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及人工智能十篇

时间:2023-09-18 17:58:35

数字经济及人工智能

数字经济及人工智能篇1

关键词:数字经济指标;高质量发展;数字产业

一、研究背景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4年后以接入Internet为标志,数字经济主要以提供内容服务网站和搜索引擎为代表的互联网经济,政府和企业重点实施信息化建设。第二阶段是2003年后以第三代通信技术应用为标志,在商业贸易方面有了广泛的应用,如B2B、B2C,政府建立和应用信息化服务平台。第三阶段是2013年后以“互联网+”为标志,建立数字中国,数据体现价值,大量互联网应用快速发展,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繁荣发展。常州市十四五规划提出“532”发展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按照通过数字技术升级改造实体经济并相互融合发展的方针,常州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常州市工业电子商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常州市大数据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关于加快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政策(表1),从大数据应用、工业互联网、跨境电商等方面谋划发展和壮大数字经济。自从我国提出“互联网+”、数字中国、数字经济之后,国内的专家和学者对数字经济有关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近年来成果众多,呈井喷之势。宁家骏提出传统企业经济在线化、数据化,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方向①。贾奇统计分析中国数字经济影响因素,采用平稳性检验与VAR模型、Jo-hanson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分析、方差分解等,得出对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向②。沈运红等通过浙江省的面板数据认为,实证研究数字基础建设、数字化产业发展、数字技术创新科研等方面对传统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积极的正向作用③。赵涛等研究分析222个地级以上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动因、效应、机制和地区差异④。姚维瀚等从研发投入和大学生占比两个角度进行研究,认为这两个因素对数字经济影响显著,应该加大对中等规模民营和三资企业的研发资助以提高数字经济发展水平⑤。张红伟采用时间和个体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发现中国数字经济显著强化财政分权,存在区域差异性⑥。专家学者数字经济研究集中在数字经济战略、数字经济与金融、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等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对于个体城市数字经济研究成果比较少。

二、常州数字经济发展现状与不足

常州十四五规划提出“532”发展战略,即五大中轴、三个中心、两个示范区,积聚国际化智造名城的创新爆发力,提升长三角中轴枢纽的综合能级,促进共同富裕,推动“强富美高”新常州建设。高质量的数字经济是发展关键,数字化可以引领传统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数字化对常州经济社会发展有放大、叠加、倍增效应。2021年9月,根据赛迪顾问的《2021数字经济城市发展百强榜》,南京排名全国第7位,苏州排名第9位,无锡排名19位,常州排名39位,与南京、苏州、无锡差距明显。常州城市数字经济排名,根据国家统计局、阿里集团等的数据,在基础设施、商业、产业、政务和民生等领域的发展状况如表2所示。根据表2进行测算赋分,得出常州的数字经济指数,寻找常州与其他城市的差距与问题。从苏南四市来看,南京是省会城市,是国家通信枢纽、互联网骨干直联点之一,数字经济基础好,数字产业化优势明显,数字经济优势产业包括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电子信息制造业等。苏州在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方面有优势,体现在智能制造、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等领域。无锡努力推动数字产业化,物联网、集成电路、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有极强的竞争优势,其中2020年集成电路产业产值1432亿,设计、制造、封测占全国11.22%。苏州在数字产业规模领先,南京在数字民生领域领衔,常州在数字经济指标中除了数字基础设施指数相差不明显,其余指数全面落后苏州、南京、无锡,特别是数字产业指数差距明显(图1)。当然,常州在数字经济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20年常州数字经济规模3549亿元,占常州市国民生产总值的45.4%,位居所有城市第26位。常州拥有常州飞机制造厂、江苏北斗科技、新誉集团与今创集团等重点企业,在航空装备、卫星应用以及轨道交通装备领域优势突出。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变化来看,2018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80家,产值同比增长11.3%,占比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7.3%。2019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21家,累计1760家,列全省第四。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48%,64家苏南自主创新优秀企业,其中潜在独角兽企业4家,排名江苏省第三。2019年,常州智能制造装备产值超过1000亿元。2020年常州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40家,潜在独角兽企业9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4.5%,占比规模工业总产值47.6%(图2)。

三、常州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策

高质量发展包括要素投入产出比、内部结构优化、创新驱动发展等指标。数字经济能用较小的要素投入及环境代价实现经济增长,体现发展的有效性和绿色性。数字经济能调整优化经济内部结构,有利于升级供给、需求、产业。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的要素能拉动技术、管理等知识要素创新,提供持久发展增长的动力。建设国际化智造名城是常州市“十四五”发展的战略定位,常州要打造“国际化智造名城”,必须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经济与传统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通过以下途径实现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完善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数字经济保障

完善提升4G、光纤、5G等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加快5G网络规模建设,建设一批基础性、关键性的新型网络基础设施,提升数字经济支撑能力。推进基础网络升级,优化城乡光纤宽带网络,完成光纤到户改造,推动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和有线、无线、卫星三网融合发展建设。加强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推动奔牛机场空港、常州站、常州北站、常州南站、金坛站、常州汽车总站等的数字化建设,落“532”战略中的交通中轴目标。推动医疗、教育、社保等民生领域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建设,利用数字技术保障民生。

(二)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打造高质量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

利用云大物智移技术为代表的数字新技术对制造产业进行全方位改造,进行智能化、数字化升级,提升智能制造服务水平,培育企业发展新动能。常州市在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与其他省内地级市有比较优势,行业集中在高端数控机床、智能纺机、机器人、传感器等行业,推进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构建智能制造体系,实现两化深度融合。巩固智能制造装备关键优势产业,打造国际化高质量智造名城。

(三)推进数字经济产业化,培育高质量数字经济产业

合理规划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发挥其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企业的吸引带动力,吸引行业龙头企业,推进科技创新合作和数字产业布局。目前,常州高新区已经形成以光伏、新能源汽车、新医药及医疗器械、现代服务业等为代表的“两特三新一现代”产业集群。常州科教城培育机器人、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未来产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着力构建打造国际合作、科技创新、创业孵化、产教融合的示范区,打造数字经济创新试验区,赋能常州高质量发展。

(四)推进农业数字化改造,打造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

建立农业综合信息资源、应用和管理于一体的农业综合信息管理平台,为生态农业、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农产品数字化溯源、脱贫等业务提供统一、权威的数据支撑及应用系统。推进农业生产数字化。推动数字技术在生长环境监测、智能灌溉、测土配方、动物疾病诊断、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农业生产各环节的推广应用。推动“农业+互联网”新业态,开展生鲜农产品“合作社(生产基地)+商超”等新型电子商务直供方式,缩短中间环节,线上溯源、线下销售融合运营。打造基于数字技术的冷链物流、农业观光、乡村旅游等涉农产业一体化发展。另外,还要创新政府管理数字化,打造高效率数字治理典范。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政府治理转变,再造电子政务服务流程,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数字政府治理水平,建设基础信息数据库,通过大数据辅助决策的城市治理。

四、常州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措施

(一)引进人才,保障人力资源

·电子商务·人才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必须引进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或团队,对照市政府“新龙城英才计划”,对成功引进总部大型企业所需的领军型人才或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按“新龙城英才计划”享受政策支持,提供各类保障服务。探索“政产学研”合作新模式,鼓励总部企业与在常高等院校,共建实训基地、开办数字经济相关专业,合作办学,培养数字经济急需的各类专业人才。

(二)拓宽融资,保障资金需求

加大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对数字经济企业的信贷支持,包括提供贷款贴息、产品和服务创新,探索对数字经济企业知识产权、收费权及大宗商品仓单质押融资,为符合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给予更多资金支持。加快数字经济优质企业上市融资,发起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推进上市公司海外投资并购。

(三)优化营商,服务企业发展坚持公平原则,保证各类竞争市场主体一视同仁,保护企业物权、股权及其他的数字财产权。强化企业信用评价,健全社会化信用服务,以信用为基础建立长效市场监管机制,分级分类管理。鼓励企业应用数字技术进行科技创新、发明创造,提升企业创新活跃度。

(四)保护个人信息,防止垄断

数字经济及人工智能篇2

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生产、积聚和传播的中心。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而城市化发展的水平又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经历了资源经济、资本经济和知识经济三个阶段。在当前这个知识经济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进步使我们这个时代的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新的巨大变化,信息化的程度和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城市发展综合实力和文明程度的主要指标,信息化正在成为城市一切领域进步和发展的根本动力[1]。在城市信息化进程中,数字城市成了推进城市信息化的标志性工程,这是有着深刻背景的。就社会背景而言,国家的信息化催生数字城市,解决城市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呼唤数字城市,这是需求牵引;就技术背景而言,地球空间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城市数字化,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数字化,这是技术推动。数字城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2]。实践表明,数字城市在推动政府管理创新和提高政府科学决策水平、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和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开拓地理信息产业新领域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全社会的文明进步和改变公众工作学习生活方式等方面,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数字城市”建设还存在许多制约城市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其一,信息获取手段的自动化程度低,实时性差,更新慢,导致“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脱节;其二,缺乏统一规划,整体推动力量薄弱,信息不能共享,系统之间不能互连互通互操作,导致重复建设,造成浪费;其三,智能化程度差,数据多但用不上,有数据但用不好,有信息但找不着,有系统但不好用,影响整体效能的发挥。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策、体制和机制方面的问题,也有技术方面的问题。物联网、云计算和网格技术的出现,为解决“数字城市”面临的上述问题提供了机遇。怎样利用物联网技术解决对城市的实时感知和实现“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无缝连接的问题,怎样利用云计算技术来解决多源异构海量数据处理的问题和增强智能服务的能力,怎样利用网格技术解决信息资源共享的问题和实现协同工作,这些都是学界和业界思考的问题。“数字城市”往何处去?由“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呼之欲出的。智慧让城市更美好,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全社会的心声。

2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的关系目前,全国有一百多个城市都在建设“数字城市”基础地理空间信息共享平台,许多城市依托数字城市基础地理空间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的电子政务已投入使用,东部沿海城市启动了数字城市的全面建设。与此同时,智慧城市的理念和规划也纷纷推出,这就涉及到智慧城市的理念、特点及其与数字城市的关系。

2.1智慧城市的理念智慧,指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或指学习、记忆、思维、认识客观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核心是思维能力。而这就必须具备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互通和更深入的智能化服务等智慧的要素。智慧城市,简单地说就是让城市更聪明,本质上是让作为城市主体的人更聪明。它是通过互联网把无处不在的被植入城市物体的传感器连接起来形成的物联网,实现对现实城市的全面感知,利用云计算技术对感知信息进行智能处理和分析,实现网上“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的无缝连接,并发出指令,对包括政务、民生、环境、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活动等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化响应和智能化决策支持。

2.2智慧城市的特征智慧城市“智”在哪里?这是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目前众说纷纭,但还是可以归纳为以下六句话[3],即透彻感知、全面互联、深度整合、协同运行、智能服务和激励创新。这6个方面中的每个方面都是十分重要的。没有对现实城市的全面、综合透彻感知和对城市运行的各种信息系统的实时感测,就不可能有面向现实城市的正确判断和决策;没有无所不在的传感器的全面互联并实现感知数据的智能传输和存储,就不可能发挥透彻感知的后续作用;没有对多源异构空间数据的深度整合,就不可能从海量数据中获取知识,也不可能提供一致性数据服务,信息共享将成为一句空话;没有基于网格环境的城市各个要素、单元和系统及其参与者的组织和高效的协同运行,就不可能达到城市运行的最佳状态;没有云计算这种新的智能服务模式,就不可能为人们提供各种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低成本、高效率的个性化服务;没有激励创新机制,就不可能为政府、企业和公众提供科技和业务创新及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实验平台,也就不可能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2.3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的演化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两者一脉相承。数字城市是城市的数字化,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的智慧化,是数字城市功能的延伸、拓展和升华。这里,使用“演化”一词是采用隐喻方法,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隐喻数字城市的科学演化、技术演化和工程演化[4]。在科学层面上,数字城市可以理解为“现实城市”(存在物)的“数字空间”,而智慧城市则可视为“数字城市”的“智能空间”,其科学目标是实现由数字到信息再到知识的转化;从技术层面看,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的物联化、智能化,是现实物理世界、互联网虚拟世界与物联网智能世界这“三个世界”的无缝连接、相互叠合构成的面向未来的全新城市形态;从工程角度看,“现实城市”建设、“数字城市”建设和“智慧城市”建设都属于工程活动的范畴,由“现实城市”工程到“数字城市”工程再到“智慧城市”工程,本质上是工程演化过程。城市建设的科学演化、技术演化与工程演化是相互关联的。所以,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既有连续性又有差异性,数字城市是数字化的城市,智慧城市是智慧化的城市,数字化是基础,智慧化是灵魂。当然,这并不等于说只有建设好了数字城市才能建设智慧城市,正像有的学者认为的那样,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具有并行性,所以智慧城市也可以称之谓智慧数字城市[5]。

3数字城市如何向智慧城市演化实现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的演化,首先要有一个总体解决方案。如图1所示,智慧城市的总体架构由智慧基础设施层、智慧服务公共支撑层、智慧服务层和智慧服务应用层等组成。图1 智慧城市总体架构由智慧城市的总体架构可知,实现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的演化有以下3个关键技术。

3.1传感器网与物联网感知感测技术传感器网与物联网技术,是智慧城市实时获取现实城市各类信息的基础。包括天基、空基、地基、海基的传感器网获取的地理空间数据,连接被植入城市物体和运行信息系统的传感器形成的物联网获取的感知、感测数据,通过互联网传输到智慧城市云计算中心进行整合处理并存储管理。没有实时、动态的现实城市的海量数据,智慧城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网络与传感技术把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紧密联系在一起。

3.2云计算技术云计算是智慧城市海量数据处理的智能平台,对上提供虚拟支撑,包括计算虚拟化和存储虚拟化。云计算是一种新的计算模式,它通过虚拟化技术把计算资源、数据资源等管理起来,组成一个庞大的资源池,并将其作为服务通过互联网传输给用户。“云”就像是一个“发电厂”,只是它提供的不是电力,而是计算机的计算、应用和管理能力的服务。只要通过网络进行连接,并得到授权,你就可以使用这 些能力和资源。

3.3网格技术网格(Grid)指第三代Internet,或下一代web。不同于Internet和web,Grid的特点是:资源的范围更加广泛,具有很强的分布性、更复杂的异构性;共享更具目的性,引入了虚拟组织(Virture Origion,VO)的概念,而且具有动态性和可伸缩性;强调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服务的有序性和可控性。对于智慧城市而言,网格技术主要解决4个问题:其一,系统集成,指已建(或历史遗留)分布异构城市空间信息系统的网格化集成,实现已建系统的互联互通互操作;其二,信息整合,指多源异构地理空间信息的集成、融合与同化,从而从海量数据中获取知识,提供无缝连接的一致性城市地理信息服务;其三,资源共享,指广义信息资源共享,即一切都是服务的理念,如DaaS(数据即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KaaS(知识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等等;其四,协同工作,指网格上多个节点协同运行,共同解决城市重大而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正是由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必须解决的。可以肯定地说,传感器网与物联网感知感测、云计算和网格等技术的发展必将让城市更加智慧。

4智慧给城市带来的变化智慧给城市带来的变化是多方面、全方位的,这里仅从智慧服务和智慧产业两个方面列举几例予以说明。

4.1智慧服务智慧市政。利用部署在大街小巷的监控摄像头,实现图像敏感性智能分析并与110、119、112等交互,实现探头与探头、探头与人,探头与报警系统之间的联动,构建新一代平安城市指挥中心平台及和谐安全的生活环境。智慧交通。以交通信息中心为核心,通过各种车联网系统的综合集成,构建智能交通管理系统ITMS,使道路、使用者和交通系统之间紧密、实时和稳定的信息传递与处理成为可能,从而为出行者和其他道路使用者提供实时、适当的交通信息,使其能对交通路线、交通模式和交通时间做出充分、及时的判断。智慧电网。家庭智能用电系统既可实现对空调、热水器等智能家电进行实时、远程控制,让生活更便捷;智慧电网可以接入小型家庭风力发电和屋顶光伏发电等装置,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让生活更低碳;智慧电网能为用户搭建一个家庭用电综合服务平台,促进电力用户角色转变,推动用户合理选择用电方式,有效降低用电费用支出,让生活更经济。智慧医疗。远程监控系统通过安装在人身上的传感器,对人的健康参数进行监控,并实时传送到相关医疗保健中心;远程诊断系统根据实时传送到医疗保健中心的健康参数进行诊断,确定是否需要进行检查或治疗;远程医疗系统实现各级医院之间医卫人才资源、医疗信息资源和医疗文件资源共享,医学检验、影像检查结果互认,大型贵重和特殊医学仪器设备、药物不良反应检测结果、重要医疗救治资源等的共享,将有效提高医院资源使用效率,提升医疗管理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智慧食品。食品安全追踪系统可在每只牲畜上贴上一个二维码,这个二维码会一直保持到超市出售的牲畜肉制品或奶制品上,消费者可通过手机阅读二维码,知道牲畜成长过程的每个环节,确保食品安全。智慧民生。市民卡与POS系统的推行,让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以办理大部分日常事务,极大地便利了社区和居民生活;“三表”自动抄送系统使社区物业管理高效、便捷和准确;社区网络(光纤、无线宽带、移动宽带)全面覆盖,让居民可通过各种网络终端畅享高效的网络服务;智慧家居系统可实现家庭网络中各类电子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居民能及时获取家庭被盗、燃气泄露、浸水、失火等信息并进行短信报警,满足居民远程家居管理的需求。智慧旅游。游客在旅游之前,在家里就可在网上对将要去的地方进行网上虚拟游览和体验,了解景色、天气和人流情况;动身之前,可通过旅游综合服务网站预订行程,确定住宿地点、想旅游的景点、交通线路和方式、去哪家餐厅用餐;游客到达目的地后,可通过电子地图、手机导游设备及时了解景区资讯及线路信息,制订个性化的行程计划,轻松进行游览;旅游途中,可通过旅游网站了解景区实时路况和人流状况,随时调整行程;最后,还可通过网络进行服务预订和费用支付。智慧服务的内容远不只是以上所列,还有如智慧政务、智慧农业、智慧物流、智慧教育、智慧社保,等等。

4.2智慧产业智慧城市产业基地。如物联网应用科技园、产业园、生产信息服务外包园、示范项目基地等“智慧城市”产业载体,形成创新资源高度聚集的产业集群。智慧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软件产业、软件服务业、高端信息产品服务业和物联网设备制造业,推动智慧服务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大幅提升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智慧城市骨干企业。如智慧城市感知感测设备制造企业、物联网企业、中间件生产企业和软件企业(包括嵌入式软件、工控软件、工业设计软件、工业仿真软件、云计算服务软件、网格服务软件、智能服务软件等)。各个城市都有各自的优势和特点,智慧城市的智慧服务和智慧产业发展的重点是不一样的。但是,智慧城市建设即实现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的演化,肯定会给每个城市带来巨大变化,必将促进智慧服务和智慧产业的发展,给政府、企业、公众带来极大的好处。

数字经济及人工智能篇3

这个视频主要阐述了智能制造的国内外发展与应用状况、智能制造的内涵与特征;描绘了智能制造参考模型、智能工厂体系架构以及智能工厂解决方案要素;分享了数字化工厂三个不同维度的数字化蓝图和实施路线图,并结合我国和德国工业发展水平,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智能制造相关理念,促进企业打造新一代智能创新平台,从而在设计研发、工艺开发、生产制造、售后维护等产品全生命周期实行全面数字化与智能管理,促进企业实现工业物联网与应用服务联网的深度融合,更好地满足客户持续多变的个性化需求。

21世纪以来,全球正出现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创新浪潮。当前,新兴经济体快速崛起,全球市场经济交流合作规模空前,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快速发展,用户体验成为市场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在此背景下,各国将智能制造视为振兴实体经济和新兴产业的支柱和核心、提升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和关键。智能制造的基本属性有三个:对信息流和物流的自动感知和分析,对制造过程信息流和物流的自主控制,对制造过程的自主优化运行。智能制造具备以智能工厂为载体、以关键制造环节智能化为核心、以端到端数据流为基础、以网通互联为支撑的四大特征。

德国的工业4.0,重点是实现产品生命周期和价值链整个过程中人、物、机器之间的连接,同时实现他们之间信息的及时共享和协同,以提供一个实时、自动化、智能、可视、柔性的动态自组织架构。德国工业4.0的核心和关键是建立一个人、机器、资源互联互通的网络化社会。通过人、物和系统的连接,实现企业价值网络的动态建立,实时优化和自组织。

数字经济及人工智能篇4

智能制造――中德合作的新契机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各主要经济体都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在这种状况下,传统制造业大国德国也在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期维护与巩固本国在世界制造业格局中的龙头地位。2011年德国工程院院长孔翰宁教授提出“工业4.0”概念,即通过虚拟网络――实体物理系统(CPS),实现机器与机器之间、机器与操作人之间的实时交流与连接。未来机器在智能化网络中可自动调试生产流程,自动修复故障,智能工厂自行优化并控制生产过程,并以最具收益的方式制造产品。2013年德国政府将推进“工业4.0”战略列为经济领域工作的重点,其核心愿景是通过智能制造大幅节约能源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灵活性,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成为数字化革命的引领者。德国将此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与此同时,“世界工厂”中国的经济发展步入了“新常态”,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钢铁等行业产能过剩,不同行业间的信息化与自动化水平差异较大,企业转型与产业升级势在必行。对此,中国积极推动供给侧改革,紧跟世界产业创新趋势,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等创新政策,旨在由制造业大国升级成为制造业强国,实现产能升级。

从经济战略上来看,目前世界经济面临诸多不稳定因素,中德双方均拥有通过智能制造占领数字化革命先机、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转型、增强或确保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以及在世界经济颓势中寻求新经济增长点的共同需求。德国“工业4.0”以及“中国制造2025”战略对接为上述需求提供了契机。从中德两国社会意愿上来看,近年来,德国与中国工商界、科技以及学术界围绕“工业4.0”与“数字化经济”等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双方在该领域合作意愿强烈。

中德双方在优先发展领域、行动路径、工业基础以及配套设施等方面差异较大,却又各有优势。比如,中国制造业信息化与自动化程度尚有待提高,而德国具有较为雄厚的制造业基础、掌握先进的自动化技术以及嵌入式系统的核心技术;但是与德国相比,中国的大数据、互联网以及云计算等信息通信技术优势则较为突显。此外,中国与德国不仅在市场和技术上具有优势互补性,而且双方对于工业智能化以及数字化经济的发展方向具有相似性,并且拥有借助发展先进制造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意愿。近年来,德国企业成为中国企业投资与并购的热点,德国技术在中国拥有良好声誉,德国更将中国市场视为海外投资的重要基地。

在发达国家中,德国与中国拥有更为接近的发展观,双方都秉承以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发展和政治发展的理念。中德建交40多年以来,经贸合作一直是引领中德关系的重要支柱。虽然德国时隐时现的“价值观外交”曾给双边关系蒙上阴影,但各届联邦政府均能以“理解中国”的心态推动中德各领域的务实合作。目前,双方在“工业4.0”领域已签署了一系列政府间协议,包括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德国联邦经济和能源部于2015年7月签署的《推动中德企业开展智能制造及生产过程网络化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以及2016年1月中国科技部与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签署的《关于在智能制造(“工业4.0”)和智能服务领域通过双边科技合作开发和推广创新方案的联合意向声明》。中德部委间的高级别协调已经成为中德制造业合作以及“工业4.0”跨议题交流的牵引力量。

可以说,“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战略对接是中德合作的新契机。

中德产业战略对接的问题探析

尽管存在着加强合作、深化互利共赢的前景,中德两国两大战略之间的对接仍存在着一些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仅从“工业4.0”本身来看,德国政界与企业界普遍认为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周期超过15年。德国国内对其还存在较多质疑,如数据安全管理的不到位、数据标准化的缺失以及中小企业较低的积极性等问题。作为德国经济支柱的中小企业由于缺乏足够的科研资金,在数字化进程中明显落后于西门子、ABB、博世等大型跨国企业。据德国工业协会数据显示,德国仅有20%的企业拥有较高的数字化程度,而德国中小企业对于“工业4.0”的积极性并未达到预期。这不仅需要政府资金支持,同时亟需大企业为中小企业搭建平台、创造订单进行引导和支持。更为重要的是,“工业4.0”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日常工作得以数字化和自动化,未来工作将聚焦于数据分析,这将造成就业两极化:对于受过高技能培训的技术人员,他们将享受弹性工作制,而中等技能劳动力以及行政管理等岗位将随着产业自动化而减少甚至消失。因此推进职业继续教育工作已经迫在眉睫。

中德之间的一系列差异也构成了对接“中国制造2025”与“工业4.0”的风险和挑战。

从经济模式来看,中德经济模式差异导致两国的政企关系不同。德国实行“社会市场经济”,国家的作用仅限于维护和保证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对于政府直接干预经济或者大量国有资本支持企业发展的经济实践,德国一直心存芥蒂。因此,德国政界对于中国国有资本进入德国市场,收购德国先进制造业或者购买与智能制造相关的核心技术心存疑虑。德国经济界则更为看重收购者的实力与资质,若中国企业能够保证被收购德企员工的就业、原有领导层以及管理模式的稳定,德国经济界的戒心一般要弱于政界。成功的范例离不开时间磨合以及企业文化整合:如2012年三一重工收购德国混凝土机械第一品牌普茨迈斯特,收购案初期曾遭德国员工抗议,他们担忧会失去工作岗位。但四年后不仅德国就业岗位数量持平,而且普茨迈斯特成功地借助中国平台提升了市场占有率及销售额。三一重工在获取“德国制造”产品标签、200多项相关专利技术以及普茨迈斯特全球销售网络的同时,显著地提升了其国际影响力。还应看到,“工业4.0”战略虽然得到德国政界支持,但具体策划与执行由德国企业主导。为此,德国通讯和新媒体行业协会、德国机械制造业协会、德国电子电器制造商协会联合创立了“工业4.0平台”。该平台官方网站展示详细数据资料,以供企业参与政府研究项目的招标活动。而我国仍需搭建智能制造领域的企业信息平台。

从投资与贸易规则来看,德方抱怨中国市场没有向德国同等开放,如在华德企必须建立合资企业等规定。德国驻华大使柯慕贤曾公开表示德国的担忧在于中德之间在投资、技术转移以及市场准入等领域存在不对称性。此外,德媒对华报道向来较为负面,渲染在华经商环境恶化、技术剽窃频发,德媒针对中国“网络间谍”的指控也屡见不鲜。近年来,中国企业在德国的并购步伐加快,拥有先进技术专利且成本相对低廉的德国中小企业成为理想对象。不久前,美的集团增持机器人制造商库卡股份引发德国舆论热议,这反映出德国对于核心技术流失的担忧以及对本国知识产权进行保护的强烈意识,以及对于中国经济崛起和技术革新所怀有的威胁认知。

从“工业4.0”的风险性来看。首先,“工业4.0”战略处于初始阶段,德方对于数据安全以及统一数据标准还未做出完善准备。其次,德国的信息通讯技术(ICT)较美国、日本落后。很多德国中小企业ICT薄弱,缺乏资金进行智能化与数字化升级,反倒是德国大型企业由于研发资金充足,对于智能生产、物联网以及宽带网络基础设施投资较为积极。因此,中国不应对德国中小企业的数字化程度抱以过高期待。

从社会效应来看,“工业4.0”带来社会创新,应具有社会增值效应,为社会各界所接受,促进社会进步。如从时间与空间上创造更加灵活的工作制度,更好地平衡工作与生活。与此同时,中低技能劳动力的继续教育与培训将成为智能工厂的重要任务。若缺失高素质劳动力或由于产业升级造成大量失业将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中国制造2025”与“工业4.0”对接过程中劳动力技能差异是双方需要通过职业培训与交流攻克的难关。

两大产业战略对接,中国大有可为

毋庸置疑,“中国制造2025”与“工业4.0”的战略对接为中国带来了巨大机遇,但为了更好地释放两国合作的红利,中国政府、企业和科技界仍需在一些方面加强工作力度,改变工作方式。

目前,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迅速发展,以期借助海外先进技术推动我国制造业升级,但却存在着模式单一的问题。我国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可以考虑设立海外研发中心以及企业基金会,加大研发资金投入,与德方企业、大学、科研机构联合开展中德研究项目,知识产权共同享有,改变单一的采购与兼并模式。比如,华为与企业管理软件供应商SAP在“工业4.0”领域的合作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华为深圳与位于德国沃尔多夫的SAP总部进行联合创新,结合华为云数据中心与SAP 信息平台,双方致力于在云计算与物联网技术领域共同研发,为市场打造全新解决方案。

制定技术标准与参考体系是“工业4.0”战略的重要内容。在生产实践中,技术、服务、管理以及安全标准均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之间数据互联需要借助统一标准得以实现。参考模型、数据接口与互联网协议已成为各主要经济体竞争的重点。国际智能制造标准之争的本质是国与国产业实力之争和对国际市场话语权的争夺。中国须抓住标准形成阶段的有利时机,积极参与智能制造的国际标准制定。目前,德国一些大企业参加“工业4.0”平台的建设和使用,这些平台在数据交换以及设备连接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德国愿意向外国企业开放商业性质的平台,却严格把控“工业4.0”平台的标准建设――其实质是与美国、日本等制造业强国竞争标准制定者的位置。中德智能制造标准化合作应是“中国制造2025”对接德国“工业4.0”实践中的重点。为此,应充分利用中德“工业4.0”标准化工作组等合作平台,鼓励中国企业与学术界参与智能制造标准制定工作。

智能制造是一场社会革新。智能制造将使制造业吸纳的就业人数大幅降低,但对劳动力的知识与技能水平的要求却提高了。“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战略对接需重视对劳动力技能培训的跟进。德国企业与大学合作的双轨制教育可为中国企业提供学习借鉴的样板,中德在劳动力培训方面的“对接”是中德产业对接的重要保障。德国机械制造业协会预测未来德国软件工程师的缺口将达2万人,中国在信息产业的人才储备强于德国,而德国在制造业领域的人才储备要优于中国。未来,中德双方都将面临进一步提升科技人才素质的挑战,这也是中德产业对接中的合作契机。

数字经济及人工智能篇5

关键词:智能化住宅;问题;数字化社区;前景

中图分类号:TU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6-0306-01

1智能化住宅概念

智能化住宅的概念,最初是从智能大厦的基本含义中延伸和发展而来的。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际社会把智能大厦的概念推向住宅,形成了“智能住宅(SMARTHOME)”的概念,而国内则随着智能大厦的发展,结合本国居民小区发展的实际情况,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提出“智能化小区”的新理念。

2住宅小区智能系统基本功能要求及技术要求

2.1住宅小区智能系统基本功能要求

住宅小区智能系统应该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功能要求。安全防卫,如:电子巡更、对讲(可视)与门禁控制、防盗报警等;物业服务与管理,如:物业管理综合信息服务、远程抄收与管理等;信息网络与布线,如:开关控制量传递、模拟计量数据传送、程控数字交换等;家庭智能化,如:家电智能控制、室内人工环境调控等。

2.2住宅小区智能系统基本技术要求

(1)先进性。住宅是一个使用寿命较长的大件商品,在选择智能化系统技术与设备时,要充分考虑一定的超前性,避免过早淘汰。

(2)成熟可靠性。在考虑先进性的同时,要注意技术的成熟性和可靠性,保证运行稳定和可靠。

(3)开放和兼容性。无论是系统设备网络拓扑结构,还是操作软件应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兼容性,避免因硬件种类多而采用多种网络操作系统给系统集成和应用带来困难。

(4)升级性。随着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住宅小区智能系统的规模、功能与技术水平将会不断提高,用户的需求也会不断变化,住宅小区智能系统应充分考虑未来拓展的可能性及服务水平升级发展的需要。

3智能化住宅小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智能化住宅小区的发展现状

自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出现了“智能化住宅小区”的新理念之后,国内的智能化小区建设才逐渐发展起来。但与国际社会相比,国内的智能化住宅小区建设起步较晚,人们对智能化小区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够深入,技术开发也还远远不足,大多相关产品的开发还主要是单一功能专用产品。

目前国内智能化小区的建设由于受各地之间经济水平差别的影响及居民的经济能力差异,多数的居民小区开发仍停留在科技含量较低的水平,所谓“智能化”,在更多的成份上还仅限于一种炒作。

3.2智能化住宅小区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1)开发商盲目追求先进或片面追求低成本。

个别项目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盲目追求智能化系统的高档次、全覆盖,过分强调了智能化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国的文化背景和人们的实际生活水平,超出了业主的功能需求。相反,有些项目将智能化系统看作是额外开支,片面追求建筑低成本,造成智能系统成了摆设。

(2)智能化住宅小区没有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

住宅最要紧的是居住的舒适方便程度,小区建设应当在这方面多下功夫,而不能将其延伸为高度自动化和现代化的办公室,因此,物业管理和社区服务的智能化应是小区智能化的重点。也有些智能小区过分强调安防,安装了太多的摄像机,使小区居民感觉个人隐私得不到必要的保护和尊重。

(3)从业队伍不够专业。

设计部门对智能化产品的了解不够全面,对智能化设计的技术方法和经验不够成熟,尤其在系统集成方面较弱,还需要产品厂家和系统集成商的支持;开发商缺乏对总体集成和系统更新与扩展的考虑,往往边招标、边设计、边施工、边修改,造成返工、浪费严重;施工队伍素质较差,缺乏经过正规训练、经验丰富的施工人员,造成施工效率低;物业管理公司缺乏管理智能化住宅的经验,以及管理层次与能力低下,造成后期管理的一系列问题。

(4)要从管理入手,解决好有关行业间的谐调问题。

智能化产业是个跨多个行业的项目,涉及消防、邮电、安保、自动控制、公共卫生等多个部门,从立项、设计、施工、装饰、物业管理,跨过的行业大多都是法规、标准各自独立。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人管理入手,在相关部门间做好协调,在跨行业的管理问题上加强联络和协商,制定跨部门的管理规定,共同探讨发展的课题,促进行业的进步。同时,还需要提高行业自律,提升自身业务水平,使小区的智能化功能得到充分利用。

(5)太阳能及环境能源的利用技术研究有待提高。

随着地球不可再生资源的日益匮乏,应加强节能技术、生态技术、环境效应等技术与材料的研究与应用,智能设备

与智能房屋相互适应的设计与技术的研究,使智能住宅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4发展前景:从智能化社区到数字化社区

人类已经进入了数字化、信息化时代,无孔不入的数字化信息,不仅改变着人们工作、商务的模式,也开始全面改变人们生活的观念,因此,数字化社区的概念便应运而生,成为比智能化社区更高的社区形式

所谓数字化社区,就是通过数字化信息将管理、服务的提供者与每个住户实现有机连接的社区。这种数字化的网络系统,使社会化信息提供者、社区的管理者与住户之间可以实时地进行各种形式的信息交互,由于现代网络浏览器的先进性以及多态的表现性,加上各种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从而营造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虚拟社区。数字化社区是由于有一个数字化的平台,数字化社区比传统社区的提供更加有效的管理、更加丰富的文化、更加全面的服务。未来的数字化社区应向以下三个方向发展。

数字化社区成为人文社区。当各种类型的“数字社区”都建好以后,应该从为数字文化发展构建良好的人文生态环境入手,提炼数字化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并使人文精神成为人们在数字化世界生存与交往的精神支柱,成为数字化时代的主旋律。同时,还应不断加强居民的人文教育,提升居民的人文素质、培育人文精神,以更好地构建适应人类生存与交往的“数字人文社会”,并使之与现实的“人文社会”形成良好的互动。

数字化社区成为科技社区。数字化社区应该是一个设施齐全、环境优雅、有利工作、方便生活、且具有高尚文化品位和科技水平的社会基层区域,这就不仅对政府构建信息化平台和控制管理平台、提供物业服务和信息资讯服务等提出了要求,也对社区居民的科技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政府应以数字化社区建设为契机,将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渗透、融入到数字化社区的建设,加快科学技术普及的力度。

数字化社区成为绿色社区。“绿色社区”不但是指社区内环境的绿化美化,而更多强调的是社区的环保、节能等生态效应。一个没有环保意识的社区在未来的建设中是没有生存余地的,因此数字社区要左手抓信息化,右手抓生态,同时还要有节能指标体系和技术政策作指导,只有这样数字化社区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鹏.谈智能化小区[J].中国智能建筑信息网,2004,(5).

[2]秦保根.智能住宅小区建设初探[J].广东通信技术,2001,(5).

数字经济及人工智能篇6

加快构建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动能

7月9日、15日,省发展改革委组织委领导班子成员、厅级干部、委机关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委属事业单位班子成员以及离退休老干部160余人,分五个批次参观了“数字云南”展示中心(以下简称数展中心),并在参观结束后开展深入讨论,找差距谈体会抓落实。

通过参观学习和讨论交流,大家认为,数展中心联通了省内最具特色、最先进的生产系统、实时数据和一线现场,配合讲解员详实而生动的解说,真实、直观、生动地展现了我省贯彻落实关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战略部署的具体实践,呈现了“数字云南”建设的最新成果和亮点。在现场解说员的指引下,通过参观水电智能生产和智能调度、云内动力数字化发动机、农产品质量追溯、云花交易、边民互市、跨境物流以及一部手机办事通、办税费、游云南等数字化应用平台,大家深刻感受到我省数字农业、智慧旅游、数字政务、精准扶贫等领域的数字化发展与进步,倍感鼓舞和启发,提振了干事创业的信心;大家纷纷表示,推进“数字云南”建设,是云南经济换道超越、换道领先的关键风口,要及时转变思路、开阔视野,坚定信心、凝聚共识,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做“数字云南”建设的响应者和参与者,要以只争朝夕、敢为人先的精神,以更大力度推进“数字云南”建设。

“数字云南”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各级各部门开动脑筋、深入思考、潜心研究、合力推进。在下一步的工作中,省发展改革委将秉持“奋斗不停步,实干开新局”的工作理念,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切实履行好建设“数字云南”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责,强化协调,主动服务,全力以赴、争分夺秒抓落实。

一是推动全省“新基建”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新基建”既是立足当前,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更是面向长远,构筑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之基的关键之举,抓不住“新基建”的机遇,就没有云南的未来,将坚持以市场为主体,坚持建用并举、以用促建,聚焦建设国际通信枢纽、补齐传统基建短板、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围绕谁来实施、钱从哪里来、效果是什么、什么时限完成等环节精准发力,推动云南新基建“4新”工程的4大重点领域22项具体任务665个项目落实,为实现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打造新引擎。

二是推动“双十”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对标“双十”重大工程中有关“数字云南”建设要求,集中全力抓好智能电网建设和5G网络全覆盖建设工作,加强与电力、通信和信息技术等部门和相关企业沟通衔接,推广“云大物移智链”和5G技术在电网中的应用,实施面向南亚东南亚跨境电网项目,加快5G网络建设和网络提速,“十四五”期间实现全省州市、县区5G网络全覆盖,深化5G技术在民生领域、跨境电商和社会治理中的应用。

三是推动“上云用数赋智”。深化数字化转型普惠服务,紧密围绕解决中小微企业“不会转、不能转、不敢转”问题,搭平台、聚合力、优服务,着力构建“政府引导-平台赋能-龙头引领-机构支撑-多元服务”的联动机制,加强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以及供给需求、线上线下、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营造“携手创新、共抗疫情、转型共赢”的生态;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理念入心入脑,积极邀请知名教授、专家学者,围绕数字经济发展、5G和区块链技术应用及推广等方面,结合国际、国内各省市的经典案例和云南经济发展需求,对全省各级相关领导干部和业务人员开展线上培训。

数字经济及人工智能篇7

智慧城市的建设,或者城市信息化的发展,将向中国的信息技术和产业提供一个全球罕见的大市场,极大地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未来10年,中国大力发展信息化的城市(镇)大概在2万个以上,对于信息基础设施、计算机、网络、软件、服务的庞大需求,将以10万亿元为单位计算。建设智慧城市是推动城市化、实现城市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城市信息化和智慧城市也毫无疑问地成为未来1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

城市科学发展路

国际上对于智慧城市有很多看法和提法,其中2009年维也纳理工大学提出了智慧城市的六个纬度:其一,智慧的经济。其二,智慧的移动,指城市的移动性,包括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可移动性。其三,智慧的环境。其四,智慧的民众。其五,智慧的生活。其六,智慧的治理。

从这六个概念可以看出来,智慧城市和数字城市概念完全不一样,智慧城市不仅关注城市的数字化,还关注城市所有重大问题的解决。

为什么要发展智慧城市?这绝不是为智慧而智慧,发展智慧城市的目的是要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在一个城市的竞争力构成中,知识资产、社会资产、环境资产均占有重要的地位。而无论在城市的硬资产,还是软资产的建设和培育过程中,信息化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智慧城市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在全球化的环境下,提升城市竞争力。发展才是硬道理,城市只有促进发展,才具有可持续性。城市有了钱,才能够支持城市方方面面的发展。例如,创造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一流企业入驻,提高产业发展水平,提高居民素质,实现充分就业等。智慧城市的其他目标,还包括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对环境的监测和控制,实现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等。城市之间差异很大,智慧城市建设必须以本市自身发展的紧迫需求,以追求经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为出发点,而不是其他城市做什么,就跟着做什么。

智慧城市之所以成为信息时代城市科学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就是因为可以用一种新的、信息化的思想、技术和方法,来协助城市实现科学发展。从信息化的角度来看,智慧城市就是要求政府、企业,乃至个人,都能够掌握和利用数据、信息和知识,做出基于数据、信息和知识的决策。这样,我们的城市就比较“智慧”了。

智慧城市的内涵

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向高端发展的表现。城市信息化的发展,将经历三个阶段,数字化阶段、网络化阶段、智能化阶段。

数字化是智慧城市的必要条件。信息革命本质上是一场信息数字化的革命,智慧城市首先必须是一个数字化的城市。城市的管理和服务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信息,在这些信息中,显然,自然人、法人与土地(房屋)是城市管理中最重要的三个基础要素信息。评估城市数字化的发展状况,可以从自然管理、经济管理、社会管理和建设管理四个方面来评估城市数字化的完备性。通过评估,知道哪些重要的城市信息的数字化已经完成,哪些还没有完成需要补课,哪些还需要提高水平。同时,根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确定哪些数字化项目需要优先、加快进行。

城市地理空间数字化和基于城市地理空间的信息资源共享,极为重要。随着全球定位技术和智能终端的发展,数字化的地理空间信息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是智慧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土地管理的信息化对于城镇的土地管理十分重要,也是智慧城市必须考虑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城市网络化的发展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方便各种移动中的终端无线接入互联网的无线局域网技术,即WLAN或Wi-Fi。普及Wi-Fi的应用,方便用户无处不在的互联网接入,很受企业、居民、政府的欢迎,对于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很有帮助,也是城市网络化发展的一个大趋势。

智慧的治理跟政府有关系但也不完全是政府的事,要充分发扬民主,学会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动员全社会,包括企事业、社会团体和居民,广泛地参与到城市的管理、服务和智慧城市建设的各项任务中来,实现政府与民间的充分沟通和互动,使政府的每一项决策都能够得到社会大多数的认同和支持。

建设思路

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一定要把握循序渐进的原则。中国不同地域的城市,信息化发展状况的差异很大,因此,智慧城市的发展策略也显然有所不同。从实际情况出发,因时因地制宜,解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紧迫问题,是发展智慧城市的最基本的指导原则。对于任何一个城市来讲,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战略原则是:想得要大,起步要小,扩张要快。

所谓想得要大,是指要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审慎地确定智慧城市建设的长远目标、近期目标,并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智慧城市发展规划,即一个期望实现的智慧城市的蓝图和路线图。规划的目标和产出应该是明确、可以测度的,而不是抽象、概念化的;规划要大处着眼,远处着眼;要有充分的洞察力和想象力。

有了规划以后,起步一定要小。以小的、容易实现的、效果明显的项目起步,确保“初战必胜”。数字化和网络化发展相对成熟,从属于“数字化、网络化补课”的项目起步,风险较小,而胜算很大。对于智能化的项目,应该认真分析其对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性,一定要抓住有“紧迫需求”的项目,同时审慎评估、从严控制属于“有了更好”或“锦上添花”的项目。对于一定要上马、较大的智能化工程项目,应该力图将其分解为若干个小的阶段性项目组织实施。

扩张要快是在已经取得经验和效益的基础上,加快系统扩张的步伐,尽快实现这个系统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样,一方面可以充分享受信息化和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好处;另一方面,也可以扩大影响,在更大程度上取得政府和社会的支持。

此外,一定要记住19世纪意大利经济学家帕列托所提出的著名的80/20定律,这非常值得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注意和加以应用。在任何一组事物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约20%,而其余的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

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而且在许多场合往往起着支配作用。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要拿到系统80%的性能,可能只需要20%的努力就够了;但是,要拿到剩余的20%的系统性能,则需要再花上80%的努力。即使是对于财源充沛的城市,也应该讲求实效,争取以20%的努力去获取80%的效果,实现效益/成本的最大化,没有必要去追求100%的完美。

数字经济及人工智能篇8

当人们为食品安全、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看病难、停车难等“城市病”而苦恼不堪的时候,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方兴未艾,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曙光。智慧城市是一种发展和管理城市的新思维,她将城市看成一个拥有“大脑”的生命体,利用信息科技,使城市中的每个“细胞”变得更聪明、更协调,让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更美好。

接下来,我们简单描绘一下未来“智慧城市”的图景吧!在家里,无论用手机、电视还是电脑,都可以缴费、挂号、购票、购物、食品溯源、远程教学,并能随时查询到自己的电子健康档案以及空气质量等环境信息;在社区,不出小区大门就可利用“警务e超市”查询办理各项政务服务项目;在路上,随时随地可以获取公交车的到站信息和路况信息,选择最优路径;在医院,不用带病历,不用拿处方,手持一卡,即可求医问药;在室外,通过手机可以智能控制家电、灯光、防盗和门禁等……

【 事 件 】

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启动

2012年11月22日,住建部发出《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并印发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两个文件,要求当年12月31日前申报试点。

通知指出,智慧城市是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新模式。建设智慧城市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智慧城市试点管理流程为申报、评审、签订任务书、创建及验收。申报的城市(区、镇)应具备四个条件: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已列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或相关专项规划;已完成智慧城市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已有明确的建设资金筹措方案和保障渠道;责任主体的主要负责人负责创建试点申报和组织管理。

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包括4个一级指标:保障体系与基础设施,智慧建设与宜居,智慧管理与服务,智慧产业与经济;11个二级指标:保障体系、网络基础设施,公共平台与数据库、城市建设管理、城市功能提升,政务服务、基本公共服务、专项应用,产业规划、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发展;57个三级指标。

其中,专项应用涉及智能交通、智慧能源、智慧环保、智慧国土、智慧应急、智慧安全、智慧物流、智慧社区、智能家居、智慧支付、智能金融等三级指标。

【 背 景 】

从数字城市走向智慧城市

数字城市概念最早由美国1998年提出,随后引起广泛影响。它是基于地理空间的信息化应用。引入到中国后,成为推进中国信息化的重要战略目标。当时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核心进行数字城市建设,即地理信息的数字化,应用范围主要是专业机构。

超图软件总裁宋关福介绍说,数字城市建设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数字城市共享平台,也叫地理空间框架,它是数字城市建设的一个基础。第二个层次是,在这个平台上的应用,像国土、规划、房管、园林、城管等。

据了解,截止到2012年的上半年,全国已有超过130个城市开展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全国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数字化管理的城市已经达到300多个。“十二五”期间,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将在全国全面推进数字城市建设,涉及300多个城市。

随着互联网、宽带及无线技术的发展,从2005年开始,城市信息化进入2.0时代:互联城市或无线城市。其主要特点是全方位的信息化和互联化,应用范围扩大到几乎所有的行业,服务对象涵盖政府、企业、居民等,但各类应用相对贫乏,数据孤岛现象仍大量存在。

2009年,IBM提出智慧城市的设想,在全世界特别是在中国引起了广泛的共鸣。随后,传感网、物联网、云计算、3G、光纤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城市信息化开始进入3.0时代:智慧城市。

“数字城市与智慧城市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副所长邬伦教授说,“简而言之,数字城市解决了有无信息问题,是城市信息化的初级阶段,而在数字化并能共享之后,如何充分及时地利用这些信息实现城市的精细管理和敏捷运行,则需要完成对前者的升级,达到智慧城市的高级阶段。可以这样认为:智慧城市=数字城市+感知网(遥感网/物联网)+云计算/智能计算。”

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副司长董宝青表示:“我认为智慧城市的概念非常好,在中国,我们绝对不会局限于IBM所提出的智慧城市的概念,由于‘智’和‘慧’概念在中国文化里面博大精深,因此语义不同。在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将坚持以人为本,面向人类社会发展的新需求来拓展新应用。过去,我们更多关注的是IT的性能,如计算能力有多强,存储能力有多强,传输能力有多强。而现在更多地考虑如何更大程度地、更大范围地发挥信息知识和智慧的作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转型。”

据了解,我国智慧城市相关政策和试点方案正在加紧研究制定中。其中,工信部已同意将扬州、常州列为智慧城市试点,国家发改委也在酝酿相关政策,住建部已印发《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及两个配套文件,并启动试点城市的申报;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也已在完成数字城市建设的城市中,选择开展智慧城市的试点建设工作。

最新统计显示,全国已有200多个城市提出建设智慧城市,遍及中、东、西部各地区,涵盖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目前已将智慧城市建设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或纳入“十二五”规划,以及智慧城市专项规划的有68个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宁波、武汉、厦门等23个城市了智慧城市的专项规划、行动意见或实施方案。

另外,湖北、湖南、山东、辽宁、四川、河南、安徽等省则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群”。例如,湖北省的“智慧城市群”涉及17个省内城市,广东省的“智慧城市群”涉及21个省内城市。截至今年6月底,三大运营商已在全国320多个城市和当地政府合作建设“智慧城市”。

安信国际分析师蔡伟鸿估计,“十二五”期间将有600至800个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加上后期各种数据中心、分析设备和服务设备的投资,预计总规模将达2万亿元。

【 焦 点 】

如何建设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以数字信息基础设施为平台,以实现人口、产业、空间、土地、环境、社会生活和公共服务等领域智能化管理为目标的全新城市形态。智慧城市建设,不仅是以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城市改造工程,更是一个城市系统重新再造的过程。

工信部科技司司长闻库在“2012智慧城市高层论坛”上表示,智慧城市建设要合理规划,尊重市场规律,加强宏观指导,杜绝盲目投资、重复建设。此外,相关技术发展方向和产业格局尚未最终形成,如何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带来创新应用,更需要业界共同探索和实践。

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李铁也担忧,当前国内许多城市并不具备建设智慧城市的条件,盲目跟风潮显得不太理性。他担心建设智慧城市成为另外一种政绩工程。

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永刚坦言,现在智慧城市标准化滞后于建设速度,标准体系研究工作迫在眉睫。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包括总体标准、感知控制层标准、网络传输层标准、数据层标准、服务支撑层标准、应用服务层标准、安全标准、管理标准。

上海市浦东新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副主任张爱平认为,智慧城市建设需走出三大误区:一是纯部门论,认为建设智慧城市是经信委的职能,而非自己部门和单位职责所在;认为智慧城市建设是本单位信息技术部门的职能,而与业务工作无关。二是纯工具论,认为信息化只是工具,不用也照样工作,尚未深入理解信息化对工作效能提升、政府职能转变和经济转型发展的支持引领作用。三是纯基础设施论,认为智慧城市就是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往往导致网络体系建设较为超前,但缺乏有生命力、服务民生的智慧应用,无法感知智慧带来的便捷惠民。

除此之外,智慧城市建设还面临一些发展瓶颈:首先,信息“孤岛”依然存在;其次,统筹力度依然不够,仍存在立项多部门、资金多渠道的问题。此外,智慧城市应用相对集中,缺乏创新性与广泛性。

对此,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研究院院长李安民建议,“智慧城市需要构筑足够丰富的应用,以规划为先导,要以需求为导向,创新应用,创新模式。”

赛伯乐投资有限公司CEO朱敏指出,中国式的智慧城市不但要借鉴西方成功应用于公众服务(环保、交通、医疗、教育、政务等)的成功经验,还应将智慧城市平台应用于传统制造业升级和商业模式转型中去。中国将通过城市化带动智慧化,智慧化带动工业化,通过各环节的带动,充分实现智慧城市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抓手作用。

【 启 示 】

城市管理新变革

通过“智慧城市”解决城市难题已是全球性趋势,也是创新城市管理、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课题。

东北财经大学教授姜春海说,智慧城市建设要强化在城市和社会管理方面的创新应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必然是城市和社会管理水平、居民生活品质提升的过程,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服务民生,城市软环境建设最重要的是创新管理。

据媒体报道,北京率先使用“智慧城市”新技术来提高城市管理效率。例如用手机下载一款管理软件,遇到下水道井盖松了、垃圾成堆、小商贩挤占城市道路等问题,拍了照片就可以直接传给政府职能部门。还有监测仪装电话卡远程测血压和心律,三维管线监测积水提前预警,等等。

《智慧北京行动纲要》提出,到2015年,北京要实现从“数字北京”向“智慧北京”的全面跃升。建成泛在、融合、智能、可信的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实现人口精准管理、交通智能监管、资源科学调配、安全切实保障的城市运行管理体系,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居民、伴随市民一生的集成化、个性化、人性化的数字生活环境,基本普及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引领企业创新变革的新型企业运营模式,全面构建以市民需求为中心、高效运行的政府整合服务体系。

上海在创建“智慧城市”过程中,使城市管理职能获得显著提升。现在,上海在城市管理网格化方面已实现中心城区全覆盖。在治理交通拥堵方面,上海采取信息化、网络化手段有效减少了拥堵,提高了通畅率。上海世博会期间,应用“智慧城市”管理交通,有效应对了超过7000万人次的客流,创造了有条不紊、基本通畅的“奇迹”。

上海市建设交通委巡视员、上海市城乡建设交通发展研究院院长江绵康介绍,上海用先进的“综合交通信息系统”,通过在各交通要道布下“天罗地网”,实时动态掌握客流情况。“这是典型‘智慧城市’的应用,精确预判车流从哪里来,科学引导疏导方向,就能大大提升通行效率,使现有交通设施效能最大化。”

在电子政务和“智能城管”方面,上海通过渠道整合,促进政府内部的业务协同、信息共享,最终实现资源的节约、效率的提升,使城市运行管理和百姓公共服务更加便捷。2010年10月份,上海12345市民服务热线开通试运行,只需拨打一个号码就能获得相应的解答。

宁波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也走在全国前列,两年多来,宁波先后荣获“2011中国城市信息化卓越成就奖”和“智慧城市领军城市”称号,并被列为“智慧浙江”综合试点城市。宁波制定了智慧城市5年专项规划,“十二五”期间,宁波将斥资407亿元建设智慧城市,信息化水平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智慧城市应用体系、智慧产业基地、智慧基础设施和居民信息应用能力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刘健指出,“智慧城市”建设归根结底是最大限度地为城市中的人提供医、食、住、行、游、教等全面细致的服务,最终达到使城市居民都能享受到高效、便捷、安全、绿色的城市生活。

在2012年12月15日召开的崇礼城市发展论坛上,斯坦福大学研究员、中国投资咨询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孟庆轩表示,智慧城市的目标是幸福指数最大化,而不是单一的GDP最大化。

数字经济及人工智能篇9

【关键词】数字技术;工业电气自动化;应用

二十一世纪是高速发展的社会,也是信息化与自动化完美结合的社会。信息化的普遍建立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因此数字化得到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电力自动化中。数字化最显著的特点是精确度高、可靠性强,因此在可操作性强,生产中的实用价值也比较高。现代工业自动化是必须的,但是对智能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电力系统来说,工业电气自动化的发展能够促进电力行业迅猛的发展并且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现在是信息化的时代,如何能够去了解数字技术并且如何更好的去运用它是实现工业自动化的关键所在,做好这些才能不断突破自我得到提高。将数字化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进行应用和创新,能够更好的促进工业电气自动化发展,同时对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也是非常有效的。

1、数字化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应用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电气自动化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电气自动化依靠高科技技术发展,同事也促进了科学技术产业化的发展。高速发展的经济可以刺激科技的发展,这其中也包括计算机技术。工业上电气自动化和数字化相结合,数字化的精确、可靠使自动化的操作更好的进行,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的优点,而自动化水平也可以得到提高达到良好的效果。当前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非常普遍,无论是在工业、金融还是服务行业都得到了很好的利用。因此,只有将电气自动化技术与计算机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的发挥它们的特色,完成企业制定的目标。在现场操作中,数字化的精确性和可靠性可对计算机不仅可以进行检测还可以进行管理,他们这种结合还可以更好维护电气自动化。数字化技术能够更好的将数字互感器和光纤网络进行融合,这样能够减少工业电气自动化设备的使用,同时在操作过程中也能更加的方便和准确。并且在安全性方面得到了有效的保证。在企业实施自动化的过程中需要更多地将数字化技术糅合进去,这样能够实现企业的全程化监控,也能及时的了解企业运行情况,并且可以使各级人员保持联系,利于企业的管理。

数字化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工业的发展,完善的工业发展体系离不开标准,而数字的精确很好地为这个行业制定标准。数字化和自动化的结合在生产中可以有效的利用各种资源包括机械设备,这样就可以利用最低的成本得到最高的效益。现代的社会对各行业的要求都有精确的标准,数字化更是应用到各行各业。数字化的广泛应用主要是因为它能以低成本带来高的价值,促进生产。

数字技术有很多优势是其他技术无法达到的,最典型的就是不再复杂而且迅速,鉴于这些特性,工作中更便于操作。数字化的特点明显:准确、可靠、便于识别,这些特点在操作中会节省很多财力和人力,因为精确相对来说更安全,也是工作持续运行的保证。数字化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操作简单,因为精确识别度也高,只需要简单的指令即可,这样能够更好的对操作信息进行判断和识别,同时,在信息传递的时候渠道也是非常多样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的传送渠道,这样对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也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应用创新策略

数字化技术几乎在各行各业都有涉及,当然电气自动化也少不了,而数字技术给它带来的成就也是不可小觑,不仅促进了工业电气自动化的发展还使它具有更光明的前景。然而数字化也不是完美无缺的,依然存在有不足,而这些不足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它的发展。这些不足主要是因为发展时间不长,所以现在的数字技术系统并不完善,精通数字技术的专业型人才也不多,这也造成了数字技术虽然各行业都有,但并不普及。由于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问世,使现代社会也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近几年来互联网逐渐普及,手机、电脑更是几乎人人都有。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逐渐广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日常生活的接打电话、网购等都是互联网技术的体现。但互联技术的发展过程并不是没有一点缺陷的,它最大的阻碍就是智能化程度非常低,这样就使得数字化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出现了智能化程度偏低的情况。科技在发展,时代也在变化,不同的时代对技术的要求也不一样且往往在提高,电力行业也是如此,对自动化技术的要求也紧跟时代步伐。一个领域的技术要想得到较好的发展,它的辅助行业的技术也要有更好的发展。数字技术若不先发展起来,必然阻碍工业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因此,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进行应用时,一定要采取必要的策略,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电气工业的发展。其中,采取的策略一定要具有创新性,在安装、程序完善和使用等方面要有非常好的发展。

2.1实现智能安装

工业电气自动化若想实现智能化安装离不开光纤技术。在实际连接时,可以利用智能终端和间隔层对数据进行采集和控制,以实现双重设计终端操作,其中一部分配置主要用于对跳闸、现场信号传送和测控遥控的全面保护,而另一部分则是为了合理利用这种双重功效以及进一步加强电气自动化的可靠性。此外,还应该对工业电气自动化程序接口进行完善,设置PC自动化平台并与ERP和MES系统进行连接。为了更好地进行连接,通常将TCP/IP作为通讯标准,使程序接口更加标准,在满足用户对软硬件数据需求的同时,也能显著提升层面通讯质量和智能化效果,从而更好地解决PC平台自动化问题。

2.2完善程序化操作

调度命令是完善程序化操作的前提,而在调度命令前应该先将审核后的票据存在电脑上,并在实际操作中设置人工界面,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闸刀、开关等设备的设计工作,进而不断完善系统功能。为了确保系统功能,可以先对其进行模拟预演,使其达到默认识别或自动操作状态,从而在无工作人员在场时,也能完成系统操作。为了将数字技术更好地应用到工业电气自动化中,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该完善开放化、信息化管理,使信息处理更具综合性,并将其与网络技术有效地结合起来,实现实时自动控制和程序化操作。

3、结束语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也是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社会。科技的进步不仅促进经济发展而且对国家建设也尤为重要。这些高科技中工业自动化的发展也很重要,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有目共睹。虽然科技在发展,但对科技的要求和需求都在提升。传统的科技包括工业自动化都要不断完善方能满足当代社会的需求。而未来的趋势必然是数字化与自动化的结合,这样可以提高操作性,也可以节省物力财力,也会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俊芳.数字技术在电视创作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20)

数字经济及人工智能篇10

关键词:煤矿机电行业 发展现状 发展趋势 分析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科学知识的进步,我国的煤矿行业也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轨迹,各种新的技术运用到了煤矿行业的发展当中,特别是煤矿机电的发展更是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煤矿机电属于比较传统的产业,在我国起步早,发展日趋成熟。但是,在随着煤矿行业的不断发展,煤矿机电行业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寻求新的突破,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因此,对煤矿机电业新的发展趋势研究,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煤矿机电业现状分析

煤矿机电属于重机装备,是为基础原材料工业服务的,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国的煤矿机电业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经过不断地技术引进以及技术方面的不断改造和提升,现在的煤矿机电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变化,特别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需求,对我国的机电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我们国煤矿机电业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研发与开发的能力较弱。虽然有研发人员偏少方面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大型企业决策层科研意识太薄弱。我国有许多企业都在低端市场进行竞争,产业的同构性高,产品的雷同性强,企业低水平自相竞争,这就意味着自主的工业知识产权稀缺,导致产业的发展后劲弱,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企业市场竞争力弱。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相比,在技术储备、资金、装备水平、经营机制以及技术创新、产品开发、研制能力等许多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距,还无法两相比较。虽然我国的矿石机电业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但由于没有更好地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以及业内产业关联度弱,产业链过短,使企业效益不佳。

3.发展资金短缺。在世界经济发展放缓的大背景下,市场的冲击使我国资金短缺现象更趋严重。尤其是进入2012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的气氛骤然紧张,通胀、电荒、旱灾等词汇是屡见报端。一方面,企业产品价格低,利润空间变小,自身积累也不足,导致投资能力有限产业扩张受限;另一方面,外部融资也越发困难,加上原材料上涨,人力成本上升,机电企业的发展压力越来越大。

4.科研人员紧缺。行业发展的关键是人才,我国机电行业科研人员缺口很大,缺少具有较高专业化水平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这都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发展。随着国家金融政策的变化以及市场经济竞争体制的不断深化,“培养人才,用好人才”已成为我国机电行业的当务之急。而且目前,多数企业尚未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管理体制存在很大的弊端,加上经营者的墨守成规,缺乏参与国际竞争的管理机制。

二、煤矿机电业的发展趋势

人类的技术进步和煤矿机电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而现代科学技术和整个工业水平也息息相关,特别是与机械工程科学和采矿学科的发展紧密相连,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将改变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煤矿机电业也产生了新的要求和期望。煤矿机电工程作为机电工业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先进性与现代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所以,新世纪机电工程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将是综合化、数字化、智能化、集成化的。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煤矿机械产品开发数字化

产品开发数字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产品开发和产品性能的可预测性。制造过程数字仿真的目的是借助于建筑在物理学和数学基础上的计算模型、计算机预演等手段,揭示制造工艺过程的本质,获得知识及进行制造工艺装备的自主设计,实现对产品制造、装配乃至产品整个生命周期过程的预测和优化控制能力。目前像挖掘机,装载机等煤矿机械产品的开发呈现数字化、并行化、集成化和知识化的趋势。其中数字已成为实现快速创新开发的核心技术。产品开发数字化的基本构思是利用数字对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包括图形、数据、知识、技能等,进行定量表达、存储、处和控制,从而实现以快速市场响应和创新开发为目标的全局优化运算。

2、煤矿机电技术一体化

煤矿机电技术一体化主要包括智能化、微型化、系统化和绿色化。智能化系统作为一门新兴的技术,是很多技术都想达到的最终效果。煤炭机电一体化在智能方面还存在很多缺陷,所以在以后的发展中,要开发更多的技术应用在煤炭机电一体化技术上,增加煤矿机电一体化的功能与应用。使其更加的智能,为煤矿开采工作带来更多的方便,尤其是在作业时,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不仅保证了工作质量与工作进程,更是最大程度的提供了矿井内的准确、全面的信息,保证了矿井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开发和兴起,微型化也随之流行。微电子技术在机电技术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型的生产机械在很大程度上为煤矿工作带来了不便,而且使其受阻碍不能正常运转的因素有很多。而微电子技术发展而来的微型化则解决了这些问题,微型机械也备受关注和应用。虽然在煤矿机电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也是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中不得不走的道路。

现在全球都在提倡环保,进行绿色生产。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额增强,对各个企业的环保工作也越来越重视。因此,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应以绿色安全无公害为里程碑,优化生产模式,在每个环节都要环保放在首位,实现经济和生态保护的共同发展,不能因为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利益。所以实现煤矿机电一体技术的绿色化,是迎合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3.煤矿开采智能化

通过实时控制系统来实现远端遥控采矿。用省力便捷的电子化控制技术,只需通过很少量的手臂的动作就可以精确地操纵设备,用手指尖就可以操作所有重要的操作部件。智能结构系统是在结构中集成传感器、控制器及执行器并赋予结构健康自诊断、环境自适应及损失自愈合等某些智能功能与生命特征,以达到增强结构安全、减轻质量、降低能耗、提高性能等目的的一种系统。为了提高煤矿开采智能化,也可以研制煤矿机器人,让机器人代替人在有害场所来从事危及到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工作,机器人对工作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三、结束语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煤矿设备的研究和开发面临巨大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所以,我们从事煤矿设备研究开发的工程技术人员要不断发掘个人的潜能,提高自身水平,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管荣根,张瑞宏,顾玲.论我国煤矿机械的创新与发展[J].煤矿机械,2004,32(9):22-23.

[2]赵昱东.加入WTO对我国煤矿机械行业的影响及对策 [J].煤矿机械,2000,28(4):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