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客教育教学案例十篇

时间:2023-10-16 17:06:54

创客教育教学案例

创客教育教学案例篇1

关键词:创客文化;创业教育;教W方法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5.046

0引言

自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正式提出了“创业教育”这一全新的教育概念,创业教育工作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十指出的“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系列政策将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1“创客文化”对创业教育的意义

所谓“创客文化”就是指在创新精神指引下,每个人都可以像发明家一样,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利用身边的一切可利用资源将自己的创意转变为现实。近年来,“创客”们不断升级为引领全球工业革命的重要推动力量,美国已将“创客项目”上升为国家战略,欧洲许多国家的高校已经引入配备先进数字制造工具的“创客空间”。2015年1月在国务院会议时总理也专门提出要“培育创客文化,让创新创业蔚然成风”。

1.1围绕“创客文化”开展创业教育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其重点就是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发展支撑国家产业竞争力的能力。这就要求高职教育系统地、科学地、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学习实践的潜能,所以必须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上有所创新,必须密切关注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必须紧密联系职业教育内容与社会需求实际,培养具有择业能力、创业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成为产业升级的有力支持。

围绕“创客文化”开展创业教育可以有效的将高职教育由单纯的课堂讲授式教学转变为在“创客文化”氛围下的动手实践课程。在“创客文化”背景下,将市场需要的专业技能培养融入到专业教育的各个环节,将极大的提高课程的实践性和学生的主动性,在这样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影响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也就水到渠成了。

1.2围绕“创客文化”开展创业教育是提升高职院校竞争力的有效保证

当前高职院校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一方面,生源减少,院校扩招,僧多粥少的局面已经初步显现;另一方面,市场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不断发展,提升品牌专业、师资力量、管理效能、实践能力等方面的核心竞争力。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原来的课堂教学已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将“创客文化”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将有效提高品牌专业的专业特色;在“创客文化”特有的体制机制下促进教师动手实践能力,有效的提升教师队伍的“双师型”比例;把“创客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将化被动管理为主动发展,有效提升院校的管理效能;由普通师生转变为“创客”,师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必将大幅提升,这一切的转变都正是顺应社会潮流,提升院校竞争力的表现。因此,围绕“创客文化”开展创业教育是提升高职院校竞争力的有效保证。

1.3围绕“创客文化”开展创业教育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当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除了注重技能培养还应注重通识教育、情商和财商培养,尤其是创新意识和创业素质。

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本科生相比在理论学习能力上相对较弱,但他们乐于实践,动手能力较强。因此围绕“创客文化”开展创业教育,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转变角色,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转变为主动实践的“创客”,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其施展个性特长和挖掘潜能,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他们今后在市场竞争中立足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围绕人才培养,推进创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提出在“创客文化”背景下创业教育的新模式,对于更好的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变化,促进高职院校由传统的“就业教育”向“创业教育”转变,对于高职院校乃至整个高等教育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创客文化”与创业教育融合研究

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已经成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实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的核心力量之一。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强调教育本身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基础知识、创业实践技能等方面,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这种理念首先着眼于创业教育课程中,其次还要贯穿于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中,最后还要体现在实习实训的教学和课外的社会实践之中。

第一,创业教育要与“创客文化”相融合,就必须以创新教育为轴贯穿于创业教育与“创客文化”之间,让“创客文化”、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创客文化”是无数个个体实现自己创意的一种现象,其核心是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体现;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开发学生创业素质与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可能的未来企业家为最高目标的教育。可以说,创业教育与“创客文化”的关键点都在于创新教育,皆因创新教育的实现为基础。

第二,创业教育要与“创客文化”相融合,就必须让“创客文化”走进课堂、融入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体会或模拟创意实现的工作情景,从而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将“创客文化”融入到课程设计中,为学生提供培养领导力、执行力、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的机会,除了在创业教育中融入“创客文化”,还应在专业和基础课程中融入“创客文化”,让学生切实感受的实际情景。课堂上的课程应大多采用案例教学法、课堂讨论式、集体研究式、实践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第三,创业教育要与“创客文化”相融合,就必须让学生成为“创客”走出教室,将学生的创意在一定的空间内去实现,汲取创业中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创业教育最终要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身实践才能将理论知识完全内化为自己所用,“创客文化”的引入可以有效的将创意的实现成为学生实践创业知识的最佳平台。如南通科技职业学院薛窑科研实训基地“星创天地实践班”均来自于植物保护、园艺技术等涉农专业,学生上午半天在课堂学习理论知识,课堂上会有很多关于奇思妙想,早晨、下午学生都在田间地头种植,实施自己的种植项目,实现自己的创意。

3基于创客文化的创业教育教学方法

根据当前人才培养的需要和创业教育课程实践性较高的实际,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已不能符合要求,应当说基于“创客文化”开展开放式、研讨式、案例式、实践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效果会更好。

3.1课堂讨论法

课堂讨论法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就课程中的基础理论知识或主要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形式。教师作为引路人,引导学生成为一名“创客”,针对创业过程中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如:关于创业者基本素质。学生可以假定自己是一名“创客”,需要具备怎样的基本素质才能成为一名成功的创业者进行思考及讨论。之后由老师带领“创客”们将所思所想罗列与黑板,同时对照自己还需增强哪方面的技能。通过这样具体问题的课堂讨论,学生很容易将创业者的基本素质归纳为两类,一类是自己已经拥有的创业者基本素质,一类是自己仍需加强的基本素质。这样学生讨论之后,不仅懂得了创业的理论知识,还将此内化为今后学习的动力。

3.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就是在教学中,把真实案例贯穿于教学过程,从而阐述教学涉及的理论观点。创业教育的案例教学大体可以分为四个步骤:一是案例呈现。这是案例讨论的准备阶段,教师根据需要事先准备好案例,课堂上可以自己讲述案例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以视频、音频、图片等形式展现案例并提出思考的问题。二是案例分析。案例熟悉后学生开展广泛讨论,可以通过集中式或自由式讨论,由问题贯穿讨论中心,通过讨论使同学们更深刻地了解“业”的含义及成功创业的艰辛。三是观点陈述。这是案例教学的关键阶段。教师通过引导,创造自由讨论的氛围,启发学生将自己的创意或观点具体陈述,借此调动学生成为“创客”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创业兴趣。四是总结归纳。陈述完毕之后,教师对陈述情况进行系统的总结归纳,肯定“创客”们讨论中的科学分析和独创创意并合理引导,让学生有所收获。

3.3开放式教学法

开放式教学法是由任课教师组织学生到校外场所,如:企事业办公室或生产车间,通过对实际事物的观察研究或亲身体验,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教学方法。开放式教学主要通过以下三种形式:一是社会调研。结合创业教育的特点,教师可组织学生作为“创客”到企业一线进行调研活动。“创客”们通过亲临现场,听专业介绍、看企业资料、做职业生涯人物访谈等方式,搜集资料,了解创业过程中所需的品质和技能,对实现创意的可能性进行有效评估。二是现场教学。现场教学是组织学生到企业并邀请厂方的专业人员、创业成功者上课,在企业一线环境中加深学生对创业及企业管理的理解,拉近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距离,“创客”们可以与专业人士共同探讨各自创意实现的有效途径。三是参观考察。组织学生近距离参观考察多个同类型企业。有助于学生从实践层面加深对创业的理解和感悟,了解创意应当在什么类型的平台才能实现,创意实现需要“创客”具备什么样的品质。

3.4实习实践法

实习实践法就是为了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在模拟或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师生共同进行实操活动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有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学生可以在一定的实习实践环境中转变角色,成为“创客”,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分小组对某些创意进行虚拟实现或真实再现。如通过搜集信息、分组讨论共同策划小企业创业方案;或对某个产品进行销售,进行创业探索。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将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这对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创客教育教学案例篇2

关键词:铁路客运组织;课程教学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教学方法的改革应该坚持以能力为重,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以及铁道运输经济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铁路客运组织》,着力于培养学生适应铁路客运岗位所必备的关键能力。作为一门省级精品课程,我院在《铁路客运组织》的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学思结合,综合运用探究式、案例式、参与式等教学法,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探究式、案例式、参与式教学方法在理论教学中的运用

周远清教授说:“我国教学方法、教育方法不先进甚至落后为国人所共识,为世人所议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改革已成为一种经常说、经常写、很难做的常用词。”在教学实践中,尽管有好的课程内容设计,但没有好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往往难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没有教学方法的创新,就不可能有特色课程。

因此,在本课程教学中,我们穿插使用了如下具体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充分体现“教学做合一”的指导思想。

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情绪高昂并保持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学生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一种负担。为此,教学中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究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其学习欲望,使其乐于学习。在探究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务则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新问题。教学内容的设计是开放的,探究式教学方法就是要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变先讲后练为先尝试再点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再创造。在旅客运输计划编制的教学中,我们针对春运等客流高峰期的管理问题,选择较为典型的车站如衡阳站、广州站的客流资料作为背景,然后由学生集聚在一起进行小组研讨,再通过小组调研,相互启发,提出各站的客流组织方案。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交流自学和调研成果,先汇报各组的方案,再组织全体学生讨论,讨论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同桌互帮、4人小组研讨、全班辩论等,为学生充分表现合作、竞争搭建舞台,形成相同或不同的思路。当学生遇到知识的重点、难点处无法解决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拨,给学生某种启示,使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传授知识与解决问题相结合,单一性思考与求异性思维相结合。最终将各组研究和争论过的方案与各站的实际组织方案比较,分析利弊后形成文字材料。在这种开放式的教学中,学生以积极主动态度参与探究,课堂上合作探究,训练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案例式教学法的应用案例式教学法即根据教学目标,从感性材料入手,选择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启发性的真实案例,通过交流研讨、案例分析和学生大脑的加工制作,上升为理性认识,使学生加深对基本理论或与之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主要活动过程,是学生以实践参与者的角色分析案例、交流研讨、得出结论。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组织案例讨论的方式应灵活多样,在本课程旅客运输基本业务能力的教学中,对于违章乘车部分内容讲解时,可选取旅客乘车中较为典型的、具有学生讨论与研究余地的案例,进行案例分析。可采用先分小组讨论,后在课堂上全班讨论的形式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对于客运记录及电报的编制内容,则采用教师选取需要编写客运记录及电报的案例,由学生独立分析,再以书面作业的分散方式进行,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客运记录及电报。教师的指导重点要放在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和对关键点的多视角观察上,教师对学生的分析进行归纳、拓展和升华。可以说案例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所进行的一种准实践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理解掌握相关客运组织的理论知识,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与式教学法的应用参与式教学法是国际上普遍推崇的一种教学方式,参与式教学法就是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全过程的方法,其核心就是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贯彻教学民主的理念,创造师生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以提高学习主体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自觉意识,激发其自身的潜能和创造力,在双边教学过程中则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本课程中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组织教学。(1)拟情境教学,体验角色情感的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将理论知识演化成直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本课程旅客运输应急处理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从铁路现场搜集的事故案例和学生一起编写脚本,由学生进行排练与演出。演出分为两部分:一是情境的表演,由学生扮演受伤旅客和客运工作人员表演事故发生时的情景;二是由角色扮演者现场处理发生的事故。演出结束后,全班学生进行评议,分析各扮演者处理是否得当,并提出更好的建议。此环节可采用全班集中组织的方法。(2)师生换位教学,即师生交换位置,让学生扮演“教师”角色,在讲台上行使教师的教学职权,组织教学,负责授课,教师则以学生的身份听课,实现师生角色互换。在客运站工作组织和旅客列车工作组织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制定利用校内客运实训室的虚拟车站模拟车厢进行车站和列车标准化作业的训练方案,然后组织实施,可使学生对实际操作过程有更深的体验。(3)角色扮演教学,使学生暂置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增进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角色的理解,从而学会更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在旅客运输运价计算的教学中由一名学生扮演售票员,另一名学生扮演顾客,在手工制票环节,要求售票员迅速计算出旅客提出的所乘等级列车、车种的票价。角色扮演完毕,由扮演旅客的学生讲述作为旅客的感受,并以旅客的身份对售票员提出意见和建议,扮演售票员的学生则讲述在售票过程中所遇到的难点与困惑点等,为真正走向车站为旅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奠定基础。

“任务驱动”的渐进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引入

课程实践教学应服务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坚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理论知识的运用为途径、以关键能力培养为核心。

《铁路客运组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使学生能够达到本专业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岗位技能标准,在设计实践性教学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对技能和知识的掌握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实践性教学设计思路应采用五结合原则,即:(1)社会实践与低职名岗位认识相结合;(2)模块化教学内容与情境教学模式相结合;(3)校内实训与学校技能节模拟现场比武相结合;(4)顶岗实习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5)课程设计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下面以客运员、客运值班员、列车员、列车值班员、售票员、售票值班员的主要任务为例,说明基于“任务驱动”渐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见图1)。

实践教学包括基础课程实践、专业实训和以专业顶岗的方式实习,整个实践教学是一个渐进式的系统工程。

渐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在充分体现教学大纲的要求上贯彻从基础型实践—提高型实践—岗位型实践三个环节逐渐提升的原则,将实践课程教学内容项目化,以培养学生的岗位意识和协作学习能力及创新精神。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教师根据岗位职业能力给出基础型实践—提高型实践—岗位型实践三个环节的若干个“任务”,这些“任务”通过点面结合、以点带面、以旧带新,形成若干个项目,让学生自主选择。

教学方法改革不是一个简单的方法和技术问题,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改进教学方法虽然有多种途径,但是再好的教学方法也得用在适当处,比如参与式教学法是很好的一种学习方法,但并非万能;经典的教学方法也非一无是处。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师个人的教学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资源的情况、当时的特定条件等来确定。选择甚至是创新最适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把知识的学习与运用结合起来,把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课外学习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应是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原则。教师要能够随机应变,做到心中有数,游刃有余,心中有法,而无定势,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创客教育教学案例篇3

[关键词]工作任务创设情景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刘卉(1967-),女,山东烟台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美容产品及美容企业管理教学。(北京100029)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7-0143-02

“美容企业管理实务”课是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主干课。形象设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有很大一部分将到美容院就业。美容行业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快速发展,北京目前有大型美容机构上千家,人才需求量极大。目前企业对高职学生的主要定位是,经过基层岗位锻炼使学生快速成为懂专业技术的管理人员。正因为企业需求如此,所以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均开设了美容院管理类课程,但各学院的主讲老师主要是从事经管专业的教师,许多人并不了解行业的特点,很难在有限的课时里讲授学生就业真正需要的知识,造成课堂教学和职业需求的脱节,为此,笔者提出了一些改革的建议。

一、教学内容改革

(一)基于岗位能力需求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职业教育的本质是强调构建以工作过程为逻辑主线、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课程体系。高职课程的特征首先是它的职业性,所谓职业性就是通过课程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因此,课程体系的构建首先需要对职业进行仔细分析,按照企业对学生就业岗位的技能要求,初级职位对美容技师、晋升职位美容顾问、主管等岗位的技能要求,找出职业教学中的工作逻辑,以此确定职业工作所需的知识能力与素养。找到职业技能的教学载体和情境,以工作过程为逻辑主线,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其次,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应当保证“工作过程结构的完整性”。在企业实践中,不同职位、不同教育背景和不同经验者所从事的工作不同,扮演的角色也不同,但其完成工作任务过程的基本结构却是相同的,即可分为“明确任务”“制订计划”“作出决策”“实施”“控制”“评价反馈”6个阶段。将不同的职位和岗位相关知识组合,最终创造出集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培养于一体的工作过程。

(二)结合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需求

为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了《关于支持和促进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明确毕业生从毕业年度起三年内自主创业可享受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优惠的政策加上美容行业创业起点较低,使得许多形象设计专业的大学生都选择自主创业。所以,在涉及教学内容改革时,学校应结合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需求,基于艺术类专业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文化课要求相对较低的特点,以及艺术类学生更注重形象思维的特点,确定以学生自主创业、管理企业的工作过程为逻辑主线。与此同时,在教学内容选取上,以产业需求为依据,以学生就业为目的,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素质、创业能力。

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教学内容应结合行业特点,从美容企业管理的实际工作出发,按照企业从建立到经营管理再到文化建设的“场景”进行。与一般的管理学教学相比,美容企业管理课,内容上作了很大的改变,它将管理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知识进行整合,课程知识结构是建立在创建企业、经营管理、文化建设的大场景上。传统管理学一般共十四章,分为管理与管理者、管理思想与理论的演进、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组织环境与组织文化、组织结构、组织的变革与发展、决策、计划、战略管理、领导、激励、沟通、控制、管理的绩效。加上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其他课程,按照常规教学安排,需要几百学时,而实际情况是大多数院校给美容院管理的课时一般不会超过80课时。于是,为了帮助学生能在有限的学时内掌握相应的知识,我们通过反复的企业调研,在教学过程中抛弃了大量的管理学理论知识介绍,结合美容企业的实际运营,重点介绍了操作实例和技能,力争为学生以后的实际工作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

总之,教学内容的改革应针对行业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理论教学应以“必需、够用”为度。按照企业创立、企业战略规划、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财务管理、企业文化等模块进行改革,以使企业评价能基本满足学生上岗后的工作需求。

二、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学情而定,因为艺术类学生擅长于形象思维,而形象思维主要是由意象、直观感受以及想象等形象性的观念而成。形象思维不能满足对已有形象的再现,它更多致力于追求对已有形象的加工,之后再获得新形象产品的输出。所以,艺术类课程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主要选择情景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和案例教学法。

(一)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以形象为主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注意,增加其主观感受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在课堂上根据相应的内容创设相应的场景,由学生组成小组展开讨论,设计方案并展示,最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对方案提出改善意见,构建一个学生、教师、场景有效互动的氛围。教师可根据学生自身的经验,包括正规学习前的非正规学习和日常概念,帮学生提供信息,以助于其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提出自己的见解,最后通过讨论、教师讲评获得正确的知识。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所以教学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同时,由于情境教学法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所以,在讲美容院可行性分析时,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到不同的地域了解租金情况,观察客流量,到美博城调研各种项目及仪器的价格等,帮助学生学会掌握最新的资料。在讲解质量管理时,可带领学生到美容院实地参观、参加员工例会、讲解各项管理制度等,还可以请学生对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学生与职业现场的“零距离、零适应”。

(二)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企业管理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其目的在于运用戏剧表演的方法,使人发现问题,了解问题的症结所在。由于在角色扮演中,人们能亲身体验和实践他人的角色,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处境,体验他人在不同情况下的内心情感。角色扮演法有利于建立新的师生关系,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所以,角色扮演法是一种能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法。

角色扮演法在具体应用时,要求教师在培训情景中给予学生角色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真实的模拟情景中,体验相关岗位的具体职能。学习内容要选择切实的工作任务,所以本课程一般要求学生模拟顾客投诉、入职培训、日常管理行为、工作绩效考核等场景。举例来说,使用角色扮演法讲授绩效考核这一知识点时,让学生们分别扮演美容院员工、部门经理、总经理及顾客等不同角色,帮助学生切实体会现实工作中的考核流程、考核方法、考核任务与分工以及考核结果的反馈等环节。与此同时,学生在角色扮演时要学会角色互换,这样的话,学生不但掌握了同岗位的知识和职业能力,而且还学会了与人相处的技巧,锻炼了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世纪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所倡导,主要内容是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形式进行教学,而这些案例大多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此种方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颇具绩效。1986年,美国卡内基小组特别推荐案例教学法,认为它在师资培育课程上也有重要意义与价值,并将其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讲,案例教学也是一种间接的实践,一方面可以深化理论学习;另一方面,案例教学也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种手段。

在案例教学中,恰当选择案例是进行案例教学的基础。案例选择要针对高职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来选择,案例的篇幅不宜太长,内容不宜太复杂。同时,案例要对所讲述的理论有支持作用,尽量用真实、有时代感的案例和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望的热点话题和事件。例如,在讲解顾客满意度时,可选择某美容机构发生的顾客对美容顾问服务不满意动手打人的案例,组织学生讨论顾客打人的深层次原因,讨论面对比较挑剔的顾客时的应对方法,最终引申出顾客满意度的知识点。其次,组织好案例的讨论分析,要求学生通过案例进行归纳总结,形成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案例教学不同于举例说明,老师一定要创造自由讨论的氛围,让学生成为案例讨论的主角。与此同时,为了让学生有充分的准备,教师应当在课前将案例和相关要求发给学生,要求同学在课前仔细阅读,查找相关资料,在讨论中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以此给学生较大的自由想象空间、较多展现自己的机会。总之,老师在案例教学中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和点拨,以确保讨论不偏离既定的轨道。最后,教师要做好案例点评工作,注重分析案例应用的基本理论和在分析中应该注意的问题。通过点评环节,指出同学分析不到位或者分析不够准确的一面,以便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所学的理论。案例是沟通现实和理论的桥梁,可以帮助学生通过个别了解到一般,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多种方法灵活综合运用

高职教育主要目的是为就业服务,为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学校与企业“零距离”目标。学校应结合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多组织学生走进美容企业、美容市场身临其境地进行现场教学。还可聘请在美容企业一线工作的、具有丰富经验的行业人员给学生开专题讲座,传授具体操作经验。介绍相关案例时,将案例教学与角色扮演相结合,情景教学与启发教学相结合,通过各种手段的综合,调动学生的感性认知,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研究调查发现,通过以上教学实践,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有明显进步。通过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学生的考试成绩对比,我们看到,高分数学生逐年增加,低分数学生逐年减少,学生平均成绩逐年提高。课程结束时学生的问卷也显示出,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场景学习中的案例为记忆最深刻的学习内容,他们喜欢角色扮演、模拟管理、积极讨论等课堂氛围。

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在“美容企业管理实务”的教学改革中,以教会学生有效学习为理念,强调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的学习方法,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总之,一切改革的目的都在于为教学工作提供可行便捷的方法,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创客教育教学案例篇4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案例教学;作用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意见》,教育部决定从2006级大学生开始普遍开设《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并统一使用、教育部编写的相关教材。现本课程已经实践了几年,笔者作为教学第一线的老师,对《基础》课运用案例教学的必要性提出一点思考,以期与同行共同切磋。

一、案例教学是“05新方案”改革的必然选择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党中央国务院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在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和学科建设方面所进行的一项创新举措。这门课程的研制和教材编写强调突出四个方面的特点:与其他专业课的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相比,《基础》课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与中学相关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相比,《基础》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系统性;与“98方案”中“思想道德修养”课和“法律基础”课相比,《基础》课具有突出的创新性和综合性;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三门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相比,《基础》课具有突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这就意味着传统的“98方案”课程教学必须进行改革,案例教学则是一种有效的探索。案例教学是多种教学法的“杂交模式”,因此,案例教学具有杂交优势。

1 案例教学是一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教学

长期以来,在《基础》课堂教学中,《基础》课教师与大学生的关系一直被诠释为“主体――客体”关系,重视《基础》课教师的“主导”而忽视大学生的“主体”。颇似一对跳华尔兹的舞者,一个自主变动姿势、步伐的“主体”支配着一个顺从旋转的舞伴“客体”,呈现单一中心结构。“主――客”对象实践观从一开始就将教育者奉为主体,视其为真理的化身,有先在的话语权,成为绝对权威,充当“灵魂的工程师”;受教育者则沦为顺从、受支配的客体。这种对象性思维的存在,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沦丧为“一言堂”、训练、控制甚至强制。这种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把受教育者当作人、当作独立的主体来培养,发展人的内在价值;而是把人作为物、作为工具,发展人的外在价值或工具价值。其本身沦落为单纯为政治服务的工具,扮演着人身依附关系的训练角色,丧失了它本身应有的独立尊严与价值。而受教育者也因此极易滑入奴性的角色扮演。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扭曲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成人”功能,在培养人的旗号下消解了个人的自主、独立、自尊与个性自由。

案例教学与上述课堂教学全然不同。在案例教学的课堂上,《基础》课教师并不直接呈现问题解决的方案,也不去着力控制课堂教学的进程。大学生必须运用相关的原理和方法,调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对其中的有关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揭示问题的症结,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这样经过反复多次的积淀后,就会获得自主学习的方法,使学会学习成为现实。大学生在案例中获得解放,以自己的经历、体验、智慧去解读案例,个体的认知、情感、品德得到充分反映和发展。由此可以看出案例教学是一种注重大学生主体性的教学。

2 案例教学是一种合作性教学

“在传统教学中,真正的教学原则过去是,现在仍然是这样的:在课上,在教学的每一场合,只有一个人说(通常是教师),其余所有人应保持默不作声,听他说;每个学生均自顾自地学习,禁止学生间互相交往、互相合作和互相帮助。”表面上大家虽然在一起“共同”学习,但实际上大学生之间处于一种孤立和隔绝的状态,班级里缺乏具备实质的大学生群体,每个人都恰似漂流在孤岛上的鲁滨逊,成为了一个“集体生活”中的“单干户”和“孤独的个体”。

案例教学与上述课堂教学恰恰相反。案例教学的过程通常要经过小组、大组、班级合作等活动,其中充满着思维和个性的碰撞,在合作中互相沟通,在沟通中增进合作,大学生学会的不仅是如何尊重他人、关心他人,而且也提升了他们说服别人以及聆听他人的能力;获得的不仅是合作与交流的意识,而且更强化了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只有懂得尊重他人、与人合作,个体才能拥有和享受自由、自主;也只有合作与交流,自由和自主才有意义和价值。因而案例教学是一种合作性教学。

3 案例教学是一种探究性教学

传统的“98方案”课程教学重结论、轻过程。由于受知识目标至上的价值取向及功利主义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大学生学习的结果,单纯追求知识的量的积累而不注重大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传授知识的结论,而不把知识的来龙去脉告诉学生,有意无意压缩了大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对新知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使课堂教学缺乏探究的过程,从而造成了大学生的死记硬背。”

由此看来,缺乏探究是传统的“98方案”课程教学一大缺点,而案例教学恰恰能够弥补这一缺点。苏霍姆林斯基说:“人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从教育心理学“需要论”的角度来说,一个人心理上一旦形成了“自我实现需要”,就会为实现自己需要的满足而努力开发自己的潜能,必欲求之而后快。这时,他的思维火种就会熊熊燃烧,就会想方设法置疑释疑,为自己的成功披荆斩棘,使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案例教学之所以在大学生面前独具魅力,就是每一次的探究都能给大学生带来充实感和力量感。而案例教学对大学生形成吸引的真正原因就在于探究过程中向结论的一步步逼近所产生的成就感,与同学和《基础》课教师思维碰撞所产生兴奋感,对知识的真正掌握所形成的自我实现感,这是案例教学吸引人的深层次原因。“探究”贯穿案例教学的始终,所以,案例教学也是一种探究性教学。

总之,案例教学在推进大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加强道德修养,掌握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树立公民意识,提高法律素质等方面,已成为一种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说,它在改变传统教学方法,落实大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大学生多种能力和提高教学实效性等方面具有很高的教学价值。

二、《基础》课实施案例教学的主要作用

1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基础》课的案例教学与传统“98方案”课程教学相比,两者最大的不同就是传统的“98方案”课程教学是知识性教学,要大学生掌握一大堆理论知识和原理,然后让大学生运用这些理论性知识和原理去解释各种政治现象和社会问题。而案例教学属创新能力型教学,注重让大学生对各式各样的客观问题进行探索和深入领会、深刻认识,形成自己

对有关问题的独特见解。案例教学中案例所描述有时是一个两难的困境,没有分析,只有事实。案例讨论的结果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没有人告诉你答案。案例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大学生置身于当事者的角色中,根据材料所提供的情况,做出自己的决定,这样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基础》课堂开展“案例教学”正是基于此。旨在以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学形式和新的学习方法,真正实现师生互动,实现“沟通”和“理解”,培养大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 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长期以来。灌输式与填鸭式是“98方案”课程教学普遍采用的一种传统教学法。“马克思主义不会在头脑中自生,必须靠灌输”的观点,是灌输教学法的“自白”。填鸭法是灌输法的强化,当灌输受阻、教育对象不乐意接受这种灌输,或这种灌输达不到一定的要求时,就加大压力,把教学内容硬生生地塞进教学对象的头脑里。从表面上看教育者是想让自己的教育对象“成龙”、“成风”,不但出于一片“好心”,而且煞费了一片苦心。但由于这种教学法是“强按牛头喝水”的方法,因此常常激起一些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基础》课案例教学区别于其它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教学载体的不同――教学案例的使用。教学案例是社会实践的缩影,运用案例教学,向大学生提供生动、逼真、有趣味性的正反案例和由简单到复杂的社会情境案例,有利于缩短理论与实际的距离。案例教学把社会实践的真实、典型的问题引进了学校小课堂,引导大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社会问题,这样就把学习理论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统一起来。真正实现了小课堂与大社会的有机结合,给大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感性认识,让每一个大学生都感到求知的快乐,思考的快乐,创造的快乐,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3 有利于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基础》课教学不仅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教育、法治教育,还要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简言之,是使大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和谐发展。所以说,《基础》课传递和转化的信息既有知识和能力,同时还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在以知识为载体的前提下,要去触动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态度情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仅靠理论灌输是不能真正形成的,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中才能逐步形成和完善。《基础》课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学,通过展现社会案例,引导大学生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进行认识、分析,并且做出评价,探寻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观点通过交流和碰撞,以及《基础》课教师的正确引导,有利于纠正偏颇,甚至于错误的观点和认识,从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 符合教学法改革的发展趋势

创客教育教学案例篇5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7-0035-02

2016年7月14日下午,新任教育部长陈宝生到清华大学调研,在例行听取学校整体情况汇报、参观调研校史馆之后,陈部长特地来到位于李兆基科技大楼的“创意・创新・创业”教育中心iCenter创客空间,实地调研清华创客在“创客空间”的创新成果。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新部长陈宝生调研清华、北大是预料之中的事,而在上任不到半月的首站调研中,就对创新教育和创客教育产生了浓厚兴趣,倒未必是人人都能想到的。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陈部长此举无疑对广大创新教育工作者能产生很好的激励作用。

最近几年,创新教育在我国受到史无前例的追捧和鼓励。我国发出创业创新的号召最早是在2013年10月的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会议强调要“调动社会资本力量,促进小微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成长,带动就业,推动新兴生产力发展”,此后,创新创业成了时代风潮。2014年9月,在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总理首次提出,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出台;同年6月,《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也正式公布。随后,中央层面又相继出台20多份相关文件促进创业创新,各级地方政府也陆续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创业创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式成为我国的国家战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创业创新的热潮。2016年5月30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阐明科技实力、创新发展对中国进步的意义,给广大科技工作者打了一针“强心剂”,给从事创新教育的工作者带来了一枚“定心丸”,再次吹响科技强国的新号角。

2015年,被业界公认为中国创客教育元年。2015年元旦刚过,总理就来到位于深圳的柴火创客空间,为国内创客添了一把火!沉寂了多年的“创客”一下成为热门词语。同年全国两会期间,“创客”被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9月份,总理在大连又到访创客空间,总理成了“最牛的创客”。12月16日,主席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首次提及创客概念。此后,创客教育又被写进国家《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正是有了国家领导人的推动,创客开始流行,创客文化逐渐盛行,创客教育越来越畅行。青岛中小学创客联盟、温州中学创客联盟、全国中小学创客联盟、中国青少年创客教育联盟、全国教师创客联盟相继成立,并积极开展活动,让创客教育逐步升温。这些联盟将企业的创客产品引入校园,将许多校园创客的案例进行传播和推广。各种全国级别的论坛、大会、比赛相继出F。蓬勃发展的形势激发各地政府纷纷出资鼓励学校设立校园“创客空间”。而在巨大的市场需求面前,很多专门服务于“创客空间”的企业应时而生,进一步加速了创客教育的发展。

然而,就在创客教育风起云涌、风生水起之时,2016年3月21日,中国教育报发表黄蔚撰写的《创客教育不能“”》,在梳理我国创客教育发展历程和现状的同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冷思考”的机会。北京师范大学的余胜泉教授认为,“全国各地都在提创客教育,各种电子设备的厂商从推销设备的角度,推动纯设备使用的所谓创客教育,但许多人并不了解创客教育,也不知道如何遵循教育规律去开展真正的创客教育”。正是基于这样的担忧,厘清创客教育的本质和特征,显得尤为重要。据笔者分析,创客教育至少有四大特征:

一是学习载体依托“项目”。基于对“做中学”“玩中学”“项目化教学”的认可,我们很多人都已经认识到,在今天这个信息像潮水、变化快如飞的世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压倒一切的能力,无论你从事何种职业,在纷繁的事件中发现和解决核心问题的能力就是最强的能力。而此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终身的渐进过程,创客教育借助完成“项目”,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有效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创客教育的教与学,都必须以相应的项目为载体,项目可以来自教师的引导或已有案例的启发,也可以来自学生天马行空的创想。更重要的是,这些“项目”也并非一定要做“成功”,关键是鼓励学生在做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培养能力,因而即使失败,也是一种收获,同样有利于日后走向成功。

二是学习过程关注“造物”。有人把“创客教育”狭义地理解为教师带着学生捣鼓科技发明,虽然并不科学、全面,但也不无道理。相比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标的传统教学,创客教育更加注重能力培养。众所周知,传承理论知识主要依靠听课、记笔记、做习题,而培养能力则更需要动手实践。因此,创客教育的学习过程主要是练习“造物”,而不是纸上谈兵,只看不做、只说不做。这种“造物”不是简单地复制现有的物件,而是从无到有地创造,是不断克服困难地实现和完善。“造物”不仅仅是为了参加比赛,或是单纯为了获得一纸专利证书,更是为了通过根据自己的设想造出实物,来培养实践能力、拓展知识视野、养成思考习惯、提升综合素养。

三是学习目标崇尚“分享”。“创客空间”里有一块专门的区域,配置了桌椅、电脑、投影、白板等会议必备用品,其目的就是为了经常性地举办各种研讨活动,以讨论问题、分享心得、成果、结交“创友”。所有这些功能,均可用“分享”来概括。百度百科中关于“创客”一词的解释是“出于兴趣与爱好,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创客们作为热衷于创意、设计、制造的个人设计制造群体,最有意愿、活力、热情和能力去坚守创新、持续实践、乐于分享,以追求美好生活。所以,“创客”不仅对缔造创新产品有狂热追求,而且对无私分享、成就他人、造福人类有崇高认知。通过分享,使得“做中学”的过程延展为一个更为广泛的经验、技能甚至知识的创作过程。而在分享的过程中,涉及对不同的分享对象的方案设计、跨文化的分享策略、分享平台的使用等,则是超越了简单制作的一种更为高级的学习过程。

四是学习领域引导“跨界”。对于“创客教育”的“跨界”,我们比较容易理解。众所周知,创客的“造物”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过程,跨学科是一种根据项目需求而来的自然的学科综合,而非刻意为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涉及机械、电子、美术、艺术、计算机等很多学科的知识,需要查阅大量资料、寻求各种帮助,通过自学和协作才能完成。所以,培养跨学科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都是自然发生的。这种基于项目学习和造物学习的能力培养和知识拓展,绝非专攻某一专业,或是倡导“宽基础+活模块”所能实现。

创客教育教学案例篇6

关键词:案例教学;多角色案例教学;酒店管理

19世纪70年代由哈佛大学法学院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兰代尔提出的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媒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总结规律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以其鼓励学生参与、提高学生的评论分析推理能、扩大社会认知、训练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等优点,在法学、管理学、医学等强调实践的学科领域赢得了广泛的支持和运用(雷焕贵,段云青,2010),在酒店管理课程教学中也大量使用。然而,酒店管理课程的独特性对于传统的案例教学提出了挑战。文章首先分析了传统案例教学在酒店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若干局限,而后提出了创新的多角色案例教学的思想,最后详细地描述了多案例教学中的角色安排、角色任务和不同角色的学习路径,构建起多角色案例教学的基本模式。

一、传统案例教学在酒店管理课程中面临的挑战

1.顾客参与和单一视角之间的矛盾

顾客参与是服务性企业的显著特点之一。顾客参与到酒店服务的生产和提供过程里,造成了酒店管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具有的多主体参与的特征。传统的案例教学较多地强调基于一个主体、一个视角介入案例的分析和问题的解决,一般不提供多视角审视案例的机会。

2.实时性和缺乏交互性之间的矛盾

顾客参与到服务的生产和提供中,形成了顾客、服务提供者以及服务管理者的实时互动,这种互动性带来动态变化的情境,使得企业需要及时调整服务和管理策略。传统的案例教学较多地在固定的情境中解决问题,不考虑多主体交互产生的影响。

3.异质性和工具固定性之间的矛盾

服务行业明显地表现出异质性特征,即对于产品的感知和评价因人而异。故而,标准化的服务和管理策略可能会失去效果,处理同一个问题,可能因为顾客的不同而需要不同的方案。然而,传统的案例教学方法多强调对于某个原理或者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手段往往是从企业方单向度考虑的。

二、多角色案例教学的合理性

针对上述矛盾,一个有效的解决途径是在案例教学中引入多个不同的角色,根据学生的特点安排在案例中模拟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任务,并且展开互动式的研讨,形成“多角色案例教学”。多角色案例教学的合理性在于:第一,多角色形成不同的视角展开观察和思考。多个不同的角色因其不同的角色任务,模拟了不同主体的思维和行动,呈现了一个案例中多个不同的主体的视野、感知、情绪和情感,以及他们对于问题的不同看法和利益诉求。因此学生更能全面和深入地理解案例所展示的情境。第二,不同角色的带入为交互性情境的创设提供可能。有了多种角色的植入,立场不同的学生能演化出不同的矛盾冲突,或者产生多步骤多阶段不同的矛盾冲突,从而也给案例带来了动态变化的可能性,更加吻合服务业的实际,有助于学生理解服务的异质性所带来的权变的必要性,提高学生在解决动态问题的能力。第三,多种角色形成多途径学习,满足不同学习风格的偏好。根据学习风格理论,不同的个体在学习中有其不同的风格偏好,有各自习者习惯的吸收、保存和处理新信息和技能的方式(徐光琦,2014)。不同学习风格类型的人倾向于采用不同的学习策略。例如,Honey和Mumford提出了“行动型”、“反省型”、“理论型”和“应用型”四种不同类型的学习风格(刘丽娟,2013)。这四种不同的风格分别倾向于直接经验、理性分析、理论同化和实践应用探索等不同的学习策略。在多角色案例教学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风格,选择不同的角色来参与,实现不同方式的学习。

三、多案例教学的角色、任务和学习路径

“案例角色”、“角色任务”和“学习机制”是多案例教学模式的关键因素。根据案例的特点,教师可以安排不同的角色和角色人物,让学生在带入角色的状态下展开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形成碰撞式的交流和交互,通过不同的学习机制掌握知识、技能和不同的能力。

1.案例角色和角色任务设置

服务提供者、服务接受者和服务管理者是酒店中最基本的三种角色类型,也是案例教学中的关键角色。服务提供者和服务接受者是一对互动的角色。服务接受者即顾客,在酒店管理案例中的主要任务是:第一,模拟顾客的思维和行动方式,对服务的提供方提出需求或者根据情境的变化,变更要求。第二,对他们的服务和管理提出评价或质疑。服务提供者通常是直接接触顾客的一线员工,他们在案例中的主要任务是:第一,接受需求信息,充分理解客户的要求。第二,根据不同的需求定制服务和产品。第三,在供需双方矛盾的时候的沟通、商谈和动态调整服务方案。当提供者和接受者的角色由不同的人来担当时,同一个案例可能形成不同的互动,赋予案例更多的变化和真实性。服务管理者通常是酒店主管、经理等,他们在案例中服务和挑战两种不同的任务。首先,他们要从管理者的角度,对服务提供者所提供的服务质量和水平进行判断,发挥监督作用,并尝试纠偏纠错。其次,在顾客和服务提供者之间产生矛盾和对抗时,进行协调和解决方案的提出。观察者是多角色案例教学中最特别的一个角色,相当于现实中的第三方或者旁观者。观察者并不直接参与到服务的提供、接受或者管理活动中,他们主要的任务是在更为客观的角度来观察案例发生全过程中各个角色的表现、互动和行为的效果,并形成总体评价。

2.角色特定的学习路径

在多角色案例研究中,蕴含了不同的学习机制,不同角色的承担着可以通过特定的一种或者几种学习策略展开学习。服务接受者通过换位思考和移情作用,能够将更加充分地体会到顾客的心理和行为变化,从而更能理解各种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服务策略的合理性,展开反思性的学习。服务提供者角色的主要学习机制是“干中学”的行动型学习方式。重点是针对特定的“客人”,做出服务策略的选择、服务技能的展示以及调整。服务管理者扮演过程中的主要学习机制是“应用型”,即将相关理论、工具运用于具体的问题,从而掌握问题分析、冲突解决的实际能力。观察者角色的主要学习是通过“理论型”策略来完成,重点提升观察、批判性思考和概念化的能力。多角色案例教学的模式虽然是针对酒店管理课程提出,但其基本思想和模式也可以在服务管理、客户关系管理、服务质量管理等课程适用。当多角色案例教学运用到上述其他课程时,只需要将角色进行适当调整和转换以适合特定的案例情境即可。

作者:林巧 张雪晶 单位: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雷焕贵,段云青.中美案例教学的比较[J].教育探索,2010.06:150-152.

[2]吕雪晴,刘满芝.多角色的情境教学模式在工商管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4.5:118-12.

创客教育教学案例篇7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情景教学法

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贯彻教育方针,按照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总体要求,逐步构建起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富有时代特征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把素质教育融入到各个教学环节中,结合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突破“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弊端,把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性因素联系的更为紧密。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学科性质和教学内容,应坚持多元化原则,找到合适的课堂教学模式,把多种教学方法优选结合。

一、加强互动式教学

传统教学模式只注重教师的“教”,而置学生的“学”于不顾。素质教学更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教学实践看,与传统教学相比,互动式教学主要有以下优点:首先互动式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处在积极的状态之中,达到课堂教学中培养和煅炼学生的目的。其次,互动式教学注重立足现实,对于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学生可以发表个人意见,与教师进行讨论,在讨论时教师及时对学生给予引导,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互动式教学注重面向全体,照顾差异,发挥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围,给学生创造一个互动空间,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教师不仅是教学的设计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同时又是参与讨论的学习者,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达到了相学相长的教学过程。

二、注重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case study)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是指利用已经发生的问题作为个案形式让学习者去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提高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是把理论融入一个个生动的具体案例中,既讲理论,又讲实践,可增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活跃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思路,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及创新能力。运用案例教学法时,应注意以下环节:

1、加强案例的收集、编写案例是课堂教学的前提,如导入、讲解、讨论、总结等具体教学过程都以案例为基础而展开,选择具有真实性、客观性、代表性的案例对组织教学非常重要。为满足教学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有针对性的通过公开出版的案例集、教材等渠道收集、筛选、编写案例库,用于课堂教学。

2、引导学生参与案例教学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组织和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自由讨论的氛围。为保证案例教学的实施,要求学生做好讨论前的准备,包括阅读分析案例资料和学习相关理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组织和讨论,启发学生讨论。对于部分学生不爱发言或很少发言,教师要和颜悦色地启发,让他们积极发言,使案例教学达到效果。

三、强化实践教学法

由于旅游管理培养的是应用型的管理人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目前我国大多数的旅游本科教育既缺乏基本的服务技能模拟实验室,更没有像瑞士洛桑等国外旅游院校“前院后店式”的办学条件,因此实践教学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非常重要。实践教学不仅能够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使课堂所学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以上几种方法,都可以有效地将实用知识高效地传授给学生,但下面的情境教学法效果更好。

四、情境教学法的实例运用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可以分为表演体会情境、视频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等。

1、表演体会情境

表演体会情境就是让学生扮演某个角色,在课堂上或实训室进行现场表演。在教授《导游业务》中“地方陪同导游服务流程”时,让学生上台扮演地方陪同导游,其它的学生则坐在下面充当游客。整个课室的环境假设为地陪在旅游大巴上为客人进行车上讲解。表演者利用所学的知识充当地陪这一角色,台下的学生则以游客经常出现的状况来测试表演者的各种应变能力。

2、视频展现情境

视频展现情境就是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优势,通过对声音、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和活动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的综合运用,再现课本中的文字内容,使学生身如其境,在轻松的氛围中更好的了解、掌握知识。在教授《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中“园林建筑”时,如果只是单纯的用语言讲授园林的建筑特点、建筑布局等,学生难以理解众多的专业术语,会感到书本知识枯燥乏味。因此,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将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等皇家园林和苏州拙政园、上海豫园等私家园林进行景象再现。

3、实物演示情境

创客教育教学案例篇8

关键词:客户;机械师;实训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1-0202-02

“CMM”的全称为“Customer Meets Machinist”,中译为“客户相会机械师”。第一次发现这个词汇是在第40届世界技能大赛数控车工技能项目技术文件上。笔者所在学院尝试在《数控实训》课程中创设“客户相会机械师”的学习情境[1],开展实训教学。《数控实训》是我院数控技术专业的综合实训环节、专业主干课程,是纯实践的必修课。本课程共240学时,分别在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开课,进行数控机床操作中、高级技能鉴定。采用“课程周”的形式进行教学,即连续四周学生只上这一门课程。

一、“CMM”情境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实训教学一般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手把手”阶段[2],此时重在教与学,教学方法通常采用教师讲解及操作示范、学生接着模仿练习,教师帮助其领会,逐个掌握知识点及技能点。第二阶段是“放开手”阶段,此时学生专项技能已比较熟练,接下来要训练其职场技能。我们采用“CMM”情境景教学法,借助角色扮演创设职业情境,引入企业生产案例、产品质量评价标准,实现教学与岗位对接。具体过程为图1所示三步走方案,第一步机械师(学生)与客户(教师扮演或真实身份)谈判,以契约人的身份签字确认加工合同后,机械师就要讲信用。第二步作为项目负责人接下任务后,要进行资讯收集、寻求帮助,制定工艺方案、准备工量刀具,进行零件加工,在此环节中学生能得到各方面的锻炼。教师需扮演生产车间技术主管,审批机械师制定的相关技术文件。第三步零件加工完成,对照验收清单,机械师进行自检和客户验收,严格按照企业质量标准,若有一项不合格,零件即认定为报废。

“CMM”情境教学法融合了职业技能鉴定和企业实际生产两种模式,学生加工出来的零件按两种标准进行评分,一是企业标准(占10%),只要有一项不合格就为0分,二是以往的技能鉴定标准(占90%),即按评分表打分,两者相加为此次实训成绩。

二、与先前教学方法比较

在以前的《数控实训》教学中,学生加工出来的零件合格与否是实训指导教师根据评分表来进行的,只要分数超过60分就通过。这将给学生造成一种误区:以为在企业实际生产中也按照这种方法来确定零件加工的合格与否。采用“CMM”情境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很清楚地认识到:在企业实际生产中,零件加工完成后,在检验时只要该零件的某一项尺寸不符合图纸要求,那就意味着报废;这将给企业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损失。

以前的实训教学,侧重于考证训练,与现有模式有许多不同点,如表1所示。

三、“CMM”情境教学法的延伸效应

采用“CMM”情境教学法后,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逼着师生作相应改变。

1.以前给学生训练只需提供考试题库内相应的图纸即可,新课程标准规定综合实训期间,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企业实际生产产品图纸提供给学生,且企业案例每年要有更新。这样就逼着教师下企业,与企业人员建立良好关系,方便收集企业案例。如图2所示为某企业生产的三角带轮铸件毛坯及成品,采用这个案例就能拓展学生加工铸件材料的相关知识及技能。

2.实施“CMM”情境教学法是为了提升学生职场能力,提前体验职场氛围、企业文化,实现零距离上岗,因而聘请相关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是必需的。他们与专任教师一道融合企业与学校各自特点,开发出适合学生的实训案例,同时也带来了企业先进的加工技术、加工工艺和零件精密测量方法。

3.挑选合适的加工项目,与真实客户合作,为企业生产产品。类似于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如图3所示为某缝纫机厂配件油泵体毛坯,这个零件的加工拓展了学生机床夹具设计能力。

4.采用企业案例进行加工训练,实训教学与实际生产接近一致,教师在这种环境下自然地往“双师型”方向努力,成为真正的“双师”。

5.学生接了定单后,他就是责任主体,要自行准备工、量、刀具,填写工艺卡片,编程及零件加工,在完成任务的整个过程中,指导教师只是起到引导、协助、审核技术文件的作用。采用“CMM”情境教学法后,自然地贯彻了自主学习,少教多学、实用性等教学原则。

“客户相会机械师”情境教学法是“行动导向”教学法和“教学工厂”职业教育模式的有机结合,融教、学、做、工于一体,实现教学与岗位的对接,达到培养职业人的目的。“CMM”情境教学法在这里是“客户相会机械师”、在《数控机床加工工艺》课程中就是“客户相会工艺师”,在《汽车维修技能实训》中就是“客户相会维修师”,这种教学方法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创客教育教学案例篇9

回顾我国职业教育尤其高职教育的发展历程,也并非一帆风顺,在快速发展过程中,要正确认识与全面把握高职教育的教学特点,我们应弄清一个问题:要对高职教育进行准确定位,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也是准确把握高职教学特点的前提和基础。高职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等教育,就目前而言,主要指以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专科教育。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观念转变是否到位的问题,也有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问题;既有教学条件投入相对不足问题,也有教学方法不适应人才培养要求的问题。笔者拟从教学方法的角度进行探讨。

一、 高职教育的特点分析

高职教育的教学与其它教育类型、层次的教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共同遵循的教育教学规律也有自己独特的特点。通过比较研究,我们认为高职教育的教学有以下八个特点:

(一)教学目标的明确导向性

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必须有明确的导向性,就是要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它强调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质是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位一体的素质结构,这个素质结构主要由四个要素构成,一是完成职业任务所必需的基本技能或动手能力(行业通用技能)二是完成职业任务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三是职业岗位变动的应变能力和就业弹性(职业特定技能);四是在技术应用中的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等(核心能力)[1]。

(二)教学对象的较大差异性

高职院校的教学对象是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因而分析和研究教学对象很有必要。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生源整体素质偏低,起点不一,差别较大。我国高职教育的生源类型较杂,包括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普通初中毕业生、普通高中毕业生等,但绝大多数是来自普通高中。这三类学生入学起点不同,文化、专业素质不同,甚至生理、心理素质也有差别,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对象素质结构复杂,水平参差不齐,教育难度较大,出现“管理难,教学难”的现象也就不难理解。

(三)教学组织的灵活多样性

机动灵活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的长短和时间的组合方式灵活多样,即弹性学制。二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制、不同的对象、不同的要求,其教学模式与方法可不同,以适应复杂多样的教学情况。三是课程设置的多样性。总之,通过课程设置的多样性来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

(四)教学考评的技术技能性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始终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出发点来组织教学;二是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为重点;注重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能力的考评;三是整个教学过程注意恰当渗透职业资格考试教育,努力使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四是教学考评与就业创业结合,注重培养和考核学生的岗位技能、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坚持正确的就业导向。

(五)教、学、研、产的统一协调性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做到教学研产的统一协调性,才能培养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一是教、学、研、产是一个既有各自功能又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做到协调统一是高职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二是既做到教、学、研、产的统一协调,又能发挥其各自的教育功能。

二、旅游管理专业特征

(一)课程设置注重实用性,强调学生参与

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课程一般都是模块式,分三年进行。在设置上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学习及自我学习能力,主要由课堂参与、独立作业、小组作业、外出考察、毕业论文组成。第一年主要课程有旅游口语训练、旅游法规、中国导游基础知识、导游服务技能等专业基础必修课。并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带学生到安徽皖南进行为期一周的民俗自然风情考察。第二年主要课程有旅游市场营销、客源国概况、旅游心理学、实地导游、旅游产品策划等专业必修课,并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带学生在南京市内景点进行导游实习,第二学期到华东四市(无锡、苏州、上海、杭州)进行为期一周的导游见习。第三年学分第一学期课程有旅游会展、旅游投资学、应用英语等专业选修课程,第二学期主要是写毕业论文和进行旅行社和酒店的毕业实习。

(二)教学内容围绕导游职业资格证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全国导游职业资格以能力本位为指导,由旅游机构制定出旅游领域的能力标准,以此来衡量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能力。从学习的角度来看,这些标准实际上就是学生学习的目标。而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学生进行指导,课程与职业的匹配程度比较高。在核心技能课程的开发中,注重课程内容自身的逻辑性与职业要求的结合。这样的教学内容设计是面向世界、面向不断变化的行业发展需要的,观念新、内容广,并且注重学生方法论、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行业指导性。

(三)教学手段灵活,强调团队合作,加强实践锻炼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教学扩大讲课信息量,增强趣味性与直观性,提高教学效果。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学习,如外出考察学习、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视听教学、分组作业等,都属于比较灵活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强调团队工作,分组讨论、分组作业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有效形式。外地考察和实习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毕业前获得工作方面的知识与经验,以适应企业的需求。实习单位包括大众性的旅游公司、旅游景点、旅馆、旅游机构和旅行公司等。

(四)师资要求严格,强调教师的双师资格

实际工作经验新的时代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知识,而且要求专业教师每人都持有全国导游员资格证书,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教学经验,还必须有一定的旅行社或酒店的挂职锻炼经验。

三、教学方法的探索

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特征对传统教学方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此我们在认真总结传统授课方式的基础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根据不同课程及同一课程不同教学内容的要求,有针对性地采用灵活多样而又相对稳定的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方法,是将有关教学内容以图片、视频等较为直观可感的形式,应用于课堂教学。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一些具有较多形象而直观的教学内容的课程比较适合采取此种教学方法,如“导游基础”、“华东旅游”、“旅游美学”、“客源国概况”等专业课。例如:《客源国概况》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主要介绍与我国旅游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周边国家的地理、历史、民族、语言、宗教、风俗、旅游业发展等内容;借助于网络,搜集客源国家的地图、国徽、国花、国树、服饰、饮食、旅游资源等等,通过多媒体以图片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加深学生的印象。

需要说明的是,采取多媒体教学方法,需要制作相关课程的课件,而课件质量的好坏也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发挥。因此课件制作既需要一定的技术保障,同时要充分考虑与教学内容的交互性、衔接性,以及画面的艺术性。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高校常用的教学方法,是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院于1918年首创。运用此法进行教学,在管理科类的专业中是较早也较普遍的。因为使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使学生以“当事人”的角色进入“现场”,以决策者的身份面临现实问题,负起责任,而不是旁观者。所以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应在各专业课程中广泛应用。

如何运用好案例教学法,关键注意以下两点:

1、案例必须具备典型性

案例要有分析价值。旅游管理专业中,各专业课程专门的配套案例教材本就极少,大多数一、二年前的“老”案例,也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教师不能光依靠书本上的案例,而应自己做好案例的搜集、整理工作。笔者认为从《中国旅游报》上搜集是一个较好的方法。《中国旅游报》是国家旅游局主办的,全国最权威的,对全国旅游市场最具导向力的行业大报。从这上面搜集案例,真实性、时效性能得到保证,教师再从中选择较典型、可分析性强的,相信好的案例会源源而来。旅游教学案例的选择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应根据所讲授知识点的实际需要,对案例进行精心挑选,使所选案例有典型性,能代表某一现象本质,可举一反三;同时案例应有启发性,留有思考余地,让人深思。

2、案例教学要有针对性

不同类型的案例,对于学生教授方法也不同。在教学中,应考虑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案例。进行案例分析时,既可以采用由学生独立分析,再以书面作业完成的分散方式;又可以采用先分小组讨论,后到课堂上全班讨论这种集中形式。其中,后一种方式主要用于对重点案例进行分析。教师的指导要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和对关键点的多视角观察上,而不是用自己的观点影响学生。教师对案例分析的总结也是必不可少的[2]。

(三)换位式教学

换位式教学就是在某些课程中的某些教学环节中师生换位,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讲课”,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如“旅游公关礼仪”、“导游业务”等课程,教师将有关教学内容事先布置清楚,让学生有准备地进行“教学”,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讲解发挥情况,随机应变提出一些问题,锻炼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

(四)模拟教学法

该方法始于20世纪30年代。它通过设置模拟环境、模拟角色、模拟操作程序,达到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非常适合旅游专业课使用。对于旅游管理专业而言,在授课时,如“饭店管理”课程可以请同学上台扮演饭店服务员和客人,设置情景对话,以及问题的发生和处理;“实地导游”课程也可以请同学上台扮演导游员为在座学生讲解景点。通过这种演习,学生们可以直接感受世界的复杂性,弄清理论与实践的差别,增长实践才能。

(五)情景式教学

情景式教学可分为校内、校外两部分。

1、校内情景式教学

在教室或实验室模拟规定情景,具体来说,可开设校内实训室,如导游模拟实验室客房服务模拟实验室、中西餐服务模拟实验室旅游商品实验室等。导游模拟实训室应悬挂多幅旅游地图、挂图,及反映各地特色的旅游展品,另配备多媒体、投影仪、电脑等现代教学设施,收藏旅游资源相关图书,及国内外旅游风光VCD,供学生进行导游业务训练;客房服务模拟实验室可按三星级宾馆标准间设计,供学生进行客房服务管理训练;餐饮模拟实验室可配备中、西餐桌及用餐工具各两套,还可经常举行各种比赛。如按正规导游的要求举行导游模拟比赛,学生自己选择景点,自己编导游词并进行特定的危机处理。

2、校外情景教学又叫实地考察法

这是一种通过到实地参观进行考察的办法。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第一,二年的实习周实地考察旅游正是对此种方法的运用。一年级 是去黄山及皖南地区的旅游考察,通过实地导游的讲解,可以使学生在参观实际景点的同时更感性的了解导游的程序,导游的方法以及技巧。二年级的华东线考察,就是在短途导游的基础上,培养长线导游讲解的途径。对于饭店管理方向的学生,带他们到星级饭店参观,使学生了解星级饭店的设置机构,如客房,餐厅的规模,布置;了解饭店的运营状况,服务人员的服务方式方法,如怎样正确的铺床,摆台,怎样正确的迎接客人,使用礼貌用语,怎样转接,挂接电话等等。既然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实用型、技术性的人才,那么实地考察法显得尤为重要。

显然,一个学生最好经过各种方法的训练,以适应变革社会多方面的要求。对一个大学及其教师而言,也有必要用不同的方法训练学生。国内不少大学教学方法单一,而且理论脱离实际,以上介绍的教研方法或许可供参照。

参考文献:

创客教育教学案例篇10

关键词:行政管理;实践教学;应用型;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4-0035-03

从当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情况看,普遍存在注重课堂理论教学,而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由此导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缺乏实际竞争力。而目前社会层面需要的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既应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同时更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注重专业教学中的实践教学,积极探索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创新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模式

笔者认为,在培养应用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方面,我们应突破传统单一的课堂传授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由19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首创,20世纪20年代运用于哈佛商学院。目前案例教学法已经在全世界得到普遍的应用和推广。美国芝加哥大学公共行政学院资深教授小劳伦斯?E?列恩指出:“教学案例是一个描述或基于真实事件和情景而创作的故事,它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学习者经过认真的研究和分析后会从中有所收获。案例教学的方法就是教师们以教学案例为基础,在课堂中帮助学习者达到特定学习目的一整套教学方法及技巧。”因此,案例教学以教师精心设计的典型问题为起点,以探寻问题解决的对策为主线,以相关专业知识的思考和应用为载体,以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为目标共同构成了案例教学的核心理念。与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模式不同,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课堂主体,案例则成为教学的客体。在案例教学的课堂上,学生通常成为关注的中心,在论题选择和讨论方式上教师和学生享有共同的控制权,甚至学生的控制权更大一些,教师经常作为辅助人员处于次要地位。这就需要教师对自己的课堂角色重新定位,教师可以扮演“导演”的角色,不采取直接讲授理论的传统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客观、公正地对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观点和看法作出评价,并且采用适当的方式对课堂进行有效的控制。在案例教学法的推广和实践中,美国始终走在世界的最前列。在美国高校案例教学和模拟案例教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哈佛大学的肯尼迪政治学院有1400多个案例,每一个案例都是教师精心选择、精心制作的,这已成为肯尼迪政治学院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由此可见,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精心选择典型的案例,最好能自己根据实际需要制作案例。案例的选择应紧扣教学内容,通过设计围绕具体案例的特定情景,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导入具体的问题,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思考和分析具体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和他人的沟通和合作,进而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专题讨论法。除了典型的案例教学法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运用专题讨论法。教师可以在理论讲授过程中,列出一些与理论相关的现实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学生们可以自行组成不同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外时间广泛查阅资料,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各个小组形成讨论稿。在教师专门安排的课堂讨论中,由各小组中心发言人代表小组阐述观点,并接受教师和其他同学的提问。这样的课程讨论一般每门课可进行2~3次。在培养公共管理创新人才中,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确立一种新的探索式学习方式,从传统的“知道什么”到“怎么知道”转变。在这里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斯坦福导读”小班课程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见下表。

根据上表的数据,我们了解到在1999至2000学年,斯坦福大学总共开设了5735门本科课程,其中21%为只有1名学生开设的课程,52%为只有8名及不到8名学生开设的课程,75%为只有15名及不到15名学生开设的课程。这种以小班教学为特色的课程创新项目,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对所喜欢学科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按照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教学课程。而在我国的许多高校,小班课程常常因为教育投入和成本的原因被取消。这一点是非常值得我们教育部门反思。

3.“换位”教学法。“换位”教学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学主体和教学客体之间、客体与客体之间的换位思考。具体表现为:教学中的主客体即师生间的换位;教学客体之间即学生与行政管理者之间的换位。作为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通过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学着去扮演老师的角色,从实践中去体验接受知识的乐趣。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应积极创造机会采用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拟法等实验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去扮演行政管理者的角色,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积极打造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平台

行政管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它产生于行政管理的实践,又服务于行政管理的实践。因此,目前国内外各高校都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为了更好地实现行政管理专业提升学生实际能力的目标,国内许多高校从培养计划的制定、课程体系的规划、课程设置、教学设施的筹备、实验室的建设等各环节入手,为开展实践教学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目前,许多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要求学生毕业时实践环节的学分须达到总学分的30%。学生的实践教学集中在社会调查、电子政务实务、人才招聘模拟训练、大学生心理和性格测评、公共管理案例分析模拟、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专业实习等方面。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借助实验平台来进行电子政务等模拟实验。由于电子政务实验教学具有实际操作、互动体验、学以致用等特点,对提高学生借助电子政务平台处理政府事务能力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可以通过购买电子政务教学实践平台的相关软件来实施操作。通过模拟体验,让学生能切实感受到政府电子政务的具体运作流程,同时也能体验现代信息技术给政府管理流程带来的便利和高效。

2.倡导双循环教学模式。由于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非常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的操作技能,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可以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双循环教学方式。“走出去”是指专业教师可以到政府部门、企业、公共部门开展专题调研,形成与教材相匹配的生动教案,更好地丰富课堂教学。对学生而言,可以通过见习、教育实习等方式参与行政管理岗位的工作,然后在实践中带着具体问题来学习和思考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这样会使理论和实践得到有效的结合。在这一点上,厦门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做法值得借鉴。为了鼓励教师结合所讲授课程,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比较政府》课程的主讲教师带学生到厦门市监察局开展调研,实地了解现实政府运作流程,取得了非常好的实践效果。同时,有一些高校采取“请进来”的方式,定期邀请一些政府官员或者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到学校来授课,通过讲座、座谈等形式,和学生进行面对面地交流和沟通,以此来向学生传授政府组织和企业管理方面的经验。同时,学校也可以就目前专业培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和政府、企业部门的管理者进行沟通,使学校未来培养的专业人才能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3.组织开展适合专业需要的社会调查活动。专业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把课本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真正用到实处。如厦门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教师先后组织学生围绕“转型时期政府行政管理方式的改变”、“乡镇行政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其解决”、“老年人社会保障问题”等课题先后在厦门市、福建省、广东省及其他相邻省份进行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并写出了一系列高质量的论文。学生们普遍反映这样的实地调研收获很大,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在国外,无论是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如法国国家行政学院自称是“三无”学校――无文凭、无教材、无专职教师。该校强调为用而学,学生在2年零2个月的学习过程中,一半时间是在校外学习。加拿大行政官员培训学院,更强调实践教学,其中30%在课堂内,70%在课堂外,其教学原则就是培养会做事的人。英国伯明翰大学在长期的公共行政教育过程中,形成了更强调实践导向,更注重政策实施的管理和评估,由重视知识到强化技能的特点。由此可见,高校应积极寻求与当地政府、企业的积极合作,积极搭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平台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理论,又能迅速把学到的理论付诸实践,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三、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关键,没有良好的师资队伍,学科建设就无从开始。对专职教师也可根据需要选送一部分到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去进行挂职锻炼。同时,高校还应鼓励和选派有潜力的教师去国外的大学访学,也可以去国外的企业和政府机构进行实地的调研,使教师既通晓理论又能增加实践经验,这样即可更大程度上避免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照本宣科的现象。众所周知,目前国内高校的教师教育的角色正在被逐渐弱化。由于高校的考核评价体系使得许多教师忙于科研项目的申报、忙于科研论文的撰写,因为如果这些科研硬指标完不成,就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岗位聘任,最直接的结果是教师的专业技术职称不能得到晋升。而被我们认为教书育人的真正角色定位反而出现错位。如果长期以往势必会对学生的专业培养造成影响。以下表格数据或许能让我们看出一些其中的端倪。通过对上表的数据分析,我们发现高校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的时间和精力分配与他们的学历水平、职称高低存在明显的差异。教师真正应该扮演的教书育人的角色正逐步被过渡到边缘地带。这种角色错位最终可能会导致高校人才培养流于形式。因此,当前我们应积极促进高校高学历的优秀杰出教师、知名学者、教授向教育者角色回归,使大学教师的教育者角色与科学研究的角色实现融合,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当我们把目光投入国外的公共管理本科教育时,确实国外的一流大学都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美国公共管理类学科的教师,由在研究、教学和行政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人担任。据有关资料介绍,在美国著名大学中,教师中有的当过白宫顾问,有的曾担任过政府部门长官或州政府行政长官,有的至今还是联邦政府某个改革委员会的委员等。这些教师既对公共管理理论有着很深的造诣,同时又有非常丰富的公共管理实践经验,这一切都为培养出高质量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行政管理人才培养中,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渗透实践教育的理念和逻辑,将实践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切实采取有效的整合方法,把实践教育纳入培养方案中,并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师资配备、资金支持、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上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唯有此才能逐步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与国际接轨的复合型、应用型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美]小劳伦斯・E・列恩.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张绪刚.公共管理案例教程[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3]葛秋萍.公共管理类创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和谐发展路径[J].中国行政管理,2008,(12).

[4]于志勇.普通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10).

[5]赵宏斌.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问题、思路与启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6]许吉.新公共管理范式下对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再思考[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7]杨述厚等.创新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行政管理,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