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社会解决方案十篇

时间:2023-10-10 17:42:25

老龄化社会解决方案

老龄化社会解决方案篇1

对于采取渐进式“小步慢走”的基调,早在2013年人社部对外征求涉及方案时就已涉及。当时,来自社科院、人大、清华、武大等院校的多个专家团队参与制订了多套改革备选方案;其中,受关注程度比较高的则属清华大学和社科院提出的两套方案。

清华方案建议:从2015年开始,1965年出生的女性职工和居民应当推迟1年领取养老金,1966年出生的推迟2年,以此类推,到2030年实现女性65岁领取养老金;从2020年开始,1960年出生的男性职工和居民推迟6个月领取养老金,以此类推,到2030年实现男性职工和居民65岁领取养老金。同时,艰苦岗位的男女职工可以提前10年领取养老金,也就是男女分别进行延迟领取,用15年的时间完成该项工作。

而社科院的方案建议,每几年延长3个月,延迟5岁用20年的过渡期,但为了避免制度碎片化,特殊群体并不单独列出。

尹蔚民表示,目前世界上所有国家的退休年龄,除了非洲的一些国家之外,大多数国家都是在65岁、67岁,而且都是渐进式延迟的,而中国现在是世界上退休年龄最早的国家。按人社部所言,实际退休年龄“平均不到55岁”,也就是说,退得早加之中国又是一个急剧快速老龄化的国家,延迟退休已是刻不容缓。

链接

解读

配套措施需跟上

【本刊综合】延迟退休最直接的作用是扩大劳动年龄人口规模,降低每个劳动年龄人口供养的退休人数,增加经济发展的劳动力供给。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燕绥对此表示,延迟退休年龄这套方案在制订过程中,国务院层面会为其配备多种配套措施,比如,养老金的制度结构,它不仅是财务问题,更是年轻人对养老金制度的支持问题,尤其个人账户一定要体现出多工作、多积累的特性。她强调,农村富余人员和加工业大龄人员向服务业转移需要很多的政策支持,比如,需要职业培训、咨询、安全保护等方面的政策,同时,由于这部分人的精力以及时间有限,还需要社保缴费能否按照小时为单位计算等一系列政策。清华大学已针对延迟退休的配套方案作出了一套计划,希望在推行延迟退休年龄的同时,解决相应人员向专项服务业转型的问题。此外,推行延迟退休年龄还需要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从而减轻实施的阻力。

老龄化社会解决方案篇2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城市规划应对方法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出现,人口老龄化问题得到颇多关注,各国都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在中国,人口老化问题的积极应对是中国“城市化水平、速度”向“城市质量、内涵”转变的重要方面,加强城市规划中老龄化人研究对我国城市化质量和内涵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 中国城市地区老龄化格局及其进程

当前我国关于人口老龄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文地理、城市社会学等领域。人口老龄化问题在国家层面特别是省际等层面的研究比较多。由于我国处于特殊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国家政策等原因,人口老龄化将会表现出更多的复杂性,需要不同学科对其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1大多数城市进入到“老龄化城市”,

“老年人空间残留”特征明显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在调查取样的344个城市中,有280个城市的人口老龄化水平超过了7%,有80个城市的人口老龄化水平超过了10%(图1,图2)。将第五次人口普查和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地区是经济相对落后、人口密度较高的中西部地区,如成渝地区、关中地区、苏北地区、东北边境地区;速度较慢的地区是经济相对发达的珠三角、长三角、京津走廊等地区。除了部分地区,尤其是严寒地区(如漠河等)居民的人均寿命提升造成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外,人口老龄化严重的地区大多是由于年轻劳动力的外流,导致了“老年人空间残留”现象。

图1 2010年中国城市人口老龄化程度示意图

资料来源: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资料

图2 2000——2010~中国城市人口老龄化速度示意图

资料来源: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资料

2老年人口的需求与空间资源的高效率配置

“老年人空间残留”的一个表现是各种学术文章和新闻媒体所提的“留守老人”。在全球化、市场化、城市化、郊区化等因素的推动下,城市空间要素及社会构成等发生急剧革。在变革过程中,老年人口在居住、行为等方面表现出了迥然不同的变化。例如,北京市2003年外来人口动态监测调查公报显示,北京市60岁及以上来自外省(市)的流动老年人口约为5万人,其中,到北京务工或经商的老年人比例仅为4.17%,其余的大部分是以养老为目的的。这一结果容易造成大城市周边的“养老型”住宅和住区建设日趋升温,如北京和上海周边已形成了各种“养老房产带”。人口老龄化在城市中心城区的表现也十分显著,中心城区土地资源的稀缺性、空间资源的配置效率与老年人的社会公平等都需要做进一步的统筹与优化。以北京和上海为例,2010年北京和上海的中心城区的人口老龄化水平都突破了12%,其中,北京的东城区和西城区的人口老龄化水平为12.51%,上海的黄浦区、卢湾区、徐汇区、长宁区和静安区的人口老龄化水平高达14.37%。2000年~2010年,虽然北京和上海的中心城区的老年人口规模增长放缓(上海甚至出现了负增长),但临近中心城区的“功能拓展地区”(如北京的海淀区、丰台区、朝阳区,上海的浦东新区和闵行区)的老年人口规模急剧扩大(图3,图4)。我国城市中心城区的老年人口比重过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空间资源的高效率配置。

图3 北京各区县人口老龄化水平变化示意图

资料来源:全国第五、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资料

图4 上海各区县人口老龄化水平变化示意图

资料来源:全国第五、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资料

二 面向快速老龄化的规划应对理论和方法

虽然人口老龄化对城市规划并没有产生颠覆性的影响,但是国内外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我国的城市规划应对人口老龄化研究的重要性,意识到“城市规划如何面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研究老年型城市社区规划的迫切性”“城市规划必须在思想方法、政策法规、经济技术指标等方面进行调整”。但总体而言,我国的城市规划对老年人的研究仍缺乏深度和广度,城市规划领域的理论和方法都有诸多空白。

1系统评估中国老龄化问题特征和趋势

(1)空间特征和机制须进一步探讨。在国家层面,人口老龄化水平主要取决于整体人口生命周期的变化、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而在地区层面,人口老龄化在不同地区的变化非常值得关注,包括老年人口的流入地与流出地的关系、老年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及影响等。由于自然、经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关于老年人口的空间分布和变化的研究是一个充满复杂性、动态性、不确定性的系统研究。城市规划学科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密切合作,以了解人口老龄化的空间集聚格局、过程和深层次的机制。

(2)人口老龄化速度很可能进一步加快,年均增长率将突破0.5%(图5)。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老年人口总量经过一段时间的下降后,从1982年开始明显增长。2000年~201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总量增长了约3062万,年增长率约为3.5%;65 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上升了1.91%,人口老龄化速度和日本1970 年~1980年的人口老龄化速度相当。综合考虑计划生育政策因素,未来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很有可能进一步加快,每10年的人口老龄化比重增长可能突破5%,预测到2030年可能突破15%,老龄化人口将高达2亿~3亿。因此,需要全面进行我国人口老龄化及其空间分布的可能性预景分析。对于老年人口而言,关键问题是“就地养老”和迁移两方面。受老年人口迁移的影响,城市文化和社区的景观都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迁移的富裕老年人集中在可以提供各类住房、娱乐和医疗服务的区域;不愿迁移、贫穷或独立性较强的老年人则可能留在设备简陋的社区。在我国,年轻人口流出所引发的“留守老人”“空巢村”现象较突出,同时一些相对富裕的老年人口开始集聚在一些气候和环境条件较好的地区。

图5 全国老年人口增长及老龄化过程示意图

资料来源:历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0)

2老龄化城市规划应对的“两个面向”

(1)面向老年人口居住、医疗、交通等行为和需求规律的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

老年人在居住、交通、医疗、休憩和购物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行为方式。传统上,许多老人更倾向于家庭成员的照顾而不是正式的服务,但这可能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将导致老人对服务更敏感。

①居住。

Haldemann和Wister认为传统的老年人口住房研究有三种不同的方法:第一种方法主要是制度化“专用住房”的研究,特别集中在“疗养院”“住宅护理”“养老院”方面。然而,这些住房只涉及相对较小部分的老年人口。建造集中居住社区的目的是减少当地人口的流动性、提高医疗水平、减少设施以外的后续投资。城市规划或地域的研究重点一直是关于养老院的选址,往往需要拟定一个选址原则,而这个原则通常并不适用于所有老年人口住房的形式。例如,养老院通常不靠近服务方便的地方,而是位于远离其他社区的地方。第二种方法被称为“住房及替代品的选择最大化”,认为老年人口是需要用多种解决方案解决其需求的特殊人群。因此,没有一个解决方案能完全解决老年人口的住房问题,也没有一个居住模型是完全得到公认的。研究人员需根据老年人口的不同情况,为其提供广泛的居住选择。第三种方法研究的是“就地养老”,包括在家养老或不在以前的家庭、但在同一社区养老两种类型。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家养老作为解决老年人口居住问题的方案,变得越来越流行。就地养老在政策上是一种解决老年人口对昂贵设施需求不断增加的方案,同时,被看作是减轻替代性住房成本上升的方案。

Haldemann和Wister认为,以上三种研究方法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补充:a老年人口通过一种被称为“社会心理过程”的方式适应其环境;b老年人口的居住决定与其环境(地域)体验有关;c以“关心环境”(为老年人口提供关爱、关心的服务环境和氛围)作为社交的背景;d追求“场所感”,以环境经验和环境作为社交背景,探寻“场所感”的产生缘由和机制。

②医疗。

老年人口的医疗和社会服务需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谁应该接受家居照顾服务(即标准是什么)?应该提供什么样的服务?谁提供服务(非盈利组织、私营部门还是公部门)?谁为服务买单(个人、国家或是两者结合)?国外的一些规划者和社会学家认为,让老年人尽可能长时间地留在社区中是政策和规划的最终目标。

③交通。

交通是影响老年人独立性的另一个关键因素,表现出相当的复杂性和空间的变化性。虽然家庭环境对老年人口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良好的交通可以提供老年人口生活所需的商品和服务。老年人口的住宅往往与可用的交通方式紧密相连,英美老年人口的住房也通常与公共交通靠近,既是为了增加出行方式的选择,也是考虑到这样可以减少迁移。因此,老年人口的住宅往往靠近城市中心。

(2)面向老年人口需求满足、城市空间和要素资源合理配置的“公平与效率”的统筹兼顾

随着城市规划公共政策属性的转换,城市规划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的研究应从城市空间资源的合理调控着手,实现空间利益的合理分配;既要满足老年人群的空间利益,又不能损害其他人群的利益;要加强对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指导能力,以人为本,将更多的研究成果贯彻到城市规划的制定、实施和管理之中。自20 世纪50 年代以来,许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以减少贫困老年人口为目标,相继出台了一些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如国家养老金等。

在空间方面,以边缘地区为例,该区域的老年人口是否一定要高度集聚在土地成本较高、环境质量相对较差的中心城区?是否需要通过一定的规划和制度措施引导老年人口迁居到生态环境较好、成本较低的边缘地区?边缘地区需要怎样的设施、政策才能吸引老年人口从中心城区疏散出去?如何从城市规划角度解决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老年人口的需求?如何解决好城市和乡村、小集镇的老龄化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在要素方面,以交通为例,交通规划者是否要考虑改造现有运输系统的车辆和车站,以适应一部分体弱和残疾的老年人,并考虑为他们开发新的交通服务?这种服务要不要将老年人和非老年人分开?理论上讲,第一个问题强调的是一体化和公平性,而第二个问题则强调了隔离和效率。

参考文献:

[1]柴彦威.中国城市老年人的活动空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老龄化社会解决方案篇3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社会 解决措施 经济

“全面开放二胎”一年了,“婴儿潮”不明显,却传出我国孕妇死亡率因孕妇年龄较大而升高的问题,笔者更加坚定了解决我国人口问题要从经济与文化方面入手的观点,并回想起2015年的种种――“养老金入市”炒得沸沸扬扬转移了人们对“延迟退休年龄”的讨论的时候,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决定中国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又一次引起全民热议。不久后,2015年12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初次审议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草案并经表决通过关于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决定,新法于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国家人口措施的频繁行动体现了问题的紧要程度与对问题的重视程度,确实,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比前几年的普遍性预测复杂。本文将从我国人口老龄化现况与带来的有关问题入手,参考人口转变典型国家的问题与决策,深入分析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实质与我国当前的有关措施情况并做出总结与建议。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有关问题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据全国人口普查结果,2000年时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8872万人,占全国人口比重7%;201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1883万人,占全国人口比重涨到8.7%,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世界老年人口总量达20%。据联合国的人口老龄化划分标准:0 ~ 14岁人口≤总人口30%、60岁及以上人口≥总人口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总人口7%、老少比≥30%等,我国2000年已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据世界银行的估算,2014年我国老龄化人口比例已超9%,我国人口老龄化、少子化进程较快。

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GDP一般都已在一万美元以上,而按趋势预测,中国在老龄化水平达9%时,才踏入人均5000美元的门槛,[1]即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呈现出“未富先老的特征”。在老龄人口比例增加的同时,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与少年儿童人口的结构也在改变。少子化问题与老龄化问题相伴随,而问题的重点在于劳动人口。据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国劳动年龄人口9.98亿人,其中15~29岁的人口30615万人,30~44岁的人口28425万人,45~64岁人口69844万人、占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由1990年的22%增加到2010年的32.7%。按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的预测,到203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基本维持在10亿人左

右,而后逐渐减少,到2045年将降到8.97亿人,2050年进一步下降到8.7亿人。[2]相比之下,2045年总规模虽大于2000年的8.6亿人,但中间几十年增长的劳动年龄人口已被老龄化“吞噬”得差不多,上面数据体现了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中低龄劳动人口不断减少、高龄劳动人口迅速增加,劳动人口年龄结构有老龄化趋势的特点。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引发的有关问题

虽然劳动人口有老龄化趋势,但按当前情况预测,在2030年之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仍会增加,国家较早出台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和开放二胎政策甚至“养老金入市”,一定程度上与养老压力有关。而中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不仅仅是养老压力问题,笔者在此简要总结如下:

第一,国家与家庭养老压力大。国家养老压力主要是养老基金不足的问题。据2015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显示,剔除财政补贴后,2015年养老保险“亏空”将超3000亿元。社科院世界社会保障中心主任郑秉文曾做过测算,我国退休年龄每延迟一年,养老统筹基金可增长40亿元,减支160亿元,减缓基金缺口200亿元。

家庭养老问题更复杂。首先是独生子女一代的“2人养3+4人”问题:夫妇两人照顾自己和1个孩子的同时,还要赡养双方两对父母共4人,这种压力在中国当前平均工资不高的最广大的农业人口和工薪阶层甚至中产阶级都有很大压力。其次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伴随的“失独老人”“空巢老人”问题,人口老龄化的同时,这类人口的数量也在增长并加深对应的社会问题。然后,是老龄化伴随的少子化问题:较低的生育率不协调的男女比例,不仅造成未来更加严峻的养老压力,还会因为性别比、生育观念加大适婚年龄人口的婚配难度并进而造成有关社会问题。

第二,劳动力不足问题。上面已给出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各年龄层次的状况,劳动力的供给直接受制于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和劳动参与率,从年龄层次结构上看,我国的劳动力伴随着人口老龄化会出现短缺。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曹建海在2011年说 “中国已出现‘刘易斯拐点’,预计2014年前后进入劳动力实质性短缺状况”,各种人口统计数据证明了他的话,我国现阶段人口红利已经不再,劳动力薪资水平期望提高,工厂工人、农民工领域和高端人才或高度技术性岗位都出现“用工荒”问题。而老龄人口的增加意味着各行业原先经验丰富的老龄劳动力退休增加,有足够能力的工作年龄劳动力匮缺,

另一方面,我国的应届生与青壮年就业压力年比年大,据《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①显示,继201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突破700万之后,2015年的毕业生人数达到749万人,2016年更多,相比2014年的期望月薪平均值3680元,2015年大学生平均期望月薪增长了近2000元(均值1830元)而达到了5510元。整体上,我国劳动人口的匮乏实质是人才与适岗劳动力匮乏。

第三,因延迟退休年龄、开放二胎而埋下社会问题隐患。中国人口基数本身就大,当前14亿人口已经超过8亿~9亿人的人口合理容量、接近16亿人的环境人口容量。开放二胎虽建立在低生育率陷阱下,不会造成未来人口大幅增加,但对于我国控制人口总量的任务仍有较大挑战。同时,对应青壮年就业压力增大,老龄人口延迟退休会加大代际资源的矛盾。

二、我国现行措施与其他典型国家对比

(一)发达国家类似问题与措施

德、英、日等西方发达国家最先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并已普遍构建了相应的养老保障与福利、服务体系。在这些发达国家中,日本人口老龄化水平最高,2010年日本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占日本总人口的22.7%。据衡量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日本在 2010 年已经进入“超老龄社会”。

总结发达国家的有关措施与经验,有:

第一,加强老龄人口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并重视老龄人口晚年幸福程度。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转变是西方发达国家最为积极和有效的养老保障策略,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已普遍构建较为完善的福利保障系统,同时也构建了相对中国更成熟的商业保险系统,而养老社会化以英、美、日为代表。在这些国家,由政府建立的“社区养老”“居家养老”或“老年公寓”体系很健全,同时,这些国家基本都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老年护理保险制度,保障老龄人口生存质量与幸福感。

第二,多方面缓解劳动力短缺问题和养老基金问题。不少西方国家也出台了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延长法定养老金缴费年限的措施缓解养老基金压力和劳动人口不足问题,但更普遍的是积极实施优秀人才的引进计划,如2002年欧盟颁布“欧盟劳动力流动计划”促进欧盟内部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同时,不少国家包括德国,广泛实行具有弹性的退休制度,让达到退休年龄但身体状态依然良好的人可以继续进行工作,其中一些国家的退休体制开始逐步从强制性改为自愿性。同时,西方发达国家鼓励老年人进行创业以发挥老龄人口的劳动价值并减缓社会养老压力。为更好地让老年人创业,西方发达国家比如荷兰还在法律上禁止存在任何歧视老年人就业的举措。

第三,鼓励生育。通过增加人口自然出生率来增加青年人数量并增加劳动人口和赡养老龄人口的负担者数量。发达国家为此构建了非常完善的生育保障和有关福利体系,通过税收政策甚至“英雄母亲”荣誉等鼓励生育。

(二)我国当前主要措施

第一,改革养老保险和养老制度并完善有关医疗、社会保障体系。养老社会化是普遍趋势与规律,我国一直在完善有关医疗、社会保障体系,但因为人口基数大而经费人均过少等而步伐较慢。

一是养老保险改革的趋势是养老不断加强社会化,政府主导的养老保险渐渐由市场化管理运营的企业年金计划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计划来部分替代。人社部已出台《退休人员2016年养老金调整方案》,调整养老保险缴纳制、加强均等分配化等。

二是协调医疗、社保体系与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完善整体体系。据人民日报2015年12月29日报道,人社部透露2016年将推出养老保险制度总体改革方案,着力实现大病保险全覆盖,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整合,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结算,探索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三是延迟退休年龄。虽一定程度上让优秀的老龄人才能继续在岗贡献丰富的经验,但对应中国青壮年就业压力巨大的现实,此举无疑也加大了青壮年的就业压力。

第二,开放二胎,缓解国民赡养老人压力。开放二胎主要为缓解家庭特别是独生子女养老压力问题、避免未来劳动力匮缺问题并为养老社会化做配合,但从长远看这仅仅是应急措施,无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我国必须也必将出台更深层次的政策。

第三,其他如鼓励老龄产业、提倡尊老爱的措施,目前影响不是特别显著。

三、关于我国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措施的观点

(一)有关专家对于人口老龄化问题与措施的观点

早在1999年我国著名人口经济学家田雪原就提出“我国人口发展五大趋势”:

第一,到21世纪人口数量将继续增长。

第二,在发展前20年,生产年龄人口增长速度更快、就业压力更大,到2020年生产年龄人口将再增1.7亿,劳动力过剩趋势更加严重。

第三,人口老龄化严重,到2040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比例将超18%,60岁以上老人接近25%。

第四,人口城市化。

第五,人口质量特别是人口教育、科技质量呈现提高趋势,但人口素质低的地区生育率上升,人口素质高地区生育率低。[3]

这五大预测非常准确,2005年田雪原教授也提出了我国防止“未富先老”三步棋:第一步,把高生育率降下来,这一步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已经实现;第二步,稳定低生育水平并实现中国人口的零增长,预计到2030年前后可实现中国人口的零增长率;第三步,人口零增长后,因增长的惯性,人口可能会呈现一定程度的减少趋势,届时再根据社会发展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人口政策。[4]这“三步走”有非常科学的指导意义,我国当前就在这“三步走”之中。

(二)关于我国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措施的观点

由上面分析可明显看出,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实质也是社会问题,社会问题的根源是经济问题和文化问题。

有人可能认为,文化不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这观点明显缺乏社会学意识。英国人类学家R.费思认为,文化就是社会,社会是什么,文化就是什么。文化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对维系社会运行、发展和解决社会问题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在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因素上,我国“多子多福”等传统观点、重视生儿子的观念氛围与现在城市人口或新生代因为对子女质量的要求、因人生特别是职业规划而形成节制生育的观念,对我国曾经和现在部分地区生育状况的影响有目共睹。而印度因为民众社会观点和社会体制等,无法推广节制生育政策并造成了许多问题,则是典型反例。

因此,笔者认为,要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必须重视从经济与文化入手,提高经济实力,完善有关经济与社会制度,提高国民文化素养水平,加强经济建设与人口素质的提高,在现有措施的基础上,加强以下方面:

第一,坚持“科技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提高人口素质,提高经济水平和生产能力,坚持提倡“优生优育”。

第二,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继续引导并支持养老保险合理的社会化,通过资本运作形成福利程度较好的养老保险体系,减轻国家财政负担的同时,不要造成国民倒退感,而应调整国民收入再分配,减轻中低收入者负担,加强高收入者社会责任意识。

第三,建立渐进制退休制度,取代强制性退休制度。

第四,提高生产效率,适度推广机械化生产来替代工人的缺失。未来劳动人口数量的减少不代表生产力的降低,在青壮年就业压力巨大的今天,改善社会劳动力分配系统、提高生产效率才是重点。

第五,改革并健全有关经济体制,积极探索并发展老龄事业与老龄经济。保障老龄人口的基本生活的同时,让有经济条件的老龄人享受养老经济的服务,让愿意继续工作的老龄人在老龄事业与经济系统中继续发挥价值并获取酬劳,这样既能实现延迟退休年龄的熟练人才效益,又能从一个角度缓解老龄劳动力对青壮年劳动力的岗位压力。具体措施比如:

一是鼓励并引导平民化养老院、敬老院、“老龄人之家”等等的建设,同时加强监管,严惩或取缔虐待老人等不合法合规的行为。

二是挖掘适合老龄人从事的经济项目或岗位,比如企业顾问、老龄社工团队、老龄人培训师等。

三是完善旅游经济,便利老龄人参加旅游和娱乐,同时也创造了经济效益。

第六,完善义务教育体系,巩固基础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实施鼓励优秀人才留在国内或引导人才归国的计划,提高人口和劳动力素质,通过提高当前青壮年和未来的青壮年的经济贡献能力来填补高比例的老龄人口压力。

注释:①团市委下属的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2015年5月28日。

(作者单位为大连财经学院)

[作者简介:郑锦霖,大连财经学院经济学院统计系。荆典,大连财经学院经济学院统计系。]

参考文献

[1] 李建民.中国“未富先老”了吗?[J].人口研究,2005(6).

[2]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课题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J].人口研究,2007(1).

老龄化社会解决方案篇4

22日下午,福建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闭幕,《福建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在会上表决通过,这是福建省第一部在人代会上通过的实体法。

《条例》自2017年3月1日起施行。1990 年10 月26日福建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的《福建者老年人保护条例》同时废止。新《条例》共八章七十二条,明确了老年人的基本权利、老龄工作的基本原则要求、工作体制、各方职责。

统计数字显示,福建60周岁以上老年人已从十一五末的421万增加到十二五末的515万人,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1.4%增加到13.41%。人口老龄化形势呈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增加快速,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空巢老人、高龄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大量增加,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工作难度加大。

福建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省人大代表根据群众反映,提出了近80件关于养老和老年人问题的建议,内容涉及居家养老、医养结合养老、养老保险制度等社会关注的焦点。对此,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加大相关代表建议的督办力度,保障老年人权益。

福建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徐华在《条例》通过后的新闻会上介绍说,1月20日,《条例》草案提交福建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代表们对《条例》草案给予了充分肯定,普遍认为,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强老年人权益保障,推进福建老龄事业发展,制定新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十分必要。

《条例》从政府责任、家庭责任、社会保障等方面保障了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其中,明确了对特殊老人群体的托底保障。对三无老人由政府给予供养、对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和其他特殊困难的老年人给予生活和医疗救助,优先提供保障性住房;构建对失能、失独、空巢、农村留守老人的关爱体系,建立失踪老人信息平台;对符合条件的失能老人开展照料需求评估,对困难家庭失能老人给予适当护理补贴。

同时,《条例》规定,老年人对本人的财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置的权利,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干涉;有独立生活能力的成年子女或者其他亲属违背老年人意愿,要求老年人经济资助的,老年人有权拒绝。徐华就此表示,也就是说,老年人有权对啃老说不。

针对城乡养老服务设施普遍短缺的问题,《条例》规定政府应编制和落实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合理布局各类养老设施,在土地供应上予以优先支持,按总人口人均用地不少于0.1平方米的标准规划养老设施。对新建城区和住宅区按每百户不少于20平方米,老城区和旧住宅区按每百户不少于15平方米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同时,加快现有建筑、公共场所适老性改造,促进宜居环境建设。

此次通过的新《条例》公开向社会公众征集意见,公众对针对实行计划生育后,独生子女家庭面临的养老问题十分关注。《条例》提出,对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的老年人给予特别扶助,独生子女父母患病住院期间应当支持其子女对老年人进行照料,并规定用人单位要给予每年累计不超过十天的带薪护理时间。

相关阅读:

福建省老年人权益将有升级版法规保障。昨日上午,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听取了关于《福建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草案)》的说明,该法规昨日下午起提交各代表团审议。据悉,这是福建省人代会历史上首次审议实体性法规,审议这项民生法规也成为本次省人代会的重头戏。

为什么

要为老年人权益保障立法

目前福建省人口老龄化率达13.4%,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是福建省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1990年10月,省七届人大常委会通过了《福建省老年人保护条例》。

此次福建省为老年人权益保障重新立法,是对原有法规的全面升级,是贯彻中央应对人口老龄化决策部署,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

记者还了解到,近年来,各级人大代表有关老年人权益和养老服务的立法议案、建议比较集中,反映了社会普遍关切,有必要通过立法,将福建省在老年人权益保障方面的成功做法写入法规,并通过立法增强全社会敬老爱老意识,这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为什么

要将这部法规提请大会审议

这部法规草案此前已经省人大常委会会议两次审议。在审议过程中,召开了50多场座谈会,共有1000多人次代表参加讨论,力求省人大代表全面参与立法。草案在网上公开征求公众意见时,也得到各界热烈响应。

人大代表来自人民,最直接最全面了解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通过代表大会立法,可以最大程度反映民意、了解民情、集中民智,动员全社会关心、参与老龄事业。谈到为什么将这项法规作为提交省人代会审议的首部实体性法规,省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如是说。

这项立法

有哪些百姓关注的内容

老龄化社会解决方案篇5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计划生育政策;养老保障制度

人口老龄化越来越成为我国发展过程中的焦点问题,社会各界都对这一问题忧心忡忡。普通老百姓忧心的是家庭面临着老人养老的经济与服务问题,而学界更多关注的则是人口老龄化对我们整个国度所产生的长远影响,以及对老龄化问题解决方案的探讨。要解决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首先我们要弄清楚我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及成因,只有对于人口老龄化全面了解了,我们才能根据现实的国情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一)未备先老。2005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8.87%。这意味着我们国家快跑进入了老龄化国家。原来我们讲中国人口问题时,总强调:人口众多,劳动力过剩是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特点,而人口老龄化则是发达国家的人口特点。人口老龄化这种发达国家的人口特点几乎是在我们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突然降临。

(二)未富先老。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都在五千到一万美元以上,而2005年,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刚刚超过一千美元,仍属于中等偏低收入国家行列,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

(三)基数庞大。2005年中国65岁以上的老人总数约1亿人,中国现有老龄人口已超过1.6亿,且每年以近800万的速度增加,2023年将增加到2.7亿;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

这三个特点,使我们国度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比任何国度都显得严峻,因此,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迫在眉睫。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成因

人口老龄化不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众多发达国家也面临着这一现状。之所以我们国家会提早进入老龄化阶段,更多的是人为的产物。

人均寿命的延长是国家发展过程中产生老龄化的一个普遍原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和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开展,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多年来一直在稳步增长之中。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产生的最重要的原因来自于我国八十年代所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八十年代随着国家人口突破10亿,按当时的人口增长的速度,世纪末中国人口会达到14-15亿。处于这种人口总量下所带来的经济、资源、就业等压力的考虑,十二大把计划生育列为基本国策。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人口出生率从1970年的33.43‰,下降到2008年的12 ‰左右 。中国迅速由一个重视繁衍子嗣,多子多福的国度,转变成一个低生育率的国度。可想而知的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他们面临的现阶段的养老问题,更多的是由独生子女来负担,这无疑增加了养老问题的严峻性。

因此,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并不完全是生产力发展的自然产物,而主要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副产品。

三、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

第一,调整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长期以来坚持的基本国策。70年代初期,我国人口高速增长的态势要求我们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然而,时至今日,我国的人口形势出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惯性增长和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因此,有必要为注重人口数量的计划生育政策做出相应的调整。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应着重从三个方面着手,生育数量的增加、生育间隔的取消及生育年龄的调整。从计划生育政策出台,我国在这三个方面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调整,但仍无法改变我国低生育率的现状。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多子女观念更加淡化,越发达地区,生育率越低。“四二一”不合理的代际结构,独生子女存在的成长中的问题以及老龄化的危机,众多压力下需要国家下更大力度来挽回人口危局。

第二,调整和规范法定退休年龄。随着医疗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的平均寿命逐步延长。原有条件下制定的退休年龄政策脱离了社会发展的步伐,因此,现时段面临严重老龄化问题的状况下,调整和规范法定退休年龄显得尤为重要。波斯纳在《衰老与老林》一书中提到:“随着寿命的延长,退休年龄也可以相应地提高”。我国平均寿命已超过70岁,退休年龄仍然按照建国初期的政策执行,因此,“中国未来延长退休年龄是可以肯定的,但由于受到目前的就业压力,才没有做出修改”。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人口红利逐步消退,就业压力也会得到相应的缓解。在未富先老的状况下,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资金匮乏。适当延长退休年龄,是解决资金问题的直接途径。

第三,建立覆盖全民的养老服务体系。解决养老问题的关键除了资金作为基本保障外,另一个就是需要相应养老服务的支撑。我国传统养老模式主要以居家养老为主,养儿防老成为中国人心目中不争的事实。但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台,对于大部分独生子女的家庭来说,居家养老越来越无法实现。

目前,我国的机构养老中,主要涉及民办和国办两种形式的养老院。这些机构层次不齐,并且从数量上也无法解决绝大部分人的养老问题。因此,机构养老只能作为辅助。社区养老服务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结合起来。通过政府扶持和监督、民间组织参与、市场化运作,逐步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居家养老的社会化。老人在家中居住,社区根据老年人身体状况的程度,为老人分层次提供相应的服务。这不仅解决了老人居家养老的愿望,也为社会节约大量资金。同时,也保障了家庭中其他成员的生活质量,不影响子女的正常工作于生活。

因此,解决中国养老服务问题的关键,在于以社区为依托,以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

参考文献

[1] 易富贤.大国空巢[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

老龄化社会解决方案篇6

不远处,转过弯,就在街道的对面,老人们三五成群地围坐在一起,说着昨天的天气和儿女;忽然几名放学的孩童的奔跑笑闹声传来,老人们蓦然惊醒猛地抬头,嘴角嗫嚅有词。每天盼着儿孙回家团圆,成了老人心头的情感牵挂,这是他们永恒的话题。

“进门一盏灯,出门一把锁”

近日,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基本完成《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修订工作,在草案“精神慰藉”一章中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

一旦这一社会立法通过,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将拥有一个“常回家看看”的奇特条款,法院将获得受理此类诉讼的立案依据。民政部官员表示,“以后子女不‘经常’回家看望老人,老人可诉诸法律。以前,这种诉讼法院一般不会受理,但现在法院要立案审理。”

老人是一个永远也聊不完的话题,在中国1.67亿老人中,有一半过着“空巢生活”,被人们习惯称为“空巢老人”。从庞大的数字中,不难看出“空巢老人”在整个老年人群体中所占的比例,如何妥善地处理好这些“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已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问题,而是亟待破解的社会问题。

“空巢老人”一般是指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夫妇。“进门一盏灯,出门一把锁”就是他们每天重复的生活。当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而离家后,独守“空巢”的中老年夫妇因此而产生的心理失调症状,被称为家庭“空巢”综合症。

庞大的数量

从《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中可以了解到,自2001年起,我国已正式进入到快速老龄化阶段;未来20年,老龄人口的年均增长速度将超过3%;到2050年,中国的老龄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将超过30%。

以中国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浙江金华为例,这里的人们最有经营头脑,经济发展可谓迅猛。然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这里,“空巢老人”的问题也是最突出的。据金华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统计,金华全市目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共有75.38万,占全市户籍人口总数的16.3%。其中,子女离家的老年夫妇大约有35.4万,占老年人口的一半左右。

他们面对的现实问题不容忽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他们的经济来源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在外子女定期给老人汇款;自己打短工,在乡镇周边帮人建房或搞养殖,每月领取少则几百多则上千元的工钱;还有就是腿脚不便的老人在家做活,挣点零花钱贴补家用。

“愁的不是生活,是寂寞。”多数“空巢老人”选择到有老人聚集的地方聊天,腿脚不便的老人往往守着电视从早看到晚。更多的“空巢老人”则把精神寄托放在孙子孙女上,送孙子孙女上下学,成了许多老人最重要的事情。

据报道,江苏徐州的一位“空巢老人”突发心脏病死后6个小时才被子女发觉。她有3个孩子,最后离世时却没一个在身边。她的3个子女在过去的20多年间,先后被国内知名大学录取,毕业后都找到了不错的工作。

“‘空巢老人’大都年迈体弱,他们守着辛苦大半辈子建起的宅院,正成为不法分子实施犯罪的作案对象。”北京中闻律师事务所的贺永军律师说。

“空巢”现实不可逆转

“空巢”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家庭结构的变化是导致“空巢老人”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随着生活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和父母分居,这也导致“空巢老人”增多。

“空巢老人”的出现,是城市化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种现象不仅表现在城市,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人,也选择外出务工,条件好了,就在务工的城市定居,只剩老年人守着山村度日。

要减少甚至消除“空巢老人”,是不现实的。既然不能在数量上减少,社会和年轻人能做的,只能在提高“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上努力,包括物质和精神。除了没人照料外,他们面临最多的是心理问题。其实大多老年人对物质生活的要求并不高,需要的是一种精神慰藉。

只靠立法不给力

孝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美德,而这根植于每个人心中的道德规范什么时候竟然也需要用法律去“强制执行”了?孝敬老人,孝顺父母,本应当是一个人内心的道德准则,这是不用法律明文规定而自在人心的。

不难想象推动“常回家看看”问题浮出水面的力量是什么。是道德温情,是“父母在、不远游”的另类表述,是“孝悌”伦理的具体行为。这股召唤力量,来得正义凛然,来得及时。但它仅仅是道德上的东西。既然是道德上的东西,那它就会以道德规范应有的方式,在每时每刻调整人们的行为。人生在世,最深入人心的人伦道德,恐怕就是父母亲情。试问,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如果有可能,谁不愿意常回家看看日益苍老的父母和魂牵梦萦的故乡 ?可是生活有一大堆无奈,很多时候,我们对于父母的爱,只能深藏心底,却终究无法日日陪侍在侧。而对于绝大多数父母来说,他们也不会对远方的儿女心怀不满。亲情,从来没有因为距离远和问候少而有丝毫的减损。

用法律的形式来规定子女“常回家看看”,坦率地说,这是非常不合时宜和自以为是的,它只能让父母与子女都分外尴尬,因为二者早已以自己的方式建构了不绝如缕的亲情,而法律的意外介入,却打乱了那种稳如泰山的亲情秩序,好像除了“常回家看看”,其他的亲情表达方式,都是非法和虚无的。

亲情,终究应归入道德范畴,如果法律执意要去干涉亲情及其表达,那带来的极有可能是对亲情的扭曲。

别让“空巢”再“空心”

“空巢”不可避免,“空心”却可以治愈。“子女常回家看看”入法,代表了一种姿态,但治愈“空心”却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

老龄人问题,本质是社会问题。我们的社会早已不是农耕时代的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老龄化问题的妥善解决已经不是家庭成员的单一和独立责任,这是一个社会大系统下以政府为第一责任人的各方关照解决的问题,社会养老机制要跟上时代的变迁,职工工资提高与带薪休假的社会立法要跟上,社会要尽量解决两代人分居的客观障碍,老年人的话语权要与老年人人口相适应。只要在大环境下理顺矛盾,就能找到解决的办法,也才能缓解对老龄化社会的焦虑和对“空巢家庭”老人生活状况恶化的担忧。所以,与其费神费力地针对个体私人制定“常回家看看”条款,还不如鼓励和推动政府、社区成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开设社区医疗、家政、上门送餐等服务,只要社区老人一个电话,就能享受到所需要的专业服务。

老龄化社会解决方案篇7

我办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以老年人为本,遵循“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面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把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服务老年人作为根本任务。真抓实干,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不断探索。半年来老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汇报如下:

一、创新老龄工作,树立“大老龄”理念

我办把发展老龄事业,做好老龄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以“开展深入基层为老年人服务”为载体,结合实际,统一部署,开展了“走进农村,贴近老人”大走访大调研活动。采取召开座谈会,发调查表,找个别谈话等形式,倾听基层干部和老年人对老年事业的意见和建议,做到听民声、知民意、解民忧、问民计、聚民智。确定调研提纲,写出了《关于我市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调查与思考》,摸清了老年人口的发展态势,为市领导决策老龄工作提供依据。同时与成员单位共同协调,抓好老龄工作,形成部门相互支持配合,齐抓共管的合力。调动社会各界关注老龄问题,支持老龄工作,参与老龄事业发展的大老龄格局。

二、抓住工作重点,加大老龄宣传力度

我们围绕老龄工作重点,通盘谋划,精心安排,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开展各种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老龄工作环境,采取立体化、多样化、全方位的老龄宣传形成。开展老龄工作宣传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等活动。特别是在春节期间与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工会、市团委、市妇联、市文体局、市广电局开展中老年人才艺大赛,通过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我们还积极宣传自治区人民政府(桂政发[]76号关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老年人优待规定》的文件精神,为自治区于月份开展统一发放老年人优待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让更多的老年人得到实惠。另外我们还协助市两办组织市四家班子领导春节上门慰问百岁老人活动。市领导以身作则,带头敬老得到了市民的的好评。为社会营造了真心敬老,热心助老、一心为老的浓厚社会氛围。

三、抓好老年人工作,促进社会稳定

我们把老年人工作当作一项重大的工作任务来抓,建立老年人来信来访档案,做到件件有记录,事事有答复,协调有关部门解决老年人提出的合理请求和相关问题。做到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使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对一些老年人案件需要法律救助的我们通过市法律援助中心进行减半或免除诉讼费。有力地维护了老年人的利益和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四、迎接自治区评选“全国、自治区老龄工作先进单位”检查组到我市检查

、村典型、育亮点、显特色。在全市我们以重点建设新圩镇老协会,新圩镇梧村老协会、石窝镇老协会、新荣镇老协会、隆盛镇南禄村老协会和孝亲敬老(颖川山庄)教育基地为镇、村、市三级样板点,各个点都各有特色,富有教育意义。我们是以点带面,逐步铺开,全面推动市镇村三级老协会建设。

、对标准,找不足,促完善。认真按照自治区评选“全国、全区老龄工作先进单位”的评分标准,项项落实专人抓,责任到人,欠缺什么、该补什么,如何补充都落实到人。特别是老龄档案材料整理,实行既分工又合作,点点滴滴,逐条对比,反复核查,分类归档。形成了比较完整。衔接较好的老龄档案系列。

、检查工作、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对自治区评先检查组在月份对我市的检查,我们能及时向市有关分管领导汇报,制定评先检查方案,做到条理清晰,检查安排紧揍,时间合理,所到的被检点,能检出成绩,并富有特色。

、检查组满意、评价高

自治区评先检查组通过对我市的检查,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我市的老龄工作从点到面,从市到镇村,都做得较好,办公室档案齐整、完善、年度衔接等是全区县(市)级最完备的,老龄组织机构完善,人员编制、经费落实,为老服务设施和落实老年人优待政策较好,镇村级老协会工作出色,所到的被检点 各项工作十分满意。据自治区老龄办领导综合检查组意见:我市老龄工作是全区较好的县市之一,确定我市为自治区老龄工作先进单位,并选定为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单位,材料已上报全国老龄委。

存在问题

市政府转发了自治区人民政府桂政发[]76号关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老年人优待规定》文件后,许多涉老部门迅速贯彻执行,得到了老年人的好评。但有些部门至今还没有按规定要求落实老年人的优待政策,如市内公共汽车,还没有按规定为高龄老年人免费乘车,有些景点还没有对老年人免费开放。

下半年的工作重点

1根据自治区桂政发[]76号的文件精神,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办理优待证,具体按照自治区老龄办办证细则进行办理。我办将派员参加自治区老龄办的办证培训,后按要求开展工作。做到随到随办。

2、协调有关部门落实老年人的优待政策,具体是交通运输局、旅游局、卫生局、文体局等窗口部门。

老龄化社会解决方案篇8

一、加强组织领导,推进老年人事业的新发展

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突出的发展过程,老龄问题将越来越严重,解决好老龄问题,是各级政府一项重要工作。各镇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老龄工作的领导,把老龄工作摆上政府工作日程,切实解决老龄工作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建立健全老龄工作机构,根据人事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充实老龄工作机构成员,配备1-2名工作入员,负责老龄办日常事务工作。各村(居)老人协会未换届的,要加强指导,抓紧换届,把责任心强、政治素质高、身体较好、乐于老年人工作的离退休干部和退下来的原村(居)主干选任老人协会会长、副会长。要加大对老年人福利事业的投入,大力发展老龄产业,特别是老年公寓、老年照料、老年健身、老年旅游等老年人急需的、具有发展前景的老龄产业,丰富老年人的物质文化生活。

二、关注贫困老年人,努力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问题

根据老年贫困调查显示,老年贫困问题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各级政府、各部门要把老年贫困问题摆上日程,同时要切实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对无依无靠、有依无靠的老年人和失地农民中的贫困老年人纳入"低保"范围,实现"应保尽保",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二是配合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把农村老年人纳入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范围,把城镇老年人纳入社会医疗保险,解决老年人看病难的问题。三是落实老年人的优待政策,对老年人乘车、景点、旅游、患病治疗、看电影、理发等实行减免服务费照顾;共青团、妇联会、人武部、工会等组织,要发动青少年、民兵、妇女、职工为老年人做好事、办实事;各服务窗口单位要悬挂"老年人优先"牌,实行老年人优先待遇。四是建立老年人救助金。各镇要按照辖地总人口人均0.3元列支老年人救助金,支持老龄组织开展特困老年人的救助工作。各单位要安排一定经费,用于本单位困难离退休人员的生活救助。全社会要开展爱心献老年人活动,慷慨解襄,满腔热情地帮助解决老年人的生活、医疗等方面的困难。

三、建立健全老年人维权组织,推动老年人维权工作上新台阶

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是老龄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公安、司法机关要组建老年人维权组织,无偿为老年人提供法律救助,切实帮助老年人在维护权益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镇、各部门要继续开展"一访四查"活动,认真帮助解决老年家庭赡养纠纷的问题。各地要大力创建"敬老模范村"、"敬老模范社区"、"敬老模范单位"活动,在基层形成良好的敬老环境。要继续对侮辱、虐待、遗弃等严重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案件进行曝光,并及时认真地处理。宣传、广电、共青团和教育等部门,要加大维权工作宣传力度,制定维护老年人权益的宣传教育计划,面向中青年和少年儿童开展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宣传教育活动,推动全社会共同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四、积极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倡导建立群众性老年文化活动组织

大力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的进程,建立健全群众性老年文化活动组织是今年老龄重点工作之一。各社区居委会要把企业退休人员纳入社区老龄工作管理体系之中,使他们由"企业人"向"社区人"转变。要以居(村)党支部、居(村)委会为领导,以"星光老年之家"为阵地,以老年人协会为组织形式,广泛开展老年文化、体育、教育、维权、关心下一代等社区各种活动,寓管理、教育于活动和服务之中,推进老年人社会化管理工作。要建立群众性老年文化活动组织,经常性地开展老年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文化体育活动,展现老年人的风采,丰富老年人的生活,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

老年学校是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各镇、村(居)、各单位要积极创办老年学校,文化、教育等部门要大力支持办好老年学校,促进和规范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为"老有所学"创造良好的条件。

五、推行"积极老龄化"战略,进一步探索发挥老年人作用的新路子

广大老年人中,有部分是老年知识分子,他们具有一定科学技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人才,大力推行"积极老龄化"战略,发动老年知识分子献计献策,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和科学技术,积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援助的重点是医疗服务、教育活动、科技项目开展和艺术人才培养等方面。

老龄化社会解决方案篇9

1、高热心老龄事业,认真贯彻党的老龄工作方针、政策,努力钻研老龄工作业务,并联系当地实际,开创老龄事业新局面,成绩显著。

2、密切联系群众,积极支持,促进老龄事业的发展,关心老年人的疾苦,兢兢业业为老年人服务,善于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事迹突出。

3、上级老龄组织布置的各项工作,完成出色

热心老龄事业 洒下一片深情

--中共扎赉特旗委书记刘振财同志抓老龄工作先进事迹

刘振财同志自XX年担任中共扎赉特旗委书记以来,高度重视老龄工作,关注老龄事业的发展,在紧张忙碌的工作中,他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工作方针,上心上手,亲力亲为,始终把老龄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创造性地开展老龄工作,切实解决老龄问题,坚持不懈地为老年人办好事、办实事,使全旗的老龄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他在扎旗老龄事业发展的进程中倾注了心血和汗水。

一、用战略的眼光看待老龄工作,建立老龄工作保障机制

老龄工作既是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也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物质力量。加强老龄工作,发展老龄事业,是党中央、国务院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目前,扎赉特旗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7万人,而且空巢家庭日益增多,家庭养老功能弱化,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成为一个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他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老龄工作的重要性,未雨绸缪,突出抓早。为切实加强老龄工作管理,他亲自担任老龄工作委员会领导和老年大学筹备委员会名誉主任,经常召开老龄工作会议,研究布置本旗老龄工作任务。做到了有专门的领导组织和办事机构,有专人负责、有经费保障,工作有计划、有措施、有总结,使扎旗老龄工作上下贯通,纵横有序,层层有人管、事事有人抓。建立健全特困、高龄、残疾、空巢、百岁老人资料档案,加大帮扶和求助力度,每年他都要多次深入基层调研老龄工作,解决老龄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二、用务实的精神推动老龄工作,积极为老年人办实事、办好事

他热心老龄事业,关心老年人,为老年人办实事、办好事,受到老年人的广泛赞誉。今年他及时组织召开旗委常委会和相关会议,形成了启动社会福利院和光荣院的决议,目前社会福利院和光荣院正在筹备中,“两院”的建成将有效解决扎旗养老问题。努力提高老年人生活待遇:一是对90岁以上高龄老人每人每年发放600元的生活补助金;二是对60岁以上老人发放老年人优待证;三是农村老年人全部纳入医疗保险,乡镇以上医院均为老年人开设专门的门诊,设立专门病室和病床;四是在农村低保工作中,优先照顾生活困难的60岁以上老年人。特别是扎赉特旗属于国家贫困旗县,在地方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投入100多万元改建和扩建了全旗敬老院。以上种种措施使老人们最低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

三、用积极的态度开展老龄工作,大力弘扬尊老、养老、助老的传统美德

做好老龄工作,加强宣传动员,增强全民的老龄意识、养老意识和依法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意识尤为重要。刘书记特别重视老龄工作的宣传,近在他的动议下,将《老年法》和《条例》的学习纳入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教育范围,将老龄宣传纳入精神文明创建的活动组成。通过广播、标语、板报、座谈会、文艺演出等多种宣传方式,向全旗群众广泛宣传人口老龄化,宣传老年人的重要社会价值。同时大力弘扬社会上尊老、养老、助老的先进事例,谴责社会上歧视、虐待,甚至伤害老年人的不良现象,在全旗树立起了尊重、关心、帮助老年人的社会风尚,营造了敬老维权的良好氛围。

四、用丰富的文体活动助推老龄工作,充实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为了焕发老年人青春、发挥老年人的余热,刘书记要求全旗各级干部和老年协会工作人员,大力鼓励老年人参加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常年组织老年人开展体育健身和文化娱乐活动,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我旗现有老年秧歌队、门球队、柔力球队,只要有重大节日,都有老人们身着彩服,载歌载舞的身影,展示了老年人的风采,舞出了老人们对生命的热爱。一年一度的全旗各乡镇“农家乐”杯和各村嘎查的“村村乐”杯门球赛以及柔力球、太极拳、大秧歌表演,已经成为全旗老年活动的品牌赛事。目前194个嘎查村已有70%建立了老年人体育组织。

在老年人文化阵地的建设上,刘书记也舍得下大力气投入。新建1050平方米的活动大楼,极大改善了老干部的活动环境。中心设有室、图书阅览室、乒乓球室、健身房、门球场和网球场等各类文体活动场所10余个,可同时容纳400人活动。内设书画、、乒乓球、门球和综合文艺5个委员会。坚持做到“天天有活动,月月有比赛”。每年举行12次以上的大型比赛。近年来,扎旗老干部门球队在全盟门球赛中多次获得冠军,曾代表自治区参加全国老年门球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老年思想政治工作,我旗以做实、做细、做活、做深为原则,每年至少三次组织老人学习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及《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农牧民法规知识读本》等内容,通过开展政策、形势、民主与法制,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增加了法制观念,划清了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限,提高了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积极引导老年人在全旗经济社会建设进程上发挥余热。

五、用深厚的情感倾注老龄工作,无微不至的关心老年人健康

他一直把关爱老年人、关心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作为自己应尽的义务,为了落实“老有所医”,我旗每年给老人们出钱做定期体检。对于患病老人,我旗都进行慰问探视,病情严重的,我旗还积极组织捐款,为解决医疗费出力。同时每逢重阳节、春节等节日刘书记都要下基层走访慰问老年人,送去慰问金或慰问物;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动员社会力量举办社区养老场所,让更多的老年人提供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环境。

在刘书记的关心支持下,如今的扎赉特已形成了深厚的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风气,进一步推进了和谐社会建设进程。

大爱无声—追记全国老龄工作先进个人任建林“无论遇到什么事情,只要你把它放在群众利益的天平上,就能掂量出它的分量。”

20年一如既往,20年兢兢业业,这需要一种怎样的精神?我们从任建林仅仅50岁的生命轨迹里找到了答案,那是对老龄事业的忠诚、对老年人执著无私的爱。

1987年,30岁的任建林调入山西省晋城市老龄委工作。尽管许多朋友劝他换单位,但他笑道,工作哪有贵贱之分?干任何工作都得有一种精神和一个好的态度。

任建林是一个专心的人。初到老龄办时,领导安排他从事文字材料写作工作。然而这让“先天不足”的他犯了难,因为14岁时父亲去世,母亲要拉扯6个儿女长大,他不得不在15岁时离开学校到工厂上班。尽管后来在部队自学了一些文化知识,但他对公文写作接触得不多。为了胜任工作,他自费购买书籍学习。有时,为了写好一个材料,通宵达旦,反复修改,眼里常布满血丝。那时他刚结婚不久,每当妻子甘贺荣有所抱怨,他都耐心解释。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任建林的努力就得到了认可,他撰写的经验材料经常被部级或省级老龄刊物发表。

任建林是一个用心的人。挑起大梁后,他几乎没有休过一个完整的礼拜天,一年里有200多天在基层、在老年人家中度过。他走遍了晋城市的6个县区,70多个乡镇,1000多个行政村,走访过几千户老年人家庭。每到一地,他都要同党政分管领导交换意见,同老年人促膝谈心,同当地老龄干部探讨工作。经过不懈努力,他探索性地提出了“五有”、“两地”农村老龄工作规范化建设模式和标准:在小康村要建立“五有”,即有老年活动室、有尊老敬老制度、有养老补贴金制度、有老年福利基金和老年创收基地;在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村,要建立“两地”,即有老年活动基地和养老创收基地。

他还在实践中建立了检查、验收、考核奖励制度,解决了农村老龄工作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这一制度的提出和推行,使基层老龄干部理清了思路,老年人得到了实惠,基层老龄工作也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晋城的经验得以在全省推广,当时的全国老龄办领导对此高度评价道:“这是农村老龄工作的创举!”

献爱心敬老一条街、趣味游园活动、医疗助老活动、孝心经验交流会……为了营造尊老敬老的氛围,任建林东奔西走,找政府、进企业、拉赞助,做到了每年一项大活动,年年都有新花样。

任建林还是一个有心人。他身上总装着个小本子,把工作中的问题、难点、经验一一记录下来,20年竟有了几十本。他编撰出了反映晋城老龄事业20年发展历程的《晋城老龄工作》(一、二),并创办了《老龄问题研讨》,编发晋城老龄工作信息。

“全国老龄工作先进个人”、“山西省老龄工作先进个人”、“山西省十大老龄工作先进个人标兵”……任建林对老龄事业无私的爱,无愧于这些称号。

“干老龄工作必须带着感情。大凡老人找上门来,都是下了很大决心的。如果我们态度不好或将他们拒之门外,就是伤了他们的心,也就损害了政府的形象。”

任建林对老年人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20年来,经他亲自接待和处理过的上访老人就达100多起,没有一件搁置,件件都得到了落实。1996年,阳城县气象局一位老同志因房产问题与儿子闹得不可开交,把儿子告上了法庭。任建林闻讯,立即驱车找到了这位老同志。倾听了老人的诉说后,他把老人的儿子和其他亲属召集起来,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终于使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事后,老人逢人便说:“是任主任给我晚年生活带来了幸福!”

特困老人的冷暖一直牵动着任建林的心。在一次慰问泽州县一位特困老人时,看到老人居住的危房和破烂不堪的被褥,他眼里涌出了泪水,回头对乡里和村里干部说:“不能看着老人挨饿受冻。”临走,他悄悄从自己身上拿出300元钱塞给老人。乡里村里的干部随即召开会议,将老人作了妥善安置。为使晋城救助特困老人形成长效机制,他争取领导支持,建立了高龄特困老人救助基金,并列入了财政预算,市级为20万元,县级为10万元,解决了老人的后顾之忧。

一次性救助固然能解决老人的燃眉之急,但如何能使困难老人脱贫?经过较长期思索,一个“造血”方案在他的脑子里形成了。于是,一个“开发式”扶贫助老的方案开始在全市启动,在陵川、高平、泽州、阳城、沁水等县(区)实施了种植土豆、养兔、养羊、栽桑养蚕、养蜂等项目,并为困难老人家庭扶助两只成年母羊,母羊生小羊,这项工程使老人有比较固定的经济来源,从而达到脱贫的目的。

任建林成了老年人特别是困难老人的家中常客,他经常和同志们讲,尽管老龄办没权、没钱,甚至在许多人眼里无足轻重,但我们不能自暴自弃,要为老年人多办实事好事,才能体现出我们的价值和工作的意义。在任建林身体力行的带动下,晋城老龄办的同志们都把老人当作亲人对待。XX年8月,在省老龄办组织的《老年法》执法检查中,检查组对晋城市的老年维权工作予以充分肯定,晋城老年维权走在了全省前列,成为全省老龄工作的一个标杆。

“轩儿,你到爸爸的办公室把那些荣誉证书拿回家,那是爸爸最贵重最珍贵的东西,这也是爸爸留给你最好的财产。”

XX年元月,任建林好不容易抽出时间陪妻子去医院,在妻子的坚持下,他也做了一次系统的检查。检查结果却如同晴天霹雳,任建林得了癌症!

任建林先是惊讶,转瞬冷静下来,强打精神对妻子说:“没事,怎么也能活个三五年,我要为老年人干的事还多着呢,老天爷还舍不得剥夺我这个权利呢。”于是,他进一步上紧了工作的“发条”。

在上海进行了两次介入治疗后,他的病情得到了控制。回来后,没休息几天,他又到了工作一线。

4月份,他到太原参加了全省老龄工作会议。随后,又主持召开了全市的老龄工作会议,对老龄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5月份,他深入泽州县李寨乡启动了“两只羊”扶贫助老工程。

6月份,他亲自到阳城县凤城镇启动了“医疗助老”行动。在启动仪式上,他的病情恶化。

7月份,病魔逼迫他再一次住进了医院。然而这次,他再没能走出医院的大门。

同事们一有空就到医院看望他,他却每次都要询问工作的情况。

儿子任轩在看护他时,专门给他讲笑话,他像孩子似的听着,突然,他让儿子拨通市老龄办的电话,说有个事没有交代清楚。儿子再也忍不住,抱着他大声痛哭。

专门来看他的老人尽管心里难受,也只好装出笑脸。任建林像没事人一样,和老人拉家常,并祝福老人。走出病房,许多老人老泪纵横:“老天太不公平了,怎么叫这么好的人得上这种病呢?”

10月20日,任建林将妻子和儿子叫到跟前,说:“我感觉自己的时日已不多了,我这一生感觉很值得,没有白付出。我生病期间有这么多人关心我,你们要懂得感恩……惟一遗憾的是对不起你们娘儿俩,没能好好照顾你们!”这时,妻儿早已哭成了泪人。

他住院期间,儿子大学毕业后的就业问题成了妻子心中的一个结。经过多次试探,她终于鼓起勇气让任建林给组织写一份信,希望将来孩子毕业后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组织上给予一点照顾。

话一说完,看到沉默的任建林,妻子马上后悔了:“我只是随便说说。”看到儿子企盼的眼神,思索很久后,他终于拿起纸和笔:“尊敬的党组织,作为一名党员,自己尽管做了一些工作,但离党的要求还很远。如今,自己不能再为党工作了,但却要给组织添麻烦。我因工作而无暇顾及妻子和儿子,在我生病期间,儿子一直在医院陪伴照顾我,耽误了学业,我有愧于他们……希望组织能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对我的儿子给予照顾,我死而无憾。此致,敬礼!”没想到,这封信竟成了他的绝笔。

10月下旬,死神终于露出了它的狰狞面目。临终前,任建林用微弱的声音给妻子留下了几句话:我写的那封信你不要给组织,我想走得无牵无挂,不想给组织添麻烦,你一定要给孩子讲清楚,希望能得到孩子的理解。我走后,遗体要火化,一切从简……

10月24日,任建林离开了人世。“爸爸呀,你干了一辈子的老龄工作,怎么最后自己却不能成为老人就走了……”儿子扑在父亲身上哭喊着。

为晋城老龄事业操劳了半生的任建林终于可以“休息”了。他远离了世界,却留下一片爱。2011年我乡老龄工作要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以老年人为本,进一步抓好老龄工作,努力为老年人办好事、办实事,促进我乡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一、着力改善民生,进一步完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党的十七大的一个鲜明特点。为落实十七大精神,2011年我乡一是继续抓好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工作,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从2011年起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60周岁以上老年人的个人缴费部分由县财政全额予以补助,对9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和其他特殊困难对象,对患大病按不同标准继续由社会医疗救助专项资金给予救助,对10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外,在可报销的药品品种内自负部分医疗费由社会医疗救助资金予以解决,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二是继续完善我乡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按照“应保尽保,应补尽补”的原则,各村给困难老年人优先安排。三是深入抓好农村基本养老保险的宣传和实施工作,引导农民积极参加社会养老保险,解决有生之年的生活后顾之忧。

二、继续抓好农村老龄工作,推动农村老龄事业加快发展。

坚持把老龄工作的重心放在农村,造福广大老年人,老年协会是老龄工作的细胞,是各级党政组织联系老年人的桥梁和纽带,坚持把老龄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切实加强老年协会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增强老年协会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保护,自我娱乐功能。

一是进一步加强农村老年协会规范化建设,各村老年协会是在村党支部和村委的领导下,在本村内开展活动的老年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保护的老年群众自治组织,我乡行政村规模调整后,从18年村调整为10个行政村,在今年村两委班子调整后,各行政村要通过选举和其它方式产生新的行政村老年人协会组织。

二是继续抓好农村老年活动场所,要把老年活动室建设统一纳入村建设规划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进行。把抓好农村星光老年之家与农村老年人协会规范化建设有机结合进行。把抓好农村星光老年之家与农村老年人协会规范化建设有机结合,我乡青田、章坑、方家畈、聚璧、燕坑、六联、富文力争创建市级示范型的星光老年之家,去年落实的星光之家今年争办省级星光老年之家。

三、继续抓好农村老年人的居家养老工作,根据本村的实际和老年人的特点,研究如何养老的方式,安排好居家养老的服务,安排好子女外出打工的和空巢老人的生活。

四、继续抓好老年人维权力度,深入广泛,采取多种形式宣传,《老年法》和《浙江省老年法实施办法》,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和出台新的《淳安县老年优待办法》及时了解和掌握在贯彻执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好有关的沟通协调工作,确保各项内容落到实处,抓好老年维权,处理好老年人来信来访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各村安排好60岁以上做优待证的照像和做证工作,做证率达到95%以上。

五、继续抓好老年文体活动

一是抓好老年电视大学的招生工作,让更多的老年人走进这所没有门槛的大学,入学率要求达到5%以上。二是抓好乡村经常性的老年文体活动,采取不同形式的保持一年四季不间断的活动,尽早安排好二十一个老年节的各项庆祝活动。

六、加强自身建设,努力发挥作用。

各老年协会,要加强学习增强自我修养素质和业务能力,热爱老年工作,提高为老年人服务的自觉意识。加强作风建设,深入实际埋头苦干,多做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推动我乡老龄工作健康发展。

金顶街三区2011年老龄工作思路

2011年金三区社区老龄老体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今年社区的老龄工作继续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做好老龄工作。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从社区的自身特点出发,围绕“六个老有”为创新工作载体,加强社区老龄工作建设,提高社区老年人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满足社区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按照“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和“六个老有”工作目标,紧紧围绕金三区老龄工作的的实际情况,具体做好如下工作:

一、建立老龄法律咨询工作站。以加强老年维权工作为重点,聘请律师定期来社区开展咨询,切实做好老年权益保障工作。促进家庭和睦,推进居委会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二、建立社区老年人聊天室。为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使更多的老年人能就近参加社区活动,丰富生活,陶冶情操,更新观念,增长知识。不断加大社区老龄工作力度,积极探索和健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三、加强现有的老年书画社和社区老年合唱团的管理。为鼓励社区老年人积极参加老年文化、教育、体育等社区活动,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大力宣传老龄工作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老龄意识,在我社区逐步营造敬老、爱老、助老、老年人自娱自乐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不断加大社区老龄工作力度,积极探索和健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健全老年福利设施和服务网络,切实做好各项敬老服务工作,制定好社区敬老服务制度及措施,认真做好关系老年人切身利益的服务工作,贯彻落实老年人优待政策,继续做好老年人《优待证》的办理和发放工作及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在新的一年中,我们在街道老龄委的指导下,在社区党委、居委会的高度重视下,健全机构、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服务到位、维权落实、宣传广泛、建档规范、在社区中努力形成敬老、尊老、助老的良好社会氛围。

朱林镇总人口35197人,60岁以上老人7183人,占总人口的20%。老龄工作坚持建立健全老龄工作机构,加大对老龄工作的宣传力度,围绕六个老有工作目标及年初工作目标,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切实维护和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明生活,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大力营造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养老的良好风尚,从整体推进我镇的老龄工作的开展。

健全组织网络,明确目标责任。今年乡镇合并后,镇党委政府就立即调整成立了老龄委班子,由一名副书记兼任老龄委主任,并指定专人负责老龄工作。对各村老年协会也作了相应调整,将部分年富力强热心老龄工作的老同志充实到老龄工作战线上来,各村有一名得力干部分管老年工作。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老龄事业的良好社会氛围。我镇经常组织老年协会会长、村干部进行培训和学习,以提高老年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和理论水平。学习的内容有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老年法》、《赡养法》,全国老龄委主任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全国老龄工作第九次全体会议的讲话的部分内容,充分认识到加强老龄工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

积极贯彻实施《老年法》,切实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农村老年人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与帮助,我们将《老年法》、《赡养法》的宣传扩大到中青年阶层,协调司法部门及有关部门建立老年维权组织网络,加大涉老案件的执法力度,加强对老年人的法律服务和援助工作,对侵犯老年人权益的申诉案件做到及时优先审理,大力表彰敬老养老助老的先进典型,同时选择一些反面典型案例,通过新闻媒体公开爆光,从而增强了全社会的敬老养老意识,教育群众自觉履行敬老养老义务。

组织开展文明健康的老年社会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除积极组织参与市老龄组织的各项活动外,将利用九九重阳节、敬老日组织慰问80岁以上老人和敬老院孤老。并举办健康的文体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加强老龄工作调查研究,开展对特困老人的救助工作,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老年群众,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是做好老龄工作的前提,下半年我们将积极组织各村老年协会的工作者,围绕老年工作的重点、难点和老龄事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调查研究。对部分子女因自身患病确实丧失赡养能力的家庭,为民政部门提供依据和建议,给予他们最低生活保障,确保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对以前签订的赡养协议的执行给予监督实施,并不断加以完善,并鼓励老年人老有所为,做一些力所能及,对社会家庭身心有益的工作,为创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自己的余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引导他们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道德规范,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生命质量

关于榴园镇老龄工作的调研报告

榴园镇地处城区西部,辖54个行政村,5.2万人,60岁以上老人5665人,其中70岁以上老人2920人。近年来,镇党委、政府根据省、市、区有关老龄工作的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老龄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以“抓好四个落实,实现六个老有”为目标,不断完善老龄工作机制,精心组织、强化服务,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努力推动老龄工作再上新水平。XX年我镇北孙庄村被评为部级老龄工作示范村。

一、工作实绩及基本经验

(一)加强宣传教育,努力营造农村敬老、爱老的社会风尚,普遍提高农村老龄意识。一是把宣传贯彻《老年法》列入政府的议事日程,召开动员大会及座谈会,将《老年法》列入"四五"普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把宣传贯彻《老年法》纳入当年的目标管理,层层落实责任;二是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加强对《老年法》的宣传教育工作,并把中青年及学生作为宣传教育的重点,实行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大力宣扬子女孝顺父母、社会力量兴办老年事业、老年协会开展活动,以及党政领导重视老龄工作等方面的典型。

(二)进一步抓好农村五保老人供养工作。五保老人是农村老年人中最脆弱的一部分,他们无儿无女,其生活保障,也只能由政府和社会提供。2011年榴园镇党委、政府把农村敬老院建设纳入为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加大了对农村五保老人的关怀程度,投资70万元,对原棠阴乡政府进行改造,建设高标准敬老院,新增床位100余个,完善了娱乐室,改善了伙房,提高了集中供养标准。目前,集中供养老人276人,全镇老年人集中供养率达到70%以上。对广大农村的五保供养政策进一步得到了落实,五保供养对象生活改善,敬老院的建设和管理日渐完善。

(三)、因势利导,发挥余热,大力支持老年人参与新农村建设。根据老年人的特长,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老年人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在经济建设方面,组织有一技之长的老年人为各村经济发展出谋划策,提供技术咨询和指导;在“平安创建”方面,组织夕阳红义务联防队,有效维护了农村治安;在解决邻里纠纷方面,充分发挥老干部、老党员、老族长等德高望重的积极作用,解决居民纠纷,化解家庭矛盾,有效地减少了不安定因素;在农村环境治理中,特别是近年来创建“文明生态村”中,一大批老年人自发地组织起来,义务清扫街道,运送垃圾,北孙庄村左家荣老人主动担任村主要街道的清洁工,维护了道路清洁。在青少年教育工作中,我们充分发挥老年人的优势,组织“三老”人员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并对失足青年开展结对帮教,取得良好效果。广大老年人在农村三个文明建设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已成为建设新农村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养老投入低,目标人群的覆盖面过窄;保障水平低,不能真正起到社会保障的作用。

(二)、老年需求得不到满足。农村老年人经济自养的能力不足甚至低下,其他亲属在家庭养老中的作用很小;农村老年人身体不健康的比例高,感到生活无人照料的比例高;在农村,仍有一定数量的因种种情况时常感孤独,无处无人诉说心事。

(三)、部分农村家庭生活质量低下,赡养形式简单,子女负担加重。

农村老年人的问题一方面制约着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影响农村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过分的依赖家庭养老所造成的结果易导致养儿防老的陋习难以剔除,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贯彻落实出现困难。因此,设法解决好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解决老年人问题的主要对策

针对榴园镇老年人的主要问题,建立完善的养老体系已刻不容缓,建立主要包括以家庭养老为主体,加强老年人自我保障为重点,提倡集体助养和建立社会共养为保障的养老体系。

(一)强化子女的赡养义务,建立家庭养老体系。中华民族历来有赡养老人的优良传统,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赡养老人不仅仅是子女应尽的职责,也是国家法律和政策所规定的公民义务。老龄工作者应当通过宣传、监督,强化子女赡养老人的义务。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有组织有领导地在农村倡导、推行赡养人与被赡养人之间签订“家庭赡养协议”书,明确规定赡养标准和子女的责任,确保老年人的家庭赡养,进一步完善家庭养老体系。

(二)鼓励老年人自养。老年人的自养来源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年轻时的收入积蓄,二是在老年时仍然有劳动能力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所得。农村老年社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制定具体措施,鼓励老年人自养。如协助地方建立老年人储蓄机构,帮助老年人制定养老计划,发展第三产业,制定优惠政策,为老年人提供劳动就业机会,增强老年人的自养能力。

(三)集体助养。集体助养的主要对象是孤寡老人和困难老人。敬老院是解决孤寡老人和困难老人的经济生活和精神生活、生活护理的主要场所。而我县一些有条件的农村,可以用集体经济建立集体养老金制度,也可由集体经济和一些富裕起来的村民共同出资。

(四)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强调子女赡养和集体助养的同时,还要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大力发展社会供养,培养通过社会保险养老的习惯。建立基层生活保障制度,根据乡镇的实际情况发展相应的养老形式,加强对农村养老保险机构的制度化、法制化管理,做到专款专用。

老龄化社会解决方案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解决我县部分未参加基本养老医疗保险群体参保问题,使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绿色崛起。

二、目标任务

坚持分级负责、属地解决、区分类别、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原则,在2011年12月底之前基本解决我县三类人员养老医疗保险的参保问题。

三、实施范围

(一)国有企业、大集体企业、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改制事业单位、机关和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办实体中经过县以上劳动部门批准办理了招用工手续的人员(简称第一类人员)是指:经过县以上劳动部门办理了正式招工手续的,或有退伍安置、毕业分配正规手续的人员。

下列人员不纳入此次解决范围:

1、没有正规招工、退伍安置、毕业分配等手续的人员及虽经单位办理了招工手续或有毕业分配手续,但实际上从未在单位上班的人员;

2、因违法、违纪被判刑或被组织开除、除名、强制解除劳动关系或因个人原因已离开单位的人员;

3、乡(镇)企业、部门办小集体企业及其它小集体性质企业的招工人员;

4、因非个人原因已离开单位或已与单位解除了劳动关系,且其已按离开单位或与单位解除劳动关系时当时的相关规定解决了养老医疗保险的人员;

5、机关和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中属财政拨款编制人员。

(二)1995年1月1日《劳动法》实施之后在岗的机关、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聘用人员、经过县以上主管部门或乡(镇)批准的乡(镇)站(所)聘用的非企业人员(简称第二类人员)是指:

1、自1995年1月1日至本《方案》下发之月一直在岗的机关、财政拨款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聘用人员;自1995年1月1日至本《方案》下发之月一直在岗的经过县以上主管部门或乡(镇)批准聘用的乡(镇)站(所)非企业人员。

2、1995年1月1日后在岗,但本《方案》下发之月前因非本人原因已离开单位的机关、财政拨款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聘用人员的被聘用期间;经过县以上主管部门或乡(镇)批准聘用,1995年1月1日后在岗,但本《方案》下发之月前因非本人原因已离开单位的乡(镇)站(所)非企业人员的被聘用期间。

下列人员不纳入此次解决范围:

1、乡(镇)所属的站(所)自聘人员;

2、1994年12月31日前已离开单位的人员、1995年1月1日后在岗但本《方案》下发之月前因本人原因已离开单位的人员。

(三)1995年1月1日《劳动法》实施后在岗的经过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同意备案的公办学校代课老师、工勤人员(简称第三类人员)是指:

1、自1995年1月1日至本《方案》下发之月一直在岗的经过县以上教育部门同意备案的公办学校代课教师、工勤人员;

2、经过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同意备案招(聘)用,1995年1月1日后在岗,但本《方案》下发之月前因非本人原因已离开公办学校的代课教师、工勤人员的被招(聘)用期间。

1994年12月31日前已离开公办学校的人员、1995年1月1日后在岗但本《方案》下发之月前因本人原因已离开公办学校的人员不纳入此次解决范围。

四、政策措施

(一)三类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的政策措施

2011年12月31日前,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员,本人自愿,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1、第一类人员补缴养老保险,根据职工身份和单位性质确定参保补缴办法:

(1)合同制工身份人员从办理招工手续之月起补缴;

(2)固定工身份人员,按单位性质分两类:

在企业单位的,1990年6月前办理招工手续的从1990年6月起补缴,1990年5月前的工作时间视同缴费年限;1990年6月以后办理招工的手续的,从办理招工手续之月起补缴;

在事业单位的,1995年9月前在编的从1995年10月起补缴,1995年9月前的工作时间视同缴费年限;1995年10月以后在编的,从在编之月起补缴。事业单位不在编的固定工及在编固定工的不在编期间按上述企业单位同类人员的补缴规定执行。

2、第二、三类人员补缴养老保险,按以下规定执行:

1995年1月1日前聘用的,从1995年1月起补缴;1995年1月1日后聘用的,从聘用之月起补缴。第二、三类人员的养老保险缴费年限从补缴之月起计算。

3、三类人员补缴养老保险的,补缴起始时间按前述对各类人员的规定执行,各类人员均不得超越规定的补缴起始时间再往前补缴。

4、三类人员补缴养老保险,缴费基数按各上年度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60%计算,经济条件好且有提高缴费标准意愿的,缴费基数可提高为选择按各上年度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80%或100%办理,同一单位的人员必须选择统一的缴费基数。提高缴费基数增加的费用全部由个人承担。基数一次选定不得更改。

三类人员补缴养老保险,第一类人员单位、个人缴费比例按单位参保各年度政策规定的单位及个人缴费比例执行。第二、三类人员2002年12月以前单位、个人缴费比例按单位参保各年度政策规定的单位及个人缴费比例执行;2003年1月以后缴费比例按灵活就业人员缴费比例执行,即单位负担12%,个人负担8%。

5、补缴养老保险的三类人员,在岗人员统一补缴至2011年12月,不在岗人员补缴至离职年月。补缴后,在岗的由单位统一按正常缴费规定续保缴费,不在岗的由个人按灵活就业人员缴费规定续保缴费。

6、参保人员达到法定正常退休年龄但累计缴费年限不满15年且未选择延缴或选择延缴后仍不满15年的,不享受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本人,再按缴费年限每满一年发给一个月指数化平均缴费工资,同时终止养老保险关系。

7、采取灵活政策处理三类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年龄与缴费年限问题。对年龄偏大的三类人员,缴费至法定退休年龄不足15年的,如本人愿意,可往后逐年延续缴费至累计缴费年限满15年,办理退休手续,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往后延缴年限为男性不超过65周岁,女性不超过60周岁。往后延缴的缴费基数、缴费比例按各年度政策规定的缴费比例、基数执行,非在职人员往后延缴的费用全部由个人负担。

8、本《方案》下发之前已按有关规定为三类人员办理的养老保险业务不再变更。本《方案》下发之前个人缴纳了养老保险费用的,按《方案》规定和标准核定的应由单位缴纳的养老保险费本金由单位补还给个人。

9、三类人员参加养老保险单位应缴纳的费用部分,实行分类筹措:

(1)第一类人员单位承担部分的资金按照企业和主管部门承担70%,县财政补助30%的原则解决。

(2)第二类人员单位承担部分的资金按照单位和主管部门承担60%,县财政补助40%的原则解决。

(3)第三类人员单位承担部分的资金按照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承担40%,县财政补助60%的原则解决。

三类人员养老保险个人缴费部分由个人承担。

(二)三类人员享受养老生活补助的政策措施

2011年12月31日前,已达到或超过法定正常退休年龄且不能按月领取养老金的人员,按以下规定和标准发放养老生活补助。

1、第一类人员中的大集体企业达到或超过法定正常退休年龄人员,按《关于对未参保城镇大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实行养老生活补助的通知》的规定和标准执行。第一类人员中的困难农林水企事业单位达到或超过法定正常退休年龄人员,按《关于印发全省国有农场、林场、水利困难企业单位退休职工生活补助实施方案的通知》的规定和标准执行。

2、第一类人员中前款以外的达到或超过法定正常退休年龄人员,从2012年1月起按月发给每月200元养老生活补助。资金由县财政解决,由社保机构。

3、第二、三类人员中1995年1月1日至达到法定正常退休年龄一直在岗,且在单位连续工作时间满15年以上的人员,从2012年1月起按月发给每月200元养老生活补助。资金由原所在单位解决,单位解决有困难的,由主管部门统筹解决,由原所在单位或主管部门发放。

4、第二、三类人员中1995年1月1日至达到法定正常退休年龄一直在岗,但在单位连续工作时间不满15年的人员及1995年1月1日后在岗,但达到法定正常退休年龄前已离开单位的人员,不按月发放养老生活补助,按其1995年1月1日后在岗年限,每满一年发给一个月所在地最低工资标准70%的一次性养老生活补助,在岗年限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资金由原所在单位解决,单位解决有困难的,由主管部门统筹解决,由原所在单位或主管部门发放。

5、本条第2、3款人员如本人愿意,可选择补缴和延缴养老保险。补缴按本《方案》对各类人员的补缴规定执行,延缴按本《方案》延缴规定执行。补缴和延缴养老保险的费用全部由个人承担。选择了补缴和延缴养老保险的人员,不享受领取养老生活补助待遇。选择享受养老生活补助的人员,原已缴纳的养老保险费不予退还。选择享受养老生活补助或补缴延缴养老保险,必须在2011年12月前确定,一次选定后不得更改,逾期作自动放弃。

6、第二、三类人员中属本次解决养老保险参保对象的,由于本人原因未选择参保的,今后不再纳入养老生活补助的范围。

(三)三类人员参加医疗保险的政策措施

1、第一类人员:

(1)已关闭、破产、改制的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大集体及农、林、水企业,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行政机关、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开办的经济实体为退休职工和关闭、破产、改制时距法定正常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含解除劳动关系并领取了经济补偿金)的职工参办理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所需资金由县财政解决,职工个人只缴纳团体补充医疗保险每人每月4元。

(2)未批准改制的国有和国有控股的困难企业,按照赣府厅发为在职职工办理城镇职工低标准住院医疗保险,为退休职工办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未批准改制的国有困难农林水企事业单位、困难农垦企业和城镇困难大集体企业,按照为在职职工办理低标准住院医疗保险,为退休职工办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未批准改制的自收自支、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行政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开办的经济实体,可视单位经济条件为在职职工办理住院医疗保险,为退休职工办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3)今后改制的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大集体及农林水企业,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行政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开办的经济实体。按照,为置换身份的在职职工办理三年的住院医疗保险和团体补充医疗保险,为退休职工和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职工,一次性预留10年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补充医疗保险费(缴费基数退休职工按置换身份之月上年度养老金确定,距法定正常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按全市在岗职工社会平均工资确定)且按10%比例逐年递增,职工个人只缴纳团体补充医疗保险每人每月4元。期满后由个人缴交。

2、第二类人员:

本《方案》下发之月仍在单位聘(留)用的人员,随单位参加同种类型的医疗保险;不在单位聘(留)用的且未达到法定正常退休年龄的,可以个人身份自行缴费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住院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在单位聘(留)用且达到或超过法定正常退休年龄的,均以个身份自行缴费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3、第三类人员:

本《方案》下发之月仍在学校聘(留)用的人员,随学校参加同种类型的医疗保险;不在学校聘(留)用的且未达到法定正常退休年龄的,可以个人身份自行缴费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住院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在学校聘(留)用且达到或超过法定正常退休年龄的,均以个身份自行缴费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四)三类人员身份认定

第一类人员根据职工本人最早档案记载认定其出生年月、参加工作时间及身份;第二类人员根据1995年《劳动法》实施后,与单位签订的聘用合同、工资发放或工资领取等可以证明存在劳动关系的原始凭据认定其聘用时间,出生时间以本人身份证为认定依据;第三类人员根据经过县以上教育部门同意备案手续、工资发放或工资领取等原始凭据认定其招(聘)用时间,出生时间以本人身份证为认定依据。

(五)减免三类人员参保滞纳金。对三类人员2011年12月底前办理参保缴费手续的,单位和个人滞纳金全部予以免除。逾期未参保缴费的,按规定收取滞纳金。此政策只适用于本次解决本《方案》涉及人员基本养老医疗保险问题,此前已缴纳的滞纳金不予退还。

五、实施步骤

1、调查摸底。各乡(镇)、主管部门负责组织部署本乡(镇)、本部门所属单位及相关人员的调查摸底工作,并负责身份认定有关材料的收集管理和确认。填写《三类人员认定登记表》、《三类人员解决养老医疗保险情况调查摸底表》和《三类人员解决养老医疗保险情况调查摸底汇总表》。

2、身份认定。各乡(镇)、主管部门对所属单位的人员和材料进行初审,初审后报县领导小组办公室,县领导小组办公室对职工的身份类别、出生年月、参加工作时间、服务期限等进行审核认定。

3、社会公示。各乡(镇)、主管部门将身份认定后的三类人员名单及聘用期限等在所在单位公示7天。

4、参保缴费。身份认定后,办理参保缴费手续。由各乡(镇)、单位(或主管部门)统一到县社保局办理养老保险参保缴费手续,到县医保局办理医疗保险参保缴费手续。个人负担经费由个人先缴交给单位,单位及个人负担经费同时缴纳。

5、核定补助。坚持先缴费、后补助。各乡(镇)、单位参保缴费后,县领导小组根据人员类别及缴费情况核定乡(镇)、单位县财政补助资金,由县财政将三类人员财政补贴划拨给各乡(镇)、单位。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解决三类人员参加基本养老医疗保险问题,是县委、县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充分体现了县委、县政府对民生工作的高度重视、对这一群体的亲切关怀。为进一步抓好三类人员参加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工作,县委县政府成立全县三类人员、城镇小集体企业职工等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各乡(镇)、部门、单位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解决三类人员参加基本养老医疗保险问题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单位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推动和保障此项工作扎实有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