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品德启蒙教育十篇

时间:2023-10-18 17:21:37

幼儿品德启蒙教育

幼儿品德启蒙教育篇1

关键词:幼儿;德育;园本化;家庭化;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228-01

幼儿阶段是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巩固良好品德行为的重要启蒙时期。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鼓励他们……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与家庭社区合作,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以及与自己生活相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他们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在实践中,我们从规范幼儿行为习惯入手,将品德教育贯穿到幼儿一日生活中、融入教育教学中、渗透到教育环境中、延伸到家庭中、开放到社区、整合到各种教育因素中,形成了以幼儿园、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新体系。

1.德育研究园本化

我们认为:品德教育即养成教育,它应该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渗透于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领域。因此,在实施德育过程中,我们做到:

1.1 将道德启蒙教育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一日生活既教育"。我们在一日生活各环节中,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以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以及自我服务能力,让幼儿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引导幼儿知晓道理,指导幼儿付诸行动,从而把外在的要求内化为幼儿自身的需要,转化为良好的具体行为。

1.2 将道德启蒙教育融入教学活动中。活动不仅是个体道德形成、发展的根源与动力,也是道德的个体意义或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我们把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融入到各种主题教育活动中,向幼儿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自理能力训练、社会行为规范培养、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培养以及关爱、情感与快乐教育。如为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我们开展了"我有一双小小手"、"我是妈妈小帮手"等主题教育活动;为加强情感教育,设计了"我爱我家"、"亲亲老师"、"勤劳的人"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为提高幼儿的意志品质,我们组织了"我能行"、"遇到困难我不怕"等主题活动。主题活动的开展,克服了单向灌输和简单说教,通过幼儿自身的活动,让他们在与周围的人、事、物的相互作用中提高了认识、强化了行为、丰富了情感。

2.德育课堂家庭化

家庭是幼儿生活的基本场所,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幼儿生活活动的最密切接触者。我们提出了"快乐家庭、德育课堂"的口号,倡导家长利用其亲子关系,有效发挥德育教育的影响作用,力求将幼儿德育教育的课堂延伸至家庭,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品德发展的环境。我们鼓励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幼儿的文明礼貌习惯,在家里经常与幼儿进行情景对话,训练孩子的礼貌用语;倡导父母和孩子在每天晚上睡觉前,用十分钟时间轮流讲故事、用情景表演、童话剧的形式演出故事,请亲朋好友观看等等,既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又让幼儿通过扮演人物体验良好的行为规范。还通过加强家园沟通、家庭教育讲座的活动,提高家长对幼儿德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和实施策略,与家长共同探索、创设良好的幼儿家庭环境,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3.德育教育社会化

社会这个大课堂,通过建立社区德育基地,也是幼儿园德育教育社会化的一项重要措施。与当地的老年公寓、公交汽车站、驻地部队、交警大队等单位建立了德育教育基地,充分发挥社区教育资源的作用,将德育教育扩展到社区。通过"慰问革命老红军"、了解"勤劳的人"、参与"爱心大放送"等活动,使孩子们在享受关爱的同时,也把爱献给了社会,情感体验得到了升华。老党员、老英雄来到孩子们中间,给孩子们讲革命故事,增强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以及对革命前辈的无比尊敬、热爱之情。社区民警、交警来到幼儿中间,向幼儿介绍有关交通规则,告诉幼儿在遇到困难时,如何找警察叔叔帮忙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帮助幼儿更多地接触社会,与人沟通,尝试着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依此增长幼儿的见识,在活动中学会做人的道理。

总之,时代赋予我们的担子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认识到幼儿道德启蒙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要持之以恒地对幼儿进行深入细致的工作,充分发挥幼儿园、家庭以及社会的作用,逐步培养幼儿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将幼儿培养成为具有远大理想抱负和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成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冰主编:《儿童道德启蒙教育》 济南出版社,2000年版。

幼儿品德启蒙教育篇2

关键词:幼儿文学;启蒙教育;故事

一、幼儿启蒙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文学

1.幼儿文学

儿童文学是指适合于各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能够帮助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的、适宜他们接受能力、审美要求的这一类文学,对于幼儿身心健康成长来说,幼儿文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幼儿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启蒙教育意义

幼儿文学作品的教育性,除了在品质、思想、情操、道德的教育外,还有美感教育、知识教育等等方面,都是不可忽视的,也同样包含在这个范围内。例如:栓栓小朋友说:“我想到月球上盖好多的围墙”,姥姥问他为什么呢?他说“可以把我尿湿的裤子晾起来呀”。因为栓栓上小班时经常尿裤子。所以天真的发问,表现出孩子对这种美好图景的倾心和向往。

二、幼儿文学在幼儿成长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及重要意义

1.幼儿文学能够让儿童体会到愉悦与正面的情绪

高尔基说:“儿童文学是快乐的文学。”有一次,我们中班上了一节综合活动课《我爱我家》,我问道:“爸爸、妈妈很爱你们,你们心里面是什么样的感觉?”艾博说:“是甜甜美美、特别高兴的感觉。”乐乐说:“是我想亲亲她的感觉。”听完后,我感觉这就是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

2.幼儿文学在促进幼儿想象力发展方面作用巨大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例子:在一节美术活动时,小石头小朋友的画让我大吃一惊:他的画平时完全不同。我急切地问道:“你能把你的画给我讲一讲吗?”他兴奋地看着我说:“我最喜欢坐在盆子里,让妈妈给我洗澡了。”原来他的妈妈不在奎屯工作,在乌鲁木齐上班,一个月才回来一两次,平时都是奶奶照顾他。所以每当妈妈回来后,都会给他洗澡,他觉得自己最幸福的时候,就是和妈妈一起洗澡了。哦!我明白了,孩子因为在与妈妈一起洗澡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幸福和妈妈的爱,所以才画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和如此丰富而美丽的图画。

3.幼儿文学在幼儿德育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强调,“教小孩要从小教起”,“一开始就要教好”,人们在幼儿时期可塑性最强,也最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在向幼儿进行道德品质教育过程中,幼儿文学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和教材。

4.幼儿文学不可替代的美育功能

幼儿文学是文学的一种,和其他类型的文W作品一样,蕴涵着情感的美、思想的美、语言的美,在幼儿审美的培养过程中,它可以充分满足幼儿的审美需求,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

5.幼儿文学对幼儿是非观形成有巨大影响

记得有一次,我给小朋友讲《大公鸡和漏嘴巴》的故事,大家都听得很仔细,过一会开饭了,我给他们盛好饭小朋友高兴地吃起来,正在大家安静吃饭时,李×大声笑着说:“老师,闫×像你讲的大公鸡一样是漏嘴巴。”全班小朋友都看着他笑了起来。我走过去告诉闫×:“小朋友说的对不对呀,我们要从小节约粮食。但是小朋友做错了我们要给他机会改正,不能嘲笑他。”小朋友点点头。

三、幼儿文学的启蒙教学的策略

1.以多样化的阅读形式深化文学作品阅读

例如,对《拔萝卜》这一故事的讲解,我们就其内容和特色,开展了“拔萝卜表演区”“图书制作”等相关的活动,让幼儿通过活动让孩子们相互友爱理解故事。又如,绘本《七色花》我们可以引出“各种颜色”“夏天到了”等活动。再如,在作品《拔萝卜》的活动中先让孩子们去欣赏、感受故事,在让孩子们去观察、认知、探究、绘画。最后让孩子们感受他们之间的友爱,体验情感。

2.为幼儿提供自由放松的环境

(1)在幼儿园创办书吧,以及各班的图书角都放一些幼儿文学读物。

(2)创办创意区,让孩子自己欣赏交流。

3.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

阅读活动的形式并不是死板的。在平日的阅读教学活动中,我们主要采取平行阅读、集体阅读、开放性阅读、创造性阅读以及亲子阅读等方式。

四、幼儿文学启蒙教育中的误区

1.以成人的审美取代幼儿的审美主体地位

这个误区包括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在出现以大人的审美要求为主来要求孩子,传统的教育模式是以成人为中心来灌输成人的思想。二是教师主观臆断去猜测幼儿的审美取向,并将这种审美方式强加给幼儿。

2.忽视幼儿审美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是成人从教育感化幼儿的方法,把审美教育当作德育和智育的辅助手段,比较注重幼儿阅读作品中真善这一方面的意义,但却往往忽略了幼儿创造美、欣赏美。二是偏重对作品进行科学性分析。

应该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在1998年世界教育报告的前言里强调:“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了什么样的子孙后代。”由此可见,中外优秀的、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总是以适合儿童的接受能力和独特的审美特质为儿童所喜爱。

参考文献:

幼儿品德启蒙教育篇3

[关键词]:幼儿音乐启蒙教育;方法;功能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08(2008)1020113-02

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是一种使入迷恋善良、美和人道主义的最美妙、最精细的手段……”大人们爱音乐,孩子们更爱音乐,他们在唱唱跳跳中受到熏陶、形成活泼开朗的个性;在唱唱跳跳中感受音乐的美,产生愉快的心情,音乐是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对幼儿的生活、学习、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幼儿只有学会认识音乐,体验音乐的美,追寻音乐的美,才能进入音乐的天地,并借助音乐活动获得积极的人生经验。

音乐的作用是不可以估量的。从先秦儒家诸子认为“乐教”可“善民心”,到近代中国的有识之士把“歌乐”作为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学科之一。由于幼儿年龄偏小,各方面的能力都还没有发展起来,如果要对幼儿实施较深层次的教育影响只能是一种设想,而无法真正施行。但是,人类对于音乐的敏感却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音乐具有独特的教育魅力,它能唤起幼儿心灵天然的好奇心。尤其在学前阶段。音乐启蒙教育更能发掘幼儿的潜能,塑造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所以通过音乐的启蒙教育,达到教育幼儿的目的是一种较为可行的办法。

一、音乐启蒙教育的功能

(一) 音乐启蒙教育有助于幼儿情感的发展

音乐启蒙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美感教育,它把旋律、节奏、和声、声调等音乐要素有机地组合起来,将美好的情感付诸声音的表达中,能拨动幼儿心灵中的琴弦,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当幼儿唱着《好娃娃》这首歌时,他们会懂得尊敬长辈才是好孩子;歌曲《小小蚂蚁》告诉幼儿团结起来力量大,《拉拉勾》使幼儿体会到友爱的快乐……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因此,无论是从教育方式、教育手段还是从幼儿的接受心理来看。音乐启蒙教育在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方面均具有独特的效果。当然,幼儿情绪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在音乐启蒙教育中注意因材施教。如让情绪极不稳定的幼儿多听一些平和的轻音乐,能起到稳定情绪的作用;而对那些情绪低落的幼儿,则宜让他们多听一些激昂的乐曲,以调动他们的情绪。使他们逐步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二) 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协作意识与技能的培养

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大多需要协作才能完成。唱歌以合唱为主:舞蹈以集体舞为主;打击乐中合奏占主要地位;音乐游戏中集体游戏又最受幼儿欢迎。这些音乐教育形式对促进幼儿协作意识与协作技能的发展都有其独特的作用。演奏打击乐时,只有各种乐器的音色、节奏协调配合,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合唱时,也只有当音色、音高协调起来,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在这两种活动中,协调的意识格外重要,因为协调的活动来自于协调的意识,协调意识的培养有赖于合适的教育方式。集体音乐游戏及集体舞是很受幼儿欢迎的音乐活动形式,潜在功能一协作技能的培养。如协调角色扮演的技能、共享空间的技能、协同动作的技能等。教师如能挖掘其潜在的教育功能,并充分利用它,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幼儿协作技能的发展。如在跳集体舞时,幼儿必须先找合作的同伴,然后找到合适的空间,还必须使双方相同乃至不同的动作协同一致,从而使他们逐步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

(三) 音乐启蒙教育有助于幼儿语言的发展

作为音乐启蒙教育之主要形式的歌曲都包含两个部分:歌词与旋律。歌词再配上动听的旋律,幼儿特别乐于接受、吸收。让幼儿多听优美的歌曲,能使幼儿积累许多精练、优美、富有感彩的语汇。随着幼儿经验的积累和情感的发展,随着语汇的丰富和会唱的歌曲数量的增加,多数幼儿会产生一种想自编自唱的冲动。此时,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鼓励。因为这种创造性的活动,不仅有助于幼儿丰富语汇、掌握句式,而且能使他们体会运用语言创编的快乐,这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幼儿在音乐启蒙教育中获得的语言既丰富又牢固,这是单纯的语言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音乐启蒙教育建立在音乐艺术基础上,是在幼儿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进行的,与其它科目的教育一样,有能力、有责任促进幼儿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发展。音乐启蒙教育作为美育的一种实施方式,在幼儿教育工作中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幼儿来说,通过音乐启蒙教育能有效的发掘幼儿的潜能,塑造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实践证明,在幼儿教育中实施音乐启蒙教育具有可行性和优越性。

二、如何对孩子实行音乐启蒙教育

(一) 家庭教育

首先,就是父母对幼儿音乐启蒙教育的作用。瑞典的贝肯罗斯博士认为:“在个性、社会性、智力发展和文化特征方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和最重要的环境影响因素。”家庭是孩子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于幼儿来说家庭是最自然的生态环境,在这个独特的环境中接受来自外部世界的各种影响。对于音乐启蒙教育也是一样,家庭是幼儿最自然的音乐启蒙教育生态环境。孩子的年龄越小,父母对他们的影响就越大,家庭的教育对孩子的身体、智力、社会性等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完全没有音乐感觉的孩子是罕见的,几乎每个孩子都能理解和享受音乐。”所以我们应注意随时让幼儿在各种环境下体验音乐。理解音乐,活跃他们的音乐思维。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父母要培养孩子倾听音乐的能力,可以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倾听各种声音,感受自然界中的音乐美。各种鸟儿、虫儿、小动物的叫声,马路上各种车辆的行进声,风声、雨声……都能够激发孩子倾听、探索自然界奥秘的欲望。到一岁半至二岁时,可以选择有象声词、反映各种音响的音乐让他们倾听,鼓励他们模仿发音。

其次是让孩子多接触音乐培养其对音乐的兴趣。早晨起床时播放轻声悦耳的音乐,晚上睡觉时放一段温柔、安静的摇篮曲……总之,要在生活中恰当地不断提供音乐刺激,激起孩子愉快的情感,使孩子的音乐天赋得以很好的发挥,最后就是与幼儿一起愉快地感受现场音乐。没有什么可以和经历、感受现场音乐相提并论。看见演奏者、他们的乐器、观众、灯光这些都使孩子们激动不已。因此,看一些音乐演出的时候,一定要带上你的孩子。每一部作品都是一个用声音编织起来的艺术品,让我们带着孩子仔细的聆听,用情感去体验美,创造美,努力实现素质教育的艺术教育目标。

(二) 听觉能力的培养和建立

我认为可以从三方面进行训练,一是通过听声音来辨别音的高与低的能力,是对音乐感觉的培养。听声音实际上就是听一种简单的音乐。二

是听懂节奏。节奏是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音乐的生命。它可以脱离旋律而独立存在,旋律则离不开节奏。三是多听音乐作品和乐曲,反复地给婴幼儿期的小孩多听音乐能萌发他的音乐兴趣。我们不要以为婴幼儿听不懂就放弃这方面的培养,只要坚持反复地选择一些内容表现力强、节奏明快、简短悦耳、有艺术和欣赏价值的童谣和儿歌陪伴幼儿的生活之中,让幼儿在这样的音乐环境中对音乐的产生好感,就很容易使他对音乐产生兴趣,从而建立起良好的音乐感知能力。

(三) 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欣赏能力

1 采用生动有趣、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音乐欣赏教育应该遵循艺术本身规律,充分重视审美体验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应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注重多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来参与,体验音乐,从而表达他们的独创性,促进想象力和创造性能力的发展。

2 注重因材施教,有计划地指导。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有所不同,使幼儿在欣赏音乐中就存在差异,这会造成他们对音乐的表现和感悟不太一样,也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具有很强的观察能力,针对实际情况提出要求,随时帮助他们感悟音乐,理解音乐,注重对幼儿的因材施教。同时家长也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有的家长不看孩子的具体情况,不顾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只凭主观臆断,以主观主义教育方法对待孩子。这是违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往往达不到教育效果,甚至事与愿违。所以家长和老师一定要注意用心观察孩子在品德、性格和行为等方面的表现,及时地进行启发引导和教育。

3 因势利导、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想象。欣赏音乐不能只停留在音响的好听与不好听上,教师要因势利导幼儿的审美情感。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用色彩表现音乐,或用图画表现音乐,或用诗歌吟咏音乐,或用故事讲述音乐,或用舞蹈展现音乐等等,使他们既有创造性想象,也有音乐之外的创造性活动。

(四) 激励幼儿积极参与音乐活动

幼儿品德启蒙教育篇4

关键词: 学前教育 人文素养 蒙学 科学素养

一、人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现状

《易・贲》中这样写道:“小利有攸,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是中国古代最早对“人文”这一概念的阐释。人文素养是个人在现代社会中得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如果一个人缺失人文素养,就是一个残缺的人;人文素养的培养对于一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人文素养高的人常具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理性的思维,宽容的心怀,健康平和的心态,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较强的合作意识,等等。人文素养的提升过程其实也是塑造个人价值观、人生观和方法论,培养人的高尚道德情操,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的过程,它侧重培养高尚的品格,其根本是学会做人,其核心是人文关怀,形成以人为本的理念。人文素养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脊梁和内在动力,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缺失人文素养,精神则会迷失。

长期以来,职业技术院校在教育过程中偏重于“职业”、“专业”教育,重技能、轻德行,重科技、轻人文,重专业、轻教养的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以致学生人文素养整体偏低。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说,这种不平衡和人文素养偏低的现状是可怕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直接关乎未来幼儿教师的综合素养和执教水平。因此,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作为一个向社会培养人才和输送人才的特殊基地,幼儿师范院校应加强人文教育,注重人文素养的提升,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加强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学会认识社会关系、人己关系及物我关系,学会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共处,真正成长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二、蒙学与人文素养的提升

蒙学,即传统的启蒙教育,主要针对8到15岁的儿童,以读、写、算,以及道德启蒙为主的旧时启蒙教育。从西周开始到明清,蒙学历时久远,内容不断充实完善,蒙馆林立,体制不断发展,影响广泛深远。蒙学通过记忆成诵,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各项规定逐渐养成习惯,进而贯彻为人的始终,在内容上达到了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可谓妇孺皆知;思想上又起到了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古代民族整体文化素养较高,我们的教育和文化能够走在当时世界的前列,蒙学教育功不可没。蒙学以自身突出而便捷的工具性,典型而深刻的思想性成为启蒙教育的典范。

学前教育专业是未来的启蒙教师,肩负启蒙教育的重大使命,对学前专业学生的培养需要符合儿童和青少年的学习规律,注重思想道德教育,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统优良品行的熏陶,汲取蒙学的合理性科学性,重视蒙学的启蒙作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们所用。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我们有必要回归传统,取长补短,在学前教育开设蒙学课程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和未来启蒙教育的实施都意义重大。

(一)蒙学课程的设置有利于人文知识的积累,博闻强识。

人文知识是人文素养的基础和前提,是与自然和社会知识相对应的一种知识类型,是个人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要因素之一。古往今来,那些真正的智者,无一不具有深厚广博的人文知识。

蒙学读物通过韵文的形式把语言教学、知识传输和道德启蒙结合起来,把语言教学启蒙与人文知识相结合起来。从西周出现的最早识字教材《史籀篇》开始,秦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的《爰历篇》,胡毋敬的《博学篇》,虽然都是以识字、写字为主,但知识面十分宽广,谈古论今,寓常识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于识字教学之中,融会贯通。拿周兴嗣《干字文》来讲,该书从“天地玄黄”写起,从务农、饮食、居住到政治、军事、建筑,园林;从天地、历史到人事、修身、读书,可谓集上古历史、传统道德,天文岁时、名胜古迹,社会知识和生活常识于一书之中。学生不仅可以从中获得丰富的自然、社会、历史知识,而且可以从中领略到为人修身的人文知识,为人行事的道德规范。再如,唐代的《蒙求》选取从远古传说时期到隋唐年间的史传、经书,以及诸子等书中的经典历史故事和人物轶事,共计600个。其知识面更为广泛,并且更加注重人与事的典型性和教育意义。宋元时期,蒙学读本已经分门别类。综合类教材,例如《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伦理类教材,以吕本中的《蒙童训》和程端蒙的《性理字训》较为有名;历史类教材则有王应令的《十七史蒙求》;诗歌类教材,包括朱熹的《训蒙诗》和陈淳的《小学诗礼》等;常识类教材,有《名物蒙求》、《兔园册》、《幼学琼林》等。这些蒙学读本不但迎合学童的兴趣,注意其心理特点,而且内容丰富,包含丰富广博的人文知识。

(二)蒙学课程的设置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培养,重道厚德。

人文精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关注人存在、价值、意义、追求、尊严、道德、文化传统,关注人的自由与平等,以及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共处。人文精神包含人的信念、理想、道德、人格,等等。教育说到底是育人,塑造人,人格完善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以人为本,培育具有人文精神的专业人才是教育理念的核心。有人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整合为一种人文精神,儒家学说认为“天道即人道,知天更要知人”,儒家的教化天下的思想就是通过诗书礼乐等塑造符合儒家道德理想的人。说到底孔子的教育理念也是以”人”为本,认为教育的功能是对人的塑造,先“修身”,然后才是“齐家治国平天下”,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孔子的“性善论”,亦是以人作为中心加以阐释的。传统蒙学教材中处处都彰显这种人文精神。《弟子规》中这样写道:“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三字经》亦有体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神童诗》中的“休将婢仆轻,一般皮与肉,也是父母生”。这些都体现了对人的关注和思考。

传统蒙学教材或多或少地承载着观念意识教化。但是,我们不能笼统认定这些思想都是封建思想的垃圾,这些思想既是封建社会的道德教化,又是历久弥新的文化瑰宝。儒家思想是以忠孝为核心的。忠孝的思想在整个古代蒙学教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弟子规》中这样写道:“父母呼,应勿缓,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三字经》中有文曰:“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父子恩、夫妇从。兄刚友,弟刚恭,长幼序,友与明,君则敬,匡则忠”。《神童诗》中有“慷慨丈夫志,生当忠孝门”,等等。

荀子《劝学》篇有曰,“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则从不同角强调学习的意义、方法,古代蒙学教材《三字经》中从“昔仲尼”到“人不学,不如物”都讲劝学的内容。《神童诗》中,劝学的内容专成一章。“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些内容都是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另外,《增广贤文》和《重订增广》中也有关于“劝学”的章节。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德报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代传统蒙学教育中处处彰显这种宽容的品格。《弟子规》中有“恩欲扬,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强调怎样宽以待人。再比如正身修身的内容,蒙学教材《神童诗》中写道“庄敬时时强、肆要日日偷,小人君子路,从此判千秋”,强调加强自身修养、提升个人品质的重要性,亦是蒙学中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内容。

总之,古代蒙学教材汇集我国古代历代名人志士的嘉言善行,治学修德等方面的格言和谚语,以及他们治家、修身、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观念和道德规范,蒙学读物不仅在当时是社会需要,反映了时代民众的心理愿望,而今也完全可以充实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观念文化方面的内容,借鉴意义重大,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好地为我们所用。

(三)蒙学课程的设置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

中华传统文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古代蒙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闪耀着传统文化的光辉。当代的青年肩负着文化传承的重大使命,要继承和发扬古代蒙学教育中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既不割断传统又要超越传统,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积累和体悟,让人文精神这种内在养成和精神追求最终外化为人文行为。学前教育专业开设蒙学课程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品位、提升人格魅力、陶冶人文情操,深厚文化底蕴,而且是一种文化传承,要使未来的教育师资既能够承担起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又能承担起审美教育、情感教育、文化传承。要改变我国目前启蒙教师人文素养相对贫乏的现状,根本在于加强在校师范生人文素养的培植,使学生将来成为高素质的人文教育工作者,即人文知识的传授者、人文精神的传播者和民族文化的传承者。

三、蒙学课程与科学素养的提升

科学素养是当今社会衡量一个国家国民整体素质水平及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提升国民综合素质,尤其全体国民的科学素质已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战略。幼儿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潜在的人力资源。幼儿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充分利用幼儿的关键成长期,塑造一代有高度综合素养的公民。幼儿教师必须有良好的科学素质,才能担负起培养幼儿的重大使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是未来科学教育的早期启蒙者,他们的科学素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幼儿未来科学素养高低,关乎国家潜在人力资源的质量的优劣,也会影响到国家未来科学技术的兴衰,乃至整个国家未来的生存与发展。

幼儿教师所应具备的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的世界观、科学精神和态度、科学能力、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等。

(一)蒙学课程的设立有利于科学知识的积累。

科学知识在科学素养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是培养和形成其他要素的基础和载体。科学知识包括自然、生物、物理、医学、社会等各方面学科知识,幼儿特有的精神文化特点使幼儿天生对万事万物充满了好奇,他们往往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和对未知事物的探究热情,幼儿一般会对地球的常识、动物、植物等方面的知识很感兴趣,蒙学课程读本到了宋元时期经分门别类。大致可划分为伦理类教材、综合类教材、历史类教材、诗歌类教材和常识类教材。常识教材则有《名物蒙求》、《兔园册》、《幼学琼林》等,汇集了大量的自然名物和常识,有助于幼儿不断地积累科学知识。

(二)蒙学课程的设立有利于科学精神和态度的培养。

科学精神和态度是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核心内容,也是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关键所在。科学精神是人类对世界特别是在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中体现出来的追求真善美的文化精神,是科学素养的重要表现形式,包括实事求是;热爱真理,对科学执著、坚毅,追求真理的精神;宽容精神及合作精神,等等;善于创新。在蒙学教材中不乏这种坚毅和宽容的精神,《神童诗》中写道:“度量须宽大,将心好比心”,“天道最公平,便宜勿占人,天宽并地阔,何弗让三分?”就是对宽容的最好阐释。

四、合理化建议

蒙学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植于民间,拥有广泛的读者,发挥启蒙教化的作用,处处闪耀着传统文化的光辉。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蒙学教育中的传统文化精神,传承历史文化,超越传统,具体建议如下。

(一)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将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学前教育专业设置蒙学课程,引导学生与圣人为伴、与经典同行;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从而塑造学生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我们可以将传统的蒙学教材新编和删减整合,从而更适合当学前教育的特点和知识体系。

(二)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进行创新,例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可有才学自学、分组讨论、课题研发、主题辩论等多种形式。从而达到知识的传授和灵魂的洗礼相结合。

(三)将蒙学和古代经典文化作品赏析,历史文化知识等课程相结合,即蒙学课程的设置和文化氛围的相结合,让学前专业的学生在文化氛围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升素养。

参考文献:

[1]朱小曼.育人是教育的灵魂,动情是德育的关键[J].教育研究,2002.(4).

[2]郭娅.宋代童蒙教育兴盛的原因及意义[J].武汉: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1).

[3]周兴嗣.千字文[M].长沙:岳麓书社,2002.

[4]石亚军.人文素质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幼儿品德启蒙教育篇5

【关键词】幼儿教育;德育教育;启蒙塑造

幼儿时期是儿童心理成长和塑造的关键时期,是幼儿形成启蒙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特殊时期,这段时期内,幼儿在不断地模仿和学习中获得感情、意愿和行为的统一性过程,幼儿的认知能力是发展和学习的基础,行为能力是具体的实践过程,最终的目的是形成一套完整的个人生活、学习习惯,因此幼儿教师需要加强对幼儿习惯方面的培养,使习惯逐渐转化为行为意识,达到幼儿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

一、幼儿德育教育需要教师改变教育方式,从培养幼儿的自主能力开始

在传统的幼儿教育工作中,教师普遍使用二维对立化思维教育模式,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对于事物的分析和认识局限在“非此即彼”的基础上。这种思维模式不利于幼儿的独立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塑造,因为这种对立化的思维模式不是一种具有理性观念的认知方法,在幼儿性格塑造方面,也容易使幼儿形成偏激、对立的性格异常。因此在幼儿认知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将辩证观和方法论贯穿与认知教育的全过程之中。对于事物的认识既可以是共存也可以是互补,使幼儿在对于新鲜事物的认知中,将积极进步的思想观念传递给幼儿。但幼儿所处的年龄阶段和心理接受能力需要专门分析,在制定幼儿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教育方法的可行性。

在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理论书籍《礼记》中就曾说过“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在儿童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应当秉承回归自然的“至真”“至诚”的态度,以幼儿的自然状态为教育的本质基础,使儿童的成长能够凭借其自身特性“自由”成长,使人之本性能够真实地体现出来;只有体现出人之本性,才能够将教育思想融入到幼儿的成长之中;只有将正确的教育观念融入幼儿学习成长的“本性”环境中,才能够顺乎天地自然的教育法则;在此基础上,才可以符合一个人自然生长的正常规律……因此幼儿德育教育就像是在幼儿心中播下了一粒种子,在幼儿独立成长的基础上,教师以及社会给幼儿一个温馨有爱的认知环境,这颗种子才会发芽生长,并且在之后的长远发展中逐渐形成德育教育所坚持的发展原则,使幼儿具有一定的自主认知能力,又紧紧围绕着社会和家庭的发展,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二、幼儿德育教育中注意幼儿的主体地位

教师以及家庭对于幼儿的教育始终是一种外因的影响,但幼儿的成长和认知只有通过从自身方向取得突破,获得成就才能使幼儿的德育教育起到关键作用。幼儿德育教育的特点和本质需要把幼儿当做教育主体,在本求“天性”的原则下,主动去开发幼儿的主观创造性和客观认知能力。幼儿的心理构造特点并不完整,而需要填充的部分不能仅仅依靠直接的教育,自己获得的总会比别人给予的记忆深刻。因此,幼儿在德育教育过程中需要处于教育的主体地位,幼儿的心理发展是建立在认知能力的自由发展的前提之下的,认知能力保持幼儿的本性特征,才能够达到一个“心理安全程度标准”。即幼儿在认知启蒙教育方面,对于外界教育的压力承受能力相当脆弱,只有营造一种自由、安全的认知环境氛围,才能使幼儿的身心发展均衡,实现全面的成长。

幼儿的心理变化是生命演化前期的一个集中表现,其中包含着人类智慧在认知过程中顽强进取的能力,这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在进化过程中的一个质的飞跃过程。因此在幼儿的德育教育过程中,需要把幼儿的这种心理特点加以利用,以自然天性来促进其健康生长。“揠苗助长”只会适得其反,幼儿智力的开发需要的是引导而非强加的教育,要从自然发展的角度来塑造幼儿的心理、情感、认知、爱好、需求方面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个别具有天赋的幼儿进行兴趣引导。

三、启蒙教育在幼儿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性

由于现在独生子女的数量越来越多,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幼儿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里长辈的过分溺爱,使幼儿德育教育的开展举步维艰。由于家庭的过分溺爱,使幼儿无法形成坚定的品质和独立的人格特点,尤其是孩子自尊心特别强,抗打击能力很脆弱,在一定程度上甚至丧志了生活自主能力。这类现象在现实社会中出现得相当普遍,对于幼儿未来思想和能力的形成具有很大的阻碍作用。

幼儿德育教育的工作应该放在启蒙教育的过程之中,不仅仅是老师,家长也必须明白启蒙教育对于孩子未来性格和习惯培养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从感情认知的角度来塑造孩子独立的性格特点,把幼儿认知能力的培养用形象化、生动化的形式表现出来,从道德教育的角度来转移幼儿的注意力。学校、家庭都需要从德育情感启发的基础上来正确引导孩子对于世界的认识,对于人生价值观的理解,对于子女的爱不是过多的溺爱,而是把这种爱往孩子长远的发展方向去考虑。雄鹰之所以能够振翅高翔,是在长出最后一根尾羽后背父母推下悬崖,虽然人类的教育没有生物界这般残酷,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在人类社会也是一个标准的行为准则。

幼儿品德启蒙教育篇6

关键词:生活教育理论 幼儿园生态启蒙教育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我们发现陶先生这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与幼儿教育基本理念不谋而合,对促进幼儿成长尤其重要和有益。所以,我园借鉴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幼儿园教育实践,充分体现“生活”,实施开展源自生活,回归生活的幼儿园生态启蒙教育。

一、建立源自生活的生态教育观念

陶先生指出“是生活就是教育,不是生活的就不是教育”,幼儿的特点决定了其学习一定要在游戏和生活中进行。我们在幼儿园生态启蒙教育的课程计划和实施中,就要充分考虑幼儿生活经验。选择与孩子生活相关的主题和内容。在活动设计时根据孩子们的生活经验提供材料和开展活动。例如在“我的五官”集体活动中,为孩子们提供小书、打击乐器、饼干等孩子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让孩子尝试操作体验。作为幼儿园教师我们一定要建立源自生活的生态教育观念。

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要重视生活中的教育。乐观向上、积极探索等很多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每个人终身学习与发展必须的宝贵品质。我们在幼儿每天一日生活中从早上积极问好;锻炼游戏时和同伴友好合作;散步时主动观察发现和探讨;喝水时排队;午餐点心时会吃完自己的一份……这些生活中的好习惯的养成就是孩子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基础。陶先生提出的“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是认真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是马虎的生活就是马虎的教育”;“是合理的生活,就是合理的教育,是不合理的生活,就是不合理的教育”。这些教育思想对我们幼儿园的生态教育是极有指导意义的。

陶先生说:“生活即教育,是叫教育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我们实施幼儿园生态启蒙教育,一定也要有这样的理念,一定要紧紧与“生活”相连。

二、创设围绕生活的生态教育环境

开展生活理念下的生态启蒙教育,我们幼儿园首先为幼儿创设了绿色、优美的生态环境:从园门外的围墙上爬满绿绿葱葱的爬山虎,到成片的香樟树;从草坪到挂满废旧材料自制利用的长廊;从蓝色海底世界到一条条废旧铁盒、光盘自制的小鱼……一走入园内,就能让每一个人感受到绿色自然生态的美。潜移默化地增强了每一位孩子的生态观念。

我们开辟了50平方米左右的玩沙场地,孩子们在沙池中挖呀堆呀,动手创造乐此不疲。还可以走走绳桥,推推小车,生态自然的沙地让孩子们的生活充满童趣。我们还开辟了生态小园,每班一块种植园地,孩子们参与其中:学习播种,帮忙浇水,一起收获。这样的生活对孩子来说是好的生活,也是好的教育。

创设围绕生活的生态教育环境,让幼儿园成为孩子们的乐园,让幼儿园内“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三、开展基于生活的生态教育活动

开展生态启蒙教育,我们通过以生态环境为主题的综合教育实践,让幼儿的主动性得到发挥,成为学习的主人、活动的主人,促进幼儿初步形成对地球、人类、资源的积极态度和自觉的环境保护行为。为此,我们开展了很多基于生活的幼儿生态教育活动。

我们把生态环保节日的宣传带到孩子们的生活中:3月12日植树节时,每一位幼儿为树木浇水,自己种植一盆小植物;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幼儿用绘画作品展现魅力地球,倡议保护地球;5月31日世界无烟日,孩子们把自己画的禁烟宣传画发给路过的叔叔伯伯们;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举办旧物交换活动……每一个生态环保节日进入到孩子们以及家庭的生活中。生态启蒙教育在这样的生活中扎根、开花。

“减少垃圾产生,合理回收利用”这在我们每个人、每户家庭的生活中都是值得提倡的生态理念。我们开展的生态启蒙教育,就是让幼儿在生活中树立这样的生态教育观念。所以,每个孩子在生活中学习垃圾分类,把可回收垃圾放到班级回收箱。老师利用废旧材料为孩子制作教玩具,孩子们在区域活动中拿废旧材料进行创意制作。一个个盒子变成了娃娃家的空调、洗衣机、照相机、电冰箱……一个个袋子变成了可爱的小动物,练习排序的小裙子……

我们开展生态启蒙教育,让孩子们走出幼儿园,在周边的生态环境中体验感受发现:如春天到公园里看花,放风筝;到田野里看油菜花和麦苗;到小学里感受体验;到社区去参观……我们的生态启蒙教育实践活动在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开展得更加精彩有效,让孩子们有了好的生活好的教育。

四、形成回归生活的生态园所文化

彰显校园特色,建设校园文化已经成为当前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我园以开展生活的生态启蒙教育为突破口,提高幼儿综合素质,提升幼儿园整体品位,以期为推动本地区的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做出贡献。

我们制定幼儿园办园理念和目标为:“在绿色的环境中快乐成长。”在这里既有物质文化创设的要求,即“绿色的环境”,这是回归生活的生态的环境创设。幼儿园的孩子需要自然的,生活的,适合的,有益的成长环境,“绿色的环境”文化理念也就是给孩子提供“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

“快乐成长”是适合孩子的生活的生态的幼儿园基本目标,让每一个孩子以及每一个人都能快乐成长也是我园园所文化要求之一。“在绿色的环境中快乐成长”,除了幼儿之外还包括在园的每一位教职员工,每一个人。我们在为孩子创设生态教育环境,实施生态启蒙教育的同时,自身的学习成长也很重要。陶先生提到过“生活影响生活”。我们园长、老师、教职工要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指导下,拥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关注成人在生活中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陶先生说:“生活决定教育,教育要通过自觉的生活才能踏进更高的境界。”在一致拥有正确理念的基础上,我们也在逐步形成规则文化和行动文化。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生活实践。通过每一位教职员工做到“和谐、规范、有一颗童心”。每一个人积极投身到生态教育实践中,形成回归生活的生态园所文化。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芦墟中心幼儿园)

幼儿品德启蒙教育篇7

一、大兴文明礼仪之风,创办“文明绿色幼儿园”

文明礼貌是一个人心灵程度的反映,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标志。孔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可见,礼貌教育,对培养文明、有道德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工作中我们也始终将文明礼貌作为幼儿品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幼儿进行培养教育,提出了“文明人建文明园,文明园育文明人”的办学宗旨,以“礼仪文明教育”为核心以“争做文明合格小公民”为主题,对幼儿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开展“对己讲仪表,对人讲礼貌,社会讲公德,在家讲孝顺”的教育活动,利用以图为主的宣传栏和“好人好事园地”等教育平台,使每一层走廊、每一面墙壁、每一间教室都成了“文明育人”的阵地及展现文明礼仪的窗口,使幼儿基本做到了“把礼仪带进幼儿园,把谦让带给同伴,把孝敬带给长辈”,自觉保持园舍的清洁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乱涂乱画,不说脏话,和同伴友好相处。

二、培养幼儿心中有他人,学会分享和谦让

调查表明,我园有部分幼儿是缺乏分享和谦让行为的,特别是独占(玩具、食物等)行为比较普遍:有的拿到玩具就自己玩,不愿给别人玩;有的见到喜爱的玩具就要,若不给就哭或抢;有的想玩没达到目的就伤害别人(踢人或抓人)。这都表明幼儿十分缺乏分享和谦让的意识与行为,使得这些幼儿大多性格孤僻,不会与同伴相处,处处总以自我为中心,这主要是在独生子女家庭里,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孩子是家中的“小太阳”,在“独”的家庭氛围里,生活在富裕的物质环境中,要什么有什么,单向的爱使幼儿只知道接受别人的爱,形成了众人为我的中心定势,长期处于被关爱的氛围中,无须学习关心他人,势必强化幼儿的自我中心,使幼儿的自我中心向社会中心的转化发生困难,难以培养幼儿的“分享的观念”和“感恩的心”,甚至有的家庭吃饭时最好的菜让孩子一人独吃,看电视遥控开关由孩子主宰,家里来了小客人,孩子竟不容许妈妈把食品送给客人分享。针对这种问题,我们主要通过家园共育的途径, 帮助幼儿从学会关心他人开始,提高其体谅、安慰、关心、谦让、奉献等社会行为水平。

三、在幼儿一日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热爱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热爱幼儿,这是教师的天职,是每个教师不可缺少的思想品质,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幼儿可塑性较强,如何将德育教育贯穿在幼儿一日活动中,这就需要教师必须了解、热爱幼儿,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不是可爱而去爱,而是由于爱才可爱。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爱”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将以“爱的传递”作为幼儿德育的核心,把孩子们最爱过的各类节日“利用”起来,把德育教育贯彻在幼儿一日活动中。

幼儿品德启蒙教育篇8

“国学”一说,产生于20世纪之初,正值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关于国学的定义,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

狭义的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因此,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

二、国学启蒙教育的兴起

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对于本国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是一个国家屹立千年的稳固基石。国学大师季羡林曾断言:“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正在将文化的种子撒播在孩子的心里,撒播在希望的田野上,春华秋实,它的作用在不久的将来必会凸显,为这项工程所作的任何努力,都会使安放我们灵魂的精神家园更加美好。”

现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和老师开始意识到对孩子进行国学教育的重要性,新世纪的“国学热”正逐步升温。而且世界也越来越重视中国文化,目前全球有102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孔子学院349个,孔子学堂400余个,注册学员约50万人。所以国学启蒙教育的兴起也是顺应潮流不可逆挡。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国学渗透

国学大师南怀瑾说:“一个民族需要一种精神力量支撑,而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没有自己的文化,民族就不会有进步,不会有创新。”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人文教育,以提高人才竞争力。国学经典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青少年的优秀人格,是实现青少年素质、奠定幸福人生的基础,而且能够凝聚成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会以其独特的感染力、凝聚力,教育和塑造人们的心理、性格和自我意识,是青少年能够自觉的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增强对传承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产生一致和自觉的行为方式,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塑造,个性得到发展,精神得到升华。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的记忆力从出生开始发展,一到六岁即有明显快速的发展,六到十三岁则是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期。所以利用小学生记忆力发展的最好时期,学习传统文化经典,无疑能达到文化熏陶、智慧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小学生是社会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现在的小孩子可以唱很多流行歌曲,却对充满先贤智慧的经典毫无知晓,这难道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吗?国学启蒙从幼儿时期开始,还因为他们拥有两项得天独厚的本钱,一曰“德性净、记性强”,二曰“时间充裕”。一名小学生假若不自一二年级开始启蒙, 那么他顶多只有三四年时间接触经典,然而一名幼儿园中班开始启蒙的小朋友则大不相同, 他可以有八年的时间浸润在经典世界中。

四、国学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结合

如何有效地使国学渗入到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中呢?

首先,在不影响孩子正常活动同时,选择适当的时间,以游戏、故事、儿歌等多样化的形式,在集中教学或分组或个别的进行。

其次,在内容的选择上要简单易懂。幼儿期孩子的思维直观形象,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在选材上要精练,要通俗易懂,最好配有图画,便于幼儿理解,内容要少而精。如《三字经》,三字一句,朗朗上口,便于幼儿记忆诵读,内容丰富,浓缩了大量的文化知识和伦理道德。通过学习孩子们知道了孟母三迁的故 事,懂得了孔融让梨的道理。在区角游戏活动中,有的还模仿有些精彩的故事。再者,选取对培养幼儿德育、智育发展起积极作用的内容。为了形象生动,尽量配合幼儿喜闻 乐见的形式。国学教育不能眉毛胡须一把抓,“经典是本,诗文是末”,在内容上要循序渐进,先养德,再启智。在学习过程中幼儿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主动的获取新的知识和理念,而不是传统的 被动的填鸭式的学习,所以要求老师在尊重幼儿天性和教育规律的前提下,还是要有一定的组织和引导能力,以幼儿感兴趣的方法和手段,循循善诱。学习《弟子规》时,我们很多时 候都配以情景表演,“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教育幼儿尊重父母,孝敬老人。“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告诉孩子到哪里去都要告诉父母,回家也要禀报父母,做事要有规律。幼儿对这样的学习形式很感兴趣。电视是孩子生活的必需品,把有意义 的经典故事制成幻灯,在多媒体上播放给孩子看,也能收到不错的效果。“教之道,贵以专”,在教学过程中只要你做到了十分的功夫,幼儿就能从中获取新知。

最后,家庭、学校紧密配合,使国学经典成为有用的东西。尤其是在幼儿阶段,如果单靠孩子的机械记忆的话,其中的教育价值将大打折扣,尤其是那些关于做人礼仪的方面,故而国学启蒙教育要靠教师、家长和幼儿的三方互动式教学才能实现。在学校老师要以身作则,树立孩子学习的榜样;在家里父母要督促孩子“亲师友,习礼仪”。现在的家庭都是一个孩子,他们几乎是家里的小霸王。要改变这个现状,现代家庭更要重视对孩子的礼仪教育, 加强德育教育,教会他们尊敬父母,孝敬长辈,做一个诚信、对社会有用的人。老师首先要转变家长的观念,不需要孩子背诵的了多少内容,而是看孩子做到没有。“好读书,不求甚解。”凡是十分在意孩子背诵的成绩或成果者,乃是由家长“欲速”与“见小利”的心态所致,请诸位家长牢记孔夫子的一句名言“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我们不要求每个经典孩子都能理解,只希望在孩子记忆里有美好的东西,在以后的人生中慢慢去体会。

五、国学启蒙教育旨在“正德”、“启智”

幼儿品德启蒙教育篇9

通过许许多多的科学教育,使孩子懂得,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对幼儿进行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形式教育,从小培养实事求是的好习惯。幼儿科学教育,它包含着培养幼儿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的丰富内容。这在大班尤其突出。例如:在讲地球旋转、太阳和影子变化的关系时,早上一入园就观察太阳在什么地方升起,并用粉笔在地上画下自己的影子,每隔2小时让孩子们记录一次,到离园的时候,他们惊喜地发现,早上的太阳与中午、傍晚的太阳位置发生了变化,他们的影子由长———短———长,方向也变了,使他们真正感到地球是运动的,知道影子与光源的关系。在讲四季变化时,要让幼儿从动植物的变化与人们的活动、服饰认识四季,从而懂得事物之间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在讲青蛙的生长过程、蚕的生长过程、有趣的弹力、水的三态变化和物体沉浮等等时,让幼儿在亲自操作、观察过程中体会、发现事物都处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消除迷信和偏见,培养实事求是、不畏艰险、追求真理的精神和品质,并为他们今后的系统学习打下基础。总之,要用科学的原理给幼儿解释他们周围的事物和发生的一些现象。

(二)培养幼儿爱的能力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实行计划生育后,我国很多的家庭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面对独生子女的教育,我们的教育似乎存在某些欠缺:开着奥迪车,却不知道母亲常年卖血;很小的孩子,对于流浪街头的乞讨人员,在行为上充满了鄙夷和蔑视;珍爱动物,煮三只鸡蛋,可以分给狗两只,而对父母却很吝啬;生活标准很高,心理承受能力却很低......通过科学教育,使幼儿了解我国历史、物产、著名的科学家、英雄人物,激发幼儿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让他们真正理解父母的辛劳。重视爱国主义教育是我们中华名族的优良传统。那么,对于幼儿来说,爱祖国教育应当达到怎样的深度和广度才算完成了教育任务?我认为,幼儿园的爱祖国教育是受幼儿发展水平和认知规律制约的,它只能是最初步的爱国主义的启蒙教育。其基本要求在于对家乡和亲人的依恋感;对所能理解的祖国成就的朦胧的自豪感;对本民族传统的亲切感。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对外界事物的反映,从来不像镜子那样简单的反映。在人的头脑中先前形成的感受、经验、观点、动机、需要必然会影响以后的认识。

幼年时期对家乡的依恋、对祖国的自豪、对本民族文化的亲切喜爱的情感,必将形成一种心理上的定势,这种牢固、深刻的痕迹会成为幼儿长大时学国广博文化的强大动力之一,成为以后建立爱国主义品德的基础,成为幼儿个性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对于幼儿来说,枯燥无味的说教,他们是无法理解和接受的,对祖国这个概念他们一时无法理解,所以,只有通过一些具体、生动、形象的科学教育,使幼儿真实地感受到父母的辛苦、家乡的可爱、祖国的伟大。如:对“三·八”节的认识,从而培养对母亲的爱;在认识纸、火、筷子……中,让他们知道中国人是多么的自豪;在热爱家乡的教育中,通过引导幼儿认识家乡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主要建筑等,逐步扩大幼儿的视野,让幼儿从所见所闻中真正感受到家乡的可爱、祖国的伟大。在大班还可介绍“我国有世界上最原始的弓箭”、“我国有世界上最早的大炮筒”等等,这些材料的内容有的很激动人心,很实用。还可以让每个幼儿谈自己去过的地方和自己的家乡,并在中国地图上找出它们的位置,并贴上这些地方的特产。这样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体、有力、新鲜、生动,幼儿易于接受,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也理解了。

幼儿品德启蒙教育篇10

【关键词】幼儿园 小学化倾向 转变观念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12-01

我所在的幼儿园是一所山区县城公立幼儿园,随着城市化和经济的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村家长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幼儿园有很多专门从农村来求学的孩子。这是教育的发展,但同时,一些随之而来的问题就产生了。

这些从农村来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父母长年在外打工,年迈的爷爷或奶奶在这里租一间房子照顾孩子上学。也正是因为这样,他们对孩子也更多了一份希望,希望他们能够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得到好的收获。他们对孩子有没有学到东西的唯一评价就是会不会识字、写字、做算术。而幼儿园注重的是孩子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所以很多优良的品质都是隐形的。这样一来幼儿园就不同程度的收到家长的责怪。有些家长甚至把孩子转学到那些为了迎合家长口味小学化倾向很严重的私立幼儿园去。

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我非常清楚地了解幼儿园的教学同小学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倘若幼儿园的教育方式与教育内容不考虑幼儿的可接受原则,抹杀或否认学前儿童和学龄儿童的一些主要区别,对学前儿童进行小学化教育就会有很多危害。

除了上述危害,还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幼儿园“小学化”教育阻碍了幼儿智力的发展,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1964年根据对近千名幼儿多年的观察研究,认为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是7岁前,如果把17岁时达到的普通智力水平看作100%,则4岁时已达到50%,4―8岁又获得30%,其余20%是在8―17岁期间获得的。 现代神经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大脑是在使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早期教育可促进智力的发展。相反,缺乏早期教育,就会使幼儿智力发展受到阻碍。由此可见,幼儿期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学前教育对人智力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教育的合理、正规且科学就会促进其智力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其发展。

面对这样的情况,幼儿教师该如何应对呢?我认为从以下途径应对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学校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学习观念,树立科学育儿观

在幼儿园孩子大多都由爷爷奶奶接送,孩子的父母要么外出打工、要么做买卖;不重视孩子的性格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因此,要帮助家长端正和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使孩子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和谐地发展的思想。把《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与《国十条》的宣传落到实处。幼儿园充分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举办讲座等方式对《3―6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国十条》进行精确的解读,从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上来阐释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危害,树立正确的科学育儿观。学校组织家长到家长学校观看和倾听幼儿专家讲座、集中讨论学习的心得体会;以及时纠正家长的错误观念。同时邀请一些有着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小学教师对经过小学化学习幼儿在学校的表现进行讲述;也可以请保健院的专家从孩子身心发育上来说明过早进行小学化学习给孩子会造成哪些危害,从而让家长从思想上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及早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并用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学习,不要被眼前的短期的利益所蒙蔽。同时也要引导家长了解学前教育不仅仅是认识几个字会背多少儿歌,会进行多少的计算,这些在以后的教育中每天都在进行,而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受益终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都必须在幼儿阶段完成,一旦错过最佳的时机,一切将不再来。当家长对这一切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教育理念就会自然转变,不会再要求幼儿园搞“拔苗助长”式的小学化教育了。这个观念不只是用于幼儿园的家长,同样适用于每一个人。

二、重视规律,辩证思维,把握性质,协调幼儿园和小学教育的关系

1.科学把握启蒙性与发展性的关系。发展性又是幼儿园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教育的宗旨是要促进发展,没有发展的教育是凝固的死的教育。启蒙性是发展性的基础,不着眼启蒙的发展是危险的发展,它会毁灭孩子的一生;发展性是启蒙性的目标,没有发展的启蒙是徒劳的启蒙,它会耽误孩子的一生。因此,我们尊重幼儿的权利,尊重知识和幼儿的人格,尊重幼儿兴趣的同时,不能迁就幼儿身心发展的现状,不能停留于幼儿的自发活动和原生兴趣上,而要把幼儿现有的水平、现实需要和长远发展结合起来,拓展幼儿的“最近发展区”,给予“一定的挑战性”,也只有这样,“尊重”才能真正体现,发展才有鲜活希望。

2.准确理解阶段性与连续性的关系。幼儿处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幼儿园教育是人的开端教育,它有着自己的特殊规律,它与小学教育有着质的不同,有着相对的独立性。同时它又具有连续性,因为“童年是生命旅程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有终点的比赛”,它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幼儿未来的所有时空。这种阶段性与连续性是客观存在,有机统一的。所以我们不能因为幼儿园教育之后紧接着是小学教育这一事实,就忽视幼儿园教育的特殊任务,把幼儿园教育小学化。

三、政府要强化管理,加强办学方向的引导,切实转变教师观念

预防和纠正小学化倾向需要政府的干预。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管理力度,逐步制定科学合理的幼儿教育机构考核办法,定期对幼儿园进行考核,不能雷声大雨点小,光“行”不“动”。对各类幼儿园一律禁止小学化教学,坚决取缔学前班。大力发展幼儿教育。对幼儿园要明确:一切的活动都要以幼儿为主体,为孩子提供更多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一切都要以孩子的健康发展为出发点。要想遏制小学化倾向,还必须转变办学者和教师的教育观念。各级部门要抓住好契机,加强监管力度,督促老师上网参加学习。对幼儿教师的师德和专业素养,安全教育等进行来系统而全面梳理培训。在全国优秀的幼教专家的引领下提高幼儿园管理者和老师们对学前教育的认识,从而在理论和思想上提升自己,自觉主动抵制幼儿园小学化的倾向,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未来。

只要我们心里想的是孩子,教育想的是孩子,孩子的明天就会更加辉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通过幼儿园全体老师的努力,幼儿教育事业会蒸蒸日上。 最后,我要说的是:未来的世界是属于重视幼儿教育的国家,为了孩子,为了国家,为了自己,请还给幼儿一片自由的天地吧!

参考文献:

[1]幼儿园《纲要》;《3―6岁儿童发展纲要》和《幼儿教育指导手册》

[2]幼教全刊 编辑部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谜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