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科普知识竞赛十篇

时间:2023-10-11 17:24:38

科学科普知识竞赛

科学科普知识竞赛篇1

1.神舟十号飞船的运载火箭是( )。

A.长征一号乙运载火箭

B.长征二号F遥十运载火箭

C.长征二号乙运载火箭

D.长征三号F运载火箭

2.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是( )。

A.神州十号 B.嫦娥三号

C.天宫一号 D.月宫一号

3.中国第一辆月球车的名字是( )。

A.玉兔号 B.天兔号 C.嫦娥号 D.中华号

4.中国是世界上第( )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A.一 B. 二 C.三 D.四

5.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是( )。

A.前苏联的加加林 B.美国的莱德

C.中国的杨利伟 D.美国的阿姆斯特朗

6.中国的火箭之父是( )。

A.邓稼先 B.钱三强 C.钱学森 D.袁隆平

7.人类最早的载人航空器是( )。

A.飞机 B.热气球 C.飞艇 D.飞船

8.( )是实现人类首次超音速飞行的飞行员。

A.耶格尔 B.布莱里奥特 C.林白 D.莱特

9.中国的第一架超音速无人机试飞成功是在( )年。

A.1966 B.1972 C.1980 D.1995

10.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航空展览是( )。

A.范堡罗航展 B.珠海航展

C.新加坡航展 D.巴黎航展

11.下面四种颜色,( )不是飞机航行灯的颜色。

A.蓝色 B.红色 C.白色 D.绿色

12.由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种战斗轰炸机是( )。

A.咆哮者 B.枭龙 C.飞豹 D.幻影2000

【答题须知】

1.答题者请按照题目序号,选择出正确答案(单选题每个题目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用铅笔填在答题卡上(答题卡在本刊2014年6期登出)。

2.请参赛者按要求在答题卡上填写姓名、所在学校、通讯地址等,待全部填好后,把答题卡沿边框剪下放入信封,于2014年6月30日前(以当地邮戳日期为准)寄至:北京市西城区平安里西大街43号中国儿童中心《学与玩》杂志社(邮编100035),并在信封左下角注明“知识竞赛”(答题卡复印无效)。

3.参加活动的同学可以自己邮寄,也可以由学校统一组织邮寄。

科学科普知识竞赛篇2

为深入宣传贯彻党的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扎实推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营造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社会氛围,激发我校教师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动。为了丰富我校全体教师课余文化生活,进一步拓展教师们的科普知识,根据上级文件要求,结合我校实际,以“乐享科学,全民行动”为主题,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了“全民科学素质网络竞赛”答题活动。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一、

领导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开展

根据上级下发的文件要求,我校把组织开展全民科学素质网络知识竞答活动作为一项提高科学素养的措施,及时打印活动通知,在会议上进行了学习,并组织我校全体教师积极参与科普知识的学习。

二、

教师积极参与其中,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此次活动我校主要采用教师以个人为单位的参与方式,大家通过

“科普中国”官方微博、“科普中国”微信、APP等形式参与2019年全民科学素质网络竞赛答题。采取累积计分的方式,总共10名教师参加了本次竞赛活动。

活动中,每一位教师都积极参与其中,利用各种空闲时间和场合,认真做好每一次的竞赛答题,有时还聚集在一起相互探讨,共同学习。此次活动的学习,充分调动了我校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形成了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

三、

活动有力,取得一定成效

通过组织参加“全民科学素质网络竞赛”活动,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一是了解了更多关于农业、社会、生活、科学、医疗等方面的技术知识,拓展了教师知识的科学层面。

二是进一步提高了我校教师有效应用互联网知识资源的水平,激励教师要学以致用,用科学常识解决身边的问题。

三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提高教师科学素质的作用。

科学科普知识竞赛篇3

今天我要参加学校举办的科普知识竞赛,我为什么要参加科普知识竞赛呢?因为要为班级争光,增长自己的见识。

竞赛前,我们参加科普知识竞赛的18名同学都使劲复习,生怕考不好。

竞赛的时候,我们的心情非常紧张。竞赛的卷子题量十分地多,我们做梦都没有想到卷子这么难,我只做了百分之95的题,其中有百分之30是蒙出来的,百分之65是做出来的。

竞赛以后,我们18个同学的心情都特别放松。我想:我们是有备而来,一定要考得特别棒,不然白白浪费了半个月的时间,我们要考前10名。

在考试前,我们几个同学本来不想竞赛,是我们的父母再三鼓励下,才参加的竞赛,我们不光为班级争了光,还为自己增长知识。

科学科普知识竞赛篇4

相较于上届,2016数博会更加国际化,不仅获得联合国国际电信联盟的支持,英国、美国及东盟等国家和组织也与组委会合作筹办相关专题论坛。届时,来自全球的嘉宾和专业观众将达到2万人,一场全球大数据领域的思想盛宴将精彩呈现。

贵州省科技厅开出10万元大学生创业“大红包”

近期,贵州省科技厅下发《关于开展2016年度贵州省大学生创业企业遴选的通知》(黔科通[2016]35号),开始启动贵州省大学生创业企业遴选,择优遴选出的大学生创业企业将获得省科技厅10万元的经费支持。

根据文件要求,申报参选的企业须为贵州省注册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且在贵州科技资源服务网上完成科技型企业备案。符合条件的企业可在5月20日前上贵州科技资源服务网进行申报。

贵州省首届青少年3D打印创意设计大赛开幕

为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设计能力,让青少年能以低成本进行创意、设计和制造,推动3D打印技术在贵州贵州省青少年中的普及使用,贵州省科技厅、省科协、省教育厅等单位联合举办了以“未来汽车”为主题的贵州省首届青少年3D打印创意设计大赛。

贵州省首届青少年3D打印创意设计大赛分为教师培训、初赛、决赛等环节,目前在贵州省九个市州针对大中小学和职校教师进行的培训环节已圆满结束,大赛的决赛将在6月18至19日举行。

贵州省第二届青少年科普知识竞赛颁奖暨第三届竞赛启动仪式在贵阳举行

4月29日,由贵州省教育厅等单位联合主办、大众科学杂志社承办、乌当区政府和云上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协办的贵州省第二届青少年科普知识竞赛颁奖暨第三届竞赛启动仪式在贵阳举行。

贵州省第二届青少年科普知识竞赛活动共计有26万余人报名参赛,经过初赛及决赛,组委会共评选出271名获奖学生、4个最佳组织奖、5个优秀组织奖、29家先进单位、74所先进学校和33个先进个人。此外,贵州省第三届青少年科普知识竞赛目前已启动报名,广大学生即日起可向所在学校报名参加初赛。

贵州将新建1000个农村留守儿童之家

4月14日,从贵州省教育厅获悉,贵州今年将继续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1000个标准化农村留守儿童之家,这1000个标准化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将在全省分配,逐步实现教育关爱全覆盖,完善留守儿童关爱体系。

据介绍,留守儿童之家要做到硬件“五有”,软件“五全”,即有活动场地、仪器设备、文体器材、宣传阵地、特色项目和机构健全、制度齐全、计划周全、队伍健全、资料齐全。此外,贵州省教育厅表示,将对部分建成并运行良好的农村留守儿童之家进行资金奖补。

第2届贵州省“青少年科技节”在六盘水隆重举办

科学科普知识竞赛篇5

[关键词]实践教育 科技竞赛 教育改革 独立学院

一、实践教育与独立学院的科技竞赛

所谓实践教育指的是学生不仅从课堂、而且从丰富的社会中获得知识,其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能体会社会及人生意义;它通过运用知识于实际的过程,进行知识的再创造,并最终转化为人的能力、创新和智慧。我们这里所说的实践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实践教育;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不断冲击和改变传统学习方式的实践教育。独立学院的科技竞赛正是根植于现有的信息技术和科技发展水平基础上的实践教育的具体载体之一;其对于独立学院在提高办学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创造市场经济效益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强和推进独立学院的科技竞赛活动的参与程度和发展速度,是当前独立学院在教育改革领域的一个新的课题。可以预见的是,实践教育的思想和方法将随着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化而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样化。就实践教育而言其功能主要有:

1.实现独立学院办学宗旨

在不少大学我们可以看到,除了雄厚的办学实力和浓郁的办学风格,其实践体系也是比较完善的,构成了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剑桥大学在其教育使命中提出,要“从普遍的生活世界中提高学生的能力”,“支持学生参加科研”等,非常鲜明的体现了实践教育的精神和内容。对独立学院而言,加强实践教育的建设程度,对独立学院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有着重要的作用。

2.培养创新人才,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高质量的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而实践教育提供给学生的学习渠道是多种多样的,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主动性以及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实践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3.促进独立学院教育改革不断创新和深入发展

要提升国家的竞争力,决定性因素就是发展科技教育和壮大人才队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时展的要求,要在独立学院现有的基础上实现实践教育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需要系统的整合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关系,要推陈出新,又要防止出现理论和实践“两张皮”的问题,要立足独立学院的现实校情,实事求是,要努力将学习与应用相结合起来,将专业知识获得、能力的培养与人的社会性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二、独立学院科技竞赛的作用和地位

在独立学院开展科技竞赛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有效实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实现实践教育的具体的途径。具体表现在:

1.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独立学院的科技竞赛是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形成主动学习精神、锻炼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了解国情、熟悉社会、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水平的重要形式。也是提高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强化其应用知识、造福社会的品质与精神的重要形式。

2.立足社会需求和发展要求,根据独立学院特点特色育人

高校 “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显然无法完全适用于独立学院,因此,立足独立学院的实际,通过科技竞赛来锻炼学生,培养学生的做法无疑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清华大学的实践教育理念是“坚持实践教育不断线,坚持从社会、自然和工程实际中提炼问题并加以解决”。这种将实践教育的育人理念落实于学生培养全过程的思路,正是独立学院积极参与科技竞赛的意义所在。

3.丰富和加强独立学院实践教育的形式和方法

科技竞赛是独立学院实践教育的具体载体之一,对于推动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具有深远的意义。如江西省电子电脑设计大赛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参赛作品不仅在科学性、创造性上不断提高,而且逐步从单纯的理论研究范畴向着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发展,这种转变极大的拓宽了独立学院学生的思维和视野,有利于独立学院实践教育沿着正确的道路不断发展下去。

4.增加就业机会和增重就业砝码

独立学院大力开展和参与科技竞赛还为大学生的就业和成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就江西省电子电脑设计大赛而言,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年来共有数十所大学近万名大学生直接或间接参与了这项赛事,江西省13所独立院校中有许多在赛事中获奖的同学往往还没有毕业便已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毕业后不久便已成为业内的骨干人才,在他们当中还走出了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市场意识的青年创业者。因此,可以说,在在独立学院大力开展和参与科技竞赛对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5.繁荣校园文化,营造尚学氛围和育人环境

科技竞赛是独立学院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竞赛本身就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化活动――将实践教育的理念现实化和具体化。如果将这种活动合理的加以宣传,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则它对于充实第二课堂,繁荣校园文化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三、当前独立学院在科技竞赛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一,从独立学院的参赛意识上所反映出来的积极参与的程度是不同的,问题的关键是对科技竞赛的认识还没有到位,没有真正认识到独立学院开展实践教育的重要意义,普遍存在着参与竞赛就是为了拿奖,投资和获奖要成正比的功利性心理;

第二,从独立学院发展的过程来看,由于独立学院的历史大多比较短,一般在10年以内,往往缺乏系统的针对科技竞赛的选拔、培训、参赛的过程管理体系和具有相当参赛经验的指导老师,因此,在参赛过程中往往表现为仓促、被动的参与方式,效果大多不理想;

第三,存在理论和实践两张皮的现象,从独立学院的教师队伍来看,拿的起笔的老师往往不会实践操作或参赛经验不足,有技术有经验的老师往往在理论上又很难有所突破。从学生方面看,受培养计划和入学层次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动手能力与理论功底不相适应。

第四,国家支持独立学院进行实践教育的政策还没有到位,导致企业参与科技竞赛的积极性不高,目前社会可以为科技竞赛提供的平台有限,科技竞赛往往受场地、经费、器材、技术支持等问题的制约而无法加以拓展。

四、几点建议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过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结合独立学院科技竞赛的实际情况和我国实践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拓展和强化。

1.建立和完善独立学院实践教育体系

一方面要充实和拓展独立学院科技竞赛的内涵与外延,尽可能多的开展各类科技竞赛,比如电子赛,电脑赛,数学建模,力学竞赛,创业大赛,机器人大赛等;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以期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功底、相当动手能力和较强社会活动能力的具有一技之长的专门性、应用型人才。

另一方面要在独立学院树立和普及实践教育的理念,依托高校的科技技术和师资,充分发挥高校人才,技术,开发环境相对集中的优势,鼓励竞赛过程全员化、大众化;竞赛成绩公开化、透明化;竞赛成果专利话、商品化;竞赛政策制度化、专门化;竞赛内容长期化,具体化;以期各部门,全方位,多角度形成合力,有的放矢。

2.加强校横向交流,促进实践教育的普及度

独立学院应该加强与兄弟院校在科技竞赛方面的横向交流,形成气势和营造氛围,引进新的竞赛内涵和拓展新的竞赛理念,将实践教育的普及度迅速扩展到一个新的广度;科技竞赛为应用型、专门型、创造型人才展示能力提供了大舞台,更在促进高校学研结合,推动国内风险投资体系建立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参与竞赛的高校越多,产生的社会影响面就越大;参与科技竞赛的高校的数量越多,必然会在质量上有所提高,同时在拓展新的竞赛内容和项目方面也将会有更大的推动力。

3.寻求校企合作,开拓实践教育新思路

当前,很多企业看准了高校这个很有潜力的市场,纷纷以各种形式登上校企合作的舞台;对于科技竞赛,校企合作的主要表现形式为企业资金的赞助,提供竞赛与培训基地、设备与仪器、技术支持等;能够引进社会的资金、设备、教育理念、管理机制等来充实独立学院的科技竞赛活动,这些,无疑正是独立学院一直所缺少的。

4.鼓励自主创业,实现竞赛成果市场化

在独立学院加强实践教育,积极参与科技竞赛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大批优秀的竞赛作品和成果,将科技竞赛的优秀成果合理加以转化,促使其商品化,专利化,其经济价值也是可观的;同时,它对于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对于打造独立学院竞争实力和塑造独立学院科技竞赛成果的品牌形象也有很重要的意义。

五、结束语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能否准确定位独立学院与成功实现素质拓展是检验学校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方面;而能否成功实现素质与生产力的转化则是检验实践教育的成功与否的重要指示剂。

当前,我国在人才的培养模式上是多层次的,就独立学院而言,培养适应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一个必然的选择,换句话说,在就业压力节节攀升的今天,应用型人才往往更容易被用人单位和市场所青睐,也更容易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找到属于自己的岗位,事实上,应用型人才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

以兴趣为主导来选择发展的方向,注重个性培养和特色发展,讲究一技之长的培养方式,在今天社会化大分工日趋细致的时代,也必将成为独立学院办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顾秉林.秉承实践教育传统加强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全面素质.

[2]曾婧.实践性对工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启示.

[3]邱观建.建构新世纪高校素质教育的新体系.

科学科普知识竞赛篇6

论文摘要: 本文从我校数学建模竞赛推进数学建模课程开设的成功经验,浅淡了数学建模促进大学生能力的培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的日益普及,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数学科学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正在从国民经济和科技的后台走到了前沿。

把数学与客观问题联系起来的纽带,首先是数学建模。应用数学去解决各类实际问题,首先是建立数学模型。数学建模是联系数学与实际问题的桥梁,是数学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的媒介,是数学科学技术转化的主要途径,数学建模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数学界和工程界的普遍重视,它已成为现代科技工作者必备的重要能力之一。

一、 以竞赛推进数学建模课程化

数学建模作为一门崭新的课程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我国高校,萧树铁先生1983年在清华大学首次为本科生讲授数学模型课程,他是我国高校开设数学模型课程的创始人,1987年由姜启源教授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数学建模教材。在八十年代后期开设数学建模选修课或必修课只是少数老牌大学。但自1992年由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举办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94年起由国家教委高教司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共同举办)以来,随着参加竞赛高校的学生增加,各高校相继开设了数学建模课程。2008 年全国有31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香港)1023所院校、12846个队(其中甲组10384队、乙组2462队)、3万8千多名来自各个专业的大学生参加竞赛。目前,在本科院校根据自己学校特点基本上开设数学课程。

我校从95年开始开设数学建模选修课,到97年学校决定在原有的基础上,从97级学生开始,在部分专业开设数学建模必修课,并同时对其他专业开设数学建模选修课。最初开设选修课是因为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的需要,选修的学生数较少,而且必须是往年成绩较优的学生才允许选修。我们通过以竞赛为平台, 加强引导与指导,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而且通过数学建模竞赛,促进了我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创新,参加过训练和竞赛的学生们普遍感到,以往学多门课程的知识不如参加一次竞赛集训学得全面和扎实。因为数学建模竞赛需要全面掌握本领域相关知识, 在深入理解、领会前人智能精髓的基础上, 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只有善于进行创造性地学习和运用知识, 善于对已知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注意知识积累的同时更注重对知识的处理和运用, 才能取得成功。随着数学建模竞赛在我校影响的增加,同时参加竞赛过的学生能力的提高,要求选修数学建模课程的学生逐年增加?,使得开设数学建模必修课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同时开设数学建模课程的目的也转向了竞赛与普及相结合,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目标。目前,已在自动化、信息管理、统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软件、通信等专业的学生开设不同层次的数学建模必修课与限选课,同时仍然在全校开设不同层次的数学建模选修课。对于不同层次,理论教学学时分别为34、50、66学时,并辅以上机实践训练,每年从当初几十名学生到目前每年近2000名学生修读此课。为了进一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在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数学专业开设数学建模课程设计,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为了让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数学专业的学生能更好的应用计算机工具和数学软件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从2001年开始我们开设了数学实验课作为数学建模课程的补充和完善,并且目前面向全校开设数学实验选修课。为了进一步推广和普及数学建模,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参与数学建模,在原开设多种课程基础上,在学校以及教务部门的支持下,课程组于2000年起结合课程教学安排,在每年五月底举办全校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该项活动得到了全校学生的积极响应,2009年有152个组,456人参赛。我校数学建模教学已经形成了多个品种、多种层次、多种方式的教学格局。

二、数学建模促进大学生能力的培养

数学建模活动包括数学建模课程、数学建模竞赛和数学实验课程等方面。建模活动本身就是一项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又具有较大的实践性;既要求思维的数量,还要求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著名数学家丁石孙副委员长对数学建模活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我们教了几十年的数学,曾经花了很多力气想使大家能够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但是我们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方法,数学建模活动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使很多的学生包括他们的朋友都能够认识到数学的真正用处”。李大潜院士也曾说过:“数学建模活动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必将不断发展、日臻完善”。很多高校从当初为了竞赛的需要,但随着对数学建模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认识,数学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许多普通高校都在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特别是对数学教学改革以数学建模为突破口,在教学体系、方法和内容上都进行了实质性的改革,已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如改革教学内容,教学与计算机结合,实行研讨式教学等,这也为数学建模网络教学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我校从1997年开始,我校将数学建模的教育从面向少数优秀学生转变为面向更多的普遍学生。越来越多的学生从数学建模的学习中获得了进步,使数学建模教学在大学生素质培养中日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促进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建模是从实际问题到数学问题,从数学问题到数学解,从数学解到实际问题的解决,这一过程提高了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

2. 促进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增强的。通过数学建模的学习及竞赛训练,他们不仅受到了现代数学思维及方法的熏陶,更重要的是对于不同的实际问题,如何进行分析、推理、概括以及利用数学方法与计算机知识,还有各方面的知识综合起来解决它。因此,他们具有较高的素质,无论到什么行业,都能很快适应需要。

3. 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由于数学模型实际问题的广泛性,大学生在建模实践中要用到的很多知识是学生以前没有学过的,而且也没有时间再由老师作详细讲解来补课,只能由教师讲一讲主要的思想方法,同学们通过自学及相互讨论来进一步掌握。这就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他们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正是靠这种能力来不断扩充和更新自己的知识。

4. 促进大学生相互协作能力。在数学建模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数学模型不是单靠数学知识就能解决的,它需要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综合在一起才能解决,当今科学的发展也使得一个人再也没有足够精力去通晓每一门学科,这就需要具有不同知识结构的人经常在一起相互讨论,从中受到启发。数学建模集训、竞赛提供了这一场所。三位同学在学习、集训、竞赛过程是彼此磋商、团结合作、互相交流思想、共同解决问题,使得知识结构互为补充,取长补短。这种能力、素质的培养对他们的科学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 促进大学生分析、综合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这是由数学建模的任务,目的所决定的。建模过程大体都要经过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比较与类比、系统化与具体化的阶段,其中分析与综合是基础,抽象与概括是关键。而从数学解答与模型检验而言,要求大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与计算机知识还有其它方面知识综合起来,动手去解决, 根据计算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通过实践,明白学以致用,提高了分析、综合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 促进大学生的创造能力的提高。在数学建模实践中,大多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没有现成的模式,要靠充分发挥自己(和队友)的创造性去解决。而面对一大堆资料、计算机软件等,如何用于解决问题,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数学建模对大学生的创造性的培养是很有好处的。

三、开设数学建模课程取得的效应

数学建模活动十分有利于达到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育人目标。我校开设的数学建模课程,在师资水平、普及程度、特色内容建设、校内竞赛以及全国竞赛等几个方面,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特别是每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我校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而且在全国也有一定的影响,得到全国竞赛组委会专家的充分肯定。

在教学团队建设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从最初的4名教师,逐步扩大到涉及运筹与优化、微分方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科学、最优控制、计算机应用等在数学建模中常用的学科方向的十多名教师,不仅解决了课程教学的需要,也促进了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

在课程设置研究方面。根据我们这样一类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在不同专业的学生中开设了多种不同课时不同程度要求的数学建模课,满足了各种不同程度不同水平的学生的需要。并在个别专业开设数学实验必修课,同时面向全体开设了数学实验选修课,把数学理论教学与数学软件以及计算机实现进行了很好的结合,进一步丰富了数学建模教学的内涵。以及在几个不同专业中开设了数学建模课程设计环节,有效地解决了大量一般学生如何加强数学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问题。

在加强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研究与实践方面,并取得明显成效。除了选用合适的优秀教材作为参考资料,更是投入精力编写了适合我校的教学用书(即将在高教出版社出版)以及学生自主学习材料。数学建模教学的目的是能够让学生知道到什么地方找什么工具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我们坚持努力把研究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应用到数学建模教学中去。2000年开始,每年结合春季的数学建模教学工作,在五月底进行校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该项活动推广普及了数学建模教学,使更多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也有力促进了数学建模竞赛活动在地方性普通院校中的开展,促进了竞赛水平的提高。

在教学改革方面。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到其他工科数学课程中去,并且在教学中注意强调讨论式教学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同类院校树范性方面。2003年,该课程被确定为浙江省首批省级精品课程。通过几年的建设,已初步建成较有特色的课程资源。充分提升了网络工具的辐射作用,一方面加强了我校数学建模教学和竞赛工作,以及数学建模课外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对其他同类高校能起到较好辐射作用。另外,我校数学建模课程教师曾多次作为讲课教师参加浙江省数学建模教练培训工作,多次应邀到兄弟院校讲课,也曾有多所院校到我校参观调研。

通过几年努力,完成数学建模教改研究项目《数学建模提高大学生综合知识能力的探索与实践》、《在工科院校中开设数学建模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实践》与《以学科竞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四维互动”模式研究与实践》,三项成果皆获得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组织学生数学建模课外活动的开展,申报“新苗人才计划”、“创新杯”并取得成功。自1995 年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建模竞赛以来,共获全国一等奖25项,全国二等奖41项,浙江省奖一等奖42项,二等奖48项,三等奖41项。2006年至今共获国际一等奖8项,国际二等奖14项。取得了省参赛高校与全国高校中的优异成绩。

通过参加数学建模活动,很多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科研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在毕业设计、实习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中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得到用人单位和研究生导师的普遍认可。从2001年至今获得“计算机世界奖学金”十几位学生中,清一色在数学建模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而且随着数学建模活动的不断深入开展,各级领导和各行业的用人单位逐渐对数学建模在实际中的应用和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有了新的认识。目前,数学建模活动在我校的开展,得到了越来越多同学的欢迎。数学建模活动不断走向深入,由阶段性转向日常教学活动。在教学方面,由初期的只在优秀学生与部分专业学生开设选修课,发展形成了多个品种、多种层次、教学格局;在竞赛方面,由初期的只参加全国竞赛,发展到既参加全国竞赛,又将参加国际竞赛,同时每年举办校内竞赛;在撰写论文方面,由初期的只研究如何撰写竞赛论文,发展到现在与教师做课题与一般学术论文写作,参加新苗人才计划与创新杯等。

参考文献

科学科普知识竞赛篇7

关键词:教学改革;技能竞赛;赛学结合

英语课是高职院校的基础课程,其教学既有别于普通中学的英语教学,也不同于其他本科类高等学校的英语教学,怎样使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课及生产实践不脱节,这个问题更成为许多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课改研究的课题。

教改狭义上指学校的教学改革,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在国家高度重视和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众多高职院校在进行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的过程中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改革方式,即职业技能竞赛。

长久以来,传统教育模式下注重理论而轻视实践的教育理念使教师只片面地注重理论教学的课堂,而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显示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理论知识脱节的弊端,引发职业教育改革的强烈呼声,成为高职教学改革的一种内在动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各类英语技能竞赛既是学生交流学习的平台,又是学校培养各种技能人才和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高职英语基础课程要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需要坚持教改。而在教改实施过程中,更新观念是关键;实行赛学结合的灵活教学,是特点;注重技术能力培养,是核心。

一、实现“以赛促教”

竞赛项目既注重对参赛选手的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还兼顾对参赛选手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考核,因此我们要着手引导并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竞赛围绕职业能力的评价确定竞赛内容,按职业岗位完成工作任务的实际需要策划竞赛项目,竞赛设定的工作任务就是典型的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继而要求课程要与竞赛项目的标准和要求相衔接,突破单一学科的传统,推出跨学科综合设计的制作项目,如商务英语、外贸函电、旅游英语、汽车英语等相关内容。在课程体系的建立和教学内容的选择过程中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摆脱学科教育的束缚,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同时,还要考虑各学科知识间的交叉和融合,设计多门课程交叉知识,满足行业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果断摒弃过时、陈旧的内容和晦涩难懂的推理知识,并以实用为衡量标准,突出实践性。

二、实现“以赛促学”

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的主要参赛者是在校学生,但是技能竞赛所面向的不仅是有职业院校的师生,还面向整个社会以及各企业生产岗位。技能竞赛的不少评委都是行业的专家或企业生产岗位的管理者,他们看重的不是对教科书的照本宣科,而是选手的实际操作技能与创新思维。他们关心的不仅仅是选手会使用某些技术设备,更多的是否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鉴于此,参赛的学生会汲取竞赛经验,在日常学习中更有针对性地注重知识技能的实用性和操作性;在现有的实训条件下努力达到行业要求,从课堂学习到课下思考,将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融入其中,强化学习内容的生产实用性与实践操作性。

“普通学校有高考,职业院校有大赛”这句话鲜明地提出了职业院校就是要在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中,突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以生产实践成果的形式展示学习成果,对高职院校学生能力做出更准确、合理和有激励的评价。竞赛活动分学校、市区(县)、省、全国等多级赛事,在博弈中检验教学。在平时的教学中结合课程内容与专业差异,以团队竞赛、技能比赛、校园文化技能节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参与并辅助完成以赛论教的任务;通过日积月累的层层选拔,变弱为强,强自更强,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发展平台去展示实力。

知识的传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学校教育不仅包括书本知识的传授,同时还有人的能力、情感以及对生活、对社会的态度等,这些都是对人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而高职院校“赛学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加强学生向“技能型”“实践型”的转变,让学生在竞赛实践中学会如何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个古训是教育界所提倡的,但高职院校基础课教学改革如何去做,如何做好,仍需我们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王绍章.论职业技能竞赛的作用[J].成人教育,2011.

科学科普知识竞赛篇8

/

多年的辅导培训实践证明,要在中学阶段有效地开展生物奥赛辅导,并在竞赛中出成绩,教师一定要坚持竞赛成功的三要素即“学生+教练+领导”,也就是要“选好苗子、科学训练、协调关系”。在总教练负责制下各教教练齐心协力、科学安排、有效管理、保证实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选苗和保苗工作要抓实

生物奥赛培训不仅仅是保证了部分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选拨优质生源,在比赛中进行智慧的较量。要想培训出成果,一定要有优质的学生资源,所以教师在高一开始就要着手选苗工作。首先要动员、挑选对生物学科兴趣浓厚、学习意志力坚强、整体素质高的学生参加,并进行专门的辅导。人数不可太多,以15~25人为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自愿是成功的前提。

高一第一学期找出“苗子”后,就要及早作计划、及早准备,适时安排生物活动,从兴趣和活动上,稳定这部分生源,做好保苗工作。第二学期一开学就成立生物竞赛培训班,每周可安排两次培训辅导,在不影响其他学科的基础上,尽早把生物奥赛的知识点系统地传授给学生。

2 教学目标定位准,抓住重点求突破

高中生物奥赛涉及的内容多,知识面广,信息量大。它涵盖了大学教材中有关植物学、动物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理、生化、生态、遗传、进化、动物行为等十多门学科的内容。如果教师不确定好教学目标,不抓住重点,不讲究辅导技巧和方法,盲目地让学生去学习、钻研,犹如是大海捞针,耗时耗力。学生也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去备考,同时也会失去努力的动力。培训辅导的重点应该是植物学、动物学、细胞生物学等三大学科的基础知识,而难点是有关生理、生化、生态以及分子与遗传等科学前沿知识。所以教练组应及早定位教学目标,编制培训教学大纲,同时也要确定培训的教材,特别是大学教材也同样有多种版本,辅导的版本一定要选准,才能有的放矢。例如,选择吴国芳编著的植物学(第二版)、潘瑞炽主编的植物生理学(第五版)、刘凌云主编的普通动物学(第三版或第四版)、翟中和主编的细胞生物、戴灼华主编的遗传学(第二版)、孙儒泳主编的普通生态学,等等。

3 避免题海战术,精讲结合精练

在以前的竞赛辅导中,笔者发现部分学生在辅导时不听教师总结整理,而是大量选择做题,搞题海战术。学生应该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适当地进行练习。这样既保证不浪费时间,也保证训练的方向。

精讲――教练组要将植物学、动物学、细胞生物学以及生理、生化、生态、遗传等大学学科内容有重点地进行讲解、分析,保证学生初步掌握大学生物的知识体系。教练组要根据上述内容编制讲义、制作课件,展开高效辅导。

精练――避免题海战术,不是说不要练习,如果不进行适当的练习,就无法提高解题能力,更谈不上优化应试技巧。但教练组要帮助学生精选试题,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并及时进行讲评纠错,保证训练效果。练习材料可选择如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主编的《精英教案》、苏宏鑫主编的《高中生物奥赛讲义》、历年省级、部级、国际奥赛考试题,特别是近五年全国生物奥赛试题更有针对性。网络上的一些练习题也可选用,相关学科的某些考研题也可选用。这样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

竞赛辅导一般每周二次,每次1~2个课时。由于时间短,任务重,必须鼓励学生自学。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本好的参考书,让学生学有所依。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普通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细胞生物学》等大学教材,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教练不定时地检查读书笔记,进行纠正、点拨。看什么、怎么看,要进行全面的指导。否则,学生单纯自学可能会使自己盲目地陷于知识的海洋里,收获不佳。同时在培训中还要定目标、压任务、提要求,使学生学有压力、学有动力、学有效率。一般要求学生在高二第一学期完成一轮知识点的自学。

5 注重实验教学,提高实验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几乎所有的生物学规律都源自于生物学实验。在生物学奥林匹克各级竞赛中,实验考试占有较大的比重,而且实验考试成绩往往更能拉开学生之间的成绩差距。即使这两年全国联赛已不再单独考查实验操作,但在理论题中穿插了部分实验题的考查。因此,具有较强的实验操作能力、实验数据处理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是一个奥赛选手必备的素质。特别是部级的全国决赛实验要求更高,分值占总分的50%以上。这就要求辅导老师平时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实验教学,开好实验课。绝不能用讲实验来代替做实验,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练习和研究。生物竞赛实验主要包括植物学实验、植物生理学实验、动物学实验、遗传等等实验。如果学生能够代表省队参加全国决赛,一般都要进高校实验室,聘请大学教师进行专门的重点辅导。

6 教练要研究考纲,研究近几年命题方向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甚至拥有大海之水。奥赛主要考查大学教材内容,这对普通的中学教师来说,一般来说还不是太熟悉。因此要想有效地辅导学生,决胜赛场,就要求辅导教练必须认真学习与研究大学生物各学科内容,并且钻研每年的竞赛考纲,钻研近几年全国生物奥赛试题,研究近几年专家命题的趋势和方向,做到复习有明确的方向,尽可能少走弯路。

7 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争取最大支持

在学校各方面的重视和支持下,生物奥赛辅导才能顺利开展,解决教学场地、教学设备、组考送考以及聘请教授、外出培训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我校每年都要组织一次竞赛教练与学校领导、年级领导、班主任的协调会,召开一次竞赛学生家长会,及时通报竞赛培训进程和培训计划,以期得到学校、家长的全力支持,保证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之中。

科学科普知识竞赛篇9

[关键词]学科竞赛;自学;思辨;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5-0160-03

大学生学科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有效载体,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分析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1]近年来,国家、省、学校各级教育管理部门越来越重视学科竞赛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了搭建这种有别于课堂的培养人才的平台,各级各类竞赛的开展层出不穷,如各类设计大赛、建模大赛、技能大赛、知识竞赛。设计、建模大赛通过最终产品设计的比试较量,如电子设计大赛、机械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等,侧重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技能大赛、知识大赛多以单学科知识点为主,倾向于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侧重于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药学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知识点多而繁杂,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华北理工大学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学科竞赛的人才培养途径,大力倡导开展各类学科竞赛。药学院结合专业特点,连续5年举办了“安全用药知识竞赛”。竞赛由最初仅在药学院内部举行,到现在已扩展至有全校19个院系不同专业的学生参加。竞赛的内容不仅涉及药化、药理、药剂等专业知识点,更关注普及日常用药常识,包括常用药品的服用、贮存、包装、法规、注意事项等日常安全用药常识。这些知识点详细具体,不仅能作为日常生活的指导,重要的是在竞赛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可见,大学生学科竞赛是常规教学有益的补充,具有常规教学不可及的特殊的教育功能,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结合本校开展的“安全用药知识竞赛”, 本文旨在探讨学科知识竞赛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所起的具体作用,探索学科竞赛对于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一、学科竞赛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学能力是培养创新品质的必备前提,一个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主要依赖于自学能力的提高。学科竞赛的知识点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专业知识,学生必须利用各种资源广泛查找所需资料,了解掌握更多的学科专业知识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因此,学科竞赛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目的性。药学院每年一届的全校性的“安全用药知识竞赛”建立了相应的试题库。一部分竞赛题目来源于题库,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学习,查阅资料,寻求答案,试题库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练习和提高专业知识的平台。但若想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则需要翻看大量的专业书籍,留心日常生活常识。另外,学院会举办安全用药讲座,让学生系统的学习到不同人群、不同疾病的用药禁忌,注意事项等。另外,参与学科竞赛的学生主要以大一、大二的学生为主,他们还没有深入接触到专业课程,而以竞赛为抓手的系列活动则为大家提供了了解专业的契机。特别是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愈发体会到专业知识的实用性和重要性,这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学科竞赛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思辨力

学科竞赛活动是学生各种思维过程的综合体现,是学生对多年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综合运用。学科竞赛活动既是对竞赛任务进行认真分析、有效推理、准确判断与综合运用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过程。[2]本院举办的安全用药知识竞赛包括初赛和复赛两个阶段。初赛主要以试卷答题的形式,而复赛则要通过现场答题分胜负。现场的题目灵活,范围宽泛,有必答题、竞答题、策略题等。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知识点,而且要反应机敏,对问题的判断要准确。特别是策略题,不能一味地求难求高分,也不能为求保险而选择低分值的简单题,要分析对手的得分情况,酌情选题,当然,如若已然绝对落后,可以选择高分值题搏一搏。另外,竞赛中还设有“找茬”环节,要求参赛选手根据播放的视频,迅速指出错误所在,这对学生们的思辨能力和反应速度都是很好的锻炼。

三、学科竞赛可以提高学生的药学服务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学科竞赛考查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是实践检验,也是教学成果的一种展示。学科竞赛虽然形式上是比赛,但不同的赛程设置又赋予了比赛不同的内涵。大多数的竞赛侧重于比较作品的创新和创意,在竞赛的准备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华北理工大学“安全用药知识竞赛”不单单是知识性的竞赛,还包括从竞赛信息到结束三个多月的时间里进行的系列药学服务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到社区、学校、乡村为市民、学生和村民进行安全用药指导,发放自制的安全用药手册,利用携带的显微镜为他们甄别药材真伪,鉴别不明药材,利用植物标本进行现场讲解药材功效、主治、注意事项等,学生只有事先做好功课才能应对现场的提问和质疑。学生反映,每一次实践都能发现自身的不足,都能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提升药学服务能力。

四、学科竞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学科竞赛不仅需要构思,还要设计、实施和运行。它能将创新构思与实践能力紧密结合起来。[3]“安全用药知识竞赛”不仅仅是一场知识的盛宴,为了更好地达到育人的效果,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竞赛的形式、阶段、内容、实施都需要构思、设计和执行。学院筹建不同的学生工作团体对竞赛进行策划,撰写策划书,同时进行社区联系,公告宣传,设计和制作安全用药知识手册和宣传单等,其中每一个环节都要精心谋划,这样才能顺利实行。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W生不仅要总结前几届的经验,还要不断创新组织形式。这一过程从多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如决赛PPT的制作、“找茬”视频均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完成,每年都能翻陈出新,创意无限。

五、学科竞赛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学科竞赛关注结果,但更注重竞赛过程。因为无论竞赛结果或成绩如何,更重要的是在竞赛的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4]安全用药知识竞赛是以3人组成团队的形式参赛,每个人的表现都与团队的最后成绩密切相关,如初赛记录的是3个人的总成绩,所以,一旦结对,必须要全力以赴,密切配合,这样才能取得好成绩。参赛的队员不仅要有丰富的药学知识,还要设计队名、队服、出场形式和介绍等。如2014年参加专业组竞赛的基础医学院的“三人行”队,药学院的“所向披靡”队,口腔医学院“医袖清风”队,护理与康复学院“本草纲目”队等,每一对都经过精心设计,自我介绍都标新立异。在竞赛过程中,学生通过合作形成团队精神,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六、建设学科竞赛的长效机制

华北理工大学“安全用药知识竞赛”是结合每年9月全国举办的安全用药宣传月来进行的,每年举办一届,由于学生有一定的主修课程,学科竞赛引发的自主学习难以持久、连贯,也具有一定的专业局限性。如何让更多专业的学生参与到竞赛中来,让学生在学科竞赛中受益,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开展学科竞赛的长效机制。

(一)加强学科竞赛管理体系化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学科竞赛,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做好竞赛的顶层设计,对竞赛的形式、各环节的设计、过程的实施等都要认真谋划,严格实施。为了有效管理学科竞赛,保障学科竞赛的顺利开展,学校和学院分别建立了两级学科竞赛平台:校级竞赛平_负责竞赛各项协调工作和经费的管理审核;院级竞赛平台负责竞赛的组织实施工作,竞赛的通知、宣传、报名、辅导、命题、评审和总结等都可以通过竞赛平台实施规范化管理。药学院还组建了相应的竞赛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组织竞赛的实施。

(二)政策倾斜与经费保障

学校应将学科竞赛作为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政策上给予倾斜。为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促进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学院也建立了相关的激励制度。例如,学院每年组织学科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学科竞赛优秀组织奖的评选,优秀指导教师在职称评聘、业绩考核等均有相应的加分和业绩奖励。对参与学科竞赛获奖的学生可以以此替代创新学分,对在竞赛中表现优秀并获奖的学生,在评优评先中均设有相应的鼓励,以此引导学生乐于参赛。另外。学校建立了《华北理工大学学科竞赛经费打包管理方案》,依据参赛人数、宣传、命题、辅导、讲座、阅卷、预赛评审、决赛评审、监考、材料装订各项细则实行经费的统筹安排,确保学科竞赛有序、长效地开展。

(三)加大组织宣传力度

目前,学科竞赛的推广范围小,大多数学生重书本、多应试,轻应用、少实践,对学科竞赛认识的深度不够,忽视学科竞赛的作用,参与的热情不够高。因此,要做好组织宣传工作,提高师生对学科竞赛的认识。可以组织竞赛工作组,提前进行竞赛的策划和宣传,通过网站、板报和宣传板、新闻报道等宣传手段扩大学科竞赛的影响,开展讲座普及竞赛常识,召开竞赛动员大会和讨论号召学生积极响应参与。赛后开展经验总结与交流,扩大学生对竞赛的认可度,让学生现身说法,广而告之使学科竞赛逐步进入良性循环。

(四)加强教师引导和培训指导

学科竞赛不只是单一的活动,它应该是教与学紧密联系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是主体,而教师充当了引导者的重要角色。通常参赛的学生理论知识和逻辑思维都还不足以较好地完成竞赛,这时可以采用课堂、讲座、小组讨论、网上协作等形式进行专业指导培训,提高学生的认知度。另外,学科竞赛的目的不是为了竞赛而竞赛,竞赛应该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平台和展示自我的舞台,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和思维的培训应该贯穿整个竞赛周期。同时,应打造一支知识结构、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业务能力强,有敬业精神和爱心的指导教师队伍,全程、全面指导训练参赛学生,这也是保障竞赛质量和效果的必要条件。

七、结束语

学科竞赛具有示范作用和导向效应,有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构思设计、组织协调、表达交流、临场应变等多方面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挑战和竞争意识,有利于发掘学生的探索协作精神,是高校培养创新实践型人才的有效手段之一。

[ 参 考 文 献 ]

[1] 千晓勇, 俞松坤.以学科竞赛引领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07(12):59-60.

[2] 李金昌,林家莲.实践教学与学科竞赛相结合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11):1-3.

科学科普知识竞赛篇10

关键词:电子设计竞赛;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罗勇(1977-),男,湖南桃源人,郑州大学电气学院,副教授;陈树伟(1977-),男,河南新乡人,郑州大学电气学院,讲师。(河南

郑州450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郑州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项目(项目编号:YJSJY20113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0-0031-02

为解决高校工科教育重理论、轻实践、毕业生工程能力缺乏的现实问题,培养一批适应产业发展的创新型工程人才,教育部于2010年6月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卓越计划拟用10年时间培养数百万高质量的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人力资源优势。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1]目前,教育部已在全国65所高校中开展了卓越计划的试点工作,郑州大学名列其中。

在当前高校学生普遍缺少工程实践环节、动手能力较差的情况下,如何突出专业特色,培养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造就社会所需的卓越工程师将是卓越计划实施的关键问题,也是工科高等教育发展需要探索的重要课题。

对于高校工科电子类学科来说,参加大学生电子竞赛,利用电子竞赛改革课程教学体系、完善实验设备、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改变学生的工作方式、工作思维、工作效率、协作能力将是实施卓越计划的重要途径。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1993年由原国家教委倡导的在全国普通高校组织开展的四大学科竞赛之一,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提升就业能力的一个有效手段和途径。[2]在历年的比赛中,参赛学生数量巨大,受益匪浅,不仅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而且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

一、大学生电子竞赛概述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每逢单数年的9月份举办,赛期4天,目前已主办九届。竞赛采用全国统一命题、分赛区组织,通过“半封闭、相对集中”的方式进行。竞赛以三人作为一队,以队为基本单位独立完成竞赛任务。

每届电子竞赛包括6~8道题。内容以模电和数电设计为主,涉及模-数混合电路、单片机、DSP、ARM、可编程器件、EDA软件和PC应用。题目包括理论设计和实际制作调试两部分,一般具有工程应用背景,实践性强、综合性强、技术水平发挥余地大。所涉及的专业课程包括:电路原理、模拟、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可编程器件设计、电子测量、计算机控制等;实践性教学有:电子线路实验课、单片机原理实验课、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实训等;可选用器件有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可编程逻辑器件等;设计手段可采用传统,也可采用现代电子设计工具。[3]电子设计竞赛反映了电子技术的先进水平,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而这正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所必需的内容。

二、大学生电子竞赛实战

大学生电子竞赛需要在四天三夜的短暂时间内完成一套符合功能要求的电子设备。竞赛过程一般包括如下几步:题目选择、系统分析及整体方案设计、子系统设计与制作、系统综合、制版与装配、调试与测量、完成作品和设计报告等。

各部分完成的具体任务如下:

1.题目选择

主要是明确题目的设计任务、系统功能和指标,在此基础上选择最熟悉和最有条件完成的题目。题目选择需对题意仔细分析,主要包括题目需完成的任务、系统功能、性能指标等方面。

2.系统分析及整体方案设计

根据题目的具体功能需要对系统进行整体构建,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块化方法,划分系统的功能子模块。同时对各子模块之间的数据关系和接口进行定义、设计。在进行模块划分时,强度模块内部高的内聚性,模块之间低的耦合性。

3.子系统设计与制作

对每个子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先通过查阅资料提出几种不同原理的方案;然后再从功能、技术指标、元器件、完成时间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选择一个最优的方案。在方案确定以后,画出子系统的硬件设计电路图,并完成子系统的相应程序。

4.系统综合

在完成各个子系统的设计后,对系统整体进行综合实现,包括各个模块及其数据接口。绘制系统整体的硬件电路图,完成系统整体软件的编制。

5.制版与装配

即实际硬件的制作,包括绘制电路板图、腐蚀电路板,并进行装配等工作。对于模拟部分,特别是高频部分,制版时要考虑电磁干扰。因此,需通过覆铜、模地和数地分离等方法降低电磁干扰的影响。对于高频数电部分也要采取覆铜、避免环路等方法降低干扰。

6.调试与测量

先进行外观检查,用万用表检查是否短路,再进行通电检查。调试时应先调试各部件,然后整机调试,最后测试技术指标。先测部件或分机指标,再测整体指标。

三、电子竞赛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1.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目前,高等工科院校的教学以理论为主,一般采取先理论后实验的方式。实验以演示实验和简单连线居多,对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帮助甚微。很多学生几乎未接触过任何专业电子设备。因此,工科学生不会用电烙铁和万用表等基本设备也就是很正常的事情。而参加电子竞赛必须要制作实际的电子设备,因此,要求学生能够使用常用的电子仪器设备进行元器件选型、电路板制作调试等各种复杂的工程实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电子设计竞赛可看作是高校电子类学科真正的工程实训。通过电子竞赛,学生对实际元器件和电子设备制作方法均有深刻认识,其动手能力明显提升,从而解决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工程实践能力缺乏的难题。

2.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由于电子学科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其与生产生活紧密结合。参加大学生电子竞赛将促使学生加深对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同时,由于大学生电子竞赛题目均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创新性,将促使学生迎难而上,开拓思维,不断创新。学生只有通过在现有知识基础上的不断创新,才有可能突破竞赛题目的瓶颈,取得满意的竞赛效果。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学生电子竞赛并不是简单的电子制作竞赛,而是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次集中强化训练。其成功开展将极大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能力,为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取之不尽的创新源泉。

3.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目前,学生对所学理论普遍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理论的实际应用缺少直观的了解,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一般不高。而大学生电子竞赛的准备和实战过程中将涵盖高校电子类专业的大部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是一次理论的集中运用,也是学生学以致用、检验所学知识的绝佳场合。电子竞赛也使学生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并提高了深入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即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态度由无兴趣到有兴趣,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通过往届对参加电子竞赛学生的跟踪调查发现,参加电子竞赛的学生,其专业技能的熟练掌握程度明显高于未参加电子竞赛的学生,并且普遍成为本专业领域的技术能手。

4.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目前,我国高等工科教育的教与学两方面均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风气。老师以理论讲解为主,对理论的实际应用只是简单描述。而学生学习以掌握理论、获得高分为目的,因此高分低能现象比较普遍。很多学生学完了单片机却连基本的“跑马灯”实验也不会,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而大学生电子竞赛试题内容涵盖了电子学科主要的专业课程,参赛者必须将所学理论全部应用到实际设计过程中才能圆满完成竞赛试题。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对于解决竞赛中的瓶颈问题将起到关键作用。

四、电子竞赛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影响

1.工作效率

大学生电子竞赛将提高学生的工作学习效率。由于电子竞赛需在短短的4天3晚完成一套具有一定功能指标的设备,因此需要参赛者夜以继日、争分夺秒的工作。有些学生甚至每天只睡2个小时。而这种惜时如金的工作方式在高校的其他学科竞赛及教学活动中几乎没有,这对于提高学生工作效率、改变拖拉懒散的工作作风具有促进作用。众所周知,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追求效率已成为各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实际工程项目工期一般较短,客观上要求工程设计人员具有较强的时间观念和较高的效率。而参加大学生电子竞赛将提高学生的时间观念和工作效率,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工程实践中,为培养高效率的卓越工程师提供保障。

2.工作方式

学生通过参加大学生电子竞赛,将完成第二节所述竞赛实战全过程。而以上过程是电子信息领域实际工程项目的一个简单浓缩。通过以上过程的锻炼,学生不仅设计了符合功能要求的电子设备,也学习到电子信息领域的工程设计方法和实际工程的开展方式。这种竞赛驱动下的实践,相对于教科书枯燥的理论说教具有更深刻的意义,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实际电子工程设计能力。参加过电子竞赛的学生到企业,只需简单培训即可上岗工作,这一点已被各高校和广大企业实践所证实。以至于有些企业在招聘中直接把参加大学生电子竞赛作为一个重要的聘用条件。因此,电子竞赛将改变学生工作设计方式,为造就卓越工程师提供技术保障。

3.工作思维

大学生电子竞赛试题不仅有基本功能,还有扩展功能。而扩展功能一般带有一定的性能指标。要想获得较高级别奖励,需要完成扩展的指标。这种竞赛方式改变了高校电子类学科实验一般只重功能而忽略技术指标的现状。在真正的工业电子产品中,功能只是基本,而稳定性、误差、精度等指标才是决定产品质量的真正因素。因此,电子竞赛以技术指标来要求竞赛者,将与电子行业的工程实际标准相吻合,使得学生的竞赛设计行为与未来的工程实际设计相符,将扭转电子类学生普遍重功能、忽略性能指标的现状,使得学生在未来的电子设计活动中更多地考虑性能指标,与实际工程接轨。大学生电子竞赛将改变学生的工作思维方式,使其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相一致。

4.团队协作

大学生电子竞赛是以3人作为一个团队参加比赛。每一个参赛队就好比是一个工程项目组。因此,参赛选手需要紧密团结、共同努力、分工合作、互相协助才能较好地完成电子竞赛任务。在每个团队内部,需根据队员的特点和优势进行合理分工,包括总体软硬件设计者、分模块设计者等。总体软硬件设计者实际上相当于项目负责人,技术上需要具有项目的整体设计能力,同时要有团队的组织和领导能力。而其他两名队员将作为团队的技术骨干,配合负责人完成整个制作任务。这种团队协作的开发模式本质上与实际工程的项目团队制完全吻合。实际工程中,每个项目建立一个项目组,由项目经理领导并负责,按照既定的计划和分工开展项目实施工作。因此,以团队的形式参加大学生电子竞赛将改变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和工作模式,使学生提前适应未来的团队工作模式。因此,参加大学生电子竞赛将为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提供组织上的保障。

五、结束语

通过本院对多届参加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发现,参赛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已成为各用人单位和研究生培养的青睐对象。大学生电子竞赛已经为高校电子类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因此,需要在高校电子学科中大力开展大学生电子竞赛,以满足未来创新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需要。

参考文献:

[1]李佑莲.论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体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0):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