小学校饮用水类型分布情况 82所中小学校饮用城镇集中式供水, 11所中小学校为自建集中式供水,无二次供水学校。自建集中式供水的水源周围未设立防护带、无标识,周围30米内建有旱厕,蓄水池未定期清洗、消毒,制水过程未实行泥凝、沉淀、过滤、消毒,水质未进行检测,部分学校自购桶(瓶)装纯净水均索取了“五证”,即卫生许可证、生产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从业人员健康证和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以及检验报告单,开水供应存在供应量少,饮水机未定期清洗消毒,无消毒记录的情况。

2.5 赤壁市中小学校饮用水水质监测情况 82所中小学校29481人饮用城镇集中式供水,66所中小学校饮用水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50-2006)占85%, 11所中小学校1923人饮用自建集中式供水,2所学校饮用水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9所学校饮用水不合格,主要是浊度和微生物指标超标。

3 分析与讨论

目前,赤壁市中小学校饮用水水质合格率低,存在着安全隐患。饮用水卫生直接关系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学校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应以湖南益阳等地数起学校自备水源污染事件为鉴,健全和完善学校饮用水卫生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学校饮用水长效机制,有效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建议如下:

3.1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落实学校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一把手负责制,相关工作人员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要切实把学校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工作列入学校卫生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精心组织、周密部署,严防水污染事故的发生。

3.2 建章立制,严格执行。各学校应健全和完善饮用水卫生管理制度,配备饮用水卫生管理人员,学校自建集中式供水设施的应做好水源的防护,设立防护带,并有标识,严防水源受到污染,蓄水池要定期清洗消毒,开水供应充足,饮水机要定期清洗消毒,并做好记录。

3.3 加强宣教,提高素质。借助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宣传形式,让广大师生家长认识保障学生饮用水卫生的重要性,各学校要加强学生健康教育,要把学生的饮水卫生安全行为作为学校纪律加以约束,教育学生不要饮用生水,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学生的健康保护意识。

生活用水管理制度篇10

【关键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治理难题;政策建议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总体提高,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方面,河湖水体富营养化严重,超出了环境承载能力,急需减少直接进入水体的污染物数量;另一方面,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及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生活的质量及所处的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迫切需要进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多年来,张家港市高度重视农村环境的改善,结合康居乡村、美丽村庄及村庄连片整治等行动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切实加强农村环境基础建设。但与城镇生活污水治理相比较,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严重滞后,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空白,治理技术不够成熟,治理资金不足,农村生活污水已经成为农村环境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1.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

张家港市地处太湖流域,位于长江下游南岸,水资源丰富,水面积超过总面积的1/5;全市境内共有大小河道8073条,总长4074.3公里,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全市常住农村人口40多万,加上绝大部分外来人口暂住在农村,农村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张家港市农村生活污水管理模式为住建部门、环保部门及水利部门多头管理,其中住建部门负责农村生活污水接管集中污水处理厂的管理,环保部门负责农村有动力、微动力地埋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监管,水利部门负责农村生态湿地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管理。目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主要采用接管城镇生活污水厂、有动力微动力地埋式、生态湿地等方式,处理工艺主要有A/O厌氧好氧法,SBR活性污泥法,CWT-M等工艺。共建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190多处,设计处理能力近2万吨,累计接纳农户4万多户约14万人。

2.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面临的主要难题

2.1治理资金缺口大,设施建设不到位

在城乡二元环保体制下,尽管城乡一体化水平不断在提高,但农村环境治理历史欠账多,资金供给成为首要难题,现有资金供给规模与渠道难以满足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需求,尤其是分散式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加上农村自然村落分散,集中处理困难,造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覆盖不足,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不高。

2.2行政管理主体与权责不清晰,行政管理体制不适应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管理

农村生活污水的建设、管理分别有住建、环保、水利三个部门,这种多头管理模式势必会造成以下问题:一是缺乏统一的规划、设计和管理,资金使用过于分散,污水处理设施工艺复杂多样、质量参差不齐,治理效果不明显;二是部门分工不明确,设施建设、运行、监管相互脱节,设施运行不足、停用闲置问题突出;三是省、市、县主管部门不同,难以对地方管理进行有效的指导,地方部门工作业绩无法得到上级的肯定,缺少行政激励和持续性。

2.3处理工程运维与监管体制建设滞后,运行资金缺乏,设施运转率不高

在管理理念上,受公共物品必须由政府供应、运营等传统思路的制约,大部分设施有镇(村)自行运行维护。但由于人力及技术上的限制,以及运维资金得不到保证,设施运行情况及效果不容乐观。特别是经济薄弱村,受村级经济影响,不愿承担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及维护费用,运维费用成为的包袱,开开停停,有的甚至弃之不管,造成政府耗费大量资金建成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闲置、“晒太阳”。

3.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对策及建议

3.1统筹规划,健全制度,强化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作的领导

一是科学合理编制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原则,环境保护、城镇体系、镇村布局、国土整治等规划相结合,明确集中处理和分散处理的空间布局与建设时序,并结合实际明确对应的主管部门;二是注重管理的规范化、长效化,制定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管理制度,明确部门职能及运营主体,协同分工,保障运营经费来源及使用,优化运行标准及监管方式、考核办法。

3.2科学分配污水处理资金,拓宽政府和社会资金来源

一是要改变农村居民缴纳污水处理费用却不能享受污水治理权利的状况,按照城镇污水处理系统未覆盖人口比例,从居民生活用水费中抽去污水处理费用,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分散处理设施的运营、维护和监管;二是加大财政补贴力度,重点资助分散处理设施建设,适当的政策倾斜,鼓励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公益事业;三是要考虑农村生活污水设施运行监督管理的经常性支出,用于管理人员聘用、水质监测、主管部门行政监督等支出,做到“政策到位、监督到位、资金到位”,确保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建设和运行维护工作正常开展。

3.3推广设施专业化管护,引导农村环保产业化发展

一是按照专业化管护的思路,逐步推广分散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委托经营模式。初始阶段可以按照“谁建设,谁管护”的原则确定运营单位,并逐步引入资质审查与准入制度;二是通过资质审查和工艺规范,实行“建管一体化”,引导设施建设和管护向技术和实力较强的企业集中,通过规模经济效应提升企业参与设施管护的积极性;三是对于从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企业,给予税收、金融和科技(研发)等政策扶持,提升企业发展能力,促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产业化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梁祝,倪晋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与政策选择[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