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体系建设的意义十篇

时间:2023-10-13 17:36:35

信用体系建设的意义

信用体系建设的意义篇1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建构主义

1.绪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各高校纷纷开设《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以下简称MIS)课程,《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管理科学系统科学、运筹学和信息技术等多门学科的综合叉学科。基于MIS综合性综合性、实用性、先进性的特点,教学遇到重重困难。表现在学生觉得课程抽象、枯燥、、乏味、空洞,教师觉得知识难聚合,课程难成体系。所以30年来对MIS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从没停止过。

教学理论是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灵魂"。现代以桑代克为代表人物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以布鲁姆为代表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被认为是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相折中的以加涅为代表的信息加工理论,著名的以皮亚杰为主要代表人物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等,各种教学理论丰富多彩。

多年的教学经验证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MIS教学得到了良好的应用。

2.建构主义概述

建构主义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最先提出来的。皮亚杰在1970年发表了《发生认识论原理》,其中主要研究知识的形成和发展。提出了认识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3.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MIS课程体系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意义建构的四大要素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

基于上述理论,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体系设计如图3-1所示。

图3-1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体系

MIS课程由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体系由管理信息系统的采纳、信息技术、管理信息系统理论、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管理信息系统应用5大部分组成。

3.1 管理信息系统的采纳

从宏观的社会环境和微观企业环境为学生设置情境,引导出贯穿教学全过程的案例。

3.2 信息技术

从宏观介绍信息设计包括检测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从微观详细讲解从现实世界,经过信息世界到数据世界过程,引导学生通过协作、会话方式,从现实世界认识、概括、抽象出管理信息系统所管理的对象,在建立关系数据模型过程中,提高信息意识和信息文化素养。

3.3 管理信息系统理论

从具体到抽象讲解MIS基础知识。先演示一个具体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如库存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再介绍信息、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和结构等相关知识。

3.4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涉及信息系统生命周期中各个阶段"需求分析、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是MIS课程教学的主体知识。是意义构建过程,运用前期所学课程如VFP程序设计知识,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解决案例所设计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提高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5 管理信息系统应用

MIS应用是把自己所开发系统运用于实践中,也了解信息系统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中的应用。

4.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MIS的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对事物的认识是以个体的知识经验、需要、信念等为基础的,它不只是简单吸收来自客体的信息,因此,要重视学习者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经验的作用,而不要把他们看成是等着装东西的空容器。

4.1 案例驱动理论教学

一个恰当的案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换句话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因此,MIS教学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前期学生都有一定的计算机文化知识、数据库技术知识。把这些知识和本课程的知识串联起来,面对要解决的问题,要开发的小型管理信息系统,构建信息系统开发的知识架构。

4.2回顾知识

每次上课,回顾前一次课的内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习不是复制知识,而是对新知识进行主动地加工与建构。学习者不仅要建构基本概念和原理,还要在内容确定性方面进行逻辑的判断,这些都是以经验为基础的扩展。

古宁汉 (D. J.Cunningham)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

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大脑里存在着各种知识构图,如学过程序设计大脑里有程序是输入、处理、输出的构图。学过计算机语言有计算机语言是语句、函数、语法、程序的构图。学过信息系统开发有需求分析、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的构图。

皮亚杰认为,新旧知识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而实现双向建构的,在对新信息进行建构的同时,对原有经验进行更新和改造。"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的认知相互促进,同化是在已有的知识构图中补充知识。学习者"同化"新信息时,当新知识的数量和特征增加时,他破坏了原有的知识构图,原有的知识体系遭到破坏,失去平衡。通过修改和创造等顺应过程,学习者的知识构图达到了新的平衡,知识水平得以提高。在建构主义看来,知识不再是绝对地、准确地概括世界,而是针对具体问题、具体情境的再加工和再创造过程。

4.3互助完成实验教学

"联系"与"思考"是意义构建的关键。如果能把联系与思考的过程与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即交流、讨论的过程)结合起来,则学生建构意义的效率会更高、质量会更好。协商有"自我协商"与"相互协商"(也叫"内部协商"与"社会协商")两种,自我协商是指自己和自己争辩什么是正确的;相互协商则指学习小组内部相互之间的讨论与辩论。所以管理信息系统实验课安排2个或3个人一组,共同开发一个小型的管理信息系统,将有良好的效果。

5.结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客观存在的被人发现的东西,而是人在实践活动中面对新事物、新现象、新信息、新问题所做出的暂定性的解释。学习的目的不仅要了解知识的具体内容,而且要会学以致用。只有把学到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才是真正学会了知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知识是主观构建的认识,对学习是同化和顺应的学说,对学习方法是情境、会话、协商、意义构建为四大要素理论,对管理信息系统教学都有指导意义,值得管理信息系统教师在教学中践行。

参考文献:

[1]王锐.基于建构主义的_管理信息系统_课程教学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 2009(19)

信用体系建设的意义篇2

关键词: 校园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体系建设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报告提出了明确的思想政治要求,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育人基地,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校园文化与学生意识形态的形成密不可分,如何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平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主旋律,继承和发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进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一、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平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时展,我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在国内外各种复杂因素影响下,社会意识越来越多样化,致使部分高校学生理想信念缺失、价值取向偏颇、民族意识淡薄。因此,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的同时,高校应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平台进一步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满足学生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使学生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平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牢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需要。

面对多元文化视角下的文化碰撞、冲击、交流与融合,反思高校学生在发展中暴露出来的种种思想问题,当代大学生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平台进一步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牢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重要意义。

(二)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平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坚定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需要。

同志曾说:“如果动摇了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这个精神支柱,动摇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就会导致思想混乱、社会动乱,那将是党、国家和民族的灾难。”大学学习阶段是学生树立自我意识、实现人生目标的关键时期,因此,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平台进一步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继承和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对于坚定和牢固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追求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相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三)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平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弘扬大学生民族和时代精神的需要。

理想信念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只有坚定的信仰作为精神支柱,国家和民族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中华民族历来提倡团结统一、和平共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凝聚和激励各族人民奋发图强的伟大旗帜,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撑。但是,各种思潮齐拥而入,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平台进一步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弘扬大学生民族精神,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四)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平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需要。

同志明确提出了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他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只有分清善恶,明辨美丑,一个人才可能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可能存在良好的道德风尚。急剧变化的社会现状和多元化的文化冲突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形成,损人利己、诚信缺失等现象时有发生。因此,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平台进一步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标准具有重要意义。

二、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平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可实施性

依托校园文化平台,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和普及,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程建设,帮助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牢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培养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可行的,主要体现在校园文化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校园文化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平台。

校园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实践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是由其内涵和功能所决定的。校园文化能够通过规范大学生的成才环境和塑造校园精神,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言行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平台。校园文化的价值导向、凝聚激励、规范约束等功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学校每个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作用,使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每个成员不断地调节各自的行为取向和行为方式。

(二)校园文化是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载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纲领性和抽象性、不可生硬灌输或靠纪律约束实现,它是一种形而上的思想意识。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载体和践行方式,高校可以依靠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人性化、生活化和情感化的教育手段,调整学生认知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多种形式与途径创造性地表现出来,高校校园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外在要求转化为大学生自觉追求提供了现实有效路径。

三、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平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途径

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平台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充分运用各种媒体和平台,寻求多种途径,深入挖掘校园文化环境资源、载体功效,结合时代背景、教育节点开展教育活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一)依托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加大人文校园与绿色校园建设力度。在人文环境建设方面,明确办学理念,凝练办学精神,重视校史、学校年鉴编写,建好校史陈列室,确定好校训、校徽,激励学生继承和弘扬学校优良传统。在自然环境建设方面,要有整体布局,使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和谐统一,营造健康良好的氛围,实现环境育人目标。

(二)依托校园文化载体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加强宣传阵地建设,强化它们在社会热点、思潮等方面的积极引导作用,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浓厚校园氛围。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建立校园专题网站,使其成为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文化,调动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文化土壤。

(三)依托主题教育活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以传统节庆日和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为契机,积极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内容的校园文化活动。在传统节庆日和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到来之际,通过积极举办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教育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教育活动,传播主流价值理念,增强认同感。

(四)依托学生理论研究社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充分发挥理论学习型社团的作用,依托学生社团积极开展特色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参与热情,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了解国情、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和认识更加科学、深刻。学生管理部门应因势利导,积极扶持,把学生社团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力量。

综上所述,依托高校校园文化平台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势在必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借助高校校园文化平台得到长足发展,我们应大力建设人文校园、充分利用宣传媒介,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点,积极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

参考文献:

[1]韩广富,陈欣.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平台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点思考.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10(6):5-9.

[2]李运仓,马玉珍.刍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6):6-8.

[3]赵春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现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13-15.

[4]程样国,王健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南昌大学学报,2010(5):139-144.

[5]张建国.校园文化建设是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4(4):65-68.

[6]胡余波.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生荣辱观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5):118-121.

信用体系建设的意义篇3

[关键词] 诚信;大诚信体系;行政执法规范化;执法公信力;法律保障

【中图分类号】 D9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1-063-2

公信力,使公众信任的力量(《现代汉语词典》)。公信力的概念源于英文词Accountability,意指为某一件事进行报告、解释和辩护的责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并接受质询(百度百科)。执法公信力就是公众对司法机关或行政部门的信任程度,也就是对公共权力的信任和公权力对公众的信用。执法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执法水平、执法是否规范,直接影响公众的信任,“公信力丧失是最大的危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章立凡)。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是提升执法公信力的必然途径。诚信是法律和道德两种调整社会关系的基础,是架构二者关系的桥梁。法律化是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的第一要务。

一、诚信基本情况述评

诚信不仅是道德体系的基础内容,也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必然要件,更是法律保障机制的基本原则之一。中国古代传统法律制度强调“以德配天”、“德主刑辅”,诚信蕴含其中。当代诚信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内容。西方有着浓厚的契约文化基础,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法律文化在自我发展以及近代移植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不稳定性、不成熟性,引发诸多社会问题。本文综合诚信的重要地位,提出建立全社会“三位一体”大诚信体系,完善法律保障机制、提升法的价值追求目标、完善“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政策方略。

(一)诚信内涵的简易阐释。“诚”与“信”起初各自单独使用。《说文解字》:“诚,信也,从言”,强调“内诚于心”;“信”即信用信任,侧重于“外信于人”。合起来即诚实无欺,讲求信用。笔者认为,诚的本意为“真”,即称得上是事实的东西方能为“诚”,这是诚的第一要义。而“信”是“真”经过人们内心刻画、心灵撞击,通过一定的方式毫无掩饰的表达出来的外化形式。

(二)中西诚信文化的异同。中西诚信文化同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各国普遍高度重视,在法治建设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和西方历史悠久的契约文化传统相比,中国诚信体系建设并不是落后,而是缺乏现代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契约文化底蕴或软环境。

1.中国古代诚信具有稳固性。《诗经》曰“无信人之言,人实不信。”泛指人与人之间以诚信为基本准则。“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朴实无华为诚。“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诚信用作调整朋友关系。“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中国传统义利观中,诚信要符合“义”。“古者禹汤本义务信而天下大治,桀纣弃义背信而天下大乱。”圣人以诚取信于天下。“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诚乃五常之基础。“人先信而后求能。”诚信践行程度作为评价人能力的准则。“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实者为诚。……自汉董仲舒以来,确立了“三纲五常”基本伦理关系。

2.西方长期的契约文化传统。综合不同学术观点,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是西方诚信立足的根本。从资本主义萌芽、到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再到垄断资本主义,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展数百年,与中国赖以存在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不同,西方冲破血缘关系的束缚,建立了自由竞争的优良环境。(2)基督教文化氛围为诚信营造了赖以存在的空间。在《圣经》中,上帝可以与人类订立契约。西方人人信教,宗教文化倡导平等理念。这与中国传统诚信观所存在的“熟人社会”、“亲人社会”不同,空间窄小,不能推及以外。(3)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为西方诚信奠定了有利的导向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家所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民主等思想,为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契约平等理念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确立了现代契约观。(4)西方诚信起初是作为调节利益纷争的工具使用。马丁・路德把“信”注解为“因信称义”,强调了“信”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工具性作用。

二、诚信是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理念的必然要求

推进行政执法规范化,最终通过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于公权力的行使,无论是法律原则的落实、人性尊严的彰显与否、工作效率所影响的公正程度还是工作人员的人格魅力,二者对于公众的信任程度直接关系到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正常进行与否。

(一)执法机关诚信缺失或者说执法公信力下降是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巨大障碍。中国并非没有诚信,像西方哲人们所描述的那样糜烂,只是缺乏法治建设所要求的强制性的制度约束,缺乏系统性的、完整意义的、普遍为社会所认可的诚信体系。学者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角度,研究了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诚信缺失的根源,并做了不同程度的分析,有学者指出由于信息不对称。

据《小康》杂志分析;信用最差的5个职业群体:

《小康》杂志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对我国2005年9月到2007年9月间“信用小康”进行了调查: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政府官员及其所在机关曾一度公信力最差,无疑对执法规范化建设设置了巨大障碍。尤其是“三峡明珠观光塔”轰然倒地案、上海闵行区城管钓鱼执法案等的出现,严重损伤了公众的信任,人们对于执法机关的合法性提出质疑、对执法机关的无限膨胀的权力提出质疑,同时又反映了公众对执法机关规范化建设的呼声越发高涨。一系列觉醒之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后,状况有所好转,而在“信用小康”测评指标中,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政府公信力的期待越来越高,无疑为执法规范化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文化软环境”。

(二)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是当前提升执法公信力的重要途径。关于提升执法公信力的方法路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完善执法制度。2.以加强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为例,提出了提振公安公信力的方法。3.还有人认为,提升执法公信力应转变执法观念、严格落实执法责任、强化执法监督机制。

(三)诚信在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中起基础性作用。执法规范化实质上将人民所赋予的各项权力,通过执法行为不断法律化的过程。诚信原则是法律的一项基本原则,并构成各项法律运行的基础,行政执法规范化必须要再法律范围内运行,是对法律的具体化落实,而诚信是法律的基础性价值,因此,诚信在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中起基础性作用。

三、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是全社会大诚信体系的基本导向

所谓全社会大诚信体系,既是按照诚信建设的主体地位、又是按照职能职权、还是按照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的分类,将全社会诚信建设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分为公权力诚信、市场主体平等诚信、社会领域道德诚信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各有侧重,更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体,笔者提出“三位一体”大诚信体系的概念。

(一)全社会“三位一体”大诚信体系的构想。按照马克思主义矛盾论和普遍联系的观点,大诚信体系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其正处于有利的国际国内文化软环境。国际争端虽然此起彼伏,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仍很激烈,但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主体,而且基于文化建设对经济建设的巨大推动作用,各国加大文化建设步伐。国内经济飞速发展为诚信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政治文明、民主化进程加剧,在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西方先进文化的过程,意识形态领域已确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流地位,人们普遍认可加以垂范,为诚信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利的“软环境”。大诚信体系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其建设好坏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程度。

(二)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是提升行政机关公信力的必然路径,属于行政诚信小体系。行政诚信小体系:包括行政机关内部、行政机关之间诚信、其工作人员及行政行为相对方诚信。它以行政执法规范化为标志、以提升执法公信力为目标。从行政职能上划分,行政权力包括行政立法权、行政执法权、行政司法权、行政自由裁量权等几个方面,针对以上权力行使中大量的诚信缺失,立足于强调 “执法公正”的诚信理念,全面提高机关工作人员职业素质,提升职业道德素质,坚持人本思想,确保依法行政,率先垂范、引领社会风尚。

四、行政执法规范化应以民生问题为突破口

现代意义的民生,已经不再停留在简单的衣食住行,不再是单纯物质利益的追求,而是涵盖了精神诉求、文化需求乃至政治参与等诸方面。自从2004年“人权”入宪,以根本法的形式赋予了民生的至高地位。民生,人人相关;民生,发展必须;民生,重在落实。

(一)正视民生建设、推动社会进步。我国历来重视民生:《尚书》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等,无不正视人的力量。的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推动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论断,并写进党的十七大报告。民生问题逐步由党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最终通过严格的立法程序,上升为国家法律。民生作为一项国家制度,逐步确立并加以完善。

(二)努力解决我国的核心民生问题,提升执法公信力。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让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实际上概括了当下最有影响也是首先要解决的民生问题:主要是教育、就业、收入分配差距、社会保障、社会安全、通货膨胀、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建设以及政治与法律等十个方面的民生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无不离不开行政执法机关的大力推行,最终依靠法律途径解决。

五、以诚信为基础推进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必须以法律做保障

(一)这是落实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即是实现传统滋生在熟人社会的“人治”到推向全社会“法治”的转变,而“法治”的根本目的即是对公权力制约在法律背景下,逐步实现公众对于法律的信仰、对于执法机关的信赖。行政执法规范化同样纳入法律化的运行过程,因而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落实。

(二)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按照马克思主义矛盾论和普遍联系的观点,大诚信体系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在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西方先进文化的过程,意识形态领域已确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流地位,人们普遍认可加以垂范,为诚信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利的“软环境”。大诚信体系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其建设好坏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程度,大诚信体系各子系统发挥不可替代的职能,彼此之间相互促进、相互交融、共同发展,共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诚信体系和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在彼此互动中共同完成一致的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两者都是动态的建设过程,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完善、丰盈。

(三)完善法律保障机制的对策建议。首先,提升执法理念。执法理念具有导向作用,执法理念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执法水平。其次,完善行政立法体例。目前调整行政行为的法律主要有《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治安管理处罚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复议法》等,但就起调整对象、调整范围,已不能满足目前社会发展需要只对于具体行政行为的可诉性等做了较为原则的规定,不仅缺乏可操作性,受案范围将抽象行政行为等排除之外,而现实中,由于行政权力的应急性、免责性等致使公众受损的大量事实却无法得到公力救济。

结语:执法规范化建设即是实现执法权力法律化的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执法公信力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诚信对于执法公信力居于基础地位,因此,推进执法规范化务以诚信为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玉海.关于执法公信力研究[EB/OL].中国法律信息网,2012-05-31.

[2]付磊.我国行政执法问题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

信用体系建设的意义篇4

一、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地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是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价值认同系统,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方针,是激励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维系全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成,是在社会主义荣辱观、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的民族精神基础之上形成的。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民族、社会、人民各方面的总体需要,是奠定社会和谐思想的主导价值和根本需要。

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健康成长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旺发达。只有确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高校有责任、有义务在网络道德教育当中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原则,进而形成传递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稳定系统,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特色社会主义贡献力量。

二、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一)加强网络道德监管力度

在我国目前的网络环境中,网络信息利用不当、网络内容良莠不齐、利用网络侵权犯罪等问题尤为突出,加强网络行为监管,加强技术监控,建立对网络行业的道德监控机制,加强对网络监控力度,加大网络舆情控制,建立健康的网络公共环境,对于促进网络道德建设、构建网络道德规范体系至关重要。

(二)健全网络道德规范体系

在社会道德体系中,加强网络法制建设,为网络道德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基础保障。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大力推进以德治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建立社会、学校、家庭影响联合的引导和教育体制,共同构建文明和谐的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体系。

(三)规范校园网络道德建设

1.加强教育队伍的建设

高效应改革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提高思想道德教育师资力量,深化大学生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创新教育手段和方法,利用网络信息的开放性,开发具有特色的精品课程,传播更多个性化、多元化的价值理念,让大学生树立自主学习意识,引导大学生选择本应具有的品质与能力,使得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促进大学生网络道德观的自我养成。

信用体系建设的意义篇5

为加快推进我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若干意见的通知》(皖政办〔20****〕32号)、《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实施意见》(合政办〔20****〕41号),现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社会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重要制度安排。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是完善我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方向和目标。我国“十一五”规划提出,以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为重点,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20****年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以信贷征信体系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

当前,恶意拖欠和逃废银行债务、逃骗偷税、商业欺诈、制假售假、非法集资等现象屡有发生。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对于打击失信行为,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保护群众利益,推进政府更好地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优化发展环境、增强综合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打造“安徽浦东”、建设滨湖新区,具有重要的长远意义。全区各级各部门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采取措施,加快推进我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二、明确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基本原则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法制为基础,以信用制度为核心,以健全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为重点,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政府推动、培育市场,完善法规、严格监管,有序开放、维护安全”的原则,加快建立全区范围内信货征信机构、联合征信机构及社会征信机构并存,服务各具特色的征信机构体系,逐步形成体系完整、分工明确、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社会信用体系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

要结合我区实际,明确信用体系建设的长远目标、阶段性目标和工作重点,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政策,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加大组织协调力度,促进信用信息共享,整合信用服务资源,不断调整完善企业和个人信用服务体系。坚持从市场需求出发,积极培育和发展信用服务市场,改善外部环境,促进竞争和创新。进一步优化信用体系法制环境,健全完善相关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理顺监管体制,明确监管责任,依法规范信用服务行为和市场秩序,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积极引进各地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促进我区信用服务行业发展,满足市场需要,维护信息安全。

三、完善行业信用记录,推进行业信用建设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涉及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商品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是社会信用关系发展的基础,社会信用体系的发展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相适应。根据我区区情和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针对我区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借鉴各地先进经验,进一步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推进行业信用建设。行业信用建设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企业和个人自律,形成有效的市场约束,具有重要作用。要依托“金税”、“金关”等管理系统,完善纳税人信用数据库,建立健全企业、个人偷逃骗税记录。要实行合同履约备案和重大合同鉴证制度,探索建立合同履约信用记录,依法打击合同欺诈行为。要依托“金质”管理系统,推动企业产品质量记录电子化,定期产品质量信息,加强产品质量信用分类管理。要继续推进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建设和价格信用建设。积极发挥商会、协会的作用,促进行业信用建设和行业守信自律。要积极探索,采取措施,抓好内部信息分类管理,逐步健全负面信息披露制度和守信激励制度,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水平,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及时沟通情况,建立信息共享制度,逐步建设和完善以组织机构代码和身份证号码等为基础的实名制信息共享平台体系,形成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真正使失信者“一处失信,寸步难行”。

四、培育信用服务市场,稳妥有序对外开放

要加大诚实守信的宣传教育力度,培育全社会信用意识,树立良好的社会信用风尚。要鼓励扩大信用产品使用范围,培育信用服务市场需求,支持信用服务市场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培育和发展种类齐全、功能互补、依法经营、有市场公信力的信用服务机构,依法自主收集、整理、加工、提供信用信息,鼓励信用产品的开发和创新,满足全社会多层次、多样化、专业化的信用服务需求。

政府信息公开是信用服务市场发展的基础。各级部门在保护国家机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前提下,要依法公开在行政管理中掌握的信用信息。要严格区分公共信息和企业、个人的信用信息,妥善处理好公开与依法保护个人隐私、商业秘密和国家信息安全的关系,切实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进一步推进全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充分利用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改善地方信用环境,减少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按照节约高效、量力而行的原则,积极探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有效方式和途径。

尽快制定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管理办法,促进全区信用中介服务业和规范发展。加快培育和发展各类信用调查、信用征集、信用评级等社会中介服务组织,适时组建征信企业行业协会,完善自律机制,维护社会中介秩序。在严格监管、完善制度、维护安全的前提下,循序渐进、稳步适度地开放信用服务市场,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关于一般例外及安全例外的原则,基础信用数据库建设、信用服务中涉及信息保护要求高的领域不予开放。

信用体系建设的意义篇6

 

关键词:政府   社会诚信体系   构建作用

      王良在其主编的《社会诚信论》中提出社会诚信体系可分为个人诚信体系、企业诚信体系和政府诚信体系,并指出政府在社会诚信体系中的作用为:“政府是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主要推动者,政府自身的诚信建设则是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或者说是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首要前提。; [1J(P15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极为关键,它不仅影响着本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还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国际认知度,为此,现阶段构建更为完善的社会诚信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构建社会诚信体系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义是要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诚信不仅是和谐社会的本义所在,而且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等密切相关。没有诚信,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也无法实现。首先,社会主义诚信体系构建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从一定意义上说,完善的市场经济是以道德为支撑的信用经济,市场化程度越高,客观上对我国社会诚信水平的要求也越高。诚信缺失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必然损害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损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其次,社会主义诚信体系构建是建立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必要条件。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基石。要在全社会进行广泛的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最重要的是建构一个促进道德体系建设的社会诚信体系,即借助完善的诚信体系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同时通过他律的控制层和自律的屏障层共同促进社会道德的健全完善。

    再次,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形成公平、公正的社会氛围,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步,形成一种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有利于我国民主法制的健全完善,为社会秩序的规范、民主政治的建设作坚实的铺垫。由此可见,社会诚信体系的建构是解决社会诚信问题及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

    二、政府在社会诚信体系建构中的职能定位

    社会诚信体系构建既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紧迫的重要任务。结合世界各国政府职能改革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政府必须在社会综合发展方面发挥必要的干预和促进作用。根据我国建构社会诚信体系的紧迫性和新时期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笔者认为目前我国政府在社会诚信体系建构中应发挥以下职能:

    1、健全有效的宏观调控职能。我国的市场经济刚刚起步,社会诚信体系的建构很容易形成一哄而上的混乱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制度供给者的政府就应该从宏观上进行调控,主要应该从法律制度上规范我国目前在建构社会诚信体系方面的窘境。“上海在1999年8月在全国率先进行了个人诚信的试点以来,接着深圳、温州等城市也进行了社会信用建设,但至今我国仍没一部全国统一的规范诚信方面的专门法,如《公平信用报告法》、《企业信用管理法》、《个人信用管理法》、《公平使用信息法》和建构社会诚信体系方面的制度框架,致使我国各地在建构方面的无法可依、无规可循的尴尬现象。‑ [i]}rzz})所以我国政府在今后的社会诚信体系建构中应尽快制定宏观的发展计划和全国统一的诚信法规,以引领我国社会诚信体系少走弯路,朝着预定的目标稳步前进。

    2、提供完善的协调服务职能。为社会诚信体系建构提供服务应是我国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首先政府应加强服务于诚信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社会诚信体系得以存在、运作的根本前提和物质保障。包括建立统一的征信、评级和服务标准;集中力量打造不同层次的信息服务平台;大力推动诚信管理教育,培养诚信服务专门人才。其次,为中介机构及信用服务企业提供协调服务,创设供其发展的良好市场环境,同时因为个人信息大都分布在政府各个职能部门,他们代表了各自不同的利益,因此,不同部门的利益需要政府去协调。最后,政府应加强诚信环境建设,加强诚信宣传和教育,逐步增强全社会懂信用、守信用、用信用的观念和意识,让“诚信守信”成为全体公民的基本行为规则。

    3、发挥应有的监督管理职能。监管职能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对整个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起着保障作用。监管职能的缺失将会使社会诚信体系的建构前功尽弃。不管社会诚信法律制度多么健全,如果得不到执行或执行不到位,也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规范和有序需要政府部门加强领导和监管,尽快形成行政性惩戒机制,政府各个监管部门要采取记录、警告、处罚、取消市场准人、直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等多种监管手段,切实保障社会诚信体系的有效运行,目的是在全社会形成健全的市场和社会监管机制,为最终建立一个以市场规则为基础,制度健全,手段完备,管理有序的社会诚信体系作好铺垫。

    三、政府在杜会诚信体系构建中的作用方式

信用体系建设的意义篇7

关键词:恢复建制 市场经济 商业契约 社会契约 软环境

合同作为商业契约,它规定了商业社会中的交易秩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交易活动都是通过缔结和履行合同关系即订立商业契约开始的,因而必须受到尊重和遵守,而且必须以法律或者行政力量保证合同的履行。但与此同时,包括伦理道德、信用观念、社会责任和公德、信用规则以及普遍行为方式在内的信用环境也在更大范围内规定了企业赖以运作的秩序,构成了“社会契约软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经济是商业契约和社会契约有机结合的信用经济。

改革开放30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完善的30年,也是合同信用建设丰富和发展的30年。在这30年里,工商部门通过不断探索企业合同信用管理规律,不仅对企业契约观念更新和契约行为规范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还通过创新信用监管方式,优化“社会契约”信用环境,维护了市场交易秩序、竞争秩序、消费秩序,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一、合同信用管理的历程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合同信用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30年来,上海合同信用管理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首先,是合同法律法规出台和合同监管、鉴证、仲裁等合同业务全面开展阶段。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家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市场取向改革起步,经济合同逐渐兴起。1981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各级工商部门开始了经济合同监督管理。1983年8月,司法部、国家工商局《关于经济合同鉴证与公证问题的联合通知》,9月,上海市工商局印发《上海市经济合同鉴证试行规定》,上海开始合同鉴证业务。同年8月22日,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仲裁条例》,上海市工商局和区县工商局成立了经济合同仲裁委员会,开展合同仲裁工作。全市工商系统到1995年合同仲裁工作终止前共受理仲裁案件7758件,平均年受理仲裁案件646件。其次,是全面开展合同信用评选和对社会信用观念宣传引导阶段。党的十三大提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国家逐步缩小了指令性计划的范围,企业市场化进度加速,市场主体数量大增。1986年上海市开始了“重合同、守信用”活动试点:1988年2月10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工商局《关于在本市工商企业中开展“重合同、守信用”活动的请示》,统一了全市“重合同、守信用”的范围、标准、申报、考核等标准,全面开展了“重守”评选工作,有效地倡导了契约理念,从1986年至今全市共评选出24130户“重守”企业。第三,是加强企业信用环境治理阶段。1989年,根据党中央关于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的指示,上海市工商局重点督促企业依法登记和履行合同,查处利用合同进行欺诈的行为及问题。其后,根据国务院《关于整顿商品交易秩序严格结算纪律的通知》,全面落实清理“三角债”工作措施,全市开展了整顿信用秩序工作。同时,从1989年1月1日起,上海全面推行使用市工商局监制的《上海市加工承揽合同》、《上海市购销合同》两种经济合同示范文本,加强行业规范。截至2007年年底,上海市工商局共制定合同示范文本86件,修改16件。第四,是合同信用法律法规逐步完善阶段。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步伐加快,从1995年-1999年。我国先后颁布出台了《担保法》、《拍卖法》、《合同法》,合同信用法律体系进一步健全。在此基础上,2000年7月13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由市T商局起草的《上海市合同格式条款监督条例》,这是《合同法》颁布实施以来全国第一部关于合同方面的地方性法规,上海市工商局先后对6大类合同文本备案9696份,对未按规定备案的企业制发整改通知书1044份,对违反法律法规的合同格式条款制发修改建议书948份。有力地促进了行业和市场主体行为的规范。第五,是企业信用体系建立完善阶段。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的要求提上日程。上海市出台了加强全市诚信体系建设的意见,企业信用建设取得了历史性飞跃,2004年成立上海市合同信用促进会,标志着专业化的合同信用社会管理组织诞生。而从2003年开始,市工商局实施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工程,依据主体资信实行“距离监管”,并建立了百万户主体信用信息数据库,标志着信用监管体系的形成。

二、合同信用建设规律性特征及信用环境的现状

上海市企业合同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表明。合同信用建设是沿着“合同管理为主一合同、信用并重一信用建设为主”的方向发展,也就是从“商业契约”的硬性规范向“社会契约软环境”建设的迈进。主要体现出如下几个特征:一是从注重合同监督为主向注重企业信用建设为主的转变:二是从对少数企业的合同管理向对各类市场主体信用分类管理的转变;三是从注重对企业的管理向注重行业自律的转变;四是从注重合同行为规范向注重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转变:五是从注重企业单一行为的合同文本纸介化管理向注重企业全程信用行为的信息化管理的转变。可以看出,我国的企业信用环境在不断形成和好转,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企业合同信用的发展见证了改革开放30周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过程。

但是,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成熟,社会信用环境虽然总体好转,但仍旧不容乐观。一是合同信用“意识基础”薄弱。对“契约”的遵守仍建立在强制性的基础之上,对成文的“商业契约”和不成文的“社会契约”都缺乏应有的自觉意识。目前我国每年约产生40亿份经济合同,履约率仅为50%,说明我国经济主体契约意识淡薄。二是合同信用“历史基础”不够坚实。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信用危机集中显露,全国范围内普遍性的合同欺诈、假货、似账、似证等制假售假行为、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行为甚嚣尘上,甚至一些地区性的失信行为导致经济负增长,付出惨痛代价。三是合同信用“法制、体制基础”薄弱。尚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和完善的合同信用管理体制。四是市场主体尤其是部分民营经济主体“行为人素质”有待提高。个体私营经济规模化的制假售假行

为说明了这个问题。在2007年下半年的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中,全国查处制售伪劣食品案件近3万件,销毁假劣食品267万公斤,严重的假劣食品问题折射出我国“社会契约软环境”的基础一国民道德素质无需大力提高。

三、合同信用建设的发展趋势和相应措施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在更大程度、更高层次、更广领域构筑社会信用体系,逐步构建起彼此相连、互为制约的信用关系链条,营造良好的“社会契约”信用环境,能够确保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社会诚信度不断提高,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和完善。

从30年来合同信用建设的发展历程及其规律来看,企业合同信用建设不仅要加强对成文的“商业契约”的完善,还需加强对不成文的“社会契约”的建设,构筑完整的“社会契约软环境”是今后发展的总趋势。为此,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要提高全民合同契约意识增强防范能力。对“商业契约”和“社会契约”的遵守和尊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成熟的标志。“守合同、重信用”的倡导恰恰反映了这一点。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合同契约意识的普遍增强有利于从根本上维持公平市场秩序,因此要在更大范围倡导契约意识,工商部门可以在主体准入、交易、竞争行为监管和消费关系调整等过程中,将“契约”意识作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第一意识”加以传播和引导,提升全民契约意识,强化信用观念,有效防范失信行为。

二要巩固“社会契约”软环境的社会基础。“社会契约软环境”建设是一项信用建设系统工程。要不断强化其社会基础。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信用建设主要包括三个层面:道德基础、社会中介和法制建设、信用主体自身的微观治理。其中前两项是社会基础。夯实道德基础一方面要提高整个社会的诚信道德水准,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政府部门公信力:信用中介与法制建设指建立社会化的信用管理支持体系,加强社会规制和自律,创新完善行政执法和市场监管机制,提高企业失信成本。

三要不断完善企业合同信用体系。企业合同信用体系建设是“社会契约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工商部门可以积极整合自身的经济管理部门资源、市场监管信息资源、主体变化数据资源,牵头协调构建企业合同信用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形成系统的合同信用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公平的信息评估体系和技术,形成各部门共建共享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建立完备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形成严格的失信惩戒制度等。

四要建立政府引导和企业主导的信用治理结构。政府重在培育“社会契约”信用环境、建立良好信用机制,引导企业主体自觉加强信用管理,规避失信行为。对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来说,就是要优化企业监管机制,采取信用分类管理、开展信用行为和商业文明理念宣传、进行行政告诫和法制观念警示教育等手段。建立惩恶扬善的管理环境,引导企业加强自律,完善内部合同信用管理,促进社会信用水平提升。

五要形成以商业荣誉引导商业信用的导向机制。市场主体的逐利性是其本质属性。但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规则,往往能够使遵循道德法则的市场主体增加竞争力和商业机会。因而,可以对遵守契约者赋予信用荣誉称号,鼓励引导其守信经营,同时可以教谕其他经营者诚信经营,可以通过合理运用“守合同、重信用”、“放心一条街”、“星级个体户”等荣誉称号,形成正确的信用导向。

信用体系建设的意义篇8

关键词:社会重点领域;诚信缺失;诚信建设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2)05—0025—03

当前,我国社会诚信问题不仅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而且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切实解决社会诚信缺失问题,不仅需要在社会层面构建社会诚信体系,还需要在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中,分别把政府诚信、司法诚信、企业诚信、商业诚信、网络诚信、教育诚信、医疗诚信等作为社会诚信建设的重点,并根据所在领域的行业特点,构建起内部诚信体系,以影响和带动社会各行业、各单位加强诚信建设,进而促进社会诚信建设。

一、政府诚信建设

政府是社会的主导力量,是社会的表率。政府是否诚信,对社会各行业、各单位和社会成员乃至整个社会的诚信影响巨大。政府诚信缺失必然导致政府失去公信力,失去人民信任,进而影响社会诚信和社会风气。因此,政府诚信是社会诚信建设的关键。然而,政府诚信还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有些地方的政府部门中存在着政策多变、不守承诺、随意性大的问题;某些公务员“官本位”思想严重,诚信道德滑坡,服务意识淡薄,价值观念扭曲,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等等,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加强政府诚信建设:一要加强政府公务员的诚信道德教育,引导公务员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树立求真务实、维护正义的道德意志和道德情操,忠于职守,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二要加强政治文明建设。政治文明的发展对于推进政府诚信,营造诚信内外环境具有重要作用。政府要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扩大社会成员的政治参与范围,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实行科学民主决策;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行政立法、执法,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三要构建政府诚信体系。健全完善公务员招录、培训、考核、辞退机制,加强对公务员诚信品质的教育和考核,建立健全与诚信行政相配套、操作性强的法规、规章和制度,规范行政行为和办事程序;加强政府内部和社会对政府诚信情况的监督,建立政府诚信投诉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的惩戒机制,通过电子政务和媒体等多种手段,扩大社会成员对政府监督的渠道,对违法失信者予以惩处,对为民务实的先进典型予以表彰和宣传,积极培育政府诚信文化,促进政府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开透明、廉洁高效,努力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不断提升政府公信力。

二、司法诚信建设

司法是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司法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运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司法公正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障,而司法公正的前提是司法人员严格诚实地适用法律,遵循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严格执法,秉公办案,用司法诚信行为树立司法权威,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因此,诚信是司法存在的道德基础,司法诚信是社会诚信制度和规范得以实现的最终保障,是当代社会中最重要的诚信。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

收稿日期:2012—03—29

*基金项目: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中原经济区建设视阈下的社会诚信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2012B275)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国臣,男,河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硕士生导师(焦作454003)。

司法人员却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法不责己以及司法腐败现象,个别司法机关缺乏诚信理念,存在着司法越位以及执法不作为和乱作为现象,严重影响了司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加强司法诚信建设:一要提升司法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引导司法人员树立法律至上、司法为民的理念,不断增强政权意识、责任意识,在自己的司法实践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觉践行“公正、廉洁、为民”的司法核心价值观。二要加强司法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把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与司法职业道德建设结合起来,引导司法人员加强世界观改造和党性锻炼,不断强化自身内在道德良知,养成高度的道德责任感和坚强的道德自制力,坚持以德立身、以德励志、恪尽职守、勤勉尽责,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影响。三要构建司法诚信体系。司法诚信付诸实践,仅有道德要求是不够的,还需要一系列配套的制度体系。要建立健全司法公开机制、执法责任追究机制、司法活动监督制约机制以及司法人员的诚信档案管理机制,规范执法办案流程,严把案件质量关,加强岗位目标考核,严格查处违法违纪的司法人员。

信用体系建设的意义篇9

关键字:信仰;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流意识形态决定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文化又能够引导、促进和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逐步形成。狭义的文化含义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其中包含着信仰、道德情操、宗教、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各种制度等。文化建设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所以对文化的各个因素予以足够的重视和调节也是促进文化发展的最好选择。笔者的论文选择了信仰作为研究突破点,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如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文化的发展,文化发展决定信仰。 同样信仰反作用于文化,文化又能够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体现着时代的要求。同样,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也成为人们思想观念向前一步的新形势。全面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化的关系,有利于把握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的是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它的内容和时代性决定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内容,基本理念及发展的基本方向。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涵意义上包含着社会主义的经济观,社会主义的的政治观,社会主义的文化观。文化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么必将受到核心价值观的支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就决定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灵魂。所以文化要始终坚持发展的正确目标。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努力改造落后的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文化发展要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做到多元化和百花齐放的局面,最大限度的形成思想共识,以主导思想为中心,包容多元化的文化形式,共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共同理想。理想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奋勇前进的不竭动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经成为中国大众普遍认同和接受的共同理想,也成为了和谐文化建设的主题,成为建设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我国的文化建设要大力弘扬一切有利于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群众利益得到保障的精神。一切文化建设都要激励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气质中,成为各民族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也必须与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之中。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能够使得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是建设和谐文化的精髓所在。文化建设要使得各民族人民和睦相处,在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体现时代的要求。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我们最基本的价值规范,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和谐道德的建设是社会生活安定有序的基石。所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四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是有机联系的整体。所以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真内涵,就把握了和谐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二、文化发展对信仰的指引效用

当下,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强烈变革时期,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推进,人们的生产热情不断地高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人们的物质条件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多元的变化。所以我国也处在了文化转型的风口浪尖上。

当然,所谓的文化转型并不是文化的某一个因素的转型,而是全部的、几乎是所有文化的因素进行的一场革命,引起的是人类一个时代的精神生活的转变。笔者则挑选文化中的信仰进行论文的展开。

文化的转型必然对人们的传统信仰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文化转型的大背景下,新的信仰方式会取代旧的信仰方式,发生信仰对象和信仰方式的转化。面对着经济,政治的转型和全球化的挑战,在文化内部的转型中,信仰一定要回归科学理性,抛弃迷信,追求客观真理;必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背景,大环境,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要建设普世信仰,让信仰超出阶级斗争;在信仰多元化的当下,寻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共同信仰,使其真正地上升到人类精神领域,建设“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社会。

“转型期的文化具有超前性和理想性,所以要求信仰要具有科学性,以促进当代中国文化的建设。当代中国的信仰现状是主导信仰的日趋淡化、信仰呈现多元化趋势和信仰倾向功利化。”①所以要树立科学信仰的途径必须加强共产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自身建设;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信仰的当代价值,吸取西方文化的精华,更合理引导“一元主导、多元和谐”的信仰文化;时刻注意正确把握信仰与文化的关系,先进的和谐文化要求科学的信仰与之相适应;文化的时代要求也时刻需要科学的信仰与之相一致。文化始终要指引信仰的进一步发展。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信仰和文化是分不开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信仰就是文化建设中的魂。没有根,整个民族就像随波逐流的浮萍,任人践踏;没有魂,整个民族就会失去生活的坐标。文化作为民族的根始终要牵引着魂向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方向进一步发展。

信用体系建设的意义篇1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现代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反映,是人类和谐理念的根本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思想基础。互联网时代,网络深刻影响和促进了社会生产生活尤其是信息传播的变革,成为民众十分重要的信息资源、沟通平台和重要载体。但网络又是一把双刃剑,其负面性严重凸显。为此,我们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思想引领,加强网络建设,切实营造一个安全、文明、和谐的新时代网络环境,为共建人文精神家园、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建设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在党的文献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命题。中共中央总书记于2007年10月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1](P.3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立党立国根本指导思想,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同愿望和普遍追求,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四个方面内容丰满、结构清晰、功能全面、主题突出,构成了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由思想到行为的完整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体系[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现代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反映,是人类和谐理念的根本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根本思想基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精神力量,是加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乃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对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当前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构筑起坚固的全民思想道德长城。

二、网络的发展及其特点

网络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科技发明之一,其影响之深远堪称人类发展史上一大新变革。短短十几年时间,互联网在世界乃至我国得到神速发展。联合国电信机构发表声明,截至2010年年底,全球互联网使用人数突破20亿人,十年前仅有2.5亿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北京了《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4.85亿,位居全球第一。[3]

网络最大成功意义并非其技术,而是其作为传媒对人产生的深刻影响。网络不仅是一个世界级规模的巨大信息和服务资源,更是一个实现人类相互沟通、自主交流和自由参与的互动平台,每天世界各地数以万计的“网民”利用互联网进行平等自由的和。他们既是网络信息资源的接收者,又是创造者和传播者。因而,网络被称做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具有许多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特点。

一是大众性。与传统媒体资源相对较少、门槛高、限制多、进入难相比,网络媒体对所有社会公众实行无差别、全覆盖式的开放。任何人只要接入互联网络,都可以随意上网自由查找资料,信息,更多地展示自我,实现自我需要。

二是互动性。网络的平等性、开放性特点使得网民可以在自由、宽松的“网际”关系中相互交流思想、体会心得、发表意见、畅所欲言,互动效果强。

三是共享性。网络的开放性和平民化推动了网络的迅速发展,网民不仅可以浏览信息资源,更可以为网络提供和制造信息,实现信息共享。这种信息共享性不仅增加了网络媒体的信息数量,同时信息广度和深度都大为增强,这是传统媒体所无法企及的。

四是新颖性。传统媒体主要为单纯文本、声音或影像,形式单一孤立。而网络的多媒体特性彻底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弊端,它通过文字、声音、图片、视频和动画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现和传播,具有较强的新颖性。

五是时效性。相对传统媒体,由于网页制作过程简单,更新速度快,因而网络信息传播时效性极强,人们往往通过网络第一时间了解到最新事件报道。

当前,互联网已深深融入每个网民的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交中去,它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资源共享,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和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网络又是一把双刃剑,其负面性凸显且日趋严重。主要表现为:当前互联网上信息良莠不齐,充斥大量以及网络虚假信息频现;网络违法活动日益猖獗,尤其以青少年居多。这就需要我们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思想引领,精心打造安全、时代、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为共建人类的网络人文精神家园,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建设健康发展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精心打造安全网络环境

伴随互联网产业的高速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益成为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首先,西方国家及国内反动势力利用互联网大肆向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文化霸权侵略,妄图颠覆我国政权,危及我国国家安全。其次,网络多元价值观泛滥,“自由主义”、“享乐主义”等观念逐渐消解国人道德价值观,个人主义、物欲主义泛滥成灾,对中华传统文化、人文精神和道德价值观念的塑造和培育产生了严重威胁。再次,网络犯罪活动增多,尤其是各种传统犯罪与网络犯罪相结合的趋势日益明显,网络诈骗、网络盗窃等侵害他人财产的犯罪案件增长迅速,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入侵和攻击计算机的网络犯罪活动也日趋增多,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不安全因素。为此,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思想引领,坚决抵制国内外各种反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渗透和演化,教育国民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核心价值观,加强网络道德和网络安全教育,自觉抵制网络流毒,自觉监督和举报非法网站,配合打击网络犯罪活动,净化网络空间,打造安全网络。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精心打造时代网络环境

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勇于进取的道德情操的展现,是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力量。新时期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时代精神打造与时代同步的互联网,使网络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成为弘扬时代主旋律、推动中国崛起和社会进步的激励力量。如2008年的“抗震救灾”,通过网络现场直播,无数国人为这种“以人为本、生命至上,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科学理性、开放透明”的伟大精神所震撼;2010年互联网现场全程直播“嫦娥二号探月”工程,孕育出伟大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二十字航天精神,映照出举世瞩目的中国力量,诠释出新时期中华民族时代精神的丰富内涵,它感染和激励着国人艰苦奋斗、勇于攻坚、开拓创新、无私奉献。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精心打造文明网络环境

互联网作为信息时代的一种文明方式,同样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把人们带上信息高速公路,也能成为毁坏社会文明和腐蚀人们心灵的鸦片。[4]网络上充斥大量低俗信息和不文明现象,如、黑客攻击、虚假信息、垃圾邮件等。为此,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思想引领,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让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从此成为全体网络从业者和广大网民的共同责任。中国互联网协会近几年在全国发起“大兴网络文明之风”专项活动,要求互联网业界要不断增强网络文明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明建设。后来又陆续《文明上网自律公约》,号召互联网从业者和广大网民从自身做起,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始终把国家和公众利益放在首位,坚持文明办网。网民纷纷响应,随后《文明上网自律公约》,承诺拒上低俗网站,监督非法网站,文明上网,上文明网,自觉参与建设文明健康网络家园活动。这些措施效果显著,对当前网络文明建设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精心打造和谐网络环境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变迁速度日益加快,经济利益、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社会治安等问题突显,社会矛盾加剧。这些社会矛盾通过互联网被无限放大,使得部分缺乏思想辨别能力的网民只看到社会发展中的挫折和失误,对构建和谐社会充满困惑与迷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加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乃至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思想指南,是打造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核心,因而,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互联网传媒进一步提高“责任意识”,不断加强“阵地意识”,坚持以民为本,关注民生民情,通过真实的新闻报道、正确的舆论导向、核心的价值体系、积极的主流思想来传播和营造和谐的网络文化氛围,使互联网传媒坚持民生导向,倡导和谐理念,营造和谐氛围,培育和谐精神,共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刘世文,张燕玲,胡映雪.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考[J].西安社会科学,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