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的前提十篇

时间:2023-09-22 17:59:09

服装设计的前提

服装设计的前提篇1

关键词:中职教育;服装设计;就业前景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服装生产加工基地和服装消费国,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服装的美感、时尚感,同时我国的纺织服装产品还大量出口到国外,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有一席之地,对服装的美感和时尚感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服装的国内国外市场都在不断变大,服装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服装企业对服装设计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对其专业素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服装的大量出口也使东方设计开始走向世界,服装设计上出现了“东风西渐”的现象。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通过加入WTO进入国际市场,为我国的服装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我国服装的设计感、时尚感在国际竞争中逐渐增强。其中上海、北京等城市受到广泛的关注,有希望成为法国巴黎、意大利米兰、日本东京那样的时装之都。但是中国服装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依然受到国外名牌服装的冲击,为了让中国服装能够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就要不断增强服装的美感、时尚感、设计感,这就需要大量的服装设计的专业人才。

一、中职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

服装行业作为我国“第二大消费热点”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我国的服装行业一直在稳定持续快速的发展,“服装经济”这一新兴的经济形态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服装行业的继续发展需要大量的优秀专业的人才,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对服装专业人才的需求巨大,这方面的人才流动频繁。我国服装人才市场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服b行业急需各类服装专业人才。我国服装业逐渐发展成熟,已经由原来的服装加工制作为主逐步转向服装设计、自创品牌,服装企业的不断发展使其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即使是在招聘淡季,服装行业的人才招聘数依旧很大。调查发现,服装企业招聘人才的数量大、种类多,服装人才市场招聘的职位有销售经理、跟单员、生产管理、服装设计师、制版师、服装陈列师、整体形象策划等,特别是对服装设计类的人才的需求十分大。

2.服装行业设计人才紧缺。大多数服装企业急缺服装设计师,这些服装企业不缺常规的服装设计人才,而是缺乏专业素质高,真正懂得经营设计的服装设计师。服装设计师的缺乏严重限制了这些企业的发展,他们的招聘广告的频繁密集,可见对服装设计人才的急需程度,对服装设计人才的招聘、培养是服装企业做大、做强,打造自己品牌的必由之路。因此对与服装行业相关的院校来说这种情况十分有利于学生就业,学校的热点专业供不应求,服装相关专业毕业生紧俏。服装单位对服装设计、技术类、管理类、营销类等专业的操作型人才十分急需,相关专业的人才往往供不应求,很多企业为了能够招聘到这些专业人才,提前向学校预定毕业生。

3.缺乏优秀服装设计师成为企业打造品牌的阻碍。目前我国的服装业大多业务还是集中在服装的制版、生产、制作方面,而在服装设计方面与国外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在国际上的的知名企业、知名品牌不多。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服装行业缺乏优秀的服装设计师,原创作品少,所设计的作品缺乏灵感、创新与想象力,没有具备自身独特风格特色的服装,就难以打造服装品牌,缺乏优秀服装设计师阻碍了我国服装企业的发展和服装品牌的打造。

4.其他方面的特点。服装行业出现了许多新职业,资格认证变得更加完善。随着我国服装市场的发展成熟,对许多新型人才的需求扩大,在这种个情况下,相关部门逐步完善了其资格认证体系,这使我国服装行业的发展越来越规范化、体系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招聘网站,这扩宽了服装行业的求职招聘渠道。高端人才加入服装业,以往的服装行业缺乏规模大的企业和知名的服装品牌,难以吸引高端的职业经理人加入,随着我国服装行业的不断发展,其自身的发展潜力使很多有胆识的职业经理人愿意加入。

二、服装行业对中职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要求

通过对服装行业就业前景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的服装行业正在不断发展壮大,对各类服装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很多服装专业的毕业生往往供不应求,这为中职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提供了大量的机会。但是,服装行业更需要能够独立经营设计,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服装设计师,中职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在这方面与高职、专本等相关专业的学生相比缺乏竞争力,通过对就业前景的分析可知,服装行业对中职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具有以下要求:

1.掌握基本的服装设计知识与能力。中职学生应该通过在学校的学习,掌握基本的服装设计相关知识和能力,这是学生进入服装设计行业的基础和前提。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牢固掌握服装设计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还要熟练的应用电脑及软件,这是服装设计所必须的工具。此外,服装设计作为一个引领潮流时尚的行业,服装的设计风格变化的十分快,学生应该不断学习服装设计中出现的新风格、新材料、新工艺,增强自己的时尚敏感度,能在以后的服装设计工作中把握、引领潮流,设计出具有时尚感的服装。

2.具有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服装设计作为一种设计,十分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作灵感,服装也要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因此学生也要重视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除了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欣赏优秀的服装设计作品外,还可以通过参加画展、艺术展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积极捕捉灵感进行创新,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对自己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会逐渐提高自己的服装设计水平。

三、结语

我国服装行业的不断发展使其就业前景十分广阔,学生应该对自己的就业有信心,保持乐观的心态,同时也应该通过对就业前景的分析,发现自己的不足,努力提高自己以适应未来的职业需求。

参考文献:

[1]陈宇刚,鲍明勇.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就业前景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04:197-212.

服装设计的前提篇2

关键词:服装设计语言文化艺术影响因素设计品味

一、服装设计中语言文化艺术发展的现状

由于世界各地社会文化的发展层次和层度不一,对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品味不一,对服装设计语言文化艺术的主观理解和客观教育认知不一,出现了服装设计中语言文化艺术的发展程度也有不少的差距。在这里,我们或许可以用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历程作为服装设计中语言文化艺术发展程度的判断和评价标准,以此来度量一下当前服装设计中语言文化艺术的发展差异。

我们都知道西方现代艺术发展所经历的六个时期:第一是对表现手段现实化的探索时期;第二是表现手段即艺术符号的确认时期;第三是艺术符号的形式与表达的内涵完全同一化时期;第四是艺术符号被提炼到夸张和变形但未失去原有的象征意义的时期;第五是艺术符号经历过夸张和变形进入极端且富有新意的时期;第六是艺术符号的非定型时期,即艺术符号变得让人无法理解,出现一种阶段性的新潮现象.

如果以这种西方现代艺术标准来衡量目前的服装设计中语言文化艺术发展的程度,可以说目前的服装设计中语言文化艺术所表现出的设计品味水平参差不齐。某些地方的设计品味以及其服装设计中语言文化艺术所表现出的象征意义正进入第四、五时期;更有甚者,有极少数地方的服装设计品味即将进入第六时期。这些高品位的语言文化艺术设计的服装所呈现出的那种姿态超乎一般人的想象,但是它又没有完全脱离具体的语言文化艺术符号设计,即该设计处于一种形神兼备时期,既处于一种可视阶段又处于一种可感阶段,有其独特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妙。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也有不少的服装设计产品处于第三时期,甚至是一、二时期,像这种一直处于该阶段且停滞不前的产品毫无新意可言,是一种设计观念无个性、无情感的重复,更是一种对服装设计的理念及服装设计中的语言文化艺术缺乏细致研究、深入发现、独特理解,只是简单的对贫乏的语言文化艺术设计的服装的再创造,没有新意的语言文化艺术设计.

二、语言文化艺术给提高服装设计品味带来的启发

实际上,不管是哪个国家服装的设计文化,很早之前就开始运用诸多的语言文化艺术符号来体现服装设计的独特品味,以一种比较现实、理性的展示方式来体现对服装设计中语言文化艺术符号的理解,以此来摆脱专门实用主义服装的普通和平凡。比如说我国各朝各代的朝服样式及其花纹图案的设计品味及设计要求。如用飞鸟作为文官朝服的图案,象征其文花;用走兽作为武将朝服的图案,象征其英勇。用飞鸟走兽来设计服装,不仅仅为其美观,更是为了体现封建帝制的政治文化,可以说从代表义走入引申义,从一般的服装设计图案提升到了国家政治文化的高度,可以说代表了政治符号的语言功能。

因此可以这样理解:如果现在的服装设计仍不能快速的与语言文化艺术相结合,那么在未来的服装文化中无法找到其栖身之所,或者可以说将处于服装设计文化的最底层。我们可以预见: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以及时代的变迁,服装的设计将更依赖语言文化艺术的发展,对服装设计中语言文化艺术的理解将会决定服装设计品味的走向以及服装设计的地位。

三、影响服装设计品味的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服装设计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提高,人们对服装的认识已经开始从单一型向综合性转化,人们也开始将服装设计来作为一种语言文化艺术来研究。在现有的文化社会的一种比较前卫、比较潮流的思想的冲击之下,单一实用型的服装设计开始退伍,让位给新型的服装设计,即与21世纪信息时代相接洽相融合的语言文化艺术式的服装设计。服装设计已经开始从过去的数量阶段向现在的注重质量、品牌和特色的阶段转移。此时,就不得不提到影响服装设计品味的几大因素。

其一:质量是关键。只有过硬的质量才是吸引消费者的第一关键因素。

其二:品牌是先导。中国有句俗话说的好——酒香也怕巷子深。品牌效应就是国际服装领头人傲视群雄的法宝,没有一个不是塑造出品牌效应的模范。市场是综合认知的选择,而不单是产品之间竞争的战场。在一部分的消费者的认知中,品牌就是潮流、地位、品味、个性、特色的代表。

其三:产品自身的文化是内涵。在消费界中,每一种消费品已经不单是作为一种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而存在的,也是一种代表社会意义或低位的符号。每一个企业的最终目标都是售出商品,服装企业也不例外,只有塑造出属于自己的商品或企业文化时,才是实现其最终目标的根本手段。然而这其中,语言文化艺术所能营造出来的效果便十分的明显了。

其四:特色是附加条件。要想设计出属于自己的品味,就需要不断的发掘和探索出自己与其他竞争对手之间的一切可能存在的差别,哪怕是细微之处,有时候可以说是于细微之处见真章。同时,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向市场表明自己的产品与其他竞争对手的差别。然而,如何找到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别呢?其中一个特殊的差别便是可以用语言文化艺术来表达,使产品的形象得到艺术上的提升。

总的来说,追求服装设计中的语言文化艺术,将成为目前服装设计拥有独特的品味的路径之一。因为人们对服装的追求和要求已经不仅仅是实用的服装,更多的是向社会角色的追求,也是为了满足自我心理追求的一种方式,也是对自己所产生的各种价值的一种肯定。注重服装设计的品味,分析和追求服装设计中的语言文化艺术,与时代相接洽,与潮流相融合,将成为现代服装设计的不断追求。

参考文献:

服装设计的前提篇3

关键词:设计原理;服装设计;创新;设计资源

一、引言

服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今人们的穿衣早已超越了保暖的功能,更多地体现在服装设计审美方面,因此,设计在服装领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服装应该怎样去设计,才能既体现设计者的设计意图又能满足大众的需求呢?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的问题。服装设计是整个设计门类的一个重要分支,属于艺术设计的范畴。要想设计出优秀的服装设计作品,就需要了解和掌握设计原理的内容,用设计原理的知识武装大脑,提高自己的设计理论修养。所以说,服装设计需要一定的设计原理理论指导服装设计的实践。

二、设计的创造性特征要求服装设计要有创新,设计原理指导服装设计

创造性是设计的本质属性,设计的创造力在社会的物质生产和文化生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服装设计的实践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创新就是服装设计中创造性思维的本质和生命。在服装设计领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在于设计出以前所没有的具有新感觉的服装。设计思维本质属于创造性思维,包括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发散性思维要求我们在服装设计的立意构思中,将思维发散出去。服装设计作品通常多具有系列性,运用发散性思维,由一个事物启发的灵感往往能得到一个系列和一个风格的作品。收敛性思维又称集中思维,是指在给予的信息中进行判断,考虑各种相关因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最终产生符合逻辑的结果。运用收敛性思维设计服装,可采用主体附加的方法,即为使原服装有新意,可以通过局部添加达到目的。例如在服装普通的无领、直襟、四兜、等某些部位镶上牙边,或异色异质,或宽或窄,都改变了原来的服装风格,这也是一种服装的创新设计方式。设计服装需要有独特的创新点,而这种创新来源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所以,在服装设计的思维过程中要把发散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结合起来,从生活中寻求灵感并加以改造创新,充分发挥其功能。正是由于设计的这种创造性特征,要求我们在服装设计实践中要有创新意识。创新是设计原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各个设计领域大力提倡的理念。设计的创造性本质特征要求服装设计要有创新,在服装设计的过程中运用创造性思维方法,这充分体现了设计原理的理论指导着服装设计的具体实践。

三、设计资源的基本特征在服装设计中的体现,服装设计丰富和扩展设计原理的内容

设计资源是设计原理的一个重要概念,任何设计都是各种资源的结合体。设计资源是个新兴名词,其概念已经逐渐的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服装设计的设计资源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内容广泛、多种多样。设计资源的基本特征有符号性、时代性和流动性,并在服装设计中充分体现。设计资源具有符号性特征,例如一块布料被设计成一件衣服穿在身上,它能够显示出服饰的意义,当这种内涵被人们所理解时,服装就成了符号。设计资源具有时代性特征,如盛唐时期以丰满雍容的形体为美,因此服装以宽衣长袖为主要特征,服装的面料以织花和印花丝绸为主,图案多为各种造型圆满的花卉和动物,加之女性头部佩戴的形态逼真、制作精美的多种装饰品,其着装效果极为华丽,充分显示出了唐代服装造型的高雅风貌。唐代的图案、造型、色彩等设计资源,具有明显的时代性,这也表明了服装设计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设计资源还存在着流动性特征,流动性在服装设计领域,突出体现在服装流行趋势与预测。在服装流行风尚日益加速的现代社会,丰富大量的服装设计资源首先通过国际一流服装设计相关的机构,得到快速的流动与传播。例如,国际流行色协会提前两年推出权威的色彩预测;国际羊毛局、巴黎PV织物博览会提前12~18个月推出纱线和纺织品的预测;各国服装预测研究设计中心会提前6~12个月推出具体的服装流行主题。通过这些机构的,将各种服装流行的设计资源传递给各国的服装设计者,设计者再将这些设计资源进行整合和取舍,设计出各式各样的服装传递给大众,从而引领时尚。由此可见,设计资源的这些特征在服装设计中的具体应用,诠释着设计本身深刻的内涵与意义,服装设计的实践也在丰富和扩展着设计原理的内容。

四、设计原理与服装设计相互影响,相辅相成

设计是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第三条路,而服装设计是艺术与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在本质上,设计原理与服装设计有着密切和必然的联系。服装设计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服装设计的理论依据主要来源于设计原理,并包含在设计原理之中,设计原理指导着服装设计的具体实践。以迅猛发展的服装消费水平和服装业人才的需求为参照,我国的服装设计人员缺少了某些可与国际上服装设计师相比较的能力,其问题在于我国的服装设计行业起步晚,也在于服装设计教育中对设计理论的重视不够,一味地注重设计技巧能力的训练,而忽视了设计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因此,现今更需要设计原理的理论指导服装设计的具体实践。同时服装设计的实践也是设计原理在服装设计中的具体体现,丰富和扩展着设计原理的内容。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多媒体、网络、高科技等工具的出现,使服装设计呈现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的趋势。现代服装设计强调艺术和技术的完美结合,无论是设计的手法、款式的创意、材料的选择,还是制作工艺,都是需要综合知识和技能的工作。服装设计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新思想、新方法,将有助于设计原理的多元创新理论的建构,这种现象的产生有其内在的逻辑性和规律,并且整个设计行业也正向着多元化发展。将这一设计的客观发展规律加以总结和概括,设计原理的理论内容将会更加丰富和日益完善。由此可知,设计原理与服装设计关系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深刻理解二者的关系并加以运用,将有助于提高服装设计者的专业素质和水平。

作者:邓琼 单位: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服装设计的前提篇4

1.课程定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形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意味着人物形象设计行业将得到飞速发展,相关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也会大量增长。在目前教育机制日益完善的情况下,形象设计被纳入教学体系。该课程的开设目的是运用化妆造型结合服装搭配,以及仪态语言培训等手段,为不同层次的社会角色设计出与之相符的人物形象。从根本上讲,就是在人物原有形象上取长补短,将不足之处重新构建,由里至外进行包装的过程,塑造完美的人物形象,全方面体现个人风采风貌。形象设计的发展与综合人才的培养,对社会各领域,尤其是服装设计领域具有非凡的意义。课程定位是独立开设形象设计专业,与服装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相结合,学习方向侧重于人物整体造型与服装设计、搭配,教学内容主要以培养学生的自我审美习惯与自我创造性思维为主,发展服装专业学生心、眼、手的协调与统一。

2.课程内容

根据课程改革需求,形象设计可包含六个模块:形象设计概论、面部化妆造型、发型设计、仪态与礼仪、整体形象塑造。其中形象设计概论可划分为国内外形象设计发展溯源、近代形象设计概况;面部化妆造型可分为美容化妆基本知识、化妆技巧以等;发型设计可分为三种:头发护理,发型与脸型的关系、基本手法变坏与创新。仪态与礼仪主要以商务礼仪为主,最后一个整体形象塑造则是将前面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将人物从服饰、妆容、仪表等多方面进行塑造,使学生的综合技能得到总结和提高。由此看来,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中加入形象设计课程的设置,是顺应时展需求。

二、服装设计与形象设计

服装设计课程是服装设计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与核心课程。结合现代设计的特点,服装设计的包装对象为人体,根据人体基本特征与社会角色的转换,构思服装并进行形态化创作。人物形象设计与服装设计的构成形式具有一定的共通性,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分别对人体修饰的部位具有差异性。形象设计使服装设计更具有全面性和整体性,因此,两者皆是服装专业不可分离的重要组成,缺少任何一部分,设计出来的人物形象都具有一定的残缺性、不完美。

1.两者之间的关系分析

针对服装设计师而言,对设计对象进行综合分析是设计工作的重要前提。除了要考虑服装穿着的人物身份、场合、时间以及目的因素外,还要对设计主体的体貌特征具有充分的了解与掌握。换言之,就是设计师在具备对服装色彩、面料与款式分析能力的同时,还需具备对设计对象的肤质、脸型以及发型等基本特征的分析能力,这样才能有助于达到理想的设计效果。例如,在参加某个主题服装设计大赛中,最后有一个由模特展示成衣的重要环节。在此环境下,则需设计师对模特进行发型设计与化妆,以达到完美地突出服装设计的主体。由此看来,设计师在进行服装设计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服装设计要素,还需掌握形象设计要素,在形象设计技巧的作用下,塑造出人物形象。由此可见,同时掌握形象设计基础与专业素养是服装设计专业学生提高设计能力的重要前提。无论是在专业方面,还是非专业方面,形象设计课程都是服装设计专业得以完善的依据,形象设计服务与服装设计,只有在这种相互补充,和谐统一的情况下,才能设计出完美的人物形象。又如新闻类节目主持人,穿着很严谨得体,发型却设计得很前卫另类,妆面夸张浓艳,明显与人物、场合、服装不搭调,造成整体性的脱节,严重影响了人物形象的完美体现。由此可见,服装设计与形象设计具有互补关系,缺一不可,形象设计的知识的掌握对于服装设计师来说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2.形象设计是服装设计的人性化体现

人是群居于社会的生物,在社会里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身份以及相应的位置,充当某一角色,分担某一种任务。为了使人物行为、社会规范以及社会角色保持一致,在穿着方面则应充分符合人物身份,所谓“什么马配什么鞍”,因此,除了服饰的选择,人物发型、妆容与气质修养等方面也需要保持相对统一。区别于其他艺术学科,形象设计艺术的特点是审美主体与客体具有绝对统一性。因此,人性化设计是服装专业所追求的目标。无论是服装设计,还是形象设计最终都离不开人的因素,换句话讲,服装设计与形象设计工作作用下,才能塑造一个完整、完美的人物形象。两者不可分割。

三、教学目的与教学需求

形象设计课程以面部妆容、发型搭配、仪态与礼仪等基本技巧为内容,以学生对这些内容的熟练掌握为教学目的,以培养学生对服装与形象设计关系的认识为任务,提高学生对时尚的理解,提高对人物形象的整体设计能力,以便为之后的服装专业课程打好扎实基础。为达到教学目的,获得理想的教学成果,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整体的设计思维,摆脱单纯的服装设计教学的局限性,在服装设计的课程中,加入形象设计类课程,在进入大三之后的课程应设立针对服装与形象设计的综合运用课程,要求学生在设计服装的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人物形象进行整体的塑造,这不仅有利于实现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也有利于实现形象设计方面的教学目标,二者相辅相成。总之,仅依靠服装语言是有局限性的。学生应具有丰富的形象知识积累,并对这些知识熟练掌握,才能把整体设计继续深化。在服装设计教学中,仅具有脑海影像,没有扎实的人物形象设计知识作为补充,是难以实现完美设计的。

四、结语

服装设计的前提篇5

服装设计课程改革个性化教学目前,《服装设计》课程的设置比较注重理论教学,实践课时较少,学生普遍缺乏市场意识,其改革重心是探讨如何使服装教育与市场相结合,培养市场所需人才。据此,本文作者通过“应知应会目标”“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的调整”这两个改革措施,从学生、老师、学校和企业四方面的提升和结合中提出具体个性化教学办法,以培养“技术+艺术”的现代应用型人才。

一、前言

高校承担的是综合型人才培养培训的重任,必须注重以就业为导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职业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学校进行课程改革,以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课程改革包括对应知应会目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评价和考试办法等几方面的改革,它的中心思想集中在企业岗位所需职业能力培养上,职业能力的培养,是服装设计进行服装设计教学工作的最终目标。如何让《服装设计》这门课程适应目前学生的现状及社会的需求,笔者在本文提出对课程改革的几点意见并对此进行了探讨。

二、目前现状

《服装设计》课程是高等院校服装专业培养设计基本理论知识体系、设计实践能力、形成创新、时尚、务实的专业意识以及扎实技能的主干课程,其主要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服装设计的基础知识及基本的设计方法,具备熟练使用手绘或电脑作为设计作品表现形式;结合流行趋势独立完成服装设计任务的能力。

如今,我国已是世界上服装销售与生产额最大的国家,也是最大的服装消费国,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以来,纺织服装业作为几个受惠行业之一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目前逐步形成了以广东、江浙、山东、福建、上海等东南沿海地区为主的服装产业区。与此同时,“我国的服装教育也在仅有的20余年迅速发展起来,为我国的服装产业输送了大量服装设计人员,但随着近年来服装设计领域朝着国际化潮流发展越来越快,且与市场的结合日趋紧密”,这使更多的服装高校教育者充分认识到必须要让学生在就读期间要有良好的市场意识。

对《服装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不仅仅是将各种设计知识收集起来,而且需要运用一定的科学原理进行有效的组织,确定它们之间的有效关系,从而建立起具有“艺术、工程、文化”三个方面结合的有效知识系统,并形成以工作室或者研究室为单位的核心团队进行个性化教学与专题性服装设计内涵的讨论学习,进一步从社会文化、文学艺术、音乐舞蹈、建筑绘画、工艺美术、民族个性、哲学思想等“多元”视角开拓服装设计课程的立体化“多维”模式,探讨服装设计中核心的文化意涵。我院正是秉承“培养具备服装基础理论、设计创新和综合素质能力,能从事服装产品设计、开发、生产、管理、营销贸易、教育研究及宣传评论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宗旨,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下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国际贸易规范化对服装产业与教育提出的新挑战和要求。

对于高校学生,特别是占大部分比例的农村学生,大部分没有进行过相关的美术基础教育,究其原因一是由于教学条件差,教学资源匮乏,二是追求升学率。导致学生入学后上服装设计课时普遍审美情趣不高、知识面窄、对服装设计的理解仍停留在“学服装=车衣服”的观念上,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直到走进课堂上课才发现原来学服装还是要画点画的!因此,要想上好服装设计课程难度较大,针对目前学生的状况,在服装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教学内容的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灵活性不高,传统的评价考核办法不全面。学校应引导学生在课堂内外多接触国内外市场的流行资讯。同时,针对目前许多服装企业人士提出的毕业生在工作中市场意识淡泊,只注重个性的突出这一点,早在2003年的服装业信息化高层论坛上,不少专家也向服装教育界提出了“服装教育要与市场相结合,培养市场所需人才”的要求。从目前的服装设计教育培养出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学生普遍缺乏市场意识,甚至不会进行有效的信息搜集与市场开发,将设计只能停留在作品阶段,不会针对品牌定位与市场行情进行产品的开发。如果我们培养的设计人才只是把自己摆在艺术家的位置上,把服装设计视为纯艺术品的创作,忘却了服装的具体功能和商品性,那么我们培养出来的设计人才就不能是合格的人才。因此,目前很多高校将以对市场的开发和研究作为服装设计行业的首要课题,亦是服装设计课程课改的重要课题。

三、课程个性化教学改革的措施

目前,《服装设计》课程特点较为模糊,作为服装设计的专业主干课,课程设置太过规律化,与企业所需人才类型的培养要求有一定的差距。专业课程设置仍与国家纺织工业部委以及服装行业早期所推行的的主导思想相一致,即过于注重时尚创意与艺术表现,课程设置比较注重理论教学,实践课时较少,特别是与企业结合的课程几乎没有,以此培养的毕业生能力大多单一,就业后对岗位适应性不是很强。当前,在严峻的市场竞争中服装企业急需懂技术、实际操作能力强、能准确把握流行信息、了解市场动态,并能有效的进行准品牌定位开发的高级专业人才。因此,企业要求的毕业生不是理论上的纸上谈兵,而是能在产品运作过程中解决具体问题的现代应用型人才。

1.应知应会目标

对于大学生,应以实用知识为主,重点是培养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知应会目标如下:

(1)熟练掌握一般画面构图方法。

(2)熟练掌握工业款式图绘制方法。

(3)熟练掌握一般色彩的基本搭配知识,并能进行简单的调色。

(4)掌握手绘着装效果图的绘制。

(5)熟练掌握CorelDRAW绘图软件使用方法,能用电脑进行电脑工艺单制作。

学校和老师应该以责任人的身份引导并督促学生在校期间完成以上目标,并随时提供资源解决学生在所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可适当采取一定考核办法,保证“应知应会”目标不是一句空话。

2.教学内容的调整

针对高校机制灵活、敏锐的特点,我个人认为服装设计课程必须要立足“市场教学”,同时结合“本科教育”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此培养目标。当前,很多高校将以培养“艺术+技术”相结合的优秀人才为办学宗旨,这一决策是非常符合时宜的,但其首要问题是怎样将服装设计教学与市场相结合,课程的内容与教学将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那么,从这一点上我想对服装专业的设计课程提出几点如下建议:针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可将四年的专业课程教学循序渐进深入,具体可按照由“专业基础课程导入专业理论课程”,再由“专业技能课程导入专业技能实践课程”的顺序,最后进入到产品实战设计环节。

3.个性化教学的方法实践

(1)结合本土优势,加强校企结合

这点无论在服装发达地区还是中原地带都是很必要的,在课程的设置上采用“学校老师与企业老师相结合的模式”,理论部分以学校教师为主,产品开发部分则由企业老师完成,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得到锻炼。大学期间唯一与企业结合的途径就是专业实习,这是服装设计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直接有效手段。再则让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也可以接触到很多先进的缝制设备,来激发设计灵感、实现设计理念。

(2)了解市场信息,提升教师自我素质

学校的教育决策以及专业老师的正确引导对学生尤为重要,教师本人来说只有自身亲历服装企业的模式才能有足够体会讲解给学生,没有高素质的服装专业教师,与市场合的教学方案就不能得到很好开展和实施,因此,教师全面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尤为重要。所以,作为学校也应在课余组织教师去公司参观、学习或进修,定期参加服饰博览会。鼓励教师在企业任兼职设计师,通过兼职,教师才能充分认识市场,不断地了解市场信息。

(3)强化服装品牌设计课程

在服装品牌设计课程上进行大胆的尝试,要求学生在原有服装设计课程学习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行相关品牌的市场调研与报告,并深入调查其中一个品牌,然后自创这个品牌的竞争性品牌,从品牌的命名、定位,到企业内涵、消费对象定位都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最终完成该自创品牌的下季的服装企划方案,整个过程均按照企业对服装设计师的要求,尤其是在设计稿的规范方面更是严格按照服装企业生产单的模式进行训练,使学生明白了什么样的服装设计图表达方式才是以后走向工作岗位的需求。虽然时间比较短,但却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对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有了清晰的认识。

四、结论

综上,市场才是服装企业生产的原动力,市场的不断需求才使得服装企业前进发展,而企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服装设计、制版与营销管理人才。面对目前大多企业反映的毕业生就业后不能与市场很好结合的现状,归根到底在于学生市场环节实践的匮乏。因此,要及早树立学生的市场观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就必须要进行服装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笔者通过“应知应会目标”“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的调整”这两个改革措施,从学生、老师、学校和企业四方面的提升和结合中提出了具体个性化教学办法。

参考文献:

[1]李元虹,李兴刚.加快高等服装教育改革,迎接入市挑战[J].苏州大学学报,2002,22(6):195-196.

[2]徐照芳.等试论民办高校服装设计课程改革[J].文教资料,2011,(21):187-189.

[3]王蕴强.高等服装教育改革浅议[J].中国高教研究,1995,(3):88-90.

[4]许星.香港服装教育及对我国服装教育改革的启示[J].江苏纺织,1999,(2):52-53.

服装设计的前提篇6

1.1基本原理iBeacon技术

指的是通过使用低功耗蓝牙技术(BluetoothLowEnergy,也就是Bluetooth4.0或BluetoothSmart),iBeacon基站可以自动创建一个信号区域,当设备进入该区域时,相应的应用程序便会提示用户是否需要接入这个信号网络(只有在蓝牙打开的条件下)。通过放置在物体(服装)中的小型无线传感器和低功耗蓝牙技术,用户便能使用智能设备来传输数据。

1.2功能性iBeacon

能够为用户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信息,甚至和NFC技术一样,用户能够通过iBeacon来完成支付。除此之外,每个iBeacon基站内置有加速度计、闪存、ARM架构处理器以及蓝牙模块,而普通的纽扣电池就能为一个iBeacon基站提供长达2年的图1iBeacon技术的基本原理续航时间。

1.2.1低功耗低功耗是确保iBeacon元件作为安全性服装的安全因子的重要前提

以往的电子元件因为电源供给问题得不到解决,因此不得不设计成可拆卸模式,导致服装中结合电子元件的部分与服装不能形成系统。这一方面限制了服装的款式设计而影响到服装整体外观以及功能的实现,另一方面由于设计成拆卸模式导致电子元件与服装只是简单结合,不能产生附加价值而难以引起生产商以及销售者的兴趣,因此结合电子元件的安全性服装的研究一直局限于此。而iBeacon技术由于低功耗的特性,一小块纽扣电池可以供应其长达2年的续航时间,直接突破了以往的瓶颈,为安全性服装的设计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1.2.2微定位微定位(micro-location)是指通过周边多个iBeacon收发器

用户的位置可以被精确定位至几英尺范围内的定位技术。GPS是目前人们较为熟悉的定位工具,它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人们对定位要求的提高,GPS在室内定位中远远不能满足所需要求,特别是矿井等特殊环境下,人们迫切希望另一种工具作为补偿。与GPS或WIFI信号测量法相比,iBeacon在降低电量消耗的同时提高了室内定位的精度,这在矿工服等对室内定位有较高要求的安全性服装中大有可为。倘使将矿工服、环卫服等其他服装中融入iBeacon基站,当人们处于危难状态下时,通过衣服中iBeacon基站信息的推送,将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救援,从而为生命生还提供了更大的希望。

1.2.3无缝体验感iBeacon的技术特点是在后台实时对用户进行定位和数据传输

这为未来体验经济下销售终端的体验消费提供了更大的保障。当用户进入iBeacon设置的区域内,只需要从口袋中拿出手机就能够看到iBeacon基站发出的内容,这也是iBeacon相较NFC或者二维码技术的最大优势所在。因为在这个被电子工具充斥着的时代,人们基本随时随地携带手机,只要处在公共环境中,就能将自己推介出去,同时了解身边那些愿意交际的人们以及产品推荐和优惠信息推送等服务。比如将iBeacon技术运用于制服或机场制服中,可以提供给消费者极佳的体验感(如通过推送告知厕所位置,物品打折信息等),同时提升品牌亲和力。在现实世界中,在不同设备中频繁输入密码已经成为了困扰人们的重要问题。而iBeacon提供了解决办法:用户可以利用低功耗蓝牙技术对AppleTV进行自动配置,设置之后只需要将运行iOS7的设备与新的苹果机顶盒触碰,该机顶盒就会自动设置WIFI网络、地区以及AppStore账户。这一技术配合苹果公司已经推出的TouchID指纹扫描后,用户的数字身份可以和其永久绑定在一起,摆脱使用诸如iCloud或者密码这些“旧时代”的产物带来的不便。在移动支付方面,iBeacon技术也具有强大的功能以及应用前景,并且比现在流行的NFC更加方便与安全。

2基于iBeacon技术的安全性

服装设计一直以来,“科技”和“时尚”似乎是2条完全平行的线,没有什么交集。科技产品那种“近未来”的设计风格,与高端时尚相比相差甚远。随着可穿戴设备理念的流行,一些可穿戴科技融入到时装的巧妙设计,比如一个由橡胶材质制成、内置TrackR生活GPS传感器的皮包,外观被处理为褶皱式,看上去像是珍稀动物皮革制成。除此之外,还有各种装配了传感器的夹克、连衣裤、PebbleSteel等。这些科技颠覆了传统时尚业,同时迫使时尚界开始接纳新技术。科技与时尚的结合成为目前服装设计的一大趋势,作为安全性服装更是如此。iBeacon技术在安全性服装设计中作为一类安全因子,在设计中必须针对其特殊性从材料、款式、色彩和工艺上加以辅助设计,从而实现iBeacon这一科学技术与时尚的完美融合。而这一切的设计必须在安全性理念的基础上完成,即确保服装本体的安全性。

2.1材料在安全性服装设计中

材料是实现安全功能的重要保证。一方面要确保材料本身的安全性,另一方面要运用材料的附加安全功能使安全性服装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安全服装材料不仅要求材料的来源是绿色无污染的,同时在材料的加工过程中要尽可能确保安全性,如天然彩棉等。这样不仅可以与当今的生态文明建设同步,同时使加工后附加在材料上面的不安全因素降低从而使服装安全舒适。但是这在很大程度上又会限制材料的美观功能性,因此有必要对材料进行二次设计,比如在材料加工过程中加入一些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用新的安全来补偿不安全的存在,从而维持人体健康,保证人身安全。同时可以对面料的肌理等进行设计,增加服装的视觉美感,给人一种视错觉安全性。科技为服装的材料提供了无限可能。比如能够实现防水、呼吸状态的纳米科技面料,通过混合印刷、3D打印制造图案和配饰等。ContinuumFashion公司在3D打印鞋领域具备领先的技术,打印的鞋子不仅拥有时尚的设计,同时其质量也足以应对日常穿戴。目前时装领域已经广泛运用3D打印技术,巴黎时装周上展示的一款完全3D打印服装。一些新兴材料正在为iBeacon技术安全性服装提供更佳的保障。

2.2款式款式设计是提高iBeacon技术安全性服装大众接受度的有效保证

为人们带来更具价值的穿戴技术体验是安全性服装设计的目的。尽管很多人已经意识到服装安全的重要性,但是其产业化道路异常艰辛。因此在安全性服装设计的过程中要重视款式设计,力求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人在确保美观舒适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接受安全性服装给人带来的安全性,并成为一种需要,从而带动安全性服装的发展。在款式设计上,服装造型空间作为人体的第一层环境,首先要注重人体与空间的处理。要力求与人体结构很好的融合,符合人体工学,同时在外观上确保美感。iBeacon技术安全性服装作为一种区别于常规服装的特殊服装,其在款式设计的过程中要着重从iBeacon接发器出发进行局部设计,确保服用性能,在此基础上可以对服装整体进行再设计,从而设计出既美观舒适又安全的服装。

2.3色彩色彩对人产生从表面感觉到心理深层的影响力

在创造服装色彩环境时,不仅要注意它的色性配置的美感,而且还要有意识应用联想的魅力来加强效果,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加强服装的个性情感作用。色彩在一般服装设计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通过心理作用给人造成影响。iBeacon技术安全性服装的色彩运用要突出安全性,同时兼顾时尚性。在具体设计中,首先要确保其色彩来源的安全性,尽量避免甲醛等化学物质危害的存在,同时在此基础上要营造和传递出一种安全信号。如绿色象征着安全、健康、活力和生机,是在生态环境下极力推崇的颜色,被较多用在安全性服装的设计中。作为特殊服装的色彩设计,不仅要结合每年的流行色进行色彩选择,同时要考虑不同情景下色彩的安全作用,因此必须对流行色进行二次设计,使iBeacon技术安全性服装的色彩既时尚前卫又安全环保。

2.4工艺工艺直接影响iBeacon技术安全性服装的最终效果

服装最基本的性能是服用性能,如果不能从工艺上解决iBeacon技术的融合问题,那么再好的设计也会打折。针对iBeacon接发器来说,虽然其具有低功耗的优良性能,但是它毕竟是电子元件,在现阶段还不能解决防水问题,因此在加工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但是将其设计成可拆卸样式又难免会陷入之前的套路,而使iBeacon技术低功耗的优良特性不能发挥出来,通过在iBeacon基站外面加入防水面料并在面料上进行二次设计(如刺绣、印花等),使之成为衣服当中的一部分,既保证了美感又实现了iBeacon技术在安全性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3产业化可行性分析iBeacon技术的众多优良特性

使之能够被作为安全因子运用于安全性服装的设计中,但设计与产业化有很大的区别,因此需要对其产业化可行性进行分析。

3.1安全评价安全是安全性服装最重要的特征,而iBeacon作为电子元件被人们主观认为存在很大的不安全性,尽管原则上能产生安全作用的元素都可以作为安全因子被运用于安全性服装的设计中,但安全评价是确保安全性服装产业化的前提,因此需要对iBeacon安全性服装进行安全评价。目前国内外对智能服装进行评价时主要采用5级分析系统,而对于结合iBeacon元件的安全性服装的评价同样也可以采用分级式测评,分别从材料的生物物理性能测试(包括iBeacon元件和服装材料)、电子技术测试(局部和整体)、气候舱受控实验、服装安全系统有限的现场试验及服装安全系统现场试验5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价。

3.2技术角度iBeacon具有低功耗、微定位以及无缝体验感等优良特性

同时通过添加传感器可以实现更强大的功能。出了添加传感器的iBeacon元件。通过添加6轴运动传感器MPU6050和气压温度传感器BMP180,可以对人体某些生理体征进行检测。因此从技术角度来讲,iBeacon技术安全性服装在室内定位服(如矿工服、超市导购服、幼儿园服、精神病院服等)以及室外服装(环卫服、导游服等)上具有很大的运用前景。虽然目前与iBeacon类似的NFC在体积等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但更广的信息传输范围是iBeacon相比于NFC最大的优势。而国外Estimote公司以及国内四月兄弟等iBeacon开发商也正在致力于对其实用性能的研究,服用性能不断改善,安全性能不断提升。

3.3价格成本从Estimote公司给出的价格来看

3个iBeacon基站的预购价格为99美元(约合人民币610元),国内四月兄弟等厂商给出iBeacon基站的价格在50~100元不等。单从电子元件的价格来说还在人们能够承受的范围,但其与服装的结合势必会使服装成本上升,因此会影响服装的产业化。在未来的设计中,一方面要降低iBeacon元件的价格,一方面要注重提升iBeacon安全性服装的附加值。

4结语

服装设计的前提篇7

【关键词】服装设计理论实践就业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8-0192-01

服装设计专业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较为紧密的学科,流行性、技能性和实战性强是其突出的特点。

一 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现状

1.传统教学管理思想不符合现代服装设计教学的需要

目前,很多普通职业学校都设立了服装设计专业,但在对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管理上,却缺少必要的适应性。很多院校在开设服装设计专业后,没有深入了解该专业的教学特色,仍然按照普通学科的教学管理方式按部就班地进行学管理,对服装设计教学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2.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

服装设计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理论知识,还要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实践和锻炼,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掌握服装设计的方法和技术。但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以及缺少实践机会、教师实践经验缺乏等客观原因,很多普通服装院校在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

二 服装设计行业当前市场需求分析

公司求才不唯学历重能力,不唯资历重业绩。首先,设计师不仅需要掌握较为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以及对当前社会流行的服装潮流和趋势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甚至具有一定的市场流行元素预测能力。其次,市场更需要的是服装设计师了解企业的方方面面,包括对市场的调查、产品定位,设计过程中对面料、款式独特的把握,以及产品用何种形式宣传、营销等。因此,服装人才的培养与当前市场需求是紧密相连的,不能关起门来只教授和学习服装设计,应以鼓励开放和动手实践的方式鼓励教师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并不断地从当前市场需求和流行趋势中提取最新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对学生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全方位培养。这样学生在参与工作后,可以充分地利用学校所教授的学习内容,迅速投入到所从事的服装设计工作中去。

三 服装设计实践教学方式改进探讨

实践是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重要性并不亚于理论教学。但在当前的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因素影响,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因此,增强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学、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动手能力已经势在必行。

1.实施课堂教学改革

根据服装专业的特殊性进行必要的课堂改革,针对课程的需要,利用较为集中的专业课时间,由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市场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如服装材料课程除了部分理论知识在课堂内学习外,其余内容则可以由教师带学生直接在面料市场内讲解,针对不同品种的面料进行现场分析。这样的教学模式既生动又直观,既避免了理论授课过于抽象化的弊端,又让学生实时掌握了面料市场最新的流行动态及信息。

2.培养教师实践能力

目前,很多教师都是从服装院校毕业后直接到学校任教,缺少实践经验。因此可以定期委派现任教师深入服装公司进行实践设计锻炼,让教师亲自参与服装设计生产和销售的流程,丰富实践经验,了解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具体标准。这样在对学生教学的后续过程中才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传授。也可以从服装设计公司中聘请长期从事服装相关工作并具有丰富经验的服装设计师、制版师、工艺师为学生授课,传授具体的实践经验并指导学生的实践操作,丰富学生的课程知识和实战经验。

3.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除校内的课堂教学实践外,学校还可以通过与生产企业建立合作培养关系,引导学生参与到服装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体验企业的实际生产流程,从而促使自身的学习与企业的项目相结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完成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掌握流行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思路,获得真实的生产经验。学校还可以与企业联合举办设计比赛,一方面给学生提供展示设计能力和锻炼的机会,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借此机会征集到好的设计作品投入生产并形成效益。另外,学校可以通过设计比赛让社会和市场来检验学生的设计作品并给予指导。如邀请企业管理者、设计师、制版师和工艺师等来做比赛评委,从服装板型、制作工艺、款式设计、整体搭配、形象设计等全方位地对学生作品进行综合评判和提出改进建议等,使学生明确下一步学习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在业余时间开展实体服装设计创业活动,让社会和市场对学生的服装设计综合才能进行全面检验,引导学生及时进行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总结,真正满足市场对服装设计人才的需求。

服装设计专业作为一门较为特殊的学科,如果简单僵化地套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实践知识缺乏、教学内容陈旧等问题。因此,针对服装设计专业技能性强、与流行元素紧密关联等特点,需要采用理论和实践并重、贴近市场和潮流需求的教学方式。通过学校、企业、教师以及学生等各方的共同努力,在使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的同时紧跟服装流行趋势设计的需求,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培养更多的服装设计人才提供一条可供借鉴的途径。

参考文献

服装设计的前提篇8

关键字:服装设计;面料视觉;创新解读

在服装设计中,面料视觉指的是基于面料特殊的材质,如透明与不透明、挺括与柔顺、反光与吸光、厚重与轻薄等表面审美所展示的视觉享受与视觉效果 。随着肌体立体化理念的深入人心,通过逼真的仿真和印花手法带来的动感活泼视觉美,已经成为当下服装设计的流行元素,引人遐想。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面料带来的视觉享受在服装设计中占据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解读当下服装设计中面料视觉的科技性、奇特性和多元性,是新时期创新解读服装设计面料视觉迅速变革的三大有效途径。

一、服装设计中面料视觉的科技性

服装设计中面料视觉的科技性,首先指的是科技新面料如高功能面料、高技术面料、高感性面料以及医用材料 的出现,使得服装设计中的面料展现出不一样的视觉效果。利用新型面料设计出美观舒适外加功能多样的服装,使得服装设计中的面料视觉具备了科技性。其次,闻名于舒适、透气、抗菌等优越性以及自然独特的肌理效果的传统意义上的面料,有如如棉纤维、苎麻等天然纤维纺织材料,辅以现代科技力量,创新性地将印花工艺等现代手段融入传统制作方法,将舒适、独特的面料属性充分发挥出来,这是服装设计中面料视觉科技性的又一体现。

此外,借助科技力量,以灯光、摄影技术等信息技术营造服装设计中面料的视觉效果,营造出梦幻般的视觉享受,例如电影《饥饿游戏》中女主角凯妮丝那套广为人知的 “燃烧的女孩”裙装,即是运用科技力量以及面料肌理通过视觉效果展现出女主角勇敢无畏、敢于挑战的精神面貌。尽管这一火焰般的绚丽裙装在真实世界中未必能够真正实现,但这一服装设计理念无疑表明了未来科技发展背景下服饰设计领域的美好愿景。

二、服装设计中面料视觉的新奇性

“新奇性”是服装设计师对于服装新增的元素,其在服装设计中更多地是强调服装的原创意识。基于服装面料或色彩的运用,带来的服装设计中面料视觉的新奇性,指的就是当前服装设计领域独特的奇异效果。

最初服装设计中的面料主要通过质地和图案的变化,给人予不同的视觉效果。随着人们对于服装设计的追求不同即从追求款式多变转变为服装面料的个性风格后,服装设计中不再局限于艳丽色彩或是个性款式,转为追求服装舒适性、功能性。服装舒适性主要通过面料体现,其个性风格则是面料视觉的重心所在。据网站的最新服装流行趋势报告来看,面料的光泽力度强弱已成为营造立体化的面料视觉效果的娴熟工艺。通过选用不同光泽的面料,以及变幻莫测的立体设计理念和几何造型变形的大量涌现,使得服装设计中面料视觉突破了单一、僵化的平庸路线,是其走向独特、个性创新的又一大胆探索尝试。除此之外,科技新面料的出现,更是为面料视觉的“新奇性”这一流行趋势的实现提供了无限可能性。

简而言之,服装设计中面料视觉的新奇性契合了服装设计市场的需求,是对当下服装设计领域独特视觉效果的概括,更是服装设计领域科技性元素得以纵深发展的集中体现。

三、服装设计中面料视觉的多元性

服装设计中的面料发展历经了原始人穿着的树叶、兽皮、埃及的麻、印度的棉到中国的丝绸。新面料的发展尤其是科技面料的出现更是为服装设计带来了质的飞跃。面料视觉的多元性与面料的多样化以及服装设计工艺的成熟息息相关。据此,服装设计中面料视觉的多元化解读,可以从如下两大方面进行。

一方面,服装设计中面料的场合普适性不断增强。借助成熟的服装设计工艺,以往相同的面料通过不同的设计手段,可以契合不同场合的服装需求,例如在提升结构和空间后,透明欧根纱的分层造型呈现出飘逸梦幻般的视觉效果,即可把日间休闲服廓形服饰转换成适宜晚间服廓形。换言之,服装设计师借助于科技力量,原本简单的款式结构通过对面料的创新再造和造型结构的有效整合,就能够设计出多元化的面料视觉效果,契合人们审美需求和市场服饰需求。

另一方面,随着面料选择的多样化,服装设计师诠释当季流行主体和体现服装风格的可选范围也不断扩大。瞬息万变的时尚潮流意味着面料视觉面临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如何充分运用多样化的面料体现服装色彩、设计理念就成为引领风尚的关键所在。例如Veronique Branquinho在2013春夏秀场上,就运用了简洁设计,在色系并不亮丽的情况下,使用垂感性极强的飘逸面料以及廓形感极强的科技新面料塑造出简约、柔美、硬朗的中性线条服饰。因此,以娴熟的工艺利用多样化的面料,加之创新的设计理念,就有机会能够引领潮流风尚,一举独占服装设计领域的鳌头。

四、服装设计中面料视觉的前瞻性

前瞻性作为潮流服装设计中最重要的特质,是优秀服装设计师迸发灵感的一大利器。以超前的眼光和思路去设计、表现时尚潮流理念,通过服装设计作品传达设计理念,亦是服装设计中面料视觉的前瞻性所应具备的一大命题。这也是科技发达的今天,无数优秀服装设计师通过向奇特无穷的自然世界寻求灵感,借助科技面料、服装色彩、款式造型等传达人类如何与大自然拉近距离并如何妥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命题的内在缘由。由此,所设计而来的服装设计中面料视觉或是氤氲着浓厚的自然气息或是回荡着舒适宜人的美好感受,在不同的场合倡导服装的环保性和低碳化,突破了单一、僵化的平庸服装设计路线,走向更为和谐、舒适、自然的探索之路。这都是服装设计中面料视觉前瞻性的具体体现。

不难发现,通过对服装设计面料视觉的科技性、新奇性、多元性和前瞻性的解读,其中所贯穿的服装设计理念核心就在于如何更好地处理科技与发展,更好地契合市场的内在需求,围绕人们审美观念和情趣的转变加以有效提升,进而真正实现服装设计面料视觉的创新变革。唯此,优秀的服装设计队伍才能在瞬息万变的时尚潮流中紧紧把握住流行的脉搏,迸发出源源不断的设计灵感,在变化莫测的风尚潮流中彰显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内在真谛。

参考文献:

[1]张海泉,刘华.服装面料的视觉风格[J].纺织学报,2003,04:34.

[2]高功能面料包括阻燃面料、透湿防水面料、抗静电面料、抗菌除臭面料以及紫外线屏蔽面料;高技术面料分为涂层砂洗面料和免烫抗皱面料;高感性面料则指“丝鸣”面料以及超蓬松面料;医用材料则特指胶原纤维材料和中空粘胶纤维材料。该部分转引自:李盛丹. 科技新面料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神州,2014,18:235.

[3]王珏.浅谈服装造型设计和服装面料之间的关系[J]. 神州,2014,02:257.

[4]宋莹.面料的视觉效应与服装设计[J].辽宁丝绸,2003,02:24-25.

[5]刘伟伟.服装设计中面料的语境表达[D].苏州大学,2008.

服装设计的前提篇9

20世纪70年代,国内高等院校陆续开设服装设计专业,学院派服装设计随之出现而明显区别于市场化服装设计。不成熟的设计理念、不考究的面料、无法标准化的制作工艺、服装功能性和市场针对性的欠缺是国内学院派服装设计最初出现的主要问题,服装业内对之报以质疑、观望甚至是反对的态度。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中国的纺织服装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升级”压力,中国服装企业必将实现从劳动力密集型、订单式加工、低利润率的粗放式经营模式转向能源与技术创新,产品附加值提升,实现品牌运作战略的模式转型升级方能生存。国外服装品牌不断占据国内市场和国内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现状迫使服装企业品牌意识迅速增强,追求设计背后的文化与艺术性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样的趋势下,学院派服装设计因其深厚的文化艺术特质和潜在的市场潜力越来越受到关注,学院派服装设计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文化艺术领域并进入国际视野,国内各时尚行业也开始理解、认同、欣赏、扶持学院派服装设计,服装企业与专业院校之间的合作日渐增多,学院派服装设计在时尚领域逐渐具有一定影响力并形成不可忽视的时尚力量。在欧洲,学院派服装设计以英国伦敦的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比利时的安特卫普皇家美术学院、美国的帕森斯设计学院等闻名世界的高等院校为主要代表。这些院校重在培养学生成为一名富有创造力、超凡敏感度和独特设计才能的职业设计师。每到毕业季的设计展,是学生们初露峥嵘的机会,他们骇世惊俗、天马行空的设计引来时尚媒体和服装商家的关注。在校企双方的努力下不断实现各种扶持项目和合作,许多新生代设计师大量涌现,而这一点也正是院校吸引来自全世界热爱时尚的优秀学子争相报考的主要诱因。国际间院校的交流与合作机会增多,中国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在跨越地域与民族的全球化趋势下快速进步。尽管如此,差异还是显而易见的。从近几年各类青年设计师大赛以及院校毕业生作品展的设计水平判断,当今国内学院派服装设计水平仍落后于国际上先进水平,尤其在设计观念、创意能力与设计管理能力培养方面,国内院校仍需不断引进先进的办学理念、教学思路和方法,吸收前沿的设计理念,鼓励尝试新的设计因素,拓展学院派服装设计更广阔的领域。

二、学院派服装设计主要特点

学院派服装设计的创作往往体现设计师对服装、对人、对自然与社会的理解与感悟,借以服装造型作为表达媒介,以人的静态与动态甚至于所处环境空间为设计创作主体而展开。学院派服装设计以学院派特有的培养模式与方式启动,从灵感来源、创意方案、材料认知开始,注重艺术前沿思潮与时尚流行观念的传达,倾向于运用艺术化的服装表现手法与视觉语言,设计形式多样,风格各异。以下为学院派服装设计具有的显著特点:

1创意性

虽然创意性是设计的基本属性,但在服装设计领域,并不是所有的设计都具有创意性。创意性是设计富有个性的关键,它是设计师个人创造性思维的体现,与设计师的生活阅历生存状态紧密相连,也是设计作品与设计者之间存在的一种依赖性。富有创意性的服装设计作品不是为满足时尚受众们的猎奇心理,满足即时的哗众取宠和商业利益,而是会以设计师内在坚不可摧的创新精神为凝聚力,创造崭新的服装观念、形式、穿衣方式甚至是时尚观念。突出的创意性是学院派服装设计的根本,这种创意性源于创作者内在的惯式思维与设计习惯和追求,使得原创作品无以替代。相对受设计甲方制约的市场化服装设计,学院派服装设计的创意性拥有很大的自由度和表现空间,设计理念、手法、材料、展演方式等都是设计师实现创意的方面,这使得学院派服装设计更具有超凡的魅力和特殊的时尚影响力。

2艺术性

服装设计本身具有艺术性的特质,而学院派服装设计的艺术性则更加突出其类似于艺术创作的思维模式,具有着类似于艺术作品的独创性、实验性以及表达形式的兼容性。从服饰美学来讲,人的着装一方面受到社会规范的制约,另一方面也是人自身存在价值的反映。人们通过服装表现个性的解放与自由。学院派服装设计是服装设计中最富有创意的领域,是当代艺术氛围下的产物,其设计与艺术形式一样成为人们表达个性的手段,艺术的演变和发展对学院派服装设计的影响是本质性的。当今的时尚流行变化之快是前所未有的,学院派服装设计更是呈现高度的自由,而与当代艺术的前沿状态不谋而合。设计师们透过泛化的主题,解构置换的多种手法来传达无穷的艺术性创意。

3时尚性

学院派服装设计以拥有前卫的设计观念,追求创意和实验性的表达方式而居于时尚流行趋势的前沿。最新技术研制的新颖面料或工业材料、夸张的外在纹样或刺绣装饰、怪诞离奇的配饰、化妆造型等表现手法无不传达出设计的前卫时尚性,而这种时尚性具有着鲜明的时代背景感,不仅传达设计师在某一时间段的设计状态和追求的时尚观念,而且表现出设计师对时尚的“超前意识”。设计中的超前时尚性是设计师社会消费心理与人们感性需求的超越和升华,是设计师超越于流行之前的设计意识,对时尚潮流及人们的穿衣观念将起到重要影响。

三、学院派服装设计的实现途径

一般我们认为,学院派服装设计往往处于服装设计“金字塔”的顶端,曲高和寡。而本文所提及的设计的实现途径主要是指当代的学院派服装设计从设计的属性出发,通过艺术特质的实现与企业合作的商业实现两种途径,设计走出校园的局限,挣脱设计师自我限定的藩篱,使得设计最终走向大众,深入品牌,经受艺术、时尚趋势及消费市场的深度检验,最大化地实现设计理想,从而体现服装设计所具有的多重社会价值。

1艺术性的实现

学院派服装设计通常是将时装与艺术杂糅,渗透着艺术和设计的综合表现形式。设计强调时装与社会、时装与人、时装与环境、时装与空间、时装与介质的对话,作品也呈现类似装置艺术的特质,达到内容与形式的艺术化统一性表现。早在1966年,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艺术节”上,艺术与时装的创意设计就成为讨论的焦点,艺术家与设计师共同探讨艺术和时装的关系,为彼此的创作提供崭新空间。学院派服装设计灵感多源于艺术思潮的影响,作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不完全受市场销售条件的影响,消费群体与设计师有着基本的群体归宿感和类似的艺术审美追求。设计师也越来越多兼具艺术家身份,作品参与艺术展览与拍卖。2012年9月,北京今日美术馆,“时代映像——中国时装艺术1993-2012”开展。(见图1、2)展览“旨在构建一个具有专业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展览平台,通过展示中国时装设计历年来的原创精品名作,回顾中国20年时装设计的发展历程,以此来思考中国时装设计的文化基因和根本。”所展出作品的设计师不乏来自高校的教师,其学院派风格的服装设计作品中蕴含深厚的文化艺术性,并具有学术的现实意义和极强的可观赏价值。类似“时代映像”这样的时装艺术展览从某种角度来讲便是服装设计实现的一种途径。这种由权威时尚机构发起,在公开艺术展示空间进行的专业性极强的高水平大型展示以及由专业机构收藏作品的方式便是学院派服装设计得以实现其艺术创造和社会价值与意义的主要途径。

2以企业品牌开发为目标的实现

对于一位学院派服装设计师而言,超前的设计意识、规范的专业技能、高级的审美趣味的确在很多设计师职业生涯中产生了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力。然而,不走向市场的设计却基本等同于个体化的艺术创作,很多刚走出校门的新生代服装设计师便常常因其学院派的设计思路与习惯而一时无法胜任市场化设计的工作。学院派服装设计师与企业合作深入品牌、走向市场势在必行。首先,理性选择企业合作伙伴非常重要。品牌文化的差异使得不同企业秉承不同文化理念与运营策略,具有不同的资质与规模,学院派设计师在选择合作企业时不以一时利益为目的,应充分运用专业智慧,遵循理性与谨慎的态度。设计师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可以有前景的展望,在不断的磨合与沟通过程中,做出短期或长期的合作意向。学院派设计师与企业的合作,一方面为企业服务,以创造企业所需的品牌附加值,满足企业品牌开发的需求;另一方面这种合作也为设计师创造了设计的支持与发展平台。其次,作为设计师,应充分了解企业文化与现状并以企业品牌发展所需为设计的直接目的,结合市场变化与需求保持设计的创新思维,敏锐感知面料、工艺、销售等方面资讯,充分利用已有设计资源实现设计各个流程,如面料从质感、纤维特性、色彩与花色的把握,样衣与版型的细节调整,工艺制作要求与细节处理,成衣后的染整与收纳甚至销售环节的展示。学院派服装设计师与企业的合作是用市场检验设计的过程。设计师应尽早完成与服装企业的磨合,迅速成长为合格的从业者,坚持个人设计理想,拥有设计使命感,将学院派设计走向企业,深化品牌理念,延展品牌文化内涵,提升品牌价值。

四、综述

服装设计的前提篇10

关键词:服装设计;设计教学;结构设计;工艺制作;教学模式

现代人审美观念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服装行业的发展形势,就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服装行业每年的发展形势都不一样,每年所流行的服装款式也是不一样的。反过来,服装行业的发展趋势,也会对人们的审美观念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在当前形势下,服装设计教学担负着满足人们精神追求和时展需求的重担,因此,学校必须采取措施使该教学活动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

一、开展服装设计教学的重要性

开展服装设计教学,不仅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满足人们精神追求,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重大体现。

(一)、时展的必然要求

服装是我们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是人类文化的一种特定形式。服装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在物质经济水平低下的时期,人们对服装的要求仅仅停留于保暖、遮羞阶段。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随着物质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不再停留于物质阶段,开始追求精神文化上的满足。因此,人们对服装的审美要求也不断提高。服装的审美功能主要由服装设计和制作工艺所决定,在如此形势下,开展服装设计教学,能够培养处更多高素质的设计师,从而设计出更多具有高审美价值的服装,满足人们对服装的审美需求。

(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程度,产业结构逐渐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在先进生产技术和较高生产水平的带领下,我国服装行业的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服装行业的飞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人们对服装有很大的需求,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服装行业的需要。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服装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可靠的技术,而人们对服装的需求,为服装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当前,在服装行业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开展服装设计教学,培养服装设计人才,是满足服装行业发展需求的重大体现。

二、服装结构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过时,教学内容陈旧

很多服装学校在开展服装教学时,所使用的教材大多是很多年前出版的书籍,里面的内容是多年前流行的东西。服装行业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服装设计教学的内容要与时俱进,才能培养出具有时尚眼光、紧随时展潮流的人才。服装行业能否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设计师的设计水平和市场经济发展形势而决定的。服装学校使用过时的教材进行教学活动,不利于培养出高素质的设计人才,从而影响到整个服装行业的发展状况。

(二)、教学进度安排不合理,影响教学效果

服装设计学校使用过时教材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严重地影响到了该课程的教学有效性。此外,落后的教学内容,对教学进度也有着很大的影响。例如,教材内容多,需要安排多课时教学,这期间就会让大部分的课堂时间浪费在过时的理论教学活动中,久而久之,其中的弊端就会逐渐显露出来,例如,理论学习时间过长,致使理论与实践活动间隔时间过长,不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很好地应用到实践活动中。

(三)、设计教学与工艺教学相分离

当前,在我国服装设计学校,普遍存在设计教学与工艺教学相分离的状况。例如,有些学校在开展服装设计教学活动时,将服装结构设计作为重点教学内容,而对于服装的工艺技术,则采取了直接忽视的态度。在此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设计人才,他们只懂得设计服装的结构,而对服装的工艺设计却丝毫不懂。而有些学校则将制作工艺当成教学的全部,导致该校的学生在学校只是学习到了如何制作服装,而不懂得服装设计。

三、服装设计教学中设计与工艺结合的教学模式

服装设计教学活动要想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采取措施完善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式,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将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与服装工艺制作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将此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设计师。

(一)、树立新型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理念

教师的教学理念,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针对服装设计教学中,结构设计教学与工艺制作相分离的情况,教师就应该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树立新型的服装设计教学观,在教学活动中,将结构设计教学与工艺制作教学相结合,培养出既会设计服装结构,又能将所设计的服装亲自制作出来的设计人才。对此,教师要坚持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将最新的教学内容引入课堂,并采用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二)、建立新型的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

服装设计教学中设计与工艺结合的教学模式,需要建立在新型的课程体系上,这就要求学校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建立新型的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其一,将服装设计和工艺设计制作结合起来。教师在服装设计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其二,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学校可时常带领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与实习,让学生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尽可能地熟悉了服装设计与制作的流程,培养学生的设计灵感和动手能力。

(三)、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为一种良好的教学模式,适用于很多教学活动中。将此种教学方式应用到服装设计教学中,建立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与现代服装工艺制作课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弥补当前服装设计学校教学活动中,服装结构设计教学服装制作工艺教学相分离的弊端,有利于提高服装设计学校的教学效果。就拿牛仔裙的设计教学来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采用纯理论的讲课方式,引导学生熟练地掌握关于牛仔裙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其次,采用工作室现场教学法,教师带领学生将所学到的设计知识融入到自身的设计理念中,并通过实践活动,将牛仔裙制作出来。教师在开展设计教学时,要注意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通过相互的探讨,形成一种良好的师生互动,能够有效地提高服装设计课程的教学,从而培养出既懂设计又懂制作的设计人才。

结语

在学校的服装设计教学活动中,存在结构设计教学与制作工艺教学相分离的弊端。服装设计学校,要想切实提高服装设计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学校就应该采取措施将设计教学与工艺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设计人才,从而推动我国服装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提高人们的幸福感,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1]翁志珍.服装工艺与服装设计多视角结合的教学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6)

[2]付冰冰.浅析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项目教学法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35)

[3]姚平,周家伟.浅论高职院校染整技术专业课程标准的制定及其重要性[J].广西轻工业.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