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思维与写作十篇

时间:2023-09-28 17:37:45

法律思维与写作

法律思维与写作篇1

(一)确立科学的论文写作理念

马哲认为,矛盾既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也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这就启示人们,论文写作作为一个针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矛盾或问题而试图对其给出科学认识或合理解决问题的活动,无疑须将“及时发现问题、深刻揭示问题和完美解决问题”视为写作者应该确立的写作理念。该理念表明,论文写作既要正视和分析问题,更应探索问题的妥善解决方式,因为任何不能在及时发现和揭示问题的基础上去完美解决问题的论文写作,即使它创造性地揭示了问题的本质及规律,但如果此写作活动只是片面地追求合规律性的科技价值而不追求合目的性的人文价值,该写作活动就会因背离了“在发现和解决问题中促进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这一写作的真实追求,而难以成为人们普遍认可和欣赏的高质量论文。

(二)提供必要的论文写作方法

论文写作方法是为完成论文写作目标所采用的方式或程序。在论文写作中,尽管写作者会采用一些具体的写作方法譬如分析与综合、想象等,但由于一些作者受形而上学思维的影响,这些方法在写作中的运用往往呈现出单一化或固定化的倾向。而马哲思维强调用整体、联系、系统和变化发展的视野来对待写作,可以为写作者提供必要的写作方法。

(三)指明具体的论文写作路径

首先,马哲的唯实思维和辩证思维为论文写作指明了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实事求是,也指明了写作的根本方法——辩证思维方法。唯实思维提醒人们,论文写作只有在尊重论文创作基本条件的基础上,才能得以顺利展开。辩证思维则告诉人们,论文写作只有运用辩证思维,突破单一性,实现多样性,突破孤立性,实现整体性,才能达到写作目的。其次,马哲的实践思维为人们标识出了一条“在写作实践与写作计划辩证关系的展开中完成写作”的路径。论文写作是一个“写作实践—写作计划—写作实践”多次反复的过程,人们只有沿着这一写作路径,才能逐渐接近写作目标。

(四)激发积极的论文写作精神

首先,马哲的实践思维和唯实思维,能够让论文写作者在尊重实践的基础上拥有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写作精神,使写作者避免陷入不切实际的空想和臆想之中。其次,马哲的矛盾思维能让论文写作者在承认、分析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拥有寻根究底、勇对困难的开拓精神,使写作者能够把那些人们不大追究的问题作为“问题”进行大胆的怀疑和追问,为设计新的写作方案找到突破口。最后,马哲的批判思维和反思思维能让写作者拥有对其写作的前提、基础、方法、过程或结论等进行批判和反思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写作者以独立思考取代人云亦云、以自主建构取代依葫芦画瓢所必需的。

(五)促成有独创的论文写作成果

马哲本质上是一种创新哲学,其思维特征与致力于形成独创性学术理论成果的论文写作,在尊重实践、注重批判及反思等方面是一致的,这使得马哲思维一旦融入论文写作中,就会让写作者在立足实践的同时,一方面能够展现自觉进取的意识和追求卓越的价值取向,将自己置于写作主体的地位,另一方面能够以实事求是、批判反思的态度去尽力发挥其作为写作主体的创新能动性,使论文写作目标由可能变为现实。这对于提升论文写作者的能动性并促其形成富有独创性的论文成果,无疑具有现实的积极影响。

大学生论文写作中的哲学思维缺失状况分析

为了解大学生在论文写作中的马哲思维运用状况,笔者经过对湖南理工学院365名大学生的论文分析及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在论文写作中存在“马哲思维贫困”的现象,马哲思维的缺失状况令人担忧。

(一)大学生论文写作中马哲思维的缺失种类较多、缺失程度较大

实践思维、唯实思维、辩证思维、批判思维和反思思维是五种常见的马哲思维。为测定大学生在论文写作中运用这五种思维的程度,笔者将它们被运用的程度设定为四个可参考的项,即“运用很充分”“运用比较充分”“运用不大充分”“运用毫不充分”,并分别记4、3、2、1分。按照这种方法对大学生论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五种马哲思维在论文中运用程度的平均数值分别为2.89、2.90、3.08、1.10、1.00,其均值大多处于1分至3分之间。这说明大学生论文写作中马哲思维的缺失种类较多,而且马哲思维的运用程度都欠充分。

(二)大学生论文写作中马哲思维缺失的根本原因是缺少有效的马哲思维教育

笔者在问卷调查中给每一个影响马哲思维教育的因素子项列出了四个可选答的项“很认可”“比较认可”“有点认可”“不认可”,并分别记4、3、2、1分。调查结果显示,影响马哲思维有效教育的因素按程度大小排列,依次体现为:(1)教师因素,包括马哲思维教育内容缺乏,马哲思维教育方法不当,马哲思维教育与论文写作教育脱节等,影响均值为3.54分;(2)学生因素,包括学习马哲思维无兴趣,不用心把握马哲思维,不主动在论文写作中运用马哲思维等,影响均值为3.52分;(3)学校因素,如不重视马哲思维教育在论文写作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影响均值为3.39分。如果各因素分值在3分以上的为影响大,4分以上的为影响很大,那么可以看出,这三大影响因素的均值都处于影响大和影响很大之间,说明教师、学生、学校都是影响马哲思维教育有效性的重要因素。这就告诉我们,如果马哲教师只是一味强化其教育的德育功能而疏忽其论文写作的教育功能,或者大学生学习马哲思维态度不积极,或者高校不善于处理马哲思维教育与论文写作教育之间的关系,那么都将极大削弱马哲思维教育培养大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功效。

以提升大学生论文写作能力为导向的培养对策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培养大学生的马哲思维以提升其论文写作能力,对于高校来说,已迫在眉睫。恩格斯曾经告诫人们:“哲学思维必须加以发展和锻炼,而为了这种锻炼,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手段。”[2]465问题是,我们在加强马哲思维教学的同时,切忌泛泛而谈,而须在培养内容和培养方法上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

(一)有针对性地安排马哲思维培养内容

这主要是针对一些大学生在论文写作中存在的诸如自以为是、探究问题能力不足、满足于即时求解等问题,借助相关的马哲思维教学,让大学生把握论文写作的技巧。其一,学会对论文写作的正本清源。马哲的唯实思维和实践思维主张人的思维必须与客观实际保持一致,并且强调实践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唯一活水源头,为人们写作论文给出了“本”“源”问题上的答案。所以,在马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揭示唯实思维和实践思维的科学性、客观基础和必要性,引导大学生在论文写作中尊重客观实际和实践,自觉摒弃神秘主义、先验主义和经验主义,以确保自己的写作活动能够立于可靠之本、始于本来之源。其二,擅长对论文写作对象的穷根究底,即将写作对象所涉及的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或第一原因发掘出来,以促进问题的有效解决。为此,教师可以运用马哲的辩证思维,如整体思维、联系思维和矛盾思维启发学生。其三,在论文写作中展示具体理性。为了帮助大学生揭示论文写作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教师应特别向大学生阐明马哲在揭示自然界、人的认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时是如何运用“从抽象到具体”这一辩证逻辑思维的,使大学生面对论文写作对象时能够从对该对象的感性认识出发,经抽象思维,形成对其某一特性的简单理性认识,再通过拓展和深化,达到对该对象诸多特性乃至本质或规律的复杂理性认识。实践证明,大学生只有经常接受辩证逻辑思维的训练,其在论文写作中才能不为细枝末节所惑,而在反复的思维训练中求解出写作对象的本质与规律。其四,精于对论文参考文献的理性批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育学生敢于对参考文献予以理性的质疑和评判,既善于发现其不足,又要确保其合理性,使大学生自觉摆脱落后观念的束缚,培养其运用参考文献的能力。而为了培养大学生的这一能力,教师有必要向他们阐释马哲是如何运用实践的武器对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等哲学思想进行深刻批判的,使他们在领悟马哲的卓越批判能力之后,也能精于对参考文献的理性批判。其五,反思。对基于批判他人文献而形成的论文,作者要进行合规律与合目的的自我批判,自我反思,以进一步完善论文思想。

法律思维与写作篇2

雅思作文考试看起来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好不沾边,一个是英文水平考试,一个是思政课。然而它们在思维的层面上存在某种连接,雅思作文考试可以给我们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雅思;写作;批判性思维

一、批判性思维的现状及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

批判性思维一词最早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年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爱德华・格拉泽(Edward Glaser)在《批判性思维发展实验研究》一书中正式提出的。到二十世纪末,关于批判性思维的教学在英语国家已经相当普遍,许多国家已经把批判性思维通过各种形式融入到大学教育中,在美国甚至已经渗透到小学教育中。“近些年来,各大学都将在强调批判性思维思维作为一种普通的技能在学科(如果不是所有学科的话也应该是绝大多数学科)中的中心地位。当今没有一所大学(至少在澳大利亚)不骄傲地宣称他的毕业生因为学位课程的原因而学习了批判性思维。此外,几乎没有一门课程不提供获得批判性思维技巧的机会。”①美国人甚至在中小学教材的编写中大量使用了批判性思维的基本问题,并且对这些技能的训练进行整体设计。②

许多西方国家,不仅在被人们认为是象牙塔的大学强调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就连私营企业的老板也希望员工具备能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头脑。澳大利亚工作、教育、培训和青年事务部在2000年关于雇主对大学生雇员的满意度进行调查时,雇主们说“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把成功的求职者与失败的求职者区分开来……但是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很少见。”③

近年来,批判性思维渐渐传入中国,尤其在英语和医学等领域应用和研究较多。在思政教学领域鲜有涉及。而事实上,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并不受制于具体学科。相反,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如果采用批判性思维,那么从学生上课参与度到上课效果都应该会有提升。更重要的是,用这种方法授课,可以改变过去注重记忆结论的状况,转而关注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诚然,思维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授课过程中检验和巩固学生思维训练成果有多种办法,如课堂提问,课堂发言,5-10分钟的课堂讲演等等。但是,用写作的形式来提升批判性思维水平、检验和巩固批判性思维训练成果不失为一种有效而相对快捷的办法。

二、批判性思维对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重要性

(一)批判性思维是什么?它要求师生具备哪些批判性思维气质与技巧?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critical 一词来源于希腊语kritikos,意为判断能力,与英文中 criterion(批评、判断、检验等的标准,准则,尺度)一词为同源词。由此可知,批判性思维是在一定评判标准之下做出判断的一种思维,而非单纯的批评与否定。理查德・保罗(Richard Paul)认为:“批判性思维的关键是分析和评价思维并改善之。”④格拉泽(Edward Glaser)提出:“批判性思维是态度、知识和技能的综合体,一个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必须有质疑的态度、逻辑推理知识以及分析、综合和评价的认知技能。”⑤

批判性思维需要思维主体具备一定的精神气质和思维技巧。所谓批判性思维精神气质是指思维者所应当具备的品质。哲学家John Ennis 把这些品质归纳为三个方面:1.他关注信念的确实性和决定的正当性;2.诚实地代表被自己采纳意见的智力水平;3.关注每个人的尊严和价值。

(二)批判性思维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关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涉及的话题非常广泛,且大多数的判断为价值判断。由于个人价值观的差异,往往对同一问题存在不同的看法。在一个文明宽容的社会中,价值观也常常是多元的。当然价值观的冲突也往往不可避免。上课的目的不是让学生记住标准答案,而是寻求真理。那么如何寻找真理呢?到目前为止,批判性思维不失为一个好方法。答案的对错有时是暂时的,它会因时代或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而变化。然而遵循一种相对可靠的思维方法,或许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无论是进行学术的研究还是解决今后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起标准答案来往往更重要,因为无论在课堂里还是在课本中所教授的答案总是有限的,而实际生活和工作中问题总是层出不穷;而且具备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人面对问题常常更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对于同一个问题,人们时常会存在两种完全不同的看法。到底何去何从?仅凭直觉下结论是不靠谱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直觉,如果不同看法的人聚在一起不得不做出一种选择的话,那么他们之间必须通过说理来解决问题,而非直觉。然而如何说理就是一个批判性思维的过程。

三、雅思作文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借鉴作用

(一)什么是雅思作文

雅思考试是针对非英语国家考生的一门英语水平考试。该考试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考察学生的英语能力。表面上看它是语言水平考试,但是实际上,单从写作的角度看(雅思作文有两篇作文构成,本文仅指第二篇作文),它反映出对批判性思维的要求。有雅思培训机构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中国学生的写作成绩普遍较低。许多老师和学生把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归结为英语水平问题,如词汇量不够大,缺乏词汇替换能力,语法错误多,句式单一等问题。但笔者在此问题上有不同看法。让我们先了解一下雅思第二篇作文的形式和评分要求。

它要求考生必须针对一个看法、论点或问题作答。“你将用40分钟时间来完成这个任务。写以下话题…… 给出你这样回答的原因,以及从你个人知识或经验的角度举出相关的例子。字数不得少于250字。”评估项目包括: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举例说明观点的能力、对比C据和意见的能力,以及针对观点、证据、论证进行评估与提出质疑的能力。此部分也将评估考生的文笔技巧。⑥

官方公布的雅思写作第二篇作文的评分标准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任务回应(Task Response);第二,写作的连贯性与一致性(Coherence and Cohesion);第三,词汇的多样性(Lexical Resource);第四,语法的多样性与准确性(Grammatical Range and Accuracy)。

④Richard Paul, The Miniature Guid to Concepts and Tools [M]. fourth edition. Foundation for Critical Thinking, 2006.

⑤Glaser E. An experi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critical thinking [M].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1941.

⑥ (2013) Cambridge IELTS 9 Authentic examination papers from Cambridge ESOL,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参考文献]

[1] Martin Davies.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critical thinking in higher education [J].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 Development Vol.30, No. 3, June 2011,P 255-260.

[2]李善良.怎优嘌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美国中小学教材考察报告[J]《教育科学研究》,2012(3).

[3]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 Employer satisfaction with graduate skills:research report [M]. ACT: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Training and Youth Affairs. 2000.

[4]Richard Paul, The Miniature Guid to Concepts and Tools [M]. fourth edition. Foundation for Critical Thinking, 2006.

[5]Glaser E. An experi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critical thinking [M].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1941.

法律思维与写作篇3

9.先计算下面两题,再根据发现的规律接着填写。

(1)45×9=( ) (2)63×9=( )

450-45=( ) 630-63=( )

27×9=( )-( )=( )

56×9=( )-( )=( )

9×78=( )-( )=( )

教学片段1:

教师先让学生计算(1)与(2)两题,再交流结果。

师:为什么结果一样呢?这里面有什么规律呢?

当教师发现只有较少学生举手时,就让学生先讨论一下。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启发学生:45×9表示什么意思?

生:45个9的和是多少。

师:还表示什么意思?

生:9个45的和是多少。

师:看下面的算式,450-45,450表示多少个45?

生:10个。

师:再减1个呢?

生:9个。

师:所以它和45×9的结果相等。(板书:45×9=450-45=405)

再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习题(2)结果相等的原因。

教师让学生根据探索的规律,直接填写后3题的结果。在学生填写的过程中,教师发现不少学生有困难,不得不又请一位成绩较好的学生说一说规律,再让学生填写。不少学生还是存在困难。情况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不理解连等这种形式,把乘法的结果直接写在等号的右边,当成被减数;二是先根据乘法算出结果,也知道结果写在最后,但是减法算式是根据结果编的一个减法算式,并不是10个多少再减去1个多少的样子。

【反思】教学过程“急功近利”。在学生算出结果相同后就急于让学生找到其中的规律,学生没有经历过程,当然不能很好地表达规律,交流时定会出现障碍,导致教学过程会显得说教味重了些,学生主体地位缺失。学生只是计算后再“接受”规律,因此对规律感受不深刻。因为探索的过程过于简单,学生就难以有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

起初,笔者认为,此题的目的就是通过找规律,向学生初步渗透乘法分配律,重点是进行一个数乘9的简便计算的教学。但是在教学中,学生对成人所谓的简便方法没有深刻的体验,怎么会主动地接受并灵活运用呢?通过这类型题目的教学体会乘法分配律不是最佳途径,本来分配律较抽象,难理解,要结合具体的直观情境学生才易接受。因此,为学生积累数学思维活动的经验就成为本题的主要教学目标。如何使本题的教学更具探索性,学生的学习更具主动性、思考性呢?笔者认为,关键是教师要放慢速度,让学生充分进行发现、比较、交流、感受,经历探究的过程,才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经验的积累。

经过集体研讨,笔者又进行了教学再实践。

教学片段2:

1. 出示题目,初步感知。

出示题目:45×9与450-45;63×9与630-63

通过计算,学生发现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教师板书:45×9=450-45;63×9=630-63。

【设计意图】更新原有的观念,即等号后面必定要写算式的结果。学生能体会到等号也可以表示两个算式的相等关系。

2.引导探究,初步认识规律。

师:这两组算式的结果相等。同学们能不能发现两个乘法算式有什么特点吗?

生:都是乘以9。

师:跟它们分别相等的减法算式各有什么特点?

生:我发现用多少乘以9,就减去多少。

师:他发现了减数的规律。谁能发现被减数的规律呢?

生:被减数就是这个数后面添个0。

师:谁听明白了?

生:也就是把这个数乘以10。

【设计意图】当学生算出结果后,教师不是急于把探究的目光引向为什么相等,而是给学生时间,充分观察比较、感受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学生会发现,一个数乘9等于这个数后面添1个0,再减去这个数。由于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等不同,不同的学生对规律的认识的程度不同,关注的角度也不同,表达的方式也不同。在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数学化地表达。教师让学生充分地发挥,而不是硬牵着学生用同一种表达方式。

3. 提出猜想,验证规律。

在学生交流后,启发学生:你能照样子再写出几个算式吗?

生1:35×9=350-35

生2:73×9=730-73

生3:16×9=160-16

……

师:这样的算式能写完吗?

生:写不完。

师:我们都用等号把这两个算式连起来,但是它们等不等,我们有什么办法验证吗?

生:可以计算。

师:要把写不完的算式都算过去吗?

生:不要。因为9个35就和10个35减1个35相等。(根据学生回答,在相应算式下面板书:9个35,10个35-1个35)

师:真能发现!那么其他的算式要不要计算呢?

生:也不要。因为9个多少就是10个多少减去1个多少。

师:概括得真好!一个数乘9,可以先算这个数乘10,再减去这个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照样子再写几个算式是进一步强化刚才所发现的算式间的关系。学生在经历了形式上的发现后,再质疑:它们的结果也相等吗?能不能验证?由表及里,把探究引向深入,使探究活动不流于形式、浅尝辄止,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积累数学思维活动的经验。

4. 比较反思,积累经验。

师:既然它们的结果相等,你会选择算哪个呢?

生1:选减法,减法比连续进位乘要好算一些。

生2:用10个里减1个的算法,因为10个多少就是在这个数后面加个0。

生3:我喜欢直接用乘法,只要列一个竖式,用减法也要列竖式,多了一个算式。

师:那就用你们喜欢的方法算吧。

【设计意图】哪种方法简便,只有学生有深刻的体会,对这种方法才能认可。一个数乘9转化为一个数的10倍减去这个数,没有明显简便的优势,强迫学生用哪种方法只能是适得其反。笔者认为,此题的教学,不是让学生掌握这种计算方法,而是通过这一题的教学,通过学生找规律这么一个数学活动过程,逐步积累数学思维活动的经验,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

5. 迁移拓展,发展思维。

最后,进一步拓展:35×11表示什么意思?你会算出它的结果吗?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发展。

法律思维与写作篇4

关键词:分数简便计算;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第二学段数的运算中这样要求:探索并了解运算律(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分配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便运算。计算在小学数学中占据着一半以上的教学内容。而“简便计算”更是计算中的重点,加法、乘法的五条运算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下面是我在简便计算方面总结的一些教学策略。

1简便运算的基础在于口算

口算不过关,简便运算就无从下手,学生既不能很快的看出算式的特征,也不会正确的计算结果,因为简便运算就是为了将复杂的繁琐的计算转化成口算。在小学阶段,100以内加、减的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乘法口诀必须熟练掌握,能达到脱口而出,另外一些乘法的结果是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的也要熟练掌握。

2让学生理解运算定律的意义

学生在计算[732]×16×[932]×16的时候,由于乘法分配律与结合律在形式上相似,导致学生产生知觉上的错误,把乘法结合律当乘法分配律运用,这说明学生对运算律的意义没有很好的理解。所以我们在课堂上不能简单地让学生记忆运算律的表现形式,应该让学生理解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加以理解,自主建构起知识体系。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研读教参、领悟课标,真正用好、学好这“三本书”,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正确处理算理和算法关系,使学生不仅知道计算方法,更要明白为什么要这样算。

3在课堂中多让学生说一说简便运算的过程

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的概念形成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语言离不开大脑的思维,更能促进大脑的发展。那在简便计算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说来加深算理印象,又能在说的过程中理清思路。首先说算式的特征,根据特征思考是否可以简便计算。如果可以,那说说简便的方法和为什么简便的理由。说完后再让学生计算,就会大大提高计算的准确性,而且学生此时的思路也是非常的清晰。

4和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体验简便的思想和简便的优势,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习惯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这一思想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那么如何让两者相关联呢?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去引导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简便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仅仅依靠算式学生不好理解,我们可以借助具体的生活情境去体会简便,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简便计算以介绍算法技巧为主的倾向,着力引导学生将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这对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促进作用。

5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计算题目的类型和特点

教师要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不是说学习了简便计算就不用四则运算法则,每做一个题就费九牛二虎之力思考如何用简便,这种观点有些偏颇,尤其在倡导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我们不能为了教书而教书,简便的目的也是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思维要放宽,首先认真观察算式,看有没有简便的可能,不要为了简便白花费过多的时间,那样就得不偿失。

6在六年级复习阶段,系统地整理简便计算的题型,归类复习,帮助学生理清当中的奥秘

通过对简便计算整理复习的学习不仅能让学生掌握得更扎实,运用得更灵活,而且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系统了解。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学的方式整理出各定律和性质并用字母表示公式,使学过的简便计算内容全部呈现在学生眼前,并培养学生归纳和总结能力。学习过程主要分为两大板块:①通过几道计算题的练习,让学生回忆运算定律,采用框架式板书,对整个简便计算的内容做一个系统性的归纳与总结;②对整个内容进行全方面的习题巩固。包括基础题型、经典例题、错例分析。学生可以以手抄报或数学小报的形式去归类总结。

7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简便计算的题型,提高计算的效率

在简便计算的教学中发现,有些题目学生总是出错,比如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等。对于学生出错率较高的类型,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题目,学生在设计题的过程中会考虑乘法分配律的运用,会考虑计算的简便性,也会考虑自己平时容易出错的地方等,这样计算的准确率就会提高很多。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数学小报的形式,设计一些易错的题型或自己喜欢的题型,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也便于学生收藏供以后的学习中使用。

8注意规范简便计算的书写格式

很多老师觉得数学学习的好坏跟孩子的书写是否认真,格式是否规范没有关系,其实不然,不管是什么学科,孩子的书写直接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端正。那在计算中书写直接影响了运算的正确性。如果书写不认真,把数写的不规范,字写的看不清,都会影响计算的准确度。所以数学老师更应该关注孩子的书写习惯。帮助养成使用草稿纸的习惯,同时也能提高计算能力。

9正视学生的思维,培养简算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师》这本杂志上看到这篇文章“正视学生思维,培养简算意识”,文章举了一个教学片断让我思考很多:在简便计算“624-298”的教学中,发现学生把298分成(224+74)了,然后用624去减224等于400,400减74等于326。其实老师在设计这道题的初衷是把298写成(300-2)凑整的思想,而学生的思想是去考虑了624,另辟蹊径――从前后数字的特征去发现方法,虽然没有老师所想的那种方法简便,但是它毕竟是学生思维的结晶,打破常规是学生在对运算定律、运算性质与数子特征的深刻理解和熟练运用的基础上想到的,作为老师要保护学生的这些难得的思想。

法律思维与写作篇5

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经常遇到模型或用到模型,比如,儿童玩具、建筑模型、飞机模型等都是实物模型,另外还有文字、符号、图表等描述现实客观事物的某些特征和内在联系的模型,如地图就属于这一类。

科学家或工程师在研究实际的或拟议的系统的时候,为了便于实验和预测,总是先要设法把所要研究的系统的结构形态或运动状态变为易于考察的形式即模型。模型是系统过程的一种简化、抽象和类比表示,它不再包括原系统或过程的全部特征。模型是现实世界的抽象,而抽象的程度是很不相同的:抽象程度越低,模型离现实世界越近,结构也就越大、越复杂;抽象程度越高,模型离现实世界越远,所要考虑的因素就越少。

应用写作思维训练描述模型(以下简称为模型)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运用思维科学、系统论、方法论、运筹学等现代科学知识,从应用写作入手,建立起来的一种比较科学的写作操作技术和训练体系。它是对思维方式作结构性的表述,是人们按一定方式、规则、程序输入和输出信息的思维活动形式,是人们构思文章、预先编排的标准思维程序。

应用写作思维训练描述模型包括:

(一)总体思维模型。它是全篇文章的思维网络,是作者构思文章的思维标准化的一种直观表述形式。从总体思维模型中,人们可以一目了然地认识某种文体的全部构件思维程序及其相互关系。总体思维模型是各部位思维模型的总和。

(二)部位思维模型,也叫肢体模型、分解模型。从性质上分为两种:一种叫定量思维模型;另一种叫变量思维模型。这两种模型在具体运用中是对举的,往往构成一对或一组。变量思维模型是定量思维模型的演化、分解、活用。从内容上,部位思维模型又分为文题模型、导言模型、主体模型、结尾模型等,这几种模型揭示了文章各部位不同序列、不同排列组合关系、标准思维走向,解决了应用文每个部位究竟应该“怎么写”的具体技术问题。其中定量思维模型是标准型,变量思维模型是定量思维模型的“活化”。标准型中包含着思维的共性,“活化”中孕育着思维的个性,揭示了平衡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思维辩证法。

二、为什么要研究建立应用写作思维训练描述模型

写作,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至今仍在潜科学的领域中徘徊,要打破这种局面,堂而皇之地走入科学殿堂,必须从宏观上着眼,从微观上入手。因此,研究建立应用写作思维训练模型的目的是:

(一)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我国古代,无论是思想家还是文人学士,他们在思维方式上,都不是从某个初始概念、命题出发,运用形式推理获取确定的结论,而是紧紧围绕某个基本范畴和中心命题,通过多层类比、多方面解说,层层展开自己的思路;都不是寻求排除矛盾的理论同一性,而是在建立范畴之间的对立互补关系中,达到原则的贯通性。这种思维方法,所提供的往往是“指示真理的方向”,而不是精确的知识, 此其一。其二,中国古代的思想家的思维范畴具有明显的多义性和流动性,他们很少有人试图对自己的范畴加以定义规定。其三,中国古代思想家个人不重视体系的形式构造,而体系却鲜明地展现在历代思想家所汇成的思想运动长河中。他们缺乏独立的逻辑力量,只有依附于历史母体才能存在,才能显其价值。罕见的异端思想只能作为个别的偶然的无序因素,如同爆竹一样闪现一下声光即被吞没,思维只能在巨大的历史逻辑中缓慢运动。中国古代这种思维模式,直接桎梏着写作理论的发展,古人对写作规律也只能作“高灯下亮”式的解说,不能作科学的思辨。文章究竟应该“怎么写"?古人做不出科学的回答。若要使写作学科走进科学的殿堂,首先要打破长期以来的这种传统的思维模式。

(二)现代的写作学,多半继承了古人的思维方式。近年来,虽有所创新,但大都是“古为今用”,继承多于创新。

(三)当前,在大学写作教学中,学生苦于写作无途径,老师苦于写作理论不能很好地指导写作实践。究其原因有两条,一是缺乏系统的科学的写作理论为指导;二是缺少科学的训练方式。

(四)因此,当务之急,体现在写作教学改革中,就是要从宏观上打破、摒弃传统的思维模式,从微观上研究解决文章究竟应当“怎么写"的具体技术问题、训练体系问题。这就是本文研究建立应用写作思维训练描述模型的宗旨。

三、应用写作思维训练描述模型的内涵

“模型”是预先编排好的构思文章的标准思维程序,是文章的模仿或抽象,是写作的方程式。它有一定的内容,遵循写作规律,按照量化、序化、优化的原则有规律地结合?鸦它控制着文章的进行律,抽象地表示文章各部分构件之间关系、排列组合及共性和个性。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它是构思文章思维轨迹的书面化、标准化。

2.它是文章的模仿或抽象。

3.它由那些与分析问题有关的因素构成。

4.它体现了文章有关因素之间的关系。

“模型”之所以具有上述特点,不是人为的杜撰和强行的规定,而是它本身就具有模型件、模型量、模型序和模型思维走向(亦称模型链)四个规律性的要素。件、量、序、链构成思维表述体系,是构思文章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抽象表现形式。模型具有可变性与不可变的性质,其中“定量思维模型”是不可变的,“变量思维模型”是可变的。变化的原因是由于模型的件、量、序、链排列组合发生了变化而导致的结果。模型的要素变化了,那么思维轨迹就发生了变化,模型也就随之而改变。

模型件、模型量、模型序、模型链指的是什么?

模型件:是指构成模型的基本要素。主要是材料要素、语言要素。它是信息的载体。

模型量:是指模型件之间的组合排列比例关系。它是模型件的量化。

模型序:是指本模型模型件在组合中最优化网络或序列关系。它提供思维轨迹的信息。

模型链:是指作者的思维方式、思维走向。

(例一)文题定量思维模型

文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认真做好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的指示”

设文题为w,那么,w=发文机关+介词+事由+文种

根据模型,可获得本模型的“件、量、序、链”信息如下:

模型件:机关 介词 事由 文种

模型量:机关2 介词1 事由1 文种1

模型序:机关介 词事由文种

模型链(思维走向):

谁~~什么事~~做什么?

((—(—(—(—(链环式)

(例二)文题变量思维模型

文题:“关于进一步做好城市蔬菜产销工作的报告”

设文题为w1那么,w1=介词+事由+文种

根据模型,可获得本模型的“件、量、序、链”信息如下:

模型件:介词 事由 文种

模型量:介词1 事由1 文种1

模型序?押介词事由文种

模型链(“谁”省略)~~关于什么事~~做什么?

((—(—(—(—(链环式)

由文题定量思维模型,还可以演化出多种文题变量思维模型。如?押

w3=事由+文种

w4=动词+文件+文种

w5=发文机关+动词+文件+文种

w6=文种

在此,不一一列举。有了件、量、序、链,就可以按模型件填充捕捉素材;按模型量去筛选剪裁;按模型序进行排列组合;按模型链去考虑思维方式。

(例三)导言定量思维模型

“通告”导言例文:根据国务院决定①,为了严肃法纪,维护国家利益,促进个体经济和贸易市场的健康发展④,现通告如下①:

设导言为s,那么,s=根据+目的+惯用语

根据模型,可获得本模型的件、量、序、链信息如下:

模型件:根据 目的 惯用语

模型量:根据1目的4惯用语1

模型序:根据目的惯用语

模型链:根据什么~~为了什么~~做什么?

((—(—(—(—(链环式)

(例四)导言变量思维模型

导言例文:为了保障民用航空的安全,防止劫持、破坏民航飞机和破坏民用航空设施事件的发生,确保公共财产和旅客生命财产的安全⑤,特通告如下①:

设导言为s1,那么, s1=目的+惯用语

根据模型,可获得本模型的件、量、序、链信息如下:

模型件: 目的 惯用语

模型量: 目的5 惯用语1

模型序: 目的 惯用语

模型链:为了什么~~做什么?

((—(—(—(—(链环式)

(例五)主体定量思维模型

主体部分例文: 《××省供销合作社1981年工作总结》

(一)农村市场活跃①。1981年,随着两个农业文件的贯彻执行,农村经济政策进一步落实②,全省农民的积极性很高,农副业生产发展很快,农村市场购销活跃,国家的农副产品收购和生产、生活资料供应都比上年增加,集市贸易成交额不断扩大④。这一年我省供销系统的农副业产品收购额达6亿多元,比上年增长2.6%。主要农副产品收购情况比较好。棉花收购了14万吨左右,比上年度增长5%,桑蚕茧收购量比上年增长9.3%。农业生产资料销售额15亿多元,比上年增长12.1%,其中化肥供应量比上年增长19.5%,是建国以来增长幅度最大的一年。工业品下乡情况有进一步的好转。农村饮食服务的营业额比上年增长12%,农村集市贸易的成交额达11亿元,比上年增长36%⑥,整个农村市场呈现一派繁荣活跃景象。①

(二)(略)

(三)(略)

(四)(略)

(五)(略)

设主体部分为r

其中,“成绩经验”部分为k

“问题教训”为o

“努力方向”为p

n表示若干个

那么, k=主题句+因+果+例证+总括

根据模型,可获得本模型的件、量、序、链信息如下:

模型件:主题句 因 果 例证 总括

模型量:主题句1 因2果4 例证6 总括1

模型序:主题句因果例证总括

模型链:是什么~~为什么~~个怎么样?

((—(—(—(—(链环式)

结构式:总分总

因此:r(横)

kn=主题句1+因n+果n+例证n+总括1

on 原因

pn

其中r(横)为横式结构;r(纵)为纵式结构,r(交)为纵横交*式结构。

通过以上几个例文可以看出:无论是什么样的应用文体,都可以用模件、模量,模序、模链这种模型结构来表示思维程序建立起该种文体的描述模型。首先要建立起每种文体的标准型即定量模型,这是建模的基础,然后在标准型的基础之上再分解演化为各种变量模型。这样,学而不死、运用自如,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四、应用写作思维训练描述模型的理论根据和方法论

应用写作思维训练模型的研究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进行的。恩格斯说:“经验自然科学积累了如此庞大数量的实证的知识材料,以致在每一个研究领域中有系统地和依据材料的内在联系把这些材料加以整理的必要,就简直成为无可避免的。因此,自然科学便走进了理论的领域,而在这里经验的方法就不中用了,在这里只有理论思维才能有所帮助。”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1972年版,第456页)目前, 写作学科的情况正是如此,在写作学科中,人们长期积累起来的庞大写作知识材料,在科学的思维作用下,将“无可避免"地向科学理论飞跃;科学一体化的浪潮,将"无可避免”地建立起写作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的“正确联系”。马克思讲:“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再现。”当前,我们必须克服我国传统写作理论的缺乏系统性、抽象性、概括性的弱点,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传统写作理论观点进行改造和升华。应用写作思维训练模型就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试图与其他学科建立“联系”,在微观上作一点“具体再现”的突破。

应用写作思维训练模型的理论根据之二是系统论思想。系统论思想是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辩证思维工具,它在辩证唯物主义那里取得了哲学的表达形式,在运筹学和其他系统科学那里取得了定量的表达形式,在系统工程那里获得了丰富的实践内容。因此,对“模型”的研究,采用定量化的方法处理文章构件的比例关系;运用序化的方法来分析写作思维中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的相互关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组织程序,运用优化的方法来选定最佳写作方案。

应用写作思维训练模型的方法论是运用科学的方法论。科学的方法论之一是:事物的集合体在特定的时空中具有组织性、不可还原性,这是系统观的核心。比如,人们在酒吧、住宅和办公大楼这三幢建筑中,找到共同基础是砖、混凝土这类物质实体,这些建筑都是用砖和混凝土盖起来的,最终也都能还原为砖和混凝土。但系统观的着眼点完全不同,是根据那些建筑物的组织结构进行研究的,组织结构使每一幢建筑物有它自己具体的特点;在组织结构方面才能发现重复出现的构型(楼板、门和窗户等)。系统观强调组织性,不认为通过这些建筑物分解成一块一块的砖和一片一片的混凝土,就可以把酒吧、住宅和办公大楼还原为同一的东西,因为这种还原恰恰排除了每一幢建筑物最本质的东西:使这些材料成为不同功能单位的那种组织结构。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应用写作思维训练模型的建立,既注意到文章的共性,也考虑了个性,因而建立了定量思维与变量思维的两 种不同的模型。

科学方法论之二是:科学方法是一个科学程序,是一个总战略;科学方法是一套规则,是关于构成程序的每一步骤的实施和建议;科学方法是一种概念上的操作方法。这一方法指导着模型的研究,宏观上“模型”是应用写作的一个编排程序,微观上“模型”又成为应用写作操作技术和训练体系。

综上所述,根据现代科学的研究证明:写作学是人类九种科学之一的思维科学的子系统,一切系统都有其特定的结构,结构都是有序的,而展示结构的序列组合的最好方式莫过于模型。

五、应用写作思维训练描述模型的训练方法和作用

应用写作思维训练模型的建立,必然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变。思维模型可按下列步骤进行训练:

(一)依照“定量模型”选文。选择标准范文,是讲解“定量模型”的前提。要做到“型”、“文”统一,和谐。让学生掌握各种文体的标准思维方法,了解其共性。

(二)依照“变量模型”析文。通过对“变量模型”的分析,使学生理解内容形式不变中有变、变中有不变的写作哲理。每种文体的基本思维规律不变,但由于模型量、件、序的变化,文章可呈现出千姿百态。

(三)先分解,后综合,各个击破。

1.先讲部位模型,再讲总体模型。

2.先讲定量模型,后讲变量模型。

这样,有分有合,从局部中把握整体,从整体中考虑局部,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各个击破。

(四)按模型进行写作实践,完成习作。

(五)批改作业。

应用写作思维训练模型具有下述作用:

(一)“模型”的建立,使应用写作教学向科学化的方向迈进,作了一点尝试,一点微小的突破。

(二)“模型”的建立,从微观上解决了文章究竟应该“怎么写"的问题。

(三)在应用写作教学中,教师有“型”可遵,学生有“型”可循,极大地调动了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

法律思维与写作篇6

关键词: 设计素描 观念转型 思维变通 课题转换

随着我国艺术院校和多数高校设计专业的创建,作为专业基础技能的素描教学也相应地面临新的调整,以适应专业的发展。这意味着设计类素描要解决一个观念转型和专业定位问题,即如何使素描摆脱对自然形态的客观再现,进入主观形态的探究创造和主体精神的张扬及形式语言的提纯,把素描作为研究设计思维的切入点和创造第二自然的本质过程,而不仅仅是传统绘画形式在产品设计草图层面的延伸。这就要求教师从设计专业的视角对素描基础课引发新一轮的思考和变革。

从认知方式和专业定位方面看,设计类素描与传统素描最本质的不同表现在诸多方面。首先,传统型素描作为解决造型问题和收集创作素材的手段,主要针对传统造型艺术的共性规律和客观认识,通过朴素无华的形式和简便易行的手法来客观再现自然的真实和探求形式语言的表现手法,站在感性立场上通过揭示艺术本质规律来训练眼与手的协调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对现实物态所蕴涵的基本造型元素如特征形态、动态、构造、体积、空间、色感、质地和肌理等的描述和表达,同时以点线面、黑白灰元素及其关系来营造富有艺术感染力和精神意蕴的审美格调,创造有意味的形式,实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这一切始终遵循着由自然美到艺术美的升华过程中所共同具有的艺术规律,并接受诸如和谐与整体、变化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形式法则的调控。传统素描的美学原则显然是古典精神所一贯奉行的优美、宁静和平衡等崇高美品格,把准确再现和模仿客观世界作为核心训练目标,并演化成一套系统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学院科班式基础技能训练模式,直到今天仍作为学院派的写实主义手法和现实主义精神等主流艺术的基础而一统天下。而设计类素描作为现代艺术语言样式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工业革命和印象主义的产物,它本身除了具备传统素描中所涵盖的造型能力(徒手描绘)、精神内涵和美学法则等共同规律外,一个根本性的转换是对实物形态的客观再现逐渐让位于精神世界的主观表达和形式元素的深度提纯了。艺术作品的内容已大大挣脱了文学情节的叙述而代之以点线面构成元素的合规律、合目的、合秩序、有意味的组织关系,艺术由“自然”为中心转入以“自我”为中心,以追求客观的真实转向尊重主观的真实上了,由写实手法转向写意手法、抽象手法和意象手法甚至材料拼贴法。设计素描要解决的问题已不限于再现客观物象的写实造型能力的范围了,它所针对的内容已经由自然形态转为主观形态了,它所遵循的认知方式也超出了直觉感性的形象思维而以理性的逻辑思维为主了,并取得了独立的纯粹意义的精神意味。艺术的纯粹性和自律性等本体价值得到了空前的尊重,而传统写实艺术所建立起的大厦也因此受到了空前动摇。

一、设计素描教学中的观念转换

从传统写实的绘画的素描向现代设计素描转换,首先要解决的是一个观念的转型问题,然后才有可能使素描技能成为设计的桥梁。首先,针对设计类素描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从一系列困扰我们的概念入手来介定设计素描与传统素描的不同内涵和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前者作为直接指向专业方向的基础造型,主要站在学科与专业的高度上来研究如何开发创意思维、创造学术思想和确定学术形态,而后者作为大多数视觉艺术的造型基础,主要针对初级阶段的造型技能如比例、透视、结构、形体等方面的入门准备。由此而引出一系列相关的基础概念群的转换与变更,包括二维平面、三维立体、结构与功能、肌理与材料、造物构想、创意构成、人性关照及主体意识等概念。其次,对设计基础的学科本质及其特性和功能的认知往往是我们认识设计专业素描的核心问题的开始,也有助于我们有的放矢地开发与之相适应的思维品质。设计基础旨在开发创意思维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以期实现由构想向实践的转化,由自然人的习惯性思维能转向设计人的“另类”思维状态。那么作为设计专业中的基础造型学科的素描自然要接受其约束和规定,成为以设计概念为先导的素描造型样式。以艺术设计为目的、以创意思维为中心、以再现表现和创作为形式而展开的实践活动。其学术观念具有开放性、先瞻性、包容性及多元性。可见,对基本概念和名词术语的转换意味着思维角度和观察视角的转换,这往往是观念转换的前提。再次,设计类素描旨在引导学生以现实物态为参照,生发新一轮的观察方式、逻辑思变、推导分析、解构重构、形态演化、造型构想和审美追求的过程中用徒手描绘形式来表达个人的独特的创意思维和设计方案。实现设计的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同时多方吸收和整合更多的设计信息和相关知识,这一切都有赖于素描的徒手绘画这一简易朴素的语言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讲,设计素描自身的工具意义不仅仅体现在充当设计草图或设计基础造型训练手段,而且同样可以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而存在。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设计类素描的训练是围绕创意思维而展开并直接指向设计终端和设计创作的,因此素描训练中作品意识的培养是开发创意思维的前提保证,素描创作是创意思维成果的物态化体现。这就要求我们引导学生把自然的、直观的物态看作生发感受和画法的参照,时时提醒自己从自然演绎画法而不是用既定画法来套用自然,这样就能有效地避免作品面目的雷同感、概念化、一般化和程式化,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主体思想的真实性和个人语言的独特性,同时也能更大程度地使素描成为设计造型本质的训练而不至于停留在传统素描的表现训练层面上。这是从设计基础教育的初端向设计实践的终端实现质的飞跃的关键所在。

二、设计素描教学中的思维转换

设计素描在传统素描的造型基础上要完成思维方法的变通和知识结构的完善,首先触及的核心问题是通过思维的转换来落实观念的转换和思维的变通,即打破传统素描的以形态和感性思维重建理性结构意识。具象思维阶段设计思维和设计意识以逻辑思维为基础,以形象思维为表现形式而展开。任何阶段设计素描都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研究过程,它要用素描形象和呈现艺术设计的思维过程和成果,因而准确的造型和描绘手法和科学理性的推理分析的训练是紧紧捆绑在一起的,不能彼此孤立或顾此失彼。它要求从传统素描单纯的形态概念中跳出来,抓住物象的本质,走进物象的内部来研究其内部结构及相互关系,再走出来研究内部结构和外在形态(特征)和结构的因果关系和制约关系,同时从不同的视点和角度来分析其透视变化规律和造型元素关系,更好地把握和控制结构与形态的空间组合关系。在表现手法上则通过轻重强弱不同的线性描述手段来有选择有针对地把对形态与结构的分析推导的过程呈现在纸上,这是一个由三维立体造型和组织运用形体的理性逻辑推演过程。由于它通过三维构形手段来重新分解和再造形象来表达其造物构想,所以它更多地运用思辩来找出对象的本质因素,并把它作为二度创造的基础。如果说这一阶段还保留传统写实素描的部分思维理念和造型因素的话,那么,设计素描的高级阶段即抽象思维阶段则更大程度地解散了现实物象的形态并偏离了自然物态的表象,完全摆脱了写实化造型的约束,更加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和创意性。但是这种自由的思考并非天马行空,它仍然要依据于自然物象本身所呈现的某些启示来引发创意。在由具象图式逐步演变为抽象图式的路线上,如果说原来的思维模式是由一点指向另一点的线性思维,那么现在就是由一点指向多点的发散式思维。前者理性大于感性,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后者感性大于理性,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偶发性和随机性。这个阶段通常运用直觉、类比、推演等思维模式,从具象物态所提供的信息和暗示中生发创新点来提取抽象化的点线面、黑白灰元素来创造有意味的图式,将其纳入一种有意味的组织秩序和节奏韵律中,从而更为彻底地颠覆人们的常规视觉经验,把现实形象转换为画面上全新的视觉形象。而这些形象是以抽象的点线面等纯粹化造型元素来构成的画面结构,已经无法也不必寻找它与现实的一一对应关系了。抽象思维中的判断、类比、联想、想象等模式和逻辑思变过程中的结构、置换、转化、重组、整合等创意手法得到了全方位的运用并发挥到极致。

三、设计素描教学中的课题转换

艺术设计专业类素描的基础功能已不能再局限于造型能力训练层面了,而要以创意思维为中心摆脱对形态的依赖,深入系统地展开对形态的探索和创造,打通素描向设计的转换。基础造型研究目的在于训练眼、脑和手的协调技能,通过思辨的方式来反馈个人的观察和感受,最终能够创造出一个具有视觉审美价值的主观世界。这是通过一套具有针对性的、循序渐进的课题训练来保证并落实的,它所要思考的是如何将概念性的课题设计转化为可具体操作的事件内容,这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标准之一。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规律设定课题内容,由具象入手到意象再到抽象是两个相互递进、相互转化和相互渗透的阶段。在初级阶段中具象写实向结构解析的过渡层次,只在原来传统写实的基础上再度提升造型的精准性,重新认识造型观念并在此基础上使用各种写实描绘手法(包括超级写实)深入塑造物象形态、体量、肌理、质感、色泽等,甚至不惜以消解传统素描的感性激情表现为代价来换取冷酷的理性的极端的逼真描绘,从而追求一种另类的观念和思想,并将其纳入设计构成意识和视觉图式中。这是进入新一轮视觉经验的调整过渡阶段,旨在改变日常视觉经验和传统写实手法所解释的真实性,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创造有意味的形式来创造另类真实的幻觉。其所针对的已不再是表象的真实而是主观的真实,传达的不是具象的图式而是一种抽象的精神和观念。

在传统解析中研究的是形态的外部与内部构造之间的空间关系及存在方式,尤其要训练从结构入手由表及里地穿透客观物象的内部构造来理性地揭示其组织变化及相互衔接规律。形体结构、体块结构和交接结构等都要借助于必要的中轴线、切割线、对角线、穿插线、转折线、辅助线、透视线、外轮廓线等线性描绘手段来呈现整个分析、比较、推理和思辩的过程,整个过程针对看不见的形态来理解研究物态的根本成因,对物象进行意识上的剥离,通过移位、旋转、切割,重新构建形体的组合关系和形体在空间中的占位及新一轮的画面秩序。

高级阶段通过意象造型训练在自然形态与设计形态之间和素描技能与艺术设计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从自然形态的拆解、组合和变异入手,在对自然物态直觉感受基础上进行自觉的理性分析,结合主客观抽象和逻辑思维进行线条的演化和形态的变异和创造,从而完成由具象到抽象的演变过程。这里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通过对现实物态的直觉体验来发掘形象本身所提供的信息,然后才有可能将有限的信息由此及彼地纳想、类比、推理和整合等理性思维轨道中,并生发出新一轮的领悟和意象。对这些信息的处理并不是自然物的延伸和扩展,而是对自然形象本身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借题发挥,其中既有直觉感受又有理性分析。这一过程中,把物象的自然形态概括、分解、打散和重组,便于随时从中提取有用的点线面、黑白灰等基础造型元素,按照自己的心象和一定的组织秩序来再造新的画面形象。这个形象已经不是原来的现实物象了,现实的自然空间已转化成了另一个耐人寻味的画面空间了,如同音乐语言一样无需还原客观就能够以自身线条直接撞击人的心灵。由此,画面已完全摆脱了对自然客观物象的依赖和模拟,直奔事物的内在本质和普遍规律。通过新的虚构图式(节奏、韵律、秩序、运动、空间、肌理、材质)和纯粹的形式来营造了一个新的主观精神世界,而不是一面镜子中的世界。

在整个设计素描的学习过程中,始终围绕对形态和空间的研究感悟和体验来解放观察方法、思维方法和描绘方法,把主动的创造性思维作为艺术的主体活动。这意味着从一开始就把创作思想和作品意识渗透到素描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把对素描语言与形式的研究转换为素描课题的主要内容。由此,对现实状态中正常形态的研究探求,必须建立在对其个体特性和创意规律的透彻理解和另类思考的基础上,并有意识地在大脑中存储更多的创意资源,但同时决不可忽略对语言形式在特定文化意义上的提纯和个体独特感性方式在审美维度上的张扬,唯此,新的创意之门才会向我们打开。

参考文献:

[1]陈楠.平面设计与创意思维[M].江西美术出版社,2005.

[2]路家明.素描与设计的转换[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

[3]王宏建.艺术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法律思维与写作篇7

关键词:自学能力;思维训练;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2-00-100-01

一、激发兴趣,教给方法

我们教学的目的,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指导他们会学,最后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为此,我们首先从学习语文重要性的认识入手,使学生明确“工作、生活和学习处处离不开语文,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在这个基础上,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并系统讲授学习字词句段篇、语修逻文的知识。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要着重培养他们的速度、细读、精读能力,要求通过“速读”能把握整体印象(题目、出处、作者、背景、体裁),记住文章梗概(主要人、事、物或观点);通过“细读”能理解生字、新词、难句(查字典词典、读注释),会圈点勾要点标节码(初步感知:文章写了什么),会概括段意,理清结构(剖析文章是怎样写的);运用“精读”,能归纳中心思想,学会分析写作特点,能完成练习,并作小结,以进一步巩固提高。

二、改革课堂结构,精心设计提问

探索具有一定操作性的适用于教学实践的新的课堂结构,是语文教改追求的目标之一。阅读教学应以“定向指路、自读思考、质疑讨论和巩固迁移”为基本课型,采取单元教学方法,讲知识、读范例、练能力、寻规律,师生多向交流,坚持读写结合。作文课,我分写作、批改、讲评三种课型;布置作文时,预告母题,启发学生自拟子题,大题小作,观察随笔、单项训练和大作文并举;用“多写、分改、重指导、抓讲评”解决多写带来难改的矛盾;寓教于乐,由模仿而创新,化怕写作文为爱写作文。

教无定法。在课堂教学中,不搞一刀切,而应因文、因人而异。但是,无论哪种结构,都要着眼于整体教学的设计,不搞繁琐哲学、肢解游戏,既不唱独脚戏,也不追求表面上的热闹,而要围绕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路,学读写知识,学思维方法,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并相应地提高听说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又深入到问题中去,它始终和一定的问题相联系。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遵循疑问思的客观规律。

提问应该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天地。提问也要有一定的难度,能够给学生一个思维的空间。

三、读写结合,突出思维能力培养

发展思维能力是提高语文训练效率的中心环节。为此,在指导学生自学的每一个步骤中,都要鼓励学生层层设疑(逐段给自己提出疑点),再按基础知识、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分类归纳为若干问题,然后凭借注释、工具书,以及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求解。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学会中心设疑的方法(小说着重分析人物性格、理清线索,把握故事情节,提示社会意义;散文着重分析立意和灵活的表现方法;说明文着重掌握说明事物的特征、顺序和方法;议论文着重剖析论点和论据的统一及其论证方法)。每篇课文设计一两个统率全文的中心问题,来启发思维和分析求解。学生自己层层设疑,又借助内力和外因释了疑。不仅可以激发其学习兴趣,而且更有效地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学生进行阅读,是借助于书面文字的潜在意识上曾经留下的映像来领悟语义,并进行思考的。这就是说,阅读的思维特点是凭借文字符号,通过视觉感知、“内化”、想象或推导,转化为立体的形象或严谨的逻辑。阅读层次,一般分朗读、默读、速读、跳读、扫瞄。从朗读向默读、速读过渡,要借助筛选关键词语、“简化”语言,捕捉思想链条。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首先应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其想象力,诱导他们根据语言信息,在脑海里形成画面,获得感知,然后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运用概括、分析、综合等方法,认识事物的本质,完成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飞跃,实现由此及彼地的概括和迁移,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法律思维与写作篇8

汤同学

本科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专业,司法考试A证,现为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法学研究生。

实习体会:

两个月的实习生活转瞬即逝,不知不觉就已经临近尾声。但不论将来我是如愿以偿成为了一名律师,还是选择了其他岗位,第一次在律所实习的回忆总是美好而深刻的。我会怀念在实习期间和中渡律所的所有律师及工作人员的欢声笑语;会怀念和律师们一起讨论和分析案件、撰写法律文书、审核各种合同、接待法律咨询的见仁见智;即便我们仅仅是对法律实务一无所知的实习生,当我们一起参与案件讨论时,中渡的律师们也不会对我们“幼稚的看法”有所轻视,我会感激这份包容和尊重;即便我们仅仅是在律所实习两个月,中渡的律师们对我们的指导也不会有所保留,而是放心地与我们共同处理案件,我会感激这份慷慨和信任,我们在和谐温馨的团队氛围中完成了理想中的法律实务学习。

杨同学

本科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专业,司法考试A证,现为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法学研究生。

实习体会:

在律所实习,能够直观的感受法律的价值。无论是合同审查,还是法律咨询,出庭,都是在以法律为当事人解决难题。课堂中的法律内容抽象,难免理想化,在律所面对的都是一个个真真切切的案件,亟待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这是将法律具体化、实在化的过程。中渡律所是一个和谐的团队,这里有一群可爱的人儿先我一步领略了律师行业的酸甜苦辣,现在面面俱到的带我体验,跟我分享他们的宝贵经验,并提出珍贵的学习和工作建议。谢谢他们陪伴我度过这个倒地就会被灼伤的重庆酷暑,实习虽然结束,但我们不告别,因为总会再遇见。

实习内容

1.分析讨论案件

这是在实习期间做得最多的事情,当律师接到一个案子后,会把相关材料交给我们实习生分析,然后和我们一起谈论案件的详细情况,并询问我们对案件的看法。即便带着浓重“书生气”的我们在看待实务问题时经常陷入片面、主观的泥淖之中,律师也并未因此排斥我们的参与,而是真诚地为我们指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清楚地看到了自己在应对法律实务问题时存在的不足,而且真正达到了“培养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2.法律文书写作

法律文书的书写技能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一个律师的专业水平,完成一份规范全面、思维清晰、逻辑严谨的法律文书绝非易事。实习过程中,我也接到律师交代的不少法律文书写作任务,包括状、答辩状、律师函、法律意见书等等。起初只是简单地在网上寻找模板,再把案件的具体情况添加进去,但慢慢地,我也学会在法律文书的写作中融入更多自己的思考。例如律师曾交代我尝试向法院写一份法律意见书,在这次书写中,没有所谓的模板可供借鉴,只能用自己的论述思路向法院陈述法律意见并最终说服法官,于是我不得不将整个案件从头到尾分析并研究好几遍,因为仅仅对案件简单地浅尝辄止无法令我满意地完成这次写作,之后我绞尽脑汁写出了一份法律意见书为律师最终的版本提供参考,而律师也非常信任地接纳了我的意见,一个月之后得知法院最终支持了我们的法律意见时,我的内心无比欣慰。我一直认为,严谨是法律人最基本的素养,当自己真正尝试撰写法律文书时,我终于体会到在校时一位教授曾告诫我:一份严谨的法律文书的苛刻之处在于,即便是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能随随便便决定。在律所实习时对法律文书写作的尝试无疑锻炼了我的写作技能和以法说理的能力。

3.审核合同以及公司章程

实习期间,曾协助律师完成数份合同以及公司章程的审核,这需要我们全面了解合同内容、明确合同目的以及弥补合同漏洞,尽可能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规避合同的潜在风险。而审核公司章程时,要详细将章程条款与公司法及司法解释进行一一核对,找出不符合法律规定之处进行纠正,并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公司的内部管理制度合法且高效。

4.旁听法律咨询

实习开始后发现律所几乎每周都会接待一些来法律咨询的客户,我们觉得旁听法律咨询也能从中受教,于是在得到应允后也参与了法律咨询的接待。通常我们只是做笔记,仔细聆听客户的问题并观察律师如何解答,事后有疑问再向律师请教。但有时候接待的律师也会直接在咨询过程中询问我们的意见,让我们积极发言,这对我们而言更是一种难得的锻炼。应对法律咨询,律师需要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敏捷的反应能力和清晰的思维能力,同时也需要具备较为全面的专业知识,同一个律师可能会遇到不同领域的法律咨询问题,包括民事、刑事和行政方面,如果欠缺相应的专业知识,往往无法从容应对法律咨询。

5.旁听庭审

本科阶段曾经为了完成学校的实习任务在法院实习了几个月,因此旁听了许多庭审,但当初完全是站在法官的立场上看待庭审,在律所实习时也多次作为旁听人员跟随律师去开庭,旁听时多从律师的角度观察庭审,更加清楚律师在庭审中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实习中发现,并非律师只要在庭审中口若悬河就能得到法官的支持,事实上充足的证据才是律师在庭审中最有力的支撑,这意味着律师需要在庭前花费巨大的精力调查取证,而在庭审中则需要有条不紊地按照诉讼法规定的程序进行,言简意赅地向法官发表自己的意见,才能尽可能得到法官的支持,并在最大程度上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完成作为一名律师的使命。

6.逻辑思维锻炼

在校学习期间,也会进行案例分析练习,和同学一起讨论时下热门法律问题,但因为先入为主的学生气息浓厚,所以提出的观点不免片面,甚至偏激。虽然律师总是代表一方当事人,但无论在还是答辩时,都必须考虑自己的见解对方会如何抗辩,因此总需要做两手准备,这就要求律师在思考问题时要全面考虑 ,而非孤立地站在一方角度看待问题。所以在律所分析案件,极大地激励了自己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在中渡律所,律师们会经常一起讨论案件。起初,当我们了解到案件事实时,一头乱麻,完全不知道该从何入手,更不用谈维护当事人利益了。经过慢慢摸索,发现任何性质的案件,理清案件事实是首要的,其次不同性质的案件,侧重点不同,民事和行政案件需要找出争议焦点,围绕争议焦点寻找有利己方的事实与法律依据,刑事案件需要了解罪名构成要件,从各个要件着手判断是否构成犯罪,刑事案件侧重程序和证据,所以往往涉及非法证据排除。

这于我们而言,是莫大的收获,虽然思维能力的训练并非一日之功可达,在这里进行的案件讨论却给了我锻炼思维能力的契机,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亦会遵循这样的思维方式,尽力解决我所面临的法律难题。

实习挫折

预料之中,我们在实习期间会遇到很多挫折。虽然在中渡所实习时工作并不算繁重,但由于我们住的地方离律所很远,因此每天都必须在重庆的高温之下乘坐公交车往返于律所和住处之间,这个过程一度让我们身心疲惫;

面对律师交代的任务我们时常倍感压力,在准备司法考试时也曾为各种难题头痛不已,但那时题目再难也始终有一份答案可供参考,实务中遇到的难题却没有事先预留的答案,只能自己慢慢摸索,甚至实务案例更加复杂,在接触的第一时间往往一头雾水;

理论知识与实务操作之间的巨大落差让我们常常错愕不已,我们在思考问题时习惯性将问题放置于理想状态中,却忽略了实务中无法避免的一些现实问题,因为实务中的法律案件并不像在校期间老师为我们设计好的案例分析题那么单纯,比如当事人可能没有想象中信任律师、执行中会遇到很多棘手的难题等等;

从学校这座“象牙塔”的保护中脱离,在步入社会时面临各种不适应,尤其是律师这一职业,涉及到的人际交往广泛,包括当事人、公检法系统等等,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不再纯粹,我们也不得不认真思考自己的为人处世之态以及如何应对形形的人……

当然,无论遇到什么挫折,只要对自己的初心足够坚定,就能尽最大努力克服困难,何况我们的实习生活并不漫长,在有限的时间里,挫折在收获面前不值一提。

法律思维与写作篇9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在xx院的三个月实习时间不知不觉便已成过去。在漫长的人生旅程中,三个月也许并不算长,但于我而言,却是打造青春底色、挥洒书生意气的三个月,亦是承受师恩、增长才干、提高学识的三个月。在那里,我度过了也许不是最有收获,可定不是最灿烂,但必定是一段令人难以忘却的纪念,也许有人说我在这里化用苏力的语言是矫情和做作。可是我想这是我对这段实习时光的最好也是客观地一种图景描述,当然我这里总结的不仅是我在法院实习的三个月,还有我去年在律所的半年朝圣之旅。

法律一方面是规则体系,另一方面是意义体系。不识意义体系,法学可能沦为没有价值依归的“匠人之术”;但反过来,无知于规则体系,自然难领意义体系之奥妙。法律实践之要义正在于将规则体系与意义体系相结合,在于实现“死法”与“活法”的互动。“我嗓子不好,唱不起高调”,但是我想法律人的使命更多地不是待在书斋里闭门造车,而是能够为中国法治的实现贡献其力。虽然现实中司法的图景也许不容乐观,但是那丝毫不应成为我们怀疑法治、不信仰法治的一个理由,我们始终要对此抱有信心,诚如苏力所说:“未来并不遥远,此时此刻不就是我们曾经眺望过的一个未来吗”。今天不是比昨天更好吗?今天的法制现状不是比过去更为完善吗?在这样一种理念的引导下我想我们的实习才更有意义,才更加有价值,要不然实习前对法院和法律抱持着憧憬和景仰而去,可是实习完之后却失落而回,一下遁入悲观之井,从此也便只能“坐井观天”。虽然我在律所和法院也有很多不如意之处,也感觉到法律很多时候也很无奈,但是我从来都觉得法律有总比没有好,良法又比恶法要好,虽然法律不能包打天下,但是它仍是老百姓用以解决纷争的一种较好手段,柏拉图不也经历了这样一种认识过程吗?其早年认为人治——由哲学王来治理国家是最好的,可是他最后也不得不承认法律之治虽然不是最好的,但仍然是一种不得已的也是较好的治理手段。

我上个学期在xx律师事务所实习,在这里我有幸认识了x老师,不仅蒙受其关怀和教诲,还与其建立起了深厚的师生关系,由此我研究生期间也便产生了第二位导师——胡xx律师。x老师就如一位严父,他做事态度极度认真负责,最有意思的是他有时候要求我起草词时还要加一个诗性化的标题,于是我写了“莫让浮云遮忘眼”、“莫待无花空折枝”等词,刚开始有时候甚至觉得他有点“不近人情”,觉得有些东西没有必要那么较真,但是慢慢的我从不慎喜欢到逐渐被“格式化”了,如果说现在我写的每一个法律文书都还有点自己鲜明的个人风格的话,那么我想这种个人风格的形成也离不开x老师的严厉教导,当然还有xx老师文风和逻辑思维的潜移默化之影响。追随x老师实习期间我起草了上百份的法律文书,也有机会和他一起或者单独以公民的身份出庭,这些经历让我有了初步的实践基础,使我看问题有了自己的视角,使我写作法律文书有了立法化的思维,能从多角度去论证一个问题,这种思维也带到了我写作论文的过程当中,我发表的《人事保证的法律适用及立法选择》以及《对赃物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再思考》这两篇文章便深深地带有这种立体化、多维度思考问题的印迹。经历了律所和法院的实习之后,我也感觉到了律师和法官的思维有着鲜明的不同,即律师是带着“有色眼镜的”,很多时候甚至可以“自说自话”,而法官则不同,法官是诉讼“跷跷板“的中轴,应保持中立,否则会让抗衡的双方当事人之间失去平衡,从而引发社会的不安定。在一中院实习期间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遇到了研究生期间的第三位导师——贾科姐姐,科姐是我很佩服的一位女法官,她漂亮大方、知性而有气质,她不仅在法学思维上影响了我,同时在为人处事以及如何在法院等机关单位求得生存等技巧方面也点拨了我,我知道她没有仅仅将我当成一个过客——实习生来对待,而是将我当成了弟弟一样的关心和教育,这一点我深为感动,妈妈从小就教育我说:“不怕别人对你坏,就怕别人对你好,别人对你坏你可以一笑了之,但是别人对你好你却得一辈子都得记住”,由此我也将她当成了自己的姐姐,在课题进展紧张时、在她身体不好时我都愿意主动帮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当然同时也让自己多获得了一次学习和锻炼的机会。科姐的法律思维很好,每次和她讨论问题都能让我有耳目一新之感受,我想这是我在学校所学习不到的,还有她写作风格上简洁明快,和xx老师一样没有多余的废话,这也让我受益匪浅,同时在科姐交代我写的案件审理报告时我都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散文

化风格带到了其中,掺杂了自己的个人感情(虽然我一直觉得法院判决书也没有必要写得冷冰冰的,完全可以写得生动活泼一点),但我想这是自己学生时代的青涩所致,“到什么山就要唱什么歌”,到了法院的地盘上就要遵循法院的文风,要更多地将其当成公文来写,而不能写成抒情散文或其他。当然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得感谢我的导师xx老师,她是我随同x老师和xx实践的桥梁和纽带。他严谨而不失温和,严格而不失慈爱,他的优美文风、他的认真负责都深深地影响了我,还记得xx老师研一时教导我的九个字“更主动、更细致、更认真”,加上后面常说的三个字“更阳光”,这十二个字虽简短但蕴含的内容却是极为丰富,我想为人处事之法则都可以镶嵌于这十二字诀之中。总之,我的实践之旅要感谢三位恩师给我的谆谆教诲和悉心培育,他们那雷厉风行的做事风格,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都深深地影响了我,使我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当中能够少走一些弯路,再一次衷心地感谢他们!

这次实习虽然只是求知的朝圣路上短暂的一次旅行,但是它也许将会成为我人生路上最重要的那几步之一,因为它让我的思维有了很大的改变,也让我进一步开阔了视野,使我今后更加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是源,实践是流,没有理论的指导实践将会是荆棘丛生,让人寸步难行;而没有实践的推动理论也将会是一滩死水,没有任何生机。

法律思维与写作篇10

(一)横向思维训练。即此事物与彼事物的比较,从事物的时间、空间的接近,性质的相近或相反,以及因果关系作横向比较思维。其方法是:1、同类作家类似作品的横向比较。如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记念刘和珍君》二篇文章都是悼念文章,对象都是哀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但两文有差异,左联五烈士是共产党人,作者战友,为革命而被反动派杀害;刘和珍是爱国青年,作者学生,因请愿而被反动军阀屠杀,这些差异导致了在内容和表达形式上的不同特点:前者直抒胸意,泼辣尖锐,锋芒毕露,直指独夫;后者是幽思深广,悲愤沉郁,情急深沉,崔人泪下。两文差异的原因是写作时代和革命形势的不同,以及作者由进化认者转到阶级论者的思想不同。这样进行横向比较思维,可以拓深文章的思想内容。2、同一体裁作品的不同写法的横向比较。如《核舟记》、《岳阳楼记》、《登泰山记》、《醉翁亭记》、《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病梅馆记》等都是文言记叙文体,其写法各异,或记物、记人、记事、记游,或写景、抒情、议论、说明;或述志、写意、说理、抒怀。通过横向思维训练,可以了解古代散文的文体知识,为现代散文创作提供借鉴。3、同一类人物性格牲特征的横向比较思维。如祥林嫂、水生嫂、母亲、窦娥等都是普通的劳动妇女,因生活时代和环境不同,性格各有差异。祥林嫂生活在黑暗的封建社会,被旧中国四大绳索绞杀,形成了一个被歧视,被践踏,被愚弄,被抛弃的妇女典型;水生嫂处在我国风起云涌的抗日年代,党的领导和现实的教育使她走向抗日战场,造就了自己特有的性格,巴威特的母亲,身处沙皇统治的黑暗时期,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斗争,由于深受沙皇专制制度、宗教迷信和夫权三重压迫的普通劳动妇女变成了坚强的革命战士;窦娥生活在恶人横行,官吏昏聩,法制黑暗的封建社会,蒙受了千古奇冤,形成了反抗性格。这样横向思维,可以打开学生思维大门,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二)、纵向思维。即从一种事物的各个发展阶段和各个方面相比较,深入探索事物内在的发展和变化规律。其方法:1、运用纵向思维剖析单篇文章。如鲁迅的《拿来主义》,把深刻的道理寓于生动形象的的比喻之中,在批判错误观点的同时,阐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破中有立,立中有破,破立结合,言辞尖锐泼辣,语多讽刺,显示了鲁迅杂文的风格。通过进行纵向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逻辑思维规律,掌握议论文写作和思维方法。2、运用纵向思维分析文章。如学习了说明文之后,借助已有信息,从纵的方面总结说明文的写法和要求:做到言之有“的”(说明文写作目的是介绍一个知识,使人有所知);言之有“别”(突出所说明事物的特征,以别于其他事物);言之有“序”(要有说明顺序);言之有“据”(要依据客观事物如实说明);言之有“法”(要综合运用各种说明方法)等;引导学生把握说明文的写作规律。

(三)、多向思维。就是多角度思维,即从事物多种不同的侧面或方面,用不同的方法思考问题,诱发思维的敏锐力、灵活性,其作法:1、阅读教学中的多向思维训练,如读《邹忌讽齐王纳柬》后,可从三个侧面进行多向思维训练:“邹忌的敢谏善谏,齐王敢纳善纳,敢谏善谏与敢纳善纳的关系和作用。”这样可以拓展课文的思想意义。如读了入选教材的鲁迅的小说后,引导学生从鲁迅创作小说的目的是为了以文艺为武器,改变国民的病态,提高民族的素质,并为“猛士”呐喊助战,总结鲁迅小说的反封建、反黑暗和反映辛亥革命的三大主题,就不难明白鲁迅笔下的人物分“许多熟睡的人们”和“清醒的几个人”两类。笔下的环境是闭塞、落后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农村。其内容均是社会悲剧。就体裁说,有章回体、对话体、和日记体;就语言说,是以口语为基础的现代典型的白话;就结构说,有的情节完整,有的只截取一两个片断;就线索说,明线、暗线、明暗线结合;就行文顺序说,有顺叙、倒叙和插叙;就表现手法说,有白描,有工笔刻画,有夸张,有讽刺。这样通过多向思维可把分散的知识点联结起来,构成网状的知识链,有利于对鲁迅作品的整体认识。2、写作教学中的多向思维。

以《水》为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构思写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从时光如流水的角度写珍惜时间;从细水长流的角度写开源节流计划开支;从大河涨水小河满的角度写积累;从潮水汹涌的角度写顺应时代潮流;从洪水泛滥成灾的角度写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从水不怕阻挡,一往无前的角度写拼搏精神;从杯水见真情的角度写社会风尚等等。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实际,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展开思维,使学生从单一的定势思维中解放出来,开阔思路,提高思维的多向辐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