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英语的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9-13 17:19: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英语的学习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In recent years, studying abroad has been popular in our country. More and mor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ould like to go abroad through mediators. Is it good or bad to study abroad? In my opinion, on one hand, it has some advantages. Studying abroad can provide better studying conditions. People can make rapid progress in their foreign language study and it can also help widen their field of vision. Meanwhile, young students can learn advanc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rom foreign countries and spread cultures of different nations.
On the other hand, it has disadvantages. For example, because of the lack of living experience and poor capability to take care of themselves, they may feel lonely and homesick. In addition, high living expenses and tuition fees will become a heavy burden upon their parents.
So I think whether studying abroad or not should be decided according to oneself and one’s family. It is not right to follow others.
篇2
关键词:学校体育 信息化 影响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184-01
北京奥运会采用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来强化奥运会的各项设施,它的成功举办意味着我国体育信息化的科学技术已达到了世界的前列。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了我们身边的生活,而且也给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同时,信息化是体育教育发展的需要,随着体育知识丰富化,多样化,先进化,学生所接受的体育教育也应跟上步伐。信息化改革将改变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让体育教育理念更新,内容更丰富,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更高涨[1]。
1 信息化教学的特点
1.1 自主性
在信息化教育情况下,信息资源越来越多。学生不再只能从教师和书本上获取知识,还可以去广泛的网络资源中寻找自己喜欢的资料。如果教师进行多媒体教学,那么学生可以将教师的课件拷贝走,方便在课后进行复习。这样学生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好学习计划,成为学习中的主体。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多从网上看视频,学习更多运动技巧,更好的锻炼身体,把学习当成生活的乐趣。
1.2 互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去利用网络的作用,教师可以在网上和学生们进行交流、讨论。这样教师会及时得到学生对教师的意见反馈,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环境中学生们更能畅所欲言,给教师们更多的反馈信息。
除了学生和教师的交流更方便外,学生和学生的交流也会更方便。学生可以在网上互传资料,加大信息来源,还能互相交换观点、互相学习。
1.3 实时性
信息化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信息化建设已经全面渗透到了体育领域。国际奥委会将会通过自己的门户网站最新的体育消息,国家体育局也建立了“体育总局电子政务系统”进行信息,使各个方面能够及时的了解最新体育情况[2]。
2 信息化与体育教学的关系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信息化的速度瞬息万变,推动着世界稳步向前发展。信息化在各个领域都充分发挥着它令人难以想象的作用。信息化和体育教育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教师和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络来获取最新的体育信息,了解体育世界的最近动态,使体育教学与实时体育信息紧密联合在一起,使体育教学不在滞后于实际;其次,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体育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们的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使上课效率更高;最后,为使信息化改革在体育中稳定快速的发展,首要问题是要建立好体育信息数据库。信息化在推动着体育教育事业快速的向前发展。
3 信息化体育教育的必要性
体育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它需要借助先进的手段来完善其教学过程。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做大量的动作由学生们来模仿,教师要做到规范和形象,而且还要让学生们观察到各个方向的姿势。单单通过教师的口令和对学生动作的纠正很难达到所要的效果,这种单调、老套的教学方法使同学们力不从心,学习难度很大。
例如:在乒乓球扣杀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进行慢动作的教学,只能将讲解与示范分离开进行,学生在进行模仿学习时往往很难掌握到动作的精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从何处学起,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如果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运用多媒体技术,在上课过程中先让学生们观看要学习动作的视频,调动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然后再进行慢放,让学生们看清动作的细节,接下来教师在进行讲解的同时,学生们边做动作。这样将能克服很多困难。
此外,对同一个动作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体会,所以对每一个技术动作教师们不能做到准确无误的传授给学生,每个教师之间都会有差异,那么到每一个学生差异就会更大,因此,结合多媒体技术教学就能保证演示动作的标准性、规范性。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技术、体育战术和体育思想都在迅速发展,教师如果再仅仅依靠教科书上的知识,那么会使教育事业滞后,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缺乏创新性。
4 信息化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4.1 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在接受知识方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体育是一门以运动为主的学科,学生们喜欢体育但往往又不喜欢去上体育课,往往会找理由逃课。这是因为传统的体育教学令人感到枯燥、乏味,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没有自主性。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来激发学生。例如:在上游泳课时,放一段孙杨夺取奥运会冠军的视频,或者播放国家游泳队平时刻苦训练的视频,让学生们了解辉煌的背后需要付出艰辛与汗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4.2 创新教学管理制度,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在之前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大部分的工作都会由教师手工完成。教学课程的安排、数据的统计和对学生的期末成绩评价等等内容都会浪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在这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解决这些问题将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运用信息技术大大提高了学校体育教学管理的效率,而且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及时的调整教学管理策略,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3~4]。
5 结语
信息化体育教育的根本在于树立现代的教育观念、采用新式的教育形式、运用新的科技成果,通过信息化改革来指导学校体育教育的提高。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相结合的教育手段对传统的教育模式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因此,教师们必须要把握好多媒体教学的特点,认识到信息化教育的优越性,充分利用好网络的资源来进行教学,将信息化引入体育教育,以切实促进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李久林,张建平,马智亮,等.国家体育场(鸟巢)总承包施工信息化管理[J].建筑技术,2013,44(10):874-876.
[2] 王森.信息化改革对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影响[J].考试周刊,2012(56):104-104.
篇3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05―0204―03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内涵是教育计算机化、网络化、智能化,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现代信息技术的渗入更新了传统的以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要素为教学系统的教学结构,形成了教师、教学媒体、学生和教材四个要素为教学系统的新的教学结构。由于这一要素的渗入,给高校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革命,也给传统高校教学模式和师生关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研究这些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将有助于高校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构建师生关系,以期达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一、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
信息化是源于科学技术范畴的概念,由于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和通信科学技术的发展,其技术内容迅速对高等教育的各个领域进行渗透,显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1.多媒体化。多媒体技术是影响高等教育多媒体化的技术基础。它是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声像技术为一体的信息集成技术,它能对声音、文字、图形、图像等进行输入、识别、存贮、处理、管理和输出等。运用多媒体技术制成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内容,如多媒体软件、教材及电子图书馆等,能形成生动活泼的教育影响。 2.迅捷性。宽带化信息网络传输平台为迅速传递各类数字化高等教育内容提供了迅捷传递通道。这样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利用网络,就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无须中间媒介把全人类最新的各种教育资源调到自己的网点上,从中及时吸收世界各地的最新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交互性。交互性的高等教育环境集各项最先进的信息技术于一体,力图形成各种良好界面,实现各类系统间的协同工作。它利用了现代计算技术,用数据库、超文本或超媒体的形式存储和传输信息,可提供方便灵活的信息检索,并能及时接受教育者的质疑、问答等信息反馈,形成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
4.全球化。数字化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化的通信技术是高等教育体系全球化的技术基础。具有高等教育功能(包括培训功能)的机构,显然是网上各自独立的“信息点”,其教育的性质、任务和方法不同,甚至分属不同国家或地区。
5.集约化。以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构建的网络是一个自由发展的网络世界,更是一个自组织的实体。高等教育的组织管理不仅可以依托网络进行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还可以依托网络进行高等教育的行政管理,展开对教育的科学评估等,从而减少中间环节,节约人力,最大限度地提高高等教育办学效益。
二、教育信息化给高校教学模式带来的变化
自古以来,教师就被看作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根据指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制定各自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通过课堂教学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这种几乎是零自由度的教与学模式的缺点是不言而喻的。计算机及通信网络技术支持下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以其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虚拟化的特点,革命性地改造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该建构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平台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资源的共享,高等教育呈全球化趋势。教育信息化将打破传统教学的空间局限性,通过在校教育的领域已经扩展到校园之外,越来越多的学生已经习惯通过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获得信息和知识,共享世界各国的知识资源,学校没有了知识的围墙,没有了天涯海角的距离感。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知识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这就对教师获取新知识的手段和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有效地指导学生充分地利用网络技术突破教师和教材,使学生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打破地域的界限,用各区域、各领域的相关资源来丰富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扩充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由于知识来源的多渠道化、全球化和多样化,学生将构建更富有个性的知识框架。
2.教与学主客体的变化。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集教学内容的传播者、教学策略的设计者、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者等多种角色为一体,而学生只能单向被动地接受,教师往往无视学生掌握知识能力的强弱差别,进度一致地进行教学。可以说,一个教师就完全决定了某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如学生获取知识的信息量、范围、程度和可靠性等。教育信息化把计算机作为一种辅助教育的手段和工具引入教学过程中.教学将由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变为以教师为辅,学生运用各种手段获取各种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师成为了指导者和辅助者,教师的中心任务不再是让学生“学会”,而是让学生“会学”,教会学生从种种信息资源中获取、加工、分析和处理信息、解决问题并转化为知识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
3.教学形式和手段的多样化。传统的教学形式中,教师利用黑板、粉笔按教科书内容进行单向灌输式课堂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现代教学技术向着网络化、多媒体化教学转变,传授知识的形式正在发生根本变化。取代单一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是课堂学习、小组讨论、协作学习等多种开放性教与学模式并存,教学手段也从投影仪、幻灯机走进课堂,到录音机、语音实验室在语言教学中应用,再到电影、录像机和广播电视教育,发展到网络化的多媒体教学。采用多媒体技术,讲授形象生动直观,既能见到原子、分子结构、生物细胞、基因等微观结构,也能见到宇宙、海洋、高山等宏观场面。动态的、静态的、已经发生的、可能发生的、历史的变迁、自然的进化、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等都可以一一展现。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学习的兴趣也由此提高。
4.教与学的个性化。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的数字化、智能化、虚拟化的特点更加突出。一方面计算机软件部分代替了教师职能,如教学辅导、出试卷、评分等。实现了教学的非群体化即个别式辅导教学,同时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目的,软件提供的交互方式也有所不同。如包括以对话、游戏、模拟、测试、答题等多种方式进行新内容的学习、练习、巩固、复习等。学生可以自主掌握学习的进度、深度和难度。另一方面计算机网络强化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可以在学校、家中、电子图书馆等任何地方,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如教材、视听媒体、电子阅览室、互联网络等近程或远程全方位地学习新知识。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可以
利用计算机网络寻求帮助和解决方法。教师不直接向学生传递教学内容,只是通过编制各种教材、个别给学生批改作业、解答疑问、评价学生情况等,间接地指导学生。实施网上教学,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这种教学的个性化,使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安排学习时间、地点、内容和步骤,营造了一个自由发展的创新空间,挖掘了创新潜能,符合当代教育思想。因此,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素质,满足这种个性化教学方式。
三、教育信息化对高校师生关系的影响
教育信息化的介入,使传统的师生关系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对教师而言,教育信息化使教师的地位发生了动摇,“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传统已荡然无存,教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转变观念,适应这种变化。对学生而言,教育信息化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不再局限于教师,他们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但他们面对的计算机网络是没有人性化的,是不能给他道德上的教诲的。因此,学生仍然离不开教师的全方位的教育。教育信息化对高校师生关系的影响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从权威型到民主型,教师的权威被削弱。在传统教育中,作为高校教师,从年龄、学识、经验等方面综合起来成为知识的垄断者。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圣贤和权威,学生只能“洗耳恭听”。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和价值观,由教师来塑造学生,历来是天经地义的事。师道尊严不能动摇,师生界限不可逾越。教育信息化给传统教育带来了从未有过的冲击,造成了原有体系的失衡,教师的权威受到了空前的挑战。教育信息化后,知识的学习不分彼此先后,对知识的获取既可能是教师在先、学生在后;也可能是学生在先、教师在后;或者是师生在同一起跑线上同时学习。学生可以不再迷信所在地周围教师的专业权威,他们可以跨越学校、城市、国度,可以在世界范围任意一个数字图书馆检索资源,和任何一个专业权威对话。因此,教师这一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的地位在逐渐丧失,拥有知识所赋有的权力也在不断弱化。教师的权威不只是教师的“专利”,教育信息化将对教育的权威资源进行重新配置。
2.从分立走向合作,教学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传统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用记忆的方式传承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教学内容以书本为主要载体、以教室为主要场所,按照教师选定的教材和设计的进程,由教师口授填鸭式地进行教学。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教育信息化后,学习的目的不只是记住多少知识,而是学会如何在信息的海洋里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有用信息的能力。师生双方不受书本的局限,拓展了教学活动的物理时空。目前,许多大学在教学中充分地利用网络功能,在多媒体教室和多媒体阅览室中利用电子教案、多媒体教学演示、电子邮件、建立各种专业特色数据库等,为学生提供了广泛获取知识的条件,把传统教学中的以“教”为主改变为以“学”为主。由于网络等的出现,师生之间在知识占有量、前瞻性上的差距正在缩小,对于一些新知识的掌握上,有的教师还不如学生。网络的无限性使师生都可以最广泛地参与到教学中去,师生之间的交往日趋平等和开放。师生之间可以平等地讨论,双向地学习;既是学习上的朋友,也是科研课题的合作伙伴。
3.从依赖走向平等,角色定位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师的角色定位发生变化。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是指导和组织;其次是和学生共同研究和学习。指导就是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等方面做好前期准备和对学生的引导。组织就是在教学进行的过程中,组织学生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利用网络教育资源,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参与学习,讨论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在网络教育中,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学习的范围、项目的确定、学习的步骤将由学生根据个人的情况自行掌握。教师的重点将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调动创新学习的积极性上。教师在整个教学的组织过程中,由于和学生处在一种互相交往、互相学习的状态,各种发散思维不断碰撞,师生融汇在一个集体学习的环境当中,因此,在对前沿科技动态的掌握上、对新知识新技术的认知上等都比教师自己学习要快得多。高校的网络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师生共同提高的过程。
在教育信息化时代,高校的教学模式及师生关系受到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高校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所面临的压力,并将这些压力变为动力。只有这样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才能适应新形势,构建和谐、平等、民主的良好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篇4
(一)教师方面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英语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法上要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还是“穿新鞋走老路”,仍用“填鸭式”、“家长式”等旧方法、老经验进行教学,这种新教材、新观念和旧教法之间的矛盾必然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新的误区、新的困难。
(二)学生方面
1. 缺乏良好的学习英语的心理素质。
(1)目的不明确,盲目好奇。农村学生由于地域和环境等因素限制,知识面相对较窄,刚开始对学英语感到新鲜,但学习目的不明确,进而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感兴趣——兴趣减退——失去兴趣——厌倦和反感。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兴趣慢慢减退,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2)缺乏动机,学习时热时冷。初中生正处于少年向青年的转变时期,他们情绪很不稳定,学习态度很大程度上受情绪支配,学习热情忽高忽低,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稳步提高。
2. 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1)单词、词组死记硬背。由于没有过好语音关,所以普遍存在着发音不准、句子不会读的现象。记单词时都是用逐个读字母的方法,根本不考虑音、形、义的结合。有的学生为了防止读音遗忘,常在单词上标注汉字读音。
(2)上课注意力难以集中。由于缺乏上好英语课的基本词汇,没有具备语言学习听说的基本技能和能力,上课听不懂,无法理解教师对句子或课文的陈述和讲解。长此下去,学生就一无所获。
(3)不善于归纳和总结。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长期采用陈旧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不主动,思维不积极,更没有把新旧知识积累和串连起来,而是把原本有系统、有连贯的知识割裂开,造成新旧知识脱节。这样,学生的学习就只能停留在表面,从而增加了学习难度。
(4)缺少预习,未能及时复习。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及时复习是学生的“通病”。这样,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重点、难点和所要达到的目的就心中无数;对教师的提问不是答不上来,就是答非所问,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5)回避困难,抄袭作业。如果学生养成抄袭的不良习惯,学习上就会不思上进,贪图省力,得过且过,日积月累,就会积重难返。
(6)胆小害羞,不敢开口。大部分的农村学生胆小害羞,上课有问题不敢说,不敢大声回答教师的提问,不敢朗读课文,唯恐教师批评,更怕同学嘲笑。
(三)家长方面
家庭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农村学生的家长大多文化水平较低,这些父母对孩子有期望,但往往关心不够,没有为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还有的父母对子女几乎不闻不问,听之任之。
二、解决农村中学生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的对策及建议
(一)提高业务素质,更新教学观念
教师不仅要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还应不断更新观念,甘当学生的激励者、促进者、辅助者和协调者,把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心,把以“研究教法”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研究学法”为重心,真正把学生看成自己的知心朋友,以平等的心态与之交往和交流。
(二)深入了解学生,抓好入门教学
首先,教师要及时摸清班上学生的情况,与学生加强交流和沟通,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
其次,要强化语音教学,使学生过好语音关,掌握读音规则,培养其拼读能力。
最后,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通过有意识的引导、督促和检查,使学生在课内外积极参与,独立完成作业。
(三)从实际出发,有效进行补偿教学
由于基础不同,学习能力各异,学生间存在着学习上的差异,因此个别辅导、补偿教学是必要的措施。补偿教学必须以学生愿学为前提,可以通过“一帮一”成立学习小组等形式,创设学习氛围,组织灵活多样的学习活动,如唱英语歌、做游戏、讲英语故事、举办英语竞赛等,寓教于乐。补偿教学是教学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应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中,也是教师的一项经常性工作。教师要善于抓住问题的苗头,及时组织补偿教学。有效的补偿教学必须抓住关键性的问题,找准突破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及时表扬他们所取得的进步,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和学习乐趣。
篇5
【关键词】 白细胞/过滤
【关键词】 血浆;白细胞/过滤;补体
1材料和方法
健康献血员20例,采全血200 mL于含CPDA保存液的三联袋中,5000 g离心7 min ,分出上层血浆,再以5000 g离心5 min分出上层血浆备用. 白细胞过滤采用白细胞滤器(由南京赛尔金生物医学有限公司提供)过滤. 过滤前白细胞计数采用MICROS 6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法国ABX公司)进行计数,过滤后白细胞计数采用Nageotte计数法,凝血因子Ⅷ(FⅧ)含量测定采用一期法(试剂盒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提供),纤维蛋白原(FIB)含量测定采用亚硫酸沉淀法,补体C3a及C5a含量测定采用ELISA法(试剂盒由美国R&D公司提供).
统计学处理:采用配对t检验.
2结果
血浆过滤前白细胞计数为(2.2±0.3)×108/L,过滤后白细胞计数<1×105/L. 过滤前后FVⅢ,FIB及补体C5a含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补体C3a含量在过滤后显著升高(P<0.01,表1).表1血浆白细胞过滤前后FⅧ,FIB及C3a,C5a含量(略)
3讨论
新鲜冰冻血浆由于含有几乎全部凝血因子和血浆蛋白,在临床上主要适用于各种凝血因子缺乏引起的出血和需要补充血容量或血浆蛋白的患者. FⅧ及FIB含量的高低对于血浆质量尤为重要,本研究结果表明,血浆经白细胞过滤可以引起FⅧ及FIB含量降低,可能由于滤器本身的吸附作用所致,但与过滤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说明白细胞过滤对血浆质量无影响.
血液成分在保存过程中会导致补体的激活及炎性细胞因子的聚集[1],对血液成分进行白细胞过滤能有效地抑制其保存过程中炎性细胞因子的聚积[2],但本研究结果显示,血浆经白细胞过滤能使过敏毒素C3a含量显著升高,可能原因一是血浆中的补体直接接触滤器表面而激活;二是间接由于过滤而使激活抑制剂去除而导致补体激活.
大量临床研究资料表明,尽管保存前白细胞滤器已广泛使用,但由血液成分输注所导致的NHFTR及过敏反应等并没有完全消除,是否与补体激活导致过敏毒素的升高有关尚不清楚. 本结果显示, 血浆经白细胞过滤所引起的补体C3a含量升高,可能在输血副反应发生过程中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需要大量输血的患者.
【参考文献】
篇6
一、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注重师生情感的交流
由于小学生具有一定的身心特点,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相应的影响,一句鼓励性话语、一个赞赏的眼神,都会使学生产生比较积极的学习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小学语文教师更加具有启蒙作用,因而小学的语文课堂最好要充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光要进行师生间的交流,更要进行学生之间的交流,这样才能形成一种比较和谐的课堂氛围,尽量做到既有知识的传授和反馈,还有情感上的有效交流。但是一些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对媒体教学技术,通常会使小学语文教学的关系从“人——人”转向“人——机”或者“人——机——人”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置身事外,而是让计算机来做课堂的主角,这样就会严重影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关注计算机的相应操作及演示。而学生则要密切地关注电脑屏幕上的相关内容,所以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形式上也只能表现为简单的一问一答。这样就很难充分反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组织和引导的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是得不到有效的尊重,致使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没有恰当的渠道。
(二)喧宾夺主,无法有效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在小学教材中选用了很多文质兼美的名篇,学生可以通过相应的朗读、想象、欣赏来品味和解读文章。例如《桂林山水》《五彩池》可以使学生通过作者的描述充分体会五彩池的神奇和桂林山水的迷人。小学生主要是通过相应的语言和文字训练来展开想象,受到各种美的熏陶,进而产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可是。如果介入了不恰当的媒体,就会导致学生的思维形成一定的定式。语文这种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不能简单地图解相应课文所描述的人和事物。更需要学生进行想象和感悟。教师的责任就是让学生在阅读相应的语言文字的时候充分感受由文章所带来的美的感觉,也就是说,使学生通过相应语言文字的描述,将描述性的文字还原成画面,然后进行感受和表达,进而唤醒学生对汉语文化的感悟,积累丰富的情感体验。语文教师绝对不能利用直观的画面代替学生丰富的想象,这样会忽略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喧宾夺主,对学生的想象空间造成一定的制约甚至是剥夺。
例如一位语文教师在教授《小壁虎借尾巴》的时候,就将课文内容利用多媒体手段制作成了动画形式,通过动画片的形式说明文章的主要内容,而学生则从画面中迅速地找到了小壁虎向老牛、小燕子和小鱼借尾巴,这种形式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在课件中的图像和声音都满足了学生对视听的感官需要,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件的兴趣,可是却忽视了学生对课文的认同感及对文字的亲近。没有培养学生咀嚼语言的能力。
二、如何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运用,优化教学管理
(一)有机结合小学语文课程和信息技术,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在组织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必须将语文课程同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的整合,这样才能提高教学实效性。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通常要构建三种学习环境。第一种是课堂的演示环境,通常使用多媒体将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用比较恰当的信息,例如图像,图形,动画等来表示,将抽象的内容化为直观的形象知识。第二种就是资料搜索环境,阅读语文课文的时候必须具备相应的辅助资料,如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相关的评论等。这些可以通过网络来获取。第三种就是交流对话环境。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是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对话,但是网络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交流平台,获得及时的反馈。因而教师只能将媒体手段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讲清楚课文的重、难点就可以了。
(二)利用信息技术,加强语文课的实践性
篇7
[摘要] 目的 研究冠心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对86例冠心病患者及30例正常人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然后分析其与颈动脉超声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关系。结果 (1)冠心病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2)冠心病组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不同斑块检出率也不同(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明显增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冠状动脉病变关系密切。
[关键词] 纤维蛋白原;动脉硬化;血管造影术
本文对86例冠心病患者及30例正常人血浆纤维蛋白原值进行对比分析,并与冠状动脉造影及颈动脉超声检查对照,观察血浆纤维蛋白原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世界卫生组织制订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和诊断标准,全部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86例及正常人30例。冠心病组男71例,女15例,年龄33~70岁,平均(54.4±8.8)岁;其中心绞痛25例,陈旧性心肌梗死61例。对照组健康者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30~70岁,平均(52.3±7.4)岁。
1.2 方法 研究对象于冠状动脉造影前1周内空腹12h后清晨采集静脉血,加入抗凝剂离心后取血浆。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
1.3 冠状动脉造影 血浆纤维蛋白原检测后1周内采用常规方法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或其大分支血管管腔直径狭窄≥50%为病变血管。
1.4 颈动脉超声检查 用HDI-5000彩色多普勒血流仪,线阵实时成像探头,频率为5~12MHz,检查者对受检查者的临床资料单盲。测定部位在颈动脉球部近端1cm总动脉段处,颈动脉分叉部以及球部远端1cm颈内动脉后壁处,左右各3点,各测定3次,取平均值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IMT≥1.3mm视为有斑块形成。半定量估计斑块的范围及严重程度:0级为无斑块;Ⅰ级为单侧斑块≤2.0mm;Ⅱ级为单侧斑块>2.0mm或双侧均有斑块且其中至少有一侧≤2.0mm;Ⅲ级为双侧斑块均>2.0mm。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控制混杂因素,颈动脉斑块等级与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支数等级间相关性分析用Kendall等级相关分析法。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浆纤维蛋白原及颈动脉IMT与冠心病关系 冠心病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值显著高于对照组[(441.3±132.6)mg/L vs(319.3±88.1)mg/L,P<0.05],冠心病组颈动脉IMT值显著高于对照组[(1.11±0.18)mm vs(0.86±0.17)mm,P<0.05]。
2.2 颈动脉斑块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严重程度的预测 两组患者的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及其超声分级比较见表1。对照组30例中7例有斑块(23.3%),冠心病组86例中62例有斑块(7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冠状动脉病支数不同,斑块检出率也不同(P<0.05)。
表1 两组患者的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及其超声分级的比较 (略)
3 讨论
血浆纤维蛋白原检测作为无痛性的检查随着检测水平的提高已逐渐应用于心血管病的监测,已有大量证据表明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是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纤维蛋白原可导致血黏度升高,血小板聚集性增强,冠状动脉血栓发生率增加,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1]。流行病学资料显示,IMT≥1.0mm预示着心血管疾病和(或)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增加。本研究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与冠状动脉病变密切相关。
篇8
【关键词】 脑梗死;动脉硬化;C反应蛋白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对脑梗死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意义[1]。C反应蛋白是敏感的炎性标志物,其血清水平的增高与动脉粥样硬化及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2]。本研究通过对颈内动脉系统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sCRP)、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的观察,进一步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脑梗死及血清CRP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58例患者均为200804~200905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病人,男33例,女25例,平均年龄(60.8±11.9)岁,均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梗死诊断标准[3],并经头部CT或MRI证实为前循环脑梗死,病程≤3d。对照组35例,男20例,女15例,年龄(58.7±9.8)岁,为本院健康体检者。2组均排除感染、肿瘤、免疫性疾病、风湿性心脏病、周围血管闭塞性疾病、严重肝肾心肺疾患,2周内无服用B族维生素、抗炎药及激素史,近期无手术外伤史。2组间年龄、性别匹配,具有可比性。
1.2 测定方法
1.2.1 标本采集:入院第2天受检者清晨空腹,使用含促凝剂的真空采血管采静脉血5ml, hsCRP检测采用透色比浊法,试剂盒购自上海科华,操作过程严格按仪器及试剂说明书进行。
1.2.2 颈动脉超声检查:应用GE公司VIVID7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5MHz,由超声科医师专人操作,从颈总动脉起始处至颈内动脉入颅显示不清为止,观察颈动脉各段内膜改变,指标包括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斑块形态和回声特点。根据超声特征对斑块进行分类:硬斑呈强回声,可伴有明显声影;软斑呈中等或弱回声,内膜向腔内凸出,形态规则或不规则,内部结构均匀或不均匀;混合斑呈强回声、等回声以及弱或无回声混合存在,形态不规则,表面粗糙,可有“壁龛”样影像。其中硬斑为稳定斑块,软斑及混合斑为不稳定斑块。同时存在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归为不稳定斑块。
1.2.3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相关分析采用单因素直线相关分析。P
2 结果
脑梗死组血清hsCRP水平、颈动脉IMT、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脑梗死与对照组血清hsCRP、颈动脉IMT、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比较(略)
注: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
3 讨论
已有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4],颈动脉粥样硬化在超声下的征象为内中膜增厚、斑块形成和管腔狭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作为一种简单、方便、可重复的无创性检查,可较好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发生的情况,临床应用日益普遍,故本研究选择超声技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本组研究显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IMT、颈部斑块的检出率、血清hsCRP值较对照组明显升高,提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IMT、颈动脉斑块及血清hsCRP水平有关,与国内文献报道一致[5]。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一慢性炎症过程[6]。CRP是炎性反应标记物之一,在正常人体中含量极微,可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炎性反应强度。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CRP作为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可引起动脉内膜的局部炎症反应,导致内膜增厚和斑块破裂,引起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同时CRP可通过激活补体途径参与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促进血栓形成[7]。本组研究结果显示,hsCRP含量在不稳定斑块、稳定斑块、无斑块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证实了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之间的关联性。不稳定斑块炎症的存在可能导致了继发的斑块形态学的改变,使斑块破裂、脱落,导致动脉动脉栓塞脑梗死的出现及进展[8]。本组脑梗死患者不稳定斑块组(混合斑块和软斑)hsCRP浓度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硬斑),提示血清hsCRP浓度变化能够反映斑块的稳定性。本研究结果同时显示,血清hsCRP水平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与国内的文献报道[9]一致,提示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病变程度明显相关。因此认为对血清hsCRP水平的检测可以为动脉粥样硬化这一炎症过程提供信息。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可通过检测血清hsCRP水平并结合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临床上及早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及颈部血管不稳定斑块,从而对这类高危人群进行干预,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Magyar MT, Szikszai Z, Balla J, et al. Earlyonset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intimamedia thickness and elevated serum levels of inflammatorymarkers[J]. Stroke, 2003, 34(1):5863.
[2] 王艳秀,袁建新,王轶瑾,等.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6,19(3):210.
[3]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4] 黄慧敏,王涛.炎症、动脉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07, 15(5):464468.
[5] 毕崇霞,林少华,姜领.缺血性脑卒中与相对危险预测量表、颈动脉斑块性质及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关系[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9):2729.
[6] 徐也鲁.动脉粥样硬化一种慢性炎症过程[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1,9(2):9395.
[7] 温红梅.C反应蛋白与缺血性卒中[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002,10(4):298300.
[8] 钱怡宁,张拙,勇强,等.进展性脑卒中与颈动脉斑块性质及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关系[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10(5):358360.
篇9
[关键词] 恶性血液系统疾病 化疗 PICC 并发症 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 R47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181-01
经患者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一种新的静脉输液技术。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可避免反复静脉穿刺带来的痛苦,减少某些药物渗出所致的静脉炎、静脉硬化,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本院血液科于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对70例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实施PICC技术,进行化疗,其令人效果满意。而针对其出现的一些并发症采取了相应的预防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0例恶性血液系统疾病化疗患者,其中男40例,女30例;年龄19-80岁,平均49.5岁;其中急性白血病40例,恶性淋巴瘤20例,多发性骨髓瘤10例;置入导管长度43-55cm,导管留置时间50-364天,平均160天;65例1次穿刺成功,5例失败是因穿刺角度不当,而导致穿刺失败,穿刺成功率92.8%。穿刺静脉为贵要静脉50例,正中静脉10例,头静脉10例。
1.2 材料与方法
1.2.1 材料 选用德国前茂生产的PICC单腔导管一条,及常规静脉穿刺用物。
1.2.2 操作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穿刺侧手臂外展90o,为防止插管误入颈外静脉,指导患者头部偏向同侧贴近肩部,测量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再至第3肋间的长度,为导管所至位置(即上腔静脉)的长度。用安尔碘消毒穿刺部位皮肤,直径20cm,戴无菌手套、铺无菌巾、冲洗并检查导管、扎止血带(需协助),用穿刺针以15°-30°角穿刺进入选择的血管,见回血后减小穿刺角度,再进入1-2mm,轻压穿刺点上方止血,从插管鞘内撤出穿刺针针心,将导管推入插管鞘,并缓慢推进至所量长度,从静脉内撤出插管鞘,再缓慢将支撑导丝撤出,接上可来福[1]。用20ml生理盐水抽吸见回血后冲洗管腔,脉冲式正压封管,用透明贴膜和胶布固定,置管成功后,局部压迫30min,并嘱置管部位避免剧烈活动,以防出血。记录穿刺日期、血管名称及置入长度等,最后经X线透视确认导管达到理想的上腔静脉预定位置,并根据情况适当调整。
2 结果
2.1 不同部位置PICC发生并发症情况。其中贵要静脉发生静脉炎2例,导管堵塞1例,肢体肿胀1例,穿刺点渗血14例,穿刺点感染2例,导管异位1例,导管脱出1例。正中静脉发生静脉炎3例,导管堵塞2例,穿刺部位渗血10例,导管脱出1例。头静脉发生静脉炎5例,肢体肿胀1例,穿刺部位渗血5例。
2.2 PICC置管后并发症和发生率情况 静脉炎10例,发生率14.29%;导管堵塞3例,发生率4.29%;肢体肿胀2例,发生率2.86%;穿刺部位渗血29例,发生率41.43%;穿刺点感染2例,发生率2.86%;导管异位1例,发生率1.43%;导管脱出2例,发生率2.86%。
3 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3.1 静脉炎 多发生在穿刺后1-7天。机械性静脉炎:由于穿刺置管过程中穿刺针、插管鞘和导管对静脉内膜、静脉瓣的机械性磨擦刺激而引发血管反应,处理应提高置管人员静脉穿刺的技巧,抬高患肢,给予湿热敷,每天4次,每次20分钟。细菌性静脉炎:处理以预防为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血栓性静脉炎:由于导管型号选择不当、反复穿刺损伤血管内膜、封管技术欠佳使血流形成血栓[2]。处理应提高穿刺水平及封管技术,鼓励患者适当活动置管侧的肢体,给予热敷、理疗、溶栓措施,必要时拔除PICC导管。
3.2 导管堵塞 导管堵塞后首先检查外部因素和患者,导管扭曲打折时,一般阻塞部位在导管的体外段,经仔细检查便可发现,解除扭曲和打折即可解除阻塞。使用可来福2000型输液接头正压封管是防止某此药物残留在管腔,造成中心静脉导管阻塞的必要措施之一。特殊药品,如甘露醇,血液制品等,因其分子量大,粘稠性高,故容易粘附在导管腔内导致堵塞,输液完毕后,应用生理盐水冲管,减少有形成份的附着,可预防堵管。
3.3 肢体肿胀害原因是置管引起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由于病人紧张、导管刺激、没有适当活动而引起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出现局部水肿、疼痛。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3.4 穿刺点渗血 主要原因是急性白血病患者,穿刺时血小板较低,部分患者出凝血异常。可作以下处理:穿刺完成后局部按压30min可有效避免穿刺点渗血,如仍有渗血可用冰袋加压冷敷局部止血; 穿刺点离血管要有1cm左右距离,让导管在皮下有一个过度,尽量避免直刺血管;置管侧上肢避免过频活动、用力; 化疗骨髓抑制期的患者,血小板明显降低,易发生自发性出血,可通过输注血小板防止渗血。
3.5 穿刺点感染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置管前或换药时局部皮肤和留在体外导管应严格进行消毒,定期换药,选择透气好、易固定及观察有无过敏反应的敷贴,每周更换敷贴1-2次,针口若有渗血、渗液,随时更换,保持针口干燥、无菌。
3.6 导管异位 文献报道,置管后最常见的异位是导管进入颈静脉[3]。在置管过程中,当导管头部到达肩部时,嘱病人头转向穿刺侧,下颌尽量贴近肩部,可避免导管进入颈静脉。胸腔内压力改变、穿刺侧肢体活动过度等均可致导管异位。因此,嘱患者置管肢体避免剧烈活动。
3.7 导管脱出 一定要妥善固定导管,留在体外的导管应是“S”形或弧形固定,以便受牵拉时留有余地;更换敷料时要向心方向揭开敷料,观察导管的刻度,判断导管有无滑脱,并作好记录;加强宣教,告之患者置管肢体不能负重或过度活动。
4 讨论 PICC是近年来国内开展的一项护理新技术,因为其具有操作简捷、安全性高、维护简单,易推广等优势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化疗患者的治疗。患者是否遵医嘱换药和冲管是影响PICC相关并发症的重要因素,因此健康教育十分必要。在PICC护理过程中只要不断总结经验,加强护理和宣教,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使患者满意率提高,护患关系和谐。
参考文献
[1] 王秀华,王丽娟.三项瓣膜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的置管及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3):41.
篇10
【关键词】个性化教育理念 高职院校 应用分析
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多。就现阶段而言,个性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因此,在高职院校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也要注重个性化人才培养,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一、高职院校个性化教育理念的应用现状分析
社会的不断发展,推动了的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得高等教育的基数逐渐增大,同时,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女,所采用的培养方式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学校的教育方式相违背,严重阻碍了人才的培养,只有积极的转变教育方式,才能推动高职院校的教学发展。
就目前来看,高职院校传统的的教育方式已经逐渐形成一定的格式,相应的教育思想已经根深蒂固,教学中课程的设置、授课形式、教学评估方式都已经形成了程式化,虽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还能保证相关教学内容的落实,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但是,社会的不断发展,更加追求个性人才,同时,所面对的授课对象也具有一定的个性。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的发展的需求。
二、个性化教育理念在高校教育中应用
(一)积极转变思想
积极转变思想是个性化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前提。在实际的教学中,一些老教师的教学习以及形成一种的固定的格式,在短时间内难以进行改变,不能适应适应全新教学理念,因此,积极转变教学思想是个性化教学的首要任务。另外,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教学活动的发展状态,针对学生的个性制定相应的教学方式。在日常的备课工作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式、家庭教育状况进行了解,同时,还要对积极课后反馈进行研究分析,及时的对教学方式进行改变,保证其能够符合学生学习的特点,打破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弊端,推动教学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还应该积极组织领导对课堂教学的监督,指出其中存在问题及时进行改正;还要积极推动教学方式的转变,加强对教师的支持力度,推动教学思想的转变,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不断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大量的人才。
(二)加强个性和共性的融合
个性化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个性以及共性的融合,才能推动教学工作的开展。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学生是一个整体,能够显示出相似的行为取向、思想特征,教师只有积极的对其进行把握,才能保证教学工作的开展。
另一方面,个性化教育方式的转变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彻底否认,教师应该针对两者之间的共性进行研究分析,明确两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然后将两者的共性进行融合,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还要对学生的状况进行全面了解,为个性化教学的开展做好铺垫,在对学生进行了解时,主要内容包括了学生的智力、学习能力、态度、成绩等,然后针对这些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目标。教师还可以依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对一些成绩落后的学生进行辅导,这样才能推动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整体发展,同时,更加方便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及时的对教学方式进行完善,从而实现了个性化教学。
(三)加强教学模式的创新
高职教学中个性化属于一个全新的概念,因此,相应的教学方式也应该积极进行创新,开阔思路,采用先进的教学方式,同时,还要保证相应的教学设备能适应教学需求。高职院校在教学方式转型过程中,应该坚持统筹兼顾,局部创新的原则。教师不仅要具有与时俱进的实现,还要具体积极创新的意识。在创新过程中,首先应该以传统的教学方式最为基础,积极的进行创新。然后积极的进行调整,对教学方式进行完善。通过大课传递知识,通过作业批改、考试等方式对课程内容进行检测,并且,还可以对其进行小幅度调整,例如:针对一些教学难点,可以十适当增加课时,对学生进行自主分组,设置不同的课程,对一些难度较大的坑成进行区分,采取全新的教学方式,保证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提高对自身的吸收能力。
另一方面,在考核过程中,教师可以对试卷进行相应的调整,卷面内容包括基础内容、课堂表现等内容,还应该设置相应的创新内容,例如:规定一个试验课题,以及相关材料,鼓励学生积极发散思维进行创新,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进行课堂创新,采用一些全新的元素、全新的方式,将其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能够推动个性教学的发展。例如:教学过程中,设置自主课堂,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并且,还要对积极学生构建电子档案,对学生设置相应的学生培养目标,记录学生不同阶段的培养过程,为相应的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实际的高职教学中,个性化概念的应用,不仅提高了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还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了人才。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出发,制定合理的教学形式,针对学生的个性,开展不同的教学形式,积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保证的教学质量,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继重,赵美丽.浅谈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观念转变[J].卫生职业教育,2010,(18).
[2]谢芬芬.人本理念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z1).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