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安全教育十篇

时间:2023-09-20 16:57:40

农村小学安全教育

农村小学安全教育篇1

学生是在校人员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小学生安全意识淡薄,安全防卫能力缺乏,为了更大可能地规避安全风险,我们还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和实践演练。下面我们通过三个角度来分享一下如何落实引导学生树立安全意识。

1.安全专训

安全防卫也是一门专业课,为了帮学生树立安全意识,提升他们对安全风险的把控和应对能力,我们首先就要开设安全知识讲座和安全活动实践,让他们系统地掌握排查和应对安全隐患的知识和技能。农村小学由于教育资源有限,可以让已经接受安全培训的教师召开安全教育主题班会,专门抽时间对学生进行定期的安全教育和宣传的活动。安全专训时,我们要多发放相关材料,多方位了解和掌握学校安全防卫发展的信息和动态,然后再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认知能力,设置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安全认知和实践方案。比如,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集声影于一体的优势,通过学校火灾、踩踏等事故报道,给予学生心灵上的震慑,引起他们从心理上对安全知识的重视,这样才能充分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然后我们还可以制作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让一些安全法规及防卫方式(诸如防火、灭火、火中逃生)等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让学生通过观摩掌握一些基本的安全防卫操作要领。

2.学科渗透

小学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专门的安全专训以外,我们还要让各位任课教师通过学科教学适时渗透安全教育。由于农村环境多柴草、水坑,道路车辆行驶也往往没有约束,对于这些安全隐患,语文教师和品德与社会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引导学生认识到水火无情,让学生养成不乱玩火、不乱玩水,不在大街上乱跑的良好生活习惯。这样设置,让安全教育常态化,学生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提起对安全隐患的警惕,才能让他们全面掌握安全防卫知识和技能,从而达到安全教育的目的。

3.课外活动

小学生处于身心飞速发展的初期,剧烈和不当的活动容易出现意外,造成身体伤害。所以,我们还可以借助课外活动来渗透安全教育。比如我们可以利用知识交流的课外活动平台,让大家搜集和整理材料,举办一期以“安全防范”为主题的演讲会、剪报、知识竞赛、手抄报等活动。当然,条件允许的话,我们还可以定期举办由公安消防人员参加的安全专题讲座和火灾自救演练活动。此外,每学期我们还要召开以安全教育为主题的家长会,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合力和严密的安全教育体系。

二、结语

农村小学安全教育篇2

关键词:农村地区;小学生安全教育意识;问题;对策

近年来,农村地区小学生安全事故频发。其中,自然灾害突发、留守女童犯、交通事故、溺亡事件等严重危及甚至侵吞小学生的生命,焦虑、紧张的情绪状态、自卑、人际关系紧张、问题行为出现频率高等心理问题也不利于小学生的心理安全。面对这些安全事故及心理问题,农村地区小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都十分缺乏。为了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改善农村地区小学生安全现状、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本文将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来阐述和分析农村地区小学生安全教育意识的现状、原因及其解决对策。本研究中所提到的农村地区小学生安全教育意识主要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阐述,由外在知识的传输逐渐内化形成一定的安全意识观念。

1农村地区小学生安全教育意识的现状

1)学校是安全教育意识的主要来源,是农村地区小学生身心安全的关键。由于农村地区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地理位置偏僻,加之家长接受知识程度普遍较低,在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时,其方法和观点都有一定的局限和误区。而且大多数农村家长忙于农活和工作,所以学校成为安全教育意识的主要来源。目前学校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在墙面、板报和学生手册上都宣传了大量的安全知识,会定期开展安全教育专题讲座,组织学生进行安全防护实践,也安排了一些安全相关的课程。教师也会在课前讲解一些安全常识,并将安全意识穿插到课堂知识讲授中,为学生创造一种高度重视安全的氛围,从而起到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教育的作用。从总体上看,学校所提供的身心安全知识是十分丰富的,但安全知识教育的涉及面不够广,在一定程度上流于表面,且缺乏形象生动感,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水平而言,是不易于接受并理解的。对于农村地区的小学而言,由于其经济和观念相对落后性,在知识的宣传上不能与时俱进,知识宣传的途径也常常因为经费而受限,这就造成了安全教育意识在农村地区小学中难以深刻地进入小学生的思想中,致使其安全意识较为薄弱。2)家庭的安全教育意识本应该是与学校相辅相成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家庭安全教育意识,尤其是在心理安全方面极为缺乏。家长作为小学生的监护人对其安全责任应大于学校,但由于农村中大部分家长由于经济或者其他原因外出务工,使得隔代教育在极大程度上替代了亲子教育,如此的成长环境,十分不利于安全责任的实现。在隔代教育中,孩子的教育责任大部分是由爷爷奶奶等老辈承担,其明显特点是老辈知识体系落后,所掌握的安全意识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有限,获得的安全信息有限,不能及时了解小学生心理情感的发展和现实中的安全隐患。且由于老辈的身体和精力原因,其在孩子的安全教育意识上的能力较弱,对孩子的教育往往是力不从心,以致孩子的安全教育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落实困难,甚至还会出现和学校的教育观点相悖的情况,也导致了小学生的安全教育意识出现分歧,安全教育难以深入人心。3)本研究中,社会对农村地区小学生的影响可以分为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两方面来探讨。现实社会中,就目前而言,一些农村小学中,会有社会机构派出人员和大学生自愿到农村小学宣传安全教育知识,其教育行动在各种报道和实践中来看,也加强了部分地区的安全教育意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对于地区偏僻,经济条件落后的一些农村地区而言,获得这样安全教育的机会是相对较少的,由此使得农村地区小学的安全教育意识在宣传中始终会有盲点,由此成为安全事故发生的导火线。虚拟社会主要是指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大众对新媒体的普遍接触和接受,媒体通过网络对小学生安全意识的影响也逐渐加深。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其在互联网平台中所传递的丰富的信息及形象的视频可以使小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丰富小学生的思想和观念。但同时,一些不健康的游戏、不良的信息、不雅的视频也通过这个大众平台进入小学生的视线,小学生由于其年龄的限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健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些不良的信息,对于安全意识相对薄弱的小学生而言,其造成小学生暴力、性格扭曲的可能性是相对较大的。小学生在这样的互联网环境中,很容易被误导、诱骗,这样的成长环境十分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从而也导致了一些安全事故的发生。

2农村地区小学生安全意识教育问题的原因

造成农村地区小学生安全意识教育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从学校方面而言,首先,农村学校经费有限,师资力量有限,软件设备和硬件设备都较为落后,场地不足,无法为农村小学生开展安全教育意识提供良好的条件。其次,目前对农村小学老师进行的培训多偏向于学科体系知识的培训,在绩效考评上也侧重于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整体排名,使得校方和老师都更加重视学科知识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忽略安全教育。另外还有一些诸如校方制度不严,管理不善;相关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安全措施不力,宣传效力不足等原因。2)从家庭方面而言,首先,农村家庭不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和安全意识的培养。农村家庭对孩子的管理比较松散,对小学生没有按时放学回家的问题不够重视,对孩子放学回家后的去向也不了解,缺乏对小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其次,为了生计,一些农村父母外出打工,使一些小学生成为留守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这部分孩子缺乏父母的关爱,使他们产生一些心理问题。而祖辈又未能及时察觉,不能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环境。另外,家长未能及时与学校老师沟通小学生的异常行为和情绪也是造成其安全问题的一大原因。3)从社会方面而言,社会平台中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大的,往往家长和学校也不易察觉,不能够及时帮助孩子。

3农村地区小学生安全教育意识的对策

1)学校对农村地区小学生安全教育意识的影响主要来自三个主体:课程和教材、教师、校园环境。首先,从课程和教材方面而言,学校可以适当增设安全意识教育的课程,并将安全课程融入语文、自然科学的学科中,让安全学习更加贴近小学生的日常学习。其次,教师应将知识讲授法、操作法、讨论法、探索法、趣味练习法相结合,丰富安全知识传授的形式。如创设一些浅显易懂的情境,开展多种安全教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在活动中,让学生成为主体,亲自参与,让他们从自己亲身做过的小事中了解掌握安全知识,培养安全理念,掌握一些简单的自救方法,并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最后,学校对教师的绩效考评制度应有所改变,不要过度关注孩子的成绩和整体排名。在对教师的培训中应加入安全教育方面的知识,使教师形成重视安全教育的意识。学校还应在校园环境中进行安全知识宣传,形成强烈的校园安全教育文化。可以利用现实中学生感兴趣的实例,进行墙面设计。在全校重视安全的氛围感染下,更利于安全知识的传播。2)家庭层面应转变教育观念,不能一味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脱给学校,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从生活中开展安全教育,并实施一些针对小学生心理安全的教育。首先,家长有责任加强对孩子的心理保护,不能因为自己的言语而伤害了孩子的情感,要明白语言暴力也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其次,家长也应让孩子学会承受压力,辩证积极地看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家长也可以陪同孩子适当地参加一些心理课,多和孩子沟通,及时了解问题并进行疏导。最后,家长应及时与老师沟通孩子的异常行为和情绪,加强家园合作。要重视孩子的日常去向,对于孩子危险的行为应及时制止,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对于长期在外务工的家长,应经常利用电话、视频等表达对孩子的关爱,在安全教育上与祖辈进行沟通,也尽量多抽时间陪陪孩子。3)社会对农村地区小学生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多种媒介途径、安全教育社会机构和一些志愿者。各种媒介如网络、电视等对小学生成长的文化环境施加影响,在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社会应培养小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形成其良好的上网习惯。大众传媒应有意识地面向小学生,为其提供适宜和优秀资源。同时,大众传媒在机构和平台的管理上也应该筛选健康的信息呈现给学生,为其营造健康的成长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小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知识,以帮助学生最大可能地避免一些安全问题,促进其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罗京滨.对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思考[J].教育探索,2012(11).

[2]李继红.浅谈小学生的安全教育[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4(1).

[3]李开勇,冯伟.论我国中小学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09(5).

农村小学安全教育篇3

学校安全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广大家长较为担忧的问题。学校环境学员众多,人员复杂,加之学校事务繁杂,要想顾忌到每个学生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安全问题会时有发生,如果学生在校园中发生意外,受到安全问题的威胁,会使家庭和学校蒙受重大损失,造成无法挽救的后果。维护学校安全是校方的责任,学校应该结合教育部门的相关指示,将安全教育落实到实处,然后再充分了解学校具体情况的前提下,调动各方的力量,共同为学校安全贡献一份力量,这也是学校正常秩序得以保证的基础。

1农村小学校园的安全问题

1.1校园设施的陈旧:学校安全最常见的安全隐患就是体育设施陈旧,引发的人员伤亡。校园设施是学生日常活动中伸手可触的事物,由于校园设施的陈旧等问题,给学生安全问题埋下了较大隐患。但是,小学校园的普遍设施,例如单杠、双杠等器件,经常会发生因为陈旧或认为损坏导致的坍塌事故,给学生的人身安全造成重大影响,增加了学校的非计划性支出。根据报道事故发现,现在的学校安全问题有一部分就是因为设施的陈旧而造成人员伤亡,校园设施的及时调整和修补应该受到学校的重视,在可预防范围内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1.2自然灾害隐患:重大自然灾害也是造成校园安全事故的隐患之一。泥石流、洪水等突发性自然灾害时刻威胁着学校师生安全。由于学校属于人口密度大的公众场合,如果突发自然灾害,那么如何让对师生进行有效的疏散和安置会使学校面临的重要问题。为了能够有效规避此类风险,学校应该提前制定应急措施,便于疏散。一般说来,学生对于学校内部组织结构缺乏了解,校方为了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可以组织逃生演练,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1.3校园认为突发事故隐患:近些年以来,校园暴力事件频发,给校方与学生家长造成了巨大恐慌,社会舆论骤然增大。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社会人群生存压力加大,因为工作或生活等形成的负面情绪,扭曲了当事人心理,为了实现报复社会的目的,发泄自身的不满情绪,将魔爪伸向校园。尤其是近些年以来,我国农村校园伤人事件层出不穷,破坏了小学生美好的学习环境,对社会治安形成了挑战。

2校园安全事故频发原因

2.1家庭安全教育不足:农村的大部分家庭,家长的安全教育是极为少见的。农村家长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安全意识较差,所见所闻有限,无法给予学生充足的安全教育只是,学生受家庭影响,安全意识自然也就相对较低,抵御风险能力较弱。与此同时,农村学生中有大批的留守儿童,缺乏父母日常生活指导,更多的为老人抚养,安全教育自然更加无从谈起。当遇到突发灾害时,学生往往缺乏自我保护,导致人身安全受到损害。

2.2社会关注程度低:校园安全教育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社会关注和媒体监督也是校园安全得到防范的措施之一。但是,由于农村地处偏远地区,受教育程度较低,有关学校安全教育方面的宣传不足,相关部门更加注重经济收入的增加,从而忽略了安全教育的开展。社会危害人员通常会选取人员密集区域实施危害,学校无法正确防范,造成小学生心理创伤,影响其正常的身心发展。

3农村小学校园建设防范措施

3.1加强家庭安全教育的宣传力度:校园安全问题固然有学校的责任,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家庭安全教育带给孩子的影响。家长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应该增加给孩子的安全意识讲解,为他们创造和谐稳定的成长环境。家长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在校情况,不仅要注重孩子学习成绩的还坏,还应该关注他们的身心发展,了解孩子学习的环境等。笔者认为,学校可定期组织安全教育讲座,强化师生和家长之间的安全教育,对家长的安全教育同样实施必要的培训,由家长与学校共同为学生的学习环境提高保障,给孩子的成长营造一个安全放心的生活环境。

3.2加强社会关注及各方监督:孩子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和推动着,保障学生安全就是维护国家发展。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可以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政府和社会部门应该投入一定的精力。第一,政府提供校方足够的经费,为其购置活动设施提供经济基础。另外,政府部门可以派遣相关人员保护校园安全,防止此类事件的发生,为学生的学习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气氛。社会关注与媒体监督是确保学生安全的重要条件之一。

4结语

农村小学安全教育篇4

关键词:校园安全;校本课程;实效性;研究

校本课程是指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写,实施和评价的课程。体现学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以及本校的资源优势,由学校自己确定,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以解决学校及学生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达到促进学生素质多样化发展的目标。区域农村中小学安全教育校本课程属校本课程的一种,其开发的立足点基于区域农村中小学对学校学生的安全的科学评估,并充分考虑区域农村中小学课程资源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体现学校安全教育的个性化和独创性。

通过多年对区域农村中小学安全教育校本课程实效性的研究,2013年,研究课题获得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学校安全专项课题立项(课题编号:JGZXAN1327)。我们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着力破解当前学校安全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难点问题,在以下几项研究内容方面获得有价值的成果。通过实验证明在这几方面的安全教育是可行的。

1.防教育

2.交通安全教育

(1)道路交通安全常识;(2)水上交通安全常识;(3)铁路交通安全常识。

3.用电安全教育

(1)学会看安全用电标志;(2)安全用电的注意事项。

4.消防安全教育

(1)基本知识;(2)学校及公共场所防火;(3)山林防火;(4)家庭防火;(5)灭火基本知识;(6)报警;(7)自救与逃生。

5.社会生活安全常识

(1)受到不法分子侵害如何报警;(2)怎样避免陌生人闯入家中;(3)外出或在公共场所自我防范;(4)被歹徒盯上怎么办;(5)做好学生宿舍的安全防范措施。

6.网络安全常识

7.校内外集体活动安全常识

(1)校内参加各项活动应注意的事宜;(2)校外集体活动应注意的事项;(3)参加集体劳动社会实践如何保证自身安全。

8.饮食卫生常识

9.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1)预防与控制肠道传染病传播;(2)中小学生吸烟对身体的害处;(3)预防的侵害。

10.农村中小学学生安全防范知识

但愿我们的研究成果为全省校园安全校本课程的开发者提供可借鉴和推广的实践性成果资源。

农村小学安全教育篇5

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是实践同志“*”重要思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内容;是进一步落实地方政府举办义务教育的责任,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保证经费投入,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治本之策;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长远发展的重大举措。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问题,《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1号)明确提出,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是涉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项战略任务,各级人民政府要牢固树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首先落实到义务教育上来的思想,完善管理体制,保障经费投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各级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确保新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在*年全面运行。为此,经国务院批准,现就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明确各级政府责任,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的领导和管理

1.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县级人民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负有主要责任,省、地(市)、乡等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承担相应责任,中央政府给予必要的支持。

2.省级人民政府负责统筹制定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规划;根据国家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制定具体实施办法,核批各县(市、区、旗,以下统称县)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逐县核实财力水平,统筹安排财力,对财力不足、发放财政供养人员工资确已达到合理比例仍有困难的县,通过调整财政体制和财政支出结构、增加省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合理安排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等办法,帮助并督促县级人民政府确保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核定本地区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标准和定额,确定农村中小学收费项目和标准;增加危房改造专项资金投入,建立消除农村中小学危房的工作机制;组织实施教育对口支援工作,推动建立助学制度;加强对下级政府教育工作的督导检查,组织开展督导评估工作。

3.地(市)级人民政府负责制定本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规划,组织协调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根据国家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和省级人民政府的实施办法,审核上报本地区各县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根据省级人民政府的要求,对财力不足、发放财政供养人员工资确有困难的县,给予转移支付,对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给予补助;组织实施助学活动;加强教育督导检查。

4.县级人民政府负责制定本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规划,组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逐步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根据国家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和省级人民政府的实施办法,提出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方案,并根据省级人民政府核批的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核定学校的教职工编制;负责农村中小学校长、教职工的管理;调整本级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教育经费预算,合理安排使用上级转移支付资金,确保按时足额统一发放教职工工资;统筹安排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安排使用校舍建设和危房改造资金,组织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校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指导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维护学校的治安、安全和正常教学秩序;开展助学活动;对乡(镇)人民政府有关教育工作和农村中小学进行督导评估。

5.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适龄儿童少年入学,严格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维护学校的治安、安全和正常教学秩序,治理校园周边环境;按有关规定划拨新建、扩建校舍所必需的土地。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要积极筹措经费,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

继续发挥村民自治组织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中的作用。

未实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地方,地(市)、县、乡(镇)人民政府,要继续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做好农村教育费附加的征收、管理,用于农村中小学的校舍建设、维修、危房改造和学校布局调整;继续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做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的教育集资工作。

二、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农村义务教育投入

6.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确保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要上收到县集中管理,按*年国家统一规定的工资项目和标准将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总额上划到县(实际发放数低于国家标准工资的,按实际发放数上划),并相应调整县、乡财政体制,由县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工资项目和标准,统一发放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县级人民政府按照省级人民政府核定的教职工编制和国家统一规定的工资项目和标准,结合本级财力和上级给予的转移支付资金,将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全额纳入本级财政预算,通过银行按时足额直接拨到在银行开设的教职工个人工资账户中,保证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同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保证教师工资不低于当地国家公务员的平均水平。安排使用上级的工资性转移支付资金、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和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首先要用于保证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

在合理确定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的基础上,省级人民政府要统筹安排解决财力困难县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的发放问题,并实行省长(主席、市长)负责制。通过调整财政体制和财政支出结构,逐县核实财力并建立确保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发放的运行机制。根据各县财力状况和保障力度,增加工资性转移支付资金。安排使用中央下达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和工资性转移支付资金,省、地(市)级不留用,全部补助到县,对所属各县也不能平均分配,主要补助财力困难而自身保障力度大的县用于工资发放,并在年初将转移支付资金指标下达到县。财力较好的地(市)级人民政府也要安排相应的工资性转移支付资金。通过上述资金统筹安排,确保国家统一规定的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不再发生新的拖欠。

县级人民政府负责清理历年拖欠的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并制定计划,限期补发。

7.保证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县级人民政府要按照省级人民政府核定的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和定额,统筹安排,予以保证。经济和财力较好的县,标准和定额可以适当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资金来源除学校按规定向学生收取的杂费外,其余部分由县、乡两级人民政府预算安排。

农村中小学按省级人民政府规定向学生收取的杂费,全部用于公用经费开支,不得用于教职工工资、津贴、福利、基建等开支,不得用于平衡财政预算,不得从中提取任何性质的调节基金;代收的书本费,由学校直接用于购买书本,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挪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农村中小学按国家有关规定实行“一费制”,并严格按标准收取,不得超标。对实行“一费制”后形成的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缺口,应按省级人民政府核定的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和定额,在上级人民政府的转移支付资金中安排。

8.保障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学校建设的必要投入。各地要建立定期的危房勘查、鉴定工作制度和危房改造经费保障机制。县级人民政府要将新增危房的改造列入本级事业发展计划,多渠道筹措经费,确保及时消除新增危房。省、地(市)级和财力较好的县级人民政府要设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专项资金,中央政府通过专项补助重点扶持困难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力争在较短的时期内基本消除现有农村中小学危房。实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地区,可以通过村民自愿提供劳务等方式,支持农村中小学校舍的维护和修缮。

农村中小学进一步发展所需的校舍建设项目,由县级人民政府列入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规划,经省级人民政府审批后,由省、地(市)、县级人民政府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农村中小学购置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所需经费,由县级人民政府安排。

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设立的专项资金,今后将继续扶持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学校建设,改善办学条件。

9.实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地区,安排使用上级转移支付资金,要明确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正常经费和危房改造资金投入,并纳入财政预算。改革后农村中小学要有稳定的经费来源,确保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低于改革前的水平并力争有所提高。对因取消农村教育费附加和经批准的教育集资而形成的教育经费缺口,要从增加的农业税收入和上级转移支付资金中予以安排,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正常需要。

10.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和资产管理。各级人民政府预算安排的各项教育经费要按时足额拨付到位,不得挤占、截留、挪用。学校要严格按规定范围和标准安排使用经费,定期公布收支情况,严禁挪作他用。对挪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问题,要严肃查处,遏制腐败问题发生。要节约开支,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严格执行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农村中小学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名义向学生收取规定项目以外的费用或擅自提高收费标准。

农村中小学不得举债建设。县级人民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清理核实农村中小学“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欠债,摸清债务来源和使用情况,并尽力偿还。债权单位和个人不得因追索债务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对强迫学校停课、将师生逐出校园及其他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社会稳定的行为,要坚决制止。农村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由校长全面负责校舍等国有资产的管理。

11.认真组织实施学校对口支援工作,开展经常性全国助学活动。要继续组织好“东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工程”和“大中城市学校对口支援本地贫困地区学校工程”(以下简称“两个工程”)的实施工作,各地要建立一套包括检查、评比、表彰、奖励在内的行之有效的机制,要有专人负责,确保“两个工程”的开展制度化。大中城市要普遍建立对口支援捐赠中心,接收社会各界对教育的经常性捐助。开展经常性全国助学活动,把筹集的社会资金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就学。

三、完善人事编制管理制度,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12.严格管理农村中小学编制。省级机构编制部门要根据国家下达的编制标准,会同同级教育、财政部门,尽快研究下达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村中小学编制核定和管理的具体实施办法。县级人民政府根据实施办法提出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方案,报省级人民政府核批。各地要在*年上半年将核编结果报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农村中小学编制总量应当根据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生源变化和学校布局调整等情况定期调整,实行动态管理。

县级机构编制部门要会同同级教育、财政部门严格控制农村中小学领导职数、内设机构和教职工编制总量。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按照班额、生源等情况具体分配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并报同级机构编制部门备案;分配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时,要合理调控农村中小学班额和班级数,科学确定教师工作量,按规定比例确定职员、教学辅助人员、工勤人员的数量。

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占用或变相占用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对占用学校编制而不在学校工作的人员,要限期与学校脱离关系,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得为其支付工资。农村中小学不得超编聘用人员,不得使用编外人员顶编在岗工作。要积极稳妥地做好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分流工作,农村中小学在编教职工分流参照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分流政策执行。

13.加强农村中小学人事管理。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法履行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调配交流和考核等管理职能,乡(镇)、村无权聘任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农村中小学校长的选拔、任用、培训、考核、交流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归口管理;要按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要求,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行农村中小学校长公开选拔,竞争上岗。

乡(镇)人民政府不设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乡(镇)有关教育工作由乡(镇)长直接负责,乡(镇)可在核定的行政编制内确定一至二名助理或干事协助乡(镇)长管理具体教育事务,并接受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导。教育教学业务管理由乡(镇)中心学校校长负责。

全面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农村中小学任教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教师资格,对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要及时调整出教师队伍,积极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积极推行教师聘任制度,实行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限期清退农村中小学代课人员。

四、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保证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

14.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制度。省、地(市)、县级人民政府要按照本通知,制订具体落实措施,明确目标、责任,保证各项要求落实到位。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每年向上一级人民政府专题报告一次农村义务教育工作情况,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督促检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落实情况并予以综合通报。省级人民政府定期向社会公布各县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发放情况。财政部、教育部每年年底向社会公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发放情况。省、地(市)、县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要设立并公布举报电话,接受社会各界对拖欠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农村中小学违规收费等情况的举报,并及时调查处理。各级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要把督导农村义务教育作为工作重点。

农村小学安全教育篇6

义务教育是一种既有非竞争性又具有非排他性的纯公共产品,是社会公益事业,具有公共性的特点,对于国家,保障义务教育既是义务也是责任,更是对国家的强制性要求,因此,义务教育应该由国家全部投入以保障公民的受教育公平权利。

霍邱县农村义务教育现状分析

安徽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人口大省,农业人口约514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79%。近年来,安徽省义务教育发展水平较快,特别是实行了“两免一补”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等政策之后,义务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尤其是“以县为主”的财政体制面临诸多困难。霍邱县位于安徽省西部,总面积3493.16平方公里,辖32个乡镇,680个行政村,2007年末全县总人口1602132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近87%。截至2006年底霍邱县共有各类学校704所,在校学生240471人,在职教师11771人。其中农村普通中学32所,在校学生39262人,在职教师1756人;农村小学539所,在校学生132191人,在职教师6193人。霍邱县的经济情况和人口结构在安徽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方面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一)义务教育经费供给主体缺位、投入总量不足通过对相关统计报表及资料的分析整理,霍邱县1999年至2007年间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情况如下:(表略)霍邱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主要包括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事业收入和社会捐资办学。其中国家财政教育经费是由预算内教育经费和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两大部分组成,预算内教育经费由政府财政划拨,其投资主体是政府;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在2001年税费改革后被取消。事业收入大部分都是学杂费,2007年之后学杂费被取消,但仍包括练习本费和住宿费,这些费用来自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受教育者的家长-农民,所以事业收入大多是农民供给的。“社会捐集资办学及其他收入,属于公益性质,可以认定其投资主体是第三部门”[4]。随着乡政府逐渐淡出农村义务教育供给领域,承担农村义务教育主要供给职责的县级政府却未能有实质性的投入,由于县级财政对国家财政转移制度依赖性极强、财政投入机制效率不高、县级政府教育财权与事权错位等造成县政府呈缺位状态。(二)义务教育资源在城乡、校际之间配置不平衡教育的城乡差距是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核心问题。在“以县为主”的体制下,由于义务教育经费主要由地方负责,因此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义务教育经费支出状况存在较大差异。目前霍邱县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占全县学生的80%左右,其中农村学校学生又占绝大多数。然而财政对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普遍向城镇学校,特别是重点中小学倾斜,造成农村中小学经费缺乏,财政投入的不均衡直接加剧了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2006年根据安徽省的财力和居民收入等情况测算出安徽省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和财政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由于省内各市县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具体投入的经费与标准有部分差距。其中通过对六安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改革报表反映的情况可以发现:包括霍邱县在内的部分县县级财政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预算安排均没有达到省级标准,且其主要经费投入到城镇中小学校,对农村中小学校的投入没有达到相关标准。同样,由于存在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教育资源的分配也产生了差距,体现在校际之间经费、师资、设备、校舍等的差别对待。从对霍邱县的几所小学(其中一所城镇重点小学、几所农村小学)的调查,发现在经费方面存在着经常性投入差距,重点学校的生均经费高出普通小学15%-20%;专项经费的配置上基本为重点学校所有;师资方面,包括教师的学历、师生比等等,重点学校的条件优越性很大;其它包括教学设备、校舍等普通农村学校差距也非常明显。据调查,霍邱县城关地区初中学校大班额比较严重,光明中学、新店二中有的班额高达100多人,有的学校部分学生在露天进行考试。一方面是城关初中布局不合理,另一方面是农村与城关教育质量和教育资源有较大的差距,有很多农村初中生涌入城关地区初中上学。这造成了城镇教育资源的拥挤,更加剧了农村初中的衰落,城乡差距扩大化。(三)农村中小学教师缺编严重、教师相关待遇得不到保障现在农村教师队伍面临着如下突出问题:一是结构性问题,即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的问题严重,区域分布不均衡,城镇教师超编和农村教师缺编并重。目前霍邱县所需教师人数与核编人数尚缺1200多人,小学80%是“民转公”教师,年龄偏大,知识陈旧,业务水平较差。二是整体素质亟待提高。从学历层次看,据统计全国专科学历的小学教师农村比城市低28.9%,本科学历的初中教师,农村比城市低38%,差距较大。第三,教师工资足额兑现困难。由于县、乡财政困难,财政投入主要用于保障教师的“国标工资”,教师工资“省贴”部分有相当一部分县财政无力承担。(四)危房改造任务艰巨,农村中小学债务沉重危房数量的增加是农村义务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目前霍邱县尚有5万平方米D类危房亟待改造,136幢教学楼楼顶有不同程度的漏水现象,部分农村学校无围墙,给学校安全工作带来难度。从2007年“安徽省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投资计划执行情况月报表”中看,六安市共有未开工项目14个,霍邱县就有9个;2005年底统计上报的D类危房未开工项目仍有9个,其中霍邱县占了4个;2007年省教育厅危房改造督查组对部分县区危房改造进展情况进行督查时发现,六安市裕安区和霍邱县工程进度太缓慢,有的项目刚开工就已搁浅。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霍邱县各乡镇采取措施,加大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进行中小学硬件建设,不少乡镇举债建设,但是由于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危房改造集资,乡镇和学校无力还债,这些债务就成了制约霍邱县义务教育发展的“瓶颈”。据统计,截止2006年底,霍邱县农村义务教育债务高达3800多万元。以上诸多问题,基于义务教育的公共性,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给予妥善解决,方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农村小学安全教育篇7

关键词:农村地区;小学生安全教育意识;问题;对策

近年来,农村地区小学生安全事故频发。其中,自然灾害突发、留守女童犯、交通事故、溺亡事件等严重危及甚至侵吞小学生的生命,焦虑、紧张的情绪状态、自卑、人际关系紧张、问题行为出现频率高等心理问题也不利于小学生的心理安全。面对这些安全事故及心理问题,农村地区小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都十分缺乏。为了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改善农村地区小学生安全现状、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本文将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来阐述和分析农村地区小学生安全教育意识的现状、原因及其解决对策。本研究中所提到的农村地区小学生安全教育意识主要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阐述,由外在知识的传输逐渐内化形成一定的安全意识观念。

1农村地区小学生安全教育意识的现状

1)学校是安全教育意识的主要来源,是农村地区小学生身心安全的关键。由于农村地区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地理位置偏僻,加之家长接受知识程度普遍较低,在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时,其方法和观点都有一定的局限和误区。而且大多数农村家长忙于农活和工作,所以学校成为安全教育意识的主要来源。目前学校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在墙面、板报和学生手册上都宣传了大量的安全知识,会定期开展安全教育专题讲座,组织学生进行安全防护实践,也安排了一些安全相关的课程。教师也会在课前讲解一些安全常识,并将安全意识穿插到课堂知识讲授中,为学生创造一种高度重视安全的氛围,从而起到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教育的作用。从总体上看,学校所提供的身心安全知识是十分丰富的,但安全知识教育的涉及面不够广,在一定程度上流于表面,且缺乏形象生动感,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水平而言,是不易于接受并理解的。对于农村地区的小学而言,由于其经济和观念相对落后性,在知识的宣传上不能与时俱进,知识宣传的途径也常常因为经费而受限,这就造成了安全教育意识在农村地区小学中难以深刻地进入小学生的思想中,致使其安全意识较为薄弱。2)家庭的安全教育意识本应该是与学校相辅相成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家庭安全教育意识,尤其是在心理安全方面极为缺乏。家长作为小学生的监护人对其安全责任应大于学校,但由于农村中大部分家长由于经济或者其他原因外出务工,使得隔代教育在极大程度上替代了亲子教育,如此的成长环境,十分不利于安全责任的实现。在隔代教育中,孩子的教育责任大部分是由爷爷奶奶等老辈承担,其明显特点是老辈知识体系落后,所掌握的安全意识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有限,获得的安全信息有限,不能及时了解小学生心理情感的发展和现实中的安全隐患。且由于老辈的身体和精力原因,其在孩子的安全教育意识上的能力较弱,对孩子的教育往往是力不从心,以致孩子的安全教育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落实困难,甚至还会出现和学校的教育观点相悖的情况,也导致了小学生的安全教育意识出现分歧,安全教育难以深入人心。3)本研究中,社会对农村地区小学生的影响可以分为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两方面来探讨。现实社会中,就目前而言,一些农村小学中,会有社会机构派出人员和大学生自愿到农村小学宣传安全教育知识,其教育行动在各种报道和实践中来看,也加强了部分地区的安全教育意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对于地区偏僻,经济条件落后的一些农村地区而言,获得这样安全教育的机会是相对较少的,由此使得农村地区小学的安全教育意识在宣传中始终会有盲点,由此成为安全事故发生的导火线。虚拟社会主要是指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大众对新媒体的普遍接触和接受,媒体通过网络对小学生安全意识的影响也逐渐加深。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其在互联网平台中所传递的丰富的信息及形象的视频可以使小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丰富小学生的思想和观念。但同时,一些不健康的游戏、不良的信息、不雅的视频也通过这个大众平台进入小学生的视线,小学生由于其年龄的限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健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些不良的信息,对于安全意识相对薄弱的小学生而言,其造成小学生暴力、性格扭曲的可能性是相对较大的。小学生在这样的互联网环境中,很容易被误导、诱骗,这样的成长环境十分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从而也导致了一些安全事故的发生。

2农村地区小学生安全意识教育问题的原因

造成农村地区小学生安全意识教育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从学校方面而言,首先,农村学校经费有限,师资力量有限,软件设备和硬件设备都较为落后,场地不足,无法为农村小学生开展安全教育意识提供良好的条件。其次,目前对农村小学老师进行的培训多偏向于学科体系知识的培训,在绩效考评上也侧重于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整体排名,使得校方和老师都更加重视学科知识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忽略安全教育。另外还有一些诸如校方制度不严,管理不善;相关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安全措施不力,宣传效力不足等原因。2)从家庭方面而言,首先,农村家庭不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和安全意识的培养。农村家庭对孩子的管理比较松散,对小学生没有按时放学回家的问题不够重视,对孩子放学回家后的去向也不了解,缺乏对小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其次,为了生计,一些农村父母外出打工,使一些小学生成为留守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这部分孩子缺乏父母的关爱,使他们产生一些心理问题。而祖辈又未能及时察觉,不能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环境。另外,家长未能及时与学校老师沟通小学生的异常行为和情绪也是造成其安全问题的一大原因。3)从社会方面而言,社会平台中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大的,往往家长和学校也不易察觉,不能够及时帮助孩子。

3农村地区小学生安全教育意识的对策

1)学校对农村地区小学生安全教育意识的影响主要来自三个主体:课程和教材、教师、校园环境。首先,从课程和教材方面而言,学校可以适当增设安全意识教育的课程,并将安全课程融入语文、自然科学的学科中,让安全学习更加贴近小学生的日常学习。其次,教师应将知识讲授法、操作法、讨论法、探索法、趣味练习法相结合,丰富安全知识传授的形式。如创设一些浅显易懂的情境,开展多种安全教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在活动中,让学生成为主体,亲自参与,让他们从自己亲身做过的小事中了解掌握安全知识,培养安全理念,掌握一些简单的自救方法,并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最后,学校对教师的绩效考评制度应有所改变,不要过度关注孩子的成绩和整体排名。在对教师的培训中应加入安全教育方面的知识,使教师形成重视安全教育的意识。学校还应在校园环境中进行安全知识宣传,形成强烈的校园安全教育文化。可以利用现实中学生感兴趣的实例,进行墙面设计。在全校重视安全的氛围感染下,更利于安全知识的传播。2)家庭层面应转变教育观念,不能一味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脱给学校,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从生活中开展安全教育,并实施一些针对小学生心理安全的教育。首先,家长有责任加强对孩子的心理保护,不能因为自己的言语而伤害了孩子的情感,要明白语言暴力也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其次,家长也应让孩子学会承受压力,辩证积极地看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家长也可以陪同孩子适当地参加一些心理课,多和孩子沟通,及时了解问题并进行疏导。最后,家长应及时与老师沟通孩子的异常行为和情绪,加强家园合作。要重视孩子的日常去向,对于孩子危险的行为应及时制止,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对于长期在外务工的家长,应经常利用电话、视频等表达对孩子的关爱,在安全教育上与祖辈进行沟通,也尽量多抽时间陪陪孩子。3)社会对农村地区小学生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多种媒介途径、安全教育社会机构和一些志愿者。各种媒介如网络、电视等对小学生成长的文化环境施加影响,在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社会应培养小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形成其良好的上网习惯。大众传媒应有意识地面向小学生,为其提供适宜和优秀资源。同时,大众传媒在机构和平台的管理上也应该筛选健康的信息呈现给学生,为其营造健康的成长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小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知识,以帮助学生最大可能地避免一些安全问题,促进其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罗京滨.对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思考[J].教育探索,2012(11).

[2]李继红.浅谈小学生的安全教育[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4(1).

[3]李开勇,冯伟.论我国中小学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09(5).

农村小学安全教育篇8

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巩固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到“十一五”期末建立起“责任明确、经费共担、保障有力、管理有序”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

二、主要内容

20*年我县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起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一)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含县城所在地学生,下同),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年免除学杂费补助标准(含信息技术教育费25元)为:农村小学年生均1*元/年,农村初中年生均141元/年;县镇小学年生均148元,县镇初中年生均182元。免学杂费资金由中央和地方6:4分担,地方分担部分由省、市、县按5:2:3分担,即中央、省、市、县分别按60%、20%、8%、12%的比例分担。免杂费补助资金是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按规定全部用于学校公用经费支出,严禁任何部门、单位以任何理由和方式截留、滞留、挤占和挪用。免费提供教科书资金由中央承担。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资金由市、县按各50%的比例承担,补助对象为农村家庭贫困学生,资助标准在20*年的基础上每生提高30元,即小学每生每年200元,初中每生每年240元。并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扩大资助面积。

(二)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在免除学杂费的同时,先落实省制定的农村中小学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即小学100元/生·年、初中142元/生·年,所需资金由中央、省、市、县按照免学杂费资金的比例分担的办法,确保县级负担资金部分及时足额到位。在此基础上,逐步达到国家制定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基准定额。

(三)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根据我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在校生人数和校舍生均面积、使用年限、单位造价、财力状况等因素,测定每年校舍维修改造资金,所需资金由中央分担50%,地方分担的50%部分由省、市、县按4∶3∶3比例分担。保证县级负担部分及时足额到位。校舍维修改造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的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行政办公用房、生活服务用房等校舍的维修改造(重点用于D级危房)。农村义务教育校舍维修改造专项资金要全部纳入财政专户统一管理、封闭运行、集中支付,确保专款专用。

(四)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继续加大对薄弱学校的转移支付力度,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对地方政府出台的教师应享受的津贴补贴项目要逐步纳入财政预算。确保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严禁挪用公用经费和向学生收费发放教师津贴补贴。

三、实施步骤

我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从20*年春季学期开学起,分年度逐步实施。

(一)20*年,我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同时安排公用经费补助资金,原通过税费改革转移支付用于农村中小学的公用经费要足额拨付到位,并进入省级特设专户管理。切实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全面试行农村中小学校预算编制制度改革;巩固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

(二)2008年,我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达到省定基本标准;并加大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资助力度,扩大免费提供教科书的覆盖范围。

(三)2009年,对我县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低于中央出台的基准定额的差额部分,当年安排50%,所需资金由中央、省、市、县按照免学杂费资金的分担比例共同承担。

(五)2010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全部落实到位。

四、保障措施

采取有效政策措施,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顺利实施。

一)明确职责,加强领导

要切实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的领导,“一把手”要亲自抓、负总责。县政府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教育、财政等部门为成员的改革领导组,明确责任,加强领导,统一部署,组织实施,统一领导全县的改革工作。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教育局和县财政局,负责落实改革各项具体工作。

(二)积极筹资,落实经费分担责任

坚持经费省级统筹、管理以县为主、校财局管校用的体制。政府按规定的分担比例足额安排落实应分担的资金。改革所需资金要全部使用新增经费安排,政府原来已经安排的资金不撤出,继续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确保总体经费稳定增长,确保这项影响深远的保障机制改革落到实处。

(三)强化预算和资金管理

积极推进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预算编制制度改革,将各项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资金在财政预算中单列,不得挤占、挪用。严格特设专户的管理,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经费要全额通过特设专项资金专户进行核算。财政部门要将两个特设帐户专项资金分别在春、秋开学前按规定方式和程序,直接支付到收款人或学校相关帐户,不得下拨到乡镇。切实保证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健全预算资金支付管理制度,严格按照预算办理各项支出,确保资金分配使用的及时、规范、安全和有效。

(四)坚决制止乱收费

全面清理现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收费政策,从20*年春季学期开学起一律停止收取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含信息技术教育费),除寄宿制学生住宿费按物价部门核定的标准收取外,全部取消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学校只能按规定收取课本费、作业本费两项代收费。。从2009年春季学期开学起,取消寄宿制学生住宿费。除此之外,学校和教职工不得再向学生收取其他任何费用,坚决杜绝乱收费。认真加强教辅资料管理,禁止学校统一收费、统一组织征订教辅资料。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向学校和学生乱摊派、乱收费。

(五)强化监督检查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安排要切实做到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监察、财政、教育、物价、审计、建设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安排使用、贫困学生界定、中小学收费、校舍维修改造等情况的监督检查。通过齐抓共管,真正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工作成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和阳光工程。

农村小学安全教育篇9

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从理顺机制入手解决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经费投入等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执政为民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提高全民族素质和农村发展能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证。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落实好省、市关于税费改革的政策,把农村税费改革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有机结合起来,建设新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体制,确保投入,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结合我区实际,制订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切实落实基础教育优先并适度超前的发展地位,把实现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坚持农村义务教育全面均衡协调发展原则,坚持普及与提高、规模与效益、精简与高效相结合原则,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深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以创建教育强区为新的起点,不断推进我区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快速协调地向高水平发展。

二、目标任务

适应高质量高标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要求,在强化区级人民政府对统筹义务教育发展方面的职责的同时,明确乡(镇)职责,完善“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完善区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省级农村义务教育各项配套经费落实到位,不断加大义务教育投入;全面推进农村中小学学校布局调整,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努力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在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争取在全市率先实现普及十五年基础教育目标。

三、内容措施

(一)明确各级政府职责,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的领导和管理

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

1.按照农村义务教育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我区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分级管理,以区为主”的新体制。区人民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承担主要职责。区级人民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规划布局、经费保障、组织协调、人事管理和规范办学等方面负主要责任。具体是负责制定本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规划,组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逐步调整中小学布局;根据国家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和省人民政府的实施办法,提出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方案,按照省政府核批的教职工编制总额,核定学校的教职工编制;负责农村中小学校长的任免、教职工的聘用和培训管理;调整本级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教育经费预算,合理安排使用上级转移支付资金,确保按时足额统一发放教职工工资;统筹安排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以及校舍建设和危房改造资金,组织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校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指导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维护学校的治安、安全和正常教学秩序;治理农村中小学乱收费并开展帮困助学活动;领导并组织实施教育强乡镇创建活动;对乡镇人民政府义务教育实施情况和农村中小学进行督导评估。

乡镇中心小学和乡镇初中由区教育主管部门直接领导并接受乡镇政府的监督和指导。乡镇中心小学的主要职能是:按照区教育主管部门的统一规划,负责实施组织本乡镇的小学布局调整和“普九”扫盲工作,动员适龄儿童少年入学;规范幼儿园办学行为,做好本乡镇幼儿园的管理和指导工作;协助区教育主管部门管理本乡镇师资队伍,实施教师晋职晋级和评优培训等工作。乡镇初中除完成以上相应工作外,要负责本乡镇预备劳动力培训组织实施工作。乡镇初中和中心小学校长对学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负总责,同时还应定期检查校园周边文化娱乐设施场所,了解治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向区教育主管部门有关科室和当地乡镇政府报告。

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明确乡镇政府教育职能加快发展农村教育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乡镇人民政府应承担相应责任,在切实加强乡镇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努力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积极发展农村幼儿教育、大力开展乡村成人教育和农村劳动力劳动技能培训、依法保障农村学校安全等方面责无旁贷,切实负起领导、管理责任。区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各乡镇农村教育工作的考核力度,继续将其列入乡镇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实行乡镇政府主要领导干部教育实绩督导考核,加大检查督促力度,促进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乡镇人民政府对所辖区域农村义务教育的组织协调、儿童入学、土地征用、校舍周边安全、发展幼儿教育、保全教育资产和营造尊师重教氛围等方面负主要责任。具体职责是:依法确保适龄少年儿童入学,严格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综合利用教育资源,积极组织农村劳动力参加技术培训和职业证书考核,继续开展扫盲工作;根据区人民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幼儿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目标,制定本乡镇幼教事业发展实施方案,鼓励多种形式发展幼儿教育,并做好幼儿园的布局规划和校舍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负责多渠道筹措资金,并做好中心幼儿园的校舍建设工作;按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做好学校新建扩建校舍所必需的土地预留、划拨及征地协调工作;负责保全教育资产,防止教育资产流失,对因历史原因没有及时办理国有资产登记手续的教育资产,应帮助办理;对布局调整中的闲置教育资产,经区级教育主管部门同意并处置后,所得收入要全部用于发展本乡镇的义务教育;乡镇政府主要领导对维护学校治安和整治校园周边环境、严格排查并清除校园周边安全隐患负直接的和主要的责任;积极实施教育强乡镇创建工作;多渠道筹措经费,资助家庭困难学生入学;有条件的乡镇要积极筹措经费,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积极营造尊师重教社会氛围,每年教师节、“六一节”等重大节日,乡镇主要领导要组织社会各界开展庆祝和慰问活动。

(二)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投入

建立“两保一促”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区财政和教育主管部门要按照“保工资、保运转、促发展”原则,编制教育经费预算方案,切实保障义务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

1.保工资,实行教师工资统发制度,稳定教师队伍

进一步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区级财政统发制度。根据国家规定,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纳入区级财政预算,由区财政按月直接拨入教职工个人工资帐户。确保国家和地方规定的工资标准及各项补贴、津贴按时足额发放,确保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在预算内经费中适当安排教职工的政策外福利费支出。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切实保障教职工的合法权益。要积极采取措施,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缩小城乡教职工收入的差距,逐步使其走向均衡。

2.保运转,确保中小学公用经费来源,保障学校正常运转

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浙政发〔20*〕47号),区财政按照省政府核定的三类地区年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确保预算内公用经费按时足额到位并做到逐年有所增长。对按固定资产管理的办公设备、专用设备、教学仪器和图书资料等购置费用,根据浙财教字〔2003〕36号文件规定,由区财政在年度预算中另行安排。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不得举债建设和举债运转,教育主管部门要清理核实原分级办学体制下形成的义务教育学校负债,对因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购置固定资产而产生的负债,应由当地政府负责或在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中列支,学校不得擅自举债添置设备或发放教职工福利,确需举债的,须报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并落实所欠债务偿还渠道和偿还办法。

合理制定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并切实保证公用经费到位。要使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逐步达到城镇同类学校标准。区政府根据省核定的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和定额,统筹安排,予以保证。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资金来源由区级财政预算安排。

3.促发展,健全教育经费预算制度,依法保证农村教育投入

区财政要采取积极措施切实保障“四项工程”(农村中小学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扩面工程、食宿改造工程、爱心营养餐工程和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及其他教育专项的配套经费;各级人民政府和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挤挪占用上级政府下拨的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经费和各项基础设施专项经费;同时,确保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经费中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的总额和比例逐年增长。

多渠道筹措校舍建设资金,消化历年“普九”校舍建设欠费。农村中小学进一步发展所需的校舍建设项目,由区人民政府列入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规划。对新建、扩建校舍所必需的土地,应按有关规定以行政划拨的方式供地。

4.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体制调整后,区财政部门、教育主管部门要采取措施,建立健全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实行财务公开,加强监督管理,积极探索有效的财务管理模式。区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改革农村中小学预算外经费管理办法,预算外教育经费纳入会计核算中心统一管理,实行“集中管理,分类指导,预算监督”的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切实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

(三)优化农村中小学布局,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

到20*年,基本完成我区中小学布局调整。柯城区布局调整按照“一城三片”的整体框架实施。“一城”就是老城区和以后的新城区,“三片”即巨化片、航埠片和石梁片。根据柯城区的区域优势,要走“做大市区教育,以城带乡,以城促乡”的布局调整之路,形成柯城区独特的整体教育框架。

乡镇要会同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区域调整规划、城镇化发展趋势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结合中小学危房和薄弱学校改造,进一步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规划,随着“康庄工程”和“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实施,农村乡镇要下大力气办好中心小学,大的镇要完善寄宿制的设施,并辅以几所完小,规模较小的乡则以一所中心小学为主,形成高质量和结构完备的农村小学结构。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对被撤并学校的资产,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要优先用于乡镇或村的幼儿园建设,或通过作价转让、拍卖等方式盘活资产,校产置换所得资金全部用于中小学和幼儿园建设。继续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公民个人对农村中小学的捐赠。

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农村标准化学校建设。至20*年止,积极争取“省财政每年将继续安排危房改造资金2000万元,用于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和建设,重点支持欠发达地区”的政策,努力改变农村学校规模小、条件差、质量低的面貌,逐步统一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加强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到20*年,全区85%的学校要基本达到国家和省规定的办学标准。要继续依靠政策,积极争取得到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工作的支援。

(四)加强管理,切实提高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水平

柯城区完成了省级教育强区的创建以后,农村中小学的教育信息化程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今后要把注意力着重放在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升上,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效益为目标,将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纳入学校教育的规划、评估、督导工作之中,从而带动农村教育的现代化,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大力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使教育资源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应用在促进农村教育现代化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优化教师队伍

继续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调整并优化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

1.按照国家、省有关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严格核定编制,加强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提高教师资源使用效益。区教育和人事劳动主管部门在省政府核定的编制总额内,按照学校生师比,具体分配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对教职工编制实行动态管理,合理有效的配置教师资源。

2.完善教师资格制度和试行教师职务评聘分离制度。全面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严格把好教师进口关。试行教师职务评聘分离制度,逐步建立一套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的竞争机制。强化教师终身学习意识,平衡城乡师资配置,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3.加强学校管理人员的培养和选拔工作。区教育主管部门要按照职权利相统一、考查培养和管理使用相统一、校长负责和群众监督相统一原则,逐步推行竞争上岗的管理干部任用机制。积极选拔和培养教育后备干部,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4.完善并推行教师评价考核和交流制度,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逐步改革以学生考试成绩决定教师教育教学业绩的评价考核办法,重视教师教育能力和教育成果评价相结合,积极探索并完善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加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有计划地开展“城市支援农村、强校支援弱校”工作,建立结对支教关系,通过选派骨干教师到农村支教、讲学、指导,互派教师、管理干部顶岗挂职锻炼,并将支教工作与教师晋级晋职、评先评优结合等形式,促进城乡师资均衡发展。

促进教育公平,防止优秀教师过度向城市学校集中;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不得占用或变相占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坚决清理各类“在编不在岗”人员。通过建立数量精简、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提高农村中小学师资水平。

加强农村中小学人事管理,区教育主管部门要依法履行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调配交流和考核等管理职能。农村中小学校长的选拔、任用要按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要求,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

(六)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保证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快速发展

1.建立健全教育监督检查制度。区、乡镇要按照本实施意见的要求,具体落实措施,明确目标责任,保证各项要求落实到位,并把农村义务教育实施情况列入党政干部考核体系。各级人民政府应定期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和本级人大专题报告农村义务教育实施情况并认真接受人大的专项督查。

2.建立表彰奖励和责任追究制度。区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是农村义务教育工作的第一领导人和责任人。对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工作卓有成效的教育主管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要应以表彰,对不履行责任的乡镇,要追究责任。

四、组织领导

农村小学安全教育篇10

关键词:农村教育 城镇化 农民工子女 留守儿童

1.农村教育城镇化提出的背景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把实施城镇化作为发展战略。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开始由乡村型向城市转化,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他们的孩子也会随着父母来到城市就读。另外,城乡教育质量的差异,迫使家长不得不将孩子送到城里读书。因此,好多地方出现了“空心村”、“空心学校”。农村学校布局不合理、教育投资效益差的问题日益突出。所以加快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成为新世纪我国农村教育改革的潮流。根据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将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列为一项重要工作,并指出,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2011年,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改革纪元,《教育规划纲要》已经正式实施一年多,以改革推进发展,是规划纲要的基本思想。为了更好地贯彻实施《纲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就要用科学发展观的理性目光来审视当今教育的现状,认真思考中国教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2.农村教育城镇化的意义

通过对农村学校布局的一次次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城乡教育资源得到了有效的配置,农村教育城镇化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实现规模效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实行农村教育城镇化,不仅有利于整合农村教育资源,更有利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发挥教育资源的规模效益。在教育城镇化之前,农村学校有着布局分散,校点多,学校规模小等特点,在调整之后,解决了“数量多,规模小”的问题,无论在校舍建筑和教学设备等固定资本投入方面,还是在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等人力资源投入方面,形成了规模,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了规模效益。

2.2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和促进教育公平

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设施方面,农村学校都是无法与城市学校相比。政府开始注重教育不公的问题,加大财政的投入。在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大量随迁子女进城读书,接受着与城市里的孩子相等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

2.3提高了农村教育质量,适应农村城镇化发展的要求

农村教育城镇化是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有些学校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就一个老师,还有学校校长兼班主任管后勤的并不少见,一般教师在校教三四门课程的很普遍。这样一来,教学后勤混为一体,教师身心疲惫不说,还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村教师资源整体素质低于城市。由于农村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教学设备落后、教师待遇低等原因,好多优秀的教师和大学毕业生不愿去那里任教。实行农村教育城镇化,必然会把专职教师从繁杂的管理事务中解脱出来,使其集中精力从事教育教学。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后,“镇办小学,县办中学”的模式,交通也方便了;加上政府对农村办学的大量财政支持,国家鼓励大学生下乡支教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这些都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适应了农村城镇化发展的要求。

3.农村教育城镇化的弊端

我们说任何事情都是两面的。在看到农村教育城镇化的众多成就时,我们也不能被一时的成果蒙蔽了双眼,更应该看到它的缺陷,及时补救,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本文将农村教育城镇化过程中带来的弊端归纳如下:

3.1安全问题突出

在农村教育城镇化的过程中,打破了原来一村一校地格局,孩子上学的路途遥远了,不得不乘车上下学,但是接送孩子的车辆超载现象严重,孩子的人身安全无法得到保证。前不久,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榆林子镇西街道班门口发生的一起幼儿园交通事故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校车安全问题,以及其所折射的教育配套问题,引起了人们的热议。我们周围严重超载的校车难道这还不足以引起我们的警觉吗?只有当悲剧发生了,我们才“亡羊补牢”,为什么就不“防患于未然”呢?

3.2辍学现象严重

推进农村教育城镇化,目的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整合教育资源,让更多的孩子接受公平的教育,但出现了一种相反的现象,随着农村教育城镇化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升学率并没有显著的提高,甚至有些地方升学率下降了。首先,父母目光短浅,抵挡不住利益诱惑。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大量农民流入城市,他们为生活而奔波着,认为教育的机会成本过高,与其让孩子读书上大学,毕业后还找不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还不如让孩子更早的投入社会赚钱来的实际。另外教育的直接成本提高了,原来在家门口上学,吃、住都在家里,如今不同了,住宿费、交通费等都加重了家庭的负担。根据人力资本理论模型,孩子的受教育水平是由父母决定的,当父母认为教育投资大于收益时,可能终止对教育的投资。其次,“城里人”和“乡下人”传统的身份歧视。我们讲人生来无身份高低贵贱之分,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市与乡村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但在社会的“潜规则”中确实存在着高低贵贱之分。

3.3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管理不合理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许多农村青壮年流入到城镇打工,把子女留给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这种隔代抚养对孩子更多的是溺爱,少了对学习的监管,对孩子是“放羊式”的管理,容易导致孩子的自律性不高,学习态度不端正;孩子长期在这种“不完全”的家庭中成长,孩子更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再加上老人年事已高,孩子上学路途遥远,所以孩子的安全也成一个问题。扬子晚报报道:2011年03月10日上午7点半左右,312国道镇江句容段发生一起重大车祸。一辆小货车撞上了一辆送学生的电动三轮车,三轮车上三名小学生当场被撞飞。车祸中被撞的是祖孙四人。类似这样的悲剧时有发生。

4.为实现农村教育城镇化的良好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4.1财政出资,规范校车

“安全第一,不让孩子们在走危险上学路”。要把交通安全当成农村教育城镇化的配套工程来抓。可结合通达工程,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增加投入,疏通要道,协调连接村与村之间的难接路段,使得镇村之间、村际之间,上下左右,四通八达。还要协调交通、公安等部门,加强对违法营运车辆的管理,杜绝超载,确保中小学生的乘车安全。我们可借鉴湖南望城县的经验,望城县组建了市场化的“望城县雷锋校车有限公司”,重新购买专用校车来承担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和幼儿接送业务。首批70台专用校车6月1日开始试运行,9月1日起将在全县范围内全面铺开,预计投入运行校车近300辆。校车规范运营后,乘车学生(幼儿)家长每月交纳80元的乘车费用,而低保家庭学生则可以免费乘车。为此,望城县财政提供票价补贴,今年补贴达1000多万元。财政出资、发动社会力量购置、运营专用校车,能让每个学生在不提高乘车成本的情况下,获得了比过去高得多的安全保障。

4.2政府、社会、家庭相互协作,提高入学率

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对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解决好的学校给予适当的奖励,严惩那些拒收农民工子女和收取高额借读费的学校,确保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江西省下拨9400万元财政资金,向接收农民工子女较多、条件薄弱的城市公办学校倾斜,集中资金解决最突出、最急需的问题。支持农民工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值得我们学习。社会上也要给予农民工子女更多的关注,学校要端正办学态度,不要以成绩来划分学生的好坏,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让孩子们学会互帮互助。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家长要改变传统的观念,要从原来的教育“跳出农门”是唯一出路的思想中走出来,教育不仅仅在未来能得到更多的收益,它可以使个人在社会中受到更多人的尊重。孩子自身也要有一个短期的学业规划和长期的职业愿景,以此来提高学习兴趣。

4.3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2011年12月02日教育部、全国妇联在重庆召开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出席会议并讲话,要求认真总结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宝贵经验,扎实推进关爱服务体系建设。第一,教育部门要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契机,统筹协调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要尽力满足农村留守儿童上寄宿制学校的需求,保障不能寄宿的农村留守儿童就近上学,加强农村教师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力量,特别关注留守儿童中的“特殊群体”。第二,学校要关注每个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状况,在学校工作的每个环节关心他们。要实行农村留守儿童的普查登记制度,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农村留守儿童制度,营造有利于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咨询工作。第三,教育部门和学校要与妇联等团体和组织密切配合,形成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工作体系。要建立家长、学校、社会联络机制,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保护预警与应急机制,充分发挥社区的特殊作用,大力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氛围。

参考文献:

[1]钱志亮.社会转型时期的教育公平问题[J].教育科学,2001,(1)

[2]袁振国.论中国教育政策的转变[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3]孙志军.中国农村教育的成本、收益与家庭教育决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王怡.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探寻[N].北京晚报,2011-11-30(14).

[5]胡航宇.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工作[N].中国教育报,2011-12-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