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工作合理化建议十篇

时间:2023-09-21 17:35:49

人事工作合理化建议

人事工作合理化建议篇1

劳动人事关系是社会经济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涉及每个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劳动人事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本文就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劳动人事争议风险防范,构建和谐劳动人事关系进行探讨。

一、充分认识构建和谐劳动人事关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转型期、社会矛盾的凸显期,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维权意识的增强,劳动人事争议数量将处于高发的态势。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劳动人事争议,如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预防和化解劳动人事争议,是各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必须充分认识劳动人事争议风险防范工作的紧迫感、艰巨性,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切实把劳动人事争议风险防范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二、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加强和提高劳动人事争议风险预防

自《劳动合同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实施后,对劳动争议解决的模式和标准作了重大的调整:如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有效性、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签订中的告知义务、试用期与劳动合同期限的关系、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劳动合同的效力及解除条件、经济补偿金的支付等劳动关系立法上的这些重大变化,对用人单位内部管理的各个方面甚至用人单位的经营管理带来了巨大影响。如果说《劳动合同法》 在劳动用工的各个阶段对劳动者的实体权利进行了充分保护的话,那么《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则在劳动争议的各个环节对劳动者的程序权利进行了完备的保护。2010年,《社会保险法》和新《工伤保险条例》相继出台。《社会保险法》的颁布实施,使社会保险制度更加稳定、运行更加规范,使各相关方面,特别是广大劳动者有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有力武器;而新《工伤保险条例》的颁布实施,是贯彻实施 《社会保险法》的重要内容,新《工伤保险条例》对《社会保险法》的有关规定进行了细化,填补了事业单位等人员参保的制度空白,使工伤保险的惠民政策更具有可操作性,提高了工伤待遇水平,对推进《社会保险法》的贯彻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必将更好地保护劳动者及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推动形成和谐的劳动人事关系,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这几部新法出台后,各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乃至经营管理模式势必受到深远影响;劳动人事关系将更加复杂、劳资双方利益冲突将更加明显,劳动者的维权意识将明显提高。发生劳动人事争议纠纷,用人单位该如何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应对劳动人事法律这种巨大变化,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而又无法逃避的现实问题。根据预测,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用人单位面临的劳动人事争议将呈高位运转态势,社会保险类争议案件将会上升,有效预防和应对劳动人事争议将会是用人单位的重要任务。因此,尽快调整或变革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和提升用人单位的劳动人事争议预防技能,将是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三、以务实创新精神,切实做好劳动人事争议预防、调解、仲裁工作

解决劳动人事争议,在劳动人事争议发生前建立预防为主的风险防范和利益协调机制,在劳动人事争议发生后建立渠道畅通的诉求表达机制,在劳动人事争议处理上建立调、裁、诉紧密衔接的矛盾调处机制,有效维护劳动人事关系和谐与社会稳定。在工作中要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在管理理念上,向以人为本、服务为先转变;二是在管理环节上,向更加注重源头治理转变;三是在管理方式上,向更加注重协调协商解决转变。

笔者认为要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1、调整工作方式,将重点办理案件转变为争议预防与处理并重。在目前我国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社会保险制度不健全、贫富差距拉大的情况下,劳动人事争议风险预防与应对,显得尤其重要。劳动合同法颁布以后,劳动人事风险增加,在争议还未出现前就应做好相关预防工作,将会事半功倍。具体有以下三项措施:一是加强宣传工作,扩大社会影响。要适应时展的需要,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仲裁需求,充分利用网络、期刊简报、各种媒体以及走进用人单位等途经,加强对劳动人事及仲裁法律法规的宣传,以增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法律意识,让当事人及广大劳动者了解劳动人事仲裁知识和仲裁程序。二是加强培训工作,提高业务素质。对于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员,采取举办短期专业培训班或专题讲座的方式,对典型劳动人事争议案例进行分析、交流,提高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员队伍的业务素质,真正把纠纷解决在基层,处理在萌芽状态。三是加强监督工作,规范用工行为。仲裁机构要加强与劳动监察机构的协调、沟通,督促用人单位依法用工,引导劳动者依法维权,提高用人单位的法律观念和劳动人事管理水平,切实保障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进一步完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网络。在新形势下,为进一步深化劳动人事争议联合调解机制,充分发挥调解在处理劳动人事争议中的重要作用,应积极推进调解组织网络建设,建立和完善劳动人事争议预防组织网络。主要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推动国有企业劳动争议预防调解示范工作。会同工会组织等主管部门下大力气解决好大中型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问题,要逐步建立起调解员培训制度,通过举办培训班等方式,讲解《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法律法规,介绍预防调解工作措施和方法技巧,着力提高调解员的能力素质。二是对非公中小企业劳动争议多发问题,在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增加和健全“劳动争议调解”服务功能,通过加载调解功能,加快组建调解组织。三是积极推进事业单位调解组织试点建设。在科、教、文、卫系统建立事业单位人事争议调解组织试点,探索社会调解组织解决劳动人事纠纷的途径。

人事工作合理化建议篇2

关键词:调解仲裁 现状 存在问题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D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a)-0208-01

自劳动人事争议处理制度恢复以来,特别是随着《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组织规则》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潍坊市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经过不断发展、完善,基本建立起了以当事人自主协商为起点、以调解和仲裁为主干、以司法救济为辅助的多层次、多渠道的工作机制,依法、及时、妥善处理了大量劳动人事争议案件,维护了劳动人事关系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了劳动人事关系和谐和社会稳定。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结构和就业方式的转变、劳动人事关系的深刻调整、劳动人事法律法规体系的健全完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目前正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工作中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如何指导帮助用人单位守法经营、稳定发展、渡过时艰,同时引导劳动者理性维权,共同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人事关系,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亟待研究解决的新课题。

1 目前潍坊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维权体系建设的现状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关键期,改革进入攻坚期,社会矛盾进入凸显期,在市场经济趋利性、法律法规渐进性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的影响下,劳动人事关系双方的矛盾纠纷不断增多,并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1.1 争议纠纷处于高发期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特别是伴随着《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一批新法相继颁布实施,劳动争议纠纷数量呈逐年大幅度增长趋势。以潍坊市为例,2001年全市仅有471件,2008年上升到2352件,2009年达到2831件,2010年为3150件。2011年为3254件,2012年为3681件。另外,因劳动人事争议受理范围的扩大,申请时效的延长,申请劳动仲裁免费等新规定的实施,促使新一轮劳动人事争议高发期的到来,劳动人事争议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压力。

1.2 争议主体日趋多元化

劳动人事争议主体不仅包含了各类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而且还包括民办非企业单位、劳务派遣单位及其劳动者等,争议的主体更加多样化。同时也呈现出由国有改制企业劳动争议为主逐渐向非公有制企业劳动争议为主转变,由个人劳动争议为主逐渐向集体劳动争议增多转变的新变化。

1.3 争议内容更加广泛

劳动者的诉求由争取基本劳动条件逐渐向要求分享企业发展成果转变,争议的内容也由以解除劳动关系、开除、除名等劳动人事关系纠纷为主,逐渐向包括劳动合同、劳动报酬、社会保险、经济补偿金、休息休假等多维诉求转变。

1.4 争议纠纷处理难度越来越大

当前劳动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种利益矛盾进一步显现,且呈现出争议主体多元化、内容多样化、规模扩大化、矛盾尖锐化等特点,特别是同类案件在同一企业发生的“群体性”案件大量发生,并出现集中性、对抗性、群体性和社会性的特点,给劳动争议处理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

2 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2.1 案多人少的矛盾十分突出

随着《劳动合同法》和修正案的颁布实施,劳动争议数量急剧增长,形势越来越严峻。与繁重的工作要求极不适应。有的仲裁机构年人均办案100多件,有的甚至达到200件,工作人员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工作压力大。

2.2 仲裁员的专业化、职业化程度较低

具有法律专业的仲裁员相对偏少,专职仲裁员多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行政人员,时常受到内部轮岗等因素的影响,仲裁人员不够固定,仲裁员队伍难稳定。

2.3 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由于受企业改制的影响,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作用日趋淡化,大量的劳动争议案件未经企业和基层调解组织调解直接进入仲裁程序,没有起到预防劳动争议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不够健全,功能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3 工作对策建议

3.1 创新工作理念,增强责任意识

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制度是协调劳动人事关系双方矛盾纠纷的重要机制,做好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实现“中国梦”的具体体现。要树立做好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既是加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法制建设、促进依法行政的重要措施,也是维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的工作理念,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妥善处理好矛盾纠纷,实现定纷止争、和谐劳动关系、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目标。

3.2 创新工作机制,推动事业发展

调解是及时化解争议纠纷的重要手段。工作中重点将是健全基层调解网络体系,完善调解程序,加强对基层调解员的培训,加大调解力度,力争将大量争议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同时,加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切实解决好案多人少、办案经费不足的矛盾,为仲裁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基础保障。

3.3 创新工作方式,提高办案效率

工作中要在认真贯彻落实《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争议处理制度,改进办案方式,规范办案程序,强化便民仲裁措施。加强对办案的监督和管理,探案改革庭审方式,健全重大疑难案件合议制度,规范完善操作流程,积极开展庭审观摩和疑难案件研讨评析活动,不断提高办案质量。

人事工作合理化建议篇3

加强行政复议工作规范化建设的关键就是要建立一套符合政府工作大局、复议工作职能要求、职业特点和复议人员队伍构成的机制,确保行政复议人员的管理、行政复议工作的开展和业务的运作都应当按照既定的程序、制度、规则进行,减少人为主观因素,追求规范管理和操作,不以领导个人的意志变化而变化,不以服务对象的不同而不同。前段时间,我办行政复议工作在规范化建设上进行了一些探索,获得了一些宝贵经验。结合这些工作,笔者试对行政复议工作的规范化建设作一探析。

一、加强复议人员队伍素质建设是开展规范化建设的关键

由于复议工作的法律性和专业性极强,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复议人员队伍,是开展规范化建设的关键。

一是要加强思想教育,端正指导思想。行政复议工作是政府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行政复议人员的一言一行代表着政府的形象。因此对行政复议人员应当深入开展思想教育,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安全意识、法律意识和服务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行政复议人员也应端正指导思想,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通过加强思想教育,打牢“复议为民”的思想根基。

二是要加大培训力度,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在抓好思想教育的同时,行政复议机关应当通过健全和完善培训机制,加大培训力度。按照国家的相关要求,行政复议机关应当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进一步规范教育培训工作体系,使培训工作制度化、日常化、规范化。

三是要加强机构建设,充实人员力量。目前,各地区开展复议工作不很均衡,工作质量参差不齐,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机构弱,人员少。加强机构机构建设,充实人员力量,是复议工作良性发展的客观保障。各级行政复议机关应当从推动依法行政的高度出发,立足长远,真正把加强复议机构建设纳入政府工作议事日程,在保障在机构建设和人员力量建设上狠下功夫。

二、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是开展规范化工作建设的基础

没有良好的制度,就没有规范的工作。要做好行政复议工作,就应当将行政复议的各个环节都制定较为严密的制度,使行政复议工作的全过程都有章可循,依章办事。

一是应建立完善行政复议接待制度。在行政复议接待中工作人员与方方面面的来访人员打交道,是代表政府形象的一个“窗口”。接待人员应当注意对来访人员的研究,态度热情,语言规范,要少用感情色彩较浓的用语,避免给当事人以错误信息,产生不必要的争议。要加强对接待工作的记录,确保不激化和外推矛盾,力争创造和谐气氛。

二是实行案件审理合议制。建立行政复议案件审理合议制,是保障案件质量的重要制度。复议案件受理后,应当成立案件合议组,指定一人主审,其他人员辅助,明确各自的责任,共同负责审理。建立这个制度,通过发挥集体智慧,可以尽量减少和避免失误,增强复议案件的公正审理。

三是复杂案件应当建立听证制度。案情重大、情况较复杂的复议案件往往是复议工作中的难点,经办人要投入大量精力来办理,如果只进行书面审理,效果有时不是很理想。通过建立复议案件听证制度,听取申请人和被申请人的意见,组织争议双方质证、辩论,向有关组织和人员查清事实,并将审理过程公之与众,就弥补了行政复议书面审理方式的不足,可以确保审理公平、公正、透明。

四是制定疑难案件专家咨询制度。复议工作中的经常容易出现一些把握不准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仅凭办案人员自己的力量,很难保证案件定性准确。建立专家咨询制度,吸取社会各界专家学者的力量,集思广益,将会使案件的审理更加公正、高效。

五是建立实施复议决定跟踪问效制度。行政复议决定的兑现,是行政复议能否取信于民的重要环节,体现了政府的权威。应此制定行政复议决定履行跟踪问效制度,要求当事人特别是被申请人——行政机关要及时履行行政复议决定,是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的要求。

六是建立文件档案管理制度。复议机构应当加强对文档实行分类管理制度,严格收发文登记制度,有条件的要建立专人、专柜、专室的建设,以便工作研究和查找,保障工作开展的连续性。

随着工作形势发展,还可以试行行政复议错案追究制度、按时结案归档制度、复议权力义务风险告知制度等等一系列制度,以丰富复议工作制度体系。

人事工作合理化建议篇4

第一条根据国务院《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励条例》和国家经委《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励条例实施细则》,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合理化建议,是指有关改进和完善企业、事业单位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方面的办法和措施;所称的技术改进,是指对机器设备、工具、工艺技术等方面所作的改进和革新。

第三条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的内容是:

(一)工业产品质量和工程质量的提高,产品结构的改进,生物品种的改良和发展,新产品的开发;

(二)更有效地利用和节约能源、原材料,以及利用自然条件;

(三)生产工艺和试验、检验方法,劳动保护、环境保护、安全技术,医疗、卫生技术,物资运输、储藏、养护技术以及设计、统计、计算技术等方面的改进;

(四)工具、设备、仪器、装置的改进;

(五)科技成果的推广,引进技术、进口设备的消化吸收和革新。

第四条在企业、事业管理的组织、制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提出带有改进、创新因素的方法和措施,经实施后对提高企业素质、管理效能、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有明显的作用和成效的,也可作为合理化建议给予奖励。

前款所称的企业、事业管理,还包括质量、标准、计划、物资、设备、财务、销售、人事、信息等方面的管理。

第五条可作为合理化建议给予奖励的企业、事业管理方面的内容是:

(一)在管理理论、管理技术上有创见,对提高生产经营管理、科研、教学、设计水平,提高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有指导作用;

(二)在管理组织、制度、机构等方面提出改革办法或改进方案,对提高工作效率和企业、事业单位的应变能力或服务能力有显著效果;

(三)应用国内外现代化管理技术和手段,取得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第二章评审条件

第六条按本办法给予奖励的合理化建议或技术改进项目,应同时具有进步性、可行性和效益性。

进步性,是指建议者所提的方案、措施相对于本单位(或本系统)原有事物有所改进、完善和提高。

可行性,是指方案、措施在实践中可以实施。只指出问题、现象或仅提出建议、设想的名称而无解决问题具体办法的,不能视为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

效益性,是指方案、措施实施后可以带来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第七条在岗位责任制范围内提出的建议,具有改进、革新因素并能取得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可视同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

学习、借鉴国内外已有的先进技术、经验、成果,首次应用于采纳单位的,也视为改进、革新因素。

第八条在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中,对加速进口设备、原料、材料、元器件、零部件、配套件等的国产化有改进性方法、措施或革新方案、设计的,可视为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但实施涉外技术合同已有明确规定的事项,不能视为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

第九条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项目在提出者所在单位不能采纳时,可向外单位提出。采纳单位对提出者应视同本单位人员。

第三章奖金评定标准

第十条职工(集体或个人)提出的合理化建议或者进行的技术改进,应经过企业、事业单位的实施,并取得节约或创造价值的实际成效,方能获得奖励。

第十一条对被采用的、可以直接计算经济效益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项目,奖励分为五个等级:(表略)

第十二条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的年节约或创造的价值,指扣除实施费用后的净增价值。其计算方法是自采用之日(应理解为实施后见经济效益之日)起,按十二个月计算,可以跨年度。实施费用的分摊办法,由采纳单位自定一次分摊或逐年分摊。

第十三条节约价值计算方法是:

(一)工时节约价值=(原定额工时-改进后定额工时)×计算期前一年平均工时费用×计算期实际产量-工艺改革费用

(二)原料、燃料、材料、动力、工具等节约价值=(原实际平均先进单位消耗定额-改进后实际单位消耗)×该物资单价×计算期的实际产量-工艺改革费用

(三)减少废品节约价值=成品或半成品单件价值×(改进前六个月的平均废品率-改进后六个月的平均废品率)×计算期计划产量-工艺改革费用

(四)工程设计节约价值=(单项工程的审定预算-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实施后的单项工程决算)×相同设计的单项工程施工项数-施工工艺改革等实施费用

前款各项中所称的工艺改革费用,是实施费用的组成部分,包括为改革工艺所支付的一切费用及工艺改革后需增加的费用支出。工艺改革费用中属于添置固定资产的,按其折旧年限平均分摊,其他一次分摊或逐年分摊。

本条第一款(二)项中所称的物资单价,是指计算期内的国家牌价。没有国家牌价的物资,按实际价计算。如系替代材料,其单价应为替代前、后材料的单价差。

第十四条新工艺创经济价值计算方法是:

创经济价值=(老工艺产品或半成品等的平均先进单位成本-新工艺产品或半成品等的单位成本)×计算期的实际产量

前款中所称的新工艺产品的成本指工厂成本,新工艺半成品的成本指工厂内部核算成本,均包括工艺改革费用。

第十五条新产品、新花色创经济价值计算方法是:

创经济价值=(计算期为十二个月的平均销售单价-单位产品平均工厂成本-单位产品平均销售费用-单位产品税金)×计算期实际销售量

前款中所称的单位产品税金为销售单价×税率。享受减免税待遇的新产品,在计算时仍按原规定计算税金。

第十六条技术服务等其他方面创经济价值,由各行业根据具体情况自定计算方法。

第十七条对被采用的、不能直接计算经济效益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项目,如有关管理、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环境保护等,应根据其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应用范围、进步水平,用评分方法决定奖励等级。

第十八条有关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应用范围、进步水平的评分标准是:

(一)解决问题重要性

解决重大问题35分

解决重要问题25分

解决较重要问题15分

解决一般问题5分

(二)应用范围

应用于全单位20分

应用于中层单位15分

应用于基层单位10分

应用于个别岗位5分

(三)进步水平

全国范围内进步40分

全市范围内进步30分

局或区、县范围内进步20分

本单位内进步10分

第十九条对被采用的、不能直接计算经济效益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项目,在按本办法第十八条所列标准计算出解决问题重要性、应用范围、进步水平三个单项分数的总和后,再按如下对应标准决定奖励等级:

奖励等级总分数

一85~95

二70~84

三55~69

四40~54

五25~39

各奖励等级的奖金额与本办法第十一条的规定相对应。

第二十条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项目实施前,实施单位的工时、原材料、燃料消耗指标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按实施后取得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对照本办法第十一条的规定,一等奖以下的均提高一个等级给予奖励。

第二十一条移植、推广国内已经应用的科技成果,在本单位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取得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对照本办法第十一条的规定,降低一个等级给予奖励;属于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的第五等级的,可按该等级奖金额的百分之五十发给。

第二十二条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项目经评审确定作为技术储备的,采纳单位应在本办法第十一条中第五等级的限额内酌情给予奖励。

作为技术储备的项目如以后投入实际应用,应当按照应用后的经济效益大小,评定相应的奖励等级。实际应用后发放奖金时,应当剔除已经先行发给的奖金额。

第二十三条必须实施若干年后才能一次性见效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项目(如建筑工程等),可预先估算其节约或创造价值的总额,除以实施年限,作为该项目的年节约或创造价值。

第四章奖励办法

第二十四条奖金应及时发给,必须实施十二个月后才能实际累计出年节约或创造价值的项目,应从实际累计出年节约或创造价值之日起的六个月内发给奖金;可以预先计算出年节约或创造价值的项目,应从决定采纳之日起六个月内发给奖金;必须实施若干年后才能一次性见效的项目,应从估算出年节约或创造价值之日起六个月内发给奖金的三分之一,待全部节约或创造价值实现后,补发差额部分。

第二十五条个人提出或完成的项目,奖金全部发给本人。如本人已调离采纳单位的,采纳单位应负责将奖金、奖状转发本人。

集体提出或完成的项目,应按贡献大小合理分配奖金,主要提出者和主要实施者的奖金不应少于奖金总额的百分之六十。

第二十六条企业、事业单位中相当于党委书记(或总支、支部书记)、厂长、经理、院长(所长)、工会主席等领导人员提出或参加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项目,其奖励等级的评定和奖励办法应报送上级部门核准。

第二十七条对提高工效和降低物质消耗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项目,原工时和物资消耗定额可给予六个月至一年的保留期,在保留期内,应继续发给超产奖和节约奖。

在特殊情况下,采纳单位可以自主决定延长或缩短保留期。

第二十八条获奖项目不得重复得奖。一个合理化建议或技术改进项目符合两个或两个以上奖励条例的评审条件时,应当按照奖金额较高的条例给予奖励;一个合理化建议或技术改进项目经再次评审提高了奖励等级,再次发放奖金时只补发差额部分。

内容相同的合理化建议,以在本办法第三十三条中规定的登记表上登记的日期为准,奖励领先递交者。

第二十九条奖金由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项目的采纳单位支付。企业单位支付的奖金不纳入工资总额,在生产成本费用中列支;事业单位支付的奖金,单位有收入的在收入提成中列支,单位没有收入的在事业费中列支。

企业、事业单位在列支奖励费用时,可以适当提取评审活动经费。

第三十条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的提出者获得奖励后,其获奖事迹记入本人档案,可作为评选先进、考核晋级、评定职称、聘任职务等的依据之一。

第五章评审机构与程序

第三十一条企业、事业单位可以建立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评审委员会或评审小组,由总工程师(或生产技术副厂长)、工会主席以及生产、科技、财务、劳动工资、质量监督、企业管理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参加。

第三十二条在评审委员会或评审小组之下可以设立或指定相应的工作机构或专管人员,负责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项目的征集、登记、整理、传递、存档等日常工作。

评审委员会或评审小组每年须向职工代表大会或监事会报告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项目的采纳、实施、奖励等情况,回答代表或监事提出的问题,接受职工代表大会或监事会的监督、检查。

第三十三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项目应当填写《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项目登记表》,必要时应附有图纸、数据、资料等。

评审委员会或评审小组对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项目应及时进行评审,决定是否应当采纳,并给提出者明确的答复。答复期限为,一般项目不超过一个月,重大项目不超过三个月。

第三十四条采纳单位关于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励的评审工作,首先应由有关业务部门(包括本办法第三十二条第一款所说的工作机构或专管人员)进行,对年节约或创造价值进行计算,或按本办法第十八条、第十九条的规定进行评分。然后由评审委员会或评审小组进行评审,决定奖励等级和奖金额。

在按前款规定决定奖励等级和奖金额以前,年节约或创造价值的计算结果还须由采纳单位的财务部门进行审核。

第三十五条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项目的奖励等级由采纳单位自行审批。其中属一等奖、二等奖的应报上级部门备案。

第三十六条经采纳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项目,采纳单位应及时列入实施计划,积极创造条件,并在资金、材料、人力、工时等方面给予支持。

第三十七条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项目不构成固定资产的实施费用,企业单位计入生产成本(商业企业计入流通费用),事业单位在事业费中列支;构成固定资产的实施费用,企业单位在更新改造基金中列支,事业单位在事业发展基金中列支。

第三十八条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项目在实施中经过试验并鉴定成功后,应将有关技术资料归档保存。

对已经采用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项目,必须加强管理,有关设备由设备、动力部门负责维护,未经原审批单位同意,不得擅自拆除。

第三十九条对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较高而本单位无法实施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项目,应报上级部门研究处理。

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项目及其成果可以通过技术市场进行转让。转让办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合同法》及本市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章附则

第四十条个人依照本办法获得的奖金,暂免交纳个人所得税。

第四十一条本市各有关部门可根据本办法,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人事工作合理化建议篇5

会议共五项议题:

(一)听取和审议区人民政府《关于2015年本级预算进行调整的报告》;

(二)听取和审议区人民政府《关于扶贫开发工作情况的报告》;

(三)听取和审议区人民法院《关于立案工作情况的报告》。

现将以上三项议题审议和表决情况纪要如下:

一、听取和审议区人民政府《关于2015年本级预算进行调整的报告》

经表决,常委会组成人员决定同意这个预算调整报告。

二、听取和审议区人民政府《关于扶贫开发工作情况的报告》

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近年来区人民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和市委“5421”发展定位,坚持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实现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的重要任务,创新思路,完善机制,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工作。同时也存在贫困村特色产业组织化程度低,扶贫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贫困农民贷款难等问题。常委会组成人员同意这个报告,经会议审议,对我区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增强造血功能,在产业扶贫增效上实现新突破。产业扶贫是增强造血功能,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要充分结合当地优势资源,按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倡导扶贫开发村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建立“精准扶贫”长效工作机制,帮助贫困群众稳定增加收入。

二、突出转移就业,在加强培训教育上实现新突破。加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贫困群众就业、创业能力。要结合当地产业开发和创业需要,科学设置培训内容,结合市场需求进行“订单式”培训,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不断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三、充分挖掘资源,在社会扶贫上形成新合力。要充分挖掘各种帮扶资源,积极引导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扶贫帮扶活动。区扶贫办要继续加强与上级相关部门的联系,积极争取项目扶持,争取更多的扶贫开发资金。要加强各类扶贫资金的使用监管,切实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全力构建社保扶贫、产业扶贫、金融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五大扶贫”格局,形成扶贫开发强大合力。

三、听取和审议区人民法院《关于立案工作情况的报告》

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区人民法院深入贯彻“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工作方针,以维护稳定、促进社会治理法治化、营造和谐氛围为目标,坚持依法受理案件,规范审判流程管理,优化司法便民服务,妥善化解涉诉纠纷,切实保障当事人合理诉权,为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存在人员少、力量薄弱,网络建设跟进不足,立案工作能力有待提高,工作机制有待创新等问题。常委会组成人员同意这个报告,经会议审议,对区人民法院立案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立案工作管理。要依照立案工作规定,规范立案程序,加强流程管理,确保受理、登记、移送等各个环节合法有据。对符合立案条件的案件,应及时受理,依法保障当事人的诉权;对不符合法定受理条件的案件,要耐心释法明理,并指导其通过正当渠道行使权利。

二、进一步加强立案调解工作。要紧密结合审判工作实际,立足化解矛盾,做到审查、送达、诉前调解有机结合,不断加大立案调解工作力度,提高办案效率。要进一步创新和>文秘站:行政调解的联动机制,及时消除矛盾和化解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进一步完善便民利民措施。要从制度建设、设施保障、管理服务等方面入手,在推进立案窗口规范化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接访、咨询、诉讼指导、风险提示、司法救助等措施,在便民利民服务上营造和谐的立案环境。

四、进一步加强立案队伍建设。要进一步加强立案队伍作风建设,强化司法为民理念,增强群众观念和服务意识。进一步加强业务建设,不断提升立案队伍业务水平和司法能力,积极发挥立案工作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职能作用。

人事工作合理化建议篇6

一、指导思想和组织原则

(一)指导思想:为认真贯彻落实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对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坚持“预防为主、基层为主、调解为主”的原则,妥善处理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事业单位调解、乡镇街道调解、行业调解、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等多渠道、多层次的调解体系。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为促进我县经济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组织原则: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在司法行政部门指导下由劳动保障局牵头组织实施,按照新时期调解仲裁工作“鼓励和解、强化调解、完善仲裁、诉讼救济,最大限度通过非诉方式解决劳动人争议”的总体思路,加大矛盾排查化解力度,为促进和谐企业、和谐单位、和谐乡镇、和谐园区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形式和职责

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组建工作由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组成,办公室设在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负责全县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及时化解劳动争议,预防和解决劳动争议。

三、调解委员会的调解范围和对象

(一)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与劳动者之间,以及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之间,因确认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金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二)实施公务员法的机关与聘任制公务员之间、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与聘任工作人员之间因履行聘任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事业单位与工作人员之间因除名、辞退、辞职、离职等解除人事关系以及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

(四)社会团体与工作人员之间因除名、辞退、辞职、离职等解除人事关系以及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

(五)法律、法规规定由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处理的其他争议。

四、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工作程序

(一)发生劳动争议或相关事项,当事人可以申请调解:

(二)申请调解程序:当事人之间发生劳动人事争议,可以协商,达成和解协议。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当事人申请劳动争议调解可以书面申请,也可以口头申请。口头申请的,调解组织应当场记录申请人基本情况、申请调解的争议事项、理由和时间。

(三)举证原则: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

(四)受理调解程序:调解委员会收到当事人提交的调解申请书后,应及时予以审查,五日内作出受理或不予受理的决定。对于受理的调解申请,应调解处理;对于不予受理的调解申请,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不予受理,并说明理由。

(五)调解处理程序:调解委员会对已受理的调解申请,交由调解员负责主持调解。调解员应当充分听取双方当事人对事实和理由的陈述,耐心疏导,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规定,在十五日内调解结案。调解期间,当事人一方申请变更调解诉求、撤销调解诉求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调解的,从中断时起,调解期间重新计算。调解员在调解活动中,应制作笔录,经调解达成协议的,应记录在案并制作调解协议书。调解协议书一式三份(基层调解组织一份、当事人双方各一份),由双方当事人签名或盖章,经调解员签名并加盖调解组织印章后生效,对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当事人应当履行。自基层调解组织收到调解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未达成调解协议的,当事人可依法申请仲裁。 【1】

(六)未经调解案件处理程序:仲裁委员会对未经调解组织调解的案件,可以向当事人提出调解建议,引导其通过基层调解组织进行调解,就近就地解决争议。对当事人双方提出的确认和解协议的申请,调解组织应及时受理,对合法的和解协议,可以出具调解协议书。如双方当事人提出申请,经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审核,履行必要法律程序,可依法制作仲裁调解书。

(七)群体性、突发性争议调解处理程序:一方在十人以上的争议,或者因履行集体合同发生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应快速立案,快速审理,迅速调解。对于发生争议的劳动者一方在十人以上,并有共同请求的,劳动者可推举3-5名代表参加调解活动;对于有重大影响的集体劳动争议和突发性争议案件,调解委员会在积极调解稳控的同时,要第一时间报告上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及相关部门。

(八)经调解不成转入劳动争议仲裁程序:经调解委员会调解后未达成调解协议的,调解组织应向当事人出具调解建议书,当事人持调解建议书60日内向管辖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的,调解组织应将案件移送至有管辖权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五、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成员的组成及规定

(一)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名称可统一为劳动人争议调解委员会。

调解委员会要有专职化的调解工作人员、专门的工作场所和工作经费。

(二)调解委员会可以根据调解工作需要,配备兼职人员从事调解工作,还可根据工作需要,从单位内或单位外聘任调解人员。

(三)调解委员会调解人员应选任公道正派、联系群众、热心调解工作,具有一定法律知识、政策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成年公民担任。

(四)牵头单位负责对设立的调解组织的组成人员进行岗前培训。

六、加大宣传力度,共同推进调解委会工作的开展

劳动争议调解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具有从属性、对抗性的特点。劳动社会保障局、司法行政部门等各部门要加强协作,互相配合,加大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共同推进基层调解组织工作的顺利开展。

人事工作合理化建议篇7

全县23个乡镇,347个行政村,农业人口143.6万人,申报项目446个,审批项目446个。其中:农田水利156个、道路修建244个、植树造林25个、安全饮水2个、环卫设施8个其它5个。

二、取得的成绩

全县347个行政村,按照县要求及时召开了乡镇党政联席会议和村干部会,传达县有关会议精神,学习有关的政策和要求,并利用各种形式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按程序科学规范地完成规划、审批、实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

1、完成任务

全县审批的446个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全面完工。

2、宣传到位

利用农村庙会、广播电视、标语口号、横匾条幅、文艺宣传、报刊简报,明白纸、小杂志等多渠道进行宣传,尤其是制作一事一议专题片,在电视台播出;通过短信平台向全县部分人民发送介绍一事一议内容;在电视台打滚动字幕宣传一事一议政策。达到家户喻晓。

3、资金到位

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项目共落实资金8263.8万元。其中:中央、省及县配套资金5098万元,村民自筹资金1776万元,社会捐助180万元,整合其它支农资金1680.8万元。

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项目管护资金69.19万元已拨到项目管护的主体。

3、质量合格

每个项目从工前、在建、峻工的每环节都有“一事一议建设工程监督小组”监督把关,从而使每个项目工程都能达到质量要求,使群众满意、放心。

4、建后有人管

项目工程完工后通过移交、签订合同、落实管护主体和管护资金,全每个工程项目在峻工后都有单位或个人管理,真正做到一事一议项目工程有人建有人管。

5、资料管理规范

采取规范化管理模式进行管理,统一模式、集中审核、找差补缺,做到一事一册。

三、主要措施

一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加强对全县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领导,我县成立了村级奖补工作领导小组,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分管农业副县长任组长,县纪委、县政办、财政局、农委等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分管农业副县长任主任,财政局长、农委主任任副主任,办公室设在县财政局,并从县综改办、财政局、农委等单位抽调人员专司其责,负责办公室日常业务工作。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重心在县,基础在乡镇和村。要求各乡镇、县政府有关部门在县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下,密切配合,分工协作,狠抓落实。县综改办积极做好牵头协调工作,加强日常管理和监督检查;财政部门负责财政奖补政策的制定,奖补资金的分配、管理和监督,指导乡镇开展财政奖补工作;农业部门加强对村民议事程序和农民负担的监督,对村民一事一议过程进行全程监督;水利、交通、林业、环保等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做好一事一议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和技术指导等工作,确保一事一议项目建设符合规划要求,保障工程质量;审计、监察部门大力加强对项目的审计和监督,确保项目资金的安全和质量安全。乡镇人民政府加强村级基层组织建设,选好配强领导班子,加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等制度建设,做好具体组织协调工作。村“两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积极组织和发动农民开展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定项目规划,具体组织实施。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相关部门互相配合的工作机制,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落实责任。二是把握政策,规范操作。从七个方面做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1、明确奖补范围,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开展工作。2、健全投入机制,形成政府奖补、社会捐赠、乡镇自筹和农民筹资筹劳相结合的公益事业建设投入新机制。3、统筹项目规划,结合当地公益事业发展现状,重点围绕村内道路、小型水利、村容村貌整治等方面确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4、坚持民主议事,尊重农民意愿,村民民主决策,自愿出资出劳,由农民自己决定议事项目。5、规范奖补程序,严格执行项目申报审批程序,合理确定奖补标准,及时兑现奖补政策。6、强化制度监管,建立健全奖补资金管理和公示制度,实行阳光操作,及时公开财政奖补项目的审批和资金的使用情况,接受社会监督。7、做到建管结合,建立村内公益设施的管护机制,确保发挥应有的作用。三是制发文件、明确任务。自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以来,已下发了《利辛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抓紧作好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利政办〔2011〕20号),《利辛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村级公益设施管护的意见》(利政办〔2011〕67号),《利辛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利辛县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考评办法的通知》(利政办[2011]44号)等文件,规定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基本原则、操作程序、方法步骤以及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等,明确了工作任务和责任。与此同时,结合村干部培训等,给村干部进行专题讲课,重点介绍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的有关政策、操作程序、资金管理等,努力提高村干部的管理意识和操作技能,全面掌握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程序、方法和有关政策的规定,使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合法、有序、规范进行。目前,我们已经举办2期培训,培训村干部165人次。四是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直接关系着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我县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广泛深入宣传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重要意义,引导社会各界关注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积极捐资捐物支持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印刷了《村级公益事业政策问答》1000余册下发到各乡镇、村,同时组织人员深入到村、组、农户宣传,确保财政奖补政策家喻户晓。五是强化督查,严明纪律。县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专门督查组,在11月5—10日对各乡镇及村级一事一议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督查,对工作开展不力,程序不规范、成效不明显的乡镇和村,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了批评,提出了整改意见。各乡镇也都加强了对村级一事一议工作的日常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与县综改办纠正、以便妥善解决。

四、存在问题

(一)工作进展不平衡,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乡镇间、工程间的进度不一。

(二)资金筹集进度迟缓。由于我县典型的人口大县,也是劳务输出大县,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加上工作任务重、时间紧,使村民的筹资筹劳工作进行有一定难度。

(三)是大部分乡镇干部群众都对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的有关政策、操作程序、资金管理等有所了解,有所认识,但由于一事一议财政资金是“高压线”,易出问题,加上政策性强,个别干部认识不到位,工作没有热情,不能给予充分的重视,造成工作进展缓慢。

(四)一事一议工作具办人员电脑操作能力不一。

四、2012年的规划

一是建好项目库。建立好2012-2013年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工程的项目库。

二是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广泛宣传,搞好培训。

人事工作合理化建议篇8

1新的领导架构下常委职能定位的明显变化

去年6月份我区顺利召开了第二次党代表大会,按照换届工作要求,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区委常委。新的区委常委会中,书记1名,副书记2名,其余8名常委分别是党群口负责人、政府副职、基层主要领导。换届后,由于区委领导架构由原来的“书记办公会—常委会—全委会”转变为“常委会—全委会—党代会”,赋予了常委会新的职能,成为了区委工作日常事务的管理和决策机构,使常委成为常委会的直接决策者和具体执行者,常委的工作角色、工作职能等呈现出新的定位和要求。

1、工作分工上由“协管”变为“主管”。换届前,常委的工作由副书记牵头分管,工作机制处于交叉运作和多层运作。换届后,专职副书记职数由4名减少为1名,其职责更多的侧重于统筹协调、检查督促和日常事务的处理;政府副职中的常委和纪委、政法委、组织部、宣传部、人武部等常委,更加凸显了主管多个部门的工作分工,由原来协助分管副书记开展工作变为直接分管几个条线的工作。原“书记-副书记-常委”三级架构向''''书记-副书记或常委''''两级架构运作机制的新转变,减少了领导层级,减少了常委对副书记的依赖性,增强了常委站位全局、纵向沟通、横向协调的履职要求,将常委真正推到了区委核心领导的前台。

2、工作决策上由“副将”变为“主将”。换届前,书记、副书记职数接近常委会成员的半数,书记办公会是区委日常工作的管理机构,成为区委工作事实上的决策层。换届后,副书记职数由5人减为2人,书记办公会的议事范围由8个方面减少为5个方面,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制后,常委会的议事范围扩大了,决策事项由10个方面增至13个方面,增强了常委参与决策的职责,常委会成员在重大事项的平等决策权,有效地改变了以往书记办公会事实上主导常委会的状况。党内民主的扩大和集体领导的强化,要求常委站在集体领导的高度,正确行使和科学运用决策权,更需具备对区域各方面的重大事项进行科学、民主决策的能力,常委职责凸显出由重在履行表决权向承担常委决策责任的转变。

3、工作运作上由“配角”变为“主角”。换届前,各常委分管工作需要决策的重大事项,先向分管副书记提出,由副书记提交书记办公会讨论决定是否上常委会议决,实际上是工作的配角。换届后,各常委直接对常委会负责,在充分调研、科学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提出意见和建议,向专职副书记报告列为议题,直接提交常委会研究讨论和决定。工作运作上的变化,使各常委成为常委会议题的发起者,扩大了常委会民主决策的空间,提高了决策时效,增强了常委把握工作的主动权。方案建议主体与决策执行主体的一致性,使常委对负责或分管的工作更加凸显出驾驭全局、把握方向、推进实施、检查指导的主角职能。

2建立常委分工负责运作机制的基本原则

地方党委要真正达到核心领导、统揽全局,常委分工负责制的新架构就必须有高效议事、科学决策、规范管理的运行机制作保障,让常委分工负责制真正体现出集体领导、充分负责、高效运作。创新建立切实有效的常委分工负责的运行机制,需要体现以下几个原则:

1、政治核心、统揽全局原则。常委会按照责任划分,在全委会闭会期间行使全委会的职权,主持地方党委日常事务处理和重大事项的决策。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制,必须着眼进一步促进党内民主和集中的高度统一、权利和义务的科学统一,推进党的领导体制和机制的完善发展,强化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常委会作为区域全面发展的领导决策机构,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制,必须着眼于强化常委会集思广益、集谋汇智、集聚能量、集中精力的功能,在把好方向、抓好大事、谋好思路等方面统揽全局,在政治、思想、组织、作风、制度上充分发挥党委的核心领导。

2、科学分工、权责对等原则。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制,必须有效解决原领导体制中存在的党政分工交叉过多、职责不明的问题,按照现代信息管理、快捷高效运转的要求,常委分工必须着眼于工作职能覆盖全局、工作领域条块独立、工作任务均衡配置,进行科学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必须着眼于常委职责行使所必需的行政资源保障,坚持和促进常委责权、事权、财权的对等统一;在明确分工、强化责任的同时,充分授权,激发常委的内在动力和能动作用,着力提升常委的学习力、执行力、创新力和驾驭力,促进常委分工负责更高效地服务于党委集体领导,整体提升党委的领导水平。

3、效能优先、监督励政原则。效能优先是实施常委分工负责制的重要目标,常委分工负责制的运作过程,是各常委把握全局、科学决策的履职过程,是政令畅通、高效运行的尽责过程,必须着眼于党委执政能力的提高,着眼于执政效能的增强,使党委的决策适应时展的需求,符合区域发展的规律。监督考核是促进工作的有效手段,每个常委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自觉接受党内、法律、社会舆论、人民群众等多方面的监督和检验,把工作置于有效的监督机制之下,强化常委的作为意识,自觉做到勤政廉政,不辱使命。

3建立和深化常委分工负责制运行机制的建议

常委会集体领导作用的发挥,关键在于常委分工负责制的运行落实,关键需要有健全的运作机制作支撑,有规范的工作机制作保障,因此,必须在常委会议事决策、议题管理,常委的科学分工、执行保障和监督管理等方面,创新建立和完善与之相适应的系统配套的工作运行机制。

1、建立新的议事决策机制。党委的日常事务管理和议事决策是常委会的主要职能,可将书记办公会改为书记碰头会,并建立常委会新的议事决策机制,修改完善议事规则,明确议事范围、议事方式、议事程序及议事要求,确保常委履职有章可循、有制可依。一是界定议事范畴。常委会作为日常工作的议事决策主体,负责党委日常具体事务的决策和常规工作的把握,如对需提交全委会做出决定的,事关地方发展的重大决策、重要工作部署、重大项目安排、大额度资金使用、重要人事编制、重要干部任免和奖惩等问题,召开常委会进行研究讨论。二是规定会议召开时间。地方党委根据工作的运作方式和周期,因地制宜地明确常委会议召开的期限,原则上可每月月底召开一次,主要用于区委重大事项的议事决策,遇重要情况、突发事件或紧急状态可随时召开。可确定每周一为常委会工作日,主要用于召开部分常委工作碰头会、议事研讨会或安排其他常委集体活动等。三是规范议事决策方式。常委会表决可根据讨论事项的不同内容,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采取举手表决、票决或其他方式进行。会议决定多个事项的,需逐项表决。尤其是推荐、提名干部和决定干部任免、奖惩等事项,应逐个表决或票决。

2、建立新的议题管理机制。常委分工负责其目的在于促进常委集体领导作用更好地发挥,因此必须健全和完善常委会议题管理制度,对议题的前期准备、建议的提出、方案的沟通进行分步规范的操作,强化常委会议事过程的程序化、规范化和决策的民主科学。一是建立议题调研论证制度。对提交常委会讨论决策的议题,常委在上会前期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分析论证,拿出可比方案,特别是对事关全局、涉及干部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要在一定范围内广泛征求相关方面的意见,确保建议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二是明确常委会议题管理规定。可建立常委会议题管理的办法,对常委会议题管理的指导原则、责任主体、主要内容、前期准备、审议程序、执行反馈等各个方面,予以细化明确和规范。常委会的议题由常委会成员提出,由专职副书记或党委办公室具体负责议题流程的协调操作,由书记(或政府主要负责人)确定,也可由上级党组织确定。三是推行议题提前酝酿制。根据常委会召开的时间要求和确定的议题,提出议题的常委提前一周将涉及议题的相关材料提供给党委办公室,由党委办公室送交各常委,以便各常委有充足的时间对议题方案进行思考酝酿和沟通交流。

3、建立新的科学分工机制。科学的常委工作分工,是常委分工负责制有效落实的基础和前提,必须坚持党要管党原则,要在对常委会的职责进行科学界定的基础上,实行常委分工全覆盖,扩大党政交叉任职,将常委会职责分解到每名常委,规范常委职责,明确管理范畴,形成领导管理一致、权责对等均衡、运行便捷高效的常委分工负责机制。一是坚持党政任职交叉、分工不交叉的原则。如党委专职副书记突出党委日常事务的处理、四套班子的协调沟通、党委全局性工作的检查督促等,受书记委托负责一些全局性的工作,分管党委工作的目标制订、执行、督查、考核等综合管理,与其他常委分工不交叉;再如政府副职常委不仅按照政府工作分工管理行政事务,还要负责分管工作部门的党群全面工作。政府非常委副职的分工,在党委常委分工的基础上,可以与常委交叉,分管部门的行政工作。二是坚持领域内相近工作统合、分管工作条块独立的原则。对党委或政府领域内的工作,可进行相近工作的统合,实行条线垂直、块状划分分管,可按照常委、纪委书记负责纪律检查、政府监察工作的模式,进一步促进党委工作与行政工作的一体融合。如常委、组织部长可负责组织、人事、人才、培训等工作。三是建立常委管理镇街党(工)委、部门领导班子责任制。在常委负责和分管部门全面工作的同时,常委应增加承担党委管理下级党(工)委和领导班子的职能。每名常委可分工管理镇街党(工)委,对没有政府副职常委分管的政府组成部门,可安排其他常委分管多个部门的领导班子,常委负有领导和指导分管部门的党建工作、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建设的职责,并负有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评价权,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调整、选拔、任用等重大事项有主要建议权。同时,常委还负责分管镇街需要提交常委会研讨决定事项的素材收集、方案完善和议题的提出,负责执行落实常委会决议。

4、建立新的执行保障机制。地方党委工作的统筹运作必需有充足的人权、事权、财权等相应保障资源,常委分工负责制的有效落实必须坚持责、权、利的有机统一,因此必须建立常委职责履行的保障机制,确保党委工作高效运转,促进常委最大程度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一方面建立常委工作基金。根据常委的职能需求,建立常委工作“特别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由党委办公室具体负责工作经费的管理,主要用于常委事关全局的调研、考察等相关工作,保障常委充分履职。另一方面健全常委工作办事机构。面对常委分工负责运行机制的进一步规范实施,党委办公室的服务对象由书记扩大到了全体常委,工作职能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和扩大,必须重新定位其工作职能。在原有职能的基础上,强化党委全局工作的综合协调和服务职能,改原以条为主为以块为主的运作模式,建议对党委办公室的机构进行改革,建立综合全局工作的协调机构,负责党委工作目标的督查考核,建立常委工作服务机构,为全体常委工作提供服务。

人事工作合理化建议篇9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以党的十七大和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村民积极自愿筹资筹劳为基础,以政府奖补资金为引导,以充分发挥基层民主作用为动力,以改善和提高农村生活坏境和生活水平为目的,逐步建立“政府资助、农民参与、社会支持”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新机制。

基本原则:一是村民自愿,民主决策,筹补结合。对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需要纳入筹资筹劳的项目,需在全体村民充分讨论协商的基础上,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审议和表决,有半数以上到会人员投票赞成并签字认可,并报区减负办批复后,才能形成筹资筹劳正式决议。以此为前提,区政府、各镇办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按照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公益事业项目的原则给予奖励补助,共同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二是量力而行,注重实效,上限控制。对村民决议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筹资筹劳议事项目,要坚持量力而行,注重实效。“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必须考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及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和地方财政的承受能力,各相关部门和镇办要加大规划指导力度,重点支持农民需求最迫切、反映最强烈、利益最直接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项目,适当向贫困村倾斜,提高项目效用,防止盲目攀比。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对象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决定,筹资出劳数额不得超出国家规定的上限标准,向农民筹工一律不许强行以资代劳,且项目不得跨村或在其他镇办实施。三是规模适当,预算精准,不留缺口。对村级公益事业实施的项目,各相关部门、镇办要根据村情及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要求,既要满足发展要求、同时又要根据项目规模和财力组织实施。要做到预算精确,有多大力办多大事,决不能因为搞公益事业产生新的债务,给群众留下新的包袱。四是广泛宣传,阳光操作,强化监督。村级公益事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一定要让群众知晓并全程参与监督,既要让群众自愿参与、又要让群众热情支持,决不能强迫命令包办代替。五是加强管理,规范操作。要建立健全各项制度,确保议事和审批过程、奖补项目的申报、资金和劳务的使用管理透明、公开,实现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

二、奖补范围及标准

(一)奖补范围:具体包括(1)村内道路硬化,包括行政村到自然村或居民点之间的道路。(2)村内小型水利,包括支渠以下的斗渠、毛渠、堰塘、桥涵、机电井、小型提灌或排灌站等修建。(3)村内人畜饮用水工程,包括集中供水设施的购建、管道的铺设。(4)需要村民筹资的电力设施,包括村内街道照明设施的修建。(5)村内公共环卫设施,包括村内垃圾存放、公共厕所、果皮箱的购建。(6)村内公共绿化,包括村内主要街道两侧、公共绿地、公园绿地、公共闲散空地和村庄周围的绿化。(7)村民认为需要兴办的村内其他集体生产活动等公益事业。

跨村和村以上范围的公益事业建设项目投入应主要由各级政府分级负担,由现有投入渠道解决。农民房前屋后的修路、建厕、打井、植树等投资投劳应由村民自己负责。超过省政府规定的筹资筹劳限额标准及举债兴办的村内公益事业项目,不得列入财政奖补范围。

各镇办要积极推进支农资金整合,“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可在村内及要求农民筹资筹劳的环节,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将支农资金和“一事一议”奖补资金捆绑使用,分级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

(二)奖补标准:按照《省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和《财政部对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中央财政奖补的通知》的要求,我区区级公益事业财政奖补政策是,年筹资筹劳总额不超过303元(筹资按年全区人均纯收入的2%计算,筹劳为每个劳动力承担劳务数量为10个工日,每个工日为20元,筹劳总额为200元)限额内,即财政奖补资金总量为村民筹资筹劳总额的三分之一,区上对“一事一议”筹资工作积极、项目资金使用合理、项目建设进度快的村,待项目验收合格后,再给一定比例的资金奖励,各类奖补资金与村民筹资一起专项用于村级“一事一议”项目建设,倡导社会各界捐赠、赞助、投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

(三)奖补兑现方式:“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可以货币或实物方式兑现,直接用于项目建设。以实物方式兑现,要由区或镇办按照政府采购的相关规定组织公开招标,统一采购,按标准补助到实施项目的村,招待费和运费不得用奖补资金列支。

三、奖补工作程序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程序坚持“先批后建、建补同行、自下而上、分级负担”的原则。

(一)项目建设申请。由拟开展“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村委会提出项目建设申请奖补的项目,镇办对村级申报奖补的项目要严格按照文件要求,根据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初审后上报,经区级农民负担监管部门和区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领导小组按职责复审。村民委员会在收到有关部门审批文件后,方可收缴筹资,组织筹劳,开展项目建设。

(二)奖补资金申请:“一事一议”建设项目财政奖补工作中,各镇办财政所分村设立“一事一议筹资专户”(以下简称村级专户),开展“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村民委员会在收缴村民筹资并足额交存镇办“村级专户”后,方可向区财政提出区级承担的奖补资金申请。

“一事一议”项目竣工后,由村级组织提出验收申请,区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会同有关部门组织验收,对验收合格的项目,出具验收报告,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村民委员会通过镇办向区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申请中、省、市承担的奖补资金,区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按照职责划分,对奖补项目筹资筹劳情况和项目进展情况进行审核,逐级上报省财政厅和农业厅审定。

(三)奖补资金的拨付。我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统一由区人民政府管理,区财政部门设立专户,专帐管理,列入对村级“一事一议”补助决算科目,确保专款专用。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拨付分两类:

一是区级财政承担奖补资金。对开展“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村委会,依规定渠道并缴足筹资款后,区财政在收到奖补资金申请后,直接将区级承担的奖补资金全额拨付到镇办财政所“村级专户”,由村委会向镇办提出资金申请,经镇办领导签字后,财政所方可予以资金拨付。

二是中、省、市承担的奖补资金。按照中、省、市要求,区财政实行集中支付和报账制,即“一事一议”建设项目竣工后,经镇办、村两级提出申请,经区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批准后,由区财政局通过专户拨付给项目筹资主体或垫资人。

四、奖补配套措施

(一)搞好规划,建立区级项目库。各镇办、村委会要结合本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科学制定“一事一议”项目规划,在奖补项目的选择上,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优先支持群众最需要、反映最强烈、利益最直接,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最大的项目,让农民群众看见实实在在的效果,让惠民政策的阳光照耀到更多的百姓,从而保证区、镇办、村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

(二)建立健全一事一议民主议事机制。各镇办要按照《省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的规定,遵循村民自愿、民主决策、量力而行、上限控制的原则,规范议事程序,坚持民主表决,正确引导农民出资出劳,实施过程和结果接受群众全程监督。不得超出规定范围向农民筹资筹劳,不得以行政命令下达筹资筹劳任务,不得强行以资代劳,防止“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变成加重农民负担的原由。对资金需求较大的议事项目,可以一次议事,按规定的筹资筹劳限额标准筹集两年的资金,但需全体村民同意,并报省级农民负担监管部门审核批准后方可实施,且两年不准再筹;对筹资有困难的允许以工抵资或以物折资,对筹劳有困难的,坚持农民自愿的前提下,允许以资代劳。

(三)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制度。一是实行一事一议项目建设情况公示制度。要全面公开“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实施办法、办事程序和服务承诺,由村民代表对“一事一议”建设项目进行全程监督和管理。已建成的财政奖补项目,村级要将筹资筹劳的数量、项目资金(实物)的安排使用等情况作为村委会财务公开的内容,及时向村民公布。二是建立档案管理制度。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会议记录、村民签字、筹资筹劳方案、项目奖补申请、竣工验收情况资料要一式五份,区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区村民负担监管部门、区财政部门、镇办和开展“一事一议”的村民委员会各留一份,实行档案化管理。三是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不准超出议事范围、违反民主议事程序开展筹资筹劳;不准举债建设议事项目;不准向村民下达筹资筹劳指标;不准强迫农民筹资筹劳建设政府“形象工程”,加重农民负担。对违规操作、截留挪用的行为,要责令纠正,追回奖补资金,并追究相关当事人的责任。

(四)建立村级公益事业设施管理和养护制度。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谁养护”的原则,对财政奖补形成的资产,归项目议事主体所有,成立相应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承担项目的日常管理养护责任。对现有的农村小型公益设施,可通过承包、租赁等形式进行市场化操作,提高项目的使用效率和养护水平,探索建立村级公益设施运行维护新机制。

人事工作合理化建议篇10

发动和组织职工群众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是企业开展群众性创新创效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广大群众发挥主人翁作用、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立足岗位推动企业发展振兴的具体体现。实践证明,一项好的建议往往能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要引导职工多提有价值的建议,并致力推动合理化建议实施规范化、科学化、常态化。笔者认为,合理化建议活动要突出重点,增强实效,需要体现“十性”。

其一,时代性。要坚持以人为本、以职工为主体,围绕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总体要求,着眼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和生产实际问题的解决,立足岗位解决实际技术和操作难题;突出激发职工创造活力,推进职工“岗位学习、岗位创新、岗位成才、岗位奉献”,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企业增效、职工增收、和谐共建、成果共享、企业和职工全面发展的目标。

其二,科学性。要注重把握合理化建议上作的内在规律,把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与推动经济发展、促进企业管理结合起来;与提升职工素质、建设高素质职工队伍结合起来,与推进群众性的技术攻关、革新、创造发明和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结合起来,与增强企业活力结合起来,与培育先进典型、发挥先进典型榜样、引领作用结合起来;在活动的组织方式上,要体现出上下联动、内外互动、合力推进的态势,充分发挥党政工团各部门在协同推进合理化建议工作中的作用。

其三,针对性。要提高合理化建议活动的针对性。一要抓重点,即抓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力戒不痛不痒。二要抓难点,即争议多、摩擦多、久拖未决的问题,力戒言之无物。三要抓热点,即领导和群众普遍关心亟待解决的问题,力戒无的放矢。要结合本部门、本岗位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开展。其内容包括:经营管理思路和方法的改进;管理工作流程、规程的改进;新产品开发、营销策略、市场开拓与模式;现有产品性能、结构、参数等的改进;技术革新、技术改进;产品质量、运行质量改进提高;原辅材料节约,降本增效措施等。

其四,创新性。这里说的创新性并不是刻意的标新立异,追求时髦,而是提出能揭示事物本质、反映事物发展方向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维,靠自己的洞察力和正确判断,站在宏观的高度分析微观的情况,用长远的发展眼光去分析现实问题,不要使今天的建议成为明天的“靶子”。

其五,可行性。只有把采纳建议的内部环境、外部环境搞清楚,把解决问题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企业权限了解透彻,才能保证建议切实可行,否则再好的建议也可能搁浅。要加强合理化建议活动实施的组织、协调与督导,主管科技的领导和一线技术骨干对合理化建议项目进行论证,过“筛子”,保证合理化推广资金的有效利用,成立若干个由领导干部、科技人员、工人参加的“三结合”,成立攻关组。各攻关组与企业相关职能部门签订攻关实施合同书,并认真执行合同书的各项规定。攻关实施结束后,由企业科技部门进行技术鉴定和项目验收。

其六,适时性。俗话说:“当其时一语千金,失其时一文不值。建议的时效性如何,是该建议能否被采纳的关键因素,超前和滞后都是没有作用的。提合理化建议也要做到与时俱进,要与当前的工艺环境条件、发展现状相适应,不能闭门造车,把落后的建议再提出来“当宝贝”,不要把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建议拿出来耗费人力物力财力。也不要把过于超前,当前条件不具备的建议来强行推动实施,从而提高建议的适时性,提高合理化建议实施的成功率和有效率。

其七,实效性。要从实际出发,注重合理化建议活动的三个导向,即需求导向,问题导向,项目导向。针对企业技术进步的需求、企业经济发展的关键、企业节能降耗上的难题,有的放矢地组织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提高合理化建议活动的实施率和经济效益。要着力提高合理化建议的参与率、采纳率、实施率和贡献率。合理化建议活动不能只讲形式,不讲内容和效果,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要以“小革新、小发明、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议”五小活动为载体,通过技术改造、设备治理和采用节能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等手段,着力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难点和突出问题,不断提高设备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从而提高合理化建议活动的实效性。

其八,多样性。要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多种形式引导、组织和鼓励广大职工参与合理化建议活动。如设立“合理化建议箱”,建立“合理化建议日”,召开“专题会议”等,广泛征集合理化建议,通过召开“论证会”提高合理化建议的“合理性”;举办“合理化建议竞赛和优秀成果会”、“疑难问题招标揭榜”、“产品创新创意竞赛”等,鼓励和引导职工参与合理化建议活动。

其九,广泛性。合理化建议活动不能成为少数人的活动,要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职工积极参与。要扩大合理化建议工作在不同所有制企业和不同行业中的覆盖面,实现三个延伸,即合理化建议活动领域要不断从国有企业向非公企业延伸;活动区域不断从以产业为主向地区延伸;活动行业不断从以制造业为主向现代服务业延伸,从生产环节向科研、管理、服务等方面拓展,进一步增强合理化建议活动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