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集体管理制度十篇

时间:2023-10-07 18:09:14

村集体管理制度

村集体管理制度篇1

为进一步加强农村财务管理,规范村级财务收支行为,管好农村集体资产、资源、资金,保证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规范我区农村“三资”管理工作,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财务收入管理制度

1、村(居)集体经济组织应当依法、合理组织收入,加强货币资金管理。村(居)级集体收入必须全额及时缴入财政专户,统一管理。村(居)集体经济组织收入主要包括:村(居)内兴办集体公益事业筹资筹劳,集体统一经营收入,发包及上缴收入,投资收益,企业改制回收资金,资产变价收入,上级转移支付以及奖励、补助、补偿资金、社会捐赠资金,集体建设用地收益和其他收入等。

2、收入行为一经发生,必须在3日内缴入账户,坚持先收后支,严禁以收抵支,坐收坐支。所有收入在规定时间内未入账的,由经手人承担相应的纪律和法律责任。

3、收入票据必须使用统一票据。收取集体资金时统一使用《江苏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结算凭证》,收取“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资金要使用农民负担专用票据,任何村(居)和个人不得自制、自购其他收款收据。

二、财务开支审批制度

1、村(居)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经济活动,由村(居)民委员会负责按年度编制收支预算计划,提前作出用款预算,经村(居)两委和民主理财小组审核,报经管站备案。

2、严格费用支出审批程序。财务事项发生时,经办人必须取得有效的原始凭证,注明用途并由经办人、证明人签字,交民主理财小组审核同意,由理财组长签字并加盖民主理财专用章,经村(居)负责人审批同意并签字方可付款,报双代办审核后方可入账(或报账)。大额支出(具体金额由各镇(涉农街道)根据本地实际确定)需预先提请镇(涉农街道)双代办审核,并严格按照“三费”包干管理的标准,报镇(涉农街道)分管负责人审查同意。各村(居)不得支出各种名目的对外赞助费,确因特殊需要支出的必须先报镇(涉农街道)审批,统筹安排,否则不得报支。

3、涉及财务收支的事项应当按月(季)及时结算。未按时记结的,由直接责任人向民主理财小组报告,审议通过的,填写未结算事项报告单,按程序结账记账。对审议未通过的支出事项,不予入账。

4、坚持“量入为出”的原则,严禁村级负债发生,确因特殊情况需要负债的,须在落实偿还措施,经村(居)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并报镇(涉农街道)经管站审核,报镇政府、街道办批准后实施。

三、财务收支预(决)算管理制度

1、村(居)集体经济组织每年应当编制当年的财务收支预(决)算方案,预算经村(居)民会议或村(居)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后报镇(涉农街道)经管站审核。预算编制要贯彻“实事求是、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村(居)集体经济组织将各项收入、支出全部纳入预算,审核通过后的预(决)算方案应张榜公布。

2、收入预算要根据历年收入情况和下一年度收入增减变动因素,测算年度取得的各项收入。预算编制的支出预算主要是进行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所发生的各种支出。

3、预算一经批准,村(居)集体经济组织要分解落实预算,保证预算顺利实施。编制相关报表和预算执行情况说明书,及时、真实、准确反映预算执行情况,定期检查预算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意见。财务预(决)算执行情况及时公开,定期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同时根据预算实施情况,执行中确因增加支出或者收入减少,可按照规定程序作必要的补充或调整。

四、财务公开管理制度

1、财务公开的形式:各村(居)要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在便于群众观看的地方设立固定的财务公开栏,同时还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民主听证会等其他有效形式公开。

2、财务公开的内容:(1)财务预算情况。年初经村(居)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的村集体年度财务收入、支出预算方案,包括固定资产购建计划、基本建设计划、兴办企业及资源开发投资计划、收益分配计划等。(2)财务决算情况。年末根据当年财务收支实际,编制财务决算情况。(3)村级集体组织开展各项活动,按财务制度规定所发生的各项收支情况。收入部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直接经营的各项收入、发包及上交收入、补助收入、捐赠收入、投资收益、资产变价收入、集体建设用地收入、其他收入(利息、固定资产及产品物资的盘盈收入等);支出部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直接经营支出、“四属”户补助费、计划生育费、报刊杂志费、电话费、水电费、村级办公费、招待费、会议费、村(居)干部保险费、差旅费、交通补助费、学习培训费、离职干部退养费、在职、离职干部慰问费、民主理财人员误工补助、奖励资金、公益事业经费、其他支出等项目及金额。(4)村级集体资产管理情况:村级债权债务情况、本期新的举债及产生过程、村级收益及其分配情况、村级集体资产处置情况。(5)村(居)“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范围、标准、总额及使用、管理情况。(6)土地征用面积、补偿标准以及补偿款分配、管理等情况。(7)新农村项目建设资金筹集、使用情况。(8)村级民主理财及财务审计情况。

3、财务公开的程序:村(居)集体经济组织公布的财务账目必须真实可靠,公开前必须经过民主理财小组的审核,公开榜必须由村(居)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镇(涉农街道)双代办会计、民主理财小组组长签字,加盖民主理财专用章,报镇(涉农街道)经管站审核同意后,以村(居)集体经济组织的名义公布,公布的材料必须存档。

4、财务公开时间:全面详细的财务情况每年固定公开四次,每次公开时间为季度后次月的15-18日,涉及农民利益的重大事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热点问题以及群众关心的事项要及时公开。

五、资产清查制度

1、集体经济组织每年必须进行一次“三资”清查,资产清查是通过实地盘点、核对、查询,确定各种资产物资、货币资金、往来款项的实际结存数。并与账存数核对,以保证账实相符。

2、清查范围包括:固定资产(包括租入和租出的)、库存现金、银行存款、专用资金、借款、有价证券,债权、债务等各种往来结算款项。

3、资产清查的方法:(1)查明每种实物的名称、规格,要以资产台账上所登记的名称和规格为准,不得任意变更。(2)对于固定资产、专项物资等要逐一盘点来确定其实物数量。(3)对于各种实物的盘点要填制“盘存单”;填明各种物资的名称、规格、数量、单价、金额;盘存单上要有盘点工作人员和原来的实物保管人共同签章。(4)双代办应根据盘存单上所记录的各种物资的盘点数量,及时与账面上的结存数量进行核对,并编制“账存实存对比表”,作为调整账簿记录的原始依据,分析账实存在差异的原因,查明责任。

4、对资产清查中存在的问题,要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制度认真处理。(1)在资产清查中确定的资产物资的盘盈、盘亏,应进一步查明原因,明确责任,分别处理。(2)属于定额之内或自然原因引起的盘盈、盘亏,可根据规定手续及时转账。(3)属于管理不善造成的损失,应会同有关部门依法处理。(4)对清查中发现的不需用的固定资产报经审批后,应及时调出、出售或作其他处理。

六、资产、资源台账登记制度

1、村(居)集体所有的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工具、器具和农业基本建设设施等资产,法律规定属于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土地、水面、林地、荒地、圩堤等集体资源性资产,要按照类别建立台账,在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监管系统中及时记录资产增减变动情况。

2、实行承包、租赁经营的,台账还应当登记承包、租赁单位(人员)名称,承包费或租赁金以及承包、租赁期限等。

3、已出让或报废的资产、资源,应当及时进行核销。

七、资产、资源评估制度

1、资产、资源转让、出租或合资联营等,发生所有权或使用权转移或变更时,必须进行价值评估,并报经有权部门确认,以评估价值作为转让或变更的依据。

2、集体资产、资源评估要遵循真实、科学、公正、可行的原则,按规定程序进行。价值在5万元以上的资产、面积在5亩以上的资源评估必须由有资质的评估机构进行,少量资产、资源的评估由镇(涉农街道)组织相关部门人员进行,评估由村(居)务公开监督小组负责监督(具体金额、面积可由各镇(涉农街道)根据本地实际确定)。

3、评估结果要按权属关系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有关会议确认,并报镇(涉农街道)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办公室备案。

4、村(居)集体经济组织提供虚假情况和资料,或者与评估机构串通作弊,或者评估机构致使评估结果不实的,可由上级机关宣布无效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八、资产、资源承包、租赁、出让制度

1、村(居)集体经济组织应当采取承包、租赁、出让等方式盘活集体资产、资源,确保做到资产、资源的保值增值。

2、集体资产、资源实行承包、租赁、出让时应当制定相关方案,明确资产的名称、数量、用途、承包、租赁、出让的条件及其价格,是否招标投标,是否进行资产评估等事项。

3、集体资产、资源实行承包、租赁、出让相关方案应由村(居)(组)集体经济组织提出,交由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会议或成员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其过程由村(居)务公开监督小组进行监督。

4、集体资产、资源承包、租赁、出让经营时应当签订经济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违约责任等,并向全体成员公开。

5、经济合同及有关资料应当及时报镇(涉农街道)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办公室备案、归档。

九、资产、资源经营制度

1、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的资产要明确经营管理责任人的责任和经营目标,确定决策机制、管理机制和收益分配机制,并向全体成员公开。

2、集体资产、资源实行承包、租赁、出让经营的,要加强合同履行的监督检查,公开合同履行情况。

3、集体资产、资源统一经营和承包、租赁、出让所取得的收入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纳入村(居)账核算。

4、镇(涉农街道)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办公室和村(居)务公开监督小组要定期对集体资产、资源的使用、维护和收益进行检查,确保集体资产的安全和保值增值。

十、公开协商和招标投标制度

1、各镇(涉农街道)要依托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办公室建立农村集体“三资”招投标组织,镇(涉农街道)、村(居)集体资金投资一定数额的工程项目(除必须到区招标投标交易中心以外)、物资采购、资产的出租、出售、资产资源的发包等必须按照有关规定由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办公室进行招投标。招投标活动要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村级“三资”组织招投标时要有纪检、监察、农经部门,还要吸收一定名额的村(居)民代表到场参加,招投标结果要及时向村(居)民公开。招标结束后,要及时规范签订合同或协议,明确双方的责、权、利。所有建设工程项目必须经过工程监理签字认可、相关部门审计后才能结算工程款。

2、集体所有且没有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土地、林木、园地、荒地、圩堤、水面等资源性资产的承包、租赁,应当采取公开协商或者招标投标的方式进行。

3、以公开协商方式承包、租赁集体资源的,承包费、租赁金由双方议定。

4、以招标投标方式承包、租赁集体资源的,承包费、租赁金应当通过公开竞标、竞价确定。同等条件下,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优先中标权。

5、集体经济组织提出的承包、租赁集体资产、资源方案应交由村(居)务公开监督小组审核并报镇(涉农街道)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办公室审查备案。重大事项开成员大会或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报镇(涉农街道)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办公室审核,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复核,实行区、镇、村(居)三级联合协管。

6、招标投标方案、招标简章、招标合同和相关资料应当报镇(涉农街道)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办公室备案。

十一、资产、资源承包、租赁合同管理制度

1、集体资产、资源的承包、租赁应当签订书面合同或协议,统一编号,统一管理。

2、合同应当使用统一文本,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违约责任等。

3、实行家庭承包的农村集体土地应逐户签订合同,颁发承包合同书和经营权证书。土地流转合同发生变化时应按《农村土地承包法》和流转协议及时进行变更。

4、承包、租赁产生的收入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纳入账内核算并定期公开。承包、租赁合同及有关资料应及时归档并报镇(涉农街道)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办公室备案。

十二、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监管制度

村集体管理制度篇2

第一条集体经济组织成立的各类公司、企业等是集体经济组织所属的经济实体。集体经济组织具体负责集体资产的生产、经营工作。要纳入集体经济组织统一核算、管理之中。

第二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指乡(镇、街)村、村民小组农民以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形式组成的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

第三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集体经济组织全体成员共同所有,其所有权受法律保护。

第四条凡在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使用、占有集体资产份额的单位及个人均应遵守本实施细则。

第五条农村集体资产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组织或个人侵占、哄抢、私分、破坏、平调或非法查封、扣押、冻结、没收。

第二章管理机构

第六条市农业局是全市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主管部门。制定全市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的管理制度,指导、监督本实施细则的贯彻落实情况,市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总站具体负责集体资产管理的日常指导和监督工作。管理总站职责是宣传、贯彻、落实国家有关集体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政策,对乡(镇)人民政府、市区街道办事处存在集体资产份额及各行政村的集体资产管理工作进行审计、监督,查处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和本实施细则的行为。

第七条乡(镇)人民政府、市区街道办事处负责本辖区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

(一)贯彻落实国家和上级政府关于集体资产的法律、法规、规章;

(二)依照本规定监督、检查、考核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和使用状况;

(三)负责对农村集体资产进行产权登记、年检、产权界定和评估审查。对净值(所有者权益)进行考核,定期公布经营业绩,保证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四)依法管理监督村民委员会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的各类承包、租赁合同及其他经营性合同;

(五)审计和监督集体资产结存运用情况;

(六)确认集体经济组织在其他企事业单位中存在集体资产份额。

(七)对集体资产承包或者租赁等合同进行鉴证;

(八)对违反本实施细则的行为进行调查处理。

第三章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

第八条农村集体资产属于集体经济组织全体成员集体所有。

第九条农村集体资产主要包括:

(一)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土地、森林、山岭、荒地、水面、滩涂等自然资源;

(二)集体所有的流动资产、临时投资、无形资产、递延资产以及集体经济组织投资形成的建筑物、机械设备、产畜、役畜、林木和农田水利设施等固定资产和其他资产等;

(三)集体经济组织投资或兼并的企业、事业单位的资产;

(四)股份制企业、联营企业和中外合资合作企业中集体经济组织占有的资产份额;

(五)国家无偿资助及有关单位和个人赠予的资产;

(六)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现金、存款等货币资产。

(七)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债权;

(八)集体经济组织拥有的专利权、商标权等无形资产;

(九)属于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其他资产。

第十条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土地、企业和其他实行承包、租赁、参股、联营、股份合作经营的集体资产。

第十一条集体经济组织投资兴办的企业、事业等所形成的新增资产全部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

全部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集体经济组织投资、投劳、入股或者联营依照协议所获得的新增资产。

第十二条集体经济组织资产所有权发生争议(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由当事人协商解决。

第四章资产经营

第十三条集体经济组织有权决定对集体资产实行承包、租赁、参股、联营、股份合作以及法律、法规和规章未禁止的其他经营方式。

第十四条维护集体资产所有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为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确保集体资产合理利用和保值、增值,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集体经济组织成立的各类公司、企业等是集体经济组织所属的经济实体。集体经济组织具体负责集体资产的生产、经营工作。要纳入集体经济组织统一核算、管理之中。

第十五条集体资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集体资产经营者享有合同约定的经营权和收益权。

第十六条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荒山、荒地、荒滩、荒坡和耕地的使用权。但耕地、荒地必需用于农业方面的开发利用。开发和利用“四荒”必需依照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执行。拍卖、租赁收取的资金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

第十七条集体资产实行承包或租赁经营的应当合理确定折旧费和承包金或租金。

第十八条集体资产承包者或承租者必需按合同规定及时交纳承包金或租金。

第十九条农村集体企业破产应当依法进行破产清算。

第五章资产管理

第二十条农村集体资产推行总量控制、净值考核、保值增值管理。可以依照所有权和使用权、经营权分离的原则。有偿使用。

第二十一条各乡(镇、街)农经站负责本辖区内的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工作。

(一)认真执行国家各级政府制定的关于集体资产管理的政策法规。

(二)检查、监督集体资产的运行情况。

(三)检查所属经营单位集体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对使用集体资产的单位和个人按合同规定交纳承包费、租金、押金、拍卖金、占用费、折旧费等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四)定期向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或民主理财组织演讲资产管理情况。

第二十二条集体资产实行民主管理。接受其成员监督。下列项目集体经济组织须提交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

(一)年度财务预、决算;

(二)集体资产经营方式的确定和重大变更;

(三)重大投资项目;

(四)年度收益分配方案;

(五)主要资产处置和其他重大事项;

(六)涉及集体经济组织利益的事项。

第二十三条集体经济组织对集体资产管理须建立以下制度:

(一)财务预、决算制度;

(二)现金管理制度;

(三)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四)合同管理制度;

(五)财富物资管理制度;

(六)收益分配管理制度;

(七)档案管理制度;

(八)财务公开制度;

(九)民主理财制度;

(十)资产演讲制度;

(十一)集体资产占有变化制度;

(十二)专项基金管理制度。

第二十四条集体经济组织合并、分立或解散转入其他经济组织时。将集体资产随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转入新的集体经济组织,并归新的集体经济组织所有,不得私分。

其成员转入其他经济组织时,集体经济组织因土地全部被征用等原因而解散。原有的集体经济的资产,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有关规定处置。

依照有关规定,集体经济组织当年收取的土地弥补费等收益。应当转入集体经济组织公积金的必需及时足额转入。公积金应当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提取、管理和使用。

第二十五条农村集体资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资产评估。

(一)实行总量控制、净值考核、保值增值管理的

(二)资产所有权发生变卦、转让的

(三)企业兼并或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的

(四)与境外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兴办合资合作企业的

(五)租赁、承包、参股或联营企业的投资变化的

(六)企业歇业、破产清算的

(七)当事人认为有必要进行资产评估的

第二十六条农村集体资产评估遵循客观、真实、公正、公平、合理的原则。

第二十七条农村集体资产的评估。集体经济组织及所属经营单位的集体资产评估结果,由乡(镇)人民政府、市区街道办事处确认后,报市农业局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总站备案,未评估或评估结果未确认的相关部门不予料理有关手续。

第二十八条集体经济组织的年终收益分配必需结清全年的收入和支出。兑现合同。

第二十九条集体资产转为国有或其他单位所有的国有或其他单位必需按等价交换的原则。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无偿占用集体资产。占用的应退回;造成损失或无法退回的应当赔偿经济损失。

第三十条各级农经管理机构应加强农村集体资产产权登记。集体经济组织按年度对其所有的资产进行产权登记和检查。并由农经部门进行年检。

第六章奖励与处罚

第三十一条对下列有功人员由市人民政府给予惩处、奖励:

(一)模范执行本实施细则。

(二)对违反本实施细则的行为进行检举、揭发、控告的人员;

(三)维护集体资产有显著成绩的人员。

第三十二条侵犯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

第三十三条有下列行为之一者。由主管部门对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予以政纪奖励并处以经济处罚:

(一)对生产性固定资产未按国家有关规定提取折旧的

(二)不按规定签订合同或合同签订后未依法鉴证、公证而造成集体资产流失的

第三十四条违反本实施细则。使集体经济组织利益受到损失的其发包、租赁合同依法宣布无效,由集体经济组织收回集体资产。

情节严重、造成重大损失的给予责任人政纪奖励并处以经济处罚。将集体资产低价折股、低价出售或无偿分给个人的由乡(镇)人民政府、市区街道办事处的农经站责令限期更正。

第三十五条对侵占、私分集体资产的应当返还资产。

不按规定交纳承包费、租金的根据合同或法律规定追究经营者责任。对承包、租赁集体资产。

第三十六条对贪污、挪用、平调、私分及挥霍浪费集体资产等违法、违纪的单位和个人。

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七条市农业局对本实施细则负责解释。

村集体管理制度篇3

县、乡两级农村集体资产管理部门在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过程中如何发挥作用,依法履行其对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职能,笔者认为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做好集体林资产的清查

集体林资产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区划界定的集体所有的森林和林地资源。包括林木以及依附森林生存的经济动物和经济植物,如人参、中草药材、林蛙等;还包括灌木林、灌丛林、荒山、荒坡等宜林地及被开荒耕种的林业用地。做好集体林资产清查工作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今后林资产管理的基础。因此,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初期,乡(镇)农村经济管理站应积极参与并组织村社集体经济组织彻底清查所拥有的集体林资产,对林地面积、林木株数、森林蓄积量、林副产品数量、宜林地面积、开荒地面积等都应清查登记,分类汇总,乡(镇)农村经济管理站及村委会分别归档管理,为进一步实施林权制度改革,加强集体林资产管理提供详实的资料。

2.做好承包合同管理

做好承包合同管理的首要任务是指导林地承包合同的签订。县、乡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机构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承包合同的管理机关,要对承包合同的签订进行指导。要与当地林业主管部门共同负责这项工作,集体林资产承包合同要符合《合同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吉林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承包合同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对承包经营的标底、承包期限、承包林地用途、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违约责任、合同的变更与终止等合同条款要进行审定,对不符合要求或不完善的要及时指出并纠正完善。

林地承包合同签订后,县、乡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机构要根据需要做好承包合同的鉴证工作。合同鉴证是合同鉴证机关依法审查、鉴定当事人的履约能力并证明合同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的一项管理制度。所以林改合同签订后,乡(镇)农经站要对合同的合法性、合同的完整性、条款的公正性等内容进行审核,对当事人的合法资格和履约能力进行甄别,对完整无误,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承包合同履行鉴证手续;对违法、虚假的承包合同要予以否定;对不完整或有缺陷的承包合同要提出修改意见。

抓好承包合同的档案管理是长期的工作。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所形成的承包合同、文本资料和影音资料等都是极为重要的档案资料,有些要保管50~70年,甚至更长时间。这是加强管理、处理纠纷的重要依据。所以要及时整理,按照档案管理的要求归集存档;并建立严格的保管、借阅、移交等档案管理岗位制度,确保档案完整、不丢失、不损坏;确保林地承包资料完整连续,有案可查。

3.依法监督管理

林改主要是明确集体林资产的使用权和经营权,因此乡(镇)农经站要充分发挥依法监督管理职能,防止借林改之机违反规定侵吞集体林资产现象的发生。对确权过程中,所依据的证明资料要严格审核,杜绝弄虚作假现象的发生;尤其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前突击变卖的集体林资产更要认真审核复查,对借改革之机侵吞集体林资产的行为要严肃查处,监督保证集体林资产不流失;对集体林资产承包过程中是否如数收缴林地使用费和林木承包费,是否按要求纳入帐内核算,是否按要求公布账目接受群众监督等进行依法监督管理;对当事人双方履行承包合同的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对无故变更或解除合同、违反合同约定改变林地用途开荒种地等行为要及时纠正,保证合同正常履行。

村集体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 财务管理 监督管理体系

众所周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问题与村民的切身利益可谓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该问题同时也关系到农村社会的内部稳定,此外对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也十分重大。近几年,很多农村财务由于管理不善,出现了较多棘手的问题。虽然在有关部门的监督催促下,农村的财务管理工作有了明显改进,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存在的问题仍然比较多。因此,如何解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就成了关乎农村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

一、简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目前,农村财务管理中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财务管理工作规范性欠缺

国家有关部门结合农村经济组织的一些实际情况,曾经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关于农村财务管理方面的行政法规和制度,这也是为了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会计核算工作。然而,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却仍然存在种种制度不严格执行、工作规范性欠缺等情况。

1、村级财务收支无计划、资金管理不规范,在财务活动中随心所欲支配村财

第一、村级财务预算在许多村还是盲区,即使有也是粗略估计下一年财务收支,没有根据收支平衡,量入为出的原则编制切实可行的集体财务收支计划。一些村的村支书、村主任直接插手现金收支,集体资金被随意挪用、借出,应收款项增多导致资金大量沉淀,资产资源被无偿占用,集体利益受损。第二、村级班子任期短,急功近利,采取短期行为突出政绩,超越村集体经济实力,盲目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甚至向民间借取“高利贷”,留下一大堆债务。第三、村财违规违纪开支多。一是开支手续不规范;二是白条报支依然存在;三是建设项目管理乱;四是以各种名义外出考察,公款旅游,用公款请客送礼仍然突出;五是村计划生育费未完成的任务数在村集体列支。

2、资产、资源发包、出租拍卖管理不规范

一是程序不规范。一些村主干搞暗箱操作,不进行招标;有的不通过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少数人说的算。二是手续不规范。书面合同要素不全,条款不明,权利义务不平等。三是付款收费不规范。部分工程项目付款以凭证方式入账;部分项目成为工程承包商逃税的“黑洞”,有的以其他费用支出直接冲抵承包款和租金。

3、村集体报账不及时

一是部分村主干、报账员、监督小组长外出做事,票据审核不及时;二是部分村经济总量小,开支少,不按季度报账。三是不规范的票据被退回去后,不满意不报账。

(二)农村财务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

任何工作的开展都需要监督,人们都希望把农村财务置于阳光之下,实行村务公开制度。实行村务公开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财务公开和民主理财制度,这两种制度都与村级财务管理制度的透明度有着密切关系。但是,很多财务公开工作在现实生活中都流于形式,对一些重大项目的支出不公开,财务公开的内容避重就轻问题十分严重。

1、民主理财组织不健全

一是部分村党风廉政监督小组有名无实,村财开支仍由村主干说了算。二是部分村党风廉政监督小组人员业务素质低,怕得罪人,不能发挥真正的监管作用。三是有些村主干有意回避民主监督,以各种理由阻挠监督小组开展工作,致使民主监督形同虚设,难以发挥作用。

2、村集体财务公开不规范

一是部分村只有在村务公开栏张贴统一的公开资料,只公开财务收支,不公开集体“土地”“水面”“滩涂”等发包情况、集体固定资产拍卖、集体基建项目、集体借款等其他村务事项;二是公开时间不及时,有的村半年公开一次,有的村一年公开一次,个别村平时不公开,上级检查才公开。

3、很多乡镇存在监督不善的问题,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出现事后监督的现象

有些乡镇极少对村级的财务定期开展审计工作,对村干部缺乏监督,造成财务管理新老问题不断。

(三)村集体财务人员队伍不稳定

一是部分村每逢村党支部、村委会换届,村集体财务人员也跟着换届;二是部分村报账员年龄老化,学历偏低,业务生疏;三是有的报账员怕丢饭碗,没有履行好会计的监督职能,惟命是从,听之任之。

二、解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问题的一些对策

(一)对农村财会基础工作进行规范

根据国家有关文件和规章,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建章立制,加强对村级干部的监督和制约。一是拟定乡镇“村集体会计中心” 的主要工作细则和制度。主要包括:制定村集体报账日期。制定乡镇会计的工作职责。制定村报账员的工作职责。制定村集体预留现金额度。制定票据管理制度。制定村账公开制度。制定会计档案管理制度。制定村报账员管理制度。二是拟定村集体财务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村民主任审批权限制度。制定村干部误工补贴年终奖金制度。制定在建工程管理制度,制定村集体借款管理制度。制定土地补偿费管理制度。制定困难户补助管理制度。制定村干部出差报销制度。制定固定资产、资源与投资管理制度等。确保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序和稳定开展,使得村级的财务逐渐的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

(二)健全和完善农村财务审计监督约束机制

完善农村财务的内部监督体系,首先应当强化农村民主理财小组的职能。强化农村民主理财的职能首先应当赋予其一些相应的权限,以保证其能够顺利地开展监督检查工作,此外,明确民主理财小组的职能,并且定期的召开以理财为主题的会议,也能够使得农村财务管理监督体系得到完善。在外部的监督管理方面,乡镇的经济管理部门应当定期或者不定期地组织村级财务专项检查,针对检查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及时的研究解决对策,尽早的将问题解决。为了加强村级的财务管理工作,村镇中的审计室还应当加强村级财务收支、村级建设投资、村级基建投资和村干部经济责任的审计工作,把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好坏与村干部的政治、经济待遇挂钩。

(三)加强培训稳定队伍

一是针对村主干,部分财务人员对村级财务管理情况不熟悉的实际问题,逢换届对新一届村主干、报账员和村务监管小组长进行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培训。在培训中既讲解村集体财务管理制度工作要点,又宣传贯彻财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有关法律法规,提高村主干和财务人员的管理水平和业务素质。二是对村级财务人员择优聘用,聘用和解聘须召开村民代表会议通过,保持村级财会队伍的相对稳定。

三、结束语

上文通过试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相关对策,对完善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只要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进行农村财务管理的完善工作,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会工作规范化和监督体系完备化,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一定能够开启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村集体管理制度篇5

一、我区规范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干部思想认识。一是加强对街、村两级干部的政策培训。《区农村村级集体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出台后,区里组织街、村两级干部认真学习该办法以及《区村帐街道暂行办法》、《市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办法》等规定,并将文件内容汇编印发到人手一册,由有关职能部门结合农村具体工作实际分别授课,深入浅出地开展村级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工作重要性的教育,使广大基层干部认识到加强这项工作,有利于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利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和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有力地提高了加强村级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二是加强对村民主理财人员的业务培训。年村委会换届后,民主理财人员按照省市有关规定进行了相应调整,为了提高民主理财的业务水平,我区及时举办了农村民主理财业务培训班,全区8个街道(除仙林街道)56个村近320名村民主理财人员和村报帐员分三期参加了培训,重点对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过程中的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内容进行了详细讲解,并组织统一考试,成绩合格的人员领取了民主理财合格证书,做到持证上岗。

(二)认真清产核资,摸清集体资产家底。由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办公室组织各街道经管站及村委会,对全区村级集体资产进行了逐一清查核实。为了做好此项工作,清查前各街道相继成立了由街道分管领导担任组长的村级集体资产清查领导小组,各村也相应成立了由村支部书记、村主任、村报帐员和村民理财小组人员参加的资产清查工作小组。清查时全区统一制作了集体资产清查盘点表、债权债务清查表,清查核实清楚后,清查人员、村支部书记、街道经管站负责人都要在清查表上签字以示负责,村委会主任作为第一责任人,对清产核资结果做出书面承诺,确保做到不重不漏。最后把清产核资结果逐项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一星期后如群众无异议再逐级上报。经过清查核实,全区56个村(涉农社区)实有村级集体资产总额42967万元,其中村级债权总额11728万元、长期投资5303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3925万元,村级债务总额9222万元。核销无效债权644万元,核减债务856万元,盘盈固定资产1758万元,盘亏固定资产844万元。清查土地面积13.33万亩,其中工业用地4302亩、商业用地2290亩、农业用地109260亩。

(三)突出管理民主,从源头上预防腐败。针对村集体资产经营、处置中存在的独断专行、暗箱操作、资产流失等问题,进一步规范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操作程序,加大对这项工作的监督指导力度,重点抓好六个方面工作:一是资产评估。凡涉及集体资产拍卖、转让、出售等资产处置行为的,由村(社区)委托具有资产评估资格的评估机构进行资产评估,否则不允许处置,从而有效避免了村级集体资产的流失。二是公开招标。对集体资产的发包、租赁、拍卖、转让、出售等重大经营行为实行阳光操作,采取公开招投标方式确定承包、租赁经营者或资产受让方,防止街、村干部利用职权干预农村集体资产的处置。三是集体讨论。对村级集体资产经营、处置等由村(社区)召开两委会全体成员会议集体研究,并进行会议记录,所有参会人员在会议记录上签名,应参加会议三分之二以上人员同意后方可通过。四是民主审议。由村(社区)召开有民主理财小组全体成员和有关村民代表参加的会议进行专题审议,并进行会议记录,三分之二以上参会人员同意后报街道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办公室审核。五是街道审核。村(社区)将集体讨论的结果及资产处置合同(协议)草案报街道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办公室审核,街道分管领导签署意见;重大资产处置事项还经街道工委和办事处集体研究审核。六是村务公开。村(社区)定期或不定期将集体资产的发包、租赁、投资和资产处置结果在全体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上公开,并通过村务公开栏进行公示,接受全体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监督。

(四)建立健全制度,实现规范管理运作。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是规范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重要保证。各街道认真贯彻《区农村村级集体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完善各项资产管理制度。一是建立资产台帐制度。村委会对集体资产包括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资源性资产进行清产核资,登记造册,并建立资产台帐。迈皋桥街道还对村级所有资源性资产现状进行实地摄影,并刻录到光盘,建立了图片档案资料。二是建立产权登记、年检制度。清产核资工作结束后,各街道统一组织村(社)到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办公室办理资产产权登记(没有办理过集体资产产权登记的村)和产权登记年检(已经办理过集体资产产权登记的村)。全区56个村(社)共核发集体资产产权登记证35份、办理资产产权登记年检21份。三是建立合同协议审核制度。村委会所签订的各类经济合同协议都由街道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办公室负责审核,有些街道还聘请法律顾问对合同协议的每条条款进行审核把关。每份合同协议街道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办公室都要备份存档,并及时对合同协议的履行情况进行督查,尤其是对合同协议执行不力的要督促其履行合同。年共清理各类经济合同937份,合同金额3.17亿元,其中通过法律顾问修改完善合同300份。四是建立审计监督制度。失去监督的权力容易滋生腐败,加强审计监督是防止资产流失、预防腐败的有效手段。对全区56个村(涉农社区)和占用集体资产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进行任期内经济责任审计和离任审计,被审计单位资金总额达4.17亿元,出具审计报告91份。迈皋桥街道还专门开展节支增效专项审计,节支增效金额达43万元。

(五)明确工作职责,加大违规查处力度。进一步明确职责,建立领导责任制和部门负责制。把各街道党政主要领导作为本地区集体资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对全街道范围的集体资产的经营、管理尤其是资产的处置负总责。把各村(社区)书记、主任作为本地区集体资产管理的直接责任人,负责本村(社区)的集体资产的经营管理和资产处置,接受上级有关部门的督促检查和审计监督。街道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办公室作为村级集体资产管理的主管部门,负责本地区集体资产承包、租赁、处置等重大经营行为的审核及合同内容的审定,督促村(社区)认真履行合同,指导村(社区)开展民主理财、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办公室作为全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主管部门,负责产权登记以及对街、村集体资产管理工作进行督查。在落实责任制的同时,加大对村级集体资产管理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由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办公室牵头,会同区监察、审计、民政、财政等职能部门对各街道贯彻《区农村村级集体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执行情况进行联合检查,通过检查监督来进一步促进村级集体资产管理规范。

二、我区规范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已取得的成效

(一)促进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为群众监督集体资产处置提供了制度保障,并把村级集体资产经营、处置的决策权通过一定形式交给群众,这从根本上保证了群众真正拥有集体资产的知情权、决策权和监督权,满足了群众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要求和愿望,维护了群众的民利和合法权益。

(二)增强了基层干部廉洁自律意识。根据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原则,对农村集体资产的发包、租赁、拍卖、转让、出售等重大经营行为实行阳光操作,增强了决策的透明度,消除了群众的疑虑,彻底改变过去村书记、村长主要领导说了算、随意性较大、操作不透明的现象,进一步增强了基层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

(三)促进了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由于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各街道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招待费、汽车使用费、福利费等非生产性开支标准,村级非生产性开支明显下降。推动了村级财务公开,增强了村级经济的透明度,有效维护了农村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

三、我区规范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尚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街道农村集体资产管理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在机构改革中,我区街道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办公室被撤销,集体资产管理职能并入到经济科,因为缺乏专人专职负责,村集体资产管理运行监管力度有所欠缺。二是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难度加大。由于受到市场风险大、发展空间小等因素影响,某些村干部怕失误,不敢投资,群众怕风险,不想投资,近郊农村大量货币资金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工作面临较大瓶颈。三是农民群众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的参与度不高。由于村级集体经济分配机制改革滞后,目前大多数村级集体的利益主要通过公益、福利形式来体现,农民群众直接得到的收益较少,在集体资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积极性不高。

四、对我区规范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是抓好农村集体资产管理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队伍,是搞好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根本保证,建议在街道一级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监管队伍,实现专人专职,从而保证集体资产管理机构与人员的稳定。

二是稳步推进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积极探索农村集体资产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对集体净资产总量较大、经济收入稳定的村,可以通过资产量化折股到个人的办法,把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造成为“产权明晰,集体共同占有”的社区集体经济股份制经营实体。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的村级集体资产管理运行体制、经营机制和分配方式,做到资产存量清楚,价值总量真实;产权主体明晰,股权量化合理;组织机构健全,监管体系完善;经营机制灵活,保障措施完备。

村集体管理制度篇6

[关键词]官厅镇 农村集体 “三资”管理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1.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6)10-0047-02

为进一步加强保障村级集体资金、资源、资产的安全,最近几年,建水县官厅镇把加强“三资”规范化管理作为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做好三资监管的同时,深化“三资”管理内容,精心组织,规范管理,有效监督,多措并举扎实做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有效推进农村集体财务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和谐运行。同时,把“三资”管理的重点锁定在加强制度执行力,落实“三资”事前监督上,在地区农村“三资”精细化管理上下功夫。

1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1.1 资产家底不清晰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内容,涉及范围广,设计项目多,既包含资金方面的,又涉及到实物财产资源方面,既有可移动的又包含了固定资产,既包含了国家支农惠农资金和各项资金补助,又包含了集体经济收入,同时还涉及到地区筹资,捐赠等资源和物资,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在具体管理过程中,管理难度较大,很难全面掌握一个村集体资产量。

1.2 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力度不足

首先,在一些村集体中资金为实现全面由乡镇代管,只有少数村民自行对资金进行管理;其次,村集体备用资金超过限额标准,库存资金中白条抵库的现象经常出现。应收账款在回收过程中难度较大,集体资金长期被少数人所掌控,导致集体自己使用不清晰不透明,从而严重损害了广大村民的经济利益;再次,非生产性资金开支过大,村集体招待费用难以得到有效控制,村干部借助各种名义支出村集体资金,进行各种不合理津贴和补助;最后,资产、资源的发包和工程项目建设未能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招投标,项目建设存在违规不合法现象。不能按照合法程序进行,手续不完备现象经常发生,民主监督缺位,资源资产支出和使用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

1.3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不完善

最近几年,虽然通过不断对农村财务管理进行科学规范化建设,建立比较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但是在“三资”管理工作具体开展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突出问题。村集体在资产和资源管理过程中同样存在不少问题,导致村集体三资管理不完善。一方面村民议事形式化严重,广大村民对集体资环管理和使用缺乏实际的参与和决策,另一方面村务公开不透明,避重就轻,内容含糊其辞,公开事项不全面。

1.4 产权归属明晰

首先,通过最近几年不断对农村产权制度进行改革,绝大多数村级企业都明晰了产权归属,企业发展活力进一步被激活,但是在一些村集体中,仍然存在一些村级企业的资产品种、数量、价值等缺少相应的产权明晰。村集体的一些组织没有较完善的记录,这样很容易造成村集体资产流失;其次,村集体资产资源管理严重缺失。资产产权不明晰,长期闲置不用,导致出现了资产和账目不统一现象,同时,由于登记不全,导致资源在管理和开发利用存在很大盲目现象。

2 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途径分析

2.1 清产核资,摸清村级集体“三资”家底

通过对各村银行账户、各类库存现金、有价证券以及各项资金往来等基本账务情况的全面核对及清理,做到了“三相符”,即账账相符、账证相符、账表相符,确保了村级账务的完整、准确和真实,建立新的“三资”管理台帐。

2.2 严格财务管理

镇村级财务实行季度结账制度,即每个季度月末由村报账员与三资中心的复核主任、统管会计、资金会计一起结账。村每项收入都开具统一发票,及时进账,每季度结账完成后,及时通知各村报账员将该季度的财务公开表进行公示并将公开的照片传递给三资中心工作人员。突出抓好财务开支申报审批、审计制度,填塞漏洞,拒绝不合理开支,做到“八个不付款”:即没有单据不付款、未经主管领导审批不付款、超越权限不付款、开支不当不付款、用途不明不付款、签名、印章不全不付款、数量、金额不清不付款、单据涂改不付款。现金支出严格执行货币资金管理制度和现金管理制度,对于大额现金支出一律采取转账方式支出,并且要求票据正规,附件齐全,村监督委员会主任签字盖章,经手人签名,同时对于这些大额支出必须由联系村干部审核签字通过才可报账。同时,加强纪检监察、财政、农业等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统一协调,加大查处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和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坐支、挪用、贪污、处置不当、分配不公平等方面的案件,维护农民群众切身利益。

2.3 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建设

健全完善《官厅镇村级经济财务管理制度》,结合村级重大事项报告和票决等制度,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民主决策程序。创新管理机制,建立村干部年度考核、资产管理责任、集体资产网络化管理三项机制。通过完善多项制度,形成以制度约束行为的管理格局。针对农村“三资”管理,坚持每季度公开,明确公开事项,涉及农民利益的重大问题及群众关心的事项及时公开。

2.4 加强村级财务公开

严格执行村级财务镇制,要求村级取得经营性收入、财政性收入、社会捐赠的收入及其他收入必须及时存入指定设立的帐户,不得坐支,更不得设账外账。村级集体列支的所有票据必须由村务监督委员会审核后,才能报账列支,特别是对征地补偿费、一事一议等专项资金的管理,做到专款专用,并定期向群众公布管理、使用情况,不能巧立名目套取、挪用专项资金。各村将本级财务活动情况定期、如实地进行公布,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坚决杜绝半公开、假公开等现象。同时,成立了农村“三资”清理及监管工作领导小组,协调推进农村“三资”管理。各村成立理财小组,规范“三资”管理及财务报批程序,完善集体理财工作机制。成立“三资”委托服务中心,建立财务制度,规范报账程序,使农村“三资”管理走向规范化、制度化。

参考文献

[1] 戴卫华,孙颖,王艳,刘丽萍.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现状[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6(07)

[2] 余秀红. 对建立会计服务中心加强农村“三资”监管的探讨[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6(04)

[3] 田立丰,马艳侠.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 农业与技术. 2015(14)

村集体管理制度篇7

关键词:农村;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1

引言

村级财务管理主要是对农村村集体所占有、支配以及管理的资产所发生的财务活动所进行的核算、计划以及监督管理,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环境所面临的形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必须对新农村财务管理进行调整,以改善农村财务管理状况,提高农村财务管理水平,这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保护农村集体资产安全,维护农民切身利益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农村村级财务管理的模式

1.独立财务管理的模式。独立财务管理模式是指由村集体自行设置财务管理机构对村集体的财务活动进行管理,也就是俗称的村财村管的模式,由村委会负责聘请村级财务管理人员进行村集体的财务工作,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有助于村集体强化对村级债务、资产等财务活动的管理,但是由于村级财务人员独立性差,和容易受村委会领导影响,会计信息失真以及资产、资金流失问题难以监督控制。

2.会计委派财务管理模式。会计委派模式与独立财务管理模式的区别在于村级财务人员由乡镇委派,这种管理模式可以有效的发挥会计监督的职能,对于保护村集体资产,遏制腐败问题的发生非常有效,能够避免随意开支、资金占用等问题,但是由于委派村级财务人员的职责权限界定困难,对村集体经营管理的主动性差,在一些财务处理实际工作中经常受到掣肘。

3.村财镇管模式。村财镇管就是村集体的账务集中由乡镇进行统一的管理,乡镇通过设置经管站等机构对村级财务统一管理,这种模式有效的规范了村级财会行为,实现了村级财务的事前管理,强化了乡镇监督与村民监督职能,有利于确保村集体资金资产的安全,但是这种管理模式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有冲突,而且使村级财务管理环节更加繁琐,管理不便的问题较多。

二、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1.农村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由于农村“两委”班子人员少,财务管理工作基本由会计一人处理,因此对于村级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较差,没有结合村集体经济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系统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导致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程度不高。

2.财务监督管理落实不到位。在财务工作的监督管理上,村民理财小组作用严重虚化,设置也成为摆设不能真正的发挥对于村级财务工作的监管作用,村级财务工作的民主参与程度不高。同时,村集体财务工作的透明化程度不高,财务公开力度不足,也造成了村民无法对村集体财务进行有效的监管。

3.村集体资产管理水平不高。在村集体的资产管理工作中,由于缺乏相关的管理制度,再加上监督的无效,导致大量资产管理尤其是资产的处置方面存在着违规的问题,一些村集体资产不正常流失,不仅造成村集体的损失,同时也引发了村民与村委会之间的矛盾。

三、农村财务管理对策探析

1.健全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完善的制度体系是确保村级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开展的基本保障,为了确保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有序开展,必须要结合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尤其是建立涵盖有财务报销管理、物品购销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现金管理、财产清查、财务会计岗位职责等在内的村级财务管理规章制度,指导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有序开展。同时为了确保各项财务管理规章制度能够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应该对村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明确的责任来界定,尤其是在审核批准方面,以免出现权力交织、越权操作的现象。

2.落实好民主理财与财务公开。实施民主理财,可以确保在农村财务管理上严格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也有利于保护农民利益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产安全完整。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该通过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选举民主理财组织,对村集体经济组织日常经济活动和财务活动进行审核、监督检查。对于财务公开,其形式就是将集体经济组织一定时期的财务活动和财务指标张榜公布,以确保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活动在透明的状态下运行,为了强化对于农村财务的监管,财务公开内容应该包括村集体经济的收支情况、上级财政补助专项资金的收支及使用、集体经济重大支出和所得收益、村干部的报酬、村集体债权债务情况、村集体基本建设项目的进展及资金使用情况等内容。通过落实好民主理财与财务公开,确保农村财务管理的公开透明与规范合理。

3.强化村集体资产管理。村集体经济的资产主要包括村集体经济组织拥有的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农业资产、无形资产等,在具体的管理实施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流动资产与固定资产的管理。对于流动资产重点是确保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存货和应收账款、内部往来等相关项目的核算管理,并严格落实好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制度,确保流动资产管理的合法合规与真实准确。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应该设置固定资产管理账册,及时登记固定资产变动情况,对于需要转让、对外投资、出租或报废等形式处理的固定资产,应严格履行财务会计手续,及时进行账务处理。

四、结语

当前我国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影响了新农村经济建设的有序推进。农村财务管理部门应当根据新时期农村集体经济的实际情况,完善村级财务制度,规范农村财务管理活动,强化民主管理水平,落实财务公开制度,以确保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高效化开展,不断的提高农村财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李玉生.加强农村会计队伍建设,提升村级财务管理水平[J].中国农业会计,2011(10):18-21.

村集体管理制度篇8

1.集体经济的含义

集体经济,即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是指由部分劳动群体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它是劳动群众根据自愿互利原则组织起来的,实行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合作经济组织。

2.时期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制度

化时期,在自然乡村的范围内,由农户自愿联合,将其所有的生产资料(土地、较大型农具、耕畜等)投入集体所有。集体利用整合的资源优势进行统一组织农业生产经营。农民进行集体劳动。化时期,实行政社合一,强调一大二公,搞一平二调。这种生产经营模式虽然强化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行政化管理,但却脱离了当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的性质和规律,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这一时期我国农村财务管理体制存在的基础是的一大二公体制。该体制下土地等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农产品和各种经营收入由生产队统一支配,农民个人和农户没有生产和经营自,对农产品没有支配权。生产队每年上交给大队一定数额的公积金和公益金。与之相适应,公社、大队、小队逐级设立了附属于行政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也应运而生。农村的财务管理体制是农村社会制度高度集体化、公有化的象征,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农村政策体系中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

3.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农村集体经济及其财务管理模式

1978年12月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种全会提出了“必须在经济上充分关心农民的物质利益,必须在政治上切实保障农民的民利”。1984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广大农村普遍展开。其实质是从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转变到市场经济体制上来,并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农村经济体制与基层的管理体制。这种经营体制的重要特征就是土地归集体所有的性质不变,把经营权即耕种权承包给农民家庭。其所得产品在交纳国家税收和集体提留之后的剩余归自己支配。这一改革从根本上废除了一大二公的制度,抛弃了大锅饭,平均主义体制。把集体所有的土地这一基本的生产资料交给了农民去管理和经营。这一政策的出台使广大农民得到了自主、自由和实惠,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充分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仍然是集体经济中的一部分,并非分田单干和私有化。与时期的不同之处在于,已经由过去的那种集中经营变化为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组成的两个经营层次。家庭经营在集体经营双层经营中属于分散经营层次。但仍属于集体经济的范畴。与此同时,农村的财务管理体制和运作的社会基础发生根本的变化。该体系所服务的对象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原来为人民公设体制下的集体经济服务开始转向服务于以农户为基础的农村经济组织。

二、双层经营体制下的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财务管理也由此而产生,其本身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如村财务制度执行不严,集体资金管理类混乱、物资管理手续不全,财务帐目混乱,财务信息披露不准确及时,以及集体资产流失严重等。

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之下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以自主经营取得收益来维持基层政权稳定,履行农村社会管理和经济经营管与理的双层职能。从而也说明了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同时上述特点也反映出我国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及其制度与执行层面的复杂性。

1.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特征

1.1村级财务管理设置特点,改革开放前,由于集体经济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与之相对应的农村集体经济财务设置相对比较简单。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推行,农村集体经济整体实力大大增强,但农村财务管理的制度设置并没有实现较大的变革。主要表现在会计科目设置不健全、不规范。总账与明细帐,总账与日记账不分。甚至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村集体连正式的账簿都没有,随意用一个个本本充当账簿。由于会计科目与账簿设置上出现诸多漏洞,致使一些集体经济业务无法反映和控制以及集体资产流失。尤其是一些涉及到修路、移民以及占用耕地而补偿的款项因为没有与之相对应的会计账务处理程序而无法清晰地反映。

1.2财会人员设置特征。随着集体经济的逐渐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在每一村级经济组织中设置会计与出纳人员。村级会计等财务人员负有对本村一切经济经营活动和所有的收支业务进行真实、全面系统、连续地反映与核算职能,并对本村的经济经营活动拥有一定程度的监督权。换句话说,会计等财务管理人员在村级这一特殊的管理体制中具有相当重要作用和意义。但是就目前总体状况来看,农村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还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甚至在一些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村财务人员对现行的会计制度和财务处理程序不了解,在做账方式上长期采用单式记账法,只简单地记录现金收支业务,而对其他会计核算内容不记录,从而不能全面反映和监督集体资产的全貌,有的甚至继续沿用传统的单式记账法和收付实现制的做账法进行账务处理。在调查中竟然发现个别村不记账形成包包账和空账等。

1.3货币资金管理制度特征。货币资金管理是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的核心和重点。货币资金主要指农村集体经济在日常的经营管理过程中一货币形态存在的资产,主要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形式的货币资金。由于农村集体经济业务量少,业务范围相对狭窄,故主要以现金、银行存款的形式而存在。因为货币资金流动性很强,因此。每一个村组织包括村民小组都设有会计人员负责管理具体的账务,出纳人员负责货币资金的收支及其日记账业务。但由于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实施缺乏力度,以及财务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在一些村集体经济组织离出现了职责不分,收支不分,会计出纳人员于一身等现象。由于财务人员本身素质相对不高以及个人反映与监督作用发挥不利,致使农村货币资金管理方面漏洞百出,不规范运作方面经常发生,如多头开户,多人插手管账,村干部随意坐支,钱账不分,出纳人员常年无掌控现金。而一些村书记、主任甚至是一些村民小组长随意操纵现金收支。长期存在多人收钱、多人管钱、多人用钱,长期不到账、不记账、不对账和不结账现象。

2.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制度

2.1村级财务收支预算制度,财务收支预算制度是一个组织进行财务管理与核算的重要制度和原则。农村集体经济财务支出应做到量入为出。由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一个集基层行政与经济管理于一身的特殊的双层职能的组织,因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必须建立收支预决算制度,以做到收入有源、支出有度,坚持量入为出。村级财务预算收入一般包括:集体资源包租收入、财政转移支付收入、集体资产投资、变现收入等等。而预算支出一般包括:村干部的薪金报酬、五保户特殊困难户的供养和扶助。村级行政费用以及村级债务等。根据农村村务公开制度及原则要求,村级财务应于年度结束时及时公布村级财务收支预算和决算情况,接受群众的监督和审查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审计监督等等。但是村级两委一些主要干部特别是村主任或村支书责任心不强,对各种支出审批不严,而民主理财、收支预决算制度以及民主议事制度形同虚设。预算决算具体实施时寅吃卯粮现象是时有发生。村级财产不仅无法实现基本的保值增值,反而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资产流失现象。甚至有些村干部在其位不谋其职,而是想方设法,贪污、挪用集体资金、挥霍公款等。非生产性开支过大,经常导致村级财政入不敷出等。

2.2村级财务信息披露制度。信息公开是现代经济运行机制中的一个重要层面。而信息不对称也往往增加了经济运行的成本。作为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财务会计信息,是否存在与之相对应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集体经济的发展,更为严重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建设。作为对农村集体经济及财政资金运行始末进行反映的信息披露,必须做到及时、有效。而且必须坚持内容的真实性,即有用性、相关性、可靠性及中立性。但是就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运行机制而言,财务信息披露是一种非商品化信息,而且披露过程需要成本,也增加了村级组织披露的惰性。更为严重的是一些村级财务运作机制与管理缺乏透明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级财务信息披露的积极性。虽然有些地区响应国家所提出的村务公开等,但大部分往往流于形式,如公开力度不够,内容不具体,比较空洞,避实就虚。对一些重大项目及核心内容往往避而不谈,大谈空、大、虚的东西。而且相当部分的村公开披露一次应付一下就不再见下文信息公开栏就冷淡下来。在调查中一些村竟然连着十几年没有公开过村级财务信息。

2.3干部与会计人员离任审计制度;相关职能人员离任审计制度是对相应职能人员在职期间的管理与经营的结果进行盘点,以做到账实相符,并且无违规操作等事项。因此该制度不仅是对上届人员的离职监督,也是上下交接并对下届进行明晰监督的需要。由于在传统的农村财务管理体制下,收支监督不透明,收支管理不到位、不规范,出现了相当数量的村干部自行进行税费征收、自行开支、直接坐支等现象。更甚者一些村干部直接取代了会计和出纳的职能包办代管,挥霍公款现象较为严重,公款私存,挪用现金现象时有发生。一些村干部长期借用集体货币资金不还,实际占有集体财产不返还等。对于农村会计人员,目前大部分村的财会人员实际上是由村干部指定和任免,任免原则是根据亲疏远近。这些在一定程度违背了财务管理规范中的回避制度。每逢村两委换届,会计出纳也随之走马换将,造成村级财务工作专业性和连续性差,导致断头帐和节节账。一旦审计就会暴露出一些人营私舞弊的行为。所以经常换人而相关人不愿交账现象。另外,一些新任领导不愿接受前任出现的累累债务而不愿接账,而是另立会计出纳另做新账。节节账就随之产生。而目前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财务离任审计制度并没有产生,即使有些村实施了财务公开,包括新老交替的盘账现象,但大都流于形式,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作用。

2.4集体财产物资管理与价值评估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农村集体财产的价值管理体系也在发生着变化,但农村集体财产特别是各种实物物资的管理和技术评估方式并没有改进,导致我国集体财产价值出现虚增和缩水现象,从而导致集体资产流失,侵占集体利益现象市场有之。如以集体所有或支配的土地、树木。果木,工厂。矿山等资源的价值确认数十年不加调整,这种做法也不完全符合历史成本计价原则,特别是一些资产价值已经变动很大,但对外进行发包,租赁时仍然按照原有价值评估体系下的价格出租,承包,尤其是一些村干部借此损公肥私,侵害集体利益,一些村承包出去多年的土地承包收入收不上来,所欠多年债务不予偿还,严重影响了集体经济的正常发展和运行。

三、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

1.体制过渡期间的原因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我国农村农业经营体制实现了逐步向市场经济运行体制过渡。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体制存在和运作的社会基础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且该体系所服务队的对象也发了一系列变化,但是财务管理体制的并没有实现同步的的过度,改革和变化。于是体制所能提供的服务的质量与需求的标准发生了严重的脱节。从而出现了一系列体制所不能弥补的空缺与漏洞,给一些法不法分子带来了可乘之机。

2.农村社会生产力与政治文化水平相对落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集体经济与广大农户经济都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农村物质生产力水平也明显提高。但与城市这种高效集中的管理经营模式相比,农村分散性的社会运作模式总体上仍是低效的。具体表现在工业经济的的总体生产效率仍远远低于城市经济。农村政治民主、文明与文化的普及与发展程度仍然与我国的发展目标存在较大差距。具体到财务管理模块,广大农村没有系统化和标准化的财务管理制度;广大农村干部和财会人人员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最终致使农村财务管理漏洞百出,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热情不高。

3.农村财务管理监督和审计渠道不畅

由于农村集体经济相对于城市经济而言是一种资源分散型经济,而且农村财务管理规模相对较小和隐蔽,因此一些乡镇以及村级组织对财务管理问题不加以高度重视。加之农户个体以分散经营为主,集体资产产权主体和受益主体不明确。使得农户集体观念、民主管理观念淡薄。民主管理与监督和审计往往流于形式。因此群众监督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加之审计环节无力实施,故农村财务的监督和审计形同虚设。

四、对策与建议

针对我国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出现的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我们映积极及时地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从而规避和防止上述问题及新问题的出现和发生。从而使制度、运行监督等方面趋于完善。

1.完善农村经济会计的反映与控制制度,尤其是对会计科目与账簿的设置必须个呢倨农村经济模式和发展的需要。做到科目健全,设置规范,总账与日记账、明细账根据具体经济业务的需要加以设置和记账等。做到不记错账,不漏记和做到账实、账证与账帐相符。财务信息内容做到内容真实、数字正确、条理清晰等。

2.建立财务人员互派和上级总体控制与监督制度

建立和健全会计反映与监督、核算与控制制度的同时,必须配备良好的财务人员核算制度。虽然村级集体经济日常业务量不是频繁发生,有其在新税制下,村级财务管理的的内容趋于简单化。但是由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兼经济正直双重管理,而且是一种拥有微观层面的直接管理的基层式管理,故如果完全取消村级财务即财务管理退出村级组织,在一定意义上违背了会计核算基本前提之一即会计主体的要求。既然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兼具 企与事业单位双重特点,如果撤出村级财务,就无法对村级经济业务行为进行具体的、及时地反映和核算。那么失去了一个直接密切相对应的财务管理与控制制度,村级财务管理体统是否会出现紊乱现象呢?结果可想而知。建立双层财务人员核算监督和控制制度更符合我国农村既分又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特点。具体做法在分的层面改变本村人担任本村会计,尤其是直接由村两委任命的会计人员产生制度而是采用互派制。由比较大的村民小组在镇级政府统一筹划和管理下实行财务人员互派制度,互派的财务人员必须经镇乡政府统一组织考核并对合格人员进行互派与轮派制度。在统的层面,由乡镇组织一批专业素质高,业务时间能力强而且熟悉村级集体经济运行与业务管理的财务人员。一方面对个村集体经济财务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审查与监督,另一方面,定期对各互派财务人员进行能够轮训等业务内容的培训,以适应新农村新形势尤其农村改革的需要。

3.加强货币资金管理与稽核

货币资金是村级集体经济中很重要的一笔资产,主要包括现金和银行存款等。是村两委的日常管理活动以及村级集体活动所需经费的必要来源。因为货币资金流动性很强,被称为速冻资产,故最容易被一些不法分子侵占、挪用与贪污。故村级货币资金必须加强管理,做到严格职责分工明确,钱账分开,管钱的不能管账,管账的不能管钱。鉴于村级货币收支环节随意性较大,出现的一些村级干部以收代支,所收公款私带私存现象,必须做到收支分开,将货币资金尤其是现金支出业务与收入业务分开处理。建立稽核制度,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的稽核及时发现和纠正货币资金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4.建立村级财务预算和决算制度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像纯粹的企业一样,不是一个单纯的经营与营利性单位。但他却是一个兼基层(村级)行政与经济管理双重管理的组织。因此,收入源的相对匮乏而支出面的宽大使得大部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出现了入不敷出的局面。由此可知,村级财务建立预算和决算制度的重要性,每年年初,开村民大会,充分发扬民主。并兼顾各方利益基础上,坚持量入为出,留有余地的原则,编制财务预算方案。收支预算编制应做到呵护财经法律法规的规定的基础上,内容要做到详实、可靠、实用等。而且预算方案必须经全体村民表决通过,在实施的过程中西部严格按照预算方案执行。有需要重大调整项目,必须经村民大会表决通过,年终应根据本年实际收支情况编制决算方案并公布于众,接受群众审查监督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审计和监查。

参考文献:

[1]郑文凯.新编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教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11.

[2]曾培清.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操作指南[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3]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管理问题[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5.

[4]曹明贵,盛正国等.新农村的制度建设[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8.

[5]陈吉元等.21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4.

[6]贺雪峰.乡村研究的国情意识[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9.

[7]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生,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2005-2006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4.

[8]周志强.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农业发展道路[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3.

[9]张根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M].广东:海天出版社,2004.

[10]董忠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纲[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

村集体管理制度篇9

关键词:农村;财务管理;会计;集体资产;民主监督

梅县是农业大县,辖20个镇(办事处、高管会),总人口6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为53,占总人口数的85.4%。截至2010年末,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170.86亿元、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为8351万元,随着农村集体资产总量不断增大,农村财务成为农民群众关注的热门话题,村民们对村集体资产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等民主管理愿望不断增强,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是梅县“三农”工作的重点、热点和难点。梅县各级党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农村财务管理工作,自2003年起逐步在全县各乡镇全面推行农村会计制,做好农村财务管理,健全民主理财监督,强化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等一系列工作,使全县农村财务管理工作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专业化的轨道,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推行农村会计制,着力财务公开,锐意创新农村财务管理新模式

会计制,即在农村实行“村账镇管”,是一种农村集体财务管理的新体制,是新时期巩固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和财务公开,防治农村干部腐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改善干群关系,稳定农村大局的有效手段。梅县实行农村会计工作的内容可以归纳为“四化一不变”:

一是会计合法化:即各村必须事先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将会计事宜由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再与镇会计中心(成员由农业站经管人员组成)签订《会计业务协议书》,随后在规定时间正式移交账务。

二是现金管理规范化:村委干部必须严格执行现金管理有关规定,村集体资金由村委会财务专人保管,其余任何人不得插手管理。实行现金限额制,由各镇会计中心统一规定,一般控制在1000元以内。财务人员不得截支挪用,不准白条抵库。财务收支做到日清月结,每月定期向会计报账。

三是会计核算程序化:各镇会计中心统一由2005年7月1日起,按照新颁布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进行业务核算,每月月末由村报账员持经民主理财小组会审的原始凭证汇总表,到镇会计中心报账结算。农村会计中心对村级财务收支活动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进行监督,从审核原始凭证到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最后打印出进行公开的财务会计表格,全部按照规范化、制度化、专业化的要求进行。各镇会计中心工作人员每年接受县局培训1次-2次,保证会计业务水平不断提高,会计质量越来越好。

四是财务公开化:实施村账镇管后,各乡镇把村财务为主要内容的财务公开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对原来村财务管理不民主、监督不到位、财务不公开或公开不及时,不全面的,村务公开标准水平不高的问题予以全面认真解决,对应公开的材料如会计报表等按月及时反馈给各村上墙公布。

五是在推进会计制工作中,我们牢牢坚持群众参与村内社会事务“民主管理不变、民主决策不变、民主监督不变”的原则,以及村集体资产所有权、经营权、收益分配权、财务审批权四权不变的原则。推行会计制的目的,不是要剥夺村干部的财权,不是要平调村集体的资产,而是规范管理,纠正错弊,执政为民,抑制腐败,凝聚民心,爱护干部,强村固本。

目前,梅县农村村账镇工作已全部按县委、县政府要求,386个村委会百分之百实施了会计制。几年来的工作实践证明,会计制这项农村财务管理的新形式是符合梅县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的,它受到广大农民群众和农村干部的普遍赞同和欢迎,效果非常明显。

首先,强化了农村财务管理制度,能及时纠正错弊,把对村干部的监督关卡前移,确保了农村集体资产的安全、保值和增值,让各级党委、政府感到放心。

其次,提高了农村会计核算水平,保证会计核算按章按制,保证会计监督名符其实,不出问题,不留隐患,减轻和免除农民群众对干部的怀疑和误解,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再次,使基层群众对集体资产管理方式更加满意。推行村账镇确保农村财务公开做到真公开、全公开和及时公开,保证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得到了充分保障,减少群众的猜疑,使他们对发展集体经济,共同奔康致富,构建和谐农村更充满了信心。

最后,让干部管好用好集体资金、发展集体经济的思想行动更加统一。推行村账镇后,执行各项财务管理制度更加严密,干部的干事精力更加专注,利益目标更加统一,齐心协力、共同发展集体经济的原动力和积极性进一步提高。

二、采取有效措施,规范农村集体资产与财务管理,确保农村健康发展

农村集体资产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几十年来的辛勤积累,集体土地等生产资料是国家宪法授权拥有的社会主义公有制――集体所有制的经济基础。重视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集体经济才能不断发展,才有生命力,才能为广大农民提供服务。

(一)加强农村集体经济资产管理,有效防止集体资产流失

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重点是货币资金管理制度、财务开支审批制度、票据管理制度、债权债务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民主管理和财务公开制度、村干部工作报酬管理办法、村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和离任审计制度、财会人员和档案管理制度等,确保农村集体财务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规范有序运营。完善集体资产监管办法,完善资产运营、评估、产权流转和承包经营机制。在开展清产核资基础上,逐步建立集体资产台账,如实登记和反映集体账内外资产的、价值及其变动情况,防止集体资产流失。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平调、挪用、侵占各类集体资产,要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行使管理农村集体资产的,维护全体成员的合法权益。

(二)全面推行农村集体货币资金银行基本账户结算制度和大额用款申报制度

以前,梅县大部分村集体货币资金在银行或信用社以活期或定期存单储存,其中不少是以出纳员名义储存的,出纳仅凭密码就可以随意取款,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集体资金安全受到威胁。在2008年县政府组织力量对村、组两级集体货币资金“公款私存”现象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摸底,帮助理顺当地银行、信用社关系,协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开设银行基本账户(支票户),凭预留印鉴支取现金和办理结算业务,将集体货币资金全部纳入基本账户管理,村级收入必须在3天内全额存入信用社,否则按私设“小金库”违反财经纪律处理。推行大额用款申报制度,大额用款先由村、组集体组织提交用款申请书,交由镇主管部门审核,确定其用途合理和民主决策程序合法后才能支取款项或转账。

(三)深化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方式改革,推进梅县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上新台阶

在全面推行村、组两级会计制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了农村会计电算化。以电子触摸屏、电视、电话、互联网等为载体,让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多渠道了解村集体财务收支和资产状况。并力争用两年时间全面实现经济合作社会计制和财务公开制度。经济合作社会计工作一般由村级,有条件的村,也有可由镇会计中心。

三、认真推进农村民主管理,健全民主理财监督活动

自2004年开始,全县386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都建立了民主理财监督小组,并严格按照《广东省农村集体财务公开制度》(粤府办[2002]44号)的规定,由各村村民代表大会选出民主理财监督小组成员。

第一,每月集中对村集体当期的财务收支原始凭证逐笔审核,对有疑问的,要求村委会作出解释,对确实属于不合理开支,有权要求财务“退单”处理;审核通过的,一律加盖“××镇××村民主理财监督小组专用章”然后才由村会计将原始单据送镇会计中心记账。

第二,各村民主理财监督小组定期开展理财活动,对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进行监督,督促村集体组织搞好财务公开,有权参与本村征地、工程立项。工程招投标等重大经济活动,代表村民行使知情权和监督权。

第三,每届村委换届选举时,都由民主理财监督小组对村委任期财务管理情况进行评判,向群众公布。

县农业局定期3年举办一次全县民主理财监督小组组长培训班,各镇也经常对民主理财监督小组成员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正确行使财务监督权,提高理财业务的水平,保证监督工作正常开展。

通过以上的一系列工作,梅县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财务管理制度得到有效贯彻落实,会计核算、会计监督运作规范有序,财务收支公开透明,民主监督有名有实,干群关系和谐融洽,群众上访事件明显减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村集体管理制度篇10

【关键词】资金;资产;资源;管理

前言

近来来,双辽市在规范村集体的资产、资源、资金的管理、处置和使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随着各项惠农强农政策的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农村“三资”管理方面仍存在着损失、浪费等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加强农村“三资”管理,对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人以多年的工作经验,下面就规范加强双辽市农村“三资”管理方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1、突出抓村级财务管理,防止集体资产流失

在坚持“四权”(集体资产所有权、资金使用权、投资收益权、财务审批权)不变的前提下,将村级组织全部财务收支纳入委托范围,把村会计业务委托乡(镇)农经站,办理财务档案移交手续,村上只设一名报帐员。建立健全村级财务管理制度,规范核算、强化监督。

2、建立台账,做好资产登记

按照有关制度的要求,在乡(镇)经管站的指导监督下,各村根据资产资源盘点核实处理后的实际情况,分门别类地建立台账,详细登记每一项资产、资源的数据、价值和当前管理使用情况,各种台账一式三份,村级存档一份,县、乡经管站各存档一份。乡(镇)经管站对各村的合同进行严格审核,对于一些不规范的合同或无效合同进行疏理,口头合同要求村级与承包经营方重新签订正式文本合同。

3、对农村“三资”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

我们要求对已经列入村级“三资”台账的各类固定资产和资源性资产,在每年的12月31日前将当年集体资产变更情况报县经管站,并同时对台账作调整。各类资产实行对外承包、租赁、拍卖时,必须以公开招标的形式确定经营者,并经村“两委”研究,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通过,同时报乡(镇)经管站备案。村级集体资产报废、毁损时,必须及时填报农村集体资产处置呈批表,报乡(镇)经管站审批并备案。对每年的村级财务收支和重大经济事项必须经村民主理财小组审核后,进行村务公开,凡民主理财小组不同意的一律不作报账处理。

4、“三资”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

4.1领导重视不够、思想上存在误区

尽管上级的规定和要求都很明确,但部分村“两委”主要干部不把村会计委托工作当作一回事,思想上懈怠松动,“三资”管理工作流于形式。自实施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村级没有多少集体资产,村级经济薄弱,发展集体经济面临诸多问题。再加上农村“三资”管理涉及面广、项目多、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带来管理难度较大。部分村过分强调缺乏资金、人才、技术等客观条件,开拓创新精神不够,不能立足已有的土地、资源等优势求发展。

4.2会计人员素质低,财务基础工作不健全

目前由村民大会民主选举产生的会计人员,一般年龄较大,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不会电脑操作等业务不精,不了解村里情况,容易被村架空。造成乱提现金,白条抵库,甚至收入不及时上交入账,公款私存,私设“小金库”等问题,这样只注重了民意,而忽略了其从业资格的审查。有些人当了几年的会计,连起码的借贷原理都不懂,同一经济业务,发生前后会计处理不连贯,科目处理不一致,总账和明细账不一致。有的财务人员丧失原则,对集体资金采取未批先支,迫使审批人员对一些不符合规定的开支无法拒绝支付,出现上级下拨的专项资金、扶持资金、土地补偿款等挤占、挪用、甚至贪污等现象发生。

4.3集体资产管理不严密

农村集体财产是全体村民辛勤劳动积累的成果,是村民的共同财富。有的村不建资产台账,没有如实登记和反映集体资产账内、账外数量、价值及其变动情况。没有建立严格的资产管理制度,集体资产随意无偿占有,一些村干部擅自出租、出借集体资产,造成大量集体资产无法收回,严重侵害了广大村民的利益。当前,农村集体对土地、鱼塘、果园、厂房等资产的发包出租程序、手续欠规范,合同条款不明确或虽有规定但执行不严,导致使用人对集体资产掠夺式、破坏式经营,致使集体资产严重侵蚀。

4.4财务公开制度落实不到位,民主理财小组发挥作用不大

财务公开是农村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村民了解村级财务收支的一个窗口,也是两委会的一项义务。有关部门出台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制度,在公开内容、时间、程序、形式和监督等多方面作了严格规范。但是个别村由于思想认识不够,在公开的内容方面存在着欠细欠具体的问题,对于基本建设等重大支出项目没有专项公布,无关紧要的公开,而实质性内容公开不细,影响了财务公开的质量。民主理财小组发挥作用不大,主要是理财小组成员文化水平低,理财水平有限。在实际理财过程中不能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和监督作用,其监督作用只是走过程流于形式,理财小组形同虚设。

5、建议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5.1加强宣传,统一思想,分层培训

各级领导干部要端正思想,摆正关系,克服“重生产、轻管理”的片面思想。“三资”管理看起来是业务工作,实质上是政治工作、稳定工作。加强多种形式宣传,要先后召开“三资”管理的动员会、推进会、业务培训会。采取广播电视、编发简报、举办专栏、刷写标语等方式对“三资”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行宣传,基本上做到每村有宣传专栏,集中(院)户有宣传标语的要求。

5.2清理核查,摸清家底,健全台账

按照自查登记、财务审计、账实核对、填写表格四个步骤,以原有村级“双代管”账目为依据,与村级总账、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账进行核对,做到账账、账实、账证相符。按照审核认定、资产评估、据实反映固定资产的实有价值,对盘盈,报废等资产依法依规处理。

5.3完善制度,规范管理

建立健全农村“三资”管理的各项制度,做到有章可循,用制度规范行为。具体有:资产资源清查界定、登记台账制度,资产处置审批制度,集体资产发包或产权变更的资质评估制度,招标投标制度,债权债务管理制度、承包合同管理制度、农村“三资”年度审计检查制度,集体土地有序流转制度,财务预结算管理、开支审批制度,票据管理制度,财务公开、档案管理等一整套规范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