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风险防治十篇

时间:2023-09-21 16:58:19

灾害风险防治

灾害风险防治篇1

[关键词]地质灾害 风险区划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F407.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9-341-1

0引言

我国的地质灾害的类型很多,发生的频率也很高,发生的范围广而且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就会造成重大损失。根据近几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每年因为地质灾害而伤亡的人数超过2000人,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百亿元。

1地质灾害的成因与特点

地质灾害的成因:地质灾害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的,它的成因与人类的生产活动息息相关,也有一部分地质灾害与自然的地质作用相关。总之,地质灾害的产生不但与地形地貌、气候特点有关,还与人类的工程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地质灾害的影响: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山体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导致这些地质灾害的因素有:一是当地的特殊地形和地貌;二是地层的岩石类型;三是地质构造的特点;四是地表水和降水的影响;五是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都会产生塌陷,地貌地形就是自然因素。一般情况下,地质条件、地貌类型及气候都会影响泥石流的发生。

2地质灾害的风险区划

易发性分区:易发性分区指的就是根据地质灾害的发生来进行分区。这种易发性分区是建立在对地质灾害的特征和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它的评价要考虑当地的地形地貌、岩石类型、降水状况和人类活动等。根据以上情况,易发性分区包括四个分区,即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和非易发区等四个区。

危险性分区:根据地质灾害的强度大小。从危险性对地质灾害分区:它的规模、发生的频率及密度、影响其发生的自然条件及地质条件、降水程度、人类的生产活动等。通过以上的影响因素从危险性的大小对地质灾害分为高危险区、中危险区、低危险区和无危险区等几个区域。

3地质灾害的预防措施

地质灾害的预防措施很多,例如工程措施、避让措施、生物措施和法律措施等,一般情况下根据当地的灾情来进行选择。一般灾情的预防主要以避让为主,工程措施加以辅助防治,同时检测灾情,最好一同采取生物措施及法律措施。

3.1斜坡地质的防治

抗滑措施:抗滑的措施主要由搭建抗滑桩及建立一个挡墙为主,这也是针对容易发生滑坡灾害而采取的预防措施。这也是一种常见的措施。此外,针对滑坡的易发区或者是高危区应该全面建立挡墙,这样对滑坡的预防是一种非常适用的措施。

排水措施:滑坡发生的最主要因素就是降水偏多,所以根据水多的原因,针对滑坡这种地质灾害,排水是非常有效的预防方法,排水法主要就是拦截和旁引的方法排除地表水及地下水,地下水要用减少空隙水压力为主,但是这种方法工程量大、程序复杂,要求有很高的排水技术。因此,一般的排水技术主要是研究排地表水;减重与加载:减重与加载的方法主要是用过力学的平衡的原理,对滑体进行改变。减重用于滑坡后部的牵引区域,注意考虑到滑坡区域的推力及滑动面的推力。加载的措施主要是用于滑坡前部,采用填方压脚的方式,这样会使抗滑能力大大提高。

3.2塌陷预防措施

加大预测的力度:对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如:山体的过度开采和经常期的自然风化剥蚀所形成的险境,采取相应的排险措施,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对地质灾害要注重全面培训:改变传统的易发区预防灾害的理念,由以前的发现灾情及时治理转变为预测灾情和防止灾情发生,采用评估、调查和收集等方法,根据“谁破坏,谁治理”的根本要求,对污染企业收取一定的地质环境破坏费;综合治理:综合治理就是对地质环境已经被破坏的区域进行综合治理,例如加固房屋、设立排水措施,对一部分易受影响的村庄恢复相应的植被等,最后规划和设计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的住宅、学校和医院。

3.3一些管理措施

加强对地质环境的管理: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大力建设地质灾害的管理机构,制定一些地质环境管理办法和预防地质灾害发生的法规,要因地制宜的制定不同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则;加大监督和管理:地质灾害不仅能够对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重大的影响,还会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由此开来,地质灾害的治理工作需要整个社会伸出援助之手,大家一起治理;增强抗灾意识:增强抗灾意识首先应该是领导起着带头作用,加强领导的抗灾减灾意识;其次还应该加强地质灾害易发区民众的抗灾意识,给民众及监测人员讲解一下地质灾害的预防知识;最后可以利用一些现代化的传媒手段,例如媒体、报刊、电视广播来宣传,大力普及抗灾减灾的知识来增强社会民众的抗灾意识。

4结语

地质灾害的发生因素有很多,它不仅仅与自然地质条件息息相关,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所以地质灾害的发生是可以预防的,我们应该严格控制不良的生产活动。在平日的工作中加强地质环境的监督管理力度,还要增强广大人民的减灾意识,确保在灾害发生之前尽快转移民众,最大限度的降低灾害损失,此外还要规范人类的生产活动,尤其是那些对地质环境产生严重破坏的生产活动,要按照国家的法定标准责令停止或者是关闭,这样可以大大的减少对地质灾害的破坏,尤其是地质灾害的易发区和高危区,从而在根本上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光代.我国铁路沿线的滑坡灾害及防治[A].见:国际滑坡与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

灾害风险防治篇2

一、活动时间

5月8日至5月14日(宣传周),5月12日(宣传日)。

二、活动内容

围绕“防范化解灾害风险,筑安全发展基础”开展宣传。主要包括:地质灾害知识、三防(防汛、防早、防风)知识,气象灾害知识、森林灾害知识、抗震知识、交通事故、火灾事故、家庭电、气、水事故、危险品事故及自然灾害灾后助等。规范灾害应急处置、应急预案编写、应急演练规程、应急避难场所设置,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三、组织领导

各社区、村要不断强化安全发展理念,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将做好风险源头管控和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治理作为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实。深入贯彻党的五中全会精神,精心实施防灾减灾救灾抗震“十四五“规划,深入学习宣传贯彻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教灾抗震等应急管理重要论述精神,突出“防范化解灾害风险,筑牢安全发展基础”主题,认真组织开展做好防灾减灾宣传工作,组织专门力量,广泛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整合资源,统筹力量,充分利用自媒体、微信群、公众号等资源切实做好宣传。

四、活动安排

各社区、村根据实际实施宣传,围绕主题开展创新的防灾减灾抗震宣传活动形式。

1.主题:“防范化解灾害风险,筑牢安全发展基础”。

2.时间:5月8日至5月14日(宣传周)

3.内容:各社区、村要结合各自特点,在防灾减灾宣传周期间,面向社会公众普及洪涝、台风、地震风、地质、森林草原火灾、生物、生态环境等各类灾害知识和防范应对基本技能,通过自有电子屏幕、广播站等播放防灾减灾标语或图片,举办网络直播公开课宣讲关于防灾减灾救灾、自然灾害防治等重要论述精神,讲授防灾减灾抗震救灾、安全知识和实用技能等形式,切实将宣传工作落到实处。并开展一次防灾减灾抗震灾应急演练及创作文章、图书、视频、挂图、折页、图解等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

4.各村(社区)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多媒体设备资源,在5月12日集中开展城市与农村防灾减灾宣传工作,组织悬挂防灾减灾抗震救灾宣传条幅,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防灾减灾标语或图片、发放防灾减灾抗震救灾宣传手册、社区和家庭应急手册,视情组织应急演练、现场宣传视频播放等,部级和省级减灾示范社区(金华社区、建国社区、松江社区)要切实发挥示范社区引领作用,制定简便易懂的应急指南,明确撇离路线、安置场所、物资保障,提高居民灾害事故发生后的转移遵险能力。引导社区居民和社会力量等积极参与灾害风险网络化管理,把灾害预警信息传递、科普宣传教育、灾害应急处置预案到人、落实到人,有条件的社区可针对消防安全、生产安全、医疗护、应急搜救、社会力量参与等内容开展培训等活动。

五、工作要求

(一)精心划,严密组织。各社区、村领导要高度重视本次宣传活动,指派专人负责,根据疫情防控的相关要求,制订细化活动方案,明确职责,提前准备好宣传资料等内容。紧紧围绕主题加强宣传,科学分析和研究防灾减灾重点工作任务,开展防灾减灾公众现场或线上体验活动,拓宽公众接受防灾减灾抗震救灾宣传教育的途径,加大防灾减灾抗震救灾科学知识普及力度,提升综合减灾能力,普及防灾减灾法律知识,有力提升防灾减灾抗震救灾工作的科学化和法制化水平

(二)立足本职,注重实效。各社区、村要不断强化安全发展理念,根据辖区特点,认真研究所在区域主要的灾害风险,做好风险源头管控和行业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分析重点设施和人员密集场所的薄弱环节,总结灾害应对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把宣传教育作为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抓手,不断丰富内容,创新活动形式,面向社会公众普及各类灾害事故知识和防范应对基本技能,推动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加强基层应急能力建设,从源头上防范化解群众身边的安全风险,向社会公众尤其是中小学生、社区居民、务工人员、企业职工普及灾害风险知识和自救互教技能,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筑牢防灾减灾抗震救灾的人民防线。切实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意识。

(三)缜密排查,强化管理。各社区、村要将防灾减灾抗震救灾与基层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有机结合,加强灾害风险网络化管理,并集中开展一次全面系统的灾害风险隐患排查,聚焦重点:居民区、社区、学校、医院、社会福利机构、建筑工地、火车站、客运站、大型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和重要设施的隐患排查,对排查出的灾害事故隐患,编制灾害风险隐患清单,摸清灾害风险底数,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治措施,分期分批开展治理行动,明确工作责任和时间进度,认真执行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和信息报送制度,尽最大可能减轻灾害事故风险和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灾害风险防治篇3

摘要:文章简要分析了三峡库区面临的重大灾害风险和近年来较大突发事件,概括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最后提出了加强三峡库区重大灾害风险防范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三峡库区  重大灾害  风险防范  建议

三峡库区位于东经106°~111°, 北纬29°~31°21′,地处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结合部,跨越鄂中山区峡谷及川东岭谷地带,北屏大巴山、南依川鄂高原,在行政区划上跨越重庆市和湖北省的19个县(区),包括湖北省的夷陵、兴山、秭归和巴东4个县(区),重庆市的巫山、巫溪、奉节、云阳、万州、开州、忠县、石柱、丰都、涪陵、武隆、长寿、渝北、巴南和江津等15个县(区),总面积约54175平方公里,该区域是我国人口的重要聚居区,特别是库区腹地,人口密度高达359人/平方公里,是全国人口密度的2.6倍。三峡库区是三峡工程、长江经济带和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重要承载体。该区域一旦发生重大突发灾害事件,势必造成较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波及面广,影响巨大。

一、三峡库区面临的重大灾害风险

三峡库区处于中国三大地貌阶梯的第二级阶梯东缘,山高坡陡,地形破碎,河流水系发育,山地丘陵面积超过90%,三峡库区每年蓄水放水对沿江沿河两岸的山体地质环境产生重大影响,水土流失比较严重,自然灾害发生频繁,一些事故灾难也时有发生。据专家分析,三峡库区的灾害风险量大面广,主要面临着地质灾害、暴雨灾害、干旱灾害、森林火灾、水上交通事故、水污染等重大风险,以及冰雹灾害、农业病虫害、危化品爆炸等风险。

(一)地质灾害风险。三峡库区处于大巴山弧形构造带、川东褶皱带及川鄂湘黔隆褶带三大构造体系的交汇部位,地质背景十分复杂,地质构造活动强烈。受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地层岩性以及人类活动等诸多因素影响,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非常发育,在江河岸坡、台地边缘形成了大量滑坡、崩塌、危岩体等地质灾害隐患2500余处,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影响。一些位于库区沿岸的滑坡和危岩体引发的涌浪,还会对长江航道正常运行构成严重威胁。如,2018年5月20日凌晨武隆区石桥乡八角村苟家堡组发生滑坡,造成5人死亡、1人受伤。如,2015年6月24日巫山县红岩子滑坡体滑入长江,形成了5—6米高的涌浪,造成对岸码头1艘海巡艇、9艘小渔船和7艘自用船翻沉,江边游泳者1人溺水身亡,对岸路上行人1人死亡、4人受伤。

(二)暴雨灾害风险。三峡库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润多雨,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在1250毫米左右,多集中在6-8月,短时间内的强降雨极易形成暴雨和大暴雨。如,2014年8月31日8时至9月1日8时,重庆东北地区遭遇强降雨,引发洪涝、泥石流、滑坡等灾害,造成云阳、奉节、巫山、万州等12个县(区)75.5万人受灾,10人死亡,25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5.9亿元。

(三)干旱灾害风险。三峡库区虽然降雨量大,但由于山区的喀斯特地貌特征,很难蓄住水,瞬时来水瞬时走,长时间不降雨,不少地方易出现伏旱、伏秋连旱、冬春连旱等现象,农作物大面积、大幅度减产。如,2006年7-9月,重庆市持续高温少雨导致土壤失墒快,伏旱迅速发展加重。全市因旱受灾人口达2100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32.7万公顷,绝收37.5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达90.7亿元。如2018年7月以来,巫山县连续40多天没有区域性降雨,同时持续37度以上的高温天气,农作物大面积干枯。

(四)森林火灾风险。三峡库区森林立体条件较差,林相组成单一,以芭茅、栎类为优势树种的灌木林占有很大比例,这类灌木林是极易发生火灾的。乔木林大多以马尾松和柏木为优势树种,马尾松和柏木都是油脂含量较高的树种,易着火。同时三峡库区周边的山体大坡度大、土层薄,土壤含水、保水能力差,林木的蓄水能力不强,林地处于比较干燥的状态,易发生火灾。2005-2018年,全市发生森林火灾1049起,年均58起,过火面积4630公顷,受灾森林面积1661公顷,因灾死亡19人。

(五)水上交通事故风险。三峡大坝建成后,三峡库区的水深、水流、气候、水面宽度、通航密度、船舶数量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航环境明显改善,水上运输量快速增长,也出现了阵发性雾情加重、江面风浪增大、通航支流河口航线交汇点增加等不利航行安全的因素,水上交通安全隐患逐步增多。三峡库区属于高风险水域,一旦在库区发生水上交通事故,救援难度极大。如,2002年12月18日“宜盛”号汽车滚装船航行至重庆长寿(长江上游航道里程582千米处)时,与客渡船“B1号”发生碰撞,致“B1号”客渡船向左倾覆,船上47人全部落水,其中获救生还7人,死亡10人,失踪30人。如,2018年10月28日重庆市万州区长江二桥上一辆公交车在行驶中突然越过中心实线,撞上一辆正常行驶的红色小轿车后冲破护栏坠入江中,造成15人死亡。

(六)水资源污染风险。随着三峡大坝蓄水发电,江水流速将明显放缓,库区水体的自净能力下降,三峡库区面临着较严重的水资源污染问题。一是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排入江中,二是农村农药、生活垃圾、畜禽粪便等对次级河流及地下水的持续恶化,三是江面上各类船舶的生活污水、粪便、机舱污水等直接排放入江中。一旦发生水污染事故,必将破坏库区的生态环境,严重制约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甚至会给整个长江沿线造成损害。

二、主要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综合分析三峡库区面临的重大灾害风险和近年来突发事件处置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

一是三峡库区的灾害风险种类多、分布地域广。除以上6种主要风险外,一些地区还面临着冰雹灾害、风暴灾害、地震灾害、雷电灾害、农业病虫害等风险,这些不同种类的风险在水上、陆上和山上均有分布。

二是三峡库区的灾害风险隐患量大面广,防范难度比较大。一些灾害风险隐患点还没有得到有效治理,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不完善,监测预警技术不先进,监测预警能力弱。

三是三峡库区的灾害事件发生频率高、损失严重。灾害事件不但造成人员伤亡,还会造成房屋倒损、基础设施损坏、农作物减产、田地损毁等,严重影响着库区的生产、生活,甚至导致库区群众因灾致贫、因灾返贫。

四是三峡库区的灾害事件处置难度大、救援效率较差。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一些灾害发生后,道路通信电力等遭受破坏,专业救援人员很难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展开救援行动,受灾群众需较长时间才能得到基本生活保障。

五是三峡库区农村的各类设施建设标准较低、抗灾能力弱。农村的道路、供水、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部分质量比较差,特别是山区道路的边坡没有得到有效治理,受降雨影响极易滑落造成道路堵塞和中断。

六是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淡薄、认知水平较低。多数人缺乏对灾害的客观认识和清醒认识,消极被动、听之任之,缺乏防范和应对灾害的能力。

三、加强三峡库区重大灾害风险防范的建议

三峡库区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区域,独特的地理条件既造就了风光旖旎的自然美景,又带来了苦难深重的灾害和事故灾难。今年1月21日,指出,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就做好三峡库区重大灾害风险防范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灾害风险管理。

一是提高重大灾害风险防范意识的认识。中国正在进入风险社会,风险无处不在、风险无时不在,风险犹如悬在人类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没有意识到风险就是最大的风险。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三峡库区在中国版图上非常重要而又十分特殊,始终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我们要深入了解三峡库区面临的重大灾害风险,充分认识防范和化解重大灾害风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着力提高库区干部群众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

二是强化重大灾害风险防范的组织领导。要按照“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要求,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加强三峡库区的重大灾害风险防范工作的领导,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强化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专项治理,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做实做细做好,降低或消除库区的重大灾害风险隐患,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推进三峡库区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

三是做好重大突发灾害事件应急准备。要按照底线思维的要求,凡事要从最坏处着想、从最难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结果,做到有备无患,切实做好应对灾害的思想准备、组织准备、机制准备、人员准备和物质准备等各项工作,不断提高灾害应对处置能力。

(二)提升灾害风险防范能力。

一是开展库区重大灾害风险排查和治理。要对三峡库区存在的各类灾害风险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摸清灾害风险底数,建立灾害风险数据库,针对具体灾害风险和隐患,精准施策,采取消除、防控、避让等减轻灾害风险的具体措施,消除或降低隐患,转移受威胁人员,严防发生灾害。

二是编制库区防灾减灾专项规划。基于三峡库区的特殊性,应在灾害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按照综合灾害风险管理的思路,制定库区防灾减灾专项规划,采取多种手段积极应对各类灾害风险,保障库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三是加强库区人为工程活动监管。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开展灾害危险性评估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科学规划和实施各类建设和开发行为,降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从源头上减少灾害的发生。

四是加强灾害风险监测预警信息化建设。采用物联网、5G、3S、大数据、卫星通讯、云计算等高新技术,应用于各类灾害风险隐患的监测观测和预警预报中。如,利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物联网系统、大数据采集平台、无人机建模系统、位移分析系统、三维预警分析系统等,从天、空、地对地质灾害进行一体化位移变形监测,从而可以有效对滑坡做出预警,快速撤离受影响人群。

(三)夯实防灾减灾基础

一是强化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对城镇、人口密集区和影响重大的地质灾害体实施工程治理,对受地质灾害威胁的人口实施避险搬迁,严格控制地质灾害易发区集镇建成区规模。

二是加大水环境的保护力度。加大三峡水库干支流上游影响区污染防治力度,严格控制工业污染源的排放并确保先治理后排放,加快城乡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加强面源污染的防治,进一步加强船舶污染物排放的治理和监督力度,从源头控制污染物产生量。

三是加强生态屏障建设。加大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草)工程等生态工程项目建设力度,保护库区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通过产业转移、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人类农业生产活动对自然的扰动作用,降低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

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和安全住房建设。在建设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生命线系统时,要科学规划,提升生命线系统的抗灾能力和快速修复能力。提高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筑标准。城乡居民住房要纳入监管体系,把好选址关、设计关、地基关和质量关,建造安全房屋。

(四)完善库区应急救援体系。

一是建立健全库区协作联动机制。三峡库区涉及两省市19个县(区),面临的重大风险也必然涉及各个县(区),因此在防范风险要考虑整个三峡库区,不应该因行政区划割裂开来,应该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性、全面性地研究和谋划。这就需要建立高层级的三峡库区区域协作联动机制,有效整合资源,做到信息共享、共同预防、共同预警、共同施救。

二是建立库区应急救援区域中心。根据三峡库区独特的区位特征,应该积极向中央申请建立三峡库区应急救援区域中心,承担库区自然灾害、安全生产事故等突发事件的风险评估、应急处置、抢险救援等任务。该区域中心包括监测预警系统、应急指挥平台、专业救援队伍、救援装备、救灾物资储备库、航空(水上、陆地)救援基地等建设内容。根据三峡库区的流域分布,该区域中心按照“1+4”的模式建设,总部设在万州区,其它4个分部分别建在长寿区、涪陵区、巫山县、宜昌市。

三是建立陆-水-空立体式的救援机制。三峡库区的风险涵盖了水上、陆上、山上,因此,要加强水上、陆地、空中搜救专业救援队伍和装备设备建设,推动通用航空体系和水上救援体系建设,在灾害易发地区和水上建设可供直升机降落的停机坪,逐步建立陆、水、空的立体救援网络。

灾害风险防治篇4

一、目前我县地质灾害基本情况

据调查,全县已发现1*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在16个镇乡(街道),84个行政村,受威胁人口近七千人。全县地质灾害高易发区有4个,分别是*—*(16.04km2)、下岩—*(29.09km2)、*西部(20.*km2)、城关北部(13.70km2)。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面积约占全县总面积的7%,地质灾害点约占全县地质灾害总数的一半。从20*年开始到20*年,我县已安排地质灾害搬迁避险和治理排险项目61个,计划搬迁户数1335户、人数3837人,到目前已完成搬迁避险和治理排险项目42个,搬迁避险669户、2051人。其余19个正在实施。

20*年的几次台风,给我县造成较大影响,特别是16号台风“罗莎”造成我县多处滑坡,但全县干部群众同心协力,及时转移人员,做好防范措施,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和较大的经济损失。

二、20*年全县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根据我县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类型、分布及主要控制因素,结合*县气象局20*年总降水及气温趋势预测提供的资料显示,预计20*年全年总降水量较常年偏多,年总雨量1305-1545毫米。20*年台风影响仍然严重,将有3-4个台风(热带气旋)影响我县,我县东部和南部局部地区可能有台风灾害发生。梅雨期较常年偏短,梅雨量较常年偏少,但比20*年有明显增多,有降水相对集中期,要注意短期集中强降水引起的地质灾害。

预计今年汛期降水有增多趋势,一次强降水过程就有可能引发局部地质灾害。我县的一些地质灾害点范围大、滑坡体厚度松软,经过长期的蠕滑阶段后,进入或接近进入相对活动期。处于活动期的滑坡在强降雨、持续阴雨、下雪和不合理人工切坡时极易引发明显滑动,发生较大地质灾害事故。春雨期、梅雨期由于雨水较多,土壤含水处于饱和状态,在降水达到一定强度时,极易诱发山区风化残坡积土体滑坡为主的地质灾害,局部地方可能产生崩塌;台风期局部降雨强度极大,由暴雨而引起的滑坡、泥石流、崩塌等突发性灾害有可能发生;另外,由于降水之后岩土体软化,一些公路边坡、矿山宕面、切坡建房周围极有可能产生崩塌。因此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认真做好地质灾害防范工作。

三、台汛期地质灾害防范重点

根据我县地质环境特点,以及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和强度,预测地质灾害发生的重点地区为*——*、*——*、*西部、城关北部等四个高易发区,也就是玄武岩台地周边;同时一些已建成或正在劈山建路的两侧切坡、开发区局部挖方或削坡工程周边及其他工程建设是突发性地质灾害防范的重点。

(一)据调查,我县*、*、*、*、*、*、*、*等镇乡(街道)地质灾害(隐患)点较多,需加强监测和防治工作。

下列35处地质灾害(隐患)点需重点做好防范工作:

1、*镇:*、*滑坡

2、*镇:*、*、*、*、*田滑坡

3、*乡:*、*和*滑坡

4、*镇:*

5、*街道:*滑坡

6、*街道:*隐患

7、*街道:*滑坡

8、*镇:*滑坡

9、*镇:*滑坡

10、*乡:*坡

11、*乡:*隐患

12、*乡:*滑坡

上述地质灾害点,由镇乡(街道)政府做好监测及防治工作,落实联系村干部、村级监测员,建立监测制度,密切监测其发展动态,划定危险区,设立警示牌,建立健全群测群防体系。当地镇乡(街道)政府和村两委会要及时制订防灾预案,在雨季特别是降雨时加强对滑坡体的动态监测,出现险情时要及时撤离人员。同时,组织村民切断滑坡体后缘水源,修建水渠,排除地表水,防止下渗,减缓滑坡体发展。

(二)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分析预测。

由于我县地质灾害易发区范围大,有的已建公路未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诂,并且公路建设切坡较多,两侧坡陡高度大,岩土松动,容易诱发崩塌和滑坡等地质灾害。近年来,我县一些公路沿线局部地段每年时有发生滑坡和崩塌,造成交通中断和较大经济损失。公路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江拔线、新镜线、新回线、*至旧宅岙及全县康庄公路、农村道路等沿线区段地质灾害隐患的调查与监测工作,发现隐患及时处理。在连续降雨或特大暴雨季节,及时组织人员进行公路巡查,切实做好防范工作。

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地质灾害防治事关经济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各镇乡(街道)必须切实加强领导,统一思想,健全组织,明确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班子成员协同抓,具体责任人员具体抓的工作责任制。各地质灾害村要落实村委主任负责制,明确监测责任人,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上下联动的群防群治网络。各镇乡(街道)、村和有关部门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汛期来临前,组织人员对辖区内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高切坡建筑物、公路沿线进行实地检查,加强防范工作。检查内容包括地质灾害的影响范围、危害程度、变化情况、防治制度建立落实情况等。通过检查,及时落实防灾减灾措施。

(二)加大力度,认真实施。

各镇乡(街道)政府和建设、水利、交通、旅游等部门要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全县20*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要求,结合本镇乡(街道)和部门实际情况,认真拟订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内容包括地质灾害点的分布,威胁对象、范围,重点防范期,防治措施,监测、预防责任人,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等内容,落实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各镇乡(街道)将方案于4月底前报县国土资源局备案,同时按下达的“*县20*年地质灾害避险安置与勘查治理计划”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落实移民避险安置的具体时间、地点和补助等有关政策措施,切实做到按工作方案组织实施、规范运作。各镇乡(街道)对需要避险安置与治理的地质灾害点,要在每年的12月底前报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国土资源局),以便制订年度避险安置与治理计划。

(三)通力协作,搞好防治。

我县地质灾害点多面广、防治任务重,各镇乡(街道)和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通力协作,共同努力搞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划、国土、发改、林业、农业、供电、交通、建设等部门要为地质灾害避险安置项目简化办理各种手续,提高服务效能。凡是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镇建设、公路建设、较大规模切坡建设以及其它有可能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建设项目,在项目选址阶段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职能部门要严格把关,各自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为建设项目的施工和运营安全提供保障。

(四)加强监督,规范管理。

县财政和国土部门要严格加强地质灾害避险与治理补助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一是凡列入年度地质灾害避险安置和治理实施计划的地质灾害点,各镇乡(街道)政府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避险安置和治理计划,经验收合格后凭县国土资源局开具的联系单到县财政局办理拨款手续。二是各镇乡(街道)政府对地质灾害避险与治理补助款必须专款专用,避险安置对象和补助费的发放必须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三是各镇乡(街道)政府要认真按计划做好地质灾害避险安置户的房屋建新拆旧工作,及时落实退宅还耕土地整理工作。四是地质灾害避险安置和治理期间以及搬迁治理完成后,各镇乡(街道)政府仍要落实人员,明确职责,做好地质灾害监测预防工作。

(五)抓紧做好地质灾害避险安置和治理。

根据全县地质灾害的危险危害程度,按照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20*年至20*年县政府已落实一千六百多万元补助款,安排了61个项目进行避险安置和治理排险,截止目前尚有19个项目(具体见附表)未完成地质灾害避险安置和治理,有的虽已开展工作但进展缓慢,直接影响到地质灾害点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关镇乡(街道)政府要抓紧制订方案组织实施,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避险安置和治理工作,该工作列入县年度工作考核,对完不成任务的将给予扣分。在此期间发生地质灾害,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事故的将给予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地质灾害应急处理

1、灾情报告。

各镇乡(街道)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坚持台风、汛期值班和灾情速报制度。发现地质灾害前兆、险情或灾情的单位或个人,应当立即向当地镇乡(街道)政府或国土所报告。也可向县国土资源局(电话:*、传真*)报告。

灾害风险防治篇5

**年,我市遭受了罕见的冰冻雨雪和6·10洪水等灾害天气,全市累计发生地质灾害259起,规模均为小型,其中崩塌86起,滑坡170起(含不稳定斜坡),泥石流3起,造成1人受伤,损毁房屋167间,直接经济损失2573.8万元。针对异常情况,早部署、早安排,全年的地质灾害防范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紧急转移群众1110户3191人;成功预报4起地质灾害,避免人员伤亡381人,全年没有一人因地质灾害死亡。

受年初长时间降雨的影响,截至今年3月底,我市已接报地质灾害9起,公路沿线边坡失稳20余处,规模均为小型,直接经济损失6万元。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仍然严峻。

二、主要地质灾害点的分布

根据1/10万地质灾害调查和区划成果,我市的各个乡镇均有地质灾害点分布。受地质条件、地貌形态、降雨量多寡及人为工程建设活动等各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地质灾害点分布不均匀,具体分布情况如下:

1.**区**风景名胜区—**县祁山镇地质灾害高发及重点防治区。分布于**市北部,**区—**区—**—**—**县一带,面积3261.15平方公里。地质灾害主要以滑坡、崩塌为主,其次为泥石流。

2.屯溪—**县海阳—**岩寺—**徽城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分布于**市中部,是**市政治、经济、文化核心区,面积249.72平方公里。地质灾害以滑坡、崩塌为主。

3.**金川—**县汪村镇地质灾害高发及重点防治区。分布于**市南部,**金川、深渡、王村、北岸、**县五城、汪村一带,面积2829.76平方公里。主要地质灾害以滑坡、崩塌为主,其次为泥石流。

4.**县大坦乡—**区郭村乡地质灾害易发及一般防治区。本区分布于**市北部**县历口、古溪、大坦,**洪星、**区郭村一带,面积1705.12平方公里。地质灾害以滑坡、崩塌为主。

5.**县祁红乡—**区西溪南镇地质灾害易发及一般防治区。本区分布于**市中部,**县祁红、**县陈霞、**区西溪南、**许村、**区潭家桥一带,面积1761.61平方公里。地质灾害以滑坡、崩塌为主。

三、地质灾害威胁的对象、范围

1.城镇及人口集中居住区。屯溪中心城区、**徽城镇、**县祁山镇、**区甘棠镇、**县海阳镇、**区呈坎镇、**碧阳镇等中心城镇和山区农村,特别是存在切坡行为的山区自然村庄等人口集中地段。

2.风景名胜区。**风景名胜区、齐云山风景名胜区、牯牛降国家地质公园、太平湖风景名胜区、花山-渐江部级风景名胜区等自然景点、文化遗产、地质遗迹。其重中之重为**风景名胜区。

3.交通干线。皖赣铁路、徽杭高速公路、铜—**高速公路、**—塔—桃高速公路、205国道寨西—潜口段、太(平)黟(县)公路、大北埠至牯牛降公路和徽杭公路、屯**公路(主要旅游干道)、慈张线(省道、旅游干线)、**区(甘棠)至芙蓉岭公路(旅游公路)、北岸至深渡公路(旅游公路)、仙源-三溪公路(省道、旅游公路)、际儒公路(旅游公路)。

4.重点水利、电力基础设施和工矿企业。**市屯溪湖边水力自动翻板坝工程、安东排水渠、中心城区南岸防洪工程、丰乐水库、东方红水库以及全市境内的其他水库、水电站、新安江等沿江河岸的边坡以及**区的皖太选矿厂等。

四、**年地质灾害趋势预测和重点防范期

1.气象预测。预计**年5-9月降水总量为860毫米,比正常年份偏少1-2成。6月中旬末入梅,7月上旬出梅,梅雨量300-350毫米,局部地区将超过400毫米,有暴雨、大暴雨天气出现。

2.灾害预测。受地质环境等条件影响,**年全市地质灾害发生的总体格局不会改变,仍以岩土位移形式的突发性地质灾害为主,主要灾害种类有滑坡、崩塌、泥石流。由于人类工程建设活动强度的不断加大,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和破坏作用将明显增强,人类工程建设已成为引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

地质灾害易发区内,4-9月份为地质灾害高发期,也是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特别是6月中下旬,在集中强降雨等灾害性天气的影响下,存在引发大规模灾害的可能性。具体灾害预测为:

崩塌:重点防范区段为公路沿线,如狮石公路、黟七公路改线段、源芳—白际公路、仙源—三溪公路、际联—儒村公路等近年来新建的旅游公路和乡村公路。山区农村建房的切坡地段,是崩塌地质灾害的重点防范点。

滑坡:重点防范区段为**东部—**南部、**区中南部—**北部地区等人口密集的深山区,旅游公路和县乡公路;屯溪中心城区、**徽城镇、**县祁山镇等,是滑坡地质灾害的重点防范点。

泥石流:重点防范区段为**金川—三阳地区、**区的三口—新明地区、**的赤岭—雷湖地区、**的美溪—柯村、际联—儒村、太平—龙门等新建公路沿线。

五、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地质灾害防治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事关重大建设项目的成败。是政府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职责,是促进**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坚持不懈地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落实和完善防治规划。

各区县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以十七届三中全会重要精神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以“十大工程”和“四区建设”为目标,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全面规划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各县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落实开展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相关部门在编制和实施城镇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水利、交通等重大建设工程项目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地质灾害防治的要求,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各类规划凡没有地质灾害防治内容的,应当限期安排或在规划修编时,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补充,并在规划管理中进行有效控制。

(二)加强领导,落实防治工作责任制。

市政府防治地质灾害领导组和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全面领导和协调全市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各区县人民政府、**管委会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对本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实行行政“一把手”负责制,层层建立和完善领导责任制。汛期,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要对地质灾害防治的重大问题和关键环节亲自过问,对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隐患和问题,必须亲自督促整改。要把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层层分解,区县与乡镇、乡镇与村民委员会要层层签订责任书,把地质灾害防治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具体责任人,务必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

(三)各负其责,加强部门防治协调。

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地质灾害防治职责,加强沟通和协调,在地质灾害防治监管上形成联动机制,形成合力。

国土资源部门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的职能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做好地质灾害点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预报工作;在用地预审、报批和供地环节切实把好地质灾害预防关;加强对现有灾害隐患的监督管理,严禁在滑坡体上新建住房、开荒耕作。

城市规划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补充、完善城市总体规划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内容;严格地质灾害易发区的规划审批,凡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建设项目,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避免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建设居民区和重要的市政公用设施。

建设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可能引发滑坡崩塌地质灾害的建设工程的质量安全管理。对市区和城镇等重点区域已有、在建斜坡、高切坡开展排查,落实安全责任制,制定科学合理、分工明确的应急预案;对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斜坡、高切坡安全性进行评估,并完善治理工程;加强对城乡居住密集区等重点部位的斜坡、高切坡的现场巡查监测工作,对在斜坡、高切坡上方及其坡脚乱挖、乱建等行为,要及时制止。加强工程建设的监督管理,在地质灾害易发地区应将滑坡崩塌的综合防治作为建设项目的组成部分,与建设项目同报批、同勘察、同设计、同审查、同施工、同验收。

交通、公路主管部门要编制部门地质灾害防灾预案;负责指导、协调、监督交通干线特别是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的防灾预案编制和实施,做好防灾抢险人员、防灾物资及撤离人员的紧急运输工作,保障交通干线和抢险救灾重要路线的畅通;负责对因公路建设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和预防工作。

水利主管部门要编制部门地质灾害防灾预案;负责指导、协调、监督境内沿江沿河及水利设施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加强对病险水库、堤防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库岸及附属设施的监控和灾害治理工作;督促小水电建设项目业主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规定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做好地质灾害危险评估工作。

教育主管部门要编制部门地质灾害防灾预案;负责指导、监督中小学校(教学点)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强对学校师生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培训,对发现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要及时做好避让、治理和应急处置工作。

旅游主管部门要编制部门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督促各旅游区(点)编制和完善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加强对辖区内从事旅游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和从业人员的防灾知识培训,在游览时间、游览路线和游览景点选择上,要特别注意避开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暴雨期和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地段、地点,以避免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其它有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四)突出重点,扎实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1、强化地质灾害预警预报,进一步健全群测群防体系。市、县(区)国土资源部门要会同气象部门,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提高预测预报水平,及时向社会地质灾害气象预报。坚持以区县、乡镇(街道)两级政府为主导,建立“灾点情况、防灾措施明了,防灾责任人、监测人明确,防灾工作明白卡、避险明白卡到位,值班网络、应急系统健全”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做到乡镇(街道)有防治负责人,行政村有监测负责人,灾害隐患点有监测人,确保灾害发生前能及时捕获灾险情信息,发挥其在预警预报中的重要作用,为政府指导抢险救灾提供正确的依据。

2、认真执行地质灾害防治的各项制度。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落实汛期地质灾害防范值班、灾险情速报、灾险情巡查、“两卡”发放、应急调查等制度。加强地质灾害巡查,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督查制度;在主汛期到来之前,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发到各灾害隐患点、责任单位和受威胁的群众手中;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要设立警示标志,一旦发生险情,县级人民政府应及时划定危险区,设置警戒线并予以公告。

3、做好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救灾准备工作。各区县政府、**管委会、各有关部门必须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规定和《**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要求,制定和完善本地区本部门的专项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落实应急救灾物资、设备、资金、人员,建立应急工作机制,成立相应的应急抢险队伍。保证一旦发生灾情或险情,能迅速做好应急救援和应急处置。

4、加强建设工程管理,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开展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是预防地质灾害发生的有效手段,各区县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规定,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组成部分;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未包含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的,不得批准其可行性研究报告。

(五)周密部署,按时保质完成地质灾害隐患排查鉴定工作。

为掌握真实的地质灾害基础数据,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数据库,为各级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基础依据。根据省里的安排,针对地质灾害变化发展的情况,安排开展全市地质灾害隐患排查鉴定工作。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规定,明确职责和分工,各负其责,共同推进,确保排查鉴定全辖区覆盖,不留死角,不留空白,做到不重、不漏、不错,按照相关技术标准,在5月10日前完成全市地质灾害隐患排查鉴定工作。

(六)落实经费,保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需要。

各区县人民政府要根据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实际需要,在年度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的地质灾害防治专项经费,用于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应急调查和治理工作,因工程建设等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的治理费用,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承担。

(七)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全民地质灾害防治意识。

各区县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要求,对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人员和灾害点监测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的基础知识,让广大群众了解什么是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和防范措施,提高公众的防灾避灾意识,提高各级政府领导和灾区群众的防灾自觉性;对重点地质灾害治理点,要向群众讲清政策,讲透科学道理,让群众充分认识地质灾害的危害性,消除疑虑、放弃侥幸心理,积极支持治理工作。

灾害风险防治篇6

关键词:山洪灾害;规划;原则;对策

一、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原则

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反映山丘区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存条件和环境保护不断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研究和制定全国山洪灾害防治总体规划和对策措施.提高山洪灾害防治水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最大限度地减少山洪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我国山丘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安全保障。《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遵循了以下原则:

①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的原则。人类活动的负面效应已成为山洪灾害的重要致灾因素之一,不仅使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也给人类自身安全带来严重影响。通过加强管理,规范人类活动,制止对河流行洪场所的侵占,采取“退耕还林、还草”、改变耕作方式等措施,改善生态与环境,保护水土资源。

②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和“以非工程措施为主,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规划要求着重开展责任制组织体系、监测预警、预案等山洪灾害防御非工程措施建设,及时预警,提前组织危险地区群众转移;通过宣传、培训,提高群众防灾避灾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重点保护对象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必要的工程保护措施。

③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根据各山洪灾害区的特点,统筹考虑国民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各方面的要求。做出全面的规划,并与改善生态与环境相结合,做到标本兼治。

④坚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山洪灾害防治工作,要实行统一规划,分级分部门实施,确保重点,兼顾一般。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按轻重缓急要求,逐步完善防灾减灾体系。逐步实现近期和远期规划防治目标。

⑤坚持因地制宜、经济实用的原则。我国山洪灾害防治点多面广,自然地理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防治措施应因地制宜。既要重视应用先进技术和手段。也要充分考虑我国山丘区的现实状况,尽量采用经济、实用的设施、设备和方式方法,广泛、深入开展群测群防工作。

二、山洪灾害防治主要对策措施

山洪灾害来势猛、成灾快、历时短、范围小而散,但易造成人员伤亡。对山洪灾害威胁区内的人员和财产主要采取工程措施进行保护既不合理也不经济。山洪灾害防治要立足于采取以非工程措施为主的综合防御措施,以减少人员伤亡为首要目标。

在研究山洪灾害分布、成因及特点的基础上。划分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地制定规划措施。规划的主要对策措施有以下方面:

1.非工程措施

非工程措施对策主要包括加强防灾知识宣传、开展山洪灾害普查、建设监测预警系统、落实责任制并编制预案、实施搬迁避让、加强政策法规建设和防灾管理等。

(1)加强防灾知识的宣传培训

山洪灾害的广泛性和严重性决定了防御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全社会都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和承担防灾工作。规划要求在全社会加强山洪灾害风险宣传培训,增强群众防灾、避灾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使山洪灾害防治成为山丘区各级政府、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

(2)开展山洪灾害普查

规划要求大力开展山洪灾害普查工作。研究山洪灾害发生的特点和规律。确定了灾害发生临界雨量的制定方法,为山洪灾害预警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信息来源。根据临界雨量,通过分析,规划将降雨诱发的山洪灾害易发程度分为三级:高易发、中易发、低易发。中国降雨诱发山洪灾害的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部、四川盆地西部和东北部、秦巴山地、湖南南部和西部、湖北西部、淮河上游山区、南岭山地、太行山、燕山、辽东半岛、长白山、大小兴安岭、以及新疆的昆仑山、天山等地。但是,由于规划工作的局限性,大量的隐患点还没有被发现,同时由于气候、人类活动等因素.还可能造成一些新的隐患或灾害点出现。因此,需要不断加大普查力度,扩大普查范围,为防御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3)建设监测预警系统

监测预警系统监测实时的降雨和洪水过程、监视山洪灾害发生征兆.预测山洪灾害的发生,并及时预警信息,这是减少或避免山洪灾害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最有效措施。监测系统包括气象、水文、滑坡、泥石流等专业监测与群测群防相结合的监测系统。规划新建自动气象站3886个,多普勒雷达站44个;新建自动雨量站8735个,水文站466个.人工简易观测站l2.5万个;布设泥石流专业监测站(点)1926个,滑坡专业监测站(点)2676个,泥石流、滑坡群测群防村组11880个。规划建设连接30955个监测站(点)的通信网络、1836个县级信息共享平台及警报传输通信设备、21193套乡镇警报传输通信设备.建设县级以上专业部门问网络互联,配置l2.5万套无线广播警报器以及锣、鼓、号等人工预警设备。开发气象、水文预报模型等。

(4)落实责任制并编制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建立山洪灾害防御责任制体系,编制切实可行的预案,建立由各级政府部门负责的群测群防组织体系,在有山洪发生征兆和初发时就能做到快速、准确地通知可能受灾群众,并按照预案确定的路线和方法及时转移。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规划明确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的内容主要包括:根据山洪及其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特点.进行山洪灾害普查,划分危险区、警戒区和安全区,明确山洪灾害威胁范围与影响程度:建立山洪灾害防御领导、指挥及组织机构;确定避灾预警程序和临时转移人口的路线和地点;建立抢险救灾工作机制,制定救灾方案及救灾补偿措施等。

(5)实施搬迁避让

对处于山洪灾害危险区、生存条件恶劣、地势低洼而治理困难地方的居民规划拟采取永久搬迁的措施。要创造条件,政策引导,鼓励居住分散的居民结合移民建镇永久迁移。对移民新址、公共设施等建设用地须进行山洪灾害危害性评估.保障移民迁入安全地区,避免二次搬迁或造成新的山洪灾害。对难以治理的滑坡、难于防护的村镇,要求调整山洪易发区土地利用结构、村镇布局。在城镇及村镇建设、居民建房时应尽量避开灾害易发点。

(6)加强政策法规建设

制定和完善与山洪灾害防治相配套的政策法规,是规范山丘区人类活动。保证山洪灾害防治措施顺利实施.建立和完善防灾减灾体系,提高防御山洪灾害的能力。促进山丘区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规划要求制定风险区控制政策法规,有效控制风险区人口增长、村镇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经济发展。制定风险区管理政策法规,规范风险区日常防灾管理、山洪灾害地区城乡规划建设的管理,维护风险区防灾减灾设施功能,规范人类活动,有效减轻山洪灾害。

(7)加强防灾管理

山丘区资源无序开发、居民点选址不当、城镇不合理建设等人类活动往往加剧或导致山洪灾害的发生。规划要求加强防灾管理.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对社

会生活、生产行为进行管理.以适应或规避山洪灾害风险。加强山洪易发区的土地开发利用规划与管理。加强对开发建设活动的管理,对山洪易发区范围内的城镇、交通、厂矿及居民点等建设项目需进行防灾评估;加强河道、防灾设施的管理.以维护河道泄流能力,确保防灾工程设施正常运行。

2.工程措施

对受山洪及其诱发的泥石流、滑坡严重威胁的城镇、大型工矿企业或重要基础设施,通过经济技术比较,规划适当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保障重要防护对象的安全。工程措施对策主要包括山洪沟、泥石流沟及滑坡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土保持等。

1)山洪沟治理

对严重威胁村镇、县城、大型工矿企业、重要基础设施、大面积农田的山洪沟采取工程措施治理。山洪沟治理措施主要有护岸及堤防工程、沟道疏浚工程、排洪渠等。规划采取工程措施治理的山洪沟约18000条.需加固、新建护岸及堤防工程长度94710km.加固改造和新建排洪渠工程89650km,疏浚沟道8920km。

(2)泥石流沟治理

对保护对象重要、危害严重的泥石流沟采取工程治理措施。泥石流沟治理措施主要包括排导工程、拦挡工程、沟道治理工程和蓄水工程等。规划治理的泥石流沟共2462条.需修建拦挡工程13457座、排导工程8546km、停淤工程1480座。

(3)滑坡治理

根据滑坡危险性分类.对威胁到集镇、大型工矿企业、重要基础设施安全.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的不稳定滑坡。考虑治理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进行治理滑坡治理的措施主要要有:排水、削坡、减重反压、抗滑挡墙、抗滑桩、锚固、抗滑键等。规划治理的滑坡1391个.需修建截排水沟398400m.挡土墙904.5万m.抗滑桩679.1万m,锚索34.7万m,削坡减载8350万m3.

(4)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对一旦溃坝将造成山洪灾害防治区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病险水库.在现有工程基础上,通过采取综合加固措施.消除病险.确保工程安全和正常使用。恢复和完善水库应有的防洪减灾功能.消除防洪隐患。本次规划除险加固的病险水库均为小型水库.共16521座,其中小(1)型水库2999座,小(2)型水库13522座。

(5)水土保持

灾害风险防治篇7

摘要:地质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害。本文以地质灾害的分类、当前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估原则和方法作为切入点,简单的探讨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地质灾害 防治 有效措施

由于全球气候异常变化,世界范围内的降水、降雨量日渐增多,地质灾害隐患也在不断增加;特别是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和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工程建设造成的地质性破坏越来越多。中国疆域辽阔,国土面积广大,孕育地质灾害的自然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多变,自然变异强烈,不同地区人类工程活动的性质和强度也各不相同,因此所形成的地质灾害的类型、发育强度及危害大小也差异较大,已成为世界上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之一。

一、地质灾害的分类

地质灾害分类十分复杂。就其成因而论,主要由自然变异导致的地质灾害,称为自然地质灾害;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则称人为地质灾害。就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变化的速度而言,可分突发性地质灾害与缓变性地质灾害两大类。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即习惯上的狭义地质灾害;后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称环境地质灾害。根据地质灾害发生区的地理或地貌特征,可分山地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质灾害,如地质沉降等。

二、当前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的任务日益繁重,相关的法制建设、业务基础建设、管理队伍建设及依法行政力度,有待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在资金投入等方面,还不能满足防灾减灾的需要。分析主要问题如下。(1)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缺乏统一的规划,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常处于“应急”状态。(2)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没有稳定的投资渠道,治理工程的经费无保证。(3)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体系不完善,严重影响有关项目的工程质量。(4)适应重大地质灾害治理项目配套的技术规程与规范尚不够健全。(5)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队伍还不适应需要。(6)重大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的评估机制不完善,适用评估模型有待建立。

三、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估原则和方法

一般的地质灾害评估原则主要有:①依据国家国土资源部颁发的相关的文件中对地质灾害评估提出的技术要求,将地质灾害的危险性按照其严重程度划分为大、中、小不同的级别②遵从“区域内相似、区域间相异”的原则,根据地质灾害对区域内相关拟建工程、已有建筑等的危害程度和级别,充分地考虑到地质条件形成与发展在环境方面的差异,对评定区域按照地质灾害危险性的程度进行分区。③如果在同一个评估区域内,存在多种灾害隐患并存的情况,应该就其具体灾害的危害程度,以“就重不就轻,就急不就缓”的原则,来确定地质灾害危险性的分区和等级。地质灾害评估方法的具体确定是在遵循评估原则的基础上,结合评估区域内地质灾害的存在情况分布情况及其严重程度等,以滑坡、崩塌等灾害的种类、土方的体积、灾害的分布密度和长、度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影响的群众人数等为具体的量化指标,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的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

四、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有效措施

(一)把握规律,掌握地质灾害防治的主动权

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积极探索,在群测群防、群专结合、避灾演练、监测预警、临灾避险、防治技术、投入机制、宣传培训等方面都积累了很好的经验,还需要很好地梳理分析。近期部里有针对性地对工程建设场所加强防治意识和能力作出了部署。开展了地质灾害临灾避险经验征集和宣传工作,以提高全社会的识灾辨灾避灾能力。这些梳理分析、总结提炼工作非常重要,有益于摸清情况,找出问题,深究原因,完善对策,最重要的是争取把握规律,掌握地质灾害防治的主动权。

(二)研判趋势,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部署和措施落实

对地灾防治涉及的雨情、水情、灾情、险情要作深入的分析,对东南季风地区来说还涉及台风影响。就面上而言,年初我们结合气象部门信息,对总体防灾形势有了一个初步判断,对防灾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但这些情况总是在不断变化的,我们还要及时把握当前的状况,对短时期内的形势有充分的认识,以便更好地部署防治工作,及时加强防范措施。近日,我商请国家气象局提供了近期天气气象和趋势预测情况。8月上半个月,局部地区降雨过程频繁,雨情水情十分复杂,台风十分活跃,地灾防治的形势十分严峻。就点上而言,我们要实时把握隐患点的动态变化、灾害点的二次灾害威胁情况,以便针对性地采取加密监测、加强警示、应急处置、转移避让等措施,确保影响范围内人员生命安全。

(三)以人为本,突出重点,把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

这也是地灾防治工作的目标和首要目的。要积极主动避灾,一旦有极端气象或者是成灾迹象,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坚决把危险地带人员撤出,这是最有效的办法,也是最重要的环节。要重点防范、确保安全。防范重点主要是城镇、乡村、丘陵山区、旅游景点等人员集中区和交通干道、重要流域、重点设施周边等。工程施工场所往往位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在工程扰动情况下易发生灾害,尤其要强化防灾意识,落实防范措施。

(四)协调配合,齐心协力做好地灾防治工作

一是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做好防灾信息共享、应急预案完善、防治资金安排、应急救援处置等工作。二是统筹做好地灾防治与城乡规划、生态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工作,有效消除地灾隐患,规避灾害风险。三是要加强地方与专业队伍之间的沟通协调,群专结合,由专业技术力量指导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尽快提升防范能力。

五、总结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重而道远。“十二五”期间,国家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2010年10月18日,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加快建立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加大重点区域地质灾害治理力度,加强救援队伍建设,提高物资保障水平”。相信随着中国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必将迈向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化建新,张苏民,黄润秋,彭建兵.城市环境与地质问题研究现状与发展[J].工程地质学报,2006,(06).

灾害风险防治篇8

一、20*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执行情况

20*年全县发生地质灾害1起,比20*年减少7起,下降率87.5%,直接经济损失下降率93.3%,未发生人员伤亡,防灾方案中的重要防范点未发生突发性地质灾害。

去年共组织地质灾害防治检查599组次,参加人员2*0人次;发放防灾避险明白卡1678份;设置监测点123处;设立警示牌70块;落实监测人175人。在“云娜”、“艾利”等台风袭击我县期间,下发转移通知202份,撤离人员156人。灾害气象预警预报44次。完成各类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项目8个;对桐君街道浮桥埠滑坡等9处地质灾害进行工程治理和搬迁避让,使240余人的生命安全和500余万财产得到保障。

二、20*年我县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根据我县地质环境条件,各类工程建设活动的强度和气象部门对今年气象的总体趋势预测和分析,今年夏季降水总体偏少,但受雷阵雨和台风影响,短期内降水较集中,强度增强,在降雨达到一定强度时极易引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为此,20*年我县地质灾害的主要防范期为4-10月,重点时段为梅汛期和台风期。

根据《*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瑶琳镇百岁村金竹岭滑坡等23处较大级以上地质灾害点(具体附后),*、16省道分水江水利枢纽库区公路沿线被列为今年重点防范点。各镇乡(街道)和有关职能部门应认真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并根据本辖区实际情况编制防治方案,于4月15日前报县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国土资源局)。

三、20*年地质灾害防治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确保地灾防治工作责任落实。

各镇乡(街道)和有关部门必须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要求,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创建“平安*”的主要内容,积极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群众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各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主要负责人是本辖区范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同时,必须层层落实地质灾害防治的工作责任,加强群测群防,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

2、摸清底子,认真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监测工作。

对今年的地质灾害重点防范点,各镇乡(街道)要及时组织开展调查,编制本单位的防治方案。防治方案内容包括:

(1)主要灾害点的分布;

(2)地质灾害的威胁对象、范围;

(3)重点防范期;

(4)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5)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责任人。

3、以防为主,切实加强汛期险情巡查工作。

县国土、建设、水利、交通、旅游等相关部门和各镇乡要做好辖区范围内地质灾害危害点的排查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有针对性进行巡查工作。山区要重点巡查有潜在危害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及削坡平基形成的高陡边坡;公路沿线要重点巡查不稳定边坡、孤立岩;旅游景点要重点巡查可能危及游客安全的不稳定斜坡、栈道,对查出的隐患点要落实群测群防责任制,并采取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

4、严明纪律,严格执行汛期值班、灾情速报制度。

在汛期,各镇乡(街道)和交通、旅游、国土、水利等相关部门要坚持值班制度,保证通讯联络不中断,应急分队和应急车辆处于随时可以出动的准备状态。一旦出现灾情,要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组织防灾救灾工作,并按重大紧急信息报送工作的要求及时向上级报告。

5、部门协作,做好应急救灾抢险工作。

出现地质灾害临灾险情或发生地质灾害时,县抢险救灾指挥部立即派人员赶赴现场组织应急调查,并启动相应的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组织实施各项抢险救灾工作,各相关部门按照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分工,做好应急工作。

6、科学预测,做好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

要积极开展并完善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县国土资源局要会同县气象部门对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成灾范围和影响程度作出评价预测,并在电视天气预报栏目中播放,有针对性地指导部署防灾工作。各镇乡(街道)行政村要注意收看地质灾害气象预报,根据预报内容,及时组织重点隐患区内村民的避让工作,同时要警惕雨后发生滑坡的可能性。

7、严格把关,执行工程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

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各类工程建设应当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组成部分,对经评估认为可能引发地质灾害危害的建设工程,应当配套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验收应当与主体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同时进行。配套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主体工程不得投入使用。

8、突出重点,开展重点地质灾害点勘查治理。

按照“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加大对地质灾害的治理力度。对位于人口集中居住区、风景名胜区、交通干线、水利、电力工程等基础设施和学校附近的地质灾害点应首先进行治理。对一时难以治理的灾害点,在汛期前可采取应急措施,努力避免或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地质灾害的工程治理必须严格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规定,严把资质条件关,并加强施工监督。

灾害风险防治篇9

[关键词]煤矿;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7-0299-01

近年来,我国煤矿开采数量不断上升,开采规模不断扩大,使得煤矿地质灾害事故出现的频率也在日益增多,对矿区作业人员生命财产安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部分煤矿企业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以破坏自然生态系统为代价肆意开采,最终导致煤矿塌方、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出现,不仅付出了极为沉重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代价,还对我国社会和谐与稳定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1 地质灾害形成原因

滑坡和地层沉降是煤矿矿区内地质灾害的主要形式,一旦发生,不仅影响矿区的生产,而且对周围居民的生活也会带来很大的危害。

1.1自然原因。我国大多数煤矿矿区内植被较差,地层,一旦突降暴雨或冰雪大量融化,易形成突发性山洪,冲刷沟谷和河床,从而导致泥、砂、石等固定物质向下游冲去,极易形成破坏力较强的泥流、砂石流等;区域内多丘陵地带,平坦地区极少,地势切割强烈,同时在局部地区存在软弱岩层和断层破碎带,在长时间降雨和冰冻作用下,易引发滑坡、崩塌、地面不均匀沉降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同时,地震也会诱发崩塌和滑坡灾害。

1.2人类的活动。矿山经过多年的开采,产生的废矿、废渣以及弃石等被随意堆放在河滩以及沟谷内,这样极容易在雨季诱导发生自然灾害,如泥石流、山体滑坡以及坍塌等。同时,在地震发生时还容易造成山石滚落,造成伤人事故。

2 煤矿地质灾害防治重点

2.1群众居住区地质灾害防治重点。根据地质灾害普查情况和地质灾害发生的情况分析,地质灾害活动比较频繁的区域多为山区或者近期有较大的人类工程建设活动的区域,由于人类的活动对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雨季或者暴雨来突发的情况下,极容易发生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

2.2主要交通干线地质灾害防治重点。矿区内交通公路两侧的边坡是交通干线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由于边坡稳定性较差,加上年久失修,如果赶上汛期来临,加大了发生坍塌和滑坡的危险。因此,施工单位要定期对边坡的危害风险进行评估,加强监督管理,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

2.3重点矿区地质灾害防治重点。矿区的地质灾害威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如地面坍塌、滑坡、裂缝、泥石流等等,因此,为了避免矿区内的人民群众免受地质灾害的威胁,要积极做好矿区内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大力宣传灾害来临的自救方法,提高矿区群众的安全防范意识。另外,企业也要督促做好相关的管理和防治工作,对不合乎规定的工程建设和人员行为,要及时排查整改,消除安全隐患,尤其要做好对废矿废渣堆放点的监测工作,防止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

2.4河流及水利设施地质灾害防治重点。矿区内泥石流、山体滑坡的主要诱因就是强降雨,因此要着重做好雨季自然灾害的防范工作,加大对雨季河流和水力设施的监测排查力度,强化监督、落实责任,必要时采取措施,进行合理有效的避让,使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

3 主要危险区及防治措施

3.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事关煤矿企业及矿工的生命财产安全,煤矿各科室各部门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领导,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对列入预案的重点地质灾害,要落实责任人,签订责任书,填写防灾避险“明白卡”,确保预防工作落到实处。根据破坏和防治相统一的原则,在生产成本中纳入煤矿地质灾害的防治费用,创建煤矿地质灾害专门性的资金。对一系列的煤矿企业实施土地复垦保障金与煤矿环保机制。这样,一是能够全面地实施环境保护策略,二是确保煤矿土地复垦保障和煤矿地质灾害防治资金的到位。

3.2加强检查监督,防止地质灾害发生。煤矿要成立汛期防灾领导小组,落实责任,开展巡回检查工作,加强监督,严禁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内开山、伐木、削坡、取石、堆放渣石及弃土,抽取地下水等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活动,对各灾害点要制定监测、报譬、抢险、疏散路线等措施,同时,要在危险区边界设立警示标志,以示警告。组织相关的专家组与勘查部门实施煤矿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的全面调查、评价以及防治工作。在对煤矿地质灾害特点和地质环境进行了解的前提条件下,兼顾人口布局和社会经济情况,合理地制定行之有效的煤矿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计划,且纳入社会经济的发展计划中,并注重贯彻执行。

3.3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认真制定防治方案。由于地质灾害的周期性和不确定性,煤矿企业管理人员要及时掌握辖区内的地质灾害动态变化情况,编制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对危害程度大的要落实灾害点专项预案,在方案编制中要突出重点危险区、主要灾害点及防灾措施,查明灾害的分布、类型、规模及引发因素等,建立地质灾害日常监测制度,及时上报灾害发展情况,接受主管部门监督检查。

3.4完善矿井通风系统,降低瓦斯中毒与爆炸事故。煤矿企业需要严格按照《煤矿安全规程》中的规定,对矿井进行机械通风、上行通风与分区通风,定时进行矿井瓦斯浓度检查,一旦矿井内瓦斯浓度超标,则需要立即疏散矿井内作业人员并加大通风力度,直至矿井内瓦斯浓度下降至正常标准后,方可组织作业人员重新下井开采。同时,下井作业人员严禁携带点火工具或易燃物品下井,矿区内电器设备也需要采用矿用安全电火花型设备。另外,在起爆之前,需要检测瓦斯浓度,符合标准后才允许起爆。

3.5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疏散矿区作业人员。一旦出现了煤矿地质灾害事故,矿区负责人需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通知上级领导部门以及消防部门组织相关救援人员进行处理,同时,迅速疏散事故区域工作人员,避免出现二次塌方或二次爆炸事故。在事故处理完毕后,需要进行总结,发现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杜绝该问题的再次出现,保证煤矿开采安全。

4 结束语

为提高煤矿企业在遭受突发性地质灾害时的快速反应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根据地质灾害防治相关条例要求,要加强煤矿地质灾害防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以减少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降低生命财产损失为目的,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广大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加快矿井安全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力,代伟.煤矿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措施研究[J].广东科技,2013,04(25).

灾害风险防治篇10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策略;地质环境

众所周知,地球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地球上各板块间也存在着相对运动,加之人类为满足生产活动的需求,不断加大对大自然的改造力度,随之也引发了出各类地质灾害,造成的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不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应加强地质灾害的控制与预防,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保证防治效果[1]。

1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概述

①地质灾害:受自然界变异和生物活动的影响,我国自然灾害现象频频发生,地质灾害是其中最为频繁出现的其中,其通常是指由于自然地质结构及相应板块的运动,或由于人为地质作用,导致地质环境恶化,进而导致资源,生命和经济损失的一种灾害。灾害发生时,人们往往无法提前感受到任何征兆,且地质灾害强度及受灾规模都相对较大,面对灾害时,人们只能尽最大力量来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给我国人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②地质环境:地质环境是地球演化的结果,通过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等在能量和物质基础上相互作用,发生能量交替和流动,最终形成相对平衡的地质环境体系。地质环境有两大特点,一是开放性特点,地球表面各个圈层都与地质环境相关,二是周期性特点,从渐变到缓慢,再到突变和灾变,地质环境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呈现一定周期性的变化[2]。一旦当地质环境处于突变阶段,就很有可能引发出地质灾害。

③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的关系: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两者关系密切相关,不可分割。一方面,地质灾害发育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地形、地貌及地质构造等构成了地质灾害发生的条件;另一方面,地质灾害的发生影响了反映地质环境质量优劣的地质环境各要素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适宜程度,给人类社会的发展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因此,在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科学预测时,可从地质环境中分析地质运动的规律,以有效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2地质灾害防治策略

(1)加强地质灾害调查区划的建设:地质灾害调查区划的建设是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实施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程,加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建设,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①勘查周边地质界线,查清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环境条件;②预测灾害的危险程度,进行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确定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③根据地质灾害的等级及破坏程度,制定出相应的等级预案,并配合有关部门及时做好相关预警应急措施[3]。

(2)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完善监测预警手段是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的行政手段和技术手段,主要是通过建立监测预警体系,有效反映地质灾害的防治成效,进行防灾减灾工作。监测区域内的地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监测预警体系在第一时间利用防灾减灾警示信息提醒工作人员预防灾害、应急避险,为救援、避险争取宝贵时间。地质灾害具体监测预警流程。

(3)建立健全搬迁治理工程体制:当接收到监测预警体系发出的报警时,根据调查监测结果,分析该区域的灾情,若发现灾害的波及范围较大,危险等级较高的地质灾害隐患时,应采取搬迁避让加强工程治理,确保受灾区域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减少地质灾害损失。另外,在治理灾害工程中,应充分考虑灾后重建的土地整理或地质环境合理利用,实现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达到防灾减灾与土地资源再开发的双重目的。

(4)完善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方案:由于我国地质灾害发生具有突发性、隐蔽性和破坏性三大特点,因此,为最大程度的降低地质灾害给人们带来的损失,应利用现有的经济科技条件,建立并整合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方案,其核心内容包括完善应急处理技术体系,建立网络信息技术平台以及配全应急设备。在地质灾害发生时,可按照科学合理的流程第一时间进行准确的应急反应,最大限度的降低灾害带来的风险和威胁,达到最少的财物和人员损伤。

(5)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科学技术支撑研究体系: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科学技术支撑研究体系是防治地质灾害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应加强科学研究技术的能力,对地质灾害的典型地质环境、内在机理及成因等进行研究,开发地质灾害应急处置的模拟和仿真系统,建立应急响应与模拟仿真研究体系。

3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地质环境应用

(1)构建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体系: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为确保地质的安全性,应加强对地质灾害风险和地质环境安全的研究,建立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体系。具体来说,该体系应做到以下几点:①工程地质环境的实际质量评价;②地质环境中的工程容量评价;③工程地质环境的功能区分评价;④治理的风险调控评估和地质灾害防范。在对区域地质环境应用的实际评价中,应充分考虑该区域特点,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环境调查,从而有效分析该区域地质环境的具体情况,使得该地质环境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减少灾害的发生,

(2)加强工程地质环境的安全评价:地质环境安全包括地质结构、地质成分、外部形态和工程性质等。加强对工程地质环境的安全评价,有利于规避工程风险,保障工程建设中的安全性,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①相关部门应树立合理开发利用地质环境理念,注重人与自然的和平共处,将人类生产行为与自然改造进行有机结合,促进地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②相关人员在评价环境前需搜集与地质环境有关的信息和数据,综合数据提炼出对工程地质环境安全评价体系并完善,提高地质环境的开发利用效率;③注重地质环境安全中技术层次,包括建设工程区域地质安全评价、建设工程场址地质安全评价以及建设工程单体地质安全评价。

4结语

综上所述,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进步的新形势下,开展防治地质灾害工作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应密切结合具体的地质环境,从地质环境的规律出发,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探求出最适合的地质灾害防治策略并落实,有利于提高地质灾害的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孙佳茜,王鹏瑞.关于地质灾害防治策略和地质环境应用探讨[J].科技展望,2017,27(1):23-24.

[2]刘传正,刘艳辉.论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J].吉林大学学报(地),2012,42(5):1469-1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