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集体资产管理条例十篇

时间:2023-09-13 17:17:50

村集体资产管理条例

村集体资产管理条例篇1

陕西省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条例最新版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防止资产流失,维护农村集体资产所有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乡(镇)、村、组集体经济组织资产的管理。

本条例所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指乡(镇)、村、组的成员以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形式组成的独立核算的社区合作经济组织。

依法注册登记的乡镇企业集体资产的管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的规定执行。

第三条 农村集体资产属于该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集体所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本组织农村集体资产有监督管理的权利和保护的义务。

农村集体资产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和损害。

第四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主体,对其所有的集体资产依法享有经营管理权。

村民委员会应当尊重集体经济组织依法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主权,村、组没有成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由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行使农村集体资产的经营管理权。

乡(镇)没有成立集体经济组织的,由乡(镇)人民政府指定的机构负责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

第五条 农村集体资产可以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采取多种方式经营,实现资产保值增值。

第六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按照民主管理的原则,建立健全成员大会或者成员代表大会制度,保障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行使对集体资产的知情权、决策权、监督权。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重视农村集体资产管理ぷ鳎加强组织协调,调动和;づ┟竦纳产积极性,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设立的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机构负责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日常指导和监督工作。

乡镇企业、国土资源、水利、林业行政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别对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依法指导和监督。

第二章 资产范围

第八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照法律规定,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本组织集体资产的权利。

第九条 农村集体资产包括:

(一)法律规定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集体所有的土地和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水面等资源性资产;

(二)通过公共积累、投资投劳形成的建筑物、机械设备、通讯工具、交通工具、牲畜、林木、果树、电力设施、水利设施、乡村道路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和其他公益设施;

(三)与其他单位和个人共同投资投劳形成的公益设施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占有的资产份额;

(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兴办或者兼并的企业资产,以及在联营、股份、股份合作、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企业和集资建设的项目中,按照投资份额拥有的资产和相应的增值资产;

(五)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拥有的现金、存款、有价证券和债权;

(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接受资助、捐赠和国家补助形成的资产;

(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拥有的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和其他无形资产;

(八)农业税附加、农业特产税附加资金和其他依法属于集体所有的资产。

第十条 农村集体资产权属发生争议,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以申请当地人民政府调解;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法律、法规对农村集体资产权属争议处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章 资产经营

第十一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建立健全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制度,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集体资产可以直接经营,也可以采取承包、租赁、参股、联营、股份合作、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的方式经营。

第十二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直接经营集体资产的,应当明确经营目标和经营责任,制定经营方案和管理制度。

第十三条 农村集体资产实行承包、租赁经营的,应当依照《陕西省农村集体经济承包合同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采取公开招标、投标的方式,确定经营者,依法签订承包合同或者租赁合同,合理确定承包金或者租金。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和个人承包、租赁集体资产的,集体经济组织可以依法要求其提供经济担保。

禁止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违反规定程序,利用职权压价发包或者低价出租,指定承包人、承租人。

第十四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参股、联营、股份合作、中外合资、中外合作方式经营集体资产的,应当进行清产核资,清理债权债务,并与合作方签订经营合同,明确资产份额,约定各方的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

第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对集体资产进行资产评估:

(一)以招标方式发包、出租集体资产的;

(二)以参股、联营、股份合作、中外合资、中外合作方式经营集体资产的;

(三)拍卖、转让集体资产的;

(四)集体经济组织合并、分设的;

(五)以集体资产抵押或者提供其他形式担保的;

(六)其他依法需要进行资产评估的。

第十六条 农村集体资产需要进行评估的,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委托依法取得农村集体资产评估资格的机构进行资产评估。资产评估的结果应当经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或者成员代表大会确认。

第十七条 土地和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水面等资源性资产的经营和使用,应当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合理开发利用,不得非法处分或者擅自改变用途。

第四章 资产管理

第十八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集体资产的职责:

(一)执行成员大会或者成员代表大会有关集体资产管理的决议、决定;

(二)依照法律、法规和本集体经济组织章程制定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制度;

(三)监督集体资产的使用和管理;

(四)定期公布集体资产的运营状况;

(五)负责集体资产其他日常管理工作。

第十九条 下列事项应当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或者成员代表大会讨论通过:

(一)年度财务预算、决算;

(二)确定或者改变集体资产经营方式;

(三)购置或者处分重要固定资产;

(四)决定重大生产投资或者大额举债;

(五)兴办集体公益事业所需开支;

(六)年度收益分配方案;

(七)其他有关集体资产管理的重大事项。

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或者成员代表大会同意,年度收益分配方案可以预留用于集体生产和公益事业的资金。

第二十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按照村合作经济组织会计科目建帐核算,各项收支应当有合法的原始凭证,严格审批各项支出,定期公布财务收支情况。

第二十一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设立集体资产登记帐簿,及时登记资产变动情况,定期进行资产清查。固定资产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提取折旧费。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按照集体资产报告制度,定期向乡(镇)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机构报送集体资产报表。

第二十二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会人员应当具备一定的财务会计专业知识,并取得相应的农民技术资格证书。任免财会人员应当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或者成员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并报乡(镇)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机构备案。

县、乡(镇)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机构应当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其管理农村集体资产的水平。

第二十三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和财会人员离任,应当在三十日内按照有关规定清交集体财产,移交帐务和财务手续,并保证会计帐簿、凭证和档案的完整。

第二十四条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侵占、私分、平调、截留、挪用农村集体资产。

第五章 资产监督

第二十五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建立健全民主监督制度,定期向本组织成员公布资产运营和财务收支情况,接受监督。集体经济组织的各项财务支出应当经民主理财小组审核,方可入帐报销。

第二十六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有权对集体资产的管理和使用状况提出质询,集体经济组织的管理人员应当予以答复。对答复有异议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可以向乡(镇)人民政府反映,乡(镇)人民政府应当进行调查处理。

第二十七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建立内部审计监督制度,可以组织取得相应的农民技术资格证书的人员定期对集体资产运营情况进行审计,也可以委托社会审计组织进行审计。

第二十八条 各级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机构是本级人民政府指导和监督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职能机构,负责农村集体资产的审计监督工作。

县级和乡(镇)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机构应当对乡(镇)、村、组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运营、财务收支、农业税附加和农业特产税附加资金使用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审计,对占用、使用集体资产的单位进行专项审计。审计结果应当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公布。

乡(镇)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机构应当对离任的集体经济组织主要负责人进行离任审计,并将审计结果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公布。对审计结果提出异议的,由县级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机构进行复审。

第二十九条 乡(镇)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机构审计发现资产财务管理不规范的,应当指导其改正和完善;发现集体经济组织管理人员有严重违反资产财务管理制度的,应当向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提出处理意见;发现有犯罪嫌疑的,应当交由司法机关处理。

第三十条 县级和乡(镇)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机构开展业务活动所需经费,应当列入本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造成集体资产损失的,应当依法赔偿,并对直接责任人处以损失金额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

(一)利用职权压价发包或者低价出租集体资产或者非法确定承包人、承租人的;

(二)应当进行资产评估而未评估的;

(三)平调、截留集体资产的。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财会人员离任未按规定清交集体财产,移交帐务和财务手续的,由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并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或者隐匿、销毁会计帐簿、凭证和档案的,吊销农民技术资格证书,可并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侵占、私分、挪用农村集体资产尚未构成犯罪的,由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归还,不能归还原物的,应当作价赔偿,造成集体资产损坏的,应当责令恢复原状或者按照现行价予以赔偿;并可以对直接责任人处以侵占、私分、挪用金额百分之十以上百分之三十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其他法律、法规有行政处罚规定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

第三十五条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作出吊销农民技术资格证书或者五千元以上罚款的处罚,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六条 国家工作人员在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赔偿损失;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七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农村集体资产清查农村集体资产是广大农民多年来辛勤劳动积累的成果,是发展农村经济和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农村集体资产清查重要物质基础。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受国家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目前,我县农村很多地方对村集体资产管理较为薄弱,存在集体资产底数不清、产权关系不明、资产闲置、损失浪费和被侵占流失(有的被低价承包、变卖)等问题,集体资产利用率不高。

为摸清和准确掌握我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资产的状况,明晰资产所有权,加强集体资产管理,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根据我县年内有1/3的村集体收入超过20万元的目标要求,决定对我县的农村集体资产状况重新进行一次清查登记,盘活集体资产,确保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维护好广大农民的利益。

1、精心组织

农村集体资产清查登记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情况复杂,各乡镇(场)、农村集体资产清查东海经济开发区要切实加强领导,确保这次清查登记工作能够圆满完成。首先要成立组织。要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农经工作领导任副组长,有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集体资产清查登记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对这项工作的组织、监督和检查,农经站、财政所、国土所、司法所等单位要密切配合。

其次要做好工作方案。认真学习相关文件,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订资产清查登记的具体实施方案,实施方案要报县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办公室备案。第三要树立时间观念。要在全县规定的时间内圆满完成这次农村集体资产清查登记工作,确保农村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2、严肃纪律

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如实反映村集体资产管理状况和存在问题,不得瞒报虚报。对于资产清查工作中出现的违纪违法行为,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

村集体资产管理条例篇2

为进一步规范本区撤制村、队集体资产的处置行为,稳妥做好撤制村、队集体资产的处置工作,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建制村、队的撤制条件和集体资产处置的适用政策

根据市政府有关文件规定:被征地单位的土地被全部征用的或者征地后剩余的实际面积,按实际农业人口比例计算,人均不足0.2亩的,可以撤销被征地单位建制,但经市人民政府另行批准的除外。

凡在本区行政区域范围内年9月1日起,经区(县)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建制的村、队,其集体资产处置时,应当按照《市人民政府关于<市撤制村、队集体资产处置暂行办法>的通知》(府发〔〕34号)、《市人民政府批转市农委关于〈市撤制村、队集体资产处置暂行办法〉补充意见的通知》(府发〔〕55号)以及《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农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府办[]3号)文件及本意见办理。

年9月1日之前被批准撤制并资产已处置的村、队,其集体资产处置不能按上述市政府文件和本意见追溯并重新分配。

二、撤制村、队资产处置工作的组织领导

符合撤制条件的村、队,由所在镇政府依据区有关职能部门的审核意见,向区人民政府提出撤制村、队请示,区人民政府下达撤制村、队批文。

撤制村、队所在镇(含工业区,下同)应建立撤制工作领导小组。撤制工作领导小组由镇主要领导任组长,镇政府办公室、镇集体资产管理、财政、土地、监察、审计、等部门的负责人和撤制村、队集体经济组织的负责人为小组成员,负责指导、规范、协调撤制村、队集体资产的处置工作,并负责审批及上报撤制村、队的集体资产处置方案。

撤制村、队,应当建立撤制工作小组。由村党支部书记、镇集体资产管理部门负责人牵头组建,由村党支部、村(队)集体经济组织管理人员和村(队)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代表组成。其中:村(队)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代表的比例不得低于三分之一,代表由村(队)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撤制工作小组根据村(队)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大会的授权,负责处置村(队)集体资产的具体工作。

撤制村、队集体资产处置总体方案,经镇撤制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后,应当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确认后报区集体资产管理部门备案。

村民会议应由本村十八周岁以上村民过半数参加,所作决定应当经到会人员过半数通过。村民代表会议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出席,所作决定以全体村民代表过半数通过。

三、撤制村、队集体资产处置的工作程序

撤制村、队集体资产处置工作应按如下程序进行:建立镇撤制工作领导小组(村撤制工作小组)召开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会议(宣传有关政策、撤制决定、工作程序)清产核资产权界定、资产评估、确认清理入社原始股金、确定分配对象、清理核实分配对象的农龄制订资产处置方案和股权管理章程村务公开、征求成员意见向上级部门报批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确认后进行股权量化或货币分配资料归档(由镇集体资产管理部门负责)。

整个工作程序中有两个环节必须报区集体资产管理部门:第一个环节是资产评估结果经集体经济组织确认后,必须报区集体资产管理部门鉴证备案;第二个环节是集体资产处置总体方案必须上报区集体资产管理部门审核后方可兑现。

四、撤制村、队集体资产的清产核资、界定与评估及确认

撤制村、队处置集体资产前,必须严格进行清产核资、产权界定和资产评估,认真核实撤制村、队的集体资产,不得弄虚作假,。

产权界定中,撤制村、队集体经济组织所属企业中由各级政府以调拨款物等形式所形成的资产,以及土地非农化的增值资金和享受国家有关扶持政策形成的集体资产等,先界定到镇集体经济组织名下,然后由区、镇两级集体资产管理部门按有关国家政策界定其产权归属。对界定给镇集体经济组织的所有资产,可用于发展镇集体经济和社会公益事业;凡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各类法人和自然人的投资资本及其投资收益,应当界定给原出资人。

撤制村、队集体资产的评估,必须由取得资产评估资格的评估机构进行。受委托的资产评估机构应当依法对撤制村、队集体资产的价值进行评定和估算,并提出资产评估结果报告书。

撤制村、队集体资产的评估结果报告书,首先交镇集体资产管理部门审核,并向撤制村、队集体经济组织提出书面审核意见;然后由村、队集体经济组织确认,确认书由村、队撤制工作小组组长签名并加盖撤制工作小组公章;最后报区集体资产管理部门鉴证备案。

五、撤制村、队集体资产处置的分配对象和分配依据

撤制村、队集体资产处置中可以享受分配的对象是:自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之日起至批准撤制之日期间,户口在村、劳动在队(含在镇、村集体企业务工和从事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其参加劳动累计三年以上(含三年)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

分配以参加劳动时间为依据,参加劳动时间以年度为计算单位,不满半年的按半年计算,满半年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

六、撤制村、队集体资产的处置顺序及补偿办法

撤制村、队集体经济组织有条件继续生产的,其集体资产在按照规定提取统筹金后,应当主要以股权形式全部量化到村、队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个人,以股份制、合作社等形式发展经济。

在处置撤制村、队集体资产之前,应当进行当年收益分配。

撤制村、队的集体资产经评估确认后,按以下资产处置顺序补偿:

(一)按5%至10%的比例从资产总额中提取统筹基金,用于解决撤制工作中的遗留问题。统筹基金由撤制村、队所在的镇集体资产管理部门负责管理,实行专款专用。

(二)征地建设单位支付的青苗、树木、花卉等补偿费,属于集体部分的列入当年收益分配。

(三)征地建设单位支付的农田基本设施、道路、仓库、场地、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交通运输工具等固定资产的补偿费,按照“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处置。

(四)撤制村、队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加入合作社的原始股金,应当按照股金原额退还,原始股金的红利分配可以按原额10倍至15倍的比例,以现金方式兑现。

(五)依法取得的土地补偿费:撤制队按40%归队所有、30%上缴村、30%上缴镇;撤制村按50%归村所有、50%上缴镇。上缴村、镇的土地补偿费作为村、镇集体经济组织的公积金收入。

(六)以上各项处置后的剩余资产,如有经济实体,并有条件继续组织生产的,可以股权形式全部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个人;资产额度较小、且不具备组建新的经济实体条件的,可以货币形式量化,分配给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个人。

七、附则

(一)撤制村、队集体资产处置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复杂工作,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各镇应稳妥开展这项工作,成熟一个,撤制一个。在具体实施中根据本意见制定具体实施细则。撤制村、队因资产界定、处置等引起的纠纷,由镇人民政府负责协调处理。

村集体资产管理条例篇3

【关键词】南平市 林权流转政策 现实需求

一、南平市林业资源基本情况

南平市地处福建省北部,位于武夷山脉东南坡,闽浙赣三省交界处。东与宁德地区相邻,南与三明市交界,西与江西省相连,北与江西、浙江省接壤。南平市现辖邵武、建瓯、建阳、武夷山四个市和顺昌、浦城、光泽、松溪、政和五个县。行政区划为52个乡,76个镇,14个街道办事处。共设1615个行政村。南平市土地总面积26311平方公里,占福建省总面积121501平方公里的21.65%,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典型丘陵山区。南平市现有土地总面积3946.7万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3259.2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2.58%;非林业用地面积687.61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7.42%。全市林业用地面积共有3259.2万亩,其中乡(镇)集体面积2824.0万亩,占林业用地总面积的86.65%;国有采育场面积308.9万亩,占9.48%;国有林场面积108.0万亩,占3.31%;其它国有面积18.3万亩,占0.56%。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2946.2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90.40%;疏林地面积17.8万亩,占0.55;灌木林地面积89.0万亩,占2.73;未成林造林地面积78.7万亩,占2.41%;苗圃地面积1382亩,占0.004%;无(立木)林地面积127.3万亩,占3.90%。林业用地各类面积比重统计如下表:

林业用地各类面积比重统计表(略)

截至2005年底,全市林业用地面积3259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2.6%,有林地面积2946万亩,占全省的23.4%.其中商品用材林1487万亩,占有林地的50.5%;生态公益林836.67万亩,占有林地的28.4%(占林业用地的25.67%);竹林550万亩。此外,南平市生态公益林、商品林、兼用林面积及所占比例如下表:

生态公益林、商品林、兼用林面积比重统计表(略)

从南平市的基本情况不难看出,南平市的经济收入主要是靠林业,林业发展对南平市的发展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南平市于2005年,实现全社会林业总产值110.2亿元,增长11.6%,其中工业产值63.5亿元,增长15.8%;在工业产值中,规模以上产值54.8亿元,增长17.8%.商品材产量260万立方米,毛竹产量6200万根,人造板产量110万立方米。

二、南平市林权制度改革基本情况

根据南平市的基本情况,南平市的森林资源在所有制性质上主要是集体所有林,全市86%的林地属于集体所有。因此南平市乃至整个福建省自2003年以来的林权制度改革主要是针对集体林林权进行改革。南平市根据福建省的部署,于2003年以来开展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围绕“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的改革主要内容,在保持林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进一步明晰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落实和完善以家庭承包为主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集体林经营体制,实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和“耕者有其山,权利平等”的目标,建立经营主体多元化,权、责、利相统一的集体林经营管理新机制。

南平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范围主要是以下五个方面:一是集体林中的商品林(包括经济林)和可供开发的山地。二是对生态公益林,采用聘用护林员或托管等办法,落实管护责任制,并发(换)林权证。三是对已明晰权属的自留山、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竹林、经济林及国有、外资、民营企事业等单位和个人依据合同租赁、转让的集体林,予以稳定,经核实予以登记,发(换)全国统一式样的林权证书。四是凡权属有争议的林木、林地暂不列入改革的范围。对已租赁承包的山林,严格履行原合同,经清理核实产权后,给予办理林权转移手续,并发放林权证。五是为确保村集体收入在短期内不产生大的波动,对有条件的行政村,允许预留不超过10%的商品林由村集体经营。

南平市集体林改革范围主要分为两大块:商品林和生态林,分别占到1886.75万亩和720.8万亩。其中商品林改革主要以6种形式推进。一是责任承包,风险抵押。其做法是将集体林地使用权和林木经营权以合同形式明晰到户或联户经营,林地使用权和林木经营权在承包期内归承包者,收益按合同规定分成,并按合同规定退回或扣留押金。二是折价转让。根据不同的林分,以亩评估作价,有偿转让给村民和单位经营。三是村民小组或自然村联户经营。将现有林无偿划转到村民小组或自然村,村民自愿结合,联户经营,收益时村集体按比例或固定提成,其他由村民小组或自然村内部实施分配。四是乡村集体林场经营。林木属集体所有,由专业林场经营管理。五是分山到户,股份经营。把山林按人口平均分配到户,分户或股份经营,主伐时与村委会实行比例分成,村民得大头。六是迹地和荒山租赁造林。对采伐迹地、火烧迹地、零星荒山按“谁造谁有谁受益”的原则,实行公开招标、联户合作等形式将林地租赁给林农造林。

南平市林权制度改革截止2006年7月,共完成集体林权改革面积1992.2万亩,占集体商品林面积的99.7%。累计完成林权登记面积2593.1万亩,其中商品林1985.4万亩,占集体商品林面积的99.3%;发证面积2026.5万亩,其中商品林1685.0万亩,占集体商品林面积的84.3%;全市发证119774本,其中商品林发证112695本。全市共完成县检查验收村1570个,占应改村的96.2%,全市10个县(市、区)全部通过省市联合检查验收组的验收。同时在试点的基础上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配套措施建设。

南平市自2003年以来开展的林权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明晰所有权、落实经营权。在保持林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将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和经营权落实到户或者经营主体。二是开展林权登记,发(换)林权证,维护林业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三是建立规范有序的林木所有权、林地使用权流转机制。要建立一个规范有序的活立木市场,营造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保证活立木市场的健康发展,保护林农的基本权益。截止2006年7月,可以说南平市的林权制度改革的前两项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在林权制度改革问题上,紧接着要做的便是如何建立规范有序的林木所有权、林地使用权流转机制。

三、南平市林权流转现象存在的实例分析

因为南平市林权改革的第一阶段主要是清晰林权,因此林权流转的案例不是太多。在林权改革的第一阶段,林权流转的案例主要是集体组织转让集体林,而由林农承包集体林之后将森林资源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现象极其少见。当然,林农承包集体林后,因经营林业所获得的收益而将其收益进行交易即林木所有权的交易则是非常频繁。但是,我们认为,在林权流转中,需着重分析的恰是林地使用权以及森林资源使用权流转的现象,因为林地及其森林资源使用权的流转关注的不仅是森林资源的使用价值,更需要关注的是森林资源本来具有的生态价值。南平市林权流转现象存在的实例分析,将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从具体实例着手分析,一是从制度建设方面分析。据我们的实际调查,前者将以南平市延平区太平镇曾厝村集体林转让为实例进行分析。后者将以延平区林业局《关于延平区村集体森林资源转让民主监督工作实施意见》从制度角度进行分析。

(一)南平市延平区太平镇曾厝村(以下简称曾厝村)集体林转让实例分析

1.曾厝村集体林转让情况简介

曾厝村在林权改革中于2004年底转让集体林林木山场两片:一片是彩洋峡,一片是大中段。该两片山场情况如下表:(略)

曾厝村转让彩洋峡、大中段两片集体林是经过村两委研究决定,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采用招投标方式进行的。转让遵循资源、公开、平等、有偿原则,与中标者签订转让协议。协议约定:根据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林改文件精神,林权权利申请人为受让方签约人,受让方签约人提交本人身份证明和有权利共有人签名载明委托事项和权限委托书、转让合同,按《申请办理山林权属变更登记发证工作程序》办理确权发证事宜;经营期限为14年。此外,曾厝村还对该两片林场转让期限到期后的归属问题作了决定:转让山场采伐迹地退让后,归山场所在小组经营。曾厝村对转让所得资金的用途也作了明确规定:转让青山所得资金用于村水泥路、自来水、学校等公益事业建设。

2.曾厝村集体林转让分析评价

该起曾厝村集体林转让无疑是成功的,无论是集体林的经营还是村民的收益,甚至转让过程的规范有序。曾厝村只是福建省千千万万个自然村或者行政村之一,曾厝村转让集体林卖青山的行为的只是自林权制度改革以来发生的千万个青山买卖的案例之一。但是,这起曾厝村转让集体林的实例,却给我们带来不少的启示:

其一,曾厝村集体林转让是在林权流转法律以及政策几乎是空白的情况下进行的。曾厝村于2004年转让其村属的彩洋峡、大中段两片集体林,当时从法律规范层面上讲,只有《森林法》第十五条就林权流转问题作了非常原则性的规定,另外《农村土地承包法》明确规定了农用地之一林地的承包经营权可以转让。从政策层面上或者行政法规方面来讲,曾厝村该起集体林转让实质上所能依据的只是2003年未修订的《福建省森林资源转让条例》以及延平区林业局于2003年作出的政策《关于延平区村级集体森林资源转让民主监督工作实施意见》。因此,曾厝村该起集体林成功转让的案例对林权流转尤其是集体林转让中森林资源使用权转让以集体为转让方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本,同时也预示了林权流转政策的出台的紧迫性。

其二,曾厝村该起集体林林权转让的案例是发生在福建省自2003年林权改革中的,是森林资源使用权优化使用的一个典型范例。曾厝村的基本情况是:全村有2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260户,总人口1057人,其中户口在册的1018人,户口不在册36人,享受22周岁以上45周岁以下男性未婚的优惠政策多分一份责任山36人。全村林业用地13578亩,其中生态林2388亩,商品林11179亩,插花在本村的外村山林138亩,本村插花在外村的山林1997亩。没有纠纷山场和建设项目规划用地。曾厝村应明晰产权面积11179亩。曾厝村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集体林转让的也仅仅是出卖彩洋峡和大中段两片山林。曾厝村在转让集体林中所占比例是极少的,但是曾厝村根据《村民组织法》的相关规定,实行民主决议,招投标方式创造性的实施了集体林转让以集体组织为转让方的林权流转的一成功范例。并且还对该两片集体林转让自受让方经营期限到期后的处理方式也经过村民代表大会作出了决议:“我村共转让青山2片858亩,转让山场采伐迹地退让后,作为本村预留地,实行小组合作经营,按第二个轮伐期承包”。这便为森林资源使用权受让方使用到期后也作出了规定,避免了期限届满后可能产生的纠纷,为森林资源的经营者提供了契约的预期。

其三,曾厝村彩洋峡和大中段集体林转让的做法也可以为小组或者联户承包经营管理的集体用材林就其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提供相应的参考。曾厝村在福建省自2003年来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大背景下进行的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应明晰林权产权的面积为11179亩。其中除了彩洋峡和大中段之外,其余的主要是确权发放林权证。曾厝村集体林权改革主要方式之一是集体用材林股份承包管护。集体用材林股份承包管护的做法是:先由村委将村划分为五个村民小组,把全村集体用材林也分成五大块,先分至五个村民小组,各个村民小组再将山场分解到各个小组或者联户进行承包管护经营。集体用材林股份承包管护的主体是小组或者联户,因此,在没有完善的林权流转政策的背景下,曾厝村彩洋峡和大中段集体林转让的做法也可以为小组或者联户承包经营管理的集体用材林就其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提供相应的参考。

(二)延平区林业局《关于延平区村集体森林资源转让民主监督工作实施意见》分析

在林权改革进程中,延平区林业局于2003年7月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福建省森林资源转让条例》,规范集体林木所有权,林地使用权转让行为,建立健全村集体森林资源转让民主监督机制,防止村集体森林资产流失和村民利益受到损害,促进村林业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结合延平区实际,制订了《关于延平区村级集体森林资源转让民主监督工作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对民主监督的组织、监督的范围、监督的重点、监督的办法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并且为村级集体森林资源转让所需要的一些格式文件以附件的形式作出了范例。该《意见》及其附件为林权流转提供了较为具体的政策依据以及林权流转可供操作的相应规则。

例如《意见》明确规定了监督的重点为:

1.确认转让的集体森林资源是否属于《福建省森林资源转让条例》所禁止转让的范围。

2.集体森林资源的转让是否依法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未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的转让方案不准实施。

3.森林资源的评估是否由具体相应评估资格的机构进行。

4.集体森林资源转让是否按《福建省森林资源转让条例》规定的程序进行拍卖、招标、协议。无论采取哪种方式,在发出拍卖、招标、协议的通告前应将具体方案在村内公示10日以上,实施后应将拍卖、招标、协议的结果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5.集体森林资源转让是否按《福建省森林资源转让条例》规定签订规范的合同,《条例》明确的合同六个方面的主要条款是否完整。择、权、利是否明确。

6、对违反《条例》规定的程序进行集体森林资源转让的,村委会是否向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要求按《条例》规定不予办理林权变更和林木采伐许可证。

7.转让方或受让方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负责人是否有营私舞弊、行贿受贿、贪污挪用行为。

8.林业主管部门受理林权变更登记申请,在本村公告期限内是否出现异议,并对此进行调查和向上级反馈。

再例如在其附加四中规定村集体森林资源转让报审流程图:

1.村委会形成书面申请材料。

2.村向林业站报审拟转让山林。

3.林业站核实转让山林并签署意见。

4.村向乡镇呈报山林转让申请材料。

5.乡镇审核并批准向林业主管部门报审。

6.村向县级林业主管部门承包转让申请。

7.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并批复申请。

8.村向乡镇报告报审批复意见。

9.乡镇正式批准山林转让方案。

10.村提前一个月发出山林转让通告。

还再如在其附件五中提供了森林资源转让合同的范本,在合同范本中就合同的基本条款作出了可供参考的格式规范。

《意见》及其附件在没有更加细致的政策规范下,为林权流的规范有序转提供了较为具体的政策依据以及林权流转可供操作的相应规则。但同时该《意见》的制订也反映了以下问题亟待解决:

其一,林权流转政策规范除了《福建省森林资源转让条例》之外,需要更加具体的林权流转政策,以便于为林权流转提供更好的林权流转政策方面的支持。

其二,《意见》规范的仅仅是村级集体森林资源转让的问题,而对于其他性质的林权流转则没有规范,例如林地承包经营权的转让则是在一定程度上是缺乏相应政策规范的,尽管有《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存在,但是《农村土地承包法》调整的对象主要是农用地的承包与使用问题,而对于林地的承包以及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则仅仅是部分适用或者参考适用。

其三,在《意见》附件五森林资源转让合同规定的基本条款中,有些条款在性质定性还有待商榷。例如例如合同范本规定的必备条款第三项:“转让期限及所有权的转移:本合同有效期:自合同签订之日起至止。森林资源的所有权自合同签订之日起由甲方转移给乙方。”这里所指的“森林资源的所有权”便是不科学的,因为根据我国宪法规定:森林资源所有权是属于国家的或者集体的,森林资源所有权是禁止转让的。能够转让的只是林地使用权或者森林资源使用权或者林木所有权。

(三)小结

通过对南平市延平区太平镇曾厝村集体林转让实例以及延平区林业局《关于延平区村集体森林资源转让民主监督工作实施意见》分析评价,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深化林权制度改革中,为使林权流转规范有序,保护林权流转各方的合法权益,林权流转政策的急需出台是必须的,也是很紧迫的。

四、南平市林权流转非规范因素的剖析

明晰产权是林权改革的第一步,要使森林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快速发展,还必须使林地能流动起来。福建省《关于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提出,要遵循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的原则,在集体林地所有权性质、林地用途不变的前提下,根据林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鼓励林木所有权、林地使用权有序流转,引导林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森林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林业经营规模化、集约化。为了规范林权流转,福建各地都成立了林权登记管理中心,形成了多种流转形式:既可流转活立木,也可流转采伐权;既可流转采伐后的迹地使用权,也可以林权入股合作经营。流转权放开后,一批大企业、大财团纷纷投资山区林业,许多地方非公造林比重已达90%以上。如南平市所辖的邵武市林改以来建立了42家木竹加工企业,其中龙头企业18家,投资亿元以上企业4家。永安市目前已组建各类股份合作林场、家庭林场63个,其中经营面积3000亩以上的24个。家庭联合经营、委托经营、合作经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新型经营实体,正成为该省林业生产中的主力军。

南平市集体林权制度的深化改革发生的林权流转现在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规范性不够。现在南平市林权流转所能依据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主要是1995年的国家林业局、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关于森林资源资产产权变动有关问题的规范意见》、199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2002年的《农村土地承包法》、2003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以及2005年的《福建省森林资源转让条例》等,而这些规定对林权流转固然有一定的政策法律的依据作用,但是对于千变万化的林权流转现象来说,这些政策因为制定的时代背景已不同于现今时代,因此有很多规范还需要继续完善探讨。林权流转中,尽管村委、村民小组或者林农在林权流转中自行创造性进行林权改革以及县级政府以及政府部门如林业局为林权流转创立林权流转政策规范,但是由于没有全国统一的林权流转政策规范,所以即使林权流转自林权制度深化改革明晰产权之后频繁发生,也是很难从制度上稳定林权流转的规范有序的进行,以及维护林权流转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规范林权流转是南平市林权体制深化改革中配套措施改革措施之一。为此,南平市人民政府于2006年3月25日颁发了南政[2006]综87号文件:《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规范集体林地林木流转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该《通知》规定了集体林地林木流转的范围、集体林地林木流转的原则、集体林地林木流转的分类处理办法、加强对集体林地林木流转的组织领导。

《通知》确定的集体林地林木流转的原则有四项:

1.坚持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家庭承包方式为主的原则。

2.坚持依法依规流转的原则。

3.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4.坚持使用林地必须缴纳林地使用费的原则。

《通知》对集体林地林木流转的分类处理办法为:

1.现在仍由村集体经营的商品林地林木,流转时应严格按照2005年12月1日开始实施的《福建省森林资源转让条例》的规定执行,集体森林资源流转及其流转方式、流转保留价等,应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属集体林地使用权流转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个人的,还应当报乡(镇)人民政府批准。

2.对前期集体林地林木流转过程中的遗留问题,按照以下办法处理:

(1)原发包合同到期的毛竹山、经济林和采伐迹地、火烧迹地重新流转时,严格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落实到户、联户或其他经营实体经营;引导农户通过林地使用权入股、合作等形式,实现规模经营,提高林地林用率和经济效益,并通过林权证抵押贷款解决农户暂时出现的困难,防止对林地依赖性强的林农无山经营。确实需要对外流转的,必须经本村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并报乡(镇)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2)已经流转的商品林木,属依法签订合同的,应当加以维护;属“暗箱操作”、“以权谋私”违反法定程序签订流转合同的,经调查核实确属违法违规的,依法予以处理;对因流转合同引发的纠纷,引导村民依法通过诉讼渠道解决。

(3)法律法规禁止流转的森林资源(如生态公益林),如果已经流转的,其流转合同一律无效。2005年由于调整重点生态公益林区位,对商品林被调整为生态林的,如果已经按商品林进行流转并依法签订合同的,视为有效,但要按照生态林进行管理;对生态林被调整为商品林的,如果已经按生态林进行流转的,视为无效,林权单位有权依法收回,重新进行发包。

可以肯定的是《通知》为南平市林权流转提供了政策的依据,但是《通知》毕竟只是一地级市的政策,其效力范围及其作用极其有限,不能突破法律以及上级的政策法规确定的规范范围。例如《通知》关于集体林地林木流转的原则之一是“坚持依法依规流转的原则。”该原则要求:“严格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村民阻止法》和《福建省森林资源转让条例》的规定进行流转。”《福建省森林资源转让条例》关于林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规定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林地使用权的流转,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尽管《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章第五节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作出了明确的较为细致的规定,但是《农村土地承包法》是关于农用地承包以及农用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规范,虽然林地也归属为农用地的一类,但是对于林地的承包经营权流转而直接适用于以耕地为主的农用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是否恰当,则是一个急需探讨的问题。因此,为规范林权流转,现实是急需科学合理的林权流转政策的出台。当然,2005年福建省修订的《福建省森林资源转让条例》为福建省林权流转提供了地方性法规。

五、结语:林权流转政策的现实需求

福建省自2003年进行深化林权制度改革明晰了林业产权。林业产权明晰之后,为了放活经营权,实现森林资源资产与市场要素、资源要素的有机结合,缩短林业的经营收益期,促进林业的规模经营,必须进一步完善和建立规范有序的林权流转机制。因此,林权流转政策的出台及其完善便是现实的紧迫需要。而且,正如本章分析,南平市的林权制度深化改革也从实践中实证了这一紧迫需要。再如,南平市所辖建瓯市在进一步林权改革中也明确提出“进一步完善林权流转机制。”并论述道:“产权明晰之后,必须进一步完善和建立规范有序的林权流转机制,通过合理有序的流转,实现森林资源资产与市场要素、资源要素的有机结合,缩短林业的经营收益期,促进林业的规模经营。2006年,我市将根据《福建省森林资源流转条例》进一步完善林权流转机制。一是对国有、集体资源的流转,重点把好森林资源评估、村民代表会议决议、乡镇人民政府批准、公开招投标和符合转让范围等五个方面的审核关,防止森林资源非法流转。二是进一步明确森林资源评估机构的性质、职责和服务范围,为国有单位、乡(镇)集体或个人委托办理森林资源评估业务提供优质服务。三是拓宽森林资源流转、交易的信息采集和渠道,组建森林资源公开招投标、拍卖的交易的平台。四是将林权登记发证以及林权证注销、变更业务纳入日常化、规范化管理,及时为广大林业经营者提供周到、优质的服务”。南平市所辖的延平区人民政府于2006年4月8日所作的《南平市延平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总结》关于下一步的工作打算也明确表示:“认真宣传和贯彻执行新修订的《福建省森林资源流转条例》,进一步规范森林资源流转的评估、监督及档案管理。”

注释与参考文献

资料来源1996年南平市森里资源调查报告第23页。

该数据来源于2006年7月24日南平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情况汇报。

资料来源1996年南平市森里资源调查报告第32页。

该数据来源于2006年7月24日南平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情况汇报。

数据来源于《中共南平市委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南委[2003]77号)》文件。

南平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编:《南平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有关问题解答(二)2003年10月》第2页。

曾厝村集体林转让情况简介根据曾厝村2004年11月23日党员、村民代表大会山场转让大会会议纪要以及村集体《转让集体林(卖青山)确权发证办法》等内容整理而成。

需指出的是曾厝村的村集体林的转让实质上不是林地承包经营权的转让,而是村委将其所有的集体林的森林资源的使用权转让,这点上实际上是与《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关系不是很强。

太平镇曾厝村村民委员会于2004年5月制定的《太平镇曾厝村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第4页。

曾厝村林权改革确权方式主要是这种方式,其他的还有毛竹林责任山确权发证办法、自留山问题处理及确权换证办法、生态林承包管护及确权发证办法、转让青山确权发证办法、“插花山”和国有林、南纸投资山确权发证办法等。

村集体资产管理条例篇4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农民承担费用,是指除缴纳税金,完成国家农产品定购任务外,依照法律、法规所承担的村提留、乡(含镇,下同)统筹费和经国务院、省人民政府及国务院、省人民政府有审批权的部门批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集资、基金等费用;所称劳务,是指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

承担前款规定的各项费用和劳务,是农民应尽的义务。除此之外,要求农民无偿提供任何财力、物力和劳务的,均为非法行为,农民有权拒绝。

第三条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和个人,均须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以下简称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工作。

乡人民政府主管本乡范围内的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日常工作由乡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负责。

各级监察、审计、物价、财政、工商、税务、公安等部门,应按各自职能协助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做好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构的建设,配备政治素质好,熟悉法律、法规和政策业务的人员,并保证必要的经费开支。

第六条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的职责:

(一)宣传、贯彻国家有关农民负担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二)会同有关部门审核涉及农民负担的文件;

(三)审核村提留、乡统筹费和农村义务工、劳动积累工的预、决算方案,并对其执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四)培训农民负担监督管理人员;

(五)会同有关部门查处涉及农民负担的案件;

(六)及时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农民负担情况。

第七条乡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负责统一征收、集中管理乡统筹费,并负责对村提留、乡统筹费和农村义务工、劳动积累工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第八条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在执行公务中,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查阅与农民负担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了解其他有关情况;

(二)要求被检查单位和有关人员报送与农民负担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及其他必要情况;

(三)责令有关人员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就涉及农民负担事项的问题作出解释和说明;

(四)责令被检查单位和有关人员停止损害农民合法权益的行为。

第九条农民承担的村提留、乡统筹费,属于集体经济组织内全体农民集体所有,主要用于本乡、村内部生产和民办公益事业,不得改变资金的性质和用途。

第十条农民直接缴纳的村提留和乡统筹费,以乡为单位计算,以农村经济收益分配决算统计报表为依据,严格控制在占上年人均收入5%以内。对确需提高提取比例的,须逐级申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可适当提高。

第十一条农村义务工,每个劳动力每年按标准工日计算,承担五至十个工日;劳动积累工,每个劳动力每年按标准工日计算,承担十至二十个工日。

第十二条下列项目的开支与收费,不计算在农民缴纳的村提留和乡统筹费之内:

(一)统一为生产开支的(如深井折旧等)固定资产折旧费和其他维修费;

(二)统一开发的(如水田、麦田开发,经济田建设等)生产性项目开支;

(三)为生产服务的(如统一排灌、统一机耕、飞防撒药、灭虫除草等)项目开支;

(四)畜禽防疫费;

(五)统一组织的为生产服务人员(如看水员、护秋员、防疫员、护林员等)的开支;

(六)居住在农村非农业人口和人在户不在人口缴纳的公益事业费;

(七)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缴纳的村提留和乡统筹费;

(八)乡、村集体所有制企业缴纳的利润和其他费用。

第十三条“以工补农”应主要采取技术、物资扶持办法,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不应用“以工补农”资金抵顶农民应承担的费用和劳务。

第十四条村提留和乡统筹费,农户个人可按不同产业承包经营收入负担,也可按经营项目(如耕地、果树、水面等)的数量和人口、劳动力比例分摊;乡、村集体企业,按不同产业年利润和在册职工人数比例分摊。具体分摊比例和方法,由乡人民政府确定,并报县级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五条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及异地从事非承包性的饲养业、养殖业的单位和个人,应在经营所在地按其规定缴纳村提留和乡统筹费,并承担一定数量的农村义务工。

第十六条村提留、乡统筹费和农村义务工、劳动积累工的预、决算方案,须经乡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报县级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审核后实施。经县级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审核的预、决算方案,应张榜公布,并逐农户发放《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预、决算通知书》,接受人民代表和群众监督。

《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预、决算通知书》和《农村义务工、劳动积累工登记簿》,由市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统一监制。

第十七条村提留和乡统筹费,对农户实行每年一次统算统收,对乡、村企业实行统算,按月或按季提取。具体征缴办法,由乡人民政府确定。

村提留、乡统筹费征缴截止时间为次年1月31日。

第十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建立严格的村提留、乡统筹费和农村义务工、劳动积累工管理制度和审计监督制度。分项立帐、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使用村提留、乡统筹费和农村义务工、劳动积累工,必须执行预算定项限额。

村提留和乡统筹费在不超过占上年人均收入5%的前提下,确需追加预算的,须逐级申报,经市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审查批准后实施。

第十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建立农民负担目标管理责任制。

在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中有下列事迹之一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一)严格执行本办法规定,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

(二)在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中,认真履行本办法规定职责,成绩显著的;

(三)检举、揭发向农民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和各种摊派行为,有突出贡献的。

第二十条各级人民政府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应建立农民负担举报制度,并将举报办公地址、电话公布于众。及时查处有关农民负担举报案件。

第二十一条未经国务院、省人民政府及国务院、省人民政府有审批权的部门批准,任何单位不得擅自制定增加农民负担项目和提高收费标准。

第二十二条任何单位不得截留、挪用国家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提供给农民的各种补贴、贷款、预购定金、专项投资款、扶贫救济款、优惠物资以及返还给农民的减、免税等款项。

第二十三条企业、事业单位为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提供经济、技术、劳务、信息等服务,应遵循自愿、优质、互利和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不得以行业垄断和职权之便,增加农民负担。

第二十四条承包经营者拒交或拖交应承担的费用和拒出劳务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可报请乡人民政府批准后,采取追加滞纳金、收回承包项目等措施。

第二十五条个体工商业和私营企业等经营者,拒交或拖欠应承担的村提留和乡统筹费或拒出农村义务工的,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可采取限期交纳、经济处罚等措施;情节严重需扣缴或吊销营业执照的可提请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予以处理。

第二十六条对未经国务院、省人民政府及国务院、省人民政府有审批权的部门批准,有下列增加农民负担行为的,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有权直接或会同有关部门报请同级或上级人民政府予以撤销:

(一)面向农民设置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或制定和调整其标准的;

(二)面向农民设置集资项目或扩大范围的;

(三)面向农民设置基金项目的;

(四)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向农民设置罚款项目的;

(五)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硬性向农民摊派财力、物力和劳务的。

第二十七条对下列行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有权直接或报请同级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

(一)统一组织生产性活动(如畜禽防疫、飞防撒药、灭虫除草、深井折旧、机耕作业、开发性项目等)发生的费用,违反互助互利和谁受益、谁负担原则的;

(二)乡、村集体企业贷款、贷款利息、亏损金额向农民摊派的;

(三)以贷款、借款、变卖集体资源和资产等方式抵顶农民应承担费用的;

(四)村提留、乡统筹费专款不专用的;

(五)财务管理、民主理财等监督管理制度不健全的。

第二十八条对有下列增加农民负担和侵犯农民合法权益行为之一的单位及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由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在报请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分别作出责令退还非法所得、通报批评、经济处罚、行政处分等决定:

(一)擅自把村提留、乡统筹费等集体资金平调挪用到乡、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外使用的;

(二)强制农民以资代劳和平调以资代劳金的;

(三)把向农民收费、集资、罚款等同各级干部利益挂钩的;

(四)强制向农民摊派各级干部人身保险费和其他保险费的;

(五)强制农民捐献、赞助和购买有价证券的;

(六)硬性向农民摊派订阅报刊杂志和电影戏剧费用的;

(七)强制向农民摊派人员经费、差旅费、招待费、交通工具购置费、通讯设备费和其他费用的;

(八)擅自向农民收费开展各种达标升级活动的;

(九)以服务为名向农民强行收费的;

(十)非法没收农民财物的;

(十一)擅自提高农民负担提取比例和增加劳务数额的;

(十二)在农村发放牌、照、证、册扩大收费标准的;

(十三)虚报人均收入扩大农民负担数额的;

(十四)用乡统筹费弥补乡财政赤字的;

(十五)侵占村提留、乡统筹费的;

(十六)截留挪用国家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提供给农民的各种款项的。

第二十九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应建议当地人民政府或有关主管部门予以处理:

(一)拒绝提供增加农民负担和侵犯农民合法权益的资料的;

(二)阻挠农民负担监督管理人员依法行使职权,抗拒、破坏监督检查的;

(三)弄虚作假,隐瞒事实真相的;

(四)打击报复农民负担监督管理人员或检举、揭发、控告人的。

第三十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农民负担监督管理人员,由同级人民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

(一)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

(二)弄虚作假,的;

(三),给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造成损失的。

村集体资产管理条例篇5

一、充分认识做好村级集体资产处置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村级集体资产是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和公益事业的重要物质基础。由于各村所处的区域位置、拥有的资源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村与村之间存在集体资产总量、构成及运行质量的差异。做好集体资产的处置工作,关系到广大村民的既得利益,关系村规模调整工作能否顺畅实施,关系到农村社会稳定和新农村建设。为此,各村要充分认识做好集体资产处置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坚决克服各种简单的思想,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认识上高度统一,方法稳妥有效,政策合理合法,以确保这项工作积极妥善推进。

二、正确把握村规模规模调整后集体资产处置的原则

村级集体资产处置工作量大,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情况复杂。要按照“因村制宜,讲究方法,尊重民意,促进发展”的要求抓好这项工作,在具体操作中要把握以下四条原则。

(一)坚持政策稳定原则。村规模调整后,原村经济合作社与农户或有关单位已经签订的土地承包经营,企业承包经营等合同继续有效,但要与新村签订合同,办理合同主体变更手续。原村已分配到户的大田、山林、茶山、果园、水田等,仍按原定政策保持稳定不变。严禁因新村组建而随意收回承包经营权,严禁在新村调整期间打破原有村界进行土地调整或平调。同时,要妥善处理原村在土地征用上的各种遗留问题,切实维护原承包者的正当权益。

(二)坚持因地制宜原则。由于村规模调整的村之间资产状况存在差异,在工作中一定要从当地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情况确定不同的处置方法。

(三)坚持尊重民意原则。对村规模调整中集体资产的处置,要在依法的前提下,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尊重村经济合作社的资产所有权和财务管理自,尊重村民的意愿,涉及资产融合等重大事项,须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

(四)坚持壮大集体经济原则。村级集体资产处置要立足于保护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改革创新为理念,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和提高农民群众生产水平为目标。

三、严格规范村级集体资产处置的工作程序。

为确保村规模调整平稳有序地进行,对村级集体资产的处置要按规定程序,有计划地实施。

(一)选择方案,分类处置。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根据各村人均资产占有量和资源情况,按照资产处置原则和规范程序,因村制宜,采取两种方式进行处置。

1.村账合并:对村规模调整村之间人均占有集体净资产数量基本接近,差异不大的,或双方无大异议,合并条件的可直接把原各村的资产并入新村经济合作社。全镇村规模调整时,原则上采取本方式进行资产处置。

2.统一记账,二级核算:对村规模调整村之间人均占有集体净资产相差悬殊直接并账确有困难的实行有条件并账,在坚持新村统一管理,一支笔签字的前提下,经镇同意实行新村统一记账,二级课目核算。进行有条件并账的,超额资产定向使用,主要用于原村公益事业建设。调整前原村集体资金、资产和农户资料由新村管理,但其产权、收益权以及债权债务仍归原村村民所有,调整后新建各类公益事业遵循“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筹措建设资金。并在以后逐步引导实行资产完全合并。

(二)公布结果,办好移交。在新村账册合并时,要将村级集休资产核对的结果和处置情况作一次专项公布,既要公布村规模调整前后各村的资产情况,又要公布村规模调整后新村的资产情况。对在村级集体资产处置过程中形成的清产核资资料,村民代表会议及其他有关材料,整理归档,永久保存。

(三)合并账簿,规范管理。各新组建的村要针对规模调整后出现的新情况,按照“五个统一”的要求,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确保村级财务与集体资产的规范管理。

1.统一建立账薄。镇村级财务管理服务中心,要根据调整后的村对原村集体资产的处置法,按照清产核资结果及时结束旧账,建好新账,做好会计核算。

2.统一开设账户。村规模调整后,新村统一开设银行基本结算账户。对采用“直接合并”或“统一新账,二级核算”两种资产处置方式的,要及时进行原村经济合作社的资金划转,做到一村一账户,严禁多头开户,严禁以任何理由公款私存,私设小金库。

3.统一财务审批。无论采用何种办法管理原村的集体资产、财务都实行统一审批,由新村按照全市现行村经济合作社财务管理办法执行。

4.统一保管资金。在规模调整后,每个新村设一个专职报账员,负责资金的收支,财务结报等日常业务工作,将原村移交后的有关资料统一保管,村集体专用收款收据由新村统一领用、保管。

5.统一民主监督。村规模调整后,要及时选足配强监督小组成员,认真做好财务公开。

四、新村运行经费的筹集

(四)对实行二级科目核算的新村的运行经费按下列方式筹集:

1.由镇财政给予新合并村启动资金,基数是两个村合并的为万元,每增加一个村再增加万元;

2.以原村人口规模为基数,根据“均筹负担的原则,按人口筹集;

3.新村成立后的项目建设收益;

4.新村成立后的原村集体固定资产、对外出让出租,承包的原则上``纯收益不少于%比例提取;生产资料(山场、田地、水库、水塘)对外承包、出让、出租流转的原则上按纯收益不少于%比例提取;

5.新村成立后土地征用及上级对原村的项目扶持资金,原则上按不少于%比例提取;

6.上级对原属经济薄弱的村级运行经费补助及其他经济补助费用(无偿),全部作为新村的集体收入;

7.其他收入。

五、规范程序,确保村账合并有序推进。

各行政村要组织召开新村村民代表会议,研究确定资产处置方式(直接并账或二级科目核算)。如采用二级科目核算的村,对新村运行经费筹集也应进行表决,并上报镇政府。

六、对村级集体资产处置工作的领导

村规模调整后村级集体资产的处置直接关系到广大村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农村的稳定和今后集体经济的发展。因此各村必须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

1.建立组织,加强领导。我镇建立村级集体资产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镇主要领导担任。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实行班子领导分项抓,具体业务工作由镇村级集体资产处置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抓好落实,各调整村也要建立以合作社长为主要负责人的工作班子,加强领导,确保工作有序开展。

2.周密安排,精心实施。镇政府将制订工作计划,精心组织。采取分片包干,任务到人,各负其责,确保完成的形式,集中力量,认真抓好落实,确保8月底按时完成。

村集体资产管理条例篇6

一、对已按照原有政策补偿安置的,各区政府应根据原有政策要求,做好各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生产安置用地和生活安置用地核查清算工作,明确各村集体经济组织应有安置用地数量、已安置人数及用地数量、待安置人数及剩余土地等情况。

核查清算后,对于村集体经济组织生产生活安置用地有节余的,节余部分的遗留安置用地可按照的规定进行市场化运作或出让处置。若已批给村集体经济组织用于生产生活安置用地仍不足用以安置村民的,由各区政府依据《市征地补偿办法》的规定统筹安置。已批的村民生产生活安置用地应优先用于未安置村民的生活安置。

二、对村集体经济组织要求明确在遗留安置用地依法挂牌处置后向村集体经济组织返还一定比例商业用房、用于安置村民的住宅用房等相关交易条件和开发条件的(以下称安置挂牌条件),应就返还面积、户型、每户面积、住房套数、物业形式、楼层等予以明确,形成初步方案报区人民政府预审后,由村民大会表决通过形成决议,并征得全村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同意,再按程序上报。市国土资源局将所设安置挂牌条件报市土地管理委员会批准后,在遗留安置用地挂牌出让方案中予以明确。安置挂牌条件连同村民大会的决议在遗留安置用地挂牌出让须知中一并公示,为落实安置房的返还等政策要求提供依据。

三、对于在遗留安置用地出让方案中设置了安置挂牌条件的,应在《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约定返还一定比例或面积的商业用房和住宅用房的条款。市城乡规划局在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手续时,在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报建图中应明确以上商业和住宅用房的建筑面积以及具体分割析产部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在办理开发项目预售手续时,应审查安置挂牌条件的落实情况,并先将项目中用于返还的商业和住宅用房部分从预售建筑面积中剔除,优先办理该部分房产的分户发证手续。

四、对于在遗留安置用地出让方案中设定为宗地外已建安置房返还和安置房建设资金条件的,区政府应委托相应资质的审核机构审核已建安置房建设成本,并予以认定。市国土资源局将区政府认定的建设成本在宗地挂牌方案中予以明确,待宗地挂牌成交后由市财政局直接返还给区财政部门,由区财政统筹拨付给相关村集体经济组织。

五、市国土资源局受理村集体经济组织遗留安置用地委托挂牌申请后,由市城乡规划局下达规划设计条件书。市城乡规划局只对市国土资源局下达拟挂牌转让村民遗留安置用地的规划设计要点。

六、市国土资源局应及时向相关职能部门提供全市遗留安置用地项目清单,并牵头建立部门工作联系制度,实现信息共享。各相关职能部门应严格审查遗留安置用地挂牌出让条件的落实情况。

七、对于遗留安置用地处置后返还给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商业和住宅用房等房产,以及土地成本、出让金、增值收益部分、房屋销售价款等资产,各区农村经营管理部门要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征地补偿费分配使用监督管理的通知》等有关文件精神,加强对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处置的监督管理。审计和监察部门应加强对村民遗留安置用地处置后的资金返还、挂牌条件落实以及各相关职能部门对遗留安置用地出让工作监管把关等情况进行审计和监督,确保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八、村集体经济组织不能对遗留安置用地进行市场运作的,由市政府依法收回后划拨给区政府,由区政府负责该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安置工作。

村集体资产管理条例篇7

根据xxxxxxx要求,现就加快推进我县农村不动产确权登记发证工作, 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工作目标

农村不动产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是农村房地一体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延续。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将其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基础工作,按照国家及自治区的要求,到2020年底完成农村不动产权籍调查,完成符合条件的农村宅基地和建设用地登记发证率90%以上,农村不动产的数据库基本建成,初步实现数据汇交。

二、工作原则

(一)身份合法、自愿申请原则。以“农户自愿申请、权属来源合法、产权清晰无争议、面积量算准确”为前提,农村宅基地权利人必须为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且符合宅基地申请条件,或非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但经依法批准使用宅基地建房的,可以申请进行农村宅基地及房屋确权登记。

(二)“一户一宅、面积法定”原则。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其宅基地面积及房屋建筑面积不得超过规定标准。因继承或受遗赠形成的“一户多宅”除外。

(三)依法、便民、高效的原则。农村宅基地及农房确权登记在不违背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坚持乡(镇)主体、部门指导、统筹推进,严格法定程序,简化登记流程,降低登记颁证成本,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切实方便群众。

(四)“四级确认”原则。以尊重历史、实事求是、依法确权、和谐稳定为前提,符合宅基地使用条件,无用地和建房审批手续的房屋,权利人申请登记的,可按照“村民代表大会通过—村委会核实—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农业农村局审核”的“四级确认”程序进行。确认结果可作为农村宅基地和农房所有权登记的权源证明材料。权利人对提交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三、登记工作开展范围和要求

工作开展范围为尼勒克县城镇规划区外的农村宅基地及房屋产权登记,包括新农村聚居点、移民搬迁、易地扶贫搬迁、拆迁安置、地灾避险搬迁等已建成的房屋。尼勒克县农村房地一体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以乡(镇)或村为单位,严格落实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及房屋的法律规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实施细则》、《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自治区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要求,收集农户、宗地相关资料,开展地籍调查、房屋产权调查,对符合登记条件的,颁发《不动产权证书》。

(一)登记申请人界定

1.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可作为申请登记的权利主体。

2.户籍不在本村,因继承或受遗赠的房屋占用农村宅基地的,在登记时继承人或受遗赠人可作为申请登记的权利主体。

3.户籍不在本村,因政策性原因回原籍定居的离退休职工、华侨等可作为申请登记的权利主体。

4.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户籍迁移至其他集体经济组织,但未再次申请使用宅基地,仍继续使用原宅基地及房屋的,可作为申请登记的权利主体;

建房时为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建房后户籍转为城镇居民,原宅基地及房屋未改扩建、仍继续使用的,可作为申请登记的权利主体。

5.其他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村居民,因移民搬迁、易地扶贫搬迁、地灾避险搬迁等政策性原因在本集体经济组织使用宅基地和房屋的,可作为申请登记的权利主体;

其他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村居民,购买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宅基地和房屋的,须经三分之二以上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或村民代表大会同意,且在其他集体经济组织没有宅基地和房屋的,可作为申请登记的权利主体。

(二)登记范围的界定

1.经依法批准用于修建房屋的宅基地以及建设的房屋,不同历史时期颁发的集体土地使用权证书、用地批文等作为土地权属来源证明材料进行确权登记。不同历史时期颁发的房屋产权证书,相关部门出具的建设规划手续、证明等,可作为房屋所有权确权登记依据。

2.申请所有权登记的房屋必须是具有永久性屋盖、有围护结构且结构牢固的永久性建筑,土木结构房屋不予登记。 

3.新农村聚居点、移民搬迁、易地扶贫搬迁、拆迁安置、地灾避险搬迁等农村集中居住区内依法属于全体村民共有的道路、绿地、公共场所、公用设施和物业服务用房等一并申请登记。

(三)宅基地及房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受理不动产权登记或暂缓登记。

1.一户超过一宅的第二处及以上的宅基地申请的,不予受理(继承或受遗赠除外)。

2.城镇居民在农村购买或违法建造住宅,申请宅基地及房屋登记的,不予受理。

3.违法占用集体土地建设的房屋,不予受理。

4.宅基地使用权、房屋权属有争议(含房屋共有权人有异议的)未经处理或无处理结果的,暂缓受理。

5.不能提供宅基地及房屋权属有效证明文件的或未提供“三级确认”会审表的,不予受理。

6.被依法征收、查封、抵押、没收的房屋,被列入拆迁冻结范围的房屋,不予受理。

7.属于违章建筑或临时性建筑的房屋,不予受理。

8.非法出售房屋后再建的房屋,不予受理。

9.在永久基本农田调划后,新建住房占用基本农田的,不予受理。

10.房屋正在新建还未竣工的,原旧宅基地上的房屋不予受理。

11.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不予登记的情形。

(四)农村宅基地及房屋办理登记具体要求

1.以户为单位申请登记,户的确定原则上以公安部门户籍登记的家庭户为单位。

2.符合分户条件又无分户户口簿的,由符合分户的申请人向当地派出所提出书面申请,村组签署意见,派出所签署符合分户条件的意见,乡自然资源所所签署符合房屋登记的意见,县不动产登记中心再按程序办理产权分户登记,派出所根据《不动产权证》复印件办理分户户口簿,并将户籍证明抄送县不动产登记中心存档。

3.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及其房屋的面积按照《农村地籍测量规范》和《房屋测量规范》执行。

4.分阶段处理集体经济成员超面积问题。农民集体成员经过批准建房的,按照批准面积予以确权登记,未履行批准手续建房占用宅基地的,按以下规定处理:

1982年2月国务院《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实施前,农村村民使用宅基地建房,至今未改建、扩建、翻建的,按实际使用面积确权登记宅基地使用权,按实际建筑面积登记房屋所有权。

1982年2月至1987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前,农村村民建房占用的宅基地,超过规定面积标准的,超出部分当时已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理的,可按处理后的实际使用面积确权登记宅基地使用权,按实际建筑面积登记房屋所有权。

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后,农村村民占用宅基地,超过每户最高标准的,将超出的宅基地和房屋面积备注在不动产权证书“记事栏”内。

5.依法确定非本农民集体成员合法取得的宅基地使用权。非本农民集体成员因扶贫搬迁、地质灾害防治、新农村建设、移民安置等按照政府统一规划和批准使用宅基地的,在退出原宅基地并注销登记后,依法确定新建房屋占用的宅基地使用权。

1982年《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实施前,非农业户口居民合法取得的宅基地或因合法取得房屋而占用的宅基地,范围在《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实施后至今未扩大的,可按实际使用面积予以确权登记。1982年《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实施起至1999年《土地管理法》修订实施时止,非农业户口居民合法取得的宅基地或因合法取得房屋而占用的宅基地,按照批准面积予以确权登记,超过批准的面积在登记簿和权属证书附记栏中注明。

7.夫妻一方是城镇户口,另一方是农村户口,且在农村只有一处房屋的,可以以农村户口一方为权利人,在所属集体经济组织内建造的房屋办理宅基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确权登记,也可以根据权利人要求办理共有产权登记。

8.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合法流转(受让人应具备取得宅基地的条件和资格)和通过法院依法判决等取得的宅基地和房屋可以确权登记。

9.户籍不在本村,因政策性原因回原籍定居的离退休职工等,其宅基地及房屋通过政府批准后或在原农村合法取得的宅基地及房屋产权现状没有变化的,可依法办理登记,在产权证书记事栏上备注“该权利人为非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

10.继承人、受遗赠的权利人,可依法公证或由乡镇人民政府牵头召集家庭所有权利人进行人民调解,在家庭所有权利人达成一致意见的前提下,出具调解意见(协议)书,作为登记申请人的身份证明材料。并在权属证书上注明“该权利人为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原成员住宅的合法继承人”。

12.分阶段依法确定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1987年《土地管理法》实施前,使用集体土地兴办乡(镇)村公益事业和公共设施,经所在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后,可依法确定使用单位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乡镇企业用地和其他经依法批准用于非住宅建设的集体土地,至今仍继续使用的,经所在农民集体同意,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后,依法确定使用单位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1987年《土地管理法》实施后,乡(镇)村公益事业和公共设施用地、乡镇企业用地和其他经依法批准用于非住宅建设的集体土地,应当依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文件,确定使用单位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

13.其他可以登记的情形。

四、工作流程

(一)调查核实权籍调查单位提供的档案资料,查漏补缺

乡镇人民政府统一组织实施,村组具体负责开展调查核实工作。调查核实以本村农村户籍册为依据,以户为单位收集户口簿(或户籍证明)、土地使用证和房屋所有权证或用地、规划审批资料(无以上资料的提供“四级会审表”)、权籍调查表(由权籍调查单位制作,村组负责四邻签字盖章)等资料。

(二)不动产权籍调查

对经权属调查和进行拟登记的宅基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制作《宅基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首次登记公告》(以下简称“公告”),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就地予以公告,并拍照存档。公告期为15天,公告期间集体经济组织、权利人及利害关系人提出异议的,登记机关应及时予以复查。

(三)“四级确认”

在满足登记原则的前提下,从实际出发,按照“权利人申报——村民代表大会通过——村委会初审(集中初审上报)——乡镇政府审核(组织国土规划集中审核)--县农业农村局审核”的程序进行“四级确认”,解决登记区域内符合宅基地及建房申请条件但无用地和建房规划审批材料的问题。经“四级确认”出具的会审表可作为农村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及房屋所有权的权源证明材料。

(四)提交申请、受理

申请人需提供以下资料:1.不动产登记申请表。2.户口簿、家庭户籍所有成员身份证复印件。3.土地使用证和房屋所有权证或建房用地、规划审批等资料。增减挂钩、易地扶贫搬迁、拆迁安置、地灾搬迁等提供用地批文、验收合格证或立项批复等资料。无以上资料的提供“四级确认”审批表。4.不动产权籍调查表。5.继承的需由合法的继承人共同到县不动产登记中心申请,除以上资料外,还需提供《死亡证明》、《亲属关系证明》或《公证书》;两户及以上共同共有的房屋需权利人共同到县不动产登记中心申请,需提交财产分割协议等资料。6.承诺书及其他材料。

以户为单位提交资料装入档案袋,以组为单位统一收集,以村为单位集中上报当地乡(镇)国土空间规划所,乡(镇)国土空间规划所逐户进行资料审核,待资料审核合格后,乡(镇)国土空间规划所以村为单位上报至县不动产登记中心,由县不动产登记中心派专人负责再审。

(五)审核、公告

县不动产登记中心落实工作人员,集中组织培训,具体负责资料的再审核,对不符合登记规定的要注明不予受理的原因或需要补正的资料。对资料齐全,达到办证条件的公告后,由乡(镇)国土空间规划所不动产登记工作人员进行受理、资料扫描,县不动产登记中心审核登薄、制作《不动产权证书》。以村为单位打印整理证书,制作好证书领取台账。通知当地国土空间规划所统一领取。

(六)发证

国土空间规划所统一领证后通知村委会统一领取证书并在领取台账上核对签字。村组干部不得搭车收费或变相收费,一经发现将严格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情节严重的追究刑事责任,不得扣留权利人的证书,要将《不动产权证书》及时发放到农户手中。

(七)归档移交

县不动产登记中心按照档案管理的相关规定,指导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做好登记颁证资料的整理、归档和扫描工作。

五、工作计划:

3月-4月,前期准备阶段。开展设备调试,人员培训,纸质调查档案移交等工作。

5月-6月,登记资料核实阶段。各乡镇收集登记资料,逐户核实。

7月-11月,落宗、受理、缮证、发证阶段。各乡镇以村为单位提交登记资料,由县不动产登记中心审核,审核通过的落宗。再由乡镇上传已落宗资料,不动产登记中心缮证、发证,各乡镇移交办证档案。

12月,收尾阶段。对此项工作查漏补缺。

村集体资产管理条例篇8

为解决集体经济组织的法律主体资格问题,一些地方政府进行了积极探索。在这个问题上,曾经有两种讨论:一是建议将集体经济组织界定为“非法人团体”;二是认为集体经济组织与“法人”更接近。集体经济组织与非法人团体的法理区分非常明显。在我国,民事法律的“非法人团体”主要指“个人合伙”。集体经济组织与个人合伙存在本质性差异。首先,个人合伙是由两个以上公民按照协议,各自提供资金、实物、技术等,合伙经营、共同劳动。个人合伙与集体经济组织是两类本质不同的组织。个人合伙是以私有产权为基础,即私有产权的联合。集体经济组织是以集体产权为基础,以集体所有土地或集体资产为核心的组织。其次,合伙人对合伙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而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对集体债务并不负有连带责任。再次,合伙人可以退伙,也可以合伙终止,相应地资产分割可以通过协商解决。而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可以转让自己的股份,但不能要求分割集体资产。《民法通则》第七十四条规定,劳动群众集体组织的财产属于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包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产。集体所有的财产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侵占、哄抢、私分、破坏等。从实践来看,大多数地方倾向于将其定位为“法人”。以广东省为例,1991年颁布的《广东省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登记办法》规定:全省农村经济合作社、经济联合社、经济总社实行登记发证制度,即通过登记就可以取得法律主体资格。1999年我国《行政许可法》颁布实施,这种获取法律主体资格的方式被废止。2006年广东省颁布实施《广东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规定》,建设性地将过去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登记发证改为提供组织证明书,并规定以此可以在银行或农村信用社办理开设账户等手续。这个规定虽然为集体经济组织解决了市场交易中的部分障碍,但绕开了“法人资格”问题,关于法人权利和义务更是没有涉及。此后,广东省又颁布了《广东省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条例》,其中明确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照本条例登记后取得法人资格,并规定了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地方法规关于集体经济组织法律主体资格的探索是有意义的,但是根据“下位法从属于上位法”法则,地方法规规章直接确认集体经济组织的法人地位是不合适的。《行政许可法》第十五条明确规定:地方性法规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章,不得设定应当由国家统一确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资格、资质的行政许可;而第十二条指出,对于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的设立等以及需要确定主体资格的事项可以实行行政许可。

二、“村改居”后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特征及其转型目标选择

(一)“村改居”后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特征“村改居”后,集体经济组织发生本质性变化。首先,物业、资金等非土地资本成为核心资产,物业租赁成为经济收入主要或唯一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2011)第二条第五款规定,“村改居”之后,集体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政府给予征地补贴或者让集体经济组织继续使用。“村改居”后的集体经济组织不再享有集体土地所有权,而是拥有国有土地使用权。其次,社会保障成为组织主导功能。“村改居”后,由于相应的社会保障配套措施没有跟上,失去土地保障的“村(民)转居(民)”人员在社会保障与一般城市户籍人员存在差距,而且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就业困难。在三种因素的叠加影响下,作为股东的“村转居”人员要求集体经济组织能够每年提供稳定的分红及各种社会福利。在这种硬性要求下,集体经济组织每年的收入主要用于分红、福利支出、公共服务支出等,缺乏用于扩大再投资的资本积累。总之,“村改居”后的集体经济组织已经脱离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范畴。集体经济组织必须做出适应性调整,在现有法律法规框架体系下,找准自己的定位。

(二)转型目标选择———企业法人根据《民法通则》,法人分为四类:企业法人、机关法人、社会团体法人和事业单位法人。很明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是机关法人和事业单位法人,只是隶属于农村基层组织的一个经济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很难列入社会团体法人范畴。根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社会团体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集体经济组织不是一般的社会团体,而是以集体土地所有为核心的组织。因此,集体经济组织不能归类于社会团体法人。另外,集体经济组织在核心资本、分工、管理方式等方面与企业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集体经济组织只要依赖集体土地就可以设立,这一点足以让二者区分开来。结合“村改居”后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特征,其向“企业法人”转型具有合理性、可行性。理由如下:第一,产权逐步清晰。产权清晰是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前提。“村改居”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推动集体经济组织的产权改革。其主要特征是进行确权改革,通过“资产量化、股权固化”的方式进行。首先,进行产权界定,理顺集体经济组织的债权债务关系,明确集体资产产权范围,界定集体资产产权和村民产权。其次,将集体经济组织资产进行量化,折算成股份,并按劳龄等标准将股份落实到个人或家庭。第二,具备法人财产基础。一般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对集体所有土地依存度高。除土地所有权外,几乎没有其他资产可以用来承担民事责任。根据法律规定,集体土地不能成为偿债资产,也不能用以承担民事责任。“村改居”的对象通常是经济实力较强的集体经济组织,物业、资金等非土地资本在其资产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具备市场经济主体承担民事责任的财产基础。第三,治理结构企业化。“村改居”之前,集体经济组织、村委会和党支部之间存在交叉任职,“一套人马,三块牌子”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政企不分”是影响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村改居”之后,村委会撤销,居委会成立。居委会不能干预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反而需要集体经济组织协助解决社区治理和建设等相关问题。为解决监督和管理问题,“村改居”后集体经济组织按照公司治理模式逐步完善治理结构。例如,广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一般包含股东大会、股东代表大会、理事会、民主理财监督小组(监事会)等机构。

三、集体经济组织向“企业法人”转型的困难

从各地实践来看,“村改居”后集体经济组织向“企业法人”转型进展缓慢。例如,某市在2002年颁布文件,明确提出“在‘城中村’村委会撤销的同时,改变原村集体经济组织政企不分的状态,转制成由集体法人股东或个人股东持股的股份制企业(公司)”。这种自上而下式改革并未能很快推展开来。2008年,该市出台新文件,指出:集体经济组织根据自身发展实际和条件自主确定是否转制为股份制企业(公司),转制必须经集体经济组织全体成员表决。集体经济组织转制为股份制企业(公司),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给予大力支持。到目前为止,该市“村转居”的集体经济组织实现成功转型的并不多。转型面临众多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股权结构封闭“资产量化、固化股权”的集体经济产权改革就已经决定了产权结构发展基调。固化股权最初的主要内容是“生不增,死不减”,不仅固化了股权数量,而且固化了股权的权属。即便是股东的子女等亲属,一旦错过股权分配时机,就无法获得股权,除非通过继承的方式取得。近年来,有些城市推动集体经济组织股权流动,但流动范围限于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村改居”以后,为防止股权流动导致集体利益的侵蚀或解体,有些集体经济组织将股东区分为“村居股东”(即原集体经济组织股东)和“社会股东”(即通过继承或转让等形式取得股权的非原集体经济组织股东)。与前者相比,后者只享有资产产权和收益分配权,不享有表决权、选举与被选举权。对于外在投资者而言,这种规定是牢不可破的防火墙”。股权结构的封闭性与现代企业的开放性是相冲突的。资本的自由流动性、管理权从属于资本权是现代企业开放性的重要内容。对集体经济组织股东而言,这两点本质性要求正是他们所排斥的。

(二)社区建设公共投入和公共福利支出不明晰“村改居”后,按照既定的改革方案,社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应该由公共财政承担。实际上,“村改居”后集体经济组织不同程度地承担社区公共投入,包括治安、卫生、文化、道路路灯等基础设施,甚至出现“集体经济办社区”的现象。此外,“村居”人员社会保障水平与原城镇居民之间存在一定差距。要消除这一差距,必须由集体经济组织来补足。但“村居”人员并不认可这一方案,而是由集体经济组织直接发放各种形式的福利补贴来替代。社区建设、福利保障和分红挤占了集体经济组织的资本积累,导致集体经济组织异化成福利机构。

(三)公司化转型存在法律障碍集体经济组织转型为公司,既可以解决法人地位的问题,又符合现代企业发展的主流方向。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分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两类,有限责任公司具体又可细分为一般有限责任公司、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和国有独资公司。很明显,集体经济组织只能向一般有限责任公司转型。但是,《公司法》第二十四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由50个以下股东出资设立。一般而言,集体经济组织股东数量远超过这个数字。

四、推进集体经济组织转型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政府主导的“村居”社区多元化公共投入体系剥离社会职能是集体经济组织重返专业经济组织的前置条件。大量的社区公共投入、股东分红及福利等导致集体经济组织无法进行资本积累。“政府主导”替代“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的社区投入体系是现代城市治理的要求。政府要根据财力界定公共服务的种类与范围,同时明确哪些服务是可以由社会公益组织提供的,哪些服务是由企业提供需要居民购买的。第一,政府需要承担社区道路、路灯、水电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第二,关于社区治安,公共安全由政府来承担,社区关于小楼保安等个性化安全需要由市场解决。第三,社区公共政务等公共服务提供,谨防过度投入,导致资源的低效率运作。第四,社区居民家政服务可以由公益组织和企业提供。

(二)实现“村居”人员与城市居民社会保障一体化“村居”人员与城市居民之间社会保障实质性差异,既不符合“村改居”的初衷,违背公共财政均等化原则,又增加了集体经济组织负担。集体土地性质变化、身份改变等导致了集体经济组织及其组织成员的直接或间接利益损失,“村改居”本质上是农村利益对城市利益的让步。因此,“村居”人员与城市居民之间的社会保障缴费不足部分应该由公共财政来补足。

(三)建立集体经济组织退出机制“村改居”后,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出现分化。部分集体经济组织由于集体物业多、区域位置好等原因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同时也存在集体资产薄弱又无集体土地赖以维持的集体经济组织,经营发展难以持续。对于后一类的集体经济组织应该构建退出机制。退出机制可以参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解散办法。政府制定退出条件、申请主体、退出程序等相关办法,提供指引。是否解散集体经济组织应该由其成员来决定,资产清理与评估等工作则可以委托第三方,政府参与监管。

(四)搭建区域性集体经济股权交易平台无论集体经济组织如何试图保持股权结构封闭性,股权的流动都是不可避免的。集体经济组织的社区股东将呈递减趋势,而社会股东会越来越多,这与“村居”人员融入城市的深度有关。如果缺乏交易媒介,即便股东有交易股份的意愿,交易活动也会受到抑制。建立股权交易平台,有利于提高交易便利性,有利于保证交易的公正性,体现股权的市场估值。首先,政策引导股权交易,制定股权交易形式、程序等制度规范交易,实施减免交易税费等优惠政策鼓励交易。其次,在完善集体资产交易平台的基础上,适当引进集体产权交易,进行示范交易。再次,逐步扩大交易范围,允许区域内国有资本、民间资本等参与集体经济组织股权交易。通过股权交易最终实现集体经济组织的开放性,逐步确立资本在组织结构中的核心地位。

村集体资产管理条例篇9

第一条乡村清洁生产是指既可知足乡村生产、生活需求,又可合理运用乡村天然资本和农业投入品,维护农业情况的适用生产办法与办法,其本质是一种物料和能耗起码的人类生产活动,是将农业生产、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本化和无害化处置的全进程。

第二条乡村清洁生产的目标是完成农业可持续发展,处理农业经济增进和农业情况污染的矛盾,依托科技提高,经过生态农业技能的配套使用,以较少的投入,最佳的资本装备,最佳的农业污染节制技能,完成最佳的生产效益,到达乡村经济与农业情况同步发展。

第三条凡在本区域内从事农业生产、农产物加工及从事相关治理与服务活动的单位、组织和小我,均须依照本方法的规则组织、施行乡村清洁生产。

第四条农业行政主管部分负责乡村清洁生产的组织施行和监视治理工作。

第五条具体推行和施行生态农业规范化栽培形式,推行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技能、“稻鸭共生”技能、“猪一沼一稻(菜、果)”技能、秸秆还田与综合应用技能,制止在田间燃烧农作物秸秆。

第六条制止在蔬菜、瓜果、茶叶、中草药材的栽种进程中及粮食、油料作物生产后期运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推行普及病虫害物理预防技能与生物预防技能相结合的科学预防办法,削减农药运用批次和数目。

第七条农业生产运营组织和农业生产者,在农业生产进程中倡导运用可降解、易收受接管的农膜,对不易降解的残膜,生产者应实时收受接管;农业投入品垃圾应集中收受接管,严禁乱丢乱弃。

第八条制止在基本农田内随意倾倒、弃置、堆放有潜在污染的固体垃圾。在其它农业用地中措置或堆放固体垃圾,须经农业主管部分审核赞同后,到国土资本、情况维护等行政主管部分处理审批手续,并采取防扬散、防流掉、防渗漏或许其他避免污染农业情况的办法。

第九条畜禽养殖垃圾该当采取沼气发酵、堆肥处置等办法进行综合应用,制止未经处置随意排放。

第十条坚持乡村生活垃圾“分类收受接管、集中处置”准则,对可以降解的谷物、谷壳等生活垃圾采取堆肥处置或进入沼气池,对不成以降解的垃圾采取集中收受接管,对有害垃圾执行集中收受接管处置。

第十一条对乡村生活污水要量体裁衣采用沼气池处置技能、人工氧化塘技能和人工湿地技能进行无害化处置。

村集体资产管理条例篇10

Abstract: "Three-capital" management in rural areas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cohesion of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ocial stability in rural and cohesion of rural grass-roots organizations. This paper, made a brief discussion on problems in rural collective "three-capital" management.

关键词: 农村;管理;集体

Key words: rural;management;collective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3-0171-02

————————————

作者简介:高树荣(1974-),男,河北迁安人,本科,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财政金融。

0 引言

目前,在三年一度的农村“两委”换届伊始,村班子面临新老更替的问题,有一大批属于以前没有从事过农村管理工作的新干部,他们对农村“三资”管理知识知之甚少,不同程度地制约了工作的开展。针对这一问题,现就农村干部应知晓的集体“三资”管理常识及应注意的问题作一简要论述。

1 准确把握存在问题,提高对“三资”管理的认识

村“两委”班子实行一把手负总责,村干部权力大了,责任重了,风险也大了,特别是在管钱用钱问题上,同时,上级组织也在看着村干部,党员群众也在盯着村干部,所以,村干部在工作中,要切实做到“三慎”,一慎钱,二慎权,三慎独,做到管钱做好账,拿钱开好票,用钱“太阳照”,谈钱的时候带证人,管钱的时候讲政策,不要自作聪明。要知道农村“三资”管理的主要任务包括:制定财务收支计划;认真进行经济核算;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管好用好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做好年终收益分配工作;准确把握集体资产资源分布状况及增减变动去向,依法维护集体资产资源的所有权,引导集体存量资产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最大限度地提高集体资产的运营效率,不断壮大集体经济。

2 认真领会文件精神,实现“三资”管理制度化

为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行为,将其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中央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制度,从不同方面对村干部的集体财务管理行为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有的还就农村干部违规行为的责任追究明确了实施办法,从而形成了一整套可操作性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政策制度体系。以下是一些村干部在平时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具体问题:

第一,关于集体资金的管理。村集体资金在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不变的原则下,严格落实由乡财务中心代管。村集体库存现金实行限额管理,其额度依据人口规模大小、经济发展水平,由乡财务中心确定。严禁库存现金超限额、白条顶现、坐收坐支和私设小金库、账外账。村集体收入现金,由村助理会计开具县级农经主管部门统一印制的现金收据收取现金,因工作需要由非助理会计代收各种款项时,要在收款当日上交村助理会计。所收款项于当日或次日交由财务中心代管,村集体库存现金由村助理会计保管。

第二,关于财务票据的管理。村级现金收据实行领用登记、用毕缴回、以旧换新的制度,村集体各项支出必须取得真实、合法、规范的票据凭证,并注明开支摘要、数量、单价、经办人和审批人。村集体各项零用工开支须经村两委讨论商定,并使用由县级农经主管部门统一印制的零用工专用凭证,由派工干部结合村助理会计当日开具,一式三联,出当事人、村和乡财务中心各一份,支领工资时作为现金支领单附件。村集体发展生产或公益设施的建设项目,凡对外承包建设的,要有施工方的收款票据、村民代表讨论会议纪要、招标书、施工合同、竣工验收报告,以上手续齐全方可入账。

第三,关于财务收支业务的处理程序。实行收支原始凭证“五章加说明”制度,即每笔收支票据必须有对方单位、经手人、审批人、民主理财、村集体经济组织五个印章,并注明收支事由摘要,才能报账。每笔经济业务落实入账“五关”制:一是初审关;二是双人审批关;三是理财关;四是审核关;五是入账关。

3 落实民主管理,实现“三资”监督经常化

首先,开好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按照国家《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涉及村民利益的下列事项,经村民会议讨论决定方可办理:本村享受误工补贴的人员及补贴标准;从村集体经济所得收益的使用;本村公益事业的兴办和筹资筹劳方案及建设承包方案;土地承包经营方案;村集体经济项目的立项、承包方案;宅基地的使用方案;征地补偿费的使用、分配方案;以借贷、租赁或者其他方式处分村集体财产;村民会议认为应当由村民会议讨论决定的涉及村民利益的其他事项。其次,搞好民主理财。村级按规定程序建立民主理财小组,实现“干部花钱办事,群众审核把关”,这是村级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重要组织形式。理财小组成员要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从村民代表中选举产生,不得委任或指派,每届任期三年,可以连选连任,一般为3人或5人组成,村干部及其近亲属不得担任理财小组成员。在民主理财工作中,一方面是理财小组独立执行理财职责,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妨碍;另一方面是理财组织要充分发挥作用,切实履行好应尽的义务。村党支部、村委会对民主理财小组的理财结果有异议的,双方应积极沟通,认真对待,努力解决分歧,分歧无法解决的,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表决,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表决有困难的可报请乡级农村财务工作领导小组认定。

4 熟知政策法规,实现“三资”管理规范化

农村两委干部是群众的表率,要带头遵守上级法律法规和政策。

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对违法违规的行为实施责任追究是确保上级法律法规和政策落到实处的必要手段。不论是国家的有关法律还是地方法规都对农村干部违法违规行为的责任追究做出了明确规定,从而又形成了可操作性的农村“三资”管理的行政执法实施细则。凡是违法违规者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依据性质和后果分经济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下面向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第一,违反《河北省村集体财务管理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农经主管部门对责任人处以100元至2000元罚款,造成损失的由责任人负责赔偿,问题严重的还要由纪检、监察部门视情节追究纪律责任:非助理会计保管现金的;未使用市农经主管部门统一印制的收款凭证收款或者白条收款、无据收款的;未按财务制度规定批准开支的;违反有价证券核算、保管规定的;对无法收回的欠款擅自进行账务处理的;固定资产、产品物资的变卖和报废处理,未按规定程序办理的;村书记、村主任及其直系亲属担任本村财会人员的,或者个别人口少的行政村主要负责人未经镇乡人民政府批准担任财会人员的;财会人员的任免未按规定程序办理的;未建立会计账目的;未按规定公开财务收支账目的;对侵犯集体和农民合法权益未进行抵制的;妨碍、阻挠民主理财组织履行职责的。第二,违反《河北省村集体财务管理条例》规定,公款私存、设“小金库”、账款由一人保管、坐支现金的;支出现金未取得真实、合法原始凭证,或者对手续不完备的开支付款的,除由县级农经主管部门对责任人处以违法金额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三十的罚款外,由纪检、监察部门视情节轻重追究纪律责任。第三,违反《河北省村集体财务管理条例》规定,未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决定,擅自用村集体所有的资金、有价证券、固定资产和产品物资为个人及外单位担保、抵押或非法查封、扣押、冻结、没收村集体所有的固定资产和产品物资的,由县级农经主管部门对责任人处以担保、抵押或查封、扣押、冻结、没收物资金额百分之十的罚款,造成损失的由责任人赔偿。第四,违反《河北省村集体财务管理条例》规定,侵占、挪用代管资金的,哄抢、破坏、侵吞、私分、非法查封、扣押、冻结、没收村集体所有的固定资产、产品物资的,由镇乡以上人民政府按规定责令其归还,并赔偿造成的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参考文献:

[1]姜道奎,柏群.当前我国农村干部素质的现状及提升途径[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