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人工智能教育十篇

时间:2023-08-23 16:12:36

普及人工智能教育

普及人工智能教育篇1

1.唱好智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曲;

2.唱好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曲;

3.唱好智慧教育应用能力建设曲;

4.唱好智慧教育建设学习借鉴曲。

目前,湖北省麻城市将筹措5.7亿元,建设智慧城市。麻城市决定用7年时间,打造“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20个工程。智慧城市受到当地政府的推崇,“智慧教育”也成为了当地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最新愿景。

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独特优势,信息化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明显增强,教学方式与教育模式创新不断深入,信息化对教育变革的促进作用充分显现”的重要目标。

其实在这之前,麻城市已开展了市级信息系统建设,如实现了“三通两平台”建设(“三通”即“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两平台”即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使用了麻城市云视讯教室等。

推进智慧教育建设,意义非凡。对于加快当地教育转型升级,促进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扩充教育资源,实现优质资源的普及和共享,推进教育的高水平均衡发展;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提升新课程执教能力;培育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创新素养;紧密家校联系,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等大有裨益。

为将此项工作全面深入推进,笔者认为,需要唱好智慧教育建设“四部曲”:

1.唱好智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曲。一是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在规划时间内,普及学校计算机采用虚拟云终端系统,每一所学校普及课堂自动录播系统、移动计算机房,中心级幼儿园普及多媒体教室。二是教育网络设施。教育信息网基本实现升级换代,教育系统IDC机房设备先进、功能齐全,IPV6网络平台及相关教学与应用服务普及,与上级教育信息网实现高速互联,远程教学系统和远程会议系统应用频繁。

2.唱好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曲。一是教育基础数据中心。建立覆盖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基础数据库,加强数据管理、统计分析、综合利用和共享,为教育管理和宏观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为各项应用体系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二是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加大“两平台”的应用力度。三是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成长档案数字化管理。构建覆盖全市教师职业生命周期的教师专业发展数字化管理体系,完善人才培养、选拔与管理新模式。构建从幼儿园至高中的全市学生成长档案数字化管理体系,促进学生发展性评价。

3.唱好智慧教育应用能力建设曲。一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体系。深入开展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和科研等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开展一轮部级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中级水平全员培训,培养一批教育技术专业骨干,提升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教学的领导、探索与实践能力。二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探索。全面探索与实验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教学,提高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程评价能力,积极开展移动学习、数字化学习方式实践研究,积极探索电子书包建设方式,组建若干跨学科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三是师生信息素养培养。继续举办每年度的教师自制多媒体教学软件和学生电脑作品评选与竞赛活动,加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道德文化建设,探索建立并适时普及信息健康师岗位。信息技术全面覆盖学校教育管理、教学、科研等各个领域,教师的信息素养显著提升,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教育信息化成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因素。

普及人工智能教育篇2

关键词 科普App;移动互联网;科学传播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5-0153-03

1科普App产生的科技发展背景

1.1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

以移动电话为代表的移动终端设备已成为大众社会生活中日渐普及的通讯工具,从20世纪70年代第一部手机诞生至今的四十年间,手机的生产技术、使用性能和应用程序等经历了大量创新性的发展,更新迅速,功能性手机正在逐渐地被智能性手机替代。根据美国市场研究公司eMarketer的报告《全球移动手机用户:2014年上半年预测和比较》数据预测,2014年,全球智能受众数量将达到17.5亿,将近2/5的移动用户――将近1/4的全球人口――在2014年将至少每月都会使用智能手机。而2013年中国智能手机的保有量(中国地区截止2013年年底,市场中处于使用状态的智能手机数量)为5.8亿台,说明与全球移动通讯设备的使用趋势相同,中国智能手机的拥有和使用量日趋增多,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辅工具。

1.2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增长

包括智能手机在内的智能设备的应用改变了大众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人们的日常生活、娱乐、社交、交通、学习、工作等都因为智能移动设备的普遍使用而发生了改变。智能移动设备的普及也促使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电脑不再是人们使用互联网的唯一方式,移动互联网以新的形式改变了人们网络运用的方式。数据显示,截至2014 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3亿,占总网民数的83.4%

App(Application),即是在这一科技发展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智能设备第三方应用程序。App的种类和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领域较多,既有学习工作类的,也有娱乐游戏类的,满足不同智能移动设备用户的多样性需求。App的使用率也随着智能设备拥有量的增加而不断提高,美国Gartner Group的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移动App Store(应用程序商店)年度下载量约达1020亿次,较2012年的640亿次大幅增长59%,说明App正成为全球范围内影响人们生活世界的重要移动应用程序。App工具性作用的突显,促使了科研机构和相关企业对科普类App的开发与探索,以推动科普App在科学传播中作用的发挥,开拓公众科学传播与科学学习的新途径。

2 科普App的类别及在科学传播中的应用

所谓科普App,即是以传播科学知识为目标,以提高用户科学兴趣为导向,主要针对移动互联网使用者而开发的第三方应用程序。科普App主要是为使用者和消费者提供科学类的知识和信息,通过比较新颖的形式设计和生动的用户体验,让使用者在日常生活的智能移动设备应用中加强对科学知识的了解和学习,增加使用者的科学体验,提高科学兴趣,从而达到促进公众科学素质提高的目的。近年来,随着智能移动设备用户数量的激增,人们的移动设备使用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由此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App适应人们对便捷化生活的需求,科普App就是为了满足人们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以更快速、更方便的形式了解科学知识与科学信息应时而生的智能设备应用程序。由于不同群体对科学学习的诉求有所不同,相关机构在开发应用程序时也针对不同背景的用户设计了不同类别的科普App,以满足不同的科学传播目的。

目前,一些科技机构在科普App的开发方面走在了科学应用开发的前沿,他们所推出的科普App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划分为不同的应用类别。从用户群体的不同定位出发,可将科普App概括地分为两个类别,一种是面向专业科技人员和科技爱好者的科普App,一种是面向普通大众的科普App,在此可将前者称为专业性科普App,后者称作通俗性科普App。不管是专业性的还是通俗性的科普App,都可根据它们的研发渠道不同而主要归为三种类别,第一类是依托科研院所开发的科普App,第二类是依托专业App 团队开发的科普App,第三类是依托网络媒介开发的科普App。

2.1 科研机构开发的科普App

依托科研机构开发的科普App,主要由科研院所的科学家或专业科技工作者研发设计,他们从各自机构的科技专业背景出发,根据科研院所所具有的科技研发优势和科技资源条件开发出具有专业学科特征的科普App,以此满足科技工作者和科技爱好者的科学需求。

国外有很多科研院所都开发出了专业性的科普App,如:美国宇航局(NASA)开发的Meteor Counter App(流星计数器),就是让用户运用这一App收集所在地区的流星数据,对他们所观察到的流星的时间、数量、经纬度、亮度等进行记录,并将这些数据上传到美国宇航局,促进他们的研究,同时达到与科学家的研究互动。有的大学也根据自身的研究特点和科研条件开发了相关的科普App,创立于美国纽约大学的Project Noah(诺亚计划)App就是一个代表性的案例。这款App的目标是力图将自己打造成记录全球所有有机体的研究平台,他们在这款应用中设置了两个主要的功能,一是让使用者将自己发现的新的植物或动物进行记录(包括图片、文字描述),并上传数据与科学家和其他用户分享,科学家和其他用户会帮助其鉴定这些新的生物物种,以方便使用者更好的了解所处地区的生物环境。另一个功能是Field Mission,各实验研究室会向NOAH提出他们所需要的数据要求,NOAH通过众包的形式让Project NOAH的用户去收集这些数据,并对完成任务者给予App应用中相应的奖励,目前该App已经统计了约663222的生物观测点[1]。由此可见,这类App的应用过程是智能终端用户与科学家共同探究科学的过程,让科技爱好者与科技工作者以不同的工作角色共同进入到发现科学的研究当中。

类似的科普App还有英国伦敦的伦敦动物研究所和蝙蝠信托研究会开发的iBats App(蝙蝠指标项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马里兰大学和史密森学会发起的Leafsnap App(自动识别树木的物种项目),康奈尔大学鸟类学实验室和全美奥杜邦学会发起的eBird App(在线鸟类观察项目)等。这些科普App的运用,实现了使用群体与科学研究机构之间的科研互动,在用户面前将科学研究的神秘性与隐晦性揭开,将科学与大众的生活世界紧密的联系起来。这些科普App开创了公众理解科学和科学研究的新途径,以具有趣味性和引导性的形式推动了公众对于科学的探究,可以说是一个大众参与科学研究的过程。

2.2 App团队开发的科普App

一些专业性很强的App团队根据不同科学学科的特点和受众的不同市场需求,开拓出了适合公众科学传播和科技教育的科普类App,他们对于此类App的研发,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科技团队市场竞争的需求,也是拓展移动互联网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因此,App团队开发的科普App主要定位就是满足大众移动网络使用群体对科学学习的需要,成为科学教育工作者和科学学习者的教育辅助工具。

全球App开发团队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英国Touch App Ltd.(触控应用有限责任公司)的 Biocourseware(百课网)团队,他们的目标即是致力于“为网络和移动用户提供更生动直观的学习体验”,“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教学开发软件……提高教学效率”[2],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触控App形式带给用户不同于以往的学习体验,促使公众对于教育展开全新思考。这一团队设计开发了一系列的科学教育类App,以精美的App模式设计与探索研究性的应用体验,受到用户的喜爱,让科学学习真正成为一种兴趣。Biocourseware团队比较有代表性的科普App有:“认识植物”、“图解细菌”、“化学元素”、“分子量计算器”、“虚拟酵母细胞”、“生物学示意图”、“遗传解码器”等。其中“分子量计算器”App在20多个国家的教育类应用中被苹果App商店推荐为“最新和值得一看”的应用。百课网设计的多款科普App在传播科学知识、开拓使用者科学视野、提高科学探索兴趣的同时,还内置了中英文对照的相关科学专业的词汇表,并附有英文释义朗读,可以帮助App用户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该专业的英语水平。如“图解细菌”(Bacteria Guide)App,以大量设计精美的图解和直观易懂的动画,以及详尽的细菌学专业词汇解释,对细菌的结构、细菌的生长和代谢、基础细菌遗传学、细菌的基本实验操作、细菌和人类的关系等细菌学方面的知识进行了介绍,并配有中英文对照加英文真人朗读的细菌学专业词汇表,让学习者在探索细菌学知识的同时,增强了他们的专业英文学习兴趣,有益于提高该专业英文的认知水平[3]。

此外,一些大型的信息技术企业也依托自身的专业项目团队开发了科普类的App,得到了科学应用爱好者的认可,如IBM公司Smarter Planet项目的Research-Almaden(阿尔马登研究中心)就设计了名为Creek Watch(水资源监测)的科普App。这款App的定位即为IBM“智慧星球”(Smarter Planet)的理念,并为更好地管理水资源污染而开发,为用户监测管理他们经过的任何水道提供了便捷的方式,使用者可运用这款App收集其经过的任何溪流的预估水量、流动速度、垃圾含量、水质图片等数据,将其发送至IBM,IBM对这些数据进行汇总后与美国的水质监管部门进行数据分享,从而帮助这些部门跟踪水污染的情况,更好地管理水资源[4]。

由此可见,专业团队开发的科普App主要是以科学知识传播与科学生活辅助为目的的移动应用,是人们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学习科学知识、运用科学解决问题的新形式,通过这类科普App的应用,可以加强人们对自身与科学之间关系的更好理解,帮助人们更好的学习科学、认识科学、运用科学。

2.3 网络媒介类科普App

网络媒介类科普App在此主要涉及依托科学类网站或科学教育类网站所设计的智能终端App。作为一个具有在短期内能够销售超过百亿美元的产业,App自推出后迅速流行,大多数的科学类刊物、科学传播网站、科学教育课程网站等都设计推出了同名的App。很多科学杂志在原有纸质期刊和网络期刊的基础上,推出了App版的电子期刊,如英文版的DISCOVER Magazine,e-Science Magazine,Popular Science+,Science Reader等,以及中文版的《环球科学》、《科学大众》、《自然杂志》、《人与自然》等。一些著名的科普类网站也推出了相关的科普App,如:被国内青年科学爱好者所喜爱的“科学松鼠会”,就设计推出了以其网站为依托的科普App“科学松鼠会”和“果壳网”,将科学知识与科学理念传播给移动互联网用户。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科学教育类的网站在原有网络课程的基础上设计推出了移动网络科学课程的App,最具代表性的是以各种MOOCs(大规模网络课程)形式所推出的App。这类科学教育App的出现,以全新的形式改变了人们学习科学的方式,在各种形式的慕课网上“成千上万的学习者选择自己青睐的课程,按照自定步调、以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并进行同伴互动,这些都改变了在线学习的现状”[5]。以著名的Khan Academy(可汗学院)为例,这一网络教育网站于建立五年后的2012年推出了App版的可汗学院,使得网络学习更加的便捷。可汗学院通过在线形式新颖易懂的物理、化学、数学等科学类和其他类课程的免费授课视频吸引了全球范围内的学习者。相对于传统课堂学习而言,可汗学院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着重培养了学习者的问题探究和交流反思能力[6],使教与学成为一个互动的过程。可汗学院App的推出使得这一学习方式更加具有弹性,学习者利用移动智能终端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相关科学课程的学习。

因此,依托网络媒介开发的科普App,是在相对成熟的互联网媒体基础上出现的,扩展了各种传播媒介在传授知识、传播理念等方面的渠道,开拓了科学教育的新途径,改变了科学教育的传统教学方法,带来了科学教育的新理念,这既是科普App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带给科学传播的新契机,也是科普App带给科学教育甚至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全新挑战。

3 科普APP作为科学传播新途径的前景

在智能移动终端日渐普及的移动互联网时代,App是其运行的基本载体,各类App的高使用率促使了各种新的社会生活方式的出现,科学传播作为普及科学知识、培养科普态度、提高科学素质的重要方式,其实现途径必然会受到科普App应用的影响。在对目前不同类别的科普App科学传播作用的分析中,可以发现科普App已经成为契合社会科技背景的科学传播新

途径。

3.1 科普App增强了科学传播的趣味性和探究性

科普App在程序设计上以生动的形式突出了科学传播的吸引力,通过丰富的精美图片、灵活的动画形式、探索性的引导步骤、触控式的学习体验,使科学知识的信息传输不同于科学教材和科学读本,也有别于课堂传授形式。设计成熟的专业性科普App不仅在外观上能够引起学习者的兴趣,而且在内容上与形式上也能够提高学习者探索的积极性,有助于使科学探究成为学习者的一种学习乐趣,从而增强科学传播的效果。

同时,科普App使科学学习成为一个自主性的活动,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选择相关类别的科普App,为自己所用,从而使其成为重要的学习工具。不同特征的科学学习者具有不同的群体特征,他们可根据自己的年龄特征、专业背景、知识储备、个人爱好等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特点的科普App,在相对轻松而又具娱乐性的科学学习过程中,增长科学知识,探索科学过程,开阔科学视野,有利于综合科学素质的提高。

3.2 科普App促使了公众参与科学研究的实现

公众在对一些专业性科普App的运用中实现了对科学研究或科学实验的参与。由科学研究机构和科学实验室开发的科普App,将科学家开展科学探究的过程呈现在使用者面前,并让他们在生活中对科学家的研究进行了实际的体验。使用者通过科普App的引导,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参与到科学证据收集、科学数据记录的过程当中,同时他们的科学研究过程也通过App的反馈得到科学家的指导,因此而实现了普通学习者与科学家和专业科技工作者之间的互动。科普App搭建了科学家与公众之间交流的良好平台,拉近了普通大众与科学研究之间的距离,能够使人们对科学家的工作以及科学本身形成更直观的了解,从而更好地理解科学与人类、科学与社会、科学与自身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公众参与科学研究的实现,是科学传播的重要目标,也是科学传播的有效方式,有利于推动科学事业更好地发展。

3.3 科普App实现了科学传播的移动化

科普App是在移动互联网普遍应用的条件下出现并迅速发展的,它以智能移动终端为载体,因此人们对于科普App的应用就不再受空间和时间的高度限制。一部智能设备、一个具备移动互联网的区域、一款科普App,三者即实现了科学传播的移动化。具备条件的各种场所,各个时间段都可成为科学学习的环境。也就是说科普App的使用,降低了科学传播的实体环境限制,让科学学习成为一项灵活而自由的活动。具有学习工具功能的科普App,还可成为学习者的即时查阅工具,作为随时随地答疑解惑的移动词典。这种移动化的实现,提高了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的效率。

3.4 科普App成为科学教育的重要辅助工具

具有专业学科特征的科普App已经成为学校科学教育和校外科学教育的重要辅助工具。就学校科学教育而言,在很多科学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已有教师和学生都运用到相关的科普App,作为科学课程查询、科学方法运算、课堂知识补充的有效辅助工具。在课堂教学中移动设备陆续被采用之后,便捷化的科普App的应用也会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趋势性工具。这对于校内外的科学教育而言,都将是教育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创新点,值得新媒体时代科学教育研究的关注。

总之,随着App研发的日益成熟,科普App将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的新途径,虽然科普App科学传播的效果评价仍然难以定论,而且科普App也存在应用上的局限性,但是,像其他的科学传播方式一样,日新月异的科技创新将推动科普App在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中发挥更为有效的功能,在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应给予科普App充分的思考与正确的定位。

参考文献

[1]http:///

[2]http://touchapp.co.uk/education_cn.php

[3]http://touchapp.co.uk/education_cn.php

[4]http://./

普及人工智能教育篇3

当前高职教育中为计算机专业学生所开设的人工智能课程很大程度上沿用了普通高等教育环境下的教学方式和内容,这显然与高职教育本身培养人才的目标和方式不一致。高职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适应生产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而高职教育在教学方式上应更为注重实践教学,包括各种实验、实训、实习和设计。因此,人工智能课程中单纯的理论讲授并不能有效地适应高职教育的实际教学环境要求,有必要对人工智能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加以改革。三个改革途径(一)引导学生阅读应用研究文献

高职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技能,其中重要的一点是要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的能力。然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由于人工智能课程理论性强,难于从课本理论联系到实际的专业应用上,这样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技能应用水平是不利的。

实际上,人工智能涉及的应用领域极为广泛,其中在专家系统、模式识别、智能控制、数据挖掘、自然语言理解等方面尤为突出,每一种应用都能够很好地体现出人工智能学科的基本理论方法特点。因此,在课程学习的开始阶段,应让学生按照个人兴趣自行选定某个应用领域,在一定的提示和引导下通过检索有关文献,访问相关的科研院校网站等方式获取资料,了解当前该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具体产品的开发和使用情况,最后在课程的结束阶段以学习报告的形式在课堂上加以演示和共同讨论,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人工智能课程的主观能动性,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资料的收集阅读与思考是知识应用的首要环节,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知识应用技能很有帮助。(二)安排学生对经典算法程序进行实验

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更加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从实践中学习和理解理论知识,并且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点。人工智能课程内容抽象而概念性强,单纯的理论讲解学生难以从中得到启发,也难以体现出高职教育突出实践教学的特点,为此需要安排学生动手实验,从实践中理解人工智能科学的理论原理和应用途径。

在人工智能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先后提出了一些经典的优秀算法程序,如A*算法、遗传算法、神经网络的BP学习算法等,在科研和工程实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实践教学中同样有着重要价值。根据教学要求和实际情况,学生并不需要自行设计关于这些算法的具体程序,在提倡开放和共享源代码的今天,通过网络能够获得大量相关的程序代码资源。同时,一些软件平台也集成了一些工具箱,如遗传算法工具箱、神经网络工具箱等,只需设定相关输入参数和数据,便可通过调用工具箱函数实现算法,极为简便而易于理解。

学生应通过对这些程序作验证性实验来理解所学内容。为安排学生有效地进行实验,教师应结合当前阶段所讲授的内容准备相应的算法程序,当该部分内容结束后在课堂上讲解和演示算法程序的运行方法。学生获得该算法程序以及具体的实验任务后在课后完成实验并提交实验报告。

例如,在讲授启发式搜索时,可向学生提供A*算法求解八数码难题的算法程序,并对某个学生给定某个初始棋盘状态,要求学生动手运行程序并记录由算法扩展所得的每个棋盘状态的估价函数计算结果,以及相应的OPEN表和CLOSED表的变化情况,从中理解A*算法的原理特点。又如,在讲授BP学习算法时,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内容进行调整,强调BP神经网络的实际工程应用价值,而对BP算法的基本原理只作简单介绍。向学生提供利用BP神经网络学习特定目标函数的MATLAB程序代码后,要求学生动手运行该程序,并且记录和对比神经网络在训练前后对目标函数的逼近效果。

(三)启发学生引入人工智能理论方法对毕业设计加以创新

毕业设计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对以往所学知识作系统性总结,通过毕业设计能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技能应用水平。从实践教学的角度来讲,毕业设计不仅仅要求学生对已学知识和技能的简单重复运用,更重要的是强调学生能够主动独立地分析实际问题,对问题的解决方法提出新的观点并付诸实践。然而从教学的实际来看,在毕业设计中学生创新的主动性不足,往往停留在继承和模仿阶段,毕业设计作品少有突破和创新。究其原因,并非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不足,而是学生未懂得如何分析已有问题,在其基础上引入新的解决方法或提出新的应用内容。

普及人工智能教育篇4

一 农村学校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现状

第一,适龄入学残疾儿童少年普查、鉴别、登记困难。我校共有20名随班就读学生,学校对随班就读学生的普查、鉴别、登记都是按学生的学习情况、智力表现等鉴定,没有专门的机构鉴定,这就造成了把一部分学困生当成“残疾儿童”。

第二,对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宣传的不到位导致人们的认识不到位。部分家长和教师把学困生当成“残疾儿童”,导致学生家长不愿把真正的残疾儿童送到学校,教师把学困生当成随班就读的学生,放弃了对学困生的转化。

第三,学校管理方面的不足:(1)大多数普通学校不具备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条件。学校所提供的教育经费非常有限。由于经费的投入问题,导致在教学材料、用具、教学设施、资源教室、资源教师配置等方面存在不足,很难为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提供足够的支持。(2)有些普通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不能坦然地接纳特殊儿童。我国大多数普通学校的教师对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在态度上是很消极的;很多教师不赞同特殊儿童在普通班中随班就读。主要是觉得他们的学习能力比较差,会影响班上的总体教学水平。此外,普通学校的教师缺乏相应的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3)普通学生通常认为特殊儿童比较笨、学习成绩较差,什么都学不会;而且他们的自控能力差,喜欢干扰别人,无理取闹,情绪不稳定等,所以普通学生不喜欢和特殊儿童在一起学习生活。

第四,教育评价不当,影响一体化教育的开展。虽然我国目前正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有不少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仍是用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这使得一体化教育工作难以很好地开展。

第五,随班就读的支持系统不完善。残疾儿童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会在交流沟通、自我照顾、社会技能、学习方式、生活适应、健康与安全等方面需要一定的支持与援助。这种支持与援助可能是间歇的、有限的,也可能是广泛的、全面的。因此,需要有一个支持系统来保证这些支持和援助。这个支持系统应该包括家庭的教育和帮助,社区提供的设施和条件,医务工作者的支持和配合等等。但这些支持与援助更要与学校的教育训练有效配合,从而发挥它的整体功能。现阶段我县对随班就读学生各方面的支持援助力度还不够,更缺少系统的、持续的支持与援助,这就使随班就读学生面临很多困难。

随班就读班级的教师大多没有学过特殊教育,他们在工作中也会遇到很多困难。即使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也很难要求这些教师掌握许多特殊教育的理论和教育训练的各种技能,如语言训练技能、盲文读写技能等等。当他们在工作中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时,应该得到巡回教师、专业人员的支持和帮助。而现阶段我县巡回教师的制度并不健全,语言治疗师、物理治疗师等也非常缺乏,随班就读遇到的实际困难往往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在学校内部,教师间的协作,校领导对随班就读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也不够。例如,随班就

读学生的个别教学计划往往由班主任一人制订,学校领导和其他任课教师都未参与,更没有家长、专业人员的参加,这是不合适的。学校应给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大力提倡师生、生生、师师间的合作以及学校和社区、家庭的合作,形成强有力的支持系统。有条件的学校应尽快配备资源教室,资源教室中不仅要有能满足特殊学生需要的资料、设备、训练器材,还要有能进行特殊教育和训练的教师和专业人员。随班就读学生在普通学校学习,并不意味着他整天都应在普通教室和普通学生一起上课,可以根据他的特殊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在资源教室学习专门的课程和内容,或接受特殊的帮助。

二 加强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进入新世纪,我国残疾儿童少年继续面临着“教育普及与提高”的问题。大力推行随班就读是尽快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一条主要途径。努力提高随班就读质量,走出“随班混读”的瓶颈,是巩固随班就读成果,推动随班就读纵深发展的有力保证。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提高随班就读质量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大家对随班就读工作的重要性有了基本认识,但是在农村学校,仍然在认识上存在偏差。认为“普通教育都抓不过来,哪有精力抓特殊教育”。不少地方的随班就读还主要停留在形式上,领导重视不够,随班就读学校和教师积极性不高,随班就读质量问题还没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政府重视、主管领导重视仍然是当前随班就读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必须继续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认识发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的重要性。一手抓普及,一手抓提高,两手都要硬。

第一,充分发挥特殊教育学校的骨干、示范和辐射作用是促进随班就读工作深入发展的重要手段。特殊教育学校在随班就读工作中发挥骨干指导作用,利用特殊教育学校人力、物力、办学经验的优势,可以给随班就读工作提供指导、业务咨询及师资培训等方面的支持。特殊教育学校有专人负责此项工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定期到随班就读学校听课,与任课教师研究教育教学问题,探讨随班就读的课堂教学模式、个别教学计划的制订,同时随班就读学校的师生也定期到特殊教育学校参观学习,做到资源共享。这样不仅随班就读学校能够受益,也促进了特殊教育学校自身的改革与发展。

第二,抓好师资培训是搞好随班就读工作的核心。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随班就读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面对生理上有残疾的孩子,要求教师必须有爱心,有责任感,有奋斗精神。同时,要求教师必须掌握较丰富的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要具备对残疾儿童施教的能力。目前,存在着普通学校负责随班就读的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等问题,因此需进一步完善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继续做好师资培养和培训工作,特别是根据课程改革的实际,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

第三,充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随班就读儿童学习能力的发展。随班就读的智力落后儿童是特殊儿童中的一部分,这类儿童的心理发育较差,智力低下,并伴有一定的适应障碍。由于这部分儿童的高级神经发生病变,大脑皮层功能减退,不易形成比较稳固、正常的条件反射,而使大脑的抑制受到一定损坏,致使神经反射缺少灵活性、机敏性,这些都严重影响儿童的正常学习,并导致儿童心理上的缺陷和异常。因此,提高智力落后儿童的基础素质,补偿智力落后儿童的心理缺陷和不足,就要注意培养和形成智力落后儿童的学习能力,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提高教学效果,为他们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第四,完善随班就读工作的过程管理。(1)入学管理。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应当就近入学,其入学年龄与普通儿童相同,特殊情况下可以适当放宽1~3岁。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少年每班以1~2人为宜,最多不超过3人,且残疾类型应相同,以便于管理和教育。每个普通学校都应当依法接收本校服务范围内、能够在校学习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不得以任何理由拒收。对有意到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普通学校要帮助推荐其到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特殊教育学校无力接收的,普通学校应保证其在普通班随班就读。(2)教育教学管理。遵循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丰富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使随班就读学生的语言、感知、运动、心理等方面的障碍得到补偿。同时要加强对普通学生的思想教育,以逐步形成普通学生与残疾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良好校风和班风。

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制订和实施个别教学计划。要根据随班就读学生的特点整体设计学生在随班就读期间的课程(含康复训练)内容、实施途径与方式,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保证每个学生每天享有不少于半小时的个别辅导和训练。

对视力、听力语言残疾学生的教学要求一般与普通学生相同,特殊情况允许有适度的弹性。对轻度智力残疾学生的教学要求可以参考弱智学校的教学计划、大纲和教材做出安排。对中度智力残疾学生的教学和训练也应做出适当安排。

普及人工智能教育篇5

[关键词]舞蹈教育 全面 全体 大舞蹈观 中美舞蹈教育

吕艺生教授:“身在舞中,放眼世界”,他对任何新学科、新方法、新观点的出现都有着特别的敏感,并尽可能将其运用在自己的舞蹈理论研究中。

一、由全面转向全体

1.舞蹈专门人才的全面发展

早在1994年出版了吕艺生教授的《舞蹈教育学》一书,同时标志着这门学科的正式诞生。在该书中,吕教授特别强调了舞蹈专门人才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单向发展。他引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学说,即人的智力与体力的全面发展,是人的脑力与体力的总体结合。

吕教授在他的书中阐述了舞蹈专门人才全面发展所包涵的内容,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根据全面发展的要求,吕教授还提出了努力使舞蹈专门人才的智能结构更合理,从单向人才类型向双向或多向人才方向发展。所以吕教授提出了舞蹈专门人才应具有的六种智能:观察力、记忆力、模仿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

2.舞蹈面向全体学生

在21世纪初,当北京舞蹈学院已取得了阶段性的辉煌成绩时,吕艺生却将眼睛转向了舞蹈普及教育,将其面向全体学生。2007年4月16日吕艺生教授当选为中国教育学会舞蹈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他更加全身心的投入舞蹈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这一事业中。在吕教授的理念下,委员会主要致力于积极推进舞蹈素质教育,逐步建立非职业舞蹈学科课程体系。加强对从事舞蹈教育、教学人员的培训,不断更新教学人员舞蹈普及性教育的理念,努力创造条件,开展论坛、研讨会、学术报告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为舞蹈教育工作者提供发展的空间及展示的平台。因此需要团结和组织广大舞蹈教育工作者,凝聚各方力量,将普及舞蹈教育做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为全面提升全民的基本素养乃至国家长远发展贡献力量。

二、树立大舞蹈观、大教育观

吕艺生教授认为:只有职业舞蹈教育,而没有普及舞蹈教育,是不完整的舞蹈教育;一个国家没有艺术的普及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

1.培养全脑发展的人才

按照脑科学的分工,左脑主管抽象思维,同抽象思维、象征性关系和对细节的逻辑分析有关,具有语言的、分析的、连续的和计算能力。右脑主管形象思维,与直觉和空间判断有关,具有音乐的、图像的、整体性的几何—空间鉴别能力,对复杂关系的处理远胜于左半球。艺术教育正是开发人右脑很好的工具,过去我们过多的重视抽象思维,也就是左脑的开发,导致整个教育事业都是培养半脑人,吕教授认为这样的人才不具备国际竞争力,务必在整个教育事业中加入艺术的普及教育,重视右脑的开发。

首先,形象思维的发展,是进行智力早期开发的基础。艺术教育不仅使学生掌握有关知识、技能。更重要的事发展儿童记忆力、想象力和丰富儿童的情感。

另外,形象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一个决定因素。在文学、音乐、舞蹈方面的创造活动,形象思维起着决定作用。

2.主张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思想

可将“类”解释为类别,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没有(贫穷、地域等)的区分;也可解释为相同,相似之意,指教育之后就没有类别之分了。人在教育之前是有类别的,有贫富,有贤愚,但是教育之后就没有了这些差别。

两千多年前孔子创办民办教育,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只是这一主张在当今的教育现状中“消失”了。吕教授之所以大力主张这一思想,主要是因为目前所担任厦门演艺学院的院长,从职业精英教育院校到非精英院校面对对象的转变,因此教育思想一定得随之改变。关于这一思想在教授舞蹈教育学这门课的课件中,吕教授引用了他曾经研究美国教育改革中的一段话:全体学生,不论其背景、天赋或残疾、都有权享有受艺术教育及其提供的丰富内容。

三、普通学校与职业院校舞蹈教育的重点不同

1.普通学校重过程,职业院校重结果

目前我国的普通学校中,绝大多数是没有舞蹈教育的,如果个别学校有开展也是按照专业舞蹈训练的模式来进行。因为非舞蹈专业院校进行舞蹈教育目前是没有理念和核心的,所以只能按照专业院校的标准进行。专业院校和非专业院校用同一种模式进行显然是不合理的。吕教授深入的研究了《美国艺术教育标准》,他将“艺术教育的益处”归纳为以下七点:(1)理解人类古今经验;(2)学会借鉴、尊重其他人;(3)学会解决问题的艺术方式,为各种人类的环境提供表达、分析和发展的工具;(4)理解艺术的影响;(5)没有标准答案的情境中的决策;(6)分析非词语的交流、并对有关文化的产物和问题做出有见识的判断;(7)用各种方式交流思想和感情,游离的增强自我表达的内涵。

以上七条没有一条是强调表演结果的,所有的都是在注重艺术教育的过程。身为北京舞蹈学院这样职业舞蹈学院的院长,没有惯用过去那些重视表演结果的教育理念,却提出了普通学校进行舞蹈教育要重视过程,与职业舞蹈院校重视舞蹈教育表演结果区分开来。

2.普通学校注重情商,职业院校注重智商

艺术教育主要是以情动人,而不是以理服人,主要是通情,而不是达理,因此,舞蹈教育对人的情感教育和情商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当全民都在接受舞蹈普及教育,那整个国家的情商与全民没有接受过舞蹈普及教育是完全不同的。职业艺术院校平时大多在培养情感和情商,却忽视了智商的培养,如果长期用这种方式培养人才,与发达国家的人才相比,后果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普及人工智能教育篇6

2015年9月9日,为庆祝第三十个教师节,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教师学生,并提出让人印象深刻的做好老师的四个标准。我认为作为教师群体中重要又特殊的智力低下儿童教育教师,更应当学习借鉴这一标准,以此推动特殊教育向前发展。

一、做好教师,要有理想信念

在发言中,对于这一标准的解读是:广大教师要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自觉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教学管理工作全过程,严肃认真对待自己的职责。同时,好老师更应该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传播者,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让一代又一代年轻人都成为实现我们民族梦想的正能量。从特殊教育出发,智力低下儿童教育既应当遵从这一标准的普遍性,又应当有一些特殊的内涵。一方面,特殊教育教师应当追自己的梦,有自己的特殊理想信念。对智力低下儿童进行教育并取得显著成效是一个艰难并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坚定信仰。早在很多年前,特殊教育之父伊塔德就用教育野孩子的实践向我们证明“智力落后者同样可以接受教育”这一道理。教育界泰斗夸美纽斯曾说:“假如教员肯充分卖力气,人是可以被琢磨好的,即使是心智低弱,同时又很怠惰的人。”[3]所以在如此多巨人的肩膀上,特殊教育教师一定要对自己的教育工作充满信心与理想。另一方面,在“中国梦”盛行的年代,智力低下儿童教育教师也一定要让这个特殊群体有筑梦、追梦、圆梦的抱负。从具体做法上讲,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的特殊教育观,细心观察孩子身上的亮点,不要人为地剥夺机会。其实,智力低下儿童实现自己理想的事例并不少见。1985年6月17日,我国加入了由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的妹妹尤尼丝?肯尼迪?施莱佛女士创立的旨在为全球1.7亿多名智障人士提供参与运动的机会,提高其生活质量、社会理解度的国际特奥会,年底,我国选派了首批特奥工作者赴香港参加特奥知识和教练员培训,从此越来越多的教练员、智力低下儿童教师开始鼓励儿童追求特奥梦、金牌梦,让许许多多智力低下儿童走上人生大舞台。可以说,每一块金牌背后都有教师的技术指导、悉心照料及热情鼓励。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培智中心学校校长王霞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王霞校长及学校老师以“发掘生命潜能,提高生活品质,促进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帮助孩子、孩子们的家长克服教育、生活中的困难,坚持“每一个孩子的潜能都能被挖掘”的理想信念,给智力低下儿童的家庭带来生活的希望,在自己被评为省、市、区扶残助残先进个人、省特奥工作先进个人之余,带领全校师生共同追逐特奥梦,在她的主管下,学校近几年来被评为“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学校”、“全国特奥工作先进单位”,使学校大部分智力低下儿童都实现特奥梦、金牌梦。在如今,“白痴学者”现象大量存在,这些“白痴学者”被定义为智力低下,可是有许多特殊才能,这些特殊才能体现在计算、记忆力、绘画、音乐等各个方面。所以,特殊教育教师一定要具有发现美的眼睛,关注学生的特殊才能,并鼓励智力低下儿童及其家庭将其才能发挥到极致,指导特殊学生追梦、圆梦。

二、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

从教师自身来说,做有道德情操的特殊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一点便是真诚的热爱这群特殊的孩子及认真地服务于特殊教育事业。不能身在特殊教育前线,人却在物欲横流的官场或商场。不能因为失去好奇心与耐心,随意体罚,伤害孩子。只有做到真真正正地干一行爱一行才能坚守心中的道德情操,同时要帮助学生树立一定的道德情操。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除了教书外,育人也是很重要的。《全日制弱智学校(班)教学计划》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和爱社会主义的国民公德,懂得遵纪守法,讲究文明礼貌,使学生具有阅读、表达和计算的初步能力,发展学生的身心机能,矫正动作缺陷,提升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具有生活自立能力,并学会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以上规定,可以明显看出国家对智力低下儿童的道德要求是相当高的。可是,智力低下儿童道德的提高是有一定难度的。那么,这一难题应当由谁来解决呢?智力低下儿童的许多行为习惯通常是通过模仿与重复以达到自动化或半自动化来实现的。而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模仿的主要对象,所以教师自身的道德情操就显得尤为重要。2015年5月19日,长春智障支持性就业实训基地―阿甘餐厅试点正式开业。这里的12名智力低下员工大多来自“善满家园”智障人康复托养中心。被评选为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的胡艳苹是其创办者,对于孩子们亦师亦母的胡艳苹在2001年便开始收留智力低下者,并在“善满家园”成立后和托养中心的其他老师一道对孩子们进行技能培养,通过教授给智力低下者餐饮服务礼仪、基本的传菜、清理、搬运等技能让智力低下者感受劳动的快乐。“爱劳动”、“自力更生”更是胡艳苹用自己的道德情操送给孩子们最宝贵的礼物,让孩子们养成具有优良道德情操的行为习惯。好教师应当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带动学生。当然,学会礼貌待人、学会与人分享、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细节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真正的好教师,应当有自己的道德操守并用这些正能量影响一代一代的学生,为中国道德发展进步作贡献。

三、做好老师,要有扎实的学识

特殊教育是一门多学科的交叉学科。教育学、心理学、医学和社会学共同构成了特殊教育的学科基础[4]。根据特殊教育的特殊性,特殊教育教师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一些医学常识,将一些心理学、教育学原理如正强化原理、条件反射原理等应用到教学中,同时学会急救、学会快速稳定学生情绪等。正如所说,扎实的学识应当包括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值得强调的是,教学方法是特殊儿童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主要构成因素。教学方法运用得是否恰当,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途径和工作方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教育现象[5]。随着世界教育的转型和中国教育的发展,特殊教育方法在不断改革与发展。掌握并运用这些方法,使特殊教育艺术化,是好教师学识扎实的重要表现。这些教学方法既应当包括普通教育常使用的方法,比如讲授法等,又应当包含一些特殊教育的特殊性。智力低下儿童最大的特点是智力低于实际年龄,普遍停滞在三到五岁的水平。所以,相比较于过分严肃的初中、高中课堂,教师应该进行更为轻松的幼儿园式教学。具体来说,教学方法应该倾向于直观化、活动化。在教学过程中大量使用直观教具,通过游戏达到教学目的。总之,相关学科理论及教学方法共同构成教师教学能力的基础,是好教师扎实学识的表现。一个真正的好教师也是永恒追求知识,不满足于现有水平的教师。就如同所倡导的―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应该有一潭水。所以,为了更扎实的学识,特殊学校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汲取其他国家、其他地区的精华,剔除掉自身教育过程的糟粕,提高教学质量。

四、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

普及人工智能教育篇7

以苏州为例,在新建苏州聋盲学校以后,苏州市撤并了吴江市、吴中区特殊教育学校的盲部及聋部,两校约50名盲聋生将全部转入新校区。这种从市级教育主管部门进行整体规划的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相对学生数额较多,不宜寄宿等情况的智力障碍儿童教育,则由县市级特校进行招生教学。对新建特校如何布局规划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综合类特校的产生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没有按照特殊教育的特点,从行政上予以主观干预,认为把这三类残疾学生全部放在一起便于管理。事实上,在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鲜见综合类特校,多数为数目较多的小型的专一类特教学校。因此,就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模式来说,建议应该有地级市级教育主管部门进行统筹规划、落实,整合全市的特教资源,形成一定数量的有特色的多类型的特殊教育学校。

二、课程教材问题

特殊教育的课程与教材问题,这是制约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最大的问题。一个有着八千万残疾人的国家,一套国家授权颁布的课程与教材体系迄今尚未建立。聋教育方面,1997年出版了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但是,很多一线教师和专家认为此套教材内容陈旧、完全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所需。培智教育方面,几乎每个学校都在研究校本教材,几乎每个学校的老师都在编教材,比较著名的是上海版和浙江版。2013年,教育部在工作重点中提出,“印发盲、聋和培智三类特殊教育课程标准,启动三类特殊教育教材编写和课程资源建设工作”。由此来看,特殊教育课程与教材的混乱局面还要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然而在这种混乱局面下的特殊教育之教育教学、教科研等工作,让很多一线教师无所适从。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的严重滞后,直接影响了我国特殊教育的总体发展水平。因此,国家层面的课程及标准早日颁布并实施,以尽早解决特教工作者无课程标准、无教材的历史。

三、办学经费问题

提起办学经费,很多特殊教育学校的校长有着这样、那样的难处。特校难办,难在公用经费缺乏。主要表现在:

(一)政府重视不够,主要靠校长自己解决问题。这种状况不是很普遍,但是在很多地方依然存在。一个地区,如果县市级教育行政领导对特殊教育重视不够,就会导致特校办学经费异常紧张。特校校长的主要精力就是四处奔波,托人情,找关系,利用各种机会和场所,为学校正常运转筹措有限的经费。办学经费问题牵扯了特殊教育学校的校长过多的精力,导致学校管理松懈,办学质量低下,学校发展迟缓。

(二)特校按照普通学校标准,缺口待补。这在我国很多没有明文规定的地区所施行的公用经费政策。这些地区由于经济发展不发达或者领导不重视,没有确定特校公用经费的标准。学校缺钱了,打个报告,能解决的就解决,不能解决的就拖。这是众多特校公用经费拨付的现状。

(三)公用经费实施情况不一。目前,我国很多省市纷纷出台了特殊教育公用经费标准,要求各地按照几倍于普通中小学的标准拨付特殊教育学校公用经费。以下是国内部分省市关于特殊教育公用经费标准的规定:由上表可以看出,东部沿海省市包括经济发达省市在提高特教学生公用经费方面提高较快。令人高兴的是,作为西部省市的新疆提出了按照普通学校5~8倍的标准发放。但令人忧虑的是,省级标准到地方以后,能否不打折扣得到执行?特校公用经费的提高并落实,关键在于领导的重视。领导不重视,在经济发达地区也有可能公用经费迟迟得不到解决;领导重视,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也有可能会得到迅速提高。由于我国各地发展不平衡,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滞后。但是各个县级教育主管部门必须要确保特殊教育学校正常运转所需的各种费用,按照有关法规规定,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以及福利销售的盈利中给予适当的补助,特校校长就不需要到处奔波,从而全身心的抓教育教学和教科研工作,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真正办好让人民满意的特殊教育。

四、教学语言问题

教学语言之乱主要体现在聋教育方面。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关于聋校教学用语是姓“口”还是姓“手”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很多聋校因为各自传统,自动分为手语聋校或口语聋校。到底是用手语还是用口语,莫衷一是。国家教委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口语为主,手势语为辅”。但是在很多学校,依然实施“单一”的教育教学语言。到2001年,丹麦“双语教育”被引进,国内很多聋校纷纷进行试验,“双语教学”“双语文化”“聋人教师”等等,一时间充斥整个聋教讲坛,又将聋校教育教学语言推上路风口浪尖。“口“”手”之争,又增加了“聋人手语”“聋人文化”。笔者以为,聋校课堂教学语言必须按需实施。“只有适应聋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残余听力好的,经过一段时间语言康复的,那你就是用口语教学,让其最大限度的在语言表达等方面接近健听人群;残余听力不好的,经过康复无效果的,你就用手语,在此基础上再去研究聋人手语。先进的教育理念也好,科学的训练手段也罢,关键要适应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需要,要适应孩子的需求。

五、职教“普教”问题

这里的职教和普教,主要是特殊教育高中阶段的教育类别。这里的普教,是相对职教而言,是特教中的“普教”,是实际意义上的学历教育。就特殊教育高中教育而言,目前存在着“学知识”还是“学技能”之争。《2012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止到2012年已开办特殊教育普通高中班(部)186个,在校生7043人。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班)152个,在校生10442人。坚持“职教”理论的认为,这些残障学生已经接受了九年制的义务教育,从年龄、知识结构以及家庭需要,应该可以进行职业教育。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为将来走上社会、自立社会、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坚持“知识”理论的认为,“职业”教育为时过早,九年制义务教育所教给学生知识相比普通教育相比,无论从结构还是深度,都不在一个层次上。要想让这些残障学生将来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拥有比较高的学历,成为有较高学历和文化修养的现代残疾人。关于这个争论,笔者以为,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比较重要。学生认为年龄大了,需要就业来减轻家庭的压力,那么就选择职业教育;如果学生年龄尚小,有进一步学习和深造的希望和能力,那么就选择普通高中教育。有需求就有市场,高中阶段的教育也不必为此而争,说谁轻谁重都不正确,关键是学生自我的选择以及家庭的需求。建议所有的残疾人高中教育都能设职教和普教,让学生自我选择,根据学生实际能力来决定其接受什么样的教育。

六、医教结合问题

“医教结合”这是目前很时髦的特教词汇,全国上下特教界一时掀起了“学医”的热潮。从特殊教育的诞生来看,有些类别的特殊教育甚至特殊教育学校都是由医生创建的。诚然,特殊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和医学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新生儿用药的注意以及新生儿缺陷筛查,从某种角度直接导致残疾人的出生减少;医学的发展对人们怎么来认识自闭症提供了很多可能;很多医学上的新发现、新发明又使较多的残疾人摆脱了残疾的困扰……在盲、聋、弱三类残疾儿童教育过程中,弱智学生的教育过程对“医”的依赖更多。在培智学校康复类训练占了很大的比例。支持者认为,不同疾病对学习能力的影响不同,同一疾病不同部位的病变对学习能力的影响也不同。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因没有系统的医学理论作为支撑,没有“医生”参与的特殊教育是不完整的;没有“医学”参与的特殊教育是不科学的,没有“医疗”参与的特殊教育是不全面的。参与持反对意见者认为,“医教结合”当以什么为主?如此大规模的实施,教育的本质何在?教育的主导地位何在?“医学和教育”谁为手段谁为目的?对此,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医教结合”是特殊教育的退步!笔者认为,正规特殊教育师范院校毕业生都必须要有一定的医学基础,如遗传学、解剖学、病理学,这些理论都要涉及。因为特殊教育要解决什么是残疾儿童,以及为什么会有残疾儿童的问题。但是作为特校的教师,主要是对特殊儿童教育学、心理学的学习和研究,是要解决一个怎么教的问题,而不是怎么医的问题。就聋教育而言,每个聋校的教师要知晓聋的产生、分类以及助听器的相关知识,但是如何给每个聋生测听残余听力,装配助听器那就是医生的事情了。由此来看,在特殊教育学校,“医”和“教”有个界限。特教教师要关注和研究的是各类残障对青少年的身心影响,以及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施“补偿”,而如何减轻学生的残障程度,最大限度的恢复已经衰退的某个功能,则是康复师们的工作了。当前发达地区在特殊教育尤其是培智教育方面的探索,实际上是教育、康复一体化的进程。众多的培智学校的工作是对智力障碍学生边教育、边康复的过程,是康复为教育服务的过程,是以教育为主、康复为辅的过程。

七、随班就读问题

普及人工智能教育篇8

[关键词]智能设备;本科教学;教育方法

1新时期本科教育改革面临的新问题

大学本科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人才储备,对国家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目前,大学阶段的高等教育质量广受诟病,高精尖人才流失。然而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教育改革明显滞后,教学方法数十年基本上没什么变化[1],这使得大学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提高显得尤为迫切。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曾将方法比喻为“破足而不迷途的人能够赶过虽健步如飞却误入歧途的人。”他把方法和目标融为一体,全释了方法就是人发展的捷径[2]。我国教育部门非常重视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制定了一些保障性的政策法规[3,4]。以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性,积极实践启发式、探讨式、研究式等生动活拨的教学方法因此,高等教育中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也就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热点[5-9]。尤其是当下,随着智能设备的普及,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更加容易分散注意力,这给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正确迎接挑战,合理利用现代工具,结合教育改革中新的教学方法,将智能科技融入教学活动中,从而提高等教学质量成为摆在广大教育者面前的新课题。

2新时期对于智能设备的认识

本文所指出的智能设备指时下广泛普及的智能手机、pad。智能设备的普及极大地分散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同时,事践证明禁止和处罚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智能设备的行为对改善教学秩序收效甚微。因此,对于智能设备,如何使其发挥正面作用,教育工作者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首先,对智能设备有一个正确、合理的定位。教育方法改革的要点依旧在于转变教学思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智能设备作为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件利器,去推动改革的进行,而不是让其喧宾夺主。其次,教师应当主动学习,掌握智能设备的应用。目前,高等教育工作者普遍缺乏对智能设备的应用意识,视其为影响学生学习的障碍。任何一件新生事物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教育工作者要做好的是克服偏见,主动学习,应用智能设备,融入教学课堂。最后,合理引导,真正使智能设备为我所用。不断创新,引导学生将智能设备应用于学习中,开发更多、更有益的学习形式。使得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得到快乐和成就感,从而逐步使学生建立主动学习的思想。

3借助智能设备的本科教学的建议

教学方法的变革离不开时代的特征,合理融入智能设备将会是对大学教育方法创新有益的探索。笔者结合自身从事教育工作的经历,从问题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方面提出以下教学方法改革建议:

(1)加强同学生的沟通联系。教师可以利用智能设备建立社交群组,使教育者和学生处在同一环境下。便于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进度,掌握学生动态。初期,学生会感觉拘束、不敢表达等不适应的情况。因此,教师应当具有充分的耐心,慢慢完善。

(2)丰富教学形式,使得课堂从单一的演讲与听众的形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教师可以在已经建立的群组中,对同学们提出问题,利用问题促进学生进行有目的学习。利用贴近生活的事例,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利用课堂教学进行反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传统大学教育模式下,教师在课后缺乏与学生交流,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反馈、解决,造成积累问题增多,最后不了了之。针对此问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及时将学习疑问反馈给教师,教师也可以不直接提供答案,而是先鼓励学生思考,或是将问题抛出,吸引其他同学思考、回答。对于共性的问题,教师亦可以在课堂讲解,加深学生印象。

(4)组织内容丰富的学习竞赛。可以由教师在群组中提出问题,学生进行抢答,以此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对于应用智能设备辅助教学的方法,应当集思广益,促进使其日趋完善让智能设备不再是教师和学生对立的焦点,而是教学过程中联系教师和学生的纽带。

参考文献

[1]别敦荣.大学教学方法创新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30(4):95-101,118.

[2]霍军.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2010-07-29.

[4]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R].1998-04-10.

[5]张安富.改革教学方法探索研究型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12(1):65-67.

[6]高菲菲.对体育教学方法研究现状的分析和评价[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8(3):14-16.

[7]雷儒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D].武汉大学,2012.

[8]邵士权.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方法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

普及人工智能教育篇9

关键词:全面智能发展 不可缺少 作用 意义

我们不难发现,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问题愈来愈受到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对于如何促进青少年的全面智能发展,国家教委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教育改革方针和教育理念,新的教育理念更是强调要以培养人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促进受教育者身心的全面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就曾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过关于智能发展的重要理论。近20年来,不仅在心理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在教育领域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各门的学科教学中也引发了许多新的探索。最重要的是,这些探索都强调本学科对促进其他学科能力的作用,同时注重通过与其他学科的渗透与结合使本学科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其中就包括了舞蹈教育。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各种不同领域,如:语言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包括舞蹈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等。这些智能具有相当的独立性,而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常常是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在这些智能的发展过程中,互相影响、互相渗透是非常广泛的。在教育上,一方面应当根据个人的能力发展的独特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另一方面应当改变以前的不同学科分别以特定的智能发展为目标的分工模式,转向各个学科都围绕发展多元智能的整体目标来设计和实施教学内容。最早的教育家之一柏拉图清楚地意识到全面教育的重要性。他说:“教育的目的就是赋予身体与思想最完美、最理想的能力。”而舞蹈教育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更是这一实施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优秀的舞蹈教育传统

首先就文化艺术的历史传承性而言,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舞蹈教育传统。有关中国上古时代的舞蹈教育记载已屡见史籍。《史记五帝记》言舜时“以夔为典乐教樨子……诗言意,歌长言,身依永,律和声,八音能谐,毋相夺论,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此记载在《竹书纪年》中得以印证。《竹书纪年》载舜“十七年春二月入学初用万”即远在舜的时代,已经在官方学校里对贵族子弟实施万舞教育。万舞,乃是一种以干羽为舞具的宫廷乐舞。因此,至少在舜的时代,我国已经在学校中实施了乐舞教育。至周初时,舞蹈教育已成定制,且蔚为大观。当时,对不同年龄的学童,在教学内容方面,已有了明确的教学要求:“十有三年,学乐,诵歌,舞勺。”“成童舞象”(《礼记内则》)并且依周礼的规范,在不同时令阶段,对舞蹈教学的内容有相应的规定:“凡必学时,春夏学干戈,秋冬学羽,皆有序。”(《通典卷53》序)就是周代官办之学校。如果说,周代“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弟子才有机会“习舞”的话,则孔子在唇枪舌剑末所办之私学,在其所教弟子所习之“六艺”中,也同样充实有乐舞教育的内容。《晏子春秋》中载孔子“歌鼓舞以聚徒”,以歌舞形式聚众多门徒弟子,足见歌舞教育在其时社会下层民众中也是颇具影响力和感召力的。同时,也证实了即使在两千多年之前的古代文化氛围内,舞蹈教育也是普通平民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二、当代舞蹈教育的缺失

就中国的舞蹈教育状况而言,长期以来我国舞蹈教育的价值曾被人们所低估。许多人认为,舞蹈能力的培养只是对少数将来要从事舞蹈工作的人是必需的,对一般学生来说只是点缀,中国的小学教育一直到大学教育从来没有把舞蹈课列入必学课程之中,只是少数条件较好的学校在课外活动课加入一些舞蹈活动内容。甚至在一些偏远或不发达地区,除了主科教育,其他艺术教育更是为零,又何来舞蹈教育。就算在一些较为发达的城市也存在不重视普及舞蹈教育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最直接的原因是没有确定舞蹈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其实在舞蹈教育中,舞蹈能力也是控制肢体完成动作的能力,即身体运动智能,它本身就是重要的智能,就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舞蹈活动对多元智能的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贡献。例如,舞蹈能力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有相当的促进作用。有关研究证明,在校有舞蹈特长或其他音乐特长的学生并不像以前人们所认为的丧志或不务正业,相反这部分同学无论在学习成绩或是在组织能力上都大大超过其他同学。这些都显现了舞蹈智能的发展不仅对于音乐智能和身体智能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对于自我认识智能和人际关系智能的影响更为显著。有关专家认为:在舞蹈和舞蹈教育的诸多价值中,最重要的是自我认识和自我成长及与此相连的独特的情绪体验。舞蹈教育可以发展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和自学心,扩展表达力和影响力。

三、国际舞蹈教育现状

我们可以看到在目前的世界教育体系中,舞蹈教育大致可分为两种模式:一类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普及型教育体制;一类是以前苏联为代表的早期专业型舞蹈教育制度。在美国,自上世纪以来,小学、中学、大学里都普遍设有学生所必修的舞蹈课程,且教学目标明确,自成体系。1994年美国公布的《2000年教育法》,首次以政府的名义规定了《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将音乐、舞蹈、戏剧、美术、影视等统括为艺术科,成为同语言、数学等诸学科并立的学校教育的核心学科之一。而值得注意的是,艺术科的各门课程从小学伊始,一直延续到十二年级,相当于中国的高中毕业。“从小学到初中,音乐、舞蹈是必修课。艺术课程每周所占学时,各校稍有不同。在我们所看到的学校里,少的有三学时,多的达五学时。”(郭明达:《世界艺术教育》第23页)而在美国的大学里几乎均设有舞蹈学科。在美国的普通教育乃至高等教育体系中,舞蹈不仅被视为一种艺术形式,更被视为一种培养人、教育人、美化人、优化人的重要教育手段,具有了其独立的、不可替代的教育学科地位。毫无疑问,这种普及型舞蹈教育机制,对于提高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道德文明素质、艺术素养,全面提升受教育者的文明人格都是大有益处的。 以前苏联为代表的舞蹈教育则强调并致力于对专业舞蹈人才的培养。某些学者称之为早期专业型舞蹈教育模式。这一模式的特点是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形成了一个较为独立而封闭的舞蹈教育子系统。这一机制的优势在于,它能够最大限度地发现并强化培养出一批出类拔萃的舞蹈专门人才。这种舞蹈教育主要是通过中等专业教育予以实施。如俄罗斯最为著名的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两所舞蹈学校,招收读完小学三年级的十岁儿童入学,学制分别为八至九年。在这类舞蹈学校里,学生们要学习完全部小学、中学的文化课程,并同时要学习舞蹈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而在其他音乐、戏剧等高等学校里,学生则专攻教育、编导和部分史论专业。这类早期专业型舞蹈教育体制,其宗旨在于对舞蹈本身艺术价值的探求和提升。并且,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也确实培养出诸如巴甫洛娃、卡萨文娜、谢苗诺娃、扎哈罗夫、乌兰诺娃等一批闻名于世的杰出舞蹈家,对世界芭蕾艺术贡献卓著。

四、进行舞蹈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及未来展望

进行舞蹈教育并不是为了让学生学会一两个舞蹈剧目或舞蹈技巧,而是为了在学习中得到技能。许多人认为舞蹈仅仅是步骤与姿势的简单记忆,学习它产生不了什么更深远的意义。那到底舞蹈对于青少年有什么直接意义?从美的角度出发,可以列举下列几条:

(1)舞蹈可以使学生感受和发扬积极、艰苦、乐观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共产主义思想的培养;

(2)我国悠久的舞蹈传统和丰富多彩的民间舞,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集体舞可以培养集体主义和团结友爱的精神,可以加强纪律观念;

(4)力量型舞蹈,可以培养勇敢、豪迈和进取精神;

(5)抒情型舞蹈,可以陶冶性情,培养优美的情操,在获得美的享受中增强对美的感受力;

(6)舞蹈可以使身体器官灵活敏锐,从而增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智力;

(7)可以养成优美的举止和正确的体态习惯,增加辨别美丑的能力;

(8)舞蹈的节奏性,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和节奏感,感受事物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办事能力;

(9)舞蹈可以健身,有助于学生身体的匀称发展。

所有这些都让我们意识到舞蹈——作为一门艺术教育学科——能够和谐地将身体、精神、情感以及社会的不同层面融合在一起。舞蹈有卓越的潜能来发展舞蹈教育的各个方面。

学习和认知的结果不仅是因为教育,而是因为学生被引导到一条金色的发现之路。教育不是事实和技巧的堆砌。将科学等其他学科融会到美学中来,可以极大地提高教育能力,同时也给予认知完整性。通过对艺术的追求和体验,学生会有更敏锐的观察力及对事物的鉴赏能力,只有这样教育才是最有效的。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从出生时的手舞足蹈开始,生命就有了它的活力。身体本身是不能与情感、知识、社会所分离的,舞蹈教育正好把这些都结合起来,构成人的完整性。从教育的长远来看,有一项技能可能会帮助一个学生找到一份工作。但是这项技能或许很快就会被淘汰,所以我们需要知识全面、可塑性高的人才来满足新的需要。舞蹈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也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这一教学宗旨。

虽然我们的舞蹈普及教育还并未在全国范围展开,但我们欣喜地看到已经有些中小学甚至高校已开始填补这一空白。中央电视台《舞蹈世界》栏目就曾经先后报道了北京二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这些名校舞蹈教育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不管是以何种形式进行着,至少这一教育形式的新变化已日益浮出了水面。 本文来自职称论文网

作为一名高校舞蹈教育工作者,笔者比较倾向于恢复中华民族数千年的舞蹈教育传统,即对受教育者,从幼儿教育开始,直到高等教育,实施普遍而正规有序的舞蹈教育,将舞蹈作为一门既健美人的体魄,又陶冶人的性情;既阐扬人的艺术个性特点,又培育人的集体团队理念的独立学科,郑重列入国民教育系统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舞蹈教育既名正言顺又理直气壮地登上高等教育的大雅之堂,占有本应占有的教育领域的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舞蹈知识手册》隆荫培 徐尔充 欧建平著 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9

[2]《风姿流韵——舞蹈文化与舞蹈审美》于平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3]《国家艺术课程标准》

普及人工智能教育篇10

关 键 词:全面智能发展 不可缺少 作用 意义

我们不难发现,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问题愈来愈受到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对于如何促进青少年的全面智能发展,国家教委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教育改革方针和教育理念,新的教育理念更是强调要以培养人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促进受教育者身心的全面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就曾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过关于智能发展的重要理论。近20年来,不仅在心理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在教育领域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各门的学科教学中也引发了许多新的探索。最重要的是,这些探索都强调本学科对促进其他学科能力的作用,同时注重通过与其他学科的渗透与结合使本学科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其中就包括了舞蹈教育。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各种不同领域,如:语言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包括舞蹈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等。这些智能具有相当的独立性,而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常常是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在这些智能的发展过程中,互相影响、互相渗透是非常广泛的。在教育上,一方面应当根据个人的能力发展的独特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另一方面应当改变以前的不同学科分别以特定的智能发展为目标的分工模式,转向各个学科都围绕发展多元智能的整体目标来设计和实施教学内容。WwW.133229.CoM最早的教育家之一柏拉图清楚地意识到全面教育的重要性。他说:“教育的目的就是赋予身体与思想最完美、最理想的能力。”而舞蹈教育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更是这一实施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优秀的舞蹈教育传统

首先就文化艺术的历史传承性而言,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舞蹈教育传统。有关中国上古时代的舞蹈教育记载已屡见史籍。《史记五帝记》言舜时“以夔为典乐教樨子……诗言意,歌长言,身依永,律和声,八音能谐,毋相夺论,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此记载在《竹书纪年》中得以印证。《竹书纪年》载舜“十七年春二月入学初用万”即远在舜的时代,已经在官方学校里对贵族子弟实施万舞教育。万舞,乃是一种以干羽为舞具的宫廷乐舞。因此,至少在舜的时代,我国已经在学校中实施了乐舞教育。至周初时,舞蹈教育已成定制,且蔚为大观。当时,对不同年龄的学童,在教学内容方面,已有了明确的教学要求:“十有三年,学乐,诵歌,舞勺。”“成童舞象”(《礼记内则》)并且依周礼的规范,在不同时令阶段,对舞蹈教学的内容有相应的规定:“凡必学时,春夏学干戈,秋冬学羽,皆有序。”(《通典卷53》序)就是周代官办之学校。如果说,周代“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弟子才有机会“习舞”的话,则孔子在唇枪舌剑末所办之私学,在其所教弟子所习之“六艺”中,也同样充实有乐舞教育的内容。《晏子春秋》中载孔子“歌鼓舞以聚徒”,以歌舞形式聚众多门徒弟子,足见歌舞教育在其时社会下层民众中也是颇具影响力和感召力的。同时,也证实了即使在两千多年之前的古代文化氛围内,舞蹈教育也是普通平民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二、当代舞蹈教育的缺失

就中国的舞蹈教育状况而言,长期以来我国舞蹈教育的价值曾被人们所低估。许多人认为,舞蹈能力的培养只是对少数将来要从事舞蹈工作的人是必需的,对一般学生来说只是点缀,中国的小学教育一直到大学教育从来没有把舞蹈课列入必学课程之中,只是少数条件较好的学校在课外活动课加入一些舞蹈活动内容。甚至在一些偏远或不发达地区,除了主科教育,其他艺术教育更是为零,又何来舞蹈教育。就算在一些较为发达的城市也存在不重视普及舞蹈教育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最直接的原因是没有确定舞蹈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其实在舞蹈教育中,舞蹈能力也是控制肢体完成动作的能力,即身体运动智能,它本身就是重要的智能,就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舞蹈活动对多元智能的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贡献。例如,舞蹈能力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有相当的促进作用。有关研究证明,在校有舞蹈特长或其他音乐特长的学生并不像以前人们所认为的玩物丧志或不务正业,相反这部分同学无论在学习成绩或是在组织能力上都大大超过其他同学。这些都显现了舞蹈智能的发展不仅对于音乐智能和身体智能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对于自我认识智能和人际关系智能的影响更为显著。有关专家认为:在舞蹈和舞蹈教育的诸多价值中,最重要的是自我认识和自我成长及与此相连的独特的情绪体验。舞蹈教育可以发展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和自学心,扩展表达力和影响力。

三、国际舞蹈教育现状

我们可以看到在目前的世界教育体系中,舞蹈教育大致可分为两种模式:一类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普及型教育体制;一类是以前苏联为代表的早期专业型舞蹈教育制度。在美国,自上世纪以来,小学、中学、大学里都普遍设有学生所必修的舞蹈课程,且教学目标明确,自成体系。1994年美国公布的《2000年教育法》,首次以政府的名义规定了《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将音乐、舞蹈、戏剧、美术、影视等统括为艺术科,成为同语言、数学等诸学科并立的学校教育的核心学科之一。而值得注意的是,艺术科的各门课程从小学伊始,一直延续到十二年级,相当于中国的高中毕业。“从小学到初中,音乐、舞蹈是必修课。艺术课程每周所占学时,各校稍有不同。在我们所看到的学校里,少的有三学时,多的达五学时。”(郭明达:《世界艺术教育》第23页)而在美国的大学里几乎均设有舞蹈学科。在美国的普通教育乃至高等教育体系中,舞蹈不仅被视为一种艺术形式,更被视为一种培养人、教育人、美化人、优化人的重要教育手段,具有了其独立的、不可替代的教育学科地位。毫无疑问,这种普及型舞蹈教育机制,对于提高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道德文明素质、艺术素养,全面提升受教育者的文明人格都是大有益处的。

以前苏联为代表的舞蹈教育则强调并致力于对专业舞蹈人才的培养。某些学者称之为早期专业型舞蹈教育模式。这一模式的特点是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形成了一个较为独立而封闭的舞蹈教育子系统。这一机制的优势在于,它能够最大限度地发现并强化培养出一批出类拔萃的舞蹈专门人才。这种舞蹈教育主要是通过中等专业教育予以实施。如俄罗斯最为著名的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两所舞蹈学校,招收读完小学三年级的十岁儿童入学,学制分别为八至九年。在这类舞蹈学校里,学生们要学习完全部小学、中学的文化课程,并同时要学习舞蹈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而在其他音乐、戏剧等高等学校里,学生则专攻教育、编导和部分史论专业。这类早期专业型舞蹈教育体制,其宗旨在于对舞蹈本身艺术价值的探求和提升。并且,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也确实培养出诸如巴甫洛娃、卡萨文娜、谢苗诺娃、扎哈罗夫、乌兰诺娃等一批闻名于世的杰出舞蹈家,对世界芭蕾艺术贡献卓著。

四、进行舞蹈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及未来展望

进行舞蹈教育并不是为了让学生学会一两个舞蹈剧目或舞蹈技巧,而是为了在学习中得到技能。许多人认为舞蹈仅仅是步骤与姿势的简单记忆,学习它产生不了什么更深远的意义。那到底舞蹈对于青少年有什么直接意义?从美的角度出发,可以列举下列几条:

(1)舞蹈可以使学生感受和发扬积极、艰苦、乐观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共产主义思想的培养;

(2)我国悠久的舞蹈传统和丰富多彩的民间舞,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集体舞可以培养集体主义和团结友爱的精神,可以加强纪律观念;

(4)力量型舞蹈,可以培养勇敢、豪迈和进取精神;

(5)抒情型舞蹈,可以陶冶性情,培养优美的情操,在获得美的享受中增强对美的感受力;

(6)舞蹈可以使身体器官灵活敏锐,从而增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智力;

(7)可以养成优美的举止和正确的体态习惯,增加辨别美丑的能力;

(8)舞蹈的节奏性,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和节奏感,感受事物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办事能力;

(9)舞蹈可以健身,有助于学生身体的匀称发展。

所有这些都让我们意识到舞蹈——作为一门艺术教育学科——能够和谐地将身体、精神、情感以及社会的不同层面融合在一起。舞蹈有卓越的潜能来发展舞蹈教育的各个方面。

学习和认知的结果不仅是因为教育,而是因为学生被引导到一条金色的发现之路。教育不是事实和技巧的堆砌。将科学等其他学科融会到美学中来,可以极大地提高教育能力,同时也给予认知完整性。通过对艺术的追求和体验,学生会有更敏锐的观察力及对事物的鉴赏能力,只有这样教育才是最有效的。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从出生时的手舞足蹈开始,生命就有了它的活力。身体本身是不能与情感、知识、社会所分离的,舞蹈教育正好把这些都结合起来,构成人的完整性。从教育的长远来看,有一项技能可能会帮助一个学生找到一份工作。但是这项技能或许很快就会被淘汰,所以我们需要知识全面、可塑性高的人才来满足新的需要。舞蹈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也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这一教学宗旨。

虽然我们的舞蹈普及教育还并未在全国范围展开,但我们欣喜地看到已经有些中小学甚至高校已开始填补这一空白。中央电视台《舞蹈世界》栏目就曾经先后报道了北京二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这些名校舞蹈教育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不管是以何种形式进行着,至少这一教育形式的新变化已日益浮出了水面。

作为一名高校舞蹈教育工作者,笔者比较倾向于恢复中华民族数千年的舞蹈教育传统,即对受教育者,从幼儿教育开始,直到高等教育,实施普遍而正规有序的舞蹈教育,将舞蹈作为一门既健美人的体魄,又陶冶人的性情;既阐扬人的艺术个性特点,又培育人的集体团队理念的独立学科,郑重列入国民教育系统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舞蹈教育既名正言顺又理直气壮地登上高等教育的大雅之堂,占有本应占有的教育领域的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舞蹈知识手册》隆荫培 徐尔充 欧建平著 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9

[2]《风姿流韵——舞蹈文化与舞蹈审美》于平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3]《国家艺术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