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评级管理办法十篇

时间:2023-10-18 17:20:07

信用评级管理办法

信用评级管理办法篇1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建立与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和市场竞争要求相适应的机构效益评价和员工管理机制,改革我市农村信用社员工薪酬分配办法,发挥员工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员工是指与市联社签订《劳动合同》的中层(含)以下在岗干部职工;所称机构是指市联社直管的信用社(营业部、贷款中心)和分社。

第三条机构等级员工等级是指根据预先设定的考核指标体系,采用百分制考核方式,通过对直管机构及在岗员工进行定性和定量考核而确定的机构经营管理级次和员工综合素质等级。

第四条机构等级是确定机构负责人年薪标准及员工等级占比的依据,员工等级是确定员工年薪标准的依据。

第五条实行员工等级年薪遵循的原则:

(一)以业绩为中心确定员工等级,体现不同等级员工薪酬有别的原则。

(二)以效益为中心确定信用社等级,体现不同等级社之间负责人薪酬有别和各等级员工比例有别的原则。

(三)实行等级年审、考核制度,薪酬随级别波动的原则。

(四)等级评定和薪酬考核公开透明、公平合理的原则。

(五)薪酬核算和支付坚持先审计,后兑现的原则。

第二章机构等级的确定及待遇

第六条信用社(含直管分社,下同)等级考核方法

(一)信用社等级依百分考核得分多少确定。具体标准如下表:

考核得分120分以上(含)100-119分(均含)80-99分(均含)79分(含)以下

机构等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

(二)信用社等级考核指标分为计分指标和倒扣分指标,其中:计分指标为100分,倒扣分指标为30分。

第七条信用社等级按自评申报-联社审定的程序进行。

第八条确定等级信用社待遇遵循信用社等级越高,负责人待遇相对高,本社高级别员工占比相对高,反之则低的原则。不同等级信用社负责人各年度薪酬标准依据全辖经营效益状况确定。不同等级信用社员工级别比例分配见下表:

机构等级一级员工二级员工三级员工四级员工五级员工六级员工

比例比例比例比例比例比例

一级信用社联社评定255025-联社评定

二级信用社联社评定15403510联社评定

三级信用社联社评定10304515联社评定

四级信用社联社评定5205520联社评定

联社机关联社评定3050--联社评定

第九条城区各单一组织资金的分社等级确定及待遇。

(一)同时具备存款总额3000万元(不含)以上和人均存款600万元(不含)以上条件的,比照三级信用社各等级员工比例确定员工级别,负责人享受一级员工待遇。

(二)低于第(一)款标准任何一项的,比照四级信用社各等级员工比例确定员工级别,负责人享受二级员工待遇。

第三章员工等级确定及待遇

第十条员工等级确定

员工等级确定程序按照公开考试--自评申报--民主测评--业绩考核--单位负责人评价--信用社评定小组评定--市联社终审定级的步骤进行。

各社评定的各等级员工数量不得突破市联社下达的计划。

第十一条全市信用社员工共划分6个等级.各等级员工薪酬标准依据各年度经营效益状况合理确定。

第十二条20__年起,因年龄限制不再担任中层管理干部正职和具有特殊贡献的员工及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可评定为一级员工,其评定权在市联社,因年龄限制不再担任中层管理干部副职的员工挂靠二级员工待遇标准。现任联社中层干部正、副职任职期间享受岗位职务年薪,离职时若无升、降级情节,统一确定为二、三级员工,享受已定级别相应的年薪工资待遇。

凡具有以下情节的员工为六级员工:岗位技能考试不及格的末位2名员工;因违规违纪受记过(不含)以上处分的员工;试用期满并转正,首次确定等级的员工(试用期内执行省联社规定的工资政策)。

第十三条为照顾山区信用社员工待遇,凡在山区和半山区信用社工作的员工等级年薪标准,按所评定级别上浮0.5-1级执行。

享受上浮一级的单位有:潘湾信用社、王畈信用社。

享受上浮半级的单位有:聂河信用社、五眼泉信用社、松木坪信用社、高坝州信用社、红花信用社、洋溪信用社、大堰信用分社。

第四章 员工等级年薪考核计发

第十四条等级年薪的构成:等级年薪标准由等级基薪和风险年薪两部分组成。

(一)等级基薪是年度工作的基本报酬,根据员工等级确定年薪标准,等级基薪占等级年薪总额的30%。

(二)风险年薪是年度工作的风险报酬,根据员工等级确定年薪标准,风险年薪占年薪总额的70%.

第十五条员工等级年薪考核,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考核,按季兑现”,即:市联社根据各单位不同等级员工数量和年薪工资标准,核定各单位工资总额,依据市联社各年度制定的经营管理绩效考核方案执行。单位负责人等级薪酬由联社直接计发到人,一般员工等级薪酬由各单位依据内部《责任书》进行考核分配。

第五章 等级升降和年审制度

第十六条实行等级年审制度。信用社等级和员工等级按自然年度为考核期进行年审,在年审时以已评定级别为基础,结合升降级情节,确定员工下一年度等级;依据信用社等级评定标准,结合当年经营管理绩效,重新确定下一年度信用社等级,年审截止时间为次年2月底以前。

第十七条实行员工等级升降制度。

(一)凡具有下列情节之一的员工,联社考评委员会可给予适当降级处理:

1、受到警告或记过处分的员工等级降低1级;受到记大过处分或年度考评不合格的员工,在处分期内执行六级员工待遇标准,解除处分或正式上岗后重新确定级别。受到留用察看和待岗处分的员工从处分次月起,每月只发280元生活保障工资,解除处分或重新上岗后,执行六级员工待遇。

2、当年单位出现“四类案件”和经济案件及重大责任事故,责任

人以外的所有员工普降1级。

3、当年经营目标考核平均得分在65分及以下或出现经营亏损的信用社员工等级从次年起普降1级。

4、出现违反规章制度行为或对违规行为知情不报,视情节对相关责任人等级降低0.5-1级。

(二)具有下列情节之一的员工,经联社考评委员会批准可给予适当升级奖励:

1、当年工作受到地市级总结和推广的信用社,奖励20员工提高一级的指标,各等级员工之间平均分配,连续两年考核为优秀的员工优先享受奖励晋级。

2、其他有突出贡献者,由考评委员会决定可给予提高一定级别的奖励。

(三)同时具有升、降级多种情形的,均择其高的标准执行,同时具有升级和降级情节的,按只降不升的原则执行,升级最高到一级。

第十八条实行信用社等级升降制度。根据对等级信用社年审结果,对其级别进行升降,升级最高到一级,降级最低到四级。符合第十七条第二款第1、2、3项条件的信用社,在评定的等级信用社考核得分基础上分别奖励5分、10分、15分后确定信用社下年度等级。第六章附则

第十九条各种专项奖金的兑现办法原则上比照本办法员工等级年薪标准差别系数考核计发,上级对联社领导班子奖励按奖励单位的分配要求执行。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不得参与本单位职工的工资和奖金分配。

第二十条员工调动到本市内其他信用社,其已评定等级依然有效,从调入日起,上浮级别执行调入单位的级别上浮标准;

第二十一条员工因公负伤休假、病假、事假和女职工生育期间的薪酬待遇按《宜*市农村信用社劳动管理办法》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对在实行等级年薪过程中有虚报、谎报等弄虚作假行为骗取年薪所得的单位和个人,将取消当年实行等级年薪资格,对已发年薪予以追回,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信用评级管理办法篇2

第一条为了强化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全面组织实施安全生产诚信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有关文件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安全生产诚信管理是指:生产经营单位通过公开承诺的形式,向全社会承诺信守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严格约束和规范自身的行为,全面落实主体责任;评审单位按照有关标准对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条件、管理状况和兑现承诺的信用程度进行综合考评,确定其安全生产诚信等级;相关部门根据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诚信等级的评定结果,共同采取相应的激励或制约措施。

第三条安全生产诚信管理坚持实事求是、系统评估、综合确定、分级管理的原则。生产经营单位应依法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主动接受安全生产诚信管理。

第二章诚信等级评定

第四条安全生产诚信等级评定的评估标准和等级划分:

根据《县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诚信等级评估基本标准》(附后),现场逐项打分;评估标准实行百分制,缺项不得分;综合评估分=实得分×100/(100-缺项合计分)。根据综合评估分确定A、B、C、D四个等级,90分以上为A级;70分以上90分以下为B级;40分以上70分以下为C级;40分以下为D级。

第五条安全生产诚信等级评定的评审单位:

(一)乡镇(街道)负责本辖区范围内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诚信等级的审查和评定。

(二)行业主管部门负责本行业范围内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诚信等级的审查和评定。

(三)县安委办负责对乡镇(街道)和行业主管部门安全生产诚信等级审查评定的结果进行抽查审核。

(四)乡镇(街道)、行业主管部门、县安委办应成立安全生产诚信等级评审小组,及时组织开展安全生产诚信等级评审工作。

第六条安全生产诚信等级评定的基本程序:

(一)公开承诺。生产经营单位向社会公开承诺信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承诺内容应在本单位和相关媒体上进行公示。

(二)自我评估。生产经营单位对照评估标准进行自我评定,然后向所在乡镇(街道)或行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规模上工业企业应同时向乡镇街道和县经信局提出申请)。

(三)审查评定。乡镇(街道)或行业主管部门根据生产经营单位自评情况,通过查阅帐、现场检查等方式进行审查(规模上工业企业由乡镇街道会同县经信局审查),评定等级,并将评定结果报县安委办。

(四)抽查审核。县安委办组织评审小组,对乡镇(街道)或行业主管部门上报的诚信等级审查评定情况进行抽查审核;抽查审核合格率低于70%的单位,应重新组织审查评定。

(五)公布和通报。经抽查审核后,县安委办将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诚信等级评定结果予以公布,并向有关部门进行通报。

第三章“黑名单”制度

第七条建立安全生产诚信管理“黑名单”制度,对列入“黑名单”的生产经营单位进行重点监管。

第八条生产经营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列入“黑名单”:

(一)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许可证(包括安全评价)已过期仍擅自生产经营的;

(二)各级挂牌督办的隐患整改重点单位未按期完成整改的;

(三)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以县统计局提供的数据为准,下同)的生产经营单位,发生一次死亡2人以上或一年内发生2次以上人员死亡生产安全责任事故的;其它生产经营单位发生人员死亡生产安全责任事故的;

(四)一年内因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被行政处罚2次以上的;

(五)其他严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

第九条“黑名单”确定的基本程序:

(一)信息采集。通过事故调查、日常检查、部门移送、群众举报等途径,采集存在不良行为的生产经营单位名称、案由、违法违规行为等信息。

(二)信息告知。对符合条件拟列入“黑名单”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及时告知,并听取其陈述和申辩意见,对其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成立的,应予采纳。

(三)审查确定。对拟列入“黑名单”的生产经营单位,由县安委办按照上述第八条规定进行审查确定。

(四)信息公布。经确定列入“黑名单”的生产经营单位,县安委办应及时通报相关部门,并在相关媒体上公布。

(五)“黑名单”解除。因第八条第(一)、(二)、(五)款原因列入“黑名单”的生产经营单位,消除不良行为后即可向县安委办提出解除申请;因第八条第(三)、(四)款原因列入“黑名单”的,事故发生当日起或第2次被处罚的当日起1年期满,方可向县安委办提出解除申请。县安委办接到解除申请后,在5个工作日内组织审查;审查合格后,将其从“黑名单”上解除。解除情况由县安委办及时通报相关部门,并在相关媒体上公布。

第四章诚信管理

第十条安全生产诚信等级管理期限:

(一)A、B级有效期为2年,有效期满前1个月生产经营单位必须申请复评确认。

(二)C级有效期为1年,有效期满前1个月生产经营单位必须申请复评确认。

(三)D级无有效期,经整改后安全生产状况有较大改善的,实行6个月考察期限,再重新评估确认。

(四)列入“黑名单”的生产经营单位,自“黑名单”公布之日起原评定的安全生产诚信等级废止;在“黑名单”解除后,重新申请安全生产诚信等级评定。

第十一条安全生产诚信等级的调整:

(一)不参加安全生产诚信等级评估的或不向社会公开安全生产诚信承诺的生产经营单位直接作为D级管理。

(二)A级、B级、C级生产经营单位不按期申请复评确认的一律作为D级管理。

(三)日常安全生产监管中被发现达不到原评定等级的生产经营单位,应按要求进行整改,整改后仍达不到标准的,下调1级;

(四)发生非人员死亡生产安全责任事故,并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下调1级。

(五)连续两次评定为C级的生产经营单位,按D级管理。

(六)生产经营单位通过二级以上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达标的,可直接作为A级管理。

第五章激励和制约措施

第十二条县安委办负责及时将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诚信等级和“黑名单”情况通报给发改、经信、公安、财政、人力社保、国土、规划建设、工商、质监、电力、总工会、银行、安监等相关部门。

第十三条相关部门根据生产经营单位诚信等级情况采取相应激励和制约措施:

(一)县发改局。对被评为A级的生产经营单位,优先享受各类有关扶持政策。对D级和列入“黑名单”的生产经营单位,县级各类有关扶持政策从严把关。

(二)县经信局。对被评为A级的生产经营单位,优先享受工业转型升级财政补助和其他工业发展有关优惠政策。对D级和列入“黑名单”的生产经营单位,在整改没有通过评估前,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立项审批予以严格控制;当年不得参与综合类的评优评先活动,各级各类补助和奖励等优惠政策一律从严把关;在有序用电管理中实行限额使用。

(三)县公安局。对被评为A级的生产经营单位,减少消防监督检查频次。对D级和列入“黑名单”的生产经营单位,加密消防监督检查频次,加大消防监督执法力度。

(四)县财政局。对被评为A级的生产经营单位,优先享受财政补助和奖励等优惠政策。对D级和列入“黑名单”的生产经营单位,取消其参与政府采购招标的资格;各级各类补助和奖励等优惠政策一律从严把关。

(五)县人力社保局。根据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诚信等级,按规定上浮或下调工伤保险缴费标准。

(六)县国土资源局。对D级和列入“黑名单”的生产经营单位,在土地出让、采矿权出让、矿山治理项目招标时予以准入限制,严格控制其扩大再生产用地的审批。

(七)县建设规划局。对被评为A级的生产经营单位,新、改、扩建项目优先审批。对D级生产经营单位,给予通报,并取消其年度的安全评优评先资格。对列入“黑名单”的生产经营单位,给予通报,并上报上级权限部门给予暂扣安全生产许可证或暂扣项目经理、安全员的资格证书,直至吊销;取消其年度的安全评优评先资格。

(八)县工商局。对被评为A级的生产经营单位,优先申报中国驰名商标、省、市著名商标和省知名商号。对D级和列入“黑名单”的生产经营单位,严格控制其申报中国驰名商标、省、市著名商标和省知名商号;在企业年检和办理变更登记时予以从严把关;涉及违法行为的,从重处罚。

(九)县质监局。对被评为A级的生产经营单位,优先申报各级名牌产品、各级政府质量奖。对D级和列入“黑名单”的生产经营单位,严格控制其申报各级名牌产品、各级政府质量奖;有其他质量违法违规行为,按照法律、法规从重处罚。

(十)县供电局。对被评为A级的生产经营单位,在安全用电、节约用电等方面提供服务。对D级和列入“黑名单”的生产经营单位,在电力供应紧张时,由经信部门制定有序用电方案时,根据统筹兼顾的原则,对其实行用电限制。

(十一)县安监局。对被评为A级的生产经营单位,优先推荐各级评优评先和享受各类扶持政策评审。对D级和列入“黑名单”的生产经营单位,不予出具安全生产相关方面的资信证明;对其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依法从严处罚;取消其年度的安全评优评先资格;严格控制其安全生产行政许可的审批。

(十二)县总工会。对被评为A级的生产经营单位,优先推荐“安康杯”竞赛优胜企业(班组)。对D级和列入“黑名单”的生产经营单位,取消其参评劳动关系和谐企业资格,不推荐该单位负责人参评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十三)县人民银行。将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诚信等级记入《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供放贷银行查询,作为贷款审批的重要依据。督促商业银行对被评为A级的生产经营单位,在贷款上实行优先,额度及贷款利率上给予优惠;对D类生产经营单位,在贷款审批及贷款利率上实行从严从紧政策;对被列入“黑名单”的生产经营单位,严格控制新增贷款乃至停止发放新增贷款。

第六章监督实施

第十四条县安委办负责监督激励和制约措施的落实,并将执行情况向县政府报告。

信用评级管理办法篇3

一是多方联动,综合评定。事业单位法人信用等级评定由编办牵头,事业单位监督管理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共同参与,形成了机构编制、法检、财政、人社、工商、质监、审计、物价、税务、金融等部门密切协作、联合开展的工作机制。根据《莱芜市事业单位法人监督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关于〈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使用问题的通知》,对实名制信息公开、印章及标牌使用管理、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社会保险缴纳、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收费许可及标准执行、依法纳税、合同履行、组织机构代码证使用管理、财政经费使用、账户管理及银行信用等情况综合考评。

二是严明程序,科学评定。事业单位法人信用等级评定每两年为一个周期。按照自查自评、信息征集、确定等级、公示备案、信用公告的程序进行。信息征集由事业单位监督管理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依据评定标准分别对事业单位法人相关信用指标量化评分,确保了广泛性。信用等级由联席会议确定,并进行公示,接受申诉举报,确保了公正透明。

三是星级分类,动态管理。信用等级评定成绩90分以上的,定为五星级信用单位;80~89分的,定为四星级信用单位;70~79分的,定为三星级信用单位;70分以下的,不能定为星级信用单位。评定的信用等级有效期为两年,在两年有效期内,经查实有失信行为的,降低或取消其信用等级,被取消信用等级的,下次不得被评定为取消前的信用等级及更高层次的信用等级。

信用评级管理办法篇4

关键词:纳税信用;管理体系;社会信用体系;失信惩罚机制

中图分类号:F810.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8-0024-02

市场经济从某种角度上讲是一种信用经济,税收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法治,也需要信用。而纳税信用既是衡量一个企业或个人的商业信誉和道德品质的重要尺度,也是衡量纳税人对国家和人民贡献的重要尺度 [1]。因此,完善中国税收信用体系建设,将道德约束与法律法规约束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和引导广大纳税人依法诚信纳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纳税信用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为促进依法纳税,规范税收执法和纳税服务行为,加快税收信用体系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规定,国家税务总局于2003年制定下发了《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试行办法》(以下简称《试行办法》),部署全国税务机关开展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工作。目前全国共评定出A级纳税人近6万户。通过对纳税人依法纳税情况的评估,加强了税收监控,提高了税收风险预警能力,同时也为税务机关有针对性地为纳税人提供服务,规范税收执法行为提供了保证[2]。但是,当前纳税信用等级管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施纳税信用等级管理的范围还有待扩大。当前,全国绝大多数地方把纳税信用等级管理只局限于实行查账征收税款的各类纳税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经济组织,都是有一定经营规模、财务核算健全、规范的纳税人,没有把数量庞大的小规模企业实行纳入管理范围,这是一个很大的管理“盲区”,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管理对象的不公。

2.评价内容的权威性还有待提高。一是评价内容在不同职能部门都进行各自的评定,且标准不一,使得纳税信誉评定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二是对国税部门、地税部门共管户的纳税信用等级,实行共同评定;对非共管户的纳税信用等级,由其主管税务机关单独评定,而且税务部门未能广泛地征求当地党政以及工商、银行、技术监督、公安等部门的意见,导致出现评定的信用等级得不到其他职能部门认可缺乏权威性。

3.纳税信用管理体系还有待完善。目前,税务部门作为纳税信用管理主体,还没有真正建立数据完整、科学,查询快捷、便利的纳税信用数据库,更没有建立起包涵企业及个人各类信用的综合信息库,且管理工作、具体流程还有待进一步细化,企业信用与税收征管的联系不够密切,在税务稽查信用管理和日常税收信用管理方面也无规范性的制度。

4.纳税信用资信应用面窄、层次低、社会效应还有待提高。目前,纳税信用资信应用只限于税务机关内部,实际应用面窄、层次低,纳税信誉的评定未能与商业信用等紧密联系,使得纳税信誉在市场竞争中没有完全发挥应有的作用。

5.纳税信用等级激励措施可操作性不强,后续跟踪管理乏力。部分省(市)主管税务机关没有针对总局《纳税信用的评定办法》优惠措施制定具体的方案,导致优惠政策的可操作性不强,享受优惠的规定在现有的征管信息应用系统中没有得到真正落实。

基层税务部门往往重视评定工作,而忽视后续管理。如针对C、D级纳税信用企业整改措施约束性不强,忽视评后的跟踪管理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一些与实际信用等级不相符的企业,没有及时作出调整处理,有失评定工作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二、完善纳税信用管理体系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社会信用环境建设

1.加强法律建设,规范信用行为。应尽快制定《社会信用信息法》。完善企业和个人信用行为约束、信用资料收集、汇总、资源共享、保密及与社会信用体系相配套的机构设置的法律体系[3]。

2.建立和完善符合社会实际的国家信用管理体系。建立全国统一的信用体系,包括税务、工商、银行、公安、城管、保险等信用体系,共同促进信用完善和发展,特别是要建立失信惩罚机制,让失信和欺骗行为付出一定的成本代价,从而保障社会秩序和市场经济正常地运行和发展。

3.加强诚信道德教育,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诚信道德体系。要广泛进行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使全国人民真正树立起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建立以诚信原则为核心的道德评价标准,必要的时候将道德标准法律化,用以规范社会生活中一切经济主体之间的行为,使人们自觉做到诚实守信。

(二)加快税收信用管理制度建设

制定和完善纳税信用评估机制、守信奖励机制和失信惩罚制约机制等,并借鉴西方成功经验,尽快立法,形成相关法律体系,这是加强纳税信用工作的关键环节。当前,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可进一步修订《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试行办法》,制定出客观统一、公开合理的评定标准,规范细化、可操作性强的评定措施,区别待遇、管理严格的奖惩制度,公平公正、动态调整的监管机制。条件成熟时,可将《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试行办法》上升为法律法规。通过加快制度建设,推进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工作。

(三)建立纳税信用管理的综合协调机构

纳税信用作为社会信用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离不开其他参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各个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建议各级税务主管部门下设税收信用管理局,开展税收信用管理与应用研究,提出立法建议或接受委托研究立法,提出相关的信用管理法律草案;协调行业与政府及各方面的关系;制定税收信用行业规划、从业标准以及其他各种规章制度;加强与工商、公安、银行、财政、海关、劳动、城建、交通、外汇管理、技术监督等部门的配合,积极拓宽与向关部门的数据交换和互连互通,提高纳税信用评定管理的工作水平和监控能力。同时,要扩大社会影响,积极争取各有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使纳税信用管理成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把纳税信用等级作为评价企业与个人资信的重要参数,使之成为纳税人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和从事经济活动交往的宝贵商誉。

(四)培育和规范纳税信用管理市场中介机构

目前开展纳税信用等级管理工作,属于初级阶段,要政府来推动,主要由各级税务部门来运作。但从未来信用经济发展的趋势上看,由专门的中介机构进行评定更加合理,这样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有效地促进纳税人依法纳税和税务机关依法行政。因此,税务部门要逐步创造条件,通过规范市场准入、退出等监管机制,培植纳税信用中介机构有序发展,逐步将一些业务移交给中介机构来完成,最终实现中介机构独立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向社会公示,而税务部门并不直接参与企业的信用评价,只利用信用评价结果在税务系统内部进行管理,既可以避免承担企业失信的风险,又可实现税收信用管理的集约化。

(五)进一步整合信用资源,建立健全信用管理体系

一是要加快系统内税收信用数据库的建立,方便税务部门及时掌握企业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征管工作。二是要鼓励信用中介机构注重税收数据库的建设,为公正、准确地评价企业纳税信用奠定基础。同时,在时机成熟时,税务部门可提供部分信息与中介机构共享,利用各自资源优势,互惠互利。三是建立与工商、海关、质监、银行等部门的企业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将同一企业在各部门的信息资料交专门评价机构综合评定,以保证评价结果的权威性和准确性,同时减轻各部门评定工作量,真正实现人力、物力的有效利用,降低信用评定成本,避免企业在不同部门频繁评定,减轻企业负担。

(六)完善纳税信用管理激励机制

1.税收管理激励。就是通过税收管理,对纳税信用好与差的纳税人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惩戒。尤其是对纳税信用等级较好的纳税人,要尽量提供最大的税收管理上的优惠与便利。一方面,税务部门尽量简化各种办税手续,加强日常税收辅导。如,对A级纳税信用纳税人,税务机关制定“绿色通道”制度,即使在办税繁忙时也可以优先提供“即时服务”,对其年度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免检等等;另一方面,针对总局《纳税信用评定试行办法》有关优惠政策,制定与当前税收征管信息系统相匹配的实施方案,增强优惠政策的可操作性,让纳税人享受切实可行、实实在在的激励措施。

2.社会激励。就是要努力在社会上形成对纳税信用好与差的纳税人分别给予不同相应待遇的氛围。可由政府出面,协调各职能部门和社会组织,给予纳税信用较好纳税人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如,可为纳税信用A级纳税人制作免费的形象广告、提供优先信贷、免费停车、乘飞机使用贵宾候车室等等优惠政策,帮助纳税人形成良好的商誉。既体现出全社会对优秀纳税人的尊重,又体现出企业在社会中的地位。

(七)建立税收信用失信惩罚机制

建立税收信用与工商信用、银行信用、进出口信用等其他社会信用相协调的联动机制,企业一旦有不良纪录,税收征管系统中自动将企业降低等级,同时对其加大稽查力度,在资格认定、出口退税等环节采取一定的限制措施;建立税收信息不实企业公告制度,在地市级税务部门的网页上公布,或者定期在办税服务厅公布,供公众随时查询,接受全社会的监督;有关部门要依法在一定的时间内严格限制工商注册、银行贷款、出国离境等服务,使税收信用管理与相关的社会管理结合起来,对其进行全方位的信用惩罚,使不讲信用或信用不佳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难以立足,难以生存 [4]。

(八)进一步扩大纳税信用等级管理的范围,建立个人税收信用制度

各地税务主管部门应将数量庞大的小规模企业纳入信用等级管理范围,同时,要积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建立统一的个人信用实码制,每个公民都有一个税务代码,将其贷款、偿债、纳税等情况一并录入,实行计算机网络管理,使之真正成为个人的“第二身份证”和“经济护照”[5]。

参考文献:

[1]李金珠.浅谈税收信用建设现状与对策[J].卓越管理,2007,(9).

[2]佚名.关于完善中国纳税信用管理体系的构想[EB/OL].省略 2006-08-02.

[3]马征.税收信用体系建设与建立征信国家[J].税务与经济,2006,(2).

信用评级管理办法篇5

一、规范纳税信用等级评定,促进纳税人依法纳税

4月中旬开始,我们根据市局关于开展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工作的通知精神,精心组织,周密安排,严格按照《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试行办法》规定的内容、标准、程序,用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评定对象2002年、2003年两个年度纳税信用状况的综合评定工作。一是加强领导,建立专班,为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市局关于开展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工作的通知下发以后,我们首先组织全组人员和相关科室部分业务骨干集中学习了总局下发的《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试行办法》和省局、市局关于开展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工作的指示精神。在分局总支和科长的领导下,全组二十几名成员和从各业务科室抽调的6名业务骨干组成了专门的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工作专班,为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二、明确责任,严格标准,确保综合考评结果真实准确。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工作是对评定对象2002年、2003年两个年度纳税信用状况的综合评定,涉及我局企业337户,占现有企业总户数的50%,每一个企业涉及的考核指标都有五大类22个,工作量非常大。为了确保考评结果的真实和准确,我们把五大类22个考核指标分解落实到考评专班的每一个人,明确提出谁主管谁考核,谁考核谁打分,谁打分谁负责;我们要求每一个考评人员必须从机内和机外广泛搜集纳税人的户籍管理、发票管理、税款征收、纳税评估、稽查等日管信息,严格把握扣分标准,所有扣分项目都要求必须事实清楚,扣分适当,既不可多扣,也不得少扣;我们还从组内抽出责任心强、工作认真细致的黄丹、张桂秀同志对考核结果进行复审,从而确保考核结果真实准确。经过对337户纳税人纳税信用等级逐户认真评定,2002年实得分在95分以上的有101户,60分以上95分以下的有236户;2003年实得分在95分以上的有75户,60分以上95分以下的有262户。三、认真核对,综合分析,初步确定纳税人纳税信用等级。在纳税信用等级评定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试行办法》,对纳税人纳税信用等级的考核内容逐户逐项进行核对,确定等级。考评分在95分以上,但对具有两年内新发生欠缴税款情形的;不能依法报送财务会计制度、财务会计报表和其他纳税资料的;或者评定期前两年有税务行政处罚记录情形的,一律从A级中剔除。考评分在60分以上95分以下,但两年内有违反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行为,且受到税务行政处罚的,一律定为C级。经过对纳税人日管信息搜集、整理与核对分析,2002年被评为A级的有10户,B级319户,C级8户;2003年被评为A级的有10户,B级298户,C级29户。按照《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试行办法》的规定,对办理税务登记不满两年的330户纳税人,一律定为B级。

二、完善电子定税,巩固定税成果

去年,我们结合分局个体税收征管的实际,积极推行了计算机定税这一新的管理办法,使个体税收初步实现了公平、公正,促进了增值税起征点政策的有效落实。今年,在巩固成果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完善电子定税工作。一是抓好新开业个体户电子定税资料的收集、房租费用的核定及经营面积的测量、核实等工作。我们对每个新开业的属于电子定税范围的个体户实地采集经营地址、所属行业、经营面积、房租费用等情况,并进行严格核查,由纳税人和核查人员分别在核查表上签字,以确保采集数据的公平、公正、真实可靠。2004年共采集电子定税数据657户,通过电子定税程序计算后,585户未达起征点,72户达到了起征点,并按月缴纳税款。二是向纳税人宣传新的税收政策和电子定税方法,每月对电子定税情况进行公示。我们在日常户籍管理工作中积极向纳税人宣传电子定税的方法,电子定税工作得到了纳税人的广泛支持和理解。为了保证电子定税工作更加公正、公开、透明,税负更加公平、合理,每月初我们把上月的电子定税情况打印出来,并在分局和每个站的公示栏上进行公示,杜绝了人情税、关系税的发生。三是不定期的检查电子定税工作,确保纳税人房租费用、面积测量和定税的准确。为了防止电子定税工作中出现“暗箱操作”,保证电子定税工作的真正公开、透明,成立了包括科长、书记、组长、站长在内的电子定税工作检查小组,不定期地对辖区的个体户定税情况进行抽查、检查,每月抽查面不低于20%。首先到纳税户实地测量纳税人的经营面积、查看房租合同,看经营面积是否准确,误差是否超过0.1平方米,房租费用是否真实,对纳税人提供的房租费用明显偏低或偏高的是否进行了合理地核定,行业是否正确等。其次检查电子定税计算是否准确,行业系数、面积系数、房租系数适用是否正确。最后检查定税文书送达是否到位,受送达人是否在文书上签字等。定税公平了,个体户自觉申报纳税的意识也提高了,个体申报率由去年的95%上升到了99.5%。

三、抓好电子申报,提高个体申报率

电子申报是2001年我分局率先在全市范围内推行的一项多元化申报方式,经过几年的运行,它为有效地促进分局个体税收征管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了巩固已经取得的成果,更好地促进征管工作,我们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抓了电子申报工作:一是抓好上机率、预储率和申报率。在电子申报工作的运转中,还经常出现一些问题,比如:纳税人存折上有钱,对应关系正确,但银行未划走税款;有时纳税人往银行跑几趟都交不了税,耽误做生意的时间等。少数纳税人对电子申报失去信心,有的纳税户干脆就不登记,不接受税务管理。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与四个站的站长分析查找原因,及时向纳税户解释原因,说明情况。结合分局CTAIS数据清理工作,并对所有实行电子申报的纳税户重新核实登记,从而保证了电子申报的户数在去年的基础上又得到了恢复和大幅增长,并动员个体户预储税款,从而保证了预储率,提高了申报率。二是不断完善银税之间的联系。针对电子申报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建立了《关于电子申报工作银税联系制度》,多次找银行领导和储蓄网点进行协调,解决系统中的不稳定因素,从而保证每月申报期内能按时从农行划扣税款。三是加强催报催缴和处罚力度,确保税款按时、准确扣缴。每月申报期,站里的管片人员就逐户通知纳税户申报纳税,提前到农行预存税款,遇到纳税户不理解的,就反复做好宣传和解释工作。申报期内,不论是晴天还是下雨,也不论是烈日炎炎的夏天,还是冰雪严寒的冬天,每位片管员每天都坚持在征管工作一线。有时遇到个体户的老板不在家,出差或者有事的,片管员经常要往返跑很多趟,直到个体户把税款预存后才能放下心来。同时,对于拒不预存税款又不申报纳税的个别钉子户,严格按照《税收征管法》及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对个体户进行重罚,绝不手软,从而保证了分局每月的个体申报率都在99%以上。

四、认真抓好户籍清理,严格堵塞漏征漏管

为了保证国家税款及时足额入库,不出现漏征漏管现象,我们从贯彻落实国家税务总局《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着手,进一步加强户籍管理,规范税务登记。一是加强制度建设,促进规范管理。国家税务总局《税务登记管理办法》出台后,我们组织户籍管理人员进行认真、系统地学习,在熟练掌握的基础上,做好向纳税人的宣传工作,做到该登记的登记,该办证的办证,进一步规范税务登记,做到先登记后核实,并改进非正常户的认定工作。结合新的《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先后制订了《税务登记管理办法》、《个体工商户停业、复业登记管理办法》、《个体工商户核定征收管理办法》、《非正常户认定管理办法》、《注销税务登记管理办法》及业务流程。二是加强与地税、工商部门联系,做到一月一核对。每月末终了10-15日内,通过软盘或纸质材料与地税机关之间相互交换纳税人信息,并向工商部门提供注销税务登记信息、非正常户信息、税务登记违章违法处罚信息。对工商部门提供的纳税人登记信息、变更登记信息、注销登记信息、吊销营业执照信息逐户核对,发现纳税人未按期办理开业登记、变更登记或注销登记的,及时督促纳税人办理。三是重点做好主要街道清理,创建户籍管理样板街。每月申报期过后,户籍管理人员就投入到户籍清理工作中,对各自所辖街道、路段进行拉网式地清查,发现新开业户,立即督促其办理税务登记。同时,对每月认定的非正常户、办理的停业户、注销户进行核实,发现纳税户状态不对的,立即纠正,并进行处罚。我们还对个体户的税务登记和营业执照进行核对,发现证照不符的,通知纳税人及时办理变更登记。经过清理,分局所辖的新华路、长虹路、中原路无一漏征漏管,成为户籍管理的样板街,在市局组织的征管工作检查中,受到了检查组的好评。四是抓小街小巷清理,不漏一个死角点。在保证对主要路段、重点区域进行严格控管的同时我们还对小街小巷、破产停业厂矿企业院内、居民生活区院内、城乡结合部等特殊地域进行了定期和不定期的清理,对未达起征点户进行了登记管理。今年元至12月共清理个体户561户,对有营业执照的办理了税务登记证,没有营业执照但有业主身份证的进行了上机管理,没有营业执照也没有业主身份证的进行了造册管理。目前,我们对所辖街道、路段、市场的个体户数、月征税款等情况了如指掌,各站站长及管片人员对所管户数、名称、地点、所交税款一口清,做到了管理到位、征收到位、稽查到位。

五、切实抓好干部学习,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干部素质的提高来自于不断的学习与充实。一年来,我们重点从三个方面强化了干部教育:一是搞好政治学习,统一思想认识。我们组织组里的同志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志在西柏坡的重要讲话及有关政治理论进行了反复学习和讨论。通过学习使大家的政治思想觉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共产主义信念有了增强,并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融入到实际工作中去,积极做好本职工作。二是搞好业务学习,提高专业技能。在业务学习方面,我们重点抓了新《征管法》、《征管法实施细则》和《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的学习,在学习上采取了三结合:即组里组织学习与自学相结合;参加分局业务培训与下企业实践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等学习方法。针对户籍管理人员长期在基层,学习机会相对少的现状,我们专门组织全体户籍管理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并聘请业务好的同志进行授课,通过进解、讨论、提高、答疑的方式,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认识,使大家的专业技能得到较大的提高。三是搞好廉政学习,增强廉政意识。户籍管理人员几乎天天和纳税人打交道,加强廉政教育,对户籍管理人员来说尤其重要。我们将市局《国税工作人员廉政手册》发放到每位干部手中,要求大家对税务干部“五要”、“十五不准”及分局有关廉政要求的规定耳熟能详。通过学习,大家能够自觉抵御腐朽思想的侵蚀,在工作中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在纳税人中吃、拿、卡、要、报;牢固树立了清正廉洁、全心全意为纳税人服务的廉政意识。

版权所有

六、全面抓好日常工作,理顺完善工作程序

信用评级管理办法篇6

论文关键词 审判 涉诉信访 社会稳定

涉诉信访是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而妥善处理信访案件,是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任务。针对当前涉诉信访居高不下的严峻形势,本文试图从司法过程中的社会稳定风险的管理与应对入手,一方面,主动延伸审判职能作用,加强社会稳定的风险评估和提示,积极为党委、政府有效处理敏感、重大的信访事件提供决策参考,从源头上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另一方面,加强法院工作的稳定风险评估和提示,在立案、审判、执行及信访阶段,根据已掌握的动态信息,对当事人是否存在影响社会稳定的潜在危险进行先期预测、先期研判、先期提示,为先期介入、先期化解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审判与信访的良性互动,实现执法办案与化解矛盾有机统一,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有机统一。

随着全球化运动的加剧和中国社会自身的进步与发展,中国社会遭遇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同的问题——风险社会的形成。社会风险的不断涌现。在司法过程中,确立和构建社会风险评估预警机制,既是从源头上防范社会风险、树立司法权威的有效举措,更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治本之策。

一、风险管理理论在司法过程中的导入

(一)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风险管理是一门新兴的管理学科,风险管理(riskmanagement)是指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

(二)在司法过程中导入风险管理理论的进路

当前,我国学界和司法界对社会稳定风险管理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关于司法过程中社会稳定的风险管理在国内还没有系统的调研和论证。此外,在实践方面虽然有部分地区的法院已经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制定了相关的地域性规范文件,但是显然这种制度尝试还只是局限于某些地方以及某些“重大案件”,尚未有普遍性的制度规范形成。那么,构建司法过程中社会稳定风险管理的理论进路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呢?笔者认为:

首先,在法院工作中,审判过程中的社会风险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社会风险仅指办案过程和办案结果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的可能性。广义的社会风险则包括除狭义风险之外的对外部环境和内部工作机制造成不当干扰最终产生社会不良影响的可能性。因此应当全面分析和准确把握办案风险的可能形式及其发生的概率。

其次,应当对导致审判过程中社会稳定风险的各因素进行类型化和区别化分析。从审判过程中和法院内部建设的过程中,对社会稳定风险的来源进行深入探讨,将其与审判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探讨在办案中降低风险,在办案中防止风险的再次出现的路径。

最后,审判过程中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构建思路和制度设计。一方面,对具体案件的风险分级认定和处理,可依据现实危害程度、性质和影响进行综合评估,分别拟定风险等级和处置标准。另一方面,评估机制的评估组织和工作程序进行详尽的设计。

(三)在司法进程中导入风险管理理论的价值基础

建立健全审判过程中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提示机制的必要性有三方面:司法环境的客观需要、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的需要、审判工作管理科学化的需要。

由此,笔者认为,建立健全审判过程中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实践意义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三项重点工作的推动,是实现人民法院审判管理科学化的重要形式。

第二,有利于推动人民法院管理工作的进步,更好地贯彻效能、风险等科学管理理念,实现法院工作的科学化。

第三,有利于提高执法风险的评估水平,不断提高执法能力,也是法院工作规范化操作与提高效能的保障。

第四,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可以防止因司法不当引发涉法涉诉信访特别是群体性事件和突发性事件。

二、构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提示机制的渊源和原则

(一)社会风险评估预警机制的渊源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源于上个世纪经济发达国家对经济安全的评估预警的思潮。经济安全评估预警机制的建立,为相关领域风险评估机制的建立提出了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社会问题仍然突出,影响和制约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不断增多,社会管理面临的潜在压力和风险不断加大。因此,为防患于未然,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把风险控制到最低程度,研究建立审判过程中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有着重要的政策和现实意义。

(二)构建社会风险评估预警机制的原则

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提示机制的建立中,风险的发现是预防的关键,风险的评估是化解的前提,风险的化解是评估的目的。争取在风险控制上的主动权。具体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事前预防源头控制原则。必须和审判、执行工作管理密切结合,风险防控工作应当贯穿于诉前、诉中、判后执行和信访全过程,使审判、执行的各个环节形成防控合力,形成系统的工作机制。自立案之初就要全面收集排查影响社会稳定的相关信息资料,分级评估案件的风险,根据实际确定风险防控措施,定期对各业务庭室在审执过程中是否全面收集排查办案风险、准确评定风险等级、合理确定防控措施、认真落实防控措施等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整体联动全程防控原则。从立案环节开始,直至案件审理、执行完毕,所有环节的承办人随时排查、收集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事件的因素,逐项登记于《办案风险评估信息登记表》,分别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并将防控措施及落实情况登记于《办案风险防控措施报告表》,随卷宗材料流转,本环节确实难以化解不稳定隐患的,由下一环节承办人继续实施,办案风险隐患以层层分解的方式得以化解。

3.各方配合长效治理原则。办案风险防控,关键在于对各种矛盾隐患的早发现、早解决。要着眼于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的创新,着眼于社会关系的长期和谐稳定,坚持党委领导,形成以政法委为领导,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信访、街道社区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案件社会稳定风险防控网络。各有关部门根据工作职能分工负责,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共同化解办案风险。

4.能动司法以人为本原则。把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建立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与坚持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相结合,建立健全充分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的重大决策及程序,逐步形成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的长效机制。坚持能动司法,以确保社会稳定为着力点、以高效化解矛盾纠纷为切入点,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总体目标,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全面履行法院职能,坚持为党委、政府的工作大局服务、为社会和谐稳定服务,及时分析归纳社会公共管理领域中遇到的共性问题,通过审判白皮书、司法建议等有效形式,及时向党委、人大、政府及有关部门提出有价值的建议,预警社会风险,堵塞社会管理漏洞,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三、构建司法过程中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预警机制的路径选择

(一)范围、内容以及信息收集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提示机制,是指法院在受理诉讼(信访)案件后,在立案、审判、执行及信访阶段,根据已掌握的动态信息,对当事人是否存在影响社会稳定的潜在危险进行先期预测、先期研判、先期提示,为先期介入、先期化解提供科学依据,以便更好地实现公正司法,为民司法,实现案结事了。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提示的的内容包括:案件的处理是否符合“案结事了”的要求;案件当事人是否存在越级访或群体访的风险;案件的处理是否存在问题或瑕疵,能否通过法律途径得到解决;案件当事人提出的合理诉求是否得以解决,不合理的诉求能否通过法律释明和释法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案件当事人是否存在法度之外、情理之中的困难,有无解决的可能;有可能引发不稳定的其他方面。

涉诉案件的信访风险信息可来源于各种有效途径。包括各类会议、庭审、来信、接访、反映、交转办案件、法院内网、外部网络等获取的信息。获取信访风险信息的部门和人员都有责任及时提供相关信息内容。评估责任主体应及时甄别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及时对有效信息予以信访风险评估;提示责任主体按规定予以提示。

(二)责任主体的确定

在立案、审(执)阶段,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提示的责任主体是案件承办部门和承办人。涉诉信访案件,无信访包案责任人的案件,由最终作出裁判(或执行)的部门为责任部门,承办人为责任人;因客观原因不能确定承办人的,部门主要负责人为评估责任主体,或指定具体责任人。有信访包案责任人的案件,包案部门和责任人为评估责任主体。

(三)风险预警等级划分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提示等级按信访风险程度由低到高分级,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对应为白色、蓝色、黄色、橙色、红色五色)。其中一级、二级为一般信访风险,三级、四级为重大信访风险,五级为严重信访风险。

(四)风险评估预警的程序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分为一般评估和重点评估。一般评估,适用于评估责任主体认为信访风险等级为二级以下的案件。重点评估,适用于评估责任主体认为信访风险等级为三级以上的案件。评估责任人提出评估意见,提交审判组织研究;适用独任程序的案件,提请庭务会议研究;合议庭或庭务会议对涉诉信访风险评估进行全面汇总和分析论证,对风险大小作出评价,对案件的处理提出建议;制定工作预案,形成评估报告;评估报告报本法院分管院领导、信访管理职能部门。评估等级确立与变更实行分级审批制。第一、二级由责任人确定,第三、四级报业务庭主要负责人审批确定,第五级报分管院领导审批确定。

(五)社会风险的化解途径

提示的评估等级最高为五级,或本程序评估等级为三级时,部门主要负责人参与化解;本程序评估等级为四级以上时,部门负责人应报请分管院领导参与化解,必要时,报请本法院院长参与化解。风险评估等级为二级以下的,评估责任人应向部门主要负责人汇报化解进度和化解结果。风险评估等级为三级的,评估责任人通过部门负责人,向分管院领导书面汇报化解进度和化解结果。风险评估等级为四级的,评估责任人通过部门负责人,向分管院领导、院长书面汇报化解进度和化解结果。风险评估等级为五级的,评估责任人通过部门负责人,向本法院全体院领导书面汇报化解进度和化解结果。

(六)考核制度与责任追究

严格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提示工作责任。评估责任主体、提示责任主体应按本规定要求,切实做好评估和提示的各项工作,确保运转规范、衔接有序。因工作不负责任、不认真执行本规定,导致当事人信访或者重访不止,发生严重后果的,将实行责任倒查,按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信用评级管理办法篇7

一、考核原则

客观公正,简便易行,突出重点,注重实效。

二、考核对象

承担国家立项的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利用世行贷款加强灌溉农业三期项目和产业化经营项目的县、市、区农业开发办公室。

三、考核内容及分值

根据农业综合开发的整体目标任务,考核内容包括八项,采取计分制,总分130分。

(一)项目完成情况。(60分)

(二)资金管理情况。(30分)

(三)示范样板区建设情况(10分)

(四)上级交办任务完成情况。(10分)

(五)上级奖惩情况。(5分)

(六)工作创新情况。(5分)

(七)宣传信息情况。(10分)

四、考核评分程序和时间安排

(一)考核程序

1、成立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考评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对各县市区农开办的工作考评工作,考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市农开办主任任考评领导小组组长,市农开办副主任任考评领导小组副组长,成员由各科科长、综合科主管副科长以及财政局主管人员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综合科。

2、各科室按照考核评分办法,对分管的工作进一步细化、量化考核标准,对各县市区进行考核评分。其中,项目完成情况、上级交办任务完成情况、受上级表彰奖励或批评情况、工作创新情况,由内资项目科、外资项目科和多种经营科,按照职责范围分别进行考评。宣传信息情况,由综合科考评。

3、各科室评分结果经分管领导同意后报综合科汇总后,提交考评领导小组。

4、考评领导小组综合各科室考核评分结果,并征求农发资金管理、农发工程监理等有关部门的意见,提出各县市区年度综合考核评比得分及排序方案,经主任办公会议研究,确定各县市区农开办考评等次。

(二)考核的时间安排

每年11月底到12月初,分别组织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框架工程联查或观摩验收,同时对当年度产业化经营项目进行一次全面检查。12月至下年1月,根据平时掌握的整体情况、上年度项目检查评比结果、本年度项目框架及主体工程标准质量及进度、受上级表彰奖励及批评情况、上报的年终工作总结、宣传信息工作评分结果等,对各县市区本年度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进行全面考评。按照考评结果,对被考核对象进行排序。

五、考评结果的应用

(一)通报各县市区政府,作为当地政府对农开办工作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二)对综合评分前四名的县市区农开办(内资项目县前三名、外资项目县前一名、产业化经营项目县前一名),授予全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作年度先进单位称号,通报表扬,颁发奖牌、证书,增加下年度开发规模。对获得省产业化经营优胜项目的县,优先安排其下年度产业化经营项目。对土地治理项目综合评分后四位的县市区(内资项目县后三名、外资项目县后一名),削减其开发规模。对连续两年综合评分排名末位的县市区,暂停其开发规模。对没有项目库或项目验收不合格的产业化经营项目县,暂停一年立项资格。

六、考核评分标准

(一)项目完成情况。(60分)

采取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三期世行项目、产业化经营项目分别考核的办法,对各县市区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具体考核办法见附件。

(二)资金管理情况。(30分)

由市财政局根据各县市区农发资金管理工作优劣,确定各县市区具体得分。

(三)示范样板区建设情况(10分)

由内资项目科和外资项目科分别组织或集体组织对内、外资项目县示范样板区建设情况进行考核,确定各县市区得分。

(四)上级交办任务完成情况。(10分)。

1、全面、及时、高质量地完成市以上农开办交办的各项任务的10分。

2、全面及时完成市以上农开办交办的各项任务,但标准质量一般的7分,标准质量较差的5分。

3、不能按时完成市以上农开办交办的各项任务的,按照未完成任务数与总任务数的百分比酌情扣分。

(五)工作创新情况。(5分)

积极创新农业综合开发运行机制、管理体制、开发模式并取得明显成效的酌情加分。

1、在省以上(含省)推广的5分。

2、在全市推广的3分。

3、经县级人民政府转发的1分。

(六)上级奖惩情况。(5分)

在项目验收评比、单项检查专题工作中受到上级表彰奖励的安表彰奖励的级别计分。

1、受到省级以上表彰奖励的(包括授予重点县、红旗县、多种经营优胜项目)5分。

2、受到市级表彰奖励的3分。

在项目验收评比、单项检查专题工作中受到上级批评的按批评的级别计分。

1、受到省级以上(含省级)批评的扣5分。

2、受到市级批评的扣3分。

(七)宣传信息情况。(10分)

按照本年度宣传信息工作综合评分结果计分。

1、宣传信息工作前5名的10分。

2、宣传信息工作后三名的0分。

3、宣传信息工作居中游的5分。

信用评级管理办法篇8

【摘要】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加强金融监管再次成为了政府、监管部门、金融机构乃至公众关注的焦点。2013 年1 月1 日,中国银监会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实施,要求农村信用社参照执行,本文对农村信用社如何实施商业银行资本办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农村信用社;资本办法;实施

【作者简介】陆蕴苏,河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研究方向:农村金融。

中国证监会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资本办法》) 于201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要求农村信用社参照执行。这对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笔者就农村信用社实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提出一些粗浅见解。

一、实施《资本办法》对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信用社实施《资本办法》既是满足中国银监会监管要求的需要,同时也为自身业务调整、战略转型提供了机遇,对于长期稳健运行、接轨商业银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有助于提高风险管控能力。《资本办法》严格了资本的定义,扩大了资本对风险的覆盖范围,构建了更加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增强了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二是有助于引导农村信用社转变发展方式。《资本办法》强化了资本约束机制,能够推动农村信用社从高资本消耗的规模扩张模式向资本节约的内涵发展模式转变,提升发展质量。三是有助于促进农村信用社支持中小企业等实体经济发展。《资本办法》下调了对小微企业贷款、个人贷款的风险权重,降低了相关领域的信贷成本,可以引导农村信用社加强对小微企业和个人消费的信贷支持,有效服务实体经济。

二、农村信用社实施《资本办法》面临的困难

当前,农村信用社在资本管理和计量等精细化管理方面,尚存在许多不足和差距,投入、人力和精力还远远不够。实施《资本办法》还面临诸多问题,既有底子薄、基础指标差的先天弱势,又存在缺乏专业人才、缺乏IT系统支撑,领导层面重视不够,历史数据整理积累困难等后天劣势。

(一) 专业人才培养任务艰巨

近年来,农信社不断优化人员结构,重点吸收和引进高学历、高素质人才,但整体人员素质较商业银行仍有较大差距,熟练掌握《资本办法》精神和银行业务的专业人才明显匮乏,这给农村信用社实施《资本办法》带来较大困难。实施《资本办法》既是对农信社经营发展、风险管控能力的挑战,也是对农信社管理能力、员工自身素质的挑战。过渡期资本达标规划制定、评估报告撰写,及新资本报表填报、数据处理、模型搭建等均需业务精通、专业对口的高素质人员,而农信社员工整体素质相对偏低,缺乏专业型人才。

(二) 缺乏IT系统有效支撑

省级联社成立以后,农信社IT系统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有力地推动了农村信用社各项业务的发展。但以往建设的IT系统多属于银行交易或管理类,如核心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信贷管理系统等。《资本办法》中涉及到的风险定量评估、数据治理、分析模型等IT系统建设,在农信社尚属于空白和规划起步阶段。对于风险评估高级计量方面,没有有效的系统模型支撑根本无从实现。而配套的IT系统是伴随着高管人员、业务和技术人员对《资本办法》的不断深入实施、理解和反复认知中而不断建设和完善的,并不能一蹴而就。

(三) 历史数据积累整理任务艰巨

以河北省农信社为例,县级机构数、资产规模分别居全国第1位、第5位,数据庞大。之前,并未进行有效整理和数据清洗,数据质量相对较差。对于需5~7年历史数据才能进行有效分析和测算要求来说,河北农信社历史数据库资料显得严重缺乏,如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中客户评级和债项评级等不能正常开展。同时,农信社电子化程度、风险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大部分数据需填报人员分析、提取,相关报表真实性、准确性及最终计算结果正确性存在不确定性因素。

(四) 贷款集中度问题进一步突出

因新口径计算的资本净额比旧口径大幅减少,将会导致县级行社存量贷款中最大单户、最大十户贷款超比例现象增加,新投放贷款也将受到限制,单户贷款授信额度下降,无法真正满足中小微企业、涉农企业的资金需求,严重影响农信社贷款投放等各项业务发展。

(五) 缺乏明确的风险偏好、风险战略

虽然《资本办法》颁布实施以来,各级行社做了一些工作,董事会(理事会) 和高管层也普遍重视,但是仍停留在《资本办法》实施工作的起步阶段,距离明确的风险偏好、风险战略、精神文化还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随着《资本办法》的深入实施以及对《资本办法》的理解和认知加深,明确的风险战略和偏好、科学合理的资本规划机制会在农信系统逐步形成。

(六) 资本管理认知不够、资本管理文化尚未形成

由于传统的业务发展模式和管理思维在农信系统存在多年,无论县级行社高管还是业务人员对风险管理尤其是定量风险计量和评估的认知都非常有限,对《资本办法》提出的全面风险管理理念、计量技术的理解有待加强。

三、全力推进资本管理办法实施工作

农村信用社在实施《资本办法》的初级阶段,一般采用初级计量方法计量各类风险加权资产。具备一定规模和实施能力的商业银行或股份公司,应逐步探索以高级计量方法计量单个或多个风险领域的风险加权资产,以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和节约资本。

(一) 准确计量各项风险加权资产

1.信用风险加权资产计量。在实施《资本办法》初期,县级农村信用社一般采用权重法计量信用风险加权资产,权重法下信用风险加权资产为银行账户表内资产信用风险加权资产与表外项目信用风险加权资产之和。在计量各类表内资产的风险加权资产时,应首先从资产账面价值中扣减相应的减值准备,然后再乘以相应权重系数。对于风险权重较高尤其是超过400%的资产,县级农村信用社可适当加大此类资产的减值准备计提,通过降低资产基数进而降低风险加权资产。在计量各类表外项目的风险加权资产时,应将表外项目名义金额乘以信用转换系数得到等值的表内资产,再按表内资产的处理方式计量风险加权资产。

2.市场风险加权资产计量。《资本办法》规定市场风险主要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风险以及商品风险。县级农村信用社在开展相关业务需计量市场风险加权资产时,一般采用标准法进行计量。针对不同风险类别,县级农村信用社也可以根据自身风险计量能力和业务实际选择难易不同的计量方法,如利率风险的“到期日法”和“久期法”,期权风险的“简易法”和“得尔塔法”等。

3.操作风险加权资产计量。《资本办法》规定操作风险主要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县级农村信用社一般采用基本指标法计量操作风险加权资产,规模较大、业务条线种类较多且符合标准法实施条件的商业银行,可逐步探索采用标准法或高级计量法进行计量,但方法的实施须符合银监会的规定且经中国银监会批准。

(二) 加快转变业务发展模式

《资本办法》将信用风险权重框架由原来的0%、20%、50%、100%四个档次变为从0%~1250%多个层次,提高了权重法的精细化程度和风险敏感度。县级农村信用社应提高资本约束意识,优化资产结构,发展低资本消耗业务,转变业务发展模式,降低加权风险资产。

1.严格控制非自用不动产和工商企业股权投资。《资本办法》规定非自用不动产风险权重为1250%。县级农村信用社应密切关注此类资产的出租或自用情况,对于资产回报率低于平均资本回报率的,应转为自用或尽快处置。县级农村信用社在接收政府捐赠时,应避免接收无法处置的非自用类不动产。《资本办法》规定,银行被动持有的对工商企业股权投资风险权重为400%,对工商企业其他股权投资风险权重为1250%。县级农村信用社在接收抵债资产时应尽量避免被动持有对工商企业的股权投资,更应严格控制对工商企业的其他股权投资。

2.大力发展小微企业信贷和个人业务。《资本办法》将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债权由100%的风险权重下调至75%,县级农村信用社将信贷资产投放小微企业时,应符合《资本办法》规定的小微企业界定标准。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较原办法保持了50%的风险权重,此项低风险权重业务仍然应作为县级农村信用社业务发展的重点。另外,个人其他债权由原来的100%风险权重下调至75%,县级农村信用社应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此类个人业务。农信社应细化信贷结构的分析,着力开展风险权重较低的信贷业务。

3.加强短期同业业务的资本占用管理。《资本办法》将原来对其他商业银行原始期限四个月以内0%的风险权重改为3个月以下风险权重为20%,3个月以上为25%,即短期同业债权业务风险权重至少为20%。县级农村信用社应加强短期同业业务的资本占用管理,预测发展此类业务对资本充足率的影响。另外,县级农村信用社应关注隔夜拆借业务,隔夜拆借等短期限资产的收益有限,但此类资产在资本充足率计算时点存在,须按20%的风险权重计入加权风险资产,因此,县级农村信用社应控制跨资本充足率报送时点的短期同业交易。

4.修订贷款承诺合同,降低资本占用。《资本办法》规定,原始期限不超过1年和1年以上的贷款承诺的信用转换系数分别为20%和50%;可随时无条件撤销的贷款承诺的信用转换系数为0%。可随时无条件撤销的贷款承诺不占用资本,因此,县级农村信用社在签订贷款承诺合同时,应赋予自身可随时无条件撤销贷款承诺的权利,对于已签订的合同,应尽量对其进行修订。

5.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息差是目前银行业收入的主要来源,但利率市场化加快推进,息差将进一步缩小。从高资本消耗业务向低资本消耗业务和中间业务转型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县级农村信用社应加快各类金融产品的开发推广,大力拓展不占用资本的中间业务,积极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降低资本消耗。

(三)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缺乏专业实施人员是制约农村信用社实施《资本办法》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培养后备骨干力量,对于农村信用社有效实施《资本办法》至关重要。农村信用社应制定相关人才培养计划,不断优化人员结构,重点吸收和引进高学历、高素质人才,逐渐形成一支业务精通、专业对口、爱岗敬业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四、总结

随着农村信用社深入改革发展,农村信用社逐渐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将是必然结果。《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的实施,不仅能够实现监管者的监管意图,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和推动农村信用社进行业务整合、资产结构调整以及资源和流程的重组再造,对于农村信用社的长远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值得我们继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勇等.巴塞尔III 资本监管改革及其可能影响[EB/OL].中国金融40 人论坛.2010-10-15.

[2]罗平.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研究文献及评述[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3]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Z].2005.

信用评级管理办法篇9

一、深化公共资源交易改革推进情况

(一)新体制机制顺利实施

1、机构职能调整到位:按照改革后的“三定”方案,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局、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已于4月1日正式挂牌成立,内设机构设置、人员交流、定岗工作已全部落实到位。市财政、住建、交通运输、水务、信息办等部门分别对职责范围内的招标采购项目实施监督,开展交易文件审查备案,监督答疑、开标、评标、定标,办理投诉案件,组建和管理交易机构库,组织开展诚信评价等工作。实现了监督管理相对分离和相互制约。

2、模式全部转换:自2014年4月1日起,所有进入交易中心交易的项目全部实行社会机构。改革之初,宽门槛引进与培育社会机构78家,其中:工程类甲级资质36家,乙级资质37家;采购类甲级资质15家,乙级资质28家。试运行半年后,通过公开招标重新遴选33家机构,其中:工程招标机构甲级7家,乙级7家,暂定级4家;政府采购招标机构甲级9家,乙级6家。4月1日至11月20日机构共项目1436个,对机构开展业务培训450余人次。

(二)诚信体系构架初步形成

根据诚信评价办法,5个行业主管部门,13个相关评价单位于5月份制定了26个评价细则。6月份,对各县区、各开发区、市直单位大规模组织培训25场,培训1630人次。7月份开始组织各评价主体进行诚信评价计分。目前,已建立评价信息记录企业3114户,信息评价记录27242条,已启用信用标项目31个,已完成信用标项目评审12个项目。10月份启用信用标项目约占当月133个公开招标项目的23.31%。信用标运用效果已经显现,已评审12个项目的中标人中,信用标列第一名的有8个,其余4个信用标得分均列前三名,信用标得分高低,在项目评审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全程电子招投标功能基本实现

目前,已改造提升了专家抽取、协议维修、网上竞价、协议供货4个系统功能;开发完成了投标人登记管理、诚信评价、保证金收退、电子开标评标、计算机围标串标自动识别、中心门户网站、中介服务抽取系统7个。行政监督、电子监察系统正在开发之中。拟再开发电子档案归集、统计分析2个系统。已开发投入使用的系统功能能满足招投标活动各项工作的需求,日常运行基本稳定,一些技术问题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不断完善。自4月1日以来,累计实行全电子招标采购项目457个,其中11月份以来采用全程电子招投标的项目34个,占全部公开招标采购项目的61%。

(四)制度体系基本建立

依照“制度建设体系化、制度完善常态化”要求和“先急后缓”原则,按照体制机制、诚信体系、电子招投标、信息公开、招标办法等五个方面改革内容和“先宏观、后中观、再微观”制度设定构架,强力推进制度建设。分三批完成制度136个。在顶层设计上,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市深化招标采购改革方案》和《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办法》等5个制度;制定了中观层面制度17个,微观层面制度114个。目前各项制度构架体系基本形成。

(五)新的评标办法运行良好

按照分类分级评标办法的要求,先期制定建设工程类评比办法8个,政府采购类评标办法10个。新评标办法根据招标人的意见以及过去中标价与预算价的经验比值,调整了项目中标价区间,遏制恶意低价中标。目前,招标人特别是工程类项目招标人普遍反映中标价格较过去趋于合理。在评审过程中,允许招标人派出一名代表参加评标委员会,让招标人有参与权。

(六)信息公开明显加强

制定了招标采购信息公开办法和信息公开范本,完善了信息网站功能。在制度设计中,除评标专家评审环节隔绝评标专家与场外人员接触,实现严格的保密管理外,交易过程的招标公告、开标记录、中标候选人公示、中标公告、信息更正或补充事项、质疑、投诉处理、投标企业及其人员的资质及业绩信息、诚信评价记录及得分等均已在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站等媒体上网公示,既让潜在投标人和社会各方面有充分的知情权,也引入社会力量监督交易过程,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二、经验做法

(一)理顺关系,搭建“新机制”。遵循“政府主导、管办分离,集中交易、规范运行,部门监管、行政监察”的基本原则,实行“一委一局一中心”的管理模式,设立市公共资源交易委员会,负责公共资源交易重大问题的决策、重大事项的领导和协调工作;设市立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局,作为公共资源交易工作的日常管理机构;成立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作为提供公共资源交易日常服务的事业机构。理顺监管机制,市五个行政监督部门负责依法实施行政监督;市纪委监察局在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局派驻纪检组(监察室),并在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设立投诉受理中心,负责接收、分流、督办投诉事项。建设工程和政府采购全部推行社会招标。形成决策权、执行权、监管权既相对分离又相互制约的运行体制,构建全市公共资源交易“共同体”。

(二)建章立制,权力“进笼子”。把制度体系建设作为深化改革的重要工作来抓,突出了监管分离、管办分开,相互制约,权力制衡,将交易行为关进制度的笼子,有利于提高执法公信力,有利于防范职务风险,确保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公正、公平、公开。

(三)突出重点、推进“诚信体系”。实行监管部门、招标人和相关管理部门对投标人的三方评价,对投标人信用情况实行动态管理,评价结果直接运用到招标评审中,体现评价结果价值。建立严重违约企业强制清场退出机制,严重不良行为企业禁止参与招投标,并实行网上曝光。通过建立诚信评价体系,让守信者一路畅通,失信者寸步难行。

(四)分类分级,打好“特色牌”。招标采购项目涉及的面广,不同项目各具特性,根据建设工程、政府采购项目不同类别,以及各类项目的不同特点制定分类分级的评标办法,以适应不同项目类型的招标采购的需要。

(五)科技引领,破解“老难题”。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开发全流程全方位的电子招投标系统,用计算机管人管事,实行计算机“留痕”和系统封闭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操作,规范交易运行,提高交易质量和效率。

(六)服务为本,塑造“新形象”。公共资源交易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优化资源配置,更好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我们坚持以服务为本,注重加强队伍建设,转变干部作风,努力塑造公共资源交易工作新形象。一是注重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的教育和培养,积极转变作风,完善硬件配套,提高办事效率。二是注重提高业务水平。为提高公共资源交易各方从业人员工作水平,举办社会机构、投标人(供应商)、行政监管部门、交易中心工作人员各类培训31次,培训人员3000余人次。三是加强县域工作调研指导。着力推进县级公共资源交易改革,下半年,我们对4个县招投标工作进行了调研,了解情况,加强对县域招标采购工作的指导。

三、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我市公共资源交易改革运行半年多来,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目前,存在的困难:一是工作协调的压力大。由于社会机构的业务能力不足,解决招投标中问题能力弱;部门职责交叉,部分职责不明晰等原因,协调的工作量大。二是人员不足与工作量大的矛盾突出。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部分项目监管部门难以明确划分。例如:交通路灯项目,既有货物采购,又有安装施工,还有系统集成控制,项目监督涉及财政、住建、交通、信息办部门,需要研究确定一个部门。二是一些制度需要根据实践运行情况进行评估与完善,比如诚信评价细则需要评估运行效果。

四、意见建议

下一步我市公共资源交易改革工作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扩大公共资源交易范围。在市区招标采购改革进入常态化后,下一步推进公共资源交易管理领域全覆盖和地域全覆盖。领域全覆盖主要是将国土资源交易纳入交易管理范围。地域全覆盖主要是实现市县一体化,建设全市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

信用评级管理办法篇10

二、本办法适用于我省境内的规模或限额以上工贸行业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三级企业的评审机构、评审人员和评审工作管理。

规模或限额以上工贸行业企业包括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冶金、有色、建材、机械、轻工、纺织、烟草工业企业和年销售额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企业、年销售额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企业、星级住宿企业、年销售额200万元及以上的餐饮企业,以下简称“工贸企业”。

三、全省工贸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工作实行分级管理。

省安监局负责指导全省工贸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工作;负责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企业(以下简称“二级企业”)的审核、公告。

各地负责工贸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评审主管部门”)负责指导本地区工贸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工作;负责本地区安全生产标准化三级企业(以下简称“三级企业”)的审核、公告。

四、评审机构管理

(一)评审机构是指由各级评审主管部门确定、统一负责工贸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评审组织和评审工作的单位。

(二)二级企业评审机构由省安监局确定;各地三级企业评审机构由各地评审主管部门确定。

各地评审主管部门应督促评审机构填写《福建省工贸行业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机构登记表》(附件1)报省安监局。由省安监局汇总报国家安监总局备案。

(三)评审机构应为具有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组织和评审能力的事业单位或安全生产社团组织、安全生产技术支撑机构,并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具有法人资格,没有违法行为记录;

2.有与其开展工作相适应的固定工作场所和办公设施,具有必要的技术支撑条件;

3.有专职工作人员,有明确的负责评审组织和评审工作的内设工作部门,有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有评审组织和评审程序文件、评审档案、质量控制体系和评审人员档案等;

4.严格按照省安监局和所在地评审主管部门的工作要求,依法依规办事,认真组织并开展评审工作。

(四)评审机构的职责

1.负责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评审申请的受理、评审和证书发放等工作。

2.负责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现场抽查工作。按照“谁评审,谁负责”的原则,对达标企业进行现场抽查,并将抽查情况报告所在地评审主管部门。对不符合要求的达标企业,向所在地评审主管部门书面提出撤销其达标等级的建议。其中,二级企业评审机构负责的二级企业抽查情况和相关建议报告省安监局。

3.建立适应评审工作需要的评审人员队伍。聘请评审专家,分行业建立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人员数据库和档案,并将下列材料汇总后报省安监局和所在地评审主管部门备案(其中二级评审机构只报省安监局):

(1)《福建省工贸行业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人员登记表》(附件2);

(2)学历和专业技术能力证明;

(3)评审人员培训合格证书:

(4)其他相关材料。

4.严格按照相关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标准的要求开展考评工作,确保考评工作质量,并对评审结果负责。

5.承担省安监局和各地评审主管部门规定的其它职责。

(五)评审机构开展评审工作,应当遵守下列行为规范:

1.加强评审人员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保证评审结果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准确性;

2.廉洁自律,坚决杜绝商业贿赂和其他形式的经济违法犯罪行为;

3.评审工作资料、申请企业现场勘查记录、影像资料及相关证明材料,应及时归档,妥善保管,并予保密;

4.认真接受评审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自觉接受社会监督,配合有关部门的日常管理及检查。

五、评审人员管理

(一)本办法所称的评审人员,包括评审机构的评审员和评审专家(含外聘的评审专家)。

(二)评审员应具备下列条件:

1.评审机构的工作人员;

2.具有国家承认的中专(其中二级企业评审员应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且具有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评价师资格或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3.熟悉安全生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范和相关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评定标准等,掌握相应的评审方法;

4.参加评审人员培训,取得培训合格证书,并按时参加复训。

(三)评审专家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生产经营单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安全技术服务机构、社会团体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身体状况良好,能胜任评审工作;

2.具有至少3年(其中二级企业评审专家至少5年)以上相关专业技术或安全管理现场工作经历,并经所在单位推荐确认;

3.具有国家承认的中专(其中二级企业评审专家应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且具有工程类中级(其中二级企业评审专家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评价师资格;或是省、市、县级安全生产专家组成员(其中二级企业评审专家应是省、市级安全生产专家组成员)。

4.参加评审人员培训,取得培训合格证书,并按时接受复训;

5.取得评审机构颁发的聘书。

(四)评审人员应履行下列职责:

1.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范和相关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评定标准;

2.评审前主动向评审机构公开与申请企业的利害关系,不隐瞒任何有可能影响评审公正性的信息;

3.遵守现场评审工作秩序,认真完成对申请单位的文件审查和现场评审等工作,提交完整的现场评审报告等资料,并对做出的文件审查和现场评审结论负责;

4.严格遵守公正性与保密承诺,在从事合规性审查、文件审查和现场评审时,不得泄露申请企业的技术和商业秘密;

5.认真完成评审机构安排的其他工作任务。

六、评审办法

(一)申请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的企业应具备以下条件:

1.依法取得国家规定的安全生产行政许可。

2.申请二级企业的,应为大型企业集团、上市公司、央属、省属企业及所属(控股)企业或我省行业领先企业。申请评审之日前一年内,大型企业集团、上市集团公司未发生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集团所属成员企业80%以上无人员死亡生产安全事故。

3.申请三级企业的,申请评审之日前一年内生产安全事故累计死亡人员未超过2人。

(二)评定依据国家安监总局制定的相关专业评定标准或《冶金等工贸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评分细则》(安监总管四[2011]128号)(以下统称“评定标准”,可到国家安监总局网站查询)采用评分的方式进行,满分为100分,评审标准如下:

二级:评审得分大于等于75分(集团公司80%以上的成员企业评审评分大于等于75分);

三级:评审得分大于等于60分。

评定标准满分不为100分的,按100分制折算。

(三)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程序

1.企业自评

企业成立自评机构,按照评定标准的要求进行自评,形成自评报告。企业自评可以邀请专业技术服务机构提供支持。

2.申请评审

(1)经自评达到安全生产标准化相关等级的企业,登录全国冶金等工贸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信息管理系统(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网站主页登录,以下简称“达标信息管理系统”)准确填报申报信息并保存,并以附件形式上传相关资料。

(2)企业在达标信息管理系统中导出并打印《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申请》连同附件资料,按《填报说明》的要求,经企业上级主管单位和所在地县级安监部门(其中申请二级企业的经地市级安监部门)同意后,登录达标信息管理系统向相应的评审机构提交网上申请。其中,申请二级企业的,向省安科院提出申请;申请三级企业的,向所在地三级企业评审机构提出申请。

企业评审申请在网上被受理后,应按评审机构的要求报送纸质材料。

3.受理、评审与报告

(1)受理。评审机构收到企业的申请后,应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对申请材料(包括达标信息管理系统上的材料和企业报送的纸质材料两部分)的合规性审查工作。文件、材料符合要求的,应及时受理;不符合要求的,函告申请企业,并说明原因。

(2)评审。评审机构受理企业的申请后,应按照相关评定标准的要求进行评审。

①根据企业申报的达标专业的评定标准相关管理、技术、工艺等要求,配足相应的评审人员,组织评审组开展评审工作。评审组至少由1名评审员和2名评审专家组成,并指定1名评审员担任评审组长,具体负责评审工作。

②现场评审前,评审组应对申请材料进行文件审查,并完成文件审查报告;与申请企业确定现场评审时间,并通知申请企业。

③现场评审采用资料核对、人员询问、现场考核和查证的方法进行;现场评审完成后,向申请企业出具现场评审结论,并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完成时间,评审组全体成员须在现场评审结论上签字。人员询问、现场考核和查证可以按一定比例进行抽查。

④申请企业整改完成后,评审机构依据整改情况的实际需要,进行现场或整改报告复核,确认其整改效果。若整改符合相关要求,评审组形成评审报告。

⑤评审机构对评审组提交的评审报告、评审工作总结、评审结论原件、评审得分表、评审人员信息等相关资料应组织审查。审查通过的,应认定其符合要求并确定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等级。

(3)报告。评审完成后,评审机构将符合要求的评审报告,报送相应的评审主管部门申请审核。

评审结果未达到企业申请等级的,企业经整改,可在6个月后向原评审机构申请重新评审。

评审工作应在评审机构受理企业申请的1个月内完成(不包括企业整改时间);集团公司企业一次申请评审企业较多的,可适当延长评审时间。

4.审核与公告

评审主管部门对评审机构提交的评审报告应及时进行审核,对符合标准的企业予以公告;对不符合标准的企业,书面通知评审机构,并说明理由。

5.证书发放

经公告达标的企业,评审机构应在公告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发放证书。

七、达标信息管理

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的申请、受理、评审、审核、证书打印等工作一律在达标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企业报送的纸质材料(不含应附的其它材料)和评审机构、评审主管部门在受理、评审、审核等过程中的各类纸质文书,_律使用达标信息管理系统制作并打印。

(一)达标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评审主管部门使用政府用户端(采用闽安委办[2012]48号文印发各地安全监管部门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进行评审机构管理、达标企业审核、信息统计等管理工作。评审机构使用评审组织单位用户端进行评审组织管理;使用评审单位用户端进行评审管理。企业使用企业用户端进行申请和查询管理。

(二)用户注册

1.省安监局使用政府用户端,将二级评审机构注册为二级评审组织单位,由其使用评审组织单位用户端将本单位注册为二级评审单位。

2.各地评审主管部门使用政府用户端,将本地三级企业评审机构注册为三级评审组织单位,由其使用评审组织单位用户端将本单位注册为三级评审单位。

各地三级评审组织单位的用户名,按照设区市评审主管部门用户名后增加2位数的顺序编号,三级评审单位的用户名,按照三级评审组织单位的用户名后增加2位数的顺序编号。如福州市安监局的用户名为3501,福州市评审主管部门应将评审机构以350101的用户名注册为评审组织单位,评审机构应将本单位以35010101的用户名注册为评审单位。

(三)建立评审人员资料库。评审机构使用评审组织单位用户端录入本单位(含外聘)的评审专家信息,由系统生成本单位评审专家库;使用评审单位用户端录入本单位评审员信息,由系统生成本单位评审员库。

(四)企业注册和申请。申请企业在达标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注册、登录企业用户端。企业应准确填报申报信息,按评审机构要求及时报送纸质资料,并使用企业用户端查询评审进展和相关通知。

八、取得安全生产标准化证书的工贸企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原审核单位撤销其安全生产标准化等级:

(一)在评审过程中弄虚作假、申请材料不真实的;

(二)不接受检查、抽查的;

(三)迟报、漏报、谎报、瞒报生产安全事故的;

(四)大型企业集团、上市集团公司、央属、省属企业及所属(控股)企业发生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或所属成员企业20%以上发生人员死亡生产安全事故的;

(五)企业发生人员死亡生产安全事故的。

九、被撤销安全生产标准化等级的企业,按降低至少一个等级重新申请评定:自撤销之日起满一年的,方可申请被降低前的等级。

三级企业符合撤销等级条件的,由原审核单位责令限期整改,并收回证书。整改期满,经原评审机构评定,符合三级企业要求的,方可重新颁发原证书。整改期限不得超过一年。

被撤销安全生产标准化等级的企业,应向原审核单位交回证书。

十、企业取得安全生产标准化证书后,每年应对本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实施情况至少进行一次自我评定,并形成自评报告,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中的安全问题,持续改进,不断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企业年度自评报告应抄送原审核单位和评审机构。对发现问题的企业,评审机构应到现场抽查、核查。

十一、评审机构和评审人员要按照“服务企业、公正自律、确保质量、力求实效”的原则开展工作,指导帮助企业加强日常安全生产管理,不断提高安全生产标准化水平。

十二、经国家一级企业评审组织单位确定的一级企业评审人员,可参加我省安全生产标准化二、三级企业的评审工作;经我省二级评审机构确定的二级企业评审人员,可参加我省三级企业的评审工作。

十三、根据国家专业评定标准开展达标创建的其它工贸企业的评审管理按照本办法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