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疏导十篇

时间:2023-09-18 17:59:03

学生心理疏导

学生心理疏导篇1

一、中学生心理疏导的重要性。

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快节奏的日常生活,过重压力下的学业现状,不可预测的天灾人祸,时常相遇的生活困难,扑朔迷离的青春骚动,难以如意的人际交往等各种各样的矛盾、困惑、疑虑、纳闷、压抑等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导致心理失衡。有的突然会一反常态,变得孤僻古怪,与群不合;有的脾气暴躁,常常顶撞父母和老师,甚至逃学拒读、离家出走,或出现暴力行为;有的焦虑抑郁,甚至产生悲观厌世和自杀意念等。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的心理疾病患者,三分之一是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发病。所以,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走出心理困境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当学生们出现心理障碍时,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呢?不是批评、指责,而是理解、同情、帮助和温暖,是我们行之有效而富有艺术性的心理疏导。通过运用和谐民主的谈话气氛、倾听、疏导、暗示、转移等多种心理学方法,疏导学生宣泄情绪、减缓紧张、释放压抑、排除隐痛,引导学生钻出牛角尖、摆脱死心眼,帮助学生克服生活、学习中的困难,解决交往中的疑惑,正视社会、人生中的矛盾,养成正确的自我观和健全的人格,培养积极的道德情感,协调人际关系,维护心理平衡。千万别小看了心理疏导,也许就是有了你丝丝入扣、循循善诱的心理疏导,有了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孩子才又勇敢地抬起了头,直面人生。只有在良好的心态下,才能开始他们新的学习和生活。

二、良好的谈话技巧是心理疏导的关键。

1.言语引导的方法:言语诱导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一开始,要和对方象朋友聊天一样,谈论不涉及主题的中性问题,如天气好坏、电视节目等。建立起和谐、轻松的气氛后,接着就要应用言语诱导的技巧转入实质性谈话。用开放性问题进行提问是最常用的诱导方法。如“为什么你要这样想?”“以后又发生了什么事?”等含有“什么”、“怎么”、“为什么”的句子,寻找问题的实质、时间发生的经过和原因等,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在谈话中适当重复对方重要的语句,插入“嗯……嗯”、“是这样”、“还有吗”的词语,表明自己的关怀、倾听之意,可以鼓励对方继续讲下去。谈话中还要及时对对方的感情进行反馈,可以用“我明白你的意思”、“可以想象出……”等。这些方法看起来都很简单,实质上所取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2.谈话中的非语言交流的功用:非语言信息指通过表情、身体语言以及语音、语调等方面表达的信息。在疏导过程中始终离不开非语言交流。它传递着言语所无法表达的感情因素,比如同一句话用不同的语调,配合表情信息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非语言信息是感情的真实流露,无法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观察对方内心的窗口,比如我的言语击中要害时,对方常低着头、声音缓慢、音调低沉等;如果对方表面上虽然赞同我的见解,却显出不屑一顾的表情,说明我的疏导失败。在进行心理疏导时,要合理应用非语言功能,面部表情传递着大量的非语言信息,其别是目光的交流,在对方说话时,直接注视着对方的眼睛,不仅可以观察对方的表情,而且对方也能从中体会到关切之意。但在教师本身说话时,视线不一定要经常集中在学生的身上,以免对方感到压抑。手势、坐姿等身体语言也起着不可多得的功用。作为教师,应该将身体语言融进疏导中,尽量注意表现的舒适自如和身体微向前倾的关注姿势。音质、音量、音调和言语节奏的变化包含着多种感情。疏导过程中要注意话语流畅、发音抑扬顿挫、变速和停顿,这样才使声音富有生气和感召力。

3.听:疏导过程中我经常处于听的位置。切忌只顾自己说话,不顾对方的反应。以听为主,一方面使对方情感得到及时宣泄;另一方面,在听的过程中寻找反馈信息,由对方的言语表达可以判断其情感和思维模式,及时调整自己的言行和疏导方案。谈话中的倾听技术还包括对人类非语言信息,如语音、语调的判断能力,要善于应用自己的“第三只耳朵”才能获得大量的信息。因此,以听为主并不是一种消极的技术,而是把握引导谈话主题的重要手段。

三、安慰是心理疏导的良方

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有安慰别人或被别人安慰的时候。安慰,是感情的赠予,是沟通心灵的桥梁,是医治心病的良药。有些学生长年住校,远离父母和亲人,他们都还是一些未成年的孩子,当他们出现一些心理疾病时,更需要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体贴入微,从被安慰者心理出发,选择合适的安慰方式,是使安慰产生良好效果的必要条件。在过去的心理疏导工作中,我常采用以下几种安慰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聊天式安慰:每个人都和社会上其他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不可避免的要和其他人之间产生交流与情感。开心时需要与他们人分享,难过时需要他人安慰。而语言交流是生活中最常见也是最方便方式。他比较适合爱说话,有表现欲望的同学。

2.闲逛式安慰:它对需要放松心境、转移注意力、一吐为快的同学较为适用。有的同学一怒之下大发脾气,或者独自伤神,这时陪他(她)到外面走走,边走边叙,边逛边聊,可泄其激愤或郁闷的情绪,减轻心理负荷。

3.书信式安慰:它比较适合于喜欢独自思考、喜好清静的同学。人在感情起伏过大的情形下通过书信有时比口头劝慰更有效,因为书信发生效力的时间长、引起深思的触点多。

4.礼物式安慰:它能使被安慰者见物思人,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当知己送来平日自己喜好的礼物时,安慰感便会油然而生,心境豁然开朗。

5.无声式安慰:它对互相熟悉、互相需要抚慰的人有特定的作用。人是有感情的,在一定时候和特殊场合下,用动作、眼神表示安慰会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起到独特的安慰效果。

四、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心理疏导

学生心理疏导篇2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8―0039―01

高中时期是学生较容易出现逆反心理的时期,如果这时学生不能及时得到外界的疏导,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业,甚至会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健康成长。所以,作为一个班级核心的班主任一定要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 造成学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1.学生自身原因。

(1)主观原因。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且独立意识也在渐渐萌发,自身越来越需要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可。在高中时期学业较为繁重、人际关系处理较为困难且面临着“高考”这样巨大的升学压力,更加加重了学生的逆反心理,他们渐渐感到自己已经长大,需要自己独立的空间,更倾向和自己同龄的人呆在一起。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许多事更加愿意自己做主,造成他们觉得老师、家长的管教太过多余,对老师和家长的教育越来越产生抵触心理。

(2)客观原因。一方面是目前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诸如浮躁、攀比之风,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来年轻人就业压力的增加,“读书无用论”有所抬头,高中学生作为一个未成年人,是非辨别能力与责任意识有限,自然会产生厌学、逆反情绪。

2.家庭原因。现在有许多家长由于事业过于繁忙忽视了孩子心理成长的变化,日常生活中缺少与孩子的沟通。有些家庭存在一些错误观念,在孩子成长中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的成绩,认为保证孩子的物质生活和学习要求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使孩子的成长过程充满了孤独感,进而对家长安排的生活从厌烦到逆反。

3.学校原因。由于高考压力,造成了部分学校一味追求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逆反心理这个问题。而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因为教学任务较重往往没有抽出时间来和学生交流这些事情。

二、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策略

1.正确地认识学生的逆反心理,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引导。现在有许多班主任不能正确地认识学生的逆反心理,造成他们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件事。所以,班主任在疏导学生逆反心理前首先要做的是正确认识逆反心理。其实,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出现逆反心理是很正常的,家长、老师大可不必对此大做文章,而是要以平常的心态对待这件事,要认识到逆反心理是学生通向成熟的必经之路。当正确认识学生逆反心理之后就是采取科学的方法来疏导学生了,首先是在教学中培养出较为独立自主的、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明辨是非,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可以做;什么是错误的,不应该继续延续。然后让学生自己正视自己的逆反心理,当出现逆反心理要及时与家长或老师沟通。当面对那种逆反心理较为严重的学生,班主任一定要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尝试着与这些学生沟通,用自己对学生的真情来感化自己的学生。当然,班主任还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挑选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疏导。

学生心理疏导篇3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疏导 支持系统

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大学生在现阶段发展中都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困扰,心理问题在大学生人群中的反映是有着层次性的,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正形成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严重的威胁。在这一发展背景下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支持系统比较重要。

1.心理疏导的作用及大学生心理疏导的重要性

1.1心理疏导的作用分析

心理疏导是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作用是多方面的,从对大学生心理疏导内容来看主要有大学生生活及学生中遇到的问题等,在认知调节作用方面主要是帮助疏导对象全面和多角度看待问题,让学生掌握生活的辩证法,从而改变消极情绪对自身的影响[1]。还有就是心理支持作用,心理疏导老师能给予学生情感上的支持,从而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问题,在老师的帮助下解决心理层面的问题。而在情绪宣泄作用方面主要是通过启发及引导等方法排除大学生的心理困扰。

1.2大学生心理疏导的重要性分析

加强大学生心理疏导能对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起到促进作用,通过多种形式心理咨询及健康心理讲座等处理好大学生的交友和学习、就业等问题,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加强大学生心理疏导有利于解决大学生思想上的认识问题,针对一些新思潮思想的平衡有着重要作用,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还有助于消除当代大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困惑,在大学生生活及就业等方面的心理压力进行有效疏导能使其健康应对心理上的障碍,从而有效引导大学生尽快适应社会。不仅如此,还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2.大学生心理疏导问题及心理疏导支持系统应用策略

2.1大学生心理疏导问题分析

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学生的心理疏导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主要体现为心理疏导内容没有科学化,心理疏导内容缺少人文关怀,不仅对学生完整心理问题的阐述不利,同时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解决有着很大障碍。而在心理疏导内容上过于医学化,内容相对比较单一,忽视大学生自身的情感需要,以及缺少对大学生人格发展和道德生活中面临问题的指导[2]。

另外就是心理疏导机制还没有完善,主要就是信息汇聚反应机制没有得到健全,缺乏和谐的师生交流机制,心理危机干预及预警机制等没有体系化呈现。心理疏导在队伍结构层面没有合理化,缺乏心理疏导经验,心理疏导方法没有针对性。

2.2大学生心理疏导支持系统应用策略

大学生心理疏导支持系统的应用策略实施要从多角度进行,首先重视自助式个体心理,构建自助支持尤为重要,心理健康理念构建是基础。这一系统构建主要是起到了解自我及接受他人和热爱生活等作用。还要能直面心理特征所致的矛盾,由于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和生理发育是共同进行的,个体支持系统让大学生了解自己心理动荡期问题产生的必然性及普遍性,并不会因一时消极和抑郁怀疑自己心理失调。

再者就是心理疏导内容要有针对性体现,从具体策略实施上对心理疏导教师进行培训,以此掌握多样化心理疏导途径和内容,对心理疏导老师采取鼓励措施使其参与到公益性活动中。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活动开展要有针对性,针对面临的不同问题采取不同的心理疏导方法应对,促进心理疏导内容和实际相结合。

另外就是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内容多样化,心理疏导老师要能强化对大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心理疏导老师要能主动对自己的心理问题产生背景和形成原因等进讲述,准确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及特征。不仅如此,还要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机制进行有效健全,构建师生和谐交流机制,平等交流是师生和谐交流的重要前提,引导大学生充分发挥主体地位,在平等和谐的交流中解决心理问题[3]。

最后就是从多个系统方面进行加强,从学校心理支持系统及家庭心理支持系统和关注社会支持系统方面逐步实现。在学校心理支持系统层面创建良好学校文化氛围,并要加强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建设;而在家庭心理支持系统方面则要对家庭教育方式进行积极改善,构建家长委员会通过信息交流发挥家长教育的号召力及感染力;在社会支持系统层面主要就是从社会潮流及社会交往和社会角色等各方面进行分析,逐渐了解这一系统的发展规律,最终得以适应。

总而言之,构建大学生心理疏导支持系统要能结合实际,从多种角度实施,新的发展时期社会发展速度比较快,所以强化大学生心理疏导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及适应社会能力提升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凤琴.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心理支持系统的构建[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4(01).

学生心理疏导篇4

【关键词】心理疏导;途径;方法

据调查,在我国中小学生中,约五分之一的儿童和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同时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

学生们的心理问题,反映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往往是一反常态,上课容易走神,不专心听讲,作业不能按时完成或质量变差,学习成绩下降等。如果只针对表面现象,单从解决学习态度入手,采取传统的道德说教加榜样感化的教育模式,往往收效甚微。因为这种方法忽略了内部的心理因素,而在心理不健全的情况下,仅靠外部说教、感化是不起作用的。这就要求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认真学习心理知识、掌握心理疏导的技巧,将心理疏导作为传统教育的辅助手段,帮助孩子们排除心理上的不利因素,教会他们如何在复杂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质,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品质,使他们茁壮成长。

一、心理疏导的涵义

心理疏导是指人们对存在的各种思想、认识、行为方面的问题,从心理角度科学地给予启发疏导,使人们如释重负的感觉,从而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满怀信心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去,简言之,心理疏导就是疏通心理淤塞,使心理活动畅通无阻。心理疏导是医治学生“心结”的良方。而且这不仅是一种教育方法,中时也是一种教育艺术。

二、心理疏导的途径和方法

心理疏导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疏和导。疏是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错误所在,导是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引导,以及改正缺点和错误,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不能光疏不导,也不能光导不疏,两者都达不到我们教育的目的。

在心理疏导工作中,通过什么的途径和方法才能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呢?笔者认为要通过学校的教育、班主任的疏导、课堂教学渗透和家长配合教育四管齐下才能成功。

1.学校创设心理疏导工作的大环境

学校应按学生的实际情况,传授心理知识,加强心理锻炼,逐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一方面,通过方法得当、生动活泼的教学,使学生懂得磨练意志、优化性格、尊重自信、陶冶情操、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使学生具有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引导学生正确社会,养成健全人格,勇于开拓进取,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通过组织活动,以小品表演、课堂讨论、漫画赏析、一分钟演讲、主题班会、春游、运动会等形式,不断进行心理素质的训练。同时,运用班级集体的力量,促使班内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健康的心理,能与他人保持正常的交往关系,受到他人接纳,在集体中受到欢迎,同时,让他们生活在团结、友爱、互助、融洽的班级气氛中。

2.班主任不断创新心理疏导的形式和方法

班主任在心理疏导工作中有别人不可替代的得天独厚的优势。班主作最易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能力、学习状况、人际关系、家庭背景。班主任潜移默化的力量对学生心灵世界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认同、示范、感召、共鸣、渗透作用。

班主任采取的心理疏导方法有很多,一般采取下列方法:①注意兴趣转移。学生产生问题行为后,转移其注意力,吸引他参加感兴趣的活动,从而减轻精神压力。②精神发泄。在许多时候,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在于没有宣泄的渠道,班主任可鼓励学生写日记、周记等。为他们创造一个宣泄渠道,表达他的压抑情感,宣泄他的积怨,然后让他冷静下来,恢复理智。③倾注真情,爱心滋润。爱生是教师更是班主任必备的重要情感品质,感情的交流是育人的基础。“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锹罗德)班主任只有“动之以情”,用感情熏陶为媒介,关心学生冷暖温饱、喜怒哀乐,用师爱的甘露去滋润他们的心田,他们才会与你接近,与你交朋友,讲心理话。④评语激励。激励性评语是心理疏导的好方法。一则好的评语能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引起心灵的共鸣,反则,可能会给学生带来心理沮丧,甚至造成学生自暴自弃或逆反性反应,教师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在评语中适时表扬,提出目标,指出方向,给学生以正面反馈。如一个优秀生评语“要知道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一个后进生评语“你在守纪上进步,连我都十分惊讶,你能让我再惊讶一次吗?”这样的评语使学生在愉悦与轻松的心态下接受教育,让学生体验到被肯定、表扬、赞誉的喜悦心情,感受到老师用心爱他们,关怀、鼓励他们,从而为学生品德、学习的发展注入心理源动力。

3.将心理疏导内容渗透在课堂教学中

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也是学生心理疏导的主渠道之一,教师要将“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的思想渗透到教学之中,教育学生理智地看待当前社会在发展中所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正确妥善处理各种关系、矛盾和冲突;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借助对日常生活现象的分析和专业知识的传授,对学生所面临的压力,所遇到的困难进行及时疏导;在课堂管理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形体语言(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次赞许,一次注视……),充分发挥教师个人魅力,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感染,“身教重于言教”;在批评学生时,以不伤害学生心理为前提,尊重学生人格。教师可以通过与夹带、传递纸条,作业评语方式,与学生互相沟通,使课堂产生的心理问题及时疏导,不留后患。

4.家长配合,家校合作,提高心理疏导的实效性

资料表明,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家庭环境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预防和改善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健康成长,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家庭影响和父母正确教育尤为重要。学校要与家庭紧密合作,教师要与家长积极配合,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一是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向家长传授心理教育的基本知识,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密切亲子关系,减少因家长不当的教育方式给子女造成的心理压力,增强家庭心理疏导的实效;二是召开家长会。针对学生现出的心理问题,将其分类后,有针对性召开家长会,如针对人际关系紧张问题的家长召开的,有针对因家长期望过高导致学生心理负担过重的家长召开的等等;个别学生出现的个别问题,如迷恋网吧、早恋、逃学等,采取与家长单独交流,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三是加强与家长联系。利用电话、网络平台等手段,设立家校联络热线。便捷学校与家庭联合,随时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不让问题的“星星之火燎原”。

总之,对学生的心理疏导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从细微处抓起、抓紧、抓早、抓彻底。只要我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就能帮助学生克服不健康心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希永等.《心理素质教育论》开明出版社,1998年3月

[2]鲍东明.《启发学生心理自觉的教育》.奥博教育网

[3]刘宣文.《心理健康标准与学校心理辅导》.《教育研究》1999第2期

学生心理疏导篇5

【关键词】心理疏导;认知失真;情绪失调;意志失控;因势导向

中图分类号:G64

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人的心理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影响是以1982年疏导方针的提出为标志的。同志在《关于思想政治工作问题的谈话》中指出:解决人民群众的思想问题、认识问题,我们要坚持疏导的方针。我们要在疏通中引导,在引导中疏通,又疏又导。心理疏导方针在政治教育中也能发挥作用。

一、心理疏导的必要性

(一)提高人的社会化水平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要有人,就有社会关系。为了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能够正常生存和发展,思想、道德,还有阶级社会的政治、法律等社会规范确立。社会规范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遵守,对违反者威慑和制裁。社会规范对社会成员的要求就是政治教育,要求社会成员接受、内化并按照社会规范生产和生活。根据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社会成员接受社会规范的较好时期是少年期和青年前中期,即社会成员逐渐离开家庭,接受学校教育到社会成熟的时期,所以,社会规范对社会成员的教育途径主要是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阶段是社会成员进入社会独立生活的准备阶段,为了在社会生活中少碰壁,少走弯路,少遇挫折,大学生应该提高社会化的程度,接受社会规范,适应社会。

(二)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发展

社会成员从自然人发展到社会人,需要具备四类素质:基础素质、基本素质、专门素质和具体素质。[1]遗传素质和心理素质是人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心理基础;人从事各种社会活动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包括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法纪素质、身体素质是基本素质。社会成员从事某项活动所具备的条件,包括劳动素质、学习素质、交往素质等属于专门素质。具体素质是基础素质、基本素质和专门素质的具体化。在这四类素质中,心理素质是基础,占中心位置,是核心素质。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差异,有的同学有情感障碍、意志障碍等心理缺陷,很难正确地领会、掌握社会所要求的行为规范。但他们也要生活,也要发展,更需要心理疏导的帮助和调节。

二、心理疏导的内涵

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就是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包括政治观点、政治态度、政治立场、政治情感及其行为)进行心理引导,使其形成预期的观念倾向。疏导的侧重点在于“导”,使大学生的政治观念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和转变,理解并接受科学发展观,理解和接受现阶段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做到思想上坚信不疑,行动上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心理疏导的过程表现在心理活动上,即根

据社会要求去影响社会成员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政治情感及其行为方式。心理疏导的“导”,有两层含义,一是因其势,不逆其心;二是导其向,不纵其谬。[2]言下之意包含必

要的法律威慑和制裁。离开法律威慑,心理引导将失去必要的支持,会变得软弱无力。

三、心理疏导的内容

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政治观点、政治态度、政治立场、政治情感及其政治行为。它们在大学生中的接受、内化、遵守过程中都有不尽如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认知失真,情绪失衡,意志失调。

(一)认知失真

政治观点的认知是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还属于阶级社会,社会成员的社会关系主要的是政治关系、阶级关系。根据人的心理反映的是客观的现实,所以,政治心理是政治关系的产物。

1.实践的范围和程度限制因素。作用于人脑产生观念的因素包括:一是物质因素,物质生产资料和物质生活资料;二是政治因素,包括国体、政体、政党组织和政党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纲领、战略等;三是精神因素,包括作为指导思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理想信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等。这些因素反复作用于人脑,进而影响人的观念,可以形成某种观念;可以动摇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某种观念;检验和校正原有的某种观念。影响的方式可以是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自觉的和自发的,影响的途径是人的实践活动。人的实践活动范围决定了人所能接触客观的范围,人的实践活动的水平决定着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程度,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果检验人的观念指导作用的积极与消极,检验观念正确与否。由于学生还在学校学习前人的理论、经验,还没有真正融入到物质资料的生产实践中,即使有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的水平有限。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道路、制度的注意、了解、比较、思考不够,不能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对实践的积极指导作用,不能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和对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贡献,不能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影响学生对政治观点的认知。

2.人的生活经验因素。人所积累的个人经验制约着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知觉的选择性决定了反映哪些事物,不反映哪些事物;反映的先后顺序、反映的程度、反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同,影响到人对政治观点、政治制度和政治活动的认知。过去接触过的观点是否科学,是否反映事物的发展规律,过去认知的观点对自己的实践活动是否起作用,积极的作用还是消极的作用,过去参与过的政治活动对维护自己的权利和改善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影响的性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否与自己已有的认知相冲突,是否与自己所属的集体(包括非正式群体)的观点相一致,这些个人的经验对于学生注意、了解政治观点、政治制度和政治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会导致认知失真。

3.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氛围因素。由于我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在政治文化中心的城市,政治关系复杂、政治规范严格,政治心理突出;在远离政治文化中心的乡村,政治心理较为淡薄。人的政治心理的产生和发展与所处的政治环境的状况和变化密切相关,政治舆论作为政治环境直接影响人的心理。当政治舆论成为各种舆论的重心时,人们关注政治;政治舆论在各种舆论中的地位不明显,人们对政治关心的程度就下降,导致认知失真。

4.人的个性心理因素。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政治观点是否维护自己的利益,能否满足个人的需要、这些因素制约着人的心理活动,制约心理活动的组织和引导,使心理活动有意识的、自觉的有选择地对客观现实进行反应。部分社会成员不愿意做社会工作和管理工作,通过领导、管理和服务实现人生价值,对政治不感兴趣,不参与政治活动,对政治方面的事务处理不分配注意力。个性心理特征方面,人的能力、气质、性格的差异是客观存在,如领导、管理他人的能力不同,气质特征、性格特征不适宜参与政治活动,不发表政治观点、不表明政治态度、不选择政治立场、不表达政治情感。这些因素影响人对政治的认知。

(二)情绪失衡

人对事物认知的同时会对所反映的事物产生一定的态度。态度不同,相应产生的体验和内心感受也不同。人产生的的体验和内心感受就是情绪情感。情绪、情感是人对自己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主观体验的过程。政治情感是政治主体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体系、政治观点、政治制度、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等方面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表现为政治责任感、事业感、使命感、正义感、荣辱感、爱憎感、亲疏感等。

1.心理状态因素。心理状态,简称心态,是人的心理活动在某一定时间内表现出来的形态。如紧张、镇定、急躁、焦虑、动机冲突等,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联系的过渡阶段。既有暂时性,也有一定的稳定性。当教育者在组织教育活动,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道理、制度,分析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比较国体、政体、政党组织和政党制度、民族制度、基层民主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发展战略的时候,受教育者的心态不佳,会拒绝接受教育或者对教育者的刺激产生负性的情感体验。

2.个性心理因素。个性心理中的性格是人对客观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综合。[3]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本来并无根本的利益冲突,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教育者和受教育对某些问题的出发点不同、立场不同,难以形成共识。受教育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体系持消极、厌恶、反感的态度,而教育者要求学生接受、认同、赞成、支撑该理论体系、政治体系时,受教育者会产生互相冲突的情绪,导致情绪失衡。

3.从心理相容分析。受教育者多考虑个人利益、眼前利益、局部利益,而教育者多考虑社会利益、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这时,看法难以统一。有的教育者在调节利益关系时,办事不公正,或自私自利,言行不一,会造成受教育者对其所传之道持反感态度,造成情绪失衡,难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难以形成坚定的政治立场、科学的政治信仰、积极的政治态度、正确的政治方向;难以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利益关系。

(三)意志失调

政治意志是社会成员在贯彻落实思想体系、坚持政治观点的过程中,自觉地确立目标、克服阻力的坚持精神,表现为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坚定、果断、勇敢、顽强、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

从心理倾向性分析意志失调的原因,动机弱化导致意志失调。当社会成员的活动背离他所要达到的目标时,动机就会减弱或停止。如大学生有选举权和形势选举权利的机会,学生希望通过选举人大代表的活动,表达自己的利益和要求,而被选举出的人大代表与学生本人不认识,或者没有征求学生的意见,代表不了学生的利益。这时,学生参与政治活动的动机弱化。学生在认知上调整每个成人公民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通过被选举人表达自己的利益和心声,每个人能够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这一政治观点。在实际的权利行使过程中,需要受阻,参与政治活动的动机弱化,可能不参与政治活动或者不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动机弱化是意志失调的愿因。

心理疏导能够按照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开展教育,有利于科学实施政治教育,影响大学生的认知过程,情绪体验过程和意志调控过程,提高学生认同、内化、践行社会规范的效果。

参考文献:

学生心理疏导篇6

【关键词】逆反心理 人际关系 个性发展 有效疏导 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7-0115-01

中学生由青涩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在心理完善过程中往往会有逆反心理。而学生的逆反心理主要来自于家庭和学校。笔者发现,家庭教育失败的学生的逆反心理尤为严重。那么,教师如何有效疏导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其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塑造健全人格呢?

一 尊重学生,构筑和谐的人际关系

尊重是师长和学生进行交往的桥梁,只有尊重学生,承认学生具有平等人格,学生才会觉得师长可信和可敬,并在困难时觉得师长像朋友一样,可以从那里获得帮助,才会敞开胸怀,吐露真情。反之,不尊重学生,以专制压制学生,表面上学生可能服从,实际却“逆反到底”,心理健康教育将很难开展。

二 增加理解,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很多老师简单认为学生身上那些不同于老师要求的“异见”就是“逆反”,不懂得赏识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当代中学生生活环境丰富多彩,学生思维活跃,青春期的梦想绚丽多姿,渴望被认同和关注。作为老师要增强理解,经常从学生的行动、情绪反应中,了解其心态与变化,发掘闪光点和积极因素,把握教育契机。

三 把握时机,增强心理疏导有效性

正确把握学生逆反心理的引导时机,才能提高疏导的实效。当学生在自尊心受伤害而又渴望自强时,或者自己的努力受挫而又不甘失败时,对自身的过失感到内疚时,学生处于心理不平衡时,就是教育者应把握的教育良机。若能在此时此刻对学生加以引导,就能渐渐消除逆反心理,使之向积极方向转化。其次,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不同的时间、条件和情境,因人、因时、因地地进行说服教育。

四 注重事实,消除心理逆反障碍

首先,由于中学生逐渐产生了成人感和自我独立意识,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家长和老师要细致观察,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其形成根源,因人施教,使中学生健康成长。逆反心理有的有一定的道理,有的则不一定有道理,因此需要做具体分析。

其次,家长和教师在批评和矫正学生的错误时,要注意摆事实讲道理,还要做一些思考和调查工作,力求客观公正,以理服人。特别是一定要注意“一碗水端平”,无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应一视同仁,不分厚薄。

最后,要正确对待逆反事实,允许学生有反复。要知道学生的进步不是一帆风顺的,有反复是正常现象。教师应当允许学生反复,并抓住反复的机会进行进一步教育,促其继续进步。抓反复,反复抓。绝不能见学生进步过程中有反复就全盘否定。教师“揪辫子”“揭疮疤”是最令学生反感的,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产生对抗行为或自暴自弃。

五 端正心态,提高心理辅导艺术

在心理辅导特别是疏导学生心理逆反中,教师要提高涵养,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遇到学生违反纪律或与教师“顶牛”时,对学生的失礼言行要制怒,理智地进行冷处理,这有利于使双方都冷静,减少学生的逆反心理和顶撞行为。特别是学生的逆反心理往往是因教育中无心的言语和行为不合学生的心理需求,造成学生逆反心理加重,而且有时这种伤害可能是一辈子。因此要防止把话说过头,伤了感情。无心失误的老师,要坦诚认错,别死要面子。

有的学生对教师有疑惧、怨怒心理,教师应坦诚相见,使师生相互信赖;对自尊心受伤害而自卑的学生,教师要给予信任,激发其自信奋发的内在驱动力。同时,要注意运用“自己人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处理问题,缩短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有利于控制学生的逆反心理。

有人戏言:“教师是学生的保姆”,这句话一点也不假。除了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外,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在充分调动教师情绪感染力、传递知识信息的同时,还要附加情感教育,尽量把学生的叛逆心融化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中,使学生沐浴在老师的暖暖目光中。当爱心涌动之时,叛逆将不复存在。

参考文献

[1]张宝光.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疏导对策[J].班主任,2006(8)

学生心理疏导篇7

关键词:心理疏导。

高考前的一个月,既紧张又忙碌,是个非常特殊的时期。这之前,学生经历三次大型高考模拟,现阶段又要进行迎考训练,前面又面临着高考的到来。特殊的形势,形成了学生特殊的心理环境。诸多因素都可能影响学生的成才,特别是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极为不利的心理状态,亟待教师的疏导、优化。笔者记得,在带高三的最后一个月里,就收到好几位学生写来的纸条,迫切要求与我交流思想,诉说自己心中的烦恼、苦闷、迷惘,在这大考临近时,期望得到老师的理解、指点,以平衡心境,增强信心,提高冲刺阶段的复习质量。笔者在与这些学生的交谈中,领悟到这一阶段造成学生心理异常的因素及疏导方法,现分类浅谈如下:

一、高三学生异常心理探微

1、有的学生,在高一、高二时,学习用功,基础也扎实,成绩属上游;而进入高三后,特别是三次高考大型模拟不理想的成绩,动摇了学生的迎考信心。再得不到家长和老师的理解,时不时还会换来同学的侧目,这就给学生敏感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压力,降低了考前复习质量,导致学生的智力障碍,反映迟钝,思维懈怠。这种心理若得不到及时调整,极有可能在高考中失败。

2、还有的学生,高一、高二时,学习勤奋,基础扎实。进入高三后,仅仅因为不适应注重能力、弱化记忆性质的新模式高考,以至于三次模拟考试成绩不佳。这类学生对自己失去信心,对高考产生了恐惧,害怕失败。

二、高三学生异常心理探因

导致学生心理异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在此略作分析:

1、家庭因素

有的是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子女的期望很高,而孩子的成绩并非太靠前。每当学生去家,家长总爱嘟囔、吵嚷,要求孩子一定要考上某某大学。这种不切实际、爱虚荣的期望,就给正处于高考前、本来就有点担心的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学生心理处在障碍中。

2、同学因素

也可以归结为竞争因素,这是由同学之间攀比心态造成的。这类学生,平时学习也认真、实干,可是文化成绩属于中上等,而与其用功程度相当的学生,成绩却比自己优秀。这样比一比,心里就有可能失去平衡,妒嫉之意顿生。学生整日在这种不服气、嫉恨的不佳心境中煎熬着、挣扎着、困扰着,不能自拔,解脱不了。思想老是开小差,精力不能集中。这种状态,对复习迎考极为不利,急需调整。

3、自身因素

这部分学生基础较好,原来成绩一直不错,可是到了高三后,由于考试时的心态以及考试的方法不当,或者因为审题不认真,或组织答案时不用学科语言,或对旧知识的回忆有障碍,或答卷时思路不开阔,缺乏创新思维,不能举一反三,导致答案不正确、或不准确,最后成绩上不去。考试后,只一味的自责,而造成心理障碍,从而对高考信心不足。这类学生也急需教师的帮助。

以上几种因素造成的心理障碍,学生都非常难以忍受,殷切希望老师能理解,特别希望自己最信任的老师或同学能给予点拨、疏导,帮助其走出困境,摆脱不健康心理的困扰,放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全身心的投入到紧张的复习迎考中,以使高三迎考冲刺阶段的复习能高效化、优质化。

三、如何进行心理疏导

笔者在收到学生心理异常时的求助信息,或者从学生的表情读懂了其正处在心理障碍中的学生时,立刻对其作仔细的分析。首先,分析造成其心理障碍的原因;然后,分析其自身存在的成功优势;最后,思考用何种方式、什么时间、那个地点与其交流,效果最好。

接下来是做具体的疏导工作了,我一般选择比较安静的晚自习时间,将学生叫到教室外较安静的地方,与学生细心交流。具体交流程序是:

(!)引----引导学生说出心里话

学生对老师都有戒备意识,虽然希望老师了解自己,这是一种自我保护心理,即便是对非常信任的师长,也不例外。这就需要教师放下架子,以朋友的身份、平等的态度、和蔼可亲的坦诚口气,从谈生活、谈学习入手,引导学生向老师倾诉自己心中的苦闷、烦恼,宣泄自己不良的情绪。无论是家庭的、社会的、学校教师的、同学的,还是情感上的、健康上的,不谈则已,要谈就谈个水落石出,心情舒畅。达到有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效果。

听----倾听学生处于困境中的心灵的呐喊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感受到老师是来帮助自己的真诚和善良意图后,往往愿意将心里话,全部告诉老师。学生可能一打开话匣子,就说个不停,愈说愈激动,恨不得把心都翻过来,让老师看个究竟,检查检查到底哪儿出了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做个出色听众:一是会听,二是听什么,三是思忖下一步如何疏导。

①会听,是指教师倾听时要耐心、专心,不可浮躁。眼睛要平和地看着学生,表情要稳定、真诚,不时地以点头或微笑的方式,给学生的倾诉以鼓励,轻易不要插话,不要打断学生的思维,切忌三心二意。让学生把心里想说的话尽可能的全说完,这也是对学生的尊重。这时,哪怕教师没有给予指点,学生的心理已经轻松一半了。

②听什么,即要听出学生谈自己原来的基础、实力,要听出导致他现在心理异常的原因,是单方面的,还是多方面的因素,是那些方面的因素,通过努力能否克服。教师在听学生诉说时,要默记学生说的每一件事,思索其造成学生心理压力的根源和危害,并暗中对其加以归类,以便下一步进行分类疏导、点拨。以平衡学生的心理,优化学生的心境。

③备疏导,是指在前两步的基础上,思索如何对眼前的学生异常的心理给予有效的疏导。学生的竞争优势到底在哪里?目前的困境如何摆脱?未来的前景如何?成功的希望有多大?还需要作怎样的努力?在哪些方面改进见效大等等。

(3)解-----理解学生之苦,明白心境优化的意义

学生在向老师倾心“诉苦”时,实则表明了学生对这种心境的难以承受。教师听后,应对学生说的每一件事进行剖析,这既看出来教师对学生说的每一件事的理解,也表明了教师对其诸方面原因的客观评价,以便将学生从困境中“拉”出来。冷眼旁观这些“压力”,想一想如何提高学生在这方面的认识,如何把这些压力变为奋斗的动力,而不是让其羁绊自己的手脚。学生一旦认识透彻了,心理康复已经成功大半了。

导-----优化学生心境,恢复心理健康

①肯定学生在平时学习的认真态度及所取得的比较好的成绩。

②肯定学生所具备的智力层次。

③客观的分析近几次考试成绩不佳的主观和客观原因,能否通过努力而扭转局面,经过深刻剖析,肯定是可以的。

④谈一谈背地里教师和学生对该生的积极评价,哪怕不真实,教师也要适度的提高评价,这是优化心境的需要,不能认为是欺骗,学生会冷静的对待的。

⑤教师从本人对学生的了解,要表明自己相信学生,通过目前的努力一定会在高考中取胜。

⑥稍微分析一下高考试卷与平时所练的试卷难易度,尤其是三次大型模拟考试,比较接近高考。可以通过调整考试策略,来提高应考成绩。

⑦提出美好的祝愿。并且答应学生,对其所述心事给予保密,而且要真正保密,以不辜负学生的信任。这也是对学生的尊重,是优化心境不可少的一步。

⑧树立正确的成才观。

学生心理疏导篇8

中考对学生来说是人生最关键的一次考试;进入初三中考总复习以后,学生立刻会成为学校、家庭关注的焦点,繁重的功课,频繁的考试,父母的期望,学校的动员,老师的要求无形之中给学生的心理增加了种种的压力。在中考的一个月之前,一般情况下各类学校学生都经历了三次大型中考模拟考,考生不良的心理状态,既影响临考复习质量,又影响中考的信心和临场发挥。教师应重视这一特殊时期学生的心理变化,多做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工作。诸多因素都可能影响学生的成才,特别是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极为不利的心理状态,迫切需要教师的疏导、优化。

一、学生异常心理状况

1、有的学生,七、八年级时,学习勤奋,基础扎实。进入九年级后,仅仅因为不适应注重综合能力、弱化记忆性质的中考,以至于三次模拟考试成绩不佳。 这类学生对自己失去信心,对中考产生了恐惧,害怕失败。

2、有的学生,在七、八年级时,学习用功,基础也扎实,成绩属上游;而进入九年级后,特别是三次中考大型模拟不理想的成绩,心中非常烦恼,动摇了学生的迎考信心。如果再得不到家长和老师的理解,时不时还会换来同学的侧目,这就给学生敏感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压力,降低了考前复习质量,导致学生的智力障碍,反映迟钝,思维懈怠,顾此失彼。这种心理若得不到及时调整,极有可能在中考中失败。

3、在七、八年级时,有的学生,学习方法不合理、偏科;有的学习不够勤奋贪玩,造成基础不够扎实,进入九年级后,在学校和家庭的配合教育下,才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才想来苦一把,但是学科成绩不均衡。加上三次模拟考试成绩不如意。对中考产生了恐惧,不知道下一步怎么办,想放弃中考。这种心理若得不到及时调整、得不到鼓励,极有可能消极对待中考、甚至放弃中考。

二、 学生异常心理原由

1、 家庭、教师因素

有的学生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子女的期望很高,而孩子的成绩并非靠前。每当学生回家,家长总爱唠叨,要求孩子一定要考上重点高中,有的家长又爱谁丧气话,说“要读就好好读,读不了就赶快给我回家来干活。 这种不切实际的期望,给正处于中考前,本来就有点担心的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学生心理处在障碍中。

有的教师又盼高分心切,对学生的期望很高,而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又并非一个教师或两个教师教学生(教师之间也要共同合作、相互协调)。这种高分愿望,给正处于中考前,本来就有点担心的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学生心理处在障碍中。

2、 学友竞争因素

部分学生平时学习也认真、勤奋,文化成绩属于中上等,而与其用功程度相当的学生,成绩却比自己优秀。 这样比一比,心里就有可能失去平衡,妒嫉之意顿生。学生整日在这种不服气、嫉恨的不佳心境中困扰着,不能自拔,解脱不了。慢慢地说话也不对口味了,逐渐在心里闹别扭,同学之间关系时好时坏。这种状态,对复习迎考极为不利,急需调整。

3、 自身因素

部分学生基础较好,原来成绩一直不错,可是到了九年级进入中考复习后,由于考试时的心态以及考试的方法不当,或者因为审题不认真,或组织答案时不简洁,或对旧知识的回忆有障碍,或答卷时思路不开阔,缺乏创新思维,不能举一反三,导致答案不完整、不正确、或不准确,也有可能是题目难,最后成绩不理想。 考试后情绪焦虑,时常自责,而造成心理障碍,从而对中考形成恐慌。 这类学生也急需教师的帮助。

这些因素造成的心理障碍,学生都非常难受,希望老师能理解,特别希望自己最信任的老师、班主任或同学能给予点拨、疏导,帮助其走出困境,摆脱不良心理的困扰,放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全身心的投入到紧张的复习迎考中,以使复习能高效化、优质化。

三、心理疏导

在九年级临考前一个月左右,学生都进入了紧张的复习迎考阶段,但是,最让我消耗精力的是时时刻刻都要观察、了解我所担任班主任的学生和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的临考心理情况。在班委会上收集到班委反馈的建议和与个别学生谈话了解到的情况,都反映出大部分学生必须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了。

在对这些心理障碍因素了解、分析之后,我又分析了各个学生成功因素,然后,采用不同方法、不同形式和学生展开沟通、交流。

其实,当学生出现心理障碍,情绪焦虑时,解决我们的学生心里的“结”的根本出发点是“爱”,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这个时候要真正做到“关心、爱护”学生。

1、 言谈交流

利用课间或晚饭后漫步时,和学生进行个别交谈,耐心倾听学生谈他(她)的感受,特别是他(她)的苦闷、烦恼和忧虑,同时,自己也谈谈当年读初中时的情况。到达心与心的平等沟通。当学生的苦闷倾诉得差不多时,针对学生基础和能力的好、中、差,分别给予疏导。

基础扎实的学生鼓励开拓思路、探索综合题,但对基础题要消除自满、浮躁的心态,力争零失误;对中等生引导他(她)科学分配时间,抓好基础题、中等题的自我练习,适当了解部分综合题的常规解法;对差生激励他(她)不要放弃,基础差就比别人多花点时间,多做几个练习题,以练基础题和中等题为主,只要尽力拼搏了,既使失败也问心无愧;鼓励他(她)坚持、努力到最后一刻。

2、组织小型游戏活动

有一次我利用学生下课打扫卫生后之余,邀约保福厚、普 宏、陈海军等8个男生进行篮球定点投篮比赛,而且必须用左手(还好他们都不是左撇子);比赛中每个人不协调的、滑稽的动作,引起一阵阵笑声;有的同学要求改规则:用右手,但背向篮板。为了公平、公正我们没有改规则。游戏在同学们的笑声中进行着,同时学生紧张、烦闷、茫然等各种心情得到了释放;游戏进行中我“不经意”的一句话;“好男不跟女斗”,让8个男生心里豁然开朗,“小事不必和女生斤斤计较”。比赛结束我“输”了8瓶矿泉水给他们,比赛结束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每个学生都高高兴兴地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了。

3、组织班级校外活动,在中考最紧张的时候和中考期间,其它班级的学生忙着在教室内紧张地复习,我却带学生到校外田野里、泸江河边游玩或去登凤凰山;五、六月正是水稻生长之时,有几次组织学生到稻田边看一看绿油油的水稻,到泸江河边玩,微风吹过,一阵清凉带走了夏日的酷暑,也驱散了学生紧张之情。

组织学生登凤凰山,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山水,让学生有爱我家乡的心,同时,树立建设家乡之志。顺便释放学习上的压力。

在与学生同甘共苦,以爱心陪伴学生到中考的过程中,我成了学生的知心人,自己的教学也获得了丰收,84班数学和其它各学科在中考中高分段、优秀率在我校各个班级名列第一,84班41人中考,有21人考入开远市高级中学,一个班占51.2%(我校录取开远市高级中学的学生共41人),其他同学大部分录入开四中;我校中考600分以上15人中,84班有9人,占60%。

学生心理疏导篇9

关键词:问题学生;心理;疏导;学习态度;意志力

教师在漫长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遇到的学生可谓是形形,有品学兼优的三好生,有中规中矩的乖乖女,也有不思学习、性格叛逆的顽皮小子。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最主要的工作就包括问题学生的转化。在工作中要积极思考,努力探索,更新自己的观念,通过爱护、重视问题学生,对问题学生进行研究,找到问题学生的形成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达到转化问题学生的目的。

一、对问题学生要深入了解

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特别是班主任的工作中,要全面、深入地了解每一个学生。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有其自己的独特性,都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成长环境。他们身上所体现的性格、心理特点等也就各不相同。教师在工作中应该全面深入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发展趋向、学习基础等,只有对学生作了全面深入的了解,才能把握学生的心理,掌握问题学生的症结,从而“对症下药”,起到“药到病除”的作用。曾经有一位学生,平时上课的时候老爱讲话,老师提醒了好几次但效果都不好,甚至提醒次数多了后还和老师顶嘴。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谈话也一直采取沉默的态度,不愿意与老师交流。但和同学们却打闹嬉戏,玩得热火朝天。交给他的班委工作完成得也可以,有失职的时候。长期如此老师就认为这个学生是家里条件太优越,没有生活的紧迫感,或在家里跟父母交流不够,时常不听父母与父母顶嘴。然而通过家访,得到的结果恰恰相反。家长告诉老师,该生在家里绝对是个乖娃娃,对家长的意见言听计从,从不和家长顶嘴,并且在家里话也不多,默默地做自己的事情,也没有反应出对学校的什么不满意。了解到这个情况后,老师分析他可能是一直生活在父母身边,一直在严格管教下没有机会反叛。一旦逃离了父母的眼睛,自己自由了,内心深处的一些好动因子便不自觉地就冒出来了。针对这个情况,老师有意识地引导该生参与学习和班委工作中,并一再地表扬他工作积极,性格活泼,将来一定有所作为。果然渐渐的他上课不再讲话了,也不和老师顶嘴了,班委工作也更加负责积极了,后来还主动找老师认错,和老师交流以前的种种不是。

二、尊重问题学生

学生处在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特别是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的年龄,叛逆、好动是其特点。但是不论是叛逆的学生还是温顺的学生,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特别是老师的尊重,这是每一个人的基本心理,跟叛逆不叛逆无关,或者叛逆的学生更希望得到老师的尊重。而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老师对待问题学生更多的是批评、责备,但是效果并不理想。所以在工作中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倾听他们的心声,民主地接纳问题学生,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关爱他们。

三、爱心感化问题学生

学生是一个不断成长的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不够成熟,一旦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会出现违纪的现象,就可能被老师划为问题学生。老师在工作中应该用心去关心他们、满怀爱心地和他们进行沟通。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切实地体会到老师的爱,特别是对问题学生,更是要用真挚的爱去感化他们。有的学生父母常年在外务工,这些学生的通病就是缺少人来管教,所以养成了很多坏习惯,比如逃课、打架、上课说话等等。有一位学生老爱找老师借钱,还时常逃课、打架。通过谈话以及家访,发现该生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对他的照顾关心不够,并且很多时候没能及时寄给他生活费用。从那时起老师经常关心该生生活费用是否足够,并且一直鼓励他好好学习,经常和他谈心,周末和他一起运动。最后在毕业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关昱姝.班主任如何做好问题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彭莜.问题学生的情感软化[J].教育科学论坛.

学生心理疏导篇10

问题的提出

从笔者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来看,女中学生的早恋问题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有关于中学生的焦虑问题的研究结果表明,初中女生在对人不安、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等方面均显著高于男生,存在着比男生更为严重的焦虑。女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变化发展较快,往往超过男生,且生理、心理发展不同步更为明显。再加上社会、文化和家庭因素的影响,十几岁的女中学生一般都喜欢看小说、电视、电影、上网聊微信,喜欢K歌,再加上有些地方对网吧和歌厅(KTV)的不规范管理,使得大批中学生涌入其中,在网络这个虚拟社会里接受来自不同方面的刺激,有些歌词有关情爱的描写也对少女的性心理发展起到了催化作用。在文艺自由的今天,相当多的黄色作品流向社会,对青春期的少女影响极大。在学校里,有的女孩子同时与多名校内或校外的男孩保持交往的现象屡见不绝,美其名曰“竞争”。常常使她们更易出现心理困扰和障碍。

早恋类型及教育策略

早恋问题是女中学生心理困扰中较为普遍而又严重的问题,其涉及面较广,既与学习有关,又与人际交往有关。笔者把目前困扰女中学生的早恋问题分为“想涉足型”和“已涉足型”两类。“想涉足型”的困扰主要表现为:有需要,但缺乏正确的异往知识;男生或外界干扰;正常友谊被误解;单相思。“已涉足型”的困扰主要表现为:不能正确对待已发生的两性感情,干扰了学习;师生恋;同性之间的爱慕。面对女中学生的早恋困扰,教育者必须全面诱导,及时疏导。

首先,必须正确认识早恋,早恋一般是指人在性成熟后,思想还不成熟,心理尚不稳定,经济还不独立时发生的恋爱行为。尽管这种恋爱行为是不合时宜、过早发生的,可能造成她们学习不能集中精力,成绩下降,可能产生各种烦恼和忧伤,造成多疑、紧张等心理疾病,但它却是中学生的一种情感活动。中学生的情感丰富而不稳定并带有文饰性,她们往往渴望友谊,尤其是喜欢与异往,要求亲密、信赖、愉快的内心体验。对于这些,教师或家长应持理解和支持的态度,帮助她们建立正确的友谊观。教育者不要虚张声势,要善于观察做出判断,即使出现早恋,要有科学态度,不能视为邪恶,更不能把其看成是“不良行为”或“下流行为”。

其次,改变性教育观念,加强青春期性教育,现代教育者应用全新的恋爱观和观对女中学生进行性知识和性道德教育,既要让她们正视其性意识的出现,又要教育学生懂得人类的不单是生理本能的冲动,而且要受社会、道德、伦理观念的约束,是一种高尚的社会行为,个体从性成熟到性要求得到满意,其间必须通过合法的婚姻,有一相当长的成熟过程。在青春期由于性冲动引起的心理困扰,只有通过理智和自我来调节。如果发现学生早恋,就公开点名批评或暗示性地嘲讽,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宜导不宜堵,采用个别的谈话方式,真心实意地疏导和调理,不再简单地训斥责备,适宜采用“曲径通幽”的办法达到心理沟通的目的。一位老师和一位早恋的女学生谈心,为避免学生产生对抗心理,老师只字不提早恋之事:“你看,这棵桃树,春天到了,开始发芽了,多好的春天啊,给万物带来了生机!你看,一个芽,以后就是一朵桃花。再以后,就是一个个又大又甜的桃子啊!”“怎么搞的,这里已开了一朵花,哎,开早了呀!现在还没到开花的季节,没到开花的时候开花,是一种不结果的花啊!”女学生听到这里,心里似乎被猛地推了一下。老师又说:“争春,不一定提前表露;早柳提前发芽,但春天刚到,就开始枯黄,飘落;竹笋,春日还把头埋在土里,吸收丰富的水分和营养,后来拔地而起,直冲云天……”老师的话刚讲完,女学生便望了一眼老师,继而低下了头……老师只字不提早恋之事,娓娓而谈,循循善诱,用个别谈心的方式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爱情的真谛,明确早恋危害,努力把爱的萌芽转移到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学习活动中去。

最后,恰到好处的谈心和心理疏导,可以使紧张的师生关系得到缓解,使感情上对立的师生变成相互了解的知己,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便会极大地提高教育效果,促进人的和谐发展、教育的和谐发展并最终达到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勇.《女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分析》[J].青年研究,19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