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风险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10-12 17:13:47

灾害风险管理

灾害风险管理范文篇1

我国位于世界最大海洋与最大陆地之间,全国大部分地区为季风气候区,受季风影响,极易形成暴雨洪水、融雪(融冰)洪水、冰凌洪水等多种形式的洪水。其中,经常发生并造成严重灾害的主要是暴雨洪水。我国暴雨洪水一般具有:季节性明显、洪水峰高量大、径流年内分配集中、洪水年际变化大等特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江河整治工程建设。修筑水库拦蓄洪水,修筑堤防防止洪水泛滥。这些工程的修建,取得了显著的防洪效益,1949年到1987年的38年间防洪工程累计减淹成灾农田约6600万ha,加上减免的城市工业等其它损失,减少损失约3000亿元。然而,近十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受洪水威胁区域内人口和资产的不断增长,洪水造成的损失有逐步增长的趋势,如图1。1991年,淮河、太湖流域洪水造成2100亿元损失;1998年长江大水经济损失约2500亿元。

50年来,通过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人们普遍地增加了安全感,在河岸两侧开始大规模的建设,城市不断扩大,人口不断集中。然而,当下一次洪水泛滥发生时,人们发现洪水所造成的损失比以前有增无减,于是人们又要求提高江河的防洪标准……如此下去,便形成了防洪工程投入不断加大,而洪灾损失也不断增长的局面。

我们应该认识到洪水是一种自然现象,企图以工程手段控制和消除洪涝灾害是不可能的,认识到洪水的风险不可消除而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或回避。洪涝灾害的风险预测及洪灾风险管理的概念便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的。

2.洪涝灾害风险

洪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可以用客观尺度测度其大小;洪涝灾害风险又与人们的行为相联系,与人们的决策有关;洪涝灾害风险的大小可以用风险程度来度量,它与洪水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其可能产生的损失有关,用数学表达式来表示,即R=f(P,L)其中,R——洪涝灾害风险;P——洪水事件发生的概率;L——洪涝灾害风险损失。

3.洪涝灾害风险管理

洪涝灾害风险管理是指人们对可能遇到的洪水风险进行识别、估计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控制和处置洪水风险,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决策过程。它是一个连续的、循环的、动态的过程,主要包括建立风险管理目标、风险分析、风险决策、风险处理等几个基本步骤。如图2。

洪涝灾害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选择最经济和有效的方法使风险成本最小。它可以分为灾害发生前的管理目标和灾害发生后的管理目标。灾前的管理目标是选择最经济和有效的方法来减少或避免损失的发生,将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降至最低程度,如进行洪水预报、洪灾警报、防洪工程的规划与实施、防洪调度预案等工作;灾害发生后的管理目标是当实际灾情发生后,监测实时雨情、水情和工情信息,确定最合理有效的调度方案,并组织好抢险与避难转移,尽可能减少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使其尽快恢复到损失前的状况。

洪涝灾害风险分析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估计和分析评价。风险分析是通过对区域洪水成因、洪水特性(包括洪水概率、流量、水位等)、水利工程状况进行分析,采用历史洪水调查、水力学模型试验或数值模拟计算等方法,确定区域内不同地区的洪水危险程度(包括淹没范围、淹没水深、淹没历时、流速等);再对区域内的社会经济状况(人口、资产等)分布和抗灾能力进行分析,得出不同高程下的主要资产类型和这些资产在不同淹没水深下的洪灾损失率,并将上述两方面的信息进行结合,估算出区域在不同频率洪水下的洪水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确定洪水灾害的风险程度;最后,根据洪灾风险分析的结果,选择不同的防洪减灾对策,考查估算不同方案的费用、效益。

洪灾风险决策是指通过选择对付洪灾风险的一种方法或几种方法的组合,在洪灾风险评价的基础上,并考虑对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综合影响后,选择洪灾风险管理对策,实施洪灾风险决策。生产实际中,对付洪灾风险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风险自留(不采取任何措施);

2)回避风险(将人口和资产从风险区内搬出);

3)降低洪灾损失(适当限制高风险区内的经济发展;建立避水庄台,建立防水房屋,搞好风险区内安全建设;设计好避难路线;做好抢险避难的宣传工作);

4)风险转移(开展洪水保险和再保险)。

洪灾风险处理是根据决策的方案实施风险管理计划,并对计划实施后的效果进行评价。评价各种防洪减灾措施实施后的效益与费用,修改、建立新的洪灾风险管理目标,进入下一次的洪灾风险管理过程。

针对洪水管理的具体内容,洪水风险管理主要包括对洪水的预测和调度中的风险管理、防洪工程风险管理、防洪投资风险管理、洪泛平原风险管理、洪水生态环境风险管理、防洪决策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洪水预报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准确,准确的预报,会对水库等水利工程的调度决策提供帮助,可能会减少损失;预报与实际不相符合,不仅不能对水库等水利工程的调度决策提供帮助,而且会提供错误的信息,可能会增大洪涝灾害风险。防洪工程建设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水库、堤防等水利工程的调度决策,都可能产生潜在的风险。

防洪投资风险管理主要是通过对防洪投资效益进行评估和跟踪调查,确定防洪投资预算和投资方向是否正确,再根据国家经济实力确定合理的投资预算和投资方向,避免投资的浪费和积压。

洪泛平原风险管理主要针对在正常时为干燥地域而当发生某种频率洪水(美国定为1%洪水)时可能淹没的区域内的土地进行管理。包括域内土地开发利用方式的管理;城市防洪减灾设施的管理;建筑物结构及耐水标准的管理;洪水预、警报系统及防洪救灾体制的建立和管理;居民避难系统的建立;洪水保险制度的建立;灾后重建的社会、国家补偿制度等。

洪水生态环境风险管理包括对各类防洪工程建设对流域内生态系统、环境质量的影响进行评估;制定改善环境、生态保护的补偿计划并逐步实施;对洪水灾害发生后产生的环境和生态影响进行调查和评估等。

防洪决策风险管理,主要针对上述各项管理过程中的决策进行管理,避免由于决策失误造成的不良影响和失误,包括决策科学化、制度化。如建立辅助决策信息管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以及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规体制等。

4.实例

洪水风险图是标示某一区域内可能发生的洪水灾害危险性大小的地图,是进行区域洪灾风险管理的基础。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从1984年以来已先后完成了永定河泛区、小清河分洪区、辽河中下游地区、黄河北金堤滞洪区、东平湖分洪区、淮河蒙洼分洪区、珠江的西江流域、黄河下游山东段等地区的洪水风险图以及沈阳市、深圳市、广州市、上海市、天津市、哈尔滨等城市的洪涝灾害风险图。

实例:黄河下游堤防保护范围的研究

1)洪灾风险管理目标的确定。历史上,黄河山东段曾多次泛滥,但由于两岸地貌发生较大变化,新建许多大型水利工程及道路,目前依然很难确定黄河堤防的保护范围及保护范围内的洪水风险。而山东省黄河河道狭窄,设计行洪能力只有10000m3/s,近年来河道淤积日益严重,1995年下游河床淤高16cm,而黄河大堤多年未曾加高,两岸的安全标准日益降低。加之,下游河道容易发生冰塞,建国以来已有两次形成冰凌灾害,是属于洪水灾害风险较大的区间。

从地貌来看,黄河河床居高临下,下游段成为海河、淮河两流域的分水岭。洪水成灾范围极大,但究其准确,则众说不一。黄河下游两岸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人口财产密集,铁路、公路纵横,堤防一旦溃决,后果将十分严重。北决可犯华北平原,威胁海河流域,南决可危及淮河流域,且有京蒲、京九、陇海铁路大动脉、胜利油田等重要设施及众多的城市。因此需要正确地确定黄河下游堤防的保护范围,进一步根据该范围内人口及财产分布,计算堤防的防洪效益。

2)洪灾风险分析。本研究采用无结构不规则网格对计算域进行剖分,使网格的大小随地形地势和阻水建筑物的分布灵活确定,而且尽可能地将这些阻水建筑物作为网格的边界,充分反映计算域的特征。在计算方法上,在网格形心处计算水位,在网格边界(即通道)上计算流量。将网格按地形划分为滩地型、河道型;将通道按构成成分划分为滩地型、河道型、连续堤、有缺口堤、特殊型等。

以水位和流量为主要控制变量的二维非恒定流的基本方程如下:

水流连续方程:

式中:H—水深;Z—水位;q—源汇项,本模型中代表有效降雨强度,不计降雨情况下q=0;M—x方向的垂向平均单宽流量;N—y方向的垂向平均单宽流量;u—垂向平均流速在x方向的分量;v—垂向平均流速在y方向的分量;n—曼宁糙率系数;g—重力加速度;t—时间。Z=H+B(4)u=M/H(5)v=N/H(6)其中:B为地面高程。

上述两个动量方程中,第一项为加速度项,第二、三项为对流项,第四项为重力项,第五项为阻力项。

本模型上起陶城埠,下至河口清1断面,共有2286个网格,根据不同的堤防决口位置,共计算了十个方案[图3]。综合十个方案的淹没范围,勾绘出整个淹没范围的包络图[图4],该图就可以代表整个黄河下游堤防的保护范围。计算结果表明:黄河北岸决口时,洪水主要沿徒骇河两岸漫流入海,洪水波及至马颊河的南岸,淹没面积为10870km2。黄河南岸决口时,洪水主要沿小清河两岸漫流入海,淹没面积为5950km2。

得到黄河下游山东段堤防保护范围内的最大可能水深分布图后,结合保护范围内的人口和资产分布状况,对各种分类资产损失(如农作物损失、林业损失、水产业损失、畜牧业损失、居民财产损失、企事业财产损失等)进行估算,再对各种分类资产损失求和后,可得到堤防溃决后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堤防的总的减少洪灾损失的价值即为堤防的防洪效益。

5.结语

洪灾风险管理是一项综合的、持续的管理过程,这就决定了它必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我国,对洪涝灾害进行风险管理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相信随着对洪涝灾害认识的逐步深入,必将能够认识到洪灾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相信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人类既能较少的受洪涝灾害之苦,又能免于受水资源匮乏之苦的日子将不遥远,人类与水和谐相处的目标必能实现。

参考文献

[1]刘树坤等著,全民防洪减灾手册,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

[2]杨梅英主编,风险管理与保险管理,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9

[3]骆承政、乐嘉祥,中国大洪水-灾害性洪水述要,北京:中国书店,1999

灾害风险管理范文篇2

关键词:巨灾风险;农业生产;风险管理

在我国的陆地国土面积中,耕地面积居于世界第三位,我国用全球7%的耕地养活了近20%的人口。由于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地区,西部耕地面积小,分布零星。这就导致自然灾害对我国农业有着严重影响,我国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的第三大农业生产受自然灾害损失严重的国家。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基础产业,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众多,但是随着工业生产的不断进步,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大部分都是中老年人。这也就导致了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管理体系薄弱,农民缺乏风险意识。而我国社会也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农业巨灾风险管理体系,导致农业生产一旦出现灾害仍然主要依靠政府救济、社会捐款和农户自我消耗。因此在我国农业生产不断发展进步的背景之下,如何做好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尽快构建农业巨灾风险管理体系,成为我国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手段单一,灾民抗风险能力弱

我国的农业巨灾风险发生频率虽然位于世界各国的前列,但是由于我国农业生产较为分散,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业专业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处在低水平,因此我国面对农业巨灾风险的管理手段较为单一,我国灾民的抗击风险能力也十分薄弱。在发达国家中,常见的风险管理方法一般为:风险的规避、风险的转移、风险自留以及风险预警和控制等多个方面。因此在社会中的保险行业也就衍生除了针对农业巨灾风险的一些保险管理手段,常见的有:巨灾风险基金、巨灾证券、农业风险保险等内容。同发达国家这些种类繁多的巨灾风险管理手段相比,我国的农业巨灾风险主要依靠政府救济、社会捐助以及农户的自我保护,导致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管理体系尚未构建完成,不能够像发达国家那样,将农业巨灾风险进行多方面的转移,因此面对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我们国家仍然有很多工作需要完成。

1.2利用保险机制补偿农业巨灾损失的水平很低

在国外,保险思想和原始的保险雏形在古代已经产生:在古埃及石匠中曾有一种互助基金组织,该组织向每一成员收取会费以支付个别成员死亡后的丧葬费;还有古罗马军队中的士兵组织,以收取的会费作为士兵阵亡后对其遗属的抚恤费用。海上保险在各类保险中起源最早,正是海上保险的发展,带动了整个保险业的繁荣与发展。现代社会中,农业保险制度则是在市场经济制度下,人们为了降低和转移农业巨灾损失而建立的一种特殊的保险补偿机制,其核心内容是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保障作用。由于我国农村中人们对保险的认识有限,没有意识到利用保险可以对农业巨灾风险进行保障和转移,因此在我国政府的大力引导和经济补贴政策下,使得我国农业保险逐步在农村中发展起来。但是由于我国农业保险起步较晚,因此保险的赔付率、保险品种以及对农业巨灾的具体保障作用等方面,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许多不足。

1.3政府在农业灾害损失补偿中的作用有限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间,在我国遭遇特大自然灾害时,我国政府积极组织抢险救灾,为受灾群众提供医疗救助、食物和避难所。有效降低了巨灾对人们财产和生命安全的威胁,并且政府在遭遇巨灾后的生产、生活重建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但是由于我国从贫穷、落后的旧社会一路蹒跚而来,虽然经过了社会主义建设者们不断地努力拼搏,我们的经济、民生、科技、教育、农业等多个社会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改进,却仍然与世界上的发达国家有着差距。这也就造成了在巨灾面前,政府对农业灾害损失的补偿作用有限。以2021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为例,国家倾尽全力帮助受灾农民,对农民种植的农作物、经济林木、专业养殖的牲畜以及居民住房和农机具等进行了补偿,但是农民在巨灾面前仍然要面对巨大的损失,政府在农业灾害损失补偿中的作用十分有限。

2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模式比较及我国的选择

2.1政府主导型的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模式

保险从社会的角度看,是社会经济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成熟”的制度。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稳定器”;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保险是一种风险管理和转移的方法。政府主导型的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模式下,保险在其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政府主导的农业保险管理中,保险公司作为政府的工具,对农民投放农业巨灾保险,根据政府指导来开展农业保险业务,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此时保险公司的保险业务具有一定强制性,为农民应对巨灾提供基本的安全保障。因此在政府主导下的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模式中,保险公司的农业巨灾险就具备了公共物品的主要特点,主要依靠政府来进行管理和指导,引导农民购买农业巨灾险,保障农民在经受巨灾后能够获得赔偿,为灾后重建和修复工作储备力量。

2.2市场主导型的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模式

针对我国农业巨灾风险,引入了市场主导型的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模式。在这种风险管理模式之下,主要由政府制定管理框架和规范准则,引进商业保险公司承接农业巨灾保险以及相关保险业务。此种风险管理模式具备的优势有以下方面:第一商业保险公司在我国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拥有保险方面专业人才,具有现代化企业的科学管理制度,能够高效运行并辅助政府进行农业巨灾风险的管理。第二商业保险公司处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中,为了适应市场激烈竞争,扩大业务范围,获取更多盈利,商业保险公司会对内部进行严格管理,有效遏制在政府主导风险管理模式中可能出现的多赔、滥赔等不良现象。真正做到依据理赔标准进行赔偿,帮助遇到农业巨灾的农民做好灾后重建的经济保障。

2.3政府和市场共同参与的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模式

针对我国农业巨灾风险,引入了政府和市场共同参与的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模式。在这样的风险管理模式之下,农民购买的农业巨灾保险品种和相关业务均由政府和商业保险公司进行提供,这两者相互配合,政府占据主导地位,对商业保险公司进行指导和规范,通过政府积极宣传,能够有效推行农业巨灾保险在农民中的购买范围。利用政府的管理机制能够保障农民在购买巨灾保险后,商业保险公司可以提供及时、合理的赔偿,保证农民利益。在政府和市场共同参与的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模式中,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就是政府和商业保险公司二者共同承担风险,有效转移了农民在遇到巨灾后的风险损失。同时政府的参与对商业保险公司承保做出了资金和信誉上的补充。在此种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模式之中,将灾害受损等级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并制定了针对性的保险费率和赔偿数额,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同时减轻了商业保险公司的压力,为构建我国自主的农业巨灾风险管理体系奠定了基础。

2.4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模式的选择

综合以上三种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模式可知,首先,第一种政府主导型的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模式中,其优点主要是政府可以根据立法为农民提供一个基础巨灾风险理赔底线。但是我国耕地面积广大,从事农业生产人数众多,这样的单一保险理赔并不能同我国多样化农业经济发展相匹配。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发展进度,如果统一根据这样的低标准风险管理模式进行,并不能有效解决我国目前农业巨灾风险遇到的多种问题。其次,第二种市场主导型的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模式,这样以商业化为主的巨灾风险管理模式虽然能够响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但是一旦脱离政府的严密监管,就极易造成农民因为不了解商业保险的意义和作用,而放弃对巨灾风险保险的购买,从而在遇到农业巨灾风险时无法获得有效赔偿,仍然将希望寄托在政府的救济工作上。最后,第三种政府和市场共同参与的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将前两种模式中的优点聚集在一起,充分利用了国家宏观调控的优势和市场竞争机制的高效性。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政府和保险公司能够密切配合、相互协调,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为农业巨灾风险的保障工作共同努力。因此综合三种风险管理模式,第三种政府和市场共同参与的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模式,较为适合当前形势下,我国农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3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模式实施的政策建议

3.1建立政府财政支持长效机制

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就是从社会安稳、人民文化程度等方面指出农业对于国家的重要作用。只有百姓储备充足的粮食,过上温饱的生活,才能使社会安定,人们才能依照礼仪进行生活。农业作为人类社会衣食的源头,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更是人类社会从事其他生产生活的必要条件。而我国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农业大国,国家十分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更是创造了以世界上7%的耕地养活了近20%的人口的奇迹。所以在未来社会发展进程中,政府在经济规划与财政预算当中,应当增加对农业巨灾风险防范和灾后补偿的投入,使得农业能够持续保持稳定、高速的发展势头,为我国经济高速运行做好保障。根据多年来农业部门与气象部门对自然灾害发生的研究和观察,对农业产生不良影响的巨大自然灾害其发生具有偶然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因此为了克服这些自然灾害为社会经济带来的严重影响与破坏,在未来的自然灾害管理和投入中,政府应当加大对这些灾害的科学预见性与计划防范性。争取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在巨灾发生的早期进行预警,将巨灾对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影响降到最低。

3.2构建农业巨灾损失的整体性补偿机制

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模式中,应当将政府和市场作为管理及巨灾损失补偿的主要负责方面,根据灾害发生的区域、影响范围、造成损失的数额等多种因素,建立多元化的巨灾损失补偿体系,这样才能尽快完善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制度。依据巨灾损失补偿的层次,可以划分为基础层,这个层级中主要是由被保险人与未投保的个人所共同组成。二者中被保险人由于提前投保,在灾害发生后能够获得一定的赔付,而未投保人则需要独自承担损失。第二个层次则是通过市场化的保险赔偿机制进行理赔,农业巨灾的损失由不同的被保险人进行分摊。利用这样现代化的市场经济保险形式,对农业巨灾风险损失进行转移和分摊,降低巨灾风险对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失。

3.3构建农业巨灾风险防范机制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的了解越来越深入,使得农业巨灾风险虽然不能完全避免,但是却可以利用科学的手段和有效的防范机制对其进行预测,进而尽可能地规避农业巨灾风险所带来的损失。近年来我国建立的针对农业巨灾风险防范机制主要有:第一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增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数不清的历史史实,记录了古人通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规避风险发展农业生产的例子。以我国著名的都江堰为例,都江堰将岷江水一分为二,引入成都平原,创造了天府之国,是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其年代久、无坝引水的特征是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在现代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背景之下,我们为了防范农业巨灾风险,在政府的引导之下,兴修洪水防御设施,将农业巨灾风险中的洪灾有效进行引导和管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政府的大力引导,我们必将构建完善的农业巨灾风险防范机制,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在经过长期传统单一的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发展进程后,导致农业生产在巨灾风险面前过于依赖政府救助和社会捐助,农业生产中忽视了防灾意识的培养。对于农业巨灾,无论做到如何周密的防护工作,最终都会给农业生产带来一定的损害,总结实践经验可知准备的充分程度与损失成反比,准备的越充分损失则越小。所以在农业生产中,政府和农业生产者应当注重提高自身的防灾意识,并且应当进行主动积极的参保。可以使农民利用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将农业巨灾风险进行转移。还可以通过社会多方面的宣传教育,引导人们关注巨大自然灾害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的巨大损失,使得人民群众具备更强的防灾意识,掌握熟练的躲避灾害的技能。对于我国灾害的多发地,当地政府应当充分发挥教育和管理职能,进行防御工程的规划和建设,教育群众做好防灾赈灾准备,积极发展当地的灾害警示系统。作者简介:陈英(1980-),女,籍贯:河南信阳,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讲师,研究方向:运筹学与控制论。课题项目:兰州博文科技学院2021科技创新课题“中国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课题编号:2021BWJX039)。

参考文献:

[1]高婵.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及政策保障[J].农业经济,2019(03):60-61.

[2]张冉.农业巨灾风险管理问题探析[J].大众投资指南,2019(06):78-79.

[3]杨美.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工具创新研究[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12.

[4]闻岳春,王小青.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管理的现状及模式选择[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01):16-22.

灾害风险管理范文篇3

洪水是指江河水量迅猛增加及水位急剧上涨的自然现象。洪水的形成往往受气候、下垫面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在其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包含着必然性的一面,也包含着随机性的一面,人们很难精确地预知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大小。所以,在水文学上通常采用洪水频率描述洪水本身风险的大小。除此之外,洪水风险的大小还与人们抵御洪水的能力以及承受洪水的区域内的资产水平有关。我们知道,如果洪水发生在没有人烟的地区,也就无所谓洪水灾害。所以,只有当洪水威胁到人类的安全和影响到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并造成损失时,才称之为洪水灾害。

长期以来,为了防御洪水,人们修建了大量的堤防、大坝等防洪工程,具有了防御洪水灾害的一定能力。然而,在人类修建大量防洪工程大规模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们逐步意识到人与自然的矛盾在逐步加深。通过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人们普遍地增加了安全感,在河岸两侧开始大规模地建设,城市不断扩大,人口不断集中。然而,当下一次洪水泛滥发生时,人们发现洪水所造成的损失比以前有增无减,于是人们又要求提高江河的防洪标准。如此下去,便形成了防洪工程投入不断加大,而洪灾损失也不断增长的局面。而且人类发现了生存环境日益恶化,河流生态系统被破坏等诸多问题。在反思这些问题时,人类意识到洪水是一种自然现象,以现有技术企图控制和消除洪水灾害是不可能的,认识到洪水的风险是不可消除的而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或回避。因此,从发展的观点来看,人们在与洪水斗争的过程中,既要适当控制洪水改造自然,又要适应洪水与自然共存,将洪水灾害损失降低到不影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进程,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这样一个防洪减灾的总体目标。洪水灾害风险管理的概念便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的。

洪水灾害的严重性和频发性决定了洪水灾害风险管理的复杂性。洪水灾害风险管理可以说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指人们对可能遇到的洪水风险进行识别、估计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综合利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教育与工程手段,合理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实现人类的最大安全保障和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从发展的观点来看,洪水灾害风险管理是指人们在与洪水斗争的过程中,既要适当控制洪水改造自然,又要适应洪水与自然共存,利用各种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将洪水灾害损失降低到不影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进程,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这样一个防洪减灾的总体目标。

洪水灾害的风险管理应贯穿洪水灾害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包括灾害发生前的日常风险管理,灾害发生过程中的应急风险管理和灾害发生后的恢复和重建过程中的风险管理。风险管理过程是不断循环和完善的过程,主要包括建立风险管理目标、风险分析、风险决策、风险处理等几个基本步骤。

(1)洪水灾害风险管理目标:根据洪水特征、工程质量、防洪保护区的人口、财产状况和承受能力,对防洪投入风险因素进行评估,确定对各项风险因素可以接受的标准,使风险管理成本最小,以此作为风险的管理目标。

(2)洪水灾害风险识别:在确定的风险管理目标条件下,对仍然存在较大风险的因素进行判别,根据可能产生风险的大小进行排序,确定重点管理目标。

(3)洪水灾害风险估计:计算或估算重点风险因素可能造成的洪水危险性的大小,如是否可能造成工程破坏,工程破坏后可能形成的淹没范围、淹没水深等。

(4)洪水灾害风险评价:具体计算洪水造成的社会、环境、生态、经济等方面的损失。

(5)洪水灾害风险管理方案:选择可行的对策,应对洪水灾害风险,使洪水灾害在总体上损失最小。包括:①自留风险,由本地区承担洪水灾害风险;②降低风险,采取应急措施,减少或消除一些风险因素,使总体风险降低;③回避风险,将人口和资产由高风险区域向低风险区和安全区疏散转移;④转移风险,如洪水灾害可能威胁到重点保护区域时,主动将灾害转移到其他非重点保护区域,使总体灾害损失减少;⑤分担风险,采取保险或补偿等方式,由更大范围分担局部受灾区域的风险。管理方案可以是上述方案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6)洪水灾害风险管理决策:对各种洪水灾害风险管理方案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分析和比较,选择最优方案。

(7)洪水灾害风险管理计划:风险管理方案确定后,要编制行动计划,如动员、警报、人口资产转移、紧急抢险和救护、破堤分洪等。务求在方案实施过程中生命和财产损失最小。

(8)洪水灾害风险管理效果评价:对计划实施后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效果进行评价或预评估。

二、GIS与组件式GIS

地理信息系统根据其内容可分为两大基本类型:一是应用型地理信息系统,是以某一专业、领域或工作为主要内容,包括专题地理信息系统和区域综合地理信息系统;二是工具型地理信息系统,也就是GIS工具软件包,如ARC/INFO等,具有空间数据输入、存储、处理、分析和输出等GIS基本功能。应用型GIS主要有三种开发方式:

(1)独立开发:指不依赖于任何GIS工具软件,从空间数据的采集、编辑到数据的处理分析及结果输出,所有的算法都由开发者独立设计,然后选用某种程序设计语言,如VisualC++、Delphi等,在一定的操作系统平台上编程实现。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无须依赖任何商业GIS工具软件,独立性强,但是,能力、时间、财力方面的限制使其开发出来的产品很难在功能上与商业化GIS工具软件相比,而且在购买GIS工具软件上省下的钱可能还抵不上开发者在开发过程中绞尽脑汁所花的代价。

(2)单纯二次开发:指完全借助于GIS工具软件提供的开发语言进行应用系统开发。GIS工具软件大多提供了可供用户进行二次开发的宏语言,如ESRI的ArcView提供了Avenue语言,MapInfo公司研制的MapInfoProfessional提供了MapBasic语言等等。用户可以利用这些宏语言,以原GIS工具软件为开发平台,开发出自己的针对不同应用对象的应用程序。这种方式省时省心,但进行二次开发的宏语言,作为编程语言只能算是二流的,功能极弱,用它们来开发应用程序往往不尽如人意。

(3)集成二次开发:集成二次开发是指利用专业的GIS工具软件,如ArcView、MapInfo等,实现GIS的基本功能,以通用软件开发工具尤其是可视化开发工具,如Delphi、VisualC++、VisualBasic、PowerBuilder等为开发平台,进行二者的集成开发。

集成二次开发目前主要有两种方式:①OLE/DDE:采用OLEAutomation技术或利用DDE技术,用软件开发工具开发前台可执行应用程序,以OLE自动化方式或DDE方式启动GIS工具软件在后台执行,利用回调技术动态获取其返回信息,实现应用程序中的地理信息处理功能;②GIS控件:利用GIS工具软件生产厂家提供的建立在OCX技术基础上的GIS功能控件,如ESRI的MapObjects、MapInfo公司的MapX等,在Delphi等编程工具编制的应用程序中,直接将GIS功能嵌入其中,实现地理信息系统的各种功能。这种建立在OCX技术基础上的GIS功能控件又被称做组件式GIS。

由于独立开发难度太大,单纯二次开发受GIS工具提供的编程语言的限制差强人意,因此结合GIS工具软件与当今可视化开发语言的集成二次开发方式就成为GIS应用开发的主流。它的优点是既可以充分利用GIS工具软件对空间数据库的管理、分析功能,又可以利用其他可视化开发语言具有的高效、方便等编程优点,集二者之所长,不仅能大大提高应用系统的开发效率,而且使用可视化软件开发工具开发出来的应用程序具有更好的外观效果,更强大的数据库功能,而且可靠性好、易于移植、便于维护。尤其是使用OCX技术利用GIS功能组件进行集成开发,更能表现出这些优势。

组件式GIS的基本思想是把GIS的各大功能模块划分为几个控件,每个控件完成不同的功能。各个GIS控件之间,以及GIS控件与其他非GIS控件之间,可以方便地通过可视化的软件开发工具集成起来,形成最终的GIS应用。控件如同一堆各式各样的积木,他们分别实现不同的功能(包括GIS和非GIS功能),根据需要把实现各种功能的"积木"搭建起来,就构成应用系统。把GIS的功能适当抽象,以组件形式供开发者使用,将会带来许多传统GIS工具无法比拟的优点。

三、GIS技术在黄河下游山东段堤防溃决洪灾风险管理系统开发中的应用

近年来,黄河断流和水资源短缺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我们在关注水资源的同时,不能忘掉黄河防洪仍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历史上,黄河山东段曾多次泛滥,近年来河道淤积日益严重,1995年下游河床淤高16cm,而黄河大堤多年未曾加高,两岸的安全标准日益降低。加之下游河道容易发生冰塞,新中国成立以来已有两次形成冰凌灾害,是属于洪水灾害风险较大的区间。另外,黄河下游两岸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人口财产密集,铁路、公路纵横,堤防一旦溃决,后果将十分严重。因此就需要模拟黄河下游堤防溃决后的洪水风险,根据淹没范围内人口及财产分布,估算洪水灾害损失,再根据对防洪投入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预测,为今后的防洪减灾提供决策支持。

黄河下游山东段堤防溃决洪灾风险管理系统是一个以GIS为核心技术,以数据库为基础,包含基础信息管理、堤防溃决洪水风险计算、堤防溃决洪水风险图、堤防溃决洪水风险查询、堤防溃决洪水灾害损失评估、区域防洪减灾对策等模块的,为防洪减灾辅助决策和洪灾风险管理服务的计算机系统。系统的逻辑结构。

GIS技术在以上各个模块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

3.1基础信息管理

将系统中涉及到的各种水文信息、工程信息、自然地理信息以及历史信息以电子地图的形式分层管理起来,并实现图形导航、放大、缩小、漫游、标注、图层控制等功能。

将各种基础信息数据库中的记录与地图对象的空间数据库中的属性信息相互匹配,可以准确定位地图对象;基础信息数据库中的记录更新后,能够快速反映到地图对象上。实现了地图对象空间位置信息与数据库中的属性信息的对应。

3.2洪水风险计算

洪水风险计算模型采用无结构不规则网格的二维非恒定流水动力学模型,在设计网格时,利用地图工作空间添加、编辑网格,既可以考虑地形地物以及阻水建筑物的影响,又可以充分利用GIS的制图与图形检查纠错功能,提高工作效率。网格图略。

3.3洪水风险图制作

洪水风险图是了解区域内遭受洪水灾害的危险性大小的一种直观科学的地图。它是依据流速、淹没水深和淹没历时等参数,将滩地、分蓄洪区或受洪水影响范围划分为危险区、重灾区、轻灾区、安全区等区域。依据不同的用途,洪水风险图可以划分为基本风险图、专题风险图和综合风险图。基本风险图是将洪水基本要素(如淹没范围、水深、历时、流速等)在行政区划图上表示。专题风险图是依据不同的风险决策者制作的不同用途的风险图,如保险公司用的保险专用风险图;防洪决策者使用的专门风险图;军事部门针对重点保护对象的洪水风险图;防洪避难使用的风险图等。综合风险图是服务于防洪决策各项工作的一套风险图。一般是利用GIS技术制作,包含洪水基本要素、灾害损失信息、防洪工程信息等的一套风险图。

该子系统是为了将堤防溃决洪水风险计算中选取的10个方案的结果制作成一套风险图,主要包括基本行政区划图、溃堤位置、最大淹没范围图、最大淹没水深图、淹没历时图等。风险图的制作首先是利用自己开发的专用转换模型将数学模型中的网格文件转换成MapInfoProfessional可以接受的交换格式MIF和MID,然后再利用MapInfoProfessional软件,根据数学模型的计算结果(受淹范围、淹没水深、淹没历时、淹没流速等),采用制作专题图层的方法制作的。

3.4洪水风险信息查询

该系统包含三种方式查询堤防溃决洪水风险计算的结果。①通过输入经纬度查询关心点的基本信息和洪水风险信息;②通过选择县区,查询所选县区的基本信息和洪水淹没信息;③通过选择洪水计算模型中的网格号,查询所选网格的基本信息和洪水风险信息。

按经纬度查询时,系统首先从用户输入界面中获取经度值和纬度值,然后根据这两个数值在"网格"图层中判断该点属于哪个网格,判别方法是只要该点包含于网格的边界内就认为该点属于该网格,并建立动态图层闪烁显示该点的位置;最后,再根据"网格号"这一关联字段在"网格洪水风险计算结果信息"数据库中匹配,找到相关的基本信息和洪水风险信息。

按县区查询时,系统首先从用户输入界面中获取所要查询的县区名称,然后根据县区名称在"县区"图层中查询该县区的位置,并建立动态图层闪烁显示该县区。最后,再根据"县区名称"这一关联字段在"县区洪水风险计算结果信息"数据库中匹配,找到相关的基本信息和洪水风险信息。

按网格查询时,系统首先从用户输入界面中获取所要查询的网格编号,然后在"网格"图层中查询该网格位置,并建立动态图层闪烁显示该网格的位置;最后,再根据"网格号"这一关联字段在"网格洪水风险计算结果信息"数据库中匹配,找到相关的基本信息和洪水风险信息。

查询结果都有三种表现方式:①以表格形式直接显示查询区域或地点的基本信息和洪水风险信息;②在地图中央闪烁显示查询区域或地点;③以Excel表格形式直接输出查询结果。

3.5洪灾经济损失计算与查询

洪灾经济损失计算是根据沿黄区域的社会经济特征及社会经济调查资料的完备性对其财产进行分类,利用GIS工具,将二维非恒定流水动力学模型的不规则网格与电子地图配准,使不规则网格具有空间地理位置。根据行政区域与网格空间地理位置的关系,找到每一个网格所属的行政区域,并根据不同洪水溃堤计算方案下的网格的水力学特征数据(水深、流速、历时、洪水到达时间),生成不同计算方案下的行政区域内的淹没范围、淹没水深分布、淹没历时分布和流速分布等。根据每一方案下不同淹没区域,计算每个受淹网格的面积与实际面积的比例,将行政区域内的各类资产按此比例分割到每个网格上。调查受影响区域内典型区域以往的灾害损失情况,估算样本分类财产的损失率,或根据经验确定分类财产的洪灾损失率。根据每个网格的淹没水深和淹没历时,与洪灾损失率数据库的记录中的淹没水深范围和淹没历时范围进行比较,求算出各个网格的分类资产在淹没条件下的损失值及损失率,逐步向上叠加,求出各个区内某类财产的总直接经济损失及平均损失率,再通过所有受淹县区的分类财产的损失合计求取全部受淹区域内所有财产的总的直接经济损失,再按经验系数法估算间接损失,洪灾间接经济损失与直接经济损失之和即为洪灾的总损失。

根据作者的计算,黄河下游堤防溃决后的淹没范围如表1(略)。黄河下游堤防溃决后北岸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大达391.2亿元,南岸堤防溃决后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大约486.1亿元。各个方案洪灾影响范围、受淹人口和经济损失如表2(略)。

灾害风险管理范文篇4

关键词: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不足;改进

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着手新建工程项目。工程项目的规模巨大,导致工程项目周边地质环境发生变化,破坏原有生态系统,并造成地质灾害频发,给地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发展打来重大损失。如2012年七月甘肃天水突遭罕见暴雨,导致上百处山体滑坡和崩塌,成百上千间房屋倒塌,数十万名群众失去家园。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是一种减少地质灾害的人为措施,工程内容包括地质勘查、监测、评估等。地质灾害作治理工程是一项高水平灾害方式措施,需要采取科学的项目管理措施才能达到预期减灾效果。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实施阶段的质量决定了治理工程的质量,因而项目管理应重点做好实施阶段中现场人员、组织实施、施工等诸多管理工作。本文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进行研究,总结工程项目管理有益经验,改进项目管理中的不足,提出完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的建议。

一、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不足

(一)项目管理的规范性指导文件不健全

2006年9月1日,国土资源部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虽然该标准文件为开展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提供了规范,但是标准文件只是大纲性文件,其配套指导文件较少,文件的指导作用不足。以配套定额计算为例,大多数工程项目仍参照其他部门(如,水利,公路,工民建)制定的定额标准编制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的预算,造成编制预算工作难度高,预算费用参差不齐。不仅如此,工程项目管理采用工民建收费标准,而工民建的监理、评估等收费标准与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的实施标准存在较大差异,不利于对工程项目进行合理的成本管理。

(二)缺少现代管理手段

当前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采用一般工程项目管理方法,而一般工程项目管理用于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时的局限性多,而且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复杂性更大、管理内容更加丰富和复杂,造成工程项目管理活动存在许多限制,无法提高资源利用率。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的现代管理手段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缺少综合性管理软件。虽然工程项目管理的IT软件多,但是现有IT软件的功能单一,多用于某一方面分析(如,边坡软件,道桥软件等互相独立),软件之间的关联性较少,使地质灾害项目成为许多相对独立的单体。工程例如MapGis、surfer、Autocda等软件相互独立,软件之间缺少相互转换、嵌融的关联软件和系统,各个分段的工程信息缺少连通,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2]。第二,信息交换缺少标准平台。不仅是软件之间的关联较少,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之间也存在相容性问题,导致工程项目管理者获取项目管理信息的难度较大。例如当前IT系统对考虑项目管理参与者较为分散的特点,也未充分考虑业主(以地质行业为主导)的要求。第三,管理活动缺少标准的程序。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的关键为项目管理负责人的水平,不同的管理负责人的工作经历不同,总结的项目管理经验也千差万别。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管理人员根据已有经验选择管理模式和方法。工程项目管理者的管理经验差异导致工程项目管理过程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也给协调管理工作带来困难。

(三)风险评估机制不成熟

风险管理作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发达国家在风险管理中投入大大量人力和物理,并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和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我国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管理中开展风险管理的时间段,风险管理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风险管理机制尚不成熟。我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主要针对地质灾害调查、监测、评估、应急等方面,而工程项目管理的风险评估较少,也未形成相对完善的工程项目风险评估机制。风险管理在工程项目的成败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有效的风险管理有利于预测、控制和预防风险,提高管理者的决策水平,提升工程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的改进措施

(一)项目管理配套制度改进措施

为切实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工作,达到防治地质灾害,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目的,需要进一步强化工程项目管理的职能,为开展管理工作提供法律或规范性文件支持,实现有法可依。引入制定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定额标准、危险性评估文件、收费标准或依据、项目管理制度等。此外,由于地质灾害存在地区性差异,因而地方政府还需要根据地方特点制定工程项目管理实施办法,才能更好地推进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工作。

(二)现代化管理改进措施

建立工程项目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应加大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或平台研究,开发综合性管理软件,且管理软件需要具备组织指挥、技术信息、网络项目管理和人员管理等诸多系统功能。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要充分发挥网络的助推作用,利用网络制定问题分析意见、改进和实施方案。在利用系统的通信功能传达工程项目的信息,是每个管理人员清楚了解工程项目管理情况,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解决工程过程中的问题。

(三)风险管理评价机制改进措施

建立风险管理评价机制的目的为降低风险,提高收益,风险管理效益最大化则是在更显最小、成本最低的情况下实现利益最大化。但是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具有公益性属性,且技术水平要求高,因而风险管理评价机制不仅需要从经济角度出发,还需要对机制的可能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因而不同地区需要结合区域地质灾害特点总结风险管理评价机制的特点,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风险管理评价机制。同时,风险管理评价机制还需要从项目管理的起始阶段开始,结合地质勘查资料,对灾害的风险性和施工质量进行评估。

三、结束语

对我国多数地区而言,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是一个新领域,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过程必然存在不足。而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高发国家,地质灾害每年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损失,每个从业者都需要以正视自身不足,从日常工作中积累工程项目管理经验,积极借鉴国外相似工程项目管理的优点,提升自身水平,提高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效率和质量。

作者:邵生龙 单位:甘肃省核地质2队

参考文献:

[1]卢永.浅析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对策[J].西部探矿工程,2016,(2):195-198

[2]梁春生.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中的应用[D].湖南大学,2008

[3]马运成.WebGIS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信息管理中的应用[N].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15-18

灾害风险管理范文篇5

【关键词】农业灾害;风险保障制度;国外经验

一、农业灾害风险保障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农业是立国之本,我国政府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农业保险的兴起,在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所起到的保驾护航作用逐步凸显,带动着整个农业生产向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对稳定农业生产发展意义重大。但是,不可忽视的是,我国现阶段的农业灾害风险保障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下:

(一)缺乏新型的管理灾害风险工具

目前,我国农业灾害风险管理市场主要以农业保险为主,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农业期权产品和天气衍生品在我国仍处于理论研究探讨层面,更难以说实践。另外,就我国主要的农业灾害管理工具———农业保险,其地位较低,虽然运作方式是商业保险公司负责,但是运作形式却是政策性的,且其运作效果和效率都不尽如人意。

(二)相关利益为主的风险意识薄弱

从农民角度来看,参与保险的农民文化水平有限,对农业灾害的预测意识不足,减灾能力较低,且对部分保险条款理解能力欠缺,同时,农民经济压力大,大多数农民无法承担巨灾保险费用;从保险公司来说,承担的巨灾保险有其风险,而其对经营成本的考虑往往不愿意进行再保险;最后,政府过于以往的风险应对做法,则反映的对农业巨灾保险风险分散的认知不够全面。

(三)农业保险财政支持力度不足

我国地方基层政府财力不足,同时承担较大的保费补贴。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省份来说,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大范围补贴势必会造成基层政府财政资金紧张,这直接导致当地政府在推广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时力不从心,使得农业保险的试办无法开展。

(四)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顺利开展农业保险,离不开外部力量的支持,这就需要政府这个角色,提供政策和立法的保障,通过立法才能让农业保险经营在法律约束下做出制度性安排使其良性发展,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农业保险开始恢复商业化经营,经过这几十年的发展,专门的农业保险的法律体制仍不完善。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是我国开展农业保险应对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有效手段。

二、国外农业灾害风险保障体系构建

(一)美国模式———政府主导参与型

1.政府主导型的含义。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美国地广人稀,农业灾害种类多,如干旱、洪涝、龙卷风以及有害物种入侵等等,对农业生产产生极大的影响。为此,美国联邦政府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经过多次的研究试点和探索发展,美国建立了在全球首屈一指的农业灾害风险管理体系,保障了农业的稳健生产。2.特点。①政府管理和政府支持。美国的农业补贴政策开展历史悠久,在罗斯福期间,政府就开始加大对农业的重视力度,农业补贴政策逐渐形成,如今,美国对农业生产的补贴力度只增不减。②以政策性农业保险为主的市场风险管理工具。20世纪30年代末,美国成立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FCIC),通过检测风险管理工具的运作和评估当地农业风险,对农业保险运营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不断修正,与此同时还向农场主、私营保险公司宣传其设计的农险险种,并且FCIC负责对农业灾害风险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以及农业保险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便统一规划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调整思路和调整方向。③第三方管理。指利益相关第三方参与农业保险经营管理的情况,第三方主要有公司、公估公司等,负责农业保险合同的沟通协调,防灾防损工作安排以及查勘核损定损等工作。第三方管理运作能够节约成本,提高保险公司的经营效率,同时还能有效的维护农民、政府以及和私营保险公司的公平利益,更加有效地进行农业风险保障。3.成就。美国一直都十分重视农业风险管理,对农业补贴的政策工具手段细分到位,将农业补贴政策效用最大化。对于农业保险来说,FCIC负责统一管理全局,对险种的创新开发、规则制定以及制度指导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美国还建立了独具特色的第三方管理模式,以及开发了天气衍生品、农业期权等市场管理工具,使得农业灾害风险管理制度建设更加完善,农业风险管理体系更加规范化、制度化。总的来说,美国规范化、一体化的风险管理体系以及多种多样、高效率的管理工具是其他国家不能企及的。

(二)日本模式———政府支持下的共济分担模式

1.政府支持下的共济分担模式含义。日本属于季风气候,农业经常遭受灾害的袭击,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是日本政府以及相关部门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二战过后,日本农业从零起步,用短短25年的时间发展,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当今日本的农业管理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已达世界先进水平。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日本逐渐形成了政府支持下的共济分担模式的农业灾害风险管理体系。2.特点。①健全的法律保障。日本政府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颁布了一系列的农业法律、法规,如《重点农业区域建设》、《农业灾害补偿法》等等,在二战过后半个多世纪期间,日本政府立足于本国的实际情况不断修正完善法律、法规,获得健全的法律保障。②农业保险。日本政府支持下互助会社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日本的农业灾害风险主要有农民、合作社、联合会以及政府四方分担,合理将农业灾害风险分散。第二,日本农户“自愿+强制”两种入险方式整合融入农业保险体系中。第三,巨灾发生时,日本的再保险制度将会发挥优势,巨灾造成的损失由政府、联合会、共济联合三者共同承担。经过多年的实践,日本的农业保险制度已经相当成熟,有效合理地分担、分散风险,减轻了农民的损失以及政府财政支出负担。③农业政策。从21世纪初,日本就积极开展本国的农业政策,并一直不断修正完善各种农业政策。具体做法有:第一,实行产品补助计划,当流通的农产品价格低于政府制定的价格时,低于的部分资金政府将会补贴给农民。第二,实行价格保护制度,避免关系到农民生产生活的农产品价格跌落到政府规定的最低价格。第三,实行价格稳定制度,农产品价格过高过低时,政府都会有所作为以期稳定价格。3.成就。通过多年的实践,日本形成了由“政府+市场”双手段组成的农业风险管理体系。健全的农业保险法律体系,细分的农业保险市场。

(三)法国模式———政府和社会联办的互助保险模式

1.政府和社会联办的互助保险模式含义。19世纪中期,农业互助保险社成立;20世纪初,互助保险协会普遍化发展;有关保险行业组织的法律法规紧随其后出台,农业保险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20世纪60年代,法国再保险机构应运而生,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大大提高。与此同时,农业相互保险集团公司成立,并针对农业保险市场和农民多层次的需求,创新设计一系列新险种。2.特点。①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健全。健全的法律法规是确立完善的农业保险制度的重要基础,法国政府先后出台商法典,《农业互助保险法》、《农业指导法》等多部法律。近百年的发展,法国的农业保险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健全。②制定审慎的经营策略。法国农业互助保险的经营模式独居特色,主要有:第一,根据险种类型、风险损失的程度大小进行合理细分,政府、社会、保险社分别承担不同的险种,分散风险,保证农业互助保险社的稳健经营。第二,险种开发慎重,对于新型开发的农业险种先进行可行性分析再试点,试点成功后才大范围进行推广。③政府进行大力支持。农业保险具有高风险性,法国政府对其的认知十分到位,给予的财政支持十分可观。主要有以下几点措施;第一,中央再保险公司为农业巨灾风险“买单”,成为巨灾风险的承担者。第二,保费费率低,补贴力度大,以此鼓励和调动农民购买保险的积极性。3.成就。安盟集团是法国互助保险公司发展最好的,是其主力军,以安盟公司为例,其组织结构和治理理念是以人为本。而这种治理结构和组织制度使得安盟保险公司发展迅速,安盟保险集团已经涉足多个国家和地区,2010年,公司资产总额为906亿欧元,保费收入为174亿欧元。这也表示法国的农业互助保险模式运营取得巨大成功,农业互助保险模式最初来源来自于农民,一直为农业的稳健发展所服务,保证了农民的稳定收入。

三、国外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一)建立农业保险相关法律

从上述国外建立农业保险制度来看,各国农业保险制度的确立都离不开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只有制定完善的保险法律法规,才能保障农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如美国颁布的《联邦农作物保险法》,先后多次修改,使得该保险法更好的为农业生产服务。

(二)政府实行保费补贴区别化

政府是带有社会公益性质的属性,为农民提供保费补贴是其职责所在,更是是促进农业保险发展。各国保费补贴都有其固定的标准,像美国,保费补贴力度与风险水平相挂钩。日本农户补贴与保险费率相挂钩。法国政府实施低费率高补贴原则。因此,我国政府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差别化保费补贴政策。

(三)优化农业保险的经营策略

就目前而言,我国国内的农业保险公司在经营策略上存在问题;一方面,险种与险种之间划分不明确,承保范围不够全面。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对保费资产缺乏专门的管理,投资增值渠道单一。因此,要向法国学习,保险公司应当将各个农业险种界限划分明晰,积极优化农业保险经营策略,为建立农业灾害风险管理体系提供保障。

(四)加强监督和管理力度

有效的监管农业保险手段不可忽视。目前,我国保监会负责对各家保险公司监督和管理,但是由于农业保险的经营方向、保险业务、经营方式都异于商业保险,由单一的监管机构负责力不从心,监督过程中容易造成漏洞,管理过程也难以将各家保险公司经营效用发挥最大化。因此,针对不同类型的保险公司针对性的成立不同的监管机构,以致于兼顾各家保险公司利益。

作者:张冉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刘学文.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

灾害风险管理范文篇6

1.自然资源风险。自然资源风险可以理解为正常条件下的自然环境风险。农业企业生产的自然特性与其所占用资源的量、质和地理位置都密不可分,并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农业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在数量方面,相关资源的短缺(如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会严重影响农业企业的生产营运。在质量方面,环境污染对资源质量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会从根本上影响农业企业的效益。与此同时,资源的地理位置也直接决定了农业企业的营运成本高低。

2.自然灾害风险。自然灾害风险可以理解为异常条件下的自然环境风险。由于农业的生产特性,自然因素对农业的影响相比其他行业更为敏感和严重。我国是世界上两条巨灾多发地带(即北半球中纬度重灾带和太平洋重灾带)都涉及的国家,气候变化大,灾害种类多且发生频繁,这都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近年来,我国每年农田受灾面积达7亿亩以上,受灾农作物面积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20%-35%,造成粮食损失200亿公斤(吴振宇,2005)。其中干旱、洪涝、冷灾、寒害是我国最主要的农业天气灾害(霍治国,2003)。据民政部公布的最新统计数字,截至2008年1月31日,我国2008年1月10号以来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共造成18个省份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达727.08万公顷,因灾直接经济损失537.9亿元。自然灾害一方面会影响农业企业的产量,另一方面还会影响农业企业的产品质量,这都会增加农业企业的风险,造成农业企业效益不稳定。

(二)市场环境风险

1.政策体制风险。柯柄生(2001)指出,对于农业生产而言,一个主要的风险源于不稳定的政策环境。现阶段我国农业正处于转型时期,农业政策的稳定性较差。整体而言,农业政策的调整总是朝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方向进行,但就个体而言,它不可能对每一个农业企业都有益。国家工业化政策使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然而农业经营规模却跟不上我国经济增长的平均速度。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工业对农业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回馈率较低(瞿翔、张俊飚,2006)。这一体制原因将使农业企业的可持续竞争力受到损害。

2.市场竞争风险。在一定的政策体制下,市场竞争主体行为的相互影响也将给农业企业带来风险。按照五力模型(波特,1997)的理论架构,对某一企业生产经营产生影响的市场主体可分为五类,分别是购买者、供应者、业内企业、潜在的进入者和替代品生产者,随后又有学者(Andrews.Grove,1986)在此基础上补充了第六种力量,即互补品生产者。对农业企业而言,购买者的产品需求的不确定性影响着企业的销售风险,而供应商因素则影响着农业企业的采购风险,这都需要农业企业关注供应链上下游的产品质量和供给周期问题。同时,潜在的进入者、替代品生产者、互补品生产者和业内企业则一起决定了农业企业所在行业内竞争关系的变化。

(三)企业内部风险

1.观念风险。一般而言,管理者忽视危机的征兆、不重视对风险的监测都是因为企业未能对不确定性做出恰当和及时的反应。目前我国大多数农业企业起步较晚,且以中小企业居多,普遍风险意识淡薄,对加强风险管理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可以说,风险观念的落后是我国农业企业内部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

2.技术风险。农业企业往往是新技术应用的载体,但新技术优化农业自然再生产过程是有条件的。农业企业生产对象(植物和动物)的状态是不稳定的,这决定了农业企业生产技术的一系列特点,包括生产对象的不稳定性、区域环境的适应性、操作者水平的差异性。此外,有些技术的应用还需要考虑农业企业产品消费者的安全,例如基因技术的应用等。即使采用的技术在这几个方面都没有问题,也还存在着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的风险。

3.管理风险。农业企业的管理风险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首先,在人员组织方面,农业企业生产人员的来源、生产和管理人员的素质以及技能都不易把握和提高,这使得农业企业难以优化和实施有效管理。其次,在生产经营方面,农业自然再生产的特点决定了农业企业生产的原辅料以有机的、生物的或化学物料为主,因此,运输、存藏和使用这些物料的工艺难度相应较大,这构成了农业企业生产营运方面的不稳定因素。最后,在财务运作方面,农业企业的资本结构、资产结构、财务信息的透明、财务人员的职业操守也都加大了农业企业的内部管理风险。

二、农业企业的风险管理整合框架

自1992年美国COSO(CommitteeofSponsoringOrganization)委员会《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简称COSO报告)以来,该内部控制框架已经被世界上许多企业所采用,但理论界和实务界纷纷对内部控制框架提出一些改进建议,强调内部控制框架的建立应与企业的风险管理相结合。2004年9月COSO委员会以原《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为基础,并结合《萨班斯-奥克斯法案》(Satbanes-OxleyAct)的相关要求,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COSO-ERM)。在该报告中,COSO委员会提出了企业风险管理的八个要素,分别是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笔者认为,农业企业可以立足于这八个要素,形成一个前后一贯、相互联系的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以应对其面临的自然环境风险、市场环境风险和企业内部风险。

(一)内部环境

1.风险管理理念。企业的风险管理理念是一整套共同的信念和态度,它决定着企业成员在做事情时如何考虑风险,包括从战略的制定和执行到日常的活动。农业企业的风险管理不应该只重视技术层面的问题,更应该强调上下一贯的风险理念,这种理念实质上反映在管理活动中企业成员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上,例如对供应商的选择和管理、对农业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对自然灾害的预防和补救等。

2.权力和职责的分配。权力与职责的分配确定了企业内成员被授权和采取行动去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模式。针对农业企业所面临风险的特性,企业应该有专门的部门或机构以及专门的流程承担风险识别和应对的职责,例如及时对行业政策的变化做出反应、密切关注竞争对手、潜在进入者和替代品生产者的实时动态等。相关权力和职责的划分要以充分的信息沟通为基础,以有效的监督为保障。

3.对胜任能力的要求。针对农业企业的人员组织问题,企业需要明确特定岗位的胜任能力和水平,并把这些要求转换成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使风险管理有着坚实的基础。这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取决于企业成员的基本素质、后续培训和经验积累。农业企业在明确了自身风险管理的能力要求后,应该进行相应的风险管理技能知识的培训,这需要覆盖从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到内部观念以及相关的技术和管理技能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有必要的话还需要从外部聘请风险管理专业人士。

(二)目标设定

目标设定是事项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的前提。农业企业管理层应根据企业确定的任务或预期,制定企业的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并在此基础之上确定对目标的实现有潜在影响的事项。企业的风险管理就是提供给管理者一个适当的程序,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既能帮助制定企业的目标,又能够将目标与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风险以及日常的营运联系在一起,同时还要保证制定的目标与企业的风险偏好和对风险的容忍程度相一致。从这个意义上说,针对农业企业特别需要关注的因素包括自身对自然资源的占有情况,对自然灾害风险的容忍程度,对农业政策性变动的承受力大小,对市场竞争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企业内部各风险因素的控制程度。

(三)事项识别

不确定性的存在使得企业的管理者需要对影响设定目标实现的事项进行识别。事项识别是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的基础。整体而言,农业企业在进行事项识别时应充分考虑影响自然环境风险、市场环境风险和企业内部风险的各个事项。农业企业生产的自然特性与其所占用资源的量、质和地理位置无疑是影响其自然资源风险的事项;企业所处区域的常见和偶发自然灾害则是影响自然灾害风险的事项;国家的农业产业政策、进出口政策、汇率政策等则是影响农业企业政策体制风险的事项;企业现存竞争对手的威胁、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和互补品生产者的威胁以及买方的侃价能力和供方的侃价能力等事项则影响着企业市场竞争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影响农业企业风险状况的事项通常不是孤立的,一个事项可能引发另一个事项。在事项识别的过程中,农业企业应该明白事项彼此之间的关系,通过评估这种关系,才能确定采取恰当风险管理措施的方向。例如冰雪和洪涝等自然灾害会导致农业产量和质量下降,从而影响市场供求平衡,推动农产品价格的波动,这样一来,农业企业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加大了其面临的市场竞争风险;与此同时,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又会作用于政策制定,为平抑价格波动而进行的政策修订又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农业企业面临的政策体制风险。由此可见,农业企业对风险事项的识别需要具

有一定的前瞻性和系统性。

(四)风险评估

企业风险评估,即企业在事项识别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对目标实现的可能影响程度。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是指某一特定事项发生的可能性,而影响则是指事项的发生将会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农业企业在进行风险评估的过程中,可以使用SWOT分析这一强大工具。农业企业可以从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四个方面给自己进行定位,进行风险评估,进而从以下四大战略模块中确定一个适合自己的战略:一是优势机会(SO)战略,即发挥企业内部优势利用外部市场机会的战略,例如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发展生态农业;二是弱点机会(WO)战略,即通过利用外部市场机会来弥补内部弱点,例如尽量享受农业优惠政策弥补自身技术和资金的不足;三是优势威胁(ST)战略,即利用本企业的优势回避或减轻外部威胁的影响,例如锻造产业链抵抗竞争威胁;四是弱点威胁(WT)战略,即减少企业内部弱点的同时回避外部环境的威胁,例如与优势企业进行合作经营等。

企业往往通过运用WO、ST或WT战略最终达致SO战略。当企业存在重大弱点时,它将努力克服这一弱点并尽量发挥自身的优势。当企业面临巨大威胁时,它将努力化解这些威胁以便集中精力利用机会。以“山东寿光蔬菜”核心企业的发展为例进行研究发现,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经过20世纪90年代规模的扩张和品质结构的优化升级,到21世纪初已经初步锻造出一条以高品质蔬菜种植为核心,向下衍生出蔬菜销售和加工配送企业,向上吸纳农药、化肥、种苗、竹竿和钢筋等生产资料企业的优势供应链,同时通过合作组织与农业研发机构合作,积极开展技术和管理创新及应用,并借助逐步建立起来的“寿光蔬菜”的品牌效应,吸引大量的海内外资金与技术,弥补自身农业发展资金的不足。由此可见,这些底子薄弱的蔬菜种植企业,通过上下游供应链的锻造、优势产业的互补以及相关产业政策的扶持,已经逐步将自身的弱点变成优势,外部的威胁转化为机会,并具备了强大的资源优势,牢牢掌握了市场先机,与此同时,企业通过这种战略性的风险评估模式,也使得其抗御风险的能力得到提高。

(五)风险应对

风险应对建立在深入的风险评估基础之上,为风险控制活动提供依据。农业企业应根据相关目标、企业风险偏好、风险可接受程度、风险发生的原因和风险重要性水平,结合实际情况确定适当的风险应对策略。风险应对策略可以分为规避风险、减少风险、共担风险和接受风险四类。针对没有超越自身风险容忍度的事项,农业企业可以采取风险接受策略,例如对一定的自然灾害风险的承受;而在迫不得已时,农业企业则采取规避风险策略,这主要是指撤出高风险领域。总体而言,农业企业最主要的风险应对策略主要是减少风险和共担风险。

减少风险和共担风险策略可以从战术和战略两个层面进行。在战术层面,农业企业可以采用订单农业、期货工具(包括天气期货)、保险(含产量保险和收入保险等)和控制财务杠杆等措施。。在战略层面上,农业企业可以采用多元化和产业链风险管理措施。多元化风险管理措施是指充分利用生产和加工相关程度较低的农业和农副产品以分散风险。通过进行投资组合,达到在相同期望收益情形下组合风险最小或相同组合风险情形下期望收益最大的目的。产业链风险管理措施是指通过将整个农业生产过程分为产前、产中和产后三个环节,将不同类型风险在整个链条中进行分解,通过明确不同环节的主要风险类型及其作用机制,寻求不同的风险管理方式,然后进行有效的风险组合管理,实现降低农业企业风险的目的。对农业企业而言,以上战术和战略两个层面的措施应该结合使用。

(六)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保证风险应对方案得到正确执行的相关政策和程序,通常包括两个要素:确定应该制定什么政策和实现该政策的一系列程序。农业企业为确保风险应对策略的有效执行和落实,首先应该强化企业每一位成员的风险管理意识,使相关的风险管理控制活动成为其自发的选择,这需要对员工进行必要的技能培训,同时对各个岗位的权责进行划分。控制活动包含的措施和程序主要有:批准、授权、验证、协调、复核、定期盘点、记录核对、财产保护、职责分离、绩效考核等内容。在整合的风险管理框架中,这些控制活动应存在于农业企业的各个部分、各个层面和各个部门。因此,农业企业应明确界定各部门和岗位的目标、职责和权限,建立相应的授权、检查和逐级问责制度,确保其在授权范围内履行职能;同时设立完善的控制架构,制定各层级之间的控制程序,保证相关规章制度能够被有效执行。

(七)信息和沟通

对确保农业企业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果而言,信息和沟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农业企业应以一定的形式和时间间隔确认、捕捉和传递企业内外部的相关信息,在企业内进行全方位的沟通,以保证企业员工能够有效执行各自职责,为企业风险管理策略的实施提供保障。企业获取的原始资料数据和信息(如气候状况、农产品价格等)必须及时可靠,以确保有效地做出决策。企业的信息系统应该能够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做必要的调整,确保信息高效传递,支持决策制定,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八)监控

从管理的角度来讲,企业风险管理系统本身的运行也需要进行监控。对企业风险管理的监控是指评估风险管理要素的内容和执行质量。农业企业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对风险管理进行监控,即持续监控和个别评估。持续监控活动包含在企业正常的、反复的经营活动中,在正常的业务经营过程中被实时地执行,并且动态地对变化的情况做出反应。而个别评估则直接关注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对重大问题给予关注。就农业企业而言,对自身所面临的自然环境、市场环境和企业内部各种风险都需要保持应有的谨慎,进行持续监控;而个别评估则在重大事件出现时启动,如极有可能发生自然灾害时或有关政策发生变迁的情况下。

灾害风险管理范文篇7

关键词:油田;地面施工;基建项目;风险管理

油田建设是放大的工程,地面的基础建设是其中基础性的重要环节,做好油田地面基建十分重要。但是地面基建过程中会存在多种多样的潜在风险,做好基建项目的风险管理对基建项目成功竣工有重要作用。

1对油田地面施工基建项目风险管理的特点

1.1客观性

任何项目都会有风险,油田地面的基建工程存在风险是必然的。因为油田施工受自然因素影响很大,任何自然灾害都会导致油田项目风险加剧,所以油田的地面基建的风险是具有客观性的。

1.2常见性

油田基建项目的风险是时时刻刻存在的,因为自然灾然是影响油田建设的重要因素,而自然灾害无法被准确预测,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突发的自然灾害给油田基建带来风险。在另一个层面上,这也就意味着什么时候都有可能会有自然灾害给基建工程带来风险,会对工人以及周边环境带来损失与伤害,所以基建风险是就有常见性的。

1.3不确定性

对于油田基建风险突发的时间、地点、灾害级别、受灾情况等因素都是无法提前做出准确预测的,所以油田的地面基建项目的风险是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的。油田风险的形成受到多种多样的因素的影响[1]。例如:大自然灾害的影响,工程硬件基础的影响,施工人员的影响等,诸多的不可控变量,也是油田地面建设项目具有不确定性的重要原因。

1.4多变性

油田的地面基建项目的施工工作的风险管理具有多变性,因为影响基建的诸多因素自身就存在多变性。随着影响风险的因素的变化,项目的风险也随之不断变化,有可能会降低风险,也有可能会出现新的风险。

2对油田地面施工基建项目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就当前的企业风险管理水平来说,风险管理工作还存在很大的潜在问题。对风险管理的重视不够,投入少,经验少都是影响风险管理工作的因素。但是,进行合理有效的风险管理是在油田工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2]。当前我国的石油行业还在迅速发展,对油田的开采也在不断进行中,油田的地面工程基建项目是油田开发获取收益的基础项目,在油田建设中十分重要。而要想做好油田的地面项目基建工作必须要做好对其的风险管理,在最大程度上规避损失,获取利益最大化。

3影响油田地面施工基建项目风险的关键因素

3.1风险形成的原因

风险的形成原因是影响事故发生可能性,以及在事故中损失程度判断的重要因素。找到风险形成的原因,是有效在油田地面项目基建中规避风险的重要途径。作为风险管理必须掌握的关键因素之一,风险形成的原因是每一个风险管理项目都要探究的问题,原因往往与风险带来的损失是成正比的,这个原因越强、越不可控制,所带来的损失也就越大,情况越严重。

3.2风险引发的事故

在油田的基建工程中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如果风险切实的发生了,就被我们称为工程事故。由于风险可能会引发的事故也是风险管理中的关键因素。风险评估人员要通过评估风险的大小,来预估可能会发生的事故,有了提前的预估准备,才能在事故真正发生时,及时应对。

3.3风险形成的后果

对风险发生后对油田建设形成的后果也是在进行风险评估之初风险管理人员应该考虑的。作为风险管理的另一个关键因素,风险发生后所形成的后果是最影响项目建设与收益的。

4有效规避油田地面施工基建项目风险的策略

4.1对基建质量严格把关

为了降低项目风险,在施工时一定要对地面基建项目的各个环节严格把关,从而降低人为因素导致的风险发生的几率。首先对于建设材料要严格把关,选择质检合格的优质材料,确保硬件过关;其次,要科学的使用质监系统对基建工程质量严格检测,最后,要保证参与基建的各工作人员之间配合默契,合作协调,众人精诚合作的项目才会有高质量的保证。

4.2安全项目规范管理

为了有效规避油田工程的地面基建风险,做好安全防范工作时必不可少的。规范严格的安全检查可以有效地降低项目风险[3]。为了做好安全管理,应该建立完善的安全条例,做好安全教育,引进安全预警系统,在方方面面是安全性有效提升。

4.3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要想有效规避项目风险一定要提高油田基建的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并且,要注重提升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从而提升工程质量,有效规避风险。

5结束语

油田的地面基建的风险管理,涉及到油田建设的方方面面,是个庞大宏观的内容。在进行风险管理是要充分了解地面基建中风险存在的特点,认识到在其中进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针对基建的各个环节,有针对性的提出行之有效的策略,进而降低风险,规避风险,实现效益最大化。

作者:杨凯 单位:西安石油大学

参考文献

[1]何清安,易洋.阐述油田地面建设施工的相关工作与做好项目管理工作[J].中国石油石化,2016(22):113-114.

灾害风险管理范文篇8

关键词:公路工程;监理工作;风险管控;应用措施

在公路巡程项目的施巡当中,风险管理巡作是监理巡作当中的里要组成部分。尤其公路巡程项目施巡技术枀为复杂,涉及范囲广且施巡周期长,同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迚步和公路巡程项目功能要求的不断提高,给公路巡程项目监理巡作和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必须要能够采取合适的风险管理措施杢提高监理巡作的作用,在保证巡程项目施巡质野的前提下,防止安全亊敀的収生。

1公路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管理

1.1公路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目标。公路巡程项目的风险管理有着明确的目标,其是属于项目总目标的仍属,首兇,对公路巡程项目的风险迚行仐细的分析和准确的识刡,再将其迚行定野化和评价,再制定针对性的风险管控答略,降低风险収生概率;如风险収生,则要保证能够将风险带杢的损夰降至最低。兲于目标的描述可以概择为:其一,要保证项目具备较高的可实现性;其事,最大程度上为项目营造出高质野的安全环境;其三,严栺控制巡程项目成本,保证最终投入不超过预算成本;其四,必须要降低环境或内部所字在影响因素所带杢的干扰,确保项目能够按照相兲计划顺删开展,同时要保证项目的施巡得到严栺的控制;其五,以项目质野为前提,确保项目施巡质野和使用质野;其六,保证项目施巡质野基础上促使项目经济敁益最大化。1.2公路工程项目施工风险管理内容。公路巡程项目施巡风险管理主要的内容包择:风险识刡、风险觃划、风险估计、风险评价、风险应对和风险监控。项目风险管理的目标已是在于对风险的严栺控制和有敁处理,主要目的在于避兊和降低风险所带杢的损夰。减少和消陣风险所引起的不删影响,要做到对风险的全面觃划、准确识刡、精确估计、科学客观评价、有敁应对和全过程监控,雺要保证以最少的成本支出获取最大化的项目回报;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保质保野完成合同约定施巡内容,顺删通过验收幵通车,提高社伕投资回报率[1]。

2公路工程项目建设中项目风险的识别

公路巡程风险识刡的主要因素包择:2.1技术风险因素。设计风险。设计图纸和斱案是实现项目建设的根本基础,如果设计内容不合理或字在缺陷、设计错误或部分环节出现遗漏、项目实地勘察数据不准确、为考虑地质条件、项目设计可执行性低等因素。施巡风险。在实际施巡中所采取的施巡斱案或施巡技术落后,或字在不合理的施巡操作、施巡人员安全意识不高、没有挃定风险应急斱案、新施巡技术操作不合理或未考虑施巡技术与施巡实际卌调性等因素。其它风险。如果施巡巡艺设计没有达到兇迚性挃标或施巡流程没有考虑项目实际或未考虑操作安全性水平等因素都是风险识刡的技术因素。2.2非技术风险因素。环境风险因素。环境风险主要包择自然气候因素、地质灾害(包择地震、泥矯流)、洪涝灾害、台风、暴雨等恶劣天气,或出现不明的水文气象条件、复杂的巡程地质、施巡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影响等等。政治法律风险。国家对法律及觃章的修改、爆収地区性战争和较大觃模的骚乱、经济制裁或禁运等等。经济风险。収生货币通货膨胀或紧缩、货币汇率収生变动,社伕各种摊派和彾费的变化、资量収生断裂或资量不足等。组织卌调风险。建设单位和上级主管部门乊间卌调不畅、建设单位与施巡单位以及设计单位、监理单位乊间的卌调水平、建设单位内部管理控制和卌调性风险等。合同风险。如合同内容字在不合理、条款字在遗漏、表达不准确、合同类型与项目类型不相符、承収包模式选拨不合理、合同执行字在纠纷等。人力资源。建设单位人员、设计人员、监理巡程师、一般巡人,技术员、管理员的素质(能力、敁率、责仸心、品德)。材料与相兲设备。施巡原材料供货不足或拕延、机械设备数野不足或质野觃栺字在一定问题、设备运行不稳定、特殊材料和新材料的使用不觃范、字在材料超标准损耗和资量浪费、类型与项目不相符、安裃夰误、选型不当等。

3公路工程监理工作中风险管理因素分析

3.1工程监理自身所具有的风险管理因素。巡程项目监理自身所具有的风险管理因素主要包择以下几斱面:第一,监理人员自身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所带杢的风险。目前小部分监理人员常常不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甚至是校园的应届毕业生仏促走上接力岗位,彽彽由于经验的缺夰和对监理巡作认识上的不足,导致整个监理巡作无法収挥出其全部的作用,不但无尽到监理巡作的责仸,也伕损害企业自身的删益。第事,监理人员自身巡作技能所引収的风险。一些监理人员由于其自身专业水平的不足,在实际的监理巡作开展过程中无法及时的収现巡程施巡所字在的隐悡问题,自然无法挥出监理人员自身所具备责仸。第三,监理巡作雺要做到内部管理的严栺谨慎,有枀为注意细节,做到精细化管理的亊无巤细,同时必须要做到目标明确、分巡合理。这也是要求监理巡作注里职业素养和专业技术水平以及高超观察力的主要原因。3.2承包人所引起的工程监理风险管理因素。巡程项目监理风险管理巡作当中,承包人所引起的风险管理因素主要包择设计阶段和巡程建设阶段当中所字在的风险。一斱面,如果承包人对于设计斱案和设计图纸理解不够深入透彻,施巡技术和实际施巡操作当中必然伕字在偏差,这对于监理单位杢讱,也是雺要承受所对应的风险的。另一斱面,如果承包人未按合同约定,配备经验丰富、有足够专业技术水平的管理团队,在实际施巡中就伕造成资量成本增加,巡程迚展缓慢,施巡质野、安全、环保等问题无法保障,无法按照设计斱案组织施巡等问题产生。导致监理管理成本及管理风险增加。如:承包斱人员管理能力差伕导致对作业人员管理不到位、施巡现场出现的问题不能有敁解决;承包人人员业务水平低伕导致施巡质野达不到要求,施巡安全隐悡无法及时消陣,施巡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収现,不能及时向上级反映。3.3发包人所引发的监理风险管理因素。収包人将巡程项目委托给监理单位,常常也伕提出一些不合理或不觃范要求或行为。这都伕为巡程监理风险管理带杢一定的影响。例如巡程所选拨的施巡单位,如果没有通过正觃的招投标斱式去选拨,常常伕造成一些不具备专业资质的施巡队伍迚入巡程项目,由此不但伕为监理巡作风险管理带杢枀大的巡作野,同时也伕影响巡程项目的建设质野。此外,収包人设计阶段当中,对于设计图纸和设计斱案的质野没有迚行严栺的监督管理,导致设计图纸字在问题,由此也伕增加巡程项目施巡过程中的风险,成为监理巡作风险管理因素乊一[2]。3.4工程建设环境所带来的监理风险因素。巡程建设环境所带杢的监理风险因素主要包择地质灾害、自然灾害、气候条件等。地质灾害通常包择地面塌陷或地面沉降,自然灾害通常包择地震、洪水、台风、龙卶风、泥矯流等等。这程项目所处的环境字在以徇大的几率収生风险亊敀。气候条件主要是挃强降雨、暴风天气、剧烈的温差变化等等。而且这些风险因素所导致的灾害具有一定的突収性,集中性和广泛性特点,一旦収生自然灾害或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夰和带杢的伤害枀其巤大,伕在徇大程度上对巡程项目质野、安全造成危害,带杢难以挽回的影响,无论是巡程建设项目已完成结极、是设备、材料,或是施巡人员,其损毁面积较大,且还伕造成大野经济损夰,一旦収生,伕为建设单位、施巡单位和监理单位的安全管理带杢枀大的困难,徇难做到有敁的控制。因此,各参建单位在巡程建设期间,应结合当地气候及周边环境,完善安全管理制度,编制应急预案。

4公路工程监理工作中风险管理的应用措施

4.1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准则。一个成熟的巡,施巡单位和监理单位都伕建立科学健全的安全管理准则,极建出合理且具备兇迚水平的安全管理制度,这也是保证巡程项目施巡质野和成本管理以及施巡迚度的保持、风险得到有敁管理管控的必要措施。因此要惱实现公路巡程监理巡作中风险管理的有敁应用和収挥出监理巡作的全部作用,就必须要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准则,同时要做出职能的划分,使所有管理人员都能够具备较高的安全管理意识,幵自觉遰守相兲安全管理准则[3]。尤其要里点注意,监理单位内部必须要有敁加强管理。对监理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必须要秉承高质野、高敁率,加大内部管理的力度提高员巡的专业素质。要最大程度上避兊员巡収生不觃范的行为。监理单位要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定期丽办专业知识讱座,幵坓持对监理人员质野管理意识的强化,如此才能够有敁提高监理巡作人员的巡作质野和巡作敁果。尤其要保证监理人员的职业素养,觃避好责仸风险。更要建立良好的质野保证管理体系,极建科学合理的觃,幵严栺予以执行,对巡序质野也要严密的控制,如此才能够提高服务质野监理市场不觃范行为得以避兊,促迚监理市场的觃范化。4.2合理规划监理基本内容。公路巡程项目点多面广,各巡序字在交叉作业,且施巡周期长,涉及的施巡技术也较为复杂,同时还涉及到伒多数野的施巡人员和施巡机械设备,这些都是容易产生风险隐悡的因素。所以,能够根据监理巡作的内容和巡程项目合同觃定以及巡程项目具体的标准要求制定和合理觃划监理的基本内容,幵出具科学合理化的评价标准[4]。例如,监理风险管理巡作开展中,监理巡作人员要里点对施巡斱所引収的风险迚行合理的觃避和严栺的监控,必须要坓持做好全斱面、全过程的监理。要遰循监理风险管巡作的原则,做到依法行亊,严栺按照合同觃定内容迚行建立风险管理。此外,监理人员要秉承公平、公正原则,对施巡过程中施巡人员所字在的问题或不觃范的操作行为予以挃正,帮助施巡单位将已収生或字在的风险问题做出及时的处理,增强与施巡单位各个施巡环节管理部门的沟通卌调,在共同努力下,做好风险管理巡作[4]。4.3增强监理风险预警机制。要惱增强监理风险预警机制,首兇要能够实现风险识刡技术的提升,增强各斱面识刡能力,要能够掌握各种兇和设备的操作水平,充分収挥现代信息化监测监控技术的伓势,对公路巡程项目迚行全过程,全斱位的风险监控和预警,建立明确的风险管理等级,幵做好风险应急处理措施。例如,针对建设单位所带杢的风险因素要做好严栺的控制,一斱面,要充分地了解建设单位的诚信状冴,对于合同的内容和签订都必须要维护自身的删益明确合同中对于义务与责仸等斱面的划分,如果建设单位字在远反合同内容的情冴时必须要予以提醒和及时的制止,这也雺要监理人员能够清楚的了解合同的内容和相兲施巡的制度觃定,幵能够清楚的了解风险隐悡収生的兇兆,及时的収出预警,按照风险预警机制流程执行。尤其要注意最大程度上避兊巡程项目设计的变更,降低风险隐悡的収生概率。4.4构建完善风险评估流程。建立监理风险预警机制的同时,也要配备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和流程。监理人员要能够根据风险评估流程杢迚行巡程项目风险与预警巡作的开展,针对巡程项实际施巡当中所字在的风险迚行风险评估,幵按照相应的流程将所有风险因素和风险隐悡记彔下杢幵能够做好字储,为最终巡程项目的质野验收提供准确的依据[5]。

5结语

本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公路巡程建设项目当中监理风险管理的里要作用,幵分析了公路巡程项目监理巡作当中的风险管理因素,针对当前公路巡程项目当中的监理巡作风险管理应对措施提出了几点建议,仍安全管理准则、监理基本内容、巡作人员安全意识、监理风险预警机制和风险评估流程等几个斱面做出了讨论,能够为公路建设行业的収展提供一点帮助。

参考文献

[1]王立国.廸设工程监理安全管理的风险及应对措施[J].中国房地产业,2018:129.

[2]杨昡爱.简析工程廸设监理工作中风险管理的应用措施[J].华东科技:学术版,2018:31-31.

[3]穆成长.廸设工程监理安全管理的风险及应对措施[J].公路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1935.

[4]艾艳梅,辛晓东.试述廸设工程监理安全管理的风险及应对措施[J].公路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5570.

灾害风险管理范文篇9

论文关键词:旱灾;干旱;农业;农村经济:风险管理

旱灾是四川发生频率最高、持续时间最长、危害范围最广、经济损失最大一种农业自然灾害。旱灾正逐渐成为四川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本文通过旱灾对四川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成因分析,提出实施农业旱灾风险管理的相关对策。

一、四川农业旱灾的特点及其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影晌

1.四川农业旱灾的特点

四川农业旱灾与其他自然灾害相比,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旱灾发生频率高,受灾面积大。据有关资料显示,从1950年至2003年的54年间,四川除其中l1个年份无旱灾或无旱灾资料记载外,其余年份均有不同程度的旱灾发生,成灾达43个年份。受灾面积超过1000万亩的有30个年份,成灾面积超过1000万亩的有12个年份。据统计,四川省一般干旱年,受旱县是30~50个,受旱面积1000万亩~1500万亩,损失粮食产量10亿斤~15亿斤;中等干旱年,受旱县50~70个,受旱面积1500万亩~3000万亩,损失粮食产量15亿斤~30亿斤;严重干旱年,受旱县70~100个以上,受旱面积5000万亩以上,损失粮食产量30亿斤~50亿斤。二是旱灾呈上升趋势。据四川省1952~2001年主要年份农业的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资料,1952~2001年50年中,四川水灾和旱灾无论是受灾面积还是成灾面积均呈现上升趋势,但旱灾的趋势更为明显(见表1)。

三是四川干旱类型分布呈现明显的地域性。盆地西部对农作物影响较大的主要是春旱;盆地中部为春、夏、伏旱的交错区,但对农作物威胁最大的是夏旱、伏旱;盆地东部主要是伏旱区;攀西地区即四川西南山地,雨季、旱季比较明显。

2.四川农业旱灾的成因

(1)区域性和季节性缺水。四川地处内陆,受季风气候影响,降雨时空分布严重不均,是旱灾发生的主要原因。全省降水量分布趋势是从东南向西北减少,从盆周向盆中减少。再从四川水资源的流域分布及用水情况看,岷江、沱江流域和嘉陵江流域是全省生产、生活主要用水区,用水占全省用水量的84。3,而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仅占全省的58。8。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与需水地区分布不一致。反映了四川区域性缺水现象突出和季节性缺水。

(2)水利基础设施不足,老化严重。四川现有大型水库5座,中型水库94座,小型水库6537座,有效灌溉面积3641万亩,其中,旱涝保收面积2521万亩,只占耕地面积的38.8。在现有水库中,病险水库有2828座,占水库总数43,而且有3座大型水库集雨面积小,主要靠引水充蓄库容,遇到旱情.引水困难.库容迅速下降,很难调出更多水来救灾。

(3)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四川在农业灌溉方式上,一直沿用的是传统的“土渠输入”、“大水漫灌”,造成农业用水的大量损失浪费。据统计,四川渠系水利利用系数只有0.3~0.4,低于全国0.5的水平,而且一部分水在进入田间后就被渗漏、蒸发。工业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浪费也十分严重。2000年,四川工业用水49.4亿m。占四川总用水量的23.7;生活用水26.8亿m。占总用水量的12.5。2000年,四川万元工业产值用水量ll9m。,比全国平均水平78m。高4lm。,是发达国家的10多倍。同时,城市生活用水浪费现象也十分普遍。

(4)农户应对旱灾的能力较弱。四川大部分地区的农业,长期处于靠天吃饭的局面。农户应对旱灾的能力,固然与自然条件和水利设施建设有关,但影响农户应对旱灾的因素还很多。一是农户收入低。根据四川省农调队的调查,2003年,四川农民人均纯收入2230元,低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622元的水平.特别是旱灾多发地区,农业生产环境和条件差,农民收入水平更低。二是抗旱的劳动力资源不足。抗旱具有持续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的特点,需要体魄健壮的劳动力,而四川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人数逐年增加,务农人员大多是老弱病残,使农户抗旱能力减弱。三是抗旱服务组织建设进展缓慢。干旱发生具有区域性,靠单家独户抵御旱灾是非常有限的。全国各地的抗旱实践证明:抗旱服务组织是农村抗旱的一支重要力量,然而,到2001年,全省建成市级抗旱服务队10个,占市级总数的47.6%;县级抗旱服务队107个,占县级总数的50.4%;乡(镇)级抗旱服务分队772个,只占乡镇总数的15.35。

3.旱灾对四川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1)旱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持续旱灾导致农作物减产或甚至绝收;树木枯死,草场退化,土壤沙化;农作物和森林病虫害明显上升,森林火情、火灾加剧。根据农业部种植管理司和农业部信息中心公布的资料,1971年~2003年的33年间,四川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旱灾发生,农作物年均受灾面积1996万亩,年均成灾面积784万亩,占受灾面积的39。特别是2001年,四川遭受的严重旱灾,造成4881万亩农作物受灾;成灾面积3367.5万亩,占受灾面积的68.9;绝收面积706.5万亩,占成灾面积的21.1;有556万人和589万牲畜发生饮水困难。

(2)旱灾对四川农村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①受旱地区农业总产值增幅降低,甚至出现负增长,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下降,进而影响四川整体实力增强。②影响农民增收,如广元市2001年遭受几十年不遇的旱灾,农民人均收入比上年减少74元。③影响农业资金投入结构。为了抗御严重的旱灾,政府要投入大量的抗旱、抗灾资金和救灾救济款,帮助灾区农民抗灾和农民渡过暂时困难,从而使原计划安排用于农业其他方面的资金和用于其他产业的资金不得不重新调整,使农业的其他方面和其他产业的发展受到影响。

(3)对农村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人口的迁移和流动。有资料显示.四川2001年旱灾,使广安市因缺少饮用水而举家外出“逃水荒”的有1500多户。二是在一些区域已经引起生活、生态、人心的连锁反应,成为影响农村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三是经常发生旱灾的一些地区.已经威胁到人们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实施农业旱灾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所谓农业旱灾风险管理,就是对造成农业旱灾的各种因素的发生、发展规律进行分析和把握.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预报,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旱灾对农业造成的损失.从而努力实现农业计划目标的过程。如前所说.旱灾是制约四川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的自然因素,旱灾给农业带来的风险是不言而喻。“洪灾一条线,旱灾一大片”。旱灾所造成的损失远大于洪涝灾害.这也是不争的事实。随着四川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水资源短缺现象还将日趋严重,必然导致干旱区域的扩大与干旱化程度的进一步加重。干旱化趋势,客观上要求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和农户注重对干旱的预防,实施农业旱灾风险管理,做到早预防、早控制,采取科学手段.将农业旱灾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小,促进四川农民增收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三、四川实施农业旱灾管理的现状

目前,四川在实施农业灾害管理中采取的是分灾类、分部门、分地区的减灾管理模式。以旱灾管理为例,旱灾管理的目标主要是减灾安民。旱灾管理的组织形式:省市县都有两套组织体系,一是抗旱防汛指挥部。二是救灾办公室。抗旱防汛指挥部由政府主要领导为指挥长,分管领导为副指挥长,由水利、农业、气象、救灾、民政等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旱灾管理的方式主要是利用行政手段,召开各种会议,如实行“五长”会商(省政府副秘书长和农业、林业、水利、气象的厅、局长)制度,研究制定减灾对策措施,宣传号召广大群众抗灾减灾。旱灾管理的内容主要是指挥抗灾、民政救济、农税减免等。

为了更有效地抵御旱灾,减轻旱灾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各地还建立了市、县、乡(镇)抗旱服务组织,实行公益性和经营性相结合的运作模式,在抗旱工作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同时,通过各种媒体宣传普及抗旱减灾知识,提高公众防旱意识,增强抗旱减灾能力。

四、实施农业旱灾风险管理的对策

从经济管理的角度看,对旱灾的管理应该由控制旱灾向灾害管理的理念转变,切实增强系统意识、风险意识和资源意识,建立有效的旱灾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综合运用各种措施。

1.明确界定农业旱灾风险管理的主体

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界定清楚谁是农业旱灾风险管理的主体,有利于明确各自的责任,有效地实施农业旱灾风险管理。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干旱风险管理(当然也包括其它灾害的风险管理)的主体基本上只有政府。从抗旱的组织、指挥、救济到灾后重建的物资、资金提供,几乎都由政府承担。而按照责任和利益对等的原则,政府、产业化龙头企业(含协会等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都应当是旱灾风险管理的主体。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而且是弱质产业。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考虑,从统筹城乡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来看,政府无疑是农业旱灾风险管理的主要主体,它的作用和功能是其他任何组织不能替代的。首先,政府必须是农业旱灾风险管理的规划、组织和指挥主体。其次,政府是农业旱灾风险监测、预报、预警、评估的主体。三是政府具有的农业保护、政策支持以及执法等功能,是其他任何组织不能替代的。实行联产承包责任以后,千家万户的农民是农业经营的主体,所以,农户是农业旱灾风险管理的当然主体。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龙头企业以及有关的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民和农业利益紧密相连,它们也理应成为农业旱灾风险管理的主体。

2.建立旱灾风险研究咨询机构,为旱灾风险管理主体回避旱灾风险提供咨询服务

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咨询研究机构从事农业旱灾风险的科学研究,这对旱灾风险的研究和实施旱灾风险管理是极为不利的。政府可以通过科研立项、招标、合同形式,依托大学、科研院所组建旱灾风险研究咨询机构,针对不同区域影响旱灾因子的变化及其变化趋势,对旱灾风险及其管理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定期和不定期地旱灾发生时期、发生区域、发生程度、控制措施等方面的信息,并为政府提供旱灾应急预案,以指导农业经营者回避风险。

3.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加大水利资金投入

解决四川旱灾风险的主要措施就是建设水利工程。在水利建设方面,应坚持大中小微水利建设并举,开源与节流并重,新建和挖潜改造并行。一是建设一批水利骨干工程,主要做好武引二期,升钟、毗河引水,亭子口水库水利工程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加快15座在建中型水库的建设进度,争取再建一批投资省、见效快的中小型水库,加强中型和小(一)型水库的配套建设。加快各类水利设施的节水改造,大力推行节水灌溉。二是切实解决旱山村缺水问题。加大丘陵地区旱山村治理力度,把旱山村治理与农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国家水利补助资金主要用于丘陵地区“治水兴村”工程,以逐步解决旱山村生产生活用水问题。三是抓好病险水库整治和堤防建设,提供防洪和抗旱水源保证。公务员之家

水利设施建设投资大、工期长,单靠国家投资难以办到,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建立多元化的水利投资体制。既要争取国家对大中型骨干工程的资金投入,又要通过改革和完善水利建设资金的投入机制、管理体制、经营模式和运行机制,激发农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资于水利的热情,以加快四川水利建设的步伐,提高抵御旱灾的能力。

4.加大科学技术应用力度,尽快实现旱灾风险管理技术现代化

旱灾风险管理涉及的因素多,而且复杂。为实现旱灾风险管理的预期目标,必须在旱灾灾害的预测预报、信息处理、调度指挥决策、抗旱减灾和抗旱后评价等方面提高科技水平,实现旱灾风险管理技术现代化。在预测预报方面,应用卫星遥感技术.雷达探测技术,不断丰富预报手段,完善预报模型,提高预报精度,延长预见期;在信息处理方面,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仓库技术,GIS技术,开发先进实用的应用软件,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信息化水平;在调度指挥方面,运用现代化的通信传输手段,建立和完善异地会商系统,开发决策支持系统和智能化专家系统,提高调度指挥的科学性;在旱灾灾害评价方面,运用航测、遥感和模拟技术,制定旱灾灾害评价指标体系和制度,对旱灾的影响进行科学的评价。

5.大力推广旱作技术和发展节水农业

旱作技术和节水农业也是抵御旱灾和实施旱灾风险管理的重要措施。要加大旱作农业技术措施的推广力度,综合运用农艺、生物、化学、农机和工程措施,尽量选种抗旱能力强或能避开干旱重发期的作物、品种,着力发展旱作节水、保护地栽培等避灾农业。要采用行政、经济、技术、法律、工程等各种手段,大力推行节水技术,强化节水措施,加大节水力度。重点要加快灌区节水改造和各种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灌区的管理,调整种植结构,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因地制宜推广节水技术,如集雨开源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农艺抗旱技术和工程保水技术。节水技术主要是推广喷灌、滴灌、微灌技术和灌区推广渠道防渗。农艺抗旱保水技术主要是适雨避旱、垅作技术、覆盖避旱栽培、水肥耦合等,主要作用是减少径流损失和蒸发损失,提高单位水资源产出率。在横坡垅作的基础上,还可推广聚土垅作、格网式垅作和“目”字型垅作等耕作技术,目的是尽可能多地拦截降雨,使其就地人渗,变超渗产流为蓄满产流,变地表径流为地下径流,提高土壤的含水量。总之,发展节水农业要围绕当地的区域特色和农业主导产业,因时、因地、因作物制宜,发展适合本地特点的节水农业,建立符合区域特征的多种节水模式和技术体系。

灾害风险管理范文篇10

在国外,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和国际电信联盟(ITU)等国际组织对过去的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做了很多的研究,根据研究结果提供了相应的雷电风险评估标准,如IEC62305、ITU-TK.39等。IEC62305适用雷电对建筑物(包括其服务设施)造成的风险的评估,ITU-TK.39适用通信局站雷电过电压(过电流)造成的设备危害和人员安全危害的风险进行评估。在国内,开展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主要依据是《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技术规范》,该规范翻译和引用了IEC62305等规范的部分条款。青岛、省局等研究人员根据IEC62305等标准对评估进行了探讨性实践;江西省、河北省气象局开发了雷电损害风险计算软件,能够计算建筑物、服务设施的雷击灾害风险分量,但是缺乏雷电灾害分析、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江苏省气象局完成的雷击风险评估软件实现了闪电资料分析、雷击风险计算、防护设计分析及报告生成一体化。

二、雷灾风评的分类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是根据项目所在地雷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灾害特征,结合实际现场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对雷电灾害有可能导致的人员受伤、财产损失程度与危害范围等方面的综合风险进行科学计算,以便为工程项目选址、功能分区布局、防御雷电的类别(等级)与措施确定、雷灾事故应急方案等提出建设性意见的一种科学评价方法。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主要分为项目预评估、方案评估、现状评估三种。项目预评估是根据建设项目进行初步规划的参数、选址等结合项目本地的雷电历史资料、现场勘察情况的相关风险量进行计算分析,根据分析,对选址、功能布局、防雷类别及风险管理、应急方案等给出科学建议,为项目的可行性论证、立项、总平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案评估是对建设项目设计方案中与雷电防护措施相关因素进行风险量的科学计算分析,分析设计方案措施是否根据相关规范把风险量控制在国家要求的范围内,提出科学、经济和安全的雷电防护建议措施,并提供风险管理、雷灾事故应急方案、指导施工图设计。现状评估是对一个评估区域、评估单体目前现有的雷电防护措施部分进行雷电灾害风险量的计算分析,针对性提出科学、经济和安全的雷电防护建议措施,并提供风险管理、雷灾事故应急方案。

三、可行性分析

市级气象部门开发结合部门实际的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系统,把与雷电灾害因素进行软件计算,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是非常可行的。3.1必要性。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业务所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大,需要融合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等技术软件系统的科学支撑。开发、设计出功能更加完善、齐全的系统,有利于推动市级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的迅速发展。3.2监测数据科学性。气象部门储存了大量的雷电观测数据,对雷暴的监测手段通过多普勒气象雷达等间接监测和大气电厂仪、闪电定位仪等直接监测方式,为系统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数据支撑。3.3关键技术。对雷评风险计算中需要用到的要素显示出来供用户选择,软件系统结合雷暴日等科学数据进行复杂计算,为评估提供科学依据。主要包括楼内及其周围环境的数据和特征、入户电力线路及内部电气系统的数据和特征、入户通信线路及内部通信系统的数据和特征、入户消防线路及消防通信系统的数据和特征、入户电视线路及电视系统的数据和特征、入户安防线路及安防系统的数据和特征、入户广播线路及广播系统的数据和特征、入户对讲线路及对讲系统的数据和特征、区域Z1(户外)的特征、区域Z2(户内)的特征等几部分相关参数。系统可以采用PHP、Html、Java等语言编程开发,PHP语言独特的语法吸收了C、Java、Perl以及PHP自创的语法,PHP语言可以比CGI或者Perl更快速地执行动态网页。使用PHP语言制作的动态页面与其他的编程语言相比,具有执行效率高效、高效等特点。

四、结语

通过该软件给出的科学设计、风险控制等方面科学建议,以保证防护设施安全可靠、经济实惠,因此市级气象部门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设计出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系统是十分可行的。

作者:李炳文 单位:临沂市雷电防护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