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十篇

时间:2023-09-26 18:28:03

城乡供排水一体化

城乡供排水一体化篇1

绵竹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是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市,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县重点县。2016年6月14日,绵竹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与博川水务投资有限公司正式签订了“绵竹市城乡供排水一体化PPP项目合同”,标志着绵竹市城乡供排水一体化PPP项目正式落地。此次签约的绵竹市城乡供排水一体化PPP项目总投资约5.65亿元,设计污水和供水日处理能力18.23万吨。

“城乡一体化的好处,在于实现管理变为一个主体实施,在整个管理的协同上,包括成本的降低上具有很大的好处。”这种方式可以解决长期以来,四川省农村饮水和污水处理单打独斗的问题,博川水务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顺这样表述。

该项目率先在全省水务行业提出城市与乡镇、供水与排水、存量与增量“三个一体化”的操作思路,实现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的新模式,成为水务PPP项目的新标杆。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是四川省PPP引导基金参股的首个PPP项目。该项目实施后将成为四川省城乡供排水一体化示范项目,今后将逐步在四川全省推开。

项目背景

四川省内最低水费价格 绵竹水厂运营困难

绵竹市有城市供水厂5座,由绵竹市供排水公司运营。目前基本能实现自收自支,每年制水量在3.5万吨~4万吨/日,售水量约在2.2万吨/日,漏损率在43%左右,漏损率偏高。绵竹市居民水价1.2元/吨,为目前四川省内最低水费价格。绵竹市乡镇供水厂22座,由绵竹市水务局委托各乡镇运营。目前乡镇供水厂每年制水量在2.3万吨/日,实际售水量在1.1万吨/日,漏损率超过50%,漏损率较高。绵竹市乡镇供水由乡镇人民政府直管的有4处,由村集体管理的有6处,承包或委托经营管理的有11处。各供水厂(站)通过简易听证会,制定区域内供水价格,执行水价从0.8元/吨到2元/吨不等,水价不统一。

据当地水务局统计报表显示,绵竹市各乡镇供水厂(站)运营较为困难,绝大多数乡镇供水厂(站)处于亏损状态。由于乡镇运营困难,部分水厂存在水质不达标的情况,造成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乡镇供水厂管网长度约2100公里,管网长期无专人管理,存在私拉乱接现状,也是漏损率较高的主要原因。

2015年6月,绵竹市正式出台《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建立了“三条红线”目标控制指标和责任落实制度,公布了绵竹市用水总量、用水效率、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控制目标等。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了“三条红线”。一是确立了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至2030年,绵竹年用水总量控制在3.03亿立方米以内。二是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到2030年,用水效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27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以上。第三条“红线”则是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到2030年主要污染物入河湖总量控制在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范围之内,同时,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

项目概况

总投资约5.65亿元 3~4年建成

基于此背景,绵竹市政府提出构建绵竹市城乡供排水一体化项目。基本思路是整合现有供排水资源体系,统一规划立项,采用PPP模式运营,提高城乡供排水的系统性、协调性、共享性与经济性。

绵竹市城乡供排水一体化PPP项目的实施机构为绵竹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民营资本方为博川水务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博川水务”)。项目总投资约5.65亿元,其中:存量资产评估价值3.5亿元,涉及22座乡镇供水厂、5座城区供水厂、5座乡镇已建污水处理厂和1座园区已建污水处理厂,拟采用TOT方式(转让―经营―移交)运作;拟新建项目投资约2.15亿元,涉及新建13座乡镇污水处理厂、3座园区污水处理厂、1座乡镇供水厂,拟采用BOT方式(建设―运营―移交)运作;存量项目中设备老化、管网漏损、管线连接不合理的资产拟由社会资本进行更新改造,采用ROT方式(改建―运营―移交)运作。项目总投资中资本金比例约50%,其中:政府指定机构出资占比10%,社会资本出资占比90%;总投资中另一个50%拟通过融资渠道解决。 绵竹城乡供排水一体化效果图

绵竹市财政局组织并聘请来自项目管理、行业、财政、金融、工程技术、风险管理、法律领域8位专家形成专家组评价意见。专家组建议应有计划对项目规模进行整合。在融资方面,项目投资总额5.56亿元,其中10%由政府平台公司出资入股,社会资本股本金占比90%;拟贷款比例50%,约2.8亿元。“本项目涉及多个子项目,需要考虑到每一个子项目的可融资性差异,进行均衡,让每个PPP项目都具有一定的可融资性,最终实现整个项目的可融资。”中国水环境集团四川公司总经理王东尔建议。

根据专家测算,政府不仅通过与社会资本合作实现了3.5亿元存量收益,每年还可通过项目公司实现对其他基础设施工程的投资。同时,本项目政府可行性缺口补助平均每年支付4763万元,支出峰值出现在2020年,金额为7735.8万元,年度财政支出占比控制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2.5%以内,未突破财政部提出的每一年度全部PPP项目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应当不超过10%的要求,并随着绵竹市年公共预算支出基数增长,PPP项目占比会进一步降低,财政承受能力论证通过。

示范项目亮点

四川省PPP引导基金参股首个PPP项目

目前,绵竹市各乡镇普遍缺乏污水处理设施,水体恶化,居民用水水质得不到有效保障,水务部门亦多次接到群众上访反映,整治呼声日渐强烈。经测算,此次供排水一体化项目中新建污水处理厂项目全部建成和正常运行后,可削减化学需氧量3590.54吨,氨氮374.45吨,能有效改善水体缺氧状态,遏制水体富营养化和底泥沉积等问题,起到控制污染扩散,整治黑臭的治理效果。

城乡供排水一体化模式,是未来水务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在经济发展较快、城市化率较高的沿海地区已经广泛开展,如博川水务的参股股东――苏伊士中法水务公司,在江苏常熟市实施的全域供排水一体化项目就非常成功,获得政府和用户的一致好评。

城乡供排水一体化篇2

关键字:城乡一体化,市政基础设施规划,陕西省

近五年来,陕西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全省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累690.42亿元,是上一个五年的近5倍。但陕西省处于国家的西部地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相对落后,因此在国家大力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阶段,如何实现市政基础设施达到城乡一体化,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基础显得尤为重要。

1城乡一体化市政基础设施必要性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的目标,要求加快编制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的步伐。省政府根据《加快县域城镇化发展纲要》精神,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统一部署,2011年要完成全省83个县(市)的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2010年全省70%的县要完成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编制。

市政基础设施作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和基础条件,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硬件环境,是城乡关系中各种网络要素流的依托与保障,它保障城乡生产、生活等各项社会活动正常运行。城乡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水平不仅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是民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之一。城乡市政基础设施统筹规划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必不缺少的重要环节,目前却缺乏系统的理论依据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撑。各地规划编制内容与规划编制依据存在巨大差距,村镇设施规划标准与城市规划标准差距尤其突出,如何实现城乡市政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是关键所在。

2陕西省城乡一体化市政基础设施规划思路

城乡市政基础设施一体化并不意味着通过规划使得镇乡、村庄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城市的水平相当,而是找到合适农村市政基础设施的标准和模式,在其经济社会水平下让人民拥有与其对应的市政基础设施发展平台。

陕西省城乡一体化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应遵循《陕西省城镇体系规划》及相关的上位规划对其宏观层面的总体调控原则,参考《陕西省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编制办法》中市政基础设施规划需建设的内容,着重于城镇与乡村市政基础设施如何实现一体化发展,全面的考虑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的选择类型、规划中量的标准调控、指标大小、规划方法等内容。做到资源有效的配置与共享,对县镇及乡、村庄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做具体合宜的安排,成为城市规划、镇、乡及村庄规划的有效参考对象。努力对不同的性质的区域采取不同的措施去实现共同的目的,就是使不管是城镇的居民或是乡村的居民都能享用市政基础设施给他们带去的生活生产上的便利和益处,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支撑基础。

3陕西省城乡一体化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原则

城乡市政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涉及的专项、等级、内容多元化,需要调节不同空间层次、不同部门、不同专业领域的内容,因此在规划过程中需要贯彻以调整城乡协调发展为重点,建立一个持续协调发展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平台,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健康发展需要遵守的原则是:

1、因地制宜原则,一方面要参考陕西省上位规划对市政基础设施在大层面上的规划安排,另一方面也要符合当地发展实际情况,符合城镇发展及乡、村庄发展的特点,使规划具有可行性。

2、城乡互动发展原则,既要提高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水平,充分发挥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又要促进农村基础设施的设施发展进度,为农村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发展平台,实现城镇和乡村两者之间双向互动发展。

3、区域空间整体协调发展原则,市政基础设施中电力、电信网络规划、防灾、生态建设等好多部分都需要从区域空间来整体规划协调,这不同类型空间开局必然存在矛盾,因此以区域整体观念来协调各个类型的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及市政基础设施与城市建设之间的矛盾,既有利于城乡之间协调发展,也避免了重复建设。

4、以人为本、综合发展原则,城乡市政基础设施一体化是以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民的生活水平为宗旨,努力缩小城乡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差距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城乡市政基础设施综合发展原则,使得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布局有利于提高居民生活生产质量,有利于创造具有公平公正的社会发展物质支撑基础,合理布局,节约有限的资源。

4陕西省城乡一体化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内容

由于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规划还处于摸索阶段,因此在探讨市政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规划应涵盖的内容,在以往的市政基础设施的内容进行了分类概括,分为水系统、能源信息系统、安全防灾系统、生态环境系统四个部分,水系统就包括水资源开发利用、水源保护、城镇的给排水系统、农村的安全饮水工程等方面内容,能源信息系统涵盖县域整个电力、电信网络设施建设、城镇供热、燃气供应设施规划建设及农村因地制宜的方式选取。安全防灾系统是从整个县域来研究防洪、防震、消防、地质灾害及人防建设应采用的措施与方法。生态环境系统主要包括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及环境卫生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1、 城乡水系统规划

1.分析现状(了解现状水资源情况、供水设施建设情况等) 2.城乡供水规划(城乡给水水源规划、城乡给水工程规划、水资源开发利用策略) 3.城乡排水规划(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城乡排水设施系统建设等)

2、城乡能源信息系统规划

1.分析现状(调查现状气、电、暖、信息系统建设规划情况) 2.城乡电信网络规划(城乡电信设施规划、邮政设施规划及广播电视网络) 3.城乡电力规划(城乡用电量预测、城乡电网规划、新能源供电选择)4.城乡供热规划

(城乡供热方式选择、供热热源建设、供热设施规划)5.城乡燃气规划(城乡燃气发展目标、气源规划、燃气设施规划)

3、城乡安全防灾系统规划

1.城乡防洪规划(城乡防洪标准设定、防洪工程规划、水库治理等) 2.

城乡防震规划(城乡地震设防标准确定、应急抗震救灾系统规划等) 3.城乡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城乡地质现状调查、基本对策规划) 4.城乡消防规划(

消防设施系统规划、消防指挥体系建设等) 5.城乡人防规划(人防设施建设规划、确立基本原则)

4、城乡生态环境系统规划

1.城乡生态规划原则2.城乡生态规划目标3.城乡生态功能区划

4.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城乡供排水一体化篇3

【关键词】节能环保;规划设计;给排水;高层次发展

1 引言

对于城乡来说城乡市政给排水工程是城乡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城乡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对于城乡居民生活意义重大。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城乡建设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倡环保节能的理念,这要求城乡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必须从多个层面认真思考与研究,以寻求城乡未来给排水的高层次发展。

2 从多个层次分析城乡给排水的规划与设计

城乡给水系统主要体现在水源及其保护,区域水资源平衡及区域供水规划;城乡排水系统可以分为污水排水、雨水排水这两类。如果两种系统合用一套管路系统排水,就称为合流排水体制;如果两种系统各用一套管路系统排水,就称为分流制排水体制。

2.1 对城乡而言,在规划污水排水系统 室外污水排水系统主要由管道、泵站、出水口等部分组成,根据实际情况还会设置局部污水处理构筑物,以减少大量雨水带来的困扰和灾害。而这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及时排除或滞蓄雨水的问题。过去排涝标准三天暴雨三天排完或24小时暴雨24小时排完,针对的是郊区和农田,这种标准是无法适应现代城乡的发展要求的。

进行防洪排洪规划时,应充分考虑排洪与排水重现期标准衔接问题。排洪规划重现期应根据城乡重要性以及排洪流域面积的大小因素综合考量后确定。选用暴雨样本是年超大值法,排洪措施:排洪措施主要有地面全抬高方案和雨水泵加滞洪区方案。对于山区,考虑到内洪来得快、退得快,设置雨水泵站效益不大,宜采用全抬高方案,但同时也要考虑现状村庄过渡,可设置局部的抽排设施。

2.2 随着城乡人口数目的扩大,变频供水设备被大量使用。高峰供水量增大,从而相应加大水厂供水规模。城市供水系数应考虑设置对置水塔或高位水池的方式来降低日变化系数。同时给水系统规划道路管线综合时应有给水管位预留、给水管径合理设计。

雨水系统规划设计应与城市防洪排涝规划和城市竖向规划相结合,,雨水系统要进行必要的压力流校核,同时与竖向标高相协调,避免在重现期P=1时,雨水溢水路面的情况发生。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省略

目前国家强调水的循环再用,要从“污染控制”向“水生态修复和恢复”转变,因此污水厂处理后污水的排放以就近向可作为中水回用的途径或可向内河排放作景观用水为宜。而环境影响评价常以事故排放为由,建议将处理后的污水向外江心排放,两者矛盾如何协调值得进一步讨论。

2.3 污水处理集中与分散的讨论

一段时期以来,我国污水处理业界比较推崇污水集中处理,其理由是污水厂规模经营,效率高,污水厂运营成本低,处理出水水质有保证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缺点也逐步暴露出来,过度集中污水处理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巨额管网投资(越下游管径越大,投资巨增);二是运营的高能耗(中途提升泵站多,能耗大);三是无法进行中水就近利用。对此,很多污水采用BOT形式营建,为污水适度分散处理提供了方便。集中和分散相结合地进行污水处理是区域污水处理发展的方向。

3 城乡污水设计规划

工业或住宅小区污水排放设计,一座或几座建筑物给排水消防设计,一座污水厂设计,一条道路给排水设计等,它是将理想变为现实最直接的环节。一方面城市建设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具体新课题,必须采用新办法、新材料、新产品去解决;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不断创新,具体规划设计必须符合节能省地建设新理念。

3.1 污水处理新技术的发展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而言,采用延时曝气这种高资源占用(材料、土地)和高能源消耗低负荷工艺,以耗能方式取得污泥稳定的工艺是不适合中国国情的,从生活污水反应器发展趋势看是从活性污泥工艺和生物膜反应器向高效的移动床和流化床发展。

最近国内尝试使用一种高效载体生物强化A/O工艺,它是在A/O反应池的好氧池末端投加活性硅藻土,同时好氧硝化液和沉淀污泥回流至缺氧池,利用硅藻土的高效载体生物作用(流化床)和吸附,混凝及过滤等物化作用,实现生物脱N和物化除P,较好地解决了纯生物或纯化学污水工艺中脱N与除P相互矛盾的问题。

3.2 污水管道设计中新管材的推广

在给排水工程中推广PCCP管、PVC-u管、PE管、聚丙烯(PP)等新型塑料复合管材,符合国家以塑代钢政策。同时管道摩阻小、排水量大、重量轻、施工方便,受到业主及施工方一致欢迎。但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应注意施工造成管道变形超标的问题,应确保管道两侧回填土的回填质量,必须分层夯实,使其密实度能够达到95%以上。

3.3 雨水管道设计新思路

在缺水地区或地下水较深区域,尽量使雨水不排人下水道,尽量通过设计施工,将雨水渗透或截留。一则可以减少排水负荷,减少雨水管道投资;二则增加地下水补给,涵养地下水,进行水生态修复。另外,也可以设置雨水贮水池截留雨水作中水使用,但这要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譬如地下水位高,下雨后地面充分湿润,地下径流很大,就不宜采用渗透法。

4 结语

绿色环保节能已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从全局和系统的角度加上创新的思维,运用创新技术来优化设计现代城市市政工程给排水系统、污水处理系统、消防水系统等市政公用设施,这应该是每位市政给排水工作者努力实现的目标。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城乡供排水一体化篇4

【关键词】金融排斥 城乡二元性 研究 农村 影响

一、引言

金融排斥(Financial Exclusion)是金融地理学上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始于1997 年,是国外政府部门金融管理部门优先考察的议题。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层面来分析:1.城乡金融排斥程度的时空差别。2.城乡金融排斥二元性的影响因素。本文试图通过模糊曲线法来明确各要素的重要性,突出其在金融复杂系统中的相关作用及关系。3.从城乡金融地域系统的空间联系去探讨减少金融排斥二元性的方法。

二、模型构建与变量选择

(一)金融排斥城乡二元性的客观表现

省区平均意义水平上的金融排斥程度差别说明了农村地区金融发展落后,我国各省区的金融发展中,城乡失调严重。省区与农村区域的金融排斥程度明显,如山西省城乡金融排斥程度对比,农村排名第8,而全省区的金融排斥排名为21;西部地区除四川、内蒙古的单项指标位居前列以外,其他各省份的城乡金融排斥都较为明显。总体来讲,我国大部分省份城乡金融排斥倾向于二元性发展,全国23 个省份金融排斥二元性的程度水平偏高。以中西部省份最为明显,制约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二)模型构建与变量选择

1.理论分析。对金融排斥来说,必须综合考虑需求引致、供给诱导及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因素。需求引致是指由金融需求主体的一些特征带来的排斥现象,包括收入、年龄、教育等。供给诱导是指影响金融机构资金供给的相关因素,包括产品多样性、金融基础设施等。金融排斥的社会诱发因素主要有:人口统计变化、市场化程度等。需求、供给、社会这三方面因素相互制约和影响。如提高技术水平,收入上去了,对先进金融产品的需求也会增加,排斥程度就会降低。引起金融排斥的因素较为复杂,关系密切,除了用传统的计量工具外,还可利用模糊曲线来检验各要素的贡献弹性。我国城乡金融二元结构体系运行特征不一,要保证城乡空间系统的可比性,必须综合考虑影响城乡金融排斥的各方面要素。此外,还可以通过模型构建来分析城乡金融二元化结构的变化趋势。

2.诱因选择与处理。(1)收入是金融排斥的重要要素,在其他控制变量均衡的情况下,收入越低,金融排斥的可能性越大。(2)就业状况。就业水平的高低会使金融排斥程度发生很大变化。(3)技术水平。尤其是手机技术在乡镇的普及,将有助于居民接受主流金融服务。(4)教育,也叫金融教养,金融教育程度越深,其金融排斥性越小。(5)GDP 增长率。它是城乡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优劣的表现形式。(6)财政支持力度。政府对城乡经济的支持力度不同,城乡金融二元化程度也会不同。

三、实证结果与检验

(一)计量分析

农村金融排斥与收入、技术、教育等负相关,与年龄正相关,且回归系数多为1%以上。城市金融排斥与收入明显负相关,回归系数多在1%水平上。与农村金融排斥的影响要素不一样,城市的就业率、技术及教育对其排斥程度也不同。比如技术,在我国,技术能够推动农村金融发展,但其对城市的金融发展影响较小。这是因为城市的电话、网络普及率偏高,对金融排斥的影响度低。而提高农村信息技术,农业的科技化程度也会上去,农产品融资渠道也会拓展开来,农民收入会增加,金融排斥会降低;另一方面是因为城乡金融体系较为复杂,金融排斥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而传统的线性分析方法则只反映其内在关系与作用过程。

(二)模糊曲线检验结果

模糊曲线分析法是由诺斯―阿拉姆斯实验室最新开发的极具价值的统计方法。它能够压缩输入数据的维度,找出影响产出变量的重要因素。

(三) 城乡联动的变系数模型检验

城乡经济二元结构以及城乡金融地域系统处于割裂状态中,很多学者不重视城乡空间联系。城市金融发展可扩散到农村金融,通过实物渠道及资金渠道拉动农村经济、金融增长,两者存在一定的互补效应。所以,减少金融排斥的城乡二元性,可统筹城乡金融,加大农业金融投入力度,切实满足农村居民的基本需求。

四、结论与建议

(一)城乡金融系统的运行特征与模式不同,所以即使是诱因相同,其作用机制也不一样,解决城乡金融排斥的切入点也不一样。

(二)从城乡统筹角度出发,充分利用城市金融的扩散力,减少城乡金融的二元化。可增加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提高其金融产业成长水平,最终实现城乡金融地域系统和谐发展。鼓励在农村地区设立金融机构分支机构,实现城乡金融合作、信息共享等,实现城乡金融网络多样化联通。针对那些发展落后的农村地区,可建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政府亦可给予相应的政策性金融支持。

(三)金融排斥分为消极和积极两种,政府要干预的是消极的金融排斥。

(四)培育大型农业企业。这样一来,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从而减少金融排斥,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如培育优势、特色农产品,如河南的大蒜基地等,并给与资金支持。信贷流程方面,可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也可在传统银行设立农业服务绿色通道,满足农业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进而推动金融包容的稳步发展。

五、结语

金融排斥的城乡二元性程度差距明显,要减少这种金融排斥,必须分析引起排斥的关键因素,采取有效方式,统筹城乡金融发展,从而满足社会对金融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城乡供排水一体化篇5

关键词: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服务;创新;责任

引言

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的实施在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城乡水资源得到优化方面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提高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服务是提高和完善城乡经济发展的必要途径,对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服务不断进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1 陕西省水资源情况概述

1.1 水资源方面存在的缺陷

依据国家对水资源利用的标准划分陕西省属于极度缺水区域,同时陕西又是一个大省,人均水资源的占有量极低。而且在陕西省的水资源情况方面又存在缺陷:(1)可用水资源总量少,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特别低;(2)在时间分布方面变化比较大,年内的降雨量并不均匀,大约有70%以上的降雨出现在夏季的7-9月份,春季和秋季降雨量不足50%,冬季最少降水量大约只在2%-3%。夏季若降雨量比较集中,很容易出现洪涝灾害,若没有降雨时则容易出现高温干旱的情况;秋季时若有持续的连绵大雨出现很容易出现溃涝灾害;冬季和春季很少出现降雨,干旱现象频频出现。整年的降水量参差不齐,悬殊过大。因此出现各个地域持续干旱、洪涝或者旱涝持续交替的现象的主要因素;(3)陕西省榆林市的水资源主要以黄河水系供应,水流域面积超过了100km2,水资源的总量大约为40.84亿平方米,其中自产的水资源为30%以上,占据总水量的80%左右。但在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上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写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当地经济的发展;(4)地下水资源开采过于严重,关中地区对地下水的开采已达到了90%以上,有部分地区严重超采水资源,造成了当地地下水位迅速下降,严重的出现地沉的现象。

1.2 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的作用

城镇中人口比较集中,用水量也相对比较多,城镇规模的扩大、人口增长以及人民生活水平和用水程度的提高等都是影响城镇居民用水量增加的因素。城镇居民的用水量多少以及用水的规律严重影响到供水方式的形成。建立有效的供水措施和方式有助于对水资源管理的加强,进行优化配置,进而达到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目的。对水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以及集中供水为农村使用自来水造就了有力的条件,结束了以前家家户户担水、挑水用的情况,村民不用再喝不卫生也不安全的水资源。自从实施了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措施,使村与村、乡与乡有了连接,没有了界线,互相合作广泛的吸收资金,想方设法进行水资源的开采并进行有效管理,水量充足,供水得到了保障,方便了人们用水,水费的收取到位率明显有了提高。

2 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服务的路径

2.1 以合适的路径进行创新

在我国已经有很多省市在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方面开创了新路径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可以引以为鉴。比如:位于浙江省宁绍平原东端的宁波市,为了使水资源得以合理的利用、使城乡居民的生活得到改善、促进农村和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推出了“五水共治”工程。其中“五水”包括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共水、抓节水,将这五水进行一手抓,可以说是一石多鸟的措施,不但使投资得到了扩大还使环境得到了保护和优化。榆林市在进行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中根据自身的情况不妨借鉴相关措施。

2.2 各区域进行供水系统联网管理与经营管理一体化的构建

联网管理主要包括两大部分机:对供水管线和污水收集管线的辐射。供水管线主要指在经济技术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城市的公共供水工程逐步向周边的县、城乡、村进行辐射,县域的公共供水工程向周边的乡、村进行管线的辐射,乡镇的公共供水工程可以向周边村进行管线的辐射,以达到提高公共供水覆盖率的目的。同时,对污水进行收集的管线要随着供水管道的延伸而延伸。进而对经济技术进行比较,对污水进行集中的回收以及污水处理与回收利用一体化作用,进而使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物质基础的奠定得到实现。

从经营方面来说,为了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组织保障,可以通过供水协会进行省、市、县以及乡的相应组织来完成。供水协会可以是省、市、县或者乡村供水协会,供水协会可以以股份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出现,但是大部分股份需要由地方政府掌握。协会的运行依靠收取的水费维持,保持协会的收支平衡,不能以赢利为目的。在经营过程中,小的供水协会慢慢加入到较大的供水协会中进行统一管理,不但可以保证水量和水质,还对乡村供水协会中不可预期的种种风险进行化解。为实现城乡的供水一体化进行了风险的化解和经济的运行提供了有效的组织保障。

2.3 对水量和水质进行一体化管理

可以说,水资源的量和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如果出现人为的将水量和水质进行分割那必然会造成水资源体制性的缺水现象出现。目前,我国在对水资源的管理方面存在着体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水质的规划需要尽快统一。水污染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与实施给我国的环保部门进行水污染防治规划工作赋予了职能,赋予了对各个流域和子区域的水质进行设定标准的权利,依据此法规对水环境的功能区进行划分。同时对水资源的保护和规范方面也赋予了国家水利部门相关的规划职能,比如,对水功能区域的划分、水资源保护区域的设置、对水质监测的加强以及对水域容纳污水总量控制的实施和就排污总量的限制向环保部门提出意见的权利等。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出现了两套并行的对水质监管的功能区和两套规划。而目前我国的法律在这两者之间协调和衔接的方式和方法并没有明确的规定,最终造成了水质规划的统一性无法实现。

(2)水环境保护方面的相关法律需要得到落实。我国颁布的《水污染防治法》中规定:对于县级以上的人民政府水行政部门或流域的管理机构就水域的容纳污水的能力按照水功能区水质的要求以及水体自净的能力进行核定并向环保部门进行该水域排污总量限制意见的提出。但是法律法规中所提到的水域的纳污能力和限制排污总量的意见的法律地位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导致《水污染防治法》中规定的纳污能力以及限制排污总量的意见并不能得到切实的执行,最终导致水资源的保护措施无法得打落实。

对于上面所说的关于水资源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两个问题,在对水量与水质管理进行一体化方面问题的解决,我国采取措施对当下部门间的职能交叉或者授权冲突等问题进行切实的解决,比如:实行对普通法律的调整、流域特别法的创设、单项行政法规的制定、政府规章或者规范性的文件等措施。对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水量水质依法进行法律地位的确立,以达到水量和水质管理的一体化早日得到实现的目的。值得高兴的是,近几年我国的各级地方人民政府不断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出发,对水务一体化管理模式积极的推行,不断取得突破和进展。日后,水行政主管部门还需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不断对水量与水质管理一体化向深度和广度进军,从而使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实现、体制的解决以及饮水安全的确保得到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1]王亚华.对我国水管理改革进展的评价――水法及相关法规在黄河流域管理中的实施对话[R].全球水伙伴中国委员会,2006.

城乡供排水一体化篇6

在许多老吴忠人的记忆中,20多年前吴忠还是一个有着浓浓的农家味儿,满街的土坯房,扑鼻的砟炭味儿,农贸集市遍布的小城。如今的吴忠市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吴忠市以打造黄河金岸、建设水韵吴忠为主题,道路、水电、林网、通讯、商贸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同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全力抓招商、争投资、促发展,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加快城乡发展,城乡面貌发生新巨变

近年来,吴忠市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加快建设沿黄经济区、打造“黄河金岸”的战略部署,以建设具有鲜明“塞上江南”风光和浓郁回族特色的滨河生态水韵城市为目标,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以培育壮大产业集群为支撑,以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和人居环境为重点,在推进沿黄城市带建设和城镇化建设方面做出了艰苦努力,有效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2010~2012年,全市先后安排城乡建设项目829项,完成投资398亿元,完成建筑面积2192万m2。全市城市化率从2009年的42%提高到2012年的49%;市区城市化率从2009年的48%提高到2012年的56%。主城区建成区面积由2009年的48平方公里扩大到2012年的90平方公里,全市城乡面貌发生重大变化,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吴忠市顺利创建国家园林城市、部级可再生能源应用示范城市和节能改造示范城市,并于2010年、2011年、2012年连续3年获得自治区党委、政府沿黄城市带考核一等奖。

坚持规划引领,区域同城化进程取得新进展

坚持规划指导城乡建设的原则不动摇,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自治区沿黄经济区总体规划》和城市带、产业带、开放带等专项规划,把吴忠城市的规划纳入自治区沿黄经济区整体框架,科学定位城市功能、规模、产业分工和发展方向,坚持与沿黄经济区发展总体规划协调衔接和良性互动,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修编完善了城市总体规划、新区黄河两岸地标性项目规划及产业发展、环境保护、旅游发展、土地利用等专项规划和特色村镇规划,推进了市区西移与青铜峡东扩的同城化进程。重视山川统筹发展,组织各山区县(区)开展了大县城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把生态移民和山区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中通盘考虑,有效地促进了大县城建设步伐。

坚持项目带动,沿黄城市带建设实现重大突破

以黄河两岸30平方公里开发建设为重点,坚定不移地实施滨河新区崛起和老城改造提升战略,沿黄城市带建设加速推进,项目填充、资金投入创出新高。3年来,市区共安排沿黄城市带项目121项,完成投资211亿元。先后组织实施了“两馆一中心”、黄河楼、回族历史人物园、滨河体育运动公园等19个重点标志性工程。实施了黄河吴忠过境段综合治理工程、黄河亮化、城市防洪排涝及清宁河、罗家河生态景观水道、城市西区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等10个生态景观和环境整治项目,城市水面增加到8万亩,是2007年的11倍。2013年,市区又安排沿黄城市带考核项目29项,概算总投资106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50亿元。重点实施了黄河文化体育会展中心、医疗服务中心、热电厂2×350MW热电联产项目和金积新镇区等地标性工程,目前所有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完成投资26亿元。沿黄城市带建设实现重大突破,滨河生态水韵吴忠初具规模。老城区改造成效显著,投资70亿元,重点实施了市区城市东南部建设工程,涉及12平方公里,开工建设了总建筑面积240万m2的16个居民安置区、10大物流市场、3个汽车服务区、2个产业园和3横7纵10条26公里城市道路及一条7公里长的城南防洪排涝工程,全面拉大了城市框架,增强了滨河生态水韵城市的吸引力和发展后劲。2013年,市区又组织实施了12万m2的复兴片区、老干部家属院片区和秦渠综合改造建设项目,拆迁安置居民1200户,企业8家,市区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和提升。

坚持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显著进步

以建设城乡统筹发展样板区为目标,以人口集中、土地集约、产业集聚为原则,突出滨河村镇建设特色,加快实施了“塞上农民新居”建设、旧村庄综合整治和“幸福村庄”建设,先后建设了金积新镇区、叶升镇等10个特色小城镇,古城湾、回乐人家、善谷小镇、大坝中庄金岸湖畔、张家滩湖小镇及青铜古镇等20个“塞上农民新居”,改造农村危房40271户,整治旧村庄369个,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市区连续2年被评为自治区新农村建设一等奖。2013年,全市开工建设 “幸福村庄”示范点23个,改造农村危房8000户,建设重点小城镇5个,农村住房质量进一步提高,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坚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明显增强

城乡道路、供热、供排水、供气、污水及垃圾处理、电网、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道路建设方面,太中银铁路、盐中、滚红、古青、211高速、城市黄河大桥、京藏高速吴忠出口改建等重大项目相继建成,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600公里,高等级公路突破1000公里,新修改造农村公路突破5000公里,大交通路网格局已经形成。3年来,市区新建扩建城市道路65条156公里,2013年,又新建市区道路32条29公里,集汛管网45公里,改造防洪排涝沟2公里,建设提升泵站一座。根据吴忠市改善市区交通组织实施方案,采取拓宽交叉路口、开辟公交港湾站台、降低道路道牙等措施,对市区交通拥堵的重点路段进行了改造,缓解了市区交通通行压力。加强道路维护,城市道路完好率达到98%。道路亮化方面,安装及改造路灯25272盏,市区路灯总量达到4万盏,实现了主次干道亮化提升。供排水方面,组织实施了92公里城市道路供水管网改扩建工程,建设了第三污水处理厂,实施了金积北大街排水管网敷设及集污管网工程和秦渠以北防洪排涝工程。配套建设排水集污管网126公里,铺设了总长38公里中水管网,中水服务绿化总面积从220万m2扩大到303万m2,供水及污水处理能力全区领先。2013年,新建了城市北部供水管网建设工程,完成了滨河大道、金纬三路、金纬四路、利弘大道等6条10公里供水管网,完成了中华中心村等7个安置区的施工节水工程,完成了李园一期等10个安置区的室外给水工程。供暖方面,完成68公里供热管网改造,新建及改造维修换热站37座,新增扩容锅炉容量460吨,增加供热面积近500万,累计完成供热计量改造200万,供热保障能力明显提升。2013年,新建梁湾等5个片区配套锅炉7台260吨,完成投资1.47亿元;对22个供热站进行了检修,完成投资3000万元;完成分户改造8231户79万,解决了永昌花园、吴忠四中等片区供热问题。供气方面,对新建小区全部配套建设天然气,对老旧小区逐步进行天然气改造,市区天然气覆盖面积从2010年的55%增加到2012年的80%。2013年,在市区开展了液化石油气钢瓶安全隐患专项整治工作,更换了液化气钢瓶3万只。节能改造方面,3年来,先后实施了市区190万m2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程,市区32个老旧小区576栋居民楼近2万户居民受益。吴忠市先后参加了全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视频会议和欧盟布鲁塞尔中欧市长论坛,并在主会场发言,交流了建筑节能改造工作经验。2013年,组织实施了市区63万m2建筑节能改造工程,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提升,居民的日常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吴忠市成功创建为部级园林城市、部级可再生能源应用示范城市和节能改造示范城市。

坚持民生优先,保障性住房建设成果丰硕

3年来,全市共建设保障性住房42350套,累计达到45169套;市区共建设保障性住房21071套,累计达到23182套(其中:廉租住房6548套,累计达到7999套;公共租赁住房10879套,累计达到11539套;城市棚户区改造3644户)。2013年,市区新建的7个片区保障性住房均开工建设,共建设公共租赁房5431套,改造城市棚户区1398户,超额了区住建厅下达的建设任务。截至2012年年底,通过实施惠民拆迁、依法拆迁、阳光拆迁、和谐拆迁,共拆迁市区5个乡镇、30个行政村、2万多户群众,规划建设安置小区300万m2,通过拆迁改造解决了近10万群众的住房问题。市区进一步加大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物配租力度,3年来新增保障3550户,累计纳入保障5816户,累计发放租赁补贴1428万元,实现了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物配租全覆盖。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全面推进,将彻底解决市区城中村改造、拆迁户安置和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吴忠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连续2年被评为全区一等奖,并代表宁夏在全国保障性住房工作会议上进行了交流发言。

3年来,全市新建房地产开发项目107个,完成投资71.6亿元。其中:市区新建了恒大名都、清水湾等19个房地产项目,完成投资35.4亿元,市区住宅建筑面积达到735万m2,人均住房面积从2010年的34.2m2增加到2012年的 37.8m2。今年上半年,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0.69亿元,同比增长9%,新开工面积98.96万m2,同比增长170%。其中,市区完成投资5.07亿元,同比增长34%,新开工面积63.75万m2,同比增长300%,房地产市场保持健康稳定的发展态势。

坚持监管并重,建筑产业发展更加规范

加强建筑企业管理,鼓励和支持建筑业发展壮大,2010年以来,全市新增建筑企业15家,劳务企业12家。从三级施工总承包升级为二级资质的企业有9家,二级施工总承包企业达到了22家。2012年,完成建筑业产值37亿元,实现利润7亿元,同比增长45%和34%。加强招投标管理,2010年以来共完成1449项建设工程招投标,预算价144.3亿元,中标价137.2亿元,节约资金7.1亿元,综合节资率达到4.9%,公开招投标率达到100%。加强工程造价管理,及时调查新型材料价格,科学控制工程预决算价格,有效节约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资金。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管理,3年来共查处违法工程56项,查处质量安全隐患3400余项,下发行政处罚决定书86份,没有出现较大质量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市区3年来共争创区级“西夏杯”优质工程6项、市级“明珠杯”优质工程55项、区级标化工地33项。加强建筑节能管理,积极实施可再生能源示范城市建设项目,严格执行50%的节能标准,新建建筑全面推行65%节能标准,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执行率、实施率均达到100%,累计建成节能建筑760万平方米,提高了建筑的标准和档次。加强人防工程管理,新增等级人防工程2万平方米,人防工程完好率和使用率达到100%,人防保障能力明显提高。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作出新贡献

党的十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自治区十一次党代会作出了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吴忠市四次党代会明确了建设宁夏“五区”的奋斗目标。今后5年,是吴忠实现“五区”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阶段、关键时期。实现“五区”,建成小康社会,信心来自于对机遇的全面把握。从全局看,十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突出“内需主导”,促进投资稳定增长。从区内看,自治区进一步加大实施“两大战略”、“两区”建设、“黄河善谷”等工作力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国的重点难点在西部,宁夏的重点难点在吴忠。重点会引起关注,难点能获得支持。这些战略部署,为吴忠市加快发展创造了叠加机遇。

坚定不移地实施城乡统筹战略

以建设最富魅力、最具活力、最有特色的滨河生态水韵城市为目标,按照自治区打造沿黄经济区“四带一高地”的要求,加快推进“1个主城区、3个大县城、20个中心镇、200个新型社区”建设,构筑以沿黄经济区为核心,各县市为基础,重点镇和中心村为补充的新型城乡发展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步伐,实现城乡资源集聚共享,城乡建设统筹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坚定不移地推进同城化进程

坚持功能互补,优势互补的原则,坚定不移地加快实施滨河新区崛起、旧城改造提升两大战略,统筹抓好利通区、青铜峡城市道路、绿化、水系等设施建设,推进商贸、金融、医疗、通讯、交通等居民生活必需的服务网点向黄河两岸集中,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全面提升城市品味、提高承载能力,加快利通区、青铜峡同城化步伐。同时,打破行政区划束缚,加快城市间的配套设施同体共建,社会服务同城共享,推进吴忠和银川两市同城化进程。

继续加强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功能建设

紧抓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政策机遇,通过项目建设提升城镇化建设水平。今年市区要实施好29项沿黄城市带建设考核项目,切实抓好文体会展中心、市医院迁建、热电厂2×350MW热电联产项目、新区商业广场等投资过10亿元的重点项目,认真抓好秦渠休闲文化广场等项目建设,实施30公里城市道路、30公里供排水管网、20公里供热管网建设和30公里天然气管网改造项目,加大老城区棚户区改造力度,启动秦渠过境段两岸及红星仓储片区、老干部家属院片区、复兴巷片区、材机厂片区等棚户区改造,实施6000套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实施老旧小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和热计量改造项目,不断增强城市的承载能力和发展后劲,争创人居环境范例奖。

加快推进产业化进程

要把推进产业发展作为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关键措施来抓,进一步完善产业规划、优化产业布局、找准产业定位,突出产业集群,依托三条工业经济带、四条农业示范带、一条文化旅游产业带,大力发展能源化工产业集群、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清真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特色旅游业,使“三产八带”既成为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平台,也成为引领城镇化发展的带动机。

推动建筑业和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破除体制机制,努力提升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加强行业动态运行分析,正确引导产业发展,加快培育30家龙头骨干建筑业企业、20家房地产开发骨干企业,推动企业资质上档升级,提高产业集中度,强化产业支柱地位。狠抓工程质量安全,不断完善质量安全责任体系和保证体系,深入开展质量安全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工作。

城乡供排水一体化篇7

20*年,城建规划管理科的工作,在县委、县政府及局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下,在州建设局的指导和帮助下,城建规划管理科全体工作人员在局科室及下属企事业单位的配合下。以超前、科学、创新的观念指导城建规划工作,正确发挥规划调控、指导作用,促进了城乡建设事业的发展。切实加强领导,转变职能,落实责任,在求真务实上下功夫,扎实推进城乡规划及城建各项工作。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城建规划管理工作总结,希望大家喜欢。

城建规划管理工作总结

一是城乡规划编制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县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已完成,已上报州人民政府待批复;编制完成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县集中供热专项建设规划、*县给水专项建设规划、*县排水专项建设规划,三个乡集镇总体规划、15个村庄及居民点建设规划,启动20个行政村建设规划。

二是以提高城乡规划审批工作效益入手,优质服务促发展。加强对重点建设工程:一号小区廉租住房,县供派水中心住宅楼、办公楼,县林业局办公楼,康乐一号住宅楼,文化路一条街改建,三号小区37号至45号住宅楼等项目的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推动了项目的顺利实施。20*年以来,累计办理选址意见书9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26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33件,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临时建设项目7件,建筑面积为328平方米。

三是城乡规划建设工作进展顺利。基本完成*县县城规划控制区域的地形图测绘工作,启动了州级村镇住宅小区建设,一期建设用地面积约12000平方米,以农民集资建房的形式启动6栋住宅楼。20*年以来共办理村镇规划选址意见书8份,建设用地面积36亩,建筑面积4276平方米。

四是加强行业法律法规的宣传、学习。20*年1月3日和20*年6月8日环境保护宣传日上街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进行了宣传,并对近期将要审批的建设项目进行了公示;局机关共派8人到自治区建设厅参加《城乡规划法》轮训班;利用政治学习和法律课堂,集中局干部对《城乡规划法》的学习,规划科、设计室、城管监察等科室之间进行经验交流,加深对城乡规划法的理解。20*年6月8日组织局下属企事业单位结合《*自治区城市供热供水供气管理办法》开展了安全生产宣传。宣传活动期间共出动80人次,车辆7车次,发放宣传单5千多份,接受咨询300多人次。

五是城乡规划监督管理力度不断加大。认真学习落实《自治区城乡规划效能监察20*年工作计划要点》的精神,按照《关于开展20*年度自治区城乡规划效能监察绩效考核及城乡规划执法监督检查的通知》的精神要求,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县城乡规划效能监察的重点内容。20*年上半年已对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进行了自查,并对20*年上半年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总结。上半年共出规划效能监察简报6期。

六是认真开展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落实建设局安全生产的监管职责,认真落实层层签定的《安全生产责任目标书》,切实加强市政公用行业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强化安全防范措施,排查、整治和消除事故隐患,坚决杜绝各类伤亡事故发生,促进全县市政公用行业安全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上半年我局对市政公用企事业单位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目标书》的情况进行了5次常规性的检查,查处各类公用行业安全隐患7处,督促改正5个。

六在抓好给水、排水改扩建项目建设管理的同时,认真落实项目责任目标,积极抓好*县天燃气项目入户工程、*县垃圾处理填埋场、*县城集中供热项目的前期申报工作。目前以完成建设项目的'可研,已报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项目的环评工作已启动。

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一、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机构不健全,工作人员缺乏,管理技术及科技含量水平较低,给城乡建设及城市建设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工作难度。

二、工作人员自身理论水平不高,业务能力偏弱,

三、城乡规划编制落后于城乡的发展速度,城乡规划管理缺乏必备的规划文件,规划审批工作较盲目。

四、城市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结构不合理,管理各施其政。城建基础设施储备项目较多,编制了可研的项目立项的较少,纳入自治区基础设施项目库的项目较少。城市基础配套资金不到位,使用结构不合理,对给水、派水、供热、然气的维护资金投入较少,企业运转困难,安全生产工作存在一定的隐患。

五、城市自来水厂设施配套不到位,城市自来水管网老化。水源保护地范围土地被大量开荒用做农业耕种,不利于水源地保护工作的开展。

20*年工作计划及目标

一、城市规划设计和管理质量明显进步。到20*年下半年,在做好“天山杯”迎检工作的同时,积极做好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县县城总体规划调整、*县集中供热专项建设规划、*县给水专项建设规划、*县排水专项建设规划的报批工作。促使集镇规划率达到100%,村庄规划率达到50%。

二、城乡规划管理努力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建立完善的城乡规划管理体制,协助抓好国道沿线环境治理,小城镇和新村建设有新的进展。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抓好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和重点村庄的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城乡供排水一体化篇8

一、 我区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所取得的成绩

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是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保障群众用水安全的一项重要民生实事工程,有利于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0__年,为有效解决我区城郊接合部和农村地区居民供水问题,区委、区政府按照城乡统一供水“同网同质同价”的原则,启动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在项目实施中,区政府及有关部门整合全区供水资源,努力筹措建设资金,积极稳妥推进工程建设,城乡供水一体化取得较快进展。

(一)高度重视规划设计,惠民政策落实到位。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始终把改善民生摆在重要位置,把城乡一体化供水和城乡饮用水安全列入本区域的重点工作,努力使建设成果更好地体现在增进百姓福祉上。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建设既是我区重要民生工程之一,又是我区“十二五”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也是2013年市对区考核项目。我区编制了《黄岩区城乡一体化给排水规划》。制订出台了“村级供水管线经费补助政策”,明确了补助标准与界限,有序推进供水二、三级管线“进村入户”建设。截至20__年底,我区总计投入三级管线补助资金1800万元,累计新建通水78个村,受益人口约10万人。

(二)积极推进供水工程,供水范围不断扩大。我区大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大幅度提高供水能力,为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实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城乡一体化工程规模为日供水能力25万吨,总投资32035万元。供水一级管网铺设西至潮济、茅畬,南至院桥、沙埠,东至江口上辇,北至火车场站,至20__年底,一、二级供水主干管线全部完成铺设并顺利通水,基本实现长潭水库库区以下平原片全部乡镇街道一体化供水干管到位。各项工程均已取得较快进展,完成供水管线长度为255公里,其中一、二线管网140公里和三级管网115公里。实际完成投资21574万元,其中一、二级管网18484万元、三级管网2097万元和江口水厂工艺改造993万元,2013年,我区计划建设一、二级管线15公里。天元路、82省道复线、黄长复线等供水管线工程正随道路建设扎实推进。

(三)加快改造供水管网,供水安全得到改善。自20__年开始,黄岩区投资1300万元,为25个小区实施了“黄水改造”,管网改造长度31250米,通过三年的努力,改造任务基本完成,让13000余户居民喝到安全卫生的饮用水。同时,我区认真吸取一期供水工程原水管破损事故的教训,已启动实施多库联动的多水源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为城乡群众提供长时间的安全用水保障。

二、 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在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程建设推进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供水管网建设线长面宽,受到各方面因素影响,工程建设推进难度很大。一是资金因素制约严重。三级管线“进村入户”改造经费以政府补助和村集体、居民自筹相结合,一些集体经济较为薄弱的村受资金因素制约,以及水价等因素,三级管线“进村入户”进度迟缓。二是政策处理难度较大。工程建设过程中,涉及部门、乡镇街道、村居协调的政策处理问题,利益交织繁杂,有效协调处置阻力较大。

(二)饮用水安全有待进一步保障。一是部分水管锈蚀漏损,造成自来水二次污染。二是库区水源质量有待进一步得到提高,库区水质保护仍任重道远。三是澄江、头陀、北洋等乡镇街道仍然以各自的乡镇水厂供水为主,这些乡镇水厂制水工艺简单,供水安全性较差。

(三)部分群众对供水一体化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一些农村群众传统的饮用水观念根深蒂固,乡村存在“有水不接、通而不用”的现象。一是受管线倒接的影响,部分乡镇水费比城区高,部分消费能力弱的农民用水积极性很低,甚至水已通至村口也不愿接入。二是部分群众出于用水成本因素考虑,接入户相对较少,用水量则更少,多数是将自来水作为备用水源,造成水资源严重浪费。三是存在拖欠水费现象,累计欠费1464.72万元。

三、下阶段工作建议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的认识,继续抓好工程建设,保障供水质量,完善管理服务,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安全、放心的水。

(一)抓统筹,加快工程建设。区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

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建设进度,注重支持协调,为推动工程建设营造良好氛围。一是立足城乡供水一体化完善规划,坚持“点、线、面”协调发展原则,保质保量加快供排水设施建设,推进城区基础设施向乡镇延伸,努力实现城乡一体供水。二是严格落实政策处理“属地管理”原则,合理调处各方利益,及时协调各职能部门和乡镇街道,做细做实政策处理事项,有效减少施工障碍,加快三级管网“进村入户”改造 步伐。三是要筹集管理好资金,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分级负责”的投融资机制,加大财政补贴力度,以确保工程的顺利推进。

城乡供排水一体化篇9

关键词:乡村和谐旅游旅游公共产品供给

Abstract:The village harmonious traveling is the village traveling development targets,realizes the village economy development important way.At present supports the harmonious traveling development the public product massively to lack actually,has restricted the tourism harmonious development seriously,has affected the tourism to the village economy impetus function.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public product theory to the village traveling public product connotation,the classification carries on the discussion,has analyzed the traveling public product to the village harmonious traveling support function,and proposed the countermeasure ponder to the traveling public product effective supplies.

Keywords:Village harmonious traveling Traveling public product Supplies

1.前言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乡村作为现代旅游的目的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以各种类型的乡村为背景,以乡村田园风光、乡村生活和乡村文化为旅游吸引物,以农业和农村特色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考察学习、参与体验的乡村旅游蓬勃兴起,其对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越来越引起各界的关注。实践证明,发展乡村旅游对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扩大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业经济综合效益、增强农民市场意识和转变观念、提高村民文明素质、促进城乡经济交流与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

但是在乡村旅游给农村建设带来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些不和谐问题,如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破坏、文化异化等,成为抑制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因素。因此,乡村和谐旅游的发展成为乡村旅游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标[1],成为发展地方经济的新亮点、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引擎[2]。

乡村和谐旅游是和谐旅游的一种类型,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实现旅游食、住、行、游、娱、购各要素全面发展以及旅游经济、社会、生态价值全面发挥的旅游发展模式。[3]实现乡村和谐旅游的发展需要大量旅游公共产品的支撑。然而在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下,由于农村与城市之间实行两套不同的公共产品供给体制,造成农村公共产品历史性欠账较多,供给严重不足,旅游公共产品更是供不应求,供需矛盾突出,严重影响了乡村和谐旅游的实现。可以说没有旅游公共产品有效供给,乡村和谐旅游的目标就无法达成。

2.旅游公共产品内涵及分类

“公共产品 (public goods) ”是相对于“私人产品(private goods)”的一个概念,最早由林达尔(E.R.Undahl)提出,萨缪尔森(Samuecson P.A.)作了进一步深入研究,给公共产品下了一个严格的定义,即“每个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不会造成任何其他人对该物品消费的减少”[4]。萨缪尔森认为,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两个基本特征。所谓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人对公共产品的使用并不减少其他人对公共产品的使用。非排他性是指一旦提供某公共产品,就不可能排除任何人对它使用。公共产品可以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纯公共产品必须同时具备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现实生活中纯公共产品很少,大多数为准公共产品。根据物品消费排他性和竞争性的强弱,准公共产品又可分为一般准公共产品、俱乐部产品、可拥挤产品和可拥挤的俱乐部产品四种类型[5]。一般准公共产品具有较弱的竞争性和排他性,或者说具有较强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俱乐部产品具有较强的排他性但竞争性较弱;可拥挤产品则具有较弱的排他性和较强的竞争性;而可拥挤的俱乐部产品的排他性和竞争性都相对较强,更接近私人物品的特征。

旅游产品是旅游经营者凭借一定的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向游客提供的满足其在旅游过程中综合需求的服务。旅游产品在表现形式上往往以旅游供给者提供给旅游者的旅游线路或旅游活动出现[6]。旅游公共产品是具有公共产品特点的旅游产品,也是为满足旅游业发展需要的社会产品,包括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以及旅游项目等等。根据旅游公共产品排他性和竞争性的强弱,可将旅游公共产品分为公共服务,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景区、教育培训,公共资源和旅游接待设施五种类型。

公共服务属于纯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包括生态保护、资源保护、环境卫生、安全预警制度、旅游市场监管、旅游资讯、旅游区规划和营销等;旅游基础设施具有较弱的排他性和较弱竞争性,包括景区的内外道路、水、电、气、通讯、宽带等设施;旅游景区项目、教育培训具有较强的排他性和较弱的竞争性,包括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建设等以及服务人员与管理人员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等;公共资源具有较弱的排他性和较强的竞争性,包括公共停车场、公共厕所等;旅游接待设施具有较强的排他性和较强的竞争性,包括宾馆、饭店、娱乐场所等。

3.旅游公共产品对乡村和谐旅游的支撑作用

乡村和谐旅游的实现依赖于旅游公共产品的供给,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维持乡村特色旅游资源依赖于旅游公共产品的供给。乡村旅游是以各种类型的乡村为背景,以乡村田园风光、乡村生活和乡村文化为旅游吸引物,以农业和农村特色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考察学习、参与体验的旅游活动。可见,乡村的优质生态环境,健康、朴素、简单的乡村文化生活,是乡村旅游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基础,破坏了乡村这些特有的旅游资源,乡村旅游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旅游公共产品的供给对维持乡村特色旅游资源具有重要作用,如,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科学规划,政府和行业协会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经营进行规范和管理,对游客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等保护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加强对传统文化、民俗文化价值的宣传,提高当地居民对所在地方文化的认识,自觉的维护自己特有的文化,维持乡村的特色文化旅游资源。

3.2完善旅游设施依赖于旅游公共产品的供给。乡村旅游设施是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旅游接待的物质基础。一些乡村的很好的旅游景点由于过于偏远、交通不便、配套设施不齐全等原因而没有市场,无法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可见,乡村旅游和谐发展依赖于旅游区道路交通的建设,水、电、气、通讯、宽带等设施的建设,依赖于公共停车场、公共厕所等公共资源的建设,依赖于宾馆饭店等接待设施的建设。完善旅游设施会大大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满足游客个性化的服务需求,实现乡村和谐旅游以人为本的理念。

3.3实现优质旅游服务依赖旅游公共产品的供给。实现乡村和谐旅游仅有旅游资源和配套设施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配有优质的服务,广义的服务包括公共治安、食品安全、市场规范等,狭义上特指导游讲解、餐饮、住宿、娱乐服务,强调要以游客满意为中心,推行规范化服务、个性化服务、感情化服务,为游客提供优质、热情、周到的服务,让游客吃得舒心、住得安心、行得放心、游得欢心、购得称心、玩得开心。实现这些目标,都需要旅游公共产品的供给作为保障,政府加强公共治安,食品安全监管,对市场加以规范等公共服务,政府联合企业合作办学,对导游等服务人员加强技能和职业素质的教育和培训,培养人才等等。

3.4构建乡村和谐社区依赖于旅游公共产品的供给。构建乡村和谐社区是实现乡村旅游发展中人与人之间和谐的重要方面,主要体现在当地政府、旅游企业和本地居民三方的利益协调。当前,由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经营,政府、旅游企业和当地居民三方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断出现,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旅游公共产品的供给,政府必须加强公共服务,搜集信息和信息,让不同利益主体实现沟通和讨论,政府和开发商要对村民就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相关问题对村民加以宣传,提升村民参与旅游发展的意识,共享旅游发展带来的经济成果,从而实现三方利益的协调,构建乡村和谐社区,为乡村旅游的和谐发展打下基础。

4.乡村旅游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对策思考

旅游公共产品对乡村和谐旅游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面对在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下,由于农村与城市之间实行两套不同的公共产品供给体制,造成农村公共产品历史性欠账较多,供给严重不足,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增加旅游公共产品供给,优化供给结构,提高旅游公共产品质量便成为实现旅游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必然要求,成为实现乡村和谐旅游的必经之道。旅游公共产品分为公共服务,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景区、教育培训,公共资源 和旅游接待设施五种类型,本文以五种类型为切入点,探究乡村旅游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4.1增加公共服务和旅游基础设施的供给数量。公共服务和旅游基础设施的较弱排他性和较弱的竞争性决定政府是其供给者,因此地方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加大财政对该类公共产品的投入,要充分认识到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要把乡村旅游提高到作为扶贫工作的新切入点、发展地方经济的新亮点、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引擎的高度来认识和定位。

4.1.1政府要科学规划,加强法制建设,规范乡村旅游的有序发展。地方政府应在国家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的指导下,以区域旅游经济开发和系统生态学理论为指导,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在对区位条件、资源特色、生态环境、客源市场等方面进行认真详实的调查与评价的基础上,对乡村旅游发展作出科学的规划,使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4.1.2政府要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是发展旅游的基础,一旦破坏,旅游经济也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政府等组织应切实做好资源保护工作,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维持并提升资源的吸引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政府在做好监管和治理的同时应该努力提高村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对村民进行旅游教育和环保教育。

4.2增加旅游景区开发、教育培训和旅游接待设施的供给数量。旅游景区开发、教育培训具有较强的排他性而旅游接待设施具有较强的排他性和竞争性,这就决定该类旅游公共产品适用于公私结合的供给方式。所谓公私结合的供给方式是指以政府为主导、通过某种方式与私营机构相结合,共同完成公共物品的供给的任务,满足社会消费需求,主要包括政府委托私营机构生产,政府授予私营机构经营权和政府补贴供给公共物品的私营机构[7]。

结合乡村旅游的具体情况,旅游景区开发应主要由市场主体加以投资经营,政府进行管制;乡村旅游技能和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需要大力发展,对民办院校加以补贴和实行优惠政策,吸引民营企业对旅游教育的投入;乡村农民个体较为贫穷无力进行旅游接待设施的建设,政府可将新建的饭店宾馆娱乐设施承包给社区农民,并对经营加以规范,从而使当地人民分享到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的利益。

4.3优化旅游公共产品供给的产品结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关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缺乏问题,但是供需矛盾突出,供给与需求存在大量的错位现象等问题依然存在,极大的影响了乡村和谐旅游发展的进程。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中,一方面许多乡村小型基础设施如小水库、水渠、池塘等无人管理和负责,造成老化甚至报废;乡村生态环境恶化,乡村交通、通信设施普遍落后等等问题突出,另一方面一些政绩工程,特别是上级领导要求考核的公共设施项目,如示范性或标志性的面子工程等,却供给过剩,这往往是村民较少需求的公共产品;甚至有的政府官员为了满足一己之私欲而向村民提供一些毫无实际意义甚至是有害的“豆腐渣”公共工程和以次充好的农用资料及设施。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不是市场决策的结果,而是政治决策的结果,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和偏好,不是通过价格机制传导的,而是通过政治程序转化为集体行动的。要改变现状,必须摒弃政府包办公共物品供给的做法,引入人民的需求表达机制,把农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通过民主机制汇总农民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和偏好,将农村公共物品的决策权还于农民。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是公共产品的供给真正反映农民意愿和偏好,优化公共产品供给结构,提高公共产品供给的有效性。

4.4优化旅游公共产品供给的地区结构。我国多年以来一直存在城乡两套公共产品供给模式,这成为现阶段乡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我国自建国以来到农村税费改革以前一直实行的是“抽农补工”、“重城轻农”政策,从而形成了城乡不均衡的国民收入和社会利益分配格局,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城乡有别的差异性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为实现乡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必须加大对乡村公共产品的提供力度,调整政府公共支出政策,从根本上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建立起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新机制。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公共产品供给基本制度和模式,以坚持城乡一体化为导向,加快推进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起城乡统一、均衡、公平、公正、平等的新型现代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和制度。政府应尽量为城乡居民提供大致相当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及公用设施,缩小城乡在公共产品供给上的巨大差距,逐步化解城乡在公共产品供给上的二元格局,优化公共产品供给的地区结构,提升公共产品供给的有效性。

4.5提升旅游公共产品供给的质量。旅游公共产品主要由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提供,由政府对公共产品的质量加以检查监督和管理,政府对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提升旅游公共产品的供给质量,政府应当追求公共利益,奉行服务理念,凸显公民社会的公民权利、公民意识和公民价值,强调在民主对话沟通协商基础上的政府与社区、企业的合作信任和互动共治。

参考文献

[1]郑文俊,周志翔.可持续乡村旅游的基本特征及其实现途径[J].生态经济,2007,(9):127~130

[2]李应军.试论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挑战[J].商业时代,2007,(32):89~90

[3]谢清溪.和谐社会背景下和谐旅游的构建及其实现[J].人文地理,2006,(4):98~101

[4]Samuecson P.A.,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54,November,pp..387~389

[5]陈国庆、王舒果.公共产品纯度:公共产品市场建设的理论基础[J].财贸经济,2007(10):71~76

城乡供排水一体化篇10

关键词 山地乡镇 排水体制 污水管网系统 设计

中图分类号:S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国家新农村及城镇化建设的持续推进,各个建制乡镇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不断被提上建设议程,笔者参与了重庆市城口县部分乡镇污水管网设计及施工工作,本文旨在总结山地乡镇排水管网设计施工时的特点、难点,探讨解决途径。

1、山地乡镇排水现状调查

1.1 地质条件复杂

山地乡镇地形地貌特殊,乡镇一般是依山傍河修建,地质条件复杂。污水管道设计有过河、穿山等形式,不同地质条件下管材选用和管道基础处理等方面,对技术要求高,对投资及环境影响比较大。另外山地乡镇一般地势起伏、道路坡度大、条块分割严重,常常形成各种不同高程的台地,各台地地面标高相差较大。

1.2现状资料缺乏

山地乡镇老镇区排水工程资料往往不健全,许多原有管道未按图施工或无图施工,污水排出口位置、管径及埋深混乱,现状管网资料与现场勘测的往往不相吻合。

1.3原排水系统无规划, 建设随意性较大

山地乡镇现况多为混接的排水系统,排水大多为雨污合流,即通过乡镇内管渠或明沟在旱季收集污水,在雨季兼顾收集雨水,而后通过直排式河流管渠,直接将雨水和生活污水就近排入附近水体,环境污染较严重。

因缺乏统一的规划,管道和渠道混杂,其分布广、数量多、建设随意性较大;有的管道上部已修建房屋,维修人员难以进行维护;管道缺乏竣工资料,也没有地下管缆测图;建筑物密集、街巷狭窄。

1.4管网系统布局分散,排水口多

乡镇现状排水管道多是分阶段配合乡镇房屋与道路建设而敷设,走向依道路坡向,且坡度随地势起伏,敷设在地势较高道路上的污水干管埋深较小,导致部分区域的生活污水无法排入污水干管。乡镇往往被分割成几个独立的排水区,每一个排水区内又形成许多互不相连的排水管网,因而众多的排水口排入低洼沟渠或自然水体,对乡镇地表水及地下水造成污染。

2、山地乡镇排水管网规划设计的特殊性

山地乡镇难得有可利用土地供建造城市污水处理厂使用,因为历史的原因造成街区布置杂乱,城区道路狭窄,使得排水系统规划和建设十分困难。因此,整个排水管网的投资巨大。表2.1是以山地县市城口县部分乡镇为例的排水工程费用分类列表。可以看出,管网投资占整个乡镇污水处理工程投资的50%,甚至更高。

表2.1 城口县几个乡镇排水工程费用

除此而外,山地乡镇排水管网处于山地,坡陡,汇水区域起点至排出点排水管网的最小排水坡度一般都在0.4%以上,有些可达到15%;故山地乡镇采用重力流排水是有别于平原乡镇的一大特点,在污水的输送和转输过程中,有效利用山地的特点,避免泵站提升,节约了整个污水处理环节排放的费用。但是,在普遍采用的污水截流后重力流到污水处理厂中,截留管一般都在河边设置,受河流坡度影响,高程变化不大,排水坡度变化很小,故二级支管、小范围支管从高坡度到低坡度的接入,也带来一系列淤积的问题。山地乡镇排水管网规划设计在排水体制选择、定线、划分排水区域、管道的敷设形式方面都有其特殊性,而且存在穿越山河和翻山的问题。一味套用一般原则显然是行不通的。

3 山地乡镇排水管网设计的几个关键问题

3.1 现场踏勘和调查、科学分析和预测

污水管网设计应以乡镇总体规划和给排水专项规划为依据,但有时又不能完全依赖规划,特别是对不确定因素较多的项目,现场实地踏勘、调查,基础资料的收集,科学的分析和预测工作十分重要。

(1) 了解近年流域范围内各类人口数字及增长趋势、各工业企业类型和规模、现况供水范围和水量变化、现况排水状况及存在问题、江河历年水文资料等,并对这些资料进行科学的分析取证[1]。

(2) 参考新旧版本的城镇总体规划和上下游水利工程方案等文件,合理划分流域面积,合理确定排水体制和污水收集系统。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对于规划道路调整使局部管段变更的,对相应管段进行水力计算并局部调整,同时核算整个管网系统的有关数据,避免出现倒坡、逆流、沉积等因局部变更对整个排水系统造成的不利影响。

(3)乡镇具有发展潜力,污水管网设计年限至少应与城镇远期总体规划年限一致,污水管网设计规模一定要留有发展余地。在资金允许并可满足近期污水量和管内最低速度要求的前提下,污水管道断面应尽可能加大。当个别起端管道内流速难于在近期满足最低流速要求时可设置沉井[2],在管道沿线距河道水系较近处设置冲洗井和相应设施。在道路交叉口预留过街污水管道,兼顾其他市政管缆,尽量避免二次破路,为区域今后发展创造条件。

3.2 山地乡镇管网设计中需注意的问题

早期乡镇建设缺乏规划,这给后期的基础建设留下诸多不便,如,排水规划没规律,房屋建设过密,巷道上除了化粪池和雨水排水沟外,几乎没有空间用来新建排水管渠,所以乡镇管网在设计上要区别一般的小区和大型市政工程,力求做到安全基础上管理方便,避免造成因管理不善而出现重建设轻管理的不良循环[3]。

⑴以现有实际地形、地势和污水排放方向为依据,科学合理地划分排水系统。对排水系统进行优化组合、分析,提出的污水收集系统方案应能充分利用现有污水系统设施。

⑵污水干管的走向及位置应充分考虑现状地形条件,并符合用地规划,尽量减小或避免拆迁、占用农田。

⑶应尽量减少污水提升次数或尽量避免使用动力设备,节省工程投资,降低运行费用;同时要便于管道的施工及长期运行管理。

⑷山地降雨强度较大;老乡镇建筑物密集绿地面积有限,地面透水性较差。综合考虑山地乡镇经济实力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由于乡镇规模相对较小, 在确保环境评价可行的前提下,考虑到节省投资,其截流倍数n0取1可满足要求[4]。截流倍数的选取还有待在不同地区实际运行中检验。

4 结 论

选择山地乡镇污水收集方式要充分考虑乡镇经济基础、地理位置和乡镇管理水平现状,采取因地制宜、投资低的收集系统。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小城镇,随着资金的逐步到位,居民文化水平的逐步提高,排水系统应该走一条不完全分流制 完全分流制的发展路线,最终达到对环境污染最小,管道系统运行管理最为方便的目的;而一些街道狭窄,发展受到限制的小城镇,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系统较为合适,待资金到位以后,在溢流井处修建局部的溢流污水处理设施,以减轻对水体的污染。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 50318-2000),[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 宋桂杰、张 韵.三峡库区小城镇污水管网设计和实施中的问题探讨.给水排水[J] 2007.3(33):116~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