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调研范文

时间:2023-09-13 17:19: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特殊教育调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特殊教育调研

篇1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毕业生安置;养成教育

特殊学生毕业后的安置关系着个人、家庭、社区乃至社会的健康与和谐。研究者以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特殊教育学校毕业生为调研对象,对其安置状况进行了调查,并基于调查结果提出了一些基于学校层面的建议,希望以此帮助学校提高教育的针对性,推动毕业生安置工作更科学化、均衡化。

一、研究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对象是荔湾区两所公办特殊教育学校2011—2018年间的毕业生,共计155人,其中女生56人,男生99人。研究者采用《毕业生基本情况摸查表》,对毕业生的毕业走向、障碍类型、毕业时情绪行为问题程度、毕业时生活自理能力、毕业时社交能力、毕业时做简单工作的能力、家庭经济状况、家长关注孩子教育程度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其中,毕业时情绪行为问题程度分为无、偶发和经常三个等级;毕业时生活自理程度、社交能力、做简单工作的能力均分别分为好、一般和差三个等级;在校期間家长重视孩子教育情况分为重视、一般和不重视三个等级。这155名毕业生的身心障碍类型,以普通智力障碍为主,兼有唐氏综合征、脑瘫、自闭症、多动症等其他类型(见表1)。

二、结果分析

与国内大部分地区一样,广州地区特殊教育学校毕业生常见的安置方式主要有升学、就业、到社区工疗站和居家安置四种。研究者对155名毕业生的安置方式进行了统计,分析了经历不同安置方式的学生个体及其家庭情况,以探讨个体因素与家庭因素对安置方式的影响(见表2至表6)。

如表2所示,在155名毕业生中,有60%以上能通过升学、就业、到社区工疗站的方式继续参与主流社会的生活,保持一定量的良好社交和规律的生活;而将近40%的毕业生主要生活在家中,很少与外界互动交流,毕业后的生活与在校时差距较大。

进一步分析发现,学生个体的情绪行为、自理能力、社交与做简单工作的能力以及家长对学生教育的重视程度对毕业安置方式的影响最大。

1.对升学、就业毕业生的影响

从表3、表4可见,在升学学生群体中,96.30%的学生偶发或无情绪行为问题,其中无情绪行为问题的比例达70.37%,而在就业的学生群体中则分别为100%和73.91%;两类毕业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均在中等水平以上;90%以上的学生拥有一般及以上的社交能力,且就业学生拥有“好”社交水平的人数比例(82.61%)远远高于升学学生(57.41%);100%的升学学生和65.22%的就业学生拥有中等水平以上的从事简单工作的能力;70%以上的家长在校期间不太重视孩子的教育。由此可见,在调查的项目中,毕业生个体的能力情况,包括情绪行为、自理能力、社交能力、做简单工作的能力等,是影响毕业走向的个人主因。而在这些方面能力较强的孩子,即使家庭不太重视孩子的教育,也不会影响上一级学校或机构录取他们继续学习或工作。同时也间接表明,学校推荐依然是智障毕业生升学或就业的主要途径。

此外,两类学生的情绪行为和生活自理能力均好于社交能力和做简单工作的能力。由此可见,对于特殊学生参与主流社会生活而言,良好的情绪行为和生活自理能力比社交能力和做简单工作的能力更重要,这也符合主流社会对于一名劳动参与者和学习参与者的基本期许。再者,就业学生总体的良好情绪行为水平和社交能力水平普遍高于升学学生,而做简单工作的能力却普遍低于升学学生。这也启示教育者,在真实的社会生产生活中,“情绪行为”和“社交能力”好的学生更受青睐。

2.对到社区工疗站毕业生的影响

从表5可见,到社区工疗站做简单工作的学生具有较好的自理能力,但情绪行为、社交能力、做简单工作能力的水平要明显低于升学和就业的学生,尤其是做简单工作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孩子的家长中70%以上较重视孩子的教育。表6显示,居家安置的61名毕业生中,有46人“无或偶绪行为问题”。通过对这46名毕业生的分析发现,他们大部分在自理能力、社交能力等方面与到社区工疗站的毕业生基本相当,其中有31人同样具有中等从事简单工作的能力。因此,有理由相信,这31人具有不居家安置的可能性。至于这些毕业生为何会留在家中,需要进一步研究。但值得注意的是,居家的毕业生中,重视孩子教育的家长仅占比13%,因此不能忽视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对孩子毕业后居家安置的影响。

三、结论及建议

篇2

【关键词】 新疆;特殊学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困境;建议

特殊体育是指带有伤残和患有疾病的人提供体育教学、身体锻炼、运动训练和娱乐康复服务的一门学科[1]。教师的专业化包括职业专业化和教师教育专业化两方面内容。在现代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趋势下,特殊教育更要求教师专业化。本文从体育教师专业化的角度对新疆特殊学校体育教师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具体调查对象为新疆八所特殊教育学校的15名体育教师、8位主管体育的校长和部分残疾学生。八所学校分别是:乌鲁木齐市聋哑学校、喀什聋哑学校、克拉玛依学校聋哑学校、阿克苏聋哑学校、库尔勒聋哑学校、昌吉聋哑学校、塔城聋哑学校、哈密聋哑学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有关学校体育、专业教师成长以及特殊教育方面的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2)访谈法。对新疆8所特殊学校体育教师、学生、主管校领导进行访谈。通过访谈进一步了解新疆特殊学校体育教师师资及发展现状及体育课程开设情况,所有访谈均在特殊学校实地进行。

(3)数理统计法。使用统计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1、新疆特殊学校情况

从新疆8所特殊学校的学制来看,大部分都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而仅仅只有乌鲁木齐市特殊学校是从一年级到高三;建校时间方面,特殊学校建校最早的是乌鲁木齐市聋哑学校。最晚的是哈密聋哑学校;从办学隶属来看,大部分都是公办学校,只有克拉玛依市聋哑学校是私办公助;在校学生数最多的是乌鲁木齐市聋哑学校,在校生达到234人,在校学生最少的是克拉玛依市聋哑学校,在校生仅15人;教学班最多的是乌鲁木齐市聋哑学校和库尔勒聋哑学校,都达到了17个教学班,最少的是克拉玛依聋哑学校,仅5个教学班。由于乌鲁木齐市是首府城市,特殊学校办学早,于1957年建校,学校有高中,在校生比较多,库尔勒聋哑学校的起步晚,建于1999年,但发展比较快。

2、新疆特殊学校体育教师情况分析

(1) 教师年龄的现状分析。新疆特殊学校体育教师年龄阶段中,30—39岁的体育教师为34.78%。占体育教师年龄中的偏上;占比例最少的为50岁以上的体育教师,只占13.04%。青年体育教师的比例较大,体现了新疆特殊教育体育教师队伍年轻化的特点。

(2)教师教龄情况。新疆8所特殊学校体育教师中,共有10人教龄在5 年以内,占43.49%;教龄在 6—10 年的教师有5人,占21.74%;在11—15年的教师只有5人,占21.74%;教龄在16—20年的教师有3人,占13.04%;由此可见新疆特殊学校体育教师的教龄总体来看不长,教师队伍从总体上来看比较年轻,在教学实践经验上存在一定的不足。

(3)教师学历构成情况。新疆特殊教育体育教师学历中,本科有8人,占总数的34.78%;专科有10人,占总数的43.49%;中师有3人,占总数13.04%;高中有2人,占总数的8.7%。教师的总体学历结构仍然偏低。

(4)教师专业结构情况。在新疆特殊学校的体育教师中,62.2%的体育教师不具备特殊教育学专业的学习经历,有特殊教育学专业学习经历的占总数的21.74。缺乏特殊教育学专业背景的学习,是影响新疆特殊学校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因素。在对这些老师访谈时,笔者了解到,其中一些老师不是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的,不具备体育教学的学习经历,这些教师同时承担着包括体育课在内的多门课程的教学。这些一部分教师在体育教学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上都是有一定欠缺的。

(5)体育教学内容调查情况。从实地调查的情况来看,基本上大部分特殊学校都不具备标准的田径场,仅有个别学校有非标准的田径场,场地的限制严重影响了特殊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目前各特殊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以最简单的篮球、跳绳、游戏、田径等为主,辅以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毽球等教学内容,甚至不如普通学校的教学内容丰富。体育康复、保健等内容的课程几乎没有开设过。

从教学内容上来看,由于场地设施的限制,可以开展的教学内容非常有限。与此同时,新疆特殊学校的体育教学没有显示出特殊教育的特色,更没有起到辅助特殊学校学生身体康复和提高身体适应能力的作用。体育卫生保健知识的普及欠缺,相应教学课程匮乏,学生对保健康复知识的掌握严重不足,这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不利的。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新疆特殊学校建校时间普遍比较晚,发展时间短,在体育教学方面普遍存在不足,尤其是体育场地严重不足,影响了学校体育教学的开展。

(2)新疆特殊学校的体育教师队伍年龄比较轻,从教时间短,在教学经验上比较欠缺。

(3)新疆特殊学校体育教师的学历结构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从受教育背景上看,有特殊教育学学习背景的体育教师缺乏,还有一部分教师缺乏体育教育的学习经历,对特殊教育中的体育教学有一定影响。

2、建议

(1)政府和教育部门应重视特殊学校的体育教育,给予更多支持和关心。学校应争取更多渠道的支持,通过多种途径来解决体育教学中需要的资金和场地的问题。

(2)做好专门人才的培养,使更多具备特殊教育知识和过硬体育专业能力的教师走上特殊教育的工作岗位。加强体育师资的培训,完善对现有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

(3)完善特殊学校的体育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场地器材等方面应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进行设计,使体育真正起到促进特殊学校学生身心发展,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潘一.特殊教育学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朴永馨.特殊教育概论.华夏出版社,1995.106.

[3] 方俊明.今日学校中的特殊教育(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44.

[4] 张福娟,马红英,杜晓新.特殊教育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12.

篇3

关键词 山东省 特殊教育教师 心理健康

分类号 G760

1 问题提出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一直是我国教育事业追求的目标。提高教育质量,难点在于提高教师素质。众所周知,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是教师素质的核心要素。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影响到与特殊需要儿童的良性互动,而且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北京市和重庆市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过调查,结果表明SCL-90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其中北京市特殊教育教师在性别、年龄、教龄、学历和类别五个维度得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为了更深入地探讨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本研究采用新的研究工具——心理健康诊断测验(CAS)对山东省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进行调查,以期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策略提供参考,以有针对性地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素质,推动特殊教育质量的提升。

2 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了山东省17地市40所特殊教育学校或特教中心的440名特殊教育教师,得到有效问卷38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7.5%。在这385名特殊教育教师中,男教师105名,女教师280名;听力障碍儿童教师182名,视力障碍儿童教师98名,智力落后儿童教师105名;初级及以下职称教师174名,中级职称教师168名,高级职称教师43名;中专学历教师5名,大专学历教师46名,本科学历教师317名,研究生学历教师17名;教龄分布为1—5年教师69名,6—15年教师139名,15年以上教师177名;年龄分布为:35岁以内教师170名,35岁以上教师215名;所学专业分布为:特殊教育专业193名,普通教育专业147名,医疗康复专业27名,职业教育专业18名;省直属学校38名,市级学校196名,县(区)级学校151名。

2.2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选用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等人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CAS)(又称不安诊断测验)”中文本作为评定工具。它是由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人格及能力测验研究所卡特尔教授(Raymond B.Cattel)等人根据卡氏有名的16PF测验中的二级不安因素编制而成。在美国,该测验被认为是不安测验中最新、最简洁、最优秀的测验,也被认为是心理健康甄别测验。本测验共五个因子,分别是自我控制力差、自我意识弱、疑心与妄想、罪恶感、冲动性紧张。每个因子包含8个测验项目,每个测验项目都有a、b、c三个可供选择的答案,原始赋分方法为2分、1分、0分或0分、1分、2分,具体项目具体赋分。原始因子分为每个因子所包含的测验项目的原始分之和,原始量表分为该测验40个项目的原始分之和。原始因子分和原始量表分要根据全国常模(分为男性用和女性用两组)使之分别换算成标准因子分和标准量表分。

2.3统计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18.0对测验的标准因子分和标准量表分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

3 调查结果

3.1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CAS)任何一项因子标准分为7分,表明被试在该症状上比一般为高,需注意;因子标准分为8分,则表明被试在该症状上存在较严重心理困扰,需进行心理指导。心理健康诊断测验(CAS)量表标准分为7分,说明被试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比一般为低,需注意;量表标准分为8分,说明被试在心理健康上有需特别注意的问题,需进行心理指导。表1表明,自我控制力差、自我意识弱、疑心与妄想、罪恶感、冲动性紧张五个因子及量表标准分≥7的人数分别为47、107、44、24、66、64,比率为12.21%、27.79%、11.43%、6.23%、17.14%、16。62%;标准分≥8的人数为17、50、21、11、23、31,比率为4.42%、12.99%、5.45%、2.86%、5.97%、8.05%。进一步统计得知,五个因子和量表标准分至少有一项≥7的人数为193人,占总数的50.13%,至少有一项≥8的人数为72人,占总数的18.7%。这说明特殊教育教师发生心理问题的比率为50.13%,其中发生较严重心理问题的比率为18.7%。标准分≥7或≥8人数最多的是自我意识弱和冲动性紧张,说明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能很好地应对,情绪不稳定,易激惹,心神不定,整日战战兢兢,不能自已。

3.2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发展变化状况

3.2.1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随教龄发展变化分析

篇4

论文摘要: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具有代表性的资料,对其进行科学测评与理性分析,从而总结出高职艺术生心理行为特征与家庭教育方式的关系,为培养具有较高人格修养和实践能力的艺术人才提供保证,为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及文化艺术管理部门提供参考,从而更好地推动高职艺术教育的良性发展。

艺术高职院校大学生是当代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由于受艺术专业特点影响,他们又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与特殊性。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此关注很少,缺乏有针对性的实证研究。艺术高职生需要真正地被认识、理解和尊重,从而找到更加适合其身心和谐成长的教育方式,使其最终成为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过硬的优秀艺术人才。

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是家庭,个体的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化目标首先是从家庭中获得的,而自尊是社会化的重要方面,应对能力是个体社会适应性和社会技能发展的重要指标。因此,家庭教育方式对个体的自尊发展和应对能力具有显著影响,它不仅影响着个体自尊的总体水平,而且影响着个体解决问题的能力。

国内外研究者从家庭系统内外的诸多因素,较全面地探究家庭教育方式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对于自尊,国外学者提出了本质论,认为自尊是人们在应对生活基本挑战时的自信体验和坚信自己拥有幸福生活权力的意志。国内学者认为自尊即自我价值感。对于应对能力,研究者认为个体的应对水平不同,相应的应激反应水平则不同,从而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也不同。

高职艺术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是其步入社会的准备,良好的自尊水平和出色的应对能力是其顺利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基础。众所周知,科学的家庭教育对子女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方式与高职艺术生心理行为方式的关系如何,家庭教育方式对艺术生心理行为方式产生怎样的影响,高职艺术生与普通大学生相比具有哪些复杂性与特殊性,这是本研究首要解决的问题。

在已有的调查结果中,普通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相当程度的假性自尊,高职艺术生群体虽具有特殊性,但也不乏假性自尊的存在。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荣格曾说过,艺术者具有多重人格气质和倾向,每个从事艺术创作的人都是相互矛盾的各种自然倾向的综合。作为高职艺术院校大学生,他们正是由于多重人格倾向的丰富多彩,才使灵感永不枯竭、常变常新。这种多重人格特征因素对于高职艺术生的应对能力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高职艺术生不同的家庭背景,家庭经济状况以及父母的职业、文化程度等多种因素必然会对其心理行为特征产生影响。

本研究以河北艺术职业学院600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总结出高职艺术生的心理行为特征与家庭教育方式的关系,从而进行应用对策研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提出科学的建议,为高校学生管理部门、文化艺术管理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结合教育方式预测应付方式的复回归分析可以得出在教育方式、自尊和应付方式三者之间,自尊起中介作用,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可以通过自尊对艺术生成熟型应付方式产生影响,父亲的过度保护和母亲拒绝否认亦可以通过自尊来影响艺术生不成熟应付方式的应用。因此,改善艺术类大学生父母教育观念,增加积极教育方式的使用,有利于真正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从而促进其良好应付能力的形成,身心健康的发展,为我国文化艺术发展提供强大的、高素质的、“德艺双馨”的后备人才。

通过本次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艺术生的自尊水平虽然较高,但一定程度上存在假性自尊问题,艺术生面对问题时应付方式是灵活的,但在应付方式的选择中与他们的多重人格有关。由此可见,对于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使艺术生的自尊水平真正的提高,应付能力真正成熟起来。因此,应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入手形成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一、家庭教育方面

艺术生的家庭条件往往比较优越,家长为子女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但由于工作繁忙,缺乏与子女的日常交流沟通。而学艺术的孩子,由于长期从事表演活动,使得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表演性的人格特点。总是力求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 对于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挫折避而不谈,使得一些心理问题不易被发现。因此家长应加强与子女的情感交流,以理性的态度来对待子女的教育问题,学会接纳子女不同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对错误的认识和行为给予耐心地引导,并以善意和令人舒心的方式表达出来;在对子女进行约束的同时,让子女有表现自我的自由,培养子女善于协商的处事态度;在家庭中让子女获得足够的安全感,使其充分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正面支持,从而增强他们对自己的认可程度,认为自己有能力去解决问题,自己有价值,这样他们即使遭遇失败也会充满自信,从而建立稳定的自我价值,形成较高的自尊水平和较强的应付能力。

二、学校教育方面

(一)建立心理咨询室

心理咨询的重要功能是帮助学生找到解除烦恼的金钥匙,使其心态保持平稳。要想做好艺术生心理咨询工作,首先,要与学生进行“心灵交换”,要获得学生的充分信任,让他们愿意向你敞开心扉,进行交流沟通。其次,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找出有心理障碍或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重点的辅导和监护。最后,每天用固定的时间,采取多样的交流方式,如:设立心理信箱,开通心理热线电话,借助互联网开展网络心理咨询等,为不愿面对面交流的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二)在艺术院校开展心理活动课

艺术生天性活泼好动,理论化的心理教育课程往往不能够引起他们足够的兴趣,因此具有实际训练操作性质的心理活动课是在艺术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活动内容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等,通过这种体验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发泄愤怒、宣泄痛苦、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的心理调节手段,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积极心理品质,促进他们人格的健全发展。

(三)提高专业教师的心理教育素质

由于艺术院校多是采取“一对一”专门授课或是小班上课的专业授课模式,所以艺术院校大学生往往与专业教师的关系非常密切,专业教师在他们心目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艺术院校中专业教师的素质水平对艺术生的影响非常大。作为专业教师,首先要树立积极的学生观,相信自己的学生有巨大的潜力可挖掘;其次要尊重和爱护学生,关注学生的专业成长,相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后,还要自觉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以良好的人格来影响学生,使学生能够从容地面对生活。

(四)创建具有艺术特色的校园文化。

每一所艺术院校的成长都会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成就,而这些都是无形的财富。因此,在艺术院校有必要开展“校训”“校歌”“校史”教育。通过对学校名师、名学生的真实事迹的宣传, 突出追求“真、善、美”的艺术精神和学校精神,净化学生的灵魂,在学生中形成追求高尚道德品质和艺术真谛的风尚,使艺术生在校园中充分感受到浓郁的艺术气息,从而很好地传承优秀的艺术文化。

三、社会教育作用

艺术是人类宝贵的精神食粮。自古以来,艺术就具有社会教化功能。孔于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巴尔扎克说“艺术乃德行的宝库”。艺术可以陶冶性情、涵养人格、建没道德风尚。在当今社会的艺术生活和艺术活动中,由于利益驱动的影响,那些被大众所推崇的艺术家们,往往一首歌出场费要10万元、一幅画售价在20万元、一笔设计业务要50万元……,这些社会现象和现实问题,强烈地刺激着艺术类学生的神经。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艺术大学生的金钱观、物欲观被进行了不正确的强化。因此,净化艺术市场,发扬民族优秀传统艺术精神,为艺术大学生步入社会,创造良好的艺术氛围,是全社会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谈文娟.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信水平、应对方式的相关

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25(4).

[2]李丽,陈庆良,洪明.大学生心理健康及父母教养方式相关

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20(4).

篇5

主要问题

一是特教学校课程与教学的改革还未完成。

特教学校的课程与教学直接关系到特殊学生社会融合的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高低。目前特教学校的教学质量并不令人满意。究其原因,其一,部分教育工作者对特殊教育的性质理解片面,对特殊学生缺乏合理的教育期望,因此学校课程和教学的严肃性难以获得保障;其二,教育主管部门缺少对特教学校课程与教学的监控。

二是普通学校中的特殊儿童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亟待提高。

虽然随班就读已成为我国特殊儿童接受教育的主要方式,但目前随班就读的效果并不理想,“随班混读”现象严重。主要原因是:其一,没有对随班就读学生的学习能力做过系统的调研,因为不了解其学习能力,因此无法对普校课程与教学进行科学的调整;其二,普校教师大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特殊教育专业培训,他们对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教育需求并不十分清楚,因此无法为特殊儿童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服务;其三,资源教师严重不足,由于没有独立的人员编制,普校资源教师大多是“教师”,他们不可能专心于特殊儿童的教育和教学的研究,所以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三是缺乏对送教上门质量的监控。

由于接受“在家教育”的重残、多重残疾儿童的教育课程尚处空白,因此送教上门的课程与教学随意性大、科学性差。

四是缺乏对残疾青少年职业教育课程与教材的监管。

目前残疾青少年初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课程与教材非常匮乏,学校主要是照搬普通职校的课程与教材,或自编教材。由于在职业教育课程与教材建设开发中缺乏专业人员的参与指导,缺少教育主管部门对教材的审核与备案,这些教材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难以评价。

发展对策

制定与完善特殊教育课程政策。为保障特殊教育课程的健康、持续发展,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充分考虑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目标,尽快出台引领特殊教育课程发展的制度与规划。

加强对特教学校课程、教材与教学的监管力度。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特教学校课程与教学的监管力度。通过新课程方案培训、课程实施检查、教学督导等方式,落实特教学校的课程与教学。同时加强对特教学校教材编写、使用与推广的规范,并严格执行教材上报审定、备案制度,以保证教材的科学、使用的规范。

编写特教学校课程标准和教材,并开展教学实验。“课程标准”规定了学校课程的性质、任务、内容框架和实施要点,它既是国家和地方管理课程、评价课程的基础,又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估的依据。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加快特教学校课程标准的研制,开展教学实验,推进特教学校课程与教学研究。

加大随班就读课程和教学改革的研究。加强随班就读课程和教学的研究与管理。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在对随班就读生学习现状和学习能力的充分调研与分析基础上,制定与随班就读学生学习能力、教育目标相适应的课程、教学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

提升“在家教育”的质量。为使多重残疾和重度残疾儿童享受优质的教育,应研发多重残疾、重度残疾儿童的教育课程和方案,并加强上门教育人员的专业指导。

成立特殊教育课程和教学研发中心。为规范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应尽快成立国家和地方两级“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研发中心”,负责全国或各地区的特殊教育课程规划与建设,负责教学的研讨及科技辅具开发。

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研发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辅助技术的研发与运用,可以为特殊学生提供更全面、更具针对性的学习支持,政府应投入必要的人力与物力,支持特殊教育科技辅具的研发和推广。

篇6

【关键词】绥化市 特殊教育 体育教师 师资培养 专业人才

作者简介:鞠明海(1977 -)男,汉族,黑龙江省海伦人,讲师,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残疾人体育教学

基金项目:绥化市2013年社会科学科研课题(项目编号:SHSK2013010)

Suihua thinking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 sports teacher training

JuMingHai

(SuiHua college, heilongjiang SuiHua 152061)

Abstract: as one of the key proble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sports today, the quality of the teachers team construction has a decisive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Article will use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investigation,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other methods of suihua situation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of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 sports teacher training and to which the deficiencies are discussed, including the sex structure, age structure, educational background, professional content, on this basis to improve the system of specia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training and paths, for special sports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of innovation, improve the level of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

Key words: suihua special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Teacher training Professional talents

1.前言

残疾人享有参加各类体育活动的权利,这是残疾人恢复身体健康,重新融入社会的关键方法,当前我国急剧变化的社会形式对于人们的生活理念、方式、态度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对于残疾人生存状况的关注体现了社会朝着更加文明的方向发展,对于残疾人的各项权益予以保障体现了我国越来越关注人权,对于残疾人事业的支持力度也逐渐加大。

在当前的形势下,如何培养特殊学校体育师资是一个重要的且不可回避的问题,我国政府出台了关于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为特殊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和重点,尽快提高特殊体育教师的培训质量,对于特殊教育

教师管理制度管理制度亟待完善。当前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师资力量如何,是否能够满足需求等问题都对于残疾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直接影响。当前师资队伍总量不足、流动性较大,具有专业背景的师资数量明显不足,对于特殊教育体育事业的发展是很大的钳制。文章将对绥化市特殊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探讨,对于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创新,立足于实际提出完善特殊体育师资建设的建议。

2.研究方法与结果分析

2.1研究方法

对于中国学术期刊网站以及国家相关的网站进行文献调研,对于近十年来的相关文献资料和政策文件进行检索,与绥化市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对于与特殊教育、体育专业、教师培训、职后培训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梳理和总结分析,对于一些关联性较强的文献进行重点分析,对其中的相关经验予以借鉴,并且采用分析归纳法对最新理论进行总结。通过问卷调查法对于特殊教育体育专家学者进行走访,通过设计《绥化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调查问卷》,在2013对于绥化市的10多为学校体育和特殊教育方面的专家进行调查,其有效度达到0.8以上,调查结果符合研究要求。

对于绥化市的特殊教育学校共7所学校,20名体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并且知道各位被调查者填写问卷,现场填写现场回收,回收20份问卷,有效问卷达到100%。问卷调查中访谈的设计应当以我国特殊教育体育教师师资队伍的现状为依据。

对于研究内容、目的、任务采用数理统计法对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分类,并且根据相关体育统计学的方法处理和分析收集到的有效问卷,对于相关数据和实施资料进行逻辑分析,分析绥化市特殊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对其问题进行反思,对培养与现实的差距进行思考,提出特殊教育人才培养的具体路径。

2.2结果分析

根据相关调查可以得出绥化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师资队伍的发展状况,其中教师性别比例明显失调,一般来说有两方面原因导致这种情况,其一是特殊体育教育工作较为复杂和艰巨,许多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不愿意从事这项工作,使得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存在性别比例失调,其二是由于毕业后应聘到特殊教育体育教学的女性较少。学生的情感、态度与行为会受到不同性别的教师的影响,女教师对于学生的关怀与护理较为细致,这是男教师所难以起到的作用,在今后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中应当扩大女教师的数量。

绥化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师资队伍的稳定性不强,根据年龄结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教师队伍以中青年教师为主,这一现象离不开特殊教育成立时间不长的影响,但是青年教师活力旺盛是一个优势,同样也存在经验不足的缺陷,在职称晋升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对于工作不够专心,流失现象较为严重。特殊教育师资队伍的稳定性与延续性不强,缺乏经验丰富的教师,青年教师难以成为特殊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绥化市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的结构越来越年轻化,虽然应当重视青年教师的培训,也同样需要引进具有丰富经验的中老年教师。

绥化市特殊教育学校中专人体育教师的人数较少,而兼职体育教师的比例较大,这些教师难以专心的研究特殊体育教学。并且大多数体育教师都不是特殊体育教学专业的,许多学校的特殊体育教学都是由其他专业的老师任教,对于特殊体育知识严重匮乏。可见绥化市特殊教育学校对于特殊教育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仍有待提高,专业教师配备不足,专业素养亟待提高,特殊教育教学难以顺利推进。这一现象不仅是绥化市特殊教育学校独有的,全国各地都存在着这种情况,对于特殊体育教师的入职资格没有建立严格的考评体系,从我国目前特殊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与西方国家存在明显的差距,其复杂性与艰巨性都要求特殊体育教师要掌握更多的技能与理论知识。

3.完善绥化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师资培养

3.1完善相关制度体系

绥化市政府应当为特殊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必要的行政支持,加强政策实施力度,对于特殊教育学校师资队伍的稳定性予以保障。各级部门要重视特殊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转变观念,正确对待特殊教育体育教学的艰巨性与复杂性,完善人才招聘机制、保障机制、培训机制。出台相关政策,执行严格的标准与问责机制,保障各个部门与单位都能够严格执行相关规定。

3.2多元化途径培养特殊体育人才

目前国内已经有一百多所高校开设了体育教育专业,立足于我国的实际情况,依托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绥化市特殊教育学校在人才引进时应当选择双师型人才,选择既具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知识的专业人才。

3.3健全教师管理制度

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师应当采用相关的专业标准,绥化市应当尽快制定普适性的教师专业标准,并且根据特殊教育体育教学的特殊性,综合其教学对象存在的复杂性,在学科知识与专业能力等不同因素下,制定符合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的标准要求。尽快建立起标准的双师型体育教师、特殊教育师资等标准,严格把关教师的质量。

3.4完善特殊体育教师职后培训体系

绥化市特殊体育教师目前存在严重的数量不足,并且许多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高,应当尽可能完善相关培训机制,对入职的教师展开有针对性的专业性较强的培训。对于特殊体育教师的职后培训,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供多种形式的培训,包括专业研讨会、专题培训等,培训内容包括通职培训,专业技能培训以及素质拓展培训等。结合残疾学生的康复与指导、残疾人心理沟通技巧等内容,对于基本问题的解决技巧、沟通技巧和关系建立技巧进行培训。

结语: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在生活方式、价值理念、行为方式等都在发生急剧的转变,对于残疾人生存状况的关注体现了社会朝着更加文明的方向发展,对于残疾人的各项权益予以保障体现了我国越来越关注人权,对于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已经成为教育的一个热点话题。文章通过相关调查分析,对绥化市的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师资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完善意见,希望能够提升绥化市残疾学生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朱卫东,叶巍,李文辉.江苏省残疾人体育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5):535-537

[2] 张百宇.残疾学生体育教育问题的探讨[J].福建体育科技,2002,21(5):57-64

[3] 顾定倩,王雁.对高校特教学科体育人才培养方向的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2005,(1)35-37

[4] 段晓霞.兰州市残生体育锻炼的现状及可行性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2.

[5] 董亮,吴雪梅.开展残疾学生体育活动的途径[J].长春大学学报,2003,13(5):115-116

[6] 刘美奋,陈统军,刘建军.我国特殊教育体育师资队伍培养体制与模式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5,(8):78-80

[7] 吴雪萍,金昌龙,周李莉.我国特殊体育师资专业化内涵探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3):72-75

[8] 俞继英.残疾人健身[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9] 楼杭英.开展残疾学生体育活动的思考[J].体育学刊,1998,(3):77-78

篇7

关键词: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内涵

近些年以来,作为特殊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医教结合已经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当前,一部分的政府以及国家已经将医教结合纳入到了特殊教育的工作文件和政策法规,并且积极的进行了实验以及试点的开展。另外,一些地方从事特殊教育的学者以及学校也开始不断的进行特殊职业教育的开展和转变,并且不断进行康复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这些探索有的在地方甚至教育部的项目支持下进行另外一部分则是学校自发的。不过也有一些人对于特殊教育的医教结合提出了一些质疑。文章希望通过相关性分析,来对于更好的开展特殊教育工作起到一定的帮助。

一、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实施的基本背景

(一)特殊教育学校困难日益凸显,对象也在改变

当前,我国的特殊教育当中具有听力障碍的学生数量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而且聋哑学校的规模也在逐步的萎缩,而培智学校则呈现出了教育对象以及教育结构上面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障碍的类型更加的多样化、障碍的程度也更加的严重,具体疾病则主要包括:脑瘫、生长发育迟缓、自闭症、中度甚至中度的智力障碍等;另外多重残疾儿童的数量也在逐步的增多。当前,特殊教育的学校以及教育的对象都呈现出一定的变化甚至是困境,最终可能会导致特殊教育的模式产生一定的改变。

(二)特殊教育的服务以及支持体系呈现出一定的缺失

在欧美发达国家当中,其法律规定针对特殊的儿童要进行特殊的教育,于此同时也要向学生提供ST(语言心理学)、PT(物理治疗)、OT(智能治疗)以及进行心理上面的服务以及其他的相关内容,逐步的建立一个具有早期疗育的综合性的服务体系。在我们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我们进行康复治疗的相关专业内容甚至是其他相关的服务形式以及开始逐步的进入到特殊教育学校当中,从而尽可能更好的满足学生的相关需求,更好的为那些在进行特殊教育的学生提交教学上的支撑以及保障。由于长期以来,国内在康复治疗方面的相关服务主要由医院进行负责,而特殊教育方面则更多的让相关教育机构来进行,由于他们分别属于教育以及卫生两个不同的系统,而这两个系统之间本身又是相互分离而且封闭的。

二、医教结合的基本做法

对于我国教育部对待相关特殊教育学校在医教结合的试验基地项目以及上海市在特殊教育方面的改革相关的实践以及标书的内容,文章目前认为医教结合本文认为目前医教结合特殊教育的工作内容包括了:低龄段在校特殊学生的康复训练;基于学校的儿童康复中心建设;残疾儿童发现、诊断、评估、安置与综合干预的服务机制建设;特殊教育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的工作制度;医教结合的专业队伍建设;医教结合的特教课程改革;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人才培养等。整合分析这些内容,从特殊教育学校、政府两个层面来看,目前较成型的一些做法有以下几个。

(一)引进个别化康复的内容与方法,落实特殊儿童个别化计划

个别化计划是特殊教育最重要的核心,特殊儿童与青少年的特殊教育需求正是通过个别化计划的拟定与实施得以实现的。个别化康复是康复医学所采用的一种形式,是指康复训练人员对患者进行某些方面功能或能力的系统评估,并制订相应的康复计划,对其进行个别化、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的过程。

(二)注重课程教学与个别化训练的内容衔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在学前聋儿的康复教育中,医教结合实践以聋儿康复教育HSL理论和“1+X+Y”操作模式为依据,在听觉康复和言语矫治的基础上开展语言教育,将集体语言康复与个别化康复和家庭康复相结合。采用强化听觉、言语训练的主题教学活动,渗透语言、健康、社会、科学和艺术五大领域内容的六个康复活动以及生成课程等集体康复教育形式,在促进语言发展的前提下全面提升聋儿的各种技能,使得聋儿得到真正意义的全面发展。

三、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积极作用

特殊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残疾学生的发展,使之融入主流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实施,符合残疾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实际需求,有助于每一个残疾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对特殊教育学校工作而言,实施医教结合具有如下积极作用。

(一)转变特殊教育观念,完善特殊教育学校职能

医教结合实践也能使一些特殊教育学校逐渐认识到,在面对中重度特殊学生时,学校的职能定位不只是单纯的学科教学和知识传授。提供康复训练,满足特殊儿童的康复需求也是特殊教育学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在有些自发探索康复课程的培智学校中,康复课程正逐步成为学校的核心课程。

(二)掌握新技术新方法,解决特殊教育中的新问题

医教结合的实践探索,能帮助学校和教师逐渐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和途径。通过实践操作和继续教育的形式,大部分教师都能掌握一些可在学校环境和教学中实施的康复方法与技术,充分发挥学校所配备的基本康复设备、器械,以及残障个体所适配的辅助设备的作用。还可以和其他专业人员配合,通过教育、康复与医疗(与医生配合)等手段的综合运用,使残障学生得到更理想的发展。目前,一些较先进的评估和康复训练的手段方法已运用在特殊教育学校的医教结合实践中。与一些传统的方法相比,这些手段方法可以提高特殊儿童参与教育训练的兴趣,减少教师的工作量,还能及时地反馈训练效果,提高训练的科学性、针对性。

作者:曾荣 吴飞灵 颜建辉 宋新志 单位:湘南学院临床医学系

参考文献:

[1]马珍珍,陈车珍,蔡蓓瑛等.上海市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工作情况的现状调研.[J]中国特殊教育2012,(4):21-26.

篇8

关键词:残疾大学生;个别化教育计划;思考

随着高等特殊教育的迅速发展,残疾学生(听障和视障,下同)能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大学学习,然而升入大学的残疾学生却存在着诸多差异,主要表现为:①学生的生源地不同,多数学生来自聋校、盲校,少数学生来自普通学校,不同的生源造成学生基础知识和接受能力的不同;②学生的残疾程度不同,听障生中有有部分听力的,还有早期语训好的学生,这些学生和完全失去听力且没有语言能力的学生相比,在学习能力上有较大区别,另外,低视力的学生和全盲的学生相比,在对问题的认识能力上又大有不同。这些差异造成学生学习质量的差异,针对这种虽都是残疾学生,但类型不同、差异很大的情况,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和提高高等特殊教育的教学质量,成为高等特殊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实践证明,对残疾大学生因材施教、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好方法。

1、个别化教育计划

个别化教育计划是从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出发,以满足学生特殊教育需求为特征,同时以国家规定的相应教学内容为主线的教育教学计划或措施。具体来说,个别化教育计划是针对每个学生的个别教育需求,制订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案,并通过科学处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教学因素,使每个学生都受到适合其自身特点的教育,从而获得学业的进步,实现个别化学习的目标。

个别化教育计划的理念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大陆,一些特殊教育的专家和学者开始介绍个别化教育计划的理念及做法,随后我国开始出现对残疾学生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的研究工作。目前,我国不仅在特殊教育学校有对残疾学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而且在普通学校也有对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的资源教师和资源教室,用以帮助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然而,在所有的研究中,我们看到的大多是对残疾学生实施个别化教学计划的研究与实践,并且只在中国台湾看到有对随班就读的残疾大学生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的研究和实践。而我国高等特殊教育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对残疾大学生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

2、对残疾大学生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必要性

我国迫切需要对残疾大学生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是高等特殊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由特殊教育对象的差异性所决定的。

残疾学生有类别的差异,如听障、视障、肢残等,即使是同种残疾各自还有差异,具体表现在:残疾学生的个体差异,如残疾的时间、残疾的程度、家庭环境、个人兴趣、情感有所不同等;残疾学生个体的内部差异,如残疾学生各种心理特征发展不平衡等;客观原因造成的残疾学生学习时间、学习条件的差异等。上述差异导致残疾学生群体在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维方式、认知速度等方面差异显著,因此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在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时,就要针对残疾学生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因材施教,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2)实施个别化教育是促进残疾大学生发展的重要一环,是确保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特殊学生因其身心特点和学习需求的差异性比一般学生大,因此个别化教育计划是特殊教育的基石。通过个别化教育计划的研究与实施,我们可以走出标准式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生涯规划,安排学生的学习,满足学生的学业需求,提高高等特殊教育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3)实施个别化教育是高等特殊教育学院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等特殊教育教学的迫切需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能动的、充满个性的活动,这种个性意味着自主、独立、创造。学生如果能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和个性特点选择独特的学习方法,独立地、创造性决学习中的问题,就可以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创新精神。个别化教育方式能够灵活、自然、完全地融入课堂教学,使得有特殊需求的学生能更充分地参与课堂活动,有利于学生知识、技能等的发展和社会化程度的提高。

4)对残疾大学生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是解决教学中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的需要。

目前,一些高等特殊教育学院招收了文艺特长生和体育特长生,这些特长生为了国家的利益,长年在外演出或参加体育训练和比赛,不能像其他学生一样坚持在校上课。那么我们如何对他们进行规范管理,既保证他们的正常训练和比赛,又保证他们能学到一定的知识呢?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高等特殊教育学院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生涯规划,结合学生的训练和演出安排,调整教学方案、教学模式、教学时间等,帮助学生很好地完成学业并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5)残疾大学生个别化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为高等特殊教育重新认识特殊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不同障碍的教育问题提供借鉴。

目前,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对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尚未开展专业化组织体系和建立专门化管理制度,因此建立专门化组织体系及管理模式,用相关制度保障特殊教育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将有利于特殊学生的发展,也是残疾大学生教育面临的紧迫问题,并且对高等特殊教育院校中个别化教育计划的理论研究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3、实施方法与途径

对残疾大学生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是一个严肃且必须规范的教育行为,应该建立在完全学分制和学院资金充足的基础上。在目前一些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对残疾大学生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

1)做好对参加个别化教育计划学生的前期调研工作。

从事个别化教育计划工作的教师,要对需要参加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学生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自然情况;通过与学生见面及交谈,了解学生的残疾类型、残疾程度、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等,特别要了解学生的个人生涯规划,并根据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规划,帮助学生选择学习的目标。

2)根据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测试。

每一名残疾学生都会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希望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为家庭、为社会减轻负担并作出贡献。然而,残疾学生能否具备这样的能力,还欠缺哪些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则需要我们对其进行职业素质测试来判定。通过CETTIC职业素质测评,我们可以了解学生适合什么专业及从事该专业学习存在的不足,为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奠定基础。

3)为学生量身定做个别化教育计划。

对残疾大学生实施个别化教育的关键是针对学生的需求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订应有专业负责人、教学人员、教学管理人员、学生管理人员等相关人员及学生本人参加,且计划的制订必须在充分调研和教育诊断的基础上进行。计划的制订必须严格、规范并符合教学目标,既要考虑学生的需求,又不能完全脱离学生所学专业;既要灵活,又要注重教学质量;既要符合学生职业生涯的需要,又不能迁就学生,还要能够实现。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订是整个个别化教育实现的关键环节,是需要我们给予重视的环节。

4)选取教学模式,实现个别化教育。

个别化教育计划制定后,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恰当的教学模式,实现个别化教育。在完全学分制下,我们可以打破班级授课制,根据教学目标采用小组教学、个别辅导、面授及网络教学、室内或室外教学等灵活的教学方式。总之,所有教学模式的选取都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以便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4、结语

篇9

关键词: 民办特殊教育 教师在职培训 现状 对策

1.引言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特殊教育发展迅速,已经形成了以一定数量的特教学校为骨干,以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和特殊儿童在普通班级随班就读为主体的特殊教育格局[1]。但是,从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历史可知,民办特殊教育对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民办特殊教育是我国特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状况。这些年随着我国特殊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特殊教育需求的增加,民办特殊教育也得到迅速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杨团等人对北京市民办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现状的调查研究证明,民办特殊教育已成为公办特殊教育的有力补充,为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作出了贡献[2]。然而,杨团等人的调研也反映出我国民办特殊教育在教育质量方面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因此,如何通过提高民办特殊教育的教学质量促进民办特殊教育可持续发展就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提高民办特殊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民办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民办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作为教师队伍建设战的重要途径,其发展现状、应对策略值得研讨。

2.我国民办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现状

我通过对现有研究文献的搜索、查阅发现,现有研究中针对民办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的研究较少,几乎无人问津。但是,从我国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存在的数量、分布区域和发展趋势看,开展民办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的相关研究刻不容缓。

现有研究和新闻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民办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的整体现状不容乐观。

2.1监管体制不明确,缺乏培训平台。

由于我国相关管理体系、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或缺失,我国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存在较为严重的“身份认同”问题,即机构自身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归属于哪一个政府部门管理,从而出现了不同的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在教育、残联、民政、工商等部门“多头登记、多头管理”的现象[3]。由于“多头登记、多头管理”,我国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在发展过程中普遍缺乏行业规划、行业指导和行业规范。

因此,受上述因素的影响,我国民办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也相应地陷入了缺乏有效监管体制的困局。监管体制的缺失必然导致培训平台的丧失,我国民办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也就呈现出由各机构各自为政、各显神通的混乱局面。因而,我国民办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丧失了监管体制层面的保障。

2.2资源匮乏,缺乏有效支持。

首先,对于我国民办特殊教育机构而言,其运营经费来源主要有服务收费、项目支持、政府补贴、慈善捐款等。但对于绝大多数中小型民办特殊教育机构而言,服务收费仍然是该机构的根本经济来源。而中小型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又恰恰是我国民办特殊教育的主要构成部分。因此,在特殊教育高教育成本这一客观事实面前,大多数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很难在经费上保障教师的在职培训。这一现状使我国民办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陷入缺乏有效经济支持的困局。

其次,民办特殊教育机构,特别是中小型机构,由于其以服务收费为主的运营特性,势必迫使机构在人员配置上追求人力资本的最小化,即每个岗位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很难有富足的教师可供抽离出来参加培训,特别是参加一些日程较长的集中式培训。然而,这种日程较长的集中式培训又恰恰是教师需要的,也是能实际解决教师专业成长需求的培训。

再次,民办特殊教育机构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的客观现状,也使机构负责人在教师培训方面有所顾忌,不敢或不太愿意在教师的在职培训方面投入太多。因此,这一尴尬现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办特殊教育教育教师在职培训工作的开展。

第四,特殊教育专业资源匮乏和分布不均,严重影响了我国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对特殊教育专业资源的获取。我国现有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师资力量实属有限,远不能满足其在职培训的需求,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城市,并且培训平台更多地建立在一些设有特殊教育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中,而且上述资源多属公办特殊教育资源或主要面向公办特殊教育单位,民办特殊教育机构较难共享上述资源。

最后,由于我国民办特殊教育机构与公办特殊教育单位间相对隔离,且民办特殊教育机构与机构之间大多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彼此间缺乏沟通与合作,严重阻碍了民办特教机构及时、畅通、有效地获取特殊教育专业资源,进而限制了有限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2.3培训模式单一,缺乏系统性、持续性。

在大多民办特教机构中,特别是中小型民办特教机构,其教师的在职培训基本以机构内部自我培训的校本培训模式为主,其基本的操作模式是:机构管理者或教学主管人员根据机构服务模式、教学要求、教师原有业务水平等具体情况,对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其培训方式主要以经验分享、个案讨论、专题讲解为主。该培训模式带有浓厚的“师徒传授制”色彩,其培训目的功利性较强;培训内容极易缺乏系统性、持续性;培训质量基本取决于培训人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素质;培训时间随机性较大,缺乏有效的监管保障。

相对校本培训,民办特教教师校外培训形式主要以短期专题讲座或报告为主。一方面,讲座或报告式的培训模式往往会因为受信息来源不畅、时间不匹配、教学任务紧、岗位人员有限等因素的影响,较难满足民办特教教师专业成长需求。另一方面,专题讲座或报告式的培训模式均具有信息量大、知识面宽,重理论(观念)轻操作技能等特点,必然要求听众具备一定的基础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该模式对于没有相关专业背景,特别是没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新教师来说,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必然受限。因而,该培训模式的有效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2.4学习动机不足,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由于我国民办特教机构在教师薪酬方面较多遵循“按岗取酬,按劳分配”的薪酬原则,因此民办特教教师往往受制于薪资压力,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完成教学任务中,无心顾及专业学习或培训。机构在运营中迫于经费、成本等压力,较难在经费和制度上保障参加培训的教师的薪酬不受影响,即教师不会因为参加培训又不能完成教学任务而减少工资。另外,除薪资外,大多数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均较难在职务、职称等方面满足教师个人发展方面的需求,所以教师参与在职培训的积极性不足。

此外,我国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受经费、教师流失、资源匮乏等因素困扰,机构在建立和完善教师专业成长激励机制方面也极易陷入两难的尴尬境地。

3.开展民办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的对策

3.1明确监管责任,完善监管体制。

教育、民政、残联等政府部门应加强联系与合作,明确民办特殊教育机构的监管责任,完善监管体制,出台相应的监管细则,有利于民办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平台的建立。加大财政对民办特殊教育机构的投入与支持,更多地向社会购买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我国特殊教育事业。

3.2构建民办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合理格局。

我国教师在职培训的模式主要有:短期非学历培训、长期函授学历培训、校本培训模式等[4]。因此,结合我国民办特教教师在职培训现状和特点,以及综合分析影响民办特教教师在职培训的主要因素,势必要求我们形成以校本培训为主,辅之以短期非学历培训、长期函授学历培训等校外培训的民办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格局。

3.3加强校本培训,建立、完善校本培训机制。

师资培训的水平直接关系到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师资培训的水平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政策和举措、培训目标、内容,以及师资培训机构本身的水平等多种因素[5]。对于民办特殊教育机构而言,师资培训水平直接影响其教育教学质量,教育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该机构的生存和发展。校本培训以特殊学校为基本单位,可以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既不受规定课程教材的束缚,又能避免理论脱离实际的弊端,不受地域和时空限制,是一种经济、实效、灵活的教师在职教育方式,可以提高学校教师的整体水平,应该成为特教教师在职培训的主要模式之一。[6]所以加强校本培训,建立、完善校本培训机制关乎我国民办特殊教育机构的生存和发展。

3.3.1建立、完善校本培训机制是加强校本培训的措施保障。机制的建立首先是平台的建立,综合民办特教机构运营和管理特点,搭建以下校本培训平台。

3.3.1.1教研活动。每周开展教研活动,将教研活动作为每周例行性事务,并将其建立校本培训的核心平台。借助该平台,以个案讨论、教学重难点剖析、教学心得分享为线索开展研讨式学习,学以致用,提高教师在职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3.1.2专题学习日。每月抽出一定的时间开展专题学习,在培训时间上提供更充分的保障。专题学习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目标,组织教师进行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如:针对教育诊断与评估、个别化教育计划、ABA、TECCH、PECS、感觉统合训练、语言治疗、音乐治疗等专业知识、技能开展专题学习。

3.3.1.3自主学习。引导教师拟订专业成长计划,并主动为其提供必需的学习资料和信息,鼓励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从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教师职业素养的角度提高教师学习积极性。

3.3.2制度的确立与落实是校本培训机制的动力所在。制度的确立即校本培训要求的具体化,从管理条例的层面对校本培训进行引导,提高教师参与培训的约束性与积极性。如以自编教师培训手册为契机和载体,明确教师培训目标、要求、内容,以及实施方式,规范校本培训的实施。

3.4丰富校外培训模式,构建支持网络。

校外培训是提高民办特教教师在职培训水平,丰富培训内容,促进同行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是共享社会资源,获取专业支持的主要渠道。

3.4.1加强沟通与交流,促进资源共享。

由于国内特教资源的有限性,因此资源共享,资源利用最大化势必成为获取专业支持的必然趋势。各省市或地区的民办特教机构必须敞开大门,加强相互间的沟通与交流,如:在进行教师在职培训时,可对各自的优势资源进行组合或共同承办专题培训,互利共享,共同促进教师在职培训水平的提高。这种沟通与交流不应局限在民办特教机构之间,还应拓展至民办与公办校之间。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应主动与公办特殊教育学校或相关部门建立联系,以争取获得更大的资源支持,从而实现在不增加运营成本的基础上获取更多的师资培训资源的目的,进而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机构间的沟通与交流需要一个有效的平台作保障,所以各省市或地区成立相应的民办特教协会(社团)组织极有必要。该组织的建立不仅是促进机构间沟通、交流、资源共享的平台,而且在加强行业的监督管理,促进行业规范化,扩大社会影响力,获取社会支持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3.4.2高等特教院校扩大办学职能。

近些年全国各省市多所高校相继开设了特殊教育专业,高等特教院校资源在不断丰富和扩大,但大多数高校的重点在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上,即特殊教育教师的职前教育,而较少有高校将其特教资源向在职特教教师开放或倾斜,从而使得特教教师的继续教育基本按普教教师的模式和轨迹走,进而出现特教教师的继续教育基本都是接受普教的继续教育的情况。民办特教教师的在职培训情况就更为糟糕,不仅缺乏短期培训的机会和资源,而且没有接受继续教育的渠道,特别是特教相关专业的继续教学。

因此,各地高等特教院校应将特教教师培训纳入自身的教育体系,充分发挥自身的办学优势,组织教师编写培训教材,因地制宜,积极开展特教教师的在职培训[7]。积极开展成教或函授等继续教育,利用周末或寒暑假,开展短期非学历培训,满足特殊教育教师在职教育需求。

公办的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平台在组织开展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时,应主动将民办特殊教育教师纳入培训对象,扩大培训受众面。

3.4.3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展培训模式。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手段和模式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众多文字、图片及音响资料得到了有效的保存,积累了海量的珍贵的原始资料,如一些知名专家的专题讲座,工作营的培训教材等,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这些资源常被入库封存,其价值并未得到充分的利用,这实属严重的资源浪费。因此,一方面,相关单位有责任和义务将其进行整理并共享,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另一方面,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应主动与这样的单位进行合作,承担相应工作,使相关资源得到及时的共享,这对特教教师在职培训来说是一种经济实效的培训方式。

参考文献:

[1]朴永馨主编.特殊教育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369.

[2][3]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J].民办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发展状况报告.学习与实践,2007,(05):127-136.

[4]陈小饮,申仁洪.试论我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5]戴光英.西部特殊教育师资培训探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4,(11).

篇10

相关热搜:特殊教育制度  特殊教育  特殊教育教学

把特殊教育作为教育发展任务之一,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残疾人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为我国特殊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提供了良好发展的机遇。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提高残疾儿童义务教育质量是《纲要》的创新和亮点之处。近年来,国家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基本的教育政策,残疾人受教育状况越来越成为衡量教育公平实现程度的重要方面和内容,不仅接受义务教育的残疾儿童数量显着增加,残疾学生学前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也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目前,国际社会对处境不利儿童(包括残疾儿童)的教育日益关注和重视,如下理念已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价值:教育不是少数人的特权,是所有人的基本人权;让所有的人包括残疾儿童都能够平等地接受适合其独特需要的高质量的教育;隔离就是不平等(全纳教育)残疾儿童教育“零拒绝”即“不能拒绝”(所有残疾儿童都应该接受免费的、适宜的义务教育)[1。以上理念对我国特殊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尽管中国特殊教育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无论是与国外特殊教育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我国其他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相比,特殊教育的发展都还明显滞后。当前,我国特殊教育面临总体发展水平不高,残疾人受教育程度偏低;城乡、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农村地区尤为薄弱;投入不足,保障能力有待加强;理念、内容和方法不适应时代要求等问题和挑战。面对日益发展的中国经济、日益提升的中国国际地位、国际特殊教育新理念带来的新要求、新挑战和国内残疾儿童日益多样化的特殊教育需求,中国特殊教育要想真正的得到健康发展必须完成六大变革或转变。

 

1.由特殊教育政策、条例向特殊教育法规、法律方面转变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特殊教育法制建设工作迅速发展,与特殊教育相关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文件等相继颁布。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国家和政府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残疾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确立了国家和政府对残疾人教育的政府责任。为保障宪法规定的实施,国家又先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1990年制订,2008年4月修订)和《〈残疾人教育条例》等专项法律法规,再次宣布了“国家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毫无疑问,我国现行的特殊教育政策法规在推动特殊教育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我国经济发展和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相比,与特殊教育的发展要求相比,与残疾人的教育需求相比,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和巨大改善与提高的空间。表现在:

 

(1)现有法律条款缺乏强制性的条款。现有的特殊教育法律法规没有明确的法律责任,对违法主体的制裁缺乏法律依据,对被侵权者缺乏相关的救济措施和手段[3]。由于法律条文规定不具体,造成相关部门互相推倭责任,执法部门难以操作。

 

(2)特殊教育立法尚不完善。现有的法规级别不高,权威性不强,缺乏核心的《特殊教育法》。一些发达国家以及我国周边的国家与地区都已经制定了专门的特殊教育法。如比利时的《特殊教育法》,美国的《所有残疾儿童教育法案》、韩国的《特殊教育促进法》,我国的台湾地区也于1984年颁布了《特殊教育法》。

 

(3)现有法律条款可操作性不强。目前已有的特殊教育法律条款原则性表述多,宣誓性的语言过多,部分条款用词空泛,可操作性不强[2]。如2008年4月修订的《残疾人保障法》第24条规定,“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捐资助学”。这样的条款很难起到大的作用。

 

如果不解决上述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中国特殊教育很难得到更大的发展。因此,首先需要不断完善和修订现有法律法规中不适宜的条款,去掉空泛的宣誓性的用词,增加强迫性条款,制订《残疾人保障法》的司法解释细则,以便减少相关部门互相推倭责任,增强依法行政和严格执法的能力。其次,逐步完成我国《特殊教育法》的立法工作可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以及我国周边的国家与地区《特殊教育法》的经验,以便解决现有的专项特殊教育法规级别不高,权威性不强,缺乏核心大法的困境。只有如此,才能使中国特殊教育真正走到依法治教的轨道上。

 

2.由三类残疾儿童教育向特殊需要儿童教育的转变

 

我国特殊教育主要包括两种教育形式,一种是特殊学校教育,另一种是残疾儿童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就特殊学校类别而言,目前主要有盲、聋、弱智三类特殊教育学校,主要招收盲、聋、弱智儿童中那些生活能够自理、具有一定学习能力的残疾儿童入学。就普通学校而言,目前也仅能招收部分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适应普通学校学习的残疾儿童入学,其中以轻度为主。换句话说,尽管所有残疾儿童都有权利接受义务教育,但并不一定都有机会。因此,严格意义上讲,我们国家目前仅能为一部分残疾儿童提供教育服务。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过去的特殊教育主要是针对盲、聋、弱智三类残疾儿童的教育,我们国家也仅为盲、聋、弱智三类残疾儿童设立了专门的特殊教育学校。盲、聋、弱智三类残疾儿童可以去特殊学校上学,一些轻度的残疾儿童可以去普通学校去学习,其他类别的残疾儿童,像自闭症儿童、脑瘫儿童、学习障碍儿童、肢体残疾儿童、多重残疾儿童等怎么办?该去什么样的学校儿童不是普通儿童没有能力接受普通学校的教育学校没有额外的经费和师资力量教育他们;即使校长禁不住家长的哀求,出于同情和怜悯接收了这样的孩子入学,由于得不到特殊教育资源的支持,也只能是把所有责任和负担转给班主任教师,可想而知,班主任教师和残疾孩子会面临怎样的困境,之所以如此,原因之一是,尽管近几年有关特殊教育政策法规也指出,要为这些残疾儿童提供义务教育,但责任不明确,大多停留在文件上。

 

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国际组织和特殊教育先进的国家,都早已将残疾儿童的概念扩展成特殊需要儿童的概念,为所有有特殊需求的儿童提供适宜的教育。特殊需要儿童不仅包括视觉、听觉、智力、肢体等类别的缺陷儿童,也包括超常儿童、自闭症儿童、脑瘫儿童、学习困难儿童等。美国法定的特殊需要儿童有14种残疾类别,邻国日本法定的残疾类别有9种,韩国也有8类,我国台湾地区也规定12种法定的身心障碍类别JLM。因此,我国的特殊教育需要将残疾儿童的概念扩展,制订政策要求特殊教育学校招收其他类别的残疾儿童,包括多重残疾儿童,解决一些特殊需要儿童(自闭症儿童、脑瘫儿童、学习困难儿童、多重残疾儿童等)无法接受义务教育的困境。如果在教育部建立特殊教育司,各省能设立专门特殊教育管理机构,则会更加有利于特殊教育的统筹规划和管理。

 

3.由特殊学校教育形式逐渐向融合教育形式的转变

 

(1)我国传统的特殊教育形式是将被鉴定为盲、聋、弱智的三类残疾学生安置在专门为他们设立的特殊学校内。为了解决残疾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的问题,我国开始尝试在普通学校安置残疾儿童接受教育,也即残疾儿童随班就读。近十几年来,我国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人数不断增加,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就读的残疾儿童在校生数占在校残疾学生总数的比例一直都稳定在60%以上,2001年还达到了?.86%[4]。可以说,从“九五”以来,残疾儿童在校学生中,近六成以上残疾儿童少年是在普通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我们国家并未把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放在与特殊学校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给予关注,表现在:随班就读的政策法规不完善。在我国已有的特殊教育法律法规或政策中都只强调了普通学校应当接收具有学习能力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都强调了要全面推行随班就读工作,但对于接受残疾儿童入学的普通学校经费如何拨付、残疾儿童如何管理、随班就读教师如何培训等却少有涉及。即便是1994年教育部颁布有关随班就读的专项行政法规《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提到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逐步增加对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的经费投入”,但仅凭教育部颁布的一纸规定能对各级人民政府有多大约束力是可想而知的。

 

(2)随班就读的管理不到位。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管理与特殊学校的管理完全不一样,特殊学校一个省也就十几所,多的近百所,残疾儿童相对集中,比较容易管理,而随班就读的学校比较多,但每所学校也就几个或十几个残疾儿童,比较分散,管理起来会比较困难。目前在国家教育部的层面上仅在基础教育司设立了特殊教育处负责基础教育阶段特殊教育的管理职能,上下对应,省市级教育行政部门中也只是在基础教育处(科)中有一人兼管特殊教育,县以下教育行政部门基本就很少有专职特教干部了,在这种特殊教育管理体制下,根本就没有能力和精力管理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尽管有些省/市教育行政部门所属的教学研究部门设有1名专职或兼职特教教研员,但也杯水车薪,因此,很多地方的随班就读工作平时几乎很少有人问津。况且,按行政管理的范畴,特殊教育处只负责三类特殊学校(盲、聋、弱智)的教育行政管理,基教司的义务教育处则负责普通学校义务教育的行政管理。如果普通学校拒绝接受自闭症儿童、脑瘫儿童、学习障碍儿童、肢体残疾儿童等残疾儿童入学,特殊教育处也难以管理。

 

(4)随班就读教师职前和职后培训培养滞后。从对随班就读现状的研究和调查结果来看,随班就读师资质量令人忧虑。教育部特教处2007年组织专家组对随班就读师资状况的调研结果表明,只有37.80%的随班就读的师资经过特殊教育培训,而有62.20%随班就读教师没有经过培训[7。即使经过培训,能够由特殊教育机构集中培训、或学校送出接受培训占的比例也很小,大多是学校自己组织座谈、研讨等,培训质量可想而知。如此现状说明,随班就读教师职前和职后培训培养滞后已严重影响了随班就读的教育质量。

 

随班就读和普通学校附设特殊教育班仍然是国家特殊教育发展的主体,是我国解决残疾儿童义务教育的必然之路,但如何真正做到占在校残疾学生总数比例60%以上的随班就读残疾儿童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迫切需要国家出台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法规。因此,建议:借鉴我国某些地区随班就读的经验,根据残疾类别,分别制订不同类型残疾儿童少年“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国家标准;实施在普通师范院校加开一年特殊教育课程以弥补和改善随班就读教师不懂特殊教育的困境;政府从财政上给予经费:国外特殊教育发展,实施残疾学生教育5随班就读学校最基本的发展需要。

 

4.由过份重视特殊教育硬件投入向满足残疾儿童需求的转变

 

我国的特殊教育经费投入总量(即方投入总和)从1998年的8.52亿元增〕30.14亿元,净增近24亿元;预算内特殊总量也由1998年的5.96亿元增加到:亿元,净增19多亿元[8]。不能说我们国不重视特殊教育的投入,问题是投入的^近十几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各士都在加紧翻新扩建、征地新建,大兴土7区的特殊教育学校打造成校舍、硬件设^至是全世界第一,似乎只需要把特殊学世界一流,那么特殊教育的质量也就变J至于校舍建设是否适合盲生或其他残S学校是否有足够的残疾儿童在校学习(愿意招生,居然每两年就招一届六、七个买的现代设备是否能够有效使用(有些少使用或从来不用,作为窗口设备供来1都被放置在次要的地位了。一方面,特现代奢华,并配备有特殊教育领域一流的设备,但另一方面似乎学校的办公经费非常短缺,甚至购买一些为残疾儿童课堂教学的简单教具都没有经费支持,更不用说派遣特教教师外出参加培训了。

 

国家和地方政府投入资金建立特殊学校学校对促进特殊教育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一定数量和条件良好的特殊教育学校,高质量的残疾儿童教育根本就无从说起,但问题是是否城市地区的特殊教育学校都需要扩建或新建,需要建成什么规格的特殊教育学校?我们特殊学校的盲生,仍然使用着早被发达国家盲生淘汰的盲板、盲笔,扎写着每天的作业,为什么不能从建豪华大楼的经费中节省一部分,为盲生提供又省力、速度更快的盲文打字机或盲人计算机等学习用具,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呢?

 

如果不改变一谈到特殊教育经费投入,就是要投入多少多少钱用于建大楼或购买设备,似乎特殊教育只有大楼和设备这些硬件,那么特殊教育的质量就永远不可能得到提高,残疾儿童的教育需求不可能得到满足。对于城市和发达地区,特殊学校建设已基本完成,应该逐渐完成向教育质量和效益的转变。在特殊教育学校建立残疾儿童管理和质量监控体系,让每个残疾儿童都学有所得。

 

5.由城市发达地区特殊教育=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的转变

 

中国的特殊教育是以一定数量的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大量的特殊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的格局,因此,特殊教育学校在残疾儿童教育过程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尽管特殊教育学校从1988年446所[9]增加到2008年的1640所[10],但他们殊教育学校分布来看,以2007年为例,各地分布非常不均,东、中、西部地区差异非常大。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四省都各有上百所特殊教育学校,而西部地区省份特殊教育学校数量偏少,尤其是青海、新疆、宁夏和西藏各省(自治区),特殊教育学校都不及10所。一方面是,发达城市的特殊学校的校舍越来越豪华,设备越来越先进,另一方面是,有些几十万人口的地区,连一所特殊教育学校都没有。即使残疾儿童可以去普通学大多集中在城繊达地区(见一。从目前中国特校随班就读'但整个地区都没有几个懂特殊教育的特殊教师存在,很难想像,该地区的残疾儿童教育还能够健康良好的发展。国家制订的《“^^一五”期间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008年一2010年)指出[11],2006年除北京、上海、天津3个直辖市和西藏外,全国现有326个地级市(州、盟),尚有74个未建立特殊教育学校,其中中西部65个,占未建特殊教育学校地级市总数的88%。全国现有县(市、旗)934个(不含市辖区)人口在30万以上的1246个,尚有493个未建立特殊教育学校,其中中西部405个,占30万人口以上未建特殊教育学校县总数的82%。由此看出,中西部地区特殊学校建设仍然是未来中国特殊教育发展非常重要的一项工程,完成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由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转变,可以极大的促进中西部地区残疾儿童的教育规模和教育质量。

 

6.由专门的特殊高校师资培养向普通大学开设特教专业培养方式的转变

 

据教育部2007年对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特殊教育培训的统计数据显示112,在34990位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中,只有18976位教师接受过特殊教育专业的培训,仅占54%,换句话说,目前在特殊学校工作的教师中的人有46%从来没有接受过任何特殊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能够培养特殊教育专业的大学/学院数量太少。我国有为数不多的师范大学设立了特殊教育学院系/部,能够为盲、聋、弱智三类特殊教育学校培养教师,但很难满足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需求。解决的出路如果只停留在国家多建几所特殊教育高等学院的基础上,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特殊教育学校的师资问题,特别是目前国家将要扶持中西部在30万人口以上的县(市、区)或残疾儿童少年相对较多,尚无特殊教育学校的县,独立建设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将需要更多的特教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