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交社会养老保险十篇

时间:2023-10-11 17:26:32

如何交社会养老保险

如何交社会养老保险篇1

一、军人退出现役时国家都给予退役养老保险补助吗

国家给予退役养老保险补助的前提条件是军人退出现役并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此外,以下四类军人退出现役按其他规定享受养老待遇,国家不给予退役养老保险补助:

(一)军人退出现役到机关事业单位的,其养老保险办法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二)军官、文职干部退出现役自主择业的,由安置地政府逐月发给退役金。

(三)军人退出现役采取退休方式安置的,实行退休金保障制度。

(四)退出现役的一至四级残疾军人,由国家供养终身,其生活保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二、退役养老保险补助金额如何计算

军人退役养老保险补助由军人所在单位后勤(联勤、保障)机关财务部门在军人退出现役时一次算清。军官、文职干部和士官,按本人服现役期间各年度月工资20%的总和计算;义务兵和供给制学员,按本人退出现役时当年下士月工资起点标准的20%乘以服现役月数计算。其中,12%作为单位缴费,8%作为个人缴费。

三、个人可以领取退役养老保险补助吗

退役养老保险补助并不直接发给个人,而是转移到地方负责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其中,单位缴费部分记入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个人缴费部分记入个人账户。

四、退役养老保险补助能增加退役军人的养老待遇吗

假设一名男性正连职军官,在军校学习4年(属供给制学员,假定4年期间下士月平均工资起点标准为1500元),任职后干龄10年(假定10年期间月平均工资为3500元),其退役养老保险补助金额为1500×20%×12×4+3500×20%×12×10=98400元。在其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后,其中的单位缴费部分即59040元记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个人缴费部分即39360元纳入到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其到达60岁退休时,不考虑利息因素,退休当月的个人账户养老金将比没有实行军人退役养老保险补助前增加39360/139=283元。

五、计划分配到企业工作的军官、文职干部,如何办理退役养老保险关系转移

(一)接收安置单位向军人所在单位后勤(联勤、保障)机关财务部门提供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开户银行、户名和账号。

(二)军人所在单位后勤(联勤、保障)机关财务部门,依据军官、文职干部转业命令,安置地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部门的报到通知和军队团级以上单位政治机关干部部门的审核认定意见,开具《军人退役养老保险参保缴费凭证》、《军人退役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信息表》,将退役养老保险补助通过银行汇至安置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转移凭证和银行汇款凭证复印件一并交给本人。

(三)本人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后,将转移凭证和银行汇款凭证复印件交给接收安置单位,由接收安置单位到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转移接续手续。

六、符合由人民政府安排工作条件、退役时未选择自主就业的士兵,如何办理退役养老保险关系转移

(一)由安置单位或者本人持军人所在单位后勤(联勤、保障)机关财务部门出具的《关于请提供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开户银行信息的函》,联系安置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获取开户银行、户名和账号,提供给军人所在单位后勤(联勤、保障)机关财务部门。

(二)军人所在单位后勤(联勤、保障)机关财务部门,依据士兵退役命令、安置地退役士兵安置工作主管部门的报到通知和军队团级以上单位司令机关军务部门的审核认定意见,开具转移凭证,将退役养老保险补助通过银行汇至安置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转移凭证和银行汇款凭证复印件一并交给本人。

(三)本人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后,将转移凭证和银行汇款凭证复印件交给接收安置单位,由接收安置单位到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转移接续手续。

七、由人民政府扶持自主就业的退役义务兵、服现役不满12年的士官和符合由人民政府安排工作但退役时自愿选择自主就业的士兵,以及复员的军官、文职干部,如何办理退役养老保险关系转移

(一)军人所在单位后勤(联勤、保障)机关财务部门于每年8月底前,给有关县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发出《关于请提供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开户银行信息的函》。县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在收到之日起的10个工作日内,将回执返回军队有关部门。

(二)军人所在单位后勤(联勤、保障)机关财务部门依据军人退役命令或者复员命令,开具转移凭证,将退役养老保险补助通过银行汇至本人退役时户籍所在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转移凭证和银行汇款凭证复印件一并交给本人。

(三)上述人员到城镇各类企业、社会团体就业或者以城镇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由单位或个人持转移凭证和银行汇款凭证复印件到就业所在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接续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八、军人入伍前已经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其关系如何转移接续

军人入伍前已经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和相应资金不转移到军队,由原参保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开具参保缴费凭证交给本人,并保存其全部参保缴费记录,个人账户储存额继续按规定计息。

军人退出现役后继续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由本人持原参保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开具的参保缴费凭证,按照国家规定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手续。

军人退出现役采取退休、供养方式安置的,经本人申请,由原参保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依据军人所在团级以上单位出具的《军人退休(供养)证明》和参保缴费凭证等相关手续,退还个人账户储存额,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九、军人退役养老保险补助年限如何计算

军人退出现役后按照规定办理了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手续的,退役养老保险补助年限与入伍前和退出现役后参加职工养老保险的缴费年限合并计算。

计划分配到企业工作的军官、文职干部,符合由人民政府安排工作条件、退役时未选择自主就业的士兵,退役养老保险补助年限计算为首次安置地参保缴费年限;由人民政府扶持自主就业的退役义务兵、服现役不满12年的士官和符合由人民政府安排工作但退役时自愿选择自主就业的士兵,以及复员的军官、文职干部,退役养老保险补助年限计算为户籍所在地参保缴费年限。

如何交社会养老保险篇2

市委、市政府:[本文转载自文秘站网-]

市国资公司《关于解决停产、半停产企业超龄、到龄不能办理退休问题的请示》中,提出对已经到龄或超龄未能办理退休手续的职工共15人(其中化肥公司5人、新星公司4人、冶炼厂6人)“由市人事劳动局、社保局对上述人员核定待遇、办理手续、足额发放;所需养老金由市社保局先行挂账,而后通过强化征缴、实现应收尽收”的意见,我们认为不妥。其理由如下:

一、养老金挂账,无政策依据。国家《劳动法》、国务院《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等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河南省、郑州市有关养老保险的文件精神,都要求用人单位必须为职工办理养老保险并及时足额地缴纳养老保险费。而没有哪项法规和文件规定,停产半停产企业应缴的养老金可以挂账。因此,养老金挂账一说,没有任何政策依据。若强行挂账,将是违法行为。

二、强化征缴,无资金来源。化肥公司、新星公司、冶炼厂早已停产,其土地、厂房、设备也被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法院查封,已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对其进行强化征缴,只能是纸上谈兵。

鉴于此,我们对上述单位已经到龄未办退休手续人员提出如下处理意见:

一、已经到龄未办退休手续人员的退休手续,可以在社保局审核的基础上由人事劳动局予以审批办理。但鉴于以上人员单位和个人欠费时间较长,个人账户无法记载,退休待遇无法核算,办理退休手续后,可以按原来办法暂发生活费。[本文转载自文秘站网-]

二、以上人员的养老保险待遇按政策规定应由企业和个人将所有欠费全部补齐,个人账户全部记满后才能予以核定。但为了社会大局稳定,可以采取以下变通的办法:

1、对上述人员,可以按企业和个人开始欠费的当年的标准,核发其养老保险待遇。

2、可由上述三个单位中的个人先行垫交,把应缴的养老保险费补齐后,由社保局按政策规定核发其养老保险待遇。其中,个人应缴部分,由个人补缴;单位欠费部分,可由单位与个人鉴订借款协议,待单位形势好转时归还个人。

3、由市国资公司协调各企业或由市国资公司筹集资金,将上述三个单位人员所欠的养老保险费补交到审批退休之月(其中个人应缴部分由个人补缴),然后由社保局按政策规定核发其养老保险待遇。

附:化肥公司、冶炼厂、新星公司到龄未办退休人员欠费情况

新密市社会保障局

二0__年三月三日

关于轴承厂、化肥公司等停产半停产企业已经退休职工未能足额享受待遇问题的处理意见

市委、市政府:

市国资公司《关于解决停产半停产企业已退休职工不能足额享受待遇问题的请示》,提出对已经办理退休的职工50人(其中轴承厂24人、化肥公司26人)“由市人事劳动局、社保局对上述人员核定待遇、办理手续、足额发放;所需养老金由市社保局先行挂账,而后通过强化征缴、实现应收尽收”的意见,我们认为不妥。其理由如下:

一、养老金挂账,无政策依据。国家《劳动法》、国务院《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等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河南省、郑州市有关养老保险的文件精神,都要求用人单位必须为职工办理养老保险并及时足额地缴纳养老保险费。而没有哪项法规和文件规定,停产半停产企业应缴的养老金可以挂账。因此,养老金挂账一说,没有任何政策依据。若强行挂账,将是违法行为。

二、强化征缴,无资金来源。轴承厂、化肥公司早已停产,其土地、厂房、设备也被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法院查封,已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对其进行强化征缴,只能是纸上谈兵。

按规定,以上人员的养老保险待遇,应由企业和个人将所有职工的欠费全部补齐,个人账户全部记满后,才能予以核定。但为了“两会”期间我市社会大局稳定,特就轴承厂、化肥公司的50名已经退休职工但未能足额享受待遇问题提出如下处理意见:

一、轴承厂24名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险待遇,可在市国资公司履行还款手续的情况下按原发生活费多退少补原则,予以核发。经与市国资公司沟通,市国资公司将于20__年6月份前将轴承厂所有厂房、土地(含原已抵押给市社保局的30亩土地)整体拍卖。拍卖后由市国资公司将截止20__年底轴承厂所欠职工各项社会保险费481.6456万元一次性支付给市社保局,然后由社保局完善职工个人账户,接续职工社保手续。

二、化肥公司26名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险待遇,由市国资公司协调资金,将其所欠的养老保险费补交到审批退休之月(其中个人应缴部分由个人补缴),然后由市社保局按政策规定和原发生活费多退少补原则,予以核发。

附:轴承厂、化肥公司暂发生活费人员情况

如何交社会养老保险篇3

    [论文摘要]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失地农民日益增多。目前,建立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条件已基本具备,各地也对一些失地农民杜会养老保险问题进行了探索,为制度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构建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要与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具有可街接性。政府要承担制度建设的责任,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步伐明显加快,大量土地被征用,产生了大量的失地农民。在2006年4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劳动保障部关于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及2007年4月28日(关于切实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的指导下,全国许多地方已经建立了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但是,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显露弊端。如何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障问题,使其今后的生活无后顾之忧,并顺利地被城市化,分享城市发展带来的利益,是农村社会稳定的关键,也是确保城市化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 

    1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障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1.1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状况 

    20世纪80年代、1992年前后和2003年前后,中国先后兴起了三次轰轰烈烈的圈地浪潮,全国各地数以千计的开发区、工业园侵蚀了大量的耕地。据资料显示,1987年至2001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3 394. 6万亩,2002年中国耕地面积净减少2 529万亩,2003年中国耕地面积再次净减少3 806万亩。截至2004年底,全国开发区占地3. 54万平方公里以上,已经超过现有城市建设用地总量。这场运动正在制造着大批“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失地农民。 

    目前,全国失地农民总数估计在4 000万人左右,每年还要新增200多万人。izl按照《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0年至2030年的30年间占用耕地将超过5 450万亩。一般每征用一亩耕地,就伴随着1.5个农民失业,这意味着我国“失地农民群体”将从目前约4 000万人剧增至2030年的1.1亿人,失地农民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在对他们的土地征用过程中,各级政府和部门主要采用的是一次性货币补偿和实物补偿的办法,试图在短期内解决征地所带来的问题。由于该办法简单易行并给有关部门带来较大收益,所以被许多地方普遍采用。但最近两年这种办法的弊端不断显露,在国务院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指导下,一些地区出台了各种各样的针对失地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这些制度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解决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问题。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在具体的做法上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一般来看,经济发达地区,可以为失地农民建立起政府全面负责的社会养老制度;中等发达水平地区,可以为失地农民建立起政府、集体和个人三方或者其中两方缴费的社会保障制度;经济不发达地区,则可利用失地补偿金为失地农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或者与商业保险相结合的社会保障模式。例如: 

    (1)大连模式。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将失地农民全部转为城市居民,凡是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全部被纳入到社会养老保障范畴,完全由政府或集体出资,个人不必交纳任何费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失地人员,按月领取养老金。 

    (2)青岛模式。青岛市唠山区实行“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区政府给予适当补贴,充分体现三方共担的原则”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养老保险费的筹集,以青岛市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的60%作为缴费基数,按照缴费基数的20%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其中,区政府按照缴费基数的6%给予基本养老保险费补贴,个人和集体按照缴费基数的14%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失地人员,按月领取养老金。 

    (3)重庆模式。政府依托商业保险公司推出失地农民商业保险的社会养老保障。重庆市探索出“政府+保险公司+农民”的补偿金发放新模式。政府把原打算直接补偿给农民的钱交给保险公司,由保险公司进行资本管理及运作,每月固定发给失地农民180多元钱。 

    (4)四川模式。政府为失地农民提供基本生活社会养老保障。2004年初,四川省出台的省委一号文件规定,从政府土地收益中划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从2004年起,对因国家征地转为城镇居民的农民,全部实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失业保险制度。 

    这些制度的建立在不同程度上解决了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探索出了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障的新途径。然而,由于目前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这些制度只能是在一些地区推行,并不具有广泛性,还有绝大多数的失地农民无所依靠。 

    1.2目前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 

    针对失地农民建立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在我国是一项崭新的尝试,所以这些新生的制度难免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有进一步认清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使我国失地农民的权益得到真正的保护。 

    1.2.1缺乏权威有效的法律法规依据。各地失地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主要是各级主管部门下发的业务性指导文件,对全体失地农民而言,缺乏国家法律规定和政府权威文件的支持。失地农民的社会养老保瘴工作的开展,完全依靠各级政府领导自身的认识,“肯定”则全面推动,“否定”则否定一切。 

    1.2.2阻碍失地农民的正常流动。失去土地的农民,没有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必然要走出农村,到城市中寻找工作机会,但是由于各地对失地农民的社会养老政策不统一,一旦发生社会养老保障的纠纷,就会由于缺乏通畅、公正的解决纠纷的机制,而导致失地农民流动困难,限制了他们的自由流动。 

    1.2.3制度缺乏前瞻性。各地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障运行了一段时间以来,已经逐渐表现出了某些落后性。制度设计没有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对接。各地政府大都从目前的经济状况出发,为了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采取政府保障、商业保险及最低生活保障等模式,而没有考虑到失地农民失去土地后,早晚要被城镇化,其社会养老保障也势必要与城镇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相对接。 

    1.2.4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缺乏强制性。调查显示,在目前各地实行的各种社会养老保障中,政府强制要求失地农民参与社会养老保险的仅占8.3 %参保人数过少,不能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的作用。大部分失地农民都存在着短视行为,他们更注重即时消费,而忽视未来消费。另外,由于他们受到多种因素制约,如理财能力不足,养老观念相对滞后等影响,无法对自己的养老问题作出合理的安排。如果政府不强制他们现在就为其老年生活作出理性安排,那么他们进人老年,生活水平将无法保障。 

    1.2.5基金增值渠道不畅,运营风险较大。社会养老保障基金的持续保值、增值,直接关系到基金的壮大和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障事业的发展。根据现行的政策,失地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与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一样,其增值渠道被限制在存银行、买国债的范围内,基金增值在正常的情况下很难达到预定的增值标准。再者,我国目前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物价指数波动较大,银行利率的变化也较为频繁。在年利率较低、投资渠道单一的现实情况下,要想使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障基金有效增值很困难。 

    2为失地农民建立与城镇职工相对接的社会养老保障 

    我国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障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最初的国家保障到政府、企业、个人三方参与;从各地政策不统一,到全国政策统一等,这些使得我国城镇职工的社会保障制度日趋完善,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失地农民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将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逐渐被纳人到城市人口中,那么在为他们建立社会养老保障的时候,就必然要借鉴城镇职工的社会养老保障政策,避免走弯路。我国应建立与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相对接的、水平略低的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建立与失地农民情况相适应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核心问题是资金来源问题。我国人口众多,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也处于起步阶段,国家的负担很重,完全靠国家出资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既不可能,也不现实。失地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障资金势必要从土地收益中来考虑如何解决。有调查显示,目前农村土地流转中的收益分配结构中,地方政府和村级组织得到大部分,失地农民获得的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这就决定了失地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障资金要由地方政府、集体及个人三方负担。有地方政府和集体参与的缴费,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就有了保障。建立全国统一的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可行性将更高,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前途将更加乐观,我国今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建立完善制度,加大推进力度。 

    2.1社会养老保障对象的选择 

    社会养老保障的保障对象,应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失地农民来区别对待。年龄在15周岁以下的失地农民,他们达到就业年龄以后,按照城市新生劳动力,进人城市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年龄在巧周岁以上的失地农民没有就业的,参加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已经就业的强制参加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年龄在劳动年龄(男60周岁,女55周岁)以上的,一次性交足养老保险费用,从交足费用的次月起领取社会养老金。社会养老金的水平不能低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 

   2.2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 

    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是整个制度的一个重要部分。失地农民本身并没有多余的资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其可支配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土地的补偿费。如果把土地的补偿费一次性发放给农民,那么有的农民可能会在短时间内把它用光。另外,集体和地方政府部分的补偿费和收益,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措施,也有可能被挪作他用。为了保证征地补偿款不被挪用,实现专款专用的目的,资金应直接从国土资源部门划拨。 

    资金的筹集模式应借鉴城镇职工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模式,选择“三位一体”的部分积累制,即由三方缴费“统账结合”的资金筹集模式,政府出一点、集体补一点、个人缴一点。政府出资部分不低于保障费总额的30 %,从土地出让金中列支,这部分资金全部进人统筹账户;集体承担部分不低于保障费总额的40%,从土地补偿费中列支;个人承担部分从征地安置补助费中抵缴。集体和个人的缴费以个人的名义存人个人账户。考虑到失地农民收人不稳定的特殊性,缴费时间应具有一定的弹性,他们可以按月缴纳、按季度缴纳、按年缴纳,或者是根据自己的收人情况,决定缴纳时间。参加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民,必须在个人账户中交费,够巧年以上的才能享受社会养老保险待遇。 

    2.3社会养老保险墓金的管理 

    失地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是对失地农民的负债基金,是参保农民日后养老的“活命钱”,是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运行的基石,其管理和运营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这项事业的成败。在管理上,政府要积极参与,社会养老保险资金首先必须由政府专职部门统一管理,建立财政专户,单独建账,确保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截留或挪用。其次,政府要建立相应的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障风险基金,用于应对紧急情况或根据物价涨幅适时调整保障水平,确保失地农民领取的社会养老金不“贬值”。同时,对基金的正常运行要执行严格的监管,采取“收支两条线”的方式进行管理。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障基金管理机构与经营机构分开设置,前者负责对后者的监管和对社会保障市场的调控,后者负责基金的筹集、投资运营等,而且必须保障监管机构的权威性、公开性、科学性和独立性。 

    2.4社会养老保津基金的运营 

    基金的运营要设法把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通过投资经营的方式实现增值。鉴于我国金融市场的现状,我们未必要将全部社会养老基金交由私营机构经营管理,可以交由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经营管理。在引进投资机构时,政府相关部门要对这些公司的资质、经营状况和信誉水平等各方面进行认真地考察,同时引进多家投资公司,并引人竟争机制,通过多元经营,分散经营风险。要保证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顺利保值、增值,不能仅限于存银行、买国债,必须实现投资方式多样化,应适当涉足实物投资、银行存款、国债及其他各种债券、股票、投资基金、抵押贷款、外汇、期货和国际投资等,但是这些投资领域的风险和收益具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必须加强投资的监管。 

    基金运营的监管要采取“社会监管”的形式,也就是要通过强化监管,最大可能地降低运营风险,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监管主体应包括两方面,一是政府要设置专门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监管机构,加强对经营机构的监督,重点应集中于金融、财务和业务方面,督促经营机构建立完善的管理规章。为了防止舞弊行为,要建立市场准人制度,规定基金经营管理机构的最低法定准备金和相应责任,建立财务公开、信用和绩效评级制度以及严格的经济处罚制度。二是设立由投保人代表、村组集体代表和代表村组与个人利益的管理专家组成的监管理事会,理事会既监管经营机构的运作,又对政府监管机构进行监督。这既有利于保证失地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又有利于防止政府监管机构的失职行为。 

    2.5社会养老保险金的支付 

如何交社会养老保险篇4

[论文摘要]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失地农民日益增多。目前,建立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条件已基本具备,各地也对一些失地农民杜会养老保险问题进行了探索,为制度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构建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要与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具有可街接性。政府要承担制度建设的责任,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步伐明显加快,大量土地被征用,产生了大量的失地农民。在2006年4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劳动保障部关于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及2007年4月28日(关于切实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的指导下,全国许多地方已经建立了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但是,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显露弊端。如何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障问题,使其今后的生活无后顾之忧,并顺利地被城市化,分享城市发展带来的利益,是农村社会稳定的关键,也是确保城市化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

1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障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1.1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状况

20世纪80年代、1992年前后和2003年前后,中国先后兴起了三次轰轰烈烈的圈地浪潮,全国各地数以千计的开发区、工业园侵蚀了大量的耕地。据资料显示,1987年至2001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3 394. 6万亩,2002年中国耕地面积净减少2 529万亩,2003年中国耕地面积再次净减少3 806万亩。截至2004年底,全国开发区占地3. 54万平方公里以上,已经超过现有城市建设用地总量。这场运动正在制造着大批“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失地农民。

目前,全国失地农民总数估计在4 000万人左右,每年还要新增200多万人。izl按照《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0年至2030年的30年间占用耕地将超过5 450万亩。一般每征用一亩耕地,就伴随着1.5个农民失业,这意味着我国“失地农民群体”将从目前约4 000万人剧增至2030年的1.1亿人,失地农民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在对他们的土地征用过程中,各级政府和部门主要采用的是一次性货币补偿和实物补偿的办法,试图在短期内解决征地所带来的问题。由于该办法简单易行并给有关部门带来较大收益,所以被许多地方普遍采用。但最近两年这种办法的弊端不断显露,在国务院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指导下,一些地区出台了各种各样的针对失地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这些制度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解决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问题。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在具体的做法上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一般来看,经济发达地区,可以为失地农民建立起政府全面负责的社会养老制度;中等发达水平地区,可以为失地农民建立起政府、集体和个人三方或者其中两方缴费的社会保障制度;经济不发达地区,则可利用失地补偿金为失地农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或者与商业保险相结合的社会保障模式。例如:

(1)大连模式。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将失地农民全部转为城市居民,凡是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全部被纳入到社会养老保障范畴,完全由政府或集体出资,个人不必交纳任何费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失地人员,按月领取养老金。

(2)青岛模式。青岛市唠山区实行“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区政府给予适当补贴,充分体现三方共担的原则”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养老保险费的筹集,以青岛市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的60%作为缴费基数,按照缴费基数的20%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其中,区政府按照缴费基数的6%给予基本养老保险费补贴,个人和集体按照缴费基数的14%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失地人员,按月领取养老金。

(3)重庆模式。政府依托商业保险公司推出失地农民商业保险的社会养老保障。重庆市探索出“政府+保险公司+农民”的补偿金发放新模式。政府把原打算直接补偿给农民的钱交给保险公司,由保险公司进行资本管理及运作,每月固定发给失地农民180多元钱。

(4)四川模式。政府为失地农民提供基本生活社会养老保障。2004年初,四川省出台的省委一号文件规定,从政府土地收益中划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从2004年起,对因国家征地转为城镇居民的农民,全部实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失业保险制度。

这些制度的建立在不同程度上解决了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探索出了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障的新途径。然而,由于目前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这些制度只能是在一些地区推行,并不具有广泛性,还有绝大多数的失地农民无所依靠。

1.2目前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

针对失地农民建立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在我国是一项崭新的尝试,所以这些新生的制度难免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有进一步认清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使我国失地农民的权益得到真正的保护。

1.2.1缺乏权威有效的法律法规依据。各地失地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主要是各级主管部门下发的业务性指导文件,对全体失地农民而言,缺乏国家法律规定和政府权威文件的支持。失地农民的社会养老保瘴工作的开展,完全依靠各级政府领导自身的认识,“肯定”则全面推动,“否定”则否定一切。

1.2.2阻碍失地农民的正常流动。失去土地的农民,没有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必然要走出农村,到城市中寻找工作机会,但是由于各地对失地农民的社会养老政策不统一,一旦发生社会养老保障的纠纷,就会由于缺乏通畅、公正的解决纠纷的机制,而导致失地农民流动困难,限制了他们的自由流动。

1.2.3制度缺乏前瞻性。各地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障运行了一段时间以来,已经逐渐表现出了某些落后性。制度设计没有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对接。各地政府大都从目前的经济状况出发,为了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采取政府保障、商业保险及最低生活保障等模式,而没有考虑到失地农民失去土地后,早晚要被城镇化,其社会养老保障也势必要与城镇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相对接。

1.2.4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缺乏强制性。调查显示,在目前各地实行的各种社会养老保障中,政府强制要求失地农民参与社会养老保险的仅占8.3 %参保人数过少,不能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的作用。大部分失地农民都存在着短视行为,他们更注重即时消费,而忽视未来消费。另外,由于他们受到多种因素制约,如理财能力不足,养老观念相对滞后等影响,无法对自己的养老问题作出合理的安排。如果政府不强制他们现在就为其老年生活作出理性安排,那么他们进人老年,生活水平将无法保障。

1.2.5基金增值渠道不畅,运营风险较大。社会养老保障基金的持续保值、增值,直接关系到基金的壮大和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障事业的发展。根据现行的政策,失地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与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一样,其增值渠道被限制在存银行、买国债的范围内,基金增值在正常的情况下很难达到预定的增值标准。再者,我国目前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物价指数波动较大,银行利率的变化也较为频繁。在年利率较低、投资渠道单一的现实情况下,要想使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障基金有效增值很困难。

2为失地农民建立与城镇职工相对接的社会养老保障

我国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障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最初的国家保障到政府、企业、个人三方参与;从各地政策不统一,到全国政策统一等,这些使得我国城镇职工的社会保障制度日趋完善,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失地农民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将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逐渐被纳人到城市人口中,那么在为他们建立社会养老保障的时候,就必然要借鉴城镇职工的社会养老保障政策,避免走弯路。我国应建立与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相对接的、水平略低的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建立与失地农民情况相适应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核心问题是资金来源问题。我国人口众多,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也处于起步阶段,国家的负担很重,完全靠国家出资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既不可能,也不现实。失地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障资金势必要从土地收益中来考虑如何解决。有调查显示,目前农村土地流转中的收益分配结构中,地方政府和村级组织得到大部分,失地农民获得的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这就决定了失地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障资金要由地方政府、集体及个人三方负担。有地方政府和集体参与的缴费,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就有了保障。建立全国统一的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可行性将更高,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前途将更加乐观,我国今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建立完善制度,加大推进力度。

2.1社会养老保障对象的选择

社会养老保障的保障对象,应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失地农民来区别对待。年龄在15周岁以下的失地农民,他们达到就业年龄以后,按照城市新生劳动力,进人城市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年龄在巧周岁以上的失地农民没有就业的,参加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已经就业的强制参加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年龄在劳动年龄(男60周岁,女55周岁)以上的,一次足养老保险费用,从交足费用的次月起领取社会养老金。社会养老金的水平不能低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

2.2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

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是整个制度的一个重要部分。失地农民本身并没有多余的资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其可支配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土地的补偿费。如果把土地的补偿费一次性发放给农民,那么有的农民可能会在短时间内把它用光。另外,集体和地方政府部分的补偿费和收益,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措施,也有可能被挪作他用。为了保证征地补偿款不被挪用,实现专款专用的目的,资金应直接从国土资源部门划拨。

资金的筹集模式应借鉴城镇职工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模式,选择“三位一体”的部分积累制,即由三方缴费“统账结合”的资金筹集模式,政府出一点、集体补一点、个人缴一点。政府出资部分不低于保障费总额的30 %,从土地出让金中列支,这部分资金全部进人统筹账户;集体承担部分不低于保障费总额的40%,从土地补偿费中列支;个人承担部分从征地安置补助费中抵缴。集体和个人的缴费以个人的名义存人个人账户。考虑到失地农民收人不稳定的特殊性,缴费时间应具有一定的弹性,他们可以按月缴纳、按季度缴纳、按年缴纳,或者是根据自己的收人情况,决定缴纳时间。参加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民,必须在个人账户中交费,够巧年以上的才能享受社会养老保险待遇。

2.3社会养老保险墓金的管理

失地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是对失地农民的负债基金,是参保农民日后养老的“活命钱”,是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运行的基石,其管理和运营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这项事业的成败。在管理上,政府要积极参与,社会养老保险资金首先必须由政府专职部门统一管理,建立财政专户,单独建账,确保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截留或挪用。其次,政府要建立相应的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障风险基金,用于应对紧急情况或根据物价涨幅适时调整保障水平,确保失地农民领取的社会养老金不“贬值”。同时,对基金的正常运行要执行严格的监管,采取“收支两条线”的方式进行管理。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障基金管理机构与经营机构分开设置,前者负责对后者的监管和对社会保障市场的调控,后者负责基金的筹集、投资运营等,而且必须保障监管机构的权威性、公开性、科学性和独立性。

2.4社会养老保津基金的运营

基金的运营要设法把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通过投资经营的方式实现增值。鉴于我国金融市场的现状,我们未必要将全部社会养老基金交由私营机构经营管理,可以交由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经营管理。在引进投资机构时,政府相关部门要对这些公司的资质、经营状况和信誉水平等各方面进行认真地考察,同时引进多家投资公司,并引人竟争机制,通过多元经营,分散经营风险。要保证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顺利保值、增值,不能仅限于存银行、买国债,必须实现投资方式多样化,应适当涉足实物投资、银行存款、国债及其他各种债券、股票、投资基金、抵押贷款、外汇、期货和国际投资等,但是这些投资领域的风险和收益具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必须加强投资的监管。

基金运营的监管要采取“社会监管”的形式,也就是要通过强化监管,最大可能地降低运营风险,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监管主体应包括两方面,一是政府要设置专门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监管机构,加强对经营机构的监督,重点应集中于金融、财务和业务方面,督促经营机构建立完善的管理规章。为了防止舞弊行为,要建立市场准人制度,规定基金经营管理机构的最低法定准备金和相应责任,建立财务公开、信用和绩效评级制度以及严格的经济处罚制度。二是设立由投保人代表、村组集体代表和代表村组与个人利益的管理专家组成的监管理事会,理事会既监管经营机构的运作,又对政府监管机构进行监督。这既有利于保证失地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又有利于防止政府监管机构的失职行为。

2.5社会养老保险金的支付

如何交社会养老保险篇5

当时政府承诺的每月12元的养老金为何缩水成2元?椒江区社保中心副主任曹立红解释说,当时的这种养老保险是由国家民政部门推出,一般叫老农保,实际上是一种农民储蓄积累式的养老保险。按照当时的年利率测算出每月12元的养老金,但近年银行利息一直在下调,结果就导致了“两元钱养老金”的问世。

人人都可能成为“黄大伯”

赵小姐(北京白领):“我觉得要想老有所养,买什么保险都没用,只要不是公务员,人人都可能成为‘黄大伯’。”

赵小姐告诉记者:“拿我们家来说吧,我妈退休前是正科级的公务员,目前退休工资每月有3400多元,而且还会涨,每次都能涨几百元。在我们那个小城市,工资普遍在2000多元左右,像她这样的收入水平在当地足以过得很“有尊严”了;姥爷,县处级干部,退休工资更高,有五千多元;而我爸,国企一把手,据说到他60岁退休的时候,只能拿到不足2000元的退休金;姥姥,退休前是医院的科室主任,目前的退休金也才2000元出头。”

据赵小姐说,像她爸和她姥姥这样,退休前都算“成功人士”了,一但退休,收入水平和他们单位的新员工一样,像她自己这样的普通职工,到退休时还不知会是什么情况呢。有人说“月入7500元没有安全感”,如果养老金“双轨制”不改革,就算月收入两三万,也没有安全感。如今我们该拿什么保障我们年轻一代的养老保险?

如今岁月我们老不起

李女士是北京一家企业的高层,三年前入了一份商业分红险,每年交4000多元,交30年。按照预期收益,保险到期后大概能领38万元。但这些年物价涨得这么快,李女士担心,等这份保险到期,即便真能领到38万,几十年后的物价水平,会不会只够几月菜钱,变成名副其实的“黄大伯”?

李女士说:“我看到过那个‘2元养老金’的新闻,其实我觉得不仅是那款保险设计的问题,更多是物价上涨的原因。但不买保险,存款收益更差,炒股等于扔钱,社保的指望不大。目前公司给职工按最低标准交三险一金,到退休时这笔钱根本保证不了生活水平,公司也没有补充商业险,真是病不起又老不起。”

总之,“体制”外的人,有各种的伤不起。比起保险不“保险”,人们更担心的是物价上涨,或者说物价上涨可能会让我们生活失去保障。

“只因社保低,老人病不起”

张新贵(湖南常德市某镇居民):“每月2元的养老金?还有这样的事儿,明显是欺负人嘛!我回头得问问镇政府的人,看下我们办的社保不会也这样不作数吧。

我们县去年9月份开始推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像我这样没有工作单位、不能参加职工养老保险的城镇居民大多参加了保险。我给年近70岁的父亲一次了3万块钱后,他当月就领到了800块钱。

也有好多没入社保的,有的是没钱交,有的是嫌拿到的太低了。镇上就出现过老人买了社保之后,拿到的钱太低了,得了一场病后实在过不下去,自己喝农药死了。”

两元养老金只是个案

北京人社局城乡养老保险处处长隗淑容认为:“网友们的担忧完全没必要,有点杞人忧天了。两元钱的养老金只是很极端的个案,人们没有必要因为这样一条新闻而担忧自己的养老金是否会大幅缩水。”

据了解,两元养老金只是老农保,试行的是个人储蓄积累式养老保险,完全靠个人,而参保人后来又没有再续缴,2009年全国推行新社保以来是不会只有这么两块钱的。

新农保中国家统一规定了基础养老金最低额度为55块钱,地方财政会在此基础上增加一部分构成基础养老金标准,再加上个人账户上的养老金共同构成了居民养老保险。

以北京市为例,北京政府负担的城乡居民养老金标准目前已经达330元,再加上中央财政补贴的27.5元和居民个人账户收入,北京市发放的城乡居民养老金平均已达400多元。

总之,国家的基础养老金是有相关制度安排的,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有所提高,居民完全不必担心物价上涨等带来的养老压力问题。

“2元钱农保”新闻只是社保方面一个很小的遗留问题,不太具有代表性,目前更应关注社保养老格局的公平问题,比如一直以来广为诟病的养老金“双轨制”。

企业和职工28%的缴费率,却只换来1362元的养老金(2010年企业参保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为1362元),也就比全国最低工资水平高200多元;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不缴费,一般却能有至少三四千元的退休金。企业这么高的缴费率,但由于要支付社保改革前退休的“制度老人”、国企改革时大量提前退休的“制度中人”,以及到现在陆续退休的职工,负担很沉重,待遇怎么会高。

“双轨制”形成由来已久,上世纪90年代,企业纳入社保形成“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格局;而机关和事业单位未纳入该体系,退休金仍由国家财政统一发放。更为严峻的是,目前事业单位和公务员养老保险改革仍无进展,部分地区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退休金“剪刀差”仍有扩大迹象。

要解决双轨制问题,中国应当尽快结束公共部门完全依赖纳税人的钱提供养老金的落后局面,先对公共部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以带动中国养老金结构调整。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公共部门与企业职工的养老都整合起来了,所有老人发一个基础养老金,然后通过个人账户来体现差异性。

总之要改变养老保险“碎片化”和“待遇差”的现象,应当逐渐向板块式“国民基础养老金统筹”和“国民个人养老金账户”模式转变。其中中央统筹的国民基础养老金,无论身份如何,待遇应该差不多。福利是刚性的,不能忽高忽低,更不能有人高有人低,这才是中国养老金改革将来的方向。

商业养老险也可能不保险

据保险业内人士王铭方分析,“我自己在1996年投保了某公司的养老保险,每年缴费160元,一直交到2028年。从我55岁那年开始,我每个月可以领到300元的养老金直至身故。”

王铭方说:“从我自己的角度而言,32年一共缴纳了5120元,每个月领取300元,只需要17个月,不到2年就能拿回本金。但是从保险公司的角度来看,他们从我手里得到的资金是经过了32年的滚动和收益的,等我55岁能领取养老金的时候,我1996年交的第一笔160元已经在银行里躺了32年,光利息就能远远超出160元的本金,这才是真正给保险公司带来利润的地方。”

如何交社会养老保险篇6

一、高等学校社会保险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等学校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仍然维持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保险制度。

第一,对于高等学校的工作人员,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制度发展比企业相对滞后;国家的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尚未覆盖到高等学校及高等学校的工作人员(只是从九十年代初开始实行合同制工人的养老保险),目前仍然停留在离、退休制度阶段,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完全由国家财政和学校自己负担,离、退休人员由原单位管理;医疗制度执行的是几乎由国家和学校全部包揽的公费医疗制度而且浪费惊人;因为有了公费医疗制度,所以生育保险制度就更无从谈起。

第二,1999年1月22日国务院颁发的《失业保险条例》,成为我国现行失业保险制度的主要形式。高等学校依据条例的规定向社会保险机构交纳了失业保险金。

按照《失业保险条例》的规定,高等学校虽然交了不少失业保险费,但未被聘任或落聘人员却很难交到社保部门;由于国家的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尚未覆盖到高等学校,高等学校富余人员只能在高校自身“体内循环”,不能正常流动,造成高校“交费”义务与“交人”权利的不平等,严重地制约了高等学校用人和分配制度的深化,高校难以建立合理的、正常的人员流动机制。

第三,关于工伤保险,国家尚未出台适用于机关、事业单位和高等学校的《工伤保险条例》;高等学校教职工的伤残待遇执行国务院及民政、人事等部门的政策法规。随着高等学校的社会活动日趋频繁,职工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发生意外的机率也相应增加,特别是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和汽车的普及,职工在出差或上下班途中遭遇交通事故的情况也屡屡发生;再加上高等学校还有不少工人编制的职工,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存在发生工伤事故的概率。而《工伤保险条例》的对象只涵盖企业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高等学校一旦发生了工伤事故,常常因政策依据不够明确统

一、工伤认定机构不健全而无法开展工伤认定,有些单位甚至借此而推诿扯皮,职工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因此,如何对这类情形进行工伤认定、给予怎样的待遇,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四,高等学校的教职工没有养老、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失业保险不能真正落实到位,学校和教职工没有养老基金、医疗基金及工伤基金的积累,没有充足的抵御风险的财务支付能力,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二、高等学校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高等学校积极推行社会保险制度对于社会稳定、进步、高等学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深化内部改革有着深刻的影响,其必要性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高等学校积极推行社会保险制度是建立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我国计划经济体系下的社会保障覆盖范围狭窄,有相当部分是依靠社会细胞—家庭来承担的,这种脆弱的保障体系无法抵御市场经济的冲击、社会老龄化、家庭结构的小型化、职工失业、劳动能力的丧失、灾难事故都会引起群体、个人的生存和生活发生急剧变化,没有普遍性的社会保障体系体,其保障性、互济性将会受到影响,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客观上要求高等学校积极推行社会保障制度。

(二)积极推行社会保险制度是高等学校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存在资金需求与供给不足的矛盾,部分高校的基本办学条件没有达到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同时,高等学校之间科研经费、生源的竞争日趋激烈,客观上要求学校集中财力加大对学校硬件与软件的投入、节约非教学、科研支出。在高校的开支中,社会保障支出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以下是一所高校社会保障支出数据:

某大学社会保障支出数据

从上表的数据可知:医疗费支出速度平均为52.68%,离退休人员支出增长速度平均为11.88%,而政府对学校的社会保障拨款远远不足,2003年政府对学校的社会保障拨款为1415万元,学校补贴2320万元。学校的教职工享受的社保待遇水平高、医疗费自付比例偏低、无失业之忧的终身就业保障使高等学校的教职工处于“保险箱”中,在中国即将步入老龄社会时,国家财政和学校统包养老、医疗无疑给增加了学校的负担,严重影响了学校的竞争力,妨碍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积极推行社会保险制度是高等学校深化内部改革的必由之路。高校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导致教职工自我保障意识差,“一进机关事业门,便是国家人”这一计划经济的产物,成了滋生懒惰的温床助长了等、靠思想,使教职工丧失了进取精神。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转换高等学校用人机制,在高等学校实行人员聘用制度,是高等学校人事管理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高等学校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所赖以生存的条件在逐步减少、消失,其作用正由积极转为消极,严重影响了人事制度改革的进程。我国“十一五”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基本建立起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比较完善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使广大城镇劳动者得到较为充分的就业和基本的社会保障。基本建成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根据这一思想,我国将全面推进保险制度的改革。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高等学校的社会保险制度,并着手进行改革。

三、对高等学校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建议

由于历史遗留问题、既得利益、比较效益等等的影响,社会保障制度在高等学校的推行遇到阻力。从高等学校的人员结构来看,教职工主体是知识分子,是一个有社会良知的群体,只要做好宣传与思想工作,制订相应的过渡政策,完全有可能真正用“社会保险、社会保障”制度取代国家或单位大包大揽的计划经济的保险模式。

社会保险制度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进行建立和完善,在我国市场经济的法制建设中应加强社会保障法制建设,尽快研究出台社会保障法以及相配套的法律法规,明确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责任,中央制定统一政策,统一管理制度,地方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建立独立于高等学校之外的,保障对象管理和服务真正社会化的保障体系。同时,要加强社会保险执业队伍的建设,社会保险制度是通过人来实施的,社会保险执业队伍对于社会保险制度的效果、效益有着重要的影响,从事社会保险工作的人员应注重培养社会责任心,通过人文关怀、深入仔细的工作,促进社会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使社会保障制度真正成为市场经济体制的“保护网”和“减震器”为建立和谐社会发挥社会保险制度的作用。

目前,高等学校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下面就高等学校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提出几点建议:

(一)高等学校与企业一样执行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同时在高等学校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制度。

虽然高等学校与企业在职能上、社会贡献上、待遇上有不一致的地方,但在养老保险方面都存在如何解决职工老有所养的问题,如何更好地迎接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如何减轻国家和学校财政负担的问题,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发展的问题。

(二)结合养老保险在高等学校的实施,切实落实好《失业保险条例》。建立完善失业与就业保险体系,使高校的富余人员能真正与学校脱钩,实现高等学校“交钱”与“交人”的权利平等,完善人才流动机制,促进人才在高校和社会之间合理、正常的流动。

(三)高等学校应积极参加地方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我国各个省、市根据其经济发展水平制订了相应的医疗改革办法,逐步形成合理医疗、节约开支、堵塞漏洞,国家、集体与个人共同负担的医疗保险制度。公民的医疗费用开支渠道包括: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大额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及医疗互助。高等学校应积极参加地方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不仅有利于教职工医疗保障的稳定性,还可以杜绝目前公费医疗中的严重浪费,节约开支。

(四)建立适用于事业单位和高等学校的《工伤保险条例》,明确工伤受理及认定机构,严格执行“工伤、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更好地维护高校教职工的权益。

如何交社会养老保险篇7

当前,企业社会保障的社保财务科目涉及到基本养老险、补充养老险、基本医疗险、补充医疗险、生育险大额保险、工伤保险及商业保险等,员工个人和单位谁来负担这些保险?纳税服务司称,对于企业年金的个人缴费部分,不得在个人当月工资、薪金计算个人所得税时扣除。但企业缴费计入个人账户的部分是个人因任职或受雇而取得的所得,属于个人所得税应税收入,在计入个人账户时,应视为个人一个月的工资、薪金,不扣除任何费用,按照“工资、薪金所得”项目计算当期应纳个人所得税款,并由企业在缴费时代扣代缴。对企业按季度、半年或年度缴费的,在计税时不得还原至所属月份,均作为一个月的工资、薪金,不扣除任何费用,按照适用税率计算扣缴个人所得税。对因年金设置条件导致的已经计入个人账户的企业缴费不能归属个人的部分,其已扣缴的个人所得税应予以退还。各用人单位的社会保险实行“统一缴费险种、统一缴费基数、统一缴费办法”,即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险合一”;同时明确,用人单位如果不按规定缴纳各项社会保险,将承担相应责任。国家要要明确财政对社会保障的责任。近几年来,国家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在持续加大,但缺乏对政府承担社会保障责任的明确界定,具有一定的随意性,这对于社会保障这样一项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制度安排而言,显然是有严重缺陷的。加大宣传社会保险给居民带来的切实利好,并提高社会保险对居民的保,减少居民在社会保险的个人负担比例

二、在我国企业社会保险责任源于法律的规定,具有正当性与合理性

企业有责任为职工缴纳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费;提供解除劳动关系的证明以及办理社会保险登记。自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的社保体系经历了进一步的改革与发展。目前,我国社保基金存在着多级的管理形式,一般中央及省属的企业养老、失业保险是实行省级统筹,对于其他的险种多是实行市级统筹抑或县级统筹。现下企业依据政策展开社保项目,实施社保属地化的分级管理,作为补充保险基金的重要主体,企业社保基金财务运作管理的优异程度直接影响着企业社保基金的管理收付。但是,就目前我国企业社会保险责任的追究机制依然不够完善,完全不足以约束企业完全履行社会保险责任。企业在给员工缴纳社会保险费中关于个人与企业分别承担的部分账务处理,分为两种情况,其中一是企业当期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账务处理;二是企业当期未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账务处理。其中哪些费用是由员工个人承担?那些费用由企业承担?员工的个人所得税是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交纳?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分别简述如下:

(1)养老保险费实行社会统筹,养老保险制度是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劳动者退休后能享受相应的保险待遇的一种制度,是对所有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按统一政策规定履行缴纳养老保险费的义务;

(2)基本医疗保险费用于参保职工的医疗补偿,由企业和参保职工按照一点的比例进行缴费,双方共同负担;

(3)大额医疗保险是一种互助共济的社会保险形式,是由个人缴纳的;

(4)生育保险费由单位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缴纳,不需要职工个人进行缴纳,它也是实行社会统筹的,建立生育保险基金;

(5)工伤保险费是利用社会统筹的方法,对用人单位的工伤保险费进行集中,然后建立工伤保险基金,使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遭受意外伤害或患职业病造成死亡、丧失劳动力的职工得到赔偿;

(6)失业保险费是属于社会保险体系之一,具有强制性、互制性和普遍性。基金是由政府建立,是对一些因为失业带来的生活来源暂时中断的劳动者提供物资帮助和促进再就业的制度。当前,我国企业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总费率为职工工资总额的31.3%,已经突破了国际上规定的25%的警戒线。缴纳比例如下:养老保险:企业交工资总额的20%左右,职工个人交8%;失业保险:企业交工资总额的2%,职工个人交1%;医疗保险:企业交工资总额的6%左右,职工个人交2%;工伤保险:企业按不超过工资总额的1%缴纳,职工个人不交;生育保险:企业按不超过工资总额的1%缴纳,职工个人不交;

三、关于财务对企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处理

财务处理企业为职工缴纳各种保险的原则:

1.保险费从成本(费用)中的列支

被各企业列入成本(费用)的劳动保险费是企业为职工缴纳的基本社会保险费、补充养老保险(即企业年金,提取职工工资总额的4%以内)、补充医疗保险费(职工工资总额的4%以内)从应付福利费列支,应付福利费不足的也列入劳动保险费成本(费用)。单位从应付福利费中的列支是企业为职工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为职工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为职工缴纳商业保险费;为职工建立补充医疗保险费(职工工资总额百分之四以内);但不能出现应付福利赤字的情况。

2.保险费从应付工资中的列支

企业为员工提供更好的福利保证可以从工资中扣去部分金额企业支付部分购买商业保险,让员工从物质生活和精神邻域都得到最大的保证安慰。

3.由员工自己承担保险的费用

如何交社会养老保险篇8

养老保险如何缴纳?

一般的普通职工都需要缴纳养老保险,为的是退休之后能领取养老金,每个地区缴纳部分不同,比如北京地区是个人按照自己工资水平的8%缴纳,单位则按照20%缴纳,不过不管是哪个地区,单位缴纳的比重要远高于个人。

养老金的领取条件是什么?

《社会保险法》规定,养老金需要缴满2019年到法定退休年龄后才可以领取,如果退休时没有缴满2019年可以继续缴存,直到满足年限,退休后每个月领一次养老金。

养老金金额如何计算?

每个月领取的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

基础养老金=(退休时上年度全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十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本人缴费年限)1%

个人账户养老金=退休时个人账户储存额/本人退休年龄相对应的计发月数

从计算公式可以看出,退休后能领取多少养老金与以下四个因素有关:1、全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个人工作历年来的指数化月平均工资;3、缴费年限;4、退休时个人账户余额。

养老金制度对哪些人相对有利、哪些人相对不利?

人社部之前表示缴的越多、领取的也越多,这句话本身没有问题,但实际上你多缴1倍并不意味着你退休时能多领1倍的养老金。

如果你属于高知识分子、从事技术性工作、个人工资水平远高于当地职工平均工资水平,那么你会比较吃亏;反过来,如果你从事的是社会基层工作,比如清洁工、服务员等,个人工资水平要低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那么就会从养老金制度中获益,工作中缴纳很少的养老金,在退休后反而能获取较高的养老金。

从这方面来看,养老金制度有一点劫富济贫的意思,这和个人所得税有点类似。

缴满2019年以后还有没有必要继续缴?

很多人认为养老保险缴多了不划算,最终可能不能领完自己缴纳的所有金额,因此缴够了2019年就可以停止缴费。此外,养老金缴上去之后交给社保基金打理,根据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的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年度报告显示,2019年至2019年期间,企业养老保险基金收益率低于同期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如果这部分钱交由个人打理,获得的收益要远高于此。

不过针对养老保险缴多长时间划算不能一概而论。打个比方,如果你是正常工作的职工,身体状况良好,那么退休后不仅可以享受个人缴纳的部分还能享受单位缴纳的部分,而后者要远高于前者,少缴养老金可能会损失。不过对于那些没有工作、自己去缴纳社保的人来说,有时候多缴养老保险可能确实不划算。

不管是什么情况,大家都要根据自身情况去计算一下多缴和少缴的区别,不能全凭主观判断。

另外,对于普通职工来说,养老保险缴纳制度具有强制性特点,不是说你想不缴就可以不缴的。

目前的养老金制度最大的争议在何处?

1、缴纳的养老金在去世前能否领完?

由于退休年龄将被延长,过去男60岁退休、女55岁退休以后可能都统一为65岁退休,在退休之前我们要一直缴纳养老金,然而退休年龄推迟之后缴纳的时间更多、领取的时间会更晚。那么很多人对此提出疑问,中国人现在的平均寿命为70多岁,那么在去世之前,自己的养老金账户中的钱(包含个人和单位缴纳部分)究竟能不能领完?如果因为意外或是身体原因在70岁之前就去世了,那账户中很多钱岂不是白缴了?我要想领完账户中所有的钱,岂不是至少要活到八九十岁才能够本?

2、凭什么只有个人账户中的养老金可以继承?

如何交社会养老保险篇9

2000年~2006年,我国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主要有支农支出、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农村救济费四项,国家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支持的重点仅放在社会救济方面,且支出也是很低,2009年以前中央财政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几乎没有任何支持,绝大部分的省(市、自治区)级财政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也无任何补助,仅仅是县(市、区)级财政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直到2009年9月国务院颁发了“新农保试点指导意见”,中央财政和省(市、自治区)级财政才开始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进行支持,但与城市相比差距仍然较大。正是由于财政社会保障支出过于偏向城市,造成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很不健全,城乡居民保障差距不断扩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投入结构不合理新农保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办法。中央财政完全有能力负担基础养老金,但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与财政能力的不均衡,中西部地区财政能力有限,持续补贴成为难点。从各级一般预算收入与支出情况来看,中央财政在总预算收入中占比高达52%,但支出仅占27%。相应地,省级以下层级政府都存在着收支缺口,地方政府都严重依赖转移支付,在中西部地区尤其如此。农业人口占比高的省份,往往是经济发展总量与财政收入的小省。这样在新农保制度的构建中,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就难以支付必要的保费配套补贴,从而影响新农保制度的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投入体制不完善1.社会保险制度不健全,缺乏法律规范。新农保中各地对财政补贴、保险金的建立、撤消,保险金的筹集、运用以及养老金的发放,保险基金监管方面都只是按照地方政府部门红头文件执行,随意性强,缺乏法律规范。2.制度设计存在瑕疵。新农保制度实施后,凡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户籍老年人,不用缴费,都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但有些地方规定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必须参保缴费。这种将农村老人的养老金权益建立于其子女参保前提之下的“捆绑式”做法不利于新农保方案的推行。同时,新农保实施后,新、老农保制度衔接转换也是难题。3.不同层次政府之间、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职责还未真正理顺。一方面,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权责划分不清,中央财政承担了主要的财政补贴责任,而新农保需要地方统筹,中央与地方财权与事权不统一;另一方面,政府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职责划分不清。主管部门、非主管部门一直未理顺,不仅影响农村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而且无法实现问责。新农保基金的管理与保值增值方面的问题随着新农保制度的扩大和推广,新农保基金规模越来越大,如何系统地管理和运作是个难题。当前个人账户资金既有个人缴费,也有政府补贴,资金保值增值风险责任复杂化。

公共财政支持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一)必要性公共财政是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以政府为主体进行的分配活动,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模式,具有公共性、公平性、非盈利性和法制性4个基本特征。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的一种,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内容,是一种带有福利性、救济性、强制性和垄断性的特殊保险。社会养老保险作为准公共产品,其责任主体是国家。国家通过立法提供社会保险的法律制度,政府依法规划、组织和实施社会保险计划,国家对社会保险的效果负最终责任,公共财政为农村养老保险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构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政府不仅负有政策责任,更重要的是担负财政责任,即财政资金的支持和推动该制度的建立。没有财政的支持,农村养老保险举步艰难。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有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离不开政府雄厚的财力支持。如德国1899年、英国1905年、荷兰1913年和美国1935年推行的养老金制度,都是政府承担养老保障职责的先例。澳大利亚的公共养老金也完全由政府承担,领取养老金的时候,还有水、电和交通等方面的补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也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取物质帮助的权利。因此,从法律角度来看,国家对于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老人应该承担供养责任。(二)可行性分析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财政收入30多年一直处于增长状态,尤其是进入21世纪财政收入增长迅猛,巨额财政收入是国家投入农村养老保险最有力的保证(见图1)。我国新农保养老金基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其中,每人每月55元的基础养老金由中央财政全额支付,地方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据OECD中国经济2010年报告,即使中央财政按55元每月给予所有农村老人,也只占到2009年GDP的0.18%。当前的基础养老金相当于每月8美元,远低于南非的109美元、巴西的140美元、智利的75美元。对照OECD国家推出农村养老保险时的经济水平,我国当前的人均GDP可以支持一个更高的补贴标准。2010年,中央财政补贴新农保基础养老金111亿元,地方财政补助资金116亿元,而我国2010年中央财政收入8.31万亿元,中央财政补贴仅占0.26%,所占比重太低,普及率、领取的金额太少。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约1.5亿,约1亿在农村。如果每年每人给予660元的基础养老金补贴,中央财政补贴的总额为498亿元(其中东部地区地方政府承担50%)。这笔补贴,按照我国现行财政规模及增长速度是完全可以承受的。构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世界各国普遍的做法,如法国二战后建立了自己独立的、针对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险制度,参加保险人员超过600万,约占法国人口的10%;德国农村养老保险资金部分来源于投保人缴纳的保险费,2/3部分由联邦资金(联邦政府的补贴)来筹集。我国基本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时期,政府有责任为农民建立起全面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因此,无论是从财力上,还是从理论和实践上,构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都是可行的。

如何交社会养老保险篇10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起步较早。1992年,我国就构筑了意在覆盖整个社会的养老保险制度。就是当时分布三个部委管理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戏称“社会保险的三套马车”。通过长时间的探索和实践,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系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和发展,制度建设也日趋完善。而农村、机关事业两块在开展过程中受到诸多条件的制约,频频出现问题,尤其是农村养老保险目前在全国已基本停止接受新业务,处于清理整顿阶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今天,建立新型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已是必然且迫在眉睫。

民众无实利,怎能延续下去?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去。检验现行农保体系是否成功、是否真正有价值,最直接的标准就是农民是否自愿参保。要使农民能自愿参保,也就要使农民老后能从中得到实际的利益。缘何城镇职工社保体系能得到普及及推广?最重要的原因也在于此,城镇职工只需要缴纳比例较小一部分的基金就能获得相对较满意的保障,自然会积极的参与交纳社保金。而现行农保体制下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绝大部分来自农民缴费,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资金来源渠道只有一条――农民。试想一下,一个农民每年将一定数额的钱上缴后并不能获得额外的利益,返还给他的是数目相等(甚至更少)的社会保障金,那么他还会有动力去交纳这份保金吗?此外,现行的农保机制下的退休金发放额过低,据调查,在某区域,月领取额在100元以上的人数占1%,月领取额在50元~100元的人数占3%,月领取额在20元~50元的人数占7%,月领取额在10元~20元的人数占7%,月领取额在1~10元的人数71%,月领取额在1元以下的人数,占13%,绝大部分缴费者退休后所得到的保障,远远低于当地低保标准。如果在这种"无息存款"式甚至都不如的缴费发放标准下,农民还不如把钱存进银行吃利息,或者投入到来年的生产生活当中。等到老了,再去申请数额相对较多的低保。因此,在一无任何实际利益优惠于农民;二基本湮灭了农民缴费积极性的形式下。现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存在及其延续又从何谈起?

条件不成熟,点面皆欠缺

当初,政府开展农村养老保险的本意是相当好的。一方面可以使农民老有所养;另一方面可以减轻地方的负担,保障社会的长治久安。但是由于在整个农保实施过程中没有详尽细致的考虑一些要素,使得农保工作开展的并不理想:首先就表现在我国农村人口众多,文化发展水平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的制约上。由于许多地区农民自身知识面及当地宣传力度的欠缺,许多农民不了解、不清楚甚至是不知道农保这回事。此外,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农村经济水平差异也相对较大,在一些落后地区开展农保工作所收取的费用是当地农民无法承受的。在这种经济条件下,大面积的推广农保不但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加重农民的负担。其次,现行农保机制上也存在着较大的缺失。按照性质来定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应该具备社会保险的特征,即应具备强制性和非营利性两个特点。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却是以农民自愿参保来执行的,这样就使农保又具备了商业保险的性质,整个农保工作定性就产生了差异,自然在对应的操作处理环节上就难以保证其完整性,从而产生不必要的漏洞。最后是在农保机构的人员和经费开支上,最初确立农保制度时,对应成立的专职机构和工作人员就被认定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财政不给予经费。因此这些机构的日常开支只有靠自己解决,尤其是在1999年中央下令停征社保费后,农保机构更是已无“下炊之米”,在万般无奈的情形下,农保收入产生的利息就成了农保机构的经费来源了。

管理不完善,监督无力度

近年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出现了一批金额巨大、影响较广的社会保险金案件,尤其是上海社保案的发生,使得民众对与自己利益息息相关的社保金方面的管理监督越发关注。而与之相对应的在我国农保金监管一块上,存在着比较大的缺失。这种缺失首先表现在经管人员的法律和责任意识淡薄上。审计发现,所审计的单位,大多存在程度不等的挪用、擅借、胡乱开支农保金等现象。有些地区的领导将这部分基金当作政府的预算外资金任意调配;有的领导自做主张,将农民的血汗钱用于担保或作贷款抵押,造成无法返还而形成死账;还有的领导想方设法、浑水摸鱼以图达到私吞、侵占农保金的目的。而这些地方的其他监管人员呢?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他们对种种违法违纪行为听之任之,只要不影响自己拿工资就诸事不理。是什么造成如此局面?当然是软弱的监督机制,有些监管机构的主管部门的确在加强基金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同样许多基金管理不善也是因为这些部门“监守自盗”造成的,一些监督部门对于违纪违法事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以罚代管、以罚代刑。这样,不仅没有起到监督的作用,还又增加了农保基金新的开支,恶性循环,往返不绝,改正强化现行的监管机制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