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的原理十篇

时间:2023-09-22 17:57:49

医学影像的原理

医学影像的原理篇1

X线发明至今100多年来,X线设备从最简单的X线装置,发展到CR、DR、CT等但其基本原理相同。随其应用原来越广泛,X线电离辐射危害也成为医生和大众共同关注的问题。目前,大家对放射辐射危害的认识存在两种误区,一种是过度恐惧,另一种是满不在乎。X线检查对人体的危害到底有多大?这要视其照射剂量而定。均有关专家测定,胸部正位摄影时,肺接受的X线照射剂量,仅为造成人体损伤的单次最大剂量的1/20000。另外,根据国际放护委员会制定的标准推算,一次X线摄片检查,导致健康人群患癌的风险为千万分之一到十万分之一。有一点值得得注意,胸部透视检查的射线剂量是胸部摄片的几十倍,因此应尽量用摄片替代透视。

CT成像的X线剂量大约是普通X线成像剂量的100倍,但越来越多的CT设备增加了辐射剂量控制措施和低剂量扫描方式,来降低辐射。随着设备的更新,临床诊断率逐步提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患者因重复检查受到的辐射。尽管如此,与摄片CT的辐射剂量还是很高的。合理检查是减少辐射损害的唯一途径,因此应避免一切不必要的检查。X线摄片检查和CT检查,对于身体不同部位各有优缺点。X线摄片可更好地现实宏观表现,CT则能搞好的显示内部细节。有一点可以肯定。CT不能安全代替X线检查,因为两者是互补关系。多数病列在拍片检查发现了可以病变时,才需要进一步做CT检查。这样即可以减轻患者负担,又可以避免不必有的检查。对与一些临床表现比较明显的患者,可以直接使用相对高级的检查方法。这也是最经济有效的做法。

CT检查简单一易行,安全、无创伤,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尤其使用于各种急症的急诊检查,对包括中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主动脉夹层、急性肺动脉血栓栓塞、各种急腹症和全身外伤都有极佳的诊断效果。虽然CT是一种有射线辐射危害的技术,但正是CT的应用,使无数患者的生命得以挽救。随着CT技术的不断进步,设备逐步普及到县级以下医院,CT已经成为最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影响健康、威胁生命、降低生命质量的疾病,致死率和致残率很高。根据病因不同,该病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脑血管病两种。由于两者的治疗方法截然相反,一旦误诊必然导致严重后果。在CT问世以前,临床医生诊断缺血性脑卒中的准确率仅为67%左右,而CT的应用将该病的诊断准确率提升到接近100%。正是CT的临床应用,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CT被评为20世纪最重要的20项科技成就充分说明人们对医学影像学所做贡献的认同。对中风患者进行CT检查,虽然患者会受到一定的射线辐射,但是是其生命却能得到挽救,所以CT检查十分必要。

各种检查方法都各有其使应证不能简单地说哪个好,哪个不好。有时要一起使用才能准确地对疾病作出鉴别诊断。CT和MRI也是各有特点,比如CT有辐射、而MRI没有:CT成像快,MRI却成像慢,因此CT更适合于急诊检查;CT空间分辨率高能更好的显示细小的结构;MRI组织分辨率好,更适合软组织的检查;CT对骨质和钙化的显示更好,而MRI对骨质和钙化则显示不清晰。

总之:各种影像学技术均有各自的优缺点,各种技术不能彼此替代。而是相互补充。选择影像学检查时。应该遵循从简单-复杂、普及-不普及、无辐射-有辐射、无创伤-有创伤、经济-昂贵的原则,具体到某一种疾病,应该遵循优选检查线路,进行合理检查。除超声和MRI外,其他影像学检查技术都属于射线性检查方法,对患者会造成辐射危害。医生在决定进行某种影像学检查时,必须权衡利弊,应该进行利大于弊,进行合理检查。

医学影像的原理篇2

关键词: 高职 医学 影像物理学 教学探讨

近十几年来,大型医学影像设备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诊断治疗水平。随着社会对医学影像专业人才的需要愈加迫切,国内众多本科医学院校都设置了医学影像专业。而随着我国社区医疗的发展,填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影像专业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影像专业学生录取人数由每年一个班提高到两至三个班。不论各院校侧重培养高学历医学影像临床诊断专业人才,还是侧重培养高学历医学影像工程技术人才,在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都强调了开设医学影像物理学基础(以下简称影像物理学)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些本科院校还在临床医学专业开始开设影像物理学为选修课程,目的就是让临床医师具备医学影像的基础理论知识,为将来后续专业课程――医学影像诊断学或医学影像学的开设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1.高职医学院校影像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高职医学院校影像专业现在招收高中文科和理科学生及中职生。在课程开设上,只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医学电子学基础这一门理工科课程,相关高等数学知识缺乏,学生的数理基础比较薄弱。医学影像物理学基础是一门交叉学科,又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医学成像理论的物理学基本原理、规律;了解医学成像的物理理论知识;为深刻理解成像过程,评价图像,以及读识图像、挖掘图像蕴藏的生物信息奠定基础。这就需要一定的高等数学、核物理学、量子物理、超声波物理等许多知识来做铺垫。当然更多需要成像技术的相关基础知识。面对这些必要的知识,影像专业高职生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学时里是完成不了的,这是事实。其实,影像物理学是伴随影像专业的建立而诞生的一门新课程,在国内存在尚不足十年。因此,从教材到教学,各校都处于摸索前进的阶段。如何让高职生在无基础的前提下有效学习该门课程,我将自己在几年教学过程中的教学体会写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2.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必须树立专业思想

由于缺乏相关师资力量,目前各院校影像物理学的教学任务大都由物理学教研室的教师承担。但是,物理学和影像物理学两门课程的专业性质差别很大,前者为理科基础课,后者为专业基础课。从事影像物理学教学的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医学专业知识,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教学必须树立专业思想,才能将物理学知识和影像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因此,授课教师应加强自身专业素质,利用临床进修的机会学习影像知识和实际技术,尽力做好教学工作。

3.教学过程中必须恰当把握知识的深度

影像物理学是先期开设影像专业院校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完善而建立的。它是将高等数学知识、物理学知识、成像理论,计算机技术等知识应用于超声成像技术、X-CT成像技术、同位素成像技术、磁共振成像技术中的一门交叉学科。知识的起点很高,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应恰当把握教材知识的深度,讲解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比如超声场的描述部分,涉及较多的高等数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注重理解场的分布性质、描述场的量的物理意义,等等,尽量避免学生由于数学知识少而降低对该课程的理解和学习兴趣。磁共振部分,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原子核物理、量子力学知识才能准确理解核自旋的能级、跃迁等概念和现象。在教学中应注意搜集一些资料,尽量用较通俗的、经典的、宏观假说进行解释,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感性认识。

4.注意把握影像物理学原理与成像技术、影像设备学有关知识的权重关系

X-CT成像、超声成像、同位素成像、磁共振成像每一部分都有两项主要内容:物理基本原理和成像基本原理。在教学过程中应把主要精力放在讲解物理学基本原理上,这是毫无疑问的,这也是物理专业毕业的教师最容易做到的,但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集中在成像原理上,对涉及的成像技术、成像设备等知识更表现出浓厚兴趣。虽然成像技术和成像设备在后期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中会详细讲解,在这里我们对这部分做简要的介绍,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些年来,我校历届学生都表现出对影像物理的极大学习兴趣。这与我们的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关系。

5.注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

影像物理学各部分知识都是比较抽象的,学生普遍觉得难懂难学。因此,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帮助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陀螺进动实验给学生做演示,讲解原子核中核子的自旋与自旋磁矩的相关知识;借助于声波的传播与反射知识对超声测量实验进行详细讲解;分配一定的学时带领学生到附属医院相关科室参观学习。邀请超声,CT临床诊断教师和技术教师给学生当场讲解仪器的原理、操作方法,以及诊断等,使学生对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有一个感性认识,加深理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6.实现教材的多层次、立体化

由于该课程属于应用型的知识,学起来难度更大,我们进行了教材的多层次、立体化尝试。课程是教材的基础,教材是课程的载体,教材中要融入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实现多样化、配套和协调化。我们的做法是:文字教材与现代多媒体手段紧密结合。

教材体系包括:(1)传统的纸质教材《医学影像物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教师授课用的独创的电子教案,其中配以大量的自制和临床实拍图片和自己研发的动画,并提出学生思考的问题;(3)辅助学生自学和研究的学习软件,如《CT与磁共振成像原理》CAI课件(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被列入“十一五”国家重点电子出版物);(4)网页形式课件2部。初步形成了多形态、多用途、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和多种以教学服务为目的的结构性配套教学出版物的集合。

总之,影像物理学是一门新课,只有不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增强教学效果。通过几年来的努力,一方面学生看到了现在所学的就是将来所用的,提高了学习基础课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培养了学习能力,同时对后续课程“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侯淑莲,李石玉,马新超等.关于医药学院校物理课程的思考[J].大学物理,2005,24,(5):53-56.

[2]包尚联,唐孝威.医学物理研究进展[J].自然科学进展,2006,16,(1):7-13.

医学影像的原理篇3

1.1数字化医学影像实验教学平台的研发

可以直接从核医学影像科的临床资料中,筛选出具有科研价值以及教学价值的ECT(核医学影像)图像,并且针对每一份ECT(核医学影像)图像,撰写出相应的影像表现和诊断结果,将这些整理好的ECT(核医学影像)资料存档于SQI服务器当中,并建立起一个数字化核医学影像试验教学平台,学生或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平台客户端调阅相关的医学影像资料。该实验教学平台应该具备有图像上传、管理、检索、浏览以及实验报告提交和教师批阅的功能,满足教师的试验教学需求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

1.2平台应用

1.2.1基础实验

核医学的基础实验部分,首先应该让学生准确的抓准医学图像的基本信息,例如器官组织、显像类型(静态/动态、平面/断层、阴性/阳性、局部/全身、)以及显像仪器(PET/SPELT)等等,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让学生握核医学影像的显像原理。教师应该围绕核医学图像的重点进行分析,例如器官组织的位置、形状、大小以及显像剂分布等等,尤其是显像剂分布这一点。教师在为学生分析核医学影像时,首先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去辨别正常核医学影像与非正常核医学影像,使学生掌握各类组织器官的核医学影像显像特征;其次,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非正常核医学影像的表现,使学生时刻记住“异病同影,同病异影”的判断规则。教师分析完核医学影像后,再要求学生书写实验报告。学生在书写实验报告的时候,首先应该对该核医学影像的表现进行清晰准确的描述,再对该影像进行诊断(注:非病因诊断)。最后,把自己书写的实验报告和教学平台数据库中的资料进行比对,判断自己的诊断是否存在错误或偏差。

1.2.2综合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实际上是为了培养学生对核医学影像进行比较的能力。教师在进行综合性实验教学的时候,首先先让学生从数字化医学影响实验教学平台的数据库中,调取某类疾病的核医学影像图像,并针对对该图像的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以此加深学生对核医学影像检查的原理、应用以及适应症的理解,并要求学生将某类疾病的核医学影像,与该疾病器官的其它医学影像图像(例如:B超影像)进行分析对比,以此提高学生对疾病的鉴别和诊断能力。

1.2.3设计性实验

教师在进行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时候,让学生根据教师所提供的临床病例资料,设计出医学检查的最佳项目和最佳方式,再针对相应的检查项目、方式,做进一步的鉴别、诊断分析,以此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高综合分析能力。

2应用结果

将数字化医学影像实验教学平台应用于核医学实验教学,实现了核医学实验教学方法、方式以及手段上的变革。核医学实验教学教学手段,由人工教学转变成数字化教学,核医学影像教学方式,由临床科室现场教学转变成计算机网络化教学,核医学实验教学方法,由教师讲解教学模式转化成学生自主探究式靴子。将数字化医学影像实验教学平台应用于核医学实验教学,使得核医学实验教学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化,目前,在本院的数字化医学影像实验教学平台中,已经归档了近万份医学影像数字化资料,其中,核医学图像类资料就占了30%,完全能够满足本院的实验教学需求。核医学影像实验教学的教学内容分为3个层次,即基础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原来比例是10:0:0,将数字化医学影像实验教学平台应用于核医学实验教学,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变成了5:3:2,由此可见,综合性试验和设计性实验的教学开展率得到提升。之前,学生书写实验报告的规范程度至达到了75%,现在,学生书写实验报告的规范程度竟达到了96%。

3讨论

医学影像的原理篇4

在医学影像教学中应用循证医学理念,可以改变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促使影像教学中注重发现问题、寻找证据、分析证据、解决问题,促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问题分析能力,为使学生成为优秀的医务人员奠定基础。所以,在医学影像教学中应用循证医学理念,可以革新教学,提高教学水平。从说明循证医学展开,对医学影像教学中循证医学理念的应用与教学改革实践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

医学影像教学;循证医学理念;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一、循证医学说明

循证医学是一门遵循科学依据的医学,其核心思想是强调任何医疗决策的制定应当遵守科学依据,将医者的专业知识、研究证据、病人的选择结合在一起,综合分析,提出最佳的治疗方案。由此可以说明,循证医学的三大要素为:最佳证据,也就是通过临床试验,深入、详细分析试验结果,得到最佳、最有利的医疗证据。专业知识,就是医生通过学习及临床治疗中所得到的专业知识及丰富经验。病人的选择,就是病人从自身情况及需求的角度出发,选择最适合的诊疗方案。因此,循证医学理念是“循、证”,即对医疗证据进行寻找和证明。

二、医学影像教学中循证医学理念的应用与教学改革实践

(一)医学影像教学中循证医学理念的应用传统的影像教学的局限性较为明显,原因在于教学活动中只单纯凭借个人和少数临床实践经验、医学基础理论教授和指导学生,这使得教学的说服力不强,对学生未来工作有很大影响。而循证医学的提出,可以改变医学影像教学的现状,促使医学影像教学中树立循证医学理念,注重知识培训和临床实践。1.在知识培训方面,医学影像教学应当注意强化的内容是:(1)对循证医学基础知识的运用。应当在重要的数据库、网络检索、循证医学文献等方面,对基础知识进行正确的评估,确保循证医学基础知识的合理运用,并且使理论与案例相结合,以便影像教学中循证医学基础知识的运用,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氛围,促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2)诊断性实验知识的运用。对于诊断性实验知识的运用,要保证其内容真实、准确、完整,包含试验设计思路、设计标准、统计学方法、试验步骤等等。(3)相关影像学知识。学生应当将自主学习所遇到的问题,搬到教学活动中,由老师与学生共同寻找证据、评价证据,利用证据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2.在临床实践方面,影像教学需要注意强化的内容是:(1)在临床实践中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2)利用网络资料、相关文献等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证据。(3)正确评价证据的真实性、有效性、合理性。(4)依据证据并结合影像学知识及病人的选择,提出最佳的治疗方案,执行决策方案。

(二)基于循证医学理念的医学影像教学的改革实践为了充分说明循证医学理念的应用使得医学影像发生了变革,笔者引入一个医学案例,即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及临床价值。综合以上循证医学理念在医学影像教学中的应用分析,从循证医学理念出发,具体分析论证以上案例的内容是:1.提出问题。即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及临床价值如何?2.寻找和发现证据。在循证医学网站、学校图书馆、中国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查找证据。3.评价证据。按照纳入排除原则及QUAS原则,对所查找的证据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价。4.解答问题。64层螺旋CT是一种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的无创性检查方法,但因与之相关的文献较少,且文献质量不高,无法准确判定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及临床价值。

综合以上内容的分析,可以确定循证医学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在医学影像教学中应用循证医学理念,可以改革影像教学,使影像教学水平提高。所以,在我国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今天,将循证医学理念引入医学影像学教学中是非常有意义的,对于创新和优化影像教学有很大作用。

参考文献:

[1]白芝兰,戚威,张晓娜,等.循证医学在医学影像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1,17(32):163-164.

[2]李长勤,闫呈新,朱建忠,等.循证医学在影像学研究生教学中的价值[J].循证医学,2012,12(5):314-316,320.

医学影像的原理篇5

物理学的很多新理论都为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带来了革新,X射线、激光、电子显微镜、核磁共振等技术为医学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对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借助于某种能量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提取生物体内组织或器官的形态、结构以及某些生理功能的信息,为生物组织研究和临床诊断提供影像信息。

20世纪中叶,一批物理学工作者进入医学领域,从事肿瘤放射治疗及医学影像的研究.并于1958年成立了美国医学物理学家协会,1963年成立了国际医学物理学组织.并将具有定量特征的物理学思想和技术引入到临床的诊断和治疗中.物理学与医学的结合不仅促进了医学的发展,也对物理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1 声学的应用

超声成像90年代以来,由于数字化处理的引入,高性能微电子器件及超声换能器的出现,以及各种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超声成像的新技术、新设备层出不穷。超声不但能显示组织器官病变的解剖学改变,同时还可应用Dopper技术检查血流量、血流方向,从而辨别器官的病理生理受损性质与程度。超声诊断采用实时动态灰阶成像,在掌握正确剂量的前提下,可连续对器官的运动和功能实施动态观察,而不会产生像X射线成像那样的累积效应及危险的电离损害。由于超声诊断具有无损伤性、检查方便、诊断快速准确、价格便宜、适用范围广泛等优点,得以在临床中迅速推广。超声波成像的物理基础是超声医学的基础,超声成像是利用超声波遇到介质的不均匀界面时能发生发射的特性,根据检测到的回波信号的幅度、时问、频率、相位等,得到体内组织结构、血液流速等信息.

2 光学的应用X射线成像

X线实际上是一种波长极短、能量很大的电磁波。医学上应用的X线波长约在0.001--0.1nm之间。X射线穿透物质的能力与射线光子的能量有关,X线的 波长越短,光子的能量越大,穿透力越强。X显得穿透力也与物质密度有关,密度大的物质对X线的吸收多,透过少;密度小则吸收少,透过多。利用差别吸收这种性质可以把密度不同的骨骼与肌肉、脂肪等软组织区分开来,者正是X线透视和摄影的物理基础。X射线成像包括X射线透视和摄影、X射线计算机体层成像. X射线计算机体层成像是以测定人体内的衰减系数为基础,采用一定的数学方法,经计算机处理,重新建立断层图像的现代医学成像技术[1].X射线的几种特殊检查技术,分别是X射线的造影技术、X射线的断层摄影、数字减影.

3 电磁学的应用磁共振成像

MRI成像的先决条件MRI成像的先决条件是被成像样品中的原子核必须具有磁性,而这种磁性源于原子核本身的自旋运动.因此,对原子核等微观粒子的自旋属性进行的深入研究是量子力学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客观上也是MRI得以产生的知识前提.磁共振成像利用了人体内水分子中的氢核在外磁场中产生核磁共振的原理.由于人体不同的正常组织、器官以及同一组织、器官的不同病理阶段氢核的弛豫时间有显著不同,利用梯度磁场进行层面选择和空间编码就可以获得以氢核的密度、纵向弛豫时间 、横向弛豫时间作为成像参数的体内各断层的结构图像.近年来产生很多新的成像序列和技术方法.如扩散加权成像是通过测量人脑中水分子扩散的特性来反映组织的生化特性及组织结构的改变,在临床上可用于急性脑梗塞的早期诊断[2].螺旋浆扫描技术,明显消除患者因运动或金属异物造成的伪影, 可生成高分辨率、无伪影、具有临床诊断意义的理想图像。

4 原子核物理学的应用放射性核素成像

放射性核素成像的物理基础放射性核素具有放射性,利用放射性核素作踪剂,结合药物在脏器选择性的聚集和参与生理、生化功能,达到诊断疾病的目的。检察方法 有4种:扫描机、照相机、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PET).核素检查中产生的正电子只能存在极短的时间,当它被物质阻止而失去动能时,将和物质中的电子结合而转化成光子,即正负电子对湮没.转变为两个能量为0.551 MeV的光子,并反冲发出.放射性核素在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分布不同,产生的光子强弱也有不同,PET成像技术通过探测光子对的差别形成影像.

5 结语

影像物理学在影像检查技术中的意义非常重要,对影像检查技术的发展影像深远,随着影像物理学的不断发展,新的影像技术不断出现,必将对疾病的诊断总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医学影像的原理篇6

【关键词】数字化影像 检查方法 成像手段

中图分类号:R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2-325-01

随着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微电子技术及信息科学技术的进步, 医学影像学(技术)在当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使单纯的放射诊断科室发展成为集诊断与治疗于一体的大型临床医学影像科室。CT、MRI、DSA、CR、DR、PET、SPECT以及超声等先进影像设备应用于临床并深刻地改变着原有影像技术实践的内涵,先进的影像设备和技术对专业人员素质也相应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如何促进影像技术人员与高精尖设备的有机结合, 如何发挥医学影像学先进技术在医学实践中的作用, 是当前医学影像技术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我国医学影像技术队伍的现状, 结合多年的医学实践经验, 提出医学影像学技术队伍发展的新方向,新途径。

1 材料和分析

1.1 新设备对技术人员的宽容度越来越大,技师发挥的舞台越来越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X线设备对人的依赖越来越少。现在许多大医院都采用DR,CR,数字化影像系统以及激光自动洗片系统, 数字化影像系统的后处理技术可以改变窗宽、窗位明暗对比度以及边缘勾勒等新技术, 不仅可以提高图象质量而且大大地降低了对操作技能的要求, 而激光自动洗片系统的运用,几乎抛弃了原有的暗室技术。从而使放射科技师在整个医学影像实践中的经验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有限,这是医学影像发展必然。数字化影像已经使放射专业从技能型向知识型转变, 设备的性能对医学影像的影响越来越大, 这就要求影像科的技师不光懂得医学常识,还要了解设备性能,知识更新的速度要跟上数字化变革的步伐[2]。

1.2 影像检查方法的多样性决定技师要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现在的高端数字影像设备,比如说CT,它的成像介质虽然还没离开X线,但与X线投影已经有着本质的区别。已经不是经典意义上的X线投照,而是经过X线扫描断层后的计算机成像,虽然它还保留着千伏,毫安,毫安秒等成像参数的自由设定,但是CARE技术(自动调节系统)的应用,使人为的干预越来越少,但是技师要求掌握的知识却越来越多,比如说选择断层扫描还是螺旋扫描,是否需要动态扫描等,图像后各种处理技术等等。还有磁共振,它的成像原理早已超出了X线的范畴,它是通过磁场激励和磁场能量转换的方法来成像。成像手段很多,比如说T1像,T2像,质子像,弥散像,脑功能成像等等,分别对应不同的成像参数,成像因子,内涵越来越丰富,外延越来越广。因此要当好影像技师,如果对这些成像原理,成像方法,以及成像参数,没有很好的理解和运用,那是很难当好影像科技师的。

1.3 检查方法的正确运用对疾病的诊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技师的医学水平正受到考验。现在医学影像检查的水平在原有解剖显象基础上,已经到了分子成像水平,比如PET-CT等。技师如果对病理病因了解不足,就很难安排好扫描方法和扫描序列。比如说,CT的薄层扫描,它对肺的孤立性结节,肝小囊肿等鉴别诊断是很有意义的。但是技师如果对疾病的认识不足,经常就会漏扫。MR的扫描的序列意义就更多了,MR压 脂,MR弥散,MR波普,MR功能成像等,这些成像原理,方法以及诊断已经是紧密得不可分割。所以现在一些三甲医院MR经常是由医生在操作。我们得承认如果对疾病的认识不足,如果检查方法运用不正确,可能会给疾病诊断带来麻烦。因此笔者认为,技师应该懂得更多的医学知识,从而使检查更加规范化,合理化。

1.4 设备新技术新功能的开发,技师责无旁贷。一台高端设备,少则几百万多则几千万,我们购买的不光是裸机硬件的价值,实际上还包含了软件的费用,在许多医院多存在软件功能闲置,或者功能开发不全的现象,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好多1.5T的MR,不会做MR波普分析,MR脑功能分析等。医院一般对购买设备热情普遍较高,而对设备的功能开发却不那么重视,这一点,技师应该责无旁贷,应该担当起这个责任。从另一个角度上说,新设备为开展位新技术新业务提供了平台,为我们技师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应该熟练运用手中的武器,积极参与到新课题和科研中去,为课题的设计提出意见和建议。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好技师的作用,体现一名技师的价值,。

2 讨论与结果:

当代的医学影像专业技师已经不是过去一般的摄影师(摄片技师),不管是从内涵还是外延都增加了许多新的元素,不可同日而语,要想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技师,必须兼备理工和医学,并且能熟练运用各种检查方法,否则将会被时代无情的淘汰;作为医学影像技师,做出符合疾病诊断要求的医学影像,这才是一名医学影像技师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医学影像的原理篇7

【关键词】比较影像学;医学影像学;教学

影像诊断学目的在于让医学生了解影像诊断中各项检查方法的基本原理,掌握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特点及在临床工作中的正确应用。近年来影像诊断技术飞速发展,新技术、新序列不断推出,但每种检查方法都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大多疾病诊断是通过多种影像手段协同完成的,这种多元化的影像诊断模式,形成了一种新的影像学教学方法——比较影像学(comparativeimageology,CI)。比较影像学是将同一疾病不同检查方法的影像特征相比较、将不同疾病间影像图像的异同之处相比较、将形态影像与功能影像相比较、将不同影像诊断方法的时间-经济效价比相比较,同时,将疾病的影像表现与临床、解剖、病理相结合,进而综合比较,它是一种能使学生了解各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合理组合与使用的新型教学模式[1]。笔者在临床专业本科生的理论授课及带教实习过程中,运用了比较影像学教学法,现将应用体会总结如下:

1我国医学教育的教学模式

当今世界通用的医学教育体系大致分为“学科型”、“问题型”、“器官系统型”三种模式[2]。以学科为主的课程体系仍是我国主要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分为医学基础课、临床专业课和见习实习三个阶段。此类教学法优势在于兼顾了医学教育的基础性、应用性和系统性,方便教学的实施和管理;劣势在于各学科间缺乏横向对比、纵向联系,教与学易脱节,学生被动接收、被动记忆,虽然培养出来的学生成绩优异,但常常出现临床思维锻炼不足,在实际工作中因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无法胜任工作。在全球医学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也在积极地进行探索及改革,以问题式学习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标准化病人临床教学等国际流行的教学方法在部分院校实施了探索性的开展,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影像诊断学教学中,引入比较思维模式,以期学生的知识储备、整合能力能尽快跟上对临床医生要求日益增高的社会发展需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加深学生思维的深度,以利于提高学生思考推断、综合分析能力,为今后开展临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比较影像学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可行性

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ictures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system,PACS)的临床应用,为比较影像学教学法提供了方便条件。以数字信息对影像学图像进行保存、管理、传送、读取,同时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的联网为每位就诊患者建立了唯一的身份标识号码(ID号),患者的全部资料信息,包括影像学图像及报告、血液学检查结果、临床资料等,影像科医生可以随时调阅参考。PACS系统具有图像质量高、信息完整、传送迅捷、实时共享的优点,辅助实现了影像学各分支间的横向联系。

3比较影像学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作用

3.1学生更全面系统的掌握影像学知识

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影像诊断从早期单一的X线成像发展为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核医学成像等多元化的影像技术手段,放射诊断学也随之演变成为医学影像学[3]。目前医学影像学的教学主要是按照各组织系统介绍成像方法、正常及异常影像学表现,讲授过程中辅以示教典型病例影像图像,但较少涉及其他相关影像学表现,此类教学法不利于学生对不同影像手段进行系统了解。医学生是未来工作在一线的临床医生,对各类检查方法的全面掌握关系到日后是否能够正确选择并应用最有效合理的疾病诊断检查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比较教学法的应用,向学生详细介绍各种诊断方法的利弊。比如在腹部消化系统疾病的授课中,对于肝脏疾病,超声检查安全无创、费用低廉,具有可重复性,是肝脏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特别是对肝脏囊性病变具有较高的价值;而在肝脏实性占位性病变如肝癌的诊断及鉴别中,多排螺旋CT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检查手段,其多方位重建模式及CT血管造影(CTA)检查在肝癌的定位定性方面具有重要价值;MRI是通过利用磁共振现象从人体中获得电磁信号,并重建信息的一种成像方式,对肝脏疾病也可很好的显示,特别是在超声、CT对疾病鉴别困难时,MRI可提供更多有价值的病变信息。又如冠状动脉造影(CAG)是目前诊断冠状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的金标准,但其不能反映心肌局部的血流灌注与心肌细胞的活性,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心肌灌注显像不仅可以诊断有无心肌缺血,而且还能判定缺血是否可逆以及冠状动脉的贮备功能,部分冠心病患者CAG结果正常,而心肌灌注显像却显示异常[4];冠状动脉CTA检查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手段,可以较准确的判断病变有无及程度,需要进一步确诊或治疗者再进行冠脉造影检查,从而避免过度使用价格昂贵、有创性的冠脉造影检查。因此每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在疾病的诊断中都有各自的优势及不足,在教学中比较一种疾病的不同成像技术及检查方法的优劣有利于学生全面认识、掌握疾病诊断。

3.2学生更准确地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具有多样性,临床诊断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异病同影或同病异影的情况,学生学习困难,往往对这种现象不知所措。应用比较影像学的方法,将影像学表现相似的不同疾病图像进行比较,列出它们的异同点,同时介绍每个疾病的特征性表现,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性思维,系统认识图像所反映的疾病的病理改变,增加学生疾病诊断能力及鉴别能力。因此在医学影像教学中介绍疾病的某种影像学表现时,同时适当介绍该疾病的其他影像学表现,归纳同一疾病在不同影像表现间相同及相异,从解剖、病理等基础医学角度,分析各影像出现的原理,此类教学法即满足了深度又兼顾了广度,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知识水平及举一反三的能力,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3.3学生更合理地选择影像检查方法

影像检查的基本原理相对枯燥、抽象,授课难度较大,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引起学习兴趣。教师讲解过程中如果采用比较教学法可使学生了解不同影像检查方法在行业领域中的地位及价值;相对容易掌握不同影像设备的成像原理、应用范围、优势及局限性;引导他们思考临床工作中对不同疾病首选和配伍的影像检查方法[5]。放射学前辈们从实践中积累经验,总结出了一些针对特定疾病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6],如骨关节外伤性病变首选普通X线平片,必要时行CT进一步检查;颅脑外伤,出血性脑卒中患者首选CT检查;脊柱脊髓病变首选MRI检查;胆管、尿路梗阻先考虑磁共振胆胰管造影(MRCP)检查;而超声检查无创、价廉,在实质脏器病变、软组织、小器官病变、妇科病变、胎儿健康筛查方面诊断准确率高,是首选检查方式。各种影像检查价格、特点各异,X线、超声、CT价格相对低廉,特别是在进行疾病的初步筛查及急诊患者广泛应用,并被广大患者及临床医生所接受;MRI序列齐全,可兼顾形态学及功能检查,但价格略显昂贵;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可检查全身骨骼、软组织病变,尤其近年来PET/CT、PET/MRI一体化检查的推进,在神经系统病变等方面较传统影像检查手段优势更为明显,但价格昂贵且具有放射药物辐射风险。因此,比较影像学不仅是要学生们了解各类影像检查在诊断疾病中的不同价值,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能为患者选择更准确的影像检查方法打下坚实基础。

4应用比较影像学教学法时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应用性学科,在实际教学中引入比较影像学方法会给从事影像学教学的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作为影像医学授课教师不但要具备全面的影像医学专业知识,包括X线、CT、MRI、超声、核医学,还必须具备较丰富的临床及病理等相关知识,并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明确进行比较的目的和意义,有计划地准备相关影像学资料,重点突出。受课时所限,对于在临床上应用价值不大或已被证实不适用于当今诊断要求的技术内容,教师授课时只做简单介绍,这样既可以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又能突出教学重点[7]。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的比较分析各种影像检查手段的特点、优势与不足,根据疾病特点总结不同疾病首选的影像诊断方法,使学生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培养综合分析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医学影像学科教学质量的目的。综上所述,将比较影像学应用到医学影像学教学工作中,利用其比较性、综合性等特点,将有助于学生更全面系统的掌握影像学知识,更准确地诊断和鉴别诊断疾病,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成为临床医生后,更合理地选择影像检查方法。希望我们的教学经验对各医学院附属医院、教学医院更新教学观念,建立适应时展要求的医学生培养机制做出绵薄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吕富荣,吕发金,肖智博,等.医学影像学教学中比较影像学的重要性[J].医学教育探索,2009,8(2):177-178.

[2]张传标,路学一.当前国内外医学教学改革的现状比较分析[J].医学教育管理,2015,1(3):174-178.

[3]关泓.比较影像学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1,27(3):111-113.

[4]谭天秩.临床核医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24-452.

[5]倪雪君,成建萍,谢阳桂,等.比较影像学在超声诊断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交通医学,2012,26(5):513-514.

[6]高艳,李坤成,杜祥颖,等.医学影像学教学中比较影像学的重要性[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1):79-80.

医学影像的原理篇8

关键词:医学影像 技术 新思考

随着医学基础理论、信息科学、医用物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医学影像设备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不断拓展新的领域,并向广深发展。我国地域辽阔,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不同医院的医学影像技术设备和水平有较大差异,即使在同一医院也可能使用多种型号的检查设备。同时影像设备使用是各自为政、相互否定、互相对立,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更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是导致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根源之一。而医学影像技术与临床学科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也应不断完善规范化建设,达到诊断治疗的要求。要真正做好医学影像技术规范化建设工作,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医院高层重视,提高对医学影像认识

首先必须使规范化工作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和认同,使各级领导认识到规范化工作的重要性及严肃性,对该项工作给予充分重视和支持,使工作顺利地开展起来。同时做到责任到人,在具体工作中认真做到定人定岗定责任,这样只要出现问题就可由相关人员具体负责解决处理。

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并抓好落实

首先按照国家《执业医师法》、《护士管理法》、卫生部《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应用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严格执行有关条例,要求各级各类从事影像技术人员持证上岗,对于新进人员要求具备一定基础理论的前提下,及时申报重点培训各类专业许可证,参加有关部级考试考核,持证后方可正式上岗。各影像科都应有完备的医疗设备质量管理制度、监督机制、故障应急预案、维修档案等质量管理制度,使影像管理工作做到制度化、科学化、有章可循。设备保养制度、设备维修申请制度、限期修理制度上墙,并抓好落实。对各项检查的原则、步骤、方法、程序、结果、照片质量、报告书写规范、发放报告流程、复查流程等等影像检查进行质量控制,量化管理,以便达到改善影像人员的专业水平,规范各影像检查的标准化流程以及影像科的科学化管理之目的。

三、加强医学影像技术人才的素质建设

众所周知,医学的发展是以医学设备的发展为前提的。站在现代医学影像学知识及技术飞速发展的高度,深刻理解医学、工程学和技术学的多元结合是当今医学影像学迅速发展的重要保障。现代医学影像学科应以医师为主,高素质的专业群体,加上各专业合理的梯队建设是未来科室发达兴旺的根本。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参加各种在职培训学习、进修深造、远程医学教育网络、专业学术活动等,重点学习与普遍性学习相结合,必要时外派技术骨干到国内外强势学科进行重点学习,视情况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院授课,进行普遍性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去适应,才能进一步进行应用和开发,合理、高效地使用新设备。加强培训,持证上岗。通过学习提高全体医、技、护人员对影像工作的认识,从科学角度来看待该项工作。坚持人才是发展第一资源的理念,培养与引进并重,加速培养年轻的后备力量,按照国际惯例进行不同等级医师、工程师、技师的规范化培养,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步伐,不断优化影像系统的人才队伍结构,增大硕士和博士比重,使人才结构合理。

四、合理使用医学影像设备

要以最小的、合理化的费用达到快而准确地诊断疾病为目的,为患者尽量减少负担,充分利用先进设备。在影像学领域内各项检查有很强的互补性和借鉴性,要在应用上尽量做到删繁就简,互相补充,这样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财力,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诊断水平。同时医生应如何合理使用这些高科技设备,既能准确及时地诊断病情,又能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这就必须依据实际情况,掌握各种设备的优缺点,在一定范围内合理地使用各项影像设备,提高图像质量。

五、明确医学影像相关工作流程

扣紧从接诊到发报告的每个环节,尽量缩短各环节的耗时,利用信息的传递,使每个环节运作流畅。同时对当日工作量、各机房工作量等进行统计,使各影像设备得到更好的发挥。

六、完善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

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格式是一种形式,它反映的内容必须要符合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要求。纵观目前国内外的诊断报告书,形式各种各样,大小与繁简程度也不一致。这就要求医学影像科室人员要通过审阅病历,了解病情,全面观察,系统分析,结合临床进行鉴别、对照、综合,按照规范化的基本格式写出报告做出结论。

七、加强医学影像的规范化防护

首先应健全防护管理机构及工作人员防护档案,在劳保、休假上给予照顾,落实责任、常抓不懈。要熟悉设备的性能,掌握设备操作规程和防护知识,坚持使用最优化的原则,购置铅围脖、铅围裙,添置铅帽、铅眼镜及各种必备的防护用品,对于工作间无铅门的及时给予安装,各检查门前增加电离辐射标志,各机房门外增添有文字注释的工作指示灯,并和设备联动。

医学影像的原理篇9

Key word: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medical diagnostic image;relationship

引言

医学影像是涵盖X 线片、超声、CT、核磁共振、介入等多个不同门类的一门新兴医学技术,自1895年伦琴发现X 线片以来,医学影像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在此之前,医生除解剖外,只能依靠触诊了解患者体内情况,但解剖与触诊均具有一定风险。因影像成像原理及采用的检查方法存在明显区别,检查范围也各不相同,且还突出了检查技术。因此,影像技术对于影像诊断具有较强的依赖性,逐渐从根据某一形态变化而诊断向功能、形态、代谢等改变的综合诊断体系方向演变。

一、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专业互补性

医学影像诊断离不开医学影像技术的支持,二者之间存在十分紧密的关心。医学影像技术水平的提升及工作层面的拓展需要影像诊断的科学指导,而医学影像诊断水平的提升同样需要高水平的医学影像技术作为保障。只有通过医学影像诊断及时将结果反馈出来,才能逐步提升医学影像技术水平。由于不同的医学影像技术的成像原理是存在差别的,并且不同的影像学技术的专业性较高,例如超声检查、CT、MRI 等方法各有特点,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对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与研究,能够发现不同的技术各有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对于疾病的诊断,并非通过医学影像技术就能够得出最准确的结论,有时仅通过一种影像学技术就能进行诊断,而采用其他的检查方式则难以检出异常。即使不同的影像学技术都能对一些疾病进行检查,但应当出于对患者经济角度的考虑,选择最为经济且适合的检查方法。

医学影像技术和医学影像诊断在本质上是紧密联系的,并且二者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在相互促进的过程中促进各自的发展。随着当前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发展,医学影像诊断和医学影像及时之间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在整个医疗环境中,随着新业务、新技术、新材料以及性科学的出现及快速发展,使得医学影像诊断与医学影像技术之间实现了有效的融合,这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患者的治疗周期,大大提升了医疗水平。

二、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专业独立性

在当前医学影像技术临床应用中,对于专业医师的要求较高,主要包括:第一,要求了解与掌握CT、核磁共振、超声医学及常规放射学等方面的专业操作技能与相关理论知识;第二,了解并掌握有关电子学、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第三,在疾病诊断过程中,对各类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应用情况及主要作用有一定的了解;第四,了解医学影像等不同专业分支的发展趋势及主要的技术。

在当前医学影像诊断应用方面,对于专业医师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熟练掌握现代医学影像学、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等方面的专业性知识;第二,在对临床疾病患者的诊断过程中,对多种影像诊断技术熟练应用;第三,能够深入了解并熟悉与医学影像方面相关的临床技术及知识;第四,了解医学影像等不同专业分支的发展趋势及主要的技术。

医学影像技术主要是为临床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并且能帮助专业医师获得准确可靠的影像学信息与知识,从而为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极为关键的依据。医学影像诊断工作则主要是为了对医学影像技术中提供的各方面信息作出观察与分析,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归纳与总结,从而得出最为客观、公正的影像学诊断结论。

医学影像的原理篇10

【关键词】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思考与探索

1教学现状

1.1课时少,内容多

现代医学影像学教学较以前涉及的知识面、信息量增广,内容增多,而教学课时数却在锐减[1],使得实践教学出现了“时间紧、任务重,学生感到抓不住重点”等问题。传统的X线、CT、MRI等方面的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影像专业的教学学习。而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制定难以达成一致性,导致教学内容与实际教学间冲突时有发生。医学影像学既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同样也是联系解剖学、病理学和临床医学的重要桥梁科目。培养学生根据患者病情建立一套自己的实用、灵活的影像检查手段,逐步建立自己的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使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够逐渐达到医学影像学专业素质教育的目标[2]。

1.2教学方法老化,重点难以突出

医学影像学是将理论知识与图像相结合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结合大量阅片才能对知识点进行很好的理解和掌握。观片灯方法是最初医学影像学实践教学采取的主要带教方式,即带教老师从众多的胶片中整理出典型的教学片,使用观片灯向学员解读疾病的表现。教学片的质量和数量由于使用过程的损坏及数量的限制,难以达到教学要求;授课老师在众多储存片中查阅出具有教学价值的教学片非常费时费力;最初的感光胶片需要显、定影进行冲洗,其中含有重金属的定影液会对污染环境。这种传统教学方式带教的学生受到限制,无法详细解惑学生的疑问,使得学生掌握疾病的影像学特点变得非常困难。

2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策略

2.1创新教育内容

如今医学设备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开发而显得更智能化、自动化,医学影像学亦需要与时俱进、技术创新。目前,临床实际经验与医学影像理论知识存在不一致,故需要教学内容改革。将必须掌握的教学内容依据大纲要求进行整改,结合具体病例的临床症状与理论相结合来进一步阐释,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通过不断扩充新知识、新技术以及新进展,以点带面,举一反三,以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能够做到理论最大程度联系临床工作。

2.2教学方法革新

医学影像的检查方法之多、原理之复杂,学生难以掌握。医学影像学实践教学就需要在理论课上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各种影像的检查原理、检查方法及实践技能。近年来,随着电子信息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在医学影像的授课及学生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但目前仍以教师为主导的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和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未得到根本的改革,学生仍旧只能被动的跟着教师的节奏,按照教师提供的PPT课件进行走马观花的学习,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少,一些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得不到充分的解答,往往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问题依然是问题,教学效果便无法提高。因此教师应该更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调整教学方式,不能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大胆阐述自己对问题的观点和看法;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提出问题,课堂上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配合讲义、课件、图片,再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将临床经验融入问题解答中,让学生能更直观的理解、掌握,将在影像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转化为临床实践经验表现出来,更深入的去思考、去体会。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临床能力。

2.3教学工具改革

以下三方面是医学影像学实践教学的特点:第一,内容丰富的影像学资料。不同疾病有着不同的影像学特点,目前多采用计算机多媒体的教学方法让学员全面了解病理状态下的影像学改变。第二,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结合。如今大部分医院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并结合影像实物片,让学生认识到荧光屏上的影像和实物片的影像是有差异性的。第三,学生医学影像检查的操作、原理的培养。目前,随着影像存档与通讯系统(PictureArchiveandCommunicationSystem,PACS)的出现,医疗、科研、教学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教学水平和诊疗水平亦明显改善。PACS是通过各种接口把平时扫描的不同医学影像资料以数字化的方式全部储存起来,以后需要出具医学报告或拷贝相关典型图片时,在一定的授权下能够准确、迅速调出使用,并伴有辅助诊断管理的一些功能。PACS应用于影像学的实践教学之后,激光胶片的使用率明显下降,影像资料完整性和丰富性明显增高,影像学资料的解读工作更加容易掌握。PACS具有以下优点:(1)病例资料的收集较便利,课程质量和数量得到了提高[3-5]。(2)患者的隐私权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医疗官司明显下降。(3)教学资源得到了共享。(4)影像学实践的考试不需要传统的胶片及试卷,既减轻环境的污染又保证教学质量。医学影像的实践教学方法随着影像学教育与电子信息技术的结合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目前利用电子信息学技术构建医学影像学实践教学平台的医学教育机构越来越多,既简便了带教老师的教学工作,也灵活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在临床的技能。为培养应用型影像人才学生独立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