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正确消费观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12 08:57:20

树立正确消费观论文

树立正确消费观论文篇1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消费呈多元化趋势。我国青年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发生了剧烈变化。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直接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关注我国当代青年消费现状,分析了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的成因,并从大学生自我定位、消费文化和大众媒体三个方面探求引导我国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的路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我国青年;不良消费观;高校大学生

青年是人类消费活动中最活跃、最有生气、消费量最大的消费生力军。青年消费观是指青年从小受家庭收入水平、学校理财教育以及社会各种消费思潮影响所形成的对金钱的支配理念与习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经济发展,消费呈多元化趋势,青年的一些不良的消费观也随之产生,从而形成一个不求上进、追求个人利益、心理失衡、心态歪曲、缺乏社会、家庭、集体责任感的群体。

一、不良消费观表现

第一,从众与盲目消费。大学生们涉世不深,缺乏分析,不作独立思考。消费时容易随大流走,追赶时尚,与他人攀比,因而盲目从众消费。

第二,情感消费支出过渡。当代大学生们为撑面子等花在请客上面的支出大大增加,消费越来越情感化。

第三,消费比例不均。当今青年物质消费大踏步向高档层次发展,精神消费则严重滞后;重娱乐消费又轻读书学习。这种消费结构的畸形状况,在当今青年图书报刊消费的疲软上表现尤为突出。同时物质追求至上,享乐主义至上,出现了明显的消费主义倾向。

二、不良消费观成因

(一)主观原因。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把人的欲望分为五个层次:基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需要层次论中,尊重需要处于较高级的第四层次。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尊重需要,表现在消费领域,就是对物质生活的高追求。他们希望用富裕的物质生活来充实美化自己的形象,以求得自尊的满足和心理的平衡。这种现象的扩散,会在一定范围内形成重物质消费的风气,同时在推崇世俗化的物质享受时,在群体消费行为中往往会滋生独领的畸形心理。这样,相互攀比现象就有了产生的土壤。同时这些偏颇的消费也导致大学生重物质消费,最终使消费走入误区。

(二)客观原因。

1.社会原因。首先,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主义文化对我国意识形态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当代大学生在这个开放已经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下,在吃麦当劳,饮可口可乐,看“美国大片”时,无形中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其次,社会上非主流的享乐主义消费观等不良风气也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消费观。

2.家庭原因。家庭的消费观对大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错误的消费观,无形中也将助长了他们不良的消费行为。此外,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为他们的高消费提供了经济基础,使大学生爱攀比、高消费。

3.媒体原因。在21世纪,传媒扮演着一个特殊的角色。那些无所不在的商业广告、电视、网络、报刊等侵入了人们的生活,教会了大学生根据商品的市场来定义自己的需要和生活风格。因此,大众传媒构成了大学生生活中一个不可分离并对其价值观有着重大影响的客观社会环境。2.2.4高校自身的原因。

首先,随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办学规模逐渐扩大,招生人数大幅增加。而高校在管理、后勤保障、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却又跟不上,大学的文化、娱乐场所较少,活动单一,物质生活条件较差,也诱使大学生消费热。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消费观教育还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教育内容缺乏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研究。同时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缺少倡导大学生勤俭节约生活消费观的内容。这些导致校园整体消费环境的恶化,最终使大学生走入消费误区。

三、树立正确消费观的途径

(一)树立现代的消费观念。

正确的消费观对青年价值观有着重要影响作用,而大学生作为青年的主力军,更应该时刻保存正确的消费观。具体而言:

第一,要运用的实事求是理论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大学生要认清当前自身的实际情况,不要盲目攀比,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定一个消费标准,适度消费。

第二,立足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批判地继承传统消费观念,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我国当代青年应该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健康合理的消费观,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第三,要加强自身消费教育,提高消费技巧。当代大学生要学会对超越消费说“不”;提高文化底蕴,提高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抵御不良消费观的影响;自觉学习一定的商业知识和消费技巧,积累消费经验,提高自己的理财能力。

(二)引导。

我国当代青年的消费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人问题,社会、学校、家庭都有责任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引导他们合理科学地消费。

1.社会方面。社会要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消费文化环境,大力培养科学、理性的消费观,进行消费道德教育。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奢侈、腐化的生活方式,反对金钱崇拜和物质主义,积极营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社会环境氛围,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道德和消费观。

2.家庭方面。家庭是青少年初始化的重要场所,家长成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培养孩子合理的消费观中,家长首先要为孩子正确的消费观提供支持;其次还要及时了解他们的消费状况,对于不良的消费行为进行纠正;最后父母还应培养自己正确的消费观念,对孩子坚持正面教育

3.学校方面。首先要整顿校园周边环境,为大学生良好消费风气营造氛围。其次,学校要加强消费观教育,既要将合理的消费文化引入学校教育,又要将培育大学生消费价值观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还可开设于理财相关的课程和讲座,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理财能力;加强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消费观和人生观、价值观密切相关,要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消费意识。

4.媒体方面。要加强对媒体的控制,弘扬主流价值观,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积极的舆论导向功能,加强大学消费文化建设。首先,要坚持积极、正确的消费导向,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御消费主义的不良影响,树立理性、健康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其次,党和政府需要借助于强烈的意识形态宣传,行政干预等手段促使媒体担负起弘扬社会主旋律的责任;最后,丰富消费教育的载体,充分考虑大学生消费教育的需要,使他们在学习娱乐中能够接受先进思想文化和正确消费观的熏陶。

四、展望

总体来说,现代大学生消费群体的发展趋势还是健康的,但大学生消费群体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和潜在可能会发生的问题,因而学校家庭社会应合理分工,紧密配合,共同引导青年理性消费,培养和加强理财能力;当代大学生也要自觉树立起正确的消费观。这样,当代青年特别是大学生才能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合格的后备军。

参考文献:

树立正确消费观论文篇2

【摘 要】在当今社会,消费是个热门问题,高中生的消费更是让人关注,如何理解当今高中学生的“个性消费”?如何正确引导高中生的“个性消费”,让消费起到引导、推动生产的发展的作用,带动新的产业发展。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高中生;个性消费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6-0135-02

不久前,笔者在进行高一经济生活第三课《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教学时,提出问题:如何看待当前高中生中攀比、求异的消费现象?有不少学生提出当今很多高中生的消费不是求异消费,这是一种尊重个性的消费,甚至有些学生认为,个性化是一个人能力的体现,是张扬自身魅力的方式,是一种与众不同的身份特征,是吸引众人羡慕目光的一种心理挑衅。他们穿的服装时尚华丽,带的饰品各式各样,他们借助外表来提升自我魅力,张扬个性,殊不知早已进入了“个性消费”的误区。这种现象,笔者究其成因,是多方面的。

一、步入“个性消费”误区的成因

1.不良的消费文化的影响。个人主义消费观的一个主要表现是无牵无挂消费观。所谓无牵无挂消费观是指个人在消费过程中,完全忽视了个人以外的一切,只从自己出发,只考虑自己的一种思想观点。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网络化时代,这一时代特征也促使消费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以往的现实消费过渡到了现实消费与虚拟消费并存,而后者更是能使个体在消费过程中完成与社会的“相对隔离”。随着淘宝网、当当网、京东商城等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可以看出,网络购物已经成为了当下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高中生网上购物也是很普遍的现象。从学校门口物流公司堆积如山的货物就可以看出网上购物在高中生中流行的程度。甚至有的学生终日沉溺于网络,对周围其他一切都无牵无挂,忘记了父母、老师对自己的期望;无视同学、好友对自己的关心。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整天只是痴迷于虚拟网络,这种生活状态不仅浪费了大量的金钱,更使他们无心学习。

2.不良的消费心理的影响。由于当代的高中生从小就享受着优越的生活条件,没有体会到艰辛生活的艰苦,同时这一代的学生较早的接触了互联网信息,对于时尚的理解也超过了上一代的同龄人,学生的求新、求异个性也决定了其消费心理或者消费行为都是超前的,造成很多学生都没有合理的消费计划和艰苦朴素的消费习惯,认为父辈们的消费行为都太过于陈旧落后,不能展现其个性。他们自认为是个性的领头羊、先头兵,部分学生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他们具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方式及价值理念,对于该买什么、不买什么也有自己“独到见解”,受到个性消费心理的影响,部分大学生无心学习只注重物质享受,追求时尚、彰显个性。他们认为,个性化是一个人能力的体现,是张扬自身魅力的方式,是一种与众不同的身份特征,是吸引众人羡慕目光的一种心理挑衅。他们穿的服装时尚华丽,带的饰品各式各样,他们借助外表来提升自我魅力,张扬个性。正如德国电视一台每日话题的记者和播音员乌尔里希·维克特所说的那样,“近几十年来物质的丰富和个人借外表而追求自我实现致使时尚物品和昂贵的服装越来越重要。人们的穿着越来越张扬,人们第一眼就能看出你的穿戴值多少钱。”部分学生为张扬个性,追逐名牌产品,他们不考虑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不考虑父母赚钱的辛苦,只想突出个性、与众不同,以达到向他人炫耀而满足自己虚荣心的目的,这种只忠于自己心理感受的自私心理,对于部分大学生炫耀消费、冲动消费、超前消费等消费行为的形成,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3.正确的消费知识的缺失。高中生个人缺乏获取正确消费文化知识的意识,当代学生的生活条件远远优于祖辈、父辈及以往的任何时代,从小就是家里的“宝”,很少会遇见消费上的困难,“想花就花”的消费思想已在他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导致其对正确消费文化知识毫不知情,也无心去学习、理会。他们对于理性消费毫无概念,只是从自己的主观喜好出发,“想花就花”。对于应该学习正确消费文化知识来调整消极的消费行为毫不在乎,甚至毫无意识。甚至看到部分同学的消费行为有失理性,且意识到自己的消费行为与其相似,也视若无睹,而无意识去改变现状,这就会使其消费行为更加的“有恃无恐”。这就难免地使部分学生因为消费文化知识缺乏,且获取意识不强,而导致其在消费过程中出现盲目消费、炫耀消费、冲动消费等消费问题,并且他们会把这些错误的消费观念都归结为个性消费。

学校对高中生的消费文化教育也是缺位的。学校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的场所,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应该重视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特别应该重视消费观的培养,因为学生消费观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祖国未来发展的成败。但是现在学校更多重视的是基本文化知识的传播,而对学生消费观念的培养却少之又少。我们在本市几所高中进行了一个简单的调查,当调查中被问及“您所在的学校有没有开展合理消费教育的课程或者其他形式的引导时”,数据显示:69.3%的同学选择“从来没有”;29.6%的同学选择“偶尔开展”;仅有 1.1%的同学选择“经常开展”。现在各个高中都开设各种类型的选修课程,完全有条件开设消费相关的课程。

二、走出“个性消费”误区的对策

1.家庭教育是基础。要加强家庭控制,促进绿色消费。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然而,家庭教育作为高中生受消费观影响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在良好的氛围中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父母对孩子的正确引导,要求家长以身作则,对孩子消费技能形成正确导向作用,让孩子培养出当代要求的正确消费观,改变孩子不正确的消费习惯,树立理性化思维,更加合理、文明地消费,作为家长,应该从小的方面一点点引导和改变学生的消费观念,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观念。对孩子公开家庭的收人和支出情况,让孩子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在家庭消费中主要扮演的是什么角色,让孩子理解金钱的来之不易,使他们能够懂得节俭生活,让他们通过储蓄和理财赚取自己的支出来源。同时,父母要在家庭消费中体现出正确、理性的绿色消费,指导孩子在生活中科学消费,潜移默化地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理性的消费观。

2.学校教育是关键。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加强学校的消费价值观教育。大力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广泛开展学校消费价值观教育,引导当代高中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消费行为习惯,是当前学校德育的重要任务。首先,在教育目标上,引导学生树立适度合理的消费价值观,比如可持续的消费价值观,绿色消费价值观等。其次,在教育内容上,要坚持层次性和现实性,要注意适合当代学生的思想水平和价值观层次特点。根据当代学生消费价值观的动态,了解大学生消费价值观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以此为基础,从而使教育内容循序渐进,逐步展开。最后,在教育方法上,用灵活多样的价值观教育方法引领消费价值观教育,如榜样示范法、说服教育法、情感教育法、实践锻炼法等。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消费价值观对我国未来的消费模式和发展趋势有重要的影响,也对其自身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要重视对当代学生消费价值观的研究,帮助他们树立可持续的、绿色的消费价值观,从而为社会培养真正优秀的人才。

3.社会氛围是推动器。如今各种媒体传递信息非常快,各种各样炫富、攀比、高富帅、白富美的故事层出不穷,学生通过网络很容易获取此类信息,必定会对学生的消费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建议,在家庭和学校相互配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教育重视的同时,社会应该营造一种健康的氛围以助学生消费观念的端正和消费心理健康发展。

要加大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力度,营造理性消费舆论氛围。社会作为一个消费大环境,其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消费行为的合理与否。显然,不良的社会风气易对学生的消费行为造成影响。为此,我们应加大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营造理性消费舆论氛围,为大学生创造健康的消费环境,引导学生正确消费。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起到了正确的导向作用。特别是“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这一论断的提出,更是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消费理念。对于当今学生所出现的消费问题,就应该加大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力度,让学生在理性消费舆论氛围中合理消费。同时,还应充分利用社会舆论的导向功能,营造健康向上的消费舆论环境,对大学生进行消费荣耻教育,利用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消费宣传教育,使大学生在和谐文明的社会消费舆论环境中,形成“以健康消费为荣,以奢侈浪费为耻”的科学消费观。

树立正确消费观论文篇3

关键词:消费观;学生;引导

1.当前学生消费中的主要问题

当今的学生,大多数人能做到理性消费,但仍有部分人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基于中国学生的庞大数量,这必须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当前学生的消费观呈现出物质化、攀比化、超前化等诸多倾向,其消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重娱乐性等物质产品消费。据调查,当今绝大部分学生都拥有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数码相机等较为贵重的电子产品,生活方式也是重娱乐,轻学习。据调查,部分女生一学期的大部分消费都投入到了化妆品、服饰、网购以及数码产品中,却没有买过一本与学习有关的书。

(2)人情消费过重。许多学生都意识到朝夕相处的这些同学,在未来社会的各行各业或许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是不可或缺的社会资源,因此必须有一定的投入,为现在和未来积蓄“人脉”。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的人情消费在中职学校和高校已然成风,并呈现出一种快速上升的趋势。人情消费不仅带有比较浓厚的功利色彩,而且也增加了学生的经济负担。

(3)攀比炫耀性消费。当代学生紧跟时尚潮流,疯狂迷恋名牌,对新鲜事物的出现和发展极其敏感,他们买东西不只看其是否实用,有时甚至只看价格是否够高来凸显自己超越他人的消费能力。名贵服装、名牌包、电子产品等都成了博取同学倾慕和炫耀的手段。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的方法

学生本是没有经济收入的群体,却用名牌服饰、箱包、数码产品等价值不菲的高价值消费品来包装自己。若任由此种非理性消费观在学校肆意蔓延,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价值观,更会阻碍和谐校园及和谐社会的发展。当代学生其价值观特别是消费观出现了扭曲,在消费过程中表现出一些不良的消费行为,这对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是有害而无利的。我们必须重视职校学生出现的消费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找寻方法,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点。

(1)倡导健康消费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培养其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消费意识,从而更好地引导其树立节俭消费观。

中职学校要大力提倡“俭而有度”的消费文化,引导职校学生正确看待节俭。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到今,广为流传“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的至理名言,勤俭节约己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是我们追寻的真理。节俭并不意味着小气或者贫穷,它体现的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更是一种能力的体现。

加强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勤俭节约。要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真正的体会到劳动的辛苦及浪费的可耻,真正地体会劳动带来的快乐,从而更正自己不良的消费行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学校应合理安排课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更好地引导职校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学校应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人生的真正意义并不是追求享乐、追求物质消费,而是应该有崇高的理想、明确的目标,这样的生活才有意义、有乐趣。

(3)合理安排课程结构,开展理财教育。消费教育一直被学校所忽视,对于消费观教育的涉及少之又少。想要解决学生出现的消费观问题,就必须设置合理的消费观课程,紧紧围绕着艰苦奋斗开展教育是无法引起学生重视的。

(4)培养学生的健康消费心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时刻关注学生的消费行为与趋势,加强对学生的消费引导,使学生形成健康的消费心理,对学生的不良消费心理进行及时干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还可以定期开展有关消费问题的主题班会,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缩小危害。

消费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消费欲望、消费活动、消费心理在人脑中的反映。学生消费观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发展与人生道路的选择。引导和教育当代学生树立科学消费观需要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不间断努力,才能使学生的消费观念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 宁.消费社会学:一个分析的视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树立正确消费观论文篇4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是第三课第二框题的教学内容,这节课是第三课教学的落脚点,它具有十分浓厚的人文色彩,它对于指导学生的消费行为起着重要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的消费行为已经比较充分,并已形成自己一定的消费观,但良莠不齐,有些明显不当。部分学生甚至过早地把自己放在享受消费、娱乐消费的人群中,在日常生活中缺少艰苦朴素的精神,而他们自己往往没有觉察。因此,要引导学生站在理性的高度看待纷繁复杂的消费世界,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三、教学整体设计理念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作为政治教师应该立足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实际,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体验中感受知识,在质疑中升华知识,营造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帮助、共同发展的课堂教学。

根据这一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1.注重教学方式的改变和课程资源的开发。按照学生主导的“活动―体验―表现”的教学流程,组织本框的教学,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挖掘富有思想性和知识性的生活素材,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融入其中,从中感受知识的生成、情感的体验、觉悟的升华,突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提高教学实效。

2.把“一种健康、合理、文明的消费观念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成长,还关系到社会和集体的利益”作为主线索贯穿整堂课;同时,以“生活”为核心,用“回归生活,体验生活”“领悟生活、反思生活”“探讨生活、反思生活”“展望生活、发展生活”贯穿全课。这样既能结合现实生活,体现时代特点,也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知识的指引下,加深学生对生活的体验。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消费心理的种类,怎样评价各种消费心理,为什么要坚持四大消费原则。

2.能力目标:能根据理智消费的原则,模拟一份家庭消费计划。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使学生成为理智的消费者。

五、教学重点:做理智的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六、教学难点:“适度消费”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

七、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讨论归纳法、事例分析法、启发式讲授法与谈话法相结合、探究学习法等。

八、教学手段:多媒体、电脑、音像;制作多媒体课件等用生动、新颖的材料,真实的事例来吸引学生;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九、课时安排:1课时

十、具体教学步骤与流程(略)

十一、板书设计与教学小结

做理智的消费者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十二、教学反思

树立正确消费观论文篇5

生态文明下绿色消费模式的倡导

在生态文明的指导下,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念,对于构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改变以往以感官享乐为人生意义的消费主义所形成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倡导一种与大自然协调相处的新型消费模式,这种模式既符合物质生产水平,又符合生态生产水平,是既满足人的消费需求,又不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消费行为。绿色消费顺应了人与自然、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趋势,是人类理性选择和道德自律的结果,是人类发展绿色文明的必然要求。倡导绿色消费,克制不合理的消费欲望,学会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将人类与自然融为一体,有利于人类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有利于维护和实施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制度,最终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这种消费模式是对传统消费方式的生态考察和哲学反思,具有深刻的生态伦理意蕴。在当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背景下,由于大学生的冲动消费、过度消费带来了能源消耗问题,大学生的消费已不是一个个人或家庭的问题,绿色消费教育是通过分析各种消费心理与行为,针对当前消费观念的变化与冲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教育活动。特别是在校的大学生们,他们的绿色消费知识和绿色消费能力仍然相对缺乏,因此有必要将绿色消费观教育融入大学教育中去,使之成为一个系统的和整体性的教育理念,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在高校中进一步加强绿色消费观教育

树立正确消费观论文篇6

关键词:信息消费 偏好测度 "绿色"信息消费

一、信息消费的提出

信息消费是一种直接或间接以信息产品或者信息服务为消费对象的经济活动[ ]。

我国对信息消费比较系统的研究始于1994年,郑英隆在他的《信息消费论纲》最早提出信息消费。之后,贺修铭在《信息消费概念的确立及其理论基础―兼论信息消费学的建设》一文中,从“大情报”观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信息消费的概念。他认为信息消费是指社会信息生产和交流的过程的延续,是信息消费者获取信息、认知信息内容和再生信息等基本环节所构成的社会活动[1]。

二、高校大学生信息消费偏好测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被构建的愈渐完善以及网络共享的便捷性进一步得到了提高,信息产品和服务也愈来愈丰富,质和量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对于消费者来说,信息产品和服务的选择空间变大、来源可信度不确定等问题,决定了信息消费的不确定性。即在可选择基础上,由于消费者个人偏好等主观倾向和态度对消费的影响是有着巨大差异化。

高校大学生是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数量逐年增加。据统计,2015年毕业生将达到749万,其信息消费的多样性且对内需的拉动的意义都显而易见。因此,对高校大学生信息消费的个人偏好测度有着切实重要的意义。

(一) 消费序列测度法

消费序列是指在信息消费过程中,由于收入、价格和偏好的局限性,消费者购买信息产品与服务的顺序[ ]。由消费者序列,可以判断消费者对信息产品的偏好。判断方式有两种:在固定资金的情况下,一是判断消费者消费者对不同信息产品和服务的偏好;二是判断消费者对同一类信息产品和服务的偏好。

1.对不同类信息产品或服务的偏好

通过消费序列,判断消费者对不同类信息的偏好,序列中消费者最想购买的信息产品或服务,即为消费者的偏好。

确定信息产品与服务的效用,要从正负效用两个方面来分析,用正负效用构成一个效用组合,在确定效用组合的基础上,给出正负效用的分值。再计算其效用差额,即正负效用之差。最后根据所有消费方案的效用差额,确定消费序列。

据统计,高校大学生中,手机普及率达到90%以上,在不同类信息产品和服务中偏好程度比较大,常见的偏好程度较大的还有电脑、书等等,。

2.对同一类信息产品或服务的偏好

相较于不同类的信息产品或服务,同类信息产品或服务的消费者偏好比较好判断。由于同一类信息产品或服务具有一些共同特征,因此,判断它们消费序列的方法为:首先确定消费对象的共同特征。再甄别消费对象的特色优势,即在共同特征中寻求独特之处。根据独特的地方,确定不同的消费序列。

以手机为例,共同特征为品牌、硬件配置、软件系统、售后服务等等,但是不同品牌厂家的产品有很大不同。对于品牌,消费者更偏好国外大品牌;对于硬件配置,消费者更偏好主流硬件配置,如八核处理器;对于软件系统,消费者更偏好IOS系统。这样,就可以判断出消费者偏好为苹果手机。同理可以得出消费者对于国产的安卓系统手机偏好为小米手机。

(二) 高校大学生信息消费偏好

高校大学生信息消费的偏好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⑴手机:上网、游戏、聊天;⑵电脑:上网、游戏、观看影音文件;⑶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或电脑网购。

物的消费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信息消费也是如此。当下,高校大学生对信息消费的认识不足。更多时候是为了消费而消费,为了追求时尚、前卫,满足他们的虚荣心。在这种被异化的信息消费观的驱使下,学习需求就不再是大学生信息消费的最大需求。

以手机为例:手机发明之初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通讯便捷。但是现在许多手机游戏、社交APP,以及在网络虚拟世界畅游的满足感让大学生沉溺其中,甚至是以能购买最新款IPHONE手机为潮流和实力的象征,相互攀比。更甚者,不管学习、出行、吃饭,都埋着头玩手机,成了名副其实的“埋头族”。他们不仅没有意识到已经被手机掌控,还认为这是当下的大众的常态,只有这样才能融入当下的潮流。

三、树立并践行“绿色”消费观

“绿色”信息消费有两层内涵:第一,消费“绿色”的信息产品和服务。信息产品的多样性、信息基础设施较弱,以及信息消费保障制度待完善等现实问题决定了信息消费的不确定性和安全漏洞问题。所以大学生在信息消费之前首先要做的是确定信息来源以及信息的可靠性。拒绝色情、、虚假等不良信息。有目的、有意识的消费所需的信息,共同营造好的信息消费环境。

第二,树立科学合理的信息消费观。与其他消费一样,信息消费也需要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

⑴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针对高校大学生,除了衡量财力,时间和效用也是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因此,大学生应该做到自我节制对手机和电脑的依赖。并发扬勤俭节约的美德,坚决抵制消费主义。

⑵避免盲从,理性消费。在消费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时,不要为了潮流、前卫的原因,盲目跟风。针对自身的需求,提高在学习和科研信息消费的比重。

⑶自我提升,协调消费。信息消费的本质是精神消费,高校大学生不能因为贪图物质消费的享受而忽略了精神消费。要协调好精神消费和物质消费,正确定位自我,以自我提升为目的,重塑尚学精神。

高校大学生是承前启后的一代,承载着父辈和社会的厚望。在大学校园这一关键时期,树立“绿色”信息消费观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不会在错误消费观下迷失自我、荒废学习。正确引导他们学习和自我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关于信息消费的几个理论问题 [J]. 图书情报工作,2001,(1).

[2].朱红.信息消费:理论、方法及水平测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朱红.信息消费测度方法研究[J].情报科学,2006.

[4].贺修铭. 信息消费概念的确立及其理论基础[J] .图书情报工作,1996(6).

[5].马哲明,靖继鹏.国内信息消费研究综述[J].情报科学,2007.

树立正确消费观论文篇7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消费;消费对策

针对网络消费中容易出现的几种常见的题,特别是针对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在网络消费中的弱势地位,在平时的网络消费中我们要加强自我保护,防范侵权行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那么作为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学校该为保护大学生消费权益做哪些努力?社会各界、家庭以及学生本人又要怎么做才能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呢?

一、政府加强立法监督及法律宣传保障大学生网络消费安全

1.政府应加强对网络消费的立法

大学生网络购物中的网络欺诈问题,反映出了在我国网络中诚信缺失问题,人无信不立,对待这个问题政府立法部门要加强关于网络消费的立法,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学校周边上网环境的安全排查力度,及时清除可能给大学生消费者带来不良影响的信息,为网络消费提供一个安全稳定,有保障的消费环境,满足广大网络消费者特别是大学生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2.政府应加强网络消费安全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

在我国,大学生群体虽然受教育程度高于其他社会群体,但是他们的网络安全意识相对薄弱,面对网络消费安全隐患及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正确解决。政府是法律法规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应该把普法工作作为长久的任务,在大学校园开展普法宣传工作,让更多的大学生消费者知法、懂法、用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要加强对网络经营者的法律宣传,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

3.政府应加强对网络建设的投入,加强对网络消费管理体系的建设

随着网络在我国迅猛发展,网络购物、网络游戏等一系列相关服务也是发展迅速,很多商家为了追求利润不断地开发新品种去迎合消费者特别是大学生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一些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资源也充斥其中,但由于大学生的心智尚不成熟,缺乏自制力,极容易被诱惑。因此这就需要政府职能部门加大对网络建设的投入,提高网络经营者文明经营的意识的,净化网络资源,建立起一个适合大学生消费群体的积极健康的网络消费环境。

政府和职能部门要从法律规范、技术排查、内容审核、文明经营等方面加强管理,使网站和网站经营者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为大学生网络消费提供良性的社会大环境。为此,一方面加强网络监督机制,尤其是加强对学校周边网吧的管理监督,重视对网吧经营者的法律知识、职业道德的培训,提高他们遵法、守法经营的自觉性,还学生一个干净的网络消费环境。另一方面应加强网络普法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使学习者能积极主动地接受网络法律条规方面的知识,用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他律转化为自律。第三要加大对各类网站、网络系统的管理力度,加强安全保密教育,强化保密观念;加强计算机病毒、网络黑客等安全技术的攻关,维护网络秩序,防止色情、暴力、封建迷信以及危害国家安全和反动的东西在网上出现。

二、学校通过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消费观

1.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大学生作为走在时代前沿的生力军,他们的消费方式会对周围的朋友家人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影响,学校应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开展关于网络消费的专题讲座,对大学生的网络消费行为进行引导和帮助,使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网络消费观,有利于让大学生们以理性、健康的网络消费观去影响身边的人,从而促进网络消费在我国的发展。

2.开设网络教育课程,制定校内网络规章制度

学校要开设与网络消费相关的网络学习课程,通过授课的方式,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网络,接受网络消费,通过课堂学习积累网络知识,增加对网络的认知水平,提高自身判断网络资源优劣的能力,从而更好地维护自身网络消费安全。

同时要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校内网络管理的规章,如“关于大学生使用校园计算机网络管理办法”等,以规范校内网上秩序,严肃网上纪律,规范网络运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增强学生上网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再就是要加强对网络的监控,筑牢“防护墙”。

3.加强网络时代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建设,提高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素质

信息网络化时代对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的综合素质尤其是网络方面的综合能力及其素养亟待提高。需要更高的学识水平、网络信息素养、科研能力和更敏锐的政治识别力等等。为此,急迫需要培养一支既懂政治业务,又懂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的高素质的思政队伍。这支队伍要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正确的政治判别能力,能研究网络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根据网络发展的特殊规律,开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掌握网络思想教育的新手段占领校园网络阵地;对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当代世界政治经济形势作出正确客观的分析评价,并能引导学生正确思考,科学认识和分析解决问题,提高思想理论水平。

三、加强大学生自身的素质培养,正确认识网络消费

1.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

通过科学知识的学习,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指导自己在网络消费中的行为,提高判断网络信息的能力。大学生作为即将踏入社会的祖国建设者,要了解网络与现实存在着距离,及早意识到肩负的使命,密切关注现实人生,且把个人理想与社会需求联系起来,培养自己强烈的社会道德责任感,形成文明的网络消费习惯从自身做起。

2.思想上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提高自制力

在网络迅猛发展的时代,网络资源具有极强的开放性,这就要求大学生消费者要增强自己判断资源好坏的能力,努力抵制不良诱惑,合理健康地进行网络消费。

3.客观地对待网络消费,树立正确消费观

大学生要认识到网络消费的优势和虚拟交易的不足,做到客观网络消费。网络只是高科技时代的一个重要的沟通工具,要客观地认识它的优点和缺点,要正确认识网络消费的社会功能,也要充分认识和了解网络作为虚拟交易的工具出现的负面影响。网络给大学生的生活带来方便快捷的一面,也有可能带来困扰的一面,要正确对待。要树立客观的网络消费观,理性进行网络消费。

对待任何事物都要客观的评判,当我们看到网络消费时存在的种种弊端和不安全因素时,也要看到网络积极地一面,我们应该看到作为传播媒体,网络传播具有速度快、影响广、时效性强等特点,所以,大学生群体应该积极地利用网络这些特点,利用网络对网络消费行为进行监督,对于那些不良的商家和消费行为通过网络媒体展现在公众的眼前,让他们接受舆论的谴责。从而达到净化网络消费环境,保护大学生消费群体利益的目的。

面对大学生网络消费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学校应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德育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合理合法的网络消费观,政府通过立法为大学生创建一个合理有序的网络消费环境,同时大学生也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正确认识网络消费这个新兴的事物,在消费中做到科学消费,健康消费,安全消费,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坚持贯彻学习科学发展观,做到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协调,做到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为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

参考文献

[1]曹姝,魏勇,刘鹤年.新时期的大学生网络消费问题研究[J].中国商贸

树立正确消费观论文篇8

关键词:市场经济 高校辅导员 新生管理 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一、前言

最近十几年来,随着高校扩招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怀揣美好憧憬与梦想的大学新生走入大学校园,如何让这些莘莘学子们尽快适应大学的环境和氛围,是高校辅导员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学生管理工作能否顺利开展下去的基础。大学是人生的转折点,是学生从学校步入社会的中转站和培训基地,大学教育与中小学教育的显著不同在于大学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教学生如何自主学习,与其之前的校园生活是完全不同的,怎样对这些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是辅导员的主要任务。

从管理学角度来讲,高效率的管理水平能够极大地提高效益。根据国外专业调查部门的调查结果显示,一个高效的管理团队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相对于普通团队来说,可以高出8-10倍。高校大学生从进入校园开始,直至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工作岗位为止,整个过程都离不开专业的管理团队进行引导和辅导,一个良好的管理开端将直接影响高校大学生进入社会后所创造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

二、大学新生的几个显著特点

(一)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在高中阶段,学生心中的大学如梦境、仙境一般,他们通常会将大学想象的太过美好,认为从高中到大学是一个质的飞跃,是一种解脱,到大学可以得到充分的自由,通常对大学和未来抱有较高的期望。另外,许多学生在报考大学时,对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大学和专业也没有足够的了解,盲目地选择热门专业,以至于这些学生进入大学后发现现实跟自己想象的不同后,心理平衡受到破坏,进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通常来说,大学新生想象中的大学应该是无拘无束、闲适自在、没有压力的生活,而进入大学之后他们会发现大学的竞争依然如此激烈,还要面对无形的就业压力,很容易生出现迷惘和失望的情绪。

(二)人际交往习惯和自理能力

大学新生在大学环境中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既保留着高中时代的特点,同时也慢慢接受着大学的影响,这个时期是他们从心理不成熟到成熟转变的一个关键期。另外,对于这些“90后”的大学生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在中小学时代绝大多数时间都用在了学校和学习上,很少做家务,基本没有自理能力。进入大学后,他们将面对第一次远离父母而独自处在一个陌生的环境,又由于缺乏对外界的了解和沟通,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适。在中学时期那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一去不复返,面对大学生的集体生活,许多大学新生表现出烦躁的状态,甚至对自己失去信心,对未来充满忐忑。

(三)学习方法和学习动力

大学之前的各阶段学校的教学方法基本是教材式的,但到大学后,大学新生会突然发现大学的教育方式是基于教材而又脱离教材的模式,教师的讲授往往仅限于课堂上,下课之后很少能够得到老师面对面的教授,更多的是强调课后的实践和个人能力的扩充。在习惯了中学“填鸭式”教学模式的这些新生会感到突然失去方向,不能适应现在的学习方式。另外,大学环境下,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也使他们应接不暇,有可能导致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三、做好新生管理工作潜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从表面层次来讲,一个良好的管理开端能够很好地解决后续困难和事件,提高管理效率和减低管理成本。从延伸角度来讲,对于高校新生的管理,可以使他们确立一个良好的价值观、消费观、就业观、社会观等,能够带来长远的、潜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与价值。由专业的辅导员团队做好新生管理工作,引导新生树立一个正确合理的心态和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将有利于高校向社会输送优良人才,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从价值观角度分析

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需要合格的人才,合格的人才必须具备正确合理的价值观。价值观的树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进行前期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作为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储备人才,大学生需要从入学开始就确立正确的价值观,而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员团队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理论层面来说,正确的价值观是体现大学生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是人生观最根本的体现,是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完成新任务、创造社会经济效益的迫切要求;从现实层面来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进一步改善高校工作、降低管理成本的基础条件,是学生今后步入社会、建设社会、发展经济的前提条件。正确的价值观能够给社会带来诸多经济效益,无论从社会和谐环境氛围的构建、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轨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预期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作用。所以说,一个良好的管理,是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开端。

(二)从消费观角度分析

消费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形形的消费观。消费观和价值观一样开始受到高校管理阶层越来越关注和重视,正确的消费观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生活消费习惯,对推动社会经济和谐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同样,在大学里,正确消费观树立的过程中需要高校辅导员团队的努力工作和教育引导。实践证明,辅导员团队通过正确的思想引导,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认识到消费和生产、经济发展的关系,刺激他们的消费欲望,有效扩大消费需求。当代大学生既是今日消费者,又是未来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建设者和推动者,并且将来他们还将成为消费的主体,所以大学生从入学开始,便应该在辅导员团队的引导和教育下,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三)从就业观角度分析

目前,从我国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出发,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就目前我国基本情况来看,社会和市场上可以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但是大学生的就业观恰恰是影响就业情况的最主要因素,招聘会上往往出现“用人单位招不到人,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矛盾,这些都是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观造成的。从奥肯定律可以看出,就业率和经济的增长是存在正比关系的,所以正确的就业观将有利于就业率的提升,进而有利于经济的增长速度。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需要高校辅导员团队在大学生入学伊始就着手进行新生管理。

树立正确消费观论文篇9

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课题。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是个系统工程,必须由教师、学校、社会三方面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就教师而言,必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发挥大学生金钱观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就学校而言,必须加强人文知识教育,为大学生金钱观教育提供道德支撑;就社会而言,必须优化社会环境,为大学生金钱观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在强调竞争、效率、利润和物质利益的同时,也更加重视金钱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虽然金钱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和一般等价物,只是一种价值符号,本身是中性的,无所谓善恶。但是,不管在哪里,它都获得了特定的含义,被赋予了特定的功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课题。

一、必须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金钱观教育

首先,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看,正确的金钱观教育是大学生的必修课。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大学教育已不再是免费教育。特别是高校实行扩招后,学生上学交费、住宿交费、水电交费、考证考级交费,学生一日三餐和基本生活、学习用品都需要金钱。不少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以打零工、做家教、勤工助学等方式获取金钱。学校通过发放奖学金、助学金和各种专项奖励基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发放助学贷款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父母都望子成龙,即使自己节衣缩食,东拼西凑,也要拿出足够的钱来供养孩子读大学。正确地认识金钱,合理地支配和使用金钱,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

其次,从金钱观对大学生的影响看,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金钱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金钱观归属于价值观,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金钱观。但金钱观并不是消极存在的,而是积极地、能动地作用于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树立什么样的金钱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导向。不仅如此,金钱观对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大学生具有什么样的金钱观影响他们对事物和问题的认识和评价,引起大学生情感的起伏,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消费、交往,金钱观已成为影响大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的一个重要动因。

第三,从大学校园的现状看,必须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金钱观教育。实用型、功利型金钱观在校园悄无声息地流行。在学习方面,不少大学生对实用性、功利性较强的课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对基础性、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则仅仅为了拿学分;在生活消费方面,部分大学生的消费意识超前,“上半月吃荤,下半月吃素”,出手阔绰,及时行乐,甚至欠费、欠债。在职业选择上,很多大学生不管自己的专业方向,不愿意到艰苦的、边远的地方,不愿意到基层,一心想落脚于大城市,跻身于高薪部门。一些大学生寄望于婚姻,“大学毕业就嫁人,要嫁就嫁有钱人”“嫁个有钱人,少奋斗20年”这样的口头禅在高校校园日趋流行。因此,必须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二、当代大学生正确金钱观教育的基本内容

1.钱为何物——金钱本身的知识教育

金钱几乎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人人都在感受着金钱的魔力。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清楚钱为何物,假如对金钱没有基本的认识,很容易陷入对金钱的盲目崇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应将金钱本身的知识教育作为一项基本内容,使大学生能够认识金钱、了解金钱,进而把握金钱、使用好金钱,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当然,还必须对错误的金钱观念进行批判,使学生走出“金钱万能”“有钱能使鬼推磨”“金钱是万恶之源”等极端观点的认识误区,树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的正确金钱观。

2.钱有何用——金钱作用的认识教育

一味地进行知识性教育,不仅会使学生感到乏味,甚至由于现实社会生活的冲击,使知识教育的功效大打折扣。因此,必须在教育过程中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正确认识金钱。比如,对于贫困大学生应当集中培养他们认识金钱的作用,使他们了解到父母的钱来之不易,养成节约、不浪费的习惯;对家庭富裕的学生,要让他们了解金钱本身没有意志和感情,它可以为好人服务,也会为坏人效劳,关键是怎样用。对社会的攀比消费现象进行积极疏导、教育,展开课堂讨论,教育学生正确处理金钱和财富、职业、爱情、婚姻的关系,实现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3.怎样赚钱——金钱获取途径教育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包含如下几层含义:一是要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赚取正当钱财,而不是搞歪门邪道或违法经营。二是应该做到自己赚钱不以损害别人利益为前提,要认识到靠损人来利己,既不道德也将最终损害自己。三是要讲求互利,在自己赚钱的同时,也要尽可能使别人有利可图。四是在赚钱过程中要讲诚信,诚实守信既是市场经济的精神支柱,也是任何一个市场主体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五是使自己的赚钱行为有利于国家和社会,必要时,能够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去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利益。“一切向钱看”之所以遭到谴责,就是因为这种赚钱行为既不道德,也不利于他人、社会,甚至有害于他人和社会。

4.如何花钱——金钱使用方式教育

现实生活常见的有三种金钱使用方式。一是纵欲主义的享乐倾向,表现在穷奢极欲,挥霍浪费。加上某些新闻媒体不负责任地渲染,“款爷”的做派一度成为一些大学生仿效的楷模。二是苦行僧般的禁欲主义倾向。他们过分刻薄吝惜,舍不得吃、穿,也不放心存银行,更说不上扶贫济困。三是正确的金钱使用方式,适度消费,扩大生产,扶贫济困,利国利民。“适度消费”强调在提高自身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水平的同时,要避免不必要的奢侈和浪费;“扩大生产”指人们有了钱之后,要把它用到经营事业和发展实业上去,用到积累和扩大再生产上去;“扶贫济困”指当别人有困难需要帮助时,要慷慨解囊,体现中华民族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利国利民”指先富裕起来的群体要支持祖国的科技、教育以及社会公益事业,特别是当国家和人民面对突发性的灾难时,要积极资助。

三、大学生正确金钱观的教育、引导策略

1.微观层面——就教师而言,必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发挥大学生金钱观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目前,思政课教学对大学生的金钱观念和行为方式不够重视,课程设置上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法制观等紧密相关的金钱观的专题教育也没有在教育体系中充分展开,尚未明确提出具体的金钱观教育策略,只停留在理想、道德和人生价值等抽象的层次,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教学途径弥补这种缺憾。一是开展专题教学。例如,可以把金钱观教育与理财教育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明确人生价值定位,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正确处理创造与享受的关系,让学生认清金钱是促进人和社会发展的手段而不是人生目的。二是通过实践教学使大学生增强金钱意识的现实感知和理性思考,突出金钱观教育的实效性。比如,开展有关金钱问题的讨论并作出有说服力的分析和教育,既肯定他们对金钱的合理追求,又使他们明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道理,通过自身的勤奋学习和努力奋斗将所掌握的知识转化为财富,实现回报父母、回报社会的远大目标,明确人生价值不单单是通过金钱的获取来实现,更重要的是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作贡献。

2.中观层面——就学校而言,必须加强人文知识教育,为大学生金钱观教育提供道德支撑

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求知》中写道:“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大量无可辩驳的事实表明,良好的人文教育氛围,可以提高人的知识水平和道德境界。近年来,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化,不少人把高等教育单纯地作为一个产业来看待,教育上的种种行为转化为直接或间接的经济行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转变成了简单的商品关系,教育的灵魂被扭曲,教育成了经济的附庸。学校是全人教育的主阵地,如果丢失这块阵地,就失去了青年的未来乃至国家的前途。在当前市场经济的潮流中,学校不能以钱为本,而应以育人为本,要坚持人文主义价值理念、淡化功利,明确教育除了传授知识、技能外,还有完善人格、培养理想信念的功能。因此,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知识教育,在办学理念、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体系和教学实施体系等不同层次都要渗透和体现“文理融合”的精神,对大学生进行基础的人文知识教育,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使学生真正领悟到金钱是人自身全面发展的手段而并非目的,认识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从而在努力掌握人文知识的同时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在金钱和利益的各种诱惑面前坚守自己的思想和道德底线。

3.宏观层面——就社会而言,必须优化社会环境,为大学生金钱观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大学生正确金钱观的形成与社会环境(包括社会政策导向、社会舆论导向和社会风气三个方面)的优化是分不开的。首先,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贯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要通过教育向大学生宣传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等传统美德,使他们在人生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扎下正确金钱观的根基。要大力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德和社会主义道德观的教育,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夯实思想基础。其次,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在金钱观教育中的作用。就金钱观教育而言,一方面各主流媒体应充分认识到自身在金钱观教育上的重要角色,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尽可能缩小、冲减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思潮的负面效应,弘扬正气,树立正确对待金钱的典型。第三,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促进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综合运用政治、法律手段、道德教化和思想政治工作,扭转近年来出现的片面追求个人利益,为追求金钱而不择手段等不良社会风气,促使在校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金钱观。

总之,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金钱观教育,就是要教育、引导他们学会以一种客观的、正常的、积极的心态对待金钱,既认识到金钱只是一种价值符号,又充分肯定金钱对个人、对国家乃至社会的价值,既积极地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获取金钱,又能在观念上超越金钱,使获得的金钱利己利人、利国利民,从而使金钱的拥有者实现超越于金钱之外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峰.如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j].决策与咨询(下旬刊),2010(4).

[2]张慧玲.当代大学生金钱观探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3]李木柳.对大学生金钱观教育的新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

树立正确消费观论文篇10

消费观念是人们对待其可支配收入的指导思想和态度以及对商品价值追求的取向,是消费者主体在进行或准备进行消费活动时对消费对象、消费行为方式、消费过程、消费趋势的总体认识评价与价值判断。消费观念的形成和变革是与一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社会、文化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现阶段小学在校学生是在市场经济建立起来后成长起来的,但他们的消费观念仍处在以传统的储蓄为主流的消费观,原因何在?为此,《品德与社会》(人民教育出版社)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花钱的学问》第二课《钱该怎样花》中《浪费与节约》一节,针对目前在消费观方面出现的误区,引发学生思考、讨论,明白什么叫合理消费。

那么小学生中的消费误区到底在哪呢?我们组织学生设计几个消费方面的问题,在四、五年级学生中开展了一个调查。

一、深入调查,了解消费观

调查的对象是四、五年级的小学生,调查方向是消费心理,调查目的是了解小学生现有的消费观念。从理论上说,消费分为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消费心理是指人作为消费者时的所思所想。消费行为是指从市场流通角度观察的,人作为消费者时对于商品或服务的消费需要,以及使商品或服务从市场上转移到消费者手里的活动。这个消费调查是这样的:假设给每位学生在50元钱,让他自己定一个花钱计划,你想怎样花就怎样花。两个年段共有387名学生参与了这个调查。这个调查没有实际消费,而是一种消费假设,实际上是消费心理的调查。

调查过程要求学生根据平时生活经验,独立完成这个花钱计划。教师不作任何提示,学生也不讨论,因为每个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都不同,他们的花钱计划肯定也不同。如果教师提示、学生讨论,势必会相互干扰、相互影响,学生的真实想法反而被掩盖了,消费的差异性将无法展现出来。调查结束后,教师指导学生,将被调查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是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子女,一组是铁路子女家庭及收入尚可家庭子女。(这两组是以收入稳定性为主来分类的,排除了外来务工人员家庭高收入,铁路子女家庭低收入的现象。)两组学生花钱计划分开统计,结果如下:

1.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子女:(1)将钱全部存起来占12%;(2)花5元,存45元占88%。

2.铁路子女及家庭收入尚可家庭子女:(1)花5元,存45元占20%;(2)花10元,存40元占66%;(3)花15元,存35元占14%。

调查数据说明了什么?教师组织学生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经过教师的精心指导,学生大致可以找出消费心理存在的共同现象:第一,中国传统的消费观念根深蒂固,100%的孩子将绝大部分钱储蓄起来,以备将来急需之用。第二,消费观念受长辈影响,没有形成自己的消费观。绝大多数家长没有教孩子们如何消费,但他们的消费行为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所以孩子身上的消费观念实际上折射出家长们的消费观。

消费心理存在如下差异:家庭收入高的孩子,由于经济宽裕,闲散资金较多,孩子侧重于消费;家庭收入低的孩子,生活拮据,没有更多的闲散资金,故孩子偏向于储蓄。现阶段的小学生并不象我们想像的那样,接受新型的消费观,即注重消费效益、注重从消费中获得更多的精神满足等,以储蓄为代表的消费观念仍占主导地位。从他们的消费观念上折射出现行社会的消费是以传统储蓄为主流的消费观。这种消费观显而易见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社会、文化的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因此培养小学生与社会、经济、文化相适应的消费观迫在眉睫。

二、立足现在,树立“节约”观

调查的结果出来了,问题也找到了,接下来的关键是如何解决消费观念上存在的问题。首先必须树立学生正确的“节约”观,树立正确的“节约”观,必须解决好两个问题:第一“节约”并不是不花钱;第二究竟什么“该花的钱”。

《浪费与节约》一节中,提到“为了省钱该花的钱不花不叫节约”。从字面上看,“节约”的内容不难正解,就是不是说不花钱,而是要适当的花钱。但学生对“该花的钱”仍然存在偏差,片面地认为,只要想要的东西就是“该花的钱”。针对这个问题,设计三个讨论题,让学生充分讨论,一步步明确,什么是“该花的钱”。首先组织学生讨论:什么是我们学习生活必需的。学生们自然会想到吃的、玩的、身上穿的等等,并得出答案:“衣、食、住、行”是学习生活最基本需求。第二问:如果衣、食、住、行得不到保障,还能保证学习生活正常进行吗?学生的答案是否定的。

第三问:在消费过程中,能不能因为省钱而减少衣、食、住、行的费用?当然不行,学生的答案也是否定的。

通过以上问题的讨论,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为了省钱该花的钱不花不叫节约。”消费首先是保证生存的需要,切不可为了“省钱”而影响了生活水平。

学生明白了以上道理后,再次组织学生讨论如何花50元钱,同时让同学们参考以下两个问题:

1.首先考虑必须买和最想要的。2.在有限的钱数中,想办法多满足一些需求。

这次的花钱计划与第一回的调查有了明显的不同,存钱的学生比例减少了,大部分学生们开始筹划如何将50元钱用完,甚至有的超出了50元的界限,买的东西玩的、零食占了很大比例。这样又出现了又一个问题:超出规定金额,也不完全是生活必需品,这种消费对还是不对?

三、着眼未来,树立“浪费”观

仅有正确的“节约”观,并代表学生具备了完整的消费观。《浪费与节约》一节中,提到“花钱买的东西超过了人们的正常需求是一种浪费”,目的是在培养节约观的同时,树立学生浪费观,形成完整的消费观。在学生了解“节约”后,还应让他们明白什么是“浪费”。消费者在“节约”的同时,“浪费”现象也十分突出。这看似两个矛盾的东西,却有机地结合在消费者身上。这种“节约”与“浪费”的矛盾不仅仅高收入者有之,低收入者也大有人在。

高收入阶层的“浪费”主要表现在“奢侈品”的消费上。奢侈品是一种超出消费者基本需求之外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性的消费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消费现象正悄然兴起,并正以极为惊人的速度扩展,大有取代传统消费观念之势。“许多分析人士预计,2012年中国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头号奢侈品零售市场。”中国消费者奢侈品消费的感性成份要远远高于理性成份,显示消费心理不成熟,主要追求的是个人奢侈品消费而不是家庭奢侈品消费,呈现出与欧美国家不同的奢侈品消费需求特征。这种奢侈品的消费目前来看只存在高收入阶层,但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20年后,现在的小学生将步入中年,他们是那时的消费主力,他们的消费观念将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低收入阶层也同样存在“浪费”现象,主要表现在消费从众心理上。从众心理主导的消费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受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趋向于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

如看到市场上减价处理品,不管需不需要,都挤上去抢购,买回来又用不上,闲置在家。

再如别人家有的东西,感觉很好,立刻买一个同样的,不管自己是否需要等等。

与高收入阶层奢侈品消费一样,这种消费同样是属于浪费之例。我们想要的东西可多了,可是钱总是有限的。应学会选择,学会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