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地土地管理法十篇

时间:2023-09-25 18:23:24

机动地土地管理法

机动地土地管理法篇1

《物权法(草案)》确定了我国不动产登记将实行统一登记制度。但目前我国不动产登记机关分散,而且其依据的法律也不同。

(一)登记机构分离

土地管理部门和房产管理部门分别主管土地权属登记和房屋权属登记。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主管全国土地的统一管理工作,属于条条管理;而按照《房地产法》及有关规定,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的房屋权属登记管理工作,省、自治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以及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房屋权属登记管理工作,属于条块管理。

(二)登记的依据不同

房屋权属管理在操作上按照建设部颁布的《城市房屋权属登记管理办法》等执行;土地权属管理按照国土资源部颁布的《土地登记规则》(国家土地局[1995]国土[法]字第184号)执行,在操作规范及程序上有不同的地方,也有重复的地方。

二、房地分离登记对不动产基础性原理的违背

房屋和房屋附着的土地作为不动产的两个范畴,房屋与房屋附着的土地有着先天有机联系,它们在形态上密不可分,在价值上互相包容。人为地将其剥离,分由两个部门来管理,既不符合国际管理惯例,又给不动产权利人、登记机关和司法机关带来了很多麻烦,特别是在房产产权转移和抵押时,分开操作除了存在法律上的问题以外,还存在法律漏洞。登记分割在不同的部门出现多部门登记和分级登记的现象,使得不动产登记不能为不动产交易提供快捷而安全的保障。

三、尽快进行房地登记的衔接的前期准备性工作

《房地产管理法》第60条第三款规定,房地产权转让或变更时应当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房产管理部门申请房产变更登记,并凭变更后的房屋所有权证书向同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经同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核实,由同级人民政府更换或更改土地使用权证书。1995年1月1日国家土地管理局公布《关于贯彻〈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做好土地登记工作的通知》第五项“关于土地登记与房屋登记的关系”规定:“土地管理部门与房产管理部门,必须严格执行《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六十条的规定,分别进行登记发证。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采取联合办公等形式搞好登记衔接。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由一个部门统一负责房产管理和土地管理工作的地方,按《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六十二条的规定,土地、房产证书可实行合一,但登记办法和证书格式及有关土地使用权的内容必须符合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要求。土地、房产合一的证书中有关土地的内容和格式必须报国家土地管理局审批。”我区土地管理部门与房产管理部门目前实行分别登记发证。地区房、地管理机构的分设,在某个区域内无法形成完整的不动产产权档案和资料,无法形成信息共享,登记申请人跑两个部门,走程序,缴交两次费,不但增加了登记申请人成本,且及可能损害当事人的正当利益,造成重复抵押、房、地权利人不一致等问题。同时也造成登记机关的流程重复,降低了工作效率。

机动地土地管理法篇2

近年来,我州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政策,严格耕地保护、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依法管理土地,有力地推动了全州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促进了全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但是从年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和国家土地督查成都局例行督查我州土地利用管理情况看,有的县在土地利用管理上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用地现象还比较严重,突出表现在: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未报即用、未批先用、边报边用、违法占用土地;违法转让、出租、买卖土地;不严格执行土地出让招拍挂政策,不执行土地出让金收支两条线管理,擅自减收免缴土地出让金和耕地开垦款;违法办理土地登记;制订出台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优惠政策。依法整顿土地管理秩序,规范批地、管地、用地行为,进步加强土地执法监察工作,现将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土地执法监察工作

土地执法监察是土地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措施,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管理者依法管地,用地者依法用地。各县要高度重视国土执法监察工作,在当前国家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形势下,土地执法监察工作显得尤其重要。各县要进一步加强土地执法监察队伍建设,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要充实配强人员,改善土地执法监察工作装备,配备必要的监察车辆和通讯工具,切实发挥土地监察在巡回监察和案件查处工作中的职能作用,确保土地执法监察工作顺利开展。

二、强化土地法制宣传,增强干部群众法制观念

各县要广泛深入宣传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有关土地犯罪条款以及国土资源部、监察部、人力资源部等五部委出台的《违反土地管理问责办法》(15号令),要把宣传的重点放在领导层,教育广大干部模范执行国家和省颁布的有关土地管理的各项法律法规。纪检监察、公安、司法机关要主动支持和协助国土管理部门搞好土地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法律和规定的宣传教育,有选择地披露和曝光违法用地责任人的查处情况,提高宣传实效,形成各级政府依法行政,社会自觉守法的良好风气。

三、加大土地案件查处力度

各县要加大土地案件查处力度,土地执法监察工作要贯彻“五个并重,五个为主”的原则,即:农村土地和城市土地监察并重,以城市和城乡结合部土地监察为主;查处土地违法案件和查处责任人并重,以查处责任人为主;查处和预防并重,以预防为主;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并重,以内部监督为主;面上巡查和重点区域(工业园区、矿山、重点项目建设区)巡查并重,以重点区域为主。各县对辖区内的违法用地案件,要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重点查处违反规划批地用地、未报即用、未批先用、违法土地登记;弄虚作假,核发土地证书;擅自减免土地出让金、耕地开垦款和非法转让土地的行为。对土地违法行为查处不力或不依法查处的,州国土资源局将实行下查一级,处罚上收一级,土地收益和罚没收入全部解缴州级财政。要建立土地动态巡查责任制,分片包干,责任到人。要提高土地违法案件的发现率、制止率、查处率。

机动地土地管理法篇3

关键词:土地权利;非法批准;土地管理

近年来,以地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为主体的土地违法犯罪十分猖獗。许多地方政府工作人员违法乱批乱占土地。一些市、县政府默许、纵容乃至在背后操纵违法违规用地,未批先用、以租,擅自设立和扩大开发区,擅自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违规侵占基本农田。地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为违法主体的案件所涉及的土地面积,已占到了被查违法用地面积的80%。为了打击、遏制地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土地违法犯罪,我国在1997年刑法修订时就增设了相应罪名。1997年《刑法》第410条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土地管理法规,,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或者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使国家或者集体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该条设定了两个罪名: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罪和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罪。但是由于理解和认定上存在诸多分歧,这两个罪名自设立以来在实践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适用,在遏制土地违法犯罪方面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一、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罪的客体

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罪的客体是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罪侵犯的社会关系,反映其危害社会的本质。

对于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罪的客体,学界意见不一。主要有以下代表性观点:一是国家关于土地管理的法律制度及国家机关的权威;二是国家对土地的管理制度;三是国家机关的土地管理职能;四是国家对土地资源的正常管理活动;五是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以及国家有关土地的管理制度;六是国家机关对土地依法管理的正常秩序。

笔者认为,本罪属于渎职犯罪,它与与其他渎职犯罪在客体上具有共性,属于同一类。我国刑法学界通说认为,渎职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所谓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是指国家机关依法行使管理职权的活动。活动是一种行为,是能够感知的具象而非抽象的东西。而我国刑法学界关于犯罪客体的通行观点是犯罪客体是刑法所保护的,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而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生活中所形成的相互联系,是抽象和不可直接感知的。显然,行为不是社会关系,通说将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作为渎职犯罪的客体并不正确。渎职行为是指没有基于国家设定职位、赋予职权的目的,按照国家对该职位职权行使的规定积极主动、客观、公正地行使职权,进行社会管理,而是对行使职权履行职责不认真、不积极,或者违反规定、违法行使职权。其表面上是违反和破坏了国家的社会管理制度,本质上是破坏了国家社会管理制度所体现和追求的社会管理秩序。社会秩序是长期稳定存在的社会关系。因此,国家机关正常的管理活动遵从的社会管理制度或其所体现和追求的管理秩序才是渎职犯罪所侵害的客体。社会秩序是一定社会关系的长期稳定存在,制度是对这种社会关系或者说秩序的规定化、成文化,是对这种社会关系或秩序的确认和保护。两者之间并无实质差异。

就本罪的客体而言,国家为了保护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而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犯罪行为直接违反这些管理制度,破坏了国家的土地管理秩序,因此国家土地管理制度或管理秩序才是本罪侵害的客体。国家对土地的正常管理活动不能成为本罪的客体。至于国家机关的权威和国家机关的土地管理职能,虽然也会因本罪的犯罪行为间接地受到一定影响,但并非本罪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社会关系,也不宜认定为本罪的客体。

另外,本罪的客体除了国家土地管理制度或管理秩序之外,还应包括国家、集体或个人的土地权利。社会秩序或法律制度的实质内容是权利(或权益)及其格局,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及其直接导致的对土地的非法侵占必然破坏既有的土地权益或权利格局,侵害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利。从对土地权利侵害的角度讲,非法批准征用、占用行为与侵占行为实际上是共同侵权行为,只不过一个批准决定,一个是执行而已。并且大部分情况下如果没有管理部门的非法批准,别人也不敢非法侵占土地。在实践中,许多地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违规乱批滥批行为直接导致基本农田等土地被非法侵占,严重侵害权利人的土地权利,是土地权利被侵害的主要原因。但这一点却长期被理论界所忽视。

综上分析,笔者认为,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其主要客体是国家的土地管理制度或管理秩序,次要客体是国家、集体或个人合法的土地权利。

二、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罪的客观要件

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罪的客观要件是,违反土地管理法规,,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情节严重的行为。

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罪的客观要件首先是“,违反土地管理法规,,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行为”。

所谓“”,是指为了私情私利而用欺骗的方法做违法乱纪的事。在本罪中是指行为人为了私情私利而采用欺骗的方法(如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化整为零、少批多占、未批先占等)违法批准征地、占地。

所谓“违反土地管理法规”,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2001年8月31日通过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28条、第342条、第410条的解释》的规定,是指“违反土地管理法、森林法、草原法等法律、条例以及有关行政法规中关于土地管理的规定。”

所谓“”是指违背法律授权的宗旨行使职权,超越职权范围或者违反职权行使程序,以不正当目的或方法行使职权。换言之,任何无端行使职权,扩大职权范围,实质地、具体地违法或不当行使职权的行为,都是。在出于不当目的实施职务行为的情况下,即使从行为方法上看没有超越职权,也属于。在本罪中,主要表现为下列四种情况:一是无权批准。即本没有征用、占用土地的批准权限而进行所谓的“批准”。二是越权批准。指下级机关越权批准依法应当由上级机关审批的占用、征用土地行为。三是违反确定用途批准。指享有土地批准权的各级人民政府不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用途批准用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是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具有综合性、长期性、战略性、指导性、控制性等特点。四是违反法定程序批准。即依照土地管理法规必须经过的批准程序不依法经过即批准的。五是对不符合条件的申请违法批准。即申请人申请的用地项目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用地条件而批准其征地占地。如《土地管理法》第57条规定:“建设项目施工和地质勘查需要临时使用国有土地或者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其中,在城市规划区内的临时用地,在报批前,应当先经有关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对未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同意的用地申请给予批准的,即为这里的对不符合条件的申请违法批准。

所谓“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是指违反法定的批准权限、批准程序或不符合法定的征用、占用条件而批准征用、占用土地。征用土地是指国家基于经济、文化、国防建设以及兴办公共事业的需要,依法将属于集体所有的土地收归国有的一种措施。占用土地,是指对土地事实上的控制、管理与使用。

需要说明的是,本罪的立法在客观方面表述上存在语言不精练、语义重复问题。在本罪的语境中,前述“违反土地管理法规”、“”、“非法批准”之间语义部分重复。由于这是立法问题,不属于本文分析探讨范围,此处不赘述。

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罪的客观要件其次是其犯罪对象——土地。

此处的土地是“土地资源”而非“国土”意义上的土地,是指除了难以被利用的沙漠、戈壁、冰川、石山、高寒荒漠外,凡可被农业、牧副业等利用的陆地。作为本罪对象的土地既可以是国有土地,也可以是集体所有的土地。对于其具体范围,全国人大常委会2001年8月31日通过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28条、第342条、第410条的解释》的规定:刑法第四百一十条规定的“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是指非法批准征用、占用耕地、林地等农用地以及其他土地。

现行《土地管理法》对“土地”则有明确界定。该法第4条规定:“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未利用地是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笔者认为,上述《土地管理法》第4条所界定的范围内的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都是本罪对象。

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罪的客观要件第三是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行为必须“情节严重”。

所谓“情节严重”,主要是指非法征用、占用土地数量较大的;导致大量耕地荒芜或者毁坏的;多次非法批准征用、占用的;因严重徇私而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的;造成恶劣影响的等等。对于“情节严重”的具体认定标准,最高司法机关先后出台了三个有关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6月22日颁布实施的《关于审理破坏土地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条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情节严重”,以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罪定罪处罚:(一)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基本农田十亩以上的;(二)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三十亩以上的;(三)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其他土地五十亩以上的;(四)虽未达到上述数量标准,但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三十万元以上;造成耕地大量毁坏等恶劣情节的。该解释第九条还规定:多次实施本解释规定的行为依法应当追诉的,或者一年内多次实施本解释规定的行为未经处理的,按照累计的数量、数额处罚。

最高人民法院2005年12月30日颁布实施的《关于审理破坏林地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刑法第四百一十条规定的“情节严重”,应当以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罪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一)非法批准征用、占用防护林地、特种用途林地数量分别或者合计达到十亩以上;(二)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其他林地数量达到二十亩以上;(三)非法批准征用、占用林地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到三十万元以上,或者造成本条第(一)项规定的林地数量分别或者合计达到五亩以上或者本条第(二)项规定的林地数量达到十亩以上毁坏。

最高人民检察院2006年7月26日的《关于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第二十一条则规定: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罪,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1、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基本农田10亩以上的;2、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30亩以上的;3、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其他土地50亩以上的;4、虽未达到上述数量标准,但造成有关单位、个人直接经济损失30万元以上,或者造成耕地大量毁坏或者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的;5、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影响群众生产、生活,引起纠纷,造成恶劣影响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6、非法批准征用、占用防护林地、特种用途林地分别或者合计10亩以上的;7、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其他林地20亩以上的;8、非法批准征用、占用林地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万元以上,或者造成防护林地、特种用途林地分别或者合计5亩以上或者其他林地10亩以上毁坏的;9、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在上述三个司法解释中,比较而言,由最高人民法院的第一和第二个解释,都不太全面,由最高人民检察院的第三个,基本上是综合了前两个解释的内容,比较全面。在内容上,三个解释虽然基本上没有冲突,但也有不一致的地方。笔者认为,最好还是法、检两家联合统一的司法解释,解决现在司法实践中(依)据出多头的问题。

三、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罪的主体

根据《刑法》第410条的规定,本罪的犯罪主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指国家各级权力机关(各级人大)、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军队各级机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级机关中从事领导、组织、监督、管理等公务的人员。此外,作为法定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各级机关的工作人员也属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不过,虽然《刑法》第410条对本罪主体规定的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没有限定具体种类和范围,但学术界却大都把本罪的主体理解为是土地管理部门或与土地管理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以及各级政府中主管土地管理工的人员,甚至理解(下转第272页)(上接第254页)为是上述部门中“具有土地审批权限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如认为本罪主体是“各级政府中的相应主管人员,土地管理、城市规划等部门的工作人员中对土地的征用、占用具有审批权力的人员”,或是“各级政府以及各级土地管理行政机关中具有土地征用、占用批准权的工作人员,以及直接负责土地规划、审批征用、占用土地的主管人员”,或认为“仅指有土地审批权限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笔者认为,虽然实践中本罪也确实主要由土地管理部门或与土地管理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以及各级政府中主管土地管理工的人员实施,但是将本罪的主体范围理解为限于上述范围内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甚至理解为是上述范围中“具有土地审批权限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则失之过窄。

一方面,实践中不仅具有土地审批权限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可以违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不具有土地审批权限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如土地管理及相关部门的一般工作人员,甚至非土地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如公安、司法等强势机关工作人员也会基于私情私利,利用国家机关权威和民众的无知越权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另一方面,既然法条对本罪主体的规定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而未做任何限制,其主体就不应当限定为“土地管理或与之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以及各级政府中主管土地管理工的人员”,更不应当限定为“具有土地审批权限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我国刑法分则第九章规定的渎职罪分为三类,即一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渎职罪、司法机关工作人员渎职罪和其他特定管理领域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渎职罪。对这三类渎职犯罪的主体,立法一般分别明确表述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司法工作人员”和“……机关/部门/机构或负有……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非法征用、占用土地犯罪是土地管理领域中的犯罪行为,属于特定管理领域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渎职犯罪,但立法对该罪主体规定的却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而非“土地管理机关/机构/部门工作人员或负有土地管理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这说明立法上虽然将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危害严重的行为规定为土地管理领域中独立的渎职犯罪,但考虑到实践中这类犯罪行为人的多样性,并没有将其犯罪主体限定为“土地管理机关/机构/部门工作人员或负有土地管理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本罪的主体不应当限于“土地管理部门或与土地管理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以及各级政府中主管土地管理工的人员”,更不应当限定为“具有土地审批权限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而是就如立法规定的那样,为“一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在实践中,本罪的犯罪主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各级土地管理机关的工作人员和各级政府中主管土地管理工作的人员;二是非土地管理机关中的土地管理工作人员(如农业部门中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管理工作人员,林业部门中林地管理工作人员等)和政府相关主管人员;三是非土地管理机关工作人员,如城建规划机关工作人员,司法机关、各级(主要是基层)党的机关工作人员。

注释:

王中森.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罪若干问题研究.苏州大学2006届硕士毕业论文.第8-12页,第24-28页,第34-35页.

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722页,第59页.

机动地土地管理法篇4

以土地储备资金作为会计主体的前提,假设与土地储备现实不符

将土地储备资金作为会计主体来界定会计信息的立足点与空间范围,突出了土地储备资金专款专用,符合土地储备机构的法定职能定位,但内涵过于狭窄,与土地储备机构职能多元化和业务内容丰富化现实不符。土地储备机构的法定业务内容也不局限于土地储备。《管理办法》第16条明确规定:对纳入储备的土地,经市、县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批准,土地储备机构有权对储备土地进行前期开发、保护、管理、临时利用及为储备土地、实施前期开发进行融资等活动。第21条进一步规定:储备土地未供应前,土地储备机构可将储备土地或连同地上建(构)筑物,通过出租、临时使用等方式加以利用。以武汉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为例,其从事的业务主要包括土地储备、土地利用和对外投资等3类。土地储备机构职能多元化和业务内容丰富化,是土地储备机构正常的生存状态,且这些除土地储备之外、但与土地相关的职能与业务活动至今未有证据表明对其履行土地储备职能产生重大负面影响,反之,在很大程度上,表明这些状况的持续并存有助于促进土地运作的整体社会与经济效益。将土地储备资金作为会计主体,意味着假设土地储备机构仅仅单纯从事土地储备业务,而人为地排除了其他与土地储备或土地相关的职能与业务,这与我国土地储备的基本现实严重不符。

土地储备资金内涵狭窄,导致土地会计信息多头管理

根据《核算办法》第2条,土地储备会计仅仅核算“土地储备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征收、收购、优先购买、收回土地以及对其进行前期开发等活动”,“土地储备机构在持有储备土地期间临时利用土地取得的应上缴国库的零星收入,不在本办法规范范围内”。这表明,土地储备会计不反映土地出让业务、土地利用等其他方面的会计信息。按《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办法》中土地出让收入与土地利用收入均应通过《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103类“非税收入”01款“政府性基金收入”科目核算。完整的土地储备应包括收购、开发、储备与出让四个阶段。上述制度设计的结果是,收储项目开发完毕交付后的业务通过《核算办法》按权责发生制核算,土地出让及利用收入的业务由《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办法》按收付实现制根据政府会计口径进行核算。交付后储备乃至供应前的业务,因历史或特定原因运用土地储备资金进行的对外投资和管理资产等业务的会计核算,更是缺少统一规范。这意味着将土地会计信息人为分割为土地储备资金、土地出让资金、土地投资基金等多个会计主体,土地会计信息多头管理、支离破碎,会计信息严重缺乏有效集成和系统优化,土地会计信息可比性和共享性差。这种局面不利于国有土地收益基金的建立和土地出让款项的征收管理。根据《关于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的规定,由财政部门从缴入地方国库的土地出让收入中,划出一定比例资金,用于建立国有土地收益基金,实行分账核算,具体比例由各省区市及计划单列市政府确定,并报送财政部和国土资源部备案,国有土地收益基金主要用于土地收购储备。对某些按土地出让增值收益分配安排土地储备基金的地方,还需要会计提供各宗地增值收益信息。按《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办法》核算的土地出让收入与土地利用收入均按流入总量核算,无法揭示宗地收入的详细信息,更无法反映各宗地的增值收益情况。而建立国有土地收益基金和对土地出让款项的征收管理离不开各宗地收入的详细会计信息,会计信息的有用性被大打折扣。

适当分离财务与会计,明确土地基金作为会计主体

机动地土地管理法篇5

一、基本情况

1.主要做法。为切实做好土地执法监管长效机制建设工作,湖北省国土资源厅确定了工作基础较好、管理较规范的荆门市、武汉市江夏区等5个市、县(市、区)作为试点单位,积极加强指导。各试点单位结合实际,精心制定方案,强化工作措施,对好的做法和经验及时总结交流推广,保证了土地执法监管长效机制建设工作的有序推进。

在土地执法监管长效机制建设中,各地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争取领导重视、社会关注、群众支持。

2.取得的成效。通过建立土地执法联动机制,一是进一步强化了地方政府土地管理责任;二是从制度上强化了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土地执法管理中的工作责任和问责奖惩措施;三是强化了各相关部门的土地管理责任,各部门密切协作、合力执法,使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力度得到进一步加大,实现了土地资源从“一家管、大家用”到“大家管、大家用”的可喜转变。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湖北省在建设土地执法监管长效机制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效,总结了不少成功经验,但土地执法监管仍存在不少问题。 归根到底,土地执法监管主体的职责不能充分履行到位,土地执法监管长效机制就不能从根本上健全。

1.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监管的乏力。俗话说“打铁先要自身硬”,但事实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执法监管缺乏力度,土地执法监管长效机制建设要求政府主导、依靠一些强势部门甚至企业来配合,从侧面反映了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监管力度不尽如人意。

1.1体制不顺。湖北省目前的垂直管理体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自上而下的规划管制、计划控制、用地审批、执法监察等管理措施的落实仍然受制于地方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违法违规行为不敢查也不会去查,更不用说去问责。

1.2机制不畅。一是内部监管机制的不畅。二是违法查处督办机制。

1.3法制不全。我国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经过多年的实践,不断修改,正逐步走向完善,但仍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相关法律法规存在的冲突、部分法律条款存在空白、处罚条款操作性存在欠缺,因此对于没有把握的违法行为,执法监察人员宁可不查,也不愿冒风险。

1.4队伍不强。目前湖北省国土资源系统普遍设立专门的执法监察机构,同时为弥补行政编制的不足,又组建了执法监察队伍。但法律上对土地执法监察队伍设立没有作出明确规定,全凭国土部门与地方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协商,现有的土地执法监察队伍在编制、经费和人员上五花八门,不能统一。

1.5手段不硬。近年来,各地虽然加大了违法用地查处力度,但法律没有赋予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制止土地违法的强制措施,即使能够及时发现,也只能下达一纸《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当事人完全可以不予理睬。调查取证也有类似的问题,当事人不配合,以种种理由和借口不提供资料,甚至躲避调查、拖延时间。

2.政府监管职责的缺失。应该说目前各级政府土地管理的主体地位日趋明确,意识也不断增强。但从实际运行状况来看,政府缺位、失位现象依然存在。

2.1政府本身成为违法的主体。少数基层地方政府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方政府存在违法征收集体土地、违规出让国有土地、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批准占用耕地甚至基本农田的现象,政府土地违法的宗数虽不多,但违法面积一般较大。

2.2政府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姑息纵容。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发展地方经济,不顾法律法规的规定无条件满足个别企业老板的用地要求,允许其先占后批、边占边批或批东占西;在违法违规行为受到查处时,又向执法部门施加压力或者干预,成为违法违规行为的幕后推手。

3.协管部门配合的欠缺。土地执法监察工作涉及的单位和部门有公安、检察、法院等司法部门,有纪检监察、发改委、建委、规划、房产等职能部门,有供水、供电等产业部门。阵容不能说不强,力量不能说不大,但在实际行动过程中却大打折扣。

4.村级监管职责的流失。自国土部门实行垂直管理体制改革以来,形成了国家、省、市、县、乡(镇)五级土地管理体制,但恰恰留下了村委会对土地管理的空白。

三、对策和建议

针对当前土地执法监管长效机制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要以实现保增长和保红线的有机统一为目标,按照国土资源部的要求,着力从困扰和制约长效机制建设的体制、法制、机制方面进行探索和突破,努力构建起以共同责任机制为核心、以“全员监管”、“全程监管”和“联运监管”为主要内容的土地执法监管新机制。

1.完善法律法规,夯实土地执法监管长效机制建设法制基础

1.1弥补法律缺陷和空白

结合新一轮《土地管理法》修改,尽量弥补法律在土地执法监管方面的缺陷和空白,建立与土地管理现实相适应的土地管理法律体系,加大执法监管力度。

1.2赋予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一定的强制权力

建议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及时反馈信息,促进有关部门加强土地管理立法工作,健全完善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当前,在国家立法滞后的情况下,各地方人大和有立法权的地方政府可以在坚持不与宪法、法律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加快地方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制定,以地方立法赋予土地执法监察机构必要的强制执行权。

1.3改革完善土地审批制度

建议按照“疏堵结合”的原则,对现行土地审批制度进行修改完善。

1.4建立农村自治管理模式

《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集体土地归乡镇政府和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实质上赋予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委会)对集体土地的管理权限和责任。

2.探索创新机制,推进土地执法监管长效机制建设

2.1强化地方政府与相关部门共同责任,突出政府主导作用

2010年以来,湖北省大多数地方逐步探索建立起共同责任机制,取得明显效果,但是相关制度和现行还需进一步明确。建议国土资源部会同公安、检察、法院、纪检、发改、建设、水利、林业、电力、工商等国家相关部门出台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联动执法办法,并明确相应责任及追究办法,便于基层执行。

2.2加强土地执法监管网络建设,突出村级协管员前哨作用

2.3严格土地违法问责制度,突出国家土地督察监督政府职能

一方面要积极向中央和组织部门反映,将土地管理特别是耕地保护责任纳入地方政府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层层落实责任、层层考核、层层问责;另一方面要严格依照《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对各级地方政府和政府部门进行问责,保持土地管理的高压态势,规范各级政府及政府部门批地用地行为。

2.4建立完善激励机制,突出经济杠杆作用

调动政府和相关部门主动配合的积极性,需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可参照“百日行动”中奖励用地指标的办法,在用地计划、土地整理项目、创新试点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建立工业反哺或者农业补助等政策,激励政府严格土地执法监管的积极性。

3.强化基础建设,确保土地执法监管长效机制发挥作用

3.1努力打造执法监管信息平台

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积极整合各种信息资源,通过“天上看、地下查、网上管”的有机结合,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有效遏制土地违法违规行为。

机动地土地管理法篇6

根据上述总体思路的要求,要切实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在认识上要有新提高

1、对当前国土资源工作面临的复杂形势要有新认识。一方面,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土地管理面临“两碰头、一忧虑”的形势,矿业受到“一紧一松、震荡调整”影响,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面临着严峻形势,土地和矿产管理面临严峻挑战和巨大压力:一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激发出各地极大的改革热情,土地流转加快,各种探索踊跃,规范稳妥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任务繁重。二是中央和地方新增投资力度大、范围广、建设时间集中,扩大内需保增长的项目用地有可能出现井喷式上扬,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供求不足的矛盾会进一步加剧,违规违法用地可能反弹,《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15号令)从今年开始执行,如果不能有效遏制违规违法用地势头,大量问责的局面将令人忧虑,严格执法监管的阻力和压力会进一步加大。三是经济危机影响可能还没有见底,总体上可能继续下行,矿业支柱产业遭到严重打击,主要矿产品产量增速明显回落,矿产企业亏损面进一步扩大,一些矿业企业可能减产停产。

另一方面,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面临着重要发展机遇。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各级领导对国土资源工作更加重视,社会各界对国土资源工作更加关注,为我们更好地发挥作用、提升管理水平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动力。从土地管理看,15号令的实施和共同责任机制的建立,必然会增强各级政府和广大干部依法依规、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识;用地需求短期内迅速增加和用地总量的控制,必然会形成倒逼机制,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推动我们加快土地审批制度改革。从矿产资源管理看,一批小型矿山企业的停产倒闭,给我们提供了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整合重组矿产资源的有利条件,找矿、管矿、用矿面临着重要发展机遇。

因此,当前国土资源工作既面临困难与压力,同时又面临机遇和挑战,这就是我们的形势,大家必须清醒认识。

2、积极应对,在保护和保障上要谋求新发展

针对当前国土资源管理局面,我们该如何审时度势,变压力为动力,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上级部门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上来,紧紧把握“守底线、保增长、调结构、防反弹”的工作大局,主动作为、顺势而为。

一要积极应对。就是全局上下在压力和挑战面前始终保持奋发有为、蓬勃向上的精神状态;保持积极进取、干事创业的激情和气概;要有迎难而上、战胜和压倒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要有志在必得、勇创新业绩、勇攀新高峰的志气和信心。

二要主动作为。就是不但要有积极应对的信心,更要有积极应对的行动。从国土资源工作实际出发,就是要做到以下“八个主动”:一是主动学透政策业务。特别是要认真学习弄懂国土资源部近期下发的两个通知,不断促进扩大内需和加强用地保障监管的具体条件措施。二是主动分析把握形势。对上、下、左、右各方面的情况要及时全面把握,明确自己的位置,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三是主动沟通。加强与服务对象沟通,必要时主动上门。四是主动办理职责范围内的事项。力求实现感情上零距离、时限上零超时、质量上零差错、服务上零投诉。五是主动协调处理矛盾。工作过程中碰到矛盾和问题,主动协调,需要调整的主动调整。六是主动督办跟踪进展。对相关办理环节主动督促,主动跟踪。七是主动报告和反馈办理结果。对办理进展和办理结果要主动报告,主动反馈。八是主动征询反馈意见以便进一步改进。

三要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就是要提升保障能力,提升监管水平,提升自身素质。这是我们积极应对,主动作为的目的。一是提升保障能力。提升资源保障能力,就是提升保发展的能力。二是提升监管水平。就是要正确处理积极主动服务与严格监管的关系,统筹二者的关系,既不能以监管为由对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消极作为,更要警惕以保发展为由弱化监管。既要加强统筹协调,提高工作效率,为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的落实提供强有力的国土资源管理秩序。三是提升自身素质。就是要全面提升集体和每个人的自身素质。提升队伍的整体功能、机制体制创新水平;提升每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服务意识;提升每个人的廉政勤政能力;提升每个人的政策与法规水平;提升每个人胜任工作的业务技能。要结合各自的工作职能和特点,发挥积极作用。比如:在土地征收方面,要重点提升国家、省、市重点项目用地报批服务能力、提升规划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能力。在土地利用方面,要重点提升把握土地市场的能力,努力争取土地供应总量不少于去年,土地出让总量、出让收益不少于去年。在执法监察方面,要重点提升执法监察的整体功能、快速反应能力,提升共同责任机制的效能和水平。在矿产资源方面,要重点提升推进矿山环境整治能力和矿政管理水平,提升科技支撑矿产资源利用的能力。四是做到三个确保:确保拉动内需项目用地需求;确保国家重点项目、省重点工业项目和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需求;确保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保障性安居工程、生态环境、农村基础设施等民生项目和社会事业建设项目用地需求。上级国土资源部门已明确要求,凡没有完成“三个确保”任务的,就暂停受理批次用地报件。

(二)在试点上要有新突破

*市国土资源局与成都土地督查局开展共建保障科学发展土地管理新机制试点工作,对破解我市土地管理难题,提高土地管理和利用的能力和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一定要以此为契机,真抓实干,全力以赴,努力实现五个突破:

一是力求在贯彻宏观调控上实现新突破。通过建立动态评估和滚动修改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科学设置规划指标,完善土地规划体系,进一步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需要与可能、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切实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促进土地优化配置,提高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二是力求在落实共同责任上实现新突破。通过建立共同预防机制、联合执法机制、与干部绩效考核挂钩机制,着力推进土地监管关口前移,强化土地执法预防功能,强化部门的协作配合,提高执法效果。市委、市政府将把土地管理工作纳入对各乡(镇、街道)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工作绩效考核范围,实行奖惩问责,形成保护耕地、保护资源、节约集约用地的良好氛围,真正实现由国土部门一家管地大家用地变为大家管地大家用地的目的。

三是力求在开源节流上实现新突破。研究细化优化产业结构供地和落实节约集约用地的具体措施,做好“扩增量、挤存量、快审批、调结构”文章。积极推进“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农田向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规划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三集中工作,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四是力求在统筹城乡用地上实现新突破。深入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土地流转新制度、“城中村”重建改建新途径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新办法,逐步赋予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同等的权利,实现农村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同地、同价”,逐步开放农村建设用地的一级市场。建立统一规范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培育流转市场主体,规范流转市场管理。提高“城中村”人居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水平,优化城市土地资源配置和空间结构布局。

五是力求在维护群众权益上实现新突破。要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和长远生计问题,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稳定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要求,研究制定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做到政策可衔接,政府财力能承受,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

(三)在地政管理上要有新拓展

一是严格执行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政策“管地”。要全面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健全严格规范的土地管理制度,依法依规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实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为此,要切实落实好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大建设占用补充耕地力度,确保我市现有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要加强批前监督、批中审查、批后核查和日常监管,从严查处国土资源违法违规案件。要层层签订执法监察目标考核责任书,完善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信息网络。要进一步加强与公检法机关和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查处国土资源违法犯罪案件联合办案机制、土地执法监管共同责任工作机制和落实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加大责任追究力度,严格执行《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加大国土资源普法宣传教育力度,促进全社会守法、护法、用法。

二是认真抓好土地二次调查和第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划地”。现在我们突出的问题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经济发展规划、城市建设规划等衔接不够到位,从而导致了建设需要的土地和我们现行规划矛盾突出,许多建设项目用地的选址选在了基本农田和农用地上,涉及土地利用规划的调整,矛盾非常突出。要按照土地二次调查和第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要求,一边摸清底数一边开展二轮规划,做到土地二次调查与之齐头并进,使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前瞻性、指导性。要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功能,在规划修编中解决好指标约束、耕地占补平衡等关键问题,处理好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的关系,在保护的基础上满足全市今后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是全面了解法规政策,搞好确权登记“盘地”。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特别是所有权的规定和有关法规政策规定,认真盘清我市实有的土地数量和地类。要以第二次土地调查为契机,严格按照实施方案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二调”各阶段的工作,通过掌握准确详实的调查数据,全面、准确、及时地掌握我市的土地利用状况,搞准土地资源家底,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好用地基础工作。当前,“二调”各项工作已进入倒计时阶段并已列入省政府重点督察和问责事项,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加快进度、严把质量、突出重点,及时提交调查成果。按照这次全省国土资源工作会的要求,各级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对调查工作负总责。对未按期完成调查任务的,将启动问责机制,暂停该地区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和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的项目审批。

四是研究政策,依法“征地”。首先,要研究好政策。经过我们反复的了解调研,发现在征地过程中,有一些把握不好的情况,突出的问题一方面是有的地可以不征而又报征。比如说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涉及老百姓的民房拆迁,老百姓原来的宅基地属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需要改变用途,搬迁到其他地方,应该说属于农民建房,报上去批了又征,既占指标,也增加了审批难度。另外一个方面,我们要做好业主的工作,避免盲目征地。现在投资商进驻以后,都想尽快把土地证办理好,而且要求多批地,以土地作抵押贷款。这样既占了指标,经济效果又不好。第二,要依法依规征地。做好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区片综合地价的公布和实施工作。按照“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的要求,完善征地补偿机制,建立健全征地补偿安置争议协调裁决制度,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对在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经批准占用农村集体土地进行建设的非公益性项目,探索允许农民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开发经营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途径。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审批环节,严把征地费用兑付关,对征地费用有拖欠,不兑现的,一律不予批准农地征转用。第三,根据部、省厅安排,将计划一次性下达改为年初预下达,年中执行奖惩和年末调剂的要求,实现差别化管理,把指标纳入计划、目标纳入责任、成效纳入考核,努力做到用好计划内的、争取年中奖励的、保证年末调剂的、多管齐下,确保重点项目落地。

五是开发后备土地资源,搞好“三项整治”,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生地”。第一是搞好土地开发整理,增加农用地后备资源。要按照用地的规划计划,统筹考虑、超前谋划、先行安排,做好补充耕地储备工作,确保各类建设用地顺利报批。同时,要加强新增耕地的后期管理和保护,坚持“建管并重”,克服重前期建设轻后续保护管理的倾向。第二是积极推进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工作。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所节约的土地,首先要复垦为耕地,优先满足集体建设用地,富余指标可通过增减挂钩置换给城镇使用。第三是积极开展空心村、废弃砖瓦窑、工矿废弃地的整治工作,争取建设用地周转指标,缓解我市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紧缺的压力。下步我们重点是对已搬迁或破产倒闭国有企业的占地进行开发整理,将其从国有建设用地变为真正的农用地,把农村的建设用地指标置换为城市建设和工业建设用地指标,挖潜生地。

六是“四位一体”无缝对接“供地”。规划、耕保、利用、地籍“四位一体”一张图管地,构建统一的土地监管平台,并严格开展批后、供后监管工作。加强对批次用地供地情况的检查,确保当年批准的土地供地达50%,上年批准的供地达80%,前年批准的供地达90%。上级国土资源部门将对土地供应率过低,批而未供情况突出的地方,采取果断措施,暂停农地征转报件审批和扣减下一年度用地计划指标。要按照“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内涵挖潜、节约集药”的要求,加大闲置、存量土地的清理、开发整理和利用。合理控制单宗土地供应规模,加强对拟出让地块的开发整理,统一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净地”、“熟地”出让,缩短土地开发周期,加快土地利用速度,促使潜在的土地生产力尽快实现。

七是节约集约“增地”。就是向天要地,向空间要地,城市建设要提高建筑密度和容积率,鼓励住宅、办公向高层发展。在工业用地当中,鼓励企业建设多层厂房,限制厂区内绿地建设面积,控制别墅及低层住宅建设;鼓励原有的低密度和低容积率的厂房,改建为高密度、高容积率的多层标准厂房。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严格土地管理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见》规定,对投资总额达不到500万元以及投资强度达不到每亩120万元(不含土地取得费用)的工业项目,原则上不再单独供地,鼓励其通过租赁标准厂房等方式获得生产经营场所。

八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地”。所谓分地就是积极向领导建议,新的建设用地,包括城市建设用地尽量不要占好地,尽量占荒山荒坡。要按照城市片区基准地价和农村土地分等定级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科学提出工业、居住、商业用地意见、建议,合理分配各种土地资源。致力推动城市发展尽量不要占好田好地,把好田好地划为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起来。另一方面,工业项目选址尽量在空闲地和坡地,或者是产值较低的农地,把优质良田真正的保护起来。

(四)在矿政管理上要有新成效

2009年,矿政管理工作要以贯彻落实《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探矿权采矿权管理办法等3个文件的通知》(241号文)及其实施办法为主线,突出两权管理和矿业权市场建设,着重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动员各界力量“找矿”。按照“找新区、上专项、挖老点、依靠科技和人才”的要求,完善鼓励矿产勘查风险投资制度,要以找大矿、找好矿为目标,加大地质找矿工作力度。要进一步加强基础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勘查与开发利用,加强与地勘单位的合作,支持、鼓励和引导有技术、有实力的优势地勘单位开展重要成矿区带的矿产勘查,根据他们掌握的地质资料,选定拟出让区块。要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规范矿业权二级市场,严禁私下交易,违规操作。凡属政府出资探明矿产地的矿业权,一律实行招标拍卖挂牌有偿出让。

二是完善矿产资源规划体系“划矿”。加快推进第二轮矿产资源规划修编,要根据已有的地质资料,确定拟进行有偿出让的探矿权、采矿权区块,按照计划投入的要求,每年按计划投放探矿权采矿权。要加快建立“规划控制、计划投放、使用有偿、责权统一、合同管理”的投放机制,真正发挥矿产资源规划在矿产资源整合中的龙头作用。要强化矿业权设置的规划审查,对不符合矿产资源规划的矿业权报件,一律不会审,不报批。

三是突出监管“治矿”。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日常监管,继续保持高压态势,以打击私挖滥采、超层越界、以采代探、破坏浪费资源、非法转让矿业权为重点,对重点矿区、重点矿种开展专项整治,加强动态巡查,全面遏制破坏、浪费矿产资源的各类违法行为,巩固整顿成果,严防各类违法违规现象出现反弹。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努力实现由重审批轻监管到审批和监管并重、突出批后监管职能的转变,切实加强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活动的监督管理,严格矿业权的市场准入条件,建立健全分片包干、定点到片、责任到矿、在岗履职、明确奖惩的工作机制。

四是强化整合“活矿”。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以大并小,以优并劣;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统筹兼顾,公开公正的原则,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结合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关闭禁采区,收缩限采区,集聚开采区,调整矿山布局。对辖区的矿业权分类实施整合,改造提高一批,整合集中一批,关闭淘汰一批,压缩矿山数量,提高矿山生产能力,将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开展以煤炭资源为主的矿产资源整合工作。通过资源整合,使矿山开局明显合理,矿山企业结构明显优化,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矿山生态环境显明改善。

(五)在党建工作上要有新加强

这次工会会议对今年全市国土资源工作进行了部署和安排,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确保全市国土资源工作又快又好发展,怎样叫做“又快又好”?我的理解就是,既要圆满完成全市2009年国土资源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又要实现干部安全,一句话就是要“工作干好,干部不倒”。为此,全市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进一步推进国土资源系统的党风廉政建设,突出三个加强:

一是要加强班子建设。一个单位是否能有大的作用和发展,领导班子的作用很重要。因此,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班子建设。班子成员要用心谋大事,带头爱岗敬业,廉洁自律。班子成员之间要团结一心、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补台,强化全局意识和创新意识,勤政务实,这样才能带出一支作风过硬的队伍,才能全面推动各项工作。

机动地土地管理法篇7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依法用地、严格管地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近年来,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市经济社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市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其中土地管理功不可没。我市的土地管理工作,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要求,牢牢把握国土资源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特点,围绕全市经济工作大局,把握机遇,找准定位,拉高坐标,转变观念,在资源需求日益旺盛、资源管理日益严格、资源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用地保障。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意识到,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付出的资源代价太大,个别乡镇为了发展经济,随意性用地、盲目粗放用地,土地利用和管理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潜在的矛盾开始集中暴露出来。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土地管理形势的严峻性,切实增强依法依规用地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首先,必须认识到,依法依规用地是基于我国国情的大政方针。从国家宏观管理方面来看,严格管理土地的力度在逐年加大。1996年,中央提出中国必须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1997年,中央出台了11号文件,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这个文件构建了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政策框架;1998年,全国人大对土地管理法进行了全面修订,建立了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法律框架;20__年,国务院部署了土地市场治理整顿;20__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28号文件);20__年,国家土地督察制度建立,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31号文件),从调整利益机制、完善责任制度和健全法律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针对性很强的政策措施。今年,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3号文件),明确提出各类与土地利用相关的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安排的,必须及时调整和修改,核减用地规模。同时,监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劳动保障部、国土资源部联合出台《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15号令),规定一年度内本行政区域违法占用耕地面积占新增建设用地总面积的比例达到15%以上或者虽然未达到15%,但造成恶劣影响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将追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人员和其他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的责任。这个办法已于今年6月1日起施行。前不久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更进一步强调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

其次,必须认识到,依法依规用地是我市实施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从我市发展的实际看,严格土地管理十分必要。加快发展和建设步伐,尽快实现经济腾飞,尽快赶上发达县市的愿望十分迫切,这使我市的用地矛盾格外突出。为满足我市经济发展的用地需求,国土资源部门想千方、设百计,采取了不少措施,但仍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需要。尽管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用地保障压力,但是,这绝对不能成为我们个别地方、个别单位实施违法用地的理由。国家三令五申,要求依法行政、依法管地、依法用地。可是,我们总有一些人打着发展经济的幌子,抱着侥幸心理,明目张胆地实施违法用地行为。违法用地行为之所以屡禁不止,越积越多,与我们一些地方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和工作不到位有着直接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依法行政的观念和意识不强。一些基层领导干部法制观念淡薄,习惯于“长官意志”和“拍脑袋办事”;一些地方片面强调地方利益,在用地问题上“先斩后奏”甚至“斩而不奏”;一些基层干部对土地违法危害性认识不足,总觉得都是为了发展经济,有意无意的默许甚至支持违法用地。二是一些地方站位不高,科学发展意识不强。近几年,为了加强土地管理,国务院、省政府、郑州市政府先后下发和出台了许多新的政策和规定,但是在一些乡镇和部门却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一些领导干部目光短浅,不是主动去学习和研究政策,在用足用活政策、提高操作水平上想办法,而是站在自己那个小圈子里,寄希望于规避法律和政策,致使问题越来越多。三是对土地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不够。在执法过程中,个别地方存在着以罚代法、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现象,致使对土地违法违规的行为调查难、取证难,造成压案不查或拖案不结,人为地形成了“违法占地成本低、依法用地成本高”的不正常现象,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非法批地、占地现象的泛滥。

第三,必须认识到,遏制违法用地多发势头是我市目前土地管理的中心任务。现在出现这么多违法用地,大家务必要引起高度重视,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毅力,坚决把违法用地的势头遏制下去。在这里,一些模糊认识必须澄清。保障发展用地绝不是无序用地,保障发展首先是在依法基础上保障,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满足合理用地需求,绝不是把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相对立,不管符不符合规划、是不是基本农田、有没有报批手续,也不管是不是国家明令禁止的项目、投资强度多大,拍脑袋就上,项目没几个,问题一大堆,造 成土地浪费和无序利用。这样的保障,既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对人民、对社会、对子孙后代的不负责任。实践证明,对依法用地重视不够,就必然会造成上级不满意、企业有看法、群众有意见,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就会欲速则不达。因此,大家务必要正确认清我们目前所处的形势,切实增强严格管理土地和依法依规、节约集约用地的自觉性。

第四,必须认识到,开展违法用地、违法建设集中整治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需要。有的违法建设影响了左邻右舍的通风采光,有的违法建设破坏了绿化环境或侵占了公共设施用地,有的道路被违法建设侵占,致使消防车辆、救护车辆根本无法通行,一旦发生火灾或救护,后果不堪设想。大量违法用地、违法建设的存在,直接带来环境脏乱、交通堵塞等问题,影响广大群众的生活质量,涉及周边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特别是大多数违法建设,由于施工条件简陋,建筑质量低下,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安全隐患。不难看出违法用地、违法建设满足的是少数人的私利,损害的是大多数群众的合法权益。因此,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必须对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进行集中整治。

二、突出重点,把握时机,加快构建保障科学发展的土地管理新机制

当前,我市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十分关键的时期。我市土地管理工作关键是要准确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解放思想,进一步更新观念;核心是要处理好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之间的关系,坚持开源节流并举,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之路;重点是要强化调控和监管,落实国土资源管理的共同责任机制。我们要以此次集中整治活动为契机,进一步优化结构、提高效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加快构建保障科学发展的土地资源管理新机制,从而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

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当前国土资源工作所处的内外环境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任务艰巨,成效显著,问题不少,压力不小”。这些问题大多数是内外交织、上下关联的难题,涉及面广、相关性强。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在哪里?关键在于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我们一定要坚决克服安于现状的思想,与时俱进,增强对形势变化的敏感性,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一定要坚决克服畏首畏尾的思想,增强攻坚克难的决心,以一流的精神状态,直面矛盾和挑战,调整复杂的权益关系,勇于改革创新;一定要坚决克服狭窄视野的局限,增强服务全局的观念,大力推广“亩产论英雄”的经验、集约节约用地、挖掘内部潜力,同时要学习借鉴外地好的做法,进一步提高我市土地管理工作水平。

二要突出重点,正确处理保障与保护关系。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是辩证的统一。构建保障科学发展的新机制,必须树立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理念,坚持宏观调控与市场配置有机结合、激励与约束双管齐下、法律经济行政科技手段综合运用,走出一条开源节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的新路,实现发展与保护的双赢。要着力探索以下四个机制:一是宏观调控机制。在继续使用规划、计划、审批等手段的同时,更多运用土地价格及租税费等经济手段,注重国土资源政策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增强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共同责任机制。在土地管理上,要变国土资源“一家管、大家用”为“大家管、大家用”。在耕地保护方面,主要是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面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执行情况四个指标的落实。在执法监管方面,探索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紧密衔接、覆盖批供管用全程、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的监督管理制度。三是开源节流机制。在开源方面,按照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多元投入、规范管理的思路,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力度,不断拓展土地利用新空间。在节流方面,建立完善以规划和标准控制为前提、以政策约束激励为导向、以监管考核为保障、以有偿使用和市场配置为基础的资源节约集约制度。四是科技创新机制。进一步明确国土资源科技工作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加强基础、强化应用,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实行跨部门跨行业合作,实现资源成果共享。

三要明确职能定位,转变管理方式。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真正成为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的职能部门,参与宏观调控、加强市场监管的综合部门,维护群众权益、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部门,提供公共资源信息的服务部门。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企业、中介组织的关系,进一步理清政事关系、政企关系。从管理上看,要从注重审批转变到审批、监管并重上来,从注重事后查处转到预防、查处并重上来。只有职能定位准确、管理方式转变,才能有效构建保障科学发展的新机制。

三、明确责任,协同作战,确保集中整治违法占地、违法建设活动取得实效

集中整治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是一场硬仗,是一次攻坚战。这是对我们各级党委、政府执政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是对全市各级干部工作能力、工作作风的一次重大考验,是对各级各部门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是否取得成效的检验。全市上下必须集中精力,周密部署,精心组织,扎实推进。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对这次集中整治活动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集中整治违法用地违法建设领导小组。各乡(镇)区、街道办事处都要成立相应的领导组织机构,党政主要同志要负总责,亲自抓,明确分管副职具体抓,全面实施辖区内的集中整治违法用地、违法建设工作,摸清底数,明确任务,分清责任,形成严密顺畅的工作指挥系统和行动体系。各乡镇、街道办、居委会以及相关部门都要设立固定的办公场所和举报电话,便于群众来信来访。要配足配强工作人员,保障工作经费,做好岗前培训,强化工作责任,提高执法水平。

二要形成工作合力。集中整治违法用地、违法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市上下的密切配合和全社会的广泛参与。要坚持“市乡联动、属地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条块之间、部门之间、单位之间要密切协作,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市国土、建设等部门要组织开展联合执法,对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行为要严肃查处。公安、司法、纪检、监察等部门要为集中整治工作保驾护航,对暴力抗法或妨碍执行公务的,要依法及时进行处理。对整治过程中侵 害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要依法严肃查处。对非法占地和非法转让土地的犯罪案件,要依法立案侦查。工商、环保、卫生、消防、税务等职能部门,对利用违法建设从事经营活动的,一律不再核发各种证照,已经核发的要依法予以吊销或收回;供水、供电、通信等部门要通过合法合理手段,停止对违法建设的水(来源:文秘站 )电供应和通信服务。其它各职能部门要按照全市集中整治违法用地、违法建设工作任务的要求,各司其职,综合执法,全力推进集中整治工作顺利开展。同时,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无情拆违、有情操作的理念,市劳动、民政等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情况要分类制定各项保障措施,对因拆违而失去临时经营门面等劳动场所的,由劳动部门通过提供就业信息,援助就业岗位等多项措施,实施劳动保障;对符合规定条件的,由民政部门提供最低生活保障。

三要加大宣传力度。集中清理整治违法用地、违法建设,社会影响大,群众关注度高,是一项政策性、群众性都很强的大事。要充分发挥舆论宣传的导向作用,做好发动工作、引导工作、说理工作、教育工作,确保工作稳步推进。宣传部门要把集中整治活动宣传作为当前的一项突出任务,安排专人,精心组织。要制订宣传方案,加强集中整治过程中的报道,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要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等法律法规,宣传市委、市政府有关集中整治违法用地、违法建设的重大决策和相关政策措施,宣传违法用地、违法建设的危害和拆违的意义,反映人民群众对集中整治违法用地、违法建设工作的看法和呼声,宣传正反两方面的典型。对那些拒不配合、甚至顶风作案的单位和个人,要公开曝光。要通过强有力的舆论导向,形成“全市发动、全民响应、主动申报、抗法必惩”的氛围,形成“带头整治、自觉拆违”的氛围。

四要建立长效机制。开展违法用地、违法建设的集中整治,主要目的就是规范土地利用和建设管理,为巩固这次集中整治活动的成果,市委、市政府将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严格落实土地利用和建设管理有关法律、法规,切实把土地利用和建设管理纳入法治化、规范化的轨道。对今后再出现的违法用地、违法建设不仅要处理事,更要处理人,该动纪的动纪,该动法的动法,决不姑息迁就。

机动地土地管理法篇8

【关键词】土地管理;共同责任;国土资源

【中图分类号】TU183【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674-3954(2011)03-0007-01

加强土地管理(尤其是想我国这样土地面积庞大的国家)不仅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广大利益,同时也关乎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家的自强繁荣。土地管理是国家为了维护国家的土地制度,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所采取的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的综合措施。土地执法很难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土部门孤军无援因而回天乏力的结果。建立土地执法共同责任机制,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明确政府各部门以及有关社会主体在土地利用、管理、保护和执法中的权责,促进各主体相互合作,共同承担起土地执法的责任。

一、建设土地管理共同责任机制的重要意义

从古至今,乃至以后土地无疑是一种最具公共属性的自然资源,它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关乎国家与社会的各个层面的发展和相应的社会活动的正常运行。近年来,我国一直在极力提倡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国很多省以及城市一直在学习和实行科学发展观,各个部门都认真执行国家对于土地的宏观调控政策,严格把好土地闸门,国土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水平一直不断地提高,国家土地的资源调控保障能力也一直在不断地增强。但是,一些地方各类各样的土地违法违规行为屡见不鲜、屡禁不止,更有恶性蔓延的趋势,原因是除了这些地方领导干部对于土地法制观念的淡薄、资源节约的意识很低、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仍存在偏差外,更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建立起强有力的土地管理机制。因此,各个地方、各个有关的部门必须清醒认识到在土地管理中各自应该承担的职责,在我国政府统一领导下,共同遏制违法违规是用图地高发势头。建立土地管理共同责任制度,它不仅意义重大,影响到我国的发展和自强,而且势在必行。

二、我国在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一直极其重视我国的土地管理,但是,仍然存在着土地管理方面的很多问题。由于现在的各种项目管理机制不是较为完善,我国土地部门在保护土地的工作中,执行的难度较大。在我国,产生违法用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们也会发现,有些相关职能部门的审批程序不规范,审批后的监管不到位,部门之间的工作衔接不完善。一些部门审批项目时不能严格执行法律、行政法规以及本部门规章规定的程序,不少职能部门就算依照职权和法定程序审批项目后,也缺乏对项目审批后的监管,没有后续地跟踪管理措施,从而导致用地单位的变相建设,发生违法用地。根据现行的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我国国土资源部门在查处土地违法案件时没有强制的措施和手段,做出的行政处罚依赖于当事人的自动履行和法院强制执行。目前在建立的土地行政机关移送追究土地违纪、刑事责任的工作机制生存在一定弊端,因为土地部门调查手段的局限性,实际上很难认定某人活着某单位是不是已经构成违纪或涉嫌犯罪。

三、土地管理共同责任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对于土地管理出现的诸多问题和土地管理的诸多困难,我国各个地方和部门要在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地完善土地管理的共同责任机制和实施土地管理共同责任机制。土地管理的共同责任机制是指各级的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区域的土地管理的主要责任主体,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土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的保护面积、土地的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的计划执行、违法用地以及单位GDP所消耗的新增建设用地情况负起全部责任。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各个相关的部门要积极地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共同做好土地管理工作。国土资源部门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严格依照我国法律行使政权,落实监督管理的措施,对土地的利用情况的真实性及合法性负责。发展改革部门要必须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发展建设规划和市场准入标准对各类的拟建项目进行严格审查,严格地执行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制度。城乡规划部门必须加强城乡规划的编制还有实施工作,强化规划的监督管理。劳动及社会保障部门必须加强对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对于涉及征收农民集体土地的征地,必须出具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落实情况的审核意见书。农业部门必须加强对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的质量建设和管理,与国土资源等部门做好对基本农田补划的验收工作。监察部门必须配合国土资源部门加强对贯彻和落实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情况的监督检查,做好查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事宜。部门必须加强对土地案件的监督办理的力度,及时地化解征地矛盾。公安部门必须依照我国法律配合国土资源部门开展土地监督和检查的工作。

四、结语

实施土地管理共同责任机制是一种现代的,它不仅仅解决了我国土地管理上的诸多困难,同时也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我国的繁荣自强。实施土地管理的共同责任机制是从最广大的人民利益出发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有效和有力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华元春.不断提升土地管理的技术支撑能力[J].山东国土资源.2009.25(5)

机动地土地管理法篇9

【关键词】物权法 不动产 土地登记

《物权法》第十条规定:“国家对不动产实行统一登记制度”,这是针对不动产物权登记制度的明确规定。为了适应《物权法》的相关规定,我国现行的《土地登记办法》针对原先的《土地登记规则》作出了多方面重大修改。但笔者认为其仍然有需要完善之处,笔者将从物权法角度审视土地登记制度,并对如何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土地登记制度作出分析并提出建议。

土地登记的性质及意义

土地登记的性质。在学理上,学者们对土地登记的属性历来具有争论,因此厘清土地登记的性质是保障其顺利实施的前提。

针对土地登记性质的争论,主要有四种观点。一是公法行为说。有学者认为,土地登记是一种具体行政行为,它是土地登记部门依其法定职权所实施的,它所体现的是国家权力对不动产物权行为的一种干预,以便于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避免不动产物权的模糊所带来的各种问题。二是证明行为说。即认为土地登记应当属于证明行为。土地登记并不是对土地交易合同的批准和审查,因为土地登记机关并无此项权限,它只是审查土地的交易双方是否具备法定的条件,同时,土地登记也要确认和公示土地的交易双方履行合同的结果。三是私法行为说。有学者认为,土地登记是私法上的行为,这是毫无疑问的。之所以会有人将其与行政行为混淆,是因为国家行政机关参与了土地登记,但这仍然改变不了其属于私法行为的本质。四是折衷说。即认为登记兼具公私法行为的性质。但登记机关的职权行为必须在当事人的意志范围内作出,所以登记法应以私法属性为基调。

笔者认为,作为行政机关的登记机关参与到土地登记之中,这使得我国的登记制度不仅具有平等主体之间的私权关系,还具有不平等主体之间的行政关系;不仅具有公法行为的性质,还具有私法行为的性质。如果从登记的不同阶段来考察,土地登记行为实际上包括当事人申请和登记机关审查两个环节。在当事人申请这个环节,登记是纯粹的私法行为,但倘若到考察登记机关审查这个环节,就不难发现,登记机关与民法意义上的主体是不一样的。登记机关代表国家,保障不动产交易的秩序,推动不动产交易的发展,同时为课税提供信息,因此,登记审查行为具有浓厚的国家治理色彩。从我国的司法实践上来看,由于土地登记机关是行政机关,如果在登记环节出现错误,给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则依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可以提起行政诉讼。

但是根据物权法的精神,土地登记则完全是平等主体之间的私法行为。主要有如下几点理由:首先,从登记行为的过程来看,土地登记行为主要由登记请求和登记申请两部分构成。土地登记请求权无疑属于一种私权,而土地登记申请效力的发生则在于登记的意思表示。登记如果没有申请人的意思表示,则其无法产生效力。因此,土地登记只是对事实进行确认,而不能额外地赋予任何土地权利。其次,土地登记重在公示物权变动的信息,登记簿册可供任何人查阅,并据此而进行土地交易。同时,只要满足法律规定的登记申请,登记机关都有义务进行登记。因此,如认定其属于公法行为,则公法行为有侵害私法行为之正当理由,在理念上与私法自治相悖,在制度上也难以有效地保障交易安全。因此,土地登记制度建设中应当着重强调土地登记的私法属性,着重关注其维护交易秩序和交易安全的功能,不应当再具有批准式的行政观念,以有效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土地登记的意义。土地登记是土地管理的核心环节,是加强政府对土地的有效管理,维护土地权利主体合法权益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我国的土地登记制度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历经发展与完善,现在已经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对于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行政机关有效地实施土地管理,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以及保护耕地等方面都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具体而言,土地登记制度具有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第一,方便土地权利变动。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作为不动产的内容,在《物权法》多个章节或条款中均有提到,这就使土地登记具有了物权法意义。土地权利在法律性质上属于排他支配权,也即权利人对于土地可以独占性地控制、利用,并且排斥他人的干预。为了保障土地权利的排他性,法律要求土地权利在发生变动时,必须进行登记。因为只有进行登记,才可以使得此项变动被社会公众所知晓,任何人都可以查阅登记簿册,以便自己进行土地交易。否则,没有土地登记制度,就不会有土地交易市场的正常秩序,也不会有土地交易所必须具有的安全。

第二,增强国家公信力。土地权利至关重要,因此只有国家才能凭借其信誉承担土地登记的责任。同时,也只有让国家承担土地登记的责任,才能让社会公众所信任,并据此进行正常的交易,确保土地交易的安全与秩序。有鉴于此,无论当事人的土地权利实际是怎样,只能以国家机关设立的登记簿册上的登记为依据。即使登记的权利与实际的权利相悖,或者土地的出让并不符合原权利人的真实意思表示,但为了维护正常的交易秩序,保障土地交易的安全,也只能以土地登记簿册上的登记为依据。由此可知,以登记为准,也是土地登记公信力的一部分。其可以有效地保障善意取得人根据土地登记簿册取得土地的合法权益,从而避免土地交易市场的混乱。

第三,确保国家对土地的管理。土地登记对于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社会主义的土地公有制以及维护土地市场的安全与秩序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首先,土地登记是对房地产市场实施有效监管的关键措施。其次,土地登记是土地用途管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地保护耕地。再次,土地登记是土地管理的基石,是国家掌握土地动态变化的一个重要信息源,是国家收取土地租、税、费的重要依据。

土地登记制度与《物权法》相悖之处

尽管《土地登记办法》所规定的土地登记制度更加具体,也更加细化,但是细读《土地登记办法》对土地登记制度的各种规定,仍然有许多值得研究与思考的地方。

《土地登记办法》立法主体欠妥。国土资源部在2007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了《土地登记办法》。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六条、第十条、第二百四十六条明确规定:“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应当依照法律规定登记”、“(不动产)统一登记的范围、登记机构和登记办法,由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对不动产统一登记的范围、登记机构和登记办法作出规定前,地方性法规可以依照本法有关规定作出规定”。

由上述规定可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规定,能够对不动产登记制度进行立法的主体只有如下几个: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市、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常委会,而国土资源部完全没有权限制定不动产登记制度。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中对土地或房产登记的规定,也没有部门规章就可以规范不动产登记的规定。因此,《土地登记办法》立法主体是欠妥的。

《土地管理办法》的部分内容与《物权法》相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物权法定是一项基本的原则,也即物权的种类和内容必须由法律来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等法律的规定,我国法律上存在的物权共有十一种,即: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权、地役权、留置权、质权、采矿权、探矿权、取水权。但《土地管理办法》却明显违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所规定的“物权法定”的原则,设立了“集体农用地使用权”和“国有农用地使用权”这两个用益物权,这明显是违背法律规定的。

《土地登记办法》第二条第二款规定:前款规定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包括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国有农用地使用权:集体土地使用权,包括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农用地使用权。根据该规定,“集体农用地使用权”并不包含“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此进一步推断可知,“国有农用地使用权”也没有包含“土地承包经营权”。所谓的“集体农用地使用权”和“国有农用地使用权”根本不在上述我国目前法律所确立的11种物权之列,明显违反了我国《物权法》所确立的物权法定原则。即便是有相同规范之意,但其表述的确是不符合立法严谨的要求。

物权法视野下完善土地登记制度的路径选择

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土地登记制度加以完善:

提升土地登记制度的立法层次。《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八十二条规定:“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施行”;第八十六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时,由国务院裁决”。由此可知,作为部门规章,《土地登记办法》在效力上与地方规章是等同的。但是许多地方却都有自己的土地登记办法,这就难免造成地方土地登记办法与《土地登记办法》的具体规定相冲突,即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八十六条第一款第(三)项的规定,国务院有权裁决,也会有损法律的尊严与稳定。因此,可以通过提高土地登记制度的立法层次,使其效力高于地方规章。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下位法与上位法相冲突时,适用上位法,以此达到减少冲突矛盾的目的。提高登记效力不仅仅是法理的要求,更是建立客观公正的不动产交易制度、保障不动产市场安全有序得到发展的要求。

具体制度上的完善。一是增设土地登记的种类。《土地登记办法》将土地登记分为五类:土地总登记、初始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其他登记。其中,其他登记又包括:更正登记、异议登记、预告登记和查封登记。为了体现《物权法》对权利保护的法理精神,在完善《土地登记办法》时,可以将土地登记类型增设一项“他项权利登记”;而将“变更登记”具体细化为两类:转移变更登记和其他变更登记。

二是细化土地登记的原则。所有的土地权利都应当依申请登记,其根据是《土地登记办法》第六条规定:“土地登记应当依照申请进行,但法律、法规和本办法另有规定的除外。”这种规定很好地体现了土地登记的私法属性,体现了意思自治的原则,也即只有当事人依法提出申请,登记机关才能对符合法律规定的申请进行登记,登记机关不得依职权主动进行登记。然而,如果所有的土地权利都必须依申请才能登记,在实践中也会遇到许多问题。笔者认为,在完善土地登记制度时,应当确立依申请登记与依职权登记相结合的登记制度,针对不同的土地权利分别对待,这样才能使得土地登记制度在具体的实践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三是进一步完善对于共有土地权利的登记。根据《土地登记办法》的相关规定:“两个以上土地使用者共同使用一宗土地的,应当分别申请登记”、“两个以上土地使用者共同使用一宗土地的,应当分别填写土地登记审批表”、“两个以上土地使用者共同使用一宗土地的,应当分别填写土地证书”。这就是说对于共同拥有的土地权利,确立的是单独申请原则。上述规定,对于土地使用权的共有关系极有可能造成混乱,也极有可能损害他人合法的财产。笔者认为,如果同一宗土地的某一共同层面使用权为多个使用者共同使用,则也是属于使用权共有,并不是有多个使用权,而只是多个人拥有一个使用权。因此,在此种情形下,应当确立共同申请原则,即应当共有人共同申请。但是,如果是同一宗土地,既在地上设立了使用权,又在地下设立了使用权,则此种情形下已不再是只有一个使用权,而应当由不同的使用权人分别申请,登记机关的审批也应当分别审批,同时颁发不同的土地权利证书。因此,对于是单独申请原则还是共同申请原则,应当根据土地权利是否具有可分的性质区别对待。

四是扩大不予登记情形的范围。《土地登记办法》第十八条第一款规定了不予登记的情形:土地权属有争议的;土地违法违规行为尚未处理或者正在处理的;未依法足额缴纳土地有偿使用费和其他税费的;申请登记的土地权利超过规定期限的;其他依法不予登记的。笔者认为,只有如上几种不予登记的情形是不够的,还应当增设“暂缓登记情形”。《土地登记办法》第十八条第(三)项规定:在暂缓登记情形,可以要求权利人交足税费,并给予宽限日期。因此,土地登记机关对于这种可以补充挽救的情形,可以给予申请人一定的宽限日期,这样,既能够及时督促申请人履行自己的义务,同时又能体现对权利的保护与重视,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

五是明确登记错误的法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当事人提供虚假材料申请登记,给他人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因登记错误,给他人造成损害的,登记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登记机构赔偿后,可以向造成登记错误的人追偿。然而,《土地登记办法》却并未明确规定登记错误的法律责任。因此,笔者认为,《土地登记办法》应当明确规定,如果登记机关因登记错误给当事人造成损害,当事人有权利提起行政诉讼,申请国家赔偿。同时也应当规定,在由登记机关作出赔偿之后,可以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结语

机动地土地管理法篇10

关键词:内乡县; 土地承包管理;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9-167-001

近年来,在坚持土地承包期延长30年不变的原则下,较好地落实了农村土地承包政策。从总体上看,内乡县的土地承包管理工作基础牢固,运作有序。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涉及到惠农政策好利、产业结构调整、人口增减变化等因素,诱发了新一轮的土地承包矛盾,这就要求我们管理者及时加以研究,努力化解矛盾。

一、管理现状

南阳市内乡县辖16个乡镇,289个行政村,3859个村民小组,承包耕地面积68.56万亩,其中机动地2.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6%。第二轮土地延包后,签订合同的组3286个,签订合同12.29万份;未签合同的组573个,占应签合同的15%。合同书发放到户的216个村2757个组,发放合同11.99万份。经营权证书已填发的197个村2549个组,填发10.87万份;未发的91个村1266个组,占应发的31.7%。1998年以来变动土地7.2万亩,涉及3.1万农户;土地流转面积3.2万亩,涉及1万户,共签订土地流转合同1860份。农村“四荒”承包多采用三种形式:一是农户自己开发;二是集体统一开发,划份发包;三是联合开发,受益分成。

二、存在问题

1.对农村土地承包法宣传不力。一些村组干部法律意识不强,对法律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工作中随意改变农民的土地承包关系,剥夺农民的合法权益,引发部分群众上访、群访案件时有发生。

2.依法规范还有很大差距。全县有10%的农户没有签订土地承包合同,31.7%的农户没有领到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土地流转合同签订和规范率不到10%。究其原因有:一是领导认识不到位;二是班子瘫痪,没有开展土地延包;三是撤走农经人员,削弱了农经管理职能;四是部分村组无视法律、法规,调地频繁;五是面积不实,合同无法签发;六是承包标的物发生变化,没有及时修订合同。

3.没有切实保护好耕地和农民的权益。近年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忽略了耕地保护,忽略了农民利益。具体表现在:一是盲目大面积占用耕地;二是征占用土地补偿不到位,甚至出现截留、挪用补偿款现象,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4.土地流转运行不规范。一是个别村组违背政策,以行政手段强行推动土地流转,有的村组还不顾群众利益,截留、强扣土地流转收益,抵顶农户原欠税费;二是土地流转双方大多没有签订书面合同,即使签有书面合同,条款也不规范,内容过于简单,双方权利义务及违约责任等条款不清不明;三是土地流转市场尚未形成,中介组织未建立,供求信息闭塞,不是出租方找不到承租方,就是土地流转费高低没有可操作的市价标准,阻碍了土地流转;四是流转时没有严格限制耕地用途或复耕保障措施,流转后大多由于经营期限短,承租者略夺性生产较为普遍。

5.要地人数增加,土地承包矛盾增多。随着惠农补贴资金的加大,一些原来不要地的外出务工或经商人员现又要求重新承包土地,一些原空挂户口的人员也要求分地,加之新生、婚入等增人因素,形成了多方压力,诱发了新一轮的土地承包矛盾。

6.依法仲裁纠纷工作没有启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已颁布实施,但由于缺乏宣传,加之领导重视不够,县级仲裁机构尚未建立,原有的管理机构也缺乏专门经费,致使仲裁工作处于停滞状态。

三、对策与建议

1.扩大宣传,尽快组建和充实土地承包管理机构。要采取简便易行、灵活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农村土地承包法和承包仲裁法,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维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要尽快组建县级仲裁庭,要给县级土地承包管理机构增加编制,核拨专项经费;乡镇要把熟悉土地承包工作的农经人员充实到队伍中来;村级也要成立土地承包管理和纠纷调解组织。要尽快开展合同的签订、鉴证、登记发证、建档备案、调解和仲裁工作。县政府要因势利导,及时对土地承包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使其尽快进入工作角色。

2.全面扫清土地承包遗留。没有开展第二轮延包和有遗留的村组,要在2012年底前扫清遗留,并达到“三到户”。即:地块确权到户、合同签订到户、证书发放到户。对外出务工人员、新增人口等无承包地的人员要拿出详细的解决方案,妥善解决承包地问题。

3.完善机制,依法维护农民的承包经营权益。在继续做好农村土地承包工作的同时,要选择群众基础好、乡镇政府有积极性、土地承包纠纷较多的地方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试点,探索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益的机制保障和有效途径。

4.依法加强集体土地收益管理。农村集体土地的利用和收益分配事关承包农户切身利益,要逐步纳入土地承包管理范围。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基本农田检查,依法维护承包土地的农业用途;要加强机动地和“四荒”等资源性的承包管理,严格控制机动地,规范招投标行为;要强化集体土地收益分配管理,要把工作重点放到土地出让和征地补偿费分配、使用的审计监督上;要把农村集体土地收益及分配纳入村务公开内容,实行群众监督和民主管理。

5.依法规范土地流转合同。土地流转涉及多方利益关系,必须健全制度,按程序办事,避免随意性。土地流转关系确定后,应当签订流转合同,并报土地承包管理部门和村组备案。对没有签订合同的,要重新补签;没有发证的,进行补发;没有备案的,要重新到农经管理部门登记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