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健康管理知识范文
时间:2023-10-16 17:38: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健康管理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寄宿制; 师生关系; 儿童心理健康; 干预;思考
【中图分类号】C916
学校在团体心理辅导中组成的“教师伴我成长”小组改善实验组的师生关系,促进其心理健康上产生了效果。研究者认为,团体心理辅导的多元性非常接近现实生活,感染力极强,效率高,效果容易巩固,学校心理教师本着“以儿童为本”的服务理念,从寄宿制儿童自身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引导,让寄宿制儿童更加容易接受这种服务方式。寄宿制儿童通过团体辅导,能随着师生关系的改善和同伴关系的加强注意到自身的成长与变化,更好地认识自我,加强人际交往的意识,所以团体辅导是一项非常值得提倡的干预方法。它对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已经具备的现实能力,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在能力,更好的塑造个性,充分地发展自我有着积极的意义。
通过对寄宿制儿童现状的了解,我们发现能做的相对于他们的需求来说,依然存在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心理教师力量有限,只有发动寄宿制儿童的家庭链条、老师和社会志愿者的一起努力,才能让这一现实的张力和矛盾得到解决。
(一)家庭方面
针对寄宿制小学一些学生出现的亲情缺失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规避:
1.加强寄宿制儿童的感恩教育
学校在日常的办学工作中就要渗透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可以通过宣传栏宣传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也可以从每个周末回家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上得以体现,进行感恩的主题活动,教会学生与父母换位思考,体会父母的辛劳和良苦用心。
2.寄宿制小学还应加强家校沟通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完善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 在农村寄宿制小学,家校的沟通是极为重要的。寄宿制儿章大多离家比^远,而且父母大多在农村或者外出打工,学校可以趁家长会和儿童节之机,组织校园亲子活动,这样不但提高了家长会的质量,而且也改善了寄宿制儿童亲情缺失的状况。
(二)学校方面
如何让寄宿制儿童从心理上更加信赖教师,教师如何弥补寄宿制儿童情感的缺失,笔者认为,学校和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多元化的校园活动,来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和寄宿制儿童的心理健康。
1.多元化的团体辅导。通过和寄宿制儿童的交流发现,不论是生理卫生方面还是人际交往或者是行为方面,他们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心理健康教师通过多元化的团体辅导方式去慢慢改善。对他们普及一些必要的生理常识,倡导对生命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恩;人际交往小组,教他们一些基本的人际交往技巧;教育小组,培养辨别是非好坏的能力,培养自制力,纠正行为偏差等。
2.兴趣小组。寄宿制小学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寄宿制儿童开展一些兴趣小组,不但能培养孩子的兴趣的能力,也能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学会人际的交往,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而且寄宿制儿童在生活上和学习上常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由于能力有限,很多时候他们无法独自一人解决,因此,可以开展一些兴趣小组,让他们在遇到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时,能自己及时处理,照顾好自己。
3.多元化的校园活动。寄宿学校可以利用寄宿生在学校时间多的特点,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寄宿学生创造丰富而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拓展育人功能。课余生活能培养兴趣,陶冶情操, 锻炼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提高寄宿制学校的育人质量。
(三)、转变服务理念,挖掘问题中的优势
当我们不能解决这些现实的问题时,还是要多挖掘现实问题里的优势。
1.挖掘寄宿生活的亲情补偿功能
“寄”不单单是“住”那么简单,而需要人性化、生活化、育人化。学生在较小年龄就离家进行寄宿,亲情的缺失会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障碍与困难。寄宿学校要使学生在寄宿期间学有所长,但也要让其体会到家庭的温暖,使人格发展健全。在英国公学的宿舍里,舍监和保姆共同负责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的训导,他们是宿舍的管理者,又是学生的长者。舍监与学生一同进餐并定期邀请学生家长到家做客,为的是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增进彼此间的理解和信任。舍监和宿舍成员共同营造宿舍这个大家庭,每位学生都承担着一定的责任。这个用爱心浇灌起来的集体,既可以给远离父母的学生以家庭的归属感,又可以使他们免受外界的不良影响。笔者认为我国农村的寄宿制小学也应该借鉴英国公学寄宿制舍监管理的经验,为学生宿舍配备富有爱心与责任心的宿舍管理员,他们既负责寄宿生的生活管理与监护,又要努力将宿舍营造成“替代式家庭”,给寄宿生以亲情的呵护与照顾,补偿寄宿生亲情的缺失,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探索寄宿学校的集体教育优势
寄宿制小学在让孩子过早地离开家庭从而引起情感缺失方面存在一定的劣势,但同时寄宿生活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社会性方面,又有着不可小觑的优势。在英国公学优良的寄宿制传统与文化中,由于寄宿的集体生活而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集体主义精神,至今享有很高的社会声誉。杜威在《明日之学校》中就提到高年级学生照顾低年级学生的可行性。他认为,低年级学生与高年级学生之间,不是把他们互相隔开,而是尽力设法使他们呆在一起。年龄大些的儿童从照看年龄较小的儿童中学到了责任心与合作精神,而年龄小些的儿章则通过与年长学生相处以及向他们提问,从而加快对所学功课的了解,并因而彼此结下深厚的友谊,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因之见增长。现实生活中,有的寄宿制学校已经开始了相当于“级长”的尝试,取教师管理与高年级寄宿生干部配合协助管理相结合的办法,有效地解决了学生管理的问题,还培养学生形成集体观念与社会意识。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二部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周步成.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3]邹泓.i少年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功能及其影响闪素的研究.1998.
篇2
今年4月,辽宁省沈阳市市民李菲(化名)发现儿子3年前接种的所谓二类疫苗“兰菌净”,实际上却是一款进口药。4月10日,国家卫计委疾病预防与控制局局长于竞进在《中国疾控工作进展(2015)报告》会上明确表示,“兰菌净”不属于疫苗,而是国家药监总局批准的一种“治疗用生物制品”,不能作为疫苗使用。
“兰菌净”,由意大利贝斯迪药厂(下称贝斯迪)生产,中文名也叫“细菌溶解物”。意大利药品监管局将其划分为其他类别疫苗,1985年在意大利获批销售。兰菌净由6种细菌处理后提取而成,适应症为上呼吸道细菌感染,如鼻炎、扁桃体炎及支气管炎等疾病。
2000年,“兰菌净”经原国家药监局批准在中国上市。2007年,首次被列入中国疾控中心的疫苗管理系统。自此,这款意大利生产的进口药物进入中国疫苗体系长达近8年之久,被推荐给无数孩子接种。
直至4月初,国家卫计委疾病预防与控制局局长于竞进的表态,使得“兰菌净疫苗”风波迅速在业内引起巨大反响。5月4日,国家卫计委在官网上《关于规范预防接种工作的通知》称,严禁将“兰菌净”等治疗性生物制品作为疫苗向群众推介使用,不允许接种单位协助疫苗厂商进行产品宣传,并强调预防接种宣传工作应以预防控制疾病为目的。当日,意大利贝斯迪大药厂中文官网也一则《郑重声明》,称其在第一时间派出专人前往中国调查相关情况。调查期间,已暂停兰菌净在疾控中心的销售,会严查涉嫌违规操作的行为。
与此同时,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也被卷入这场风波,他参与了兰菌净在中国的临床试验并发表了相关论文。因而,此事件发酵后,钟南山收到多封信件要求他道歉。为此,他公开表态称,风波之前,他完全不知情兰菌净是作为疫苗使用,也从未支持过这种行为。当年的临床试验是针对“药品”,而且实验对象仅针对上呼吸道反复感染的患儿。钟南山在表态中痛斥,“非疫苗”却列为疫苗用于健康人群,这种做法实属大胆,也违背医学伦理学,违背药理。
就此,意大利药厂方面回应称,已关注到国家卫计委的最新文件和钟南山院士的表态,并表示未来要严格按照中国的法律制度,通过正常的药品销售渠道推广,肯定不会再进入到疾控体系作为疫苗销售。
当“疫苗”潜行8年谁之过
一个进口药物,竟然充当疫苗8年,无疑让人惊骇!事实上,4月初“兰菌净风波”一出,浙江等省份就已停止使用并启动召回。不过,疫苗、药品,两种全然不同的平行流通体系,因为“兰菌净”出现了交集,直接暴露出的却是中国公共卫生体系的管理漏洞。正因为如此,事件并未就此停止。很多家长提出质疑:明明是生物制品,为何兰菌净能变身“疫苗”在中国打开一片天地?已经用过的孩子会不会有什么危害?除了这个,还有没其他的药品也被当作疫苗在使用?
在这里,我们先补充一下有关疫苗的管理知识。
我国的疫苗,分为第一类疫苗和第二类疫苗。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第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接种的其他疫苗。第二类疫苗是对第一类疫苗的重要补充,并不是第二类疫苗不需要接种,实际上有些第二类疫苗所针对的传染病对健康的威胁很大。
“药品为何当作疫苗?说白了就是因为‘中国儿童预防接种管理系统’有它……”某省疾控部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业人士坦言,对于第二类疫苗,选择时使用国家疾控中心开发的“中国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是各地疾控系统选择疫苗的重要“指挥棒”,因为若被列为信息系统内,也就被认为是疫苗。可能就是这样被“误导”,很多地方都将“兰菌净”作为二类疫苗采购、使用。“此次兰菌净身份变化引发如此‘惊动’,原因就是药品与疫苗有严格区别,在临床试验和安全评估上都相差很大。疫苗的生产有一套严格的质量标准。在疫苗的生产制造过程中,药品监管部门对企业的生产、制造标准都有明确要求,疫苗在获得注册前必须经过严格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并在疫苗上市使用前实施严格的批签发制度,每个批号的疫苗均需进行抽样检测。而兰菌净在进入我国市场时,根本就没有获得‘疫苗’(即预防用生物制品)的身份,而是以‘治疗用生物制品’类别获批。作为治疗用药,兰菌净属于处方药物,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对于其安全性,山西省一位儿科专家表示,虽然兰菌净并非疫苗,但从相关医学文献看,它的药物作用还是被肯定的,她本人也尚未听说过有儿童在服用后出现不良反应。“兰菌净作为治疗性的药品,虽然不是预防性疫苗,但对上呼吸道感染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家长不用太过担心其安全性。”
宝宝打疫苗也需量身订制
8年前,国家疾控部门将“兰菌净”列为疫苗;8年后,还是国家疾控部门又将“兰菌净”打回药品原貌。兰菌净混入疫苗事件,是有意为之还是无心之过,是否也是利益链条上的一环,变化背后的故事很多。在此,《人人健康》只是要提醒:这种行政管理漏洞需要趁早弥补!否则,未来还很可能有其他产品混入攸关儿童健康权益的疫苗系统中。疫苗关系孩子健康,岂能如此儿戏?
另外,还需要提醒的是,在我国,宝宝会从出生起就开始接种疫苗,但有些家长对疫苗的接种似懂非懂,其实宝宝打疫苗也需量身订制。
问题一:在面对“国产”“进口”时,是否更应相信进口疫苗?实际上,进口疫苗在质量上并不优于国产疫苗。在疫苗质量标准上,我国已经建立起自身标准体系,每5年进行一次修订,有的标准还高于世界卫生组织和欧盟的标准。并且,在疫苗生产、流通、使用上,我国已经确立了严格的检验流程体系和使用程序,疫苗在接种前、接种中、接种后都有完整、科学、规范的要求,保证了疫苗接种的质量和安全。而国外研发的疫苗原始试验对象大都为白人,未必适用于亚洲人。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