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十篇

时间:2023-10-17 17:37:22

普及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普及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篇1

关 键 词 :素质教育 音乐教育 课程教育 课外活动

音乐素质教育在普通高校教育中具有重要性,现已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事实,但在开展音乐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误区。多数普通高校存在着重视课外活动而轻视课程建设的现象,其实质是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开展的对象问题,即普通高校开展音乐素质教育是面对少数学生,还是面对全体学生的问题。

一、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对象是全体学生

所谓“素质”概念属于生理学、心理学范畴。从生理学角度说,素质主要指人生来就具有的一种生理特质。从心理学角度说,素质主要是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质。这样来看,素质的形成先天基因具有重要因素,但是大量科学研究及实践活动已经证明,人的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同样是形成人和改变人素质的重要因素。中国古代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用现代汉语就是说,人之间先天素质差异并不大,恰恰是后天的教育,才是人与人之间素质差异大的根本原因。正是因为后天教育可以改变人的素质,所以我们才大力推行所谓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音乐教育表现出的作用非常明显。实践证明,选用具有崇高思想性、艺术性的音乐作品,采用多种教育方式,可使人道德品质、人格素养、审美、鉴赏能力及独立应对和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音乐之所以具有卓越的育人作用,能使人心灵得到净化,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主要原因是音乐对人的情感有十分强烈的感染力,它能够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形象的音乐词汇,使听者全身心都沉浸在音乐美的精神愉悦中,进而心灵得到净化,品性得到改变。

正是因为音乐素质教育对培养全面人才具有十分重要作用,所以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在推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越来越认识到其重要性。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普通高校大力推行音乐素质教育。所谓普通高校艺术素质教育,就是指普通高校开展的艺术类素质教育课程及相关的课外活动。就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性质而言,其不仅是单纯的技能传授和单纯娱乐为目的的音乐教育,而是通过音乐美的形式和内容,使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人生观、民族艺术审美观、爱国主义精神等得到全面提高的素质教育。对于普通高校开展音乐素质教育的性质问题,国家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工作研讨会纪要》中明确提出:“普通高校艺术教育要坚持以育人为本的宗旨,坚持艺术教育的公平性。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普及的、平等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不是培养艺术方面的专门人才,也不是着眼于少数艺术特长生的培养。普通高校艺术教育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艺术的熏陶,提升审美素质,形成健全的人格。”即:第一,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以育人为本,是普及的、平等的,以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第二,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不是培养音乐方面的专门人才,也不是着眼于少数音乐特长生的培养。第三,普通高校艺术教育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艺术的熏陶,提升审美素质,形成健全的人格。归根到底,普通高校艺术素质教育是面对全体学生的教育。

然而我们从现实情况看,部分普通高校表面上音乐素质教育开展的十分活跃,如以开展音乐素质教育为名,招收音乐特长生、组建各种音乐团体、举办各种音乐演出,甚至到国外参加所谓音乐大赛等。相比之下,音乐课程建设投入力量则明显不足。

二、课程教育与课外活动的相互关系

在国家教育部2004年4月15日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中明确规定:“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艺术课程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这里明确提出是通过艺术课程和课外活动的两个方面,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所谓普通高校音乐素质课程教育,是指在普通高校内部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的音乐素质教育课程。音乐素质教育课程大体分为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专题演讲等形式。一般高校现在普遍采用每学期初或者上学期末时网上报名,并因此而获得一定学分。对于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在繁忙的专业学习之外,还能够选修音乐课程,不仅可以使他们身心得到松缓,而且还可以获得大量很少了解或者根本没有机会了解的音乐知识。

所谓普通高校课外音乐活动,主要指普通高校组织的各种音乐业余演出学生团体,如合唱团、交响乐团、民族乐团、艺术团等。一般这类学生业余音乐演出团体都是由学校内极少数音乐爱好者组成,现在不少学校实际上是将招收的音乐特长生作为主要成员。他们利用课外的大量时间进行排练,然后参加学校或者社会等方面的演出活动。

普通高校开展音乐素质教育,课程教育和课外活动本应该为既有主次关系,又有相互补充关系。有关课程教育和课外活动的相互关系,在《全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工作研讨会纪要》中已经明确规定:“加强艺术教育课程建设是提高高校艺术教育水平、推动艺术教育持续发展的核心。”“以艺术教育课程建设为切入口,落实艺术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显然,在课程教育和课外活动两个方面,课程教育是基础,是核心,是我们开展音乐素质教育发展重点内容,课外活动应该在课程教育基础上展开,应该在课程教育建设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或升华学生的音乐素质。如果以课外音乐活动的活跃性来代替音乐素质教育,这肯定丧失了音乐素质教育基础性内容,表面上看十分活跃,但是这种活跃只是极少数人参与的活跃,或者说是音乐特长生在活跃,而广大普通学生只是被动的参与或者旁观,甚至被排除在外的活跃。

当然,我们在这里不是否认普通高校开展音乐素质教育中课外活动的重要性。课外活动是普通高校开展音乐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既与音乐课程教学相互联系,又具有与学科教学相区别的独特的教育价值。课外活动应该在内容与形式上充分考虑到学校教育以及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面向全体学生,遵循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选择性原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现和创新,并且在普及的基础上,尽可能满足学生提高的愿望。

我们从国家在普通高校开展音乐素质教育的宗旨看,其培养目标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艺术的熏陶,提升审美素质,形成健全的人格”。而要想认真实现这种目标,在现有条件下,也只能在加强课程教育基础上得到实现。在我们现有的条件下,还不可能实现普通高校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学校组织的音乐课外活动团体。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利用有限的可支配的资金办好面对众多学生的音乐素质教育,就是面临的问题。

在《全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工作研讨会纪要》中,就明确说:“在一些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还存在着间歇性、随意性和以活动代替课程、以讲座代替课程的情况。特别是不少地方存在着重视提高而忽视普及,重视部分艺术特长生的活动而忽视全体学生参与,重视推动艺术课外活动而忽视艺术课程教学质量,重视艺术演出效果而忽视学生在艺术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提高等现象。”

现今许多高校招收特长生组建各种音乐团体,举办各种课外演出活动,甚至斥资参加国外各种名目的音乐大赛,目的无非是要炫耀自己艺术素质教育开展的水平高。这样无可否认就是把有限资金投入到本为次要地位的课外活动上,结果是少数人得到锻炼机会,而多数人因缺少资金而被迫减少音乐素质教育的条件或者环境。这实际上恰恰把普通高校开展艺术素质教育的基础或者核心问题忽略了,完全背离了普通高校开展艺术素质教育的宗旨和方向。

普通高校开展音乐素质教育是国家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大问题,是能否培养出高水平人才的问题。其所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培养全体学生的音乐素质问题。我们应该把有限的教育资金投向最需要的地方,这才是音乐素质教育应该发展的道路。

三、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与专业音乐高校教育的区别

我们在探讨普通高校开展音乐素质教育的对象问题时,很自然地就要谈到普通高校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对象的未来问题。普通高校开展音乐素质教育关键在于普及性,要把普及性和提高性有机地结合,要在普及中追求相对性提高,不要盲目追求纯粹性音乐教育所谓的提高。因为在我们国家的教育体系中,在音乐教育培养上划分为专业音乐院校教育和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

专业音乐院校教育和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在培养对象上存在明显区别。专业音乐院校是培养专业音乐表演艺术人才(歌唱家、演奏家、指挥家)的摇篮,是进行专业音乐理论研究和音乐创造的教育基地,也是培养作曲家、音乐理论家的发源地。同时在教学环节上有着时间的延续性,从附小、附中、大专、本科乃至研究生长达十几年,凭借着这种“专、精、深”的强辐射,使得专业院校学生具备了其他普通高校接受音乐素质教育的学生在专业渗透和艺术氛围等方面无法比拟的优势地位。而广大的非音乐专业学生,他们是在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习音乐素质教育课程,他们不可能投入大量时间从事音乐课程学习。即使我们普通高校中的音乐特长生,同样是拥有自己的非音乐专业课程要学习,无法与音乐院校专业学生相比拟。如果我们盲目追求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高水平,只能是占用了大量本专业学习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本专业课程学习而盲目追求音乐水准提高。

我们从音乐教育的目标上看,专业音乐院校培养的学生是为了从事音乐表演、音乐理论研究和音乐创作,而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是为了培养广大非音乐专业学生提高音乐素质,所以存在根本的不同点。广大非专业学生接受音乐教育不但能够丰富知识,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视觉器官、发声器官、听觉器官以及大脑的正常发育,对身心健康成长起重要作用。同时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过程也是培养、引导学生发展和运用形象思维的过程,分析音乐作品表现手段、音乐形象和进行乐理教育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更多地是要注重训练学生摆脱现有的思维模式,建立能不断取代传统形式的新思维,激发学生把思想集中在一个新的领域里,进而使音乐活动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和创造发明的有效途径。

正因为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与专业院校音乐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存在着不同,所以从事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有关人士就不应该违背这一宗旨。我们不应该无限制地追求课外音乐活动高水准,甚至准专业化,乃至所谓专业水准。在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上,注重课外活动,轻视课程教育,本身就是违背了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宗旨。普通高校开展音乐素质教育是面对广大学生,目标是使广大非音乐专业学生素质得到提升,绝非如专业音乐院校那样培养音乐人才为目标。

我们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该分清课程教育和课外活动的关系,要以课程教育为基础,要以全体学生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对象,要努力建设高水平课程教育体系,并且使其制度化、规模化。要在普及性音乐素质教育基础上,开展音乐教育课外活动。音乐教育课外活动不要追求过高要求,应该以锻炼、提高学生音乐素质为目的,要分清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与专业音乐院校音乐教育的关系,不要盲目攀比、追赶。

总之,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应该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深化课程教材改革为核心,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大力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开发自身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普及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篇2

1.师资力量薄弱。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师资力量是关键。目前各高校普遍存在音乐教师编制不够,人员缺乏的问题,阻碍了音乐教育的普及。另外教学设备落后、设施不健全,也影响了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

2.学生音乐素质偏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大多不受重视,未能很好的完成音乐教学任务。加上家庭环境、地域、知识结构等条件的影响,除个别音乐特长生,大学生整体音乐素质偏低,主要表现为:音乐知识匮乏、不识简谱、音乐欣赏能力较差。

3.教学模式单一。课堂上教师应该是学习的激发者、指导者、组织者,但在现今的普通高校中,很多学校采用礼堂式的音乐欣赏授课形式。这种形式很难引起学生的重视,易产生对音乐学习的随意性。这不是高校音乐教育的目的,更不是学生理想中的音乐教育。

二、普通高等院校普及音乐教育的意义

1.培养健康审美情趣。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全面发展,尤其在审美心理以及大学生的内心情感和谐发展方面具有直接的作用。音乐能够陶冶大学生的情感,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并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及对未来理想的追求。

2.抵御社会不良影响。大学生对于知识文化十分渴求,尤其对音乐艺术会产生强烈的需要,我们提倡的是健康、积极并且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音乐文化。大学讲台应引导、培养大学生的音乐素养和音乐辨别能力。

3.创建高校特色文化。音乐教育是创建高校校园文化和形成某种办学特色的一条很好的途径,将音乐教育作为一个办学特色是新世纪我国大学之间竞争的一个新领域。如果有一个优秀的合唱团或乐队,不仅会给大学生带来豪迈和力量,而且还会带来温馨和浪漫。

三、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改革思路

1.构建音乐课程体系。①课程设置的原则。课程设置应坚持以公共选修课为主,个别课为辅,公共选修与个别辅导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统一的原则。②课程设置的具体构想。(1)基本音乐知识。基本音乐知识包括:《基本乐理》、《音乐入门》、《怎样识简谱和五线谱》等。《基本乐理》属于音乐专业技术理论层面的知识,在内容上显得过于“专”而不够“博”,在形式上显得过于“单”而不够“活”,应该根据普通高校大学生的特点,选取其中基本的知识,删除繁琐复杂的、对他们用处不大的知识。(2)歌唱的基本知识、基本技巧和歌曲演唱。歌唱是最基本的音乐实践活动,也是大学生最喜欢和最普及的形式,在教学内容中加入歌唱的基本知识及技巧,对提高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审美能力有直接的帮助。(3)音乐欣赏。音乐欣赏是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是普通音乐教育的主要任务。引导他们欣赏优秀的中外音乐作品,帮助他们掌握最基本的音乐欣赏方法。欣赏的内容包括:《民族音乐欣赏》、《外国音乐欣赏》、《通俗音乐欣赏》、《中外歌剧欣赏》、《地方戏曲欣赏》、《舞蹈艺术欣赏》等。(4)音乐史学类知识。音乐史学类知识包括中国音乐史和外国音乐史,以及与作品相关的政治、文化、历史背景。这部分内容具有很强的知识性,是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区别于中小学音乐教育最具特色的一部分。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和教学效果,音乐教育应采取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方式,一是树立精品意识,不能出现“滥竽充数”的情况;二是引导其它学科的教师转变观念,不能认为艺术教育不是主课;三是要为音乐教师提供成功的平台。

普及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篇3

以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为研究对象,围绕中国传统音乐的课程内容设置问题,以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优势特征为依据,在充分分析中国传统音乐发展、演变、传承等问题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的共时性与历时性特征,探讨普通高校音乐课堂教学中其内容及形式意义的拓延,目的在于以普通高校音乐课堂教学为阵地,在充分厘清中国传统音乐内涵、外延及发展脉络的前提下,洞悉其特殊传播形态下的文化实质,以拓展其传承方式与途径,发掘其文化内涵。

关键词: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传统音乐;传统音乐课程;教学内容;延伸

我国音乐教育学学科的划分既包括以培养专业音乐人才为目的的“专业音乐教育”,又包括侧重音乐能力培养为目的和归宿的“普通音乐教育”两种主要类目。仅就普通音乐教育而言,除去“社会音乐教育”存而不论,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尚且分为在基础教育阶段以及大学阶段的音乐教育。本文仅以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为研究对象,围绕中国传统音乐的课程内容设置问题,以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优势特征为依据,在充分分析中国传统音乐发展、演变、传承等问题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的共时性与历时性特征,探讨普通高校音乐课堂教学中其内容及形式意义的拓延,目的在于以普通高校音乐课堂教学为阵地,在充分厘清中国传统音乐内涵、外延及发展脉络的前提下,洞悉其特殊传播形态下的文化实质,以拓展其传承方式与途径,发掘其文化内涵。

一、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及《中国传统音乐》课程设置概谈

(一)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概谈

“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育”简称“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其学科称谓早在1986年即已确立。1878年美国传教士狄考文夫妇在今山东蓬莱设办的“登州文会馆”[1],因其受教育对象的知识层次及教学内容同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有着极大的相似性,故而被视为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发端。后历经百余年的探索及诸如王国维、蔡元培等著名教育家的致力贡献,于上世纪90年代后步入繁荣发展期。特别是1996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教体[1996]5号),“进一步明确了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基本任务和目的,完善了艺术教育的管理体制,使其从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入手,抓好艺术课程的开设等工作”[2],国家政策上的扶持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促使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在进入21世纪之后作为一个新学科迅速崛起。著名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家、理论家冯兰芳先生将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学科的定位和教学宗旨归结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是音乐学与哲学、美学等学科交叉的一门复杂的学科。它的宗旨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研究艺术与人、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培养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3]可见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是以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为教育对象,通过音乐为手段和方法,帮助大学生学习、了解和掌握音乐的本质特征;通过音乐教育的施行,培养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传承优秀的文化与科学创新精神”;通过音乐教育的方式“进一步开拓音乐学专业中音乐与科技、音乐与人文等音乐与多交叉学科的研究领域,分析和揭示人与音乐的关系”[4]。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是以音乐教育的方式,帮助大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提升艺术修养、陶冶性情、培养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二)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优势特征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美育教育,美育教育的核心在于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对塑造和健全大学生完美的人格有着重要意义,而音乐教育又是其中最不可或缺的一环,不仅能帮助大学生调整和深化音乐的素养和水平,还能通过对音乐文化的溯本探源,体味其中深刻的文化意义,这或许也是自上世纪90年代起,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发展加速崛起的原因之一。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教育对象是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生源地属于不同的地域范围,且世界观、人生观都已基本形成,知识水平都达到了一定的层次,认知问题、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好,因而普通高校音乐教育迅速突显了其优势特征,也赋予了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以特殊的意义,具体概括如下:

1.地域范围的优势:社会学研究中关于地缘的概念,强调地理环境因素影响下对人所产生的影响。梁启超在《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一文中就曾以气候山川之特征差异,对住民性质、习惯及思想产生的影响展开论述[5],可见地域性特征的差异对人的影响,尤其是思想行为上的差异性的影响巨大。而今天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的乡籍差异已成常态,由此可见,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受教育对象也会在意识形态上由于地缘的差异而产生相互的差别。散分于各地的音乐形式既是传统音乐课程教学内容组成,倘若在课程教学的思路上将地缘差异上的特征转变为教学设计上的优势,针对性的借助这一优势资源发掘地域文化的内涵意义,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无疑具有先天的优势。

2.知识结构的优势:因为公共选修课的课程特性使然,来自各地的大学生聚首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课堂上。虽然除了地缘关系形成的差异外,专业方向、学识结构、思维方式的相异,也导致了他们在知识结构上差异的客观存在,但他们的知识结构和水平都达到一定层次,对问题的认知、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较好,故而有能力在音乐本体的背后,通过深入发掘传统音乐产生的社会、文化、历史、哲学、美学等背景,探究传统音乐深厚的文化内涵。同时还可以发挥不同专业间的学科知识构建,以学科的多样化为研究团队组建的优势,实现学科知识的互补,以利于综合研究的开展与深入。

3.研究与创新优势:“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应培养大学生思辨、评价和批判各种文艺思潮的能力。”[6]普通高校音乐教育除以施行素质教育的本初目的之外,在全球化和各类思潮频频涌动的时代,更重要的是引导大学生以知识为基奠,充分地发挥能动性和创新性,培养独立思考、分析与评价的研究能力。大学生均处风华年少之时,思维的敏捷与精力的充沛是人生其他生理年龄阶段无可比拟的,如此时加之精神食粮的给养及有意识的方向引导,不仅能够丰富他们的学识修养,而且为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打下坚实基础。当然,我们在乐观的同时,也需明确事物的两面性同样适用于到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公共选修课中音乐课程虽为必选课,但学生在专业上、知识结构、音乐素养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同样不容小觑,如不妥善引导亦会成为教学设计的羁绊。因此从事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要开动脑筋,“变问题为优势”,充分发挥各个专业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化问题为手段”,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实施效果,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凝聚智慧和力量。

(三)普通高校《中国传统音乐》课程设置情况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从无到有,从萌芽到崛起的历程中,用大量的实践证明了艺术教育在提高大学生艺术能力与修养、提升想象力、激发创造性方面不可估量的作用。“传承先进的文化,理解多元文化并保护传统文化,使大学生的审美价值取向对社会文化起到引领的作用,并对推动社会的进步产生重要的影响。”[7]因此中国传统音乐教学在课程的设置上,也不断地根据教学实际,从最初过于专业化的倾向,调整为依据教育对象知识背景的多元,强调综合性课程的开拓。就目前普通高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中与传统音乐相关的课程而言,据笔者在北京、安徽、山东、江苏4省抽样调查的32所高校初步统计的结果显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开课率近97%,较之2006-2007年笔者完成硕士论文之时所做的调查数据有了极大的提升,有名无实的现象基本杜绝;已开设相关课程的名称包括:《中国传统音乐导学》《民族民间音乐赏析》《民歌演唱与欣赏》《中国传统音乐概论》《民间歌曲赏析》《中国传统音乐》几种;课程名称虽然不尽相同,但教学内容都在学界界定的中国传统音乐的类目之中,区别在于教师于课堂教学内容设计上的侧重,多数院校侧重民歌和民间器乐的赏析教学。调查结果显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经历90年代后的稳步发展,已成为各高等学校公共选修课的重要组成,发展的形势喜人。不足在于: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仅限于冯兰芳先生分层次逐层深入总结的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研究方法中相关音乐本体的教学,未能深入至文化层面、音乐美学与心理学层面、哲学与史学层面、社会学层面的相关理论[8]。缺失在于:就中国传统音乐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而言,目前几乎所有高校都是通过审美的方式引入音乐本体及其基本形态,只讲了传统音乐典型的基本样态而未将传统的流变、发展、遗存等问题深入探究,仅关注了音乐的“表象”,未能发掘“表象”背后还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文化传统,这无异于忽视了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潜在优势,白白地浪费了优越的教学资源。扼腕叹惜之余,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传统音乐课程教学方式方法和内容的思辨则显得更为必要。

二、中国传统音乐在共时性与历时性双重体认

基础上的文化认知“任何一门科学或者学科,都必须界定其研究领域,明确内涵,还应寻求有秩序的框架对它进行科学的、有逻辑的分类,弄清其外延。明确内涵的方法是定义,弄清外延的方法是进行划分。”[9]“中国传统音乐是在我国漫长的农业社会中成形、积淀;在历代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以及和外来音乐文化的交融中创新发展;是数千年华夏文明的结晶。”[10]“中国传统音乐是指在中华民族大地上历代产生并大多(或少部分)流传至今,和在古代历史长河中由外族(包括属于我国的少数民族和国外民族)传入并在我国生根发展的一切音乐品种。”[11]从上述不尽相同的概念界定上我们可以大致归纳出中国传统音乐的总体特征:1.产生于农耕文化的大背景之下;2.成形于各民族音乐文化长期的积淀中;3.丰富于各民族音乐文化以及外族音乐文化的(我国的少数民族和国外民族)交融中;4.流淌于民族的血脉中且具有随势而变的特性。“学者们的已有成果显示了传统音乐是在由文化意识与制度体系构成的既定框架下为适应时代变迁而动态存在的象征符号。”[12]从这几个层面上来讲传统音乐自产生之时即在发展之中不断地变化,会随其文化土壤之变而变,会随多方交融的环境而变,会随积淀中与外界共生关系的相互调适而变。对传统音乐的概念做了概略性的总括,对外延的认知同样需要厘清。学术界对中国传统音乐类分的归纳有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编著的《民族音乐概论》(1964年)中总结的五类论(即民歌和古代歌曲、歌舞与舞蹈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1990年王耀华先生在《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中提出的四类论(即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袁静芳先生在五类论的基础上增添了佛教音乐、道教音乐、祭祀音乐而形成的八类论[13]。从上述几种主要的分类法中五类论及八类论的关系一脉相承,区别在于八类论中融含了宗教和祭祀音乐,四类论中以民间音乐囊括了五类论的5个部分,加上部分民间音乐形式兼具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特征而补充进了综合性乐种,6个部分将其统称为民间音乐归于一大类目,据此也帮助我们理解普通高校传统音乐课程名称的纷杂性的根源所在。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分别是以传统音乐产生和使用的场合、创作和欣赏群体、音乐的功能性意义的差异等为依据。就传统音乐的功能性而言,其伴随着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的过程而产生,随着社会的演化而产生、消解、变异着某些功能。如原始状态下的作狩猎、交流、鼓舞的呼喊状的实用,衍生作表达悲喜、陶冶性情的审美,还有早期以礼的形式存留在宫廷,后又流转到民间作祭祀音乐的社会。“虽然在社会的演化过程中,某些功能可能减退,某些功能得以凸显,但是功能性的一直存在是毋庸置疑的。……在延续了数千年的祭祀文化、礼乐文化中,音乐的功能性意义显而易见,它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的符号。”[14]

三、普通高校传承传统音乐文化的使命感与紧迫感

全球化的不断深化,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融愈加深入。自20世纪20、30年代后西方音乐文化以强势的姿态植入于学校音乐教育之中,虽然那是当时社会形势环境下国人的主动选择,但回观传统音乐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土壤,“西方音乐文化在历来最容易产生文化变异的城市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15]。当西方的观念与西方视角大举“侵犯”我们看待传统的眼光时,“当西方音乐文化进入的时候,强调的就是‘为人’的、作为审美功能的音乐”[16]对音乐的审美功能性的关注逐渐消解了我们对音乐社会意义的思考。随着封建制度的解体,传统以“礼”的形式转移到了民间,中国传统音乐的“大传统”由至20世纪初止“在农耕文化的大背景下,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其音乐文化有着相当程度的一致性”的特征逐渐消解[17],在几千年来中国音乐“大传统”的社会意义逐渐消退、审美意识渐次增加的现实环境下,其发展开始转向当下民间的仪式用乐之中。在功能性意义的背景下延续着几千年来的遗存,显现于今天具有逐渐消解之势的礼俗仪式用乐之中。因此我们不得不说在意识形态领域,特别是“精神层面”全面科学化的背景下,传统音乐无法再继续生存于现代语境之下,虽传统究竟是将部分变形发展还是消亡于其中我们不得而知,可我们应该清楚的意识到传统未来的命运堪忧。在所谓先进文化理念中以审美为先导的意识观念支配着传统音乐教学的现实面前,我们应该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历史上的主流传统、现在以非主流的形式存在于乡村社会的音乐文化,一直是多重功能性并存的,这种多重功能性的存在恰恰是中国音乐文化的大传统”[18]。因而从这个层面分析,“礼失而求诸野”的命题并非空穴来风,“诸野寻乐”亦是历史赋予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使命。普通高校中国传统音乐课堂教学的内容,必须要突出和强调普通高校传统音乐教育的文化意义,引导大学生在认知传统音乐本体层面“表象”的基础上,深挖“表象”背后的意义。作为文化传统的生成、发展、变异、演变的内驱力和原动力,从共时性和历史性双重认知的前提下全面的认识和把握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的脉络,认知传统音乐社会的消解、关注传统依存环境的变迁、洞悉现代语境下传统消解无力感的原因、承担起传承中国音乐传统的责任,增强大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及其文化的深度体认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这方是在普通高校实施传统音乐教育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所在。

四、普通高校音乐教育视域下传统音乐课程教学内容的延伸及实施途径

(一)传统音乐课程教学理念的延伸

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犹如一条数千年绵延不息的河流,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不断丰富着自身的发展形态与内容。“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总是连贯古今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民族文化形成的历史长河中,都伴随着音乐文化的产生、发展、演变、衰亡的过程。传承性的运动规律是音乐文化延续、生存的根本条件与特征。”[19]因而传统音乐的文化属性中既有艺术形式所共有的实用功用和审美功用,又兼具重要的社会功能性特征。1987年邵光琛先生即提出“传统音乐并非音乐传统”,学界对此多较为认同。“传统音乐是指历史上存在过的或是历史上产生而又流传至今的具体乐种和乐曲;音乐传统则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开放系统,既源自远古,又指向未来。”[20]既然音乐传统的涌动是推进传统音乐之河汇流发展的动力源,那么作为教育行为的实施者,教学理念假如仅仅局限于对音乐本体的表层的鉴赏与教授,则有舍本逐末之嫌,割裂了音乐本体、音乐现象与音乐文化间的联系,也忽视了传统音乐与音乐传统的互通共融性。“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教育被限制在音乐理论知识性传授和形式的抽象分析方面,使音乐教育成为悬浮在表层的纯技术操作,……在普及教育中,它只能使人们获得有关音乐的种种知识和技巧,而很难得到对音乐深层的鉴赏能力与美感趣味,造成这一状况的关键在于将音乐与文化分离。”[21]普通高校传统音乐教育同样需要引导大学生结合自身的地域优势、学识优势、精力优势、创新优势,“把握中国历史和当下‘民间态’客观存在的关联相通,理念调整很有必要,如不能做到这一点,学界提供给学子的就是不完整的传统音乐文化样态,难以对音乐文化传统产生认同。”[22]此处“学子”置于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语境下的意义性更加凸显,当代大学生施以传统音乐教育目的之一就是“立足于音乐的本体,向相关文化拓展,使大学生认识音乐艺术形式在历史进程中的演变、沿革和发展过程,音乐对时代和社会所产生出的深刻影响,理解音乐中广阔的精神内涵”[23],引导更广泛的大学生群体,以多元化的知识结构研习和思辨中国音乐文化的传统,让更多的学习者通过对中国传统音乐及其文化的感知,体认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二)传统音乐课程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延伸

不可否认,在普通高校音乐教学中,对中国传统音乐经典作品的学习的确不失为让大学生尽快了解中国传统音乐,增强大学生对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的认同感的好方法,然而,倘若在普通高校音乐课堂中仅仅将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局限于此,则未免太过保守,亦有悖于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育对象知识能力水平提升发展的规律。故而普通高校传统音乐教育既要关注传统音乐中多类分的经典曲目的教学,又要关注音乐本体所蕴涵的文化传统,还要关注中国传统音乐发展与演变的脉络,关注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倾轧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环境的演变中传统音乐的消解、演化、嬗变的过程与规律,关注“失于诸野”之传统的前世与今生,以文化的自觉关注传统之未来。

1.品评: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核心目的在于通过音乐的方式塑造更加美善的“人”,提升大学生的艺术修养是其要务之一,学会对艺术价值的品评乃是要领所在。“中国的传统音乐实在并不是一切都好,许多传统音乐出现危机,甚至濒临淘汰的边缘,那是它们不能适应今天中国人的需要,是无可奈何的事,当然我们今天完全有可能将这些祖传的宝贝都原封不动的保存起来……只要对今天的中国人的文明发展有利,该淘汰的由他淘汰,该继承的认真继承,该吸收的努力吸收,该借鉴的大胆借鉴。”[24]与封建社会制度有着密切共生关系的传统音乐,在内容与形式上必定有在制度的缺陷和弊端下衍生的“糟粕”,其现实样态必定有良莠杂陈之态的呈现,因而普通高校在传统音乐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必须以谨慎鉴别和挑选。课堂教学内容上对经典作品的介绍与教学安排无疑秉承了去粗取精的要旨,倘若能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加入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发展与演变的现实与分析,借助对这一问题的引入和分析,为大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传统音乐与传统音乐文化的全貌与发展大有裨益,通过这种方式使大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和对待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与演变,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对待传统音乐在形态上的变化与融流,学会甄别与品评传统音乐中的精华与糟粕。

2.辨析:环视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的文化土壤,其本初样态是与中国的农耕文化和封建制度长期并存的,但随着封建社会的解体、时代的进步、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与其有着共生关系的中国传统音乐在内涵和外延上也有了较大的拓展。传统不仅存在于广义上被赋予的音乐形式之内,也以仪式等形式存在于广袤的田野之间,对于中国传统音乐而言,其样态的呈现一定是同传统音乐生存与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密切相连,随其文化生态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衍生与嬗变,故而对中国传统音乐在概念上的理解应该是变动和发展的。对传统音乐本体的关注固然是基点,但却不可固步自封,止于基点,而要以基点为中心发散辐射至传统音乐的“前世”“今生”与“未来”。学会分析,就是要通过普通高校传统音乐课堂教学理念与内容的延伸,使大学生能够以清醒的头脑认识到传统音乐形态的蜿蜒与嬗变,清晰明了的洞悉我们的传统究竟是怎样的,我们的传统文化究竟是怎样的,我们的传统音乐究竟又是怎样的,清楚而自觉的探寻保护传统音乐的方法。

3.创新:创新是教学形式上的创新,重视学生主动性的提升。当然上述对传统音乐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延伸会给教学本身带来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安排、教学的准备工作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准备教学的工作量会无形增大数倍,而且对传统音乐本身前世今生的清醒认知也成为普通高校传统音乐课程教师的必备知识。但作为普通音乐教育的实施者通过这种方式“授之以渔”对普通高校传统音乐的教学效果意义巨大。普通高校传统音乐课程除了关注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培养之外,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大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创新欲,通过激发大学生的多重潜能而促其自发、自觉地实现自我修养的提升与完善。通过对普通高校传统音乐课程教学手段的拓展和延伸,帮助大学生利用地域优势以及自身知识结构等有利条件,自觉地将传统音乐与文化联系起来,与民俗联系起来,提升自身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传统音乐教师不妨突出课程内容的主题性引发学生思考,使大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活动为介质围绕教师预设的传统音乐相关主题展开深入的研究,通过对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归类获得阶段性心得,通过课堂讨论、成果展示与教师方向性的引导,锻炼大学生的思维能力、研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等多种潜能的开发,通过实施传统音乐教学的过程实现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双赢目标。如果说高校教育是育人、树人的重要手段,那么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则是完善人的重要途径;如果说传统音乐的本体样态是陶冶大学生艺术情操的有力工具,那么传统音乐随其文化生态环境嬗变的样态则是帮助提升大学生文化自觉的有效手段;如果说普通高校传统音乐课程在内容上对音乐本体的关注是教学的根基之上繁茂的大树,那么对普通高校传统音乐课程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延伸则是枝繁叶茂之中累累的果实。通过对普通高校传统音乐课程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反思,意在以普通高校传统音乐课堂为阵地,充分利用普通高校教育对象所具的地域等优势,在明晰中国传统音乐“前世”与“今生”的基础上“诸野寻乐”,使大学生在学习了解的同时,以文化的视角深入对其的认知,在历史和文化的双重考量下,达到传承之目的,探寻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的“未来”之路。

作者:党兆曌 单位:宿州学院 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再生.近现代音乐史简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7,23.

〔2〕冯兰芳.对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欣赏课程的探讨[J].中国音乐教育,2005,(10):31-32.

〔3〕〔4〕〔6〕〔7〕〔8〕〔23〕冯兰芳,孟维平.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一个新学科的崛起[J].人民音乐,2007,(12):76-77.

〔5〕梁启超.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24,(01):2-37.

〔9〕〔17〕〔18〕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的分类和教学[J].中国音乐学,2006,(01):3.

〔10〕黄允箴,王璨,郭树荟.中国传统音乐导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10,4.

〔11〕董维松.关于中国传统音乐及其分类问题[J].中国音乐,1987,(07):45-46.

〔12〕〔19〕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10):6-7.

〔13〕〔15〕〔16〕项阳.中国音乐文化的大传统与小传统[J].天籁,2006,(03):4.

〔14〕齐琨.论传统音乐的两种时态———以徽州礼俗仪式音乐为例[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1,(02):30.

〔20〕李西安.对音乐传统传承、变异与创新的再认识[J].人民音乐,2003,(12):19-23+63.

〔21〕刘承华.中国音乐的的人文阐释[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10.

普及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篇4

由于音乐中的意识表现形式起着组织与协调人民群众意识行为的作用,音乐中的情感表现形式承担着传达与交流社会成员情感体验的职能,所以,音乐常能在某种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或具体的社会交往场合发挥某种带有实用性效益的功能。充分认识在群众中普及音乐艺术教育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的审美情趣,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有着其他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拿音乐本身来说,其婉转悠扬的旋律、变幻无穷的节奏、丰富多彩的音色、醇厚明亮的和声、巧妙精致的结构织体等,严密完美地交织在一起,以它特有的方式撼动人们的心灵,对人们复杂的内心世界产生直接的感应作用。古代《晋书・乐志上》说:“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恻隐而仁爱;闻其徵声,使人乐养而好使;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把音乐与人的性情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可见,古人尚知道音乐艺术对于陶冶人们思想情操的特殊作用,我们则更应该认识到普及社会音乐艺术教育对于培养人、塑造人的重要意义。

自从欧洲启蒙思想家卢梭提出审美教育主张以来,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更被广泛重视;中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音乐学家王光祈等也都提出过美育和乐教的主张。在当代生活中,具有较高格调的音乐演出和传播,是以社会教育形式出现的审美教育活动,它可以对人类社会产生道德伦理的陶冶和教化作用。

在全社会普及健康向上的音乐艺术教育及其演出活动,对学生群体来说,又是推动我国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一个突破口和切入点。这对于坚持以人为本,提高人的素质,积极投身于国家建设,促进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等,都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音乐是有教养的娱乐,有文化的休息,通过松弛的审美享受来积蓄精神的素养和活力。所以,在群众中普及品位好又通俗易懂的音乐对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有着积极作用。从原始氏族的集体歌舞,到各民族现存的集体歌舞,群众聚会上表演的歌舞节目等,都在发挥这样的功能。通俗轻松的娱乐音乐,在古代社会中常作为宴饮音乐出现;在后工业文明条件下,则常作为餐厅、茶座、商场、候车室等及其他休息场所的背景音乐来播放,以增强日常生活中的某种情趣。

音乐的普及属于上层建筑,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在社会中普及音乐艺术教育就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环节。中国古代就提倡礼乐治国,所谓礼,即指行为规范,乐就是精神陶冶。人的精神境界的提高,不能只靠主观的自我修养,还必须通过教育和外界的影响去实现。把行为规范和艺术的陶冶结合起来,这是中国教育的一种传统。如果我们放弃了在群众中普及音乐艺术教育,就等于放弃了这种传统。

加快在在公共文化服务中普及音乐艺术教育,提高国民文化艺术素质(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学生的艺术素质),一定要在和谐社会思想指导下把加强在群众中普及音乐艺术教育作为群众文化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群众艺术馆应在音乐艺术教育方面建立一套完整、详细的规章制度,更有作为。

社会音乐教育在各级群众艺术馆、文化馆里属于常年性工作,艺术馆和文化馆要积极推动开展音乐普及教育活动和演出,使群众性音乐艺术教育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普及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音乐教育,高校,艺术院校,探讨

关于我国传统音乐教育在高校专业音乐教育领域的存在方式问题,已经引起很多专家和学者的重视。中国传统音乐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的积淀。在音乐艺术院校或普通高校音乐院系开展或加大传统音乐教育比重,培养传统音乐的表演者,促进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高校专业音乐教育面临的一项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在普通高校非音乐专业的公共音乐教育领域,传统音乐教育的地位似乎还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所要探讨的正是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这个领域中,对于传统音乐教育的反思和思想重建的问题。

一、我国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体系中传统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作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内容之一的音乐类选修课已经在各高校中广泛开设,但多以综合性的音乐欣赏课为多,传统音乐教学只能在这种综合性的欣赏课中略微涉及。另外常见的有《西方交响乐欣赏》、《外国歌剧欣赏》等以西方音乐文化为主体的课程,与中国传统音乐相关的民歌、曲艺、戏曲等课程在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程体系中反倒不多见,中国传统音乐课程比重大大小于西方音乐课程。在这种严重向西方音乐文化倾斜的大环境下,大学生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主体意识全面失落。在大学生心目中“西雅中俗”的观念十分普遍,很多学生在大学的音乐课堂中都欣赏过西洋歌剧,舞剧,但是却从来没有完整地欣赏过一出我国传统戏剧;西洋交响乐名曲能数出很多,对我国的民族器乐名曲却了然不知。可见,大学生们对于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淡漠和无知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

二、探寻其原因

首先是历史原因,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从开创之始就已经打上了“以西为师”的烙印。上个世纪初,我国早期的学校音乐教育就是从“以西为师”开始,由于认识的局限性,这一批教育先行者在认识西方音乐和中国传统音乐上的思想还不够成熟,他们盲目认为西方音乐比中国音乐更先进,致使当时的音乐教育依据并完全效仿欧美音乐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和评价标准,这种“重西轻中”的理念对百年来中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直到现在,我国的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在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形式方面仍然沿用着西方音乐教育模式。历史的原因虽然有,但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由于其自身原因也难辞其咎。一直以来,音乐教育所具有的音乐文化传承功能没能引起人们的必要重视,学校音乐教育发展到现在其功能仅局限于育美或到育德,传承传统音乐文化的观念一直未能在音乐教育的指导思想中得到显著体现。在文化属性认知方面,传统音乐课程始终表现为一种单一的音乐形态而非一种更为广阔的文化形态,以致“在这种学科知识范式作用下原生民族音乐被抽象、被还原,历史、地域、时间、文化被抽去,所剩下的便只有一个个音符、一种种形式,民族音乐只是理论的真实,远离了文化的真实。”最终的结果是导致传统音乐教育的认知目标被降低,社会功能不被重视。

三、对其的反思

随着世界各国文化的开放、交流与多元格局的形成,寻求本文化资源已成为各国家、各民族谋求生存、促进发展的基本国策。民族音乐文化传统在这样的背景下也被提到作为本文化重要资源的高度。重视本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已成为近年来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在倡导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今天,多元化的音乐教育首先应立足于本民族的传统音乐教育,系统学习民族传统音乐,了解中华传统音乐文化应该是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和首要任务。樊祖荫先生认为:“保护传统文化需要我们‘走近传统,走进传统’而最有实效、最有可能实现保护传统音乐的就是教育。”如今大学教育在我国已经逐渐实现普及,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大学生也是一个接受能力很强的群体,普通高校若能借助公共艺术教育平台,在课程体系中加大中国传统音乐的教育力度,担当起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的重任,将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普通高校开展传统音乐教育既是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需要,也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完善大学生知识结构的一个有效途径。对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更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还是发展民族音乐艺术,使民族音乐走向世界的需要。

四、思想的重建

1、音乐文化价值观的重建

由于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一直沿袭的是西方教学模式,“欧洲中心论”思想可谓根深蒂固。因此要重建我国普通高校传统音乐教育体系,首先要更新思想,实现思想的重建,而这种重建是要清除西方文化历史的偏见,并以平等的方式与西方音乐体系保持差异的并存。总的来讲就是要着眼于本民族的文化精神,树立本民族音乐文化的自尊观念。在这里要着重指出的是,我们有相当一部分的高校音乐教师的音乐知识结构是建立在西方专业音乐基础之上的,他们习惯于用西方专业音乐理论和审美观来衡量、评价我们的民族传统音乐,经常会得出结论我们的音乐史落后的,低下的,甚至是不符合规律的。他们在课堂上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的这种思绪传递给学生,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建立起同样的思想意识框架,认为中国的音乐就是不如西洋音乐,这不能不说是我国音乐教育的一种莫大悲哀!

2、音乐教育理念的更新

普及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音乐艺术培养;美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98-01

我国近年来在经济发展上已取得长足进步。然而在文化艺术的发展、传播上却仍处于缓慢摸索前进的阶段。这在专业的音乐艺术类院校中亦是常态,在非艺术类普通高等院校中更是成效甚微。再者,在普通高等院校中,对于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着重视“理工”技术,轻视“人文”艺术的现象,因此更加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挽救音乐艺术培养与教育的颓势!

一、音乐艺术教育于高校之现状

1.低存在感应试教育模式之下,音乐艺术课程常常无人问津!大学阶段,虽然学校环境更加开放,人才培养从单一的应试教育走向了多元化的发展途径。然而思维定式的严重侵蚀还是使得学生对于这种所谓的素质教育课程漠不关心,难以取得应有的艺术教育培养和熏陶的目的,提高全面素质更无从谈起。然而更加致命的是,学生对音乐艺术兴趣索然的时候,作为校方,却大都对音乐艺术教育持有一种忽视的态度。这就使得学生根本没有途径接触到更多的音乐艺术,就更别谈培养艺术兴趣,提升艺术修养了!音乐课程边缘化,冷淡化,校方下意识的在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上将音乐艺术教育排在了较靠后的位置。而且放任学生的漏课、逃课行为,在课程制度管理上根本没有做到像其他学科一般重视,造成极低的“存在感”,作用全无!

2.低“出场率”从目前我国高校教育情况来看,虽然在校内开设有各种与音乐艺术相关的选修课或者活动,但是却几乎都只浅尝辄止,根本无法真正展现音乐艺术的全部内涵。而且校方在高校音乐教育第二课堂及校园文化的建设上,进程缓慢!使得在工科技术氛围极为浓郁的大学校园,几乎难觅音乐艺术的踪迹。除了每年必备的元旦文艺汇演之类的活动,便再也没有可供学生表现艺术,分享音乐美感的平台。多元化的舞台就是音乐的第二课堂,多样音乐活动就是音乐艺术交流和发展的“东风”!然而现状令人堪忧,普通高校的音乐之风至今还在沉寂之中。

3.难“发展”音乐艺术的低存在感、低出场率,两者双重影响之下,直接造成了音乐艺术教育在艺术氛围本就稀薄的普通高校中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更灾难的是,普通高校中音乐艺术发展似乎走入了死胡同,发展艰难!其一,教育资源缺乏!长久以来,以工科为主的普通高校并没有足够的教师资源和音乐教育资源储备,更没有给相关学科教师学习交流的机会,这就陷入了即便想教好音乐,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其二,校方对音乐艺术文化氛围如何建设,经验缺乏,也没有先例可以参考。再加上各高校和艺术类院校没有交集,短时间难以形成合作,也难以寻求到足够的教育帮助。重重影响下,高校音乐艺术建设举步维艰!

二、音乐艺术教育存在的意义

音乐艺术并不是专业艺术类院校的专利。恰恰相反,对于普通的非艺术类院校来说,音乐艺术教育的必要性更加不容忽视。音乐艺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如今传播最广,也是最能为广大学生所接受的艺术形式。相较于其他的艺术门类,音乐艺术以其丰富性、直观性和大众性,更能引起学生共鸣,易在学生中得到推广。另外,音乐艺术教育在高校的普及,可以起到对高强度的理工学科的缓冲、中和作用。同时,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创造性思维,挖掘出学生深藏的潜能。音乐艺术教育还能陶冶情趣,培养学生理性思维之外的感性思维,学会用另一种眼光看待世界,体悟从其他学科无法感受到的世界之美,人生之美。[1]因此,音乐艺术教育在普通高校具有非常高的美育价值,对大学人才培养,素质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艺术教育的转变与革新迫在眉睫。

三、普通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的改革发展

1.从思想层面的转变、革新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激发出人们心底的共鸣。而普通民众却总将其定义为一种贵族文化,认为只有少部分人可以真正走入其中的世界并了解音乐艺术。这种思想已然陈旧!当今的新时代,信息交流广泛、频繁,音乐借此能够毫无国界的传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所以高校应该从教育思想层面做出根源性改变,抛却那些将音乐束之高阁的言论,真正将音乐艺术的精髓通俗的表达出来,传递给每一个学生。从源头做起,设立音乐教育公开课,开展音乐艺术交流活动,强化音乐艺术在校园的普及,提高“存在感”,“出场率”,让同学们也从思想上重视起来。

2.塑造良好的音乐氛围

在课程教授,老师引导学生更多的接触音乐艺术的同时,校园音乐艺术的氛围塑造也不容忽视。校方可以通过组建艺术社团的方式,鼓励同学发展艺术特长。也可以在校园布局建设上多多引进音乐艺术元素。由老师带领普及校园音乐交流,传递前瞻性的音乐艺术,同时激发学生的共鸣,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音乐艺术的学习中来。最后,通过创立新的素质评定体制,将音乐等艺术素质纳入到综合学业考核中来,使学生重视音乐艺术,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有动力。[2]音乐艺术教育是一项特殊的素质审美教育,对于受教育者来说,这是一次好处难以估量,对品格修养、气质塑造、陶冶情操乃至性格的形成有着正面的良好作用的精神洗礼。音乐的世界往往是天马行空的,没有固化的逻辑,没有死板的框架。在普通高校推行音乐艺术教育,就是要让我们在这样的音乐世界中解放天性,训练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感”,从而达到音乐艺术教育的真谛。[3]与专业的学科教育相辅相成,彼此促进。从而培养出当今时代真正素质全面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郭彪.许静实施音乐类卓越艺术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必要性分析.[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5(7).

[2]黄静.浅析非艺术类普通高等院校中的音乐艺术培养与教育[J].音乐大观2012(5).

普及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普通高校 声乐教学 价值分析 可行性

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大学生们通过丰富的经典声乐作品的学习,既可以了解歌唱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的歌唱技巧、提高审美兴趣、培养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和审美能力,又可以了解作品产生与经历的时代与历史,理解其文化的、社会的内涵与价值。显然,这些都是我们长期以来的教学目的与期望。与专业的声乐教学相比,虽然在教学的性质、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任务、自身特点以及在培养人的过程中所显示的重要意义、发展趋势等多方面都有学科的共性与联系,但是,由于其受教育的对象与培养目标与性质的特殊性以及学科发展的紧迫性与优势,使得我们对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的进一步探讨与研究有其现实的价值与意义。

一、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的性质

普通高校声乐教学是针对大学生实施音乐教育的重要教学形式之一,它是普通学校歌唱教学的进一步提高与发展,是以审美教育思想指导下的较高层次的、综合性的、普及性的声乐教学,它面对的是全体的在校大学生,教学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或职业工作者,是研究声乐艺术与人的关系,是为了普通高校更好地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的。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的高层次性,并非是把专业的声乐技能技巧的学习作为唯一的目的,也不同于普通学校唱歌课或歌唱教学。它是普通学校唱歌教学的进一步提高与发展,这是学校教育连续性的必然规律,也是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性质和培养目标所决定的。由于声乐教学施教的对象是己经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大学生,虽然他们的音乐艺术素养层次不一,但他们歌唱的生理基础已经比较成熟,对知识和技能学习的理解与接受能力己经大大提高,普通高校声乐艺术的学习应该也必将跨越普通音乐教学阶段的歌唱教学的层次。

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普通高校声乐教学不仅大大有益于复合型素质人才的培养,也可以培养出出色的艺术人才,往往这些人才相对来说更具有丰厚文化优势,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不少的优秀歌手和创作人才并非出自专业的音乐院校就是很好的实例。

二、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的价值

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的价值主要是通过其功能的逐步实现来体现的,是在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对大学生以及社会所起到的作用。大学生对声乐学习的渴望与要求是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的价值和意义的直接体现,能促进大学生的协调发展、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提升大学校园的艺术文化层次甚至促进人类自身和社会的发展等都是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社会价值所在。这些功能更是多样的、多层次的。这里将仅从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两方面进行阐述。

1.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的艺术价值是多方面的,体现了声乐教学在高等学校艺术教育中对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特殊意义

(1)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的声乐艺术的价值在于可以丰富大学生的情感;(2)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的声乐艺术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它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3)一般的声乐作品多是音乐与文学的直接结合,在音乐本身带给人们较为自由和宽阔的联想与想象的同时,人们又可以借助文学的优势去更为贴切的想象和理解作品的内涵与情感,可以逐步培养起人们的对音乐的审美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这种能力是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方面;(4)音乐艺术本身的直接的、强烈的、娱乐功能,还直接关系到对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的提高和心灵的升华。

2.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也体现了积极的实用价值

这种实用价值也包含着极为广泛的内容,这里主要想重点谈谈音乐艺术教育促进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功能。我国古代的“礼乐”制度就显示出古人对于音乐艺术教育的社会功能己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特别是通过这样的群体性的活动,人们培养了良好的协作关系并养成了集体的精神和群体意识,提高了亲和力和凝聚力,对人类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转贴于

三、普通高校声乐教学实施的可行性与优势

客观地说,当今大学生的音乐素养还不算很高,总体发展也不够平衡。但是,这些并不意味着学生接触和学习音乐的途径与机会越来越少,学生的歌唱要求逐步提升,歌唱实践不断丰富,歌唱素质不断提高。因此,普通高校声乐教学本身并不是简单的唱歌活动,较高层次的声乐教学是学生的必然需求,也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基本规律。

1.普通高校声乐教学实施的首要基础是其存在和实施的可行性

普通高校声乐教学实施的可行性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根据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的性质、目标的科学定位以及大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文化基础,我们可以确信大学生接受较高层次的声乐艺术学习具备了的可行性。

我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特别近年来的经济的快速腾飞,为我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全面、协调的素质教育受到普遍的重视,基本的教育教学措施、设备逐步完善,各类型、各级别的声乐教学与交流与活动频频开展,各种展示和表达的机会层出不穷。同时,普通高校的声乐师资队伍也有较为不断壮大的物质基础与保障,业务水平正在不断提高,声乐教师的社会地位也得到普遍的提高与认可,这一切为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的实施和进一步的研究带来更大的可能、希望与广阔的前景。

2.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实施的对象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特殊群体—大学生,声乐教学实施也必将体现出其鲜明的特征和优势

普通音乐艺术教育审美目标与任务,已经使人们摆脱了过去的那种狭隘的专门的技能、技巧的训练思想,使得声乐艺术学习有了更为确切的目标、方向以及宽广的人文内涵。不仅要关注大学生对声乐学习的有关基础知识与技能技巧的学习与掌握,更使得相关基本乐科知识的学习得到实践与巩固,更有利于充分利用其可参与的社会实践性,以达到认知和实践的结合,以促成大学生文化知识与音乐艺术素养的结合、提高。

因此,普通高等学校在目前的情况下实施较高层次的综合性的声乐教学己经具备了可行性的基础,声乐艺术教学的特殊意义和优势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普通高校实施声乐教学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己经十分明朗。虽然目前开设这门课程的高校不是很普遍,但一般都可以具备这样的条件,积极地开展富有成效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已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于淼.试论高校声乐教学模式新观念[J].科技文汇,2008,6.

[2]冯兰芳.关于普通高校艺术公共选修课程的思考[J].人民音乐,2003,12.

[3]冯兰芳.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师素质的培养[J].音乐教育,2004,1.

普及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篇8

职业教育,作为专业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摇篮,除去要学的专业知识外,也应关注学生们的全面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和审美素质的提高。这是关系到学生将来能否对所从事工作的敬业态度,关系到在人生道路上能否健康发展,健康人格能否形成的重要问题。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及《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我国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起来。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对于占全国中学生一定比例的中等职业学校来说,至今还没有一部完备的课程指导意见。只是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规划(2001-2010年)》和《学校艺术教育规程》中笼统地提了一些要求。而中等职业学校《艺术欣赏》大纲也只有寥寥几句对音乐学科进行描述。

那么,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现状又是如何呢?笔者所在地区河北省石家庄市,由于近年来各类企业的迅速成长,经济发展不断加快,各类技术工人已经成为市场需求的热门人才。因此,这给本地区职业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职业教育可谓欣欣向荣,蓬勃发展。每年中招报考职业学校的学生几乎占初中毕业生的一半。而全市四十余所职业类学校只有极少的学校有音乐教师,并开设《音乐欣赏》课,其他课程基本没有。

中学生喜欢音乐,特别是流行音乐。随着流行音乐日趋商业化,如不加以正确引导将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优秀的音乐可以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启迪人的智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在众多的艺术教育形式中可以说音乐教育是一种最简便、最易被学生接受的。音乐教育家奥尔夫和柯达依认为音乐是属于每一个人的,音乐教育是全民普及性事业。但是普及音乐教育的重要时期――青少年成长阶段,目前在我国职业学校中做的远远不够。这主要由两个方面原因造成。其一、没有完整的教学大纲,《音乐欣赏》在职业学校课程性质属于选修课,因而职业学校对音乐学科就无明确要求,导致大多数学校不开设音乐课或不配备音乐教师。选修课意味着可选可不选,即使选,也是部分学生,普及的面不够广。其二、教研体系不够完善。作为中小学教师娘家的中小学艺术或音乐教研室隶属于教育行政部门的基础教育科,他们只对普通中小学进行业务指导与监督,而职业学校课程建设指导归口于职业教育科的职教教研室。这就造成职业学校的音乐教师处于游离状态,没有人来把职业学校音乐教师组织起来进行教学研讨活动。

为了尽快改变这一现状,笔者认为应做好对职业学校学生的音乐教育:第一,提升音乐课程的地位。把音乐课定位为基础课(必修),尽快制定出符合职业学校学生特点的课程标准,出版具有代表性的教材,教材不一定要全国统一,可以由省级部门牵头来编纂。理顺教研体系,进一步明确中小学音乐或艺术教研室的职责,加强对职业学校的业务指导。增加职业学校音乐教师的编制,没有音乐教师的学校尽快补充教师。第二,可以借助音乐教育院校的教育实习和教学实践来弥补音乐教师的不足问题。各个职业技术高中不配专职音乐教师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在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上石家庄市职业财会学校却走出了自己的成功之路。2006年的暑期,石家庄市职业财会学校向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提出派送教育实习生的请求,这是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历年中没有出现过的事情,向来没有职业性学校来要求愿意接纳音乐教育方面的实习生,音乐学院为了满足学校的邀请特意派了两名教育实习生。石家庄市职业财会学校借助这个力量为全校学生开设了一门“能力拓展课”,每周开设半天时间。内容主要包括形体舞蹈、歌唱、乐理基础知识和音乐欣赏课等。学生报名踊跃,学校支持,能力拓展课开设的非常成功,成绩显著,在实习生结束实习时本应返校,但在石家庄市职业财会学校领导、老师和同学们的强烈要求下,两名学生成了该校的兼职教师。2007年4月23日,石家庄市职业财会学校专为“能力拓展课”搞了一场教学成果汇报,并邀请了市教育部门的有关领导参加,与会领导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充分肯定了这种教学模式。事实证明,职业高中学生也是需要音乐课的。第三,利用校园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利用好校园课外活动和兴趣小组是解决职业学校音乐教师严重匮乏的好办法。这些小组可以延伸到校园每一个角落。可以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乐曲,在兴趣小组进行适当分析和乐曲讲解,以及乐曲所表达思想内涵、审美情趣及音乐常识,还可以介绍一些乐曲背后的故事、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等。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音乐素质,而且还可以拓宽视野。

社会的发展,民族的进步需要提高全民的整体素质,普通职业学校这支庞大的受教育群体不应这样轻易的被音乐教育所冷落,在对学生进行整体素质培养时,音乐教育是不可缺少的。音乐教育,是美育教育的重要分支,是对人的道德情操培养的重要平台,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与审美意识是十分重要的,他们需要优秀的音乐。

普及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

一、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现状

(一)以选修为主要形式

在我国普通高校中,音乐教育普遍以选修的形式出现,对音乐有兴趣的学生可以通过选修课的方式满足自身的需要。在选修课中,教师并不能像专业的音乐教育那样做到面面俱到,而是以讲述音乐基础知识、为学生提供音乐欣赏的形式展开音乐教育,这种形式的教育能够满足学生的基本视听需要,但是对于学生音乐素养与技能的提高却没有明显的实质性意义。以选修为主要形式的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仍然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改革,才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们的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二)存在许多不足

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属于非专业性的教育,在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对于学生音乐能力的提高造成了不良影响。在普通高校中,由于对以选修为主要形式的音乐教育采取轻视的态度,导致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并没有对此加以重视,而是以完成教学任务的态度实行音乐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课堂秩序的混乱。此外,这也不利于学生保持对音乐教学的热情,不科学的音乐教学导致了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情况的恶化。针对这种现象,必须及时采取措施,才能够改善当前的教育情况。

(三)不断改革

为了进一步提高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水平,我国许多高校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旨在改善当前的教育情况,促进音乐教育质量的提高。在改革措施方面,主要以加强师资力量建设为重点,此外,还进行了基础设施的完善。主要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音乐课授课的过程中变得更加富有乐趣,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不仅如此,学生在技能方面的进步也取得了更大的进展。总体来讲,音乐教育改革的成果是比较乐观的。[1]

二、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存在不足的原因

(一)学校重视度低

由于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在地位方面低于专业课教育,所以在实际的教育中教师并没有对此投入足够的重视。在音乐教育中,教师通过选修课的形式展开音乐教学,让学生学习新的音乐知识,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将理论知识放在重点位置,对于学生具体技能的培养,却没有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这种情况的产生不仅是音乐教育在高校中的地位所决定的,更是由于学校对其重视度的不够而引发的结果。学校重视度低,导致了一系列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不加重视的教学活动的产生。[2]

(二)师资力量不足

在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一直是人们热烈讨论的话题。由于音乐教师专业素质的不足,导致了音乐教学难以朝着有序化的方向发展,不能够满足学生们提高自身实际音乐技能的需求。师资力量的不足是当前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也是阻碍高校音乐教育质量与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巨大障碍。所以,对于音乐教育师资力量方面的问题,学校也应该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在实际工作中采取有效的措施。

(三)学生积极性低下

在普通高校中,任何一门学科的教育都会面临学生积极性低下的问题,由于这个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不到提高,对于整个高校的发展来讲,也不利于其教学情况的进一步改善。普通高校中的音乐教育也不例外,一直以来,我国高校中的音乐教育都面临着学生积极性低下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我国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存在许多问题。学生积极性低下的问题不仅是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改革敲响了警钟。

三、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提高重视度

要促进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首先就要改变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态度,高校要加强对音乐教育的重视度,在思想层面赋予其与专业课教育同等的重视度,在实际的教学中才能够不断进行改革,改善音乐的教学现状。音乐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身,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而且对于彰显我国大学生的魅力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学校要加强对音乐教育的重视,加大资金投入,满足音乐教育在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要求。[3]

(二)采取科学的教学模式

教学方式是否科学合理深刻地影响着普通高校音乐教学的质量与水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教学方式的改革,采取科学的教学方式。其中,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可以将教育分为理论教育与技能提高两个方面。前者以提高学生积极性为重点,后者以提高学生技能为重点。通过两方面的教育,能够让学生在不同阶段根据自身的需要提高自身的能力,真正满足学生的需要。在学生实际技能的提高方面,要注重利用音乐设施,让学生在浓厚的音乐氛围中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能力。

(三)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素质是否达到了教育的要求深刻地影响着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质量与水平。因此,在普通高校中,就要重点提高音乐教师的音乐素质,提高高校音乐教育的水平与质量。为了提高普通高校音乐教师的素质,可以适当提高聘请的门槛,选择符合条件的专业教师进行音乐授课,提高授课的质量。此外,对于学校已有的音乐教师,要对此进行一定的培训,或者是派遣教师到其他学校进行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更好地进行音乐授课,促进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改革工作的进行。

参考文献

[1]倪璐.试析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的改革[J].音乐时空,2014,21:153.

[2]王向辉.关于当代音乐学科的发展与高校音乐教学改革探析[J].戏剧之家,2015,07:199.

普及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篇10

《普通高中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乡土音乐作为校本补充教材,运用于现实教学的内容比率应达到15%~20%。可见,地方音乐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已列为音乐教育教学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除国家课程外,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应占一定比例。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的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课程资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之一就是“变课程的统一和求同为尊重多元和个性差异”并“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校本课程的开发已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而从目前新疆的情况来看,音乐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是高中音乐新课程改革的难点,也是目前高中音乐新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因此,对此领域的研究显得十分迫切。

一、研究目的

本课题在新疆普通高中音乐教育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针对如何结合当地的人文环境、民族文化传统,吸收本地区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成果,充分利用新疆各地的地域音乐文化资源和学校的音乐教育资源,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音乐课程,以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如何建设具有新疆地域特色的高中音乐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体系等问题展开研究,力求得出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的结论,为新疆普通高中音乐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并推出符合新疆本地特色的音乐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及系列研究成果。

二、研究意义

1.从学校发展的层面上看,新疆普通高中音乐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施有利于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特别有利于学校办出特色。学校要实现“自主学习,做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中国人”的育人目标,成为有特色的、具有示范性的高中,除了落实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外,还应有自身的办学思路和风格。

2.从教师的发展层面上看,开发普通高中音乐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有利于音乐教师的专业发展。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享有音乐课程选择的自。校本课程开发给音乐教师松绑,让其自主决策,这无疑为音乐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从学生的发展层面上看,普通高中音乐地方课程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当前课程中的主要部分是国家课程,其设置和教学无法兼顾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实际,也不能兼顾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特长发展的需要。普通高中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是学校和教师,他们能集中学校和社区教育资源中某些方面的优势,开发的课程也最易被学生认可和接受,普通高中音乐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教学活动应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个学生的音乐素养,使学生各方面的潜能都得到开发。同时,还要为具有音乐特长、对音乐有特殊爱好的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而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自主发展和个性发展,弥补国家课程中综合性、实践性的不足。开发普通高中音乐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在当地还是一个新鲜事物,它必然给我们带来一系列冲击和困惑,因此,对此课题的研究势在必行。

4.新疆拥有丰富、深厚的地域音乐文化资源,但绝大多数地域音乐文化资源仍然是“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这种传统的传承方式已不能适应当代音乐文化发展的要求,很多优秀文化成果已处于濒危的境地。而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有利于保护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教育具有传统的传承方式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和影响力,将部分本土优秀音乐文化成果纳入课堂教学,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以及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1.国外“校本课程开发”是从英美等工业化发达国家兴起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课程开发模式和课程开发策略,它是针对中央集权课程开发模式和策略的局限性而采取的弥补措施。随着1973年“校本课程开发”概念的提出,校本课程开发得到了蓬勃发展。例如,从20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开始,英国等非集权国家中央教育部门承认课程开发的重心在学校,政府应协助推动校本课程开发,而国家方案只作为学校、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的参考;同时,政府通过中小学委员会推动“资源运动”和“校本在职培养,强化了校本课程实施环境”。又如,澳大利亚学校有课程自,教育部门拨经费补助其开发及教师进修活动。再如,美国从1986年到1989年开展的第二次教育改革采取自下而上的策略,强调权力下放,以赋予学校更大的自主办学权,从而促进了校本课程开发模式的发展。此外,俄罗斯于1993年制定了基础教学计划,给地方和学校以较大的课程决策权;推出了《普通教育学校基础教学计划》,规定地方和学校管理课程的时间占总课时量的25%~30%,其中照顾地区、民族文化特点、儿童兴趣等的地方和学校课程部分,在高中阶段更是达到了47%之多。日本在1998年公布的新中小学课程方案中,增设了一门新课程——综合学习,根据新的课程方案,学校在设置这门课程时,要发挥自,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等,主动选择学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