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间设计方案十篇

时间:2023-09-25 18:17: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共空间设计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共空间设计方案

公共空间设计方案篇1

一、公共空间室内界面模糊化的视觉感受

视觉是对人的感知影响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感知绝大部分来自于视觉。公共空间室内中视觉往往给人第一印象,空间可以设计某一种独特的视觉体验,并且给人初步的空间整体氛围和风格体验。随着当前社会发展快速,新技术、新材料、新媒介的不断涌现,给界面模糊化设计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也丰富着室内界面的设计效果。影响室内界面模糊化给人们视觉感受的主要因素有:线形划分、图案大小和虚幻错觉等。

1.线形划分

线形是公共空间室内设计中的常用设计元素,线形在界面中的运用,可以增加界面的连续性,并具有方向导向性和视觉引导作用,并且可以表达公共空间或静或动的空间特征。线形表现在公共空间中的视觉改变有:水平线可以使空间从视觉上变得开阔;垂直线显的空间紧缩感增强,高度增高;斜线使空间方向性和动态感增强;曲线具有灵活、优美、自然等特点;折线运用或扩张、或上升、或向心。在界面的模糊化设计中,更需把握好线形的划分和线形的选用给人们视觉感受带来的影响。

线形重复设计也是常见的一种设计手法,通过某一类线形的重复,制造出各种特殊的公共空间视觉感受。在扎哈?哈迪德设计的盖达尔?阿利耶夫文化中心中,其会议中心内部设计将具有曲线圆角变化的口字线型,逐层放大变化,把扇形坐席区、立面、顶面自然过渡连接起来,打破了人们熟知的各个生硬的界面连接方式,加强了公共空间的整体感,并且使整个空间显的十分灵动。顶面与地面连接的斜线,也给公共空间带来了视觉导向性和心理暗示作用,突出和强化了会议中心的主席台区域。在此方案中,形成线形的木板材质,还有灯带形成的光影效果组成的线形,加强了公共空间的层次效果。在公共空间室内界面模糊化设计中,需要能根据具体公共空间功能要求,合理巧妙运用各种线形设计。

2.图案大小

图案对公共空间的视觉感知影响很大,对公共空间环境氛围营造中起到重要作用。其中图案的大小,对于室内界面模糊化的设计具有一定的视觉调整作用,从而影响着整个公共空间的最终视觉感受。

在平面构成基本原理中,同样大小的圆,被大圆和小圆包围时,给人造成了一定的视错觉,原本一样大小的圆,看上去显得一大一小。被小圆包围的圆显得大了,被大圆包围的圆显得小了。

在室内界面设计中同样会出现此现象,图案大小会影响公共空间的尺度感。图案较小时,在整个公共空间中占面积比例较小,外形模糊,形状较小,不容易被感知,视觉冲击力弱,界面从视觉上看向后退缩,离人的距离导致更远,人与界面的实际距离不一致,造成公共空间增大的视错觉。图案较大时,较少数量的图案就可以填满空间,单个图案占空间面积大,边缘清晰,吸引视觉注意力,造成界面拉近感,使公共空间室内有缩小感。

3.虚幻错觉

视错觉是营造虚幻空间的基本原理,视错觉是指人们因环境中的色彩、光照、材质、形态等影响,对客观事物产生的错误感觉。虚幻空间营造的视觉效果,是与实际空间不完全一样的。当我们进入这样的空间,是与我们预知的公共空间效果完全不对应,并且营造了一个神秘的虚幻视觉空间。在公共空间室内界面模糊化设计中,通常可以结合界面图形图案、材料质地、光照、色彩等营造虚幻空间。

二、公共空间室内界面模糊化的心理效应

公共空间室内界面的模糊化设计对人的视觉影响的同时,对人的心理也会产生影响,进而对人们在公共空间中的活动产生影响。人们在公共空间中的行为、思想、情感等心理,室内界面的模糊化设计也会对其产生影响。室内界面的模糊化设计是通过界面的材料、灯光、色彩、肌理、图形图案等元素表达,这些元素对公共空间中的人产生各种心理刺激,并产生心理效应,从而影响人在公共空间中的行为和情绪。室内界面的模糊化设计对人们心理效应一般表现为:行为引导性、心理暗示性和遐想性赋予。

1.行为引导性

在公共空间设计中,可以通过界面模糊化设计给人视线和行为的引导,从而引导人们的行为活动。在展示空间和商业空间中,常常利用室内界面的模糊化设计来给人方向的导向性,潜移默化的引导人们的某系列行为。

2.心理暗示性

心理暗示是人们根据生活经验中的体验,在公共空间环境体验中的潜意识,是人类心理活动的正常特性。室内界面模糊化往往可以给人们创造一个心理暗示的环境,从而影响人们的心理变化。界面模糊化设计中给人心理暗示的方法有很多,可以充分利用材质、灯光、色彩、形态来根据特定环境进行设计。比如不同的材质给人的心理暗示是不一样的,木材给人感觉自然亲切,织物给人感觉温暖,玻璃、金属给人感觉冰冷生硬等,当然在具体环境中会给人营造多样的心理暗示。

3.遐想性赋予

公共空间设计方案篇2

关键词:住宅;户型;功能;设计

一、概述

由于住房用户群体、个体社会经济地位、文化背景不同,建筑师着手住宅户型的设计时,必须先研究居住对象是谁,属于哪些阶层,收入水平如何,生活爱好怎样,从而制定住宅户型设计方案。当前,国际上流行把多样性放到首位考虑,因此,住宅作为独具特色的商品,不仅要体现房主的社会经济地位,还要满足其不同品位、文化和使用功能等个性方面的要求。

住宅设计的多样性具体体现在小区楼群组合的环境空间,单体建筑户型和平面布置,立面造型和色彩等方面。在考虑不同经济收入层次家庭的情况下,还要考虑老龄人家庭和残疾人家庭等特殊家庭,要设计无障碍设施和方便行动的辅助设施。房地产开发的商品住宅,客户定位和商品销售十分重要,因此,在进行住宅平面设计时,首先应从住宅使用对户型的要求考虑,以提高住宅的舒适度、安全度为主要设计思路,在合理进行功能分区、协调统一功能的基础上,确定出合理的平面布局尺寸,避免盲目分设大厅小卧的现象。建筑师应从市场定位出发,以多样化的手法进行不同的处理,形成户型设计的差异性,给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选择。目前住宅户型设计出现了良莠不齐的状况,一些“高标准住宅户型” 设计较为粗糙,极大的损害了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下面结合实际工程的设计案例对这些问题做出探讨和解析,并对设计方法作了总结。

二、方案的比较分析

方案一(见图1)是目前房地产开发户型产品中一种一梯两户带电梯的高层住宅户型模式。该例为建筑面积123m2+103 m2的组合户型,通过分析,该住宅户型设计中存在较多设计问题。方案一(见图2)是针对方案一存在问题,在保持户型面积基本不变的基础之上所进行的改进设计。现将两方案比较如下。

图1方案一:A+B户型单元平面图

图2方案二:A1+B2户型单元平面图

1门厅设计

套内入日的门厅是套内与套外交接处的过渡空间,为人们进出家门时换鞋、挂衣、存雨具等提供了方便。在客人来访和家人出入时,能够很好地解决视线十扰和心理安全问题。对增加住宅的私密性或适用性,都显得很有必要。门厅的设置,还可减少楼梯间和公共走道的噪声对居室的十扰。方案一因未设门厅,入户门又正对套内卫生间门,既对风水不利,又无法保证户内空间(特别是与入户门正对的卫生间)的私密性。方案一中住户入户前后均设有过渡空间,增强了住户的领域感,有效地保证了套内空间的私密性。

2功能空间的面积分配

住宅设计中强调的很重要一点是住宅户型各功能空间的面积分配要合理。方案一中123 m2户型较103m2户型仅在空间开间尺寸上有所改变,两户型入口过厅尺度均较大(过厅净面积几近主要使用空间起居室的使用面积),此门厅四周各功能空间均向该空间开有洞口或门,造成该空间被各功能空间的交通流线所穿越,使该过厅成了名副其实的交通厅,造成了套内使用空间的极大浪费,设计者虽然考虑到这一点试图进行补救(将餐厅功能空间挪入该空间靠电梯的一段实墙附近),但厨房与餐厅间的往来流线与其他流线形成穿插,易碰翻手中的物品且餐厅空间不独立,端送路线较长。方案二在保证套内各功能空间尺度合理的基础上,于123m2户型中增加了卧室数量(原两室变为三室),书房与起居室不设分隔,以满足不同住户的灵活使用要求。此外两户型内均增加了独立的餐厅,餐厅与厨房并列设置,既有条件封闭厨房,又可做成开放式DK空间,餐厨流线短捷并避免了其他流线的穿越,独立的餐厅空间尺度合理并因有直接采光而具有良好的光环境。

3套内公共交通空间设计

住宅公共交通空间的组成元素主要包括:疏散楼梯、防烟前室、电梯、电梯厅、走道和各种管井等。公共交通空间设计是否经济合理,直接影响到住户的切身利益。因此,长期以来,住宅的公共交通设计多数以满足住宅建筑设计规范下限为基础进行设计。目前占据锦州房地产市场的高层住宅层数多以十七、十八层的单元式住宅为主。建筑结构多采用剪力墙结构或框架剪力墙结构形式,根据《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2005年版)该种住宅设封闭楼梯间和消防电梯(电梯及电梯前室),消防电梯载重量需大于800 kg,电梯独用前室(净面积≮4.5 m2),此外,还需根据设备专业的需要设有电井、水井、暖井和机械加压送风井等设备管井,设计时尽量应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基础上,减小各部分面积,使公摊面积降到最低。

方案一套公摊总面积为35.21 m2,稍大,这主要是楼梯间尺寸及管井预留偏大造成的,另外该方案在公共交通空间设计上还存在另一明显问题是两套入户门相对,不利于保证套内空间的私密性,且入户门开启与电梯出入产生干扰。

方案二以《住宅建筑设计规范》为依据,在满足规范低限的基础上力求最小的公摊面积――双跑封闭楼梯间的轴线间尺寸为:宽×深≮2.60m×4.50m(16个踏步),在满足消防电梯前室净面积的基础上将电梯前室进深净尺寸定为1.4m(正好等于电梯轿厢深度),增加电梯前室开间,改变入户门的位置,避免了入户门与电梯出入口的位置冲突,更有效的保证了套内空间的私密性。优化后的方案二较方案一的公摊总面积降低7.21m2。

4阳台设计

住宅阳台按使用功能可分为生活阳台和服务阳台。生活阳台供生活起居用,往往设于起居室或卧室外部。它除了满足住户眺望、休息、纳凉等功能外,还要满足晾晒衣物、绿化美化等功能。服务阳台供杂务活动和晾晒用,通常设于厨房外部。而从实际使用调查看,北方住宅中北向服务阳台考虑冬储要求既保温要求多做封闭阳台,南向出于休闲、晾晒及结合空调搁置的需要则多数为开敞式阳台。方案一中两户型中均未设南向生活阳台,北向开敞式服务阳台将造成用户入住后因自行封闭阳台而影响建筑的外立面。

方案二中的北向阳台考虑保温和冬储需要为封闭阳台,为了与户型建筑面积标准相适应,123m2户型中结合阳台功用,于南侧设一开敞式生活台,并于起居室设门相通。开敞阳台既解决了休闲晾晒及结合空调搁置的需要,又对书房起到遮阳用。开敞阳台在建筑立面形成光影,为住宅立面计创造了条件。

三、结束语

时间的流转、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停改变我们的生活状态、生活观念,也不断

公共空间设计方案篇3

关键词:新型城市空间;建筑设计;多种因素

随着中国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建筑设计一直是外界关注的焦点。由于相关产业在中国起步较晚,城市空间设计存在诸多问题,与其他国家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因此,设计人员应该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城市建设应与人们的生活相融合,城市建筑设计应与城市开发建设和谐发展。

1城市空间的发展过程

在传统的城市空间发展中,城市空间的定义相对落后。传统的城市空间通常仅用来满足空间内的商业交易行为,用以进行贸易商品的交易和运输。在公共场所,人们进行问候、交谈与约会,并且在此过程中,城市的景观得以适当利用。当自行车和汽车被引入城市生活后,城市空间的使用效率和使用范围得到有效增加。随着城市交通的发展,城市空间的使用目的也逐渐改变,但是其传统的使用功能并未被完全摒弃。早期城市空间的发展对人们的精神世界的影响并不显著。直到上世纪初,人们开始在街道上出售商品,商店开始出现在城市空间中。20世纪中后期,越来越多的大型购物中心和市场开始出现在城市空间中。人们的活动属性由传统的交易活动转为购买与娱乐活动。电子通讯技术使得人们的沟通和交流更为便捷;交通工具的发展也使得人们可以自由进出城市空间的各个角落。与传统的城市空间相比,现代城市空间是较为先进的公共场所。但与新城市空间相比,现代城市空间中也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在现代城市空间发展过程中,交通便利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例如,城市道路和停车场占用了大量的公共空间,汽车废气和噪音降低了公共空间的质量,人们的公共活动受到了限制。随着现代空间被不断侵蚀,城市空间的质量开始下降。当城市公共空间仅限于服务发达的交通系统时,城市公共空间很难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精神环境。其次,一些城市空间在开发过程中被遗弃。有些情况下,相关部门过多关注新城市的设计和发展,忽略了一些旧城市的公共空间建设。因此,城市公共空间体系结构并不完善,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对这些城市的公共空间进行再设计和改造。从1981年开始,许多国家开始重视规划建设新型城市空间,放弃传统的城市空间设计方式,对城市进行生态可持续的规划设计,以一种绿色生态的设计方式为人们创造良好的生活空间。此外,一些国家开始对城市进行大规模改造,增加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活力和激情,更好地协调了城市环境与生态之间的关系。在新型城市空间中,街道空间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广场上也成为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之一。土地的有效利用作为城市设计的关键,以实现有效节省土地,增加公共活动空间。在在这些公共空间中,居民不仅能够增进交流,同时可以举行小规模的聚会及大型活动。参照外国新型城市空间的发展,国内的设计师和决策者也开始关注在新型城市空间背景下的建筑设计如何为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构建新型城市空间系统。

2新型城市设计背景下的建筑设计

在新型城市空间设计中,设计师与决策者应关注与建筑、环境相关的多种因素,在这里简要提出以下几点:(1)关注光环境设计新型城市空间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建筑设计中的光环境设计。日照是控制城市建筑密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下一些城市特别是一线城市的建筑密度较高,严重影响到居民的日常生活。设计师应合理控制建筑间距,使建筑及公共场地获得充足的日照。可以尝试在建筑立面中使用玻璃幕墙,利用玻璃的反射性能,补充其他环境的日照条件。但是在使用中要特别注意光反射角度的设计与控制,避免反射光线影响司机和行人而导致交通事故。此外,相关部门应重视高层建筑与城市空间内其他建筑的融合,避免突出建筑对城市原有建筑特别是古建筑的遮挡,尽力保证原有建筑光环境的完整性。(2)关注建筑选址问题在新型城市空间建设中,应重点考虑建筑的选址问题。选址过程中以下几点应重点考虑。首先,高层建筑应尽量设置在城市的不同区域,避免因过度集中造成城市空间问题;其次,在选址中应充分调查和讨论高层建筑对周边环境的作用,避免其对周边区域的不利影响;第三,选址中应注意建筑的经济效益,在科学合理的选址的基础上,关注城市空间的有效性,实现城市空间建设与经济发展可持续协调。(3)关注建筑形体设计在新型城市空间设计过程中,应科学设计建筑外观,理性控制建筑形态,注意其对于城市整体形象的影响。应积极收集城市空间内建筑参数,利用空间分析软件(如空间句法)分析建筑空间内各部分比例。在满足光环境要求的基础上,建筑形体的设计应尽量满足使用者日常的精神需求和空间审美,为城市空间的美学发展奠定良好基础。(4)改善相关评估体系在新型城市空间设计的过程中,建筑和城市环境的融合应该得到有效保证。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应完善有关的评估体系,对城市空间设计进行有效地监督和管理。在这个过程中,相关部门可以安排专业人员对设计方案进行评估。评估不但能够提高方案设计的质量,同时能够激发设计师的设计灵感。为了满足相关设计要求,评估标准的制定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评估体系中应侧重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环境的融合以及对城市环境的保护作用;其次,对于满足评估标准的设计方案,应对设计者及投资方适当鼓励或奖励,促进他们将来更好的发展方向;再次,评估机制应保证建筑平面、立面、剖面及空间环境设计、使用者要求等各方面评估同步进行,权衡利弊,综合分析。(5)抵制盲目追求目前,在城市设计中,一些城市要求设计师为城市设计标志性建筑物。一些设计者盲目参考国内外其他既有的设计方案,以提高方案的受欢迎程度。这种方式产生的建筑形态可能会对城市形象产生消极影响。此外,盲目追求效果下的城市建设成本会大量增加,从而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在城市设计中,应该重视设计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同时注意控制建设成本,抵制以不合理效益为代价地对标新立异的盲目追求。城市建设中,建筑应与城市环境和自然景观理性融合。

3结语

新型城市空间有别于传统城市空间与现代城市空间,其内部建筑与环境的合理融合使其具有显著的优点。在新型城市空间的建筑设计中,设计师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为居民营造舒适、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公共空间与城市环境。

作者:乔一迪 单位:华北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代云,杜闯闯.高层建筑设计及城市空间的利用分析.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

[2]宋敏,梅耀林,张琳.新兴城市中心区的城市设计方法探讨——以济南市泺口片区为例.华中建筑,2009(6).

公共空间设计方案篇4

【关键词】公共建筑 中庭空间 设计要求 设计方法 设计内容

一前言

众所周知,在现代的公共建筑的中庭空间常被用来提供一种和自然相接近的环境,与此同时,又将环境中的不利因素阻隔在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公共建筑的中庭空间的布局、构成和风格也随之变化。

二中庭空间的概念和设计要求

由于社会和经济的告诉发展,带动了建筑行业的高速发展。使建筑行业逐渐向高密度和大规模方向发展,同时很多开敞空间的环境污染加剧,让现代人逐渐失去了在公共场合休闲和交往的兴趣,在这种大时代的条件下,建筑行业人员利用建筑材料和设计要求,创造出一种由维护结构来阻挡外部环境污染的建筑空间,这便是中庭空间形式。

中庭空间作为公共建筑空间的一部分,在对其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建筑师要着重其视觉要求,即开敞的感受。公共建筑的中庭空间的设计要特别重视对自然环境中的元素利用,比如,阳光、水、植物等,以及要营造成一种舒适安逸的休闲场所。建筑师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明确中庭空间设计的意图,即创造一种避免受到来自自然环境元素的影响,以达到营造让人舒适的开敞空间。

中庭空间要满足在其中的人们参与的各种社会活动,比如相互打招呼、交谈等各类公共活动。这些社会活动对中庭空间的有下面几点要求:

1、恰当的尺度感。要保证社会活动正常进行必须要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常常是每个人之间保持一定的间距,保持在适宜的距离,这样让人们会有一种安全舒适的感觉。如果尺度感较小,就会给活动的人员带来拥挤的感觉,因为拥挤常常会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必然不造成人们不悦的感觉。如果空间尺度过大,便会在人们的心理上带来空旷缺失的感觉,不容易在社会活动中给人们带来热烈的气氛。

2、空间要有一定的层次感。这种感觉主要是在空间设计中表现出来的秩序性。在对中庭空间中的景观设计中,存在节段处的过渡,从而形成空间的序列。在公共建筑中的中庭空间里,空间层次的发展会对社会活动产生诱导作用。同时,在空间中的景观层次布置会缓解人们的疲劳感。

3、呈现一定的主题。不同的公共建筑表达着不同的活动主题,所以常常通过空间布置和景观布置来表述空间的主题性。比如空间组织的层次变化展现公共建筑的特性或者是通过在空间中陈列的广告、指示牌等透露信息。

4、明确其区域性。在公共建筑中,人们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如休息、交谈、购物等。在这些领域的社会活动就要求与其他领域的社会活动区别开,形成暂时性的专属区域。这便是空间区域划分的依据。

三公共建筑的中庭空间设计方法

我们建筑师在进行一项公共建筑中庭空间设计之前,必须掌握这个项目的全部资料,比如建筑用途,建筑结构等。我们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运用创造性思维,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

1、设计定位

在对一个项目进行设计之前需要考虑一系列问题,必须明白该建筑的使用要求和规格,我们才能够对这个建筑物进行合理的,满足实际要求的设计。此时,要考虑的问题包含功能定位、风格定位和规格定位。

2、要对公共建筑的整体和局部进行协调处理

公共建筑中庭空间的设计先从整体上统筹考虑,再从细部入手。如果当我们设计人员先从局部进行设计,会造成将空间拼装的局面,设计出来的中庭空间没有层次性和正确次序,空间局面混乱。所以我们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必须先对建设项目的整体空间进行组织部署,并且对建筑布局,建筑环境和空间功能要求进行整体考虑,进而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整体的设计定位后,再对局部空间的各个元素进行设计,使局部空间单元设计满足相辅相成的要求。不过要注意,局部空间的设计必须服从整体空间的设计风格、功能和规格要求,尽可能地满足公共建筑的中庭空间的整体性和局部性的协调统一的要求。

3、设计过程中的创造思维方式

我们设计人员完成对该项目的使用功能和其风格定位及空间部署设计之后,接下来便是将设计进行空间推荐以解决实际问题,最终使设计方案形成有效而合理的方案。

(1)互换角色

在空间设计过程中,作为一名专业的设计师,我们要时时刻刻地牢记自己在进行一项创造性活动。目的是创造出一个安全而合理,并且能够给人们提供一种休闲且舒适的空间。所以我们设计人员要从全方位、多角度地考虑设计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尽可能地细化并完善其空间的功能效果,装饰效果等,全面地体现我们设计人员的自身价值。同时,在设计过程中存在自己的主见,不能完全的听从甲方的意愿,对于其中的各个要求,要切实地权衡利弊,选择最完善、最适宜的设计方案。不过,在一定的情况下,我们设计人员还要从业主或者使用群体的角度进行方案设计,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来考虑空间该如何设计的问题。总而言之,只有自己通过角色变换来感受空间设计是否满足各方面人员的需求,才能够设计出让人们喜爱的空间设计,并且能够让设计出来的作品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2)绘制草图的构思

我们设计人员是依据绘制的草图来表达中庭空间设计的思维。将设计方案通过进行一系列的图形分解,不仅能够有效地放映出设计人员的构思,而且也便于各方面人员进行方案探讨。草图就是我们设计人员设计构思的记录,经过各方面人员商讨总结,达成最优方案的选择,最终落实在正规图纸上。

四公共建筑的中庭空间设计内容

公共建筑的中庭空间设计的内容主要是指空间的界面设计。我们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要注重考虑空间界面的线型、装饰色彩、建筑结构等方面的问题。同时还要对该空间与公共建筑的设施协调统一性进行考虑。

1、空间界面的装饰材料的选择

装饰材料的选择能够充分的反映出中庭空间设计效果,并且直接关系到其工程的经济性和实用性。因此,就要求我们设计人员对各种装饰材料的性能、质感和价格等有全面的了解,这也是设计作品能否完美的呈现设计效果的前提。下面是在装饰材料进行选择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1)要与中庭空间的主题相融合。为了空间使用主题和空间的使用功能相统一,装饰材料可以切实烘托空间主题,因此,在进行不同的中庭空间设计时,需要利用不同的装饰材料来烘托出空间主题。

(2)要与局部空间相适宜。在空间的各个局部位置采用的装饰材料都不尽然相同,所以要在各个部位选择恰当的材料,使局部与整体相得益彰。比如,装饰地脚线时,为了便于清洁,往往采用材质较硬、光滑而且比较容易打扫的装饰材料。

(3)要对装饰材料进行灵活巧妙的应用。设计效果完美呈现不是在于一系列好材料的使用,而是在运用装饰材料时要根据经济、场地特点及环境条件等因素进行全面考虑。对一些材料进行灵活巧妙的对一些材料进行灵活巧妙的运用,会得到意料之外的效果。

2、不同形式的界面设计

(1)顶面设计

顶面设计是为了美化原公共建筑的顶面冷漠效果,可以通过与结构框架直接连接或者吊挂。

1)顶面的空间尺度设计

不同的空间视觉效果往往是通过对顶面高度不同设置来实现。当顶面高度设置过高,常常给人们的视觉效果是空旷的感觉;当顶面高度设置过低,将给人们带来压迫感。因此,设计人员对顶面高度进行设计时不是随便设置的,而是通过高度与其空间的水平面积和墙身高度之间一定比值来确定。

2)色彩的选择

不同的色彩会呈现不同的空间性质。办公处地中庭空间适宜冷色调,而用于娱乐的中庭空间常采用暖色调。一般来说,除娱乐性质的空间外的其他空间顶面通常采用以中性色为主,在局部搭配冷暖色调,这样可以均衡视觉。

(2)地面设计

地面设计常常通过其中庭空间的使用功能来确定。地面通常使用要求是具有耐磨性和耐水性,并且比较容易清扫和维护。有的场所的地面场所的地面有较高的声学要求,能够吸声、隔音的效果。

常常使用地面的种类有:水泥地面、瓷砖地面、木板地面和玻璃地面等。

(3)墙面设计

墙面的结构形式主要有:

1)平整式。这样的墙身在垂直面上没有较大的结构变化,平直、顺畅。

2)凹凸式。当在垂直面或水平面上会有连续性的凹凸变化,这样的墙身富有动感。

公共空间设计方案篇5

当代城市空间设计中,城市空间发展与文化融合的话题无处不在,城市公共空间是人类聚散活动的中心,是彰显城市文化艺术的个性的空间,然而,在西方文化的刺激下,使过多的城市相继模仿西方现代化城市设计,导致我们城市逐渐流失了自身的东方文化特色。因此“中国元素”的回归,是人们对现代城市空间设计的渴望,中国传统装饰艺术是中国古代人民经过时间的洗礼,长期在生活劳作中对大自然的感悟,传统装饰元素内容丰富、形式繁多,并且在不断的演变与发展中延续至今,作为重要的“中国元素”之一,这一特色元素在现代城市空间设计中的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代城市公共空间的认知及存在问题

1.当代城市公共空间的认知

《城市规划原理》将公共空间定义为:“城市公共空间的狭义概念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根据城市公共空间从社会性质而言,也可以定义为公共空间是居民娱乐、聚会、集散等活动,富有多功能、多样性、多层次的城市空间。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一直以来是城市规划设计的重点,人们生活工作离不开公共空间,创造高品质的的空间环境,富有特色文化和价值美学的公共空间,是理想城市空间设计的目标。

基于当代城市公共空间的开放性和流动性,也使之在不同的背景和地域下有一定的特性表现差异,城市公共空间的特性表现可以划分为物化形态表现和精神文化表现,城市精神文化体现了人们对城市形象深层次的理解和渴望,它作用于城市空间物化形态的设计,物化形态通过城市中的街道、广场、绿化、公园等为表现为载体,承载着本土文化的再生,进一步体现了城市文化的特点。

2.当代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在城市快速更新的扩张中,对于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城市文化的再生越来越重视,“人文”永远是城市的灵魂,但是在当代城市公共空间中,可以发现在设计中还是存在缺乏“人性化”的设计,城市广场仅仅只是成为了地下商场的屋顶花园,忽视了广场为人服务的人性化空间,城市公园仅是做为居民游憩的场所,无法体现城市特色也缺乏人文关怀,部分城市景观设施设计手法庸俗,导致城市审美情趣下降。因此,在公共空间设计中应该利用本土装饰元素,结合当地的人文资源,将其展现到城市风貌和街道景观里去,使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性和适用性相统一。

传统装饰元素在城市空间设计中的价值体现

1.传统装饰的艺术审美价值

由于人们的文化风俗的地域惯性,往往容易接受本土化的文化艺术形式,全球化的今天,虽然不少年轻人对现代风格的狂热追求,但中国的传统装饰图案依旧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在服装设计、家具设计、建筑设计等日常生活中都可以看到传统装饰元素的影子。

在艺术形式上对装饰元素结构进行打散、重组、变形、错位、分离等现代艺术审美手法,将这些元素重新创新构思,打破狭隘的传统文化思想,充分的融合当地多元文化,利用在空间设计中,形成人们易于接受的文化主题空间。

传统装饰植根于深厚的民族艺术内涵,传统图案的审美特性也有同于中国文化思想,“神似”大过于“形似”、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分析事物的艺术内涵,追求其寓意的表达。同时,传统图案的具象和意向结合,符合中国人的艺术审美心理,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能达到设计中和观赏者的互动和共鸣。

2.传统装饰的社会人文价值

从传统装饰图案可以看出,传统装饰艺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像蜡染、剪纸、刺绣、木雕等民间艺术都是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创作出来的,富有深厚的民俗性和人文性,其中花、鸟、神、兽等元素都具有象征意义,如“鱼”谐音“余”表示年年有余的寓意,“貔貅”更有招财的涵义,在当代城市公共空间中,城市街道和公园景观多利用了传统装饰图案,如成都宽窄巷子的改造设计中,保留了汉代“铭文砖”和“花纹砖”的装饰纹饰,在主要建筑和过度空间多采用花格窗,形成景观墙,使老巷子和现代餐厅、酒吧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时代感和历史感并存。

另外,在色彩上也应吸取传统装饰颜色将其运用在当代空间设计中,营造出富有中国韵味的空间情调。一方面,在全局上可以保留地方传统装饰颜色的主色调,局部融入现代风格色彩。另一方面,在现代感的城市色带基调中,可以提炼几种传统装饰色彩,经过对其明度和饱和度的调整,起到在现代空间色彩中的点睛作用,既凝聚力城市色彩艺术感染力,也延续了城市历史文化的韵味。

现代科技的发展,设计元素的国际化,越来越凸显“民族性”元素的重要性,民族的既是世界的,在传统装饰艺术的发展,不断的结合现代艺术设计手法,在图形和精神上融合的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精华,是传递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维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更新的纽带。

结语

公共空间设计方案篇6

2009年5月CBD核心区规划调整

CBD核心区规划是以2003年美国贝,考伯事务所方案为基础形成的。设计理念是将中国古代城廓图案显示出来的非常规则的直角体系和中国园林传统中富有艺术性的曲线、不规则形式结合起来,重叠在一起,既能给居民提供便利的功能需求,又创造出宜人的生活环境。设计灵活自然,可分期进行,实施性较强;内部建筑组群之间的空间关系和与外部城市空间的关系均处理得较为得体;结合绿化带设计文化娱乐设施,便于营造宜人的活动空间:各地块间由弧形的步行系统相连,以形成有机联系,交通网络的设计较为清晰。

经过调整后的规划是在对原有控规保持原路网结构不变、中央绿轴不变等前提下做出的,为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总规模由130万m2调到270万m2,使之确实成为商务中心区乃至北京市的发展重心。而主要地块面积由3hm2调到1 hm2左右,降低了地块总面积,使更多企业有了参与的机会。路网间距由200m调整到100m,通过增加路网密度,改善了区域交通条件。标志性建筑由300m调整到400m左右,增强了核心区的标志性(图1、2)。

2010年5月初,市规委、发改委、国土局和管委会联合对天津滨海新区的规划建设进行了联合考察,其成功经验就是要统一规划建设,因此将北京CBD核心区规划研究重点放在了交通、市政和空间景观的整体规划上。这也是加强建设的整体性,维护公共利益和提高建设速度的重要保证。

为此,市规委和CBD管委会组织了市规划院和市建筑设计院进行核心区交通,市政和公共空间的总体设计和研究。

总体定位方面,北京CBD核心区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地区,定位为新兴的现代服务行业。鼓励高端国际金融服务行业,总部办公,行政服务和文化机构和通讯企业,在核心区定居。在CBD核心区是最重要的领域,代表CBD的功能定位和形象。因此,这里的建筑主要作为金融和总部办公等用途,但酒店功能及配套设施,文化及娱乐和购物也应予以考虑,因此整体比例15%用于酒店或公寓,表达对一个商业中心区创造一个混合使用环境的愿望。

空间规划方面,共分为地下空间和中央绿地及街道景观两部分。

地下空间部分,根据纽约曼哈顿,伦敦金融商务区和巴黎的德芳斯新区的建设经验,建立一个强大的地下空间系统,是确保CBD高效运转的基础。人行交通,车行交通和捷运换乘枢纽构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地下网络。北京CBD核心区地下空间也将以安全。舒适、便捷和高效为原则,有效利用城市空间资源,激发城市活力,成为可持续的绿色空间。规划应进一步确定地下空间的规模与开发模式,明确功能分区与交通连接方式,并考虑与地上建筑的接连关系。

中央绿地及街道景观部分,位于核心区中轴的中央绿地占地为51757m2,提升了CBD的生态环境质量,是观赏CBD的重要视点,是人们交流集会,举行各种活动的场所,是整个CBD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区的街道景观是人们活动交流及观光游览的重要空间,应对建筑界面、街道设施、开放空间、广告照明、绿化带元素做深化设计及研究,并对区域风环境、雨水回收系统等方面问题进行专项研究。

交通规划方面,以公共交通支持CBD核心区发展的方向,研究了地铁17号线,1号线快线在核心区的走线及站点位置,配建停车场面积的规模,明确公交停车场规模和位置,研究各地块各类出入口的位置(落客、货运、商业等)。

市政设施方面,研究是否采用共同沟地下管线的敷设,避免与地下联系通道的矛盾;是否建设核心区集中能源中心。

2010年5月总体规划方案征集

经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论证,形成了新一轮的发展框架,并与2010年5月开始进行地块单体方案招标和总体方案征集工作。2010年8月共收到国内外设计机构提供的60余份总体规划方案,几乎涵盖了国际上所有著名的建筑及规划事务所,具有全面的价值。各方案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探讨了核心区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1.“九宫格”道路结构

由于CBD要建在北京这样一个有着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城市当中,因此很多方案总体概念都是从“山水、庭院、故宫、四合院”等地方文脉出发来造园、造院和造城,对于原有整体结构有很大改变,虽然人车分行自成体系,但与周边城市环境完全隔绝,起不到CBD区域核心的作用。绝大多数方案还是保留了原有的道路结构,我们认为原有道路结构最大的价值就是采用了九宫格道路体系,这本身就是传统文化智慧的精华――“匠人营国之理”。其结构的灵活性可以一直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九宫格与周边道路衔接性好,匀质性,整体性的布局具有开放性、通达性、灵活性的天然优势。而缺陷是易于被穿越,由于国贸桥是机动车交通的较为拥堵的位置,对于”九宫格”的被穿越的不利影响反而是有利条件。

2.“非对称结构”

国贸桥是机动车交通的堵点,外部交通压力难以解决。但国贸桥又是目前地铁交通最方便的地方。核心区东边靠近针织路一侧的地块与东侧万达、金地广场等建成地块具有近似的结构和交通条件,是城市网格的一部分,没有太多复杂性,以车行交通为主。因此看似对称的九宫格路网实际上是非对称交通结构。良好的地铁公交资源使西区更多依赖城市公共交通,而东部机动车交通条件良好可以成为核心区的入口区。由于可达性的差异,地块东西两区具有了人、车分流的可能性,空间结构并不相同。因此采取对称处理的方案,表面上具有组团均质的均质性和图案整体性,但限制了自身长处,“以己之盾,克己之矛”,实际的代价越来越大(图4)。

3.“开放空间”

开放空间不应仅局限在中央广场这个单~空间之内,开放空间要融入建筑当中,不能有生硬围合界面。开放空间应该有层次,并有戏剧性的转换、场景、尺度、方向、高度(图5)。

4.关于地下空间

由于可达性原因,中央绿地下不适宜再做大量商业,产生更多交通吸引,更适合做车库和机动车出入口。直接服务西区商业和北侧超高层,单纯而高效,易于建设和管理,可以借鉴机场交通中心模式。

2010年10月结合国际方案征集进行方案综合

规划理念汲取了全球最卓越的规划设计机构及专家的经验与探索,对如何建设一个世界城市的新都市核心提出了一个整体性的发展框架,体现在以下8个方面

(1)整体性框架首先把握了新的都市核心与既有城市格局的关系,并抓住CBD东扩的契机,提出沿着CBD绿环构筑空中轻型轨道交通及地下机动车快速联络线,复合的空间和功能模式,将CBD建成区的成就与东扩区的发展规划紧密衔接起来。有效提高了都市核心的可达性问题。

(2)整体性布局,以控规提出的九宫格道路为骨架,通过周边城市道路的衔接,强调了核心区的开放性。每个地块都约为1 hm,确保了相似性和整体尺度,并且形成合适的路网密度。

(3)整体性体现在集中的能源配置上,在中央绿地下集中建设的能源中心将为200多万平方米的摩天大楼提供所有的能源并能高效处理废物排放,体现了高密度集约化城市发展的节能节地的优势。

(4)整体通资源配置,CBD核心区提出了绿色交通模式,84%以公共交通出行,将新增3~4条轨道线和3个换乘站,极大改善都市核心的通行能力。其余16%的人员将以私人交通工具出行,通过新建的地下机动车联络线与城市快速交通线取得联系,解决周边交通拥堵问题。

(5)整体性的地下空间布局:地下空间将提供交通换乘、商业休闲活动,集中停车、集中能源中心和综合管廊等整体性配置。其中中央绿地下方将以公共服务功能为主,地块下方将以成组分区建设为主,并且能够全部连通共享。

(6)整体性的公共空间系统:由城市广场、生态公园、下沉广场、林荫大道等不同空间形态组成的多中心的公共空间代表了北京新都心的活力与魅力,并且为摩天大楼提供了对话空间。

(7)整体性的城市轮廓线。以400m为中心,从城市各个方向协调天际线、着重打造国贸桥方向、东三环及长安街方向等外部空间,塑造生态公园的内部界面。建立了和谐有序的城市整体形象。

(8)规划分区根据核心区的近期和远期条件,建议采用集群发展策略,核心区共分为三个集群和两个开放空间:

①西部集群:由Z1~z7等8个地块组成(含中服地块),这个集群的特征是由于紧临国贸桥,目前机动车可达性较差,但地铁条件最好,因此,在地下一层一7m处规划了大型的下沉广场,使行人从地铁出站后直接进入各建筑大堂,将地面道路留给机动车进出入和周转。这个大型的下沉广场将成为可全天候步行的城市活力区,集交通换乘、商业文化活动为一体的24小时活动,将自然阳光和空气引入地下空间,是绿色城市的实践区。下沉广场向北将延伸到CCTV前的城市广场,向东延伸到生态公园西侧的下沉花园,向西延伸到地铁国贸站和国贸地下商业街(图6)。

②东部集群:由Z8-Z13共6个地块构成,由于此地区城市道路网格均匀,机动车通行能力较好,而目前与地铁相对较远,因此适合作为总部办公及酒店公寓,相对安静,便于管理。地上及地下不建议建大规模商业,减少人车干扰。地面由三条东西走向的林荫大道形成公共空间(图7)。

③北部集群

由Z14、Z15组成,共2个地块。以Z15地块为主,Z14为辅构成一组多功能的综合体,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上都有良好的主导性(图8)。

④城市广场:由Z1、Z2地块组成,这里北临CCTV主楼,南邻西集群,西对国贸三期塔楼,东临核心区Z15塔楼,将是北京市最重要的城市空间,是体验北京CBD的最重要场所(图9)。

⑤生态公园:位于核心区中央的绿地将为北京最繁华的位置提供一块最自然的“绿洲”,满足生态的需要和人们休闲活动的需要。设计预留7m覆土层,可以适应不同需求变化(图11)。

2010年1 2月启动CBD核心区基础设施工程

为推动CBD核心区建设,2010年12月市区政府决策由北京CBD国际开发公司为建设主体,先期进行公共空间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各地块建设提供条件。CBD核心区基础设施工程是集交通、市政、景观以及综合防灾功能为一体的地下空间建设项目。主于中央公共绿地以及道路下方,南北长约400m,东西宽约200m,将开发至地下5层,总建筑面积约50万m2,将为区域提供景观性的地上空间、交通网络和市政基础设施(图10)。

地面层为核心区中央广场和城市道路,承载机动车交通和观光休闲功能。地下一层为人行联系层,联系地铁和各楼宇出入口,并有商业中心和商业货物配送中心。地下一层夹层为市政综合管线。地下二层为车库、机动车交通联系通道(城市道路下方,联系所有核心区建筑的地下车库)。预留下穿东三环、向南下穿建国路与城市外部交通直接联系的条件。地下三、四层为车库及相关主机房及各楼宇间设备管廊(城市道路下方)。地下五层为车库及其他辅助用房(图12、15、16)。

地下一层面积约为10万m2。主要由两方面的功能组成,一是人行交通系统,是联系公共区与二级地块的人行通道,位于市政管廊的下方,分布于井字形道路区,这部分的建筑功能主要是组织人行交通系统,为在地下车库停车的使用者提供了清晰和便捷的快速通道,在上下班的高峰时段,能够高效的疏导人流。快速通道的净宽为14m,通向二级地块均有接口,行人可通过清晰的标识系统找到相应的楼座。二是商业功能,其中包含品牌主力店,餐饮区、影剧院、超市等。商业室外从南至北有四个下沉庭院,能够保证两侧商业有室外景观,并且有采光通风及疏散条件(图13、17、19)。

公共停车集中于地下2~5层。地下二层为地下机动车交通联系通道和公共车库;车库主入口设于地下二层南北两端,每端各设出入口一处,每个出入口设10道出入闸口。外部车辆通过市政汽车坡道进入地下二层交通疏配环后,按照逆时针方向行驶,在入口取卡后,或在B2本层停车或再通过内部汽车坡道进入B3~B5各层。地下3-5层将中心停车区按防火分区分为5个内环停车区,设9m宽快速路连通各内环停车区。主车行线路均为逆时针单行线(图14)。

下沉花园位于建国路以北+西邻金和路,与Z4,Z6、Z7地块隔街相望,东面与核心区中心休闲绿地衔接,北端以制高点Z15地块综合体作为收束,形成三面围合之势。下沉花园自北向南共分为四进院落。其中南、北、西三面为直线,东面为靠近中心绿地的水波形曲线。南北向总长385m,东西向宽度最宽处30m,最窄处18m。下沉花园作为本项目室内外空间的联系纽带,不仅使地下一层获得自然采光、通风、人员疏散的条件,而且通过设置大台阶、扶梯和直梯将大量地面人流引向地下一层,使地下商业区更具活力。此外,借下沉花园与其北端影剧院一气呵成的连接之势,下沉花园将打造成文化、艺术主题的市民休闲场所,提升区内的生活品味(图18、20)。

由于本项目是特大型的地下综合工程,在设计中着重对道路空间的综合开发与利用进行了探讨,道路结构的设计打破了以往建筑和市政专业相互分裂的局面,全面整合了城市空间,具有很强的示范意义(图21、22)。

核心区典型的道路断面设计为四层结构,由上至下依次为地面道路、4m高雨污水管沟层、4m高的人行通道层,5m高的车行隧道层以及4m高的机电共同沟,总深度将近18m,道路结构需承载重型消防车的行驶和扑救停靠。

通过沿道路红线设置夹壁墙满足地下空间疏散通风管线结构防水等综合功能

由于地下空间尺度较大、埋深13m~23m。夹壁墙可有效抵抗土侧力。街道空间跨度较大,夹壁墙可代替附壁柱,受力更为有效。

公共空间设计方案篇7

该规划在全国尚属首创,立足线与点(车站)统筹的成功经验,在全市与全网的高度,加强面(城市特征区)与各线之间的协调,在总结分析国内外地铁公共艺术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明确了北京地铁全网公共艺术总体定位、基本原则以及各线的主题线索和题材选取,对于地铁公共艺术品规划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1.明确了地铁公共艺术设置原则地铁公共艺术品的设置要把握合适的度,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重越好。因此,规划提出了设置原则,有效指导地铁公共艺术品整体的数量和布局。①资金投入百分比原则:合理确定地铁公共艺术资金规模,约占整体车站建筑投资的1%。②选择设置站点数量合理原则:设置艺术品的重点站数量占整体站点数量的比例应配置合理。③站内空间合理分配原则:设置艺术品的空间区域占整体站内空间的比例应根据站内具体情况配置合理。2.统一了地铁公共艺术设计原则地铁交通运输的功能特点及环境空间特征决定了地铁公共艺术的独特性,艺术品设计要符合轨道交通“安全、便捷、舒适”的整体要求。规划明确了包括4项题材选取原则和6项形式设计原则在内的地铁公共艺术设计原则。设计原则的统一,对于指导地铁公共艺术规划设计至关重要。①题材选取原则一是“分类分层”,题材选取按照“地域性、民族性、国际性”分类,形成“北京、中国、世界”三个层次。二是“分区分线”,按照“区域”或“线路”选取题材,中心城线网较密,不宜拘泥于线路的特征,宜以站点所在区域的综合特征作为选题依据,郊区各线方向明确、地域特征突出,适宜以线的脉络进行题材选取。三是“文化北京”,突出北京文化元素,充分反映历史文化,展现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四是“地标功能”,结合各站点地标建筑或挖掘出区域文化的特色代表。②形式设计原则“环境协调”,艺术品设计应与建筑及室内装修等相关环境相协调。“重点分级”,艺术品设计分重点站和普通站,有轻有重,合理把握艺术品题材、形式和规模。“功能优先”,在保障轨道交通运营功能优先的前提下,合理选择设置位置,为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流疏散的空间需要,艺术品设置应以不占或少占地面空间为宜。“形式多样”,艺术表现形式不拘一格,以满足公众审美需求。“安全耐久”,近人尺度的艺术造型应具备安全性、合理性,使用耐久性、安全性强的材料,表面材质易于清洁与维护保养。“设施艺术化”,对公共空间内的设施、城市家具进行艺术化设计,在艺术品设置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满足公共空间的艺术化要求。③提出了公共艺术品重点站及表现题材。以2015年线网规划和全网装修概念结构体系为基础,统筹考虑已建成和近期建设线路的公共艺术品设置需求和情况,综合选取了设置艺术品的重点站共102个。重点站要集中力量进行艺术设计,力求突出线路艺术亮点,建成公共艺术精品,使之更能体现北京文化特点、展现北京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形象。其他站点主要以艺术装饰为主,只根据环境特点进行简约艺术化设计,力求为公众营造出更加宽松愉悦的乘车环境。规划经过对北京轨道交通网络覆盖区域的特征分析,提取了重点表现的题材,初步确定了各重点站的具体表现题材范围。

科学组织,建立地铁公共艺术品规划建设管理流程和保障制度

地铁公共艺术品是伴随地铁而生的一项新事物,与普通的建筑、交通等建设项目不同,它既有普通建设项目的一般属性,又有艺术品自身的特性。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北京市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和稳定的地铁公共艺术品规划建设组织管理流程,以及一系列保障制度,以确保艺术品的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实施。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作为实施单位,负责地铁公共艺术品设计、建设的整体组织工作。北京市规划委作为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地铁公共艺术品规划编制、方案审查、艺术监制等工作。北京市规划委会同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依据线网规划、装修概念设计和公共艺术品规划,通过公开招标、专家评审、艺术监制等方式,对地铁公共艺术品设计和实施进行全过程管理。1.公开招标确定组织单位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经过严格的资质审查和招投标程序,选取有实力、有经验、有热情的艺术团队,作为地铁公共艺术品组织单位,具体负责组织各线公共艺术品的设计和建设。2.专家团队全程跟踪,严格方案审查和艺术监制由北京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公室组织历史、民俗、雕塑、壁画、美术、环境设计、规划、建筑、室内设计等多学科专家形成专家团队,对公共艺术品设计方案进行审核把关,指导设计单位不断完善方案;对公共艺术品制作、安装的各个环节进行整体效果和质量控制,严把验收关。地铁公共艺术品从设计、制作、安装到最后的验收,全程都有专家参与、主管部门把关,为公共艺术品的高质量建设提供了有力保证。3.公共艺术品设计提前介入,确保项目同步实施与以前公共艺术品只作为后补的装饰品、规划建设滞后于站点内装修所不同,近期在建的几条线路均采用了在线路装修方案基本确定时,公共艺术品规划建设同期开展的方式。该方式能够更好地协调公共艺术品设置与内装修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公共艺术与地铁线路装修风格的融合性,有利于理念互补、风格统一、功能配套,最终实现设施艺术化、艺术功能化、风格整体化的建设目标。4.制度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经过不断的实践和完善,北京市逐渐形成了一系列适用于地铁公共艺术品的招投标、资质审核、项目评审、专家评议、项目管理、艺术监制、工程审验、维修保护、工程监理、资金监管等制度,为地铁公共艺术品规划建设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

精心实施,打造地铁精彩、宜人的内部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设计方案篇8

案例选取及概况

1.选取原则本文选取上海三个工业厂区的更新案例进行对比分析,案例的选取原则有如下几点:地域集中—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方的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状况差异很大,所以案例选取的首要原则就是减少地域差别。由于上海是20世纪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有大量的工业建筑遗存,其中很多已经或正在经历更新和改造,所以本次研究将案例选取的地点限定于上海。时间相近—随着上海市的产业结构调整,第三产业开始全面发展,2004年底,上海市经委建设了17个创意产业区,意图用创意产业让城市老工业园区重新焕发活力,正是在这一阶段,上海涌现出了许多工业厂区的更新案例①。功能、规模、运营差异——选取功能、规模、运营存在差异的更新案例,有助于对激发活力的不同手法的分析比较。基于上述原则挑选案例,有利于对工业建筑更新中多样的活力激发设计策略进行比较分析,红坊国际文化艺术社区、上海田子坊和上海八号桥时尚创作中心在更新前,工业建筑本身并没有鲜明的特点,但是经过不同的设计手法进行更新和改造后,散发出全新的、与众不同的活力。2.案例介绍上海红坊国际文化艺术社区—其前身是上钢十厂冷轧带钢厂房,建于解放初期,是厂区内仅存的比较完整的厂房,闲置多年,在上海市政府把这片区域确定为公共文化用地后,于2005年摇身一变成为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总建筑面积1.8万m2,其后这里经过一系列深入的扩展和改造,最终成为一个包含艺术、设计、办公和休闲娱乐的综合性的文化艺术社区①。目前,红坊每天都有一定数量的参观者和工作人员,逢周末和节假日来参观的游人更多。经过更新改造后的红坊获得了更大的活力(图略),对红坊内部各个人群聚集的空间创造手法的分析,有助于研究在红坊这样原先较完整的工业厂区内部激发社区活力的设计手法。上海田子坊—街区形态成型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的田子坊内部就已承载许多不同的功能,除了住宅和弄堂工厂之外,还有司法机构和行政部门,以及大学和医院。1947年前后,田子坊共有工厂约17家,包括上海食品工业机械厂和上海钟塑配件厂等。之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些工厂逐渐闲置,一些新的城市功能开始进驻。2000年开始,田子坊进行了全面改造,开发旧厂房约2万m2。其中原先比较大型的废弃厂房经过改造成为了泰康路马路菜市场,中小型的厂房则逐渐更新成商业娱乐空间④。田子坊的里弄式工厂形式有别于其他的工业厂区(图略),自下而上的更新形式促成了功能上的巨大转变,从而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获得极高的人气,这些都与田子坊特殊的改造背景和改造策略密切相关。上海八号桥时尚创作中心——建设共分两期,一期由原上海汽车制动器厂的8幢建筑组成,于2004年11月改建完成,占地约0.7hm2,总建筑面积约9000m2;二期是对一座U字形平面的汽车零部件厂房改建,于2007年6月建设完成,占地约0.24hm2,总建筑面积约8400m2。一期和二期隔着马路对望,通过一条位于顶层的空中廊桥连接⑤。八号桥与前面两个案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其面向的对象不同,其内部空间主要作为建筑艺术和广告传媒工作室,配合少量的餐饮和商店,所以更像是一个办公区域而不是休闲娱乐场所,除了公共空间,大部分场所是禁止外人进入的。然而八号桥作为办公区来说,却又多了些休闲娱乐的氛围,这得益于建筑师在改造之初就已明确建成后的功能布局,运用多种手法对厂房进行改造,创造出了丰富的空间感受,符合时尚创作中心的功能定位(图5)。通过分析其设计手法,有助于研究不同更新目的和更新功能下相对应的设计策略。

案例比较分析

1.室外公共空间的设计策略红坊—中心开放空间。红坊内最能吸引人群停留的就是在园区中占据中心位置和主导地位的1.5hm2的大草坪,所有建筑围绕之呈包围之势(图略)。设计运用多种手法使这里更具吸引力:草坪南、北两侧各有一段坡起,不仅形成了围合感,适宜的坡度也方便人们或坐或躺,停留小憩(图7,图8);东、西两侧各通过一个小广场与周边种植的树木过渡,在草坪周围形成了一个柔和的屏障(图略);草坪上还布置有原工厂的生产部件和各种现代雕塑,增添了草坪的观赏点。田子坊—线性的里弄空间。田子坊的里弄式布局,尺度宜人,除了个别节点位置的小广场之外,其他都是线性的公共空间,非常有利于营造商业氛围,这也是其他大尺度工业厂房望尘莫及的。田子坊也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这个优点,在狭小的弄堂空间里尽可能地扩张商业空间,吸引消费者(图略)。八号桥—边角式空间。用地的局促决定了八号桥不会有太多的室外空间。既不同于红坊有大片的广场式草坪,也不同于田子坊线性的建筑与弄堂空间平分秋色的布局,八号桥的建筑在总平面中占有绝对地位,这里的公共空间是建筑之间剩余的缝隙,是顺从于建筑物的边角式空间(图略)。2.室内外过渡灰空间的处理红坊—利用厂房原有结构形成灰空间。红坊内建筑留出了有利于交流活动发生的灰空间,采取的方式是在改造厂房时利用原有结构在建筑入口制造灰空间(图略)。田子坊—自发形成的里弄灰空间。田子坊的建筑边缘灰空间主要是由各个商户自发创造的,由各式各样的雨篷和遮阳伞组成,由建筑本身形成的灰空间较少。各不相同的雨篷不但让商户可以在公共空间里摆放更多桌椅来扩张自己的营业空间,也为整个田子坊营造出一种熙熙攘攘、充满活力的氛围(图略)。八号桥—精心设计的灰空间。由于八号桥布局紧凑,室外空间相对较少,所以建筑师精心设计了很多可以激发使用者交流的灰空间。如在3号建筑中,建筑师保留了建筑原有的构架,拆除一部分墙体,把室内与室外打通,这样就为这个建筑里的人们提供了一个三面围合的有屋顶覆盖的交流空间(图略)。建筑师在八号桥二期设计中将主楼梯的一面墙完全打开,形成了一个面向中心平台开放的灰空间,还通过加大楼梯平台创造出吸引人们停留发生社交活动的缓冲空间(图略)。二期的入口采用架空的形式,并通过一个大台阶分流车辆和步行者,步行者经过台阶上到建筑中央的大平台,或在此停留,或去往各自的办公室(图略)。3.建筑单体的改造红坊—尊重原有建筑的改造策略。红坊内老厂房的改造最大程度保留了原有的结构,只是在内部根据使用功能增加了一些新的构筑物和隔断,让空间的利用更为理想(图17)。设计结合现代使用功能,把新老建筑结合起来统一考虑,同时不破坏老工业园区的整体氛围。新建筑的立面设计也与老厂房保持统一,大量使用红砖,力求强化园区的整体性(图略)。田子坊—由商户自发的微改造。田子坊里大多数建筑立面的改造是由业主在墙上增开窗洞和玻璃橱窗,以及配合店铺的主题对门面所做的改动(图19)。建筑内部空间的改造,一部分体现为与立面改造相结合的通过加设凸窗或阳光房的形式向里弄扩张内部空间,一部分则是为了适应功能需要对平面和房间分隔作出的调整。八号桥—基于创意办公需求的全方位改造。八号桥的单体建筑在设计时灵活运用工业建筑原有的结构构架和特殊的层高,同时根据办公要求设置不同大小的房间,各公司的办公空间不尽相同,一些房间从厂房的横向分隔,通过单侧外廊相连,一些房间则是从厂房的竖向分隔,内部通过螺旋楼梯通到夹层空间,丰富了建筑的内部空间,也为入驻的公司提供了更多选择(图略)。由于八号桥功能定位趋于商业办公,所以对于立面设计,建筑师大胆采用了多种具有现代感的材质和配色,与其他工业建筑遗存的改造大都选择尽量保留建筑原有材质的策略并不同。尤其是连接一期和二期的空中廊桥,完全由钢和玻璃打造而成,充满了现代感和商业气息,成为八号桥的标志(图略)。4.更新中的功能定位红坊—综合的功能地位。红坊内入驻的租户主要包括艺术文化、创意设计、办公贸易、休闲娱乐、广告传媒五大类。其中上海雕塑艺术中心和现代民生展览馆作为有固定展出的展馆,吸引了一批比较固定的人群。一些创意类工作室和商店位于建筑较低楼层,其他则安置于厂房中央通高部分加建的二层空间内,最大化地利用了工业建筑的空间特点,也促进了不同的适用功能间的交融。田子坊—浓厚的商业氛围。田子坊内部的攻能以商业和餐饮为主,与其他工业厂区更新最大的不同在于,田子坊从过去到现在都承载着居住的功能,目前田子坊里仍有一部分老住户,富有生活气息的景象也为田子坊增添了别样的活力。八号桥—安静的办公场所。八号桥的功能定位是时尚创作中心,里面分布着的大多是各种创意工作室,因而在八号桥看到的更多是步履匆匆的上班族而不是闲庭漫步的参观者,使用公共空间的也多是出来小憩或者讨论的工作人员。这种功能定位也为八号桥创造出一种安静而有条理的氛围。

公共空间设计方案篇9

关健词:城市道路设计;路线设计;路基路面设计;其他方面设计

Abstract: This article simply introduces the city road design and its basic requirements, analyzes the design of route, roadbed and the problems existed in designs of other aspects, and puts forward measures to improve.

Keywords: city road design; route design; roadbed design; designs of the other aspects

中图分类号:[TU99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 概述

中国城市道路设计过于重视后期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针对前期研究总体深度不够。在以往的城市道路设计中,工程方案侧重于支撑土木工程建设,并未从整个交通系统的角度去考虑,而规划阶段只是侧重于道路红线控制,对道路的交通功能并未阐述清楚。因此,现有的道路规划方案很难做到量化分析,不能全面反映道路建设涉及的交通系统问题,致使对工程实施方案的指导性不强,这一问题在重大工程建设中体现得尤为突出。而工程方案设计着眼细微之处,无法从宏观上对整个道路建设产生的影响进行估计,并且缺乏对交通问题的研究,因此方案设计重点不明确,得出的结论缺乏有力度的研究支持,并且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路网规划与土木工程设计之间缺乏必要的环节――概念设计。

概念设计在国外工程建设中非常普遍,是沟通规划和土木工程设计的桥梁。概念设计不同于简单的工程方案设计,其运用系统学原理,以上位路网规划为依据,采用一体化设计思想,联系规划和土木工程设计,能够较好地实现规划意图。结合前文提出的城市道路设计基本要求,以目前中国城市道路基本设计流程为基础,融入概念设计思想,提出城市道路设计工作的新思路,见图1。

图 1城市道路设计流程

交通设计是概念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指导道路系统设计的核心环节。路网规划条件确定的道路红线是保证道路空间资源合理配置的前提条件,交通设计是从交通功能出发,通过详细的交通需求分析明确系统中各部分组成元素的功能以及相互之间的功能衔接。道路系统方案依据交通设计的相关要求逐步落实交通系统中的元素,合理分配空间资源,同时做好与相关专业的配合,形成可以实施的方案。因而,以交通设计指导道路系统设计,提出设计要点和具体要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交通设计流程见图2。

图 2交通设计流程

图 3城市道路系统设计流程

道路系统设计作为概念设计的一部分内容,在交通设计的指导下,针对道路系统中包含的具体设施进行设计,属于微观层次的内容。道路系统设计主要包括道路空间综合布局及道路附属设施设计两部分内容(见图3)。传统的道路系统设计只是将地面部分作为重点考虑对象,未能从道路地面、地下、高架空间综合考虑。道路空间综合布局是以交通设计结论为基础,从立体空间的角度出发实现道路各部分空间资源(步行、自行车及公共设施空间,公共交通空间,机动车空间,道路其他空间)合理分配,系统功能最优,这实际上优先保证了道路主体功能的实现,突出了工程方案设计的重点内容。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还需要进行道路附属设施设计,主要包括传统的路基路面、桥梁隧道、交通安全与管理设施、道路其他市政设施、道路绿化与景观设计等,结合项目工程投资,最终确定工程实施方案,从而能够较好地保证实施方案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 城市道路设计基本要求

2.1 用地要求

良好的道路设计应紧密结合城市用地和功能区,根据用地性质和功能区的要求提供不同的交通服务模式。

2.2 空间要求

城市道路空间应充分考虑地面、地下以及高架立体空间的综合使用,以为道路使用者提供综合服务为立足点和出发点,除承担传统意义上的交通功能,还应承担生活功能、管线载体功能及景观功能,统筹考虑整个空间范围内道路所承载的功能,合理布置各种设施(包含高架、地面、地下空间设施),这一点与传统的道路设计内涵有所不同。依据空间功能,将道路空间划分为步行、自行车及公共设施空间,公共交通空间,机动车空间,道路其他空间,实现空间划分与系统功能的紧密结合,见图4。

图 4城市道路空间划分示意

2.3 路权分配要求

城市道路设计应从以机动车交通为中心转变为综合考虑行人、公共交通、自行车、机动车等多种交通方式,应根据道路等级及服务对象优先权的不同,合理分配各种交通设施的路权资源(见图5),保障各种交通参与主体的安全,体现路权资源分配公平、公正、合理。

图 5不同城市道路等级的路权分配示意

2.4 交通设计要求

交通设计不同于交通工程设计,必须充分体现交通功能。交通功能作为城市道路最基本的功能应在道路设计中予以重视,传统的道路设计过于强调单个设施的功能而缺乏对各个系统的详细量化分析,致使道路方案设计重点不突出。交通设计通过量化分析各交通系统设施的供应能力,提出合理的交通组织设计方案,为后续道路工程方案设计提供依据。

2.5 风貌控制要求

城市道路设计中应加强景观设计与城市设计的衔接,充分结合城市自身特点,根据规划提出的远期控制目标和近期实施指导性要求,针对空间组合、景观风貌、建筑特色、道路宽度甚至断面布局等进行综合设计。通过对道路路面结构、主题色彩、照明、绿化、小品等设计,使道路与建筑物间组成的空间轮廓、尺寸比例、色彩、线条等相互协调、和谐美观,达到提升城市整体环境水平的目的。

2.6 精细化和人性化要求

城市道路设计应充分考虑城市公共空间的主体――人,设施设计要体现对人的关怀,如无障碍设施、行人二次过街、交通稳静化设计等要求,集功能与环境景观于一体,关注人在其中的生理需求和心理感受,使人们获得舒适、方便、自然、和谐且美好的感受;同时注重细部构造物设计,如挡土墙、台阶、树池等,体现精细化设计的要求。

3 路线设计方面的若干问题

3.1 平曲线半径的取用

平曲线半径的取用,最重要的是考虑曲线附近的运行速度及其前后衔接的线性指标的均衡性及连续性,并非越大越好。

3.2 同向圆曲线间直线段长度的问题

在老路改造工程中,过分强调6v 的最小直线长度将浪费大段老路,造成新的拆迁量,使工程量和工程造价大幅提高。

3.3 城市道路的纵断面设计不能仅考虑造价

暴雨考验着城市的排水系统,近期全国出现的强降雨使很多城市的道路积水严重,有些城市的排水系统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而且有些城市的道路在水位较高的季节会出现雨水倒灌现象,如图6 所示,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道路纵断面设计偏低造成的。

图 6 高水位时雨水倒灌

3.4 超高问题

混合交通路段设置较大超高,易造成低速行驶车辆的倾倒事故。

(1)

其中,为超高模坡,为行车速度,为平曲线半径,为横向力系数。

由式(1) 可知,横向力系数值的选用是关键,从行车安全角度考虑,横向力系数 不超过0.15 即可。该方法在江苏省很多干线公路中已经使用,实践证明是安全可靠的。

3.5 老路改造中的平纵组合

条件受限时,尤其是在老路改造中对工程造价影响很大时,不应片面强调“平包纵”。

3.6 路线设计改进建议

平曲线半径超过8 km,则与长直线类似,容易使驾驶员产生单调感和疲劳感,一般平曲线长度宜控制在1~3 km。同向圆曲线间直线段长度取值建议: ①可以将大于不设超高的缓和曲线长度归入直线段考虑。

②降低6要求,最小可至3 ( 实践检验可取) 。城市道路由于其特殊性应更多地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特别是防洪、排水问题,不应过于考虑减少造价而降低纵断面设计的标准。

车辆在城市中行驶时,往往达不到道路的设计速度。因此,当道路条件受到限制必须设置超高时,横向力系数μ 的取值不超过0.15 即可。老路改造应尽量以拟合老路为原则,条件受限时可以不“平包纵”。

4 路基路面的设计

4.1 路基拼接

目前为保证新老路面拼接质量的技术措施主要有挖台阶、提高新填土压实度标准、铺设土工格栅等。但是在软土地基路段不均匀沉降设计处理不到位的地方,经常出现纵向裂缝,如图7 所示。

图 7软基新拼接道路出现纵向裂缝

4.2 水泥稳定碎石层设计

水泥稳定碎石作为路面基层,较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开裂。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开裂经常会反射到沥青路面面层,若这些裂缝不能及时处理就很容易导致路面破坏。

4.3 桥头跳车

桥头跳车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其形成原因很复杂,影响因素也很多,但桥头跳车的直接原因是桥台与路堤的沉降差异。处理桥头跳车常用的方法主要有: 加强地基(软基) 处理、提高压实度、设置大尺寸搭板、设置过渡路面结构等,本文同时建议设计时可以加强搭板处路面结构和路基顶层的处理。如图8、图9所示。

图 8传统的桥头搭板处理方案

图 9桥头搭板优化处理方案

4.4 路基路面设计改进建议

当存在路基拼宽情况时,建议从以下方面考虑:

1) 根据理论计算和近几年道路实际使用情况分析,要控制道路拼接问题的出现需要控制新老路两侧的差异沉降,建议原有路基与拓宽路基的路拱横坡度的工后沉降增加值不应该大于0.5%。

2) 采用间接拼接方式,新老路基平面不分离,纵断面分离的路基拓宽设计,将拼宽路基沉降标准放宽,按照新建路基处理。既降低了填土高度,减少新征用地,又降低了软土地基处理费用。

3) 土工格栅在路基拼接中应用时,为了保护铺设在路基顶面以下20 cm 处铺设的格栅,设计时应该提出合理的施工注意事项,在压实95 区路基时不能使用路拌机进行现场拌和,只能另找场地拌和后再运来摊铺压实。另外,土工格栅在铺设时有张紧、绑扎等要求,如果不能较好地落实,将影响其效果。

对于水泥稳定碎石层设计问题,由于JTJ034-2000《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2]中对石料要求过低,而对水泥稳定混合料强度要求偏高,导致必须采用高水泥剂量以满足强度要求,这就很容易造成基层开裂。如果不降低强度标准,应该提高石料品质,粗集料要降低针片状含量和压碎值,细集料要减少含泥量,提高砂当量(建议60以上) ,级配宜采用骨架密实型。水泥稳定碎石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的选取应该谨慎,水泥稳定碎石过高,基层容易开裂;若过低,在行车的作用下就会造成松散。当然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也要注重早期养生等等。

5 其他方面的设计

5.1 车道宽度的设计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保有量已迅速提高。城市道路的交通组成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过去大车、客车为主,逐步转变为以小车、私车为主。由于目前使用的城市道路设计规范是20 世纪80 年代末制定的,当时城市道路上行驶的主要是大车,行车道宽度和转弯半径等指标的数值都偏大,这对中心城区,特别是繁华地段的土地利用很不合理。如,城市道路小车车道宽度统一规定为3.5 m,相对现在是不合理的。

5.2 人非共板的设计

人非共板就是把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合并成一条道路,称之为“人非共板”路。把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合并成一条道路,主要是为了满足机动车道道路通行的需要,减少车辆堵塞现象。但这给行走在“人非共板”路上的人们增加了许多交通隐患。特别是现在出行骑电动车的人越来越多,电动车不仅行车速度快且无声音,这样就会对行走在共板断面上的老年人更危险。另外,如果道路的出入口较多,非机动车行驶在人非共板断面上将会随着车道不断的上下起伏,影响车辆行驶的连续性和骑车人的舒适性。

5.3 人行道的设计

人行道是道路中用路缘石或护栏及其他类似设施加以分隔的专供行人通行的道路,但是目前有些道路过分追求景观效果,将人行道中的树池设置过大,占用了绝大部分人行道宽度,如图10 所示。

图 10优化前人行道设计方案

5.4 改进建议

城市道路在确定行车道宽度时,建议对用地紧张的路段,除快速路外,可以采用3.0~3.5 m宽的行车道,甚至澳门有2.8 m 宽的行车道。交叉口半径和设计车速也应该根据目前的情况有所调整。城市道路( 尤其是城区繁华地段的道路) 通常需要限制大型车辆通行,这样交叉口的转弯半径就可以适当减小,因此城市道路的设计规范除要以车速为依据外,还应该同时考虑该路段是否限制大型车辆通行。

人非共板断面应谨慎选择,如果实在没有办法需要设置时可在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之间设置分边石,防止非机动车越界行驶,以保障行人的安全。人行道需要设置行道树时,建议将树池设置小一些,或者将行道树移至人行道外侧,设置间距大于6 m 行道树,通过相应的设计后,完全可以在行道树之间停靠一辆汽车,这样可以在不影响道路景观且不增加道路用地的前提下解决一些城市车辆的停放问题。

6 结语

城市道路设计是道路交通建设的一项非常重要内容,城市建设成败的关键。该文从城市道路设计角度出发,客观地指出和分析了城市道路设计中遇到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一些可行的改进措施,旨在抛砖引玉,扬长避短,改进不足。城市道路工程设计的综合性很强,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作,它需要设计者眼界开阔、经验丰富,同时要有前瞻性,并进行不断学习,结合具体工程实践努力提高专业水平和审美水平,逐步掌握城市道路设计的精髓,创造出更多的精品工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CJJ37-1990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1991.

[2]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JTJ 034-2000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 附条文说明)[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公共空间设计方案篇10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高法)工程的筹备始于2001年,高法原地址位于东城区西河沿甲215号,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和审判公开化的进程,原来的审判楼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故业主决定在东城区建国门南大街、东便门桥东北地块建设全新的业务用房,此项工程被作为重要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而列为北京市重点工程。在2001年8月的一次包括华东院,建设部院,法国、香港等设计单位的国际竞赛中,我院的设计方案获胜。新建高法业务用房建筑面积共47420m2,包括审判楼、立案楼。安检厅三

方案设计

司法建筑设计观念的更新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实现其空间的公共性和社会服务的便利性贯穿在高法工程设计的始终。高法新址位于东便门立交桥的东北角,东侧临东二环,南侧临通惠河。景观较好,是北京中央商务区和旧城的交汇点,西南向的东便门角楼坚实而沉重。在场地设计中,以空间的公共性为基点,高法审判楼面向东二环展开,临东二环留出开阔的城市广场。来访者可以从西入口广场,沿70m宽、4,5m高的台阶拾级而上,通过一个30m宽、7,5m高的巨大门洞,到达2000m2、30m高、顶部采光的共享中庭。这个流线是来访者对法院空间的第一个体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法律被作为体验的对象,其形象是严肃。公平。无私的。在早先的空间设计中,第二级流线代表从“地点的到达”到“最终的审判过程”:先通过室内的台阶再次上升,从而进入大法庭,到达”最终的裁决场所”。在这个流线的下方还有环绕大法庭的展览和休息空间,它和上层大法庭入口平台之间用地面上的洞口联为一体,从而形成互为参照的流线。但随着施工的进行,这个流线设计方式和业主的思路产生分歧,业主希望中庭尽量宽大,希望去掉通向大法庭的楼梯以留出常见的“背景墙”的位置。最终此部位修改为单一的流线,即沿大法庭两侧休息厅进入法庭。当然,在修改中还是通过增加休息厅的尺度,提高休息厅入口高度等方法作为弥补措施。大法庭的后墙,作为中庭的背景,按要求被赋予更为具象的象征功能。中庭的修改使空间的丰富性受到了一定影响,对于建筑师来说存在些许遗憾。然而,难能可贵的是,从空间开敞性和公共性的设计上,我们一直得到业主的支持和鼓励。从本质上,高法的空间是参照西方古典空间样式,在高大空间的相互连接和连续升高的线路中完成来访流程。

象征性也是司法建筑重要的内容,法律在市政生活中的权威性自然而然地要求司法建筑作为其有形的载体来证实权力的存在。尤其是高级法院,作为地方法院的领导者,对于象征性的要求更为强烈。实体墙面常常被认为是代表裁决的意象,高法面向城市的西立面以“实体墙面的凹洞”作为形式的特征语言,这种语言也在高大室内空间的设计中作为反复使用的母题。南立面设计为对称式的立面,它面向铁路,面向城市门户。南立面内部主要为办公室,其外墙中段为整齐的方格窗,中部为六层通高凹入的洞口,以重复西立面的母题。

现代法院的功能日趋复杂,在制度成熟的西方国家,法庭一般有固定的空间设计标准和流线要求,像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其标准甚至深入规定到法庭具体细节尺寸。当前国内也由最高法院颁布了法院的建设标准,对法院的具体的使用空间做了详细的要求,这也充分反映了我国法制建设的发展和完善。

法院平面功能的复杂性首先体现在多重流线的相互隔离,需要综合考虑在审判前后,法官、检察官、辩护律师、当事人。记罪嫌疑人相互独立的进出路线,考虑开庭、审判、休庭、结束的前后时间关系对流线的影响,保证各部分人员的安全,保证在紧急状态下的应对措施。从拓扑关系上,仅仅通过水平的隔离,无法使三条或以上的连续流线互不交叉地进入多个并排的单元空间。高法审判楼的流线设计中,当事人活动区安排在中庭的回廊,工作流线被安排在内区,以上人流以外的流线通过垂直交通解决,从而实现多人流的隔离问题。

现代法院功能的复杂性还体现审判服务空间配置的完善性,立案厅是当事人进入法院获得法律服务的第一个环节,保证当事人在立案过程私密性是立案庭设计的关键。立案柜台采用隔间式,以保证私密性,工作人员和当事人用防爆玻璃柜台隔开,以保证各自的安全。在审判配套区设置了完善的配套设施:

①新闻厅,用以最新的审判信息、新闻;

②录音棚:用以录制法制宣传节目、为审判过程服务;

③国际报告厅:带同声传译系统,供国内外法律业务交流;

④法制图书馆:供查阅法律书籍和资料;

⑤档案库:储存审判资料和档案;

⑥法警备勤区:临近审判区,保证法庭安全、应付突发事件

⑦临时看守犯罪嫌疑人的羁押所:具有单独的羁押停车场和独立的交通路线;

使用功能的复杂性还体现在弱电设计上,高法复杂的弱电系统设计使其成为国内同级法院自动化管理、庭审智能化。数字法庭建设的新标杆。在大厅内可以通过触摸屏检索到每个法庭的开庭信息;审判结果即时在大厅的LED显示屏上; 审判信息从打开法庭大门开始,通过刻录系统,可以自动存储在指定的介质上通过弱电系统,可以掌控从审判过程、资料记录、设备管理、安防监控、消防、信息传递等诸多方面的运作过程。

工程设计

1.幕墙

石材幕墙:全部外墙采用开缝式干挂石材体系。

玻璃幕墙:西立面采用玻璃肋点驳接幕墙,最大限度的实现入口的通透性,在城市道路上便可以看到中庭内部的活动;南立面玻璃幕墙,采用隐框玻璃幕墙,LOW--E中空钢化玻璃,外侧配机翼型铝合金电动遮阳板;方格窗,采用LOW--E中空钢化玻璃,隐框开启扇。玻璃天窗,采用断热铝型材、LOW--E中空钢化夹胶玻璃,天窗设融化积雪的电缆,天窗下弦有大厅的投光灯系统。 吊篮式擦窗机系统(用以大厅墙面和天窗底面的维护)。

2.室内设计

室内设计由我院和协作单位共同完成,整体室内设计风格庄重。简洁,强调室内、室外风格的一致性。中庭墙面为白砂岩,这种石材质感粗犷但色调柔和,蕴涵一种庄重朴实的气质。两个中法庭是主要的审判用房,室内高度7,Om,空间高大,气质轩昂。中法庭具备同声传译功能,可以满足国际审判的要求,其显示系统采用先进的大型DLP显示屏,配备专业灯光系统,

为庭审电视直播提供支持。

3.舞台机械

大法庭采用电动伸缩、升降舞台,满足审判、会议、演出的多功能使用。配备电动升降幕布,智能灯光,音响系统和同声传译系统。

4.机械车库

采用双层机械停车设备,在3 000m2的车库中,供可停放148辆机动车,车库内配备停车管理系统。

5.空调工程

针对法院工程的审判空间多且大部分为内区房间,审判庭采用全空气系统,尽可能的减小房间的气流噪声,同时解决了过渡季节过热的问题,也兼顾到气流组织的舒适性。

大堂针对2000m2、30m高的高大空间,空调送风口采用了可用温度控制送风气流方向的喷口,增加了室内的舒适感。

6.中央吸尘和碎纸系统

全楼配中央碎纸系统,通过在每个走廊的共用粉碎机终端,通过管道系统,纸质废弃物可以即时粉碎并输送到地下的处理中心。中央吸尘系统为清洁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

政府项目的实施过程往往是曲折、艰巨的,高法工程从设计到竣工共历时3年,设计组承担了从方案设计到精装修完成的几乎全部的设计内容,其工作量之巨是难以估量的,设计人员和工地设计代表为此付出了艰巨的劳动。因法院使用功能和专业系统的复杂性,多数专业负责人要协调几十个施工分包单位的深化设计。在装修过程中,按业主方随时的意见修改局部的装修方案和施工图成了几乎每天都要进行的工作,一直持续到竣工前。尽管如此,设计组各位成员还是以高度的责任心和职业精神,为业主提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也坚持了我院“建筑服务社会”的宗旨。

建设单位: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

设计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四所

工程主持人:张江涛 徐全胜

建筑专业:郭明华 莫斌 虞朋

结构专业:王国庆 祁跃 张

设备专业:王威 董湘立 刘萍

电气专业:刘侃 李海瀛

工地代表:范风毅 刘济禹

室内设计: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四所 华通设计顾问工程有限公司北京新忠记魏明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施工总承包:北京韩建集团

外幕墙承包:北京京藤幕墙有限公司 北京南隆幕墙有限公司

弱电总包:北京益泰牡丹电子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张江涛,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建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