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知识十篇

时间:2023-10-17 17:37:12

汉语言文学知识

汉语言文学知识篇1

论文摘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建设中,贯彻落实“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办学理念。调整课程体系,将原有汉语言文学专业重视知识点传授,以培养知识型人才为主的教学模式,调整为以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主的能力型教学模式。遵循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教学规律,设计新的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改变教学手段,配置相关教学资源。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时代背景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专业,远离社会,它就没有生命力。传统知识型人才培养模式,知识的讲解传授成为教学和考试考查主题内容。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的现象十分普遍,由此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相当严重。在市场经济社会背景下,本专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的挑战。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创业普遍困难。经济社会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具有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具有在谈判、公关、策划、教学、写作等活动中,运用美好的、得体的、雄辩的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通过语言能够进行广告宣传和公司企业形象设计等。由此,专业课堂教学中的文学观念、语言观念发生了变化。文学的认知功能、宣传教育功能在弱化,而潜移默化的心理疏导功能、娱乐功能、审美功能等在增强,社会要求通过文学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不再是认识社会历史或某个集团阶级利益,而是培养熏陶人的人品人格、提升人才的审美品位。在专业教学中,语言的符号学性质得到确认,它不再只是工具性的,它更是思想性的。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越来越普及,社会对通过语言进行交际的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母语交流的水准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社会对写作人才的需求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的要求。

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教学规律,改变中文教育观念,只有通过能力教育,才能提升办学品位,形成办学特色。立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能力全方位的培养,紧密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来思考,对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结构性的调整和改造,设计新型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完成由知识型人才向能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和转变,是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对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提出的必然要求。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专业,由于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和意识形态的巨大冲击, 80、90年代以来改革在不断进行。文学观念和语言观念的变化,导致了课程内容的巨大变化。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课程体系也在调整,普遍增设了新闻类、影视艺术类课程,加大了实践性课程的比重,重视毕业论文的写作和指导,删减了部分过时了的课程,在提高本专业学生的素质上进行过大量的实验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武汉大学於可训主持的“拓展教学空间,构造多维平台,综合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中国现当代文学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但本专业基本内涵在“五四”时代初步确立, 50、60年代借鉴苏联模式,形成了到目前为止公认的课程体系。由于时代的局限,其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知识型的。能力培养只是知识传授的衍生物,能力本身不是它的目的。目前所用教材、考试方式、授课方式等,仍然将人才培养模式中主体内容限定在知识点的传授上,传统的死记硬背、掉书袋、照本宣科的书呆子式教学模式依然存在。这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的时代需要,明显不适宜于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本专业人才。改革势在必行,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积淀相当深厚,它是一股强大的因循守旧的保守势力。大型的历史悠久的重点大学中文系,大多意识到了本专业改革必然趋势,但由于历史的传统因袭负担重,作整体性的专业调整相当艰难,尾大不掉,而一般的地方性院校又没有实力(师资力量、教学经验、学术储备不足)从事这方面的专业调整和改造。根据我校中文系的实际,从整体上改造汉语言文学专业,对本专业进行结构性调整和改造,选择从目前社会对本专业人才所急需的文学审美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入手,全面提升本专业人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从而形成自身鲜明的特色,是既切合实际又顺应时势的。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建设思路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本专业的教育教学规律,本专业特色建设的基本思路可以确定为:

(一)调整课程体系 根据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的时代要求和目前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将原有汉语言文学专业重视知识点传授,以培养知识型人才为主的教学模式,调整为以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主的能力型教学模式。遵循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教学规律,设计新的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改变教学手段,配置相关教学资源。调整后,本专业课程体系将以文学类课程为主,语言类、写作类课程具体落实本专业人才的能力培养目标。具体操作方式是: 1·在文学课的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根据新的时代要求,改变文学观念,以提升人文素质、塑造完美的人为目标,调整改造原有文学课程陈旧的文学和文学史观念,以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人品为目标,重点培养学生艺术感悟、艺术欣赏和审美判断能力,使学生对文学的把握从侧重理解抽象的、概念化的社会历史转变为侧重理解生动形象的人。在课程设置上,根据课程性质将过去的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合并为现当代文学,相应开设具体作家作品研究的选修课;将过去的古代文学分阶段授课的方式改为块状式讲解的课程,以小说、戏剧、诗歌、散文等文体形式发展为线索讲解,以考察文学自身发展规律为主,并辅之以具体作家作品研究的系列选修课的开设;外国文学以作家作品讲解为主;文学理论课、美学课以专题形式开设。2·在语言课的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根据ZHC的精神和要求,重视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自我表达能力和倾听理解能力协调发展。将过去的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合并为一门汉语课程,语言学课程以应用语言学内容为主。3·在写作课的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由于社会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迫切需要“笔杆子”,而能说会写也是毕业生就业最好的标签。写作课将以培养学生实践写作能力为主,根据学生个性需求,提供相应的文学写作、公文写作、新闻写作的课程,外聘著名作家、记者、编辑、秘书等开设专题讲座,负责学生课外写作辅导,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从本质上改变原有写作课侧重于理论的性质,使写作课的实践本质落到实处。4·其他专业课本着实用原则适当开设,围绕三种能力增设哲学、历史、宗教、音乐、美术、影视等相关专题选修课。

(二)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根据三种能力培养的设计,运用新的史识、史观,观照、筛选、解读文本,调整确立新的课程内容。调整后,文学、语言、写作等不同课程类型的教学内容,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在文学史课程中,精选真正的文学经典作为教学内容,删除那些用陈旧的文学和文学史观念遴选出来的作家作品和相关内容。在汉语课程中,着眼于实际生活中思想交流的需要,根据ZHC的要求,强化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将教学内容的重点放在对学生文学审美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上,确立三种能力的心理学基础和各自在人才整体素质发展中的地位。审美能力体现人才的基本素质,是教学重点,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是人才基本素质的具体体现。以文学审美能力培养为中心,根据人才个性发展需求,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培养不同人才各自不同的能力。

(三)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 改变传统的“一言堂”讲课方式,增加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艺术感悟能力、细致地观察事物的写作敏感力和口头表达、临机应变的能力等。根据时展、社会需要和人才个体差异确定本专业人才三种能力的结构形态和培养这三种能力的方式方法、具体措施,是形成本专业办学特色的关键。需要平衡处理的关系有:

1·三种能力之间的综合协调发展。以培养完美的人的文学审美能力为核心,让具有实际运用价值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升建立在扎实的人文素养的基础上。

2·三种能力各自的层次划分。如写作能力层次中,观察能力是首要的,其次是语言运用能力层次,再其次是形象思维的能力,最高层次是创新思维能力。

3·培养三种能力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贯彻对学生思维能力进行培养的意识,强化素质教育、创新教育。

4·教学方式相应改变为研讨式教学,在师生互动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悦中充分展现自身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课外辅导将成为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不仅系内教师需要加大课外辅导的力度,外聘的著名作家、记者、编辑、秘书等,也将成为课外辅导的生力军。创办写作实验班,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创办写作事务所,沟通与社会的广泛联系。

这种特色建设思路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1·与时俱进:人才能力的培养与时代进步、社会发展紧密相连,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体现了与时俱进、因势变通、开拓进取的精神。

2·综合性、系统性:本教改是系统的综合改革。对人才能力的培养,渗透在本专业所有课程教学之中,能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3·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心的转移,从重知识型的教学转变为重能力型的教学。

4·实:将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目标具体化为文学审美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写作能力,以此可以确立汉语言文学专业各门课程教学改革的子课题和建立切实有效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测评体系。

汉语言文学知识篇2

一、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要系统化

汉语言文学主要由汉语语音,语法和词汇组成,汉语言这门课程的学习强调系统学习,要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首先要把汉语言的内容,模块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在脑袋中形成一定的知识架构,这样,才能够实现知识的衔接和记忆。汉语言文学的教材在编排上一般会按照基础到提升部分,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就必须要按照基础——提升,这样的顺序,系统化学习是能够全面地掌握整体知识,系统化学习还讲求对知识的衔接,汉语言文学的基础知识对后面较难的部分是关键的,只有掌握基础知识才能够进一步学习更深的部分,汉语言系统化学习就要求不能够遗漏任何知识模块,否则系统化学习就不完整。汉语言文学的组成成员中,相对比较基础的内容,比如汉字或者词组,要完整地掌握这部分级别较低的组成成员,就像英语学习中,单词是基础一样,没有单词就没有完整的句式和文章。认识到课程的系统性,然后明确学习顺序,知识的结构,学习中才能在脑海中形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蓝图,汉语言系统化学

习就必须对基础知识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然后才能够打好基础,以便后续学习中将知识模块串联起来,把相关的知识系统化地联系起来。系统化学习还能够方便我们的记忆,很多人在学习语言时,记忆的东西总是成为一个难点,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一些必要的记忆技巧,另外,是因为他们没有理解性地进行记忆,没有掌握知识结构和知识系统,这样他们要记忆东西就会比较难。只有认识到汉语言文学系统化学习的重要性,并且在学习中把握好系统化学习方法,才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汉语言文学。

二、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必须要抓住学习重点

汉语言文学内容丰富,并且理论也很多,要学习好汉语言文学就必须对学习内容进行必要的整理,总结,要把握汉语言文学的重点内容,深入学习。其实,任何科目都是有偏重点的,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也有它的重点,加强对重点的学习,有目的性地学习才能掌握真正有用的东西。汉语言文学中,存在着名词术语较多,知识点多,语言或者句子的表达形式多样的情况,因此,面对这么多的汉语言文学知识,我们不可能全部都啃下来,只能是有针对性地抓出重点来学习,抓重点学习又具体分为三个层面,第一是针对名词术语的学习,这方面具体来说就是对汉字,词汇,拼音,语法语音等的重点学习,拼音是汉语言的基础,掌握拼音,我们才能实现语言的沟通,只认得字而不会读是没有用的。抓住重点来说,就首先要掌握这些基本的,也是重点的部分来深入学习。另外,语音学习的话可以通过磁带或者录音等来配合我们的学习,磁带或者课本一般会有配套的磁带,它有很全面,正确的语音教学,可以多利用这些东西来学好汉语言基础。第二,是对句子或句式的分析方法。汉语言文学从词汇到句子再到整片文章,是一个逐渐提高的过程,汉语句子句式的学习也是一个重点。汉语言句式分类很多,有陈述句,感叹句,反问句等等,这些特殊的句式对句子的意思是有直接的影响的,同样一段文字,加上不用的标点符号意思就可能完全改变,因此,句式学习不仅是汉语言文学学习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只有搞懂每个特殊句式,才能够正确理解文章的意思。要掌握句式的含义,必须要掌握每种句式的结构,遇到具体问题还要进行句式分析,经过分析确定句子所表达的意义。另外,汉语言文学中,在文言文的学习上,是相对比较难的,文言文的句式其实也都有一个明确的结构,面对文言文时,要分清楚每段话的特殊句式或者句子的含义,分析和探究汉语言文学的句子句式,掌握这个重点,这样对能更好地学好汉语言文学。第三,汉语言中,对关联词,连接词的重点掌握。汉语言文学中,句子与句子之间一般都要通过关联词来进行链接,关联词对整片文章的衔接性或者通顺与否都是有很大影响的。对关联词的意思不明确的话就不能够搞清楚句子的意思,所以,在学习好汉语言文学时,关联词的学习也是一个重点。关联词就像词汇一样是必须花时间去记忆,积累的。在日常沟通中,关联词的运用也是很多的,关联词应该作为汉语言文学学习的一个重点来讲,汉语言的学习重点,总的来说,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还有一些其他的方面,比如还有理论表述方法等等,但是,归结起来就是要对汉语言文学进行重点模块学习,不能够全部接收也不能全部放掉。只有抓住重点,学习效果才会明显,学习效率也才能够提高。

三、多动手,多做练习才能够掌握知识

汉语言文学知识篇3

关键词:语文教育;汉语言文学教育;思考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语文教育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改变,为我国培养优秀语文人才提供了有利条件。汉语言文学教育是对语文的深入研究学习,能提升学生语文综合水平,对我国培养优秀的语文教师具有重要影响,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是相互联系的。在我国的教学实际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育中老师只注重学生成绩的提高,不能对各个知识点进行深入地研究,使学生不能准确把握汉语言文学的知识点,缺乏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学生的文学素养得不到有效提高。为此,我国在语文教育中应重视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相联系,实现二者的对接。

一、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关系

语文教育是对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文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汉语言文学教育是大学普遍开设的一门课程,为语文教育作出重要贡献。汉语言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中的一个重点内容,不仅是对语文教育的深入研究,还能为语文教育提供优秀的教师资源;语文教育内容包含汉语言文学教育,是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基础,二者具有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对接的重要性

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但在我国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不高,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难以实现。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能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汉语言文学的基础,加深对汉语言文学的理解,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过程中也能更加灵活地运用语文基础知识,为国家培养优秀的语文教师奠定基础。因此,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水平,还能促进我国语文教师资源的丰富,进一步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

三、如何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

(一)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巩固学生汉语言文学基础

在我国的教育中,语文教育贯穿始终,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语文教育都是重点内容,只是在大学中对语文教育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变成了汉语言文学教育。由此可见,语文教育是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基础,汉语言文学教育是对语文教育的进一步探索。因此,要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首先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为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打下基础。

(二)语文教育中要重视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关系

在目前的语文教育中,由于语文知识内容复杂,老师是为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成绩而教学,缺乏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也忽视了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根据老师的教学内容进行,语文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要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重视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关系,找到二者的相互联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汉语言文学基础的巩固,使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与汉语言文学学习的相互关系,从而进行针对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文学水平的提升。

(三)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广泛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拓展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增长见识。在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中,教师应利用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网络搜集与语文教学相关的课外知识,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拓展他们的知识,为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奠定基础。另外,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对汉语言文学知识涉及比较少,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更多地了解汉语言文学的知识,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

(四)提高实践能力,促进语文与汉语言文学的对接

新课改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多给学生创造实践机会,使他们把学到的语文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促进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的综合教育,汉语言文学教育是对语文教育的深入开展,是语文教育的一部分,能为国家培养优秀的语文教师,二者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实现二者的对接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老师要注重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使他们能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

参考文献:

[1]石华馨.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性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

汉语言文学知识篇4

关键词:现代汉语;教学;对接关系

现代汉语是高校文科教学体系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但是这门课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甚至不如更为抽象的语言学概论课和更琐碎的古代汉语课。长期以来,人们就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过多方面的探讨和尝试,如教材编写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始终没能真正改变这门课的教学现状。学生感到枯燥、难懂、缺乏新鲜感,既不能愉人悦人,也没有应用的价值。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提高教学效果呢?我们认为在现有的教学体系下,摆脱现代汉语教学尴尬局面的关键因素就在于任教者本身。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理念决定了其对知识的取舍,直接影响到这门课的教学效果。从目前现代汉语的教学来看,教师处理好现代汉语与相关学科及语言生活之间的对接关系也许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与相关的学科之间的对接关系

无论从学科的建立还是发展上来说,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现代汉语与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英语等学科之间就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现代汉语教学中就不可能不涉及这些学科的知识。但是这些学科与现代汉语的关系并不一样,教师在现代汉语教学中应该针对学科之间的不同关系处理好其间的对接问题。

(1)与语言学概论之间的对接关系

一说到现代汉语课程,人们立即会想到语言学概论。这两门课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二者的关系而言应该是具体与一般的关系。现代汉语是语言学概论的基础,语言学概论是包括现代汉语在内的人类所有语言的理论概括,理论性、抽象性远远高于现代汉语。但是在讲授现代汉语时,有的教师过多地加入了语言学概论的知识,而等讲语言学概论时,学生就觉得不就是现代汉语的重复吗?难以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而有的老

师正好相反,在讲授语言学概论时,由于对人类语言知识了解不多,动不动就拿现代汉语来解释,把语言学概论讲成现代汉语。前一种掩盖了现代汉语的事实,后一种抹杀了人类语言的多样性,两种做法表现不同,但导致了同样的结果:现代汉语即语言学概论,语言学概论即现代汉语。既然两个学科讲授同样的内容,学生何必浪费时间和精力去听呢?难怪学生不听或逃课。但凡从事过现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教学工作的老师都知道,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的教材本身就有许多重复的地方,如语音的性质、音位,语法的组合,语义(或词义),文字等,所以无论是讲授现代汉语还是语言学概论都必须首先解决这些重复内容该如何安排的问题,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对接关系。就高校课程安排而言,现代汉语课程在先,语言学概论课程在后。作为一名现代汉语教师,选择好讲授内容后,无论你的语言知识有多丰富,在讲授现代汉语课时都应该凸显现代汉语的特色,一定要明白你所讲的内容只是人类语言抽象理论的一个具体的材料,必须注意处理好与语言学概论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应该给语言学概论课的教学留有充分的空间。

(2)与古代汉语之间的对接关系

古代汉语也是高校文科系的一门基础课,与现代汉语是一脉相承的,二者之间有着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我们知道一种语言总要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而这种发展变化是一种缓慢的渐变的过程,后一时期的语言总是前一时期语言的继承与发展。对于一种现象而言,也许是在原有现象的基础上发展变化了,也许是原有现象与发展变化共存。而对这些现象的解释,如果没有古今汉语的结合肯定是说不清楚的。可以这样说,讲授现代汉语的老师如果不了解古代汉语的知识,那现代汉语一定是讲不透的。而讲授古代汉语的老师如果不了解现代汉语的知识,那古代汉语就是死的东西。二者都会割裂古今汉语之间的密切关系,导致二学科壁垒分明,不相往来。目前,由于学科分类的细化,讲授现代汉语的教师不了解古代汉语知识,讲授古代汉语的教师也不了解现代汉语的发展的情况比比皆是,致使教学中很多问题不了了之。尤其是许多现代汉语的问题如果离开古代汉语的知识根本无法说清楚。如“不+太”。熟悉现代汉语教材的人都知道,“不”和“太”都被归在副词中,而且“不”是否定性限制副词,“太”是程度性限制副词。二者组合在一起,有时表示减弱程度,有时则不然。要清楚地解释这两种含义及其间的关系,就必须借助“不+太”在古代的使用情况。只有通过历史的使用实际,才能明白不表示减弱程度义的“不+太”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发展出表示减弱程度的意义。因此,作为一名现代汉语教师,古代汉语是必须了解而且要服务于现代汉语教学的,只有这样,一些问题才能得到彻底地解决。

(3)与英语之间的对接关系

在目前的社会中,一个孩子从义务教育阶段就开始接受英语教育了,有的孩子甚至在学前教育中就开始了。英语是一把双刃剑,对现代汉语教学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有利的是学生在学习现代汉语时由于英语的参与更能理解现代汉语的特点,不利的是英语的过分关注让学生对自己熟视无睹的母语印象淡化。在现代汉语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把汉语的拼音读成英语的发音,而且上课提问中发现学生的造句也有英语化现象,更有甚者有会用英语解释不会用汉语解释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英语教育作为一门第二语言学生关注的太深入,而对作为母语的汉语熟视无睹;二是现代汉语老师在处理英语与现代汉语问题上的不当。我们现在的老师有很多接受的外语教育就是英语,在讲授现代汉语时有时为了更加突出汉语的特点,过多地用英语作比较,或时不时冒出几句英语来解释自己觉得有趣的现象,这无形中更加深了学生对英语的印象。所以如何处理好现代汉语与英语的对接关系,排除英语的干扰成为教师传授现代汉语知识所面临的一个难题。现代汉语的教师为了强调汉语特点使用英语进行比较在所难免,但一定要使自己与学生所学的英语知识为现代汉语服务。

二、与语言生活之间的对接关系

现代汉语课的教学目的不仅要让学生全面掌握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各方面的系统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及运用语言的能力。按照李如龙先生的说法,培养应包括普及和提高两个方面。普及方面就是听说读写“应用”的达标。提高方面就是掌握规范标准,具备示范、评判和批改各种言语作品的能力;了解语言应用中各种变异的规律,具备鉴赏、分析和创造的能力。目前的现代汉语教学主要停留在讲授现代汉语的系统知识阶段,很少能达到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及运用语言的能力的高度。张志公先生(1992)曾说过:“讲知识往往是提出个名称术语、下个定义、举个例子拉倒。而这知识对提高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能力有多大作用呢?不管。学语法,大不了可以分析分析长句子,改改‘病句’,除此之外,它能从积极方面有助于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吗?也不管。本来,把那些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训练听、说、读、写能力直接挂起钩是困难的。不止语法,学了音素、音位、元音、辅音、声母、韵母、平、上、去、入,对于提高口语能力起什么作用?学了明喻、隐喻、借喻、夸张、移就等等,对于提高读写能力又有什么作用?谁写文章的时候要先考虑用个什么修辞格?”①张先生一针见血指出只讲系统知识的弊端。这样的讲授带来的后果就是枯燥和无用。其实,这种只讲系统知识与语言的本质也不相符。我们都在说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既然是工具就一定发挥工具的职能。现代汉语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及运用语言的能力,更好地掌握现代汉语的系统知识,就应该处理好与实际语言生活的对接关系。

(1)与文学之间的对接关系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语言的运用艺术。可是学生喜欢文学,因为它有故事情节、有动人的人物形象等。对于文科系的学生来讲,这些现象虽然是虚构的,但在学生看来,自己从中了解社会、人生等众多方面的知识,足以满足精神需求。这是文学的功能也是其价值所在。所以学生非常愿意接受这些课程的教学,并且学生在接受其现象时几乎没有人考虑作为基础的语言是如何为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服务的。作为现代汉语教师应该明白文学作品与现代汉语的关系,从文学作品中提取活生生的实例对语言知识进行阐释。如现代汉语语法是教师认为最难教学生认为最难学最没用的一部分,如果能把一些语法现象放在作品中解释也许更有说服力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无形之中也让学生认识别文学创作中语言的魅力。如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2008)在讲到副词和名词的关系时说:“名词前面一般能够加上表示物量的数量短语,一般不能加副词。”同时又说:“有几个副词能加在名词前头,但不能单用,如‘园子里净杂草’,在句子中只能做谓语……。还有,近年来在书面中出现一种程度副词修饰名词的现象,例如‘很淑女、很绅士、太传统、非常专业’等。这类名词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在此类名词的语义中,都包含一种描述性语义特征……所以并非任何名词都能受程度副词修饰,比如‘很桌子’一般是不能成立的。”如果把这些现象放在作品中解释,学生不但能够领会这种现象的真正含义和作用,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从语言角度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把一些语言现象放在作品中去解释就需要现代汉语教师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如果为人师者不打通学科之间的壁垒,很难想象现代汉语课能有起色。因此现代汉语课需要文学作品去注解。

(2)与写作之间的对接关系

“写”就是要具备较强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学生的言语作品用字规范,文从字顺,能够简洁准确地表情达意,能够熟练掌握常见语文体式的写作。但是目前我们的现代汉语课显然没有达到要求。我们的学生毕业论文中最基础的语言问题频出如标点符号用错、错别字、语句不通、用词不当等,甚至语言学方面的研究生也不例外。这些现象使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语言课程的教学。我们传授给学生许多知识,但学生不能用于实践,解决实践中的语言文字问题。如果学生接受了现代汉语课的教学,最基础的语言问题还是不断出现,说明我们的教学是失败的。作为一名现代汉语教师,应该关注自己传授的知识与学生写作之间的对接关系,尽可能把传授的相关知识与学生的实际写作联系起来,从学生的写作中解释现代汉语知识,使学生在写作中消化相关的现代汉语知识。

(3)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对接关系

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使用的语言,现代汉语的理论脱胎于现代汉民族的实际应用。在讲授现代汉语时,本应该紧密联系社会语言生活,体现现代汉语的社会价值,提高学生使用语言服务于社会能力。但是目前的现代汉语课却使学生感觉与现实生活离得太远,有点不切实际的味道。不可否认,目前通行的教材没能及时地把握住语言的发展变化,但是这可以理解。可是如果我们在使用教材时,不能紧密联系现实的语言生活,那就是教师的问题。现代社会中人们使用语言纷繁多变,广告设计、商标设计、公司起名、新闻报道、手机短信用语、大学生校园用语、网络用语等都蕴涵着丰富的现代汉语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将这些现实内容适宜地拿来讲解教材的知识要点,不仅会激发学生产生深厚的兴趣,还将凸显现代课程的社会价值,增强该课程的现实意义。这要求我们的现代汉语教师关注现实社会生活,抓住一切能够解释现代汉语理论的语言事实。只有这样,现代汉语教学才能真正走出经院式理论教学的误区,实现语言的工具职能。

总之,一门课程的教学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相互之间的配合最为重要。面对现代汉语课程教学的尴尬局面,教师首先应该进行反思与改革,处理好各种对接关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 陈黎明,温欣荣. 新时期以来现代汉语教学改革研究综述[J]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9).

[2] 刁晏斌. 现代汉语的阶段性与现代汉语教学[J]. 中国大学教学,2005(3).

[3] 黄伯荣,廖序东. 现代汉语(增订三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 罗昕如. 现代汉语教学应关注现实的语言应用问题[J] . 湖南学院学报2012(1).

[5] 孟建安. 高校现代汉语教学的“四性”原则[J].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4(6).

[6] 汪国胜. 关于现代教学的几点思考[J]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

[7] 王俊霞,刘云汉. 现代汉语教学中的几个关系[J]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9).

[8] 宣恒大,卢伟. 多方面结合,提高现代汉语教学效果[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5).

[9] 章婷. 论教师在现代汉语教学改革中的核心作用[J]. 中国成人教育,2007(1).

汉语言文学知识篇5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学习方法;系统化;抓重点;多练习

中图分类号:TH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0-0342-01

汉语言文学学习对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交谈,沟通是十分必要的,汉语言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息息相关的,我们每天通过各种方式使用汉语言,掌握汉语言这门基本的课程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汉语言文学的类型繁多,种类丰富,有诗词歌赋,小说,散文等等,针对不同类型的汉语言文学,应该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这样才能够掌握好汉语言。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与其他语言或者课程是有共通之处的,比如说,在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记忆技巧中,在背诵诗词歌赋时,可以采用一些背诵技巧,譬如英语单词的背诵技巧有词义分析,联想记忆法,词缀词根的分类记忆法,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英语单词有许多的后缀,如―tor,或者―er,有这类词缀的单词一般属于名词且,比如work加er后缀变成worker,就从动词变成了名词。类似英语单词这种单词分类,后缀等的记忆方法也可以运用到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中。汉语言文学的有效学习方法要在学习经验中,多加总结或者套用一些其他科目课程的学习技巧。另外,在学习汉语言中,针对字词的学习可以通过形声字或者句子等来帮助记忆和学习。总的来说,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存在一些问题,但是这些困难是可以通过变通来解决的,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要注重技巧和方法,要提高学习效率或者掌握更多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就必须要下足功夫,探寻有效的学习方法。

一、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要系统化

汉语言文学主要由汉语语音,语法和词汇组成,汉语言这门课程的学习强调系统学习,要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首先要把汉语言的内容,模块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在脑袋中形成一定的知识架构,这样,才能够实现知识的衔接和记忆。汉语言文学的教材在编排上一般会按照基础到提升部分,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就必须要按照基础――提升,这样的顺序,系统化学习是能够全面地掌握整体知识,系统化学习还讲求对知识的衔接,汉语言文学的基础知识对后面较难的部分是关键的,只有掌握基础知识才能够进一步学习更深的部分,汉语言系统化学习就要求不能够遗漏任何知识模块,否则系统化学习就不完整。汉语言文学的组成成员中,相对比较基础的内容,比如汉字或者词组,要完整地掌握这部分级别较低的组成成员,就像英语学习中,单词是基础一样,没有单词就没有完整的句式和文章。认识到课程的系统性,然后明确学习顺序,知识的结构,学习中才能在脑海中形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蓝图,汉语言系统化学习就必须对基础知识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然后才能够打好基础,以便后续学习中将知识模块串联起来,把相关的知识系统化地联系起来。系统化学习还能够方便我们的记忆,很多人在学习语言时,记忆的东西总是成为一个难点,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一些必要的记忆技巧,另外,是因为他们没有理解性地进行记忆,没有掌握知识结构和知识系统,这样他们要记忆东西就会比较难。只有认识到汉语言文学系统化学习的重要性,并且在学习中把握好系统化学习方法,才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汉语言文学。

二、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必须要抓住学习重点

汉语言文学内容丰富,并且理论也很多,要学习好汉语言文学就必须对学习内容进行必要的整理,总结,要把握汉语言文学的重点内容,深入学习。其实,任何科目都是有偏重点的,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也有它的重点,加强对重点的学习,有目的性地学习才能掌握真正有用的东西。汉语言文学中,存在着名词术语较多,知识点多,语言或者句子的表达形式多样的情况,因此,面对这么多的汉语言文学知识,我们不可能全部都啃下来,只能是有针对性地抓出重点来学习,抓重点学习又具体分为三个层面,第一是针对名词术语的学习,这方面具体来说就是对汉字,词汇,拼音,语法语音等的重点学习,拼音是汉语言的基础,掌握拼音,我们才能实现语言的沟通,只认得字而不会读是没有用的。抓住重点来说,就首先要掌握这些基本的,也是重点的部分来深入学习。另外,语音学习的话可以通过磁带或者录音等来配合我们的学习,磁带或者课本一般会有配套的磁带,它有很全面,正确的语音教学,可以多利用这些东西来学好汉语言基础。第二,是对句子或句式的分析方法。汉语言文学从词汇到句子再到整片文章,是一个逐渐提高的过程,汉语句子句式的学习也是一个重点。汉语言句式分类很多,有陈述句,感叹句,反问句等等,这些特殊的句式对句子的意思是有直接的影响的,同样一段文字,加上不用的标点符号意思就可能完全改变,因此,句式学习不仅是汉语言文学学习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只有搞懂每个特殊句式,才能够正确理解文章的意思。要掌握句式的含义,必须要掌握每种句式的结构,遇到具体问题还要进行句式分析,经过分析确定句子所表达的意义。另外,汉语言文学中,在文言文的学习上,是相对比较难的,文言文的句式其实也都有一个明确的结构,面对文言文时,要分清楚每段话的特殊句式或者句子的含义,分析和探究汉语言文学的句子句式,掌握这个重点,这样对能更好地学好汉语言文学。第三,汉语言中,对关联词,连接词的重点掌握。汉语言文学中,句子与句子之间一般都要通过关联词来进行链接,关联词对整片文章的衔接性或者通顺与否都是有很大影响的。对关联词的意思不明确的话就不能够搞清楚句子的意思,所以,在学习好汉语言文学时,关联词的学习也是一个重点。关联词就像词汇一样是必须花时间去记忆,积累的。在日常沟通中,关联词的运用也是很多的,关联词应该作为汉语言文学学习的一个重点来讲,汉语言的学习重点,总的来说,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还有一些其他的方面,比如还有理论表述方法等等,但是,归结起来就是要对汉语言文学进行重点模块学习,不能够全部接收也不能全部放掉。只有抓住重点,学习效果才会明显,学习效率也才能够提高。

三、多动手,多做练习才能够掌握知识

前面提到的主要的学习方法和学习重点,在上述的基础上,学好汉语言文学还有一点重要要求,就是要动手实践,多做练习。我们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学到再多的理论或者懂得再多的学习技巧,没有动手去实践,没有做配套的练习还是不能够掌握知识的。俗话说,勤能补拙,勤动手,多做练习才能把学到的理论进行实践,才能在做练习过程中发现知识的学习是否有遗漏或者学习重点是否正确等等,学习汉语言就不能离开实效练习。做练习,是我们检验学习成果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巩固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做练习中,我们可以深入对一些问题的探讨或者研究,也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此,在掌握基础知识和理论依据的同时,必须要多做练习才能够平衡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才能够综合学好汉语言文学。

总的来说,汉语言文学的学习需要全面地、系统化地,并且有重点地进行,有效的学习不仅需要学习技巧,还需要多做习题。掌握有效的学习技巧后,要配合多做练习才能巩固知识,这样才是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方式。

汉语言文学知识篇6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育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社会人才有更多的要求,同时对个体的要求也更全面,注重个人能力的同时,对高素质的人才也有了新的要求,这也决定了汉语言文学应该提高专业应用性,为适应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

发展至今,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前身——中文专业培养了大量优秀的高学识人才、知识分子、作家、诗人。然而这些职业在现代化的社会中逐渐不被重视,与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显得格格不入。汉语言文学专业从上世纪开始已经出现了很多应用性,其中衍生出如新闻传播学、对外汉语、文秘礼仪等专业。从近年的就业率看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率持续走低,也说明了在这个专业的应用性上有必要提高和改变。就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内容来看,不难发现这个专业中涉及到实践性的知识很少,在教学方面,汉语言文学专业更加注重对汉语、语言和文学知识的分析和应用,比较看重对学生文学素质的培养,在涉及实践内容时,就连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文学研究上的老师,也无从下手教起。综上看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差是有理可据的。

二、汉语言文学的应用分析

(一)对写作能力的锻炼

汉语言文学专业原本就看重文学的培养,因此本就有对文学写作的训练,且有相关的理论课。汉语言文学专业为学习者提供的《写作学》也有理论上的支持和格式规范的标准。还有一门从深层次上总结规律的《文学概论》,这两门学科相结合,作为写作运用的基础,也是使写作运用得到保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文学性质相对而言更强,这是一种专业性质的体现。

(二)了解语言文字的规律

不仅在文学写作方面颇有锻炼,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语言上也非常有帮助,对语言文字能力培养锻炼,从而可以对语言的规律总结,相对看来这是比较实用的部分。我国的官方语言是普通话,但是落实到个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说出标准的普通话,例如在南方地区,就有卷舌平舌分不清楚的情况。通过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可以掌握语言的规律,从而纠正读音,提高对语言的运用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都是学科的基本要求,例如对语言音律、文学理解、美学理论等,都有着学科基本的要求。可以说,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是一个见仁见智的事情,它的应用性基本都是自身学术的延伸,它的实际运用和使用者自身对理论的理解程度成正比。

(三)帮助文学理解

在文学理解上,汉语言文学在美学知道基础上,进行指导和解读,这也是它的一个应用性体现。在结构上,汉语言文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汉语言文学专业通过对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已经拥有了很高的理解力,可以对作品进行更深层的理解分析,没有读过的文学作品,也可以运用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知识进行解读,这是非专业人士达不到的高度。读书只是文学阅读,却不是文学理解,文学阅读对字面意思进行解读,文学理解才是文字表皮之下的深层含义的理解,这需要有专业知识作支撑。

三、提高汉语言专业应用性的必要和方法

(一)必要性

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结合现实需求来看,提高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是非常必要的。迎合社会主流,社会需要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具有语言分析理解能力的人,因此为迎合社会人才需要,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提高应用性,培养能为社会所用的人才。社会需要以及学校重视的素质教育在不断深化,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成为适应素质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在我国全面实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充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学习中,锻炼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理解能力,可以达到满足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研究中,汉语言文字是它的主要研究对象,主要为语言工具的运用,这也决定了汉语言专业的易用性。并且就目前的教育学科发展规律来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是本质的体现,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科专业发展的必然。

(二)实践方法

着眼今后的教育实践工作,各大高校应该加强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体制完善,及时引进更新专业教学内容,革新教师的教授内容,注重学生语言实践能力和社会发展相关能力的培养,从而来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课堂的教育方式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的主要方法,为了提高应用性应发展其他的教育方式,尽量摒弃老套的照本宣科,灵活地将专业知识和技能运用到语言实践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引进优秀的教学成果,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找到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能力差的原因,针对社会工作的需求,以及社会对学生的要求,相互进行教学实践引导,通过不断地教学实践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能力。

结语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不仅是教师和教育的职责,应当为之共同努力的还有学生。专业应用性提高的受益者包括学生在内,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应当有意识地不断强化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创新意识,在专业基础上,提升自身在社会中的应用能力,才能够有效将专业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学的特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和应用能力的提高要根据学校的资源,适时地运用方法来提高专业的应用性。

[参考文献]

[1]张爱明,宗瑞.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问题及分析[J].大众文艺,2011.8(08):234-235.

[2]万宏韬.浅议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7(12):283.

[3]马腾.试论如何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8(25):94.

汉语言文学知识篇7

关键词: 对汉外语教学 语言 言语 重要性

对外汉语教学自从开始到现在,一直都在经历一个漫长的矛盾探索过程,一个对理论和实践不懈追问的过程。五六十年代,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外国留学生的汉语语言能力,教学活动基本上是汉语知识的讲解和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训练,然而九十年代以后,培养留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已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了,经历了讨论、辩证、混乱等一系列过程,最终学者们对于这样的教学目的已经达成共识。刘先生在2000年1月出版的《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一书指出:“教学目的是总体设计中的首要问题。教学目的一经确定,将决定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原则、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直到测试评估等一系列问题。”刘询先生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在他的论著中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掌握汉语的基本知识及技能,从而运用汉语语言技能培养学生交际能力,这个教学目的的提出,意义重大,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从汉语知识讲授及语言技能的训练转变为交际能力的培养,这对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有重要影响。语言是交际所需的工具,言语则是运用工具所做的交际活动,留学生学习汉语的最终目的就是进行规范的交际活动,因此本文主要从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些实践经验谈谈语言教学和言语教学的重要性,如何在教学中有效指导学生达到交际目的。

一、语言和言语的关系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erdiand de saussure)在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到“言语活动”,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言语活动,就是交际。他在论著中把语言活动分成“语言”和“言语”两部分,他认为:“语言是言语活动中的社会部分,它不受个人意志的支配,是社会成员共有的,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言语是言语活动中受个人意志支配的部分,它带有个人发音、用词、造句的特点。”所以我们理解为语言在言语活动中就是抽象的,是说话表达的工具,然而言语就是具体的,是运用工具而产生的结果。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就是字、词、句、语法等语言知识的讲解及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只能作为教学内容,是留学生学习汉语必备的工具,然而言语则是将所学语言知识转化为说话运用,是教学目的,也是最终要达到的效果,学生只有在学习了语言之后,才能尝试进行言语活动,达到交际目的。但是同时在具体交际的“言语”活动中,我们又能根据具体的言语活动总结出很多“语言”中的规律,这也正是语法规则。因此语言和言语虽然是两种概念,但是又有必然联系,“语言”的规则是有限的,但是只有掌握并了解了规则,我们才能创造出无限的“言语”,二者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语言和言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对外汉语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不同于母语。孩子不用学校,两岁左右都会说话,这正是印证了索绪尔论著中说“语言是言语活动中的社会部分,不受个人意志支配”,是大家共有的部分,“语言”转化为“言语”是人类语言普遍具有的作用,既然外国学生在学习本国母语时都可以自然地将“语言”转化为“言语”,那么学习汉语也一样自然会遵循这样的规律。但是因为对外汉语是外语,是第二语言,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语言知识、语法系统、听说读写语言技能等教学内容替换学生母语的那套系统,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首先,必须先教给学生语言知识,教给学生词汇、语法、语义等知识系统,让学生提高第二语言的语言能力。其次,在教学中在教授语言的同时,要学习言语,因为言语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再次,教师在语言教学中,选择口语实用的文章,满足学生的交际需要,不但是言语的好材料,而且能让学生掌握其中语言特点及规则。最后,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安排和分配“语言”和“言语”的分量,要将二者配合进行,完成学生语言知识及技能训练。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能够完成语言知识的教学,但是不能左右学生的“言语”,也不能帮助学生进行“言语”活动,在教学活动环节中教师只是起到催化作用,能够帮助加速学生将“语言”转化为“言语”。

三、对外汉语中的“语言”和“言语”教学问题及教学方法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无非就是语言知识、语音、语义、语法、词汇等知识及听说读写的技能训练,但是我们的教学目的是要学生将语言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言语。在教学中发现,有的学生虽然语言知识并不扎实,但是勇于表达,这样的学生如果脱离语言只学习言语,汉语水平就只能停留在基础口语、日常生活用语上,想要全面掌握汉语是不可能的。有的同学注重语言知识的学习,他们有完整的语法知识系统,有很强的书写阅读能力,考试能力极强,但是不愿开口,最终也只是哑巴汉语。因此将二者巧妙结合才是学习的重点。

1.课本学习固然重要,因为课本所著都是规范性语言,因此每天读书,读课文自然能够帮助学生熟悉并建立一个正确又规范的语法系统。但是将书本的语言转化为课文之外自己的意思就是言语训练了,学生可根据材料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就达到言语目的了。

2.教师可在课堂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进行有效有趣的汉语教学,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比如现在的教学基本上还都是以语言知识教学居多,所以建议将理论融入实践中教学,通过开设聊天座谈等形式的课堂,或者文化主题课堂,学生和老师一起谈话,有问题可以随时提问,也可以讨论辩论,如果出现不合规范的句子,教师可以及时帮助学生修改。这样的课堂不但会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够让学生积极将课本所学的语言知识转化为言语。

3.表演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语言转化为言语的催化剂,教师起到主导带动作用,让学生自己排演话剧,制作微电影等也是加速语言转化成言语的方式。

综上所述,语言和言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就像一块透明的玻璃,一面被遮住,都不能透过玻璃看到外面,要正确处理“语言”和“言语”的关系,二者不可偏废一方。“语言”是“言语”的基石,“言语”是“语言”的体现。仅仅掌握语言知识并不是学习汉语的最终目的,我们应该运用这个系统去交际,完成交际活动,这才是学习语言的终极目的。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舍弃任何一方,都无法实现终极目标,只有相互兼顾才能有效进行教学,充分重视理论的指导意义,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对理论进行规范合理的运用。

参考文献:

[1]刘.对外汉语教学引论[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2]索绪尔,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3]岑运强.二十年来语言和言语问题研究述评[J].汉语学习,2008,8(4).

[4]邢公畹.从对外汉语教学看语言和言语划分的必要性[J].世界汉语教学,1993(2).

[5]霍晶莹,索绪尔.“语言”和“言语”的区分与对外汉语教学[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汉语言文学知识篇8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 汉语言文学 教学

这里的汉语教学是指在少数民族学生中开展汉语语言的教学,其中汉语教学包括教授汉语课程和利用汉语语言教授其它专业课程。自开展汉语教学活动以来,本人谨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教学问题。

一、改善少数民族汉语言文学教学水平

1.提高师资水平。师资水平的提高一方面要提高民族老师的汉语水平,主要通过(1)对在职教师汉语水平的再培训,提高教师汉语水平的实力。(2)开展汉语文化活动,让民族教师更多地了解汉语文化的背景、底蕴,了解汉语文化的意境,增强民族教师的软实力。(3)对于教授汉语语言老师的资格进行严格把关,选用优秀老师。另一方面实施汉语老师援助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让汉语老师作为“外教”给民族学生授课,注重提高民族学生的汉语发音,以及汉语用语的语境选择。此外,少数民族汉语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还要注意表达方式,要注重口头语与书面语的结合、与姿态手势的结合,这就要求教师们“民汉”兼通。讲解内容时要用简洁,条理清晰的书面语言,而在具体事理如描绘景,启发诱导时要用生动、自然的口语表达,以增强感染力。

2.教学结构的改善。汉语语言博大精深,语法结构复杂多变,字形相近,相似者甚多,教与学都存在一定困难,所以教与学都要抓重点,而不是全部灌输,对于音节一定要一次性通过,即第一次教授时就要求学生准确发音,一旦一次发音不准,以后就很难纠正,这是因为学习具有惯性式“原始记忆”第一次错,一旦形成惯性想改都改不了;对于语法,不宜讲过多,过繁,讲的太多反而会扰乱学生对语法的记忆,以前掌握的都可能变的模糊不清。语法教授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把日常生活中及写作中常用语法知识讲通即可,也就是语言知识的讲授一定要精要好懂,让学生学后有实际用处;对于字形相近者采用区别法即找出不同点,通过比较字形的不同来加以记忆。

3.使用新颖的教学方式。在教材选材合理的基础上,再适当应用多媒体教学将最现实、最实用的汉语生活语言带到课堂,提高学生学习语言学以致用的能力。由于汉语语言方式灵活,同时又具有很强的语言环境性,不同场合、环境都可能造成语意的变化。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在多媒体信息中如身临其境般的亲自体验汉语言的应用。例如:充分利用语言学习资源,在新疆地区汉族人数几乎占半,这给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语言环境,在我校也有不少汉民同宿,所以同学之间可以很方便地交流,以促进民族同学汉语言水平的提高,因此在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可以尽可能的采用民汉同宿、同习,促进民汉学生的语言交流,以实践来提高民族同学的汉语水平。

4.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教授学生学习方法及学习习惯,让学生掌握汉语语言学习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知识性、学习化社会的到来,对学习者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不仅要求他们掌握大量的知识信息, 还要求他们掌握一定的学习技能,以便利用这些技能自主学习,为适应这个“终身学习型社会”打下基础。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点就是培养其阅读习惯及写作习惯,通过大量的阅读,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及技巧,在惯性阅读中让学生逐渐摸清汉语语言的规律,这些都是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二、具体授课方式上要把握以下几点

1.全面系统地讲解汉语语法知识。语法是语言构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揭示了语言结构的组合规律,通过语法知识的讲授和训练可以使学生更加自觉地、能动地认识和把握汉语语言的内在规律。汉语语法体系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别具一格,与其它类型的语言,特别是表音文字类语言的语法体系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全面系统地讲解,并充分运用实例来阐明汉语语法的规律和特点,必要时还可开设现代汉语讲座来辅助教学,使学生对汉语语法有一个完整的把握和深刻的理解。

2. 加强汉语语法知识的应用训练。学习是为了应用,并在应用中进一步得到提高,学生对汉语语法知识的掌握也要通过作业练习来进行检验。作业练习包括记忆练习和能力练习,应以能力练习为主,让学生在作业练习中直接体验和把握汉语语法的知识要点,辩认各种词类和词组,正确分析句子成分和判断语句的正误。老师则通过作业讲评对学生进行启发和指导,提高他们的汉语语言修养和表达能力。

汉语言文学知识篇9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言文学;教学

这里的汉语教学是指在少数民族学生中开展汉语语言的教学,其中汉语教学包括教授汉语课程和利用汉语语言教授其它专业课程。自开展汉语教学活动以来,本人谨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教学问题。

一、改善少数民族汉语言文学教学水平

1. 提高师资水平

师资水平的提高一方面要提高民族老师的汉语水平,主要通过(1)对在职教师汉语水平的再培训,提高教师汉语水平的实力。(2)开展汉语文化活动,让民族教师更多地了解汉语文化的背景、底蕴,了解汉语文化的意境,增强民族教师的软实力。(3)对于教授汉语语言老师的资格进行严格把关,选用优秀老师。另一方面实施汉语老师援助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让汉语老师作为“外教”给民族学生授课,注重提高民族学生的汉语发音,以及汉语用语的语境选择。此外,少数民族汉语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还要注意表达方式,要注重口头语与书面语的结合、与姿态手势的结合,这就要求教师们“民汉”兼通。讲解内容时要用简洁,条理清晰的书面语言,而在具体事理如描绘景,启发诱导时要用生动、自然的口语表达,以增强感染力。

2. 教学结构的改善

汉语语言博大精深,语法结构复杂多变,字形相近,相似者甚多,教与学都存在一定困难,所以教与学都要抓重点,而不是全部灌输,对于音节一定要一次性通过,即第一次教授时就要求学生准确发音,一旦一次发音不准,以后就很难纠正,这是因为学习具有惯性式“原始记忆”第一次错,一旦形成惯性想改都改不了;对于语法,不宜讲过多,过繁,讲的太多反而会扰乱学生对语法的记忆,以前掌握的都可能变的模糊不清。语法教授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把日常生活中及写作中常用语法知识讲通即可,也就是语言知识的讲授一定要精要好懂,让学生学后有实际用处;对于字形相近者采用区别法即找出不同点,通过比较字形的不同来加以记忆。

3. 使用新颖的教学方式

在教材选材合理的基础上,再适当应用多媒体教学将最现实、最实用的汉语生活语言带到课堂,提高学生学习语言学以致用的能力。由于汉语语言方式灵活,同时又具有很强的语言环境性,不同场合、环境都可能造成语意的变化。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在多媒体信息中如身临其境般的亲自体验汉语言的应用。例如:充分利用语言学习资源,在新疆地区汉族人数几乎占半,这给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语言环境,在我校也有不少汉民同宿,所以同学之间可以很方便地交流,以促进民族同学汉语言水平的提高,因此在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可以尽可能的采用民汉同宿、同习,促进民汉学生的语言交流,以实践来提高民族同学的汉语水平。

4.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教授学生学习方法及学习习惯,让学生掌握汉语语言学习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知识性、学习化社会的到来,对学习者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不仅要求他们掌握大量的知识信息, 还要求他们掌握一定的学习技能,以便利用这些技能自主学习,为适应这个“终身学习型社会”打下基础。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点就是培养其阅读习惯及写作习惯,通过大量的阅读,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及技巧,在惯性阅读中让学生逐渐摸清汉语语言的规律,这些都是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二、具体授课方式上要把握以下几点

1. 全面系统地讲解汉语语法知识。语法是语言构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揭示了语言结构的组合规律,通过语法知识的讲授和训练可以使学生更加自觉地、能动地认识和把握汉语语言的内在规律。汉语语法体系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别具一格,与其它类型的语言,特别是表音文字类语言的语法体系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全面系统地讲解,并充分运用实例来阐明汉语语法的规律和特点,必要时还可开设现代汉语讲座来辅助教学,使学生对汉语语法有一个完整的把握和深刻的理解。

2. 加强汉语语法知识的应用训练。学习是为了应用,并在应用中进一步得到提高,学生对汉语语法知识的掌握也要通过作业练习来进行检验。作业练习包括记忆练习和能力练习,应以能力练习为主,让学生在作业练习中直接体验和把握汉语语法的知识要点,辩认各种词类和词组,正确分析句子成分和判断语句的正误。老师则通过作业讲评对学生进行启发和指导,提高他们的汉语语言修养和表达能力。

汉语言文学知识篇10

关键词:科技汉语教学 教师 专业意识 预科教学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1-0080-02

一、科技汉语课程的定位

科技汉语课程是指在留学生汉语预科阶段开设的以科技汉语和科技知识为教学内容的课程。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进入预科阶段之后的专业学习时能避免因为专业语言不通、专业知识不会而造成的学习障碍。其教学内容包括语言和知识两个方面,即专业词汇的学习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其中以科技专业词汇的学习为主。

试参照英语教学为例。根据语言教学的性质,英语分为通用英语(EG,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和专门用途英语(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1]两种。同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也可以有这样的划分,日常的汉语预科课程就可以理解为“通用汉语”,对象是学生日常交际所需的汉语,就词汇而言所学的都是汉语中的高频词;而科技汉语课程则可理解为“专门用途汉语”,解决的是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遇到的语言问题,重点在于专业词汇[2]。从事专门用途语言教学的教师不仅承担教师的职能,而且还是学生的合作者、课程设计和材料提供者、研究者和评估者[3]。科技汉语教学中教师也具有这样的性质,本文根据科技汉语课程这样的定位探讨教师应具备的专业意识。

二、科技汉语课程中教师的身份

对汉语教师担任科技汉语课程教师和数理教师担任科技汉语课程教师的利弊对比:

汉语教师由于是在预科阶段接触学生最多的人,对学生的语言水平有着很好的把握,知道在什么时候使用什么样的汉语词汇、句型能够使学生接受所要传达的内容。这是旁人无法企及的。但是,汉语教师在数理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对科技汉语课程教什么、教多少的把握上存在巨大劣势。中学的知识对于数学、物理教师来说可谓小菜一碟,但对大多是文科出身的汉语教师来说却是个很大的挑战。即便汉语教师能够完全掌握课本上的数理知识,但对整个数学或物理知识系统没有把握,一旦学生问到与课本有关的课外知识或是需要对课本知识进行拓展的时候,汉语教师就显得无能为力。正因如此,如果由汉语教师教授科技汉语课程,他们必然会在教学方法上煞费苦心,力争用尽量简单的语言和方法教学生,以弥补其在专业知识上的缺陷。但数理教师因为习惯了数理专业上成形的表述方式和思维方式,很难在短时间内有所转变,对学生、对教师而言都存在着一个相互适应的问题。

三、科技汉语教师的专业素养

(一)专业知识的教授

在科技专业知识的教授上,教师需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第一,具备基本的数学、物理知识。如果科技汉语课程是由数学、物理老师进行教授,则此方面问题不大。问题在于如果是由汉语教师授课,鉴于汉语教师大多出身于文科,对数学、物理等理工科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多且不牢,在授课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

第二,对数理知识的系统梳理。无论是由数理专业教师还是汉语教师承担科技汉语教学的教学任务,都需要对中小学数理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去繁就简,去粗取精,优化整合,因材施教,以适应留学生数理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如本次对理工大学2011级外军生长军官留学生数理水平的调查中,发现中国的中学物理课本对核聚变原理、过程及应用有大量表述,其难度和深度已达到甚至超越了对部分工科本科生的要求,这样的内容显然不适合留学生系统学习,可在科技汉语教学中作适当冗余删除或暂缓处理。

(二)教学方法的优化

笔者所在院校外军生长军官留学生今后所从事的是计算机和土木工程专业的工作,两者都对数学、物理知识要求较高,所以,科技汉语教师必须既懂专业知识,又懂汉语教学,能够将复杂的技术术语、概念、公式、推理过程等专业知识用浅显易懂的道理教授给学生,又能够在同一堂课上兼顾学生的不同水平,是科技专业和汉语专业的“双栖”,甚至“三栖”教师。另一方面,教师需要特别注重斟酌课堂用语。教师在教授科技汉语课程时,应该熟知并尽可能地以学生所学过的汉语词汇及句型为媒介。这一点教师在备课时需要格外地加以注意。特别是非汉语专业的教师担任此课的教学任务,由于不熟悉对外汉语教学的方式,在教学中出现太多的无效甚至混淆的语言信息,导致学生出现“不是因为不理解所学的知识点而听不懂课,而是因为教师所使用的语言而听不懂课”的状况。

(三)对备课工作的重视

相对于一般课程的教学而言,科技汉语课程需要教师在了解学生已有的汉语水平和专业水平这两个方面格外地注重课前准备工作。了解学生的汉语水平是为了授课时保证所授内容能够被学生接受,不至于因为学生听不懂老师讲的话而使教学效果打折扣。同时,了解学生的专业水平也同样重要,目的是使授课更有针对性,做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度,在本国受教育程度不一,所以授课前非常有必要逐个对学生的数理水平进行全面而详尽的了解。了解清楚之后根据实际情况可采取分班授课的方式,将水平处于同一层次的学生集中起来,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四)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师在处理文化冲突时应当持有兼容并蓄、不卑不亢、弘扬精华的态度。由于数学、物理科技汉语课的内容涉及的都是科技方面的知识,相对于《中国国情文化》教学中涉及的中国传统习俗、儒家思想等精神层面的内容而言,一般不会展现太多的文化差异,产生明显的文化冲突,但是也不能一味地在课堂上过多宣扬中国在科技方面的发展,而忽略甚至菲薄其他国家的成就。尤其是涉及科技史知识的时候,应当保持一种客观的心态,尊重古代西方、中东等国家在科技方面的历史成就。

科技汉语课程是为外军生长军官留学生在预科汉语学习阶段开设的一门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在具备一定的汉语水平的基础上尽快适应科技类专业课程的学习,消除其可能存在的汉语语言及科技知识的障碍。科技汉语教师应该具备的一些专业素质和意识,必将对科技汉语课程乃至其他专门用途汉语课程的有效开设发挥良性作用。

参考文献:

[1]程世禄 等.ESP的理论与实践[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