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作岗位工作计划十篇

时间:2023-09-18 17:58:34

新工作岗位工作计划

新工作岗位工作计划篇1

一、近期目标

今年是在新的工作岗位工作的第一年,是熟悉工作,积极参与,认真履职,探索方法,积累经验的一年,这一年中必须做到“一个转变,一个明确”,即转变工作角色,明确工作职责。

转变工作角色:参加工作近十年了,但是自己从事的工作一直都相对单一,以至于对其他行业的工作所知甚少,以至陌生,县政府办公室作为全县的核心机构,工作涉及到全县各行各业,对此,在思考问题,处理事情时,必须跳出以前在部门的思维方式,摆正自己的位置,树立全局意识,切实转变工作角色。

明确工作职责:按照办公室对自己工作安排,尽快熟悉自己的工作和职责,一是熟悉县政府办公室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工作要求;二是熟悉县政府办公室总体工作及相关业务年初工作目标,明确工作任务;三虚心听取办公室其他同志的指导,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在干中学、学中干,明确工作的运行和处理问题的程序;四要认真与科室其他同志总结前期工作,明确工作努力方向。

二、中期目标

在明确工作职责、工作任务,熟悉工作方的前提下,明年,必须进一步加强自身锤炼,做到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工作绩效“三个提升”。

提升政治素质:一是要善于从政治角度看问题。无论面临的情况多么复杂,要坚持从政治角度分析判断问题,保持清醒头脑。二要保持政治敏锐性。密切关注时事、了解时事,通过网络、报刊、电视等,敏锐把握各项方针政策动向,保持工作的主动性。三是要树立高尚的政治品格。做到眼界宽广、胸襟广阔、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坚持原则。

提升业务能力:一是提升写作能力。加强理论学习,注重平时公文写作中的锻炼,注意办公室其他同志撰写材料的学习,能较好完成交办的新文件拟稿任务。二是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加强说话训练,做到汇报工作准确、简洁、清楚。三是提升办事能力。准确领会工作内容,勤于思考,能按照工作职责或领导交办事项要求,较好的完成任务。

提升工作绩效:虚心听取领导、同志、部门等对自己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工作效率,优质的完成各项工作。认真做好调研、信息报送等工作,能超额完成办公室下达的工作目标。

三、远期目标

加强学习,确保思想上的先进和作风上的优良;加强锻炼,促进服务意识和业务水平进一步的提高。服从组织、领导安排,善于思考、积极创新,能独立且出色完成各项工作。

四、工作措施

1、加强学习。学习是历史使命,选择学习就是选择进步,忽视学习就是忽视进步,放弃学习就是放弃进步,要把学习作为终身任务和长期实践的行为,要通过学习达到“身强体奖。一方面要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的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尝观点和方法来改造主观世界,端正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学习贯彻的深入、深度和深化上下功夫,增强贯彻党的指导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办公室业务知识的学习,做到守纪律、知程序、明内容、讲方法,学于用、知与行、说与做的统一。

新工作岗位工作计划篇2

个人工作计划从司法部门到县政府办公室,自己的工作内容,工作性质,服务对象都发生了变化,面对的将是一个压力大、竞争性强的工作环境,要适应新的工作需要,按照新形势下办公室工作的要求,优质、高效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只有不断加强学习、加强锻炼,全面提升自身的素质与能力,为此,制定个人工作计划,促使自己进步。

一、近期目标今年是在新的工作岗位工作的第一年,是熟悉工作,积极参与,认真履职,探索方法,积累经验的一年,这一年中必须做到“一个转变,一个明确”,即转变工作角色,明确工作职责。转变工作角色:参加工作近十年了,但是自己从事的工作一直都相对单一,以至于对其他行业的工作所知甚少,以至陌生,县政府办公室作为全县的核心机构,工作涉及到全县各行各业,对此,在思考问题,处理事情时,必须跳出以前在部门的思维方式,摆正自己的位置,树立全局意识,切实转变工作角色。明确工作职责:按照办公室对自己工作安排,尽快熟悉自己的工作和职责,一是熟悉县政府办公室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工作要求;二是熟悉县政府办公室总体工作及相关业务年初工作目标,明确工作任务;三虚心听取办公室其他同志的指导,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在干中学、学中干,明确工作的运行和处理问题的程序;四要认真与科室其他同志总结前期工作,明确工作努力方向。

二、中期目标在明确工作职责、工作任务,熟悉工作方的前提下,明年,必须进一步加强自身锤炼,做到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工作绩效“三个提升”。提升政治素质:一是要善于从政治角度看问题。无论面临的情况多么复杂,要坚持从政治角度分析判断问题,保持清醒头脑。二要保持政治敏锐性。密切关注时事、了解时事,通过网络、报刊、电视等,敏锐把握各项方针政策动向,保持工作的主动性。三是要树立高尚的政治品格。做到眼界宽广、胸襟广阔、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坚持原则。提升业务能力:一是提升写作能力。加强理论学习,注重平时公文写作中的锻炼,注意办公室其他同志撰写材料的学习,能较好完成交办的新文件拟稿任务。二是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加强说话训练,做到汇报工作准确、简洁、清楚。三是提升办事能力。准确领会工作内容,勤于思考,能按照工作职责或领导交办事项要求,较好的完成任务。提升工作绩效:虚心听取领导、同志、部门等对自己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工作效率,优质的完成各项工作。认真做好调研、信息报送等工作,能超额完成办公室下达的工作目标。

三、远期目标加强学习,确保思想上的先进和作风上的优良;加强锻炼,促进服务意识和业务水平进一步的提高。服从组织、领导安排,善于思考、积极创新,能独立且出色完成各项工作。

四、工作措施1、加强学习。学习是历史使命,选择学习就是选择进步,忽视学习就是忽视进步,放弃学习就是放弃进步,要把学习作为终身任务和长期实践的行为,要通过学习达到“身强体健”。一方面要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改造主观世界,端正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学习贯彻的深入、深度和深化上下功夫,增强贯彻党的指导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办公室业务知识的学习,做到守纪律、知程序、明内容、讲方法,学于用、知与行、说与做的统一。2、踏实工作。只有踏实工作,才能创造业绩,只有艰苦奋斗,工作才会不是一句空话。坚持“两个务必”是一个党员的根本作风,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艰苦奋斗,都要坚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不论什么时候都应以饱满的热情,充沛的干劲,投入工作中,切切实实履好职,认认真真服好务。3、善于调研。调研是保证自己头脑清醒,认识超前,工作进步的有效途径。在繁忙的事务工作中,自己应合理安排,抽出时间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进行调查研究,从不同的途径了解自己的工作情况,针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改进工作方法。要善于调研,乐于调研,通过调研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加强自己对全县社会经济发展和方方面面工作的熟悉,提高处理工作的能力。4、勇于创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事业发展的动力;创新,使人始终充满活力与朝气。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办公室工作人员,在方针政策、规章法纪、制度程序范围内,为提高工作效率、工作质量,更应在工作方法等方面积极作出新的探索,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新的工作、新的挑战,新的起点、新的机遇。我相信,在单位领导的指导下,在办公室其他同志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一定会正确面对挑战,把握机遇,使自己不断进步,成为一名新形势下合格的办公室工作人员。

新工作岗位工作计划篇3

今年是在新的工作岗位工作的第一年,是熟悉工作,积极参与,认真履职,探索方法,积累经验的一年,这一年中必须做到“一个转变,一个明确”,即转变工作角色,明确工作职责。

转变工作角色:参加工作近十年了,但是自己从事的工作一直都相对单一,以至于对其他行业的工作所知甚少,以至陌生,县政府办公室作为全县的核心机构,工作涉及到全县各行各业,对此,在思考问题,处理事情时,必须跳出以前在部门的思维方式,摆正自己的位置,树立全局意识,切实转变工作角色。

明确工作职责:按照办公室对自己工作安排,尽快熟悉自己的工作和职责,一是熟悉县政府办公室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工作要求;二是熟悉县政府办公室总体工作及相关业务年初工作目标,明确工作任务;三虚心听取办公室其他同志的指导,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在干中学、学中干,明确工作的运行和处理问题的程序;四要认真与科室其他同志总结前期工作,明确工作努力方向。

二、中期目标

在明确工作职责、工作任务,熟悉工作方的前提下,明年,必须进一步加强自身锤炼,做到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工作绩效“三个提升”。

提升政治素质:一是要善于从政治角度看问题。无论面临的情况多么复杂,要坚持从政治角度分析判断问题,保持清醒头脑。二要保持政治敏锐性。密切关注时事、了解时事,通过网络、报刊、电视等,敏锐把握各项方针政策动向,保持工作的主动性

一、近期目标

今年是在新的工作岗位工作的第一年,是熟悉工作,积极参与,认真履职,探索方法,积累经验的一年,这一年中必须做到“一个转变,一个明确”,即转变工作角色,明确工作职责。

转变工作角色:参加工作近十年了,但是自己从事的工作一直都相对单一,以至于对其他行业的工作所知甚少,以至陌生,县政府办公室作为全县的核心机构,工作涉及到全县各行各业,对此,在思考问题,处理事情时,必须跳出以前在部门的思维方式,摆正自己的位置,树立全局意识,切实转变工作角色。

明确工作职责:按照办公室对自己工作安排,尽快熟悉自己的工作和职责,一是熟悉县政府办公室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工作要求;二是熟悉县政府办公室总体工作及相关业务年初工作目标,明确工作任务;三虚心听取办公室其他同志的指导,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在干中学、学中干,明确工作的运行和处理问题的程序;四要认真与科室其他同志总结前期工作,明确工作努力方向。

二、中期目标

在明确工作职责、工作任务,熟悉工作方的前提下,明年,必须进一步加强自身锤炼,做到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工作绩效“三个提升”。

提升政治素质:一是要善于从政治角度看问题。无论面临的情况多么复杂,要坚持从政治角度分析判断问题,保持清醒头脑。二要保持政治敏锐性。密切关注时事、了解时事,通过网络、报刊、电视等,敏锐把握各项方针政策动向,保持工作的主动性

一、近期目标

今年是在新的工作岗位工作的第一年,是熟悉工作,积极参与,认真履职,探索方法,积累经验的一年,这一年中必须做到“一个转变,一个明确”,即转变工作角色,明确工作职责。

转变工作角色:参加工作近十年了,但是自己从事的工作一直都相对单一,以至于对其他行业的工作所知甚少,以至陌生,县政府办公室作为全县的核心机构,工作涉及到全县各行各业,对此,在思考问题,处理事情时,必须跳出以前在部门的思维方式,摆正自己的位置,树立全局意识,切实转变工作角色。

明确工作职责:按照办公室对自己工作安排,尽快熟悉自己的工作和职责,一是熟悉县政府办公室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工作要求;二是熟悉县政府办公室总体工作及相关业务年初工作目标,明确工作任务;三虚心听取办公室其他同志的指导,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在干中学、学中干,明确工作的运行和处理问题的程序;四要认真与科室其他同志总结前期工作,明确工作努力方向。

二、中期目标

在明确工作职责、工作任务,熟悉工作方的前提下,明年,必须进一步加强自身锤炼,做到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工作绩效“三个提升”。

提升政治素质:一是要善于从政治角度看问题。无论面临的情况多么复杂,要坚持从政治角度分析判断问题,保持清醒头脑。二要保持政治敏锐性。密切关注时事、了解时事,通过网络、报刊、电视等,敏锐把握各项方针政策动向,保持工作的主动性

一、近期目标

今年是在新的工作岗位工作的第一年,是熟悉工作,积极参与,认真履职,探索方法,积累经验的一年,这一年中必须做到“一个转变,一个明确”,即转变工作角色,明确工作职责。

转变工作角色:参加工作近十年了,但是自己从事的工作一直都相对单一,以至于对其他行业的工作所知甚少,以至陌生,县政府办公室作为全县的核心机构,工作涉及到全县各行各业,对此,在思考问题,处理事情时,必须跳出以前在部门的思维方式,摆正自己的位置,树立全局意识,切实转变工作角色。

明确工作职责:按照办公室对自己工作安排,尽快熟悉自己的工作和职责,一是熟悉县政府办公室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工作要求;二是熟悉县政府办公室总体工作及相关业务年初工作目标,明确工作任务;三虚心听取办公室其他同志的指导,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在干中学、学中干,明确工作的运行和处理问题的程序;四要认真与科室其他同志总结前期工作,明确工作努力方向。

二、中期目标

新工作岗位工作计划篇4

(一)轮岗制度含义

轮岗是人事管理中的一种重要交流机制。轮岗是组织为了提高员工的自身能力,增强人与岗位的匹配度,在某些岗位定期组织的人员的轮换,以达到培养复合型人才进行人事管理的目的。轮岗制度广泛应用于公共组织与企业组织中,轮岗制度的组织办法与实施细则一般由组织所在人事部门负责,并对符合条件的轮岗人员进行统一的职位轮换。轮岗制度不是简单的职位调换,而是一种动态的人员与职位匹配的过程。轮岗流程大致包括申请人申请,组织审核批准,人员流动上报备案,人员岗前培训,轮岗过程监督,以及轮岗效果反馈。在动态的流动中,塑造人的全面发展。

(二)人事管理轮岗制度的办法

轮岗制度在企业中,适应范围一般为集团公司的中层领导或是分公司的一级领导。国内大型公司轮岗一般为3年,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以及轮换人员的能力特点,轮岗时间也有所不同。岗位轮换一般以竞争上岗为主,个人服从组织安排。轮岗人员的薪酬待遇方面执行公司统一的薪酬规定,并接受所在岗位的考核评定。人员离岗需要接受离岗审计,落实轮岗责任。在公共组织别是在公务人员队伍中,轮岗工作的开展主要是根据《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由人社部制定《国家公务员职位轮换(轮岗)暂行办法》实施轮岗。《国家公务员职位轮换(轮岗)暂行办法》于1996年7月31日实施且现行有效。轮岗也称为职位轮换是公务员交流制度的方式之一,适用于国家各级党政机关领导干部。

二、人事管理轮岗制度的必要性

第一,轮岗能够带来工作生机活力激发工作创造性。很多员工从入职到退休都是在一个处室工作,时间久了难免滋生怠倦,面对工作环境新的改变依旧以过去的经验与老的办法从事固定工作。造成工作方式的滞后与办事效率的低下。而轮岗则为人提供了一种新的工作环境与新的岗位职能,新的岗位带来新鲜感的同时又带来对新问题新环境的思考,客观上有利于打破固有思维进行新的工作模式探索,从职位轮换的过程中激发了人的热忱与主动性。第二,轮岗制度能够科学地对人进行培训与管理。轮岗制度并不是工作岗位的调换,而是一种动态人与职位相匹配的过程。通过职位的调整寻求岗位最合适的人选,进而实现干部人事管理人与职位综合性匹配。不同岗位的轮换有利于职工形成宏观思维政策大局观,新旧岗位的交替必然会产生阅历经验与新知识的相互融合,在轮岗交流的过程中往往会有效衡量各方面利益布局,推动工作创新的进程。第三,轮岗可以消除人事管理中出现的负面因素。比如公务人员在其固定岗位长期工作,必然会出现岗位所带来的利益关系诱惑。官员的流动可以有效打破固定岗位几年或是几十年产生利益关系,扫清行政阻力,促进干部勤政廉政。

三、人事管理轮岗制度中常见的问题

(一)对硬性轮岗规定走过场

轮岗工作具有整体规划性,尤其对轮岗的时间一般都有详细规定。轮岗所在岗位一般是一年至三年,为了员工历练而进行的轮换,员工一般在新岗位的轮岗时间一年左右。一年后员工又重新回到原有岗位。因此,很多员工对轮岗缺乏重视,认为轮岗的新岗位不是自身长期的工作职位,对一年轮岗期间的工作具有混日子的消极意识。更有甚者存在对硬性的轮岗规定存在走过场的行为。尤其是跨区域,异地轮岗,认为会产生与家人分居情况而有抵触情绪。

(二)轮岗交接不清权责不明

轮岗制度的实施使得原有人员与原职位相脱离,对于问题事故等责任追溯上容易存在推诿的情况。岗位之间的轮换还存在交接过程,交接包括岗位所涵盖的人财物等,耗费时间长,交接过程中也难免会存在一些疏忽。这对轮岗之后工作的开展容易埋下隐患。此外,一些重要领导岗位的轮换,对责任追究机制造成一定障碍。原来的决策者轮到其他工作岗位,而出现问题的岗位则需要由新上任的领导履行职能将问题解决。这样使得轮岗出现很多急功近利的政绩工程,在短期轮岗过程中展现效益,而日后暴露出许多问题,造成前者出现问题由后者来负责的窘境。

(三)内行转外行存在决策失误

轮岗为了对人才进行多方面的锻炼,所更换的职位大多为与原岗位职能性质不同的岗位。所接触的人与物是不熟悉的,不了解的。同时所面临的也是新的变化着的环境,在面临工作抉择时缺乏工作经验,容易出现决策的失误。在抉择时,由于跨领域的不同,很多原本掌握的知识技能难以应付新的岗位挑战。由内行却变成了外行,即便是对轮岗进行了基础性的培训,但是面对职位所处动态变化的环境,也很难考虑到所有选择结果的可能性,决策存在很强的风险。

(四)原单位部门业务骨干人才流失

很多部门不愿意开展轮岗,是认为本部门的人员长期在自己岗位上,对于工作已经是得心应手,能够在自身岗位带来高效率的工作。而轮岗使得这批业务骨干离开所在职位,而由新的人员替代,这期间的磨合会对岗位上的效益带来一定损失。同时,轮岗锻炼也是为人员晋升进行能力储备,很多在原岗位的业务骨干通过轮岗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晋升,不再回到原来的基层部门,对于基层岗位来说存在业务人才流失的可能。因此一些部门为了防止人才流失,舍不得轮,形成人员固本部门所有的观念影响轮岗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改善轮岗制度问题的措施

(一)重视轮岗制度,建立长效交流机制

符合条件的轮岗人员要从思想上正确认识轮岗制度,积极进行轮岗交流,将轮岗视为发掘自身潜能的机遇挑战。从思想上做好轮岗工作的宣传和教导工作,要让符合条件的轮岗人员充分认识到轮岗的重要性与复杂性。一方面,轮岗人员要重视轮岗,全面了解轮岗工作开展的整体计划,积极准备实施。所轮换的岗位虽然是一至三年的短期交流工作,但决不能抱有走过场的消极心态,更不能对短期轮岗工作敷衍了事。因此,在轮岗之前要做好轮岗人员的思想动员工作,要让轮岗人员从思想上树立正确的轮岗认识,视轮岗为自身发展的机遇,并从思想上做好积极准备,珍惜轮岗机会。另一方面,人员的流动要满足组织的需求,也就是说轮岗人员要服从组织的计划与安排。轮岗工作不是简单几个职位人员的调换,而是组织子系统各个职能部门人员的重新匹配。目的就是在这种人员重新组合模式下创造更多的效益。

(二)完善轮岗计划,协调统一整体部署

第一,轮岗计划要明确各个岗位权责。轮岗计划不仅仅要涵盖轮岗所覆盖的范围,还要明确哪些岗位需要重新调整,要明确哪些人符合条件参与轮岗,对具体的岗位和人员进行专门统计备案。在轮岗计划中要具体说明岗位的职责与权限,并明确告知轮岗人员所应承担的岗位责任与义务。轮岗计划中还应预测轮岗职位与人员的匹配度,在正式轮岗开展之前做好风险性评估。第二,轮岗计划要对交接工作进行周密部署。要在轮岗计划中制定并提交交接工作清单,清单上标明新旧人员所交接的岗位相关物品。轮岗交接计划由现任者对继任者做岗位过去的经验总结,目前的工作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情况进行详细说明,并提出岗位轮岗中的注意事项。交接双方明确后,确认签字。第三,轮岗计划要随轮岗实施情况做及时调整。轮岗计划要随着轮岗工作的开展进行跟踪调整,通过对暂时轮岗效果的评估来对接下来的轮岗计划进行改善。很多组织一次大规模轮岗要三年,要根据第一年的轮岗效果评估,来调整未来两年的轮岗计划。轮岗计划要随着组织面对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也要依据组织效益的发展状况实时调整。

(三)加强轮岗培训,确保轮岗人员知识技能符合岗位要求

首先,要做好轮岗之前的岗位专题培训工作。对符合条件的人员进行岗位调动之前的专项培训,让轮岗人员掌握可以胜任新岗位的知识技能。通过授课或是讲座的形式,让轮岗人员对岗位基础性工作内容有充分了解,培训结合阶段性测试来验收轮岗人员是否掌握岗位业务技能,是否满足岗位的知识需求。同时,培训中下发一些新岗位的工作文件或资料,让符合条件的人员提前预知岗位所应处理的内容,让即将上岗的人员尽可能多的参与新岗位的会议内容,对今后如何具体开展工作有整体的把握。其次,在轮岗环节出现的问题进行补充式针对性培训。也就是说,培训并不仅仅是轮岗之前开展的人事工作,而是贯彻整个轮岗过程始终的学习性活动。轮岗人员在其工作领域出现问题时,尤其是出现决策问题时,要进行针对性的补充培训。针对性培训不单纯是采用教材,而是以案例分析或是经验传授等形式对轮岗人员的知识技能进行补充。尤其是面临决策难题时,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学习,总结岗位工作以往经验来做出正确的抉择。再次,要进行培训工作与轮岗评估相结合。岗位的培训要根据岗位的评估做出适时调整,依据轮岗后岗位工作的效率情况不断进行培训改进。轮岗工作效果的评估是对岗前培训工作的考核,通过评估手段呈现出轮岗人员与轮岗职位的匹配度,如果匹配度在满意的范围之内,则表明轮岗培训工作收到明显成效,如果匹配度低不能达到应有的工作效率,则需对培训工作做出相应调整。

五、小结

新工作岗位工作计划篇5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5]18号)精神,积极稳妥地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以下简称“计划”),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计划”的目标和任务

1.通过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县县以下农村学校任教,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义务教育工作,创新农村学校教师的补充机制,逐步解决农村学校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2.从2006年起,用5年的时间实施。特设岗位教师聘期3年。

二、“计划”的实施范围和资金安排

3.“计划”的实施范围以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县为主(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部分团场),包括纳入国家西部开发计划的部分中部省份的少数民族自治州,适当兼顾西部地区一些有特殊困难的边境县、少数民族自治县和少小民族县。

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安排特设岗位时,要注意重点向藏区、“双语教学”区、少小民族聚居区倾斜。

4.“计划”所需资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以中央财政为主。

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特设岗位教师的工资性支出,并按人均年1.5万元的标准,与地方财政据实结算。特设岗位教师在聘任期间,执行国家统一的工资制度和标准;其他津贴补贴由各地根据当地同等条件公办教师年收入水平和中央补助水平综合确定。凡特设岗位教师工资性年收入水平高于1.5万元的,高出部分由地方政府承担。

省级财政负责统筹落实资金,用于解决特设岗位教师的地方性补贴、必要的交通补助、体检费和按规定纳入当地社会保障体系,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待遇(政府不安排商业保险)应缴纳的相关费用,以及特设岗位教师岗前集中培训和招聘的相关工作等费用。

三、“计划”的实施原则和步骤

5.事权不变,创新机制。“计划”是中央对西部农村贫困和边远地区解决教师问题的支持,不改变事权划分。纳入“计划”的县(市),必须是教师总体缺编、结构性矛盾突出,财力比较困难,但工作基础好、积极性高的县(市),“计划”实施期内不得再以其他方式补充新教师。

各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招聘特设岗位教师。

6.中央统筹,地方实施。教育部、财政部牵头制订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提出特设岗位教师总量指导性意见。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要研究制订实施“计划”的具体政策和落实办法,并精心组织实施。受援县(市)负责教师的日常管理和考核,并向省级有关部门报告。

7.相对集中,成组配置。特设岗位教师的安排应注意结合当地实际需求,按照学科结构,科学搭配。岗位的设置要相对集中,避免过于分散。一般在1个县(市)安排100个左右,1所学校安排3-5人。

8.侧重初中,兼顾小学。特设岗位教师原则上安排在县以下农村初中,适当兼顾乡镇中心学校。人口较少的边境县、少数民族自治县和少小民族县可安排在农村生源占60%左右的县城学校。

9.先行试点,逐步扩大。“计划”的实施采取先试点,后推开的办法。2006年拟安排2-3万个特设岗位教师。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要精心选择部分教师紧缺、工作基础好的“两基”攻坚县作为试点县,并认真抓好试点工作。

2007年至2010年在不断总结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根据中小学生数量变动情况,每年另行确定招聘人数。中央财政视实际招聘人数据实核定经费。

四、特设岗位教师的招聘

10.特设岗位教师实行公开招聘,合同管理。合同中应详细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和应聘人员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11.招聘工作由省级教育、人事、财政、编办等相关部门共同负责,遵循“公开、公平、自愿、择优”和“三定”(定县、定校、定岗)原则,按下列程序进行:(1)公布需求。(2)自愿报名。(3)资格审查。(4)考试考核。(5)集中培训。(6)资格认定。(7)签订合同。(8)上岗任教。

招聘可采取组织专场招聘会、网上招聘会、组织设岗所在地有关部门到高校招聘等多种方式进行。

12.招聘对象和条件:

(1)以高等师范院校和其他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可招少量应届师范类专业专科毕业生。

(2)取得教师资格,具有一定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年龄在30岁以下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往届本科毕业生。

(3)参加过“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有从教经历的志愿者和参加过半年以上实习支教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同等条件下优先。

(4)报名者应同时符合教师资格条件要求和招聘岗位要求。

五、“计划”的相关保障政策

13.特设岗位教师享受《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5]18号)和人事部等部门《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16号)规定的各项优惠政策。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负责制定具体落实政策和措施。

14.“计划”的实施可与“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相结合。符合相应条件要求的特设岗位教师,可按规定推荐免试攻读教育硕士。特设岗位教师3年聘期视同“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要求的3年基层教学实践。

15.特设岗位教师在聘期内,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其进行跟踪评估。对成绩突出、表现优秀的,给予表彰;对不按合同要求履行义务的,要及时进行批评教育,督促改正;对不适合继续在教师岗位工作的,应及时将其调整出教师队伍并相应取消其享受的相关政策优惠。

16.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要研究制定政策措施,鼓励特设岗位教师在3年聘期结束后,继续扎根基层从事农村教育事业。对自愿留在本地学校的,要负责落实工作岗位,将其工资发放纳入当地财政统发范围,保证其享受当地教师同等待遇。

实施“计划”的地区要进一步创新教师补充机制,今后城市、县镇学校教师岗位空缺需补充人员时,应优先聘用特设岗位教师。

对重新择业的,各地要为其重新选择工作岗位提供方便条件和必要的帮助。

西部地区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实施“计划”的同时,要研究制订具体可行办法,将“计划”的实施与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代课人员问题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六、其他有关事宜

17.聘任期间,特设岗位教师户口和档案关系的管理,由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档案关系原则上统一转至工作学校所在地的县级政府教师人事档案管理部门。

18.各受援县(市)和学校,要为特设岗位教师提供相应的周转住房和必要的生活条件。

新工作岗位工作计划篇6

成果实施背景

对国家和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从根本上看是人才的竞争。企业不断推进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建立符合不同特点的员工职业发展路径,提升员工价值品位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战略选择,对于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是创新企业人才发展途径,解决人才培养瓶颈的必然选择

红河发电公司属于新厂新制下的新型企业,从目前人员构成看,人员素质、能力无法满足企业长期战略需求,主要表现在:一是员工队伍年轻化造成的经验缺失严重,导致判断和决策失误增多,应急反应处置不当,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负面影响;二是高学历与低能力矛盾反映集中,特别是动手能力问题一直是困扰公司安全生产的主要问题。虽然本科以上学历占到员工总数的66%,但是人才的培养和成长需要时间和实践,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如何更好地结合起来,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生产实际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三是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难以满足人才发展的需要,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短缺急切需要缩短人才培养周期。同时,企业内部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不强,培训效果不佳,培训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成为红河发电公司面临的必然选择。

是员工职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红河发电公司近年来将员工教育培训工作中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在公司战略规划和中长期愿景中占有重要地位。两年来,员工的培训参与度、意识逐步提升,培训内容的针对性、指导性逐步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基本形成。但是员工的培训与职业生涯规划没有有机结合起来,员工对自身职业发展通道和方向不清晰,不能正确认识自身能力素质与岗位要求的差距,缺乏自主学习的方向和意识。

主要管理创新点

“学习地图”是指以能力发展路径和职业规划为主轴而设计的一系列学习活动,是员工在企业内学习发展路径的直接体现,同时也是每一个员工实现其职业生涯发展的学习路径图和全员学习规划蓝图。通过学习地图,员工可以找到其从一名最底层的新员工进入企业开始,直至成为公司最高领导人的学习发展路径。

创新点一:实现教育培训工作的自动化管理

学习地图为员工职业发展提供动态的能力标尺,便于员工查找自身素质能力与岗位要求的差距。根据差距有针对性地制定员工实操和理论培训计划,形成最底层的培训需求。自下而上逐级汇总便可形成部门和企业不同层级的培训计划,如此循环反复可以对培训工作的实施进行自主监督和反馈,使培训职能部门和业务部门双方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在需求分析、目标制定、方案设计、项目实施以及训后评估各环节中都能展开充分研讨和沟通。同时员工对自身岗位差距有准确的了解,结合职业兴趣和发展方向更有动力进行自我学习和提高,全面促进培训效果的提升,缩短人才培养的周期,为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培训的实施和员工自我学习的过程通过应用系统自动记录,便于统计出员工培训积分和进修学时,整个过程简而易得地实现教育培训工作的自动化管理。

创新点二:实现员工职业生涯的自我规划

学习地图为员工职业发展提供清晰的方向和路径。员工可以直观地看到从一名入职新员工通往上级岗位、直至成为公司最高领导人的学习发展路径。能力素质模型和评估系统为他们进行准确的定位,对发展通道中的能力和知识差距进行系统规划,形成后期培养和学习的目标。每个员工都能找到自己职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轻松实现职业生涯的自我规划。

创新点三:实现员工价值品位的全面提升

学习地图对端正员工学习态度,激发工作热情和目标成才具有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引导员工立足岗位,对标挖潜,以事业为己任,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以自身成才和更长远的职业发展为方向,敬业奉献,积极向上,时刻践行“大唐大舞台,尽责尽人才”的人才理念,公司上下“心气足、人气旺、风气正”蔚然成风,员工价值品位得到全面提升。

项目的内涵和做法

学习地图的内涵

学习地图的内涵在于三个方面:一是系统搭建起员工岗位族间的职业发展通道,二是建立起与员工岗位和能力相匹配的能力素质模型,三是基于能力的学习资源库建设。构建的操作流程为:进行岗位族梳理能力素质模型设计岗位和能力进行匹配基于能力的学习资源库建设绘制“学习地图”。

(1)岗位族梳理。通过岗位梳理,合并工作职责相近的岗位,划定职位族,将大大降低课程库的冗余重复以及学习地图规划的复杂度。同时结合公司员工的职业发展路径,明确各岗位族的职业发展通道。

(2)能力素质模型设计。针对不同的工作岗位进行能力分析,能力分析的方法有行为事件访谈法、工作实践法、文献分析法、主题专家会议法等。能力分析包括能力识别、能力分类以及能力分级三部分,结合红河发电公司实际,岗位能力经分析识别后分综合能力、核心能力、专业能力三大类,对能力等级划分为N、S、E、M四个等级。

学习地图的优异需建立在良好的能力模型基础之上,基于能力模型的“学习地图”使得企业员工的学习与发展不再盲目,而是紧紧围绕着企业战略层层分解下来的能力要求。通过能岗匹配,将能力模型与岗位层次一一对应,便建立起岗位能力素质模型。

(3)学习资源库建设。学习资源库建设是学习地图建立的核心阶段,基本步骤包括:知识库获取、知识内容分类和分级、课程开发与设计。

①知识库获取:主要完成能力的学习内容映射,针对所建立的能力模型,一一建立对应的提升措施,可以是传统面授集中学习,也可以是在线自主学习内容,亦或是OJT(On the Job Training),即职场内学习。

②知识内容分类和分级:依据能力的分类与分级,相应地对学习内容进行分类与分级,首先形成各岗位族的专业技能类学习内容和通用的管理培训类学习内容。其次,确定学习内容的听众对象、学习方式、进阶学时等,不同培训对象所需求的学习内容差别很大,例如面向管理层可提供一些抽象、深层次的理论阅读材料,而面对新入职的员工则应更多地借助于多媒体的培训形式。再次按照岗位能力的分类与分级对知识点评估分为:L-了解;S-熟悉;Z-掌握三个等级。

③课程开发与设计:检索企业已有的培训资源,包括企业内部、合作伙伴以及市场供应,若已有成熟学习内容,则可直接购买;若无,则组织进行模块化课程开发与设计,组装形成所需的学习内容,完成学习内容映射。

(4)考试和测评系统建设。能力测评系统以岗位能力素质模型为标准,对员工进行能力量化评价,评价结果可以直观的反映出该员工能否满足岗位能力要求,能力缺陷是什么。考试系统可以满足员工对知识内容掌握程度的自测和评价,通过岗位知识考试对员工岗位知识掌握程度进行量化评估,评估结果可以直观反映出该员工能否满足岗位知识要求,知识缺陷是什么。

汇总以上的学习内容,根据员工不同职业发展路径的要求,将学习内容分为新员工学习内容、普通员工学习内容、管理路径学习内容、专业路径学习内容,并按照职业发展路径形成相应的晋级包,依据岗位核心工作要点形成轮岗包。经过系统的模块集成和展示,便可形成清晰完整的企业“学习地图”。

学习地图的实施与应用

(1)对标评价,找出差距。能力素质模型和知识框架模型为每个岗位建立了评价标准,形成了一把动态的标尺,在岗员工能否满足岗位能力和知识的要求,通过对标评价可以明确找出自身的差距。具体的做法是:

①每年初对全员进行一次能力评价,能力评价结果与现行岗位标准对比,便得出员工能力素质与现行岗位要求的差距。能力评价结果与拟晋升或轮岗岗位标准对比,便得出员工在现有能力基础上需要提升或拓展的能力。

②每月或每季度定期对员工进行岗位专业知识测评,测评结果便于发现员工在现行岗位知识的缺陷。同时与拟晋升或轮岗的岗位知识模块对比,缺少与等级低于拟晋升或轮岗要求的,即为员工需要学习弥补的理论知识。

对标评价,找出差距是员工自我定位的第一步,解决了员工自我认知中“我是谁,我在哪”的问题,是为每一位员工量身定做培训计划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和前提。

(2)明确方向,形成目标。职业发展路径图为每个岗位搭建了职业发展通道,公司现行人力资源状况与定员情况,员工职业性向和能力素质情况等共同决定了职业通道的可行性。缺员和职业性向引导员工往某一通道发展,能岗匹配度推动员工往某一通道发展,二者合一,共同组成了员工职业发展方向。具体做法是:

①将公司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在学习地图平台实时展现,缺员岗位列为补员计划,进行公开竞聘。

②职业发展路径图中的主通道作为员工晋升和轮岗正常渠道,引导员工沿着主通道需找差距,储备能量。

③学习地图为员工职业发展的每一通道提供学习的晋升包或轮岗包,明确了能力和知识的获取方向。

明确职业发展和学习的方向,形成目标,解决了员工自我认知中“我去哪”的问题,是实现员工职业生涯自我规划、自我导航的关键。

(3)目标和差距汇成计划。员工能力和知识所达到的层次与职业发展目标所要求的标准形成差距,完成以能力为导向的学习内容映射,一一建立对应的提升措施和项目共同构成培训计划。汇总员工个人培训计划形成制订部门级的培训计划的依据,同时汇总部门培训计划形成制订公司级培训计划的依据。

(4)自主学习促进自发成才。员工按照职业发展方向和培训计划,每月自主安排选择课程学习,通过能力评价系统实时对自身能力进行评价并与岗位标准进行对照,重新确认能力差距。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员工不断通过知识测试系统进行知识检验,对遗漏和未掌握的知识形成再学习计划,如此形成良性循环。

学习地图搭建起一个企业对员工实施培训的系统化平台,创造最好的学习资源,营造成才环境,增强员工成才原动力。员工采用主动学习这种先进有效积极的学习方式,让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更有利于员工成长、成才,顺利实现职业发展目标。

将岗位能力、学习资源和职业发展有机整合在一起的学习地图,对于企业学习发展以及培训管理工作而言,不仅可以在运营层面上进阶提升,更可以在战略层面上发挥卓越的功效。透过学习地图方法,可以将公司的战略地图转化为能力地图,再将能力地图转化为学习地图,从而把公司战略发展和员工能力提升紧密关联。

项目成效

促进培训管理效益的全面提升

学习地图促进培训工作的自动化管理,规范了培训工作流程,提高了培训计划编制的针对性和执行率,各项培训计划完成率比往年平均高出3-5个百分点。培训管理者从日常繁琐的管理事务中解放出来,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与开发的规划中。借用学习地图可以使培训职能部门和业务部门在培训的各个环节中都能展开充分研讨和沟通。同时,学习地图可以随时随地成为员工能力和知识评价的工具,在人才选拔上,比公司传统的竞争上岗考试更有灵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人才评价工作更真实可靠。进一步促进了公司培训工作管理水平的提升,实现了精细化管理。

节约了培训资源,降低了人力资源开发成本

学习地图的应用,让公司培训资源高度归集成为各岗位的学习资料,大大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学习地图让员工自我规划、自主学习,每个人都有量身定做的学习和进阶计划,超过二分之一的理论课程都通过员工自主学习完成,可减少近四分之一的外出培训花费大量的差旅费,节约组织大规模培训的时间、人力和资金成本,在提高人力资源开发效率的同时,大大降低人力资源开发成本。

提高培训工作满意率,得到员工的广泛认可

新工作岗位工作计划篇7

1.通过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县县以下农村学校任教,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义务教育工作,创新农村学校教师的补充机制,逐步解决农村学校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2.从**年起,用5年的时间实施。特设岗位教师聘期3年。

二、“计划”的实施范围和资金安排

3.“计划”的实施范围以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县为主(含×××生产建设兵团的部分团场),包括纳入国家西部开发计划的部分中部省份的少数民族自治州,适当兼顾西部地区一些有特殊困难的边境县、少数民族自治县和少小民族县。

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安排特设岗位时,要注意重点向藏区、“双语教学”区、少小民族聚居区倾斜。

4.“计划”所需资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以中央财政为主。

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特设岗位教师的工资性支出,并按人均年×××万元的标准,与地方财政据实结算。特设岗位教师在聘任期间,执行国家统一的工资制度和标准;其他津贴补贴由各地根据当地同等条件公办教师年收入水平和中央补助水平综合确定。凡特设岗位教师工资性年收入水平高于×××万元的,高出部分由地方政府承担。

省级财政负责统筹落实资金,用于解决特设岗位教师的地方性补贴、必要的交通补助、体检费和按规定纳入当地社会保障体系,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待遇(政府不安排商业保险)应缴纳的相关费用,以及特设岗位教师岗前集中培训和招聘的相关工作等费用。

三、“计划”的实施原则和步骤

5.事权不变,创新机制。“计划”是中央对西部农村贫困和边远地区解决教师问题的支持,不改变事权划分。纳入“计划”的县(市),必须是教师总体缺编、结构性矛盾突出,财力比较困难,但工作基础好、积极性高的县(市),“计划”实施期内不得再以其他方式补充新教师。

各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招聘特设岗位教师。

6.中央统筹,地方实施。教育部、财政部牵头制订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提出特设岗位教师总量指导性意见。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要研究制订实施“计划”的具体政策和落实办法,并精心组织实施。受援县(市)负责教师的日常管理和考核,并向省级有关部门报告。

7.相对集中,成组配置。特设岗位教师的安排应注意结合当地实际需求,按照学科结构,科学搭配。岗位的设置要相对集中,避免过于分散。一般在×××个县(市)安排×××个左右,1所学校安排3-×××人。

8.侧重初中,兼顾小学。特设岗位教师原则上安排在县以下农村初中,适当兼顾乡镇中心学校。人口较少的边境县、少数民族自治县和少小民族县可安排在农村生源占×××左右的县城学校。

9.先行试点,逐步扩大。“计划”的实施采取先试点,后推开的办法。**年拟安排2-×××万个特设岗位教师。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要精心选择部分教师紧缺、工作基础好的“两基”攻坚县作为试点县,并认真抓好试点工作。

**年至**年在不断总结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根据中小学生数量变动情况,每年另行确定招聘人数。中央财政视实际招聘人数据实核定经费。

四、特设岗位教师的招聘

10.特设岗位教师实行公开招聘,合同管理。合同中应详细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和应聘人员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11.招聘工作由省级教育、人事、财政、编办等相关部门共同负责,遵循“公开、公平、自愿、择优”和“三定”(定县、定校、定岗)原则,按下列程序进行:(1)公布需求。(2)自愿报名。(3)资格审查。(4)考试考核。(5)集中培训。(6)资格认定。(7)签订合同。(8)上岗任教。

招聘可采取组织专场招聘会、网上招聘会、组织设岗所在地有关部门到高校招聘等多种方式进行。

12.招聘对象和条件:

(1)以高等师范院校和其他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可招少量应届师范类专业专科毕业生。

(2)取得教师资格,具有一定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年龄在30岁以下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往届本科毕业生。

(3)参加过“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有从教经历的志愿者和参加过半年以上实习支教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同等条件下优先。

(4)报名者应同时符合教师资格条件要求和招聘岗位要求。

五、“计划”的相关保障政策

13.特设岗位教师享受《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18号)和人事部等部门《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国人部发[**]16号)规定的各项优惠政策。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负责制定具体落实政策和措施。

14.“计划”的实施可与“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相结合。符合相应条件要求的特设岗位教师,可按规定推荐免试攻读教育硕士。特设岗位教师3年聘期视同“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要求的3年基层教学实践。

15.特设岗位教师在聘期内,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其进行跟踪评估。对成绩突出、表现优秀的,给予表彰;对不按合同要求履行义务的,要及时进行批评教育,督促改正;对不适合继续在教师岗位工作的,应及时将其调整出教师队伍并相应取消其享受的相关政策优惠。

16.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要研究制定政策措施,鼓励特设岗位教师在3年聘期结束后,继续扎根基层从事农村教育事业。对自愿留在本地学校的,要负责落实工作岗位,将其工资发放纳入当地财政统发范围,保证其享受当地教师同等待遇。

实施“计划”的地区要进一步创新教师补充机制,今后城市、县镇学校教师岗位空缺需补充人员时,应优先聘用特设岗位教师。

对重新择业的,各地要为其重新选择工作岗位提供方便条件和必要的帮助。

西部地区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实施“计划”的同时,要研究制订具体可行办法,将“计划”的实施与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代课人员问题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六、其他有关事宜

17.聘任期间,特设岗位教师户口和档案关系的管理,由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档案关系原则上统一转至工作学校所在地的县级政府教师人事档案管理部门。

18.各受援县(市)和学校,要为特设岗位教师提供相应的周转住房和必要的生活条件。

新工作岗位工作计划篇8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工商管理专业发展快速,目前成为过半高校普设的专业之一。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优秀人才是社会与高校共同的责任与义务,需要双方共同努力,不断探索更好满足社会需要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愈来愈明显: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或者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岗位,或者由于自身条件达不到工作岗位的要求标准,就业困难,出现了相对“供大于求”的局面。据麦可思研究院编著的《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指出,工商管理专业为2014年度预警的本科黄牌专业,属于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月收人较低且就业满意度较低的专业。通过对就业市场进一步分析,出现供需矛盾的本质原因是社会对工商118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从以往对量的需求巳经转变为质的需求,对学生就业行业与职业岗位提出双重适应性要求。而高校却没有适应这种需求的变化,仍按传统“大一统”培养人才模式进行,学生就业适应性没有跟上时展变化。因此,高校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更新培养模式是当务之急。

(一)从社会需求分析

1.对行业适应性人才的需求。行业是指从事国民经济中同性质的生产或其他经济社会的经营单位或者个体的组织结构体系的进一步划分,如房地产行业、汽车制造行业、石油化工行业等。行业的着眼点是企业或组织生产产品的微观领域,体现的是以行业为单位的产品生产上的社会分工,由企业或组织组成。

我国经济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从经济新常态发展变化与企业自身发展,决定了社会各行业企业对工 商管理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同行业对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需求不同,用人单位的需求方向有工商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会计与财务管理专业等。二是不同行业对同一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需求存在多样性,如石油化工行业、房地产行业、农副产品加工行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内涵不同。三是同一行业不同类型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也不同,如外资企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他们均有各自的用人标准。

社会要求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是懂行的。但这种需求一直没有得到满足,高校几乎没有行业理论与实践知识的教育意识。以往这种行业的适应性,是在学生毕业就业后在工作中学习得到的,需要一到两年时间。现在社会希望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应具备这方面行业知识,以增加行业适应性。这无疑对高校提出更高的要求。

2.对职业岗位适应性人才的需求。职业是人们由于社会劳动分工而长期从事的具有专门业务、特定职责和相对稳定并以此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活动。在分工体系的每一个环节上,劳动对象、劳动工具以及劳动的支出形式都各有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各种职业之间的区别。职业的着眼点是组织内工作人员的具体工种,体现的是以人为单位的劳动技能上的社会分工。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能够进人企业部门为战略规划中心和生产管理中心。其中’战略规划中心负责对各部门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协调,属于综合能力的应用,一般可作为学生就业后一定时期的职业发展目标。生产管理中心设生产管理、计划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采购管理等岗位,侧重于操作层面的技能要求,是学生毕业就业时的主要职业岗位。

根据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职业岗位定位,应用型管理人才职业岗位能力体系为:一是专业技能,是指从事具体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即学生就业后从事具体工作所具备的实际操作能力。根据岗位职能模块,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生产组织与管理、经营计划与管理、物资采购与管理等业务能力。企业更愿意招聘那些有一定工作经验和相应专业技能的人才,对于应届毕业生也更倾向于聘用有实习经历者。二是发展潜能,是从所有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的能力,是一种从事该专业相关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和技术飞速发展的综合能力。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经过一定时期积累,可以培养自己的战略规划与管理能力、质量控制与管理能力,以及价值链管理能力。三是职业素养,影响员工个人发展的因素除了专业技能外,是否具备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是否具备抗压、抗打击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一定是某一行业的某一职业岗位,两者是统一的。因此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需要以就业为导向,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增加就业的适应性。

(二)从高校供给分析

1.缺乏行业的适应性。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化,专业细分日益强化,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进一步细化为工商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会计财务专业等,一定程度上在满足社会对工商管理类专业不同细化专业需求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行业不适应问题。在满足不同行业对工商管理专业的需求方面、同一行业不同类型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的需求方面明显不足,即使一些行业性高校在这一方面也做的相当不够。高校注重培养通用性人才,没有根据行业企业的需求层次、需求方向有针对性的进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共同趋性,人才培养的个体差异不明显。

2.缺乏职业的适应性。一是忽视专业技能培养,在本科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内容的安排上也关注全面,而忽视了对专业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产生“什么都知道,但什么又不会”的感觉。二是对发展潜能挖掘不够。注重单科学习,忽视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实践环节与就业关联较少,学生参与见习、实习的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与职业岗位结合度较低,没有起到明显的实践效果,职业适用能力较差。三是职业素养仍需要加强。特别是事业心、责任心不够,抗压、抗打击能力较弱。

二、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新模式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从行业与职业岗位双重视角研究本科工商管理专业(非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就业适应性问题,从而全面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满意度。其应用价值对不同类型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及其他专业具有可借鉴性。

(一)新模式培养目标

新模式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为: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以人为本,突出学生个体就业差异,围绕行业与职业岗位定位’培养具备人文精神、诚信品质和科学素养,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创业意识,具有良好专业技能、发展潜能,能够在特定行业企业中从事生产组织与管理、经营计划与管理、采购与供应管理、质量控制与管理、项目管理等业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新模式打破传统“大一统”人才培养模式,以行业与职业岗位双重适应性为导向,突显特定行业与职业定向与能力要求。

(二)新模式培养过程

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行业适应性与职业岗位适应性在四年培养期间同步进行。行业适应性过程可分为对行业再认识、行业分析选择与确定、行业实践适应三个阶段。职业岗位适应性过程可分为职业岗位基础能力培养、专业技能与发展潜能培养、职业岗位实践适应三个阶段。培养过程中重点是做好基于行业与职业岗位双重适应性的就业规划和课程方案设计两个方面。

1.就业规划。就业规划是指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承担工作的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这个计划包括一个人的学习与成长目标,及对一项职业和组织的贡献和成就期望。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进入大学时应已完成就业认知及就业导向、就业试探任务。大学期间应进行就业规划制定,完成就业准备,迎接就业安置与未来职业发展。分年度规划如下:

在一年级,指导学生熟练掌握就业规划方法及技巧,学生结合自己兴趣专长,设计撰写本人的就业规划。通过一年时间完成行业再认识与职业岗位基础能力初步培养。在二年级,组织开展学生就业规划评比,聘请相关专业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指导、点评,确定方案可行性,递交完整详实的就业规划书。完成行业分析选择与确定,完成职业岗位基础能力培养工作。在三年级,完成行业知识的理论储备与职业岗位专业技能与发展潜能理论知识学习。在四年级,利用实践教学完成行业与职业岗位双重就业适应,为毕业就业做好全部心理与能力准备。毕业前期统计学生就业协议签署情况,进行总结。毕业就业后分阶段进行信息反馈。

2.课程方案设计。本科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要与行业企业共同研究课程设计,根据行业企业人才的需求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将行业与职业岗位特色上重视基础能力的培养,以及工具技能课程。

在一二年级接受通识教育与专业基础课学习。可分为三类:一是通识教育课,含政治思想、外语、计算机基础、应用文写作等;二是专业基础平台课,含管理学、经济学、数学、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学、管理信息系统、经济法、战略管理等;三是行业与职业岗位教育,含就业规划、产业与行业分析、职业与岗位认知等课程。

三年级进行工商管理专业深度培养。在实行工商管理类专业大类招生下,在此阶段明确分流专业为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计可分为三层次:一是专业技能岗位能力课,含生产运营管理、计划管理、质量管理、项目评估与管理、物流管理、采购与库存管理、设备管理、安全管理、管理方法等;二是发展潜能课,含企业文化建设、组织行为学、商务策划、产品研究与开发、管理沟通、企业管理专题、企业资源计划(ERP)、国际企业管理、计算机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等。三是行业与职业岗位适应课,拟开设行业与职业岗位专题课,对特定行业与职业岗位为进行研究,并撰写市场调研与分析报告。这一时期课程设计上重视专业技能与发展潜能的培养。

四年级原则上不安排理论课程,以安排生产实践、毕业论文和实践性课程为主。学生应以顶岗实习为主要方式,在企业实习老师的指导下从事具体岗位工作。实习报告与实习岗位相结合,分析岗位特征,研究岗位工作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毕业论文选题主张与学生就业所规划的行业企业与职业岗位相结合。这一时期突出应用能力培养,通过实践提升职业素养,增强就业适应性。

(三)新模式培养方式

行业适应性培养主要方式:一是通过产业与行业分析课程学习来了解行业。二是利用家庭成员、公众、社区等相关群体帮助进行行业分析与选择。三是与行业协会取得联系,或通过多种方式收集行业信息,做行业动态研究。四是组建行业兴趣学习小组,对行业市场深入分析研究。五是进行行业企业见习、实习,增强行业适应性。

职业岗位适应性培养主要方式:一是采用工商管理专业适宜的现代教学方式方法,主要有案例教学、商务报告、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商务谈判、经营实战等。根据课程性质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育理念,注重引导与启发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独立性和自主性,促使学生主动地、富于个性的学习。二是实验教学实训,利用单科目与综合性教学软件,提高职业素质适应性。三是利用见习与实习从事专门职业工作,切身职业锻炼,体验岗位,弥补不足,以良好状态就业。四是校企合作,协同发展,通过课程实践、企业导师、讲学等方式提高业务能力。五是建立导师制、本科生业务指导委员会等形式的行业与职业岗位指导制度,为学生提供学术、课业、发展等各方面咨询和指导。

行业适应性与职业岗位适应性两者互不可分。因此,综合使用各种方式,对学生增强就业适应性效果更好。

三、新模式运行的对策建议

(一)社会与企业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提供实践信息与机会

用人单位更倾向选择有实践经历的毕业生,新模式正是基于在这种社会需求建立的,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就有良好的实践锻炼学习。这对社会与企业提出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的新要求。因此,社会与企业应增加一项工作,按照行业与职业岗位类别通过网络平台提供实习与就业信息。用人单位需要肩负一定的社会责任,拓宽用人理念,为工商管理专业在校生提供积累社会实践的实习机会,使之尽快适应社会需要,达到人职匹配。

(二)充分发挥高校在行业企业方面的办学特色优势

高校办学特色是学校经过长期办学实践逐步形成的某一方面或整体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是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办学优势特征。石油类、建筑类、医药类等各行业高校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应充分考虑行业的需求差异,培养特色化明显和适应性强的人才,发挥竞争优势。行业高校应对学校本身进行准确定位,将行业高校的办学特色融人到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使行业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从主干专业渗透到工商管理等非主干类专业,实现学校内外资源的最合理配置,充分发挥学校办学特色的优势。非行业高校也需要依据开设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区域行业企业的依托与优势,加强人才培养中行业与职业岗位双重适应性。如陕北成为我国重要都无利益的苦痛罢了。”其实除了中国以外,西方的旧学说旧手段何尝不是如此。

(三)进一步加强教学计划、组织与控制管理基于行业与职业岗位双重适应性的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能否实现既定目标关键要有教学管理制度的保证。为此,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管理:一是整合学校教学资源,在师资队伍组建、课程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加强各院系之间合作,建立跨院系、跨专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教学管理机制。二是加强教学规划管理,做好学生行业与职业岗位个性规划、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规划、校企合作规划等管理工作。三是加强教学组织管理,探索建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行业与职业岗位双重适应性教学组织管理模式,广范开展以行业与职业岗位划分的学习小组活动,有针对性培养人才。四是加强控制与评价管理工作,使行业与职业岗位双重适应性人才培养模式可按既定目标运行。

新工作岗位工作计划篇9

3月13日,教育部召开“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工作会议。教育部部长周济强调,扩大实施“特岗计划”,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议的重要机遇。要周密部署,精心实施,全面推进,创新教师队伍补充机制。

“特岗计划”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的一项战略举措,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和成功实践,也是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重要措施,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青年人才健康成长。20__年启动此事的实践证明,“特岗计划”对于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缓解农村地区教师紧缺和结构性矛盾、促进教师用人机制的改革发挥了积极作用。

要抓住实施“特岗计划”和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制度的有利时机,加大教师用人制度改革力度,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教师管理的新模式和新机制。要根据国家“特岗计划”的总体原则精神,积极实施地方“特岗计划”。要加强统筹,制定逐年的教师补充计划,把“特岗计划”作为教师补充的重要渠道,要严格教师管理制度,按照总量调控、城乡统筹、结构调整、有增有减的原则,完善编制管理,及时满足教师补充需求。要服务大局,重点保证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数量的基本需求,逐步缓解并最终解决中小学教师在学历层次、城乡分布、学科和年龄结构等方面存在的突出矛盾。

要采取有效政策措施,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当前要着力抓好四件事:一是抓教师补充。要采取省级支持、统筹管理、公开招聘的方式,大力推进实施“特岗计划”。二是抓教师培养。启动实施“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平台建设计划”,落实好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的示范性举措,支持地方试行师范生免费教育。三是抓教师培训。启动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培训规划,巩固和发展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大规模地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四是抓师德建设。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把师德作为教师资格认定和新教师聘用的重要依据,引导广大教师努力成为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就做好“特岗计划”工作,周济要求,一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抓紧研究制订具体方案,尽快启动实施工作。二要严把政策,规范程序,认真做好特岗教师招聘工作。三要做好20__年第一批招聘的特岗教师服务期满后的工作安排,确保服务期满考核合格且愿意留任的特岗教师全部落实编制和工作岗位。四要认真做好特岗教师跟踪管理和服务工作,加强对实施县工作的指导和检查。五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环境氛围。他要求各地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抓好实施工作,把实事做实、好事做好。

新工作岗位工作计划篇10

关键词:农村;特岗计划;特岗教师

2006 年,教育部、财政部等联合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以下简称“ 特岗计划” ),由中央财政支持,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这项计划旨在探索、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加强农村教师补充,提升农村学校师资水平。通过几年的试点,计划实施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 、“特岗计划”政策出台背景:破解农村师资难题,是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

(一)教育发展到提高质量的新阶段,有必要更加关注师资队伍水平

通过多年的努力,尤其是先后实施的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以及“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等重大工程项目,极大地改善了农村教育办学条件,教学设施等硬件逐步得到了有效改善,义务教育适龄儿童“有学上”的问题也就基本解决,但在这些办学“硬件”条件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师资队伍“软件”建设并没有齐头并进,相对滞后。从而,“有学上”的问题逐渐被“上好学”的问题替代,并日益成为突出矛盾,尤其是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日益迫切。何为优质教育,在办学“硬件”条件基本达标的情况下,师资质量就成了决定因素。某种程度上说,优质师资就等同于优质教育。当前备受社会关注的中小学“择校热”等问题,归根结底是择好教师的问题。在教育发展到追求高质量的新阶段,要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教育工作的重心必然从关注办学“硬件”转向更加关注师资质量,只有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才能为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瓶颈问题提供切实保障,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望。

(二)农村师资质量偏低、结构不均衡等问题仍然突出,难以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

目前,作为中小学教师主体的农村教师队伍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整体素质偏低、骨干教师流失严重、新教师补充困难等突出问题。第一,城乡师资分布失衡,边远贫困地区农村学校教师紧缺。虽然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数量从整体上看并不短缺,但城乡师资分布失衡,存在结构性超员、缺员的问题。城镇教师超编与农村教师缺编并存,尤其是条件更为艰苦的边远 贫困地区学校教师普遍短缺,教师严重不足。第二,部分农村教师素质偏低,难以适应新的教育教学需要。截至目前,农村教师中仍有 16.7万多人未达到国家规定的合格学历。有些教师虽然学历达标了,但实际水平不够,存在“有学历无水平”的情况。相当一部分在岗的农村教师是“民转公”和“顶班”教师,这些教师多数职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普遍存在观念陈旧、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难以适应教育发展的状况。而在教师进修提高中又普遍存在教非所学、学非所用的现象,达不到进修提高的目的。第三,农村学校合格新教师补充困难,现有骨干教师流失严重,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农村学校留不住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大量向城市、县镇和经济发达地区流动,还有部分教师通过考研、转行等方式离开农村学校。另外,因受财政编制等因素影响,部分地方存在比较严重的“有编不补”、“有编难补”或“无编可补”的情况,毕业生下不去,合格教师进不来,连续多年不补充或者不按照正常渠道补充新教师,农村教师队伍存在两难困境问题,在岗不合格的人员流不出,新教师又补充不进来。农村学校师资现状难以满足新阶段对高质量师资的需求。

(三)从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实力来看,加强农村师资具备现实可行性

首先,随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推进实施,教育优先发展的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办好教育,最根本的是要依靠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思想越来越成为更多人的共识,基本形成了关注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其次,具备了相应的经济实力。基础教育为民众提供公共服务和公众产品,是国家的事业。国家经济实力决定了提供公共服务和公众产品的质量和水平。当前,我国经济整体实力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2006 年,GDP 达209407亿元,财政收入达到39373万亿元;2008年,GDP达30067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61330万亿元,国家基本具备了解决农村教师问题的财力基础。① 应该说,经济社会的发展到了有能力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阶段,加强农村师资具有很强的现实可行性。

二、“特岗计划”实施的成效

“特岗计划”自从实施以来对农村的教育事业和大学生的就业产生的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特岗计划”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破解了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的困局。

我国中小学实行编制管理,而编制紧张是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补充工作的最大障碍。据不完全统计,2004—2006年间,全国约有10%的县连续3年未补充正式公办教师,有的学校甚至十多年未补进新教师,不少农村学校教师长期超负荷工作,仍然无法开齐、开足全部课程。尤其在税制改革后,许多中西部地区农业县的财政收入还不足以支付全县教师的工资。对此,一方面,多数地方为了减轻县级财政负担,尽量不补充或极少补充教师编制;另一方面,为了避免中小学因缺乏教师而停课或出现超大班现象,转而聘请大量廉价的代课教师。而“特岗计划”中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特设岗位教师的工资性支出,执行国家统一的工资制度和标准。从而减轻了地方的财政压力,能够按所需教师进行编制。

(二)“特岗计划”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村教育质量。

“特岗计划”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为农村学校补充大批合格师资,增强了农村学校的生机和活力。连续4年时间,“特岗计划”共招聘了12万名大学生到师资紧缺的农村学校任教,招聘的大学生数量逐年递增,从2006年的1.6万余人到2009年的6.5万多。特岗教师大多年轻活泼、思想新颖、富有朝气,他们的到来增强了农村学校的生机和活力。在学科结构上,农村中小学缺少大量英语、计算机、科学等课程的教师。而农村中小学的教师大多是中师毕业,虽然很多人通过各种渠道也获得了大专或本科学历,但事实上并没有接受大专或本科的教育,有其名而无其实,所以说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真正学历结构还是偏低,正规院校毕业的大中专生只占少部分。②特岗教师的加入,使得许多农村学校第一次来了正式的大学生,特岗教师成为所到学校有史以来具有最高学历的教师。在年龄结构上,很多学校多年没有补充新教师,在校的老师大多是中老年教师,通过公平竞争选拔出的优秀大学生给农村学校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有利于改变农村“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的现状,对提升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更新教育理念、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和促进教育公平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特岗计划”为高校学生就业找到了新的渠道。

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生就业难越来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特岗计划”无疑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开辟了一条新渠道。由于地理环境偏僻,环境条件差,过去高校毕业生不愿意到边远贫困的西部农村地区工作,同时,受编制等因素的限制,毕业生们想去也去不了,或是去了也呆不长久。“特岗计划”的出台使得这些地方的学校有了空缺的岗位,解决了没有岗位去不了的问题。另外有了中央财政的支持,“特岗教师”的工资有了保障,并且可以享受一些优惠政策,吸引了一大批优秀高校毕业生参加应聘。③

三、“特岗计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第一、“特岗教师”对环境不适,心理问题无人关注。

“特岗计划”招聘的条件是:高等师范院校和其他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可招少量应届专科毕生业;取得教师资格,具有一定教育实践经验,年龄在30岁以下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往届本科毕业生;参加过“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有从教经历的志愿者和参加过半年以上实习支教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由此可见,招聘对象都是年纪偏小的群体,他们都是充满激情与梦想的年轻人。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缺少在农村生活的经历,而农村在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匮乏使得年轻的“特岗教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而这些问题却很少得到解决与关注。年轻教师的心理问题若长期得不到疏导与解决,将会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从而也使得他们无法专心于工作,渐渐失去对工作、生活的热情与兴趣,他们甚至会怀疑自己到农村的选择是否正确,扎根服务于农村的决心将会动摇。如果这样下去的话,农村的教育事业将不会有大量扎根于农村的优秀教师。

第二、“特岗教师”的工资不能及时发放,而且工资待遇比较低。

政策规定“特岗教师”的工资性收入由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付,其程序是由下到上层层申报,即由县教育局上报到市教育局,再上报到省教育厅,最后上报给中央,这一过程往往需要历经半年。如此兑现“特岗教师”的工资,使得部分“特岗教师”生活面临困境,影响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在工资待遇方面,2006年,特岗教师中央补助的工资标准是15000元,后来随着教师待遇的提高,2007年及时进行了调整,补助标准为18960元,2009年底再次决定将工资补贴标准提高至 20540元。 但是,不少地方特岗教师的工资拖欠现象严重。并且他们工资水平没有在编教师的高,这些都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第三、“特岗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

西部农村教师资源匮乏是一个长久以来累积的问题,特岗计划实施这几年来所招聘的教师远远不能满足农村教育的需要。因师资匮乏,在农村学校教师都承担着较重的教学任务,而年轻特岗教师的到来,往往要承担更多的教学任务。加上由于特岗教师都是本专业毕业,其专业性特点使得许多原本不是本专业的教师也把教学任务交给了新老师,于是就出现了一个特岗教师上多个班级甚至多个年级课的现象,除此之外,他们还有可能要兼任其他非本专业课教师。紧张的教师资源及专业性特点使得年轻的特岗教师肩负着繁重的教学任务,这使他们不能专心于自己专业学科的教学及研究。另外,超负荷的工作状况也使其面临着巨大的精神与体力压力。

第四、“特岗计划”的服务年限偏短。

“特岗计划”的服务年限偏短。这决定了特岗教师难以迅速改善农村教师队伍中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和教学质量低的问题。根据国内外大量的跟踪调查研究结果,新手教师成长的第一阶段为职后1-3年,其特点是适应新的环境和教师工作,形成教育教学的最基本的能力和技能。职后五年以后才能进入成熟期。虽然在“特岗计划”实施的五年内,每年都会有新教师补充到农村学校,但优秀教师的成长需要一定的时间,是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发展起来的,随着“特岗计划”的结束,将有一大批“特岗教师”陆续离开农村中小学,这样农村师资短缺的问题依然都不到解决。

第五、“特岗教师”期满留任,地方的安置能力面临重大的考验

设“特岗教师”的县(市)都是比较贫困的地区,因地方财政困难而难以补充教师的县(市),在“特岗教师”服务的三年内,由中央财政支付他们的工资性收入。但是三年后留任教师的工资发放将纳入地方财政统发,不少县(市)财政原本就十分薄弱,“特岗教师”有关支出结转以后将形成巨大的压力。

四、发挥“特岗计划”长久效力的措施

(一)创造良好氛围,加强人关怀。

针对“特岗教师”对环境不适应及心理问题,学校方面首先应该是努力改善校舍,饮食及各方面硬件条件,争取给“特岗教师”白日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其次,通过各种活动丰富“特岗教师”业余生活,并且为他们的创新活动给予各种支持,帮助“特岗教师”解决生活和工作上遭到的问题,尽可能地为其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在工作上给予积极配合,做到人尽其才,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使其在三年聘期满后尽量留下来继续从教,保证在农村最需要的教学岗位上有高素质的教师坚守④。

(二)合理安排教学任务,提高工资待遇。

对于特岗教师的工资,各政府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特岗教师”工资能按时发放。如中央要预先将“特岗教师”的工资按所报名额拨付给各省、各省在“特岗教师”到岗之后,根据各个县(市、区)的实际“特岗教师”人数发放工资,之后再由各个省将“特岗教师”人数上报中央,对于特岗教师工资收入比在编教师低的情况,学校可以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按照规定的编制标准和工资标准,将教师工资全额纳入财政预算,按时足额发放。对于特岗教师教学任务繁重、超负荷工作的情况,学校首先应该根据这些教师在大学的所学专业,安排其讲授与其专业相一致的课程,减少其他副科的教学,使年轻的教师们有时间与精力去研究其专业学科,在注重量的过程中,更加注重质的提高,让这些特岗教师的专业知识得到最大发挥,争取创造出精品课,使学生和教师都从中受益。

(三) 延长“特岗计划”实施期限,分担因“特岗计划”所形成的地方财政压力

一是将中央“特岗计划”的实施期限延长,“特岗计划”只有多坚持几年,才能形成一定的思维和操作惯性,只有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和操作惯性,才能形成一套新的教师补充管理和运行机制。⑤二是制定相关的中央和省级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弥补县级财政因期满留任教师工资结转后刚性支出迅速增加所造成的资金缺口,特别是加大对边远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

“特岗计划”实施主要目的是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缩小城乡差别,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它的实施成效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使农村教育的面貌焕然一新,同时也为部分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一个平台。虽然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诸多的问题,但是,只要我们为“特岗计划”这项政策的实施不继创造一个亲和的人文环境和制度环境,它的长久效力便能更好的发挥出来,使更多的大学毕业生愿意服务于这项事业,使更多农村和农村孩子受益。

[注释]

① 邬 跃:《教育政策分析—以农村学校教师“特岗计划“为例》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1期。

② 廖其发;《打造西部基础教育新高地》[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2期。

③ 魏建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特岗计划的回顾与展望》现代教育论丛,2010年第9期

④ 邬跃 赵建军: 《对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的几点认识》,《中国民族教育》(教师教育版),2009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