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课程建设十篇

时间:2023-10-08 17:42:02

小学德育课程建设

小学德育课程建设篇1

一、树立正确的德育教学理念和方法

在新形势下,为了更好地开展小学德育课程的校本建设,教师在德育课程教育教学中就必须坚持德育思想理念,在德育课程设计中坚持德育思想的课程设计理念和教学理念,坚持和贯彻德育思想的教育思想,努力突出小学生特色教育以及技术能力的培养(比如体育技能、音乐视奏技能和绘画技能等);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德育教学理念,注重对学生思想品质、综合素质以及实践能力的提高;在具体德育课程设计中要注重设计的问题具有挑战性、可操作性;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但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分组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努力做到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最大程度地实现优化组合,优势互补,可以采取“异组同质,同组异质”原则,以此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例如,德育教师在具体的德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小学生知、情、意、行的教育与培养:使小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关于社会道德关系、社会道德规范和社会道德理论的基本观点;感受由于事物真善美和假恶丑等所引起的爱憎的真切情绪体验;学会排除各种内部或外界的干扰,通过自己自觉顽强的努力实现某种思想品德行为和道德目标;学会在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思想品德认识、思想品德意志和思想品德情感支配下的正确行动。同时注重对小学生统一性发展的教育。注重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促进小学生学习德育课程书本知识和课外行动的学习兴趣,以更好地培养自己的道德奉献精神,并以此来更好地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加大小学德育教学队伍建设

为了更好地开展小学德育课程的校本建设,教师就必须在坚持国家课程标准、地区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更好地贯彻和坚持校本课程标准,尤其是校本德育课程标准。各个小学也必须努力加大教学队伍对德育课程教学转化与结合的熟悉程度,加大小学德育教学队伍建设。小学可以根据本校经济状况对!小学德育教师进行培训,促使他们通过培训班进行思想政治知识、思想品德知识再学习,以更好地丰富他们的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在学校也可以通过考试制提高小学德育教师对人教版德育课程的熟悉程度和专业程度,同时加大对他们教师职业道德的考核,以促使小学德育教师道德示范专业和榜样作用。例如,德育教师在具体的德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促进小学生教育、自我教育和思想内部矛盾运动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小学生自己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并且对于涉及到社会道德规范、传统舆论教师必须尊重小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同时注重小学生的个性发展。如果发现小学生的价值观与社会道德规范或舆论相反,要予以及时正确地引导和纠正,而不是指责小学生,这样会激发他们的逆反心理,使德育教育适得其反。

三、注重小学德育教学中新型师生关系的建设

在新形势下要更好地开展小学德育课程的校本建设,教师就必须做到在德育课堂上改进德育课程教学方法,做到尊重差异、引导小学生在展示中积极进行交流和分享。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社会道德规范、事迹、案例的讲解和分析帮助小学生创造良好的思想品德学习氛围,重视教学情境创设,提高小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理论知识;以新型的民主、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帮助小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知识,鼓励小学生努力掌握重点德育理论知识,帮助小学生更好地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让优秀的学生带领部分后进同学更好地学习思想品德理论知识,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学习。

小学德育课程建设篇2

【关 键 词】 思想道德建设;未成年人;教育

近年来,涪陵区教育系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以实施“三项工程”为核心,以强化“四项教育”为重点,以加强“五项建设”为抓手,促进广大青少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实施“三大工程”,促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创特色

一是实施课程育德工程。以各学科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为重点,全面落实课程育德的主要任务。推进课程育德全员培训计划,增强教师立德树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课程育德水平。建立课程育德校本研究制度,加强课程育德校本教研,促进德育研究与学科教学研究的有机整合。组织每2年一次的课程育德优质课竞赛活动,展示课程育德优秀成果。

二是实施行动育德工程。推进习惯养成行动计划,着力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处。深入开展“爱心在行动中成长”主题教育实践系列活动,争做“四好少年”和“雷锋式学生”。

三是实施文化育德工程。以“促进成长”为目标,加强和谐班级文化建设。以“滋养心灵”为核心,加强学校环境文化建设。以“培育个性”为重点,加强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着力铸造学校精神文化,实现文化铸魂,文化育人,文化立校。深入开展市区级“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创建活动,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开展建党九十周年廉政书法大赛,增强廉政文化意识。

二、强化“四项教育”,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基

一是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完成全区中小学主题班会序列化方案,形成以爱国主义经典电影、感动重庆10大人物等为主要内容的网络德育视频库,建成课程育德优质课、主题班会优质课等网络课程资源平台。

二是强化公民素养教育。建立和完善公民教育课程体系,抓好公民素养的学科渗透教育。引导学生明确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增强社会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是强化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纳入日常教育教学,开展形式多样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重点培养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生活行为习惯、学习行为习惯、安全行为习惯,努力把良好习惯的养成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四是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建设,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咨询活动。本区已有10个学校建成了标准化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配备有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心理治疗、心理干预等活动逐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加强“五项建设”,提高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一是加强德育课程建设。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加大对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师培训力度。开设德育课程,使用德育教材,配备专兼职德育辅导员。加强主题班会活动课的建设,实现班会活动课主题的序列化、活动的多样化。抓好三级课程教学的有效结合,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国家课程主体主导、地方课程生动补充、校本课程有机延伸的德育课程教学体系,部分学校可因校制宜地开发校本德育课程。

二是加强德育信息化建设。加强涪陵德育网的建设,开展学校优秀德育网站评选活动,建立和完善“家校互动、城乡结合、校际共享、资源整合”的数字化德育网络体系。创新网络德育方式,增强网络德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是加强德育骨干队伍建设。建立班主任培训长效机制,创新培训内容和形式,加强班主任岗前培训。改革班主任管理机制,促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性评价。搭建班主任展示和交流平台,建立和完善班主任表彰激励机制。加强课程育德骨干队伍的建设,培养课程育德骨干教师。深化德育科研,提升德育科学化水平。建立班主任基本功竞赛长效机制,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和能力。

四是加强校外教育基地建设。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挖掘本地德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实践活动基地。与纪念馆、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烈士陵园、企业厂矿、街道社区等建立合作关系,建立学生实践体验基地。

五是加强“三结合”育人机制建设。推行“家长义工制”,成立家长学校,举办家长活动开放日,建立和谐的家校关系。加强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建立学校与社区协同发展的伙伴关系,依托社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教育活动。重点加强对后进学生、贫困家庭子女、进城农民工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关爱。实施农村留守儿童六个一关爱工程,全面推进农村留守儿童5+2教育行动。加强“五位一体”校园安保体系建设,加大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力度,努力形成无缝隙、全方位的德育环境。

【参考文献】

[1] 中央文明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组.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新案例 2007年[M]. 北京:学习出版社,2007.

小学德育课程建设篇3

【关键词】德育实践活动;微课程;教学评价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方式从知识传授式逐步向知识探究式转变,更注重师生的互动与反馈。笔者尝试以建构主义和掌握学习理论为指导,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依托,从教学活动设计到协作学习、个性化指导、教学活动评价等方面,转变传统教法,建构开放性、生成性的小学德育实践活动微课程。

一、小学德育实践活动微课程的教学准备

基于小学德育实践活动的具体教学形式和德育实践活动课程标准的要求,从教学目标设置、微课程录制及微活动设计,为微课教学作准备。

1.明晰德育目标

明晰德育目标,才能准确选择课堂的学习内容。根据学习目标,我们需要分析哪些内容适合通过课堂的方式直接传递给学生,哪些内容适合通过课堂师生合作探究才能获得最佳教育效果,以避免德育实践活动的盲目性。例如,学生道德行为的发生植根于自身的主体性认识与情感基础,是其主动选择的结果。作为德育实践活动课程的首位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生对人生与社会的一种主观认识和主动反应。它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尝试和实践体验而逐渐习得的。在课堂中,基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教育活动应安排在活动实践中,也可通过课堂中师生的高效思维对话来实现。而认知目标的设计要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强调教育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以及科技发展的紧密联系。德育实践活动课程的认知目标可分为5个领域:生活常识、社会领域、经济领域、历史领域及地理领域。在课堂中,认知目标的设置要体现德育学科的综合性,注重品德课程与其他学科以及前沿知识的交叉领域,开阔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对道德的理解和领悟。

2.微课程录制

在德育实践活动课微课程录制中,我们尝试以综合性为基础,用六大板块组建微课的基本框架,使学生拥有“更加聚焦的学习过程”。首先,重视活动单元设计。根据德育课程标准的要求,将微课设计为“健康成长”“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区生活”“认识国家”“共同世界”6个板块。其次,各板块根据不同年级的学习难度,细化为“活动组”,并针对“活动组”进行课前微视频录制。同时,缩减单个视频的长度,使微课设计精细且有针对性,便于学生观看理解并对其内容进行更深入地思考,践行微型学习、生活学习与碎片化学习。为提升微课程的创造性、情境性,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与内容,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实景录制,让学生成为微课的主人公,并要注意用语、巧用案例、以例言知。为提供更全面的微课材料,教师可借助微博、微信及互联网等媒介搜寻教学资源,以备学生选择。同时,针对不同年级设计不同内容难度的微课,做到“综合交叉,螺旋上升”。

3.微活动设计

知行统一是德育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目标,也是教学难点。在课堂教学中,这一目标可通过德育微活动落实。教师应坚持生活性、综合性原则,设计各种课后德育实践活动任务,并在每一阶段的微活动结束后对学生的参与情况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汇总表彰,起到鼓励与监督作用。微活动用于学生完成课程之后,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参与微活动不仅是形式上的参与,更要体现情感、态度上的参与。所谓“一分活动,三分讨论与分享”,教师不仅要关注活动是否得以圆满进行,更要关注学生是否深刻地“卷入”活动,是否将道德体验、道德探究、情感表达视为一个整体。可针对微活动任务的不同知识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法:“本体类知识可以创设情景化实践活动任务;认知类知识可创设真实性任务或面向真实世界、真实问题的假设性任务;现象类知识可以创设交流性、分享类或协作类任务。”根据德育实践活动课程中具体活动内容的不同,可将微活动任务分为参观访问式、社区服务式、活动表演式、联谊竞赛式、综合式活动等。

二、小学德育实践活动微课程的教学进程

1.组建德育践行小组,德育回归生活

学生完成学习后,可以基本掌握本课的教学内容。但此时,这些学习内容仍然是孤立的、与现实相分离的、不具现实效用的惰性认知。要把这些内容转变为学生的德性与德行,还需落实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组建德育践行小组,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小组以3至4人为宜,学生明确分工、各司其职,通过自主探究、自主建构获得经验与体验。对于学生来说,践行探究学习需要一定的知识底蕴和能力基础。因此,小组活动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关注学生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人、事、物,及可能产生的系列问题,据此设计活动,以回归到德育生活化的本源。例如,小学三年级学生在生活中会开始感受规则的制约。为此,教师在组织“生活中的规则”(人教版三年级)学习时,有意将课间游戏与教学相结合,将游戏中由于学生不遵守规则而导致游戏无法继续的问题,在课上与学生一同讨论,重温课堂中学到的规则概念,让学生真切体会到规则的重要性。

2.创设多元课堂互动,内化学习内容

重视课堂环境创设,渗透隐性德育。在德育实践活动课堂中,班级就是一个“德育场”,教室的布置、教师的言行、班级的气氛等都是隐性德育的体现。除了传统的张贴格言与板报设计外,教师还可在德育实践活动课堂讨论中,将教室布置成家庭或咖啡屋,配以垫子、抱枕、鲜花、彩笔,甚至添加一点轻音乐,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谈谈心”,让品德教育更贴近生活。同时,讨论中教师的言行与集体舆论产生的班风也会形成巨大的教育力量,影响着学生的道德行为。而良好道德气氛的建立需要老师的言传身教、民主精神以及对班级团体舆论的正确导向。德育话题以小见大,深入生活。传统的德育课堂倾向于“大课堂”,不仅参与人数众多,教授内容更是过于抽象与宏观。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例,教师如果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告知学生,必然难以引感共鸣。而应从生活细节与身边小事入手,让学生领悟到,爱国不仅指向维护祖国统一、同仇敌忾、抵抗外辱,更指向关爱学校的一草一木、升旗庄重、努力学习等。德育实践活动课堂要为解决教学中的“小问题”而开发,以“德育生活化”为宗旨,遵循生成性目标。教师可围绕一个“知识点”,在学生的“已知”中发掘与探寻“未知”,通过合作探究与实践获得“新知”,设计不同的课堂讨论形式,基于问题学习,基于情境学习,基于案例学习。小组讨论与班级特色活动相结合。传统的课堂讨论,小组成员在一次话题中多是固定不变动的。这样的讨论只能达成“小组合作”而非“全班交流”,尽管随后的分组汇报会展示各组成果,但学生更易于对自己亲身参与的内容产生情感共鸣。因此,德育课堂讨论可采用“世界咖啡”的形式,四人一桌为一小组,围绕课堂问题进行10分钟讨论;每一轮结束后,一名同学仍留在此桌当主持人,其余三人分散到其他桌子。主持人欢迎新的参与者并与他们分享此前的讨论精华,新参与者则叙述带来的话题线索,展开更进一步的讨论。教师可根据话题的难易程度安排多轮讨论,在最后一轮,初始小组集合在一起,分享并探究自身的领悟与学习结果,并以图片或图表等方式,展示小组智慧。在此期间,教师从讲台走到组中,充分关注学生的思维火花,采用鼓励、追问等形式,引导、启发、点拨学生,实现全班互动。此外,教师还可将情景剧、辩论赛等多种活动形式带入课堂,针对具体的德育内容设计具有班级特色的课堂活动。例如,“我们的共同世界”模块的学习,可让班级开展“国际联合会大会”。学生通过微课程学习与课下搜集资料,自行组织大会。学生扮演各国代表,并提出自己的议题,如环境保护、疾病预防、文化传承与民俗展示等。针对各组不同的议题,教师可在后续的“联合国大会”上引导学生互动讨论。

三、小学德育实践活动微课程的教学评价

课后评价与课前准备是无缝衔接在一起的,其教学实质是群体教学并辅之以每个学生所需要的频繁反馈与个别化的矫正性帮助。课后,教师结合学生参与课程、践行小活动的成果以及课堂讨论交流的情况,针对具体学习内容给予形成性评价,对学生每一阶段完成学习的结果进行综合评估;并以内容独特的报告或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予以呈现,从而提供个别化的矫正性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哪些道德行为是自己已经掌握和践行的,哪些尚需努力。教师根据评价结果,制定下一步教学计划,确定下节课的探究问题。1.组建多元连续性评价体系德育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塑造人内心世界之真、善、美的课程,将生活的过程视为道德生成的过程。因此,评价也必然是生活的、连续的,无法量化评价一个在不断成长与变化的儿童。德育实践活动课堂评价,应从多维度入手,组建多元连续性评价体系。一方面,教师可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汇报、交流学习体验,如举行展览会、报告会、辩论会、小型比赛等;另一方面,教师不但要注意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还要通过建立学生德育档案,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其内容涉及学生独立学习微课程、践行活动中的表现、学习计划与时间安排、结果表达与成果展示等。学习过程评价强调学生在生活道德场域中的各种原始数据、活动记录表、访谈表、反思日记等内容中的表现,如栽培植物、养育动物的教学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尊重生命的价值观,如果评价侧重于学生对植物成长周期的认知,而非关注学生后续的培育结果,就放弃了一个极佳的生命教育机会。因此,课堂教学评价可从学生的观察记录、日记等入手,根据学生的记录表达,给予适当的反馈评语,从师生的日记对话中,提升学生对生命的关注和关爱,锻炼其坚持观察并记录的毅力。这样的连续性评价远远超越了认识植物生长周期本身的教学价值。2.开设在线小组互评平台德育课堂评价体系是多维度、多方式的,评价主体不再单纯是教师,还包括学生、同伴及家长等,尤其是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教师可在课后开设在线小组互评平台,让学生自由表达与相互交流,通过思维碰撞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与过程的反思,实现学生互评。在线互评的结果会直接反映在课堂上,并成为课堂互动的重点。这不仅有利于教师深入了解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提升教学针对性,还有助于学生更加客观地了解自己、注重自身的德行。学生互评的过程也是一种学习过程,在互评中促进双方道德情感、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和谐发展,真正实现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对评价和个体差异内评价的良好结合。

参考文献:

[1]张文萃,郑航.品德与社会翻转课堂教学建构[J].中小学德育,2015,(5):25-28.

[2]卢强.课程学习活动设计重审活动理论视域[J].电化教育研究,2012,(9):95-101.

[3]何颖.主题事件学习:品社课的新路径[J].上海教育科研,2015,(2):85-87.

[4]刘光照.探索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新思路[J].中国校外教育,2014,(22):96.

小学德育课程建设篇4

    思想政治(品德)课是对中小学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中小学德育工 作的主要途径。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 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建设。在以往改革的基础上,原国家教 委分别于1996年6月7日和1997年4月1日印发了《全日制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和《九年义务 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并决定依据《课程标 准》组织编写一套示范性试验教材。高中教材1997年秋季起在江西、山西和天津二省一市试用,修订后自1998 年秋季起供全国高中学生使用;初中教材因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的需要,经报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同意,采 取特殊的“审读”方式,提前一年于今年秋季起在全国试用。小学思想品德教材将于1999年秋季起在全国试用 。同时,1992年国家教委印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试用)》、《全日制中学思想政治 课教学大纲(试用)》以及依据该大纲编写的教材停止使用。

    这次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思想品德课的改革,是本世纪末重要的一次政治课改革。

    一、这次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改革的原因和思路

    现行的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是1992年国家教委印发的教学大纲确定的,至今已使用了6年。教 学内容和教材相对稳定,教师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积累了经验,改进了教学方法,促进了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 治课的建设。那么,为什么还要修订现行两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原因。

    (一)国内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

    当前,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面临的形势与90年代初期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1992年10月召开了党的第十 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要求“全党要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统一思想,统一行动, 并且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下去”。党的十五大进一步确定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根据青少年的特点 和实际情况,引导他们学习和了解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精神,是思想品德课特别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任务。国际 上,苏联东欧剧变以后,两极对峙瓦解,冷战结束,多极的世界格局已基本形成。中国经受住了90年代初期西 方敌对势力妄想把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颠覆的考验,广大青少年增强了对中国共产党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信心。同时,世界经济正在发生一次深刻的变革。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已经在世界兴起,一种全 新的经济——知识经济正在形成和发展,它对现在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包括教育都提出了新的 挑战。1992年以来,国内外政治、经济、科技形势发展变化在实践和理论上提出的面向21世纪的重大战略问题 ,在新的课程标准和新编的教材中都需要正确反映。这样,我们的课程在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上才 不会脱离实际,才能具有活力。

    (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 社会主义新人,是学校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的根本任务”。同年,国家教委颁发《小学德育纲要》。19 94年,江泽民、李鹏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抓紧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同年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接着又印发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国家教委发出关于学习和贯彻这两个重要文件的通知。《若干意见》明确指出: “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中心内容。这是新时期加强和改 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和根本措施”,要求两课教学要“根据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变 化以及学生的特点,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内容体系,编写出相对稳定、具有规范性的教材”。1995年,国家教 委颁发《中学德育大纲》,下达《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意见》,对课程建设全面 提出要求。1996年中共中央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中 央和国家教委制订和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文献,向学校的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 和整个德育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所有这些要求,必须在课程标准和教材中得到贯彻落实。

    (三)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需要

    基础教育深化改革,也向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提出了重要的新课题。一要研究和切实贯彻素质教育的 精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十分鲜明地提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教育改革 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并且尖锐地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 轨道”。以德育人乃大根本,实施素质教育,如果忽视了德育,则是丢了根本。因此,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 课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在素质教育的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处理好两课自身基础 知识与育人功能的关系。二要考虑九年义务教育的要求,将初中学段与小学学段联系,统一考虑教育要求、教 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这是体制上的一个重大改革,要求统一安排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 。三要研究实行五日工作制、减少学时以后的新情况。由于总学时减少,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要求、 实践活动等方面均需作相应调整,进一步贯彻少而精的原则。

    (四)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自身深化改革的需要

    1992年以来,按照中央和国家教委的要求,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改革取得较大进展,积累了不少新鲜 经验。特别是在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法律意识教育、心理品质教育等方面,许 多好的、比较成功的经验都需要在课程标准和新编教材中得到反映。总之,为适应面向21世纪学校德育工作的 要求,制订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并按照新制订的课程标准编写教材是必要的。这是思想品德课和思 想政治课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的发展。

    这次修订两课教学内容的基本思路是什么呢?

    根据中央《若干意见》,这次修订两课教学内容的基本思路是:整体规划,分层要求;总体目标,一以贯 之。《若干意见》指出,学生的“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情感,文明的行 为习惯,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意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是一个通 过教育逐步形成的过程。这里,既提出了德育的总目标(同样是政治课的总目标),又明确实现总目标是一个 逐步形成的过程。《若干意见》还指出:“要遵循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德 育工作的总体目标,科学地规划各教育阶段的具体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这就是说,既要整体规划小学、 初中和高中两课的课程体系,又要针对学生不同年龄及学习阶段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有所不同,划分层次,具体 确定这种教育内容的深浅和侧重点,逐步提高。因此,小学、初中、高中作为一个完整的教育阶段,需要将整 体规划与分层次要求科学地结合起来,保证两课的总体目标一以贯之。

    原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意见》,确定了在现行两课教学大纲基础 上,根据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按照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阶段,分别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 目标的总体思路,并具体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再划分为一、二年级,三至五年级,六年级三段;七至九年级( 即六三学制初中一至三年级)一段;共四个教育教学阶段。整体规划教学内容体系,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整体 规划,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学内容分别是以下几点。

    1.小学重点进行以“五爱”为中心内容的公民道德品质教育。以“五爱”为基本要求,确定小学思想品德 课一、二年级和三至五年级的章节题目,以清晰地反映“五爱”教育在两个年级段中的循环上升、逐步提高的 过程和教学的内在联系,解决现行品德课教学中内在体系不清的问题。六年级从个人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 活、社会公共生活和国家民族生活等方面,进一步对学生进行“五爱”为基本要求的思想品德教育。通过典型 事例具体指导学生分辨社会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道德现象的是与非,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小学阶段的“爱社会主 义教育”是与“爱祖国教育”融合在一起的。小学阶段的“热爱共产党”的教育主要是情感教育,它是通过讲 述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优秀共产党员的故事进行的。

    2.初中重点进行公民的健康心理品质和正确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法律常识教育、社会发展常识教育和我 国基本国情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使他们对社会的发展方向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能 够有正确的认识,逐步树立起社会责任感。

    3.高中重点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内容,简明扼要地讲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基本观点,以 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观察社会、分析问题、选择人生道路的科学世界观、人生 观和价值观,逐步提高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为他们成为具有良好政治思想素质的公民奠定基础。

    二、这次中小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改革的意义和特点

小学德育课程建设篇5

一、顶层设计,机制创新,保障德育工作扎实开展

领导重视,重视是前提。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学校的德育工作,定期召开中小学育人工作会议,完善中小学德育工作协调会议机制,保证经费投入,主动帮助学校解决办学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确保中小学校德育工作能够持续健康深入地开展,我局专门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顶层设计德育工作新机制、新方法。

部门联动,联动是基础。建立了由教育、团、妇、公、检、法等部门参与的中小学生德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每半年召开一次会议,分析、研讨、制定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与市检察院、团市委等部门举办“反对校园欺凌,共创和谐校园”校园法制巡讲,引领青少年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争做知法守法的好少年;与市司法局开展“送法进校园”系列活动,为全市中小学配齐配强法制副校长,健全中小学法制教育宣讲队伍。

完善机制,机制是保障。我们将育人工作列入学校发展规划专项督导评估体系,增加育人工作在学校综合考核中的权重,同时将育人工作作为评选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中的重要指标。以“行政+业务”双线推进的模式强化学校德育工作,对全市各校的德育课程建设进行具体指导、提炼,立足学科课程德育功能,挖掘学科德育资源,积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

制定方案,方案是指南。近年来,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育人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明确了德育课程建设、名优班主任工作室创建、德育工作示范学校评选、学生精品社团评比等办法,从课程开发、队伍建设、阵地建设、行为养成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形成了一套细致有序、易于理解和便于执行的规范要求,使德育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抓实队伍,全员德育,促进育人队伍专业发展

重培养。我们始终将班主任队伍建设置于育人工作首要位置,出台了《市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培养建设方案》,通过实施班主任素质提升工程、开展名优班主任培养工程,召开班主任工作论坛、组织班主任基本功大赛等途径提升班主任的业务技能,成功培养了一批名班主任领军团队、培养了一批骨干班主任、造就了一批在省市有较高知名度的班主任,全市上下形成“乐做班主任、争做优秀班主任、知名班主任”的良好氛围。

重奖励。我们立足小学集团化、初中共同体办学模式,打通了集团内优质师资流通,下发了《关于下发城区学校优秀教师下乡交流支教补助办法的通知》,对经选拔下乡交流支教的教师,每人每年由当地乡镇补助   万元不等的专项工作经费,带动了农村学校班主任队伍建设。

重选树。在开展好德育名师、名班主任工作室、百优十佳班主任的基础上,我们还结合暑期师德培训开展了“群体师德创优”“市中小学师德楷模”评选,组建了市“师德宣讲团”开展巡回宣讲等活动,逐步提升班主任队伍的专业素养。

重创新。“德育导师制”是一项更贴近学生实际、更受学生欢迎的德育工作机制。我们全面实施学校“德育导师制”工作,做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按照“导师制”的要求,每名导师带5—10名学生,全面履行“思想引导、学习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的职责,在学生学习、生活、品德和心理方面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重合作。我们高度重视家长学校建设,完善“学校、家庭、社区、社会”四位一体育人网络,进一步发挥了学校教育引领作用;开通“教育”微信公众号“教子有方”专栏,每周推送我市家庭教育成功案例,搭建育儿经验平台,为家长呵护子女健康成长提供经验方法;相继举办10期家庭教育大讲堂,邀请省内外家庭教育专家来江宣讲,向家长普及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有效提升家庭教育质量。

三、创新载体,挖掘典型,打造“每季一校” 展示平台

活动自主申报。为进一步建立学校德育工作的交流机制,挖掘典型经验,早在2009年,我们就组织开展了“每季一校”特色展示活动,至今已近10年,从未间断。

内容因校制宜。为充分挖掘区域教育、学校办学的传统积淀和优势资源,不断强化“特色课程化、课程特色化”理念,我们引导学校围绕教育发展、学校管理、课程开发、课堂教学、师生发展等方面,根据因地制宜和因校而异的原则,加快推进特色项目、学校特色和特色学校建设,构建“规范+特色”“合格+特长”的办学和育人新模式。我们还根据承办学校的德育研究和德育工作特色,对于符合标准的学校授予“市德育工作特色学校”称号,至今已有30所学校分获此项荣誉。

四、示范引领,内涵提质,构建品牌德育课程体系

小学德育课程建设篇6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学校道德教育十分重视,在道德教育研究和道德教育实践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当前,中国正处在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如何对待中国已有的道德教育成果以完成其向现代的过渡,促进道德教育落到实处以发挥其社会作用和个体功能,都成为了整个教育改革必须予以正视和探讨的重大课题。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德育课程也经历了多次改革和调整,并已形成相对稳定而全面的课程体系,包括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形态、课程教材以及课程评价等。但就目前的学校德育课程体系而言,探索其特定的轨迹有助于我们对当代的德育课程有更全面的认识,对德育课程改革的未来有更科学的探究。

以1985年党中央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为开端,中学德育课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改革阶段。为了更清晰地把握整个改革的脉络,文章以关于德育课程教育文件的颁布和施行为划分研究阶段的依据,同时努力遵循中学德育学科固有的发展脉络,将改革分成了三个阶段进行研究,分别是:改革的试验阶段(1985-1992年),改革的调整阶段(1992-1999年),改革的深入阶段(2000年至今)。

一、改革的试验阶段(1985-1992年)

“”后尽管中学德育课程在党中央的重视下,较快地得到了全面恢复,但其存在的问题也不少,课程与现实日渐脱节的矛盾亟待解决。另一方面,以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几个问题的决定》为标志,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了重大发展。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德育课程的改革呼之欲出。

1985年,党中央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为此,原国家教委从1986年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改革实验和中学德育整体改革实验。同年,原国家教委在修订了1982年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颁布了《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实验教学大纲(初稿)》,从而进一步完善课程的设置。[2]1988年3月修订了试验大纲,规定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试验的课程设置方案从初一到高三分别是:《公民》《社会发展简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常识》《共产主义人生观》(后改为《科学人生观》)《经济常识》《政治常识》,每周2课时。1991年8月,原国家教委印发了《中小学加强中国近代史及国情教育的总体纲要》。

1992年,原国家教委在总结《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实验教学大纲(初稿)》实施经验的基础上,重新制定和颁发了《全日制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试用)》。这个大纲规定,中学各年级不再分列课名,统称“思想政治”。与1986年编订的改革实验大纲相比,试行大纲强调教材要突出基本事实的引入和可读性,更强调课程的整体安排。试行大纲也可以说是改革试验期的成果总结。

在教材编制与发行方面,1986年后,原国家教委对中小学教材建设进行重大改革。改革了“一纲一本”的通用教材,实行“一纲多本”的教材建设体制。中学政治教材的编写也实行了“一纲多本”。

1988年,党中央制定和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革中小学校德育工作的通知》,首次确立了学校德育工作实行校长负责制。原国家教委为此颁布《中学德育大纲》,政策的科学性有了明显的加强,主要表现在:第一,明确使用了“德育”这一概念,并将其内涵从政治教育扩展到思想品德、政治教育、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三方面。同时,初步提出了法制教育的概念。第二,德育目标明确表述为培养“四有”公民。第三,强调德育要联系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心理特点,遵循规律进行。第四,强调教学方法要适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避免单纯使用“灌输法”。第五,不再搞“一刀切”,鼓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改革探索。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公布实施,德育政策的法制依据又得到进一步凸显。

以上一系列的试验措施,使这一时期的课程具有了以下三方面特点:(1)课程指导政策的科学性有所增强,颁布了德育大纲,改变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德育课程一直缺纲少范的局面,义务教育法的实施也使德育有了法律保障;(2)课程设置得以逐渐完善和稳定,课程名称不再频繁变动,改变了中学德育课程曾历经14种课名的历史;(3)课程内容开始较多地回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课程从为国家政治生活服务逐渐转向为国家经济生活服务,如初三增设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常识》上册第2、3、4三个章节直接涉及我国经济建设、改革、开放等内容,经济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二、改革的调整阶段(1992-1999年)

1992年之后,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和邓小平南方谈话为标志,国际格局和我国的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形势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德育教育和教学也需要进一步改革调整。

第一,国内外政治、经济、科技形势发展变化在实践和理论上提出的面向21世纪的重大战略问题,在新的课程标准和新编的教材中都需要正确反映。第二,中央相关部门先后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学德育大纲》《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等重要文献,向学校的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和整个德育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第三,基础教育的深化改革,素质教育、九年义务教育、五天工作制等制度的出台,需要德育课程作出相应改革以适应变化。第四,思想政治课自身也需要深化改革。

在党中央的直接推动下,1995年4月,原国家教委分别成立了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的编写工作小组,拉开了这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政治课改革序幕。1996年,原国家教委印发了《全日制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1997年,编订《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并决定依据《课程标准》组织编写了一套示范性试验教材。

这个阶段改革的突出变化之一是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1996年和1997年,高中、小学、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相继颁布,当时中小学其他各科都还暂时沿用教学大纲,但德育课程率先采用课程标准,这是给德育课程的一个特殊政策。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转变在德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都是指导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但课程标准优于教学大纲,理由是教学大纲的规定较为刚性,给教师、学生发挥的余地很小,课程标准的规定比较宽泛,是对质量的总体把握,教师、学生的自主性空间大,这对提高德育的主体性意义重大。

改革的突出变化之二是将九年义务教育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设计。1995年12月,原国家教委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意见》(教基〔1995〕23号),确定在现行两课教学大纲基础上,根据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按照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阶段,分别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总体思路,并具体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再划分为一、二年级,三至五年级,六年级,七至九年级(即六三学制初中一至三年级)共4个教育教学阶段。这样,我国德育课程改革开始将大中小学课程进行统筹考虑,进入构建现代化学校德育体系时期。其中,将九年义务教育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设计,这是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来的新尝试。

通过改革,开始构筑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体系。高中课程突破了以往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传统框架,高一“讲述与公民的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知识”,高二“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高三介绍“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

改革调整开始吸收相关学科的最新理论成果,尤其是心理学研究成果,开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德育目标进行分层要求,改变了“人人都要成为共产主义者”的不切实际要求。

三、改革的深入阶段(2000年至今)

进入21世纪的改革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国际国内形势背景。一方面国际大环境日益复杂多变,对未成年人如何认识世界、树立科学人生观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另一方面国内还处于社会转型期,许多新思想、新观念需要未成年人有甄别地吸收,尤其是互联网、手机等新信息传播媒体的迅速兴起,给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了新的困难。 更重要的是,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发展阶段,需要把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的理念和方法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概而言之,客观形势的发展和课程自身存在的问题,使思想政治课的改革势在必行。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出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动员令。2000年1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8所师范大学先后成立了“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开始了对课程的开发与研究。2000年12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联合下发了《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明确了思想政治课改革的方向。2001年10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的通知,审定了实验教材,并于2001年秋季在全国38个部级实验区进行实验。2003年5月,教育部正式印发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2005年,初中阶段起始年级原则上全部进入了新课程,在2010年前,高中新课程在全国全面推开。

这个阶段改革的主要成果是修订新课程标准,而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设计形式、教学内容、教与学要求和评价体系等方面更加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

一是课程目标超越了旧课程的“三基”体系(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完全改变了“识记”“理解”“运用”的梯级认知目标体系,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突出地增加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是对以前忽视学生的情感因素发展的超越,也是学生综合素质要求全面提升的体现。

二是设计形式上有了创新,改变了按照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的形式来限定课程内容的架构,初中课标采用以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的形式来构架,而高中课标则采用学习领域和模块选择的形式来架构,这样,就给教学实施者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更大的空间。

三是教学内容出现了一些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和更加符合法律规范的调整,并删去部分纯学科性内容、一些离学生生活较远的法律条文和史实及概念、一些学生难于理解的教学内容。如初中将原“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法改为“邓小平理论”;八年级删除“义务兵役制为主体”这一与现行法律不一致的提法。高中在经济生活模块里面,新增“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全球化”;在政治生活模块里面,则有近年来受到关注的“村民自治”等内容。

四是教与学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不再提出确定、较固定的“要求”,而采用“提示与建议”的表述。这些建议与表述包括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例如“分析”“演示”“讨论”“撰文”“模仿”“调查”以及“讲演”等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的具体建议。

五是评价体系进行了更新,改变了仅仅采用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体系中认知领域的三个维度识记、理解及运用的评价方式,将评价分为“知识目标的评价”“能力目标的评价”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评价”三个方面,从而建构起了比较全面系统的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

通过改革,德育课程中的生活化气息更加浓厚,更符合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体现他们的生活经验,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同时,教材也更开放,提高了教师发挥教学主体性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小学德育课程建设篇7

策划 / 记 者 宋立文 高艺菲

:肖主任,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作为重庆市科教文化大区,沙坪坝多年来坚持走内涵式均衡发展道路,不断追求教育改革创新,创造了区域教育的“沙坪坝样本”。请问,在区域教育发展格局中,沙坪坝区的德育工作是如何开展的?

肖长树:一是践行“一个理念”:固本铸魂・整体育人,即“固价值准则之本,铸爱国主义之魂;以家庭为基础,学校为主导,社区为依托,时时处处事事人人皆育人”。针对学校德育工作点多面广、头绪繁杂的客观现状,结合区域特点,邀请相关专家多方论证,提出“固本铸魂・整体育人”的区域德育理念,作为沙坪坝区德育工作指导思想。

二是坚持“两个基本原则”:德育即生活、德育即实践。第一,德育即生活。学校德育应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生成健全的道德智慧,建构美好的道德生活,享受人生的自由幸福。第二,德育即实践。“道德根本上是实践的”。德育要取得实效,作为德育主体的学生,必须回到生活实际中去参与道德实践体验,感悟道德的意义与价值,将亲身体验到的道德准则内化为自觉的道德行为。

三是实施“四大工程”:队伍建设工程、课程育人工程、基地育人工程和文化育人工程。第一,全面抓教师育德能力建设,重点抓好班主任队伍、学科育德骨干队伍和专家型队伍建设,发挥典型带路、骨干引领、专家指导的高素质团队效应。第二,聚焦课堂、深化内涵,大力推行“‘学本式’卓越课堂”建设。转变和优化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融三维目标有机统一,促教育目标的全面达成。第三,挖掘本地德育资源,加强校外教育基地建设。先后打造了 “五云山寨素质教育基地”“重庆抗战教育博物馆”“重庆市国防教育基地”等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基地。实施基地校外辅导员制度,开展“进基地进校区道德社会实践活动”,切实发挥基地育人的独特优势。第四,以创建特色学校为抓手,加强学校文化育人建设。以“培育个性”为重点,实施“一校一品”战略,着力铸造学校精神文化,实现文化铸魂,文化育人,文化立校。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现实选择。2013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指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请问,沙坪坝区在这方面有哪些新的“动作”?

肖长树:一是重心下移,明确目标。十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提出社会主义价值观。我区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将教育重心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层面。对中小学生而言,“敬业”更主要表现为“责任”,我们最终将教育重心确定为“爱国、责任、诚信、友善”。结合区域特点,进一步明确价值教育目标:爱国即培育学生成为“有自信、能自强”的人;诚信即培育学生成为“知荣辱、守诚信”的人;责任即培育学生成为“勇担当、敢创新”的人;友善即培育学生成为“讲文明、有爱心”的人。

二是整体构建,系统推进。按照“时间为序、空间为纲、问题为基”的基本思路,聚焦中小(幼)学生中普遍性存在的道德共性问题,依据学生道德关系发生“由己及人、由近及远”的情境规律,遵循学生道德知情意行统一发展原则,建立纵向衔接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横向贯通“爱国、诚信、责任、友善”四大价值教育目标准则体系。将“爱国、诚信、责任、友善”四大核心价值具体化为指导学生现实道德生活、具备较强操作性的具体价值准则行为规范培养目标。

三是科研攻关,创新路径。采取“科研引领课题推动”的工作策略,不断推进价值观教育的科学性。坚持“统一规划,科研引领,课题推动,整体构建,突出特色”的指导思想,坚持变问题为课题的思维策略,聚焦当前中小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针对性地进行系统攻关,努力探索学校德育的新内容、新方法、新途径。

四是指导学校,落地生根。采取“问题导向、上下联动”的工作策略,鼓励学校结合本校实际,选择实践突破口,创造性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教师全员实践为重点,增强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自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带头践行者和坚定传播者。

:“课堂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主通道,是提升质量的主阵地。”自实施《沙坪坝区中小学“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以来,全区以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和契机,全区各校创造性地开发了丰富多样的德育课程,成效显著。请您和我们分享一下这方面的经验。

肖长树:一是顶层设计系统化。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出台《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指导意见》,指导学校编制校本课程三年规划,探索建构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校本课程体系。开展“课程开发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强化不同层次教师的课程实施力。

二是国家课程校本化。优化课程资源,采取选择、改编、整合、补充和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努力融入沙坪坝元素,将抗战文化、环境教育、人生指导等有机渗透其中,使之更加符合学校、学生的特点和需要。

三是地方课程优质化。本着“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景为中心,以体验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本区经济文化、历史沿革、民俗风情、名胜特产等内容为主线,充分挖掘市、区丰厚的德育资源,先后开发了《重庆生活》《重庆历史》《我们的家乡――沙坪坝》《沙坪坝区文明礼仪漫画读本》等地方德育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家乡历史、现状和未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美好情感。

四是校本课程特色化。结合学校传统优势、环境文化、教师特长和学生兴趣,开发特色校本德育课程。我区树人小学采取“家校结合、整体构建、系统设计”思路,开发《6年间要完成的50件事》校本德育课程,引导学生主动融入社会生活,发现生活与生命的美好,领悟“天地大课堂”的奥秘。我区高滩岩小学聚焦学生突出性道德问题,结合区价值准则教育目标体系,开发《高滩岩小学学生修身微课程》,以大量生动、典型、生活化的事例,引导学生学会道德理性思考、学会价值选择判断、学会过有意义的道德生活。

:内涵式均衡发展不等于单纯地追求教育公平,更要以特色促均衡,重视学校特色文化的构建,在彰显个性中培育品牌,逐步形成“各美其美”的特色教育格局。请问,沙坪坝区在培植特色德育文化方面遵循了哪些基本原则?

肖长树:我们认为,“特色”的本质在于“独特”和“优质”。以“固本铸魂 立德树人”区域德育理念为引领,针对不同学校实际,引导学校走上文化重构、优势突破、课堂创生之路。

一是继承与发展并重。引导学校从学校历史传统中发现和提炼有特点、有价值的因素加以继承,对已有的成果进一步巩固提高,形成品牌;从基础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入手,结合学校历史和现状,寻找新的突破口和生长点,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等方面进行系统优化,努力成为全面优质、个性卓越的特色学校。

二是规范与创新共生。规范是文化构建的基础,创新则是文化构建的引擎。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并全力解决办学规范存在的问题,不断夯实巩固文化根基。在理念和内容上、举措和策略上、方式和途径上进行改革和创新,思考建构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校文化,力避千校一面,力求一校一品。

三是理念与实践同步。本着“立足现实、传承历史、着眼未来、特色发展”的原则,深入挖掘学校文化内涵,“物化”一批显性成果,努力建构起文化特色发展的支撑体系。另一方面,凸显“三条主线”,做到“五个结合”。“三条主线”,即重点开展以“文化重构、优势突破、课堂创生”等三个方面的创新实践为主线;“五个结合”,就是要与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相结合、与“五个校园建设”相结合、与深化课程改革相结合、与队伍建设相结合、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

:教育质量评价一直是教育界的难题。2013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请问,沙坪坝区是怎样改进和完善学校德育督导评价机制以牵好教育发展的“牛鼻子”?

肖长树:一是将德育纳入学校内涵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制定《沙坪坝区中小学校内涵发展质量管理改革试点方案》,将学校德育工作列入重点评价内容,从学校德育工作规划、德育工作管理机制、德育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德育队伍建设、三结合教育、学校德育特色创建等方面考核学校德育工作水平。

二是将德育纳入校长、书记年度考核。强化学校一把手德育职责意识,实行德育工作问责制,突出学校德育工作在考核校长、书记工作的业绩权重,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校长、书记晋职、晋级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

小学德育课程建设篇8

一、全面推进德育创新

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精神、市委部署的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行动和《*市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导意见》要求,大力推进德育观念、德育形式、德育方法和德育评价的创新,不断丰富德育工作内涵,努力构建生本、科学、开放、长效的德育体系。各区、县(市)教育局(社发局)和中小学校,要围绕党的*大提出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求,以“创建高品质德育”为目标,高标准、高质量地落实德育基础工作,不断提升德育工作品质;要继续加强学科德育与主题德育活动、德育导师制与预警机制建设、初中与高中德育衔接、流动人口子女与农村留守子女教育、廉洁教育与法制教育、新榜样教育与仪式教育、现代学校文化建设与网络德育、实施第二课堂行动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统整等方面的实践探索。

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基础工作

1.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继续贯彻落实《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结合教师节、“九•一八”、9•20“公民道德宣传日”、国庆节、中秋节、“一二•九”、元旦等重要节庆日、纪念日,教育和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我局将继续组织开展“*中学生人文大课堂”活动,邀请曾在*生活、学习、工作过的著名专家、学者等作专题讲座,开拓学生视野,提高人文素养。结合改革开放30周年,举办“阳光校园30年巨变”图版展评活动。中等职业学校要结合本校专业特点,以“职业人生规划”为载体,分年级、分层次开展以诚信和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举办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践活动大赛,继续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举办城区与山区的小学生“爱的日记”交换接写活动。以国家版图意识教育为载体,强化广大中小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意识。部署*学年市、直属学校级“三好学生”、先进班集体等评比表彰工作。9月份,将组织开展第五个“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方案评选工作。

2.继续深化文明学校创建活动。各区、县(市)教育局、学校要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和学校文化建设为重点,深入推进文明学校创建活动。要高度重视学校文化建设,努力丰富师生校园文化生活。要结合学校自身特点与实际,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文明从脚下起步、志愿者服务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不断增强中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为打造“全国文明城市”作出应有的贡献。各校要积极为本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特别是四川地震灾区来杭就读学生,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具体的学习、生活帮助。本学期,我局将开展第四批市文明学校申报评估工作和前三批文明学校复评工作。要继续做好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工作,做好省绿色学校推荐工作。评比表彰第四届“品味书香情系奥运”暑期读书征文活动。按照《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文明办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财政厅浙江省文化厅关于开展全省中小学电影进校园活动的通知》(浙教基〔*〕144号)要求,继续开展“金色童年”电影大篷车进校园活动。

3.进一步加强廉洁教育。各区、县(市)教育局(社发局)和学校要认真组织学习《教育部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教思政〔*〕4号)精神和市教育局与市监察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在全市青少年学生中开展廉洁教育的实施意见》要求,结合本地、本校实际,正确把握廉洁教育的原则,通过专题课程、学科统整、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全面深入开展廉洁教育,努力提高廉洁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安排好专项教育教师,落实分级师资培训、教研活动和相关教材征订工作。进一步加强廉洁教育示范点学校建设,更好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本学期初,我局将组织开展廉洁教育专题课程优质课评比及优质课光盘制作、发放工作;学期末,将对各中小学开展廉洁教育情况进行检查指导。

4.高度重视学校法制教育,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进一步探索中小学法制教育工作规律,认真做好初、高中德育衔接工作,推进需要特殊关爱学生的“内告制度”,全面普及德育导师制,切实加强预防中小学生违法犯罪预警机制建设;认真落实《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充分发挥法制教育基地作用,积极开展警示教育活动,努力做好“问题学生”帮教工作。进一步完善法制副校长(辅导员)管理制度,努力创设平安校园。发挥“五老”队伍、志愿者队伍及社区的育人作用,多途径、多形式开展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

5.加强生命健康教育。充分发挥《人•自然•社会》、《我与*》等综合课程的教育作用,积极开发地方性、校本德育课程,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性健康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预防教育等。精心设计载体,开展各种形式的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实现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和谐。继续开展唯物论、无神论和反教育,开展专题团队活动,指导家长发挥家庭教育的正面导向作用,引导学生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

进一步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基础工作。优化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组织网络;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及上岗证考核;大力普及校园危机预防和干预知识,建成校园危机预警机制三级网络;加强对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特别要关注灾区来杭就读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各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全过程中,并向家庭教育延伸。本学期,我局将重点做好*市学校心理辅导优秀站的复评工作。

继续开展青春期性健康教育。要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和专题活动,让每一个青春期适龄学生接受性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学会科学地生活,培养健康的社会角色和责任意识。本学期,将举办第五届青春期教育优质课评比及推介观摩活动;举办高中“青春期性健康导师培训——暨第十期骨干班主任研修班”;做好中学青春期性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爱的能力》试点工作。

结合新课程实施,加强对和艾滋病预防教育工作,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拒毒防艾能力。继续深入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按照《中学生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大纲》的要求,确保初中6课时、高中4课时的教育内容落到实处,认真做好每年高一新生的性健康教育和发放预防艾滋病教育处方工作,引导广大学生从小树立珍爱生命、洁身自好的意识。继续加强预防教育工作,充分发挥示范学校的示范和辐射作用,结合新《禁毒法》的实施契机,以“珍爱生命,远离”为主要内容,关注学生闲暇生活,积极开展预防教育,大力宣传防毒、拒毒知识。

6.加强学校团队、学生会工作。继续实施“我们是21世纪主人”为主题的中学生素质拓展“曙光计划”和少先队雄鹰争章活动,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围绕学校德育中心工作,积极开展团队活动。努力提高成人预备期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升“花季”志愿服务品牌,不断增强中学生社会公益意识和服务能力。加强对学生社团、雏鹰小队等学生组织的指导和帮助,提高他们的自主运转、自我教育、全面发展的功能。结合新课程实施,“第二课堂”教育资源,大力拓展团队员活动场所,丰富活动内容,提高活动质量。继续加强中学生业余党校和中学生团校建设,做好团队衔接和推优入党工作。要继续抓好*市学生记者团和*市“E社团”建设,举办《校园节拍》和“*中学生”网站通讯员培训会,更好地发挥舆论导向作用。进一步加强团队、学生会干部队伍建设,积极发挥团、学、队组织紧密联系学生的特点,更好地发学生会“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功能。

7.进一步加强德育骨干队伍建设。认真落实《关于实施*市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的意见》(杭教高师〔*〕5号),切实开展新班主任的岗前培训、在岗班主任的岗位培训以及骨干班主任的进修培训。举办好*市第四期德育骨干高级研修班,重点完成德育基础理论集中培训和外出参观考察活动;支持*师范大学举办好*市第五期德育骨干研修班。组织教职工学习抗震救灾中涌现出来的英雄教师感人事迹,做好以“走进学生生活,与学生共成长”为主题的新家访活动手记评选活动。做好市第三届“学生最喜爱的老师”评比表彰工作。

三、开发整合德育资源

1.加强全市德育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工作。进一步加强*市教育局德育指导小组以及相关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的自身建设,完善德育工作领导体系和德育工作责任制,加强全市德育工作三级管理体系,进一步发挥宏观指导与评估激励作用,认真完成*市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相关实事和活动。继续开展对区、县(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专题调研,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积极支持*市教育学会学校德育专业委员会按照学会章程,开展各项德育科研活动。组织开展“高品质现代学校文化建设”专题调研活动,普及“*市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成果,举办高品质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等德育创新论坛和教育专家学者系列专题讲座,组队参加国内相关德育研讨会等,不断普及先进的德育理念,推广成功经验,浓厚科研氛围。

小学德育课程建设篇9

一、和雅校园环境建设

我校以建立“厚重・书香”园林式校园环境文化为主体理念,倡导师生博文精读,浸润儒雅气度,构建了附小“四大环境文化”。一是学校主题精神文化,对校史、校训、校徽、校旗、校歌、校赋、办学思想、校园吉祥物等标语图案进行精心装饰和布置。二是校本特色经典文化,对校门、围墙、楼梯间、走廊、墙柱、消防栓、卫生间、各功能用房等不同地点的文化标语和图案进行精心装饰和布置。其内容有经典古诗词赋名句,经典修身养性格言,经典教育名句,立校办学题句,文明礼仪、安全行为温馨提示语,等等。三是班队特色文化,对自命班队名、自定班风、学风、班队“七优星”框、班队特色课表、班队文化栏、班队书吧等文化标识和图案进行精心装饰和布置。四是主题式特色文化,如对不同楼层的文化墙进行精心装饰和布置。我们还将逐步考虑对不同楼层的小空间进行精心装饰和布置:如建立钢琴角、陶艺角、爱鸟角、盆艺角、金鱼角、书吧角,等等。

附小通过美化自然环境,优化人文环境,让每一处景点、每一堵墙壁、每一个角落、每一株花草都发挥“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使环境育人落到实处,初步形成“厚重・书香”园林式校园环境文化,陶冶师生心灵,沐浴师生成长。

二、和雅教师团队打造

我校的教师选聘工程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注重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积极引导广大教师模范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附小教师群体具有宽阔的胸怀与包容的心态、渊博的学问和丰富的阅历、不懈的追求及创新的意识、不凡的谈吐和超群的气质。“师心温暖工程”坚持服务从心开始,营造家庭氛围,激发工作热情;“师德建设工程”坚持追求教育理想,关注学生需求,努力开展好“四真诚”、“五心教育”与教师“六知晓”活动;“师能建设工程”坚持教师团队学习型组织建设,“五条通道促成长”。我们引导教师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严谨治学、廉洁从教。名师(骨干教师)冲向全国,学校美誉载入《中国名校录》

三、和雅学生自主成长

我校努力构建学生“立德”教育的“大德育”工作体系,开展好主题朝会展示、班队“七优星”评比、德育实践基地建设、和雅学生与德育之星评选、生存锻炼、梦想舞台、特色班队建设等活动,教育学生要有理想信念,懂文明礼仪,知荣辱廉耻,有勤学善思等好品质。附小学生文明有礼、知识丰富、素质全面,是文明向上的学生群体,处处显示出和谐向上的积极态势。培养出孩子们谦虚豁达的古朴品格,塑造学生卓尔不群的独特气质。

四、和雅班级群体培育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学校积极探索建立自主式、系统式、体验式德育模式,树立“大德育”观念。一是建立“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的“三自”主体性德育模式,倡导学生自主管理,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二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立体德育模式。定期开办家长学校,改革家长会内容和形式,传播清新、实用的德育理念和方法,形成优秀的家教文化。三是创建富有特色的主题体验活动。研究形成系列主题活动板块,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德育体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四是开展好学校德育工作“三特工程”,即百名“特色之星”的评选,班级“特色活动”开展,学校“特色班级”创建,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拓展。

五、和雅课堂教学改革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课改为主阵地,以课堂为主渠道,面向全体学生,立足于学生生命成长、终身发展,减负增效,提升质量。

近年来,附小紧紧围绕“课改・质优”这两个基本点治学。狠抓课堂教学改革,倡导生命课堂、高效课堂和自主课堂;狠抓教研科研工程,落实教研科研促发展;狠抓教师专业化成长,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狠抓师徒结对青蓝工程,建立传帮带共同体;狠抓教改“沙龙”活动,促教改研究之风。坚守一流办学水平,质量最优,素质教育质量评估连续17年获区特等奖。

小学德育课程建设篇10

一、构建校本德育课程融合育人项目目标体系,以目标为指导实施“有效德育”

德育课程广阔而宽泛,校园环境的一草一木,校园生活的一言一行,都属于德育课程的范畴,蕴涵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在“十二五”中小学“有效德育”建设工程期间,我和德育工作团队努力构建校本德育“课程融合育人”项目目标体系,以目标为指导实施“有效德育”。

树立校本德育工作理念。经过多年的思考和实践,我校的德育工作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个工作理念。在德育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德育工作呈现出“全员、全学科、全过程”育人的良好态势。

倡导理念一:“所有的课堂都是道德课堂”。道德是人类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要引导学生过一种道德生活,让道德意义在课堂里流淌。

倡导理念二:“所有教师都是道德教师”。所有道德教师是超越学科的,教师应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有崇高的师德。

倡导理念三:“所有学生都应该是道德学习者”。教学的本质应当是以学生学会学习为核心,所有学科教学中的育人应走向学生的道德学习。

二、构建校本“德育课程融合育人”项目课程体系,以课程为载体实施“有效德育”

我深知:习惯是养成教育之基,习惯成自然是在反复训练中达成的,没有训练就没有落实。“有效德育”工程实施期间,我和团队的老师们提出学校德育课程要以养成教育内容为重点,以科学的训练为手段,在坚持不懈地关注和落实中做真正能体现在学生身上的德育。

实施“校园礼仪三字歌”德育校本课程。学校以“校园礼仪三字歌”为载体,构建了小学整个阶段行为规范训练体系。各年段研究制定不同阶段养成教育课程的重点内容、目标,六年一贯、层层递进、不断强化,坚持实施。围绕德育课程目标,德育部门将“规范佩戴红领巾――外表美”、“课间文明活动――言行美”、“弯弯腰洁校园――爱校园”、“光盘行动――重环保”四项内容作为养成教育课程重难点落实项目,进行持续关注和培养。通过班级积分、“中小闪亮星”推介等方式激励每位学生练好这“四项基本功”,做美言雅行少年。

学科课程目标与养成教育目标有机融合。品德、健康、科学、艺术等课程的教师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将学科课程与养成教育相关资源进行整合或重组,在课堂上进行科学地训练和指导。例如,品德教师将《中华路小学礼仪规范三字歌》中的训练目标融入到学科课程目标体系中,在班级中开展了规范佩戴、清洗红领巾、学习整理书包、拧抹布、擦桌子、扫地、拖地等基本生活技能的指导、培训,通过课堂展示、学生自评、小队互评等方式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探寻学生自主教育管理模式。教育的价值在于引领和促进。面对繁杂琐碎的德育工作,老师们往往事必躬亲、劳神费力,两眼一睁忙到天黑却收效甚微。反思日常的管理,学生主体地位的弱化甚至缺失是造成德育工作难见实效的重要原因。“十二五”中小学“有效德育”工程实施期间,我们德育团队提出德育管理工作要凸显学生自主管理。学校坚持开展中、高年级与低年级“手拉手”互助活动;“星光”电视台、播音台、图书室、国旗班等部门提供了小主持人、小记者、小演员、图书管理员、“限速”督导员、国旗护卫队、校园小导游等多种志愿服务者,给予学生实践的平台。各班围绕学校德育课程目标中“四项基本功”的内容激励学生自主参与到班级服务岗活动中,通过组织培训、分批上岗、表彰优秀等方式激励学生踊跃参与、自主实践。德育部门定期召开“做智慧型班主任――从激发学生自主管理开始……”系列主题班主任研讨会,以案为例,或聚焦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措施,或分享经验,交流收获,通过切实有效的行动研究促进老师通过日常管理认识和了解学生,寻求学生自主管理的策略,智慧育人。

三、制定校本“德育课程融合育人”项目评价方式,以评价为动力实施“有效德育”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做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纬目标的有机结合。武汉市“十二五”中小学“有效德育”建设工程方案中提出的“课程融合育人项目”与这一要求十分吻合。无论是“课程融合”还是“课程渗透”,在本质和内涵上是高度一致的,均是发挥课程育德的功能。我们在组织活动时发现:组织一场大型活动常常会耗费师生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导致大家积极参与性不高,影响了活动的效果。为改变此局面,我们积极推行实施“活动课程化、节日体系化”的德育活动评价方式,将“学科整合与渗透”、“全员参与”、“激趣”、“动情”等要素作为评价活动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通过评价方式、内容的改革,努力探寻“有效活动”和“高效课堂”的有机渗透、融合,在与各部门一起整体规划、统筹安排、协调合作中提升学生活动的实效。

活动课程化。为提高德育活动实效,我们将“在活动中渗透课程目标,在课程中落实活动目标”作为组织、策划、实施活动的重要指导思想。每学年开学初,我都会组织德育、教学、总务等部门共同商议,整体规划全学年德育教育活动安排,提前下发给各年组老师,让老师们提前知晓全学年活动计划,在全员关注、统筹规划、科学安排中落实好各项活动。无论是早锻炼、晨读、课间活动、午餐、阳光活动、一日三扫、放学路队等日常活动,还是科技节、艺术节、读书节、新春游艺节等大型活动,我们都力求做到以平日课堂教学为基础,把课堂教学目标与活动目标有机结合,在打造“高效课堂”的同时提升德育活动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