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的认识教学案例十篇

时间:2023-10-17 17:25:10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案例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案例篇1

关键词:案例;案例教学法;特色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2-0132-01

一、引言

“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又称“苏格拉底式教学法”(Socratic method),是由哈佛大学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兰代尔(Christopher ColumbusLangdell)于1870年首创,后经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长郑汉姆(W.B.Doham)推广,并从美国迅速传播到世界许多地方,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一种成功教育方法。

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引入我国。主要用于部分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法学等学科领域。在21世纪,案例教学法能否成为教师教育中的标准教学法还不清楚,人们对于案例教学的基础性研究尚不够系统深入。

二、案例教学法简述

案例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方法,案例教学的目的不是把学生培养成只会解释问题的“理论高手”,而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高手”,解决“怎么干”、“干什么”的问题。它的教学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学生能力的培养。

Wassmermann(1994)指出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利用案例作为教学工具的教学方法,即老师利用案例作为讲课的题材,以案例教材的具体事实与经验为讨论的依据,由师生互动来探讨案例事件的行为和原由,发掘潜在性的问题。其中,强调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教师引而不发,引导学生探讨案例中的复杂深层意义及争论性的问题,协助学生解决问题,最后归纳与总结学习情况。

三、案例的特点

案例是对某种具体情景的记录,是对“当前”课堂中真实发生的实践情景的描述。所提供的一个或一组教学事件不是虚构的故事,而是具有代表性、普遍性的真实的事件事例;案例是为了突出一个主题而截取的教学行为片段,这些片段蕴涵了一定教育理论。案例具有典型性、浓缩性、真实性、启发性等特点。

案例教学模式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即分析、推理、归纳、综合等能力。相同的案例,使用方法、使用角度不同,其结果迥然而异。

四、对案例学习的诠释

案例应该有难度。如果案例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就会主动思考努力寻找更多又助于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

不要求同等程度地强调所有的案例。由于学科的性质以及强调的知识侧重点不同,也许在一种学科中乐于案例分析的同学在另一种学科的案例分析中却一筹莫展。

案例分析的一半价值体现在讨论的过程中。案例法不仅让参与者向书本、同学和老师学习,而且让他们相互探讨。讨论者在一种宽松的课堂氛围中讨论、分享不同的观点和价值,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没有此优点的。

案例讨论要富有变化性,案例要提供多种视角。尽管一个案例是根据主要内容写成的,但是每一个案例也包括许多的细节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去分析案例中的情节同样是有意义的。

五、案例教学法的三大原则

(一)案例呈现的“原始性”

案例呈现的最基本的要求是“原始性”:案例的呈现是非常关键的一步,一个好的案例呈现可以迅速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学生参与度高,积极性强。体现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

(二)案例分析的“导向性”

案例分析中,学生必须进行独立的思考。要在分析教材或教师提供的精选案例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要善于肯定学生别出心裁的见解,耐心倾听学生独立见解的同时给予积极引导,巧妙地进行知识的迁移,鼓励学生探索和选择新视角、新途径处理问题。

(三)案例拓展的“提升性”

案例的拓展在教学当中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教材中所提供的案例虽然典型,但是有一定的局限性,通过拓展可以使案例内容更加丰富,而且更加深入,更加有说服力。第二,拓展案例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还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总而言之,案例的拓展,是要学生能够利用在第一个案例中学到的原理,去解决一个新的问题,即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案例的拓展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要认识到它的局限性,任何案例的拓展,都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六、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区别

案例教学法不同于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它遵循了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识规律,实现了学生由认知客体向认知主体的转变,其逻辑方法的本质是假说――演绎法。

(一)从课堂教学主体看,教师是传统教学方法的主体,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而案例教学法的教学主体是学生,教师起到点拨、引导的作用,教师和学生是交互合作的关系。

(二)从课堂教学载体看,传统教学的教学载体是书本,老师在讲课时往往是以课本为主,采用满堂讲授的方法,忽视了学生接受能力的区别和创造性的发挥;案例教学法的教学载体是案例,是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精心编写的,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三)从教学的结果看,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知识量,因此教学结果是唯一的。而案例教学告诉学生的是“答案不止一个”,可以从多角度去探讨答案。

七、案例教学法的优点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案例教学法通过给学生提供一种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模拟临战机会,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且案例教学的稍后阶段,每位学员都要和伙伴进行经验的交流,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学生掌握知识不等于具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应该转化为能力。学生一味的通过学习书本的死知识而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不利于自身的发展。案例教学正是为此而生,为此而发展的。在案例教学种,学员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审题”,然后查阅各种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主动理解。捕捉这些理论知识后,再经过缜密地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步应视为能力上的升华。

八、结语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方法,对其探索具有重要意义。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的课堂热情得到很大的调动,学生的能力也得到很好的锻炼。为了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教师应深刻领会其本质,掌握案例教学的方法和技巧;学生在案例教学中应认真准备、积极参与、总结成果。同时,案例教学法也产生了很好的教学相长的作用,对老师自身的提高也起到很好的作用。然而,案例教学尚有其不足之处,要使之成为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方法,尚需不断实践、总结和完善。我们将更需进一步地探索下去。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案例篇2

换言之,教育界理解的深度学习,不再只是一种机器智能的别称,而更多地融入了教育本质的属性和教育拓展的预判。这一观念的建构,还需要我们不遗余力地普及、渗透,以及实践检验。正是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本期节选了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应届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并通过培养师资的学府和应用师资的学校对论文的不同视角,来凸显深度学习的成长性,特别是对深度学习内涵、外延等特定边界的接受、理解和运用的系统工程使命感。今年我们规划中的约稿将聚焦在“同步国际趋势的深度学习实验生态设计”这一维度上,会透过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预期来诠释教育心中的深度学习。

我们相信,随着深度学习的不断深入,教育自身凭借深度学习的影响力,将会产生某种自我升级,甚至自我颠覆。

作为连接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的桥梁,教科书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教科书内容的变化,会直接体现课程标准的变化,影响学生的认知过程,因此,对教科书的研究至关重要。上海,作为拥有教材开发自的城市,其在教科书的编写、编排、组织、内容的选择等方面与其他版本教科书必然存在共性与差异,所以对教科书的分析比较有利于突出不同版本教科书的优势与不足,使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优势互补。本文选择沪教版和苏教版作为比较对象,以“图形与几何”内容为例,采用文献法、内容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来探究两版教材的共性和差异。

课程标准比较的结论

在课程理念上,相同点是:都强调数学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不同学生的个性需要;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改进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强调认知主义教学观。不同点是:数学学习观有差异,学习方式各有侧重。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采用的是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国家《标准》),它侧重于提倡多元、多样、具体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多层次的活动过程,而沪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采用的是《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行稿)》(以下简称上海《标准》),它更倾向于基于问题的数学活动学习,像是一个主题活动,对具体的学习方式没有作出明确要求;数学课程观有差异,国家《标准》倾向于进行以学生的实际经验为基础的数学学习,而上海《标准》则更强调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此外,上海《标准》在课程理念上还有其独特性,即“在确保所有学生都能获得必备的数学基本知识的同时,义务教育阶段应适当安排拓展性的数学内容,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

在课程目标上,两地《标准》的相同点是:课程目标都是基于学生的角度进行表述;总体目标都可以概括为“获得基础,增强能力,培养科学价值观”。不同点是:国家《标准》总体目标概括为“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上海《标准》总体目标概括为“三基”,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数学与其他内容的联系的差异,上海《标准》只强调了数学与生活的应有联系,而国家《标准》不仅强调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还强调了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其联系范围比上海《标准》更广。

在课程内容上,在“图形的认识”方面,两地《标准》的课程内容相差不大;在“测量”方面,两地《标准》的课程内容也基本相同;而在“图形的运动”方面,两地《标准》的课程内容有明显差异:国家《标准》在这方面突出强调了平移、旋转、轴对称这几个知识点,上海《标准》对这方面显然要求不多,只有一个拓展性内容――通过观察初步感知镜面对称的特点,这可以看作是上海《标准》课程内容的某部分缺失;在“图形与位置”方面,两地《标准》都提出了相同的课程内容――确定物体的相对位置,但国家《标准》的课程内容知识点比上海《标准》更全面,不仅可以用上下、左右、前后来确定物体的位置,还可以用东、西、南、北来描述物体的方位。

在教材编写建议上,两地《标准》的相同点是:教材编写的具体内容大体类似;教材编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螺旋上升的原则。不同点是:从整体设计上看,国家《标准》强调原则性,而上海《标准》更强调操作性;从具体内容看,国家《标准》更注重数学文化,强调“教材编写要体现可读性”,而上海《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提出最后一个操作活动是教材配套材料的编制,包括教学参考书、数学化数学活动软件库、教学媒体这三个方面,同时更强调数学习题配置。

横向维度教科书比较的结论

在背景信息方面,两版教材的相同点具体表现为:名称都是义务教育课本・数学;出版年份都是2015年;附带材料都有教参、练习题及部分学具等。

在整体结构方面,沪教版教材把“图形与几何”的内容集中于“几何与实践”这一个单元中,不按专题来划分内容,而苏教版是按专题单元来划分内容;苏教版的教材有大量练习题,而沪教版的习题量较少。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比较。

①两版教材的单元结构大体上是按照“单元标题―例题―练习题”这样的结构来安排的,但具体结构上有明显差异:沪教版的单元结构是先给出单元标题,其下方会插入一幅与单元内容相关的生活情境小插图,然后是每一小节的标题,标题下方会先呈现这一节的主要知识点,再根据知识点来安排具体的例题,1~2题不等,例题之后是练一练(或试一试)来巩固所学内容。苏教版是先给出单元标题,然后直接给出例题,每道例题后均有练一练(或试一试)来巩固所学内容。在某几个例题学完后,会有一个大练习来复习,其中包括“动手做”和“你知道吗”这样的特色内容,某些知识点多的单元后会有一个整理与练习来帮助学生整理与复习知识。

②两版教材涵盖的主题的相同点表现在:两版教材都涵盖了四大主题,其中“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这两个主题分布的范围较广,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图形的运动”与“图形与位置”这两个主题分布的范围较小,涉及的知识点较少;年级分布有一定的相似性:两版教材的“图形与认识”主题均有两册书没有涉及,且都没有分布在三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主题均在三年级上册,“图形与位置”主题均在二年级下册和四年级下册;知识点的内容也有一定的相似性。不同点表现在:虽然两版教材都涵盖了四大主题,但其知识点的年级分布及数量有所差异。从知识点的年级分布看,某些知识点的年级分布不同。

③两版教材四大主题的顺序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共同点表现在:四大主题的顺序总体上都是从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图形的认识”主题都是最先开始的,且都是从一年级上册开始学习的,“图形的运动”主题都是最晚开始的,且都是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学习的;“测量”主题的知识点都是按照“长度―面积―体积”这一顺序编写的,“图形与位置”主题的知识点是按照“认位置(上下左右)―认方向(东南西北)―确定位置(数对)”这一顺序编写的。不同点表现在:两版教材“测量”“图形与位置”这两个主题开始的顺序有差异,对于“测量”这一主题,沪教版开始得比苏教版早,沪教版是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的,而苏教版是二年级第一学期才开始;对于“图形与位置”这一主题,苏教版开始得比沪教版早,苏教版是一年级第一学期就开始了,而沪教版是从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的。两版教材“测量”“图形与位置”这两个主题中关于同一主题的内容顺序也有差异,如在“测量”主题中,沪教版是先在三年级上册介绍面积,再在三年级下册介绍周长,而苏教版是先在三年级上册介绍周长,再在三年级下册介绍面积,内容的顺序正好颠倒了。

纵向维度教科书比较的结论

在传达给学生的部分方面,两版教材对数学内容和数学练习进行了比较,具体可分为特定主题的结构、表征形态和例题。

①从特定主题的结构来看,两版教材叙述性的知识大致相同,但关于过程与方法类的知识有差异,特别是周长、面积、体积这三大特定主题,如在“周长的定义”中,两版教材都是由不同的情境图引入,然后借虚拟的情境图直接给出周长的定义,并且在具象认识的基础上,抽象出求规则图形的周长。不同的是,沪教版教科书将这一认识过程细化了,分为“认识周长并描边线”“求情境图中规则图形的周长”“求常用规则图形(如三角形)的周长”这三步来进行,由具象的不规则图形逐渐过渡到抽象的常用规则图形,内容跨度较小,使学生易于接受,而苏教版则把这一认识过程更简化了,只有“通过描边线认识周长”“求规则图形的周长”两步,而这两步之间跨度较大,显得突兀。

②从表征形态来看,两版教材例题表征形态的总体分布特点是:从表征形态的组成结构来看,沪教版的例题包含了四种表征形态,结构完整,而苏教版的例题只包含三种表征形态,单一的数学形态的例题有所缺失,结构不完整。从表征形态的百分比来看,首先,两版教材的例题均多以联合形态与视觉形态呈现。其次,沪教版的例题多以联合形态、视觉形态来呈现,而苏教版的例题则更多以联合形态来呈现。最后,苏教版的联合形态多于沪教版的,而沪教版的文字形态则远远多于苏教版的,且百分比相差较大,但两版教材单一的数学形态的例题所占的百分比都最少。

③从例题来看,在例题、习题的数量方面,沪教版的例题数量虽多于习题,但两者数量差别不大,而苏教版的例题数量却远少于习题,习题数量约为例题的6倍多;在例题与习题的比例方面,沪教版的例题与习题比例约为1∶0.88,即1道例题后面平均配有0.88道习题,苏教版的例题与习题比例约为1∶6.6,即1道例题后面平均配有6.6道习题;在例题呈现的完整性方面,两版教材例题呈现的完整性类似,例题均是完整过程多于部分过程,且完整过程与部分过程的比例均接近于3∶2;在例题涉及知识点的数量方面,首先,两版教材例题涉及知识点的数量分布结构类似,均是1个知识点的例题数量最多,2个知识点的例题数量次之,3个及以上知识点的例题数量最少。其次,两版教材例题涉及知识点的数量分布比例有差异;在例题的解题方法方面,首先,两版教材例题解题方法的数量分布结构类似,均是一种方法的例题数量最多,占有绝对优势,两种方法的例题数量次之,三种及以上方法的例题数量最少。其次,两版教材例题解题方法的数量分布比例有差异。

在对学生的要求方面,两版教材对潜在的认知需求和作答类型进行了比较。

①从潜在的认知需求看,两版教材在总体比较和具体比较、例题和习题上均有差异。例如,两版教材四种认知需求例题分布的特点是:从分布范围来看,沪教版除了只在三年级和五年级出现做数学以外,其他认知需求在各个年级均有分布,且分布范围较广,而苏教版除了记忆型认知需求在全年级均有分布外,其他三种认知需求在某个或某几个年级均有缺失,且缺失程度较严重;从例题数量来看,两版教材均是记忆型例题居多,做数学例题最少,无联系程序型和有联系程序型例题的数量居于中间;从波动趋势来看,沪教版无联系程序型和做数学的分布趋势波动较小,记忆型和有联系程序型的分布趋势波动较大;从各个年级的主要认知需求来看,沪教版五个年级的主要认知需求均为记忆型,但同时某些年级也侧重于其他认知需求,而苏教版六个年级的主要认知需求虽也为记忆型,且二年级和四年级尤为突出,但四、五年级同时强调有联系程序型,尤其四年级的有联系程序型超过了记忆型。

②从作答类型看,两版教材在总体比较和具体比较、例题和习题上均有差异。例如,两版教材四种作答类型的例题分布特点是:从组成结构来看,沪教版的例题包含四种作答类型,结构完整,而苏教版的例题只包含三种作答类型,缺少推理论证型的例题,结构上有所缺失;从百分比来看,首先,两版教材四种作答类型的例题百分比从多到少依次均为解释型、只要求一个答案型、数学列式和答案型以及推理论证型。其次,两版教材例题的作答类型大部分是只要求一个答案型和解释型。最后,两版教材又有明显不同,沪教版的只要求一个答案型和解释型例题的百分比相差不大,基本上是1∶1,而苏教版解释型的例题百分比占有绝对优势,只要求一个答案型和解释型例题的百分比相差较大,基本上是1∶2。总体上,两版教材例题作答类型的组成结构和百分比均有差异,且差异较大。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案例篇3

一、实施案例教学的主要作用

1.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案例是社会实践的缩影,运用案例教学,向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正反案例,有利于缩短理论与实际的距离。比如在学习“政府的权力是把双刃剑”时,笔者播放了任长霞和叶树养的视频案例。任长霞,河南省登封市公安局原党委书记、局长。自2001年,她调任登封市公安局局长后,带领全局民警共破获各种刑事案件2870多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200余人,有力地维护了登封社会治安和稳定的政治大局。任长霞由于长期辛勤工作,于2004年因劳成疾,英年早逝。叶树养,广东韶关市原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局局长,被媒体称为是“最有理想的贪官”。他有一个“高远的志向”,“立志”“为官一世”要敛聚6000万元钱财,“留下2000万给儿子、2000万给女儿女婿、2000万给自己安度晚年”。为了完成这个宏伟的目标,叶树养在当官期间,利用手中的权力巧立名目、不择手段地大肆贪污。通过这两个真实、典型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研究社会问题,这样就把学习理论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统一起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2.有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学,通过展现社会案例,引导学生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进行认识、分析,并且做出评价。例如在学习“正确的价值观”时,笔者播放了一个视频案例:2009年10月24日下午2时许,在湖北荆州宝塔河江段江滩上有两名小男孩不慎滑入江中。正在附近游玩的长江大学10余名男女大学生发现险情后,迅速冲了过去。因大多数同学不会游泳,大家决定手拉着手组成人梯,伸向江水中救人。当一名落水男孩被成功救上岸,另一名男孩顺着人梯往岸边靠近时,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人梯中的一名大学生因体力不支而松手,最终陈及时、何东旭、方招3名大学生因水流湍急,体力不支,沉没在江水中。就在人们为见义勇为者扼腕叹息时,一则新闻却使整个事件向另一个方向发展。一名参与施救的大学生告诉媒体:“在两个男孩落水不足5米的地方就停着一艘机械渔船,我们同学都给渔船的老板跪下了,求他们看能否捞救方招等三人,老板说,长江上哪天不死人,不死几个人我们靠什么挣钱啊?活人不救,捞尸体,白天每人一万二千,晚上一万八千,一手交钱一手捞人……”在这一案例里,大学生舍命救人,船老板见死不救,通过不同的观点的交流和碰撞,以及教师的正确引导,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实施案例教学的原则

1.带着问题创设情境

优秀的案例通常是一个矛盾的问题情境。如果教师在每一堂案例讨论中,都能够设置特定条件下的问题情境,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劳动的意义”这一知识点时,笔者用了两个案例:1.桂林手脚健全的乞丐很多,专向外国游客乞讨,收入颇丰。你怎么看待这种不劳而获的“高收入者”?2.哈尔滨市3000本科生争做环卫工人。有人认为这是大学生的耻辱。你觉得呢?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明白了劳动对于社会的进步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懂得了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是踏踏实实的劳动,都是光荣的。

2.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案例篇4

一、教师实践性知识之于准教师的意义

教学活动是具有多元性和多变性等特点的复杂系统,这就决定了作为教师仅有丰富的学科理论、教育学及其他的有关于教学的理论是远远不够的。这些理论还需与具体的教学实践结合,发生互相的融合、相互的作用与反作用,才能使得“教”与“学”的活动真正合成为整体的“教学”活动。教师实践性知识极好地将教师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日本的佐藤学教授在其著作《课程与教师》一书中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特征提出了几个有意思的词:“同个别的具体经验结合的案例知识、整合了多种立场与解释的‘熟思性知识’、同不确定性占主流的情境相对峙的‘情境性知识’、无意识地运用默会知识的‘潜在知识’、以每个教师的个人体验为基础的‘个人知识’。”对于教师而言,“理论的实践化”固然重要,“实践性理论”或是“实践的理论化”更是必须[2]。着眼于“教学生会学知识”,着眼于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会有意识地运用理论来思考和解决问题,更会从自身的实践经验中“悟”出自己的“行动理论”[3]。教师实践性知识包括三个方面的意义[4]:一是对于教学实践的意义;二是对于教师专业属性的意义;三是对于教师教育的意义。对于正在教师教育专业学习的大学生而言,完成从大学生到准教师的转变,直至走出大学校园,成为新手型教师,也必须要初步形成教师实践性知识。只不过这是一个难题。难点在于大学的课堂中如何实现“理论的实践化”和“实践的理论化”,尤其是后者。

案例教学是沟通理论和实践之间的桥梁[5]。只有在更多的实践场景中的实践、思考、解决问题,及更多同伴之间的相互补充、印证等的活动中,才能够形成坚实的实践性知识,才能有更广泛的迁移[6]。

二、基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案例教学

卡耐基教学专业工作组在1986年出版的《一个国家的准备:21世纪的教师》中提出,应把案例作为教学的主要关注点,案例教学才在教师教育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生带入实际教育情境,通过师生、生生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探究等形式,培养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维品质,提高面对实际教育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的教学方法[7]。

案例教学一般具有以下本质特征:一是突出教育的主体性。案例教学让学生置身在一个“当事人”的环境中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注重教育的互动性。案例教学以讨论、交流为主,最终形成“师―生”、“生―生”、“教师个体―学生群体”、“学生个体―学生群体”多向交流的立体、动向的课堂交互教学方法;三是突显教育过程的开放性、信息的对称性、思维的多元性与创新性;四是强调教育的实践性。舒尔曼教授认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有赖于三种知识。一是原理规则知识,二是特殊案例知识,三是运用适当规则处理教学事务的策略知识。

从以上的叙述中不难看出,案例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理论完全吻合。

接下来的事情就是,作为教师教育者,如何在教学中(主要是学科教育中)利用案例教学法,与其他的教学活动一起,完成教师教育中的大学生的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初步养成,使其成为会教学的教师、好教师。在现行的课程体系下,主要是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课时量不足的情况下,怎样实践,并达成目的。

三、案例教学的实践

1.案例的选择

案例教学中的核心内容是案例。什么是案例?舒尔曼认为,“将某些事物称之为案例,就是做出了一种理论诉求。这种观点认为,在广义上,故事、事件或者课文都是属于同类范畴的事例[8]。郑金洲认为,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9]。笔者认为案例的构成包括:(1)有一个事件,这个事件可以是情境,可以是报道,可以是叙述;(2)隐含着若干问题,并有引发讨论的意义;(3)通过讨论又可引申出不同的意义。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按照定义的严格意义去选择案例,组织学生讨论,还会遇到一些麻烦。因为案例教学法确实有一些潜在的弊端,如案例的创作成本高,案例的效率十分低下,案例往往是间断的、不连续的,在学生的脑子里很难被建构或组织成更大的整体等等[10]。因此在学科课程教学中就带来很大的局限。教师可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时段、教学目的,在不违背案例及案例教学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有经过变通的案例及其教学。

事实上,教师可以这样选择案例并进行教学。(1)来自成熟的课例:可以是完整的课例、也可以是某一课例中的一段小节。(2)教学中的案例其实也可以是一个问题包。只要它具有引导讨论的事件或话题,并能够引申出若干个可以运用已有经验去思考的问题,并且问题并不只是简单的平行的问题,而是或发散或递进的问题。(3)从课本的材料中发现问题,自编案例。(4)案例也可以是即时性的。即在大学生的学习实践或活动中产生的事件。这种案例的产生和利用,是最考验教师教育者的教育学修养、教学机智和教学管理能力的。同时也会给大学生带来更大的体验和进步。重要的是,由此带给大学生体验如何反思教学实际和自己的行为,感受课堂学习与中学教学之间发生联系的实在性。

课堂教学中案例的呈现与讨论也完全可以是短小精悍的“小品”,也可以是即时生成的问题。可以解决一或两个及比较少的理论问题,而且更具有理论学习中的即时应用性和即时理解性的特点,从而提高理论学习和实践智慧学习的效率。

2.案例教学中应认同的几个基本假设

案例教学中应处理好教与学二者的关系,重点是怎样看待其中大学生的角色定位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认同如下的几个基本假设很重要。

假设一,高校教师教育中的大学生就是准教师。

准教师是指在高校教师教育专业学习的大学生在其相关课程的学习阶段的状态。他们正在成长为教师。教师教育中的高校教师与大学生的这种认同,会使得这种目标定位得以增强。这样有利于大学生体验作为教师这个目标的实在性。

假设二,准教师具备教学的研究能力。

说到底案例教学就是对所呈现的案例的研究,就是对案例中所表现出的显性的事实、原理、方法等的分析、梳理、判断,对案例中存在的隐性的知识、信息、思想等的发现、比较、抽取等,以及对所有的方面做出或有共性的,或有个性的总结性的理解与抽象。教师教育中的大学生这时已经积累了例如学科专业理论、教育学理论、社会学理论、哲学等诸多知识与经验,也具备了一定的做研究所需要的如阅读、信息、问题解决等等的能力。相信他们一旦得到方向与方法的引导会以较快的速度进入状态,并得到预期的结果。

假设三,教师教育课程中的学科教学的学习就是研究教学实在。

教师教育课程的学科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要研究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学,以及在教学中如何应变等实在问题。如上所述,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教学反映了两方面的教学实在:一是有关基础教育中的教学实在,二是教师教育的教与学中的实在。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会令大学生(即准教师)们如身临其境地学习、研究已有的教与学的经验、原理,检讨自己与同伴在学习及应用教育原理时的得与失,思考怎样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有效融合,进而在理论与实践的水平和能力上都得到提升,也即奠定他们坚实的教师实践性知识之基础。

3.案例教学中应厘清教与学双方的沟通关系及其各自的职责要求

案例教学中厘清教师教育者与大学生的沟通关系,建立顺畅的沟通渠道,双方都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明确各自的责任与任务,各司其职,相互协同,才能够有效地达成目标。

1)案例教学中教师教育者与大学生的沟通关系

笔者试图建立一种教与学能够直接面对面的互动与交流关系。如图1。

在图1中,学科教育的知识与实践是大学教师与大学生共同的标的物,教与学双方实现无障碍的直接交会对接。唯有实现这样的师生沟通关系,才能够完成各自的教与学的角色定位和各自的责任与任务。

2)案例教学中要求教师自身做到:

第一,教师应该清醒地知道,要教给大学生什么理论。即,要提供给大学生预备性知识,也可能是案例中隐含着将要提供给大学生的知识。还要预先考虑好怎么教。怎样才能让知识与现实事件产生联系?呈现案例之后,怎样能够影响大学生的思考?或是在案例讨论之后如何让大学生自己总结出新的理论或知识。

第二,教师要精选案例。目前,还没有或很少有可供选择的成熟的教学案例,这就要求教师自己一方面应严格选择,不可饥不择食,另一方面,当自己或与同事一起编制案例时,也要周全考虑,确实实现案例的正效应和高效率作用。

第三,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在案例的讨论过程中,包含有“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交流中会有意想不到的问题出现。或者,如上所述,案例有时是可以现场生成的,但能否生成并马上组织成为一个可供利用的案例,这都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深厚的综合性素养。

第四,教师要注意自身的引导和协调作用。教师应帮助引导大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不至于他们任意地想象。其最严重的后果是损伤大学生自主学习和体验的自信,浪费教学时间。同时,教师还应协调好在讨论过程中的观点冲突。

3)案例教学中要求教师帮助大学生做到:

首先,强调大学生在案例讨论中的专业认同和角色取向。让大学生感到案例讨论是真实可信的,产生角色认同感。有机会让他们想到:我将成为一名教师,我是一名教师,我正在为上课做准备、我正在与同事们讨论等等。

其次,促进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的增长。要鼓励全体大学生都能够自主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可以与他人辩论,在思考、表达辩论中体验教学的实在、体验理论知识的实在。

再次,鼓励大学生在案例的讨论中与他人的协商、合作。哪怕是有激烈的争论,而恰恰是在其中发现互相的优势,从而互相欣赏,共同发展。

教师教育中用好案例教学,是反对死知识,就是说反对惰性知识[11],初步形成教师教育专业中的大学生教师实践性知识教学的有效手段,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培养教师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和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综合能力[12]。

参考文献:

[1]龙安邦,王文君.教学复杂性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增长[J].教育导刊,2012(4):12.

[2][3]钟启泉.为了未来教育家的成长[J].教育发展研究,2011(18):20-26.

[4]吴义昌.国内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07(11):15.

[5][8][10][11]朱迪思・H.舒尔曼.郅庭瑾译.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绪论,17,26,1.

[6]钟启泉,王艳玲.从“师范教育”走向“教师教育”[J].全球教育展望,2012(6):22-25.

[7]曹长德.教育学案例教学[M].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3.

[9]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1.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案例篇5

【关键词】幼儿教育;案例分析;发展

进入21世纪的十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家的发展越来越依靠于人才,重视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早期教育的问题。广大家长已经不再是仅仅要求孩子在幼儿园中得到全面的照顾,而是迫切希望孩子能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

在新的幼儿教育要求下,我们的幼儿教育者要不断地创新幼儿教育的工作方式,提升工作能力,正确认识教育案例并开展教育案例分析工作是一条最直接、最科学的途径。

一、教育案例发展及认识

案例和案例研究是个泊来品,最早被运用于哈佛法学院,后来依次被运用于哈佛医学院、商学院和教育学院。20世纪初,案例研究思想就已经使西方的教师教育得益匪浅。跨入新世纪后,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尤其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案例的价值已经愈来愈为我们所认识,案例及案例研究已经渐渐成为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对于案例的定义,各国学者对其的理解各不相同,劳伦斯将案例定义为一个复杂情景的记录;汉森则愿意把案例说成是对真实事件的描写,能引起大家的思考和争论,且富有启发性;理查特却认为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的故事。我国学者顾泠沅认为,“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决策或问题的教学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力水平”。[1]综合各家之言,现阶段大家比较公认的教育案例的定义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所以用三个词语可以来简单归纳教育案例:事件、故事与描述。针对以上定义,我们来具体讲一讲一个教育案例应该具备哪些特点:

1、真实性:教育案例讲述的是已经完成的教育事件,表现的是真实事件的重要的实践意义,绝不可以是杜撰出来的虚假的事件。

2、故事性:教育案例重新关注教师自己的亲身经历,不仅把自己摆进去,也要把幼儿摆进去,而且把写作的对象从知识事件转换为人的事件,是人与知识打交道或人与人打交道时发生的某个故事。

3、价值性:教育案例描述的故事内蕴丰富,具有教育研究价值。一个案例,无论其事件的大小,都应当蕴涵丰富,能引起大家的思考和争论,给人许多十分有益的启示。[2]

因此,只有具备了以上三个特点的教育案例,才是一个合格的教育案例,只有理解了什么是合格的教育案例,才能真正地通过教育案例的研究得到促进教学的效果。

二、教育案例研究的认识

教育案例研究,是指教师把平时在教育教学中发生的事件以案例的形式予以呈现,通过分析、研究、探讨的一系列思维加工过程,促成问题的解决和成功经验分享的研究方法。具体而言,就是教师以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幼儿教育、人际交往等方面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内容,通过查阅有关文献资料、访谈、观察等方法收集数据,进行全面、深人、细致的分析研究,形成含有问题及问题解决方法的案例,再通过研究及探讨,获得教育的新经验,概括教育的新方法,启迪教育的新思想,提升教育的新理念。教育案例研究的实质是对教育事件现象的解释,是对已有教育实践的理性开掘和理论解释。

同样的,针对教育案例研究的理解,教育案例研究也具有几个重要的特点:

1、案例研究是质化研究的一种方法,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而是带着研究问题,直接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概念和命题,然后再上升到理论,从中寻找带有一般性的教育规律。

2、案例研究强调在自然情境中收集第一手资料,完全体现研究的开放性。这就要求研究者走向田野,走入活动和课堂,走近教师和幼儿,通过实地考察、亲身体验、访谈交流等,了解在“自然、真实的情境”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会发生、产生了什么后果以及当事人对此的感受和看法,并且在甄别和筛选资料时,要做到客观、中立、真实地再现事实,不能有某种期待和偏向。

3、对资料的分析以归纳法为主。案例研究要求研究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收集各方面的资料,而事前并不考虑哪些资料是重要的、哪些资料是无关紧要的、哪些资料将是研究假设的佐证等问题,研究的结论是随资料的收集而逐步明朗化的。案例研究是一个自下而上的动态过程,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逐步归纳概括出一般概念,从而获得对研究现象的深刻认识,并从中建构理论。[3]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说,案例研究是自然的,它是真实的教育教学工作与思维研究相结合的结果,可以用于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通过观察与反思、合作与交流,以求调整与改进现有的教育教学行为,对教师的时间做出指导;案例研究是开放的,案例提供的是真实事件,同样的事件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下可以得到不同的分析结果,在相同的背景下因为参与者的着重点不同可以做出不同的分析,就是说允许每一个人对案例的分析、研究和解释有其独到的见解。

三、教育案例研究的在幼儿教育工作中开展的意义

基于目前社会对幼儿教育要求不断提升的形势和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需要,幼儿教师开展教育案例研究有很大的必要性。一方面,现阶段,素质教育成为我国幼儿教育的新的发展要求,给广大幼儿教师提出了重大的机遇和挑战,它需要教师进行角色转型,通过在实践中的不断研究,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调整认知与能力结构、提高分析与解决日常教育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对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来说,在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达到一定基础后,实践性知识对于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这类知识的获得,因为其特有的个体性、情境性、开放性和探索性特征,要求教师通过自我实践的反思、研究和训练才能拥有。具体地说,教师进行教育案例研究有以下作用:

1、通过案例研究,教师可以清晰地了解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对于在教学过程所产生的教学方法,可以做到及时的记录和整理,时间一长,那么则为案例分析积累了很多好的素材;同时,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教师能及时记录,提出自己的见解,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这些见解和方法则是我们常常无法利用的隐性知识,如此则促进了教师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2、通过案例研究,教师可以更深刻认识到自己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案例研究可以促使教师对平时工作中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问题做有意识地探索,及时梳理出工作中的问题并加以澄清。这样的方式无论是对自己今后开展工作还是对其他老师判断工作的重、难点都有极大的帮助。

3、通过案例研究,教师间可以加强沟通,彼此帮助,分享经验,共同发展;并且有利于幼儿教师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落实在具体的教育行为之中。通过交流,教师一方面能从案例中发现自身的不足以便不断改进,另一方面,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己的能力,获取更多的直面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经验。

4、通过案例研究,教师可以进一步增强自己的研究能力和观察能力,更易于寻找到基于自己实践之上的理论假设,还可能总结出一些新的教育理论。另外,教师的教育案例可以作为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宝贵资料,为理论到实践架起了一座桥梁,从而可以避免目前理论界关于教育研究从理论到理论的弊端,进而可以克服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之间的距离,以利于幼儿教育的整体发展。

5、案例研究是一个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得教师可以获得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自我探索的学习能力的同时,他们培养了更坚定的意志以及更强的求知欲,这样他们将可以萌发出更多的想法,达到案例的不断创新,而这一点,将帮助教师突破瓶颈通向教师专业发展更高的境界。[4-5]

总之,每一个幼儿园教师都应当明确教育案例研究对于促进幼儿教育发展的价值,切忌为写而写,更不能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写。总之,只有认真开展教育案例研究工作,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才可以进一步的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满足社会对幼儿教育的要求。

四、如何开展教育案例研究

在充分的理解了教育案例与教育案例研究的定义,并且能充分的认识到教育案例的价值后,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能够很好地完成教育案例研究。

(一)、教育案例研究的基本思路是把教学过程中真实发生的情景和处理后所受到的效果如实记录下来,构成案例的主题、背景及问题,然后围绕问题进行思考与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提出新的教学理念,最终形成教育案例。总的来说,教育案例研究的撰写要经过以下四个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该阶段要求研究者了解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以及当前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自己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相关的调研以及老师之间的研讨初步确定案例的研究目标、研究任务和案例的体例、类型、结构等。

2、收集材料阶段收集充分的案例材料是教育案例研究的基础,在做好了相关的前期准备工作后,研究者可以通过观察、访谈、调察以及查阅文献资料的方法来捕捉最真实的案例材料。

3、分析研究阶段该阶段要求研究者围绕案例材料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它可以是教师个体对案例材料的反思,也可以采用集体讨论(如教研活动)的方法共同研究。研究时尤其要注意对教育活动作整体的考察和深层次的分析,以对资料进行理性的分析,从中探索造成某种特殊状况的原因。理论分析阶段可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展开:一是主观--客观分析,从主客观两方面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二是现状--过程--背景分析,从现状分析追溯其形成发展过程,并讨论过程和现状的动态的因果关系,进一步分析过程发生的背景因素,从而挖掘出收集材料的真正价值。必要时案例研究还可以进行文献分析,即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从过去和现在的有关研究成果中受到启发,从中找到支持自己案例研究的理论依据,以增强案例分析的说服力。该阶段最好采用集体研讨的方式,以求能形成一份有价值的案例。[5-6]

4、形成案例阶段。在对案例作多角度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可按一定的结构进行表达,形成教育案例。

(二)、教育案例撰写的基本要素一般由主题、背景、案例问题、情境与细节描述、教育结果以及思考与讨论六个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主要要点包括:[7]

1、主题:本案例的核心,到底想反映什么问题,应该从最有收获及能引人思考的角度确定主题。

2、背景:案例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情况,如也可描述存在哪些问题以及研究方法。

3、案例问题:是指能够阐述案例的主题,揭示困惑,链接有关理论,启发读者的反思的问题。

4、情境与细节描述:环绕主题,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剪裁情节,有针对性地描写特定的内容,把能突出问题的细节写清楚,做到引人思考。描述的形式可以是真实教育及生活过程中的对话,也可以是一个引人思考的故事。案例描述不能杜撰,它应来源于教师曾经面对的问题及真实的教学经验,总之要保证案例描述能够围绕主题并凸显出问题的关键。

5、教育结果:教育措施的课堂效果,包括幼儿的和自己的感受等。

6、思考与讨论:主要是运用教育理论对案例作多角度的分析解读,回归到教育基础理论层面,是教育案例研究成败的关键。

在具体撰写教育案例时,其结构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事实描述+点评”、“全程描述+反思"”、“问题+描述+点评”等。但不管采用何种形式,都必须要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求真务实、小中见大”。需要指出的是,案例研究从发现研究问题到解释研究的发现,并不是那么步骤分明、循序渐进的,而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其研究步骤可非常操作化地表述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拟定计划--搜集资料--分析资料--批判与修正--试行与检验--搜集资料……撰写案例研究报告。

五、教育案例研究与幼儿教育发展

在幼儿素质教育日益得到大家的重视的背景下,在社会对幼儿教育提出更高的期望时,我们幼儿教育发展应当着重于幼儿生长发育的年龄特征,着重于家庭和社会对幼儿成长发展的影响,然而这些正是我们幼儿教育的空缺所在,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能达到社会对幼儿教育以及幼儿教育工作者的期望,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并且重视幼儿教育案例分析对于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能力水平的提升以及幼儿教育的发展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认真的开展教育案例研究,以求提高教育案例研究的实效。

要提高教育案例研究的实效,我们每一名一线教师在案例材料的收集以及更好的教育理念的提炼上具有更好的环境,因此我们一线幼儿教师就应当利用这一条件,更好的开展教育案例分析工作,努力理解教育案例及案例分析,按照案例分析的要求来认真挖掘出教育过程中对幼儿教育的快速发展有促进的案例,完成研究,以提炼出更多的教育理论及方式方法。

希望每一个一线教育者能够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需要教育者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较强的思辩能力,善于在实际工作中捕捉各种有效信息、获取案例素材,并从素材中发现问题并把握问题的实质。其次,要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素养,只有联系教育理论对发现问题不断进行思辩和探讨,才能揭示问题的本质。相信大家在重视案例分析并且努力提升个人的洞察思辨力及教育理论素养后,对于幼儿教育的发展将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蔡守龙.走向教育案例研究_兼论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区的教育科研[Z].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

[2]顾明娟.浅谈教育案例和教育案例的研究[Z].教育理论.2011

[3]黄娟娟.教育案例与案例研究_案例教学[Z].学前教育研究.2003

[4]唐协辉.教育案例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Z].教师之友.2005

[5]洪飞.教育案例研究_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Z].革新实践.2004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案例篇6

【关键词】全科医学;案例教学法;实践研究

全科医学是一个融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是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全科医学教育的主旨是强调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以整体健康的维护与促进为方向的长期综合性、负责式照顾,并将个体与群体健康融为一体。国外全科医学教育起步较早,我国全科医学教育正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有四种教育形式: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知识教育、毕业后全科医学教育、全科医生岗位培训、全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全科医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满足社区与家庭的基本医疗保健、卫生服务需求,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尤其适合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与推广。

1全科医学采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并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经济学、管理学、 法学等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案例教学法是指教育者本着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宗旨,根据教学目的,以案例为基本教学素材,将学生引入一个特定的真实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积极参与,平等对话和研讨,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全科医学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重点在于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呈现典型的临床案例,在教师的教学启示下,引导学生进入问病、查体、 设定辅助检查和治疗方案的模拟情境,引导学生的综合性医学逻辑思维、推理判断能力,在全科医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达到全科医学的教育目标。

2全科医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需注意的问题

2.1案例的设计要突出特性

(1)典型性。案例不在大小,关键是看所选案例的内容能否展示全科医学的教学内涵,一个好的案例,必然表现一个明确的目标和鲜明的主题,通过案例的展示,引领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课程中的某些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并能利用课程中所学理论知识进行横向联系,案例的典型性能够达到强化教学行为的目的, 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理论的深入理解和快速吸收。

(2)真实性。所谓真实即该案例应当是来源于临床实际,且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所学内容的理论体系,并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应从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医疗实际活动中,分门别类地选择和整理出具有代表性的临床实例,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以便展开深入的讨论,对学生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3)多样性。选择的案例既可以是正面诊断、防治的范例, 也可以是误诊的案例,既可以是有确切解决方案的案例, 也可以是有争议颇大, 解决方法不唯一的案例。这样多样化的案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还可以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一例误诊为胆囊炎、胆囊结石而导致死亡的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案例,它所强调的是腹痛的鉴别诊断,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凸显急腹症与腹外疾病鉴别的重要,使学生的临床思维由局部向整体扩展,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全科医学工作的丰富复杂性,有助于开扩和提升学生的思考广度与深度, 避免产生单一化和模式化的固定思维模式, 培养学生的全科医学思维能力。

2.2案例的组织实施要科学合理

(1)恰当把握案例使用时机: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必须首先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只有在对理论知识透彻理解的前提下,才能充分开展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达到教学目的。对诊断学、内科学等临床医学的教学,疾病的发病原因、机理、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等基本知识的串讲是必不可少的,案例教学法的优势只有在与传统教学法的相互补充中才能得到充分展示。

(2)恰当采用案例教学组织形式:在实施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 根据传授知识、欲解决教学问题不同,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 (1)列举案例方式。这些案例较为简单, 能直接说明讲授的理论。列举案例的目的在于揭示现象, 说明问题, 举一反三,将理论与实际生活相联系。(2)讲评案例方式。讲评案例方式是指教师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某一教学内容而对某一案例进行深入剖析, 强调相关规则的运用及医学逻辑推理过程,逐渐形成全科医学思维。(3)讨论案例方式。讨论案例方式是指对某一教学单元理论知识讲授完毕后, 为了加强学习印象, 巩固学习效果, 检验学习水平而组织学生针对案例进行讨论的方式。通过对案例的讨论, 让每一位学生有独立思考的空间, 自由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相互交流、独立解决医学问题的能力。

(3)恰当掌控案例教学节奏:着重强调教学时间、内容与形式的掌控。由于学时数和课堂时间的限制,在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不仅要求教师对整个教学进度安排井然有序,还要求教师具有全盘驾驭的能力。要点和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相关医学理论素养解析问题,避免就事论事不得要领;课堂分析时,要控制课堂讨论的中心与主线,避免纷纭离题万里,及时提出关键问题,或调整思考问题的方向;适时归纳学生的建议或见解,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观点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之上,还要在课堂讨论出现冷场或过于激烈时,适时介入,要根据问题的轻重缓急来分配讨论时间,运用多种不同的方式有效控制课堂讨论的进程,争取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全科医学教学中运用案件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我们就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辽宁医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全科医学专业在校学生及全科医生岗位培训学员,共发放问卷200份,有效回收186份。

89%的学生认为案例法教学激发了学习兴趣,促使其带着问题主动地听课,主动地思考;93%的学生认为案例法教学能够提高理论知识的临床应用能力,有助于工作实践能力提高;84%的学生认为案例法教学有助于构建整体医学理论知识体系,为以后的全科医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92%的学生认为案例法教学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在全科医学教育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全科意识、临床实践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为学生的专业成长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学生尽早进入职业角色,满足社会工作岗位需求;同时也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给任课教师提供了极大的发挥空间,推动教师进一步加强业务学习和改进教学工作,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 医学事业是个飞速发展的行业,教师与学生的终生学习理念与习惯不仅是个人成长的需要,也是职业发展的必然需求。因此在医学教育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华,祝善珠.中英美全科医学运行模式的比较[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6,4(3):177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案例篇7

建构主义的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皮亚杰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即“同化”与“顺应”。而认知个体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利用建构主义理论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总之,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较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一、建构主义理论引入新闻学教学的必要性

20世纪以来,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领域中逐渐流行起来,成为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主流理论。如今这种理论在新闻学教学过程中也得到了广泛运用,例如案例教学法,就是建构主义理论在新闻学教学过程中的一种具体运用形式,它涵盖了建构主义理论的所有教学思想。其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凭借学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因此,案例教学法强调教学情境的重要性,要求让学生在真实的或类似于真实的情境中探究事件、解决问题,并自主地理解事件、建构意义。如今以建构主义理论引领的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成熟的教学模式,应用于新闻学科教学中,对于培养新闻专业学生的新闻敏感力、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1、紧跟新闻界实务动态,培养学生的职业认知感

新闻学传统的教学方法侧重于抽象的新闻知识和理论基础的传授,尽管教学中不乏举例,但依然解决不了学生对于传媒职业理解上的困惑,案例教学法由于其具象性、参与性、模拟情境性等特点,对于学生的整体职业感知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案例教学法可以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进入传媒现实环境,培养学生的采访、写作、策划、运作能力。学生在案例情境中,从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领会新闻采写、运作和策划编导等实务流程,形成新闻职业的整体观念,为今后的亲身实践操作打下基础。其次,案例教学法创设的教学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案例教学过程中强调启发式教学,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会尽快进入案例的情景中,进而体验到由旁观者到新闻传媒角色改变的独特心理变化,学生通过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中的矛盾因素,主动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最后,案例教学法以典型的案例引领学生以最快的速度切入新闻传媒的前沿领域,与传媒现实保持同步,真正贯彻学以致用的办学原则和办学效率。[ 1]因此,案例教学法能够高效便捷地拾取新鲜的新闻案例在开放性的思维空间中展开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从而保持新闻学教学与实践的最大同步性。

2、在教学互动中传播新闻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新闻学课堂教学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强调教学与实际的紧密联系性,注重学以致用,教学的目的体现为学生学会应用知识,提高新闻实务操作技能。新闻学教学可以利用的教学实例很多,无论是平面媒体、电子媒体、还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新媒体,媒体实践中出现的大量的最新的新闻报道案例都会提供教学中分析、借鉴的标本,教学中结合传媒实践的实例,能使教学的理论色彩与新闻实践中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结合在一起,真正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学透、学扎实。案例教学法对于人才的知识、能力的培养体现为教学过程对于二者的辩证统一,具体表现为课堂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就新闻学的教学过程来说,对学生的新闻敏感能力、分析辨别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通过案例阐述、案例点评培养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通过案例讨论和反思,培养学生的开放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师生双方针对问题和疑惑展开教学互动,启发引导原则的有效性,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得到训练,同时养成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在教学互动过程中一系列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有助于提高新闻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案例教学法在新闻学教学中的优势运用

案例教学法在新闻学教学中的最大优势运用体现为:

1、对于新闻学这样一门重视应用型的学科,它强调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性和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由学生唱主角,师生双方地位完全平等。学生可以获得主动建构的

转贴于

知识,案例讨论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学生不再需要死记硬背新闻学理论和教科书上的条条框框,而是通过个案解剖和分析掌握新闻学知识的基本原理,这是一种自我发现、思考和顿悟的主动学习过程。可以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做中学”的模式,从经验和活动中获取知识,增进才干,在案例分析和讨论中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总而言之,这是一种致力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面向未来的教学方法。

2、案例教学法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与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方法相比,它将教育的主要任务从知识的传授转向能力的培养,从单向的灌输变为双向的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师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静态、被动的接受知识变成了一场师生共同探讨过程,它可以把枯燥、抽象的新闻学理论变为生动典型的新闻事例,活跃课堂气氛,把新闻学理论与新闻案例相结合,生动形象、印象深刻。其关键在于将注重“教学”的环境转变为培养“学习”的环境,实现从“素质教育”向“素质和能力相结合”转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识记能力和新闻业务操作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这种教育理念完全符合知识经济时代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符合业界实践对新闻专业人才的要求。

3、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推理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学生能通过学习、研究大量的新闻案例来掌握枯燥的新闻学原理与基本原则。同时通过对新闻案例的具体分析,也培养了学生能像记者、编辑一样对新闻事件做出正确的判断,使其在分析案例、进行辩论等方面的技能得到强化与提高。增强学生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4、案例教学法大大地缩短了教学与现实的差距,有效地实现了书本理论知识和媒介实践操作的巧妙对接。通过给学生提供一种认识和解决新闻实务问题的模拟临战的机会,使学生职业的思维能力和技能得到充分的训练。例如,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和学生可以共同就同一新闻事件相互采访、写作、评论,同时让学生模拟职业记者、职业编辑、职业评论员来进行操作。而教师作为课堂的引路人,则不断地向学生传递高质量的提问、辩论和挑战的技能。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认识路径,逐渐达到与媒介现实的接轨,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认知结构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

三、案例教学法在新闻学教学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客观因素的制约

1、我国高校新闻学教育与新闻媒介实践之间仍存在一定的脱节,多数新闻学科类院校为规范和量化教学过程所强制采用的教学大纲及试卷库双重衡量和制约机制,仍是一种应试教育模式。而案例教学法需要占用大量时间用于学生的讨论,以完成学生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过程,因而知识传授量极小,这使得许多专业教师完不成教学任务而被迫选择放弃。即使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这种教学法,也往往停留在形式层面。教师为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总是力图掌握课堂讨论的方向,简化讨论、分析的环节,给出学生“正确”的结论,把一些应试的知识和内容硬性传递给学生,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基本上仍处于被动地位,难以达到主动地建构自身知识体系的目的。当然,这样的教学效果也不会很理想。

2、案例教学法对新闻传播案例质量的要求比较高,(比如案例要贴近媒介现实,案例要具有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具有以点代面的现实意义等),而与之相对应的却是新闻案例库资源供应不足。许多新闻学科类院校的专业教师并不具有媒体从业经历,没有鲜活的新闻业务实践和亲身体验,因此很难搜集到切合媒介业务实践操作的新鲜案例。沿用的大多是教材书本上的一些陈旧的新闻案例,这些贫血的案例由于缺乏时代感和现场情境感,因此难以使学习者产生身临其境的亲切感和真实感。再比如有些案例直接采自

转贴于

报纸、杂志或媒介文本中的内容,没有经过系统的加工和整理,缺乏应有的规范和针对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案例教学法的开展。此外,我国各新闻类高校院系间还存在着缺乏对案例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和激励机制、案例共享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因而案例交流不充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案例教学法在新闻学教学领域的推广。

3、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制约着案例教学法在新闻学教学中的开展。教学的准备既包括教师的施教准备,又包括学生的学习准备。教师的施教准备工作是调查和选编案例,教学的案例需贴近新闻实践,最好来源于新闻业界,这就需要教师投入巨大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案例的调查、遴选和分析。学生的准备工作是阅读新闻案例,如果学生不做充分准备就匆忙上场,常常使得课堂讨论开展不起来或不深透。一方面对于学生来说,长此以往会形成疲劳战术,学生会觉得身心俱疲,无形中学生会对此种教学法产生厌倦心理。另一方面,对于教师来说,由于缺少准备,事先未设计出一套完善的方案,最终不免导致整个教学环节因缺乏统一指导思想、前后不能相互衔接,从而流于形式。

4、缺乏有效的衡量标准。案例教学法本身是一项主观性较强的教学方式,存在着所使用的新闻案例无明确的是非好坏标准、案例讨论时发言机会不是人人平等、教学的成绩记录难以量化和准确客观等等,也给案例教学法的推广带来一些问题。

(二)主观因素的制约

教师方面因素:一些新闻学专业教师对案例教学法的认识存在偏差。有教师认为,案例教学法就是举例教学法,其实不然。二者虽然都要引用实例,但却有很大不同。传统的举例法是从理论—案例—理论,从理论出发,再回到理论。而案例教学法却遵循这样一种教学模式,从案例—理论—案例,最终是需要解决新闻案例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因此从本质上来说它不同于传统的举例教学法。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要避免教师走进这种认识误区。

学生因素方面: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的角色意识非常重要,他们要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角色转变为课堂的主人,才能积极主动地对教师所提供的具体案例和原始材料进行分析、讨论,才能投入精力和时间进行课前的认真准备。在课堂上,每一个个体都需要贡献自己的智慧,学生可以从教师的引导中增进对当前一些新闻事件的认识及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从同学间的交流、讨论中增进对新闻事件的洞察力。但长期以来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养成了依赖教师的习惯,死记硬背、照搬知识,难以适应要求勤于思考的案例教学方式,以致案例分析不能及时完成,从而使教学流于表面形式。

此外最重要的一点是,在案例教学法中案例叙述的情景常常是不连续的,没有什么严密的结构,它的知识点是零碎的,分散的。这样一来,学生所获得的新闻学知识以及业务操作技能,难以汇总进一个整体的框架中。因此案例教学法对于学生来说,也存在着这样一种危险,即缺乏对概念、原理等概括化知识的综合性培养,学生不能够学到系统的知识,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四、对案例教学法在新闻学教学中的几点建议

1、增强新闻学科类院校和新闻媒界之间的互动,新闻学科类院校应该定期派出新闻学的专业教师到媒体实习或从事调研活动,让新闻学专业教师在第一线掌握第一手的新鲜的案例资料,充实教学案例库。另一方面,可以定期邀请媒介从业人士到新闻类院校从事学术交流或讲学活动,加强双方的互动沟通,及时为新闻类院校的专业教学补充新鲜血液,以及达到对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图式扩充和改变。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案例篇8

关键词:案例 特殊教育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由美国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于1870年首创,后经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长郑汉姆推广,并从美国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国,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一种成功教育方法。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引入我国。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现在,在特殊教育领域中案例教学也慢慢起步,传统的教学只告诉学生如何去做,这对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起不到任何作用。而案例教学则是要让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创新,使课堂教学氛围活跃。

一、案例教学在特殊教育专业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专业培养特殊教育人才的目标是培养能够从事特殊学校教学工作者,能够对儿童进行个别化教育的应用型、实践型人才。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要改革陈旧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只教给学生怎么做,内容安排落后,很多内容并不符合社会实际,课堂枯燥乏味。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导致教学效果低下。而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会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去做,而要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创造,使得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在案例教学的最后阶段,每位学生都要就自己和他人的方案发表见解,这也是案例教学应用的目的。

二、案例教学在特殊教育专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案例教学的讲授不真实可信

案例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它必须是教师在实践中经过深入地调查研究总结出的,绝不能由教师通过理论知识虚构。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其真实的细节,让学生犹如进入真实的情境之中,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学生才能认真地对待案例中的人和事,认真地分析各种数据和错综复杂的案情,才有可能搜寻知识、启迪智慧、训练能力。为此,教师一定要亲身经历、深入实践,采集真实案例。

2.案例教学的地位不明确

在教学中,教师通常不能摆正案例教学的地位。我们都知道案例教学本身具有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但教师通常会过大渲染案例,不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而滥用案例。这样的教学只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达到课堂气氛较好的效果,但是这样学生只能记住案例本身,而不能记忆相关的理论知识,这显然不可取。所以,我们在选案例的时候要注意内容要与学生实践经验相联系。

3.案例教学中没有重视双向交流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学到的都是死知识。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通常仍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教师的角色无法转变。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拿到案例后应先要进行消化,然后主动查阅各种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捕捉这些理论知识后,学生还要经过缜密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对学生提出的答案给予引导,根据不同学员的不同理解补充新的教学内容,而不是把问题和问题的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双向的教学形式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教育工作者对案例教学在特殊教育专业教学中的思考

1.帮助家长转变观念,建立典型案例库

在中国,家长不论是从心理上还是在外界环境的作用下,都不会接受自己的孩子是特殊儿童的事实。家长出于自己对孩子的保护,更不会将自己的孩子作为教学的案例进行研究。而且特殊儿童和正常儿童比较起来更具复杂性,所以建立案例库的难度会非常大。因此,教师需要进行大量的调查和访谈。我们如果不帮助家长转变观念的话,就很难获得真实的教育教学案例。因此,家长要转变观念,与教师互相支持,这是能够顺利采集教学案例的前提。

2.综合分析影响因素,充分体现案例教学过程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首先,案例教学应该以学生对学习专业知识的浓厚兴趣为前提,进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教学案例的内容也要体现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与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相匹配。再次,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每个步骤缺一不可,而且步骤之间必须紧凑。教师要建立案例教学评价体系。最后,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3.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为实施案例教学创造条件

在课前,教师要对案例进行筛选,做好计划。在课堂中,教师仍然是案例教学的组织者和策划者,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对学生进行适时评价。学生在课堂上是主体,要集中注意力思考。对于在课堂上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需要自己在课后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会用各种方法去寻找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锻炼了自己,同时也积累了案例。

总之,我们已经开始在特殊教育专业领域中大胆尝试进行案例教学了,虽然还有一些不足,但是我们只要能意识到存在的一些问题,继续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相信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唐世纲,李枭鹰.论案例教学的内涵及基本特征[J].教学与管理,2004(6)47-49.

[2]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12.

[3]经柏龙,罗岩.论案例教学及其运用[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6(1)38-40.

作者简介: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案例篇9

摘要:审计学抽象的理论性和极强的实践性导致案例教学普遍运用于审计教学中。但是案例教学的效果如何?学生对案例教学的态度和需求如何?文章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问卷调查,了解到审计案例教学的现状,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并就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审计教学;案例教学;现状;改进

审计学是会计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但审计理论的抽象性导致该课程难以理解,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困境。与此同时,审计学的技术性和实践性极强,这决定了在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需的。本人从事审计教学已有五年之久,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审计理论,在教学过程中也引入了大量的审计案例。为了了解审计案例教学的现状,更好地开展审计案例教学,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攀枝花学院2010 级和2011 级会计及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

一、调查情况分析

(一)学生对审计案例教学的认识

为了了解学生对案例教学的认识,我们主要设计了三个问题:①审计课程是否有必要加入案例学习;②学生对案例学习是否感兴趣;③案例学习的作用有哪些。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有91.5%的学生认为审计课程有必要加入案例学习,其原因62.5%的学生认为是审计理论很抽象,难以理解,另外29%的学生认为是审计课程的实务性很强。对于案例学习所能起到的作用学生认为是多方面的,有73.5%的学生认为通过案例学习丰富了专业课的相关知识学习;88%的学生认为通过案例学习可以加深对审计行业的了解;64.5%的学生认为案例学习有利于开发思维能力、提高判断能力;50%的学生认为通过案例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可见,学生对案例学习的必要性及其作用的认识普遍趋于一致。但在论及个人对案例分析是否感兴趣时,只有33%的学生选择“喜欢”,57%的学生选择“一般”,另外3%的学生“不在乎”,7%的学生“不喜欢”,虽然这个问题主要了解的是学生的学习态度,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目前的案例教学在组织形式上还存在一些缺陷,没有完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生的学习习惯

为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我们主要设计了以下问题:①在学习审计案例时,是否有自己的学习方法;②除了老师提供的案例外,是否主动关注其他审计案例;③在审计案例学习中,是否与同学老师讨论问题;④案例学习时的态度或反映如何。

从调查结果来看,80.5%的学生没有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懂得如何学习;78%的学生除了教师要求的审计案例外,不会主动关注其他审计案例,47.5%的学生从来没有阅读过相关案例书籍;只有5.5%学生会经常和同学或老师讨论问题,42.5%的学生会偶尔和同学或老师讨论;6.5%学生在案例学习时很投入,能积极进行思考,40.5%的学生能在老师引导下进行一些思考;但有77.5%的学生在课堂案例学习时能记笔记,这说明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很差,仍然局限于中学时代的被动学习模式。

(三)学生对案例教学实施细节的看法

对案例教学实施细节的调查主要包括以下问题:①在所接触的案例中,存在哪些问题?②在案例教学方式上,希望哪种形式?③每个案例给予的学习时间是否合适;④如何客观地评价学生在案例学习中的表现?

目前老师提供的审计案例存在哪些问题,66%的学生认为关于实践操作的案例较少;47.5%的学生认为反面案例太多,正面案例较少;44.5%的学生认为案例的启发性少;24%的学生认为案例不够典型,缺少问题性。在案例教学的方式上,40%的学生希望由老师介绍案例的内容,然后提出问题,再由学生讨论;32.5%的学生认为由老师提供案例,由学生讲解并分析案例;27.5%的学生希望由学生自行选择案例,在课堂上一起分享。关于每个案例给予的课堂学习时间,45.5%的学生认为很合适,31%的学生认为时间过短,影响充分思考,14%的学生认为时间过长,影响后续内容的学习,9.5%学生觉得无所谓。对于如何客观评价学生在案例学习中的表现,64%的学生认为可以由各小组长对小组成员的分工进行相关说明,46.5%的学生认为可以对平时案例分析时每位同学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打分,35%的学生认为可以要求每位同学交一份案例分析报告。

(四)学生对案例教学效果的评价

关于教学效果的评价,我们主要设计了如下问题:①目前在教学中结合案例学习的整体效果如何?②通过案例学习你是否认为一些抽象的概念变得容易理解和掌握?③对于所接触的案例是否有很深的印象?就目前的案例教学的整体效果而言,26.5%的学生认为很好,59.5%的学生认为一般,8%的学生认为不好,6%的学生没感觉。具体来看,78%的学生认为通过案例学习使一些抽象的概念及实际问题变得生动,容易理解和掌握;72.5%的学生对于所接触的案例有很深或较深的印象。可见,目前的案例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还不够明显。

二、案例教学的改进

(一)关于案例的选择

调查显示66%的学生认为关于实践操作的案例太少,希望老师给予更多实务强的案例。就本校的具体情况来看,在审计课程方面我们只开设了《审计学》和《审计学实验》两门课程,案例教学是《审计学》课程的辅助教学方式,其主要目的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基本的审计概念和理论,比如,审计的作用、重要性、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职业道德等等,所介绍的案例必然偏重于理论分析,而且是一些比较精典的案例,比如,南海公司、银广厦、东方电子等。这些案例资料本身已经对审计过程和公司的财务问题做了非常清晰的介绍,因此很难再让学生根据公司的报表数据去判断哪些地方有问题。从老师的角度来看,是想让学生明白审计理论、审计准则在案例中的运用,通过案例能参悟相关理论知识,并吸取经验教训。因此,目前的案例安排是合理的,至于实践操作的案例,则更多地放在了《审计学实验》这门课程中。对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向学生明确不同课程的目的和重点,引导正确的学习方向。此外,通过调查70%的学生认为在审计课程中有必要建设案例库,以利于学生自学,扩大知识面,这应该是今后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关于案例教学的组织方式

目前,案例教学的组织方式是老师针对每章的教学内容提供一个目标案例,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负责一个案例的收集整理并制作PPT,在相应章节的理论教学完成后,由小组代表上台介绍案例的主要内容,然后老师提出需要思考的问题,由学生讨论回答,同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提问,最后老师进行点评。从调查的结果来看,这一方式虽然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认同,但效果却不尽人意,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

从老师的角度而言,第一,每个案例除了安排相应的小组负责收集整理外,还应该要求所有学生在课前查阅资料,熟悉案例的主要内容,以避免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而导致对案例了解不够充分,进而影响对案例的分析。第二,对需要讨论的问题,老师应相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给出思路,引导学生思考,以避免学生在分析时不知如何联系知识点,无从下手的现象。第三,在案例分析时,很少有学生能自愿回答问题,为此,要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之间相互提问,相互点评,避免将案例讨论变成案例提问。

另一方面,案例教学要想取得好的效果,离不开学生的积极配合。第一,每位小组成员都要参与到案例的准备中。由于课堂学习的案例有限,同时学生人数较多,因此每个小组有七、八个学生,在准备案例时容易出现“搭便车”的现象。同时,其余学生也要充分熟悉案例,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案例的相关内容,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些都需要学生有高度的自觉性,有学习的主动性。第二,学生要有相关的知识体系储备。审计案例的综合性很强,一个审计案例不仅涉及到较多的审计理论,还涉及到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会计处理等方面的知识,这需要学生对相应知识能熟悉掌握和灵活运用,否则,很难对案例展开讨论。第三,学生要积极思考,参与案例讨论。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克服课堂回答问题的心里障碍,甘当“出头鸟”。

(三)关于案例教学的时间

目前,每个案例的学习时间大致安排1 个学时,总的案例学习时间大概占总学时的17%左右。这个安排45.5%的学生认为比较合适,但仍有31%的学生认为时间过短,影响对问题的充分思考。审计学的内容非常多,老师首先要保证有充分的课时介绍审计理论,在目前高校整体课时压缩的情况下,要想再显著延长案例教学的课时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一方面老师要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和技巧,另一方面学生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此外,为弥补课时的不足,可以考虑将一部分案例学习由课堂转为课后,比如,阅读案例库中的案例、收集感兴趣的案例、开展网络学习讨论等。

(四)关于案例教学的考核方式

目前,我们已将案例学习情况纳入了期末成绩评定,占总成绩的30%,考评的依据是学生对案例的收集整理情况、课堂讲解的情况、回答问题的情况。但这种方式在实施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无法客观地反映每一位学生的案例学习情况。究其原因,一是在采取小组案例负责制的情况下,存在“搭便车”的现象;二是在学生人数众多的情况下,无法做到每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为解决以上问题,第一,可以由小组长给予适当的监督,对每位小组成员完成的工作做一个说明;第二,要求每位学生提交一份案例分析报告;第三,对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加分奖励。

课题名称: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案例篇10

[关键词]一案到底;教学法;Word软件课程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2.13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2-0-02

“一案到底”教学法由“案例教学法”发展而来,是案例教学法的一种特殊形式,近年来在多个学科的教学中得到应用。“一案到底”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具有脉络清晰、教学系统的优点,能够将教学目标分步骤清晰地呈现出来,学生易于形成系统认知和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1 “一案到底”教学法

“一案到底”教学法目前并没有统一的定义,教育界比较认可的说法是教师根据课程需求和授课知识点选取一个典型案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构建系统认知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现在“一案到底”教学法比较多地运用在初中、高中阶段的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践中。该教学法在实际应用中能够达到案例设计与传授知识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知识与实际需求的结合、考试和评价的结合,非常适合一些高校开设的计算机课程的教学需求。

2 Word软件教学现状

2.1 计算机课程教学法综述

教育工作者进行了多种教学法在计算机课程教学应用中的研究,比如2002年,湖北省荆门市财经学校朱云霞进行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介绍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及其在计算机教学中的优势,提出了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注意事项;2003年,广东省东莞市东城职中肖胜阳进行了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开展项目教学法的研究,着重开展了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设计研究和教学实践研究;2006年,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詹自胜进行了案例教学法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研究,设计了一种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流程,探讨了案例教学法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学中的效果。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质量。然而,在计算机课程中采用的教学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经常需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比如在Word软件教学中应用“一案到底”教学法就是一个很适合的选择。

2.2 Word软件教学现状

Word作为微软公司开发的Office办公软件中最重要的一个组件,在高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Word是计算机基础课程,一般在新生入学第一学年开展,目前Word软件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部分教学案例老旧,缺乏连贯性,部分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已经进行了初步学习,如果教学内容浅显、缺乏实用性,学生很容易丧失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对于实用性极强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来说,在教学中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案例十分重要,“一案到底”教学法十分适合Word软件课程内容的教学需求。

3 “一案到底”案例设计

3.1 “一案到底”总体设计

Word软件课程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大高校本科生各专业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是学生学习和了解计算机知识,掌握计算机技能的重要课程。Word软件课程操作性很强,通过课程学习能够培养学生掌握在信息社会中必需的计算机技能,巩固、加深已有的计算机知识,为进一步学习信息技术做好铺垫。

“一案到底”教学法在Word软件中教学应用的立足点在于“一案”,恰当的案例能够串联多数知识点、突出难点知识点、强化重点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教学设计依据的是本次课的各个教学知识点,争取串联起本次教学内容绝大多数知识点,同时要做到有重点、有层次,不能单纯为了加入知识点而进行生硬的教学案例设计。“一案到底”教学法在Word软件中的教学应用的中心点在于“到底”,优秀的案例设计不仅可以串联单次课程的重难点内容,还可以将多次课程的内容进行有机链接,让学生在新知识点的学习中进行原有重点内容的强化和复习,将多次课程内容形成一个既可以独立又能够紧密连接的整体教学案例,在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独立知识点的同时形成体系化认知,真正在理解课程内容}络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其总体教学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3.2 案例

列举一个Word软件教学中“一案到底”教学法的设计案例。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按照逆向的“‘一案到底’知识体系”“‘一案’知识块”“分散知识点”进行总体设计,按照“分散知识点”“‘一案’知识块”“‘一案到底’知识体系”顺序进行实际授课。

根据Word软件课程教学计划,教学一般按照知识点“Word软件简介”“Word文档操作”“文档编辑”“表格编辑与应用”“图文混排”“长文档编排”“页面设置与打印”的顺序进行。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需要构建一个囊括所有重要知识点的“一案到底”整体案例,再按照课程需求和“一案”结构进行分割,形成单独的“知识块”,每个知识块包含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散知识点”。

根据“Word软件简介”“Word文档操作”…“页面设置与打印”的教学顺序与内容,依据教学大纲和本科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一案到底”的“毕业论文”整体教学案例。将“毕业论文”分割成“文本编辑”“图文混排”“表格制作”“长文档编排”等多个“一案”知识块,在每个知识块中强化练习重点内容,比如在“表格制作”知识块中重点加强“表格线独立设置”“表格文本对齐方式”和“单元格合并与分割”这些分散知识点的教学与练习;在“长文档编排”知识块中重点加强“设置多级标题”“使用分节符”“使用分页符”这些分散知识点的教学与练习。授课时依据分散知识点的顺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这些知识点组成的独立知识块,最终学会Word软件的整体操作使用方法。“一案到底”的“毕业论文”整体教学案例结构如图2所示。

4 结 语

“一案到底”教学法不仅适用于Word软件教学和计算机课程教学,也同样适用于多个其他学科教学。“一案到底”在实际教学中的成功应用需要依靠优秀的案例设计和教学设计,这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案例进行不断的打磨和修改,也需要根据当代学生的特点,及时对案例和教学手段进行调整。“一案到底”教学法的串联知识点、整合知识点,直至形成知识体系是该教学法的灵魂所在,在教学中恰当运用“一案到底”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提高教学效率的良好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邓先礼.“一案到底”教学法在软件设计课程中的实施[J].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