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跨学科教学设计案例十篇

时间:2023-10-17 17:27:59

小学跨学科教学设计案例

小学跨学科教学设计案例篇1

本学期,我园以案例研讨为主要园本教研方式,经过反复实践,探索出“内部自省”学习与反思-“优质课参照”学习与反思-“专家引领”学习与反思的案例研讨模式。

活动背景

本次体育活动主题的产生,首先是基于本学期我园“以案例研讨为主要方式,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健康领域为主要学习内容”的教研计划。

其次,体育活动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类型。在户外活动中,细心的老师发现,幼儿们对与室外器材配套的泡沫垫很好奇,也很喜欢,他们围绕着泡沫垫自主地创造各种各样的玩法。根据中班幼儿活泼、好动、对事物充满好奇、乐意遵守体育活动的规则和要求,有一定的运动意识和能力,但注意力不太稳定的心理特点,我们设计了本次玩泡沫垫的活动,

初次研讨:“内部自省”学习与反思

在《小马送货》教学现场观摩后,我们进行了现场的“内部自省”讨论、学习与反思。

1.研讨的问题

在研讨过程中,我们围绕以下问题展开:①活动设置的目标合理吗?②中班幼儿跨跳的间距设为多少厘米合适?③如何梳理助跑跨跳的动作要领更易于让幼儿理解?④幼儿在助跑跨跳时的衔接不好,大部分幼儿助跑到终点时,会减速,停一下再跳,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2.研讨的结果

活动目标的针对性不明确,学习并掌握基本动作应该是重点。于是我们将目标重新设置为:①乐于参加体育活动,体验活动的乐趣,不怕困难,勇敢自信。②学习助跑跨跳的基本动作,初步掌握动作要领,并运用于游戏。

明确动作要领,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动作的难点、关键点。通过查找资料,我们发现中班幼儿科学合理的跨跳间距是60cm左右,第一次活动时的40cm需要调整,动作要领在大家的反复尝试后基本得到统一。但是又一个新难题出现了:如何解决幼儿助跑和蹬地动作衔接不流畅的问题?

分析原因后,我们找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首先让幼儿练习原地跨跳,比较熟练地掌握跨跳动作,为学习助跑跨跳打好基础;其次,多带幼儿进行腿部力量练习,不断增强蹬地的力量。

第二次研讨:“优质课参照”学习与反思

在上一次研讨中,我们明确了目标和动作要领的教学问题,但是活动中,我们又发现,幼儿们都能跟随老师学习,但仅仅停留在跟着老师做这个层面,没有充分激发幼儿主动、投入的学习。那么,选择什么样的游戏为载体,能更吸引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以达到教学目标呢?一位老师找来了优秀课例:大班助跑跨跳活动《小凳子》(中南大学幼儿园邹勇执教),我们集体进行了观摩学习。观摩后得出的结果是:

1.从幼儿兴趣出发设计活动

邹勇老师是以小凳子作为主要教学用具来组织活动,他的设计通过“挑战”“竞争”来推动整个教学活动,这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能极大激发幼儿的主动学习兴趣。那么,中班的体育活动在设计上应重点强调的是什么?经过讨论,老师们一致认为应该是活动的游戏和趣味性。所以,在第二次研讨时,我们对活动的内容、形式、环节,包括音乐等问题进行了重新的设计。

幼儿最欢游戏,同时也最爱模仿,我们就为他们选择一个他们最愿意模仿的对象。于是将活动改为“勇敢的骑兵”。为了充分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我们把准备活动设计成“骑兵操练”,幼儿在音乐的伴奏下走入场地,随老师一起做各种模仿动作,进行操练。

2.把握幼儿动作学习中循序渐进的原则

给幼儿充分练习的时间巩固基本动作,我们把练习助跑跨跳的动作设计成一整套军事训练内容,如“跨越战壕练本领”、“跨越战壕炸碉堡”。为了帮助每名幼儿顺利完成跨跳动作,我们设计了两个宽窄不同的“战壕”供幼儿选择。

第三次研讨:“专家引领”学习与反思

经过两次研讨,形成了新的活动方案,但有老师提出,这就是最好的方案、最好的活动了吗?随即,我们邀请了市教科院的老师下园进行了现场的观摩指导,就重新修改的方案进行了活动展示。活动基本上取得了预期效果,幼儿较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掌握了助跑跨跳的基本动作。活动后,在市教科院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进行了第三次研讨。研讨的问题是如何让幼儿更投入地融入游戏,达到发展动作的目的?研讨结果是:

1.加强游戏的角色化体验

例如,通过教师语言,包括音乐把握好活动的节奏,让幼儿身临其境,帮助幼儿更主动地学习基本动作。最后讨论,加入了“看任务图”的环节,让活动更真实。

2.通过游戏规则设置,让幼儿自觉完成动作

可以通过一些游戏情节巧妙的安排,让幼儿的情感、情绪以及学习状态保持一种主动、积极的状态。

再次调整活动方案的感悟

市教科院老师的现场观摩指导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探讨活动后,我们又重新调整了原有的活动方案。

将原有音乐换成了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背景音乐,我们觉得这段音乐能更好地调动幼儿的情绪,让音乐和游戏结合得更真实、更能吸引幼儿积极、热情而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将游戏环节设计为先“跨越战壕运炸弹”,然后“跨越战壕炸碉堡”。我们设计了二级战壕——60cm供幼儿“运炸弹”,并且设计了宽窄距离不同的“战壕”(有二级也有三级),使幼儿能根据自己的经验自由选择活动的难度。在跨跳不同“战壕”的过程中,跳过的幼儿及其经验和技能得到了强化;跳不过的幼儿则需要调整其现有的动作,构建新的动作技能和相关经验,在实践与尝试的过程中领悟动作的要领,获得动作的发展。在最后的环节,将跨跳和投掷有机结合,让幼儿们看到“碉堡”在不断被炸倒后,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带领幼儿按重新调整过的方案进行游戏时,我们看到了不同于前一次的活动,幼儿们的游戏兴趣更浓了,动作完成的质量也高了。这次活动幼儿很喜欢,也达到了预期目标。我觉得,这主要得益于我们在活动前对动作关键点、幼儿学习特点和原有经验的反复研究和把握。

小学跨学科教学设计案例篇2

一、 跨学科听课评课的组织与实施

(一)构建学校跨学科听课评课的组织体系

跨学科听课评课教研活动的思想精髓就是“跳出学科看学科”。我们发现,不论是历史、政治和地理三门有天然融合优势的学科,还是物理和化学,抑或是文科和理科之间,都有相互的联系和可以借鉴的事物。而且,不论是学校层面,还是教研组、年级组层面,抑或是班级任课教师层面,都可以进行跨学科教研活动,三者横纵交错,构成了学校跨学科听课评课的组织体系。

我校建立了三级听课评课教研网络。

【一级】成立由校长室领导下的教学评议小组,由校学术委员会成员组成,主要职责:一是统筹安排校际之间或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大型听课评课活动;二是评议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准备参评高一职称的教师和在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教师等三类教师。一般每周开展两到三次活动。

【二级】这是由学校教务处组织下的年级组听课评课活动。主要职责是加强学校内部学科教学的纵向研究和学科之间的横向交流与联系,一般每周开展一次活动。

【三级】这是由各班级的任课教师组成的教学协调小组,主要是搞好学科之间作业量的安排、自修时间的分配以及在会考等重大考试来到时各学科的配合。一般每周安排一次活动,由班主任组织。

(二)完善跨学科听课评课的制度建设

进行跨学科听课评课活动,首先要在全校范围内建立相关的制度,制订相关的计划。合理的听课评课制度是相关教师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是使跨学科互动式听课评课活动有条不紊开展的必要条件。

1.制订跨学科听课评课学期计划

确定每学期学校进行跨学科听课评课的日期与主讲人、参加者;确定参加每学期跨学科听课评课教研活动的主题与任务布置;制订跨学科教研管理的相关奖惩条例,如要求每个教师每学期听课评课在20节以上,其中跨学科听课评课不少于5节。

2.设立跨学科听课评课日

每周四是学校课堂的“对外开课日”,也是校内教师的“跨学科听课评课日”。这一天,学校重点安排各学科骨干教师的示范展示课、各学科青年教师的研究提高课、学徒教师的邀请指导课等。其他各学科教师可以根据自身学习研究的需要,自主选择本学科各种不同层次的课进行听课评课,也可以选择跨学科的课进行听课评课。

3.加强对跨学科听课评课的过程管理

为了加强跨学科听课评课活动的针对性,我们要求每个教师必须带着问题参加听课评课活动,如三维目标如何落实、教学的重点难点怎样突破、生成性目标怎样达成、有没有新的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如何等。听完课后,听课教师要写出听课评析,并参加跨学科的评课活动,与其他教师相互切磋。活动结束后,听课教师要及时填写“跨学科听课评课登记表”“跨学科听课评课信息反馈表”,撰写听课评课反思笔记或特色案例,并把听到的和学到的“亮点”灵活地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

4.加大跨学科听课评课展评力度

学校课程部定期对“跨学科听课评课登记表”“跨学科听课评课信息反馈表”进行汇总,开展跨学科听课评课反思案例的展评活动,并对优秀的案例进行及时推广。期末,课程部还要对教师参加跨学科听课评课活动的情况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教师教学工作综合评估指标。

(三)开展专题性的跨学科听课评课研修

在教学实践中,有一些主干问题是许多不同学科教师都会遇见的,如有效的教学导入、怎样提问最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讲解与练习的关系、学生的动态评价,等等。同一学科的教师往往只能站在自身的学科角度思考这些问题。如果围绕这些主题,通过集体讨论,就可以帮助教师们跳出学科视野的限制,更加充分合理地去解决这些问题。

在进行跨学科主题研修时,我们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研修主题应鲜明

研修主题应关注新课改下学生的发展,聚焦以“学习规律”“认知规律”等为基点的学生学习活动;关注“新课改背景下的疑难问题解决”;关注反映本校实际、切口小易操作的教学现实问题;关注教师成长规律,尤其是教师发展的关键点、能力的增长点。

2.研修方案要细化

各个跨学科的研修组长组织本学科教师学习讨论后确定主题,精细化预设研修过程,体现研修活动的系列性,深化研修主题。

3.研修过程重生成

引导教师主动、全程参与活动,并能围绕主题展开实践研讨,使跨学科的主题研修层层推进,体现连续性和系列性。同时要丰富研修形式,增强研修的技术含量,在理论的引领下通过听课实践、课后反思、课后评议交流、再实践、再反思等过程,不断生成并加深对研修主题的认识,从而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4.研修成果需提炼

要重视研修活动的总结反思,提炼出可供借鉴的方法、策略,并达成共识,即形成某个阶段的研修成果。这既利于改进并优化研修过程,又利于后续的教学研究以及教学经验的推广应用。

二、跨学科听课评课制度的成效分析

首先,跨学科听课评课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大大拓宽了教师的教研视界,强化了学科之间教学方法的优势互补和教学资源的整合。开课教师们针对本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研究文本,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内容、形式、步骤,在高效上下功夫。各学科教师通过听课、评课等形式,真切地感悟到跨学科教研带来的多视角的教学设计、多渠道的资源共享、多内涵的专业发展的益处,并有效营造了浓郁的教科研氛围。

其次,在跨学科听课中,资源的获取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学科渠道,而是具有广泛的选择性。参与的教师能从其他学科教师授课的过程中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不断加以改进。此外,跨学科听课和研讨还有助于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更好地改进教学,实现因材施教,有助于教师间的相互交流、切磋技艺,促进教学方法的整体优化。

小学跨学科教学设计案例篇3

我始终认为,学习和生活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开的。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关注真实的世界、真实的研究,做真实的东西。记得小学时,我成功地用表面积公式帮爸爸计算出砌一个谷仓需要多少块砖头,这件事成了童年生活中印象最深刻的美好回忆之一。现在自己当教师了,也总想着引导学生做点除了增加考分,又能够把学科知识“用”出来的事情,如帮别人写信、帮家人记记账等。后来我改教信息技术,那就更简单了,几个学生在高中成立了一个工作室,帮家乡企业做网站,还真的赚了第一桶金。

回忆我做创客教育的经历,是先从研究STEM开始的。我和学生做的第一个STEM项目是关于教室灯光的智能控制,即如何在没有人的时候,让教室的灯光自动关闭,以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我还要求学生设计出这个小装置,并能正常使用。很多人总是说学生提不出问题,要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云云。也许是平时注重实践,具有解决生活问题的经历的缘故,我的学生就恰恰相反,能提出很多问题,却往往无法实现。就如这个教室的灯光智能控制器,我们只能做个演示模型,没法真正使用。因为真正要使用,你就得考虑更多的因素,如教室要断电之前,总要判断投影仪和电脑的情况吧,不能简简单单断电即可。这时候,你会发现想真正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仅仅靠某一门学科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现在国内教育人对STEM或者STEAM课程非常关注,也冒出了好多以跨学科为特色的课程机构或者培训结构。但实际上找不到相对完整或者有大规模复制价值的课程,甚至找不到几个跨学科学习的案例。如果去找STEM方面的书籍,我们会更加失望。例如,最流行的《STEM项目学生研究手册》,其实就是一本研究性学习的手册。这和现在流行的“大数据”技术很类似,都说大数据研究是方向,但实际上谁都没有很好的研究案例,连“啤酒和尿布”的故事据说也是杜撰的。

“生活・技术・探索”栏目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虽然栏目于2015年开始刊载,但前期的沟通、推敲、思索过程却是漫长的。直到最后,我和编辑还是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名词来概括我们要做的内容。其实栏目的开设,就是希望能引导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去做跨领域、跨学科、结合真实世界的项目研究。期望借这个栏目,聚集国内外研究STEM/STEAM教育的教师和创客,结合形形的有趣项目,真实地再现他们的探索过程。希望那些有趣的跨学科学习案例,可以成为开发STEM课程的最好素材。

回忆这一年的栏目文章,有研究智能家居和可穿戴技术的,有做传感器做激光测距测高仪的,也有做科学实验的,甚至有做好玩的能和手机互动的挥手机器人的。我尽力让每一个案例都具有跨学科学习的特征,并且为了让技术门槛变得更低,我特意用了Scratch、ArduBlcok之类的图形化编程软件,以期照顾到更多的读者,尽管如此,却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转眼间,已是2016年。关于栏目,我思考了很多,也做了很多,但一己之力毕竟微薄,希望有更多的教师能及时总结自己在跨学科学习方面的点滴心得,并踊跃赐稿。我始终坚信,跨学科学习是未来学习的方向。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性很强的横断学科,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在跨学科学习研究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小学跨学科教学设计案例篇4

关键词:商务英语;课堂教学;ESP教学法

一、引言

随着国际化程度日益加深,我国经济发展迫切需要既能够熟练运用商务英语语言进行国际商务沟通,同时还掌握商务专业知识的复合型国际商务英语人才。为了适应这一新形势,目前,我国高校大力发展商务英语,商务英语的教学前所未有地蓬勃发展。各个高校兴建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不断完善,课程门类逐渐增多,大学英语版块也开设了大量商务英语选修课程。商务英语已经壮大成为了一个独立的专业和学科分支。但是,由于我国商务英语的发展历史不长,还需要业界的努力才能取得更长足的发展。目前的商务英语教学中,仍然存在这许多问题。为了更好地优化商务英语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思考如何解决这些教学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二、商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商务英语ESP属性在教学中不突出从语言角度来看,商务英语是在商务环境中应用的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ESP)的一种(王兴孙,1997)。秦秀白也认为,“ESP是一种教学途径、一种教学方针或教学理念。只有按照ESP教学途径开设的课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ESP课程”(秦秀白,2003)。作为在商务环境中应用的语言,商务英语是ESP的一个分支,商务英语的课程设置应该在ESP的理论指导下,课程的设计要运用ESP的相关理论,在商务英语的教学中有效结合英语语言知识、商务专业知识、沟通交流的技巧以及跨文化交际知识。因此,商务英语的教学应该具有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共同特征:真实语料、以目的为导向、自我学习为中心(Carter,1983)。语言教学是商务英语教学的核心,其教学强调商务英语的语言功能,在此基础上围绕课程内容设计语言活动,培养学生在商务语境下使用商务英语的语言技能。

(二)商务英语教学的硬件设施不完善随着科学技术水平越来越来高,计算机已经在外语教学中实现常态化,对外语教学硬件设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商务英语作为一门应用性强的课程,更是需要引进应用更加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建立立体化教学,使用契合教学内容的教学视频、多媒体软件、投影仪、幻灯机等,在特定主题下还需要配套相应的教学软件,运用实验室提高课程教学的情景真实度。但是,当前的商务英语虽然发展迅猛,立体化教材的编制还有待提高与完善,教材配套的多媒体材料相当匮乏,更别说针对大学英语板块的商务英语立体化教材了。同时,目前网络上提供的针对教材主题可用性比较强的视频非常难以获取,这也使得应用商务英语现代化教学设施的难度大大增加。另外,在商务英语的日常教学中,大部分教室都建设了多媒体设施,但教学本身对多媒体的利用程度并不够高,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将多媒体作为播放幻灯片和PPT的工具,并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

(三)商务英语教师的师资力量还比较薄弱目前我国的商务英语无论是学科建设,还是课程建设已经得到非常大的发展,但从教学实际来看,商务英语的师资力量还是不够的。大部分从事商务英语教学的教师都只是具有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背景,鲜有商务类学科或商务英语学科的知识背景,对真实的商务工作环境也缺乏详细的了解。因此,大部分商务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基本上侧重语言教学,对商务英语的教学内容不具备清晰的认识,无法把握商务英语作为语言的核心问题,也不能较好地讲授商务知识、分析课程中所涉及的各类商务现象,基本都依靠书本上的商务知识,不能给学生讲授实用性强、具有时效性的商务知识。跨学科是商务英语的典型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商务英语教师往往会一些商务问题,但由于知识体系的限制,商务英语教师通常会产生力不从心之感。另外,大部分商务英语教师都没有商务实战经验,在教学中不能完全把握商务环境,更无从掌握在特定商务环境中如何运用合适的商务语言进行有效的商务沟通。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商务英语的教学效果。其次,商务英语教学因其ESP属性,在教学方法上应该和传统英语教学方法有一定差异。但由于商务英语教师缺乏商务的学科背景和实战经验,目前商务英语教学法大多还是沿用了英语的传统教学法,通常是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直接分析商务案例篇章中的语法难点、重点词汇、翻译难句、语篇翻译等等。

三、改进商务英语教学的策略探讨

(一)提高商务英语教师的商务素养加强商务英语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商务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真正培养学生商务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的一个必要条件。首先,商务英语教师需要积极开拓能够增强商务英语教学效果、融合语言应用技能与商务知识的综合型教学方法,而不是一味采用传统教学法,忽略商务英语的商务属性。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解决商务环境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学习并理解商务知识,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商务英语的运用能力。其次,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校内培训、鼓励教师参加校外培训、塔建校内平台增强外语与商务跨学科的教学合作、邀请具有丰富经验的商务专家给商务英语教师教授商务知识、开展校企合作给商务英语教师提供到企业实践学习等等方式,提高在职商务英语教师的商务素养。同时,商务英语教师也要积极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通过阅读商务类书籍,学习商务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商务英语教学效果。在教务上,学校也应该给商务类课程提供便利,避免大班上课。小班化教学,增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在商务案例分析、商务情景学习中,都有机会锻炼如何恰当运用商务语言。

(二)采用立体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使用立体化教材、运用多媒体材料对商务英语的教学效果非常重要。多媒体教学技术增强教学的交互性、可视性、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商务英语的兴趣,更多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进入“互联网”+时代,计算机网络会更大程度上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过程等方面改变传统外语教学。目前,我国的商务英语正迅猛发展。商务英语教学中采用立体化教材,陈坚林提出建议,希望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技术编制立体商务英语教材(陈坚林,2003)。王立非针对商务英语写作教学,提出商务英语应设立计算机辅助下的商务英语写作教学课程,培育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写作软件应用和相关商务专业知识和写作技能,开发基于网络平台和语料库技术的商务英语写作课程及教学软件系统(王立非,2011)。

(三)教学中采用符合商务英语ESP特征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商务英语的交际能力商务英语教学重视商务知识,同时也重视语言技能的培养,在教学中通过学习商务内容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着力培养学生的商务交际能力,才能满足商务英语的教学需要。商务英语教师应该采用案例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通过主动完成任务学习语言,“在做中学”,获取商务知识,这些教学法非常适合商务英语的日常教学。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授课中采用任务教学法,根据课程需求设计教学任务,让小组通过合作完成。小组成员必须一起构建任务框架结构并分配任务。每位学生不仅要完成自己分配到的任务,还要和小组成员一起共同努力实现任务目标。这样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解决问题、有效沟通等能力。另外,案例教学法也是商务英语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分析案例,讨论案例中的问题,谈论开放的答案,允许学生的答案多元化,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师准备合适的真实商务案例,将学生分好小组,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讨论、分析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无论是任务教学还是案例教学,整个教学过程都贯穿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而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得以实现,由此促进学生学习商务知识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在商务环境中灵活运用正确的商务语言。国际商务的往来日益频繁,商务英语的应用功能就更显重要。在商务英语的教学中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的商务跨文化背景知识,注意不同国家与地区的文化禁忌,学习跨国商务礼仪等,符合经济全球化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因此,商务英语的教学重点还应该包括学习跨文化知识以及理解跨文化差异,加强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在跨文化商务情景下的运用商务语言的准确性。

四、结语

商务英语有着自身的特点,有着ESP属性,需要商务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忘自我提升,努力提高自身商务意识,学习商务知识。在教学中使用立体化的教学方式,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创建以商务知识为基础的课程学习平台。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紧密结合商务知识和语言技能,培养学生的商务交际能力。

作者:陶瑀 郏莹 单位: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参考文献:

[2]王兴孙.对国际商务英语学科发展的探讨[J].国际商务研究,1997(1).

[3]秦秀白.ESP的性质、范畴和教训原则———兼谈在我国高校开展多种类型英语教学的可行性[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小学跨学科教学设计案例篇5

1.全媒体的传播能力

为了更有效地配置媒介资源,媒介融合使得媒介内容的跨平台流动变得常规化,新闻素材的跨媒介采集将一次性完成,而新闻产品的加工方式与渠道却是多元化的,新闻信息资源得到了全方位的深度开发。这就迫切需要负责内容生产的媒介从业人员具备跨媒介的采写编能力。那些传统媒体专门的文字记者,摄影记者、摄像记者等从业人员将被精通多种媒介技能的跨平台的全媒体人才所取代。这就要求记者在具备较高新闻理论素养和采写技能的基础上,熟悉各种媒介技术,如摄影、摄像、移动媒介的使用、网络技术等,并能根据不同媒介的特点,采集到适应该媒介的新闻素材。

2.全媒体的信息整合能力

全媒体传播最大的一个特点是信息量大大超过需求。媒体从业人员的核心竞争力从新闻事件的第一时刻的报道,转换为对新闻事件合理筛选和深度解读。②所谓合理筛选,就是精确把握受众的信息需求,为用户定制媒介信息的量和形式,避免受众被信息的所淹没。传媒人生产的内容要实现跨媒介平台的流动,同一内容既有适合报纸的图文版,又有适合电视的视频版、还有适合IPTV的互动版,多渠道多平台的,给从业人员的跨媒介整合传播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容制作人员需具备全媒体的视野和思维方式。当新闻发生的时候,记者要能根据新闻的要素,选择合适的媒介平台和展现形式,并通过互动平台及时评估新闻报道的效果,调整后续报道的方向。在一些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实施媒介联动,参与的媒介从业人员要熟悉各种媒介形式的运作规律,深谙不同媒介传播的利弊取长补短,整合和配置不同媒介的资源,发挥资源最大化,获得最优的传播效果。

传统网络新闻实务课程对媒介融合能力构建的不足

网络新闻实务是一门近几年来在全国新闻学专业广泛开设的文理结合的实务类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网络新闻业务素质,在笔者所在学院一直将该课程作为网络传播方向核心专业课程来打造。该课程一般在高年级开设,在学习该课程前一般学生已学习过平面设计、网站开发、网站动画设计、新闻采访与写作、电视节目编辑与制作、新闻摄影等专业前置课程。学生应通过网络新闻实务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完成全媒体业务采写编评的综合训练,加深对不同媒介形态的理解,完成融媒介能力的蜕变,但从传统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来看并不是很理想。

1.教材建设滞后,实验案例不足

由于国内和国外新闻传播课程体系上的差异,加之网络新闻实务是一本相对较新的课程,在国外引进契合该课程的教材少之又少。国外教材以克雷格的《网络新闻学:新媒体的报道、写作与编辑》为代表,但该教材仅仅涉及网络新闻的采写,对其它媒体形式少有谈及。在国内高校相关教材较为常见,其中以彭兰的《网络新闻编辑教程》、詹新惠的《网络新闻写作与编辑实务》、李凌凌的《网络传播与实务》、张鹏的《网络传播技术与实务》,这些教材的作者高屋建瓴,从理论和实践的高度对网络传播现象做一番独特审视,对网络传播给传统传播学理论带来的挑战与问题,选择重要的对象进行研究。像彭兰老师的《网络新闻编辑教程》以网络新闻的选择、加工、整合与延展这四个层面为基本框架,系统梳理了网络新闻编辑工作的原理及具体操作方法,涉及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新闻信息的编辑,以及新闻专题组织、论坛管理、受众调查、博客运用、新闻传播效果评估等,对网络新闻编辑的新工作领域进行了前瞻性思考。③这些教材都很优秀,但普遍都存在一个时效性的问题,绝大多数教材是在2010年前出版的,互联网发展很快,新的应用和服务形式层出不穷,教材建设严重滞后。同时教材的编写人员大都在教材中体现了教学案例,但这些案例不具备实验室上机动手操作训练的可执行性,很难转换为学生实验室实验的指导。

2.教学实践平台缺乏,实验师资不足

囿于新闻传播教育传统的文科理念,国内很多高校新闻学院都存在实验室建设缓慢,教学实践平台缺乏的问题。像网络新闻实务这门课程仍沿袭传统教学法,采用教师授课、学生听课的单一形式,课堂知识的信息传递总体上呈现单向路径。学生缺乏实践与应用环节,所接受的刺激不能与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具体就网络新闻实务这门课程而言,教学实践平台的缺乏会直接导致学生对不同媒体形式缺乏直接的感受,而学生全媒体素养和不同媒介信息整合能力的提升恰恰是要以这种直接感受为基础,再通过媒介融合试验中心的媒介融合来塑造。遗憾的是很多高校的新闻学院跨媒介的教学实践平台是缺乏的。同时很多高校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教师都是文科背景,技术类的实验师资严重不足。网络新闻实务实验教学离不开技术的支持,不同媒介形式内容的采写和媒介内容的转化,都要辅助于适合的计算机软件。大型媒介融合实验室软硬件环境需要具备跨学科专业基础扎实的师资来拓展和完善,并编写试验案例,指导学生的试验过程。复合学科背景师资的严重不足,是影响高校新闻传播全媒介教学实践水平的一个瓶颈。

依托媒介融合实验室网络新闻实务教学改革策略

媒介融合实验室在国内并无明确的概念,很多高校都在积极地探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高钢教授认为,媒介融合实验室应具备多功能、可扩展、融合性的特点。多功能是指该实验室能承担过去多个类型实验室才能承担的教学工作;可扩展是指该实验室能根据未来的需求进行修改、更新,增加新的功能;融合性指的是该实验室不仅是一个小型的媒体信息的采集中心,还是各类信息的加工中心和中心。④以此概念为参考,笔者所在高校也在积极进行媒介融合实验室建设的探索与尝试,四川外语学院融媒介实验室由四部分组成:印刷媒体实验室、视觉传播实验室、新媒体实验室和跨媒介实验室。建成了集采、写、编、排于一体,不仅能输出报纸的大样,而且能够完整地制作数字报,还具有平面广告制作、网页制作、图片处理与管理、数据调查分析等多种功能的媒介融合实验室。网络新闻与实务课程依托媒介融合实验室多种媒介的实践课,在仿真或真实的媒体环境中进行,不但可以让学生试验将不同的新闻内容选择合适的媒介形式并创作出媒介产品在融媒介平台上,而且可以通过融合新闻的制作,让学生体验对多种媒介资源的创造性复合,实现学生由技术复合到内容复合、创意复合、经营策划复合的能力再造。

1.设计媒介融合案例,编写实验指导教材

融媒介实训案例的不足,一直是当下网络新闻实务教学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总结现有市面上的教材,对其中案例加以分解和深入,与业界应用结合,从主流网络媒体获取一些最新案例,从案例的策划、实施到效果测评等多个环节加以梳理,编写实验指导教材是推动网络新闻实务教改走向深入的关键。融媒介案例实训是网络新闻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一大特色,一方面任课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重大新闻实践中融合新闻的典型案例加以分析再现其内容生产的过程,从策划、素材采集、编辑制作到内容各个环节设计实验过程,让学生去完成各个环节的实验。实验完成后根据实验结果,教师从不同的媒介视角进行分析解读和点评。此外,当前在业界媒介融合下的新闻产品并无定型,媒介内容生产机构都在积极探索融合新闻的制作。通过网络新闻实务课程构建学生的融媒介技能是该课程的高端定位,课程中的实训案例的编写也尝试在融媒介产品研发上做出探索,结合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一些重大新闻事件,尝试进行融媒介新闻的创作,让学生参与主导研发的过程,教师提供参考意见和辅导,根据不同媒介的特性为内容制作选择合适的媒介形式,对其中创意新颖的融媒介新闻产品,通过融媒介实验室综合平台推荐给业界,形成媒介产业价值的良性互动,推动媒体行业的整体发展,以行业需求拉动媒介融合实验室自身建设。

2.模拟教学仿真媒介环境,提升媒介融合理解力

所谓模拟教学法就是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充当各种角色,根据所提供的背景资料,进行模拟性实践活动的教学方法。在网络新闻实务教改中使用模拟教学法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基于媒介融合实验室,为学生创造一个模拟多媒介平台,基于整合方正鼎新数字报刊解决方案、开源CMS和电视录播系统,让学生在实验室熟悉有多种媒体采、写、编、评的全部流程,并掌握基本技巧与方法。实际教学中,将学生分成若干全媒体报道小组,模拟实验目标设定为对重大热点事件的全媒体报道,学生在小组内部的角色可以进行轮换以体验不同的业务流程。学生模拟实验不限时间,穿插在一学期授课过程中,不限地点课下同学仍可以通过管理员分发的账号通过校园网继续自己的实验,最终实验成果为实际对用户的媒介融合报道作品。基于新媒体的互动性,在模拟教学实验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们可以根据受众的信息反馈及时调整传播技巧,完善自己的实验作品。学生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传播媒介和内容表现形式造成传播效果的差异,有助于深入理解跨媒介传播的原理,加强技巧与方法的使用。

3.改善实验师资队伍,创新授课形式和内容

小学跨学科教学设计案例篇6

【关键词】英语课堂 跨学科 文化渗透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纵观当下的英语课堂教学,许多英语教师能针对有明显跨学科知识的教材进行设计处理,课堂教学会有对应的环节进行文化的渗透以服务学生视野的拓展和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提高。但很多教师无法从教材中解读和捕捉到跨学科文化渗透的信息。于是出现了英语课堂跨学科文化渗透偏形式轻感受、偏单项轻整合、偏重点轻难点的现象。这导致学生的文化视野受到限制,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本文将对其中表现突出的几个方面的问题加以深入分析,并探讨问题解决的有效策略。

一、在导入环节抓住关键词渗透

在教学导入环节,教师通常会用诗歌、游戏、free talk等形式进行课堂的导入。通过课堂导入营造英语学习的氛围,唤醒旧的知识,为教学新知识作好铺垫。有经验的教师会通过有语境的活动快速引出要学习的语言主题,激活相关的句型和单词。通常教师在进行这一环节的节奏会放得比较快,以便尽快进入新语言知识的学习,也习惯把文化渗透拓展放在语言学习、运用或拓展环节。即使导入环节里的诗歌出现关键信息词可以进行跨学科文化渗透也会一带而过,让人觉得这样的活动是为导入而导入,有点流于形式。

【案例1】

某教师在执教外研版《英语》(一年级起点)六年级上册Module 1 Unit 2 It’s More Than Four Hundred Meters high!时,采用了教材编排的活动导入(见图1)。

针对这样的导入活动,原本的教学步骤如下――

Step 1: 看图回答。教师呈现图中的大树,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What’s this? What’s the tree like?

Step 2: Watch,Listen and choose.学生带着有备选答案的两个问题“How tall is it? How old is it?”去观看第一遍视频,引出生词meter的教学。

Step 3: 教师第二次播放导入活动的视频,学生边观看视频边跟说句子。

Step 4: Talk about the tree.

改进后的教学步骤调整如下:在原本第二个和第三个教学步骤之间增加两个教学步骤,新增的这两个教学步骤为Step 3和Step 4,原本的教学步骤Step 3和Step 4调整Step 5和Step 6,新增的两个教学步骤如下――

Step 3: Look ,draw and answer.学生看树的图,从树根画一根段到树冠,标上单词tall,再在单词边上标上30m。接着教师提问学生:How many floors is about 30 meters tall?

Step 4: Look and count. 学生看树桩图后,数看树桩里横切面里的年轮圈,接着教师说:Let’s count how old the tree is. 引导学生再观察树桩里的年轮圈之间的间隙,得出间隙有些大,有些小,思考原因是什么。

【评析】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原来的导入活动在运用教材配备的导入活动基础上,抓住树的tall和old这两个关键信息进行了看图感知、听音获取具体信息,跟说、看说输出小语段的形式有梯度地教学了这棵树,同时教学了生词meter。但这样的导入活动借助教材配备的视频和教材提供的数据给学生这棵树有tall和old 的特点,但是没能让学生形象地体会到数据30m到底有多高,80年树龄的大树到底有多老,怎么从树桩得知树的年龄。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也正是从关键词tall和old里解读到的跨学科里所蕴含的生物科学方面的信息。

改进后的教学步骤3通过从树根画一根线段到树冠,让学生很直观理解了单词tall的意思。问题 “How many floors is about 30 meters tall?”让学生形象地明白了30m到底有多高,因为普通楼层每层大约3m高,30m高的树就有大约10层楼高,以此学生非常形象地体会到这棵树的实际高度。改进后的教学步骤4通过看树桩,再边看边数树桩里横切面的年轮圈, 学生很形象地感受到一圈代表树龄一年,80年树桩里就有80圈年轮,之后学生观察树桩里的年轮圈之间的间隙,学到了年轮圈间隙大的年份降雨较多,而年轮圈间隙小的年份降雨较少的相关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改进后的教学步骤3和4成功地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这棵树震撼人心的tall和old 的特点,也向学生传递了树龄与年轮圈、年轮圈与降水之间的关系,实现了巧妙渗透生物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的教学目标。

【建议】导入活动虽然不是一节课的中心环节,但它是一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设计导入环节的时候,在认真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梳理出主题,并围绕主题的关键信息进行相应的跨学科文化渗透,可以让主题更加鲜明,帮助学生推开一扇扇不一样的视野之窗,让课堂一开始就变得鲜活而新奇。

二、在任务环节抓住话题渗透

任务型教学是很多英语教师所钟爱的教学方法。运用任务时,教师通常会做示范,接着请优生配合,然后让学生以小组活动形式去完成和反馈。通常教师在课堂里运用任务时,会错误地认为这部分是检验学生学以致用的重要环节,只要有语境、有信息差、有兼顾听说读写等能力就够了,很难去触碰跨学科文化的渗透。另外,教师容易受到课标里关于跨文化意识描述的限制,以为只要抓住东西方文化差异、德育内涵、名人名言等进行所谓的文化渗透就够了,无法抓住话题进行单元知识的整合和结合功能句进行有效的语境再创设,导致无法水到渠成地进行跨学科文化渗透。

【案例2】

某教师在执教人教版《英语》(三年级起点)三年级上册Unit 4 Part B We Love Animials时,新授的单词有pig,bear,cat,duck和 dog,让学生理解文本和操练功能句型之后,师生互动交流如下。

T:We know so many animals. Look at this picture(如图2). What’s this?

Ss: It’s an island.

T: What island do you want it to be?

S1: I want it to be an animal island.

S2: I want it to be a fruit island.

S3: I want it to be a children island.

T: Great! You have good ideas. But look at the island carefully. Some place has got elephants. What island can it be better here?

Ss: Animal Island is better here.

T: Now it’s your turn to finish the task.

任务是把这5只动物安排在动物园合适的区域。第一步:成立5人小组,为岛屿里的五个区域各选一名组员当主人,成为哪个区域里的主人,这个主人的名字就为对应区域的字母。第2步:用句型:You are ...What’s this ? Why? It’s a ...进行同组之间不同组员的交流分享。第3步:整组的学生到教室前面作交流分享。评价方式是看谁安排得当并会表达,谁得星就多。

【评析】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教师通过一个岛屿图,用问题“What island do you want it to be?”引导学生把岛屿变为动物们的家园,学生通过观察岛屿里不同区域,根据个人的喜好成为对应区域的主人,学生自然运用“I am ...”进行自我介绍,同组的成员就用“You are ...”进行身份的确认,这样就把本册前面几个单元学到的字母巧妙地融合到了这里。接着学生用本单元所学到的句型“What’s this ?”对本单元新学的动物成员的安排进行了解,因为每个区域都有不同的主人,不同的主人会根据个人的喜好对动物进行领取安排,这样的问答有信息差,有交际的必要。

而学生用问题“Why?”做多个语轮的问答,既是对组员对动物安排是否科学合理的评价,又是对其进行具体动物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的学科文化的渗透。比如有些组员就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把cat安排在D区,通过问题“Why?”,得知cat的习性需要树做攀爬,就会考虑到把它安排在A、E或C区, 会把duck安排在D区,因为D^有沙子,duck下的蛋可以藏在沙里,离水又近。这样的任务运用,学生通过观察小岛环境,结合动物们的生活习性,真正落实了课题“We love animals”,从而得到触及心灵的跨学科文化的体验,而不是停留在听声音、看脚印、看七巧板等浅表阶段去认识动物名称,避免了对动物的 love只是喊口号而已。

【建议】教师要抓住文本的话题和围绕文本的功能句,去创设出运用任务的直观丰富的语境,再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问题,让问题起到步步为营的引导作用,推动学生的交际及表达,使其不局限于文本的语言形式和框架,实现在认知上跳出文本但又不脱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爱生命、懂生命、惜生命等相关方面的跨学科的文化渗透。

三、在重难点句型突破时渗透

每一节课,教师都要抓住重点句型进行教学。能否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是衡量一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重点句型里往往包含难点。教师在解读教材时一般都能比较准确地找到课堂教学的难点,常用反复练习、对比教学、分类教学、化繁为简、分解等方法。为了让学生掌握重点句型,相当一部分教师还会让学生针对难点的单词或句型进行音、形、意、用的学习,很难从跨学科的角度上去设计教学活动,存在重视重点句型学习,无法对跨学科的知识部分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学习的现象,导致的后果是重点突而不出,难点突而不破。

【案例3】

外研版《英语》(一年级起点)六年级上册Module 1 Unit 1 How Long is the Great Wall?里出现的重点句型是“How long is the Great Wall? It’s more than forty thousand li long. How old is it? It’s more than two thousand years old. ” 在这四个来自文本的目标句子中,问句是重点,答句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某教师在执教该课时原本的教学步骤如下。

Step 1:看图回答。教师呈现重点句型的配图,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How long is the Great Wall? How old is it?

Step 2: 听录音仿说。学生观看第一遍视频,针对学生读不好的词组more than 做示范带读。边读边出示本课的生词卡how long和li。

Step 3: 玩Memory games。把这四句话用遮住越来越多词的方法,让学生去回忆说出。

Step 4: 在长城图片下方给予关键词组how long,more than forty thousand li long,how old和 more than two thousand years old 让学生去谈论长城。

改进后的教学步骤如下。

Step 1. Look and question. (看图思考提问题。) 教师出示逶迤连绵的长城图,问学生你们想知道长城的什么?学生受图启发提出问题How long is it? 接着出示城墙古朴的长城图,让学生提出问题How old is it?

Step 2. Read,find and underline the answers. (看文本找出上面两个问题的答案),学生通过再次阅读文本找到目标问句的答句。其中第一个问句有两个答案,它们是 It’s more than forty thousand li long. 和It’s more than twenty thousand kilometers long.

Step 3. 学生: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 and “kilometer”发现学生沉默思考不会回答后,给学生呈现一个运动员绕着跑道跑了5圈200米的图说“That’s one kilometer or two li.”又问生:How much li is one km? 学生自然回答出1km is 2 li.

Step 4. Read and count. (读算式计算) e.g: 4li =? Km,40li =? Km,20li +10 km = ?km,40li +20 km = ? li。

Step 5. Listen and imitate. (听音跟读)

Step 6. Look at some key words and talk about the Great Wall.

【评析】原来的教学方式是一种给予式的引出,在引出后多以机械训练为主,即使用Memory Games这种信息递减式的训练,这种训练缺乏思维含量,以服务熟悉句型为目的,到最后看关键词组信息说话,以服务发展学生的语段输出为终极目标,对句型中出现的数词和长度单位li和kilometer有在音、形、意上作处理,但根本没有对其中含有的跨数学学科知识,即对这两个计量单位进行形象客观感知、联系和反应思维的触碰,而数词叠加计量单位的学习正是重点句型要突破的难点。因为学生要对forty thousand li long和twenty thousand km long做到音、形、意的理解,就要建立在既理解数词,又要对li这个中国计量长度特有的单位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而对li的了解必须依靠与km这个国际上常用的计量长度单位建立联系,在形象客观理解所对应的两个计量单位后,才有可能在添加数词的基础上再进行彼此的换算。学生才有可能建立起对长城事实长度和年份的准确认知,才能自豪地有感而发地介绍长城,为本课句型的语用作好铺垫。

改进后的教学步骤能抓住目标句型里长城的两个重要特点,即长度长和历史悠久,有选择性地出示图片,让学生在情景的启示中去提问,实现以引的方式出现目标句型里的问句。接着让学生自己回到原文去找答案,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找的过程中引出目标句型里的答句,这样实现了以引的方式而不是给的方式去呈现所有的重点目标句型。教学步骤3和4能抓住重点句型里的两个长度单位作为难点进行突破,先由一幅5圈200米操场跑道图帮助学生在脑海里建立起客观形象的1km和2li的感知图像,接着以读算式计算的方式训练学生的思维和反应,在计算的过程中不断用到重点数词forty,twenty和two, 无形之中帮助学生熟悉了这些数词,促使学生在充分理解和感知难点的基础上,在模仿跟读和看图说话的活动中能有感而发。

【建议】教师要对重点句型进行有效的教学,就得从文本主题和目标句型里解读出教学难点里是否存在跨学科的知识部分,再结合这部分的知识站在学生学情的角度进行分析,得出难在哪些方面,接着找到分析出来的学生学习中可能会碰到的难点的依据后,对重点句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在重点的句型学习中结合难点的突破,让难点有效辅助学生掌握重点句型,避免让学生学得囫囵吞枣。

小学跨学科教学设计案例篇7

关键词:计算思维;严肃游戏;面向对象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18-0006-03

中图分类号:G642

0 引言

计算思维是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周以真(Jeannette M.Wing)教授2007年在ACM会刊Communications of ACM上提出的。她将计算思维提高到与“3R(读、写、算)”同等的高度,作为每个人的基本技能,得到了美国、欧洲及中国等计算机教育界的广泛支持。2008年,美国NSF启动涉及自然科学与工程以及社会经济与技术等各个学科领域的,以计算思维为核心的重大基础研究计划:“计算使能的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cyber-Enable Discovery andInnovation,CDI),使得计算思维的培养扩展到各个学科与领域,在计算机科学、自然科学、数学、社会学科、语言艺术、美术、生命科学等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

为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和方法去求解各种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各种现象,笔者对以严肃游戏的形式针对跨学科的学生进行计算思维的培养进行探讨。

1 严肃游戏

严肃游戏不以娱乐为主要目的,而是将严肃的目的融合在具有个性化体验以及较强的娱乐性、互动性和艺术性的游戏中,使得玩家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实现设计者的目的。

严肃游戏的术语最初出现于1970年美国著名学者Clark C.Abt的《严肃游戏》一书,而其兴起则是自2002年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Woodrow Wilson Intem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在华盛顿发起的“严肃游戏倡议”(Serious GamesInitiative)。随后严肃游戏逐步在教育、医疗、军事、企业培训、公共事务、工程、农业、政治和宗教等领域得到大量应用。2009年召开的第一届严肃游戏(北京)创新峰会中提出了“严肃游戏”的概念,促进了严肃游戏在国内的推广和产业化。

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形式,严肃游戏在国内外教育界各个专业得到了大量研究与应用。如俄亥俄州立大学开发了GeoGame,利用真实的地理信息数据,让学生在游戏中理解人与地球的复杂的交互关系,学会从地理空间的视角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视角对经济、农业、环境变化、交通、救济、城市规划和应急服务等社会问题非常重要。

2 严肃游戏与计算思维的结合方式

以课程为载体,笔者所在团队进行了基于严肃游戏培养计算思维能力的尝试,探讨将计算思维的培养与严肃游戏创新性地结合起来的多种方式,如图1所示。

2.1 通过严肃游戏设计活动,培养不同学科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笔者所在团队开设了通识教育选修课严肃游戏应用与设计,以游戏为纽带,将计算机游戏作为计算思维工具,将各学科的学生聚集在同一课堂,在分析大量案例的基础上,分析如何设计游戏来解决各个专业所面临的问题,要求学生运用计算思维针对各自学科设计教育类的严肃游戏。

针对跨学科的学生特点,课程不要求学生进行实际开发,而是通过编写游戏设计文案的形式针对各自学科的学习设计游戏的场景。该课程介绍其创新设计方法,以及在军事、医学、工业、教育、科研和培训等各个领域的应用。

学生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技能融合在游戏场景中。为解决该问题,学生需要运用计算思维的方法,将庞杂的学习内容进行层层抽象和分解,转化为合适的学习活动,当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分解到适合作为计算机游戏场景时,再有针对性地设计出合适的游戏场景。

经过课堂引导,学生设计出了具有新意的严肃游戏,如日语系学生设计角色扮演游戏“极限生存”,游戏场景包括各种生存训练,在其中穿插丰富多样的任务和生动活泼的日常生活场景,通过游戏中的关卡实现对玩家日语学习能力的培训,对玩家听、说、读、写4个方面进行训练。

医学系学生设计文字冒险类游戏“医魂”,针对即将进入医院工作的医科生理论知识丰富,但病例见识不够的问题,通过在游戏中植入大量的病例,训练学习者对于病理的熟悉和情况的判断。

物理系学生设计核安全教育游戏,玩家通过在游戏中即时与环境互动,学习科普性质的核安全知识以及应急情况下的自我防护知识。

课堂教学证明,严肃游戏设计训练对于跨学科的计算思维培养是优秀的手段。其优点是入门容易,文理科各个专业的学生都可以快速入门。借助严肃游戏设计这一手段,自然地将学生各自的专业知识与计算思维的培养结合起来。跨专业的学生可以找到共同语言就相同的主题和相似的难题展开讨论、相互启发,如如何将事实性知识的记忆、判断性技能的训练、推理能力的培养融合在学习任务及游戏场景中,如何将反复练习性的学习活动、模仿性的学习活动、观察类的学习活动与游戏场景相结合。

2.2 通过严肃游戏培养计算思维能力

将计算思维的培养作为严肃游戏的设计目的,可以设计出有助于培养计算思维能力的严肃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掌握计算思维的基本方法。

比如,模拟武松打虎的场景,在游戏中设计某个策略。游戏中有武松和小二2个角色,武松身材魁梧,小二精明能干。游戏中有造酒和习武2件任务,武松练武需要消耗金币20,酿酒需要消耗金币40,小二练武需要消耗金币40,酿酒需要消耗金币20。更加复杂的规则中,有多个和习武及酿酒有关的任务,随着任务的进展,同一个人完成同类任务成本逐级下降。为了降低成本,玩家自然会采用武松习武、小二酿酒的策略,而这也体现了“高内聚”的原则,避免单个对象的职责跨多个领域。

根据《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的一段文字,“主人家,快把酒来吃”设计游戏场景,武松在打虎之前要先喝酒。武松可以自己去学造酒的本领,也可以直接找店家要酒。在这个场景中,造酒的流程很复杂,经过成本核算,玩家(武松)自然会选择向店家发送消息要酒而不是自己造酒。通过游戏玩家可以掌握对象思维的能力,不是一个对象完成所有任务,而是对象间相互交互完成复杂任务。

游戏中规定了打虎之前需要喝酒,店小二可以根据天气的情况向武松提供不同的酒,米酒、黄酒和高粱酒等,武松对店小二发送消息:“主人家,快把酒来吃”后,不管哪种酒,只需要执行喝酒的动作。通过在游戏场景中加入分析,玩家可以体验到对各种类型的酒进行抽象思维,并了解简单工厂模式:需要一个对象(酒)时找工厂(店小二)要就行了。

根据《水浒传》中接下来的场景,“只见店主人把三只碗、一双箸、一碟热菜,放在武松面前。满满筛一碗酒来”设计情景模拟游戏。碗、筷子、热菜都作为抽象的概念,玩家被要求给出具体的碗、筷子和热菜,配出各种具体组合,比如木碗、竹筷加炒青菜,或青瓷碗、象牙筷加炒肉丝。在这过程中进一步领会计算思维中的抽象思维方式,并掌握工厂模式原理。

这个案例说明,通过对计算思维培养的内涵进行分析,可以将计算思维培养的具体内容和各种常见的场景结合在一起,进而以游戏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这样学生可以在游戏中经历各种熟悉的场景,在游戏的过程中掌握各种计算思维能力。

2.3 以严肃游戏促进多课程协作,培养计算思维能力

严肃游戏可以作为很好的媒介,打通多个课程。教师在Web应用基础课程中向学生讲解严肃游戏应用与设计课程中各学科学生设计的案例,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同时又可将文案提供给有兴趣的同学,鼓励其进行技术实现。同时在Web应用基础课程的Project中,鼓励学生组成3人一组的开发团队,设计开发基于Web的严肃游戏,通过游戏达到训练面向对象的概念与原理的目的,同时促使学生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的老师进行讨论,将相关知识贯穿。这些课程又可以进一步与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网络虚拟环境与计算机应用以及选修课网络游戏设计与开发相结合。

有的团队贯穿Web、ICS和严肃游戏,设计游戏通过模拟计算机处理汇编代码时处理器的状态、内存状态等,让学生通过人工反编译等方式来实现拆除计算机内存中某段代码。

有的团队贯穿Web和严肃游戏,给出一个web页面,游戏者需要根据页面的后台代码找到特定操作的线索对页面进行操作;或是给出某页面的简短代码,并将该页面的各个模块打乱顺利随机显示,游戏者需要根据代码将页面的各个模块安放在正确的位置。

有的团队贯穿Web、面向对象和严肃游戏课程,设计机械解密型游戏,模仿某个机械世界,将教学内容依次设计为关卡,共9关。在游戏中,物件内部以代码的形式呈现,学生通过观察代码内容,拖动具体物件,采用拼接的方式学习OOP基本概念与方法。教学内容分别为创建对象、访问对象、对象数组与对象组合、父类与子类、覆盖与重载、对象转换、抽象类、接口以及综合应用。

在设计对象数组和对象组合关卡时,学生需要根据图纸拼出魔法武器,图纸的内容为该魔法武器的代码,学生解读代码可发现:MaggicWeapon类是由Bow类和MaggicArrow类组合而成的,而MaggicArrow类由Arrow类和一个Fire数组组合而成。学生需要在地图中找到这些物品并按照正确的方式拼装在一起制作出魔法武器。在解读代码和拼装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加了解对象组合和对象数组的概念。

3 结语

严肃游戏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各个专业的兴趣,将其应用于计算思维的培养,可以通过严肃游戏设计活动及玩严肃游戏本身,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计算思维能力,同时促进课程之间的融合。

未来的工作将基于严肃游戏和虚拟空间技术开发跨学科的、支持计算思维培养的虚拟与互动空间。在虚拟空间内,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在相似的环境中学习不同的知识及技能,同时又可以利用虚拟环境展开创新活动,通过协作讨论,共同得出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l]Wing J munications ofthe ACM[J],2006,49(3):33-35

[2]朱亚宗,论计算思维:计算思维的科学定位、基本原理及创新路径[J],计算机科学,2009,36(4):53-55

[3]陈杰华,程序设计课程中强化计算思维训练的实践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9(20):84-85

小学跨学科教学设计案例篇8

华山中学坐落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首府、素有梨城美誉的部级文明城市库尔勒,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的一所十二年一贯制的直属学校。虽然地处偏远的边疆地区,但华山中学一直走在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前沿。

2009年9月,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课题在华山中学正式启动,首批启动10个网络实验班(1~3年级),开展网络环境下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验。华山中学期望通过跨越式课题变革课堂教学结构,提升学校教师专业水平,打造强大的校本教研团队,改变与完善学校管理制度与机制,最终使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实践与探索,如今华山中学已发展到1~9年级所有班级都参与跨越式实验教学,共33个网络实验班,其他非网络环境下的班级也全部进入课题实验,按照跨越式教学理念开展教学。课题所涉及的学科也丰富多样,小学主要是语文、数学和英语,初中除了语、数、英之外,理、化、生、政、史、地等学科也都在尝试以跨越式理念和模式开展教学。规模之大、学科种类之多,在全国跨越式实验学校中当属首例。

近三年来,学生发生着可喜的变化,学科综合素质明显提高。语文方面,识字、阅读、写作的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就在最近的一次(2011年3月)语文打写测试中,三年级学生(首批课题实验班)在30分钟内人均打写字数为410字,已经远远超出了新课标要求;英语方面,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厚,在课堂中敢说、能说,还在多项英语听说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同时,学校的校本教研有声有色,学校内部形成了不同年级、学科的教学备课组,教学教研活动逐步走向常规化,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一大批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迅速成长为农二师名师、学科带头人。总体而言,跨越式课题在华山中学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促进学校基础教育全面提升。

实现华山中学基础教育新跨越的具体措施

为了全面推动与落实跨越式课题,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信息化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落实到课堂常规中,跨越式课题组与华山中学课题小组共同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

1.明确课题目标,形成学校课题文化

课题启动之初,结合华山中学当时的实际诉求与整体情况,确定以“发展学生、成就教师”为学校开展课题的总目标。围绕着这个总目标,在学校内部逐渐形成“团结进取、严肃活泼、勤于实践、乐于研究”的课题文化,为后续课题的顺利开展奠定了精神基础。

2.搭建网络平台,建学科教学资源库

华山中学硬件条件比较不错,课题初期通过各种方式调动教师积极性,将信息技术、网络平台、课程资源用起来。第一,课题组在学校内部网络中安装VCLASS平台,确保师生在课堂中或课下可顺利登录平台获取资源、交流、上传作品等,课题组会定期或不定期对平台更新和维护;第二,提供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课题组的学科主题资源网站上提供了大量与学科教学相关的资源,内置了与各种版本教材配套的教学资源,教师可根据教材版本查到所需资源并从本地下载;第三,华山中学设有专门的信息资源中心,课题组建议学校将优秀课题实验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录制下来,并按照课题组统一提供的模板制作成网页版的综合课例,包括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反思、学生作品、专家点评等内容,供其他教师观摩学习的同时,形成华山中学校本特色的信息资源库;第四,从2011年秋季开始,课题组大力推进学习元平台在学校内的应用,为华山中学与其他实验学校之间的交流互动、资源共享提供了支撑环境。

3.成立课题小组,完善课题管理制度

总课题指导小组首先深入学校进行实地调研,帮助学校建立课题实施的机构和管理体制,并对参与课题的学校领导和教师进行培训,之后定期开展现场听课、评课、议课,进行面对面指导;并通过网络平台(如学习元平台)帮助教师修改教学设计方案,鼓励教师相互交流与研讨。然后,在学校内部建立专门的跨越式课题小组,确定主要负责课题的领导和相关人员,责任明确到人,负责布置课题工作、协调多方关系等,为课题的顺利开展扫除障碍。

4.更新教学理念,专家现场指导培训

自华山中学参与跨越式课题以来,总课题组根据学校各个阶段的进展情况和实际需求,对全校所有参加课题的教师进行多次专业培训,主要包括理论、模式、方法和技术四个层面的培训。其中,学科教学与理论模式等内容主要采取集中式培训,每年9月份开学前会对新加入课题的教师进行体验式培训,其他内容则通过面对面指导或自主学习网络课程等方式完成。

总课题组进行教学指导的一般流程是“教师提交教学设计方案—总课题组指导人员修改教学设计—课堂实施—课后说课、评课、议课—撰写教学反思—修改完善教学设计方案并提交”。随着首批教师的迅速成长和学校校本教研力量的大幅提升,除了课堂实施和课后评课需要总课题组参与指导之外,其他环节基本放到华山中学教研团队内部自行解决。

5.培养跨越名师,以点带面整体发展

课题初期,从全校范围内选拔首批课题实验教师,主要来源于校级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班级管理经验,工作热情高且乐于学习和钻研。经过一年多的课题实验,在专家面对面指导、多次培训之后,首批课题教师逐渐成长,对课题理念理解深入,教学模式与环节也越来越娴熟。再由首批成长起来的教师逐步影响和带动其他刚加入课题的实验教师,以点带面,逐步实现全校的整体发展和延伸。

6.规范教研制度,打造校本教研团队

首先,在校内确立了专题理论学习制度,以备课组为单位,定期对课题组提供的专题模块进行理论学习,并提交学习材料交由学校课题负责人检查或考核。其次,围绕课题理念和模式开展各种形式的课题研讨课、推门课,督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逐渐规范模式、落实常规。再次,定期在校内备课和集体研讨活动,形成浓厚的集体学习氛围。最后,在学校课题组内部规范教学设计的撰写,要求教师课后多反思、多琢磨,建立课后撰写教学反思的制度。目前看来,华山中学课题成效比较显著,与其内部管理有方和校本教研团队强大是分不开的。

小学跨学科教学设计案例篇9

关键词:情景模拟教学 跨学科 护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057-02

临床模拟教学是在一个实际存在的和相对安全的空间里,一项能促进医疗团队合作和交流的学习策略。近年来虽然模拟教学法在中国医疗卫生保健的各个专业的应用相当普遍,但这种模拟教学的方法还是单纯的在一个专业中使用,而没有进行跨学科的联合模拟教学。作为医疗卫生保健行业,各个学科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并且是相互配合的护理学是一门拥有很强的应用性、实践性、社会性的学科,注重学生护理实践能力的培养,始终是我国护理教育改革的一个主要趋势[1]。目前,医疗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如何培养应用性的护理人才,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临床工作的需要,独立进行护理操作,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法制机制的逐步健全,医疗卫生服务领域的相关法规也更加注重人性化和伦理化,在提供医疗服务时关注到患者权益的维护,医疗机构在从业时不能随意要求病人配合医学教育实践;而且,大众的维权意识也日渐增强,病人也学会拒绝和回避医疗教学过程;加上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改革,市场化促使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高度重视经济和社会效益,教育学生的责任和义务也逐渐地被淡化;更加重要的是,近年的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矛盾重重。为适应这样的社会变革,医学教育必须寻求其它实践教育途径,情景模拟教学符合目前的形势要求。

1 跨学科合作的意义

跨学科合作研究是近年来科学方法讨论的热点之一。跨学科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超越以往分门别类的研究方式,实现对问题的整合性研究。目前国际上比较有前途的新兴学科大多具有跨学科性质[2]。20世纪后半期,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的特征加强,出现了跨学科的趋势。美国密歇根大学校长玛丽・苏・科尔曼说,在这个全球化时代,技术和贸易似乎在摧毁一切障碍。通过跨学科、跨文化、跨国界的合作来追求学校的远大未来,看来也是很自然的事情。英国社会学家吉本斯认为,科学与技术知识生产的一个关键变化是其独立性越来越少,在许多研究的前沿领域,解决问题需要几种不同的知识与技能[3]。

跨学科是指由不同学科互相渗透、彼此结合而产生的新学科。跨学科教学通过知识与知识、知识与技能的纵横、交叉融合,通过各科知识中的专业技能渗透作用,赋予独立、松散课程以更多的专业方向,拓展学生思维,提升系统思维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跨学科教学以其特有的知识综合性和可拓展性支持本科护理培养综合型高技能人才。

在美国国家医学院中,健康教育的核心要求就是跨学科学习[5]。在减少医疗的差错事故或是确保病人的良好恢复上,增加各个学科的协作和交流是非常必要的[6]。基于真实环境的模拟教学,考虑到团队成员来自不同的学科,他们可以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出发,培养其评判性思维能力和决策能力。对于这项研究,跨学科学习被定义为是一种促进形成团队精神的实践[7]。

多学科协作的教育方式可以促进交流和沟通,并且也可以降低医疗差错,这点是可以明确的效果,但是对于这一观点的研究还是欠缺的。多学科合作教育对于病人的影响尚不清楚。等人通过文献回顾,发现大部分的研究没有在理论学习中运用干预方式,在其他方面实施的干预主要使知识、技术、态度和信念发生改变。

在情景模拟教学中,运用跨学科合作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医疗卫生各个行业之间的合作和沟通,并提高病人的预后效果。把情景模拟教学法与跨学科合作共同运用在护理学生及其他学科的学生的教学中,可以促进学生提高评判性思维和决策。国外学者把跨学科学习的过程定义为共同学习促进合作性实践[6]。

2 基于护理跨学科合作关系的情景模拟教学法模拟教学方案的制定

授课对象为在医院实习的临床医学学生和护理学生。授课内容由具有多年内科教学经验和测评经验的医生与和具有多年护理经验和带教经验的带教护士担任;准备标准化病人两名,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护理学院教师扮演。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及时、主动、准确获取病情;能够采取恰当、全面的治疗和护理措施,临床医学学生和护理学生能够共同讨论制定决策,实施急救措施时沟通和交流;能够在病情评估中做到劝说、安慰、鼓励病人;能够意识到责任心和时间对抢救的重要性,以及提高操作技能的准确度与熟练度。案例的编写是教学中的重点,在明确课程目标的基础上,由工作在临床一线的科室护师和医生成立编制小组共同讨论,确定案例主题,搜集案例素材,编写成完整的临床教学案例,通常由案例主题、教学目标、案例描述、问题设置四大部分组成,其中,案例描述部分一般包括3~4幕:第一幕为主诉、现病史、既往病史;第二幕为入院检查与治疗情况;第三幕为病情进变化与转归。

一个完整的临床教学案例通常由案例主题、教学目标、案例描述、问题设置四大部分组成,其中,案例描述部分一般包括三幕:第一幕为主诉、现病史、既往病史;第二幕为入院检查与治疗情况;第三幕为病情进变化与转归。案例描述可根据教学目标和授课对象不同灵活把握。编写完成后检查和修改。

3 基于护理跨学科合作关系的情景模拟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1)加强护理专业和其他各个专业的交流和合作。因为这个基于护理跨学科合作关系的情景模拟教学法是需要护理的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在一起完成的活动,因为不同专业之间有不同的教师和科室管理,所以如果想要成功地完成需要各个专业的配合。在此过程中,学校和附属医院的相关负责人从中协调,以更好的完成教学。调动不同专业的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情景模拟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模拟教学开始前,教师要给学生强调情景模拟教学的价值,使学生认同和接受这些活动,调动起学生参加情景模拟的兴趣;在分配情景模拟角色后,要引导学生研究、分析案例,进行设计;当在小组讨论出现意见分歧或情景模拟活动出现困境时,教师要向学生适当补充信息加以指导和启发;在评价交流阶段,要指导学生对整个情景模拟活动进行自评、互评。情景模拟教学要求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应变能力,精通如何引导训练学生。

(3)将情景模拟教学与理论讲授相结合。在情景模拟活动中,理论知识成为学生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主要手段,学生必须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才能运用正确的方法加以创造性的思考,以解决实际问题。所以理论知识是情景模拟教学法是否成功的基础。教师首先要通过讲授的方式,让同学熟悉和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

参考文献

[1] 张明亚.医学模拟教学中心的建设与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7,27(2):93.

[2] 杨秀兰,赵晓春,陈发俊.医学创新的跨学科特征分析[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28(4):64-65.

[3] 肖彬,邓晓蕾,任浩.解读大学跨学科组织的四种理论视角[J].2008,31(4):19-21.

[4] Greiner AC,Knebel E.Health professions education:A bridge to quality[M].National Academies Press,2003.

[5] Keeping patients safe:Transforming the Work Environment of Nurses [M].National Academies Press,2004.

小学跨学科教学设计案例篇10

关键词:通识教育;工程制图;教材建设

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实践情况看,课程改革已成为当前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核心。从课程涉及的范围来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指课程体系或培养计划,狭义的课程指单门课程。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课程结构框架。而教材是课程的核心,建设一个课程意识明确而又具有开放性特征的立体化教材,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效,也是课程研究与改革成果的展示与应用。

一、工程制图课程在河南理工大学课程体系中的定位

高校的定位决定着自身的课程体系,其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载体,包含了课程各个层面的性质,把课程的知识、目标、计划、学习评价等诸多要素整合为一体。综合类大学因拥有理、工、文等多类别学科作为支撑,其本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创新型、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树立“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观念。河南理工大学作为以工科为主的综合类大学,其课程体系按“平台+模块”的方式构建,结构如下图所示。

其中通识教育要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在强化基础的前提下实行分类培养。为学生专业教育提供一个广阔的知识背景和坚实的技能基础,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原理和思维方法,并注重加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贯通,在专业教育中融入通识教育的内涵。

工程制图课程作为以工科为主的综合类大学通识教育平台的必修课程,跨专业、跨学科地培养学生以二维平面图形表达三维空间形状的能力;培养对空间形体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绘制简单工程图样和阅读简单工程图样的基本能力;培养与掌握现代工程设计的有关思想和方法,树立现代工程意识,拓展眼界,为学生后续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定一定的基础。

课程体系结构图

二、基于通识教育理念的《工程制图》教材建设需注意五个方面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工程图学教学指导委员会2010年制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程图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由河南省工程图学学会组织河南理工大学、郑州大学等河南省多所本科高校编写的《工程制图》(第二版)教材,体现了现代设计思想的融入,CAD技术的渗透,及经典内容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功能的再认识,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 统一性与多样性

教材采用“基础平台+专业制图模块”体系。基础平台包含画法几何、制图基础、计算机绘图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空间形体的形象思维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应用基本理论从事工程设计的能力,既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又有很强的实践性。专业制图模块在保留第一版中的“展开图”、“焊接图”和“标高投影图”的基础上,增加了“房屋建筑图简介”一章,同时将第一版中“标准件、齿轮和弹簧”、“零件图”和“装配图”三章内容,合并为“机械工程图样简介”一章,减轻了教材中机械制图的色彩,更能体现多专业、跨学科的培养模式。在“机械工程图样简介”一章中,将标准件和常用件的相关内容分解在“零件图、装配图”两小节中,例如螺栓、螺母等标准件与螺纹结构安排在零件图这一小节讲述,而把它们的联接部件图安排在装配图这一小节讲述,强调了它们的装配图画法;压缩了“表面结构的表示法”、“极限与配合”和“几何公差”的内容;对工艺结构只列表简介,使得教学体系更加完整、合理,适合跨专业、跨学科对本课程教学的要求。

2. 立体化

完善了教材立体化系列配套资源。修订了与本教材配套的《工程制图习题集》、《工程制图电子教案》和《工程制图习题与解答》课件。在《工程制图习题与解答》课件中,不但有标准答案,还有整个的作图过程,更加方便教学。工程制图课程网站内容也根据教材与课件的修订而做了针对性的更新。课件与网站充分利用挂图、模型、多媒体等手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启发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了全方位的现代教育技术助学。

3. 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

降低教材难度,注重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加强实践,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使学生在接受高等工程教育的开始阶段就接触工程设计的基本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