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法治思维的重要性十篇

时间:2023-09-27 18:20:09

树立法治思维的重要性

树立法治思维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法治思维;法治能力;程序性思维;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4-00-01

一、法治能力的重要性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维护和运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一)法治能力是领导改变推进改革、促进发展的法律保障

我们党在改革发展进程中,始终并愈加重视法治建设。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党的十六大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党的十报告阐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要思想;十八届四中全会更是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为重要战略目标提出。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政府法治精神和法治方式的深化过程,是我党对执政规律的深刻把握,对执政使命的勇于担当,对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自觉,这也意味着党要依法执政、政府要依法行政,领导干部要做到依法行政。目前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深水区。改革越深化,矛盾越复杂,要想顺利有序推进,就需要法治做保障。在这一大背景下,领导干部具备法治能力已然成为全党上下的共同要求。

(二)法治能力是领导干部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社会实践

我国过去政府治理社会的人治色彩较浓,随着公民意识的觉醒,单纯的行政手段无法协调各方利益,在面对各种突发事件时,全靠领导干部个人素养。新形势下,随着组织形式、分配方式的多样化,社会利益主体逐步走向多元化,社会利益关系趋向复杂化,如何有效地协调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体的利益,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对领导干部工作的现实考验,更是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法治能力是领导干部完成使命、提升能力的现实考验

指出,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领导干部具有较高的法律意识和依法办事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对此,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可操作性的新举措:第一,把法治建设成效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第二,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第三,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这些举措对于领导干部提高法治意识,保证依法办事,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这些新的考核、监督机制都是对领导干部的一把戒尺,对此,领导干部要对法律怀有敬畏之心,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注重自身法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自觉做好依法行政。

二、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之间的关系

法治思维,本文作者认为就是领导干部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都必须以法律为准绳,保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思维方式。法治能力就是运用法治思维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行为方式。作为普通公民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当“依法办事”,而作为国家权力的行使着,领导干部除了要“依法办事”还要在工作中“依法执政”,切实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和权威。

领导干部头脑中树立了法治思维,会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养成靠法、找法的好习惯,使得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十以来,各级领导干部响应中央对法治精神的要求,加强法制学习,树立了法治思维。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领导干部要将已经树立的法治思维巩固、强化,成为法治信仰,从而实现法治能力的提升。

三、强化法治思维、提升法治能力的途径

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直接决定着依法治国的进程,法治国家的建立,决定着我们党能否依法执政、政府能否依法行政、司法机关能否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职权。

(一)加强法治学习,树立合法性思维

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培训、学习的重点不是要掌握多少法律条文、法律知识,而是了解一些国家的法治思想、法律的价值及工作相关的法律常识,以合法性为出发点,养成合法性的思维定势。但凡遇到决策问题都应先问一下“这合法吗?”或者“这有法律依据吗?”问谁?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要设立公职律师参与决策讨论、提过法律意见。”所以作为领导干部碰到自己拿不准的事情先咨询单位公职律师,如果“合法”不做那就是不作为;如果“不合法”却做了,那就是滥作为。所以领导干部一定要边工作边学习法治理念,看清自己的工作权力和职责,树立合法性思维,带头依法行事。

(二)遵守法治程序, 养成程序性思维

“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这个方式就是相关的程序。可在我国的实践中,经常听到领导干部讲“我只看结果”。这种观念需要改变。《决定》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就是在强调程序的重要性。程序性思维不仅要求有程序、尊重程序,更要求程序要正当。试想官不守法、民怎能信法?老百姓看到工作在法定程序下完成的,也能打消质疑。双方在法治思维的基础上协调矛盾,处理问题,增强信任。所以,政府公职人员在具体的程序中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办事,我们的人民才会相信法律的权威。

(三)接受法治监督,形成权责性思维

树立法治思维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挣脱 人治思维 实现 法治思维

【中图分类号】D921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首次提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这就为领导干部强化法治思维、提升法治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对加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依法行政,自觉担当法治中国的历史重任,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法治思维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基本前提

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离不开法治思维。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正处在转型时期,这客观上就决定了政府的行政权力在资源的配置中必须逐渐弱化其作用,而公权力与利益之间必须脱钩。只有这样,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才能发挥其决定作用。为此,各级政府必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学会并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充分运用法治手段来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各种现实问题。

法治思维是依法行政、科学决策的现实基础。行政效能的高低以及行政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政府的行政决策是否科学,这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关键。党的十首次提出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并将依法行政作为决策的首要条件加以部署,这在客观上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进行科学决策、依法决策,以此避免因决策失误所造成的重大损失,进一步提升政府公信力。因此,具备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手段是当前领导干部调控领导行为,规范领导决策的重要途径。

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是化解矛盾,协调利益关系的重要途径。当前,随着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利益格局也相应发生了重大改变。各种不同的利益诉求和利益群体相继涌现,并严重影响到社会稳定。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解决现实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是当前形势、任务所需;也是领导干部应对各种复杂矛盾问题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履行领导职责的内在要求。领导干部只有不断提高法律意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才能理性地把握形势,协调和处理好各方利益关系,也才能真正提升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治思维在领导干部中的现实表现

正确认识和严格区分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在本质上的矛盾与冲突。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在本质上既矛盾又冲突,具体表现在:

第一,崇尚法律的至上性与推崇权力的至尊性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法治思维崇尚法律的至上性、权威性与强制性;而人治思维则普遍推崇权力的至尊性和至上性。二者相互排斥,无法融合,且根本对立。

第二,注重、倡导保障权利与淡化、蔑视权利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法治思维十分注重权利的保障性,它要求一切公权力都必须在宪法与法律限制的范围内行使;同时对公民的法定权利又必须给予法律上的保护;人治思维却蔑视权利,它只强调和注重公民的基本义务,而对公民的合法权利却忽视与淡化,致使公民的合法权利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第三,限制、规范权力与任意放纵权力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法治思维认为,只有对权力进行有效规范,才能促使权力分散,从制度层面上彻底消除权力的过分集中,形成相互牵制的权力运行格局,从而克服消极腐败。然而,人治思维却认为权力不需要规范,它可以通过道德来自发调节。但道德的这种调节不可能从根本上彻底消除过分集中的权力,必然根生腐败,越演越烈。

第四,强调注重程序与藐视拒斥程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法治思维认为,程序的完善程度决定法治的完善程度,程序是法治完善的基本标志。只有通过确立公正科学的法治程序,才能提升和规范制度运行的科学化水平。同时认为,制度要想顺利运行,必须要以程序作为支撑和保障,如果制度缺乏具体的程序支撑,那么该制度只能形同虚设。与此相反,人治思维则藐视拒斥法治程序,致使权力在运行的过程中因缺乏具体的程序支撑而主观随意。进而造成制度的重大缺陷,导致领导干部滥用权力以致腐败。

第五,积极倡导公开透明与极力推崇暗箱操作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法治思维历来主张权力必须公开透明。同时认为,权力运作越是公开透明,领导干部的可能性就会越小,而风险性就会越大。然而,人治思维却极力推崇暗箱操作。在这种思维视野下,必然导致权力的滥用与腐败。

领导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和严格区分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在本质上的矛盾与冲突,只有这样,才能挣脱人治思维的羁绊,逐步确立法治思维的主导地位,确保政府政治清明,为法治思维梦想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

人治思维在领导干部中的现实表现。一是“概念固化型思维”。部分领导思维固守,用过去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模式以及一些固化式的概念术语来审视当前我国的法治体系和法治道路,而恰恰忽略了这些概念术语体系背后所支撑的历史、现实、世情、国情,以及价值理念和文化背景所带来的影响等等。二是“跳跃型思维”。部分领导干部在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行政活动中,无视法治精神与法治原则,不走程序,不按规矩,大搞“跳跃式”推进,急功近利,一味追求政绩,只求形势,不求内容。三是“GDP思维”。即:“GDP论英雄,出干部”。四是“长官、家长型思维”。五是“情理式思维”。个别领导干部把“情理式思维”运用到党内政治生活中。以情理代替法理,结党营私、拉帮结派,缺乏党性与法理性原则,必须加以克服。六是“管控型思维”。部分领导干部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党群干群关系,宗旨意识淡漠,执政为民的意识不强。处处把群众当成管控对象,漠视群众疾苦,无视群众反应,背离党性与法治原则,必须予以摒弃。

挣脱人治思维束缚,培养和提升法治思维能力

强化法律知识的学习,培养和树立法治新理念。一要牢固树立法律至上新理念,这是法治思维的基本前提。领导干部在行使公权力时,必须牢固树立法律至上的新理念,坚守法律的至上效应与至尊权威,正确处理法律与领导者个人意志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此确立法治视野下的公共权力观。二要牢固树立职权法定新理念,这是依法行政的重要保障。职权法定原则这是我国依法行政的核心和基本准则。因此,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职权法定的理念,坚持一切职权和行为都必须接受法律的监督与限制,不能无限地行使超越于法律之外的任何权力。三要牢固树立程序正当新理念,这是公权力的客观要求。程序是法律制度的生命线。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在行使公权力时,必须要按法定权限办事,按法定程序履职。四要牢固树立权责统一新理念,这是责任政府的现实需要。长期以来,由于行政约束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的不完善和不健全,致使政府的权责脱嵌,从而造成公权力的滥用。因此,从解决现存问题的实际出发,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具备权责统一的理念,真正树立有权必有责的权力运行观,以此提升公权力的责任感,把我们的政府建设成为一个真正的敢于担当的责任政府。

积极投身法律实践,培养和提升法治思维能力。法律实践是法治思维形成的重要途径。脱离法律生活和法律实践的法治思维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为此,要求我们领导干部必须积极投身于各种法律实践的活动中,不断培养、历练,学会并善于运用法律知识和法律方式去分析、思考和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克服人治思维的束缚,着力培养和提升法治思维的能力。只有这样,在行政活动中才能真正地做到以法律为标准进行客观理性的判断。

加强法治建设的绩效考核,提升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要提升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必须要把绩效考核与领导干部的任免等紧密挂钩。建立健全法治建设的各项绩效考核指标,完善考核评定档案,把领导干部是否坚持依法行政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以此作为领导干部晋级、升迁的重要依据。与此同时,在过去评议考核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总结并积极探索、创新绩效考核、评定新模式。以此激励和提升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改善法治环境,提升法治思维能力。作为行政主体的领导干部必须处理好法治环境、法治思维与法律手段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法治环境的改善,制约和影响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提升。而法治思维能力的提升,对法律手段的具体运用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样,法律手段运用多了,法治环境也就相应地得以改善,三者之间相辅相成,有机统一。改善法治环境要求做到:一是积极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度建设。完善立法,建立健全各种法律制度;二是积极探索并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与政府管理模式的创新,强化依法行政;三是强化行政监督与问责,实现权责统一。四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必须建立和完善一整套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协调机制和应急处置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法律制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改善我们的法治环境,以此推动法治思维与法治能力的提升。

树立法治思维的重要性篇3

突出法治理念,进一步培养运用法治思维谋划工作的行为习惯

法治,是打造现代政府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任何一项改革举措的保障,对照十和讲话的新要求,结合扬州交通运输工作实际,我们可以从下几方面提升法治思维能力:

树立敬畏法律的意识。交通部门职能涉及工程建设、行政执法、服务民生,社会关注度较高,可以说无论是建设工程、推进改革,还是改善民生,都应在法治的轨道上进行。唯有敬畏法律,不超越法律权限,才能在服务重大项目、推进民生工程、提升行业形象等交通重大实践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树立谨慎用权的意识。培养法治思维必须克服特权思想,树立慎权思想,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切实遵守法律规定和要求。交通部门曾经出现的腐败案例,就是因为手中掌握权力的人没有正确的看待权力,使用权力,最终落得身败名裂、懊悔不已。

树立法治“底线”的意识。“法无授权不可为”,对行政机关而言,法治就是所有公权力运行的共同底线,行政机关特别是领导干部不能把“变通”当作是解放思想,把“逾越法治底线”当作是思维灵活,全国各地多起的新闻事件表明,一旦职权法定、程序法定这些法治要素被抛弃,行为规则、工作秩序将被破坏,信任危机、社会矛盾将会伴随而生。

坚持依法行政,进一步固化运用法治方式推进工作的行为模式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讲话要求要努力推动形成办事找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就是要求行政机关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厉行法治,不断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和水平。

一是强化科学决策。“三拍式”决策(拍脑袋、拍胸脯、拍屁股)往往容易导致失误,造成损失,而科学决策要求加强行政决策程序建设,按照这样的要求,需要我们坚持重大决策必须先调查研究,必须听取专家意见,必须经过集体审议。

二是强化依法履职。交通部门法律依据多、行政权力事项覆盖门类多、数量多,近年来交通部门一直坚持推进政务公开、建立执法公示制和执法过错责任制,简化办事程序,依法履职,事实表明,行政机关依法履职,受益的不仅是服务对象,而是行政机关本身。

三是强化服务为民。交通部门与百姓生活密切关联,近年来交通部门不断向社会和百姓提供优质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产品,推出各项便民措施。但服务民生永无止境,法治方式推进工作的要求,提醒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服务、淡化管理,从刚性的工作方式向柔性的管理方式转变,更多注重法理与情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营造良好氛围,进一步改善滋润法治精神扎根生长的外部环境

如果说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两个轮子,只有两个轮子都做圆,法治的车才能跑起来,也只有法治环境这条路做好了,法治的车才能跑的更顺畅、更通达。

一是注重理论武装。法律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再是束之高阁的武器、专门机关的工具,而是维护社会公正的基石、化解矛盾纠纷的依据。作为交通部门的工作人员,更应用法治的精神武装头脑,用法治的思维思考交通项目审批难、征地拆迁难、筹资融资难,安全风险、质量风险、廉政风险压力大等热点难点问题。

树立法治思维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五种观念 五种思维方式 五个结合

一、思想政治工作要树立“五种观念”

1.树立思想政治工作的市场观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已实现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这一经济基础的转变要求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立足于市场经济的现实基础及其条件下人们的思想实际,要以有效满足广大职工群众思想及实际需求为宗旨,把宣传教育与思想实际挂起钩来,把解放思想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层次性需求结合起来,总而言之就是把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与经济效益,与广大干部职工的具体需求有机结合起来。

2.树立思想政治工作的形象观念。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组织的公众形象都将构成对组织的生存发展及其目标实现的直接影响。作为党的各级组织及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其在广大职工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如何,既影响着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机活力,更影响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威力成效乃至党组织的声望和形象。思想政治工作之所以成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就是因为它在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威望和形象。

3.树立思想政治工作的民主与法制观念。市场经济是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普遍化、高度化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特征也就更多表现出较强的自立意识、民主观念和利己利他动机。这一新情况反映到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就必然要求摆正思想政治工作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确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的平等地位,增强民主观念,将双方的等级影响关系转换为平等互动关系,使双方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中,达到平等沟通、相互影响、自觉转化、共同提高的目的。

4.树立思想政治工作的竞争和效益观念。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性竞争性经济,它通过竞争来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效益,它的竞争机制和效益原则反映到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就体现为“竞争和效益”观念。树立思想政治工作的“竞争和效益”观念,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的活力,调动思想政治工作者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积极性,促进思想政治工作自觉地优化自身的机制和管理,通过优胜劣汰来强化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

5.树立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创新观念。思想政治工作应该积极适应社会重大变革后的现实需要而促使自身得到改革和创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了解新情况、新问题,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树立观念上的“改革与创新”,在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与创新上观念先行,从观念、内容到方法、机制进行多层面的改革与创新,构建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

二、思想政治工作要具有“五种思维方式”

1.开放性思维。思想政治工作天天在讲,但却往往远离实际,没有很好地解决职工的思想问题。要改变这种局面,关键是思想政治工作者本身要先走出封闭僵化的思维模式,启动开放性的思维。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一个企业或一个社会大的范围内来考虑,这也就是说要有思维的广泛性。

2.创新性思维。创新和发展是时代的主旋律。思想政治工作要有创新,就必要求我们从原来的求同思维模式转向创造性思维。这实际上是要求我们做任何创新工作都要以实事求是为前提,以尊重规律为基础。我们在工作实践中要勇于创新,勇于探索,只有走出原有的僵化模式,用创造性思维去开拓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领域、去寻求更多更新的工作支撑点,才能把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做好,做到实处。

3.超前性思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需要思想政治工作建立起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机制,超前性思维就是其中之一。所谓超前性思维就是要求我们的思维过程先于思维对象的变化,要能对思维对象的未来走势作出预测,以期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只有预见了明天,才有可能更好地把握今天,只有准确地掌握了思想教育走势,才能减少工作的盲目性和被动性,争取工作的有效性和主动性。

4.规范性思维。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有其特有的操作规律和规范。思想政治工作有的可以量化、有的很难量化。这就需要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虚功”、“实做”。而“实做”就必须要有规范,即要通过规范思想政治工作程序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通过建立必要的制度来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的实现。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断走向科学、走向成熟。

5.系统性思维。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任何一种思想的出现都有其内外的背景因素。因此,在我们做思想政治工作时应该作全方位的考虑,作全方位的统计。思想政治工作不应仅仅局限于思想政治工作本身,任何有利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做法都应成为我们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部分。

三、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应注重“五个结合”

1.思想政治工作与形势任务教育相结合。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首先应搞好形势任务教育,让职工群众了解企业大事,认清形势和自己担负的重任,从而统一认识,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调动积极性。

2.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工作相结合。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适应生产经营和业务活动的特点和规律,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把思想教育适时融合渗透到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去。要努力把握人们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可能出现的种种思想问题和“热点”问题,及时采取有力的措施,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生产经营工作的全过程,为工作的顺利开展架桥铺路、保驾护航。

3.思想政治工作与深化企业内部改革相结合。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内部的各项改革都与职工的切身利用密切相关。职工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生活方式都处在一种较大嬗变之中,由此而引发的内部矛盾也出现复杂纷呈的态势。不同类别之间利益上的差异,思想观念上的矛盾,干部与群众之间的矛盾等等,都需要通过正确的思想政治工作去认识、引导和协调处理,这也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难点”问题。

4.思想政治工作与群众组织工作相结合。要进一步发挥“党政工团”共同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得更符合职工群众的思想、工作、生活的实际。这样,思想工作就可以做得入情、入理、入耳、入脑、入心田,收到更加理想的效果。

5.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群众文化是联系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活动的桥梁和纽带,是思想政治工作较理想的载体。我们要大力创造文化氛围,多开展寓教于乐的各种活动,多举办一些政治文化、业务技术讲座等等,既让大家在各种活动中生动活泼、心情舒畅,又使大家在各种活动中受到教育,受到熏陶和感染。

总之,思想政治工作只要把握时代特征,顺应时代要求,既借鉴和继承传统方法,又在继承与运用中不断充实新内容,积累新经验,探索新方法,就会为企业的发展统一认识,就会为企业的深化改革鸣锣开道,就会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创建积极向上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戴木才,霍季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课题.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2.

树立法治思维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检察工作教育活动必要性辨证关系十大理念

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法治建设实践经验、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成果,提出的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规律、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需要的先进法治理念。在全国政法机关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检察工作、审判工作、公安工作和司法行政工作,是政法队伍和政法工作适应现阶段形势的需要,是确保政法工作社会主义方向的需要,也是切实提高政法干警维护社会主义法治能力的需要。(1)为此,笔者针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检察工作中应提倡的理念就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谈点粗浅的看法,一管之见,仅供参考。

一、在检察机关内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必要性

在包括检察机关在内的全国政法机关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是进一步加强政法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的重大举措,对政法队伍保持永远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和社会主义政治本色,切实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一)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重大战略目标和措施,也是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政法机关司法工作提出的根本性要求。在法治建设和检察机关司法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其前提和根基是将司法为民、公平正义、保障人权、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等符合和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法治理念信仰化,成为指导司法行为的自觉意识,保证司法工作正确发展方向。因此,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实质上是用科学发展观统一司法思想的过程,是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司法工作的必然要求。

(二)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明的必然要求

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核心内容。法治文明是观念形态、制度形态、实践形态文明的复合体,因此,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既需要在建立法律制度、推动法律实施上着力,又要从树立法治理念上着手,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促进法治思想的普及和深入。首先,法治理念教育是法律创制和实施的先决条件。只有把人民、保障权利、制约权力、法制统一、公正司法、依法办事等社会主义微观法治理念贯穿到立法、司法、执法和守法的全过程,才能保证党的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和依法执政,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其次,法治理念教育是法治现代化进程的牵引动力。只有首先推进法治理念的现代化,培植和构筑先进法治的社会根基,才能推动法律制度创新和实践探索,使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和司法实践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现代化进程。(2)

(三)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实践司法为民思想,推动检察工作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日益开放,随着民主法治建设的深入推进,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对检察机关的司法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我们依法维护国家及公共利益,而且要求我们依法维护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不仅要求我们司法严格、公正,而且还要求我们必须司法规范、文明。因此,检察机关必须顺应形势发展的要求,适应人民群众的要求,不断端正司法思想、更新司法观念,自觉树立和落实崇尚法治、平等保护、司法文明、程序正义等现代法治理念,推动司法观念创新和工作创新,推动司法工作健康深入发展。

(四)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坚定不移地坚持我国检察工作社会主义政治方向的必然要求

通过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的综合国力已经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极大改善。但不可否认,市场经济利益法则也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果在利益面前,检察干警思想上分不清私利与大义的界限,以手中的司法权力谋取私利,忘记司法为民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的重要使命,就会对社会主义事业造成损失。(3)因此,我们就必须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统一检察干警的司法思想,保证我国检察工作社会主义性质不变质。

(五)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加强检察队伍建设,提高检察机关司法能力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通过持续开展教育整顿活动,检察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司法能力不断增强,但有的检察干警司法不规范、不严格、不公正、不文明、不廉洁的问题仍有发生。剖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多都与司法思想不端正、司 法观念落后密切相关。如有的干警“重打击轻保护”、“重实体轻程序”、“重口供轻证据”、“重配合轻制约”、“重司法秘密轻司法公开”、“重就案办案轻司法服务”、“重法律效果轻社会效果”等一些错误观念根深蒂固,习惯于老办法、老套路,结果导致司法不严格、不公正甚至刑讯逼供等问题和冤假错案的发生。(4)推进检察队伍建设,提高司法能力,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促进广大干警自觉端正司法思想、更新司法观念、巩固法律信念,从源头上防止和减少司法问题的发生,做到为民司法、严格司法、公正司法、文明司法、廉洁司法。

二、检察机关应着重提倡十大微观法治理念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检察工作中应提倡的微观法治理念之间的辨证关系

“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这五个方面,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要求、本质特征和原则之间的辨证关系。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体现社会主义法治内在要求的一系列思想、理想、信念、观念和价值的[:请记住我站域名/]集合体,是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基本规律和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思想有机统一的方针和原则的总称。既然是“思想、理想、信念、观念和价值的集合体”,是“总称”,那么,就说明这五个方面是宏观的综合性地概括,是宏观总原则。因此,它并不排斥与它类似、近似或者相关联的其他微观原则的存在。

宏观原则,体现在一系列的微观原则之中,微观原则是宏观原则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宏观原则的补充和完善,是宏观原则在微观领域中的具体显现。二者之间辨证统一、相辅相成。因此,笔者认为:当前,检察机关的广大干警应该在树立社会主义五大宏观法治理念的基础上,更应该树立以下十大微观理念:

(二)检察机关应着重提倡的十大微观法治理念

一要树立司法为民理念。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一切权力来源于人民,这不仅是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也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源头。司法为民,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对政法工作上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树立司法为民理念,就是要求广大检察干警要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真正在思想上解决“为谁司法、靠谁司法、怎样司法”的重大问题,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意识,把司法岗位作为为人民服务的平台,把司法活动作为保护和实现人民利益的途径,真正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去司法,本着对群众利益高度负责的精神去办案。通过司法,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二要树立公平正义理念。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它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目标,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历史使命。具体到检察机关,就是需要全体干警树立司法公正的理念。要求干警既要全面履行司法职责,依法惩治各种犯罪,监督纠正司法不公;又要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不偏不倚,不枉不纵,切实做到有罪追究、无罪保护,严格依法、客观公正,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

三要树立崇尚法律理念。崇尚法律理念,就是要求检察干警要增强对法律精神的感悟和体认,自觉遵守法律规则,充实法律知识,认同法律价值,保护法律秩序,维护法律权威,捍卫法律尊严,追求法律理想,严格执行法律,始终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

四要树立保障人权理念。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人权是人人都享有的权利,是现代社会的道德和法律对人的主体地位、尊严、自由和利益的最低限度的确认。人权来源于人的理性、尊严和价值。基本人权则是当代国际社会所确认的一切人所应当共同具备的权利。人的主体地位、尊严、自由和利益之所以被宣布或确认为权利,不仅是因为它们经常面临着被侵犯、被否定的危险,需要社会道德的支持和国家强制力量的保护,而且是因为人权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尺和动力。现代法律就是保护人权的一种制度安排和强制力量。(5)正是人权体现了现代法律的精神,正是人权保障奠定了现代法律的合理性基础。树立保障人权理念,就是要求检察干警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规定,坚持打击、保护、监督、服务并重,既依法履行司法职责,保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又依法保障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及其家属、证人、申诉人、被申诉人等在内的所有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益。

五要树立法律平等理念。树立法律平等理念,就是要求检察干警要不分贫富、不分地域、不分职业、不分国有民营、不分内资外资,平等地对待每一个案件当事人,平等地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一视同仁地提供法律服务。(6)依法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平等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促进人们和谐相处、社会和谐发展。

六要树立法制统一理念。树立法制统一理念,就是要求检察干警在检察业务实践中要正确理解和适用国家法律,坚决抵制和克服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防止和纠正因地方、部门利益而破坏法治统一实施的问题。要强化司法权也要接受监督、接受制约的观念,保证司法权依法、正确、严格、规范行使。

七要树立司法效率理念。公正与效率都是法治社会所追求的重要价值,二者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统一体。效率是实现法律公正的重要条件,公正是评价法律效率的基本尺度。(7)检察机关在司法实践中应努力追求公平与效率的最佳结合,而不应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自觉消除司法中的、拖拉作风,努力提高司法效率,降低诉讼成本,严守办案时限,杜绝超期羁押,保障当事人合法权利,维护涉案单位正常秩序。强化司法管理意识,运用先进理论、科学方法、规范制度加强对司法活动的质量管理、过程控制和动态监督,提高司法效率。

八要树立程序正义理念。司法公正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坚持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相结合,既重视实体公正,又保证程序公正,是检察工作中应当着重把握的要求。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办事,坚持实体与程序并重原则,自觉破除程序法只是为实体法服务的、程序规定碍手碍脚、按程序办事麻烦的思想,自觉防止和纠正法外程序、省略程序、违反程序等诉讼问题,充分保障当事人知情权、辩护权、申诉权等诉讼权利,实现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的有机统一。

九要树立司法公开理念。检察机关应当认真落实和严格执行司法公开的规定,继续坚持以公开促公正,丰富司法公开的手段和形式,增强司法工作的透明度、公信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对司法活动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实现司法和谐。不断深化检察工作公开的形式、载体、内容,要通过便捷的最容易为社会公众所知晓的方式和途径,将公开的内容公之于众,扩大公开审查案件的范围和种类,认真落实权利义务告知制度,接受人民群众和诉讼参与人的监督。(8)

十要树立司法文明理念。司法文明与司法专横是相对立的。倡导司法民主和文明,就要广开门路,吸纳来自社会各界对司法工作的不同意见和建议等。在实践中,逐步培育司法人员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的意识,是保证司法权正常运行的不可低估的社会力量。

树立司法文明理念,就是要求检察干警必须坚持法治与德治并重的原则。自觉克服以往那种态度粗蛮、方法简单、居高临下的做法,以人道的、人性化的方式对待案件当事人,充分体现法治的人文精神和司法的人文关怀。必须坚持宽严相济、区别对待的方针,加强教育、感化和挽救工作,积极化解矛盾纠纷,从而保证最终实现司法的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 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3)《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统一思想规范执法》,作者:《检察日报》评论员,发表于20__年5月10日《检察日报》。

(2)、(4)《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作者:湖北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徐汉明,20__年4月28日发表于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队伍建设》杂志。

树立法治思维的重要性篇6

消防救援队伍实行严肃的纪律、严密的组织,按照准现役、准军事化标准建设,为新时期消防救援队伍指明了发展方向、立起了建队标准。

一、深刻认识讲政治、守法规的重大意义

明确提出了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五个必须的要求,即:必须维护党中央权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维护党的团结,坚持五湖四海,团结一切忠实于党的同志:必须遵循组织程序,重大问题该请示的请示,该汇报的汇报,不允许超越权限办事必须服从组织决定,決不允许搞非组织活动,不得违背组织决定必须管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不得默许他们利用特殊身份谋取非法利益。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讲政治、守纪律、守规矩的极端重要性,为加强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建设指明了方向。对于加强党的建设、强化理想信念和规矩意识、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先进性、战斗性,维护党的团结统一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树立法治思维的重要性篇7

在谈及把新发展理念落到实处时特别强调,把握新发展理念,不仅是政治性要求,而且是知识性、专业性要求。这不仅是对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有针对性和侧重性的要求和引领,还凸显了抓落实的“两个方面、三个重要取向”,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抓落实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政治性要求充分体现了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特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历史经验,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讲政治。从党的性质看,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导向,就是讲政治。从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要求看,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从党的纪律和规矩看,在“六项纪律”中,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最重要最根本的。从党内政治生活看,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都是讲政治的具体体现,其中首先强调的就是政治性,即把握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党员、干部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从党的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看,要注重提高政治能力,牢固树立政治理想,正确把握政治方向,坚定站稳政治立场,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加强政治历练,积累政治经验,自觉把讲政治贯穿于党性锻炼全过程,使自己的政治能力与担任的领导职责相匹配。从对社会成员要求看,要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党员干部更要坚定“四个自信”。

知识性要求是对学习内涵、范畴、方法、制度等方面的规制。要以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为重要载体,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看家本领,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强对历史的学习,特别要学好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共产党历史;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党规和国家法律法规;结合工作需要学习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军事、外交等方面知识。党员干部既要向书本学习,也要向实践学习;既要向人民群众学习,也要向专家学者学习,还要向国外有益经验学习。

专业性要求是专业水准、专业水平的衡量尺度,是专业思维、专业素养、专业方法的统一,是新知识、新经验、新信息、新要求的知识体系。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具有的专业思维,涉及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S、底线思维能力。党员干部具有专业水准,就是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在一些概念和要求基础上,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知识体系。明确指出:“干部要提高专业素养,专业素养是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作风、专业精神的统一,而不仅仅是专业对口那么简单。”强调领导干部必须有较高的专业水平,要成为经济社会管理的行家里手,在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和履行意识形态责任上有“两把刷子”。

抓落实的“三个重要取向”,是为党员干部忠诚、干净、担当指明的方向,其中政治性要求是“方向盘”,知识性要求是“车身”,专业性要求是“发动机”。这样抓落实,就是用忠诚引领干净和担当,用干净守护忠诚和担当,用担当诠释忠诚和干净。

树立法治思维的重要性篇8

认识和体会:一、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非常必要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又处于“矛盾凸显时期”,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既有有利条件,又面临繁重任务;新形势下,党和人民及社会各界对法治建设尤其是对执法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使检察机关的执法理念、执法能力面临新的考验,使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成为紧迫任务。

第一,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重大战略目标和措施,也是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检察机关执法工作提出的根本性要求。在法治建设和检察机关执法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其前提和根基是将执法为民、公平正义、保障人权等符合和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法治理念信仰化,成为指导执法行为的自觉意识,保证执法工作正确发展方向。因此,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实质上是用科学发展观统一执法思想的过程,是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执法工作的必然要求。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平台,也是和谐社会其它特征实现的基础和保障。因此,作为法治建设重要内容和重大举措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密切相关:开展法治理念教育,能够促进检察机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按照民主法治要求加强执法工作,加大执法力度,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能够促进检察机关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做到公正执法,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能够促进检察机关自觉规范执法行为,减少自身引发的社会不和谐问题,实现执法和谐,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民主法治建设的重大举措,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第二,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明的必然要求。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总结探索执政规律,改革完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实现依法执政、推进政治文明和法治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法治文明是观念形态、制度形态、实践形态文明的复合体,因此,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既需要在建立法律制度、推动法律实施上着力,又要从树立法治理念上着手,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促进法治思想的普及和深入。首先,法治理念教育是法律创制和实施的先决条件。只有把人民、保障权利、制约权力、法制统一、公正司法、依法办事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贯穿到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的全过程,才能保证党的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和依法执政,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其次,法治理念教育是法治现代化进程的牵引动力。只有首先推进法治理念的现代化,培植和构筑先进法治的社会根基,才能推动法律制度创新和实践探索,使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和执法实践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现代化进程。另外,法治理念教育是深化司法改革的保障手段。只有在检察机关乃至全社会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才能为司法改革创造良好的思想基础和社会氛围,保证改革的正确方向和各项改革措施积极稳妥地推进;同时,法治理念教育能够极大地促进司法理论创新,进而推动司法工作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文明、法治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

第三,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实践执法为民思想,推动政法工作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日益开放,随着民主法治建设的深入推进,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对检察机关的执法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不仅要求我们依法维护国家及公共利益,而且要求我们依法维护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不仅要求我们执法严格、公正,而且要求我们执法规范、文明。有些过去能过得去的事情现在过不去了,有些过去适应的做法现在不适应了,很多过去没遇到的问题现在不断产生,一些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问题也需要及时处理。因此,检察机关必须顺应形势发展的要求,适应人民群众的要求,不断端正执法思想、更新执法观念,自觉树立和落实崇尚法治、平等保护、司法文明、程序正义等现代法治理念,推动执法观念创新和工作创新,推动各项执法工作健康深入发展。同时,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将执法为民、保障人权等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现代法治理念贯彻落实到执法办案的各个环节,使执法工作更加符合党和人民的要求,更加符合法治建设的规律,确保检察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

第四,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加强检察队伍建设,提高检察机关执法能力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通过持续开展教育整顿活动,检察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执法能力不断增强,但有的检察干警执法不规范、不严格、不公正、不文明、不廉洁的问题仍有发生。剖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多都与执法思想不端正、执法观念落后密切

相关。如有的干警“重打击轻保护”、“重实体轻程序”、“重口供轻证据”、“重配合轻制约”、“重司法秘密轻司法公开”、“重就案办案轻司法服务”、“重法律效果轻社会效果”等一些错误观念根深蒂固,习惯于老办法、老套路,结果导致执法不严格、不公正甚至刑讯逼供等问题和冤假错案的发生。因此,队伍素质不高,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树立不牢;执法能力不强,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更新不够。推进检察队伍建设,提高执法能力,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促进广大干警自觉端正执法思想、更新执法观念、牢固法律信念,从源头上防止和减少执法问题的发生,做到为民执法、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廉洁执法。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和内涵

社会主义制度是建筑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对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种种现象,都能从马克思主义中找到本质认识,因此,分析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也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运用这种方法论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法律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属性、价值、作用等的科学理论、系统思想和基本观点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相结合的思想理论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法治思想领域的具体反映,也是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法治思想领域的具体反映。

掌握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我们就可以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概括为: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由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所决定的,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基本规律和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根本特征的,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念、知识和心理的总称。它具有四个鲜明特征:

1、它具有人民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的决定力量这一根本政治立场,把“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作为根本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由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所决定,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依法治国是人民治国、民主治国,立法和执法都要服从人民群众根本意愿、服务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因此,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是执法为民思想,是人民思想在法律意识形态领域的集中体现。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牢固树立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意识,自觉克服“法律工具主义”、“以法治民”思想。

2、它具有政治性。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各项法律制度是党的主张和国家意志的集中反映,因此,以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为载体、蕴涵于法治文明中的法治理念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反映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特征,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规律。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高度警惕和自觉抵制司法工作“非党化”、“非政治化”、“政治中立”等错误思想。

3、它具有法律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法律现象为意识客体,归根到底是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念、知识和心理,既继承了中国法文化的优秀传统,又吸纳了世界法治文明的精华,反映了一切法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具有深刻的法律科学性、专业性。因此,既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政治意识、道德观念区别开来,又要将法治理念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紧密结合、相互促进,防止和克服“法律虚无主义”、权大于法、以情代法等错误认识和做法。

4、它具有先进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具有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既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践的深入,不断融入鲜明的时代精神和鲜活的发展要求,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因此,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既是一个坚定社会主义法治信念、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过程,又是一个促进法律观念更新、推动执法工作创新发展的过程。

三、检察机关应着重提倡十大法治理念

当前,检察机关要牢固树立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要求和现代法治精神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一要树立执法为民理念。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真正在思想上解决“为谁执法、靠谁执法、怎样执法”的重大问题,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意识,把执法岗位作为为人民服务的平台,把执法活动作为保护和实现人民利益的途径,真正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执法,本着对群众利益高度负责的精神办案,通过执法,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二要树立崇尚法律理念。增强对法律精神的感悟和体认,自觉遵守法律规则,学习法律知识,认同法律价值,保护法律秩序,维护法律权威,捍卫法律尊严,追求法律理想,严格执行法律,始终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

三要树立司法公正理念。既全面履行司法职责,依法惩治各种犯罪,监督纠正司法不公;又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不偏不倚,不枉不纵,切实做到有罪追究、无罪保护,严格依法、客观公正,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

四要树立保障人权理念。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规定,坚持打击、保护、监督、服务并重,既依法履行执法司法职责,保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又依法保障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及其家属、证人、申诉人、被申诉人等在内的所有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益。

五要树立法制统一理念。正确理解和适用国家法律,坚决抵制和克服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防止和纠正因地方、部门利益而破坏法治统一实施的问题。要强化执法权也要接受监督、接受制约的观念,保证执法权依法、正确、严格、规范行使。

六要树立法律平等理念。不分贫富、不分地域、不分职业、不分国有民营、不分内资外资,平等地对待每一个案件当事人,平等地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一视同仁地提供法律服务。依法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平等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促进人们和谐相处、社会和谐发展。

七要树立司法效率理念。自觉消除执法中的、拖拉作风,努力提高执法效率,降低诉讼成本,严守办案时限,杜绝超期羁押,保障当事人合法权利,维护涉案单位正常秩序。强化司法管理意识,运用先进理论、科学方法、规范制度加强对司法活动的质量管理、过程控制和动态监督,提高司法效率。

八要树立程序正义理念。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办事,坚持实体与程序并重原则,自觉破除程序法只是为实体法服务的、程序规定碍手碍脚、按程序办事麻烦的思想,自觉防止和纠正法外程序、省略程序、违反程序等诉讼问题,充分保障当事人知情权、辩护权、申诉权等诉讼权利,实现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的有机统一。

九要树立司法公开理念。坚持以公开促公正,不断完善执法司法公开的内容,丰富执法司法公开的手段和形式,增强执法司法工作的透明度、公信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对执法司法活动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实现执法和谐。

十要树立司法文明理念。坚持法治与德治并重,自觉克服态度粗蛮、方法简单、居高临下的做法,以人道的、人性化的方式对待案件当事人,充分体现法治的人文精神和执法司法的人文关怀。坚持宽严相济、区别处理,加强教育、感化和挽救工作,积极化解矛盾纠纷,实现执法的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有机统一。

四、检察机关开展法治理念教育的方法和措施

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应全力抓好。根据检察机关当前执法工作实际、队伍建设实际和以往教育整顿的经验做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需从以下六个方面着力开展:

一是在思想发动上着力。深入分析检察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和检察干警法治理念存在的不足,深化对开展法治理念教育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抓好动员部署,激发广大检察干警自觉参与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他们扎实开展法治理念教育的责任意识和学习热情。

二是在正面教育上着力。总结“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主题教育和规范执法行为专项整改活动的有益经验,坚持以正面教育、自我教育为主,组织广大政法干警自觉学习法律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树立和培养现代法治理念。要组织编写有针对性的教育读本,明确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内涵、特征和基本内容,廓清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西方法治理念的区别,对有关盲目崇尚西方法治理念、不加批判地引进西方法律观念的倾向和做法予以批判、纠正,消除理论混乱和认识误区,教育和引导广大干警树立正确的法治理念。要广泛开展自学法学原著、精读法学名篇等读书活动,使广大干警真懂、牢记、会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三是在丰富形式上着力。要采取举办读书班、研讨会、学习培训、演讲比赛、写读书笔记、举行考试考核、建立学习档案等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形式,使法治理念教育贴近工作实际,容易为干警接受,能发生潜移默化作用,真正使广大干警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四是在集中研讨上着力。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既要总体安排、整体推进,又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要突出当前迫切需要树立和强化的法治理念,分列专题进行集中研讨,及时形成一批理论成果,推动教育活动不断深入。

树立法治思维的重要性篇9

一、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非常必要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又处于“矛盾凸显时期”,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既有有利条件,又面临繁重任务;新形势下,党和人民及社会各界对法治建设尤其是对执法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使检察机关的执法理念、执法能力面临新的考验,使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成为紧迫任务。

第一,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法治建设和检察机关执法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其前提和根基是将执法为民、公平正义、保障人权等符合和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法治理念信仰化,成为指导执法行为的自觉意识,保证执法工作正确发展方向。因此,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实质上是用科学发展观统一执法思想的过程,是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执法工作的必然要求。开展法治理念教育,能够促进检察机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按照民主法治要求加强执法工作,加大执法力度,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能够促进检察机关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做到公正执法,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能够促进检察机关自觉规范执法行为,减少自身引发的社会不和谐问题,实现执法和谐,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第二,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明的必然要求。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既需要在建立法律制度、推动法律实施上着力,又要从树立法治理念上着手,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促进法治思想的普及和深入。只有把人民、保障权利、制约权力、法制统一、公正司法、依法办事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贯穿到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的全过程,才能保证党的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和依法执政,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只有在检察机关乃至全社会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才能为司法改革创造良好的思想基础和社会氛围,保证改革的正确方向和各项改革措施积极稳妥地推进;同时,法治理念教育能够极大地促进司法理论创新,进而推动司法工作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文明、法治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

第三,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实践执法为民思想,推动政法工作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日益开放,随着民主法治建设的深入推进,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对检察机关的执法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检察机关必须顺应形势发展的要求,适应人民群众的要求,不断端正执法思想、更新执法观念,自觉树立和落实崇尚法治、平等保护、司法文明、程序正义等现代法治理念,推动执法观念创新和工作创新,推动各项执法工作健康深入发展。同时,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将执法为民、保障人权等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现代法治理念贯彻落实到执法办案的各个环节,使执法工作更加符合党和人民的要求,更加符合法治建设的规律,确保检察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

第四,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加强检察队伍建设,提高检察机关执法能力的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必然要求。近年来,通过持续开展教育整顿活动,检察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执法能力不断增强,但有的检察干警执法不规范、不严格、不公正、不文明、不廉洁的问题仍有发生。剖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多都与执法思想不端正、执法观念落后密切相关。如有的干警“重打击轻保护”、“重实体轻程序”、“重口供轻证据”、“重配合轻制约”、“重就案办案轻司法服务”等一些错误观念根深蒂固,习惯于老办法、老套路,结果导致执法不严格、不公正甚至刑讯逼供等问题和冤假错案的发生。因此,推进检察队伍建设,提高执法能力,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促进广大干警自觉端正执法思想、更新执法观念、牢固法律信念,从源头上防止和减少执法问题的发生,做到为民执法、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廉洁执法。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和内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法治思想领域的具体反映,也是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法治思想领域的具体反映。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概括为: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由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所决定的,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基本规律和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根本特征的,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念、知识和心理的总称。它具有四个鲜明特征:

1、它具有人民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由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所决定,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依法治国是人民治国、民主治国,立法和执法都要服从人民群众根本意愿、服务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因此,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是执法为民思想,是人民思想在法律意识形态领域的集中体现。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牢固树立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意识,自觉克服“法律工具主义”、“以法治民”思想。

2、它具有政治性。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反映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特征,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规律。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高度警惕和自觉抵制司法工作“非党化”、“非政治化”、“政治中立”等错误思想。

3、它具有法律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法律现象为意识客体,既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政治意识、道德观念区别开来,又要将法治理念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紧密结合、相互促进,防止和克服“法律虚无主义”、权大于法、以情代法等错误认识和做法。

4、它具有先进性。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既是一个坚定社会主义法治信念、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过程,又是一个促进法律观念更新、推动执法工作创新发展 的过程。

三、检察机关应着重提倡十大法治理念

当前,检察机关要牢固树立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要求和现代法治精神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一要树立执法为民理念。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真正在思想上解决“为谁执法、靠谁执法、怎样执法”的重大问题,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意识,把执法岗位作为为人民服务的平台,把执法活动作为保护和实现人民利益的途径,真正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执法,本着对群众利益高度负责的精神办案,通过执法,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二要树立崇尚法律理念。自觉遵守法律规则,学习法律知识,认同法律价值,保护法律秩序,维护法律权威,捍卫法律尊严,追求法律理想,严格执行法律,始终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

三要树立司法公正理念。既全面履行司法职责,依法惩治各种犯罪,监督纠正司法不公;又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不偏不倚,不枉不纵,切实做到有罪追究、无罪保护,严格依法、客观公正,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

四要树立保障人权理念。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规定,坚持打击、保护、监督、服务并重,既依法履行执法司法职责,保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又依法保障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及其家属、证人、申诉人、被申诉人等在内的所有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益。

五要树立法律平等理念。不分贫富、不分地域、不分职业、不分国有民营、不分内资外资,平等地对待每一个案件当事人,平等地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一视同仁地提供法律服务。依法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平等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促进人们和谐相处、社会和谐发展。

六要树立司法效率理念。自觉消除执法中的、拖拉作风,努力提高执法效率,降低诉讼成本,严守办案时限,杜绝超期羁押,保障当事人合法权利,维护涉案单位正常秩序。强化司法管理意识,运用先进理论、科学方法、规范制度加强对司法活动的质量管理、过程控制和动态监督,提高司法效率。

七要树立程序正义理念。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办事,坚持实体与程序并重原则,自觉破除程序法只是为实体法服务的、程序规定碍手碍脚、按程序办事麻烦的思想,自觉防止和纠正法外程序、省略程序、违反程序等诉讼问题,充分保障当事人知情权、辩护权、申诉权等诉讼权利,实现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的有机统一。

树立法治思维的重要性篇10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学生;理想信念

在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即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内容的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最重要的教育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发展的理论,是先进的理论。“所谓先进的理论,就是指这种理论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精神的主题,是对那个时代的人们欲求的人文关怀。”在高校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其目的是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念信念,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理想信念是由理想和信念构建的一个综合性概念。它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和根本出发点。江泽民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思想建设,要在全党系统地深入地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理论的教育,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突出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武装广大党员”。这就一再强调,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为只有“真正具备了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才能够牢牢把握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坚定社会主义方向和共产主义理想”。

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是核心和灵魂,居于首要地位;它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wWw.133229.coM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大学生树立

科学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需要马克思主义是我党、我国发展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只有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性的基础上的理想信念才是真正科学的理想信念。因此,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使他们能够牢固地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进而帮助他们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也有助于他们从宏观上认清事物的发展趋势,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而正确的理想信念能够给大学生指明前进的目标和方向。因此,必须对他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因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不是一种教义,也不是一种盲目崇拜,而是一种深刻的理性思考。对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要把着眼点放在科学认识人类世界的理论思维方面来;着重激发和引导学生对人民群众的历史命运和社会发展走势进行理性思考。邓小平十分重视理想信念教育。他反复强调,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并把理想和纪律作为人才素质的两个重要标准及“四有”新人的重要标准。他说:“‘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其中我们最强调的,是有理想。”因此,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大学生可以在通晓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不仅树立对社会主义的信心,而且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可以让大学生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抛弃狭隘的急功近利的目的,培养淡泊名利的心境,塑造追求真理、心怀人类的高尚精神境界,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索质;进一步帮助大学生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政治观点、政治方向作为自己的自觉的意识和行为;并认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树立科学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从而引导大学生找到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个人定位。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占领大学生思想主阵地的需要

意识形态的基本特点,是其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当前,我国正处于国际复杂形势与国内转型特殊时期,各种社会思潮空前活跃,各种文化观念相互交织和激荡。这些变化必然导致大学生对过去较为统一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由认同走向迷惑或质疑。实用主义、功利主义、自由主义、分散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益至上原则等在社会上大行其道。因此,为了使大学生能够正确把握国际国内形势,抑制腐朽思想文化对大学生的侵蚀,就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要其去占领大学生思想主阵地;唯有如此,才有利于大学生认清国际复杂形势和把握国内特殊环境,也才能保证大学生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人生方向。

(一)有利于大学生认清国际形势的发展。21世纪是一个世界形势风云变幻、经济全球化浪潮日益高涨的新时期。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大背景下,当今国际形势的总体特征主要表现为: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经济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科学技术进步异常迅猛。在这复杂的国际局势下,我们面临着长期而艰巨的国际压力,渗透与反渗透、遏制与反遏制、分裂与反分裂、颠覆与反颠覆的斗争将长期存在,并且异常尖锐。而意识形态领域争夺阵地的斗争是关系到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前途、命运的大事和要事。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全民特别是作为祖国未来、民族希望的高校大学生的“阵地意识”。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思想宣传的阵地,社会主义思想不去占领,资本主义思想就必然会去占领。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要粉碎西方资本主义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就必须坚守社会主义阵地不动摇;坚持和加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灌输力度,坚持以“灌输”理论为指导。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牢占领意识形态的阵地是一项必要而又紧迫的重要的政治任务,这关系到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发展状况。所以,要加强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灌输,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思想体系阵地,从而坚信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完全可以使大学生明辨是非,有选择地吸收外来精华,去除糟粕。

(二)有利于大学生把握国内转型时期的特殊环境。目前,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转型给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塑造带来客观要求。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不同文化的相互激荡、相互碰撞、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各种社会矛盾相对集中,同时充满着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社会主义与非社会主义等思想相互交织、相互融合;这必将给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内心情感带来变化,包括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变化。除此,在市场上存在的一些负面影响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带来冲击。具体表现为:一些大学生政治信仰模糊,功利意识严重;一些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重物质利益轻无私奉献,重等价交换轻爱心付出;一些大学生知行脱节,对社会主义道德的一些基本内容虽了解,但实际行动又是另外一种表现;更有不少学生把注意力转向自我,忽视社会发展需要,缺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转型期也是价值观的反思、裂变、更新和塑造时期,这更使得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产生诸多迷茫、困惑和疑问,迫切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以强有力的引导。总之,当今社会纷繁复杂,在充满竞争的同时又充满各种诱惑。对于大学生来说,很容易产生困惑,而正确的理想信念就是引导大学生走出困惑的指针。因此,为了使大学生能够正确把握社会转型这一特殊时期,抑制腐朽思想文化对大学生的侵蚀,就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面灌输。唯有如此,才能保证大学生有正确的政治方向。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夯实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基础的需要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基础的工作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教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深层依据;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基础。“理论只要说服人,就会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了事物的根本。”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正的科学理论。它是抓住了事物本质的根本的彻底的理论;它能说服人,能掌握群众。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要构筑大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就要强化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武装,夯实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理论基础;要坚持不懈地对大学生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教育;就要坚持不懈地进行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无神论、科学精神的教育。从而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理想信念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正确的理论成为大学生强大的精神支柱和思想武器;使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党的信赖,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信心。

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史观,是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所讲授的基本原理,对于大学生坚定地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都有强化理论功底、固本开源的重要意义。邓小平一贯强调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教育大学生。他认为,对大学生一定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而大学生一定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当然,这种教育不能是刻板式的空泛说教,因为那是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反思探索精神相违背的。他还特别强调“学马列要精,要管用”,即学马列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把握精髓,解决问题。马克思说,“历史是不能靠公式来创造的”。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我们要以基本原理为指南为方法,密切结合理想信念教育的实际问题;在反思现实中把握规律;在探索规律中认识现实;在理论与实际的统一中体会体认规律的力量、理论的真谛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不可动摇性。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本身。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教育大学生,一定要同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结合起来;同回答和解决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结合起来;同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发挥释疑解惑和教育引导学生的作用。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科学思维方式的需要

思维方式决定一个人的工作方式、行为方式和生存方式。一般来讲,思维的程序是:混浊一清晰一再混浊一更清晰,以至达到一个思维的顶峰。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事物的不断涌现,思维定势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新老交替。当前,我国社会实现科学发展迫切需要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思维方式能使我们的思维更加符合实际、更能把握客观规律、更能认识事物本质,能够使我们认识、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因素、各个层面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在错综复杂的经济社会发展中认识把握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相关联系与相互作用,并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快速反应,准确判断,科学决策,及时处理。因此,思维方法的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

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部分都对人们在科学认识活动中探索未知的能力有着启迪作用。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论部分,为人民的思维创新提供了物质基础,告诫人们在理论思考和创新的过程中能从主观臆断的想当然出发,而要从物质第一性出发,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辩证法部分为人们的思维创新提供了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它告诫人们在思维创新过程中应该坚持矛盾分析方法,把握矛盾的特殊性及其特点。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反对形而上学的均衡论和一点论。认识论部分为思维创新提供了必备的物质条件——认识的主体。要提高人们的理论思维和思维创新,就必须提高主体的自身条件,加深对集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