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素质职业理念十篇

时间:2023-09-28 17:36:35

综合素质职业理念

综合素质职业理念篇1

[关键词]大学生 综合素质 就业 竞争力

[作者简介]孙丽华(1962- ),女,江西九江人,北京物资学院外国语言与文化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北京 101149)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3-0090-02

以综合素质教育为主题的教育理论与实践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决策者和专家的共识,各国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十分重视,把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当作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提出:“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 2005年,同志发表《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提出:“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近年来,中国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但是,对于不少大学生来说,毕业等于失业已成不争的事实。究其根本原因,还是一些大学生的素质不能满足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面对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各高校想方设法改革现行教育方式,加强学生专业知识教育,并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和培训,帮助学生适应社会要求。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许多高校推行的综合素质教育改革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媒体频频报出有关大学生的负面消息,批评他们缺乏责任感、使命感,急功近利;有用人单位反映一些大学生专业知识掌握不牢,缺乏基本的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缺乏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等。可见,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综合素质的内涵

各类研究对“综合素质”的内涵尚无统一界定,通常人们所说的综合素质,是指一个人文化知识、专业水平、思想道德修养、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素养的总和。人的综合素质是人们自身所具有的生理、心理和外部形态以及内在涵养的比较稳定的特点,是指人所具有的认知、分析、处理事物的潜能,它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品格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四大方面。我国高校学生手册上标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包括品德、成绩、文体和能力四个部分。有学者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了更具体的分类,即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技能素质、身体素质这七个方面。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特别是当人类发展到了知识经济社会,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更为迫切。

二、提高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

(一)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毋庸置疑,大学生所学的专业对其职业生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使就业后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没有直接关系,大学里所学的专业知识也会对人的综合能力和思维方式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虽然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观察事物的方式、知识领域、逻辑思维甚至是个人的性格方面都会有不小的差异,但是,不同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对学生而言都是一个相似的人生体验,它们帮助学生做好知识、观念、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储备,即不同职业对从业人员的共同要求和从业人员自身所应具备的条件。无数成功者的实例证明,很多人在非本专业的职业领域中取得了超乎预期的成就,究其原因,是他们通过在某一特定专业领域的学习和训练,获得了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些都有助于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由此可见,无论大学生选择什么职业,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都会得到直接或间接地运用和发挥。

(二)综合素质的要素及相关能力培养

世界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国民素质的竞争。作为大学生,除过硬的专业知识外,还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才能在就业市场立于不败之地。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这包括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如真诚、勤奋、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品行等。从近年用人单位和人才市场的就业信息反馈来看,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选人时更看重德行,把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位。大学生首先应该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相结合的理想和信念,使之真正成为人生方向和前进的原动力。

2.加强法律意识。当代大学生应当加强对法律知识的学习,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自由平等观念、公平正义观念、权利义务观念等基本观念,养成自觉遵纪守法,严格依法办事的习惯,特别是要着重培养权利与义务观念。

3.提高科学素质。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不断培养科学的认知方法,在获取和应用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养成客观冷静的内在品质,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求真、务实的进取精神,尊重事物发展规律。要具有较高的现代人文素质就必须具备较高的科学素质。

4.广泛涉猎文化知识。这包含文学、哲学、史学、艺术、宗教等领域的人文知识。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在谈到文化素质教育时曾说:“培养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文化修养可以通过阅读经典著作和欣赏好的文艺作品得到提升,古人所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即是这个道理。

5.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包括承受挫折、失败的能力、积极乐观的态度、健全的人格等,它是在自身努力和外界环境与教育的作用下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品质和能力等的心理因素,可以支配人的行为和能力。有意识地克服自卑情绪,树立自信心,培养积极、阳光的心态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6.夯实专业技能素质。牢固掌握本学科、本专业的基础理论、核心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掌握能适应本专业一定阶段内的发展趋势的专业技能。无论大学生毕业后选择什么职业,基础专业技能的掌握能为他们提供一个跨界优势。

7.锻炼强壮体魄。身体素质是指大学生应有健康的体质、强健的体魄、较高的身体耐性和灵活性等。2004年,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曾提醒大学生,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争取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大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对于形成坚忍顽强的体格和意志品质,促进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都大有裨益。

(三)积蓄社会实践能力

在专业学习的同时,不仅要兼顾个人兴趣、爱好和特长开发,也要注意培养社会实践能力,即人际沟通、组织管理、语言表达、开拓创新、团队合作、敬业等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是一种隐性的作用力,也是一种领导力,在很大程度上,会形成独特的竞争力。许多用人单位表示,毕业生所具备的硬件往往不相上下,而决定其不同的是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但是,学校和学生们往往比较重视外语、计算机等实用科目的学习,却忽视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这些容易被学校和学生们忽视的“软实力”,已经成为很多人找工作和职场发展的无形障碍。因此,在不影响专业学习的前提下,走向社会、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是帮助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尽快适应社会的最直接的途径。

国外一些知名大学的经验值得借鉴,如世界排名第二的西班牙IE商学院金融专业。它在伦敦和华尔街设置专业实习基地,授课者大都是世界知名金融机构的CEO,给学生们传授最新、最实用的信息和知识,学生也应积极主动地通过社会实践去了解社会、适应环境,以期在工作之后快速地融入工作环境。

(四)树立正确就业观

一些大学生没有正确的就业观,不能正确看待自我。其表现为对岗位、职务、薪酬期望过高,只问用人单位能给自己什么,不考虑自己能为企业和社会做什么;在求职过程中,一经失败便一蹶不振。树立正确就业观,不是唱高调,不是一味地讲奉献,正确的就业观可以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正视就业市场竞争。只有在正确的就业观指导下,大学生才能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及自身的特点,确立有利于社会和个人的择业方向和目标。正确的就业观能促使大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尽快转换角色,爱岗敬业,勤奋刻苦,踏实工作。因此,大学生要充分了解就业市场信息,沉着、冷静应对困难,实事求是地衡量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客观地评估自己的能力,用积极的心态扫除求职路上的障碍。

(五)提高求职技巧

求职技巧是获得用人单位青睐的秘诀。用人单位都寻求具有良好的专业和综合知识的人胜任某一特定岗位,但是,这些为绝大多数求职者所拥有的专业和综合知识,必须通过特殊的技能展示出来,即求职技巧。求职技巧涵盖面广,包括听说及书面沟通技巧、多视角分析问题的技巧、现代化办公设备运用技巧、人际交往技巧、跨文化沟通技巧、组织策划技巧等。一旦了解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具体要求,求职者就需要针对用人单位的要求组织材料和语言,精心设计自己的简历、求职信和面试,以有效地展示自身的知识背景。求职技巧有助求职者直接、有效地将自己的才能和素质展示给潜在的雇主,它所涉及的能力不仅在择业时需要,也是贯穿整个人生职业生涯的成功关键。要正确评估自己对这种技能掌握的程度和存在的差距,督促自己不断改进,同时逐渐完善自己的求职资料,如简历、求职信和面试问答等,这将大大增加求职的成功机会。

深化综合素质教育是顺应全球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和适应新世纪人才市场竞争的必需,它既是高等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果,又是需要长期探索、深入实践的过程。大学生要想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突显竞争优势,必须在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全面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把握主动,取得成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市场压力面前,接受了多年正规教育的大学生们,尚属有较强竞争力的人群,如果加上全面的素质训练、正确的就业观和适当的求职技巧,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并非不可企及的目标。总之,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高就业竞争力,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对策和最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范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理念与实践创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2]贾永堂.大学素质教育:理论建构与实践审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3](美)肯・詹逊.成功职业生涯的自我营销:如何在中国就业市场赢得竞争[M]. 陈颖峥,译.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4]彭苏勉.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测评:体系研究及系统实现[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5]彭绪琴.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

[6]王文礼.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综合素质职业理念篇2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方兴未艾,高职学生已经成为我国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指导的重要对象。学校职业指导的主要内容包括就业观念指导、就业信息指导、就业技巧指导、就业心理指导、社会适应指导等。加强职业指导,不仅能够帮助高职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增强就业竞争力,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职业指导中的很多内容如就业观念指导、就业心理指导、社会适应指导等都能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一)职业指导有利于高职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高职学生由于受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市场经济的熏染,功利色彩较浓,理想信念缺失,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缺乏长远规划,在求职过程中容易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由于理想与现实存在差距,一旦求职失败,则易随波逐流,甚至自暴自弃。对学生进行就业观念指导,能帮助他们客观分析自我及所处的职业环境,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明确职业目标,进行科学的职业定向,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动力。正确的职业理想、职业目标的确立,能够使学生心系远方、脚踏实地,客观上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的目标之一。

(二)职业指导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

据统计,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最看重高职学生的除了专业技能外,还有综合素质,主要包括: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团结协作精神、沟通交流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而这些综合素质正是高职学生所欠缺的。职业指导中的职业意识训练与指导,能帮助学生尽快实现由校园到社会、由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增强规范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克服诸多困难,适应职业环境。职业指导推动了高职学生角色的转变与新角色的顺利扮演,是其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成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推动力。

(三)职业指导有助于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高职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如“患得患失,难以抉择;急躁焦虑,临阵怯场;缺乏自信,自卑自弃等各种心理障碍”,影响他们顺利的走向社会。职业指导中的就业心理指导,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心理健康意识,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提高承受压力和应对挫折的能力。职业指导提升了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四)职业指导有助于增强高职学生的公民道德素质

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是用人单位看重的重要素质。而当今一些高职学生恰恰缺乏这一素质,主要表现在:不遵守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频繁跳槽,不打招呼就擅自离岗离职等等。职业指导中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就业法规及政策的宣讲,能提高高职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制意识,培养学生爱业、敬业、勇于奉献的良好职业道德,有助于他们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这是对高职学生进行指导指导的重要作用,也是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二、结语

综合素质职业理念篇3

一、模糊数学与数学模型

模糊数学是处理和研究模糊性现象的方法和理论。由于模糊性概念发展了模糊集的具体描述方式,人们可运用概念进行评价、推理、控制、判断和决策,也可通过模糊数学进行描述。比如,模糊综合评判、模糊控制、模糊聚类分析、模糊决策等,这一系列方法最终构成一种模糊性理论,在气象、石油、环境、农业、化工、控制、教育、医学、地质、经济管理、语言等诸多领域已取得研究成果。

数学模型是实际问题与数学理论相结合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它将实际问题归为数学问题,并利用数学方法、概念和理论,进行深入研究,从定量或定性角度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同时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可靠指导和精确数据。可见,数学模型是利用数学方法和语言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途径。

二、综合素质评价

“综合素质评价”指在每个学期期末或每个学年期末,全国各地的学校组织的一次对全体在校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评价的测评任务。综合素质评价一般分为六个维度(不同的地区或学校结构略有差异),分别是“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合作与实践创新”“运动与健康”“审美”“表现能力”.六个维度又分别被分为若干个项目。等级分别为 A(优秀),B(良好),C(一般),D(较差)。或者是百分制,100-80(优秀)、79-60(良好)、59-30(一般)、29-0(较差)。

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是新时期高职高专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因而需要制定一种有效的素质评价模型。基于模糊数学的高职高专学生素质评价模型具有标准的数据支撑,说服力较强,适宜运用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三、构建学生素质评价模型的基本原则

(一)一个目标

在高等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实现现代化建设与高职高专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有直接关系。从我国的发展要求以及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看,无论是发展和解放生产力、建设小康社会,还是创建和谐社会、加快城市化建设,高等职业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不可或缺。因此,职业技术教育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职业道德以及动手能力为重点,突出实用性。

(二)三个维度

1. 目标高职高专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实行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素养、积极的生活态度、正确的价值观、过硬的职业能力。

2. 内容以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素质需求和培养目标为导向,进一步整合学生素质需求,将其划分为文化素质、身心素质、思想素质、专业素质。

3. 途径首先是理论环节,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及知识素养;其次是实践环节,开展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提升学生动手能力;最后为素质拓展环节,开发拓展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四项内容

1. 培养人才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强调思想、素质、知识以及能力的统一,立足学生全方位发展,通过实践、理论和素质拓展等将学生的思想、素质、知识和能力的发展一体化,重点突出全面培养。

2. 培养特色以就业为导向,体现高职高专的教育特色、教育目标。同时,在培养模式中,还充分体现具有良好素养、积极生活态度、正确价值观以及过硬职业能力等特色,促使所培养的学生能够更好适应社会发展所提出的各种要求。

3. 育人理念重视学生素质的提升和自身发展,强调以人为本,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模式的基本理念。

4. 素质和就业导向的统一以就业为导向,以人的发展和生存目标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为主,着重进行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强调素质能力和专业能力。

四、数学模型的具体应用

为方便分析,假设请 10 人对 1 名学生进行素质评价,包括对该名学生的思想品德、身体机能、知识结构以及能力等进行等级评定(见表 1)。【1】

(一)计算一级指标对该同学知识结构的每项指标,评价小组都进行了相应评定,按照不同等级将每项评价结构进行归一化,则可得出如表 2 所示的评价矩阵。对该名学生知识结构一级指标评价小组的具体评价如表 2 所示,具体的模糊关系评价矩阵为:【2】

通过对该名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测,该名学生评分为 86.734 分,大于 85 分,因此,该名学生综合素质为优秀。

五、建议

(一)加强形势政策方面的教育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高职高专学生都处于一个比较重要的发展阶段,社会环境对其影响较大,尤其对国内外的一些重大事件,易出现偏激评价。因此,应进一步加强思想工作和形势政策教育,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放在成长和学习上,将健康成长、努力学习、热爱祖国有机结合,防止出现过激行为。

(二)加强基础能力培养转变学生就业观念,通过开展就业情况通报会、就业形势分析会等培养学生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就业观。同时,只具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和突出的专业技能远远不够,还需进一步培养学生沟通交流能力。此外,要进一步加强职业培训、开展就业指导、职业生涯

规划等活动,帮助和引导学生客观认识自己,掌握正确的求职方法,尽量避免求职误区。

(三)注重个性化培养由于现代社会分工清晰,因此,就业必须结合社会需求和自身特长。工作性质的差异是进行分工的重要前提。客观上,这种差异要求劳动者的能力和知识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因此,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培养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

(四)重视职业能力培养为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学校应面向企业需求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方法,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促使学生建立适应社会需求的就业观。此外,要重视特色人才培养,这对高职高专院校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不仅要基于学生的发展要求进行教学,还要为当地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进一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五)注重实习平台建设专业实习是一个锻炼职业素质的平台,为学生进一步提高各项素质提供了机会。因此,学校应积极建设实习平台,让学生多参与实践锻炼,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和细节做起,培养自己的职业素质,树立职业理想。学生应把握每一次实习机会,细心学习,大胆尝试,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六)加强职业价值观教育要加强职业价值观教育,高职高专院校必须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方式。如允许学生自由选择专业,允许各个专业单独为学生制定培养方案,让学生各取所需。同时,可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和比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此外,学校要鼓励学生在暑假期间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通过每一项工作锻炼自己的职业能力,进一步加深和培养自身职业素质。同时,在实践过程中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不断提升自身职业素养。

综合素质职业理念篇4

【关键词】高职教师 综合素质 内涵

最近几年,高等职业学校不管是在规模上还是质量上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提高。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高等职业教育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高职教育的发展离不开高职教师的发展,新的形势也对教师队伍的整体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高职教师的素质内涵主要体现在思想道德素质、教学能力、专业素质、思辨能力、创新能力、教育教学的研究能力和良好的心理、身体素质等,除此之外,还需要拥有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能力。

一、高职教师的综合素质

(一)思想道德素质

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体现的是教师的人格等道德因素。教师的道德水平高,会给学生良好的影响。教师的思想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热爱祖国、热爱教育事业,就会形成工作中的强大正能量。教师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精神动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崇高的道德和理想,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求教师要有清醒的头脑,认清国内外的形势。教师要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用正确的政治思想教育学生,以高度负责任的教学态度影响学生,教师要将这种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体现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之中。

(二) 知识技能素质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们正处在一个大数据时代,这就对高职教师的知识素质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教师必须拥有大量的知识储备和过硬的专业技能。教师不仅需要精通本学科内的基础知识,还要拓展知识的广度,思考如何将自己所教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中去,培育思考型、动手型的专业人才。高职教学的重点在于培育学生的操作能力,而不是培育理论研究型人才。所以,高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培育实用性、技术性的多层次人才为主,淡化纯理论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教育能力素质

高职教师只有拥有高超的教学技巧,具备较强的教育能力,才能将自身的学识和技术转化成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高职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和普通高等教育有所不同,高职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书本知识和理论,还要具备驾驭书本知识的教学能力,同时还要有比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既善于理论知识的教学,又善于启迪和引导学生技能的提高与知识的创新。这也明确要求高职教师要深知课程教学的教育方法。

一要精选教学内容。通过对专业知识的筛选,使教学内容在学生所能接受的范围内,要依据高职学生学习基础、思维方式和接受程度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根据目前学生的特点,改变传统课堂满堂灌的模式,采用先进的翻转课堂、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师要成为课程的“导演”,让学生成为“演员”,使学生好学、乐学。三要有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教学离不开信息化的手段。教师更要善于利用信息化平台,多维度地传播知识,而不仅仅限于传统课堂之中教学。在高职学生越来越不喜欢理论知识的今天,高职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采取信息化的手段,将教学渗透到学生生活之中,才能实现教与学的协调发展。

(四)创新能力素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强大驱动力。而创新的根本是人的创新精神。学校要培养创新型人才离不开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我国现在绝大多数教师都是在灌输式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其本身就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必须有意识地提高自身创新能力。

新教育源于创新思想。对教师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改变教育观念,没有新思路,也就不可能产生对新的教育教学方法的要求。培养创新人才,必须树立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新观念。因此,教师必须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创新的理念。过去的教育注重教师讲授,忽略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使学生文化知识强,考试能力强,但动手能力弱,创新研究能力更弱。教师要时刻鞭策自我,提升自我,使创新成为一种意识,一种思想,渗透在教学中,融化在血液里。教师要不断学习,掌握创新基本规律,产生创新的意识,形成创新的技能。

(五)实践能力素质

高职教育的基本特点决定了教师除具有教师的基本教学能力外,还要具备较强的应用能力,它涵盖了职业岗位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操作动手能力。高等职业教育的“双师型”教师要在专业基础知识、协作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要求更高,不同于普通的高等教育。高职教师所研究的重点在于应用技术和高新技术,将理论指导下的研究成果快速地转化成企业的生产力。高职教师要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提高自身修养,紧跟时代的步伐,这样才具有强大的职业综合能力,才能适应高职教育不断向前发展的脚步。

(六)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要素,是教师整体素质提高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与保证。一个人的身心健康是事业发展、生活幸福的基础。教师的身心健康不仅关系到个人,更影响学生的人生观,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所说:“作为一位教师,他要么是在帮人,要么就是害人。” 教师不仅是对学生传授知识,更是在塑造学生人格。教师若没有健康的心理,影响将是整体性的、社会性的、长远性的,就是在害人子弟。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就是关注整个社会的未来。

二、高等职业学校如何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高职教师素质的提升,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高等职业学校要做好系统性的规划,学校领导要以教师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以人为本做综合设计。过去高职学校更注重教师专业技术、教学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的提升,而轻视了教师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在经济社会转型的今天,全民创新素质的提高,尤其离不开教师的创新素质的提高作为基础。教师综合素质提升不只是安排教师参加几个培训班就可以做到的,学校更要注重教育平台的搭建,制度的完善,自上而下考核的导向性。高职教师本身也应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以健康的身心、积极的思想、灵活的教法、先进的育人理念、理实兼备的专业素质去教育学生,从而全方位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红丁.强化高职教师综合素质培养的思考[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3,15(2):11-13.

综合素质职业理念篇5

关键词卫校学生;职业能力;创业意识;开发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2

中职卫校学生职业能力和创业意识的内涵是其适应从事职业岗位工作所需的个体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及创业追求[1]。卫校学生在其专业岗位上,具有高度责任感、具备救死扶伤的能力和人道主义精神是十分必要的。因此,中职卫校采取必要的运行机制,着力培养学生高尚的医德品质、过硬的职业能力、终生发展的学习能力、沟通协作的工作能力及开拓创新的创业意识,并大力开发和提升,是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1.职业能力、创业意识与运行机制浅议

职业能力是个体胜任其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并能在从事的职业工作过程中不断地得到发展和提高。个体职业能力除了可以通过实践磨练来不断提高外,接受教育和培训这条途径最直接、最有效[2]。中职卫校学生就是通过接受教育和培训来掌握扎实的医学知识、技能,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这对其今后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有极大的帮助。

创业意识是一个人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个人创业起动力作用的个性意识倾向。它集中体现了创业素质中的社会性质,支配着创业者对创业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并规定态度和行为的方向、力度,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和能动性,是构建创业教育运行机制的必要前提。

运行机制是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和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方式和原理。中职卫校学生职业能力和创业意识开发的运行机制包含所有开发的内外因素及相互关系的总和,其首先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并使之成为沟通各种相互关系的桥梁,以了解自身与其关系的状态并做出反应;其次,建立各种机制以保证各关系相互配合、通力协作而达成开发的各项目标。

2.中职卫校学生职业能力、创业意识教育开发的思考

当前,卫校在学生职业能力和创业意识的开发理念、教学培养模式、指导机构、健全制度和评价体系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少缺陷。本文针对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学习借鉴一些专家学者的观点,另一方面是结合问卷访谈我校学生和实习协作单位所给予的启示,提出现阶段卫校学生职业能力和创业意识开发需要思考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对卫校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创业意识的开发与培养影响很大,需要关注和解决。

3.中职卫校职业能力和创业意识开发的运行机制

卫校学生职业能力和创业意识的开发就是通过学生入校职业认知教育、理实一体化的职业能力培养、典型创业事例激励和创业实践活动、有力的组织机构指导等方面机制和运行,最终使卫校学生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和创业意识而增强竞争力。

3.1开发的理念先行

首先应确立中职卫校学生职业能力和创业意识开发的理念,让大家认同和理解学生职业能力和创业意识能力的开发在于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创业意识。开发理念先行的内涵包含以先行的理念来引领教育实践的创新与发展,改变学生的内心和日常生活的姿态,从而使学生与学校的职业能力和创业意识开发理念相互影响、情感互动、和谐统一。只有在正确的职业能力和创业意识教育观的指导下,才能有效协调各项教学活动、开发学生职业能力和创业意识。目标可以确定为:人文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相结合、课堂学习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创业理想和创业意识开发相结合,使学生具备突出的职业能力与创业意识而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

3.2构筑能力培养的教学新模式,突出职业能力与创业意识的开发

卫校学生在其进校伊始就对其大力进行专业认知教育,积极引导学生科学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和阶段学习目标,使学生的学习与人生的奋斗目标联系起来。学校在教学资源建设中,打造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环境,推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职业岗位中学习,在理论实践一体化学习环境中工作,将职业情境与学习情境融为一体,大力开发以培养职业能力和创业意识为目标的教学环境。针对教学内容构筑起以能力为核心的理论和实践两大教学模块,全面摒弃以教师为中心、教室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教学形式[3],。采用多种重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创业意识的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以学生活动为主要特征开展基于工作任务的学习,实现"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的现代先进教学理念,提升个体发展所需的能力,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创业意识,使开发工作更富成效,实现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4]。

3.3建立职业需求和创业理想的评价系统,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与创业意识的教学质量

注重建立职业需求和创业理想的评价系统,采取由知识评价为主转向以能力目标评价和创业理想评价为主,积极探索体现具有卫校育人培养特征的考核评价方式。教学考核的重点从成绩考核、学科性考试考核为主转向以能力目标、创业理想对职业岗位综合能力、综合素质考核为主;质量管理由校内评价为主转向多元评价为主。强化实训、见习、临床实习、毕业专业训练等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依托实习协作单位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并以综合性的实习项目作为评价学生教学成效的主要指标,重点地把实践教学基地临床考核项目作为主要评价指标,构建立体式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3.4突出创业意识教育理念,构建创业教育精品课程,提升职业与创业综合素质

创业意识的开发要从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品质、创业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着手,突出创业理念教育。以创业理念为先导,积极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强调学生自我谋职能力的重要性,努力培养学生具有开创性的职业能力与创业意识。在常规的教学中,注重以创业意识和能力培养为核心来安排课程、内容和教学计划。建立创业型课程体系,重视学生全面素质提高和毕业后的劳动需要为本,将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教育与培养和学科课程融为一体,同步进行。

总之,中职卫校学生职业能力与创业意识的开发和养成,对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培养高尚医德品质、沟通协作与终生发展能力意义重大。中职卫校应注重建立学生职业能力与创业意识教育培养的组织指导机构,健全相应的运行机制,大力推行开发理念和培养新模式,使学生获得更强的职业综合能力和创业意识,达到不断增强和提高学生就业和创业竞争力的培养目标[5]。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一)[J].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27(455):5-10.

[2]徐国庆.职业能力的本质及其学习模式.职教通讯,2007,24(1):24-26.

[3]邓泽民,赵沛.职业教育教学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7.

综合素质职业理念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职业素质;职业能力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中国的旅游事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也就需要有更多的旅游专业人才服务于我国的旅游事业的发展。高职院校是培养我国职业人才的重要基地,旅游管理专业担负着培养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重要使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既要注重文化知识培养,更要注重学生的职业素质,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和造就更多的适合社会需要的职业技能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就业和创业发展,为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奠定较好的人才基础。

一、立足社会发展实际,认真研究影响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各种因素

影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因素包括多个方面,首先,从学生个人的角度来看,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和其他专业相比要求具有更加外向型的性格,具有较强的开拓意识,擅长和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和展示机会,增强他们的沟通和交流能力;另一方面还要不断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提升她们的道德修养,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其次,就业环境是影响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又一重要因素,当前我国旅游事业飞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就业门槛较低,造成了很多的非专业的人员涌入旅游市场,造成旅游市场人才要求的畸形发展,长久下去,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综合能力的发展必然受到影响,这样的就业环境直接导致学生对自己的旅游专业的职业认同感的降低。为此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一定要认真研究学生和社会发展实际,立足于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和当前的就业环境,注重学生未来发展综合能力的培养,定位更加高端的优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把握好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学生的正确的职业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发展能力创业能力。

二、争取更多的社会有效引导和支持

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还处于人生的最初阶段,他们的学校生活时间更多,缺乏相应的社会实践,需要更多的社会引导和支持,帮助学生增强的综合素质,提升他们的职业能力,引导学生更好地去学习、训练和提升。一方面,需要家长做好学生的未来职业规划,把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作为最为重要的评价目标,不断培养学生正确的择业观、职业观和发展观。作为政府应该加大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帮扶和引导,为学生的就业提供较好的发展空间,鼓励更多的学生到旅游发达地方去就业,为他提供提供更好的就业和创业条件。同时作为政府还应该帮助高校更好地进行教学,立足于社会发展需要,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社会保障,尤其是做好学校和旅游企业的牵线搭桥工作,以旅游企业的实践岗位和发展模式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和就业支持。作为我国的旅游企业也应该有更加长远的眼光,做好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有效配合,一方面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提供较好的实习机会,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在具体岗位当中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造就更多的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优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围绕当前的旅游事业的发展情况,积极开展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合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发展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发展提供较好的素材和实践支持。

三、加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不断转变学生的择业观念

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不断增强对于专业的认同感,充分认识到旅游行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非常重要的行业,也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的朝阳产业,近年来发展十分迅猛,有着非常好的就业前景和发展前景,应该对自己专业和未来所从事的行业充满信心。要有更加长远的眼光,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随着我国人才的不断增加以及我国居民旅游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未来的旅游事业的发展会有更高的要求,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既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同时也对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不断的增强自己就业和发展信心。另一方面要转变自己的择业观念,在高职院校的学习过程中练就较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未来的就业和发展奠定较好的基础。不断强化自己的职业认同感,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为未来的就业和发展提供较强的技能支持。

四、高职院校加强课程优化,不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学校环境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更加注重自己的职业素质,强调自己的专业能力,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学生的实践训练,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应该做好教材的开发,注重学生的实训式课程和专业性课程,增强学生有关文史、地理、自然、民俗文化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课和场景模拟课程,引导学生在具体实践当中更好地感知旅游管理专业所需要的基本技能,熟悉相关的程序,不断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具体实践当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培生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专业技能发展。

总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素质水平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高等院校一定要注重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培养,结合学校实际,围绕学生、社会企业发展,把学生放在社会企业发展的大环境当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不断转变学生的就业理念,培养和造就更多的适合社会企业发展的优质人才,为学生的未来就业和创业服务,也为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综合素质职业理念篇7

[关键词]高职学生 素质教育 理念探索

[作者简介]梁青春(1970- ),女,山西平遥人,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教育研究。(江苏 苏州 215104)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4-0061-02

当前,高职教育已进入新一轮的改革和发展当中,机遇与挑战并存。高职教育竞争的核心在于人才培养的质量,在于人才培养的品牌特色。所培养的人才素质的高低是能否赢得竞争,能否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因素。《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指出,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如今各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教育问题,已成为探讨研究的热点话题。笔者从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出发,对于高职学生素质教育需要坚持的理念与有效路径选择做了积极的探索与思考。

一、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适应经济转型升级快速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技术升级的关键转型期,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技能型专业人才。用人单位对高职人才的要求正不断走高,不仅看重其良好的专业技能,而且更看重其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所需的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任务。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正是通过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措施,遵循职业教育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培养学生既具有较强的业务工作能力,又具有爱岗敬业、踏实肯干、谦虚好学和与人合作的精神,安心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人才。

2.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既要为人的生存又要为人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仅依靠基本的技能,更重要的是依靠现代职业人的素质,因此高职教育的第一要义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问题,不单单是要重视技能培养,还要重视素质培养。《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3.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学生把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作为自身发展和适应社会的客观需要。学生个性化特点突出,追求自我有更好的发展已成为高职学生的内在要求。高职学生素质教育要求平等、尊重每个学生,它不是选择性和淘汰性教育。素质教育的实质是尊重个性的教育,它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全面和谐发展,重视德、智、体、美、劳在每个学生身上的具体落实。它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充分尊重大学生的发展自由,最终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

4.改变当前高职学生素质现状的需要。当前高职学生整体素质在不断提高,综合能力不断加强,总体上是适应现代化的趋势和知识经济的潮流的。但是高职学生素质现状在某些方面不容乐观,甚至令人担忧。他们率真、活力、义气、真挚与热情,自我意识强,个性化特点突出,但部分学生张扬个性的同时,暴露出自私自利、自我为中心的实质;在文化素养方面,不少学生知识面单薄,缺少读书的好习惯,片面注重专业技能的获得。高职学生85%以上来自农村,且有30%左右的贫困生,在他们的成长经历中,他们父母一方或双方常年在外打工,受家庭影响,他们看问题很现实,更趋于功利化。他们内心游走在城市文明与农村观念的碰撞冲突中,言行举止中不自觉地流露出自卑;面对就业、生存的压力,他们的心理不稳定,心态浮躁。所有这些现状都要靠素质教育的实施来改变。

二、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理念探索

1.基于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素质与能力分别以势能和动能的方式统一在每个个体身上,也就是说学生素质的培养同样也是学习能力的培养。姜大源教授在《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中提出:个体职业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要素整合的状态。其中,社会能力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要注重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以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职业教育尤其强调获得社会能力。职业教育培养的不是会说话的“机器人”,而是活生生的社会人。在这个意义上,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与对其社会能力的培养是完全一致的,在培养学生社会能力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提升,因此遵循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是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不二法则。

综合素质职业理念篇8

关键词:职业教育 文化基础教育 知识型技能人才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科学技术领域不断推出高新技术成果,科技成果的转化要求职业教育迅速为生产一线充实大量高素质知识型、实用型、技能型、管理型人才。但是由于传统职业教育受到重专业技能,轻文化素质教育倾向的影响,造成许多职业学校学生理论知识欠缺,文化基础薄弱,知识面窄,人文素养达不到应有的水平,思维简单呆板,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弱。这样的学生是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为了确保企业竞争力和产品质量,企业对技能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加快培养大批知识结构合理,人才规格适需、职业道德高尚的建设者,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显得尤为重要。

一、文化基础教育内涵

文化基础教育包括基础知识、基础能力和基础素质。其中基础知识不仅包括自然科学知识,还应包括人文科学及专业基础知识。基础能力指综合职业能力,它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要求学生除掌握专业技能外,还应涵盖运用该技能所必要的理论知识、工作态度、经验以及主动发现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等。基础素质包括思想、职业道德素质以及身心素质等。

二、培养知识型技能人才的思考

时代要求职业教育应当将培养目标定位于把学生培养成既能适应专业技术要求的“职业人”,也能适应社会和自身发展需要的“社会人”。我国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先生也认为,职业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谋个性之发展”,他提出“办理想职业教育者,必须注意于个性之发展”的办学原则。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就业教育、谋生教育和生涯教育,应将其重点转向“保障全民基本技能”,实现“学历社会”向“学习型社会”的根本转变。职业院校应从剖析专业人才所必需的知识、能力结构要求人手,对各专业职业岗位(群)人才需求状况进行全面分析,在充分调研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总结出专业人才必需的知识水平和职业素质,采取相对应的方法实现知识型技能人才的培养。

1.职业教育的现状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被定为技能教育,把培养学生的技能作为职业教育的重点,忽视了文化基础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没有处理好文化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使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被严重弱化。因此,打造职业学校技能教育和人文教育并重的双引擎,就成了当前的首要任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无论在教育观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文化基础课教学问题尤为突出,亟待改革。

2.职业院校学生特点

随着本科及本科以上教育的不断升温,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一定的歧视,认为职业院校的学生素质较低:首先,从知识水平上看,职业院校的学生学习不理想;其次,从学习心理上看,职校学生存在一定的厌学现象;第三,是从社会认识上看,进入职业院校是学生及家长的无奈之举。按照培养知识型技能人才的目标要求,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但仔细剖析,职业院校学生一般来说,形象思维强于空间思维,具有一定的可塑造性。

3.职业院校办学方向

一些职业院校仅把培养学生的技能作为职业教育的重点,忽视了文化基础的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没有充分认识到文化课的地位与作用。没有处理好文化基础教育与技能教育的关系。职业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师傅带徒弟似的技能培训,职业院校也不是单纯的技能培训所,它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高等教育,必须注重对学生文化素养、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培养,必须实现“文化基础宽厚、技能素质全面”的职业教育目标。为毕业生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和继续教育奠定基础。

三、培养知识型技能人才的措施

1.要确立知识型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

教育部《关于制定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强调指出:职业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具备一定文化基础,懂得生活,懂得欣赏,具有品味,有终身学习能力,拥有一技之长的人才。

2.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1)转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观念

我国职业教育的奠基人黄炎培先生,曾对职业教育提出了一个比较完备的概念,即“职业教育的定义,是为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其目的:一为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由此可见,职业教育的目的首先是人的个性发展,其次才是能力发展。从关注人的社会属性来看,职业教育应重视学生生活能力的全面提高;从关注人的精神属性来看,职业教育应考虑学生精神世界的满足。确立知识型技能人才的新概念,提高对知识型技能人才培养重要性的认识,改变职业教育“重技能,轻知识”的现象,重视文化基础教育,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2)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

我们将课程设置分为:文化基础模块、专业理论模块、专业技能模块三部分。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在实施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基础文化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综合素质课的有机结合,要将文化素质教育融合到专业教育之中。在专业理论课及专业技能课教学中,要求教师将人文知识、文化素养融合到专业课教学中,活跃课堂气氛,丰富知识内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人文知识,促进文化素质的提升。在专业理论课方面,要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方面下功夫。要进一步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如组建各种兴趣小组,结合学生实际把高雅艺术请进校园,塑造浓厚的校园文化环境;定期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在学生中开展各种能力或素质的竞赛等等,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必须加快培养一支高素质师资团队

树立知识、能力、素质融为一体的现代教育理念,以素质教育为主线,把培养师资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以高技能、强适应性为方向,加强教师技能训练,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高素质师资,以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综合素质职业理念篇9

【关键词】积极职业教育;高职校教师;专业化成长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0-0062-02

【作者简介】刘翠英,江苏省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江苏徐州,221004)公共基础部主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一、高职校教师专业化成长问题分析

(一)专业课教师疲于应对,无暇自顾

专业课教师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力量,优秀的专业教师队伍是一所职业学校健康有序发展、培养合格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保障。但长期以来,高职校专业课教师压力重重,疲于应对,无暇自顾。一是从招生体制上看,总是分数低、基础弱的学生进入高职校,鱼龙混杂的各种招生名目扰乱了招生市场,使得本就步履维艰的职校更加雪上加霜。二是从师资来源上看,缺乏良好的人才引进机制吸引那些既有较高文凭又有丰富经验的人员进入高职校专业教师队伍。三是从专业建设上看,各种专业评估与检查层出不穷,学校和教师无力潜心学校内在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和发展。四是从教师自身上看,随着职业教育学制的变化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高职校专业课教师课务重,压力大,教育观念陈旧却无暇进修,自我成就感低。

(二)公共课教师处境尴尬,有心无力

公共基础课教师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力量,承担着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人文素养的重任。但是,在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己任的职业学校,公共课教师几乎是一个被遗忘、被边缘化的群体,处境十分尴尬。在专业建设、校企合作、实习实训等方面,公共课教师更是有心无力。面对重技能轻知识的职教现状,公共课教师的教学激情在减弱,教学兴趣在降低,教学质量在下滑,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二、倡导积极职业教育,促进高职校教师专业化成长

(一)积极职业教育的理念分析

1.积极职业教育有别于传统职业教育。积极职业教育主张用积极的理念和态度,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正能量,是对传统职业教育的继承和创新,既保留了传统职业教育中的合理因素、科学理念和正确行动,又摒弃了传统职业教育中消极片面的因素,为传统职业教育注入积极发展的正能量和新理念。

2.职业教育的价值理念中应包含“积极”这一要素。“积极”是对传统职业教育中消极片面因素的摒弃与修正,职业教育应当注重挖掘和唤醒学生的积极因素,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快乐地成长;要用积极的理念对职业教育的问题进行分析,谋求积极合理的解决方式,最终促进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好地成长和进步,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3.积极职业教育是对传统职业教育的补充和完善。职业教育要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归根结底是要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职业教育不应把注意力只集中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存在的消极面上,而要把重点放在学生各个成长阶段中积极资源的建构上,为每一位职校生寻找出彩的机会,搭建积极的平台。

(二)积极职业教育理念下高职校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途径

1.加强阅读思考,积累教学智慧。广泛的阅读与思考,是高职校教师需要终身坚持的必修课。教师通过阅读,才能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拓宽专业视野、积累教育智慧、提高业务素养。对高职校教师而言,广泛的阅读与思考是最好的备课,多阅读、勤思考才能厚积薄发,积累丰富的教学智慧。

2.立足教学创新,打造生态课堂。高职校教师要立足于学生在学习上自信不足、自我效能感欠缺、消极应对、行动不足等消极现象,积极创新课堂教学,打造生态课堂,善于寻求最适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远离绝望,发挥潜能,获得发展。同时还要做到教育无痕,为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精心设计和准备,在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和“会学”两方面真正给力,让职教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要认识到课堂教学是教人(学生)而不是教书本,努力做到以人为本,育人至上;要摒弃传统教学的经验思维,以积极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会学习为主题,以和谐生态课堂为主导,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专业技能。

3.更新教育观念,追求专业卓越。观念决定行动,心态决定状态。高职校教师在实践积极职业教育的道路上,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潜心研究当代“95后”职校生这一特殊群体,读懂学生心灵这本书。理性认识学生的心理发展,分析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要树立与时俱进的职校学生发展观念,积极扮演好新时期高职校教师的多重角色。高职校教师要在更新观念的基础上,转换角色,追求卓越,努力由教学新手成长为专业骨干,进而成长为专家型教师。

4.注重品行修炼,提升综合素养。教师的综合素养可以内化为教师的内在品质,外现为教师教书育人的行动。充满智慧、行事独立、自我控制、意志坚强是提升高职校教师综合素养的坚实基础,对学生具有榜样示范作用;温和的性格、和谐的人际交往、驾轻就熟的幽默感是提升高职校教师综合素养的必要条件,对学生具有熏陶感染作用;将真善美的精神品格贯穿课堂是高职校教师综合素养的完美体现,对学生具有激励启迪作用。具备良好综合素养的教师,会让学生自觉行动,端正学习态度,改变不良习惯,培养积极品德,丰富内心世界。因此,高职校老师要不断修身养性,做到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5.善于总结反思,提高科研能力。照本宣科、闭门造车的教师难以教出人生出彩的学生。高职校教师要善于总结与反思,要有问题意识,要通过教学、研究、再教学的不断反复的过程,进行自我锻炼、提升和成长,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和专业素养。教学反思基于教学经验,是一种教学实践研究,是以亲身实践和亲历体验为基础,不断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高职校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与同行进行广泛交流,拓宽专业视野,提升理论素养。要让自己成为反思者、学习者和研究者,在反思、学习和研究中体会价值感和成就感。并经由自己的教学实践,奉行积极职业教育的理念,行之有效地将这种价值感和成就感传送给每一个学生,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崔景贵,杨治菁.职校生专业学习心理与职校积极课堂教学的建构[J].职教论坛,2015(7).

[2]崔景贵,姚莹.职校生心理发展与积极职业教育的心理策略[J].职教论坛,2015(1).

[3]崔景贵.职校问题学生心理与积极职业教育管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3).

[4]刘翠英.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心理与道德教育影响浅析[J].江苏教育(职教版),2012(4).

综合素质职业理念篇10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问题;改进策略

中等职业学校是为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场所。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模式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传统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模式逐渐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明确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问题的基础上,制定与之相对应的改进策略十分必要。文章结合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实际情况,提出一些观点和浅见,希望能够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有所裨益。

一、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问题

纵观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实际情况,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完善的教学管理机制、实践教学活动相对不足、教学评价模式比较落后以及管理人员能力有待提升等方面。

(一)缺乏完善的教学管理机制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完善的教学管理机制能够使中等职业学校各类教学管理活动循序渐进的开展,为中职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与发展空间。但是当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活动中,普遍存在着缺乏完善的教学管理机制,教学管理方式不够科学等问题。在中等职业院校教学管理活动中,很多学校与教师的管理思想较为落后,仍然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管理方式简单、粗暴,甚至有体罚的现象出现。致使不但教学管理的目标难以达到,同时也会使学生产生一定的逆反心理,不利于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活动的深入开展与学生的全面发展[1]。

(二)实践教学活动相对不足

中等职业学校作为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培训基地,需要特别关注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而真正发挥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特色。但是当前很多中等职业院校中存在着实践教学活动相对不足的问题,没有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实践教学平台[2-3]。很多中等职业学校中实践教学课时数量较少,实践场地不足,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没有得到有效融合。在这种问题影响下,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相对较差,难以真正突出职业教育的实践特色。

(三)教学评价模式比较落后

当前很多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评价活动中,仅仅通过期末考试的方式对学生综合学习能力进行评价,在这种教学评价体制下,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抑制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课堂教学评价活动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特点,不利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背景下,需要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未来发展制定全面的教学评价方案[4]。

(四)管理人员能力有待提升

中等职业院校中教学管理人员的个人综合素质、工作能力以及教学管理理念等均会直接影响中等职业院校整体教学管理的质量[5]。当前在很多中等职业学校中,存在着较多关注教学科研活动的开展而忽视教学管理人才培养的问题,进而造成教学管理人员管理思想较为落后,管理方式较为单一粗陋等情况,不利于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活动的深入开展,也难以展现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意义。

二、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改进策略分析

新时期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模式创新可以通过创新教学管理理念,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体制;加强实践教学指导,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以及注重管理人才培养,提升教学管理的总体质量等方式,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一)创新教学管理理念,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体制

素质教育理念下,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活动也需要结合时展的具体要求,不断创新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理念,构建科学的教学管理体制,改变传统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活动中,单一的教学管理模式,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活动的深入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6]。例如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构建过程中,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听证会或者设置投票建议箱等方式,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到学校教学管理体制构建的过程中,广集建议和意见,使更多教师的建议、学生的建议能够融入到教学管理体制中,推进教学管理的民主化水平。学校也可以邀请一些相关专家、学者参与到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体制制定活动中,保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体制构建的科学性、有效性,真正凸显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价值。

(二)加强实践教学指导,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当前企业及社会中的用人单位均较为关注人才的综合实践能力,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较大。针对于这一现象,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活动中,可以重点关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践教学指导,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实践学习平台,增强每一位学生的综合实践水平,突出职业学校教育的特色。中等职业学校首先需要保证学校中实践课时的有效开展,科学设定实践教学指导课时时间,保证实践教学指导活动的有序开展;其次,学校可以邀请一些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人员定期到校为学生进行技能知识指导,将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内容、实践技能发展情况与实际工作活动相结合。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建立“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是近些年来所新兴的教学实践管理方式,即为在学校、企业以及学生三方共赢的前提下,实现合作与互动。企业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学生可以将自身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充分应用于实际工作当中,检验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同时也能够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中等职业学校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培养“订单型”人才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就业率。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快速了解未来的实际工作需要,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新时期背景下更为关注人才的综合素质,传统的教学评价管理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特点,无法满足当前时代对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是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中所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中等职业学校可以结合学校的实际教学活动开展情况,创新教学评价体系。例如学校可以将学生的出勤率、课堂表现、实践成绩、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等内容融入到学生的综合成绩评价活动当中,按照适当的比例进行分配,适当降低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例,更多的关注学生课堂表现以及综合素质。

(四)注重管理人才培养,提升教学管理的总体质量

优秀的教学管理人才队伍构建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管理活动有序开展的重要保证,中等职业学校需要注重教学管理人才的培养,进而不断提升教学管理的总体质量。中等职业学校内部应该加强对教学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一些培训指导活动,邀请相关的教育管理专家、学者到校为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同时,学校可以指导教师多阅读一些先进的教学管理书籍,学习科学的教学管理方式等,使每一位教学管理人员都能够掌握先进的教学管理方式。另外,中等职业学校还可以从外部引入更多的教学管理人才,将他们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科学的管理方式融入于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实践中,基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管理模式设计创新。

三、结束语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方式的创新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发展能够产生重要影响。新时期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模式创新可以通过创新教学管理理念,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体制;加强实践教学指导,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以及注重管理人才培养,提升教学管理的总体质量等方式,有效改善当前中等职业学生教学管理活动中,缺乏完善的教学管理机制,实践教学活动相对不足,教学评价模式比较落后以及管理人员能力有待提升等方面问题,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发展空间,真正展现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价值,凸显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特色,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谢肖力.“3+2”高职教育两段式衔接的调查与分析——以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12):28-32.

[2]伍欣,彭文胜,江波.省教育厅全省中职学校教学标准开发——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企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J].教育教学论坛,2015,44(21):274-276.

[3]胡学兰,林韶春.基于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的中职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探索——兼论中职公共基础课的课程管理制度的缺失[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9(16):21-24.

[4]殷海涛,闫志利.中职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与认知差异研究——基于河北省唐山、秦皇岛两市中职学校的调查[J].职业技术教育,2014,10(22):64-69.

[5]刘鸿雁.基于社会评价的目标驱动式中职本教学模式研究——以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为例[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15):10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