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提升的作用和价值十篇

时间:2023-10-09 17:29:50

学历提升的作用和价值

学历提升的作用和价值篇1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社会责任感;价值观

社会责任感,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每一个社会成员在心理上和感觉上,对他人进行的伦理关怀,属于一种道德方面的义务。社会责任感对于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发展乃至人类文明的进步,都有着巨大的作用,在初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更是有着难以磨灭的影响,需要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一、初中历史课堂对于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培养的作用

首先,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形成时期,是进行道德教育和素质教学的最佳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学生容易受到新观念的影响,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初中历史学科具有其他学科无可替代的作用,其历史事件可以为学生提供是非观念和责任观念形成的参考和依据,同时,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历史学科的趣味性更强,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中形成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观念,具有良好的学科优势。

然后,在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教师的责任并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还必须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历史作为一个国家发展的历程,是其文化的浓缩,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二、初中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的方法

1.强化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感染力

历史是对一个国家发展历程的见证者和记录者,其课堂教学的标准,并不是使得学生记住历史事件的年代或作用,而是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使得学生可以从历史人物身上,学到相应的优秀品质,从而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例如,大唐盛世的出现,可以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强化学生的爱国思想;满清政府的懦弱无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可以使得学生产生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提升学生奋发向上的动力;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对于国家发展的作用和责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事例,可以为学生树立相应的榜样,使得学生可以认识到培养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的方向和方法。

2.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可以通过相应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对历史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提升学生的忧患意识,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例如,可以通过满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与成吉思汗四处征战,万国来朝的现象进行对比,使得学生认识到不屈的态度以及强盛的国力对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通过中日马关战争战败后遭遇的大屠杀与美国“9・11事件”后双方政府的态度对比,引导学生认识到“国弱则民贱,国强则民贵”的道理,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可以通过当前事件与历史事件的对比,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提高学生的忧患意识。例如,康乾盛世时期,郑成功,清政府平丁噶尔丹分裂势力和大小和卓的叛乱,强势击退沙俄对于黑龙剑流于的侵略,而当前,我国虽然发展形式良好,但是新疆分裂势力抬头,势力猖獗,日本对于垂涎不止,内忧外患十分严重。通过这样的对比,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提高学生的忧患意识,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念有着十分巨大的推动作用。

3.确保历史教学与现实的结合

对于初中历史教师而言,要转变传统观念,挣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加强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做到“鉴古察今、古为今用”,提升历史教学的活力,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当前我国《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习历史是一个从认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再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因此,历史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确保历史教学与现实的结合。例如,可以引导学生对我国历史进行分析和总结,使得学生认识到科技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使得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在提升教学效率的同时,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进行培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于历史的认识和理解,还可以通过相应的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息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需要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参考文献:

学历提升的作用和价值篇2

王晶淼,大连财经学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研究中心老师。

摘要:本次研究过程中笔者从历史成本概念出发,对其计量属性的适用性进行探究,结合适用性状况深入分析了历史成本的效益原则及优化措施。文章对财务会计历史成本工作的完善具有一定的贡献性作用。

关键词:历史成本;适用性;原则;措施

前言

财务会计活动可以充分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及其结果,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经济状况,对企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历史成本作为财务会计的核心内容,具有高度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可验证性,对财务会计工作的开展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如何把握好历史成本计量,对历史成本进行充分应用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 历史成本的概述

原始成本亦称历史成本。资产在其取得时为它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负债在正常经营活动中为交换而收到的或为偿付将要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资产一般一开始都是根据取得时的交换价格入账的,所以资产的原始成本一般指取得成本,就是取得一项资产并使其适合于它的预期用途所支付的交换价格的总额。这项总额或其未摊销额列示在财务报表中。

历史成本计量是指按照资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其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的偿还负债与其需要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该计量过程中以原始成本为计量属性,通过原始成本分析确定各项会计要素,对会计内容进行把握。在该计量过程中各类资产均在原始成本上得到转销,计量效益大幅改善,从根本上改善了企业财务会计水平,使财务会计工作与原始成本紧密结合在一起,有效提升了原始成本信息运用效益。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作为历史成本的核心内容,与财务会计计算需求相符,可以全面反映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基本要求,对交易过程进行还原,从根本上改善信息提供质量和效益。该计量成本属性能够全方位核实,具有非常好的可计量性,已经成为税务机关征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适用性分析

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对会计核算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各项数据真实、准确,可以验证,能够有效反映资产状况,具有非常明显的会计计量优势,其具体表现在:

(1) 原始成本是在市场上通过正常的交易客观的确定下来的,而不是主观臆想出来的。

(2) 原始成本可以验证。

(3) 原始成本较近似于购置资产时的资产价值。

(4) 原始成本数据易于取得,并且与收益计量上的实现概念相一致。

历史成本计量在币值稳定假设的基础上要求资产和负债按其取得或交换时的实际交易价格入账,入账后的账面价值在该资产存续期内一般不作调整。该项内容对提升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可靠性和可验证性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可以对各项交易过程中的结果进行确认和完成交易过程中各项信息的评估,从而把握好交易效益,降低交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从股东及债权人的角度看。这种以交易事实为依据的金额是客观的、可验证的,以此计算的收益亦是可信且可靠的,被广泛地应用到企业盈利计算过程中,已经成为企业财务分析的重要手段,具有非常高的应用效益。

历史成本计量中明确指出要对资产的入账价值进行把握,在该基础上分析历史成本,确定资产取得过程中的资金消耗,依照该状况实施调整,这为企业效益的改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该计量过程中可以明确资产的摊销。历史成本计量过程中资产摊销分析时常选取实际资产作为主要摊销对象,在实际资产下实施各项分析,明确摊销费用,计算实际成本状况,这种计量形式从能够取得确凿的证据,计量较为准确,其适用性范围涵盖非常广,几乎适用于全部的准则状况及一般状况。

但历史成本计量在运用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其具体表现在:

(1) 历史成本计量过程中当价格出现明显变动后,在不同的交易时间内历史成本所代表的价值量是存在一定差异的,这种状况下进行的历史成本计量准确性较差,不能够全面反映企业资金投入状况。

(2) 历史成本计量过程中费用是由历史成本得出,而利润却由当前价格计算,两者计算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异,缺乏逻辑上的统一性,计算结果有效性较差,不能够真正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

(3) 历史成本计量过程中价格存在变动,当价格持续上涨的过程中费用按历史成本计量的过程中将无法真正反映经营业绩及外在变动产生的持有利得,不能够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导致企业财务会计计算效益大打折扣。

(4) 历史成本计量的各项计价不能够对资产所得收益进行准确计算,其与环境存在一定的关联,计价不能够真实反映各项盈利状况,需要结合各项因素实施对应计算。该计量仅确认已经销售而实现的置存资产收益而不确认未实现的置存资产收益,并且对已实现置存资产收益并不是单独在会计报表上予以反映,而是包括在日常营业收益项目之内。

三、 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原则及优化措施

1、计量属性原则

历史成本原则是会计学中的重要方法。历史成本原则是指指企业的各种资产应按其取得或购建时发生的实际成本进行核算。所谓实际成本,就是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或其他等价物。

实际成本核算原则要求对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项目的计量应当基于经济业务的实际交易价格或成本,而不考虑随后市场价格变动的影响。按照实际成本原则进行计量,有助于各项资产、负债项目确认与计量结果的检查与控制;同时,也使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建立在实际交易的基础上,能够促进会计核算与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当然,在货币购买力变动和物价上涨时,按历史成本计价,就不能确切地反映企业资产的价值。历史成本原则实现了对资产负债表的调整,将资产负债表与资本投入和资产形成结合在一起,从上述角度实现了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反映。上述数据与企业历史成本对比,从根本上体现了企业发展状况,这对企业今后建设和经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历史成本原则反映了企业原始的各项财务信息,能够有效提升企业信息的相关性。出于自身经营管理的需要,也不排除企业自愿在历史成本基础上对会计数据作出调整,以反映物价变动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但是对外报告的会计报表,必须坚持历史成本原则。

2、 计量属性优化措施

(1)完善财务会计法制建设

历史成本优化的过程中要先形成良好的环境氛围,在该基础上形成良好的法制环境,形成健全的财务会计管理机制,这样才能够保证历史成本计量顺利完成。要形成细化的历史成本法制体系,对历史成本计量过程中各项内容进行严格规定,保证各项工作均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从根本上降低历史成本计量“空洞”,从而将历史成本计量科学化、规范化地落实到企业日常财务工作中。要加强国家监督机构、证监会、国家审计部门对财务会计工作的管理,对财务会计法制体系进行全面监督,确保人员能够严格依照国家要求实施历史成本计量工作,形成良好的计量氛围。

(2)形成科学市场经济体制

科学的市场经济体制是保证历史成本计量落实的前提。在历史成本计量运用过程中人员要把握好市场大的发育成熟度,提升市场活跃性,从而保证市场内容能够与历史成本计量相协调,为历史成本计量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要构建完整、统一、开放、竞争的市场,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信息,从而形成系统化的组织机构及平台,保证历史成本计量信息交流的及时性、有效性和可靠性,构建良好的历史成本计量平台。

(3)实施历史成本计量修正

历史成本计量修正的过程中要把握好新增计量属性对历史成本的修正和资产减值会计对历史成本的修正,这样才能够为历史成本计量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保证历史计量工作顺利开展。

新增计量属性修正的过程中需要分析好的现金流量折现价值对现金流量进行分析,把握好预期的收益能力,从而形成契合的资产本质特征。要强调市场公筷,对资产或负债的价值变化标准进行调整,从而保证时间的推移和价格的修正,从而保证交易性金融资产顺利完成,实现效益的改善。资产减值会计计算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减值测试,对企业的外部信息和内部信息进行全面把握。当出现明确的减值时可以实施必要的资金调整,进行预备,从而全面降低资产损失。要动态的理解资产的实际价值,从变化的角度对会计计量属性进行分析,从而保证减值会计能够正确运用到会计核算过程中,从根本上降低会计核算风险。

(4)构建历史成本计量队伍

历史成本计量队伍建设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市场环境,在历史成本计量需求上合理选取专业财务会计人员,从而保证人员能够高质量、高效益地完成历史成本计量任务,从根本上提升历史成本计量效益。要实施财务会计人员培训,对人员知识水平和技术水平进行提升,完善财务会计工作体系,形成专业化历史成本计量队伍,构建层次化历史成本计量体系,从而为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奠定良好的人员基础,从根本上提升财务会计工作效益。

四、总结

历史成本是资产取得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可以有效反映最初大的交易状况,对各项信息进行展现,具有非常高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对企业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历史成本运用的过程中人员需把握好历史成本计量需求,对历史成本适用性进行全面分析,这样才能够保证历史成本需求与企业金融相协调,形成系统化财务会计体系,对企业财务进行全面把握。要把握好历史成本原则,结合该内容实施对应优化,从而全面提升会计水平,为企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作者单位:大连财经学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李洪. 公允价值计量与历史成本计量对会计核算的影响分析[J]. 兰州商学院学报,2012,04:98-101.

[2]窦家春. 对会计计量属性中历史成本的探讨[J]. 华东经济管理,2010,05:71-74.

[3]游静. 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共性探讨[J]. 财会月刊,2010,27:17-18.

[4]宫荔. 论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的比较[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S1:94-95.

学历提升的作用和价值篇3

一、思想政治课历史人物评价的意义

1.有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

大量的历史人物出现在思想政治教材里面,不论是提倡仁爱思想的孔子,还是以国家为重的范仲淹等,从他们身上我们都能领略精神品质、信仰追求、人生价值。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就是要对这些历史人物进行深度挖掘,通过相应的评价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使其加深对这些人物所具有的精神品质的领悟程度,培养学生善良、勤奋等思想品质,使其与这些优秀品质同化,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德育目标,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2.有利于促进学科成长和增进学科互补

历史人物的评价本来应该是在历史课上进行讲授,在思想政治课上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能够更好地丰富政治学科。在学校的智育工作中,思想政治课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同时其也是开展德育工作的一个方式方法,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够有效地对学生的人格进行培育。伟大的人格魅力将从思想政治的历史人物评价中渗透出来,从而加强学生的感悟,教师再对其加以渲染,就能起到很好的教学育人的目的,这样才能使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通过这里我们可以看见,要更好地对学生开展政治思想教育,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这样对于健全学生的人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通过将历史学科的知识前移到思想政治课程中,还能锻炼学生的横向思维,更好地加强知识的掌握,使学生能对历史人物有更深入的了解,这样不但可以丰富其思想价值,还能促进其独立思考能力,使其更好地培养自己的知觉体系。

3.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科学精神

思想政治课一项很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而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下的历史人物评价正能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在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的时候,学生的思维也会在正反、对错之间游动,在矛盾对立之间就能够使其辩证能力得到提升。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辩证思维之后,教师就能更好地开展相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鼓励学生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用到所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这样就能加强学生对这种思维的掌握程度,提升其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效果。

4.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在接触历史人物,并且跟随着教师对这些历史人物进行评价的时候,学生能够得到客观、公正的历史人物评价,这样使其对善恶、美丑的区分更加深刻。在历史人物评价的过程中,教师会从不同的视角来对社会和人生进行分析,这样就能够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思维感受,使其人格能够更好地完善,增加学生的智慧,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其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对那些正面人物的分析过程中,学生对于公正、人性、尊重、人格等方面有着更深的了解和更高的追求;通过对正反两方面历史人物的比较分析,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理想,人格更加健康,学生判断是非善恶,加强对人性的理解,在生活中更加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奠定良好的人文素养,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获得提升。

5.有利于提升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引导性是历史人物评价的一个重要的目的,通过一定价值的指引,完成的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主要就是为了给予学生以必要的指导,使其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进行引导的时候,谨慎是非常必要的,现在的学生的学习成长环境都十分开放,在这样的环境下,其可以轻易掌握大量信息,在其头脑中已经有了一定的价值观、思想,对于国内外的形势和现状也有所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培养其正确的政治信仰、爱国热情是十分重要的。而在这方面,思想政治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不断加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才能使其更好地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加强对民族自豪感的理解,这样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其更好地为祖国的发展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思想政治课历史人物评价的现状

1.德育功能被忽视

将历史人物评价迁移到思想政治课程中来,一方面能够使得学科横向扩展,但是当前的历史人物评价重点是历史人物的爱国情感,而对于相应的人文素养的教导却显得有些淡薄。知识和能力在很多教师看来是最重要的,而对于思想政治课程的德育功能却不是十分看重,这样就使得其教学计划里面很少提及这些内容,这样就使得思想政治学科的完整性受到了很大的损害,对于其引导功能的发挥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在树立学生的价值观念上面,思想政治课程的时效性并不是那么强,相应的教学目标往往很难达到,价值观的树立和引导原本应该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但是很多教师往往将教材看成是一个知识点的集合,历史人物往往是起到阐述解释的作用,而学生更加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却被教师忽视了,这种僵硬的传授方式,使得学生不能将历史人物的评价迁移到生活中来,这样就难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政治素养,在评价人物的时候学生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困惑。教师的知识教育使得学生的思想情感长时间被忽视。这样就使得学生的情感价值培养目标难以完成,对其思想政治道德观念较弱,历史人物的评价未能起到德育的作用。

2.缺乏有效引导

大量的实践经验表明,对于知识的讲解往往是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的内容,并不特别关注学生是否具备了相应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授学生如何解决问题的时候往往是就事论事,缺乏系统的思维过程和长远的思考。很多教师思想狭隘,认为教师的责任就是在讲台上将知识讲完,至于学生掌握如何就不关自己的事情了,这样就使得很多学生不能将历史人物评价的方法用到现实当中,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3.学生能力不成熟

在进行历史人物评价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能有所依据,且有一定的方法。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随意地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这主要是因为其知识和思维方面的限制,专业知识比较差,没有掌握正确的评价方法,缺乏全面透彻的分析和解读,从而使其主观臆断,随波逐流,缺乏自己的主见,由于能力的不成熟,造成了这样的问题。

4.忽视历史人物评价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说教式教学在思想政治课堂上仍旧比较普遍,很多教师对于最新的科研动态漠不关心,在历史人物评价的相关理论上面也是缺乏必要的储备,和学生的交流也不是非常顺畅,这样在进行历史人物评价的时候就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一般来说,这样的教师往往只是讲大道理,缺乏必要的史实支撑,这样就使其讲述显得十分枯燥,难以让人信服,且对于学生的提问往往不能很好地回答,这让学生表现出很强烈的不满,并且产生了厌学情绪。若是不及时解决这种问题的话,对学生质疑、批判、分析等能力的养成有着很大的阻碍作用。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教师并没有深刻地把握新课程的相关理念,将教学仅仅局限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上,将课上课下孤立起来,这样就使得学生的学习出现了断裂地带,难以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态系统,从而对学生历史人物评价能力的养成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历史人物评价功能的对策

1.突出历史人物评价在思想政治课中的人格塑造功能

在对学生思想教育的途径中,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探究历史人物的人格精神的时候,不但需要结合历史的知识,还要结合现实的情况,这样就使得教学内容得到很大丰富,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更好地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析,学生掌握的不仅是评价方法,还将受到这些优秀的人格品行、伟大灵魂等的沐浴,从而塑造了自己的灵魂,这样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更好地促进其长远发展。

应试教育观念是思想政治课开展的一个很大的阻碍,为此,就需要坚持素质教育方向,加强能力教育和情感教育,这样才能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使其更好地被学生所掌握。在新时期的背景下,学校和教师应该充分结合当下的社会背景,加强对学生人格的塑造,这样才能使其政治素养和人文素养得到很好的提升,只有以学生为本,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调整教育目标和规划,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才能使其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

2.用科学的方法评价历史人物

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面对历史,我们要充分吸取营养,冷静地看待教训。在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的时候,应该保持客观、科学的态度,要和当前的社会思潮相结合,挖掘时代内涵。为了取得更好的人物评价效果,教师应该坚持科学的评价标准和态度,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历史人物展开评价。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武装学生的头脑,使其在分析历史人物、事件的时候能够拥有强大的理论支撑,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具体的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评价的方法,具备评价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坚持历史的原则评价历史人物。从历史的客观实际出发,唯物地研究和评价历史人物,坚持历史原则,用当时当地的眼光去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所谓当时当地标准,即从史实史据出发,把历史人物放在他所处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评价,不能以今天的标准来苛求古人。

(2)坚持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人物的思想和行为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应当把历史人物放到整个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以发展的眼光进行评价。具体在思想政治课的人物评价教学中,我们应该以学生已有史实和对人物了解为基础。

(3)坚持具体地、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一些历史人物的活动、作用与影响不是单一的,往往是错综复杂的,进步有反动也有,对待这类历史人物,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对每一个特殊的历史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坚持两点论原则,并从大节上把握。正如著名史学家吴晗所说:“我们的祖先一部分是好人,有一部分是坏人,统治阶级也有好有坏……乾隆一方面穷兵黩武,但我国的版图就是那时奠定的,这个功劳不能抹煞”。

3.主动开拓教材空间,高效整合和利用“历史人物”

教师是课堂的重要组织者,对历史人物的育人功能,教师应该加以重视,对于教材要进行深度的把握,并精心选择教学的内容。思想性应该贯穿在教学过程中,要以育人为目的来开展教学,加强对任务的挖掘深度。大量的思想家、军事家、艺术家等都在思想政治教材中有所提及,对于他们的情操和品质我们都应该进行学习、继承和发扬。此外,典型性原则也是思想政治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在进行叙述或是评价的时候,所选取的人物应该具有代表性,也就是在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中曾经做出过非常大的贡献。纵观历史,大量的历史人物为我们留下了精神硕果,这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这种精神的凝聚下,我们的社会发展日益进步。也正是因为这样,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些历史人物的深层次的内涵,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领略其内心世界,从而转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和价值理念,从而更好地促进其全面发展。

总之,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利用历史人物能够得到很好的育人作用,这样不但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还能取得很好的育人效果,更好地促进其长远发展。其中,爱国主义的历史人物,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其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使其加深对祖国人民的感情,坚定报国志向,树立远大理想,从而使其获得全面发展。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到一些烈士陵墓等地方进行观瞻,从而加深学生对爱国主义情感的理解程度,达到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此外,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遵循历史人物讲述生动性原则,即要求教师在讲授具体历史人物时,突出生动形象的情节,注意语言表述的活泼流畅,渲染气氛,激发兴趣,烘托主题,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同时,应体现直观性原则,让学生更形象具体地去感知各具性格特征、仪态万千的历史人物。教师应充分运用能反映历史人物神态风貌的插图,或自制人物幻灯片,录像片,以图助文、化静为动,以发挥人物图像的无声之音、无言之文的直观功能,化抽象陌生的历史人物为可以具体观察感知的历史人物,缩短学生与历史人物之间的时代感,在一定程度上具体、形象地再现历史人物的风貌,以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成为沟通历史人物与学生心灵的纽带。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陈万柏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檀传宝著.学校道德教育原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 张志勇.回归实践:道德教育评价改革的新方向——中小学新道德教育研究之四.当代教育科学,2005(4).

[4] 程念祺.同情的理解:评价历史人物的应有之义.探索与争鸣,2004(5).

学历提升的作用和价值篇4

关键词:历史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

历史是一门人文类学科,历史教育的目的就是以史为鉴,史为今用,让学生以古知今,面向未来。在历史的教育中,除了基础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基,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学生的道德基础,明辨是非的能力,要本着为学生长远发展的态度,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再有就是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诚然,基础知识点的掌握很重要,但是对学生价值观、明辨是非能力的培养更重要。

在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要坚持唯物史观,这是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原则和基础,如果背离了这一原则,历史教育将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具体来讲,历史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主要包括:

一、文明史观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学生认识生产力、阶级斗争、意识形态等的作用,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历史。

二、民族问题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

这部分内容主要涉及对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的评价问题。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身为华夏儿女,面对祖国灿烂的五千年历史文化,发出由衷的赞赏,激发其对本民族的自豪感。同时,要客观评价其他民族,肯定其他民族的优点和贡献,不能随意不切实际地贬低。

三、爱国主义情感态度价值取向

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千百年来最深厚积淀的表现,是一个国家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体现。历史有着非常深厚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如:林则徐、詹天佑等人的事迹。

四、审美水平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

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主要体现在讴歌祖国的壮丽山河,赞美祖国的悠久历史,歌颂祖国灿烂的文化。如:认识到中华民族的诗歌文化,了解唐诗、宋词、元曲的伟大成就。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感受到历史和文化之美。

五、人物评价问题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将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环境下,看是否推动历史的发展,全面评价历史人物。提升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

了解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内容,那么这种教育在教学中如何实现呢?在教学中可以分两步来完成:

学历提升的作用和价值篇5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着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方面,也是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现实需要和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我们要以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构建军事文化。

【关键词】

军事文化;核心价值观;辩证关系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着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方面,也是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现实需要和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

一、在建设先进军事文化中为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强基固本

我军先进军事文化是无产阶级革命军队军事斗争和建设实践成果的凝结与积淀,它充分吸收了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承袭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饱含丰富的战争和军队建设实践经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政治性、科学性、战斗性和人文性。建设先进军事文化,有助于官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战争观等基本观念,是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必由之路。

积极搭建先进军事文化的传播平台。文化是人的全部生存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内在的机理性存在。历代军人在创造军事文化的实践中所倾注的深邃价值体验和崇高价值追求,经过历史长河的荡涤,积淀为军事文化的价值观内核。因此,积极搭建先进军事文化的传播平台,促进和加强军事文化与其他社会文化、中国军事文化与外国军事文化的交流,吸收借鉴其他社会文化和他国军事文化的优秀成果,弘扬和传播我军先进军事文化,既是我军建设与发展的重大课题,也是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如我国影视界近年来创作的一大批反映我军历史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军事题材影视作品,正是对战争、和平以及军人的忠诚、荣誉、勇敢、价值等军事价值问题的表达,这些作品不仅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而且形象地讴歌了人民军队的辉煌成就,直观地反映了当代中国军人的价值追求,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中国军人和当代中国民众的价值观念。

科学借鉴军事文化的合理内核。军事文化随着军事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携带着不同国家、民族的优秀军事文化遗产前行,也孕育和塑造了相应的军人价值观。这些优秀军事文化遗产既构成了人类军事文化史的合理内核,也为现实军事实践活动和军事文化创造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文明史中积淀了充满深厚文化底蕴的军事文化传统,其中一些基本的价值理念,如“以和为贵”的价值理想、“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师出有名”的道义观念、“恤士爱兵”的治军原则等,至今仍有借鉴意义。我军在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积淀了丰富多彩的先进军事文化,创建了独具特色的军事文化体系、制度和观念。特别是我军形成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光耀千秋的革命精神,生动体现了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和精神风貌。继承和弘扬我军军事文化,科学借鉴中国传统军事文化和世界军事文化的合理内核,推动我军先进军事文化的融合发展,对提升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性十分重要。

充分发挥军事文化的功能作用。文化具有潜在性、渗透性特征,其重要功能是“化人”,即教育人、改造人、培养人。这一功能的实质是通过人对文化所承载的价值观的认同和接受,将价值观由外在于己的存在变为内在的文化自觉。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充分发挥先进军事文化的熏陶、激励功能,营造能够满足官兵精神需求、提升官兵精神境界的文化环境,有效调动官兵学习实践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官兵爱国奉献、履行使命、崇尚荣誉的精神动力;充分发挥先进军事文化的规范功能,牢固树立官兵的组织纪律观念,增进军民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充分发挥实现先进军事文化的审美功能,满足官兵的审美需求,提高官兵的审美素养和生活情趣。

二、以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引领先进军事文化建设

着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建设先进军事文化的现实需要。作为军事文化的灵魂,军人核心价值观不仅决定着军事文化的发展方向,而且决定着军事文化的感召力影响力。只有用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引领我军先进军事文化建设,才能推动军事文化繁荣发展。

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坚持先进军事文化建设的政治性。同志曾指出,“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从根本上表明了我军所处的阶级立场,所代表和维护的阶级利益。它以鲜明的阶级性和政治性,确保我军官兵始终听党指挥、服务人民。新的历史条件下,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军进行的“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军队国家化”等意识形态的渗透愈演愈烈,手段越来越“文化化”,其实质就是利用各种错误价值观对我军官兵的思想进行渗透和侵蚀。美国学者杰姆逊曾指出,第一世界掌握着文化输出的主动权,可以通过传媒把自身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强制性地灌输给第三世界。对此,只有用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引领我军先进军事文化建设,才能铸牢军魂、永葆本色,不断提高战斗力,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

学历提升的作用和价值篇6

[关键词]价值观;群众;认知;认同度

[作者简介]李丽荣(1972-),女,邢台市委党校党建教研室副教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文化、党建。

[基金项目]河北省委讲师团2016年课题,项目编号:201677。课题组成员:高东琴、张伟、赵秀凤。

[中图分类号]D2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031(2017)01-0040-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生命力离不开社会成员的普遍认同与自觉实践,即能够获得大多数社会成员的熟知和认可。从本质上来讲,就是要求在社会成员中形成高度的认知与认同度,认同的主体是普通群众,认同的内容是高度凝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目的在于凝聚社会共识,引领社会思潮,形成强大的国家和民族凝聚力。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普通群众中认知与认同度提升的迫切性

(一)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普通群众中的认知与认同度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一直怀抱着两大历史性追求:一是实现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强调,国家的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是国家富强的历史前提。联系这两大历史性追求,特别是党的十以后,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宏伟目标在全球中华儿女中引起巨大共鸣。但是由于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社会历史现状,价值观的认同度还亟待提升,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应有之义、也是中国革命建设经验教训的重要总结。

(二)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认同度是稳定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是认知与认同文化中对人影响力最大、最具规定性的部分。从中国历史看,封建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的认知与认同度形成,几乎用了上千年的时间,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理念现在依然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的行为指南;从世界范围看,资本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从提出到确立并被人们认知认同,也用了几百年时间。一些发达国家包括德国、美国在内,对其核心价值观的灌输与普及丝毫没有松懈。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发展的滞后现状成为社会发展总目标中的最短板。所以,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认同度是稳定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

(三)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认同度是应对复杂国际形势的必由之路。长期以来,文化与价值观领域的斗争频频上演。西方国家通过将其价值观念全面渗透到文化产业链中,使其核心价值观念与文化产品进行有机融合和高效传播,从而达到向其他国家推销价值观的目的。美国致力于以“文化创意产业”为核心的多元化拓展与传播;法国有重视文化构建的悠久传统;德国是世界出版大国等等。进入信息化时代以来,西方国家抓住中国“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重叠的历史条件,加大对意识形态的渗透力度。在新的舆论环境下,中国的意识形态安全面临严峻挑战,所以,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普通群众中的认知与认同度是应对复杂国际形势的必由之路。

(四)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认同度是中国现阶段国情的必然选择。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的冲击导致价值观的紊乱和消解。经济高速发展导致文化以及价值观领域的多元趋势发展,道德生态下降,诚信严重危机,拜金主义盛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认同度带来重大挑战。多元价值观念张扬、喧嚣的背后,折射出人们价值观的模糊和对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向往与追求。“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催人振奋的精神,没有高尚的品格,没有坚定的志向,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1]事实上,人们越是迷茫就越是希望找到一个安身立命的根本。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普通群众中认知与认同度的提升,对于每个社会成员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成普通群众行为规范的可行性

(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分析批判是建立在普通工人阶级日常生活基础上的,这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成普通群众行为规范的理论基础。理论上,马克思主义源于生活、回归生活、批判生活、改造生活的理论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尤其是在唯物史观确立的过程中,日常生活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背景世界,而是人类生存发展乃至社会运行、历史变迁的不可或缺的现实根基。因此,马克思深刻批判了以往把日常生活排除在外的各种历史观。日常生活是人类精神的真正家园,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认同的最终归宿,这一理论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成普通群众行为规范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价值体系的经验,以及前苏联价值观解体带来的教训,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研究提供可行性借鉴。首先,中国传统核心价值体系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对调节人伦关系、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形成的过程中,批判地借鉴了包括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在内的一切人类进步的价值理想,反映了整个人类的价值追求;再次,前苏联意识形态瓦解带来了深刻的教训,任何忽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国家,都会导致人们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认同迷失和认同危机。马克思主义应该是与时俱进的先进理论。这一沉痛的教训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借鉴。

(三)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消费符号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带来重大影响,这是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面临的重要现实课题。文化的多元化尤其是大众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盛行,拓展了价值观的发展空间;同时,信息网络化发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带来空前的机遇,它提供了新的传播方式和学习的便利条件;另外,消费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标准,具有一定的价值导向作用。消费语境中,消费的主要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商品所蕴含的特定时代的特定意识形态,它已经成为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维护其现行统治的重要手段。所以,消费的符号化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重要现实课题。

三、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普通群众中的认知与认同度的对策

(一)经济上,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必须将解决人们的实际利益为突破口,任何价值活动从观念形态向现实形态的转化,都是以一定的利益关系为基本依据的。不仅要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还要进一步创新利益分配、平衡、保障、协调机制,实实在在地帮助人们解决实际利益问题。马克思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需要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前提。没有需要就没有认知与认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认同度的提升,必须依据人们的思想和心理活动规律进行,将解决人们的实际利益为突破口,只有这样,才能使之深入人心。

(二)政治上,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与本民族的进一步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从三个层面体现了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同时它也借鉴了资本主义的有益文明成果,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提升普通群众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还要掌握舆论引导权,提供便于社会和公众参与的公开渠道,促进社会自发形成有价值观引导的公序良俗。

(三)文化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表达方式要努力贴近群众,充分利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如黑板报、简报、标语、网络等,以节日、纪念日、重大活动为契机,采用音乐、绘画、舞蹈、雕塑、戏剧、电影、电视等文艺活动内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发挥其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力和感召力。

(四)完善法律政策,通过法律保障。首先,从宏观层面完善和强化相关法律规范,强化《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道德规范类法规的实施,进一步明确公民对社会价值体系的认同、拥护的责任和义务;其次,从中观层面充实和贯彻相关文化政策,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依据国情,发挥新闻、传播、出版、网络管理等的导向和规范作用;再次,从微观层面加大机制保障,建立推广机制、反馈机制和监督测评机制,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增强技术支持、保障人才队伍以及经费的支持。

(五)构筑学校教育体系。分层级完善学校教育体系:普通中小学结合爱国主义教育以潜移默化为主,重点放在社会公德、文明礼貌、行为习惯等基本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国民素养;职业教育结合行业的特点构建本行业的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理想信念教育,重点放在职业道德、社会责任、诚信教育等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担当;大学教育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主,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识,形成正确价值取向和自觉行为,重点放在共同理想、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等基本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荣辱观,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等等。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与认同度的生命力源于社会成员的普遍认同与自觉实践,即能够获得大多数普通群众的熟知、认可和自觉实践。从本质上来讲,只有在普通群众中形成全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才能凝聚社会正能量,达成社会共识。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认同度,打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基础,汇聚普通群众的文化正能量,对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公共环境,加强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学历提升的作用和价值篇7

吃穿住行样样贵

调查选取了水电气暖、粮油蔬菜、肉类食品、服装鞋袜四类日常生活用品,教育、住房、医疗“三大件”以及文体娱乐消费,对城镇居民的物价感受进行测量。

结果表明,在这些商品中,住房、肉类食品、医疗位居价格榜前三甲。60.6%的城镇居民认为住房价格非常贵,30.7%认为比较贵;认为肉类食品价格非常贵的比例为51.7%,认为比较贵的比例为40.5%。

如果用5级量表赋值方法来测量(5分为满分,分值越高表示认为某类商品的价格越贵),测量结果表明:城镇居民对住房价格的“昂贵程度”给予了4.5分的评价,肉类食品获得了4.43分,医疗价格4.36分,粮油蔬菜和教育价格的分值也均在4.1分之上。其中,除了服装鞋袜类商品之外,城市居民对于其它8类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压力感均更强于小城镇居民。

医疗、教育以及水电气暖等商品的价格变化对于不同收入家庭居民的影响作用并没有显著性差异。

但是,粮油蔬菜价格的变化对于不同收入家庭却有着显著不同的影响作用:粮油蔬菜价格变化对于低收入居民的影响程度显著高于中高收入居民,因而也更加牵动低收入家庭居民的心。

视点

物价上涨既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中国经济过热的隐患,实乃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控制物价过快上涨是一项系统工作,各项调控政策实际发挥作用会有一定的延时性。

在各项政策发挥实际效用之前,如何保护物价波动承受力最弱、受物价上涨影响最大、生活最为困难的低收入老百姓的基本生活,是政府当前最应该考虑的。

近两年伴随着银行业务量大幅增长,客户对各大银行的投诉也呈明显增加态势。银行投诉的上升和消费者对自身权益的日益重视密切相关,消费者对银行的要求不仅满足于较高的服务水平,还有更高的服务保障

金融服务保障弱

报告显示,2007年银行客户对于业务收费,可能的费用、风险、收益变更,章程变更以及促销范围、条件等事宜的知情要求较之前有了较大提高。

相比之下,银行在知情权水平上的得分增长缓慢。可见,银行对于客户知情权的保证力度还相对薄弱,难以满足客户迅速增长权益要求。

从整体上看,在避免发生业务事故方面,银行基本延续了往年的水平,总得分保持不变。但对比不同群体消费者在事前解难上的得分可以发现,高价值群体(高学历、高收入、26~50岁的中年群体)的满意度有了一定的提高,分数上涨2.2分,而低价值群体(低学历、低收入、36~50岁的中老年群体)的得分不升反降让人不禁怀疑,银行对高价值群体低满意度的服务错位现象是否有些矫枉过正!

视点

从调查数据来看,虽然银行在内部投诉渠道建设和内部投诉解决效果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在协助解难和考虑客户利益方面的评价分数却有小幅降低。

评价分数的降低一方面说明银行在这两项工作中确实没有足够的作为,另一方面,也可以解读为顾客对于这两项工作的要求有所提升。

然而无论是何种原因造成的评价降低,都说明今后银行在处理业务纠纷和业务事故时应更多地站在客户的角度考虑问题。

消费者服务保障意识的提升,说明随着竞争的加剧,银行的垄断、老大地位悄然改变,消费者更为平等和强势,这是回归市场经济的正常表现。银行提升服务意识,转变观念、改进服务,以适应新的市场关系,才能重塑良好的品牌形象,赢得更多客户宝贵的信任。

在2000年~2005年间,农村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均高于城市居民;2006年,城市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有较大幅度提升,首次超过农村居民。而在2007年,农村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有所回升(3.44分3.53分)而城市居民有较大回落(3.52分3.35分),城市居民的总体生活满意度再次跌至农村居民之下。

比较城乡居民对于自己各方面情况的两年评价结果发现:

城镇居民个人经济状况满意度(3.263.15分)、社会保障满意度(3.333.13分)、职业状况满意度(3.453.32分)、物价波动承受力(3.43.25分)均有所下降,但养老忧虑感有所缓解(3.042.86分,分值越高表示忧虑感越强);

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满意度(3.183.0分)、社会治安安全感(3.633.21分)有一定幅度下降,但对于自己未来社会竞争力信心(3.013.24分)有较大提升,业余娱乐生活满意度(3.263.36分)略有上升,养老忧虑感(3.13.0分,分值越高表示忧虑感越强)也有所缓解。

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居民,政府管理信心度,包括政府管理国际事务信心度、政府管理经济事务和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信心度,均全面提升。特别是政府管理社会事务信心度提升显著(3.463.76分)。

在“最关注的社会问题”榜单中,食品药品安全问题被公众置于非常重要的位置。用5级量表赋值的方法来测量居民的安全感受,城乡居民对进餐卫生、食品安全和药品安全的感受评价,普遍在3分以下,尤其是药品安全仅为2.39分。食品药品安全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社会问题

食品药品“不安全”

在“最关注的社会问题”榜单中,食品药品安全问题被公众置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城镇居民将其排在第三位,位于物价上涨、住房改革和房价问题之后,而处于医疗改革和医疗费用问题、社会保障问题以及下岗就业等问题之前。农村居民将其置于第二位,仅次于对于物价上涨问题的关注程度。

调查涉及餐饮、药品、家装、儿童玩具等若干生活领域,结果表明:

除了农村居民对于家庭装修安全感和家庭装修费用安全感的赋值超过了3分之外,在其余各项上,城乡居民的安全感均在3分以下,特别是对于药品和食品,城乡居民的安全感受普遍很低。

城市、小城镇和农村居民药品安全感分别为2.46、2.32和2.37分;食品安全感分别为2.39、2.37和2.58分,相当于不及格水平。

视点

城乡居民对于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的高度关注,一方面是受到了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案件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当前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堪忧现状的反应。

食品药品的内在安全问题,普通老百姓是没有办法辨别的,如果生产和流通各环节的企业和商家们的行业约束或是道德自律不足以带给普通百姓安全的食品和药品,那么,政府的监督管理将是保证食品药品安全的最重要也是最后的防线。

政府既要做好食品药品生产和流通各环节的质量监管,更要对于食品和药品分别设置统一完善的高质量标准。

另外,食品药品质量监管在农村地区更要加大力度,以确保广大农村居民的饮食用药安全。

12.8%的城镇居民表示在就业时遇到过就业歧视。其中,女性更多会因性别和外表遭到用人单位的闭门羹,而男性则会更多在才能方面遭遇歧视。对于“就业歧视”,公众反对的主要是将一些与生俱来的、自己无法改变的“先赋条件”设定为招聘门槛

就业歧视不胜防

12.8%的城镇居民表示在就业时遇到过不同类别的就业歧视。在遇到就业歧视的受访者中,学历歧视成为最司空见惯的就业歧视现象,74.4%的人表示遇到过学历歧视,年龄歧视(47.6%)和经验歧视(33.9%)也是经常发生的,另外有20.8%的受访者遭遇过性别歧视。值得注意是,各种新兴的就业歧视现象也在不断出现,如非名校歧视(14.1%)等。

在遇到过就业歧视的受访者中,32.9%的女性表示自己曾遇到过性别歧视,高于男性26.1个百分点。同样,女性碰到年龄歧视也明显高于男性(51.1%;43.4%)。此外,女性遇到身高/体型歧视的占16.8%,遇到相貌歧视的占15.1%,也均略多于男性(13.9%;10.5%)。而男性则较多地遇到经验歧视,高于女性10个百分点(39.1%;29.5%)。

中低学历(高中/中专及以下学历)者遇到的“学历歧视”的比例接近80%,明显高于高学历(大专及以上学历)者(52.5%);而高学历者手持高等学历证书却同样不能高枕无忧,与中低学历者相比,会更多地遭遇学历之外的“经验歧视”(47.7%),甚至是“非名校歧视”(17.1%)。

如果将各种类型的歧视按照“先赋”和“后致”进行划分,可以发现公众反对的主要是将一些与生俱来的、自己无法改变的“先赋条件”设定为招聘门槛。比如应聘者的性别、年龄、户籍,乃至血型、相貌、身高、民族等等,这些“先赋条件”是应聘者不能自我选择的,是他们无法通过后天努力改变的。

对于学历、工作经验、是否毕业于名牌大学等等,这些人们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来改变的设为招聘条件,公众的接受度相对较高。

视点

与就业者面对各种招聘冷遇的尴尬处境相对应的是,用人单位看到自己的合理用人需求被打上“歧视”的字样也同样叫苦连天。劳动力是企业从市场上购买的生产要素之一,或者说,劳动力也是一种商品。

用人单位与普通的消费者一样享有充分的自由选择权,同时也都希望买到“性价比”最高的“商品”。用人单位设定一定的条件门槛,可能真的是基于岗位需要。而公众也并不是盲目反对用人单位任何招聘条件的设置。

如果消除一切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不但没有消灭不公平现象,反而是在制造不公平。2007年8月30日颁布实施的《就业促进法》专门设定了“公平就业”专章来规定有关反对就业歧视的内容,这标志着我国在促进公平就业上迈进了一大步。

但这些规定的内容都过于原则,内涵和外延不够明确,而且并不具备法律规范的完整要素,缺乏可操作性。这就亟需相关立法部门给“就业歧视”设定一个真正合理的可操作范围,将反对的矛头集中起来,指向那些应该反对的、真正的就业歧视。

从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历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报告》可以看出,农村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指数上升,相反,城市居民生活满意度指数有所下降。

农村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上升,得益于中央对农村政策的根本转变,对农村教育、医疗、社保、环境和转移支付大量增加。

学历提升的作用和价值篇8

[关键词]异俗 思维核心 价值取向

经过作者几年的研讨和写作,《铜仁•五溪生界古文化》终于面世了,现将感触写下。

一、“异俗”是此书的思维核心

一本书自有它的思维核心,思维核心就是作书的出发点,又是作书的逻辑起点。作者的心路历程,是从思维核心出发,在思维走向中经过艰苦的思维活动,通过语言进行表述,直至走完一本书的写作过程。本书的思维核心是什么?读者应该首先把它找出来,找到思维核心,我们才能把握作者的思维走向和思维活动,最终我们才能认同该书所呈现出来的价值取向,为它的价值而折服,从而与作者共享成功。

圣贤文化的概念,“异俗”是“非我族类”的文化习俗。这种“异俗”的文化习俗,由于“自古圣王不臣异俗”,所以,异俗的民族、社会和文化存在史书上是不记载的,上不了史书的。本书作者把“异俗”作为思维核心,正是想把史书不记载的民族、社会和文化表述出来,通过表述呈现其价值所在。

这个“异俗”是有所指的“异俗”,而且又是特定疆域所指的“异俗”,这个“异俗”就是“五溪蛮”疆域的存在。贵州作为专省而正式出现正是在“五溪蛮”这个“异俗”疆域中发生的,这块异俗疆域就是贵州作为专省的诞生地。这种用“异俗”作为思维核心的理性思维,也唯有用这种“异俗”的理性思维,才能充分展示贵州作为专省诞生时的历史瞬间的历史定格。贵州作为专省的历史瞬间的历史定格为什么会是这样?为什么不定格在其他地域?这是因为“五溪蛮”疆域自有它特定的社会存在和历史背景。

通过此书的表述,我们知道“五溪蛮”的主体民族是苗族,苗族是中华的初始民族,是中华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蚩尤败北后,苗族在五溪这个恶劣的山水自然环境里生生不息,顽强地存在着。我们知道,五溪蛮的社会形态是不立国、不组兵、不雄起的以家族村社的结构而形成的社会形态。这样的社会形态几千年来就在传统社会眼皮底下存在着,我们读这本书不仅仅是读文化,我们读的也是异俗的历史、异俗的社会、异俗的民族。大一统的中华就是众多的异俗与汉组合而成的大中华,无异俗不成大中华。

通过此书的表述,我们知道了“五溪蛮”的文化系列。其中巫文化和傩文化是史前农耕民族的原生态文化,是炎黄圣贤文化以前的异俗文化,说这样的文化是封建迷信,真是叫人哭笑不得。其中铜仁的傩剧与文琴剧是与其他剧种在明清同时出现的戏剧品种,唯铜仁有。

对于五溪生界的古文化大系,如果我们找不到此书作者的思维核心,离了“异俗”这个核心概念,我们就很难对这个文化大系做出明确的历史定位,我们就会产生文化失语。用“地域”的概念来表述这里的古文化,就是文化失语;用“乡土”的概念来表述这里的古文化同样是文化失语。这种文化失语就会把种种文化发现和价值取向抹掉了、捏死了,那本书作者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这是一种悲哀。

二、语言表述和逻辑思维

本书作者的手法是,大量使用资料,使用资料是为了文化的梳理和文化的评述,通过文化的梳理和评述来进行文化的探索和文化发现,最后对文化进行时空的定位,把文化定格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上。如果把《铜仁•五溪生界古文化》定格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上,那么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文化的民族价值和史学价值,资料的使用仅仅是为了这种价值取向。没有惊奇的语言表述和折服的逻辑思维,仅仅占有资料是写不出这样令人拍案叫绝的著作来。仅仅占有资料,作一般化的表述和缺乏逻辑的思维,这样写出来的著作失败的比比皆是。

有些人认为使用的资料多了,就不是著,这是一种误解。作者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资料,也正如伟大的科学家居里夫人一样,问题的关键不在矿渣,而在从几百吨矿渣中提炼出几克镭来,作者作的是与居里夫人一样的工作。资料如矿渣,问题的关键就是作提炼和升华的工作,否则就是徒劳无功,就是失败。占有资料,谁都可以做到;而使用资料,作提炼和升华的工作,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做到的。作者使用资料经过提炼和升华,从而得到惊人的价值取向,把该书推到文化与史学的至高点上,没有惊奇的语言表述和折服的逻辑思维,是很难达到这样的至高点的。达到这样的至高点,这不是任何个人都能达到的、做得到的,这本书是著而不是编。

“矿渣”是有用的,关键在提炼。居里夫人在矿渣中提炼,为人类作出了重大的发现和伟大的贡献,从重量比,几克镭是何等的轻,为人类的贡献不在几百吨的矿渣上,而恰恰就在这几克镭上,在贡献上几克镭又是何等的重,重与轻发生了根本性的颠倒。

“资料”就是有用的,关键在提炼。作者在资料中提炼,提炼出了《铜仁•五溪生界古文化》这样有价值的文化专著出来,这是何等的重。作者升华了“异俗”古文化,作出了可贵的探索和发现,为文化人类学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在新的领域探索和发现,仍然需要勇气和大胆,仍然需要违背常理的思维,仍然需要先行者的勇敢践行。

关于贵州与铜仁在历史上的定格,作者在大量使用资料来作提炼和升华的工作,最后落笔在价值的取向上,得到合符逻辑的结论。得到这样的逻辑结论,最能使人信服的事例是《铜仁府志》曰:“西南隅入中国版图,黔最后”。贵州作为专省而正式出现,始于明朝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当时贵州诞生地不在其他地区,而在五溪,明朝在五溪置入八府,设十三布政。《铜仁府志》又曰:“贵州各郡邑闻风兴起者,当不让兹事之独美于铜仁也”。铜仁是贵州的太极点,铜仁是贵州之中,铜仁是当时贵州的首府,同时又起到省府的作用。作者曾说过,铜仁是贵州文化的策源地,这一点不虚。作者在《屯文化篇》中大量使用资料,无非是把贵州的历史定格端出来,让历史定格本身的数说来提炼和升华,这才有今天我们看到的历史逻辑进程提供的历史真实。当时的贵州照作者的话语说是铜仁贵州,而不是今天的贵州铜仁,如果分不清楚这一点,而一再把铜仁历史地位边沿化,把铜仁的地位弱化,我们今天还能读到这样一部很有价值的书来吗?历史本身的定格,是不容任何人为的主观臆断和篡改,真实必定是真实,历史本身的定格是由历史的逻辑进程决定的,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三、想不到的价值取向

学历提升的作用和价值篇9

【关键词】历史文化;思想政治课;教学意义

对于高等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来说,可对学生开展系统性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可有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进行提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现如今,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以及教育体制改革进程不断开展的前提下,高校应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挖掘与应用,将其转换为相应的课程资源,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使用,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进行提高,历史文化知识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使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历史文化知识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作用

(一)结合大学生需求嵌入历史文化知识。历史文化资源是各个地区在经过长时间的历史发展后所形成的地域精神、时代风貌、风土人情以及历史文化,一些杰出人物、烈士陵园、历史遗迹、纪念馆、文物、展览馆以及纪念馆等可对其历史精神进行反映,教师可对这种历史文化资源向学生进行展示,为其构建身临其境的历史情境,使其对历史文化知识进行近距离体验,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时效性。对于理论系统学习较为缺乏以及约束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历史文化知识更加形象与直接,可帮助其对学习的共鸣点以及兴趣点进行获取,从而对其学习兴趣进行激发。对于历史文化知识来说,可提高对社会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价值认同与情感认同,因此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的能力以及心理特征来寻找不同的历史文化知识,使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对其学习效率以及学习质量进行提高。(二)历史文化知识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对于历史文化知识的利用以及开发工作来说,受到思想政治课程学科特点以及教学功能的影响较大。此外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抽象性以及理论性,导致一部分学生无法及时理解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内容,课下不能掌握所学知识,严重对其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积极性产生了影响,甚至会对学习思想政治课程产生抵触心理。因此教师需要将较为形象的历史文化知识以及较为抽象的思想政治课程进行融合,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相应的教学平台,在对学生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其思想的升华,从而把教学知识内容转化为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实现提高教学效果的最终目的,对教学效率以及教学质量进行提升。(三)渗透历史文化知识。现如今,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市场所需人才不仅应具有较好的团结合作能力与人际关系,还应拥有开阔的创新意识以及视野。对于思想政治教学来说,实践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社会实践活动可为学生提供一个合作与交流的平台,从而对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合作意识进行培养。在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在进行学习时进行的探索与交流可提高创新意识,开阔视野,可以更多地了解社会、接触社会,进而在毕业后可以快速地适应社会的环境,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于社会实践活动来说,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存在较大的不同之处,学生在进行实践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对学习动能性进行充分发挥。由于实践教学包含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社会生活,因此可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提高,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的状态转换为主动学习的状态。

二、历史文化知识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必要性

(一)满足教学需求。对于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来说,包含社会学、政治学、文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革命学、哲学、改革、国防党建、发展稳定以及内政外交等多门学科。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历史文化知识的应用可有效提高其教育的时效性。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快速开展,我国思想观念开始变化、经济体制开始转变、利益格局开始调整、社会结构开始变动。此外经济全球化以及世界多极化的发展方向使得多种思想开始出现碰撞与交融的情况。对于国内外的新挑战与新形势来说,思想政治教学应对教学指导思想进行明确,合理安排教学任务,对教育模式以及教学方法进行完善与创新,从而对教学时效性进行提升。对于实际的课堂教学来说,应强化历史文化知识的使用,帮助学生对当前的国际形势进行正确认知,从而提升教学效果。(二)顺应教学改革发展。对于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来说,存在知识灌输以及空泛讲授的不足之处,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较为单一、落后。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其视野较为开阔,思想十分活跃,因此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大部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较为枯燥无聊,甚至会产生抵触心理。而历史文化知识的综合使用可帮助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思想政治课程中所包含的科学理论以及历史事件进行解析,提高学生对科学理论的理解能力以及对历史事件的认知能力,从而推动教学模式的完善与创新。(三)培养素质全面人才。在人们形成价值取向以及政治观念的过程中,历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帮助学生将现实生活与历史文化进行融合,推动理论知识朝着形象化的方向改变,进而对思想政治学科的说服力以及吸引力进行提高,向学生提供相应的行动职能与思想职能。对于高校学生来讲,不仅应具备相应的理论基础知识,还应掌握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同时应具备健康的人格品质以及良好的情感态度,而历史文化知识的使用可有效培养素质全面的高质量人才。

三、历史文化知识运用思考

(一)将教育价值观与历史文化知识进行结合。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基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来对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因此教师应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转变,针对以人为本的方式开展现代化教育,从而对教学效果进行提高。对于高校思想政治课来说,主要教学目的是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能力培养以及知识传授等三方面内容,三者之间可相互促进相互关联。对于整体思想政治课教学来说,知识传授作为连接桥梁,可有效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及价值观。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帮助学生树立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方式,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价值观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此外,思想政治课教学应努力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认识水平,及时批判拜金主义以及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等,一旦学生不具备相应的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将无法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二)将问题解析与历史文化知识进行结合。对于思想政治课来说,可对一些重大现实问题进行研究与解决,教师的任务是纠正学生对社会问题的看法,针对不同学生的现实处境以及疑惑进行解释,通过回答问题的方式来解决学生不理解以及关心的问题,从而对其思想理论水平进行提高,培养其对现实问题的科学态度以及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其社会责任感以及使命感进行提升。(三)提高历史文化传播能力。思想政治课也可看做是中国共产党集中发展过程中所蕴含的结晶,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民主义革命以及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对国内以及国外的多项复杂问题进行了解决,积极构建了革命建设的道路,对建设以及革命的经验进行了累积。这些内容需要教师使用历史文化的方式对其进行讲授,使用历史的角度来引发学生对科学理论的思考,再和历史背景进行融合后进行深入解析,将社会问题以及国家问题的智慧融入到学生的实际学习与生活中,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其实践能力以及认识能力进行推动,从而帮助学生对科学理论产生的历史含义以及必然性进行了解,帮助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宽其思考能力的方式,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四)引导式教学实施方式。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自身应成为学习的主人,应自发地对知识进行探索与研究,激发其自身求知欲与好奇心,从而对学习效率以及学习质量进行提升。引导式教学作为一种非线性的、需要开发以及多元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方式存在较大不同,有效对其单一、枯燥的教学过程进行了改善。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化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开始广泛应用于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各个领域,对人们的生活以及生产产生了较大影响。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精神。高校作为获取信息以及传播知识的主要场所,信息化教学已经在德育工作、科研工作以及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可有效帮助学生了解新观念、开阔视野。因此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思想政治课引导式教学方式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对传统教学方式中的封闭性以及单一性进行改善,对学生的排斥心理进行减缓,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以及教学质量。

四、结语

思想政治课可有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历史文化知识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可有效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对于思想政治课来说,历史文化知识的应用可帮助学生对历史发展过程进行了解,并且在对思想政治知识与历史文化知识进行融合的基础上提高学习效率以及学习质量。对于教师来说,在开展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积极使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相应的历史文化,从而对现有的教学方式进行完善与创新,为社会与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可辉.历史文化知识在提高思政课教学效益中的运用[J].三江高教,2012,4:46~50

[2]王涛,李永祥.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历史知识的创新融合方式研究[J].青年时代,2020,5:97~98

[3]卜凡珊.浅谈和谐社会背景下茶文化思想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2020,42(10):290~291

[4]陶言诚.利用茶文化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的策略研究[J].福建茶叶,2018,40(2):232~233

[5]赵图雅.优秀历史文化资源令思政课“活起来”[J].人民论坛,2018,5:124~125

[6]王国成.运用历史人文知识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6,29(5):92~93

[7]敖丽华.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安全控制问题与建议[J].产业科技创新,2019,7

[8]赵书瑞.民商法保护在网络交易安全中的作用[J].法制博览,2020,2

[9]朱国娟.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剪纸艺术校本课程建设[J].华夏教师,2020,3

[10]杨骅骁.课程思政:在“授业解惑”中“传道”[J].当代教育与文化,2021,3

学历提升的作用和价值篇10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资源;情感体验;职业生涯规划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核心素养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此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要更加关注学生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理论素养的提升,更加注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道德体验。高中思想政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的基础性课程。当前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应着眼于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在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充分挖掘教师自身教学资源提升课堂感染力

思想政治教师本身就应是一个有健全人格和生活智慧的人,从这一点来讲,教师自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其人生经历、求学之路和生活感悟都是可以充分挖掘并加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挖掘自身教学资源,提升课堂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促进师生学习品质、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的共同成长。例如,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一课的导入环节,笔者以自己跑马拉松的照片、奖牌为背景,以记者招待会的形式组织学生自由提问。学生的学习兴致高涨,提了很多问题,如“你是怎样跑完马拉松的?”“你为什么喜欢马拉松呢?”在回答学生提问的过程中,笔者适时进行思想渗透,讲述自己热爱马拉松的理由,如在跑步过程中可以与自我进行对话,实现自我反思;跑步能培养坚强意志;跑步有利于保持身体健康、提升生活品质等。笔者利用自己对运动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导入新课,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二、创设问题情境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核心素养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学要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道德体验,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情境,增强其情感体验。为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点,即主体差异性和社会历史性,笔者设置了如下情境:在国家危亡之际,谭嗣同和鲁迅先后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坚持救亡图存。谭嗣同夜访法华寺请求袁世凯拘捕慈禧保护光绪帝,失败后他非常镇定地送梁启超到日本使馆,当时日本友人挽留他,但他拒绝了。好友大刀王五愿意护他离京,也被他拒绝了。他回到会馆开始为牺牲做准备,他拿出家书用父亲的口气怒骂自己,并和父亲断绝了父子关系,他的选择最终保全了一家人的性命。谭嗣同一个人单枪匹马,英勇就义,他用生命捍卫了他的理想和信仰。在这样一个情境中,学生的爱国之情被激发,学习兴趣也随之增加,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问题:“如果生在那样一个时代,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为什么?”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选择和谭嗣同一样用热血捍卫理想,有的则不主张牺牲,还有的认为这事与自己无关,活下来最重要。学生的答案其实折射出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笔者由此总结道:我们现在处于和平与发展的年代,不需要大家抛头颅、洒热血捍卫自己的理想,所以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这就是价值判断和选择的社会历史性。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为祖国作贡献的远大理想,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总之,创设具体情境开展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三、采用问题探究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探究法旨在综合调动学生的各项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一课中,笔者以问题“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我们国家是怎样一步步解放思想,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为什么这样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够造福人民?”为主线,引导学生交流探讨并得出结论,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笔者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了解我国在重大历史关头做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随后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讨第二个问题,经过交流讨论,学生意识到,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是我国不断强大的原因。此外,教师可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引入社会热点,引导学生产生价值认同,如2018年恰逢改革开放40周年,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一路走来,依靠党和国家做出的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走出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康庄大道,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总之,教学中选取的素材应紧扣时代脉搏,让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到,改革开放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得益于党和国家在关键历史时期做出了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这能够润物无声地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并让其对国家的一系列重大改革产生强烈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