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行为的心理学分析十篇

时间:2023-09-27 18:20:09

拖延行为的心理学分析

拖延行为的心理学分析篇1

论文摘要: 拖延是个体自愿做出的一种非理性的回避行为,它不仅导致成就低下,而且会降低人的主观幸福感。拖延分为特质拖延和状态拖延两类,相应地,拖延行为的产生既有个体内部的原因,也有情境因素的作用。从个体角度来讲,低严谨性、低自尊、低能力和缺乏动机是主要因素,而任务厌恶和奖惩时限较长是影响拖延的情境因素。对拖延行为的干预应从主客观两方面着手。

拖延是一种十分普遍的行为,甚至成为一部分人的生活习惯。ferrari等指出,在普通人群中,25%的人将拖延报告为一个严重的问题,约40%的人曾因拖延而蒙受了经济上的损失。在学生中,拖延行为也十分常见,其发生比例约占学生日常生活事件的三分之一,并且这种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拖延的结果会令个体感到沮丧,长期的拖延会阻碍目标的达成、降低生活幸福感、导致低的学业成就,因此拖延行为被认为是一种非适应的,会对个体产生有害结果的行为[2]。为了弄清拖延的实质,帮助人们摆脱拖延带来的困扰,西方心理学家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行介绍,供对这一问题感兴趣的研究者参考,并希望借此带动国内的相关研究。

一、拖延的概念与类型

拖延一词的英文为procrastination,来源于拉丁文procrastinare, 意为推至明天(putting forward until tomorrow)。这个概念其实有正反两方面的含义,有时人们拖延实际上是一种策略,通过拖延可以争取机会、做好充分准备、避免冲动。当结果尚不确定时,等待而不是行动是更有价值的,但是当个体明知应该做的事情却拖延至最后一刻才做并因此导致负面结果时,拖延就是一种不良行为,本文所指的拖延就是这种负面意义上的概念。

拖延具有以下三个特征:自愿、回避和非理性。首先,拖延是个体的自主决定,既不是受他人胁迫的不得已行为,也不是因为突发事件而导致的客观延误。其次,拖延带有回避性,拖延者不愿意开始或完成已经打算做的事情,这种回避与简单的回避决定(decision avoidance)不同,后者的最初意图就是延迟[3]。第三,拖延是个体的非理性行为[4],即尽管没有适当的理由、尽管延迟会造成不利的后果,个体还是选择了拖延。

拖延是个复杂的现象,按照拖延的性质可以把拖延分为特质拖延和状态拖延。特质拖延(trait procrastination)也称长期拖延(chronic procrastination),是一种人格特质。特质拖延者在任何情境中都会表现出一种拖延倾向,并报告有更多的拖延行为。特质拖延者又分为三类[5]:等到最后一刻才进行冲刺的唤醒型(arousal types);害怕失败、甚至害怕成功的回避者(avoiders);无法做出决定的拖延者(decisional procrastinators),状态拖延(state procrastination)是指在某种具体情境下发生的拖延行为,如大学生在写论文、考试复习时更容易产生拖延行为[3]。

有研究者认为拖延是个体对情绪反应的一种应对方式,并把拖延分为焦虑型拖延和放松型拖延[6]。焦虑型拖延也称紧张恐惧型拖延(tense-afraid type),这类拖延者害怕失败,也无法承受成功带来的压力,因此通过放松来暂时逃避压力,但享乐的同时也伴随着内疚和忧虑。放松型拖延也叫快乐寻求型拖延(pleasure seeking),这类拖延者在大学生中较为普遍,其特征是追求感官享乐、自我放纵,认为努力工作所得的回报小于付出,并擅长对自己的拖延行为找借口。

二、影响拖延的因素

拖延既不是与生俱来的特质,也不是个体在时间管理和计划方面出了问题,事实上,一些拖延者对时间估计的能力并不逊于常人,他们甚至更清楚拖延的后果。那么,他们为什么还要拖延呢?我们可以从任务性质及个别差异两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任务性质

拖延并不是无所事事,而是人们在众多可供选择的任务或活动中,仅选择了某一项而延迟了其他活动,尽管这种选择最终会带来不利的后果。为什么选择这项任务而不是其他呢?这与任务的某些性质有关。首先是任务厌恶(task aversiveness),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对于那些给人带来不愉快的刺激,人们倾向于回避,如果不能回避,就会尽量延迟去做。无论是开放式问卷调查,还是拖延评价量表测查的结果,都表明不喜欢从事这项任务(即任务厌恶)是拖延的重要原因;其次是任务奖惩的时限(timing of rewards & punishments),奖惩的时间安排对个体的行为选择有重要影响,在价值较小但奖赏及时的任务和价值很大但奖赏延迟的任务之间,拖延者更愿意选择前者[3,7]。mazur的研究发现:给鸽子同样的奖励,鸽子会选择工作量大但奖励及时的工作,而推迟那些工作量虽小但奖励延迟的任务[3]。同时有研究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讲,人们对眼前利益的关注远远超过对未来幸福的关注[7]。

(二)个别差异

1.人格。基于大五人格模型的研究发现,严谨性(conscientiousness)与拖延有显著的负相关[2]。严谨性降低拖延的心理机制在于:(1)严谨性促使个体在任务上花费更多的时间,这意味着拖延势必会减少;(2),严谨的人执着地追求目标,这种精神也会降低由诱惑或困难导致的拖延的可能性;(3)严谨的人会回避那些无法达成的目标,而拖延常常是因为目标太高,无法企及。

2.动机。有研究者认为拖延是一个动机问题[8],个体因为缺乏动机,因而倾向于把事情向后一拖再拖[9]。也有学者认为,尽管高成就动机的人给自己设定了困难的目标,但由于他们的投入是对活动本身关注的缘故,在这种内在动机的驱动下,任务带给个体的感觉是愉快的、而不是令人厌恶的,所以也会降低拖延的可能性[3]。lee以韩国大学生为被试的研究发现,拖延与缺乏自我决定的动机有关。他指出外在动机对拖延的影响取决于任务是否是由自我决定的,如果是自我决定的任务,即使是外在动机也并不能引发拖延行为[10]。

3.自我效能与自尊。有学者认为有些拖延是由于低自尊和低自我效能导致的一种自我妨碍行为[11]。自我效能反映的是人们对自己能否取得所期待的结果的一种信念,班杜拉认为低自我效能会降低个体对成功的期望、损害动机,最终妨碍任务的启动(即拖延)及坚持性[12]。haycock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与拖延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自我效能的缺失是产生拖延的主要原因之一[13]。

自尊对拖延的影响类似于自我效能。低自尊的个体对自己缺乏信心,认为投入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任务是对自己缺乏价值的进一步确认。因此低自尊的个体会回避困难的任务并避免一切可以对他们能力做出简单推断的活动。如果因拖延导致表现不佳,人们只能归因于努力不够而不是能力不足。

4.缺乏组织规划的能力(disorganization)。组织规划是指做事有条理有计划,大部分拖延者往往不擅长此道,他们不是按事件的轻重缓急来决定做事的顺序,而是采取“方便”的原则,先做容易、有趣的事情,结果造成对重要或紧急任务的拖延。拖延者缺乏组织规划的能力还表现在易被分心物所吸引,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他们在拖延时常常将“有别的事情需要做”作为借口,来掩饰分心或行为控制的失调。此外,正是由于缺乏对任务组织规划的能力,一些拖延者往往认为要完成的任务是巨大并且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产生了畏难心理,从而导致拖延[14]。

三、 拖延的理论

期望价值理论认为如果个体认为完成某项任务的可能性较低或任务价值较小,那么拖延的可能性就会较大。自我效能是与期望有关的心理结构,任务价值可以用任务厌恶(task aversiveness)来表示,这两个因素都被研究证明确与拖延有关。但是用期望价值理论解释拖延有一个明显的缺陷,即它只能解释情境性行为,没有考虑时间这个变量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体对任务的期望和价值都会发生变化。期望价值理论模型无法对回避行为和拖延行为进行有效区分。

ainslie提出了一个时间折扣理论,用以解释时间对行为选择的影响。该理论认为人们每天实际上都需要对可能带来不同奖赏的活动进行选择,在选择时,人们有一种严重低估未来事件的先天倾向。拖延正是我们这种天性的一种体现,因为低估了长远目标的价值导致对这类任务的推迟,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事件离我们越来越近,其价值也被我们看清楚时,后悔也为时已晚。时间对于任务价值的折扣机制可用一个公式表示[9]:

名义价值

主观价值=----------

+k×延迟

这个公式表示一个特定行为的主观价值(perceived value)是获得相应奖赏所需等待时间的函数,等待时间越长,主观价值越低。主观价值可以看作是在某个时间点所体验的动机强度,名义价值(nominal value)代表动机的最大或最佳强度。参数k代表名义价值的折扣率,个体不同,k值不同,k值越高的个体,自我控制能力越差。延迟指要得到奖赏需要等待的时间。时间折扣理论在经济学、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得到广泛支持,对于拖延现象也可以做出很好的解释,但是有关研究自我效能(期望)与拖延有密切关系的结果却没有在折扣理论中得到体现,因此有学者提出将期望价值理论和折扣理论整合起来,具体来说就是在上述公式中分子上加入一个期望成分变成:

期望×名义价值

主观价值=---------------

1+k×延迟

整合后的理论[3]可以对目前有关拖延的研究结果做出有效解释:首先,拖延与期望有关,研究表明自我效能低或自尊水平低的学生更易拖延;其次,拖延与任务价值有关,人们对任务的抱怨越多,越易拖延,从完成任务中获得的乐趣越少,越易拖延;第三,拖延存在个体差异,自我控制水平低的更易拖延,这一点可以用公式中折扣率k表示;第四,拖延最突出的外在表现是在时间上的推迟,当我们感觉目标离自己还很遥远时,更易推迟任务,等到期限将至时,才意识到时间的压力而拼命工作。

四、对拖延研究的评价与展望

人们对拖延现象的研究,可以套用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一句话即“有一个漫长的过去却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从目前拖延研究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不足,这些不足也可以看作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首先,目前关于拖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特质拖延上,对状态拖延研究得很少。我们需要知道情境以及任务的特征、个体对任务的知觉等变量对拖延行为有何影响,这对建立拖延行为干预模型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目前关于拖延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大学生学业拖延行为的,样本和行为种类都是很有限的。只有个别研究对日常生活中的拖延行为,如是否及时交付账单,是否及时返回问卷做了调查,有关工作场所的拖延行为研究尚未见到[15]。

第三,现有研究针对的是个体的拖延行为,没有考虑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拖延在群体水平上是否存在?群体对其成员的拖延行为具有调节作用吗?在本质上,拖延是否与社会性懒散(social loafing)相同?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第四,拖延与表现的关系怎样?虽然有研究表明拖延与学业成绩有显著的负相关[16-17],但拖延对表现的影响是直接的,还是通过严谨性、自我效能等因素产生间接影响还不清楚。有研究证明严谨性和自我效能对表现有显著的预测作用[14],拖延与严谨性和自我效能也存在负相关,这可能就意味着拖延对表现有预测作用。但这种关系反过来也可能成立,即差的表现引起焦虑、抑郁、低自我效能和低严谨性,为避免这些负面结果带来高的拖延倾向。由于现有研究多是相关性质的研究,很难对拖延与表现的因果关系做出判断。

第五,关于拖延的测量问题,目前大多数研究都是采用自陈式量表,对于拖延行为和拖延倾向或是对拖延的感觉实在是难以区分,也无法回答时间对拖延的影响问题。因此建议未来研究可采用实验法、事件样本法以及纵向研究设计来弥补现时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1]pychyl t a, lee j m, thibodeau r,et al. five days of emotion: an experience sampling study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 procrastination[j].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2000,15(5): 239-254.

[2] johnson j l, bloom a m. an analysis of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five factors of personality to variance in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1995, 18:127-133.

[3] steel p. the nature of procrastination[eb/ol].[2003-07-10].

[4] bridges k r, roig m.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 and irrational thinking: a reexamination with context controlled[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997, 22: 941-944.

[5] hammer c a, ferrari j r. differential incidence of procrastination between blue and whitecollar workers[j].current psychology: developmental, learning, personality, social, 2002,21 (4):333-338.

[6] ladd c e. psychological selfhelp[eb/ol].[2004-12-10].

[7] jackson t,fritch a,nagasaka t, et al. procrastination and perceptions of past, present, and future[j].individual differences research, 2003,1 (1): 17-28.

[8] senécal c, koestner r,vallerand r j. selfregulation and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j].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995,135:607-619.

[9] schouwenburg h c, groenewoud j. study motivation under social temptation: effects of trait procrastination[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1,30(2): 229-240.

[10] lee e. the relationship ofmotivation and flow experience to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 in university students[j].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2005, 166(1):5-14.

[11] errari j r,tice d m. procrastination as a selfhandicap for men and women: an askavoidance strategy in a laboratory setting[j].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2000,34 (1):73-83.

[12] bandura a. self 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m]. new york: freeman,1997.

[13] haycock l a,patricia m c,skay c l.procrastination in college students:the role of selfefficacy and anxiety[j].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1998,76:318-324.

[14] quek t. the problem of procrastination.[eb/ol] .[2004-12-10].

[15] van eerder w. a metaanalytically derived nomological network of procrastination[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3, 35: 1401-1418.

拖延行为的心理学分析篇2

关键词:成就动机;时间管理倾向;学业拖延

一、研究背景

上世纪80年代,Solomon等人调查发现拖延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很可能从负向方面显著预测。本研究通过研究西南交大学生成就动机与学业拖延现象的关系,以时间管理倾向作为中介,了解我校学生在成就动机、时间管理倾向和学业拖延方面的现状和特点。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随机抽取西南交大学生90人,回收有效问卷83份,男生46人,女生37人。

(二)研究工具

1.拖延评估量表(学生卷)采用量表用于评定被试拖延的程度部分。α系数为0.79。

2.《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各维度的α系数在0.62-0.81之间,重测信度系数在0.71-0.85之间,量表包括时间价值感量表、时间监控观量表和时间效能感量表三部分,共44个项目。抽取了其中22个项目,测得α系数为0.821.

3.《成就动机量表》量表分为两部分, 每部分 l5 题, 分别测定追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成就动机的得分由追求成功的动机减去避免失败的动机得分构成。本研究抽取其中12个题目,α系数为0.782.

(三)数据处理方法

回收问卷后进行剔除,采用spss17.进行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成就动机、时间管理倾向与学业拖延的相关分析

由表1得出,成就动机与时间管理倾向、学业拖延呈显著相关,趋近性成就动机与时间管理倾向呈显著正相关、与学业拖延呈不显著相关,回避性成就动机与学业拖延呈显著正相关、与时间管理倾向呈不显著相关,时间管理倾向与学业拖延呈不显著相关。

注:**・P

(二)时间管理倾向中介效应的检验

为检验时间管理倾向的中介作用,根据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对这三个变量的关系采用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考察。

由表2可知,在成就动机的2个维度中,回避性成就动机对学业拖延的回归系数显著,在方差分析中P

建立回归方程:方程一考察回避性成就动机对学业拖延的预测作用;方程二考察回避性成就动机对时间管理倾向的预测作用;方程三考察了回避性成就动机和时间管理倾向对学业拖延的预测作用。

(1)Y=aX+e1;(2)Z=bX+e2;(3)Y=a’X+cZ+e3(Y是学业拖延,X是回避性成就动机,Z是时间管理倾向)。由表三得出,(1)(2)T检验的P值均小于0.001,所以回归系数具有统计学意义,因变量与预测变量的线性关系显著,在(3)中学业拖延与回避性成就动机的线性关系显著,由此得出,回避性成就动机在(3)中的非标准化系数的绝对值小于(1)中的非标准化系数的绝对值,但是回避性成就动机依然能够显著预测学业拖延,说明时间管理倾向在回避性成就动机与学业拖延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四、讨论

成就动机对学业拖延的回归分析表明,回避性成就动机能够显著预测学业拖延的行为,趋近性成就动机不能显著预测学业拖延行为。说明交大学生对于学习课业等问题的回避是造成学业拖延的主要问题,回避性越强则学业拖延行为越显著。趋近性成就动机不能正向预测学业拖延行为,这可能是大学生对自己的定位不同,不同学生设置不同的成功目标,当趋近性成就动机强时,追求成功就不仅仅表现在学业上面。

由中介效应分析可知,时间管理倾向在回避性成就动机与学业拖延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这表明,回避性成就动机不仅能够直接影响学业拖延,还能够通过时间管理倾向影响学业拖延行为。对时间管理倾向的归因中显示,时间价值感高的人对成功有更积极的归因。这提示大学生要设置目标计划,合理安排时间来减少学业拖延行为。

五、结论

西南交大学生成就动机、时间管理倾向与学业拖延之间呈显著的相关。回避性成就动机能直接影响学业拖延,还通过时间管理倾向间接影响学业拖延,时间管理倾向在回避性成就动机与学业拖延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希庭、张志杰,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的编制,心理学报,2001.

[2] 卢盛华、杨娜、刘惠星,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年第5期.

[3] 时间管理倾向的相关研究,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李静瑶、赵丽娜,学业拖延国内外现状研究,学理论,2010年31期.

[5] 韩婷婷,学业拖延的概念及其影响,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0.

拖延行为的心理学分析篇3

关键词:高中生;学业拖延;自我同一性状态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138-02

在学业情境中,拖延是学习者有执行学习任务的意愿,但是没有与意向相符合的行为表现。长期有学业拖延习惯的个体,会有厌学、逃学,甚至缀学行为,学习成就往往低于非拖延个体。新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提出自我同一性的心理学概念,他认为青年人身上出现的任何问题都可以在其自我同一性上找到根源,青年期最为关键的课题就是形成自我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扩散。对于高中生来说,自我同一性发展的程度和学业拖延的关系将直接影响他们的成长。

一、学业拖延与自我同一性状态的研究现状

1.学业拖延的研究。包翠秋等学者总结出学业拖延三个特征:自愿、回避和非理性。李淑媛、林静等学者也发现目标定向、拖延、焦虑与学业成就之间存在相关关系[2][3]。

2.自我同一性的研究与概述。郭金山、车文博等人总结出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在寻找自我的发展中,对自我的确认和对有关自我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诸如理想、职业、价值观、人生观等的思考和选择,在这一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个体的过去、现在和将来。[4]

二、研究工具和方法

本研究采用《中学生学业拖延问卷》和《自我同一性测试量表》,对北流市第九中学的高中生发放问卷410份,回收问卷405份,有效问卷311份。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

1.高中生学业拖延。(1)高中生的学业拖延各因子与学业拖延总分的年级差异分析。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学业拖延各因子与学业拖延总分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与单因素方差分析,在延迟总分(F=18.62,p

2.高中生学业拖延与自我同一性状态的研究分析。(1)高中生学业拖延与自我同一性状态的相关分析。采用皮尔逊积差相关系数法,对两份问卷中各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学业拖延的各个因子与“现在投入”存在显著负相关。(2)高中生学业拖延与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回归分析。分别以“现在投入”、“过去危机”和“将来投入”为自变量,以延迟计划、延迟执行、延迟补救、延迟总结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见表1。

表1多元回归的结果R2表明:“现在投入”和“未来投入”对延迟执行有显著预测作用,解释率为10.9%;“现在投入”对延迟计划有显著预测作用,解释率为4.6%;“现在投入”和“未来投入”对延迟补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解释率为13.9%;“现在投入”和“未来投入”对延迟总结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解释率为9.9%。

四、结论

1.不同年级的高中生在学业拖延总分上差异显著。

2.在学业拖延总分上,没有担任班干部的高中生得分显著高于担任班干部的高中生。

3.男高中生在延迟计划上显著高于女生。

4.学业拖延的各个因子与现在投入的愿望存在显著负相关。

5.现在投入的愿望和未来投入的愿望对延迟执行有显著预测作用;现在投入的愿望对延迟计划有显著预测作用;现在投入的愿望和未来投入的愿望对延迟补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现在投入的愿望和未来投入的愿望对延迟总结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参考文献:

[1]包翠秋,张志杰.拖延现象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6,(34):137-140.

拖延行为的心理学分析篇4

【关键词】 大学生;学习拖延;现状;成因分析

前言: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各行各业的精英代表,其理论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大学生都存在比较严重的学习拖延现象,这种不良习惯对其学业以及未来职业生涯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所有高校需要长期研究的课题。

一、 大学生学习拖延现状

调查研究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都存在学习拖延问题,其中有95%在执行学习任务时会找到各种原因向后推迟,70%左右存在经常性学习拖延行为,其中有30%非常严重。在撰写论文时,有45%左右的学生会拖延;在考试复习中,有28%左右的学生存在拖延行为;在完成阅读任务时,有32%左右的学生会拖延。在对研究生进行调查时,会发现同样的学习任务,拖延行为的比例更高,撰写论文、考试复习以及完成阅读任务是存在拖延行为的比例分别是42%、37%和61%。

二、 大学生学习拖延问题的成因分析

大学生学习拖延问题的成因有很多,相关理论也很多,每一位研究者都会提出自己的理论对拖延行为进行解释。但是无论是哪种理论,最终都表明拖延行为主要来源与大学生的主观意识,现分析如下:

(一) 从个人特征的视角分析

调查研究表明,有拖延行为的大学生中,有一部分人为非适应性完美主义者。一般情况下完美主义者会希望自己做的所有事情都能够井井有条,因此其在行动之前往往都会提前制定一个完美的计划,所有学习行为都按照计划开展,这就属于适应性完美主义者,拖延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不大。而非适应性完美主义者则表现出对消极评价过分担心,容易自我责备,学习开始之前会花大量时间去准备,导致拖延行为。

还有一种就是成就动机,如果大学生成绩趋近目标高,学习上会表现出喜欢竞争,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在学习上。即便是遇到困难也能够积极应对,因此其不容易出现学习拖延行为。而成绩规避目标高的大学生则正好相反,这类学生往往意志力不够坚定,面对学习的时候往往表现出消极态度,会在不觉中避免消极结果,因此容易出现学习拖延行为 [1 ]。

(二) 从个体认知的视角分析

首先是自我效能感,其与学习拖延行为之间表现出负相关,并在拖延行为与学习倦怠中间起到一种中介作用。如果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较高,面对学习时往往表现的比较积极,能够按时完成学习任务;自我效能低的大学生则正好相反,学习态度不积极,拖延行为严重。

其次是时间管理倾向,这也是学习拖延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对有拖延行为和无拖延行为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进行研究会发现,两类学生在时间知觉上表现出很大差异,前者会将时间焦点放在眼前,后者则会将时间焦点从现在延伸到未来。同时,前者还很难把握速度和正确率之间的关系,如果给学习任务加上时间限制,其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压力感,进而产生负面情绪,开始回避学习任务,出现拖延行为 [2 ]。

三、 对策

首先,高校教务处管理人员以及辅导员都要积极学习心理学知识,加强对大学生拖延行为的认识。一是要明确其危害性,二是要对本校学生学习拖延现状进行调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防控措施,并评价这些措施是否取得成效,然后根据评价结果进一步完善防控措施,发挥学校管理的积极作用。

其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自我发展教育,使其认识到拖延行为对自身发展的不良影响,提高其自我管控能力。日常学习生活中积极向那些没有拖延行为的同学学习,改正自己的拖延习惯。要根据自身拖延学习特征制定时间管理策略以及认知学习策略等,改掉拖延习惯。

最后高校教务处教师、辅导员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要加强对学生的督促,个别特殊情况要特殊对待管理。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让学生自由安排学习时间并不代表放任不管,而是为了使学生灵活安排时间,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如果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差,面对学习时表现出严重的拖延行为,长期下去不利于学生学业的完成和心理健康。因此,教务处教师以及辅导员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其拖延行为进行适当干预,帮助其明确学习目标,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 [3 ]。

四、 总结

调查研究表明,大多数大学生面对学习时都存在拖延行为,这种行为不利于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同时这类学生比较容易产生焦虑、沮丧等负面情绪,不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拖延行为主要取决与学生的个人特征以及个体认识情况,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高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管理,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自我发展教育,提升其自我管理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者简介:

左丹婷(1995.2) 女, 江苏省苏州市, 淮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 广播电视学专业本科。

参考文献:

[1] 徐晓青, 华成玲.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大学生学业拖延干预研究[J].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2015, 15(10)11:24-27.

拖延行为的心理学分析篇5

关键词:大学生;拖延心理;研究方法;产生原因;应对方式

在我国,大学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这一群体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表现深刻反映了各种社会重大问题,关系着社会的发展和走向。因此对大学生心理进行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目前,在各高校大学生的拖延心理日益普遍的情况下,并且给学生的身心各方面都带来了不晓得影响,对其进行研究是有重要意义的。本文拟对以往对于拖延心理的研究进行总结、归纳、分析,以便为以后拖延心理的研究提供综合性的参考资料。

一、拖延心理概述

拖延症(procrastination)是指自我调节失败,在明知道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依然愿意把需要完成的事情向后拖延的一种行为。在高校拖延这一现象日益普遍起来,拖延个体一般对自己的拖延行为是有意识的,他们一般对于待完成的任务是有明显的完成意愿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使得自己不会立刻去实施这些任务,但同时个体除了会体验到强烈的焦虑感、负罪感外还会对自己进行否定以及贬低,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1]。

二、拖延心理研究方法

正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要很好的研究拖延心理就需要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研究。王羽茜[2]指出采用问卷调查法、定量分析法、形象分析法以及整理研究法多种方法并举对大学生存在的拖延症心理进行系统的研究,以便得到大学生拖延心理的相关客观资料。徐田子[1]采用了自我分析研究方法中的个人历史回溯法,从自身出发为拖延心理寻找原因,从而更好地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三、拖延心理产生原因

(一)完美主义倾向。一部分高校大学生产生拖延是由于完美主义[3]倾向,这些人对于任务完成持有“如果做,就要做到最好,否则就不去做”的态度,所以不愿意在没做好十足准备的情况下实施行动。他人的认可与赞同在他们心里所占比重十分大,他们希望自己的举止行为得到他人的表扬。因此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个体表现出更多的拖延行为。

(二)任务完成的“去集体化”。社会心理学中有种效应叫做“社会懈怠”,社会懈怠效应是指个体与团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项任务时,或个体活动时有他人在场,往往比其单独完成任务时所付出的努力少,个体的活动主动性与效率下降的现象,也叫社会惰化作用、社会惰化。在各高校,由于逐渐关注学分制度以及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等,更加注重学生自己选择课程并参加考核,这个过程中减少了个体完成任务时的集体压力,从而就减少了他们完成任务时的心理动力,再有个体自身的自制力不强,执行力不强,这时拖延现象就会出现[4]。

(三)任务完成的抵制心理。郝静[5]认为根据当前各大高校大学生的自身特点来看,一些他们所需要完成的任务往往是被强加的,并非自愿完成,而人总是会对强加于自己身上的东西产生抵触心理,从而产生抵触情绪,久而久之形成一种心理压力。因此面对这样的任务能拖则拖,不会立刻对其进行解决。于滢[4]则认为抵制心理的产生来源于个体对某项任务或布置工作的人存在不喜欢的心理,个体为避免不适感对任务采取能拖则拖的态度,则行动上表现出拖延。

(四)任务完成时的享乐观念。郝静[5]认为拖延行为实际是复杂的心理结构和认知方式在起作用。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原始人类由于所处环境的原因总是会将捕获的猎物立即吃掉,将其转化为自身的一部分。因此,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留下了只注重眼前利益的基因。个体完成任务时倾向于在当下保持着一种舒服的状态,进而对任务一拖再拖也就不足为奇了。

陈倩滢[6]认为有一类个体属于“爱好引导”型的人,他们多数行为受兴趣支配,兴趣至上,享乐的因素到来必然选择让自己更快乐的事。还有认为“感觉要做的事情带来的意义不大,或者没有意义”也会对任务产生拖一拖的态度。

(五)其他因素。以下因素各学者只是略作表述,具体深入的研究还需我们不懈的努力。首先,给予个体的任务反馈不及时也会使任务完成者产生拖延心理,这是因为个体不能明确掌握任务进度,对任务产生模糊感,从而对认为对任务拖一拖也没什么关系。其次,有时当个体能力不足时,个体出于对自尊的维护,为了逃避这一事实,也可能对任务产生拖延心理。

四、拖延心理的应对方式

(一)结构性拖延法。在研究应对拖延方面造诣最深的,莫过于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约翰.佩里教授。怎样去应对拖延心理,佩里教授在他的著作《拖拉一点也无妨》中,提到了“结构性拖延法”[7],对于拖延者所表现出的行为不是去正面的纠正,而是把拖延的任务变成一个有意义的事,就是把几件同等有意义的事摆在拖延个体面前,让个体去选择,即当个体拖延一件事的时候,他必须选择做另一件事来替代,这就是所谓的“结构性拖延法”。

(二)调整对任务目标的心理预期。拖延心理不仅反映了个体的行为习惯和处世态度,也反映了社会心理现象。多数产生拖延心理的个体是由于性格有些固执或者太过于追求完美,任何事都尽善尽美,从而给自己造成了不小的心理压力,在任务完成所需要的条件没有十足的准备的时候不愿意开始行动。个体这时候可以试着把“我要最好的完成任务”改为“我要完成任务”。调整对任务完成目标的预期。

(三)消除任务完成的“心理干预”。当目标完成的过程中,总是会被自身的享乐观念所干扰,愿意去做一些当时给自己带来更多乐趣的事,使自己处于一种舒服的状态。这时个体可以将自己要做的事写下来,一则让计划清晰二则可以时刻提醒自己有任务等待完成。或者设置听觉提示,使用外界工具,给完成任务制定一个时限,明确了解任务进度,及时掌握任务成果,逐步消除拖延心理。

(四)主动寻找他人合作。个体单独完成一项任务时由于缺乏群体压力,容易滋生拖延心理。因此个体在完成任务的时候可以试着寻找同伴或者在集体中完成,相互督促,相互促进,利用集体完成任务的压力来减少心理动因的不足,从而减少拖延现象的发生。

(五)积极暗示与及时反馈。万事开头难,多数个体在完成任务时,对自己信心不足,觉得自己不能胜任这个任务,出于对自尊的维护,从而一再拖拉不对任务实施行动。面对任务时要勇于尝试,敢于挑战。不断告诉自己一定可以完成,相信自己的选择。同时,要给自己任务完成情况的及时反馈。从反馈强化自己,增强自信心。体会及时完成任务的乐趣,加强完成任务的动力,逐步消除拖延心理。

五、结束语

拖延心理在高校大学生中日益普遍,并且对大学生的身心方面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而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心理和行为状态与动向深刻反映了各种社会重大问题,关系着社会的潮流和走向,因此值得我们重视。引起拖延症的原因多种多样,目前研究比较详细的给出了四条,其他原因依旧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对应于不同原因的应对方式也不同,而不同程度的拖延心理的应对方式也不同。以上种种都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大学生在认识到拖延心理给自己带来了不良的影响的同时,应该积极主动地寻找消除拖延的方式。例如,不断加强自信心,寻找同伴的帮助,调整对任务目标的正确期望等等,让自己成为朝气蓬勃的年轻人。

参考文献:

[1] 徐田子.大学生拖延症与教育环境的关系[J].高教学刊,2015(21):247-248.

[2] 王羽茜.关于大学生拖延现状的调查[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28(12):148-151.

[3] 王文娟,孙宏伟,王秀芳.大学生拖延与完美主义的关系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5):69-70.

[4] 于滢.新常态下大学生“拖延症”的心理动因和应对探析[J].学生管理,2015(6):240.

[5] 郝静,龙宵,王丽晓.当代大学生“拖延症”现象分析.[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28(2):144.

拖延行为的心理学分析篇6

[关键词]高职学生;学业拖延;团体心理辅导

【分类号】G441

引 言

高职学生学业拖延一般是指高职学生在学习情景中的拖延,通常表现为学习者虽然知道本身是该在原计划的时限内按时完成学业任务,并且学习者自己愿意这样去做,但实际上出于多种原因,最终却没有在时限内完成学业任务的行为。学业拖延导致学业拖延者产生不符合要求的学习结果,使其遭受负面情绪的困扰,体验痛苦、焦虑等,除此之外还导致大大降低了个体学习的信念和生活的幸福感。在高职学生的培养过程中,高职学生的学业拖延问题应该受到关注,本文将对团体心理辅导运用于高职学生学业拖延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可行性进行探索。

一、团体心理辅导发展现状分析

由于学业拖延的干预研究逐渐进入研究者视野,团体心理辅导在学业拖延干预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引人注目,团体心理咨询是自我认知、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完善、学习新态度、形成新行为、建立新的良好人际关系的个体,从而实现辅导目的的一种有效的心理辅导和教育形式。

目前团体心理辅导在一些院校的F体心理咨询中得到广泛应用,是一种广受欢迎且有效的辅导形式,尤其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来说,其作用更为凸显。如今,国内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中获得蓬勃发展,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来源和借鉴经验。客观来说,高校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加强团体心理辅导的学习和实践,更有益于推动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二、高职学生学业拖延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依据

团体心理辅导用于干预高职学生学业拖延并非凭空想象,闭门造车,而是建立在深厚的理论依据上,具体如下:

(1)团体动力学。团体动力学又叫群体动力学,源于勒温的场理论,理论认为团体是由相互联系的个体共同组成的整体,不可分割,每个成员都是其他成员心理场的组成部分,因此团队成员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根据团体动力学理论,学业拖延团体心理辅导领导者可以通过营造团体气氛、团体内聚力,达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团体的动力性作用的目的。

(2)社会学习理论。1941年,米勒和多拉德提出社会学习理论,重点解释人在社会环境中是怎样学习的。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将该理论发展壮大。在学业拖延团体心理辅导中,一方面成员之间通过分享拖延状况及共同处理共有的学业拖延困扰,从团队中学习对自己有效的经验和做法;另一方面,团队创造信任和信赖的氛围,彼此放下防守开放自己,这种开放性在团体心理辅导结束后还延伸到日常生活中,以培养良好的适应行为。

(3)自我效能感理论。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在该理论下,评价学业拖延团体心理辅导成功与否,标准中必然包括了活动中干预对象能否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良好的心理期待―我相信我可以成功,从而通过个体成功的经验,提高干预的有效性。

(4)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是一种认知行为疗法,也称为RET,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在20世纪6O年代成立。在学业拖延团体心理辅导中,领导者要协助成员积极面对自己的非理性观点,帮助他们厘清学业拖延的行为和非理性信念之间的联系,改变不合理信念,形成合理信念,培养正确的行为。

(5)人本主义。该理论坚信每个人都有实现自我的潜能。团体心理咨询满足人们实现自我的需求,从目标分析,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是以人本的概念为基础的。学业拖延团体心理辅导的功能之一就是帮助成员了解如何选择合适的行为来解决实际问题,从中学会实现自我的自我控制与选择。在团体心理辅导中能够让成员感受真实的自我,发现自己的潜能,最终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来实现自我。

三、学业拖延团体心理辅导的可行性分析

随着对学业拖延研究的深入,研究从学业拖延“是什么”、“为什么”逐渐转向“怎么办”即“如何对干预学业拖延”。团体心理辅导运用于高职院校学生学业拖延干预研究是可行的,原因如下:

(1)模式相同。团体心理辅导过程是信息的双向沟通和传输过程,在此过程中成员彼此互动。团体心理辅导应用于学业拖延的干预时,各团队成员通过对于学业拖延这一主题的充分讨论和鲜活真实的活动体验,能充分调动成员参与的热情,进行信息交流和互动,从而帮助成员尽快成长。

(2)目标同质。在团体心理辅导的成员所面对的学业拖延相同或相似的问题中,参与辅导的目标是改变成员行为,而干预组成员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学业拖延行为,也有着相同的降低拖延行为的高愿望,他们渴望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减少自己的学业拖延行为。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最终培养适应,增加自信,并形成积极的自我。

(3)心理特点相同。参与学业拖延团体心理辅导的学生处于同一年龄阶段,处于同一心理发展阶段,面临同一学业拖延现状,且降低学业拖延的愿望非常迫切,正是因为他们正面临相似的的矛盾,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为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保证干预效果提供了有力保证。

(4)团体心理辅导领导者特质。学业拖延团体心理体辅导的领导者是经过多年的心理学学习研究,并具有丰富的心理咨询经验的个体,领导者基于学业拖延干预目标和成员对象特征,在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设计针对高职学生学业拖延的心理辅导方案,并与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以完善和落实团体辅导方案。

结 语:

综上所述,在原有研究基础上,具有模式相同、目标同质、年龄阶段和心理特点相同、符合要求的领导者特质等条件下,为具有学业拖延并有降低拖延愿望的高职学生进行学业拖延团体心理辅导是切实可行的。

参考文献:

[1] 张艳秋. (2008). 论高职院校心理教育课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07期, 55-57.

拖延行为的心理学分析篇7

关键词:学业拖延 影响因素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0-0167-01

近年来,拖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大学校园里也屡见不鲜。与初高中的学习方式不同,大学阶段多以自学为主,学生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与此同时,也伴随产生了更多的拖延行为。许多学生不到截止日期不写作业,平时不读书,期末临时突击。这种出现在学习情景中的拖延叫做学业拖延,指的是学生违背原有的学习意向,不必要地推迟学习任务执行的行为倾向[1]。学业拖延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还常常引起焦虑、内疚等负面情绪,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对学业拖延进行了解,改善当今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对大学生学业拖延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并提出了应对措施,以帮助学生减少拖延行为、提高学习效率、增加生活满意度。

一、学业拖延的影响因素

1.人格因素

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尽责性高的人做事用心、谨慎,有着较高的自我控制能力,能够有条不紊的向着目标坚持下去,不易出现拖延行为。与此相反,尽责性低的人缺乏责任心,做事不严谨,自律性差,无法良好的进行自我管理,很难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从而会产生较多的拖延行为[2]。

2.任务性质

学生通常会根据自身偏好选择一部分任务最先完成,而对一部分进行推迟。如果学习任务难度过高、乏味、易激绪紧张性,则容易引起学生对任务的厌恶。学生在面对厌恶的学习任务时,往往对之进行回避,如果无法避免,则会尽量拖延[3]。

此外,学生更倾向于完成能够及时给予奖励或惩罚的学习任务,而对于迟迟没有奖励或惩罚的任务,则会推迟去做。

3.父母教养方式

父母的教养方式也会对学生的拖延行为产生影响。父母给予孩子的温暖和理解越多,孩子做事拖延的可能性越小。如果家庭中缺乏理解和关爱,父母习惯于采用严厉惩罚、拒绝、甚至否认的消极态度对待孩子,孩子则更容易出现拖延行为。这些经常受到父母消极对待的孩子在与父母对抗时,往往不会采用太直接的方式,而是通过拖延这种不太冒险的方式来间接地违抗父母的命令,期望以此逃避更为严厉的惩罚或否认进而保护自身[4]。

除此之外,生活在民主信任家庭氛围下的孩子,有更强的自信心、责任感,做事更加积极主动。而在专制型、溺爱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由于受到了父母过多的干涉控制,孩子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降低,他们会为了回避失败和他人的负面评价表现出更多的拖延行为。

4.动机

动机有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之分。当外部动机达到一定程度时,如给予物质奖励,就会促使学生积极地行动起来[5]。对于内部动机而言,通常存在两种不良动机:避免失败和完美主义倾向,它们都是为了回避收到消极的结果反馈从而导致了拖延行为。

避免失败。在许多学生看来,失败就表示着自身能力不行。随着任务截止日期的临近,时间不断缩短,学生会感受到越来越多的担忧与焦虑。一些学生由于害怕得到他人的负面评价,于是不断逃避,不断对学习任务进行拖延。他们宁可不去努力,也不愿面对努力后失败所带来的结果,从而通过对任务的拖延来达到暂时保护自我价值的目的[6]。

完美主义倾向。具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往往对自身要求苛刻,苛求细节,或者给自己设定过高的目标[5]。这类学生如果对成功完成任务没有十拿九稳的把握,或者无法保证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标之前,常常不愿开始去做。由于追求万无一失,反而更加不易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计划,从而会对任务进行拖延。

5.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有更强的自信心和主动性,他们更倾向于进行高效的时间管理,尽快制定可行的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展开行动,拖延行为出现的较少。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学生由于缺乏自信,在执行任务时更容易出现害怕失败、焦虑等负性情绪。他们拖延着不去尝试,以求在短期内保护自我效能感不会降低[7]。

6.外部环境

随着网络的发达,娱乐方式不断增多,一些学生难以抵挡游戏、手机这些来自外界的诱惑,容易分心,由此产生了拖延行为[6]。此外,任务的截止日期越远,时间越宽裕,学生就越容易对学习任务进行延迟。

二、学业拖延的应对策略

1.提高学生对学业拖延的认识

教师可以采用谈心的方法,对学业拖延进行一定的分析解释,帮助学生找出拖延的原因、对象、方式等,让学生对拖延行为有更多的认识,并对自身拖延行为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改变他们害怕失败、苛求完美、任务厌恶等不合理认知[2],避免其压力和焦虑的增加。

2.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使他们更加从容自信的面对学习,对于预防拖延非常的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多给予学生支持和鼓励,对学生的进步及时进行肯定,采用正强化的做法,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从而降低其学业拖延的程度。

3.提高学生时间管理能力

大学生自学的时间较多,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一些方法,帮助学生提高时间管理的能力,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会得到大大提高。掌握了科学的方法,学生就可以制定具体可行的学习计划,按照轻重缓急对任务进行排序。此外,教师要协助学生对完成任务所需付出的努力进行合理估计,引导他们设置符合自身情况的完成目标[8],对复杂的任务进行分解,目标越明确越有利于学习任务的完成。当学生一步一步完成阶段性目标时,他们会明白学习成功并不是想象中那么难。

参考文献

[1]陈保华. 大学生学习拖延初探[D]. 华东师范大学,2007

[2]张燕, 谨朝霞. 大学生学业拖延及其干预[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9, 11(06): 39-41/45

[3]纪芳. 大学生拖延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J]. 社会心理科学, 2013, 28(01): 49-50

[4]马欣仪, 凌辉, 张建人, 熊恋, 李新利. 大学生拖延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1, 19(05): 675-680

[5]李培. 关于拖延心理的几个问题的研究综述[J]. 社会心理科学, 2013, 28(10): 7-10

[6]包翠秋,张志杰.拖延现象的相关研究[J]. 中国临床康复, 2006, 10(34): 129-132

拖延行为的心理学分析篇8

摘 要:如今,就业拖延行为在大学生群体中已成为普遍现象。拖延从根本上说并不是一个时间管理方面的问题,也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本文基于大学生就业拖延的问题,提出大学生就业拖延行为的现状、成因,并给予正确干预。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拖延 成因 干预

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是国计民生问题,更是家庭民生问题。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难以调节的结构性就业矛盾,部分大学生却表现出“随便你,无所谓”的拖延状态,错失了良好的就业机会,成为“就业漂族”。这不仅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同时也对高等教育的结果提出质疑。反思大学生就业拖延问题,分析大学生就业拖延成因,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消除就业中的消极情绪,促进其积极适应就业现状,提高就业质量。

一、大学生就业拖延行为的现状

1.不积极的就业心态

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在毕业年度的10月以后企业就会进入校园召开宣讲会,用人计划。一些毕业生虽然意识到要找工作,但是因为平时做事就比较拖沓,对于找工作这件事也不着急。在择业过程中,这些学生在企业为其提供的就业机会面前顾虑重重,在对自身没有准确定位、对行业环境没有调查了解的情况下,对工作充满恐惧和质疑,不愿主动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当招聘单位进校园后,他们不愿意试一试、看一看,更谈不上有针对性地制作简历、投递简历,主动推销自己,而是寄希望于父母的安排、学校催促甚至地方就业主管部门的安排,缺乏择业的主动积极性,依赖思想和拖延心理严重,使自己在就业过程中沦为“啃老族”或“蚁族”。

2.容易被分散的注意力

大学生临近毕业,很多事情碰到一起,如完成实习报告、毕业设计、备战各种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就业、择业等等,若没有做好职业规划,没有对社会环境做充分分析,极易进入瞎忙的状态:自我价值感下降,心情烦躁,对未来没有方向,学习与工作效率下降,出现失眠、焦虑等各种不适状况,心理上的无所适从必然导致行为上没有约束。在就业这一特殊任务如期而至时,学生会寻找各种理由逃避就业、拖延就业,而且一旦产生了这种拖延就业行为,就易形成恶性循环,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

二、大学生就业拖延行为的成因

1.对成功所需要的能力缺乏自信

现代大学生几乎都接受过传统的教育:幼儿园、九年义务教育、高中、大学教育。因为接触社会较少,在学校与社会交接过程中容易出现角色冲突,大学生虽然能够意识到这一点,但因为缩小差距需要付出一些努力,超出了他们所愿意承受的程度,而且即便努力了也可能达不到那样的要求。因此,他们的表现是,对人才竞争毫无兴趣,对于求得理想职位的渴望也颇为冷淡,给人留下缺乏信心的印象。

2.自我约束力较差

根据斯蒂尔的“自我约束缺乏”理论,自我约束力差是指一个人在计划与组织方面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注意力易分散和冲动。另外,人的本性是趋乐避苦的。因此,虽然很多大学生能够意识到要为就业早做准备,要及时了解就业信息,积极参加就业招聘会,但是当有其他更易于愉悦身心的事情出现时,学生就会禁不住干扰和诱惑,忘记了事件的轻重缓急,将就业准备工作和求职工作一直拖延下去。

3.目标和酬劳太高

接受传统教育的大学生依然存在“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他们觉得自己接受了高等教育,不愿意再下工厂、去基层,而是为自己制定了一个期待过高、不够现实的目标。就像是一个多年没有锻炼的女性想要在两周内改变自己的体型,一个不懂时间管理和学习技巧的大学新生希望自己在第一学期所有成绩都是优秀一样。结果使原本可以成为激发大学生动力的高标准成为阻碍他们付出努力的拦路虎,目标变成了问题,拖延也就成为了问题。

4.对就业能力分析不足

大部分毕业生能够认识到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但对于如何应对多元化的就业需求,提高自身能力,如何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位感到茫然。有调查显示,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有拖延状况的大学生占86.55%。因为没有制订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许多学生对自己定位不准确,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不知道自己能力的高低,在做职业选择时因为不知道应该如何抉择,抱着“下一个单位有可能更好”的心态,犹豫不决。

三、对大学生就业拖延行为的干预

1.调整就业心态,积极面对职场

心理学家斯蒂尔总结说:“我们更倾向于去追求那些令人愉快的和更可能取得效果的目标。”我们最容易在那些目前令人讨厌、将来回报遥不可及的事情上拖延。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正是因为离开了简单的校园环境,而自己希望的职业目标又难以实现,更焦虑自己求职会屡遭失败,都有逃避的冲动。因此,一方面要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确定适合的目标,做好职业角色转变,引导学生认识到起点的高低并不能决定未来的成功,只有敢出发,才会有未来。同时,学校应开设更多与职业相关的体验式、模拟式课程和活动,让学生在体验式学习中尽早了解职场生态,体会职场乐趣,帮助学生放下拖延的包袱,轻松步入职场。

2.增强学生的自我价值感

当一个人有充分的信心完成任务时,行动力就会相应地提高。同时,行动力又会进一步激发接受挑战、完成任务的信心。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面对未知的领域,在没有达到最终目标之前,他们认为自己是没有成就的,这表示说他们从一路上的进步中得不到满足,难怪他们会泄气。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班主任、辅导员应该承担起就业咨询与反馈的责任,对学生求职路上的努力与成绩给予认可、奖励,这样学生就会增强自我价值感,在达成目标之前,开始珍视和欣赏自己所做的事情,不仅不会拖延,反而会更加起劲。

3.帮助学生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

制订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能够增强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职业规划一定要建立在学生自我认知的基础之上,确定一个比较现实、能够达成,同时又容易衡量的目标。然后将目标细分成几个小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可以在一个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这样学生就可以顺风顺水,逐渐改掉就业拖延毛病。

4.开展针对就业拖延问题的团体辅导

对大学生就业拖延问题,高校应该采取从点到面的方法。既然就业拖延问题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学校的就业部门应该与心理咨询部门配合,资源共享,对大一新生进行就业拖延问题测试,建立档案,采取个体辅导与分类团体辅导的方式,跟踪调节,帮助学生摆脱就业拖延,及早为就业做好准备,提高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美]简·博客,莱诺拉·袁,蒋永强,陆正芳译.拖延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张敏.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拖延行为分析[J].太原科技,2009(2).

[3]楚翘,肖蓉,林倩.大学生拖延行为状况与特点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2010(8).

拖延行为的心理学分析篇9

[关键词] 专业认同感;学业拖延;相关

【中图分类号】 B8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4-014-2

一、前言

学业拖延是指学习者知道应该立即或按照计划执行,却自愿推迟,以致没能在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产生主观不适感的行为。学业拖延是大学生学习中的一种常见的现象,影响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多个方面。

专业认同感是指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同程度,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大学专业设置一个常见的现象是,有的专业是学校的重点专业或名牌专业,这些专业往往能够得到大部分学生的认同,也是大部分学生专业选择的目标,这些专业的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的专业认同感;而有的专业却是新兴专业,设置较晚,且实力较弱,这些专业往往不能得到大部分学生的认同,只有较少的学生会选择这些专业,甚至部分学生被调剂到该专业,这些专业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认同感较差,即本专业受到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认同感程度。

基于上述内容,本文考察如下问题:1、大学生专业认同感现状;2、大学生学业拖延行为的现状;3、大学生专业认同感和学业拖延的关系。从专业认同感角度提出改善学业拖延的方法。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本研究以某大学四个专业的学生为被试,每个专业各抽取两个班的学生,共400人。发放400份问卷,剔除不合格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299份,有效回收率为74.75%。有效问卷中,男生94人,女生205人,金融系89人,会计系87人,劳经系56人,应数系67人。在该大学中,金融系和会计系是重点专业,而劳经系和应数系是新兴专业。

(二)研究工具

1.学业拖延量表

采用Laura J.Solomon&Esther和D.Rothblum(1984)共同编制的PASS(学业拖延)量表,其中包括撰写学期论文,复习迎考,完成老师布置的实验任务,学业上的行政事务:填表格、选课、登记注册等,列席性事务:辅导员(班主任)开会、与老师见面等5部分内容,共15个条目,该量表的信度为0.832。计分方法为每一部分的前两题相加得到的分数为该被试的拖延总分,最低分为10分,最高分为50分。其中10-20分为低拖延,20-40分为中拖延,40-50分为高拖延。

2.专业认同感量表

根据古南辉对专业认同感与图书馆学教育的关系以及李国珍对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感调查的研究,结合被试所在学院的实际情况,整合成专业认同感量表,包括对所读大学、专业的满意程度,在学习本专业时的状态,以及本专业对自身影响等4部分内容,共18个条目。量表信度为0.778。计分方法:其中,专业认同感总分为各题得分的加总,最低分为18分,最高分为90分;专业满意度总分为量表中第16、18、19、21题加总得分,最低分为4分,最高分为20分,其中4-8分为低认同,8-16分为中认同,16-20分为高认同;专业认识总分为量表中第22、23、24、25、26、27、28、29题加总得分,最低分为8分,最高分为40分。

三、结果分析

(一)专业认同感及学业拖延现状

研究表明,现今的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普遍为中低程度。其中,专业满意部分的平均得分金融系为12.82,会计系为12.69,劳经系为13.21,应数系为11.23,相对来说,应数系的学生较其他专业学生认同感低,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比较不认同自己所学的专业。

从总体上看,各系学生的学业拖延程度均不算太高,处于中度水平,金融系为26.11,会计系为26.52,劳经系为26.50,应数系为28.34,相比之下,应数系的拖延情况较其他系别稍显严重一些,只有一小部分为低拖延。

(二)专业认同感与学业拖延的相关分析

为了考察专业认同感与学业拖延的关系,对专业认同感量表中的专业认同感总分、专业满意总分以及专业认识总分分别与学业拖延的总分及其各维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1)专业认同感总分与复习迎考、完成老师布置的实验任务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与学业上的行政事务、列席性事务存在较显著相关,撰写学期论文不存在显著相关;(2)专业满意度总分与复习迎考、完成老师布置的实验任务存在较显著相关,与撰写学期论文、学业上的行政事务、列席性事务不存在显著相关;(3)专业认识总分与复习迎考存在较显著相关,与撰写学期论文、完成老师布置的实验任务、学业上的行政事务、列席性事务不存在显著影响;(4)专业认同感总分与学业拖延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专业满意总分与学业拖延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而专业认识总分与学业拖延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负相关。

(三)系别、专业认同感、专业满意度与专业认识总分对学业拖延的预测作用分析

以系别、专业认同感、专业满意以及专业认识为自变量,学业拖延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总体来说回归模型对学业拖延的预测效果均比较好。其中,(1)系别的多重测定系数R2=0.017,表明约有1.7%的学业拖延可以用模型解释,y=23.758+0.749*x,从相关分析结果(t=2.260)可以看出系别对学业拖延有正向预测作用,从方差分析结果(F=5.107,sig=0.025)可以看出系别预测学业拖延的模型与数据拟合度非常好;(2)专业认同的多重测定系数R2=0.039,表明约有3.9%的学业拖延可以用模型解释,y=34.433-0.152*x,从相关分析结果(t=-3.417)可以看出专业认同感对学业拖延有负向预测作用,从方差分析结果(F=11.678,sig=0.001)可以看出专业认同感预测学业拖延的模型与数据拟合度非常好;(3)专业满意的多重测定系数R2=0.021,表明约有2.1%的学业拖延可以用模型解释,y=22.253-0.300*x,从相关分析结果(t=-2.480)可以看出专业满意对学业拖延有负向预测作用,从方差分析结果(F=6.152,sig=0.014)可以看出专业满意预测学业拖延的模型与数据拟合度非常好;(4)专业认识多重测定系数R2=0.014,表明约有1.4%的学业拖延可以用模型解释,y=29.361-0.149*x,从相关分析结果(t=-2.064)可以看出专业认识对学业拖延有负向预测作用,从方差分析结果(F=4.259,sig=0.040)可以看出专业认识预测学业拖延的模型与数据拟合度非常好。

四、结论

(一)系别对大学生专业认同感和学业拖延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系别影响专业认同感,新兴专业中,学生的专业认同感较低;而重点专业中,学生的认同感较高。这和前人研究结果较为一致。李国珍等人对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研究发现,自愿选择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愿意再次选择本专业的要比其他情况的多,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兴趣被培养起来的学生认同感会更高。古南辉在研究中也发现,专业认同感、专业吸引度和专业期望值都是大一的新生最高,所以说大一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可塑性是非常强的,在形成专业意识之前进行引导,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学校在新生入学时,应对学生进行专业认同感强化训练,可以以讲座的形式进行;或者通过不明显界定名牌专业与边缘专业,提升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的归属感。另外,学生也比较关注自己所学专业能否顺利找到合适的工作,所以在学生未清楚了解自己专业之前,学校应该也有义务告知学生该专业的就业前景,并以鲜明的数据呈现就业是否可观。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系别影响学业拖延程度,新兴专业中,学生的学业拖延程度较高;而重点专业中,学生的学业拖延程度较低。从总体上看,各系学生的学业拖延程度均不算太高,处于中度水平,而在撰写学期论文、复习迎考、完成老师布置的实验任务、列席性事务、学业上的行政事务等方面,大部分学生存在着较高的拖延程度。本研究和前人研究(王娟硕士论文)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在日常的教育中,应该针对拖延性较高的行为对学生进行行为改进及教育。

(二)大学生专业认同感与学业拖延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中发现,专业认同感与学业拖延总分,以及不同类型的学业拖延之间呈显著相关,对复习迎考的相关性表现最为显著,专业认同感总分、专业满意总分以及专业认识总分与学业拖延的皮尔逊积差相关系数也显示专业认同感总分、专业满意总分以及专业认识总分与学业拖延都是呈负相关的,从而可知,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复习迎考的拖延程度,若学生表现为高认同感,则在复习迎考上的拖延程度表现为低拖延。因而提高学生专业认同感也可以减少其在撰写学期论文、复习迎考、完成老师布置的实验任务、列席性事务、学业上的行政事务上的拖延现象。这说明,若学生对就读的学校满意程度较高,则拖延相对较低,所以学生在高考后填报志愿时,应选择自己喜欢的、满意的学校,并且在选择专业时,应选择自己相对了解的,喜欢的专业,因为被调配的专业也许学生完全不了解,也不喜欢,从而影响了学生的满意程度,进而引发高学业拖延的现象。即使很不幸的被调剂了,学生也应该培养自己对所学专业的兴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专业的高认同感可以帮助自己在学业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王灵芝.中学生学业拖延现状的调查研究[J].文教资料,2007.

[2]李国珍.徐乃斌,雷明珠.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对本专业认同感的状况调查-以武汉市为例[J].社会工作,2008.

[3]王娟.大学生与硕士研究生拖延行为的比较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拖延行为的心理学分析篇10

拖延行为作为一种不良的生活习惯在人群中是十分普遍的,同样也存在于我国的大学生群体中。他们刚从高中高强度、高压力的生活中脱离出来,走进自主且更多自由空间的大学生活,这种环境更易成为拖延行为的温床,所以应该对大学生的拖延行为给予足够的重视。大学生的拖延行为可表现在学业、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等多个方面,并对其心理、日常生活和学习带来很多的不良影响。

二、大学生拖延行为形成的原因

(一)主观原因

1.自我控制能力不足。自我控制能力指的是个体对于外界诱惑的抵抗能力,要求一个人能够按照理智判断行事,克服追求一时情感满足的本能愿望,尤其是在面对干扰和诱惑的时候,还能够控制自身的行为,做该做的事情。自我控制能力与拖延之间呈负相关,自我控制能力低的大学生更容易产生拖延行为,主要有两种表现:一种是遇事就拖延,形成习惯性拖延;另一种则是自我设限,即面对可能到来的失败威胁,有意为自己设置实现目标的障碍,达到保护自我价值,防止心里受伤的目的。

2.个性特征原因。个性特征是指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特点。个性特征的形成与环境、教育、社会和遗传因素有着密切联系。一个人的个性特征对其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有很大的影响,其中低自尊、低尽责性、“反抗”情绪、完美主义、懒惰都是造成大学生拖延行为产生的个性特征原因。

3.角色冲突。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学习者的同时,他们还花费相当多的时间来构筑人际关系,在人际交往中扮演着各种角色。他们的人际角色和学习者角色之间有时会存在冲突,例如,学生可能遇到复习备考与参加朋友聚会之间的冲突,如果选择参加聚会,就难以维持最初的学习目标,导致复习活动的推迟。

在学习者和人际角色中具有自我决定能力的学生,能够灵活的处理这样的冲突。反之,如果他们的人际交往和学习活动受外部调节控制,缺乏自我决定的能力和机会,就很容易产生角色冲突,可能会导致拖延行为的产生。

(二)客观原因

1.家庭父母教养方式。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大学生拖延行为产生的最早影响因素。有研究表明父母如果采用惩罚严厉、拒绝、否认等消极的教养方式,而非情感、温暖、理解这类积极的教养方式,那么对于经常受到严厉惩罚或者拒绝、否认、冷淡不理解的孩子来说,直接的反抗太过冒险,他们更倾向于通过拖延行为来间接违抗父母的命令,期望以此来逃避严厉的惩罚或否认,进而保护自身。

2.学校管理与引导不足。第一,在学生刚入校期间内,学生因为刚刚脱离紧张封闭的高中生活,初到大学各项事务均有自己掌控,拖延行为就已经开始萌芽。高校通常会在入学初期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军训,规范学生的作息时间和行为习惯,但是缺少应对拖延行为的讲解。而且近年来很多高校将军训放在第二个学期进行,使大学生缺少了一个缓冲过渡期。第二,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每年的课业情况也发生着和大的变化,而在这一期间,大二学年无疑是一个转折点,是拖延行为从低到高的迅速转折期。在这一学年,课业量以及专业深度都有所增加,但是老师对课业的监督检查却在减少,这两点导致了学生的拖延程度大大增加。

3.任务特征原因

(1)难度。大学阶段影响学生拖延行为比较重要的客观原因是任务的难度,因为大学生活的自主和自由给了学生逃避困难任务的可能性和余地。当学生面对一项困难任务时,更倾向于从当前利益出发选择逃避,以此来减轻自己压力和焦虑感。

(2)重要性。任务的重要性是个体决定是否要将其完成的必要前提,因为现实中存在一些无关任务,对于这些无关任务当然可以忽略不计,相比之下,必须要完成的任务给予人压力感和紧迫感。因为人的本性是趋乐避苦的,当人们不能回避这样的任务时,他们便会尽量去延迟,将必须要完成的、有压迫感的任务推迟完成,以期在任务完成前期拥有些许的轻松。

(3)喜好程度。个体对任务的喜好程度往往是其拖延行为的有力预测因子,拖延并不是无所事事,而是个体在众多可供选择的活动和行为中选择了某一项而延迟了其他活动,而个体对任务的喜好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这种选择。人们对任务的一种兴趣程度,若个体对所从事的活动感兴趣则通常会表现出积极主动的行为,但若任务本身比较枯燥乏味且个体又缺乏兴趣,则会表现出更多的拖延行为。

参考文献:

[1]纪芳.大学生拖延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J].社会心理科学,2013,(1):49-51.

[2]徐爱红,徐梦吟.大学生拖延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3(23).

[3]曾月秀.大学生专业认同感与学业拖延的相关研究[J].理论前沿,2013,(4):14-15.

[4]王秀芳,刘朝晖.大学生就业拖延的现状及原因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

[5]甘良梅,余嘉元.大学生学业拖延现状及原因[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