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础学会计实务十篇

时间:2023-10-13 16:57:40

零基础学会计实务

零基础学会计实务篇1

关键词:机械加工与装配;教学设计;教学载体

基于机械行业技术的不断变革提高,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技术要求的不断提高,为了让学生走入社会更能快速适合企业的工作需求,将以往的机械加工工艺和机钳装配技术融合,依据“手摇偏心轮传动机构”为教学载体,进行新课程的《机械加工与装配》的设计开发,具体实施如下,供参考。

一、课程概述

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数控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械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文件的编制、掌握普通车床、铣床的基本操作,简单零件的加工与装配及零件检测等相关知识和能力,并培养学生相关职业素养。本课程处于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链的前端,是核心职业能力形成的关键课程,其前续课程包括: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基础等,其后续课程包括:数控加工与装配、CAM与数控加工、机构设计与加工等,技术知识前后铺垫螺旋上升式提升数控加工能力奠定基础。

2.设计思路。本课程强调以“工作过程”作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手段,采用“手摇偏心轮传动机构”项目为载体,融“教、学、做”为一体,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学生通过独立完成实际机械零件加工任务,使学生掌握机械零件加工工艺编制方法、机械加工操作技能和零部件组装拆卸技巧,同时在典型产品加工过程中培养职业素养,专业技能,以满足制造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

课程通过教学载体“手摇偏心轮传动机构”的学习和实物制作过程,使学生掌握普车、普铣的基本操作,简单零件机械加工工艺的编制,机械零件的加工与装配及零件检测等相关知识和能力。这一典型工作任务被分解成5个教学项目,如下。

(1)机械零件的加工工艺编制基础

(2)车削零件加工工艺文件编制与加工

(3)铣削零件加工工艺文件编制与加工

(4)钣金零件加工工艺文件编制与加工

(5)手摇偏心轮传动机构装配调试

二、课程目标

遵循开发课相的前提是先制定职业教育分级标准。职业教育分级标准的制定需从职业分析入手,结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行业技能标准后企业培训标准和要求,将特定职业活动需要的职业能力、素质和要求解析,拆分为若干个能力单元、知识单元。

根据社会对数控技术人员的能力需求,课程设计着眼于实现相应的职业能力目标。该课程的职业能力目标划分为以下十三项:

1.具有能根据材料性能选择刀具与切削液能力;

2.具有根据切削性能进行计算、选择机械加工切削用量能力;

3.具有根据加工零件选择机床用工装夹具能力;

4.具有合理制定机械加工工艺流程与加工路线能力;

5.具有编制合理的机械加工工艺文件能力;

6.具有分析机械加工质量并给出改进措施能力;

7.能够操作车床按要求完成回转体类零件的机械加工;

8.能够操作铣床按要求完成箱体类零件的机械加工;

9.能够进行钣金零件加工工艺文件编制与加工;

10.能够使用常用量具对零件进行质量检验;

11.能够根据机械机构要求,制定合理的装配工艺文件;

12.能够根据装配工艺完成简单机械机构零部件装配与调试工作;

13.能够按照要求对加工设备进行保养操作及初级机床故障处理。

三、课程内容

任务1――机械零件的加工工艺编制

学习相关的机械加工相关基础知识:认识安全文明生产、机床选择、刀具选择、量具选择、夹具选择、毛坯选择、切削液选择、切削参数设定、走刀路线等,钣金加工技术和机械装配技术等,会编写机械加工零件的工艺规程文件。

任务2――车削零件加工工艺文件编制与加工

1.通过车削零件毛坯,使学生对车床基本结构和坐标系进行基础认知,并训练机床基本操作,常用量具的使用、重点培训手动切削零件技巧,并认识切削参数对零件质量的影响。

2.通过车床加工“手摇偏心轮传动机构”机构中具备回转体结构的零件进行加工,合理安排工艺,熟练掌握车床的加工操作技能。

任务3――铣削零件加工工艺文件编制与加工

1.通过铣削零件毛坯,使学生对铣床基本结构和坐标系进行基础认知,并训练机床基本操作,常用量具的使用、重点培训手动切削零件技巧,并认识切削参数对零件质量的影响。

2.通过铣床加工“手摇偏心轮传动机构”机构中具备铣削结构特点的零件进行加工,合理安排工艺,熟练掌握铣床的加工操作技能。

任务4――钣金零件加工工艺文件编制与加工

1.通过钣金件的加工,使学生对钣金折弯设备基础认知,并训练设备的基本操作,常用量具的使用、重点培训手动折弯技巧。

2.通过钣金加工“手摇偏心轮传动机构”机构中挡板钣金件的加工,会钣金展开计算,合理准备钣金料,合理安排工艺,熟练掌握钣金加工操作技能。

任务5――手摇偏心轮传动机构装配调试

通过对“手摇偏心轮传动机构”的工作原理合理分析,会合理选择机构中的标准类别及参数,检查已加工好的非标准件是否合格,编制机械装配工艺文件规程,选择合适的工艺设备进行合理的拆、装机构,使其能按照预定目标正常工作,熟悉掌握机械拆、装技巧。

四、课程成果

本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项目完成后,需要提交:

1.工艺文件:学生制定的合理可行的零件工艺文件。

2.完成机构中所有非标准件的机械加工,学生制作完成的满足零件图纸要求的实物。

3.进行“手摇偏心轮机构运动”的组装调试,实训机构运动。

五、课程考核

本课程采用过程考核方式,依据项目完成的情况和提交的文档资料,以小组成果考核结合个人任务文件编制进行考核。16个子任务进行独立考核,每个任务均要撰写相关的工艺文件及完成实际零件加工。实现全过程监控和考评。

总成绩的构成:

总成绩= 项目1×20%+项目2×30%+项目3×30%+项目4×5%+项目5×15%

六、教学组织

采用项目教学法,融“教、学、做”为一体。以4-5名学生为一个项目小组开展学习,合理进行分工,协调工作。以一个班级32名学生为例,学生分成8组,两名教师辅导,并需要配有实践指导教师指导加工。每周8学时,2+6模式,2k理论教学,6k实践教学,在机钳加工实训室和教室交替开展教学。需要的教学设施如下:

1.用普通车床和普通铣床作为加工机床;

2.以大量工厂实际零件样品,进行实物工艺分析;

3.使用投影设备进行辅助讲解。

七、小结

经过三轮的教学实施,发现该课程以“手摇偏心轮传动机构”为教学载体开发设计实施,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习质量有了明显的“质”的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得到了社会企业需求的认可。

参考文献:

零基础学会计实务篇2

【关键词】:职业实践 核心职业能力 教学改革 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5-0107-01

要改变高等职业院校传统的课程体系结构,必须构建新的专业课程体系,即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构建综合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机械设计是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环节,现就机械设计在课程改革精神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一、机械设计课程的性质与目标

通过专家研讨会和行业、企业的职业领域调研、职业岗位调研、职业工作任务调研,明确“数控技术”专业学生要从事的职业岗位及职业工作任务。为适应现代制造业职业岗位发展需要,将原“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一些课程进行重新构建,形成“数控技术”专业职业行动课程体系,由该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位置来定位《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及其性质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专业技术基础课。

二、课程设计

1、设计思路

该课程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按设计、加工、安装与维护的过程编排教学内容,将设计与加工相结合,突出了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安装与维护,打破了传统的理论教学、实验、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完整体现了实际产品的开发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开发设计能力、制造能力、维护应用能力,为企业培养机械设计、制造、应用一体化人才。

2、教学内容的确定

该课程内容的选取以带式运输机传动装置的设计需要为主线,各类零件的设计为分支横向展开,选取了带传动的设计、齿轮传动的设计、轴的设计、轴承的设计、键和花键的设计、螺纹联接的设计等作为教学的教学内容。

知识点纵横联系,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着重基本设计方法的培养,在培养能力方面着重设计思路、设计创新和设计技能的基本训练。最终运用基本理论和基本设计方法设计简单的零件和机构。

3、教学内容的组织及安排

该课程以带式运输机传动装置的设计为课程载体,采取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的模式,按带式运输机传动装置的设计过程确定了16个设计子项目,每个子项目中按设计、加工、安装与维护三个层面确定相应的设计任务。

每个子项目的具体教学过程按如下四个步骤来进行。

任务书:(以齿轮的设计为例)主要以任务通知单的形式发放给学生,让学生明白设计任务。

任务分析:主要是针对任务书的设计内容分组讨论、查阅资料,确定齿轮的设计步骤和和设计准则,弄清所所设计齿轮的类型、结构和要求。

任务实施:(1)在机械设计陈列室,通过实物模型观察,掌握齿轮的结构及运动特点。

(2)按照设计步骤和所确定的设计准则计算齿轮的几何尺寸。

(3)按设计的结构和计算的尺寸,在机械绘图室画出齿轮零件图。

(4)按设计的零件图在数控车间加工成产品。

(5)在陈列室将产品与相关的零件组装起来。

(6)在实训车间通过对机床保养了解齿轮的维护。

三、教学模式和方法设计

1、教学模式

机械设计基础是数控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核心专业课程。根据“数控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定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是以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带式运输机传动装置设计为课程载体,以实际产品的开发过程为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实施以“教、学、做一体化”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为行动导向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

2、教学方法和手段

(1)采用“项目教学法”:“以带式运输机传动装置设计为课程载体,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思维。

(2)讨论式教学:分组讨论,独立完成,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3)真实情景教学:创造真实工作环境,按实际产品的开发过程组织教学,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增加学生直观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4)采用辅导答疑式教学:任务分发给学生,老师讲述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动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老师答疑,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程考核

课程的考核打破传统的教学考试模式,考试成绩采用以带式运输机传动装置的综合设计为主(占总成绩的60%),结合平时零件的设计制造及应用为辅(占总成绩的40%),设计创新有奖(创新另加10分)的模式。

四、特色与创新

(1)构建了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教学情境。针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能力目标,充分考虑前期课程“机械工程图识读与绘制”、“机械加工技术基础”的联系和延续,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们选取“带式运输机”为载体,构建“机械零件设计”、“机械零件加工”和“零件维护应用”三大学习领域,根据“带式运输机”中的典型零件的设计制造开发出16个学习项目。每个项目教学营造真实的学习工作环境,使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一致、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

(2)开办创新实验室。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发挥创新潜能的场所。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强调学生做自学式、开放式、设计型、综合型实验。以“拆坏无过、修好有功、创新有奖”为创新实验室的座右铭。

(3)课外科技活动。通过课堂教学的引导,学生的创新设计意识建立起来,利用交叉学科实践平台――数控实训车间,做出实物或模型。积极参加学校支持的不同类型的比赛。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和职业技能实训一体化教学是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是构建职业教育新课程体系的必由之路,是职业教育向社会输送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的根本手段。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构想和实践,为其他职业技能训练开展一体化教学积累了经验,也为数控技术专业的全面课程改革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零基础学会计实务篇3

零售业是国民 经济 的重要行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在改革开放的 时代 背景下,零售学术研究有了更加丰富充实的商业实践作支撑,从少到多,从简到繁,从浅入深,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零售学术研究框架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把握零售学术研究的总体态势与研究脉络,分析零售学术研究的具体内容,剖析零售学术研究存在问题,推动零售学术研究发展。

本文拟对25年间零售学术研究成果进行统计,并从不同维度进行分析。研究方案如下:

构建理论框架

合理的理论框架对于统计分析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我们首先要构建一个能容纳25年区间内零售学术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

确定时间区间

样本选取

分析思路

零售学术研究总体情况

零售学术研究的领域非常广泛,既包括了零售的概念、地位、作用、性质、目标等基本问题的研究,也包括诸如零售 现代 化、外资零售业等新问题的研究。

由于零售学术研究的图书和硕士博士论文的样本偏小,与期刊学术论文研究不具有可比性,所以,本文只对期刊论文进行归纳分类。零售学术研究包括零售基础理论研究、零售 企业 经营管理、零售发展研究、零售业政策与调控、零售专题研究五个部分(见表1)。

540)this.width=540" vspace=5>

零售学术研究的五个部分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零售基础理论,是研究的基础与起点,主要侧重于基础理论、背景分析、 社会 效益的研究;零售企业经营管理,研究企业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与企业业绩,侧重于企业微观操作层面和企业经济效益;零售发展研究,侧重于零售业的未来发展趋势;零售业政策与调控,强调零售业在宏观调控基础上的政策制定、自我规范与政府宏观管理;零售专题研究,是对零售业某一方面的问题加以研究(见表2)。 第一阶段,1992年前,我国是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发展靠国民经济计划,对市场的研究缺乏现实的支撑,零售学术研究总体数量偏少,平均每年20.8篇。 总的来看,零售学术研究是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等时代背景紧密相连的,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零售学术研究提出了实践上的要求,并提供了崭新的研究思路、广阔的视角和研究领域。

零售学术研究理论创新与发展

零售基础理论研究

20世纪90年代初,零售基础理论研究处于起步阶段。1994年以后,零售基础理论研究的论文迅速增长。改革开放造就了一个充满生机的零售市场,深化了对零售商业的认识,总结零售经验,深化理论认识,已成为零售学术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零售基础理论研究主要包括:

零售业基础地位研究。零售业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引发了学者对这一问题的思考,黄国雄(2003)指出,现代商业是一种生活方式,“商业即人生”,这是社会经济发展赋予零售商业的 历史 责任。没有哪一种行业能像零售商业一样与广大消费者建立最直接、最广泛、最密切的经济联系。零售业完全是一种做人的事业,要按照做人的道理、道德、 规律 和方式规范商业行为,提高职业道德水平,提高商业的整体素质,搞好商业服务。

商业体制改革研究。主要集中在改革开放以后,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前,这期间存在着改革的探索与争论,比如,商业体制改革中国营零售商业的地位和作用;影响国营小型零售企业改革的问题;国营零售商业建立职工股份制度的思考;零售商业所有制结构改革的构想;等等,由“国营”到“国有”这一提法的改变透射出了体制的变迁。

零售企业经营管理研究

零售企业经营管理研究企业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与企业业绩,侧重于企业微观操作层面和企业经济效益,主要内容包括:

零售企业经营管理研究。市场竞争从生产导向逐渐转变为消费导向,对零售商业企业的商品特色、购物环境、管理方式、促销举措、服务水平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主要集中在零售企业业务管理与服务质量两个方面。在业务管理方面,包含了企业业务环节的研究;在服务质量方面,认识到服务质量的优劣关系到企业的切身利益和长远发展。零售企业业务管理方面的研究,在文献数量上稍显不足,这与文献作者大部分是理论工作者有很大关系。零售一线的管理经验不能很快的推广,不能不说是一个小小的遗憾。

零售 发展 研究

零售发展研究以零售发展目标、趋势、结构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包括:

零售业发展趋势研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加入WTO后国内国际市场带来的急剧变化,直接对零售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因此,研究 现代 商业零售发展趋势刻不容缓。黄国雄率先提出“知识商业”的概念,认为应以信息为导向,以现代技术为手段,以崭新服务为 内容 ,大批量、多品种、跨时空的交易形式将会逐渐兴起(2000)。并指出,中小城市、中小连锁、中小商业是 中国 商业的基础,具有点多面广、分散全国、贴近生活的特点,与广大消费者的 经济 联系最为直接、广泛、密切。随着流通领域的全面开放,立足中小、扶持中小、发展中小是零售业发展战略选择之一(2004)。

零售业政策与调控研究

零售专题研究

本部分涉及九大专题,即零售现代化专题、零售业 电子 商务专题、外资零售业与WTO专题、国外零售业介绍专题、零售商业网点专题、零售业数据与新闻专题、零售物价专题、部门零售业专题、零售业财会研究专题等方面的专题研究。我们仅对几个专题作重点分析:

零售现代化专题研究起步较晚,在1994年以后,才成为研究的热点,这也是基于零售业放开以后的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经济背景。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零售现代化的内涵、商业自动化、零售管理信息系统、零售技术、零售业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和数据挖掘技术等等。

零售学术研究评价与展望

零售学术,作为 理论 研究,要努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力争对行业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研究特点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零售学术研究的演进,我国零售学术研究有以下特点:

内容日益丰富但研究不够均衡 零售学术研究内容日益丰富,从样本分析可以看出,零售基础理论和零售企业经营管理的研究占了绝对优势;而零售发展研究和零售业政策与调控理论的研究相对较少;零售专题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宽,涉猎越来越广。

富于 时代 特征但缺乏后续研究 零售学术研究,对某些内容的研究尤其是零售的某一个专题,在时间分布上存在较大差异,在某一个时段集中对某一问题进行了密集的研究,体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也正是因为同样的原因,对于理论问题的研究过于追赶潮流和追求时代特色而忽略了对某一问题的持久性的追踪研究,这些热点问题过去了,但并不是没有问题,我们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更深入和进一步的研究。同时,由于时代背景变化的 影响 ,可能集中在一两年内只讨论极少的几个专题,而对其他问题则有所忽视,少有问津。

方法 单一研究体系不完善 零售学术研究大都采用规范研究方法,采用计量经济学等其他研究方法的非常少。由于起步时间晚,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独立的体系,涉及的不少概念问题,没有统一的内涵和外延,给学术研究和交流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和困难。

推动零售学术研究

为了推动零售学术的研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科学 界定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零售学术研究离不开具体概念的支撑,为了研究的准确性,需要明确界定相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科学界定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后续研究。

在内容上,既要强调重点,又要避免内容失衡,照顾全面。比如,对于零售业全局把握和发展趋势研究,对于市场监测与宏观调控研究,都是应该加强的领域。

充实研究内容和丰富研究方法 商业尤其是零售业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的关系日益紧密,国家调整经济政策,势必影响零售业的发展。对于国家一些重要的经济工作会议,零售学术研究要保持高度关注并给予及时的理论研究和后续追踪。当然,在掀起对某一热点问题研究高潮的同时,对其他理论的研究也不能偏废。

在零售学术研究时,可以采用规范研究、实证研究、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等很多方法,还可以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为我所用。

零基础学会计实务篇4

【关键词】经济统计;GDP;居民消费;政府消费;贸易差额

一、经济统计要点分析

GDP计算为核心经济统计计算方案,此内容指标可反映最初需求变化。通常情况下,其主要分为消费需求内容和投资需求内容以及相关净出口需求内容。前者为支出法GDP核算末端消费环节,整体资本形式总额即为投资需求,后者则主要是指货物要素及服务进出口要素。需要注意的是,居民消费内容和政府消费内容涵盖在三种不同需求类别之中,我们通常所说的资本形成总额内容为存货增加,而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数据内容也包含在内,货物和服务进口操作环节结束后总额数据被货物服务出口额度数据相减,之后在此基础上得出最终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值。支出法消费需求理念中,居民消费会被消费品零售总额内容所取代,政府消费代替模式与前者不同,其以财政支出代替模式为主,在投资需求中,内在固定资本代替方即为固定资产投资,净出口需求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操作环节替代模式则为海关统计贸易差额替代。

二、传统经济统计指标与对应支出法GDP间核心差别要点分析

(一)居民消费与消费零售总额内容二者差异性分析

在消费需求中,居民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内容之间存在较大差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含了农村居民住户销售内容和城镇居民住户销售内容,不仅如此,企业销售内容和事业单位销售内容均涵盖其中。居民消费过程中排除事业单位销售和企业机构销售可能。社会消费品零售数据统计时不应忽略建筑材料消费状况,此类建房支出实际上归属于基础性投资领域范畴之内,居民群体所购建筑材料自身本就属于整体居民投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点操作环节,居民消费中并不包含此项事宜。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排除居民群体自产产品和自用产品存在可能,教育服务内容和医疗服务内容以及文化艺术服务内容等均具备一定社会主义市场服务特质,上述内容均与居民消费标准、概念相违背,主要属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民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二者之间存在较大区别且差异性尤为明显,拒绝随意替代状况产生,以免对社会主义经济不断向前发展造成消极阻碍。

(二)政府消费要素与对应财政支出要素二者差异性要点分析

投资性支出内容、转移性支出内容和相关经常性业务内容共同促成财政支出产生,政府消费具备简洁性操作特质,仅含有经常性业务支出选项,投资性支出内容和转移性支出内容与若干政府消费标准不相符,因而不被涵盖于政府消费内容序列之中,此类消费规划任务由政府自身执行,固定资产折旧内容实际上也属于政府消费流程中的一种,但不以正规财政支出形式产生。金融危机阶段,可靠型财政手段较为实用,财政支出结构系统合理化构建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基础性社会保证效率和操作质量,其内在投资性内容和本体转移性支出内容增长幅度皆明显提升,从上述阐述内容中可以明确看出,二者差别尤为巨大。

三、中国经济统计水平提升方案要点分析

(一)有效区分消费支出与对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间的差别

经济统计过程中,农村居民群体消费支出和城镇居民群体消费支出二者取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现象十分普遍,之后在此基础上以季度分析模式为主,将基本居民消费情况进行最终当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析,使得经济统计结果愈加趋于准确、属实。实际结果与之背离,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内容与居民消费内容间仍旧存在诸多不同点,最为常见的例子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不包含内容主要有建筑材料费用支出,居民自用产品消费支出和自产产品消费支出涵盖其中,除上述内容外,社会教育服务、社会医疗服务、社会文化艺术服务实质上是消费品零售总额内的核心要素,但其性质并不属于居民消费,且不符合居民消费本体标准,所以有效借助居民消费支出进行对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代替会出现阻碍,因为二者差异性与不同点相对较大。

(二)注重贸易差额操作并进行侧重分析

广义之上的贸易差额分析主要是指货物和服务进出口过程的仔细分析和调查,对现有经济统计各个操作环节加以实时理解、监管、分析,净出口需求现状和特点应认真考察和研究,对具体贸易差额变化信息进行深度分析,不能遗漏货物和服务进出口过程中所造成的价格变更差异,通过综合考察与均衡制约促使大众群体对经济统计进行深度理解。经济统计过程中选取贸易差额方法,将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去除掉。如何正确理解经济统计尤为重要,贸易差额变化状况和服务进出口价格前后阶段变动差异性均应考虑在内,经济统计环节操作中需要特别注意贸易差额增长率要素与对应货物服务进出口增长率间的差异度,此部分内容需要理解深刻才能对经济统计有一个高层次认知,促进我国经济水平的长期稳定提升。

三、结束语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呈稳步提升态势,但经济发展阻碍因素繁多,经济发展调节问题至关要,有效处理此类问题推动我国整体经济水平不断提升。通过数次分析和调查可以看出,GDP数值以我国宏观经济统计指标形式产生,之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经济发展具体现状及特点反映,在社会主义经济运转过程中占有核心地位,需有效区分消费支出内容与对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间的差别,注重贸易差额操作并进行侧重分析,以准确理解中国统计。

参考文献

[1]张颖菁,刘娟娟.金融危机下,经济增长的出路何在――基于我国近几年国内外经济发展数据的实证分析[J].江苏商论,2009,(10):13-15.

零基础学会计实务篇5

工学结合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的涵义与特征

工学结合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是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结合成一体的课程,它的核心特征是“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和建立职业认同感相结合;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符合职业能力发展规律与遵循技术、社会规范相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学生通过对技术(或服务)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所进行的整体化感悟和反思,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特点,概括为一句话就是“在工学结合的课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即工作和学习是一体化的。

工学结合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改革与实践

1.以职业活动分析为基础,提炼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明确课程目标

学校组织调查小组,实地走访了全市多个工业园区的对口企业,涉及机床制造、汽车整车生产、汽车零部件制造、饮料生产、机械零部件生产、电梯制造等20多家制造类企业,了解数控技术专业人员岗位典型工作流程、工作任务及岗位要求。在调研过程中,召开了实践专家研讨会,听取了企业专家、技术能手、往届毕业生和实习生的意见及建议。确定数控技术专业人员的典型工作任务主要有:机械工程图绘制与识读、计算机绘图、使用普通机床加工零件、使用数控机床加工零件、零件质量检测、机械零件工艺规程制定、机械装配、机械设备维护维修、机械产品设计、企业经营管理等。其中机械产品设计、机械设备维护维修、机械装配等对应课程“机械设计基础”。根据各典型工作任务的难易程度及相关性,整合归纳专业行动领域,再进一步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

由此明确课程目标为:“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机械设计及创新能力,具有机械设备安装与维护的能力。同时掌握构件的受力分析与强度计算,常用机构与传动的应用、设计与计算,常用机械部件的拆装与维护,以及典型机械系统的使用与维护知识。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及机械类产品的设计、制造、检测和维护等奠定基础。”

2. 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设计学习情境,确定学习任务

学习情境是在典型工作任务基础上,由教师设计用于学习的“情形”和“环境”,是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化”处理的结果。在分析了数控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能力要求的基础上,设计了“简易起重吊车构件的静力分析与尺寸确定”“牛头刨床机械传动系统分析”“ 单级直齿圆柱齿轮减速器主要零部件的设计与选用”和“机械装调”4个学习情境。学生通过对实际结构中构件强度的计算、真实机床传动机构和传动装置的观测与分析,基于构件尺寸确定、撰写机构分析报告和设计选用减速器各主要零部件的工作过程展开学习,改变了过去与任务相脱离、单纯学习知识的课程模式,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日后从事机械类工作应具备的与岗位工作相适应的综合知识和技能,达到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目的。

学习情境设计的重点,是设计与表述能够反映这一学习情境的学习任务。学习任务是用于学习的工作任务,全称为“工作与学习任务”,即“用来学习的工作任务,学习的内容是工作和通过工作完成的学习任务”,又称为“学习性任务”。学习任务是职业院校能实现的学习与工作任务,是学习领域课程的基本教学单元。本课程将4个学习情境具体化为22个学习性任务,如“单级直齿圆柱齿轮减速器主要零部件的设计与选用”这一学习情境就划分为齿轮传动设计、轴的设计、键连接的选用、轴承的选用、联轴器的选用、螺纹连接的选用等6个学习性任务。

3.以学习情境为出发点,设计课业,编写课业文本

课业是根据学习情境设计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或自主完成的综合性学习任务,是学习情境的物质化表现。它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技能的同时获得关键能力,特别是与自我发展最紧密的学习能力。课业需要专门的文本文件来表达,主要包括针对教师的“课业设计方案”和针对学生的“学习材料”,简称“学材”。

“课业设计方案”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指导性文件,是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中采用的新型教案,主要包括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教学资源、教学组织与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和评价方式等。

“学材”是广义的教学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称为“工作页”。与传统的教科书相比,它是用于“直接帮助学生学习”的教学材料。“工作页”常以引导问题的形式出现,因此也被称为“引导课文”。它应从学生的工作和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产生问题和疑问,促进学生思考和反思;突出学生的职业活动,让学生通过在工作情境中的经验性学习,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例如,在“牛头刨床连杆机构分析”这一任务中,可从学生们熟悉的牛头刨床切削工件的过程入手,让学生观察切削速度和退刀速度是否相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很容易观察出刨刀慢速切削、快速返回这一运动特点,自然会产生疑问:这是什么特性?是如何产生的?继而设置一系列引导问题:什么样的机构会产生这种特性?速度的差异和哪些因素有关?此连杆机构的传力性能怎样?如何保证机构具有良好的传力性能?让学生藉此来学习新的知识、制定计划、完成任务,并对获得的工作成果和经历的工作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学生通过真实的机构分析过程,构建自己的有关连杆机构特性的知识体系,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体验工作世界,形成职业的认同感,并通过拓展学习“根据运动要求设计一连杆机构”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4.以学生为主体,采用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学习任务以“工作任务单”的形式下达,学生在“工作页”的引导和教师指导下,自学、思考、查阅资料、收集信息、调研分析、制定计划,小组协同工作,完成工作任务,提交工作成果。每项工作任务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6个步骤完成。在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方式方法,训练学生的基本设计技能和操作技能,学生始终处于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较高,学习效果较好。

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教:教会学生静力分析和强度计算、常用机构、机械传动及通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类型、特点及应用等基本知识。学:让学生真正学到常用机构、机械传动等基本理论和失效形式及设计方法,掌握通用零部件的正确选用方法。做:让学生真正动手,进行简单的机械机构分析和零部件设计、装配,掌握简单传动机构及传动装置的工作性能、维修和保养知识。

学生通过任务完成过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自主学习相关知识;讨论工作任务,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动手能力、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通过汇报、答辩、演示等方式,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培养组织表达能力等。教师对学生完成的任务进行总结与点评,肯定成绩、找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成就感。

5.以过程控制的理念,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突出能力本位考核

考核重点放在对学生的职业能力综合评价上,考核方式采用过程考核(70%)与期末理论考核(30%)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考核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综合能力。其中过程考核分为平时考核与单元考核,平时考核依据平时成绩评定标准,按平时表现、出勤、作业情况进行考核,占20%;单元考核,依据单元考核评价标准,按学生完成每个学习性工作任务情况进行考核,最后计算平均成绩,占50%。期末理论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以闭卷笔试的方式进行。

零基础学会计实务篇6

关键词:工作过程;机械基础;一体化教学;

作者简介:邓铭瑶(1953-),男,广西宜州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湛年远(1972-),男,广西桂林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广西南宁530007)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6-0044-02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产生这一矛盾的主要原 因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具有明显学科化倾向的课程模式不协调。当前高职教育所面临的核心任务是课程改革,其中,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已经成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通过“做中学”,学生亲自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在完成典型的、具有综合性的工作任务过程中获取工作过程知识,形成职业能力。

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机械基础”一体化课程内容整合

1.传统机械基础类系列课程综述

机械基础类系列课程是工科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必修的重要技术基础课,是培养学生具有初步机械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并在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课程。传统的机械基础类课程设置一般为: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构与零件等,其特点是各门课程自成体系,学科性、系统性和理论性强,经典理论多、概念抽象、知识面广,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的完整性。这种传统的课程模式和教学方法存在的缺点及不足日益突出,一是课程的学科性强,机械基础类课程难以实现整体优化,学生很难将各门课程中学到的知识有机联系起来,形成整体化的职业能力;二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往往是平行或分离的,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工程技术实践应用能力不足,与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高职培养目标背道而驰。

2.课程内容整合

“机械基础”是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的一门必修主干课程,其主要任务是为学生日后从事热力发电厂运行巡检、锅炉和汽轮机安装、辅助设备安装维护与检修等方面技术工作,培养必须的制图识图、机械分析、机械设计、机械检修等专业基础能力,同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基础和支撑作用。

热力发电厂是由众多机械设备组成的一个十分复杂的生产系统,涉及机械、电气、热力学、自动控制等多个学科。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的高职毕业生从事的工作岗位主要有集控运行员、水泵检修工、管阀检修工、汽轮机检修工、锅炉检修工、输煤值班员、锅炉及汽轮机安装工等,随着企业运行和管理制度的改革,现、供电企业推行的是全能值班员制度,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运行、巡检、检修等良好的综合职业能力,强调企业的良性发展以及员工的自我价值和发展空间。

学校邀请行业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围绕全能值班员工作岗位对“机械基础”课程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以典型热力发电厂的热力系统及其主、辅机设备的分析、绘制为载体,设计热力系统图绘制、热力系统机构分析、热力系统受力分析三大教学项目,将机械制图、机械零件、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四大知识模块融为一体,开发工作过程导向的一体化课程,围绕典型工作任务,做学教一体化,突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实现课程的整体优化。如表1所示。

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机械基础”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

1.基于热力系统图绘制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

热力发电厂典型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有:热力系统图识读、零件图和装配图的识图、AutoCAD生产过程流程图及生产系统图绘制等。在“机械制图”课程模块的教学中,以热力系统及其主、辅机设备的绘制为学习载体,以具体的项目任务为引导,按照小组学习法的教学组织形式,AutoCAD及传统手工绘图工具相结合。通过常用电力工程图形符号、热力设备图形符号和主、辅机设备零件图、装配图以及典型热力系统工程图的绘制训练,集教、学、做于一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掌握机械制图理论和手工绘图、AutoCAD软件绘图能力的同时,初步掌握热力系统主、辅机设备的结构原理,弄清热力系统中各设备间的连接关系,使学习内容更贴近专业和生产实际。在达成课程学习目标的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专业能力,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其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2.基于热力系统机构分析的“机械零件”课程教学改革

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毕业生的典型工作任务之一是热力设备主、辅机设备的安装与检修,如锅炉安装与检修、汽轮机安装与检修、水泵安装与检修、风机安装与检修、管阀安装与检修等,工作内容包括设备故障诊断、机械拆装、零件维修、标准件选用以及设备调试与保养等,要求学生能够识读设备装配图和零件图,熟悉设备的用途、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工作性能和工作条件,了解各零件的装配关系及作用,分析设备故障原因,编写维修计划。

在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课程模块的教学中,按照热力设备机械维修工的工作过程,结合锅炉、汽轮机、水泵、风机等典型热力设备中的V带传动、齿轮传动、曲柄摇杆等典型机构以及滚动轴承、滑动轴承等零部件的拆装、分析、设计等工作任务,组织课程教学内容,将不同章节的课程内容,通过具体的工作任务组织起来,打破课程的学科体系束缚,实现课程教学的整体优化。如在多级水泵的拆装实训中,学生先将多级水泵解体拆卸,然后对水泵轴、联轴器、键联接、螺纹联接等进行观察,分析其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绘制水泵的结构组成示意图,计算、填写表2所示的主要零件分析计算表,最后按照装配要求完成水泵的装配。在水泵及其典型零部件的拆卸、分析、计算、装配工作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的相关知识,顺利达到课程目标,又对典型热力设备的结构原理及其拆装、维护等工作内容有了良好的认知和了解,整个教学过程生动、形象、直接,贴近岗位工作实际,实现“课岗融通”,为其后续课程及日后的岗位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3.基于热力系统受力分析的“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改革

工程力学主要研究物体机械运动规律以及构件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计算等问题,与工程实际问题联系紧密,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一部分内容。因此,该课程模块的学习,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工程力学课程模块的教学过程中,结合热力系统中常见的桁架、梁、轴等典型零部件的受力分析计算为学习载体组织课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以具体的工作任务为驱动,组织学生围绕实际工程结构的力学模型构建、典型构件的受力分析、应用平面力系静力平衡方程对构件进行受力计算、对构件的基本变形进行三类强度计算等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和计算,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脑、动嘴和动手,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掌握工程力学在热力系统实际工程问题中的应用方法,逐步形成实际工作能力,顺利达成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法能力的教学目标。

三、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利用

配合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承接了电力行业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的编写任务,组织教师按模块化教学完成《机械基础及机械实训》高职高专教材的编写,由中国电力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使用效果良好。

配合课程教学改革,建立了“热力辅助设备一体化”实训室,配备机械装调技术综合实训装置、典型机械设备、典型机械零部件、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机械制图、机械拆装、计算机绘图等教学训练。此外还与火力发电企业合作,共建工学结合的“厂中校”,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可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实习和现场教学,有效保障了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四、改革课程考核方法

在课程考核方法上,树立以“能力测试”为中心的现代考核理念,建立基于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采取答卷与口试相结合、理论考试与实践考试相结合、答辩和现场测试相结合的多维度考核方式,对学生的每个学习阶段均进行考核,据此建立学生的学习绩效考核档案,并进行动态公示,每个学生均能清楚自己在各个阶段的学习成效,使考核评价贯穿于课程学习的始终,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

五、结束语

实践证明,基于全能值班员工作过程的“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将课程教学与实际岗位的工作任务相结合,教学内容贴近生产实际,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好,对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具有良好的基础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晨,陈希正,郝艳春.大检修组织运维一体化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9):12-13.

[2]赵雪峰.“热工测量技术”课程教学研究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

(2):64-65.

[3]葛晓霞.应用型“汽轮机”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

零基础学会计实务篇7

所谓任务教学法,就是以工作任务为核心来训练技能并建构专业知识的教学法。按照工作任务的相关性进行课程教学设置,并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和组织内容。工作任务根据工作岗位的实际情况进行选取或设计。

一、在数控专业中应用“任务教学法”是大势所趋

一方面,现阶段我校仍旧沿袭普通中学常用的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强调理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严密性。而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正是现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弱项,他们不善于逻辑思维,不善于从理论推导得出结论,所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着严重的厌学情绪。

另一方面,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是大势所趋,现代化的制造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越来越高,精密机械制造业广泛采用先进的数控技术,劳动力市场出现数控技术应用型人才严重短缺的局面,数控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中职学校作为“蓝领”――生产第一线技术工人的培养基地 ,应针对传统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教学需要的事实,及时调整教学模式 ,快速高效地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质量技术工人。

基于以上原因,我校在数控技术专业中采用“任务教学法”,以能力体系为基础代替以知识体系为基础,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技能和知识,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实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学目的。

二、“任务教学法”的实施

首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作为课程标准,使学生全部达到中级工技能水平以上,使部分优秀学生达到高级工技能水平。我们根据课程标准,在行业专家对本专业所涵盖的岗位进行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确定各课程的结构,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确定各课程的内容,课程内容涵盖“数控技术工”职业资格能力中的考核模块。教学实施通过把本课程所要求掌握的基本技能按工作过程分解成若干项目并创设工作情景,借助实训引入相关的专业知识,倡导学生在“做中学”,在工作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技能应用,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技能和知识,形成规范的职业素养,增强学生职业能力拓展的后劲,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其次,围绕这一总目标, 根据工作过程导向,结合工序和工作情境,将工作项目与工作任务进行整合。我们要求数控专业的学生在二年级上学期进行数控操作的实训,通过各个任务使学生全部达到数控机床操作工中级技能水平,使部分优秀学生达到高级工技能水平。主要包括数控机床(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和加工中心)的结构、操作界面及程序编制,能根据所给零件图熟练地进行程序制、输入调试、零件装夹、刀具选择及装夹,直至加工出合格的零件。完成了以上所有目标且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可以学习高级工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好的可以通过竞赛的形式考取高级工的职业资格证书。

三、具体案例分析

现在,以“任务教学法”在“数控车床编程与加工”中的应用为例,具体分析“任务教学法”在数控专业的应用。

在教学中,首先分析本课程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将整个课程划分为若干个具有递进性和连贯性的“任务”。每个任务都是一个具体的加工步骤,都含有编程和加工的新知识和新技能,以任务带动教学,由浅入深地把知识和技能渗透到任务的实施过程中。

任务是为了学习编程中的各种编程技巧――“循环指令的选择”而设定。在此任务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编程方法。本任务训练的侧重点是循环指令 “G71、G73、G70”的编制,并利用所编程序加工出合格零件。

任务教学应按照任务确定、任务分析、任务计划、任务实施以及任务评价的过程进行。

1.任务确定

某中型零件制造企业,接到500件阶梯轴订单,要求三天内完成生产,订单提供有阶梯轴的零件图纸,如图1所示。

要求将该零件外圆加工程序进行编制并传输到数控车床中。并按照数控车床操作工的要求,根据阶梯件的零件图和作业指导书要求进行首件试生产,并检测加工精度,以便实现批量生产。

2.任务分析

师生共同分析该零件的结构特点、加工要求和完成加工任务可能的工作过程。教师提出优化程序的设想,引导学生在机床说明书和其他参考书中查找有关“车削循环”的资料,进而确定采用哪一种循环来完成该零件的加工。

3.制定计划

师生共同探究完成任务的途径和方法,确定任务的工作流程和组织形式;分小组讨论零件的加工工艺;师生共同探讨车削程序的编写方法;学生独立编写该零件加工程序,并用仿真软件校验程序;分小组交流程序的编写技巧,修正程序;在数控铣床上独立完成零件的加工;师生共同检验零件的加工质量。

4.任务实施

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学生按照计划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各阶段的任务,并提供明确的活动记录,包括加工路线、加工参数、程序单、在数控车床上试切加工零件,并检验零件尺寸及产品质量。

5.任务评价

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完成的效果和质量。对零件的加工质量进行评价,对项目完成过程中的工艺合理性、程序优化、机床操作水平、独立处理问题以及合作交流能力等综合评价。注重过程评价避免了以前的结果评价,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实施任务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任务引领必须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引领知识、技能和态度,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再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第二,产品驱动任务引领型教学法主张把关注的焦点放在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所获得的产品,以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以“解剖麻雀”的方式,通过完成典型产品或服务,来获得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

第三,目标要具体。任务引领型教学课程要求对课程目标做出清楚、明确的规定,以更好地指导教学过程,也可以更好地评价教学效果。

第四,内容要实用。任务引领型教学课程强调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不求理论的系统性,只求内容的实用性。

零基础学会计实务篇8

关键词:汽车制造加工工艺;教学改革;工程案例;工程能力;改进措施

自2009年起,连续6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在2 000万辆左右,双双跃居世界首位。汽车专业毕业生就业呈现供需两旺的局面,同时也面临着培养汽车制造的工程能力人才的紧迫性、教学改革必要性和重要性。汽车企业要求学生在业务素质、专业基础、专业技能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应用能力方面进行比较系统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就业后能较快地适应职业岗位的工作需要,实现从合格毕业生到职业岗位的转变,体现了以提高工程能力作为服务宗旨和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1课程特点

汽车制造加工工艺是汽车工程类相关专业的主干技术基础课。课程具有理论性强、知识点多、工程化明显、实践性突出、关联度大、涉及面宽等特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汽车零部件金属切削过程基本规律、机械加工的基本知识和具有产品质量、公差与配合的基本知识,掌握汽车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和工艺装备的设计方法,初步具有工艺分析、机械加工工艺步骤、工艺尺寸链计算和刀具与量具选择与应用及工艺装备的设计与分析的能力。

2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2.1汽车制造加工工艺与相关课程知识的衔接较差

通过连续5年的课程教学和课程设计中,学科组体会到汽车制造加工工艺与机械制图、汽车构造、发动机原理等课程的知识衔接协调性不好。例如,在汽车的零部件加工和装配涉及到的设计基准与工艺关系和汽车构造衔接不上。

2.2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不足

工程设计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以下方面:粗基准的选择不合理,对基准的概念理解不透,工艺基准与设计基准之间的关系不清,粗基准与精基准混淆;精基准选择不合理,不能将精基准工艺基准与设计基准之间选择得当。

2.3学生反应不积极无兴趣

学生课堂、实习和课程设计反应不积极,表现为似懂非懂,一知半解,课程设计中大部分学生依赖网上提供现成的工艺和夹具照抄,没有自己的思想;大部分学生靠“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学生对知识缺乏思考与巩固,考试成绩不理想。

3教学的改进措施

3.1通过工程案例加强课程之间知识点内容的衔接,形成课程之间网络教学模式

建立主干基础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衔接,将汽车构造、机械制图等课程知识应用于本课程,以零件工程案例进行举例解决课程知识的衔接较差这个问题,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工程案例:在汽车制造工艺中零部件加工及装配涉及到的设计基准与工艺基准的关系和汽车构造衔接不上,在汽车制造工艺讲到精基准设计原则之一的“基准重合原则”难以理解,可以通过曲轴的加工工艺案例来进行启发说明。曲轴的加工工艺通常采用曲轴的主轴颈作为定位基准,遵守精基准的“基准重合原则”,在制造工艺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出汽车构造中讲到曲轴的组成之一有主轴颈和主轴颈功用是支承曲轴旋转,曲轴旋转需要主轴颈放入缸体主轴承座孔中有了支承才能旋转,主轴颈与主轴承座孔之间需要相互配合,主轴颈就是曲轴的装配基准,而曲轴设计时通常将装配基准作为设计基准。这样“设计基准”与“工艺基准”重合原则就不难理解了。

3.2模拟真实环境,以工程案例加强理论与工程实践应用与培养

以汽车企业的真实环境和零件为基础,将典型汽车零件分为5个工程领域(齿轮类、拨叉连杆类、法兰盘类、箱体类、轴类),每个工程领域分为简单零件、中等难度的零件、难度较大的零件、难度大的零件等四个学习情境。通过零件复杂程度的增加,来逐步提高学生的汽车零件机械加工工艺的认知能力、应用工程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每一教学情境内,又以汽车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和夹具设计为主线。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到机械制造所需的机床、夹具、刀具、制造工艺等知识,以及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5个工程领域的案例充分考虑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注重理论课程设计的分析与讲解,充分体验案例教学方法的有机运用,真正做到了“会学能用”的工程能力,实现了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的双提高。工程案例:以发动机连杆机械加工工艺中“粗基准的选择”为例说明粗基准选择遵守原则,连杆上下两个平面的加工先以连杆的上端面A为粗基准来加工,另一端面B和钻扩铰连杆小头孔的工序以连杆小头的毛坯外径定位粗基准,体现粗基准选择遵守重要表面的加工余量均匀,尽量选毛坯或设计基准、保证工件上加工表面和不加工表面之间位置精度以不加工表面为粗基准、以加工余量最小的表面为粗基准、粗基准表面就平整、一般只用一次。

3.3采用“组内设计”和“组间审核”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教、学、练、做、赛”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倡导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推动学生主动学习,不要被动学习,不要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形成“教、学、练、做、赛”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组建3~5人的兴趣小组,建立组长负责制,小组自愿选择相关题目,以“组内讨论式进行设计”初步确定自己小组加工方案,组内方案确定后进行“组间答辩式互相审核”的阐述说明,听取其他小组的意见作为参考,形成对比分析和评价。最后,由教师对各小组的制定的工艺和工装进行总评,指出各小组设计的优缺点,修改各小组方案和设计的不足,最终形成较合理的设计,这样可充分发挥小组和整班的团队合作力量,以充分调动并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一头雾水、丧失信心。例如在学习工程领域中学生通过对汽车拨叉的尺寸、形位公差、加工精度进行分析掌握钻削、铰孔、铣削方法的加工,再拟订拨叉的工艺路线和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对拨叉装夹的分析与选用掌握常见典型定位方式及定位元件及定位元件所限制的自由度。最后,通过基准的选择、切削参数的选择学会如何使用机械加工工艺手册。这样,以零件工艺路线为主线,随着问题逐步深入,学生的探究兴趣越来越浓,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增强。

零基础学会计实务篇9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 《机械零件》 实质 教学项目 问题

在机电一体化专业的高等职业教学中,《机械零件》课程是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教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常用机械零件的类型,掌握不同场合下典型零件的选择方法,并对其强度进行校核,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对简单的机械结构进行分析和设计。传统教材的课程设置是先将各种零件进行介绍,然后再进行2―3周的课程设计,将前面学过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由于教学目标不明确,各种零件之间的联系不是很明确,显得杂而乱,再加上一定难度的公式计算,所以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若将项目教学法引入其中,在明确的工作任务的驱动下,引导学生一步步完成各项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掌握并运用理论知识,就可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项目教学法的实质

项目教学法是组织学生真实地参加项目设计、履行和管理的全过程,并使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项目教学法旨在通过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实施完整的项目,使学生通过对实际工程项目的认识与了解,通过动手实践完成项目的制作,学习并掌握构筑于该项目平台上的相关理论知识。项目教学的目的是将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项目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实现了三个“中心”的转变:一是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二是由以教材为中心转变为以工程项目为中心;三是由以学生接受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工作为中心。项目教学的教学设计必须真正体现出这三个转变和区别,而项目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围绕上述三个“中心转变”和它们的区别组织教学。

二、教学项目的选择

一个项目是一项计划好的有固定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的工作。原则上项目结束后应有一件可以看到的产品。

“减速器设计”是《机械零件》课程设计的传统题目,它涵盖了该课程所学习的大部分内容,有利于全面地考察学生对轴、齿轮、螺纹联接、轴承等重要零件的掌握情况。与减速器设计有关的参考资料较多,学生在做产品的时候,在图书馆中可以找到许多相关资料,难度适中,作为第一个项目是非常合适的。

为了顺利完成该项目的教学目标,教师首先应将相关的理论知识如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机械基础、公差配合、工程材料等课程中有用的知识点归纳总结,纳入教学范围。尽管这些知识学生已经学过,但由于学生基础知识底子薄、计算能力差,学习间隔时间长,在知识的运用上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因此在理论模块中学生应有目的地进行强化训练,为零件的设计和校核打好基础。

“减速器设计”项目的完成使学生有了一定的成就感,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基本的训练,但并没有完成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因为我们培养的是“能力型、素质型、创造型”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后期项目设置方面应加大结构自主设计的难度,可通过到企业和市场调研,开发更贴近企业的生产实际的简单结构,如摩托车的传动结构设计、简单工作装置设计,夹具设计等,提高挑战性,激励学生走进真正的设计领域。

三、项目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1.需要开发配套的教材或教学指导书

教材开发应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岗位需求为基准,以典型零件为项目,以模块为单位,采用项目教学法的形式贯穿。教学计划应请企业、行业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一起来制订,最终以企业的需求为依据,以职业标准为切入点,进行职业岗位的分析,最后确定工作任务。教材编写时应组织骨干教师讨论,全员参与,将每一个教学内容细化科学化,以确保知识点够用而又不多余。

2.需要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执教

《机械零件》项目教学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综合性课程,要求指导教师具有“双师”素质,既懂理论知识又懂实践操作。项目进行中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指明设计思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解答疑难问题和按设计进度进行阶段审查,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及时调整难易程度,对某些环节进行调控。教师应经常到企业学习调研,结合生产实际,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将现代先进的设计思想和理念寓于执教内容。

3.需要配置齐全的实习实验设备

为了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降低学习难度,应建立一间与本课程教学内容相配套的实验室,例如教学所需要的一级、二级各类齿轮减速器的模型,各种轴、轴承,螺纹联接件等典型零件,摩托车的传动机构、电动机模型,等等。通过对齿轮减速器的观察、拆装,学生清晰地看到各零件之间的联接关系和传动过程,明确各零件的作用,能够分析其工作特点、受力情况和破坏原因,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

4.建立合适的课程评价体系

每个项目完成之后,教师应及时对照课程要求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检查其分析思路、计算过程是否正确,零件图绘制是否有遗漏,强度校核是否准确等,对教材中的内容及时查漏补缺。

教学实践发现,“项目教学法”能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书本的理论知识,更使他们学会如何灵活运用这些知识。“项目教学法”充分发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全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应变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何元庚.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

[2]孙德志,张伟华,邓子龙.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6,8.

零基础学会计实务篇10

关键词:零基预算 工作计划 经费预算

每到年末,各部门“突击花钱”的现象屡见不鲜,而到了年初,管理者面对提交上来的预算草案禁不住提出了种种疑问:钱花的有没有必要、能不能满足工作需要等等。这些现象说明传统的预算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转变成为一种必然。零基预算就是一种选择,它起源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末期引入我国,开始应用于政府部门预算的编制,之后在企业管理中逐渐得到推广。本文从企业财务管理的角度出发,对零基预算与传统预算进行了比较,并选择经费预算业务论述实际工作中零基预算的运用。

一、零基预算与传统预算的比较

零基预算法全称为“以零为基础编制计划和预算的方法”,这种预算不对以往的业务活动形成的基础数据进行修正,而是重新审查每项活动对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意义和效果,排出各项活动的优先次序,并据此决定资金和其他资源的分配。由此不难看出,零基预算首先是业务管理的过程,然后才是预算的编制。它与传统预算相比,有以下几点不同:

(一)预算的控制目标不同

传统预算着重从货币角度出发,以金额的多或少来判断预算执行的效果;而零基预算,首先考虑业务的必要性和对企业总体目标实现的贡献,预算控制目标服从于企业的总体目标。

(二)预算的起点不同

传统预算的编制是以上年形成的决算结果为起点,结合以前年度成本控制经验,考虑本期新增业务所需支出后调整完成的;而零基预算则是以零为起点,按照可供分配的资源确定具体的预算额度。

(三)预算分析的内容不同

传统预算在编制时,重点是对新增业务进行成本效益分析,而对过去发生过的同类活动,则延用原有预算额度(或同比例调整);而零基预算首先要预测经营业务总量,通过成本效益分析确定其重要程度,从而确定资源分配依据。

二、采用零基预算编制经费预算的主要工作内容

(一)根据工作计划测算业务量和经费预案

各部门在制定下年度工作计划的同时,依据计划内容测算完成计划目标所需的实际业务量。首先是目标分解,将目标的实现划分为各个具体业务,如招聘、培训、会议、调研、接待等等。其次是针对业务内容编写资源需求计划,初步估算所需的人力资源、物料消耗、设备器材等等需求。最后提出支出的标准建议,形成初步的各部门经费预案。

(二)成本效益分析

部门经费通常与企业收入不直接相关,因而此处的成本效益分析是指经费支出与工作目标的比较。由预算管理部门汇总整理各部门的经费预案和部门工作计划,向企业管理层(预算管理委员会)提交,由管理层对部门工作进行权衡,依据部门计划对企业总体目标的影响程度,并考虑预期的支出,确定各项业务的重要程度,比如将业务区分为必要、需要及一般三个等级。

(三)编制经费预算草案

预算管理部门根据企业总体成本水平,依据各部门业务的重要程度,分配给各部门经费预算额度,各部门再进行细分。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预算管理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在经费预算额度上可能会有不同意见,业务部门应提出更为详尽的业务内容和支出标准,预算管理部门应再次平衡各部门的需求,如此往返几次,必要时将争议提交至企业管理层决策,最终得到一致认可的预算结果。

(四)预算审核

预算管理部门将经费预算草案提交企业管理层(预算管理委员会),由管理层对草案进行最终审核。审核的过程不仅是对预算数字的确认,更重要的是明确各部门所应完成的工作任务,将部门的预算与实际业务紧密结合。

(五)下达预算方案

管理层批准后,企业正式下达预算方案,对预算方案的编制方法、依据和考评原则,应在企业内部完全公开,以指导后续的预算调整和考评工作;考虑到经营信息保密的需要,完整的预算方案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公布,但各部门的具体预算应在部门内部公开。

三、实施零基预算的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预算中的主观因素

零基预算仍离不开管理者的主观判断,部门的业务量需要预测,企业的总体成本支出水平也需要预测;另一方面,业务的重要程度还是需要主观判断,每个部门都会认为自己的工作重要,这就需要管理者进行决策,通过集体智慧来区别其重要程度。

(二)各项工作的衔接

前述零基预算的工作内容,很多时候是穿行的,这是实际工作的需要。比如,部门在制定经费预案的同时,就应主动与预算管理部门沟通;企业管理层在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时,预算管理部门应将企业的总体收支计划一并提交,以利于管理决策等等。

(三)预算考评的依据

尽管零基预算主要是一种预算编制的方法,但预算考评对其实施效果有很大的影响。由于零基预算是以业务量为基础编制的,因此在年终考评时,应同时关注预算和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如部门的经费决算额均低于预算,并不一定是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好,而要看其年初计划的工作任务是否完成,是否达到了计划的业务量,如果业务量没有完成,而预算没有相应降低,就应受到考核,否则各部门对零基预算的支持会大打折扣,效果一定不好。

零基预算有利于调动各部门参与预算编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提高预算管理水平;但它也不是完美无缺的,管理成本的增加、分析和决策的主观性,都会影响其实施的效果,因此,零基预算也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