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集体经济相关政策十篇

时间:2023-11-06 17:23:15

村集体经济相关政策

村集体经济相关政策篇1

【关键词】 农村集体经济; 股利分配; 影响因素; 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 F325.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07-0020-06

一、引言

近年来,为数不少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如佛山南海、东莞虎门、河北保定等,因征地拆迁赔偿而获得的高额分红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来说,股利分红有助于巩固现任村委会班子的地位,为他们争取连任,但分红也不可避免会出现影响村集体经济的后续发展、减少投资机会、降低村集体经济未来收益的问题。如何制定合理的股利政策以平衡农村集体经济的长远发展与村民的现实利益,不仅是目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农村集体经济监管机构需要重视的问题。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珠三角地区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势头迅猛、一路高歌,股利分红自然是芝麻开花节节高。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面临较为严峻的考验和挑战,但村民对股利分红的期望却是只增不减,这就导致超额分配、举债分红。至2011年初,以广东省东莞市为例,全市32个镇区中31个出现超额分配,且收不抵支的村组达329个,占全市557个村组的比例高达59.07%。前广东省省委书记因此提出“村经济靠举债分红,警惕出现东莞的希腊”的观点,东莞农村集体经济监管机构由此开始控制分红规模,至2012年底东莞农村集体经济整体才开始出现扭亏为盈的局面,有了积累。为此本文研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制定股利分配政策时,需要重点考虑哪些关键性指标、关键性影响因素,以便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定合理的股利分配政策提供依据。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

有关股利政策的研究,国外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股利政策是否影响投资者决策;二是如果股利政策相关,则如何影响投资者决策。关于股利政策是否相关的理论,除Miller和Modigliani(1961)持股利无关论之外,大多数学者认为股利政策ν蹲收呔霾卟生影响。而在股利政策如何影响投资者决策的研究中,又分为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发放现金股利具有正面效应。比较典型的是理论和信号理论,认为现金股利能够降低管理层道德风险,减少逆向选择,有效控制上市公司内部人信息不对称问题和问题。“在手之鸟”理论也认为投资者更倾向于投资分配现金股利的公司。另一种观点则不认可股利发放的正面作用,如Black的“红利之谜”理论认为,现金股利的增加会带来资本利得的减少,最终使得投资者并没有从现金股利中获得真正的收益。同时,剩余股利政策认为股利分配应当建立在保持最佳资本结构、满足企业内部资金需求的基础上。

(二)国内研究

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上,由于治理机制的不完善,股利政策更多体现了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强制性要求,特别是对需要再融资和配股的上市公司。尽管证监会和上交所颁布了一系列规定以推动和引导上市公司进行现金股利分配,但仍然与国外成熟的资本市场存在很大差距。

国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研究股利政策:(1)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因素,如汪洁和张燕君[ 1 ]、王傅强[ 2 ];(2)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盈余持续性等因素对现金股利分配的影响,如王月溪和孙玲玉[ 3 ]、韦玮和周晓博[ 4 ]、冯慧群和马连福[ 5 ]、高克智等[ 6 ],其中大部分学者都是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进行研究,也有学者从“迎合理论”进行研究,如郑蓉等[ 7 ];(3)针对房地产、保险、高新技术企业等特定行业研究股利政策,如王佩等[ 8 ]、孙之涵和张晨光[ 9 ]、闫华红和孙明菲[ 10 ]。

(三)文献评述

由于国外特别是美国处于发达的资本市场,其治理机制较为健全,而中国属于弱式资本市场,因此很多理论特别是理论和信号理论无法解释中国的股利分配政策现状和环境。尤其是随着对管理层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管理层持股数量的增加,现金股利的发放反而不能对管理层起到良好的制约作用。国内学者的研究大都是针对A股上市公司进行的,鲜少关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国证监会对股利分配政策的多次干预导致股利政策具有明显的迎合政策性的倾向,尽管有学者收集长达10年的财务数据,但由于政策的变动性和非一贯性,其得出的结论很难体现股利分配政策的实质。

鉴于此,本文拟研究农村集体经济股利分配政策的影响因素,从而为股利分配政策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实施提供依据,为股利分配政策的研究贡献新的内容。由于2011年以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借债分红、超额分配现象呈不断扩大的态势,具有极大的不理性特征,且与其经营状况存在不匹配的问题,这与2011年后的股利分红思路具有显著不同,因此基于维持股利分红政策一贯性和制度化的考虑,以2011―2014年农村集体经济数据为样本,使用Logit模型来验证农村集体经济股利分配政策的影响因素。由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存在为数不少的超额分配问题,因此本文在研究股利分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正常股利分配的影响因素。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利分配的特点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股利分配政策与上市公司相比,有显著不同。(1)股利分配的主动性。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比例不高,且大部分上市公司是为了融资配股等原因被动发放股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股利分配比例则较高,且往往是主动发放股利,甚至借债发放股利。(2)股利分配方式的单一性。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有现金股利、转股、送股及它们之间的组合等多种形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股利分配表现为单一的现金股利分配。(3)股利分配规模的难衡量性。上市公司股利分配高低往往用每股收益或股利支付率来衡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由于股份制改革并不彻底,导致部分村组无法用每股收益来衡量,且实行股份制改革的村组存在集体股和个人股之分,因此很难用每股收益来衡量。

同时由于为数不少的村组存在超额发放股利,即股利发放金额超过盈余的情况,这就出现股利支付率超过1甚至盈余为负、借债发放现金股利的情况,导致股利支付率为负(股利支付率介于0和1之间为正常支付股利,股利支付率大于1或小于0为超额支付股利)。

(二)农村集体经济股利分配影响因素分析

1.盈利能力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盈利能力集中体现在经营收益率上,即经营纯收入与经营总收入之比。由于股利分红支出主要来源于经营纯收入,因此一般来说,农村集体经济的盈利能力越强,越倾向于分配股利。由此建立假设1:经营收益率与股利支付呈正相关。

2.资产规模

一般来说,资产规模往往跟经营水平呈正向关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规模是以往经营的累计体现,且资产是获利的主要来源,相应也是股利分配的重要源头。以东莞为例,虎门镇和长安镇的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基本盘踞东莞农村集体经济的前两名,股利分配力度相应也高于其他镇区。因此建立假设2:资产规模与股利支付呈正相关。

3.公益福利支出

由于各村教育、治安、环卫等公益福利费用大部分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承担,因此公益福利支出水平就成为制约股利分配的另一重要影响因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公益福利费用往往跟各村的人口、地理范围、教育机构多寡等因素有关,但就各村而言整体差别不大。尽管公益福利支出总额相差不大,但占可供分配收入的比重却相差悬殊。公益福利支出占可供分配收入的比重越小,说明村集体经济的实力越强,越倾向于分配股利。由此建立假设3:公益福利支出比重与股利支付呈负相关。

4.上年股利分配

从农村集体经济监管机构对股利分配的审核方式上看,农村集体经济的股利分配方案一般是在上年基础上根据经济增长情况调整确定的,因此,上年股利分红与否成为影响来年股利分红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建立假设4:上年股利分配与股利支付呈正相关。

5.经营总收入增长率

经营总收入的增长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速度的重要体现,是股利分配的重要动力和因素,因此,股利分配与否跟经营总收入的增长速度休戚相关。通常限制股利分红无限扩大的一个重要措施是限制股利分红增长率,如东莞农资办规定各个村组的股利分红增长率不得高于经营总收入增长率,特别是限制个别村出现收不抵支依然借款分红的情况。因此建立假设5:经营总收入增长率与股利支付呈正相P。

6.资产负债率

资产负债率体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债务风险。通常来说,经营情况较好的村组往往资金充裕,负债水平较低,倾向于分配股利;而收不抵支甚至资不抵债的村组往往负债累累,无现金可分配,除非借债分红。因此建立假设6:资产负债率与股利支付呈负相关。

四、研究设计

(一)样本数据选取

截至2014年12月31日,东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数量为556个,基于保密原则的考虑,从中选取210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2011―2014年的财务数据为样本进行研究。数据来源于东莞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办公室。由于东莞对农村集体经济管理已实现联网,所有村集体经济已全面采用电算化软件,因此可保证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和权威性。本文的数据借助SPSS19.0软件进行处理,在显著性水平为5%的条件下对模型进行检验。

(二)变量定义

本文首先研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利支付的影响因素,因此因变量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否支付现金股利(虚拟变量Y):支付现金股利,则Y=1;不支付现金股利,则Y=0。其次,为体现股利分配的合理性,研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正常股利分配的影响因素,因变量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否正常支付股利(虚拟变量Z):正常支付,则Z=1;非正常支付,则Z=0。

自变量的选取为影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利支付的多项财务指标:(1)经营收益率,该变量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纯收入与经营总收入的比率,综合反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盈利能力;(2)资产总额的自然对数,该变量用于检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规模与现金股利分配之间的关系;(3)公益福利支出占经营纯收入的比重,该变量反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公益福利支出的负担水平;(4)上年股利支付情况,该变量用于检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股利支付是否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的特征,上年股利支付是否会影响本年度股利支付;(5)经营总收入增长率,该变量反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长性,经营总收入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支付股利的源泉和保障;(6)资产负债率,该变量反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安全性和偿债能力。

以上变量的定义如表1所示。

(三)模型选择

本文被解释变量为0-1二项选择的离散变量,大部分学者如宋福铁、王傅强、毛志艳等均构建Logit多元逻辑回归模型进行研究。由于Logit模型本身是判断概率的模型,较符合解决离散变量问题,因此选择多元Logit回归模型。因变量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否支付现金股利(Y),发放股利时取1,不发放时取0;自变量为经营收益率、资产总额的自然对数、公益福利支出占经营纯收入的比重、上年股利支付情况、经营总收入增长率和资产负债率。建立模型1:

ln(■)=?琢1+■?茁IXI+?孜1

由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存在超额发放股利的情况,即现金股利发放额超过盈余,甚至出现盈余为负、借债发放股利的不正常情况,且涉及的村组为数不少,股利的超额发放可能导致模型1不能真正解释发放股利的内在因素,因此,将支付股利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分为正常支付股利组和非正常支付股利组。为反映正常股利支付的内在影响因素,构建模型2:

ln(■)=?琢2+■?酌IXI+?孜2

其中,因变量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否正常支付股利(Y),正常支付时取1,非正常支付时取0;自变量为经营收益率、资产总额的自然对数、公益福利支出占经营纯收入的比重、上年股利支付情况、经营总收入增长率和资产负债率。

五、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根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2011―2014年210个村的840个财务数据,将所有样本分为支付现金股利和不支付现金股利两类,其中4年中发放现金股利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725,不发放现金股利的为115。两类集体经济组织各变量数值的对比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影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否发放股利的因素中,支付现金股利组的经营收益率、资产总额的均值和中值均显著高于不支付现金股利组,而公益费用占经营纯收入的比重、资产负债率的均值和中值均显著低于不支付股利组。这说明支付现金股利的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效率要优于不支付股利的集体经济组织,因而累积了较高的资产规模,其资产的安全性好。同时由于经营纯收入高,公益费用负担小,因而可以发放现金股利,这与预期假设一致。上年股利支付的均值和中值均与本年股利支付情况接近,这说明农村集体经济的股利支付具有连续性的特征,与预期假设一致。但支付现金股利组的经营总收入增长率却低于不支付现金股利组,这与预期假设不一致,可能是因为支付股利组的经营总收入基数较高。

(二)相关性分析

由于变量之一上年股利支付属于虚拟逻辑变量,由这六个变量组成的样本不可能完全服从正态分布,因此采用非参数检验这六个变量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利支付的影响,即这六个变量与股利支付是否显著相关。由于非参数检验中的Mann-Whitney检验对样本分布没有要求,因此选择Mann-Whitney检验。检验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所有变量的显著性水平均小于0.05,且除经营收益率外,显著性水平均低于0.01,因此说明这些变量均显著影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股利支付。

(三)多重共线性检验

一般认为,相关系数在0.8以上的变量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特别是相关系数超过0.9的变量。从表4可以看出,大部分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相对较小。所有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不超过±0.5,因此可以初步判断这些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四)模型回归分析

本文建立Logit模型,以股利支付为因变量,所有自变量一次性全部进入方程,得到的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从表5的显著性水平可以看出,在95%的置信度上显著的变量只有资产总额的自然对数和上年股利支付,且从检验值Wald即该变量对模型的贡献程度上看,上年股利支付的贡献程度远高于资产总额的自然对数。而与股利支付显著相关的经营收益率、公益支出占经营纯收入比重、经营总收入增长率和资产负债率均未能进入模型,说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股利分配更多地考虑股利支付的连续性,而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水平和效益无明显关系。从预测结果上看,准确性高达98.6%,这与表3相关性检验的结果存在极大的矛盾。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超额发放股利的问题,即是否因为超额发放也具有持续性的特征,导致检验结果对上年股利支付的依赖过高。

(五)股利发放正常与否的模型分析

1.股利支付正常与否的对比

从表6对2011―2014年正常发放股利和非正常发放股利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个数的对比可以看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超额l放股利的情况从整体上来说是比较严重的,高达40%。其中2011年最高,达48%。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研究农村集体经济股利发放与否的影响因素时,进入模型的只有上年股利发放和资产总额的自然对数。但从超额发放股利的趋势上看,呈下降态势,说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监管机构亦意识到超额发放股利的问题,并采取措施抑制这种不良倾向。鉴于此,研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正常股利发放的影响因素比股利发放的影响因素更为重要。

2.股利支付正常与否的影响因素模型

以股利支付率为标准,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股利支付分为正常股利支付和非正常股利支付,建立虚拟变量Z。当股利支付率介于0到1之间时,为正常股利支付,Z为1;当股利支付率小于0或大于1时,为非正常股利支付,Z为0。将六个自变量一次性代入多元Logit回归模型中,得到的回归结果如表7所示。除资产负债率外,其他变量均通过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这与预期的假设基本一致。变量资产负债率未通过检验,原因可能在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从整体上来看,负债比率均较低,不存在显著差异。从表2中可以看出,支付股利组的资产负债率均值为21.62%,可能对正常股利支付与否并不产生影响。

六、结论

从以上建立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支付现金股利与否的模型及是否正常支付与否的股利模型对比可以看出:

(1)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股利支付具有典型的连续性特点,而不取决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即上年股利支付对本年股利支付产生决定性影响,股利支付与否存在极大的不理性特征。这也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特点有关,村民往往倾向于支付股利;村委会出于取得继任及自身利益等动机的考虑,也赞成股利的发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监管机构出于稳定村组局面的考虑,对发放股利的控制并不严格。

(2)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否正常支付股利与其经济效益、规模、负担水平和成长性休戚相关。即经营收益率、资产总额的自然对数、公益支出占经营纯收入比重、经营总收入增长率对正常股利支付产生影响,同预期假设一致。但负债水平跟股利支付正常与否并不显著相关,这可能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整体负债水平均较低、没有显著差异有关。

(3)从2011―2014年正常股利支付村组与非正常股利支付村组的对比数据可以看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监管机构一直致力于非正常股利支付现象的控制,使得非正常股利支付的村组数量呈减少趋势,避免持续侵蚀农村集体经济资产的现象发生。尽管如此,非正常支付股利现象仍需引起监管机构的持续重视。

(4)从模型的运用价值上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监管机构可以通过该模型认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正常股利支付的影响因素,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管理者合理制定股利分配方案。同时通过对股利支付内在影响因素的分析,建立股利分配方案的制约机制和评估机制,有效引导股利分配方案的良性制定和实施。

【参考文献】

[1] 汪洁,张燕君.中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0(12):232-236.

[2] 王傅强.现金股利政策与企业生命周期: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3(2):74-77.

[3] 王月溪,孙玲玉.中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实证研究:基于股权结构视角[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12.

[4] 韦玮,周晓博.资本结构、所有权性质与现金股利分配:基于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4(4):67-76.

[5] 冯慧群,马连福.董事会特征、CEO权力与现金股利政策: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13(11):123-132.

[6] 高克智,王辉,王斌.派现行为与盈余持续性关系:基于信号理论的实证检验[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11):98-105.

[7] 郑蓉,雍天荣,干胜道.基于“迎合理论”的A股分配新趋势的实证研究[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118-123.

[8] 王佩,蔡安辉,高海梅.金融危机下房地产企业现金股利分配倾向的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13(4):158-165.

村集体经济相关政策篇2

[关键词]发展 农村 集体经济

近年来,随着形势的发展,边疆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出现了一些问题,发展不尽人意,呈萎缩趋势,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和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如双江自治县勐勐镇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状况不乐观,债务沉重,债权难收,资产严重流失,经费短缺,村级组织活动困难。直接影响到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和农村经济全面健康的发展。

一、全镇农村集体经济现状

实行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村充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得到了长期稳定和不断完善,确实调动农业生产积极性,农村税费改革和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加快了农民致富奔小康步伐,农村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作为双层经营的农村集体经济并未得到长足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集体性质转制成为民营性质,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令人担忧,已步入了历史的低谷时期。

2009年末,全镇17个村(社区),村级集体资产总额为1139万元,债权总额124万元,债务总额154万元。从统计数据上看,资产总额虽可观,但实际资产质量较差,结构失调,有70%的产权不够明晰,生产性的资产比重极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总收入30万元,按收入结构划分为:经营性收入2万元,发包及上交收入1万元,其它收入27万元。有收入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12个,其中:3万元以上的3个,1-3万元的5个,1万元以下的4个,年终结算均无结余,全属负债村。

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农村改革不断地深化,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整,使边疆集体经营管理,已适应不了新的形势发展,经营被动,管理难度大,工作严重滞后。具体发展中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

(一)各级对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方面的工作,重视不够,指导不力,缺乏编制制定农村集体经济长期发展的规划和合理布局。

(二)行政村代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问题突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能做到自主经营,缺乏了经营热情和信心,全镇17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均由村委会代行。

(三)干部素质不高,认识不足,发展集体经济的意识淡薄,普遍存在着重家庭经营轻集体经营的现象。

(四)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缺乏强有力的扶持措施和优惠政策,扶贫资金分散,起不到切实帮扶作用,无法引导村集体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五)财务状况不乐观,债务沉重,债权难收,民主监督不力,财务管理混乱,资产流失。实行了民主监督收效不佳,有管理制度执行难,特别是控制非生产性支出难度更大。

(六)可利用的资源及经营空间有限,经营人才匮乏,资源没能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同时,还出现了不少闲置资产、浪费现象,这些都是边疆地区农村集体经济现实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三、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

(一)受思想观念的束缚,导致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落后。当前,制约和阻碍边疆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村社会全面发展的最大障碍就是思想观念落后问题。思想观念落后,思维方式陈旧、保守,信息不灵,缺乏开拓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对未来发展缺乏必要的认识,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束缚。就农业抓农业,而没有形成很好的创新理念,就资源消耗资源,而没有很好的去开发管理资源;因循守旧,发展意识不强,特别在财政转移支付和工业反补农业的惠民政策实施的情况下,还助长了干部“等靠要”的思想。

(二)受政策因素的影响,导致集体经济严重萎缩。农村费改税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都有一定的“三提五统”收入来源,后来,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收费项目取消,使没能得到发展壮大的边疆地区农村集体经济更陷入了困境,特别对于没有自我“造血”功能的村,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和经济包袱。实行财政转移支付和补贴制度后,确实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很不利,除了减轻农民负担和确保行政村的基本运转外,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没多大的益处,只有削弱其实力。然而,各级党委、政府对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方面的工作,指导不力,重视不够,缺乏编制制定农村集体经济长期发展的规划和合理布局等有效措施。加之,体制上不够完善,行政村与集体经济组织职责不清,给经营管理带来了一些不便。如行政村代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问题,就是“政企不分”的一个现实问题。行政干预,经济实体处于无自主经营的创业环境,无疑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和管理本身就是一种缺陷,不利于融资筹资等工作、束缚了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还有债务沉重,管理混乱,资产流失等的问题。缺乏强有力的扶持措施和优惠政策,是导致农村集体经济萎缩的内在因素。

(三)受人为因素影响,导致集体经济包袱沉重。当前,一些干部,受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对集体经济管理和积累意识淡薄,存在重生产轻管理、重农户轻集体的不良倾向。同时,监督不力,挥霍浪费,是导致边疆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包袱沉重的主要原因。

(四)受资产和资源的因素影响,导致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后劲不足。边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源缺乏、资产有限、债务沉重、债权难收、融资困难、经营人才匮乏等要素,确实是当前集体经济发展的瓶颈,严重制约和阻碍边疆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村社会全面发展。

四、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对策

边疆集体经济薄弱,适应不了新形势下的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弱化了组织功能,该办的事办不了,所承担的公共职能无法实现,制约了边疆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债台高筑,导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投入不足,影响了农村社会稳定和基层政权的巩固。因此,当前的农村集体经济工作首要任务是全面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强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功能。那么,在新形势下,又如何发展边疆农村集体经济、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呢?本人结合双江自治县勐勐镇的实际,提出如下建议和对策:

(一)切实加强领导,确保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

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把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行动抓紧抓实,加强对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组织领导,建立领导干部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帮扶责任制,领导联系、部门结对帮扶制度,建立村干部定期培训制度,重点抓好思想政治培训、政策法规培训、经营管理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村干部带领农民发展集体经济的本领。强化管理部门职能,要多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以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具体指导服务。编制制定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要把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真正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议事日程,依据相关政策和产业发展总体布局,因地制宜地制定村有产业发展规划和具体实施意见,明确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选准发展路子,努力形成一个良好的格局,确保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

(二)完善体制机制,提高农村集体经济经营管理水平

改革农村集体经济管理体制,彻底改变行政村代行农村经济集体组织的不良行径,划分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村委会的职责,真正地做到“政企分开”。在经营管理上,消除不必要的行政干预,还给农村经济集体组织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实体。规范和完善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建立财务审计制度,对主要村干部实行经济责任审计。实行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制度,重大事项必须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一事一议。建立民主理财制度,对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收支活动实行民主监督和管理。民主理财小组接受上级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的指导和审查监督集体经济组织的各项财务活动,对不合理的各项财务开支,有权否决,并赋予一定的行政执法权限。积极推行村财镇代管工作,以解决基层财会人员不稳定和财会业务不规范的问题,不断地提高农村集体经济经营管理水平。

(三)制定对“空壳村”的扶持政策,营造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良好环境

加强清产核资工作,全面清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各种债权、债务和担保金额,对清理出的不良债务和集体因发展社会事业产生的债务,要通过多种途径积极有效给予化解。制定和完善发展和保护农村集体经济的法规、规章,实行宽松的市场准入制度。边疆地区农村集体经济起步较晚发展滞后属于弱势经济实体。加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公共功能极强的经济实体,因此,要给予政策倾斜降低相关市场准入标准。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同时,各级政府部门要严格执行有关收费优惠政策,提供优质服务。设立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贷款与担保制度,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以增强发展后劲。在扶持方式上,要注意把“输血”式的扶持方式转变为“造血”式的扶持方式,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身“造血”功能。

(四)创新机制,切实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发展壮大边疆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坚持以改革促发展,进一步创新机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立足于现有的资产和资源,充分用活用足政策,走资源开发、资产经营、资本营运的新路子。做到一手抓经营,一手抓管理。同时,要创新用人机制,大胆地吸收和选拔有经营头脑管理能力强的中青年,使他们成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领头人。这样边疆地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才会有出路。只有搞好农村集体经营管理,农村集体经济才能会得到发展和壮大。经营思路上:一要依法经营;二要以村党总支为核心作为组织保障;三要以经营集体资产资源作为立足点;四要强化经营管理手段;五要以项目扶持为契机;六要理顺行政村与集体经济组织的关系,实行“政企分开”,还给集体经济组织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承担风险,使集体经济组织成为一个真正地独立自主的经济实体。

总之,发展壮大边疆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必须优化创业环境,搞经营,抓管理。创业环境得到了优化是调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创业积极性,有清晰的发展思路是农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在组织经营方面要始终立足于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和资源,充分利用外界的共享资源,并坚持“政企分开”,还给集体经济组织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承担风险,使其成为一个真正地独立自主的经济实体,才是全面发展壮大边疆地区农村集体经济的出路。

参考文献:

村集体经济相关政策篇3

关键词:后税费时代;集体经济;生成机制

一、引言

上世纪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在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因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大多数农村经过近20余年积累的村级集体资产几乎被分配殆尽。对多数农村而言,尽管土地在法律上构成村集体的最大资产,但由于让渡了土地使用权,村集体除了每年以“村提留”、“乡统筹”的名义分得部分收益外,已经没有更多的收益来源,不少农村就此沦为集体经济“薄弱村”。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之后,村集体也几乎失去了上述收入来源。与此同时,国家的政策取向也悄然发生转变,继2004年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两个趋向”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逐渐加大,农村基层组织的服务职能在现阶段越来越凸显。然而不可回避的核心问题是,与基层组织的“治权”相对应的“财权”明显不足,直接制约了基层组织功能的发挥。因此,发展集体经济,建立集体资产积累的长效机制,依然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的现实而又迫切的重大问题,也是农村面临的重要任务。

二、发展集体经济面临的机遇

我国集体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原有促进集体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机遇已经在改革过程中消失,现阶段依靠农村自身的资本积累发展集体经济的空间非常有限。然而,由于当前国家与农民关系的根本性变化,又为新一轮的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一)国家支农力度加大为集体经济发展注入新的资本来源

以2004年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在发展阶段上作出“两个趋向”的判断为标志,我国步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发展阶段。2004年开始,我国开始对农业进行直接补贴,之后规模和范围逐渐扩大;2005年,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又做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并将其作为2006年一号文件的主要内容;2006年,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从此进入后税费时代。这一系列变化标志着国家与农民的关系由原来的“汲取型”转变为“服务型”,农村发展正处在国家加大向三农投入的战略机遇期。我国强农惠农富农的财税政策力度逐年加大,近5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累计4.47万亿元,年均增长23.5%。面对如此历史机遇,如果村集体能够把握历史机遇,农村集体经济将会获得大量的外部资本,从而实现集体资产的积累。

(二)土地政策创新为集体经济的载体建设提供土地来源

我国当前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期,对土地的数量需求呈现出刚性增长的态势,计划指标远不能满足地方政府的用地需求。鉴于我国人地资源紧张的客观现实,中央和地方政府为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土地资源瓶颈,不断对土地政策进行创新。其中,从中央政府的角度,近年来最引人关注的政策创新是于2006年开始进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尽管地方政府在该政策的实际执行中侵犯农民利益的事情时有发生,但从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村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策功不可没。从发展集体经济的角度,如果村集体能够将新复垦的耕地收归集体,这将成为集体经济发展不可多得的宝贵资产。在此过程中,地方政府则可以通过政策创新,从置换出的建设用地指标中拿出一定比例的土地由村集体支配。如此,村集体将拥有进行相关载体建设的土地来源。

三、宿迁市发展集体经济的主要做法

宿迁市位于江苏省北部,该市共有252个行政村被定为省定经济薄弱村,数量占全省1/4,是江苏省最多的一个地级市。但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宿迁市近年来取得很大成绩,2010年,宿迁市完全消除了集体经济收入空白村,省定经济薄弱村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2012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万元。从发展集体经济的实践看,该市主要采取了如下做法。

(一)化解村级债务

从负债水平看,宿迁市省定经济薄弱村村均负债40.1万元,总计高达10116万元。在当前的环境下,要发展集体经济,除了依靠自身努力外,迫切需要外来力量的支持,其中村级债务的化解是首当其冲要完成的工作。江苏省历来重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也正是看到了问题的核心所在,从2010年起,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村级债务的化解工作予以奖补,用两年时间完成了1011个省定经济薄弱村2008年底前债务的化解工作。作为上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宿迁市把经济薄弱村的债务化解工作作为重要任务,利用上级财政奖补资金顺利完成了村级债务化解工作,其中现金兑付8277万元,坏账核销456万元,为村级集体经济的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盘活村级集体建设用地

宿迁市共有1300多个行政村,1.2万多个自然村,受农业生产条件的影响,该市农民居住分散,平均每个行政村拥有近10个自然村。从住房占地面积看,该市农村户均宅基地面积高达1.23亩。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的宏观背景下,不少农村地区出现因农民进城务工或举家迁移进城出现房屋空置的现象。鉴于这种现象,宿迁市抓住国家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江苏省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机遇,积极制定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及相关配套措施,推进农民向规划的农村集中居住点和小城镇集中居住区居住。在此过程中,村集体通过对土地整理重新获得了存量土地的实际支配权,进而通过经营或流转,直接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有的县区还从新增的建设用地指标中拿出部分土地用于村集体支配,如泗阳县规定,每年从新增的建设用地指标中拿出15%左右用于兴建村级集体标准化厂房、农贸市场、专业市场和仓储等基础设施,实行租赁经营或创办经济实体。

(三)整合资金建设村级发展载体

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宿迁市紧紧抓住发展现代农业和产业资本由南向北梯度转移的发展机遇,通过上级财政奖补,结合扶贫、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专业合作社等项目资金投入,鼓励和扶持建设产权隶属于村(居)集体的标准化厂房和现代农业“扶贫菜单”项目,通过租赁等方式,多渠道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以宿豫区肉鸡规模化养殖为例,该区规定,对村(居)委会利用财政扶持资金和乡村两级集体资金入股建设的肉鸡养殖场,区财政将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按鸡舍面积每平方米100元予以奖励,同时,每年按不少于入股资金的5%进行定额分红。

(四)推行村党组织目标责任制

宿迁市各县区主要采用目标责任制的方式推动该项工作。在实际实施中,主要是奖惩结合,以奖为主。以泗洪县为例,该县按五星、四星、三星和后进村四个档次对村居进行评星定级,并将此结果与“三项挂钩”政策相联系。一是与经济待遇挂钩,按照等级高低分别给党组织书记每人每年6000元、4000元、3000元、1000元的标准发放考核工资。二是与政治待遇挂钩,连续2年被评定为四星级以上村的村党组织书记,可以优先参加公务员专项招考和面向基层的乡镇领导干部公开选任;连续3年被评定为五星村的村党组织书记,作为乡镇准事业单位人员进行管理,享受事业单位工资待遇,建立工资和人事档案;连续5年被评为五星村的村党组织书记,每年按一定比例公开专项招录进乡镇事业单位;连续两年被县里评定为后进村的村党组织书记,进行组织谈话,并进行职务调整。三是与退后保障挂钩,对连续两年被县里评定为四星级以上村的村党组织书记,统一办理企业养老保险。这些措施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基层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

四、经验启示

上述分析表明,宿迁市村集体经济发展取得的进展并非偶然,从中我们清楚地看出,宿迁市一方面紧紧抓住中央和地方土地政策创新的机遇,从中获得了集体经济赖以实现的土地资源;另一方面则利用国家对“三农”投入力度加大的历史机遇期,有效整合了支农资金建立了形式多样的载体,在实现村级集体资产积累的同时,又使集体获得的土地资源变成集体经济增收的资本。在此过程中,江苏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至为关键,从根本上说,没有省级财政奖补资金化解村级债务,经济薄弱村的集体经济起步几乎无从谈起;没有后续的省级政策和财政奖补资金的扶持,土地从资源变资本也难以实现。

宿迁的做法也说明了当前农村发展集体经济的一个可能的路径,即:化解村级债务是发展集体经济、实现集体资产有效积累的首要工作,获得村集体可资支配的土地资源是取得集体收入的主要载体,之后将土地资源变成土地资本则是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必由之路。在此期间,贯穿全过程的则是坚持党管农村和充分利用体制内资源实现村干部的动员,这既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又是根本的组织保障。

参考文献:

1.农业部经管司,经管总站研究课题组.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J].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3).

2.周飞舟.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J].社会学研究,2006(3).

村集体经济相关政策篇4

河北省武安市白沙村是一个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示范,通过近几年发展,初步实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目前,白沙村级经济不断壮大,为改善村民生活水平提供了越来越坚实的物质基础;通过集中规划改造,村民居住条件和村容村貌都得到大幅改善;同时,村内基层治理水平不断规范化、民主化,带动了村民精神风貌的改善,从而使村庄整体呈现出和谐奋进的局面。

白沙村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成就

(一)生产发展: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产业类型逐渐增多

目前,白沙村创办了多家集体企业,形成除传统农业之外的多个产业类型组合。比如,火焰山工业有限公司、焦化厂、现代农业科技园、牧业有限公司、加油站、车队、超市等30多家企业,村集体经济不断繁荣,年度经济规模上亿元。该市在提升农业产业化、科技化、规模化、高效化、集约化的同时,积极发展工业经济,并以工业发展来反哺农业。2013年,工业利润增长35%,工厂环保标准逐步达标;农业领域,新栽种的规模化经济作物,为农业经济打下基础。工农业都取得较好成绩。

(二)生活宽裕:村民物质福利不断改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通过大力兴办企业,集体经济发展创造了基本农业生产以外的就业机会,实现了大约95%的村民在村办企业,并可以取得1800元月平均工资。对残疾人及困难群体还有特殊照顾。随着集体经济壮大,为改善村民饮食条件,每户每年可以领取一定的米、面、肉、菜、油等生活物资。村集体还重点支持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给考取大专以上的学生每人3000―10000元不等的奖励。此外,18―60周岁村民免费参加新农保,60岁以上村民每月可领取200元生活费补助,参加两次免费体检。总之,包括搬新楼、牛奶等补助达18项之多,人均年福利额大约4862元。

2013年的福利发放情况为:医疗器械等投资270万元、大学生补贴112万元、猪肉89.2万元、鱼虾酒62.62万元、蔬菜41.6万元、电费补贴32.4万元、红白事补贴28万元、鸡蛋3.45万元。这些福利措施极大提高了村民物质生活水平。

(三)乡风文明:“两个文明”齐头并进、村民生活不断丰富

在村党支部带领以及全体村民共同努力下,白沙村先后获得中央、省、市各级荣誉60多项,其中包括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等单位颁发的“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宽裕小康村”等奖项。这些实至名归的称号都是基层党组织着眼全局、大胆探索,全体村民积极进取、艰苦奋斗的硕果,一方面给村集体树立了良好社会形象,另一方面也激励着集体成员继续为集体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在白沙村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的发展过程中,获得了“中国雷锋村”称号。村支部书记提出“光是物质富有并不幸福,只有物质精神都富有,才是真正幸福”。在此理念指导下,村内文体娱乐事业也得到极大发展。在2006年村集体投资2300万元建成宽敞便利的文化活动中心,并投资110万元购置了数字电影机,周末免费放映;2010年投资2100万元建成现代化村民综合办公大楼,方便了党员日常会议、远程教育学习、民调活动等;同时,村内还建成了专门的农民活动体育场,组织了舞龙舞狮队、文艺队和锣鼓队等文体活动组织。从资金投入来看,每年大约投入180万元进行文化项目组织和建设活动。文体活动室和图书室都极大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村容整洁:乡村建设规划合理、村民居住环境大幅改善

目前的白沙村已旧貌换新颜,整个村庄建设有序、布局合理、干净整齐,并具有较好的观赏性。从外部环境来看,有整齐的小区、高标准校园、古典气派的牌楼、小桥流水、亭榭楼台;从内部设施来看,新建的综合办公大楼集办公、住宿、会议、休闲、娱乐于一体,具有较高的档次。在建设宜居乡村目标下,白沙村不但大幅改善了居住设施,而且把居住环境打造成了园林式生活小区,十分安逸舒适。在2014年工作目标中,白沙村将开工建设4万平方米老年公寓、10栋跃层楼、“景观阁”彩绘工程等项目,并增设村内道路安全警示牌。

(五)管理民主:基层治理水平提升、民主化进程得到发展

在集体经济不断发展、集体可分配资源不断扩大的同时,如何合理分配、处理好积累与消费的关系至关重要,要力求实现既能把村集体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全体村民,又能保障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壮大,这就需要有好的分配管理机制。

基层民主建设就是要服务于经济建设和分配活动。在长期实践中,村党支部与村委会总结出一套有效工作机制,并将其总结为“一制三化”,强调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支部工作规范化、村民自治法制化、民主监督程序化”。这一经验在新华社《内部参考》刊登,并得到时任总书记同志批示,获得中组部发文进行推广。在具体活动中,村党支部、村委会坚持定期召开年度村民大会,及时全面公开党务、财务信息,切实保障全体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值得一提的是,在2012年,白沙村成功举办了河北省“廉政文化建设经验交流现场会”。

白沙村未来发展的几点制约

作为一个基层小村庄,白沙村的发展的确堪称新农村建设典范。但从调研情况来看,当前及未来的发展中,或许还存在以下几个制约。

(一)村民文化素质有待提升

随着经济富裕和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以及很多村民在农场、工厂工作,村民逐步接触了现代化和集体外部的事务。但由于受教育程度低、信息比较闭塞等原因,很多村民知识水平十分有限、眼界也不够宽广。未来村级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村民逐步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来实现。

(二)与外界联系度有待加强

一个村集体的经济社会资源极其有限,要取得较好发展,必须依靠外部资源的引进。白沙村临近211省道和青兰高速,但距离高速入口还有较长一段距离。同时,由于周边村庄基础设施落后,导致其交通便捷度、对外通达度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制约。

(三)发展层次有待突破

村集体可持续发展能力有限,面临着规模限制与质量提升的双重困难。一是企业生产方式粗放,集体企业对农村空气环境有一定影响。在严格的排污限制之下,与大企业相比,村级企业节能降耗成本较大,存在规模经济劣势;二是人才稀缺。有一定经营管理经验和市场意识的村民缺乏;大部分村民无专业知识储备,利用现代技术与管理手段来提高企业效益的能力不足;三是资金规模限制。尽管白沙村得到了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支持,但是,在我国基层农村金融普遍短缺背景下,集体企业筹资规模与融资效率都是难题。

(四)政策扶持有待强化

中央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在“城市反哺农村”思想下,制定了一系列惠农支农政策。但在具体运行中,还存在着支农资金落实难、政策设计与基层需求衔接不紧密等问题。调研发现:农业脆弱性非常值得关注。比如,益源牧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如果出现意外牲畜疫情等,就会带来很大损失。这需要切实的政策给予扶持。

白沙村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启示

(一)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科学领导作用

从白沙村经验可见,其党支部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集体经济、促进村民实现共同富裕。因此,先后被中央、省、市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基层组织的积极作用是白沙村发展经验之一。

新农村建设涉及农村生活诸多方面,要取得实效就要完成大量工作。基层党组织起着重要组织、带动、引领作用,是新农村建设重要保障。首先,要发挥组织作用,集中个体力量办大事;其次,村集体组织要提高领导力。一方面充分发挥集体自身优势,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对接外部资源,促进资源整合。概括而言,村级组织应当发挥“团结群众,调动积极性;汇聚民智,科学规划;把握政策,宣传大政方针”等主要作用,基层组织不能“缺位、越位”。

(二)充分发挥基层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新农村建设与发展,是弥合城乡二元经济差距,实现农民、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结构优化、社会分配结构合理化的必要手段,是国家重大战略。在具体行动中,发展的根本是农民,因此调动群众积极性、发挥以村民为主导、多方合作参与是取得成效的关键。

基层党组织要听民声、汇民智、聚民心,团结群众、调动其积极性。村内事务事关群众利益,要以全体村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来制定目标、计划。此外,在提高所有村民文化素质的同时,还要选拔、培养、重用相关人才,发挥模范带动作用。

(三)经济发展与基层民主建设同等重要

在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白沙村积极进行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并时刻与中央保持一致,积极宣传党的最新理论方针。比如,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把党中央反对“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思想及时进行宣传,使党的路线深入人心。基层民主建设是新农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集体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因此,要加强信息公开透明、推动基层民主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体现民主参与、民主监督的原则。

(四)要将近期发展与远景规划紧密衔接,促进可持续发展

各项村级事务都需要有合理的规划进行指导,比如,村容村貌的整治、环境改善、集体经济发展计划、村级事务的“筹资筹劳”、村内福利分配等等,都需要有合理规划。从规划的合理性来看,一方面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结合村级政策环境、交通区位、经济资源、人口规模等因素,制定短期与长期的不同发展目标、实施步骤;另一方面要尊重群众意愿,听取群众心声,坚持发扬基层民主集中制。实际工作中,相关政府部门要科学指导、积极帮助村级事务发展;基层组织要发挥带头作用、桥梁作用;广大村民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同时,相关方要有明确的权、责、利约束。

(五)农村经济资源有限,要加强政府政策扶持

乡村是国家最基层,事关国家繁荣稳定大局,是诸多国家方针政策的出发点。要加强政策扶持针对性,提高政策设计实效性。基层组织要学习、领会、宣传、贯彻中央各项新农村发展方针政策。

在政策设计中,要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加强决策前期调研,坚持政策研究要“到群众中去”;二是发挥基层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提高基层组织群众代表性与建言献策能力,使中央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从群众中来”。

在政策执行中,要保障政策落实。尤其是,在财政支农资金方面,要完善制度安排,确保支农资金及时足额到位,防止资金“跑冒滴漏”,进而充分发挥政策效力。

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原则、思路及政策建议

(一)促进新农村发展,应当坚持五点原则

从党中央促进新农村发展的指导精神和广泛的新农村建设实践可以得出,必须坚持如下几点基本原则,才能顺利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强基层党组织领导与发挥群众积极性相结合原则;二是促进农村经济建设与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同步发展原则;三是短期建设目标与长远发展规划相衔接原则;四是村集体内部资源整合与政府政策支持相配合原则;五是集体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原则。

(二)积极寻找自身优势,探索经济发展路径

新农村建设的路径不是唯一的,各地要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状况、集体经济基础、外在市场条件和政府产业引导规划,来进行因地制宜的探索,走适合自己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不同类型的农村地区应当探索实施差异化发展路径。比如,在山水自然景观较好的地区,就要充分发挥资源比较优势,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引进优秀企业资金、理念等来合理设计开发当地旅游景观资源;在自然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农村地区,近几年来依靠资源开发经济建设往往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可能在于如何转变经济发展的资源路径依赖;城镇周边的农村地区,要积极利用城乡结合部的优势,主动迎接城镇化机遇,探索发展服务城市的经营项目,并且吸引城镇企业将资金、技术等要素向农村流动。

(三)加强政策支持,服务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仅仅依靠村集体内部资源很多难题无法克服。因此,需要加强政府政策层面的支持,首先就是要找准当地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提供针对性的支持。

村集体经济相关政策篇5

一是搭建平台促进发展。拓宽集体经济增收渠道,20__年2月,县委、县政府鼓励474个村居成立489家实业公司,因地制宜发展以代建经济、商贸经济、房东经济、土地经济、服务经济、招商经济为主要内容的“六型”经济,成为推动集体经济增收的强力引擎。依托“三资”管理平台,强化“三资”监管,确保“三资”不流失,实现稳步增资增收。出台了《__县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和《__县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资金管理办法(暂行)》,明确规定将社会抚养费的80%留给镇村,其中村(社区)分配的10%全额纳入村集体收入管理,将“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资金全部留给村居,有效破解了村级发展的资金难题。20__年,全县村居共实现集体经营性收入2.57亿元,村均54.22万元,比20__年度增长了55.76%。

二是出台政策引导发展。自20__年该县出台《关于实施村级经济发展暨脱贫攻坚工程的意见》(__发〔20__〕9号)以来,始终坚持树立又好又快发展导向,并且每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政策性调整。20__年以来,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__办发〔20__〕1__号)、《关于印发__县20__年村级经济发展实绩考核办法的通知》(__办发〔20__〕45号)、《关于印发〈__县20__年村级发展实绩考核办法〉的通知》(__办发〔20__〕65号)等政策性指导文件,其中《关于进一步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文件被收入省农业农村政策创新奖文件汇编,与时俱进地指导村级集体经济快速发展。

三是创新措施推动发展。在“六型”经济发展模式基础上,不断丰富内涵,拓宽增收途径(订单经济、品牌经济、流转经济、异地经济、合作经济、旅游经济),促进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增收。强化政策扶持和激励,县级设立3400万元发展资金,并规定凡是村居引进的项目,前5年税收地方留存部分归村居集体。20__以来,突出抓了省定经济薄弱村帮扶工作,向全县省定经济薄弱村下派了__0名“第一书记”。20__年,对“第一书记”工作实绩进行年度考核,有力推动“第一书记”与后方单位、镇村合力帮扶薄弱村发展脱贫。20__年,全县“第一书记”共招引各类项目117个,为民办理各类实事69项,省定经济薄弱村帮扶成效明显。县财政每年拨资__00万元,乡镇财政每年每村拨资2万元,扶持经济薄弱村贫困户增收和公益事业项目建设。

四是强化考核激励发展。每年底,由县委、县政府组织开展村级经济发展前十强村居、村级经济发展争先进位前十名村居评选活动,对获得表彰的村居,在全县大会上进行表彰,并分别给予5万元和3万元奖励,20__年以来,又将奖励标准分别提高到10万元和6万元,有效激发村居发展的内在动力。

该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仍然存在部分村集体基础薄弱、管理落后、发展粗放、后劲不足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策措施不够完善,发展支持不力。近年来,虽然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办法,大力支持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但是,部分政策措施不够健全、不够完善,存在操作性不强、落实不到位、政策不健全等问题。

二是管理方式有待改进,发展水平不高。科学规范的管理是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发展的保证。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工作中,一些乡镇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方式不合理,致使集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集中表现为治理结构不够合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不够规范、激励机制不够有效等方面。

三是经营方式需要转变,发展质量不高。经过不断努力,该县村级集体经济总量显著增长,但是不少乡镇仍然存在经营方式简单,发展模式单一,发展质量不高的现象。

四是基础设施亟待加强,发展空间不宽。还有不少地方地理位置偏僻、自然资源匮乏、基础条件较差、债务负担沉重,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空间不宽。

五是农村人才储备不足,发展力量不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高素质的人才。目前,农村人才储备不足,严重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群众致富。

该县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也探索出了一些有效的实现途径。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目标迈进。

一是加强管理促规范。针对一些乡镇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方式不合理的现象,要切实加强管理,通过强化管理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效益。加强集体“三资”管理,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规范和完善村级集体经济民主监督与管理,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严格财务运行

监督,确保集体资金、资源、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全面清查核实村级经营性资产、公益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并实行市场化运作,不断提高资产保值增值水平。建立村级财务收支预决算制度,严格收支审批,努力控制非生产性开支。完善村级财务公开制度,及时、真实地公开相关信息。推行村级资金、财务、资源“三资”监管制度,规范代管手续。建立村级资产台账、资产评估、租赁承包以及集体资源招投标、合同管理等制度,确保村级集体资源效益发挥最大化。二是分类排队抓重点。乡镇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对本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分类排队,认真分析,把集体经济年纯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薄弱村,无资源、无资金、无人才的“空壳村”作为工作的重点,一村一策,列出计划,制定方案,倒排工期,集中攻坚。实行重点难点村领导干部联系包保制度,继续强化经济部门联穷村、党群部门联弱村、政法部门联乱村的互联结对机制,而且要一帮到底。要结合重点难点村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激励奖惩和扶持措施。对“空壳村”发展成为有经营收入的村,可以按当年新增收入一定比例进行奖励,年纯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的村,县财政给予一定的奖励扶持。要对重点难点村进行资金帮扶,在坚持“输血”的同时,更加注重增强“造血”功能,提升村集体自身发展能力。通过统筹协调政策、资金、人员力量,形成克难攻坚的强大合力,推进全县村级集体经济整体平衡发展。

三是因地制宜创特色。各地的经济基础、区位条件、资源条件千差万别,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比较优势,创自己的特色。坚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充分开发利用村集体所有的土地、水面等自然资源,创办集体经济实体,鼓励村集体结合国土整治,农业综合开发等,领办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等示范项目,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经济优势。同时,要盘活流动资产,弄清村集体帐面的现金、存款和债权、债务状况,除维持正常支出和项目支出外,尽量多筹集资金用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要盘活固定资产,搞好固定资产的清理。对村集体的固定资产,弄清资产数量、价值,了解这些资产的经营状况以及相关合同、协议等情况,充分利用固定资产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此外,针对本地具有产量优势与地方特色的农产品,成立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在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采取“党组织+公司+农户”、“党组织+专业合作社(协会)+农户”等形式,开展技术指导、信息传递、物资供应、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服务,以有偿服务方式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村集体经济相关政策篇6

目前,各界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认识还不统一,各地对改革的诉求也不一致,这就需要深入研究改革若干重大问题,从理论上和实践中寻求答案。 产权制度改革的意义

从宏观全局层面看,新形势下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具有深远意义:一是实现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的重要基础。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关键是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农村集体各类要素平等参与市场交换,前提是产权清晰、权能完整。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明晰集体产权归属,完善集体产权权能,是促进农村集体产权自由流动、优化组合,真正实现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的制度基础。

二是完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举措。农村集体所有制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制度基础。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关键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农民共同富裕。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集体资产运营治理机制,切实提高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是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发挥集体经济带动力和影响力的制度选择。

三是增加农民财产性收益的重要前提。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不断增加财产性收入,关键是要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界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在明确集体资产范围和归属的基础上,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确权到户,是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的制度前提。

四是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重要保障。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键要在经济上维护农民的物质利益,政治上维护农民的民利。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使农民真正成为集体资产的主人,行使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权利,是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制度保障。

从微观主体层面看,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具有更为现实的作用:对农民而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不仅可以保障其对耕地、草地、林地等拥有最基本的承包经营权,还可以赋予其集体收益分配权等更多财产权利,增加农民在集体资产经营中的收益份额。截至2013年底,全国完成产权制度改革的村累计股金分红924.1亿元,其中当年分红201.3亿元,股东人均分红525元;完成产权制度改革的组累计股金分红639.1亿元,当年股金分红90.2亿元,股东人均分红1637元。

对集体而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可以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增强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在“有家底”的发达地区,改革有利于健全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机制,管好用好集体资产,避免因管理不民主、监督不到位导致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在“家底薄”的欠发达地区,改革也有利于稳定资产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转变经营方式,夯实集体经济“家底”,发挥集体经济组织对农民生产经营的服务功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对政府而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可以健全乡村治理结构,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完善的乡村治理结构应当包括基层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这“三驾马车”共同构成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是健全的,而作为集体资产管理主体的集体经济组织却是缺位的,建设和发展滞后直接导致农村集体资产管理问题突出。据国家局统计,2013年反映村集体资产管理问题的来信已占到农村农业类来信总数的23%。通过改革建立集体经济组织,能够补齐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主体缺位的短板,维护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目标与原则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这16个字是中央对现代产权制度的总体要求,也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

就农村集体产权制度而言,“归属清晰”主要指成员身份要清楚,通过成员身份界定,明确农村集体资产的产权归谁所有;“权责明确”主要指权利义务要对等,根据权责利相统一的原则,合理确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权利和责任;“保护严格”主要指要着眼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依法保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财产权益;“流转顺畅”主要指产权流转要有多种形式的市场交易平台,通过制定交易规则,规范交易程序,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具体目标则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探索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推动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化、实体化、市场化。其中,股份化是指通过股份量化的形式,明晰集体资产产权归属,建立集体资产与农民之间“按股享有、民主管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连接机制,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实体化是指建立适应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农村集体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营分配机制,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真正成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民主管理的市场主体。市场化是指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集体产权进入市场公开交易,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体现集体资产的市场价值。

相对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业经营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是涉及面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对象不仅包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资金、资产,还包括集体资源;改革的范围不仅涉及发达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城市郊区,还涉及广大农区。

二是情况复杂。目前,全国各地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东中西部地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账面资产差别明显。截至2013年底,全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账面资产(不含土地等资源性资产)总额2.4万亿元,村均408.4万元,其中东部地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账面资产总额为18246.5亿元,占全国的76.1%,村均达744.7万元,中部地区资产总额占全国的16.9%,村均196.4万元,而西部地区仅占全国的7%,村均仅123.6万元。实践中,部分城郊结合部和沿海发达地区农村账面资产数以亿计,如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镇口村资产总额超过1.7亿元,浙江省宁波市江东区惊驾村资产总额更是高达4.3亿元,这些村的改革需求十分强烈,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程度;而更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空壳村、负债村比比皆是,这些村账面资产不多,土地升值空间也不大,因此改革动力相对不足。

三是认识不统一。当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是在稳定集体土地所有制、家庭经营基础地位和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基础上,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业经营制度改革的方向是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这两项改革目标清晰,认识统一。与它们相比,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方向目标呈现多元化,对于改革的组织载体、成员界定、股权权能、产权流转等问题的争议分歧较大,对于农村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也没有比较一致的认识和看法。

特殊性决定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这就需要在推进改革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要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充分遵循市场规律,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二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民主自愿,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创造与选择,确保改革经得起历史的考验;三要坚持制度设计优先、统筹兼顾,处理好加强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允许在关键环节先行先试;四要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综合考虑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实际情况,分阶段分区域分步骤地推进改革。 亟待明确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取得了积极进展,但由于现行法律、政策等制度性约束,各地在推进改革过程中仍然面临一些亟待明确的问题,需要重点研究解决。

(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范围。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范围应当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全部资产,包括各类流动资产、农业资产、长期资产、固定资产,集体所有的土地和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资源性资产。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最主要的资产,应当纳入改革的范围,惟其如此,才是完整意义上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总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务必要保持集体资产的完整性,促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重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要区分不同地区的资产状况、成员构成和经济发展水平,分类指导,有序推进。对于广大农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当前的改革重点应是通过“确权赋能”,加强土地制度改革,抓紧抓实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慎重稳妥地开展集体建设用地、农民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同时加强集体财务管理。对于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集体经营性资产数量庞大的地方,改革重点应是通过股份量化,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赋予集体经济组织市场主体地位,建立现代经营管理制度,使农民按股分享集体资产权益。同时,承包地少的地方可以按照“确股确权不确地”的方式确权,并把集体建设用地纳入改革范畴。对于已经撤村建居并完全纳入城镇公共服务体系的集体经济组织,改革重点应是在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基础上,探索改革后的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出资人组建项目公司,进行市场化运作,提高集体资产运营效率。

(三)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组织载体。从“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延续而来的农村集体所有制关系,决定了农村集体资产在组、村、乡(镇)级集体经济组织中都有分布。因此,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不能打破原集体经济组织的界限,应按照集体产权归属和会计核算单位,分别在不同层级开展改革,可以是村级或组级,也可以是乡(镇)级。没有集体经济组织的地方,应在村民自治组织范围内进行改革。已经纳入城镇建设规划并完成撤村建居的地方,应在原集体经济组织范围内进行改革。已经进行村组合并的地方,应分别在合并前各集体经济组织范围内进行改革。

(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身份界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界定涉及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应在坚持尊重历史、权利义务对等、标准一致、程序公开的基础上,统筹考虑户籍关系、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情况、对集体积累作出的贡献以及有关法律政策规定等条件,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全体成员民主决定。此外,还要妥善处理好特殊群体的成员身份界定问题,防止多数人侵犯少数人权益。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相关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或规范性文件。

(五)农村集体资产股权的设置与权能。集体股的去留是农村集体资产股权设置的难点,股权设置应以个人股为主,是否设置集体股,归根结底要尊重农民群众的选择,由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公开程序自主决定,此外,集体经济组织还可以探索设置募集股、风险责任股等其他股权类型。赋予集体资产股权更加充分的权能也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应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通过开展改革试点,赋予农民对落实到户的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试点地区应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侧重,分步开展试点。要全面开展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权和收益权试点,建立健全集体资产股权登记管理、台账管理和收益分配制度,探索改革后农民集体资产股份收益分红的有关税收政策;选择具备条件的地方开展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有偿退出权和继承权试点,探索集体资产股份有偿退出的范围、条件和程序,探索具备法定继承人资格但不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人员继承集体资产股份的具体办法;审慎开展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抵押担保权试点,探索贷款人不能偿还到期贷款时,集体资产股份作为抵押担保物处置的具体途径。

(六)农村集体产权流转交易市场的建设。建立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市场,要根据不同的产权要素性质和流转范围,确定市场建立的地点和服务的范围,没有必要遍地开花。农村集体产权流转交易市场的建设重点应是健全交易规则,明确交易品种,拓展服务功能,完善运行机制,保障农村集体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虽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集体产权的流畅运转,但现阶段集体产权流转还要因地制宜,稳妥开展。

(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村两委的关系。理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村两委的关系,重点是探索推进农村基层组织的政治职能、公共服务职能和经济职能相分离。村级党组织要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领导和支持各类基层组织依法行使职权;村民自治组织要依法开展群众自治,搞好社区自治、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集体经济组织要负责集体资产运营和管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集体收益分配。现阶段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维护集体经济组织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在明晰各自产权和职责的基础上,集体经济组织可以与村级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实行人员交叉任职,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推进政经分设。 以创新意识推动政策出台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一项前无古人的改革实践,目前全国只有2.8万个村和5万个村民小组完成改革。相对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业经营制度改革等制度创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既没有清晰可辨的路径选择,也没有可资借鉴的国际经验,是典型的“摸着石头过河”,这就要求在推动出台相关政策时,要树立改革创新意识,加强政策需求研判,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一)登记政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法定的集体产权代表主体,与企业法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和社会团体法人属于完全不同的组织类型,需要通过立法创设其法人地位。在目前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有难度的情况下,可以借鉴广东、浙江等地的实践做法,采用政府发放组织证明书的方式解决其身份地位问题,这也不失为一个有效的过渡办法。组织证明书主要记载集体经济组织的名称、地址、主要负责人、经营范围、资产等内容,集体经济组织可据此申办组织机构代码证、开立银行账户、申领票据、订立合同等,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获得市场主体地位。

(二)税费政策。目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为企业法人后面临着税费负担过重的问题,在日常生产经营中,要缴纳房产税、营业税、所得税等多项税费,综合税负超过30%,在办理集体资产权属变更登记时,要缴纳超过资产总额13%的变更费用。此外,一些地方农民的集体资产股份分红收益还要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畸重的税负不仅增加了集体经济组织的运营成本,也减少了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财产性收入,为支持集体经济组织的改革发展,需要制定有区别的税费优惠政策。对于改革后的集体经济组织,可以考虑免除其在改革中因权利人名称变更登记、资产产权变更登记等发生的相关税费,对承担农村社会公共服务的集体经济组织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对于改革后农民按资产量化份额获得的红利收益,应当免征个人所得税,实践中,上海市地方税务局也拟于近期向国家税务总局申报在闵行区改革试验期间实行对农民集体资产股份收益暂缓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政策。为真正体现城乡平等,对于城乡一体化水平较高的地区,特别是公共服务已经全覆盖的地区,由于农村社区事务已纳入公共财政范畴,集体经济组织运营与城市工商企业也无差别,可以设置一个3年-5年的税费优惠过渡期,过渡期满对集体经济组织实行照章纳税。

(三)财政政策。总体上看,全国农村集体经济实力仍然薄弱,集体资产经营水平依然较低,截至2013年底,无经营收益的村达32万个,占总村数的54.5%,需要各级财政给予资金补贴和项目扶持,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央财政应设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奖补资金,采取“以奖代补”形式对成效突出的地方给予重点扶持,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改革。对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安排专项财政资金,用于支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中央财政要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返还予以支持。地方各级政府也要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持有和管护。各级财政应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建立政府购买服务制度,逐步减少本应由政府承担,而实际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承担的公益性支出。

村集体经济相关政策篇7

一、当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收入来源单一

调查分析山东省高密市一处拥有35个村、4个社区的乡镇实际情境得知,只有16个村集体有经营性收入,其他村集体难以自营经营收入,往往依靠乡镇办公费用和社会抚养费返还款项及相关工作奖励来维持日常运行。

(二)发展不平衡

有的农村区位优势较好,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再加上村集体组织的领导,积极创办物管公司、家政公司、洗车场修建、土地流转、停车场,进一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然而有的农村位置偏远,交通不便,资源匮乏,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十分落后,“空壳村”大量存在。因此同一个地区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尤为普遍。

(三)部门缺乏制度保障

当前,大多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对村组织带头人的依赖度较高,保障机制不稳定。有的农村只能够依靠项目开展或为企业生产提供服务获得“赞助费”或“协调费”,缺少抓住机遇、发挥优势的途径,一旦发展项目完工或企业破产后,这些农村便又回到了“空壳村”,在发展集体经济上力不从心、后劲不够。

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的原因分析

近几年,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停滞不前,不仅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一)应对宏观环境变化的能力不强

自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也使村集体收入大幅度减少,政策性收入仅剩财政转移支付等,村级组织在短期内未能适应宏观环境的变化,拿出积极的应对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冲击。

(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思路不宽

在一些经济薄弱村还存在“等靠要”的心理,特别是地理位置偏僻,自然资源匮乏,既无资源可供开发利用,又无人才资金等优势的基础条件较差的村,对自身优势认识不足,挖掘不够,不懂得如何更为有效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寻找新的发展对策,自我发展的办法不多、思路不宽。

(三)上级扶持力度不够

上级机关部门在帮扶过程中往往注重农户个体,而忽视了村集体。不少帮扶部门只是在逢年过节慰问村上老党员、贫困群众;有的虽然注重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但对壮大村组织建设的物质基础认识不足,只重视“输血”而忽略了村集体“造血”功能的建立完善。

三、新形势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途径

(一)大力发展村级物业经济

对位置较好、资源丰厚、资产存量大、发展空间广等城区及其周边街镇、中心镇的村,特别是对经济薄弱村而言,要将支农惠农政策、留用地政策等利用好,鼓励并引导开发建设村级物业,开拓互联网服务百姓代购代销农产品、日用品等业务,增加集体收入。帮助偏远山区或半山区发展空间较小、交通不顺畅,将镇街作为单位,对多个经济薄弱村进行统筹,加大村级异地物业发展力度。对于产业集聚度高、位置良好的区域,如城镇、工业园区、开发区及中心镇规划区,应该异地联建或联购一批集体物业项目,包括三产经营用房、仓储物流设施、综合商务楼以及标准厂房等,提升农村集体经济收入。

(二)大力开发特色产业经济

加大对村经济合作社的支持,发挥出地方自然与农业资源的优势,与政府扶持的基础建设、农业设施及土地整理等项目相结合,以土地股份制或返祖的方式,对农户的耕地与山林进行集中连片流转。在现代农业发展中,要坚持“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产业化”的要求,并加大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力度,如运动休闲、文化创意、农家乐休闲观光农业等。要合理开发旅游景点,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统计进行设计包装、游客接待及配套设施建设等,实现集体经济组织旅游服务收入不断提升。

(三)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1. 充分集约资源空间。根据社区地域特点、群体需求,设立不同的工作室。例如将高密市姜庄镇王干坝社区定位为现代农业发展区,社区专门为此设立农资超市。旗台社区发挥周边企业多的优势,设立职工服务中心、社区工会、社区矫正中心等功能室;为职工就业、刑满释放人员提供一个交流、再就业、维权的平台。

2. 融合智慧产业发展。在社区设立相关管理中心,并聘请北京金和软件有限公司专业技术人员,开发社区便民服务系统软件,实现计生、社会保障、民政救助、规划建设、农业服务等所有一站式社区业务审批的网上办理。同时,利用便民服务电子大屏幕,对全镇10个社区进行全方位监控管理,实现各社区服务效能监督、民意调查访问、群众投诉受理、信息收集、社区干部考核等工作的一体化管理。

3. 特色功能策划有效利用。突出社区“民艺民俗”文化元素,设立扑灰年画与泥塑工作室,同时设立廉政工作室和理疗室,满足广大群众的健康预防咨询。另外实施集中办公,文书轮流坐班,方便群众,体现集中办公特色;围绕社区孝老敬亲先进人物,成立爱心志愿演艺团,体现孝德元素。在特色社区实体化的推进中,达到了“文化与科技互享”、“物质与精神同升”的效果,更大宽度的集约了办公资源,更大深度的开拓了地域有效资源,更大高度的贴近了百姓的日常生活。

(四)加大激励扶持

第一,在农村经济工作总体规划中纳入集体经济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认真做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划,将具体的指标确定下来,要求相关职能落实好,在立项、技术、信息及人才上做好扶持;第二,各级财政部门每年都要为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应加大对资金资源的整合力度,合理优化投入结构,将农业综合开发、乡镇企业发展、扶贫开发及农业产业化经营等资金逐步朝着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上倾斜。各金融机构要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贷款帮助,税收部门要给予村级兴办的集体企业及经营项目一定的税收减免;第三,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村干部给予适当奖励,提高村干部的报酬,促进集体经济的发展,实现严格的激励机制;第四,以联合开发、招商引资等方式发展并壮大集体经济,加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升集体经济收入。

(五)加强村级与社区组织建设

村集体经济相关政策篇8

关键词:矿山农村经济;生态农业;财政政策;扶持

目前,我国正处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在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下,村级集体经济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显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不仅是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重要经济任务,也是提高农村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实现基层社会持续稳定的重大政治问题,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樟村坪镇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宜昌市夷陵区樟村坪镇地处宜昌市夷陵区北部山区,矿产资源丰富,被称为“中国磷矿之乡”。近年来,该镇充分利用其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积极研究探索多种渠道、多种途径,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增强村级组织的经济实力,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该镇矿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些村级集体经济原有的收入渠道趋于萎缩,缺乏新的稳定的收入来源;一些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缓慢,而支出刚性很难抑制。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拉大;一些村集体经营管理不善,债务沉重的问题比较突出;对发展村集体经济思想认识、政策措施还不到位等等。以上问题的存在,导致樟村坪镇的部分村党群、干群关系紧张,影响了村级基层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因此,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如何创新思路发展矿区村级集体经济,已经成为樟村坪镇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樟村坪镇集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财政资金的扶持

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需要以充足的人力资金为支撑,离不开政府财政资金的大力扶持,政府在其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没有政府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将举步维艰。为此,樟村坪应该深入分析财政资金重点扶持的方面,立足地方特色实行生态农业项目化,充分争取扶持资金财政性,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快速发展。

(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争取政府政策支持

樟村坪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展基础较好,具备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条件。在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应该结合樟村坪农业发展实际,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生产经营项目,依靠特色农业和优势产品占领市场。政府应该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供多方面的政策服务,加强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政策支持力度。除此外,还应该积极引导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有效利用集体土地资源,并在法律、政策许可的条件下最大限度的放宽村集体土地资源开发经营的限制;鼓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盘活集体资产,提高利用现有集体资产开发经营的创收能力,政府要在项目审批、项目融资、税收等方面给予切实的扶持和支持。

(二)积极申报农业项目,争取政府财政扶持

村集体经济相关政策篇9

关键词:壮大;村集体;经济

中图分类号:F014.1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为了能够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让农村老百姓的生活更加富裕,经过多年的实践探求,本文对如何壮大村集体经济研究做出一些分析研究。

1 南安市2013年农村经济收入情况

南安市统计408个村(社区)截止2013年12月31日全市村集体资产总计278126万元,其中,货币资金61109万元、固定资产161336万元(含在建工程),负债129390万元(主要为土地补偿款)。2013年村集体总收入34578万元,其中,经营收入4871万元,发包及上交收入810万元,投资收益215万元,补助收入16653万元,其他收入12029万元;总支出28110万元。

2 南安市实施农村集体经济现状

南安市村级集体经济自农村税费改革以来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主要体现村集体经济还相当薄弱,集体积累较少,经济发展后劲不足,自我发展活力不足,不能满足农村基层建设、服务和管理的支出需要。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受到诸多条件的制约,虽然探索总结了一些有效的做法,但发展的层次和水平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村集体收不抵支,空壳村等现象还存在很多。上级补助收入已经占村集体收入48%,已经存在财政负担村集体运转的现象。

3 目前农村集体经济存在的不足之处

3.1 思想转变不够快,观念落后

村里的干部思想转变不够快,思想观念落后,导致很多农村经济发展跟不上潮流,导致了村资源的使用效率不高,很多村民对于集体经济的发展也不是很认可。

3.2 地处偏远的地方,缺乏政策的扶持

目前,很多村落由于地处偏远的地方,加上没有政策的扶持,因此在集体经济发展上无疑是非常不利的,加上目前很多农村信息比较闭塞,很多农村发展的空间并不是很大。

3.3 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渠道不畅,发展后劲不足

以前,全市每个乡镇都有村办企业,尽管收入效益低,但还有收入,随着集体企业改制,基本变为个体私营企业,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也随之大幅度减少,加上技术、资金、管理的缺乏,村级集体经济举步维艰,并且村集体收入用于村公益事业较多,集体积累较少。况且当前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启动资金筹集也十分困难,创办集体经济实体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3.4 发展村集 体经济的外部扶持不够

上级机关部门帮扶补助的力度不够,没有实质性举措,相关的帮扶政策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导致多年过去了,被帮扶的村、户还是老样子。基层基本上把精力集中到抓农村个私经济的发展和村民收入的增加上,扶贫工作也着重在扶持农户的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上,对于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则缺乏扶持,而且随着县乡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化,政府职能不断在转变,一些部门应履行的职能没有到位,对村级集体经济的考核监管形成了真空地带,一段时间处于无人管的地步。

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还和很多农村在发展产业上有很大的关系,农村要根据各自的优势发展自己的产业。农村除了在发展农村产业的时候还需要发展商品得到销售的正常渠道,这样才能够保证农村经济的稳定增收。

4 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措施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依然有很多的问题,不了解当地实际情况就盲目进行发展,这样不仅不会达到经济发展的目的,甚至会适得其反,因此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一定需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制定村的相关经济制度,然后进行多方面的尝试,最后找到最适合的方法。

4.1 村民和村干部都要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无论从其内涵、目的,还是经营方式、分配方式、发展途径等方面,都与改革前的传统农村集体经济有着重要区别。

4.2 利用法律手段,明确农村资源产权,做到开发资源促增收

农村集体资源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资本,也是村民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现阶段,对农村集体资源的有效管理是盘活现有资源、实现资源保值增值的关键和基础。所以对于农村经济而言,必须要做到农村资源的产权制度的制定,这样才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的发展。在资源产权明晰后,依照国家相关性政策、积极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因地制宜地创造开发有利条件,通过使用权入股、开发发包、自主经营等形式,有计划地开发利用,增加村集体收入。

4.3因地制宜,做好村集体资产经营

在开展农村集体经济创新模式的时候,鼓励把新农村建设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鼓励村集体通过新建商业店面、标准化厂房等出租,增加村级收入,盘活村集体闲置各类集体房产,通过租赁、承包、置换、联合开发等形式,提高存量资产利用的经济效益。

4.4 严格制度,规范管理,构建村民发展的制度平台

在集体经济发展的模式下,不仅仅是一味地增加经济的收入,对于村民素质的提高以及对于村民管理水平都需要有目的地进行培训。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努力提升村民的素质。

4.5 帮扶引导,加大政策扶持,凝聚工作合力

要加强政策扶持。政府加大资金扶持和投入,加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做好金融部门的协调工作,解决村集体经济无启动资金、无周转资金等困难。要优化技术服务。深入开展科技扶贫活动,定期送科技下乡,提供无偿服务,引导农村运用科技发展经济,增加技术含量,增强发展能力。要搞好经营。各结对挂钩帮扶单位,应切实履行职责,帮助完善村级生产设施,选好发展思路,增强其自身“造血”功能,逐步使村级集体经济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4.6 培养人才,提升素质,挖掘村民发展的人力资本

人才是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我国农村发展的最有利的保证。在集体经济的情况下,需要一些具备领导才能的人出现,可以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5 结束语

农村集体经济随着制度的完善以及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由于思想观念以及制度尚未完全的建立,以及农村干部存在自身腐败现象,因此农村集体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村集体经济相关政策篇1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对农村土地制度进行改革,虽然《土地管理法》实施以来一直提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但是收效甚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了:“系统总结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经验,逐步扩大试点,加快土地管理法修改,完善农村土地利用管理政策体系。”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既是有效破解“三农”问题的前提,也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本文通过作者多年从事农村土地管理工作经验,从农村土地利用及管理的现实情况入手,分析现行土地管理政策与实际脱节的原因,提出新形势下如何通过加强管理促进乡村振兴。

一、农村土地利用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土地利用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政策、法律的变更相应的手段和措施没能跟上,加上人们固有的思维模式和陈旧的观念,已经农村生产经营模式的改变造成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乡规划严重滞后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随意调整

    《城乡规划法》颁布前各地的规划主要是城市规划以及乡镇政府所在地规划,城乡规划法实施以后各地对规划的范围仍未改变,各级人民政府对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经费预算也是少的可怜,按照法律规定应与之相衔接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无论在编制过程还是修改调整都是土地行政主管部门闭门造车的结果,而且现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大量的未利用地规划为限制建设区。

2、多年以来农村集体土地任意征收

虽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条三款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用。”至今为止所有的法律、法规的征收的前提均是“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在现实工作中根本不考虑“公共利益是指涉及国家安全和广大社会公众福祉的利益[1]”,而是随意扩大范围致使大量的集体土地被征收,特别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大规划的乡镇企业转制使得大量集体建设用地被征收。

3、集体经济组织管理权逐渐弱化

“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管理模式除在少数乡村保留了取代队的村民组之外,多数村民组的管理权逐步为村集体所取代,而乡镇集体经济组织也是名存实亡,乡镇集体经济组织资产管理、使用、受益、处置权归集为乡镇政府,集体经济收入演变成乡镇财政收入。

    4、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缺乏可操作的认定标准[2]

一般情况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是指所覆盖区域农村户口的人员,但是由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城市近郊等经济发达区域增加人口为了解决“征地代劳”问题外来人口大量的流入,近些年个别生活较为富裕的农民为了能缴纳养老保险和子女升学将户口迁入城镇,以及国家关于农村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选举政策,加上各级政府出台的一些支持进城农民返乡、大中专毕业生和复原转业军人回乡的政策性文件,这些参与农村经济建设和集体资产管理的人员是否具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争议颇大。

5、农村村民建房实际情况

农村村民建房和城市人口买房没有多大区别,无房户、拥挤户一般情况下没钱建新房,只能逐步改善条件,经济条件好的农户也随着条件的变化不断地出建新房、卖旧房,但是由于《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二条四款规定:“农村村民出卖、出租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在实际的工作中真要是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来做的话农村村庄的变化就不会越来越大,也无从谈到经济的发展,所以各地普遍采取了一些变通的手法来处理此类事情。

6、各项普查、调查工作漏洞

城镇地籍调查、林业资源普查、集体建设用地调查和农村承包经营权确权等基础性工作都是对外招标后由社会中介机构承担,在不动产登记工作不指定中介机构前提下,拥有各项调查数据成果的中介机构将获得更多的利益,加上个部门之间资源不互通、成果不共享,社会中介机构借机获取利益严重的损害了集体经济组织及其广大成员的利益。

7、不动产登记未能全覆盖

而且不动产登记机构整合只是表面上的整合,一个窗口对外,对内仍是各自为政,国土资源部和住房城乡建设部2017年9月下发《关于房屋交易与不动产登记衔接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了房屋登记资料的移交时间,也做到了,但是土地登记的资料并未移交,而且部分市登记中心和市辖区登记分中心管辖权划分尚未划定,房地产交易业务并未按照规定期限办完的普遍存在,权力寻租留了空间。

8、卫片核查对违法的定性和确认十分混乱

规划执法坚持没有规划审批文件就是违法,土地执法认为没有用地手续就是违法,哪怕是设施农用地只要没备案就可以算作违法,根本不考虑当地风土人情和具体情况,国土资源系统的卫片执法检查和地籍变更调查更是严重脱钩,地籍部门不管实际情况直接将农用地变更建设用地,行政执法部门对违法定性、处置与上级机关检查验收不一致现象大量存在;而且行政机关之间没有配合和协作,重复工作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没能做到高效、便捷、文明执法。

9、政策文件没能有效的落实

近年来国家下发的鼓励进城农民工和高校毕业生、复员退役军人返乡支持农业政策,以及支持乡村旅游、发展休闲农业、制定乡村振兴规划等文件,各地政府只是转发文件,虽要求都是要求相关部门制定具体、有效的措施,但是既没有跟踪反馈结果、也没有出台新的文件和实施意见。

10、设施农业政策过于教条

农业设施不动产登记、抵押未能全面铺开,一直以来对于农业设施的权属是禁止转让的,严重的损害了广大农业生产者的合法权益,北方的蔬菜大棚和果树的看护房、规模化养殖禽舍还要是按照原国土资源部下发文件要求建造临时性设施明显是不可能的,因为那样根本起不到看护作用,因为看护房不仅要具备居住、储存农机具和生产资料、还要具备简单的加工、分拣等功能。

二、形成土地管理政策和实际工作脱节的主要原因

农村土地管理政策制定和实际工作的脱节主要原因是制定政策的人根本不了解农村、农业的实际情况,而且对于不同的地区农村、农业生产生活环境和条件是不同的,是不能制定统一的标准的,各级行政机关领导和工作人员固有的思维模式更是乡村振兴的阻碍。

1、决策前缺乏严肃认真的调查研究

各项政策性文件的起草人多属于学者,前往各地基层去调研接触的都是领导事先安排好的人,座谈也是讲好话、说套话,由于得到的数据并不真实,所以做出的结论、制定的政策也就脱离了实际,虽说目前法律的修改在政府网站公开征求了意见,但是真正能上网回复意见的很少是农民,即便有一些农村工作者和了解农村现状的人提出的意见往往也会被专家、学者所忽视,因为提出的意见没有可操作性,无法形成法律的约束力。

2、管理部门之间的要求差异过大

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部门各自不同的成熟程度以及对于规划不同的选用标准造成了目前“两规”在很多方面不协调的局面[3],两个部门在规划的编制和修改过程中未能相互协调造成了两规矛盾,使得土地征收和供应过程中出现断缺现象,土地执法、规划执法和城市综合执法之间本就存在执法冲突,由于两规之间不协调加上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和配合,致使各执法部门在履行职责时各自为政。

3、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政策差异过大

现实社会对土地的价值观促成了大量集体土地被征收,主要是因为土地征收“同地同价”政策并未真正落实,也就是说国家依法征收农民集体组织所有的土地所给予集体组织和农民的补偿价格与国家依法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价格相同[4]没能实现,正是由于在房屋、土地征收过程中补偿标准因国有和集体差异过大,而且集体土地在抵押贷款方面一直受到诸多限制,加上地方政府在土地征收后可以获得出让收益,使得大量的集体土地在不具备“公共利益”条件下被征收。

4、土地征收补偿制度不合理、落实不到位

虽《辽宁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对征收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等明确指出了应当给予土地补偿费和相应的安置补助费,但是实际工作中并未得到落实;征收属于高效农业的果蔬大棚仅仅是按照临近耕地计算土地补偿,附着物另算,并未考虑菜地开发、养护的付出;特别是在实施了区片地价以后,制定的区片标准较低,根本不切合实际,特别是近郊农民的利益受到了的损害较大。

5、基础性工作数据不真实

由于各项调查、普查工作均是以招标形式由社会中介机构负责,前期准备、人力物力投入、工作监督、资金拨付、结果验收等诸多环节存在大量人为因素,虽项目通过了验收但真实的结果往往不尽人意,调查数据仍大量保存在中介机构,未能将调查、普查的成果数字化,委托调查的机关只是存放了调查验收的相关资料,这些资料和成果并不能直接应用于实际工作。

6、集体土地所有权、使用权未能依法登记

集体土地所有权发证工作并未真正完成,权属调查结果不敢公开,所有权证书大量存放于国土部门档案室内,城镇地籍调查、乡村集体建设用地确权、农村承包经营权确权等数据未能做到整合,市辖区土地管理部门统一管理,不动产登记未能实施统一登记,致使不动产登记部门管理混乱、职责不清,对于工作衔接不动产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没能做到有效的沟通。

7、各行政机关领导的官本位思想严重

各行政机关领导的官本位思想和权力欲望严重,认为民不会、不能、也不敢和官斗,即便行政机关做错了反正有国家赔偿存在,没人会主动承认自己工作的失误,虽然中共中央、国务院要求行政执法重心下移,但是仍然出现了锦州市国土资源执法队伍人员、编制上收和锦州市城市管理监督执法队伍表面下沉的现象。

三、新形势下如何通过加强管理手段助力乡村振兴

中共中央在提出《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之后印发《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明确了自然资源部主要职责是:“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进行监管,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那么改革以后自然资源管理部门不仅要负责建立统一的空间规划管理体系,而且还要负责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进行监管、以及对空间规划体系的监督实施,虽然有效地解决了管理者“不到位、空间规划重叠等问题”,但是要想实现乡村振兴方略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1、适时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及国务院关于物流业、全域旅游发展等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根据农村集体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试点成果,在全面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后,进一步完善集体土地使用和管理的规定,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

2、做好调查和规划工作、全面向社会公开

以全国“一张图”为工作底图,结合全国第三次土地调查进一步核实农村土地使用现状,地方人民政府筹措资金按照法定程序编制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村庄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及时编制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和重要地块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及土地利用年度计划,规划和计划批准后应当面向社会公开规划文本、规划说明、批准文书及相关图件,以便查询和质疑。

3、全面开通行政审批、审核、备案网上办事系统

开通行政审批、审核、备案网上办事系统,使网上办事系统与行政审批大厅(中心)同时受理相关业务,全面实施一次性告知,网上受理的采取网上答复,线下受理的也可在网站进行查询,结果可以(加水印)采取直接打印,与线下索取法律文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4、全面实施涉法、涉访事项公开查询制度

实施信访案件、违法案件、行政确权等涉法、涉访事项从受理、立案、调查、到处理全过程公开制度,案卷内容全部网上公开,以减少人为因素对案件处理的影响,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5、为失地集体经济组织建立特殊的补偿机制

为《土地管理法》实施以来被征收土地的集体经济组织建立特殊的补偿机制,根据各集体经济组织被征收土地总数量、非公益性设施的比例建立补偿基金,资金由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负责筹措,以历年来征收的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土地管理费、土地出让收益和相关税收上收的比例分层为限,以县级政府为管理单元,主要用于集体经济组织及其剩余成员的新农村建设补贴(不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由市县人民政府负责。

6、规范设施农用地和支持农村、农业各项政策

 自然资源部会同农村农业部研究制定规范设施农用地和支持农村、农业各项政策,地方人民政府因地制宜的制定设施农用地具体实施方案,以及对于国家制定的支持农村、农业的各项政策制定相应的落实措施,避免因为没有具体措施使得群众认为国家政令不通。

7、尽快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

 尽快按照《物权法》要求完成不动产统一登记,理顺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和各分中心关系,全面开展不动产登记信息网上公开查询工作,将农业设施及其他附属设施纳入不动产登记范围,只要涉事人作出“地上附着物未改变”承诺即视为未改变,无需现场调查,可做事后监督,发现承诺内容为虚假信息的及时作出变更,并将其纳入社会联合惩戒的失信责任主体。

8、统一卫片执法检查和地籍变更调查口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