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十篇

时间:2023-09-20 17:55:49

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

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篇1

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已有22年,随着网络技术蓬勃发展,互联网公司崭露头角,网民数量急剧攀升,中国的网络发展已经驶入“快车道”,而互联网发展的前景未知远大于已知,探索者众多,前进速度快,网络安全形势复杂,应带好“刹车”再上路。因此,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显得尤为重要。

理念决定行动,在4・19网信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网络安全对国家安全牵一发而动全身,同许多其他方面的安全都有着密切关系”“网络安全是共同的而不是孤立的,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维护网络安全是全社会共同责任,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广大网民共同参与,共筑网络安全防线。”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在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的过程中,人民的参与是网络始终保持安全状态的关键。全民网络安全观的精髓就在于网络安全既“为人民”又“靠人民”――“为人民”不忘初心,“靠人民”继续前进。“要把增强全民网络安全意识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大力普及网络安全知识,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推动形成全社会重视网络安全的良好氛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副组长刘云山在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开幕式上强调,要保障“安全”前提,让人民群众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

网络安全涉及到全体网民的根本利益,是一场攻坚战和持久战。正如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所说,“若要赢得网络安全战,就必须突出全体网民在网络安全建设中的历史地位。普通网民是构成网络社会的细胞,能否真正树立起文明、守法、拥有防护技能和安全意识的现代网络安全观,就成为网络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

因此,在中国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迈进的过程中,离不开“中国好网民”的齐心协力,“有高度的安全意识、有文明的网络素养、有守法的行为习惯、有必备的防护技能”,新一代“四有”好网民不是高不可及的标准,而是人人可为的标尺;不是难以学会的“高大上”,而是即学即会的“跬步”。

同时,随着网络发展逐渐规范化,对互联网的管理也逐渐纳入法制化轨道。安全上网,以法治网,在大力推进网络安全建设的进程中,制定网络安全法,颁布网络安全管理条例,加强网络安全法治化建设,并将其全面落实转化到具体的管理方式、发展模式和网民行为当中;鼓励网民在网络安全法制范围内文明上网,既保护网民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又有法律维权途径可供咨询,使得法制化、规范化的网络安全观日益深入人心。

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篇2

关键词:国际网络安全合作;困境;出路

国际网络安全合作的过程中,还面临很多困境,不能确保相关的合作效果,严重影响其长远发展。因此,在未来的工作中应总结丰富经验,在国际网络安全合作期间寻找到出路,以此有效的提升合作效果。

一、国际网络安全合作困境

(一)缺乏正确的合作观念意识社会领域中的意识形态属于具备权威性、系统性的观念,其在社会各界和各个群体之内,主要是政治思想还有宗教信仰的认同体系。但是,近年来在国际网络安全合作期间,缺乏正确的合作观念意识,导致相关的基础缺乏牢固性,难以将合作的优势凸显出来。且在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进程中,不仅未能将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的分歧消除,还会导致在网络信息空间之内,出现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这样很容易使得各个国际主体相互的网络安全问题在理解方面和认知方面有分歧,难以确保相互之间的有效合作。

(二)利益争夺方面的矛盾问题网络信息平台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其属于陆海空之外的空间,属于国际化竞争还有博弈期间的焦点还有场所,甚至一些人会认为,只要掌控具体信息、控制相关网络系统,就能够拥有世界。而目前可以发现,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开始进行网络权利的争夺,编制出了网络安全战略,并且利用军事手段和外交手段等,开始争夺国际中的网络空间主导权,确保自身的网络安全,这就导致在利益争夺的过程中,国际网络安全的合作积极性难以提升,也无法确保相互之间的平等合作和交流,对相关合作的长远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三)缺乏完善的合作机制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进程中,经济全球化的速度加快,各个国家之间的网络空间竞争加剧,相互的博弈也开始增强。通常情况下,国际合作主要是在平等、互利的情况下建立,然而,不同国际的发展能力不同,导致相互之间的能力不对称,难以提升相互的平等性,再加上未能编制出较为完善的合作机制,这样很容易导致出现合作信息不对称的现象,甚至会诱发其他的问题[1]。

二、国际网络安全合作的对策分析

(一)将国家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全世界的信息技术发展进程中,网络弱国开始享有十分公平的网络环境,属于国际网络安全合作期间,十分重要的部分。在此过程中,应该将国家的主观能动性有效的发挥出来,在网络空间中能够尽量的发展自身网络信息技术,并合理的掌握其中的核心竞争元素,在获取到合作话语权的情况下,整合网络信息技术资源,并且增加资金的支持度,有效促使国际网络安全合作相关工作的合理实施和发展。在此过程中,对于网络的弱国而言,需要自主性的捍卫自身网络主权,强化网络信息技术的开发力度。不仅需要拓宽自身的网络空间共同利益,还需和其他的国家相互之间沟通交流,使得相关的网络弱国,能够充分意识到自己国家网络安全的劣势情况,创建出较为良好的网络安全合作阵地,这样在合理合作的情况下,有效促使弱国在网络方面的安全进步。与此同时,还需结合实际的情况,将网络安全技术还有制度等融入其中,完善相关的工作制度,筛选最佳工作措施,提升网络安全合作的效果。另外,建议网络的强国,多承担相关的责任,这样有助于在合理承担责任的情况下,改善目前的现状[2]。

(二)完善相关的合作机制近年来在网络安全合作期间,各个国家之间的竞争和博弈开始增加,在此情况下,会导致国际网络安全合作受到影响。应结合实际情况,正确开展相关的网络安全合作管理工作,制定完善的合作机制。首先,建议可以出台一些国际化的网络安全合作公约,明确各个国家之间的责任和责任,保证网络资源的合理配置,尤其在语言还有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之下,应按照具体状况正确进行网络安全的管控,保证其平稳性。具体而言,在相关的公约中,应该给予主权国家一定的网络权利,明确具体的话语权还有控制权,这样在各个国家权利义务明确的情况下,制定完善的安全合作的决策方案,完善具体的法律制度。其次,应重视特殊性网络系统安全性的维护,采用合理的融资方式与基础设施建设方式等,开展各方面的管理活动,确保能够通过有效的合作措施解决问题。最后,制定出较为完善的战略方案。

(三)树立正确的合作观念为有效提升相关的国际网络安全合作的效果,应树立正确的合作观念意识,遵循科学化的原则。各个国家均需要结合相关的网络安全合作特点和规律,制定完善的工作方案,在相互合作的情况下,创建出平等化的交流环境,通过这个平等的环境相互合作。与此同时,国家之间不应该只重视自身的利益,而是要形成较为良好的合作观念意识,在有效改善合作现状和措施的情况下,通过正确的方式参与到合作活动中,有效的改善现状,以此在良好的国际网络安全合作中获取到网络安全管理的力量,为国家化的网络安全发展夯实基础。

三、结语

目前在国际网络的安全合作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不能确保相互之间的合作效果,严重影响整体的工作质量。因此,在未来的工作中要求树立正确观念意识,采用有效的合作方式解决问题,在制定完善合作机制的情况下,强化相互之间的合作观念意识,以此有效解决问题,促使相互之间合作效果的有效增强,达到预期的目的。

参考文献:

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篇3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脆弱性;评估技术

随着计算机及通信技术的普及,计算机网络规模和应用急剧扩大。但是,计算机网络资源管理分散,用户缺乏安全意识和有效的防护手段,各类软硬件产品和网络信息系统普遍存在脆弱性。因此,计算机网络安全脆弱性评估在网络安全领域受到广泛研究。目前,在计算机网络脆弱性评估领域存在脆弱性提取、量化指标建立、评估方法确定等各方面都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1、基于规则的拓扑脆弱性分析

2005年,Vipin等提出提出一种基于规则的拓扑脆弱性分析方法。该方法定义了一种不干扰规则,单独攻击为一种基于规则系统的转移规则,用状态节点表示计算机网络的配置信息和攻击者的能力。根据规则集属性匹配关系,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脆弱性分析算法,实现了网络中的攻击路径,具有较好的可扩展性。

2、基于模型的评估方法

基于模型的评估方法为整个网络建立评估模型,对整个网络进行形式化描述。Schneier等局域攻击树的安全模式对系统安全进行形式化分析。这种攻击树为系统所面l临的安全威胁和可能受到的攻击提供了一种条理清晰的分析方法。自下而上的结构清晰的描述了系统的攻击过程。为解决网络安全优化加固的问题,Dewri等提出了一种针对网络攻击树模型的多目标优化。通过定义属性模版对网络中的原子属性分类,根据攻击树而设定安全控制模型,通过修改攻击树属性达到阻止攻击的目的。Phillips等提出了一种基于图论分析网络安全漏洞和网络攻击行为的方法,根据攻击图的网络脆弱性评估方法,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局限性。攻击图是反映网络安全状况的有效手段,是网络安全环境的直观表现,明确反映出了网络安全状况的薄弱环节,具有强大的数学处理能力,为网络安全提供分析依据。

3、基于入侵路径的网络安全性评估

大多数网络入侵事件是一个层次入侵的过程,虽然真正的目标主机难以直接攻破的,但是和它相关的其他机器由于配置不当或存在某种程度的不信任关系可能存在安全脆弱性。黑客从薄弱环节入手,基于层次入侵的思想逐步提高自己的权限,最终控制目标机器。0rtalo等给出了相关的评估算法,可以计算出从初始结点成功入侵到目标结点的代价值。该评估方法考虑了网络的拓扑结构以及主机间的依赖关系,也提出了相关的算法对网络脆弱性进行了一定的评估。一般情况下,从网络管理员的角度对已知网络进行脆弱性分析及量化评估,很难对评估一个不知道网络结构及其内部主机信息的敌方网络的安全性,只有以入侵者的身份逐步入侵敌方网络,逐步获取相关信息。但是这种评估很难进行,且准确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4、运用层次分析法的网络脆弱性评估

刘怀亮等结合行业标准,根据Internet的特点,确定安全评价准则、威胁因子、评价指标,建立安全评价体系。并针对窃听、偷窃、废物搜寻、间谍行为、身份识别、安全服务、配置、木马、病毒、算法问题、随意口令等,将目标网络作为整体来考虑,将各因素施加在该整体上,建立层次评价结构,进行Internet安全性评估。

5、基于网络中心性的计算机网络脆弱性评估

贾炜等提出一种基于网络中心的计算机网络脆弱性评估方法,对攻击者利用脆弱性攻击所花费的代价进行量化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最小攻击代价路径分析。在文中引入网络中心理论,对攻击图节点关键程度进行量化分析,进而判断对网络安全产生的影响,为安全优化计算机网络提供依据。

6、基于贝叶斯网络的评估方法

贝叶斯网络是将多元知识图解可视化的一种概率知识表达与推理模型,可以判断网络节点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及条件相关关系。Marcel等提出用贝叶斯网络和攻击图度量网络安全风险,精确推理计算了攻击路径成功的概率。Xie等通过对脆弱性利用和攻击者实施攻击行为的不确定性建模分析了评估网络系统的安全风险,提出了一种基于贝叶斯网络的系统安全评估方法。针对攻击结构的不确定性、攻击行为的不确定性和报警的不确定性进行分析,引入本地检测模型描述安全检测行为。

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篇4

关键词:信息安全;网络;意识

21世纪,是个信息膨胀的时代,较之以前人类所接触的信息,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明显感到信息充斥着整个社会。而我们的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转型期,如何在网络时代,快速的掌握自己需要的信息,摈弃无用甚至有害的信息,成为当今社会大家都思考的问题。笔者所在的学生是一所乡镇中学,学生们每每因为缺乏网络信息安全意识而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情况时有发生,作为一名普通的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虽然没有三头六臂,可以彻底改变这一现状,但是日常课堂中多灌输安全意识还是可以做到的。

一、信息安全的概念

要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首先要学生明白什么是信息安全。信息安全就是指信息网络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信息服务不中断。信息安全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的内容,即需保证信息的保密性、真实性、完整性、未授权拷贝和所寄生系统的安全性。其根本目的就是使内部信息不受外部威胁,因此信息通常要加密。为保障信息安全,要求有信息源认证、访问控制,不能有非法软件驻留,不能有非法操作。

二、信息安全意识的培养

(一)中学生上网习惯调查分析

在我们几个信息技术教师从各个班级学生的抽样调查后,调查情况显示:从上网的目的来看,50%以上的学生上网是为了聊天,联系朋友,20%左右的学生上网是为了玩网络游戏,10%左右的学生上网是为了阅读网络小说,还有剩下的不到一成的学生是为了查找资料。从上网的场所看,80%以上的学生在网吧上网,剩下的同学有些在家上网,有些在同学家上网。从交流的对象看,50%左右是和同学或认识的朋友交流,25%左右是与素未谋面的网友交流,剩下的选择为其他。对目前网络中部分不良现象所持态度(如在语音聊天室骂人等现象),60%左右的学生表示非常反感,20%的学生表示没什么而且很好玩,15%的学生表示别人骂所以我也骂。综合分析如下:不良上网习惯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1.欺骗恐吓行为。2.访问“不宜”网站。3.使用不文明语言进行网上交流。4.模仿“黑客”行为。

(二)网络信息安全意识的建立与培养

首先,知识层面的培养。在每届高一年级我们都组织学生学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在信息科技课上开展“虚拟世界的现实思考”的讨论,使学生树立信息安全意思,学会病毒防范,信息保护的基本方法;同时了解计算机犯罪的危害性,逐步养成安全的信息活动习惯。在使用因特网的过程中,认识网络使用规范和有关伦理道德的基本内涵;能够识别并抵制不良信息;树立网络交流中的安全意识。增强自觉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意识,负责任地参与信息实践。了解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因素,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其次,学以致用层面的实践。结合课本,在全年级开展综合活动:“信息技术与社会问题辩论会”。通过参加这样一个辩论会,要求学生自觉拓展信息技术及安全方面的知识,同时提升综合活动能力。开展做一个“网络社会”的好学生活动,让学生们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信息活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危害,掌握有关网络道德规范的知识,掌握一些国内外的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的知识,同时让学生了解在信息活动过程中存在的消极因素,学会识别和抵制不良信息,增强在网络交流中的自我保护意识,争做“网络社会”的好学生。

最后,案例分析,用事实说话。通过身边的实际案例,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让学生知道他们这些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正处在转型期,缺乏网络信息安全意识的后果,就是经网络中形形的不良诱惑,容易造成一些惨剧的发生,同时造成人格上的扭曲,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加强宣传力度,让学生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潜移默化的树立网络信息安全意识

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篇5

网络文化对参与其中的社会群体有着多方面的影响,青年人的成长联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维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大学生作为青年人的中坚力量,即将担负起建设祖国的任务,对大学生在大数据时代网络环境下价值观的引导和树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网络文化;价值观

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据第3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951万人。其中以10~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占整体的75.1%,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9.9%,其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5.2%[1]。而大学生普遍集中在这一年龄段群体中,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文化充斥在大学生生活当中。而从价值观特有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特点来看,大学生的价值观一旦树立,不易改变,网络文化作为宣传媒介,对价值观的影响不可忽视。当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多元化的网络文化冲击下面临着机遇和挑战,网络文化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其中不乏不良意识形态。而正确的价值观是大学生成为成熟的“社会人”的必备条件,也是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精神保障,同时是人的道德品质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2]。研究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有助于有针对性地利用网络文化塑造大学生的价值观。

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树立价值观的积极影响

(一)网络文化帮助大学生加深社会认知网络是全世界的信息纽带,网络文化使得当代大学生可以便捷地获取世界各地的文化及信息,普通网民每天可以接触到大量的媒介信息,使得大学生在这样一个信息多元化的世界里认识、了解社会,帮助大学生加深社会认知。

(二)网络文化多元价值观促进了大学生自我社会价值的实现目前,开放式的网络文化中存在着多元化的价值观,大学生在接触各类网络文化时更具全球视野,用开放的人文精神对各类网络文化进行有选择性的吸收,结合优秀的历史传统文化,从而树立科学的自我价值观。

(三)网络文化提高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需求大学生作为青年人,思想开放,能够迅速地接受新鲜事物,不仅学习相关专业的课程知识,同时关心周边环境和社会发生的新鲜事物。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意愿强烈,渴望发出自己的声音。网络文化和空间恰恰为大学生提供了孕育思想的条件和空间,小到切身之事,大到社会事件、国际关系,大学生都可以从中了解、思考并持有自己的观点。大学生在网络平台畅所欲言,思想在网络交织碰撞,不断更新提高大学生自我意识和需求[3]。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树立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一)海量信息网络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冲击随着网络文化的日益丰富,涌现出了各种各样的娱乐文化、社交文化等,这些以娱乐为主的网络文化有着多样化的传播形式,如视频、文字、图片、声音等;这类以娱乐为目的的网络文化往往不辨真假信口开河、以讹传讹甚至恶意造谣屡见不鲜,容易使大学生模糊现实与虚拟世界,导致价值观扭曲,甚至容易做出危害社会的事情。海量信息的网络文化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声难,对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带来巨大冲击。

(二)网络文化的“去中心化”模糊了社会价值判断标准当今的网络内容不再是由特定群体定制,普通网民也可以拥有自己的服务器,这使得网络文化更加丰富和多元化,一些偏离主流价值观导向的网络文化在传播。网络信息有其特殊的便捷性与隐匿性,这就使得一些别有用心的不法分子肆意攻击社会主义的言论、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息、宣扬民族分裂思想等内容。而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养成的过程中,对一些消极负面的网络文化如果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就容易歪曲自身的价值观。

(三)网络文化从“大我”到“小我”由于青年人本身自我表现欲强,想得到周围社会的认可,而网络社会恰恰通过各类软件和应用为大学生提供展示自我、构建自我的平台。这类网络文化崇尚自我,以自我快乐为原则。近年来,网络中充斥着一类如“我的地盘我做主”“我为自己代言”等符号化的网络亚文化,使得当代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对周围人群冷漠不关心,对人缺乏信任感,舍“大我”取“小我”,偏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呈现出社会责任意识的弱化[4]。

三、网络文化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策略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塑造有着重大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就需要我们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网络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我国网络用户中,大学生这一群体既占有绝对比重,又是引领未来思想潮流的中坚力量,所以,如何对这一群体的文化价值取向进行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一)实现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共同发展网络发展带来了网络文化的迅速膨胀,但没有网络安全这一前提,网络环境所孕育出的网络文化就只能任由其肆意扩张,多了乌烟瘴气、生态恶化,少了积极健康、向上向善,严重违背了构建风清正气的网络空间这一初衷,大学生只有在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的网络文化熏陶下,才能够树立起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为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贡献。

(二)加强新闻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网络环境处在多媒体时代,各类媒介平台多、受众广,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类似,不同的观点、信息、态度、声音在各媒介平台交融、碰撞,这些媒体平台信息来源广泛、渠道复杂、受众群体成分复杂,在网络社会中人人均可扮演相应的角色,个体、群体衍生或传播出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网络文化。但这种衍生或传播出的网络文化良莠不齐,不良文化很容易侵蚀大学生的思想,这就需要各类媒体要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从源头上掐断不良文化的路径,从过程上掌控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对关注度高、突发的网络文化一定要及时有效地采取多种手段引导和调控,真正发挥出各类多媒体应有的作用和社会担当,大力宣传主流网络文化,严厉禁止不良网络文化,做好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

(三)加强网络空间的法制化网络文化的肆意发展从某个角度反映出网络文化缺少制度约束。在目前依法治国的前提下,要利用法律手段,约束网络行为。要加快网络立法进程,完善依法监管措施,通过法律法规,化解网络风险,遏制危害国家和个人利益的网络文化。同时,利用技术手段加强网络监管,用技术手段监管网络文化,发现不良苗头对其进行过滤、拦截和限制,甚至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摧毁来净化网络文化环境,营造更加和谐向上的网络文化[5]。

(四)努力开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网络信息技术的革新使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日渐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网络空间是各类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的集散地,这需要在使用传统思想教育手段的基础上,不断开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和新方法,积极主动地占领网络文化的高地,密切结合大学生的网络生活方式,努力培育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文化思潮。只有巩固扩大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才更有利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

四、结语

综上所述,研究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影响有着深远意义,我们要发动各方力量,采取多种方式,培育和弘扬正确的网络文化,努力营造和谐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2016-01-22

[2]唐亚阳,杨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2014(237):46-50.

[3]吴俊平.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4):128.

[4]张童童,田宁.网络文化对’90后大学生价值现的影响及对策探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2(23):110-111.

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篇6

领导高度重视。集中组织教师干部对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了集中学习。同时把政策法律法规作为各项工作开展的根本前提,力求有法可寻,有法可依。

二.抓好组织建设和思想政治建设

1.学校加强党建,积极探索与现代高校制度相适应的党团组织机构设置和活动方式。

按照《团章》规定,在企业的改革、改制中保证团的机构设置,不随意撤消、合并,保证至少有一名专职团干。而且基层团支部的设置要跟着党支部走,团支部换届,党支部要指导和监督,做到有青年的地方就要发展团员,有团员的地方就要建立团组织。

2.学校党群班子建设。

学校组织部门加强团干部的培养和选拔工作,优化团组织领导班子年龄、文化结构,落实各级团干部的待遇。团委或团支部换届,对班子的组成,党委或党支部都要把关,对人选慎重考察,大胆使用,严格监督。学校必须按青年职工总人数0.3%的比例配备专职团干部。学校团委书记(主持工作的副书记)是党员的,根据工作需要,可以列席同级党委会和常委会。基层团支部书记在任职期间享受班长待遇,列席同级政工、生产有关会议。

3.思想作风建设。

学校各级党组织要指导各级团组织通过多种形式,对团员青年进行引导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继承和发挥党的优良传统和作用;大力倡导团结一致,自强不息,知难而进,勇于创新的精神;树立崇尚科学,勤于学习,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的良好风尚。

三、和谐校园建设,安全稳定工作的情况

1.建立了安全教育制度,增强学生安全意识

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必须狠抓“三个一”。由分管德育、安全的校长——政教处——年级组长——班主任——各涉及安全工作的教师的多层安全教育工作网络,以满足不同安全问题的需要,应对不同学生的安全问题,通过完善的安全教育机制,“由上而下,由下而上”重视安全问题,并做到“第一现场、第一时间”处理和反馈学生伤害事故。为了加强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学校要从交管部门、消防部门、卫生部门等聘请一些名誉教师,定期到校为学生上安全教育课,内容应包括“交通安全教育”、“消防安全教育”、“森林防火安全教育”、“食品卫生安全教育”、“伤害事故处理与救护教育”等。

2.建立了网络安全教育制度,增强学生信息素养

为了规避社会网吧不良信息对学生的侵害,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创建校园“绿色网吧”,引导学生正确上网,增强学生信息素养。校园网络设备除服务于教育教学外,还应定期或允许在节假日、双休日向学生开放,以免学生流向社会网吧。校园“绿色网吧”应实行“分管领导负责制——班主任巡视制——管理员监督制”的管理模式。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做好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实验,通过课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积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网络资源,丰富学生的网络学习内容。同时,要进行网络法律教育及网络道德教育,老师应向学生宣传健康上网的知识和方法,教育学生树立网络自律意识,遵守网络道德,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侵害。

3.建立心理咨询教育制度,增强学生心理素质

建立学生心理咨询教育制度,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努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初中以上学校都应建立学生心理咨询教育制度,设立学生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心理咨询教师。学生心理咨询应包括教育与学习咨询、升学考试咨询、心理异常咨询、心理障碍咨询等。学生心理咨询教育应把握几个问题:一是学生委屈性心理问题。委屈性问题往往产生于与同学或与老师之间的偶然性冲突。作为心理咨询教师应处在来访学生地位上劝慰他(她)、关爱他(她),注意倾听学生内心的倾诉,把握问题的实质,循循善诱。二是心理挫折问题。要让学生充分释放情绪,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认识。注重心理诱导,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使学生尽快走出心理沼泽。三是早恋问题。应加强青春期心理知识、性知识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要教育学生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确立“学习第一”的观念。

4.建立法制教育制度,增强学生法律意识

学校应开设法制教育课,设立专职的法制课教师或从公、检、法、司等部门聘请法制副校长和兼职法制课教师,形成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紧密结合的学校法制教育网络,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受到比较系统的法制教育。要把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加强法制教育工作的针对性、生动性。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法制教育通过典型案例分析,使学生明白法与理,而道德教育则是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和“八荣八耻”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爱国之情。更重要的一点是要使学生懂得:法律是由人所制定的,也是由人去执行的,没有社会主义道德的人是不可能遵守法纪的。学校要注意加强横向联系,与当地的公、检、法、司和驻军开展共建共教活动,通过组织青少年学生军训、听法制报告、参加公判大会、走访少教所、观看法制教育影视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使学生耳闻目睹,自觉形成遵纪守法之风、文明和谐之风。

四、办学条件基本情况

(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拟订)

五、按照规章开展工作的情况

1.合理安排部署工作。一开始就指定的科学合理的安排计划表,并按边查、边建边改的思路,抓住薄弱环节、抓住重点问题,结合评估方案和任务分解内容,狠抓建设和落实。

2.指标任务作到落实。首先明确目标,然后细化任务,分解任务,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各单位党政负责人作为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要切实负起责任。各单位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及时做好本单位宣传动员工作,详细分解工作的各项任务,责任到人。

六、教师队伍建设情况

1.进一步加强了师德师风建设,建设了高层次人才队伍。加大了人才稳定和引进工作力度。

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篇7

论文摘要: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有着重要影响,只有在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和社会风气氛围中,大学生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本文就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原因以及如何优化网络环境作了一些论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社会环境中的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有着重要影响,只有在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和社会风气氛围中,大学生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优化网络环境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存在的问题

1.网上色情信息泛滥

网络出现之前,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具有极强的地域性。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的传播超出了地域性,这就使得一些黄色信息随着网络在世界范围内无障碍地传播开来。据有关资料表明,因特网上非学术信息中有47%与色情有关。英国的儿童保护组织在因特网上找到的儿童色情页面竟然多达4300余个。由此可见,色情信息在互联网上仍然十分猖獗。由于大学生心理还不太成熟,特别是社会经验和阅历都不足,当他们浏览了不健康的信息后,很容易在心灵上引起负面效应。

2.存在网络犯罪现象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网络逐步延伸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网吧成为犯罪的集中场所,网络游戏则成为犯罪的主要诱因。据有关资料统计,在涉及未成年人的13件案件中,为了筹集上网或打游戏的费用而诱发的犯罪共有11件,占未成年人网络犯罪案件的84.62%。其中4件采取了暴力手段,占在网吧发生案件的44.44%。可见,网络游戏已经成为大学生主要休闲娱乐方式,但是网络游戏中大量的暴力、凶杀、血腥、色情的镜头和画面,很大地刺激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模仿欲望,由于一些大学生空虚无聊,自控能力比较差,导致整日沉迷于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

3.网络不文明用语令人忧心

网络的匿名性、隐蔽性为个人发泄提供了便利的渠道,导致网络的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不敢说的话和不敢做的事,到网上可以随意去说、随意去骂。随意浏览某个网络论坛,只要是有争议的帖子,就少不了各种污言秽语,不堪入目的文字让人瞠目。而聊天室中的侮辱、谩骂更是处处皆是。由此可见,杜绝网络不文明现象已成刻不容缓之事。

二、原因分析

1.受西方文化意识形态影响

互联网是一个全球性的开放系统,它不属于任何国家、任何民族和任何组织,网络上的任何一点所引起的涟漪都有可能波及全球各地,辐射到世界各个角落。各种各样的信息几乎毫无阻挡地进入到每一个上网者的视野之中。在网络世界中,每天上网的网民都有成千上万,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差异,这必然导致了网上的内容也是鱼龙混杂的。

2.监管机制不健全

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淡化了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同时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了的难度。尤其是手机3g业务的开通,使得手机上网更为便捷,大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随意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如:浏览国际、国内最新的新闻信息,科技动态,军事动态等等。但是,如何监控大学生手机短信中的垃圾信息、信息、黄色图片就成了当今高校的一个难题。同时,由于我国的网络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在虚拟的网络中,许多的现实道德、法律规范和行政措施都无法发挥作用,无法对网络信息进行彻底的监控和过滤。由于网络犯罪如网络诈骗、制造和传播计算机病毒等是一种高技术、高智能犯罪,原有的法律不适合,现有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出现法律上的“空白点”,致使一些犯罪分子因无法可依而逍遥法外。

三、对策

1.加强网络监管,让大学生对网络产生免疫力

当今大学生生活在一个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他们基本上都熟悉电脑,热衷于网上获取信息、传递信息。他们更喜欢通过博客、qq聊天、bbs、论坛等方式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是对于处于青春期这个年龄阶段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对新事物好奇性强、自控力差,在面对网上纷繁复杂的信息时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这就需要相关部门采取措施,政府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坚决杜绝网上不良信息的传播。要加大打击网络违法犯罪分子传播暴力游戏、信息等的力度。对于不良信息要及时制止、删除和取缔。学校要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监督和管理。有条件的学校要在网络服务器和计算机上安装绿色上网过滤软件,通过技术手段及时屏蔽或删除含有低俗、、暴力、反动等内容的信息和攻击性言论,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使网络处在可监控状态,保证校园网络安全、健康、有序的运行,更好地发挥网络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功能。

2.弘扬文明健康的网络文化,引导大学生正确上网

发挥网络的教育功能,大力倡导和弘扬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积极健康的思想和精神,在大学生中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将教育与服务相结合、寓教育于服务之中;另一方面,努力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这就要求各类互联网站要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唱响网上先进文化主旋律,积极开发网上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并采取多种多样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开辟更为新颖、更为有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从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说服力、亲和力,做到潜移默化的引导,努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大众化。

3.加强道德教育,强化网络文明程度

针对网络的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网络的“双刃剑”的作用,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把网络道德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利用“网上论坛”、“电子信箱”等与大学生深入交流。首先,在传授网络知识的同时,树立网络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加大网络道德的宣传力度,倡导文明办网、文明用网、加强主题网站建设,以正确的网络道德价值观教育人、引导人,培养大学生的自学能力、自辨能力,帮助他们明辨是非、扶正祛邪、培养健全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人格。其次,高校计算机网络课程在传授网络相关知识的同时,应及时引入网络伦理知识,有条件的高校可增开“网络伦理”课程。使大学生认识到个人的网络行为不仅存在“能不能”的技术操作规定,还存在“该不该”的伦理道德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网络安全有序,保证个人网络行为的文明、健康、有益。再次,大学生也要加强自身的道德自律。大学生在上网时要注意自身的政治理论修养,树立社会责任感,避免出现言论过激的行为,不应把网络当成情绪宣泄的工具。要端正上网的目的,做一名网上道德人。

参考文献:

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篇8

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互联网主力,互联网发展的中坚力量,然而青少年也是网络诈骗的重灾区。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和网络安全问题,尤其是今年受到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群众的高度关注及特别关注,维护网络安全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本文作者依据多年教学研究提出了几点学生网络与信息安全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

网络观;是非观;自我保护意识;网络信息安全

作为是一名信息技术老师,教学的同时也常常对学生的计算机使用进行研究,特别是网络时代,我曾协助教研员在我区11所中学展开关于学生利用网络的问卷调查,收回有效答卷7624份,经统计结果如下:(1)中学生开始使用互联网的时间:约80%的中学生从小学三四年级就开始使用互联网,网龄都较长。(2)上网地点:58.8%的中学生在家里上网,31.5%的中学生在亲戚朋友家上网,在网吧或电子游戏厅上网的占20.45%,在父母或他人办公室上网的占15.0%,在学校上网的占10.8%。(3)上网时间和对上网时间的满意度估计:中学生平均每周上网时间212分钟左右,如果平均到每日,约30分钟左右。37.0%的中学生认为自己上网时间“正好”,认为“比较多还能满足”的用户占12.0%,认为“太多了”的仅为0.7%。31.7%的用户认为“比较少”,18.5%的中学生认为“太少了”。也就是说,50%的中学生对上网时间并不满足。(4)互联网功能的使用:玩游戏占71.2%;使用聊天室占54.5%;收发电子邮件占48.6%;下载储存网页占39.7%;使用搜索引擎占25.0%;网络电话占14.7%;制作和更新个人网页占12.6%;上传文件占11.7%。由调查可知:学生已经不满足单纯的使用计算机,互联网已经成为未成年人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交流情感、开发潜能和休闲娱乐的强大手段,在这个网络时代,广大未成年人触网率迅速上升。关于网络的正面作用固然很多,比如网络有助于创新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提供了求知学习的新渠道。开拓青少年全球视野,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但无疑也产生很多负面影响,特别是网络安全出现危机。对于青少年“三观”形成构成潜在威胁。信息垃圾弱化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意识。有关专家调查,网上信息47%与色情有关,六成左右的青少年在网上无意中接触到黄色信息,网络的隐蔽性,导致青少年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增多,另外,有关网络的法律制度不健全也给青少年违法犯罪以可乘之机。为此,对中学生开展相应的网络安全教育,明确是非观,规范学生网络行为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2016年3月7日,“赢在未来青年之声•青少年网络安全中国行”全国首个青少年网络安全科普流动基地“网络安全战车”将先后在河南2个城市开展为期半个月的巡展。因正值全国两会,有代表委员亦就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提交建言,有关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的问题也在会上得到关注,这充分体现了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根据我对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研究,我提出如下几点看法:

1树立中学生正确的网络观是实施网络安全教育的基础

网络是现代文明的产物,是现代生活的一部分,它与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我们要让中学生树立全面、辩证的网络观。让他们了解网络虚拟世界中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有共享和自由,也有法律和道德约束。网络包罗万象却也良莠不齐,可为我们所用却也是一把”双刃剑”。所以,我们要教育中学生加强分辨力和自控力,善用网络扬长避短,而不能被网络上的有害信息毒害、挫伤。同时还要让中学生学会通过网络进行互动与反思形成正确客观的自我评价与主见。

2培养中学生的网络自我保护意识是实施网络安全教育的保障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空间,尤其是在因特网上,除了要做到自己不攻击别人外,还要学会预防来自外界的攻击。诸如教会学生利用防火墙和反黄软件来防毒防黄。在网上聊天时注意保守自身秘密,不要随便将电话告知对方等,更不能在没有父母的同意下和网友见面。在网上申请免费服务时涉及到自己的一些真实情况,如地址、电话、身份证等,一般不轻易填写。如若确实需要填写,也应在父母的认可下慎重填写。要保管好自己上网时的各种密码,不要轻易泄露给其他人等等。中学时代是一个人身心成长的关键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至关重要。迷恋网络世界挤占大量课余时间,甚至挤占正常的学习时间不利于养成健康的体魄,更不利于学习。网上信息浩如烟海,大多是有益的,但也有不少是有害的。要让中学生避开这些有害信息,一味地控制并不可行,唯有让中学生学会判断有益与有害才是最好的办法。教师可以适当提供一些评价标准给学生参考。当然,学会判断仅仅是第一步,学生具有了充分的自律能力,才能避免有害信息的侵扰。自律能力的提高,主要靠自己,也有赖于教师和家长的提醒和督促。

3开辟更多正能量青年网站是实施网络安全教育的有效途径。

学生上网有着很大的盲目性,教师要多推荐一些优秀的青少年教育信息网站给学生一个强有力的导向,给学生一些更多的自我空间,让学生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这样可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价值取向。另外,大多数青少年网站没有新鲜感、时代感,显得比较呆板,不容易产生强烈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因此我们要尽快建设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独特而富有新意的青少年网站,以“主题鲜明、形式活泼、清新高雅、健康向上”的风格对青少年进行正面教育,真正在“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上有所突破。

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篇9

【关键词】实施 三生教育 途径

“三生教育”作为学校新开设的一门课程,没有现成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套用,只能在实践中探索总结。我校在开展“三生教育”教学实践中,确立了以课堂教学为主,以各学科渗透为辅的教学实践模式,坚持“三生教育”与学校常规管理、学校德育、团队活动相结合的原则,探索构建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三维合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充分认识实施“三生教育”的重要现实意义

所谓“三生教育”是指在各级各类学生中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简称“三生教育”),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过程。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生活观念,确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

二、把“三生教育”与学校德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1、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依托党支部、团委,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和实践活动,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让学生了解安宁发展的宏伟蓝图,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真挚情感,树立立志成才的远大理想。

2、加强养成教育。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养成教育仍然是个重点,要继续贯彻落实好《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3、大力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活动。落实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组织学生到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科普教育基地参观,广泛开展爱国主义、爱家乡、爱学校、中华传统美德、革命传统、创新精神教育,深入开展弘扬延安精神教育活动,每年9月集中开展好“中小学民族精神宣传教育月”活动。

4、抓好学校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德育工作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德育工作实效性、针对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对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当地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校的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积极推进网络德育工作。从网络道德规范教育、网络心理教育、法律意识的培养等方面探索网络道德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贯穿生命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资源,自觉抵制网上不良信息,解决部分学生网络成瘾综合症等问题,采取措施杜绝不良网站对青少年身心的毒害,有效帮助和引导他们健康上网。

6、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把生命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学生对自己、他人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增强爱心和责任感。以培养自信、乐观、顽强、自律、宽容、合作为主线,结合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发展需求,构建沟通学生心理的桥梁,采取预防与疏导相结合的办法,进行个别咨询与辅导,有条件的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节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三、把“三生教育”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1、专题教育与“三生教育”相结合。学校通过开展了“艾滋病预防教育”、“预防教育”、“消防安全教育”、“地震预防演练”等教育活动,不仅对学生进行了专题教育,也把“三生教育”的内容整合到当中,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与健康观念,提高警提意识,防范侵害能力的同时,也教育了学生学会珍爱生命、尊重生命。

2、学校德育与“三生教育”相结合。针对部分中学生饮酒、吸烟、染发、等不良行为的发生,学校及时开展《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课堂学习活动,对学生进行诚实守信、文明行为教育,做好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让学生正确地比较生活和选择生活,理解生活的真谛,处理好学习与生活的关系,学会生活、懂得生活。

3、学校管理与“三生教育”相结合。我校是一所农村普通高中,共有48个教学班,共有住校生1900余人,为此,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关爱教育活动。一是把住校生的教育工作作为学校的一个专项工作,由专人负责;二是开展学校、学生、家长互动活动,坚持每月做到三个一,即学校向住校生家长通一次电话,学生向家长通一次电话,教师每月向家长发一条短信(校讯通),让学校、学生、家长之间的情感在短信中、在通话中传递,使学生感受家人的亲情、感受学校的关爱之情。

4、团队活动与“三生教育”相互结合。在开展常规性团队活动中贯穿“三生教育”。如:在每周一举行国旗下的讲话,轮流由每个值周领导安排有关健康、安全、爱国主义等丰富的内容;开展讨论“知恩感恩”、“老师我想对你说”主题班会;每年清明节组织学生到当地烈士陵园向“革命先烈”敬献花圈活动等。通过活动,让学生在加强文明礼貌修养的同时,学会沟通,学会感恩,让“三生教育”思想在活动中得到体验,在实践中得到升华,使学生获得心灵的撞击。

四、把“三生教育”与家庭、学校、社会有机结合起来

家庭、学校、社会是学生生活、学习的综合环境,“三生教育”没有家庭、社会的配合与支持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三生教育”教学实践,必须立足于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社会教育是保障,做到学校推进、社会支持、家庭配合才能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我校一是召开实施“三生教育”家长动员大会,二是由班级举办“大家来说‘三生教育’”主题家长会,促使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从“形式上的参与”向“实施上的参与”转变,达到家庭、社会都支持学校教育,配合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的目的。

总之,只要我们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适时在各学科渗透“三生教育”,以校课内外活动为载体,坚持以人为本,解放思想、不断探索,就一定能够探索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三生教育”教学实践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实现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的目标。

参考文献

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篇10

途径之一:加强“自律”建设,用洁净心灵面对网络传播

在网络传播中,“自律”包含行业的自律和个人的自律两方面。网络传播的自律是构建网络传播优良道德观念的基础,“自律”是网络传播走向健康轨道的首要途径。加强网络传播的“自律”,促使网络传播行业和个人用洁净心灵面对网络传播,乃是网络传播和谐发展的必要手段。行业自律方面,应通过建立完善的行业自律规范体系,建立相关的行业协会组织,积极引导各类网站步入网络传播的自律体系的轨道之中。个人自律方面,应加强对网民优良传播道德的培养,对网络传播中的主体人人,应该明确个人与网络社会的关系,认识个人自由是绝对自由于相对自由的统一。

途径之二:深化“绿网”建设,用健康的舆论引导网络传播

网络传播健康环境的建设,离不开网络建设的“绿网”行动。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针对网络传播的环境建设,提出了“计算机伦理十戒”,我国制定了“五要五不要”伦理公约用来引导青少年健康上网。国外一些机构还从“应该”和“不应该”两个角度去规范网络传播行为,这些有利于人们在“绿网”中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

途径之三:着力开发“绿色”软件,用技术支撑健康的网络传播

网络技术的发展助推着网络传播的发展,用网络技术的力量去开发有利于网络传播的“绿色”软件,用网络技术手段完善网络传播载体,成为网络时代健康有序发展的必经之路。随着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应用网络技术手段能够尽可能地抑制不良信息的传播。2004年,我国青少年网络协会推出了游戏分级制度标准,要求对不同年龄阶段开发适合其年龄的游戏,并对网络传播的内容通过技术手段加以过滤,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游戏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净化了网络传播环境。2009年7月,我国开始推出过滤软件,要求所有计算机出厂销售之前都必须安装过滤软件,用以拦截色情、暴力等内容,过滤软件还能控制上网时间、查看记录等。过滤软件的运用对于净化网络传播环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网络传播中,诸如开发的网络游戏防沉迷软件、邮箱的垃圾广告拦截软件、黄色影片下载网站的屏蔽等网络技术,对网络传播的伦理失范现象的产生起到了遏制作用。通过网络传播技术去阻止那些不良信息的,有利于达到网络传播环境的净化目的。

途径之四:重点培养“网德”教育,用优雅的风尚净化网络传播

在网络传播中,对网民而言,关键在于通过提高其“网德”教育,使网络受众者养成良好的“自律”。要求网民树立优良的道德观念,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在网络传播中自觉做到“慎独”,内省其传播行为是否符合伦理道德底线。在网络传播活动中,对网络传播媒体而言,其“网德”修养承担着对网民的道德引导义务,网络传播媒体应该注重对其从业人员的素养培养,使其传播行为具备高度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网德”教育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网德”教育,直接影响到今天的网民特别是青少年和大学生的道德情操,“网德”教育提供给人们诸多的伦理道德原则,丰富有意义“网德”教育,用优雅的风尚净化网络传播,从而促成和谐的网络传播道德伦理体系的建成。

途径之五:充分发挥“法制”建设,用健全的法制体系规范网络传播

在网络法制建设方面,我国有序地推进立法进程,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正式颁布,2000年9月,《申办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业务主要程序的通知》正式出台,2001年的《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相继实施,2003年颁布了《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2006年《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得以实施。2013年3月8日,吴邦国同志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全国人大代表多次提出议案建议,要求尽快制定网络安全方面的法律。常委会认真总结网络发展和管理的实践经验,分析国外网络立法情况,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以法律形式保护公民个人及法人电子信息安全,确立网络身份管理制度,明确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义务和责任,并赋予政府主管部门必要的监管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