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知识总结十篇

时间:2023-04-11 15:15:03

会计专业知识总结

会计专业知识总结篇1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课程;教学

会计学专业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紧密结合的专业,旨在培养熟练掌握会计学理论知识、具有扎实会计实务操作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

为了实现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按照知识体系的设置不同,会计学专业课程一般可以分为基础课程(如会计学原理、财经法规等课程)、主干课程(如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审计等课程)、实践课程(如会计模拟实习等课程)。不同类型的会计学专业课程,有其不同的特点。针对各类课程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提升教学效果。

一、基础课程教学重兴趣

会计学基础课程是在学生刚迈入大学后首次接触的专业类课程,对于刚接触会计学专业的大学生而言,这类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强,比较枯燥,入门有一定难度。如何树立学生的专业思想、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为后续课程打好基础,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教学任务。

在会计学原理课程中,可以采用情境法进行教学。例如讲到“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会计等式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创设一个开厂的情境,启发学生开厂时,资金如何筹集(借入资金,形成负债;投入资金,形成所有者权益),筹集资金以后,可购建厂房、添置设备、购买材料等,形成资产。等式右侧表示资金来源,等式左侧表示资金运用,左右必然相等。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在轻松、易于理解的小故事中,把资产与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关系顺利掌握。

在财经法规课程中,可以采用口诀法进行教学。将知识点归纳总结成口诀,朗朗上口,记忆方便快捷。讲到哪些货物实行增值税低税率时,可以编制如下口诀:“基本温饱、精神文明、农业生产、生活能源”。把采用低税率的货物归为四大类别,这样将零散的、容易混淆遗漏的知识点,以口诀的方式归纳到一起,便于学生掌握。

二、主干课程教学重实效

会计学主干课程,是对中、高年级的大学生开设的,这类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在讲授这类课程时,要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让学生切实有效地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在财务会计课程中,可以采用辩论赛形式教学。在讲到账务处理程序这一章时,引用辩论的方式授课。课前,将“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是最适宜的会计核算形式”和“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是最适宜的会计核算形式”作为正反两方观点,布置给学生,让他们组成辩论队,广泛收集材料,做好辩论准备。课堂上,学生将专业知识、应变能力、语言表达交汇在一起,获得掌声无数,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

在财务管理课程中,可以采用项目法进行教学。例如讲到资本结构优化这一教学内容,教师可设计一个资本结构优化的项目,要求学生以三种不同的优化方法,每股收益分析法、平均资本成本比较法、公司价值分析法,进行资本结构的优化。课前,教师按照学生人数进行分组。每个项目组采用一种优化方法,选出一个学生担任“项目经理”。课中,在“项目经理”的带领下,各项目组成员齐心协力完成项目。教师可以从旁协助,辅导答疑。等各组都完成项目后,由学生互相评价,比较三种方法各自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接着由教师进行总体分析和评价。课后,学生及时把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反馈给教师;教师对本次项目教学的成功之处,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总结。通过项目法教学,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自主学习,掌握知识,提升技能。

三、实践课程教学重能力

会计学实践课程,是对高年级的大学生开设的,要求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进行实务操作,操作的内容涉及会计基础知识点和会计操作规程的运用。这类课程具有综合性、操作性强的特点。在讲授这类课程时,要着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会计模拟实习课程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分为四个实施步骤:创设情境、设计任务、自主探索、总结评价。首先,由教师创设情境,将某工业企业一个月的经济业务作为操作的范围,介绍模拟企业的概况,提出操作程序和规范要求。其次,教师设计任务。将会计业务流程具体划分为建账、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登账、成本核算、结账、对账、编制会计报表等若干任务。再次,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完成各项任务。学生通过模拟操作,完成一项又一项任务,巩固理论知识,增强感性认识,实现知识和操作同步提高。最后,由教师总结和评价,对每项任务的规范性操作注意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对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通过任务驱动法教学,使学生能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际操作,了解和掌握会计业务处理的全过程,为尽快从事会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会计专业知识总结篇2

关键词:中职数学 专业知识 结合

一、中职数学教学与专业知识结合的必要性

马克思说过:“一门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了数学后,才算达到完善的地步。”由此可见,数学与其他学科是相互依存的。数学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不仅是内容方面的,更重要的是方法方面的应用。在中职学校教学中,数学与专业课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课的教与学,可以为专业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专业课对数学有一定程度的依赖性,离开了数学知识的专业课教学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所以,将数学教学与专业知识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其次,可以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及数学方法应用于专业课学习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再次,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分析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因此,中等职业教育在强调专业课教学的同时,也必须重视中职数学教学的基础地位,将数学教学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

二、中职数学教学的现状

1.学生基础差,思想不重视

中职学生数学底子整体来说相对薄弱。大部分学生初中数学知识没有掌握好,数学学习一直处于被动状态,而且在思想上认为中职学校是学习技术、加强技能培养的,学习数学课没有什么用处,没有认清数学知识对专业知识的影响,进而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

2.教师知识面狭窄

大部分中职数学教师在数学知识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但对所教授专业的专业知识了解甚少或者根本不了解,在给学生讲授数学课时延用老一套教学方法,按部就班,照本宣科,无法将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使学生感觉数学课与专业课没有丝毫联系。数学发挥不了作为基础课程的作用,进而影响了应用性数学的开展。

3.教材内容设置不合理

中职学校数学教材内容偏于理论化。这有悖于中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的。再者,中职学校各专业数学教材都是统一的,所教的数学内容也基本相同,并没有针对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的数学教材,未为专业课学习打下必要的数学基础,从而给学生造成了数学无用的错觉,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对改变中职数学教学现状的思考

1.结合所教专业不断充电,扩充知识面

中职数学课教师充电的内容不仅是数学方面的知识,还应加强对所任教专业知识的学习,增加自己的知识面,掌握该专业所需的数学知识。首先,数学教师要利用不同的形式来充实自己,通过看书、看优秀教师讲课视频、写教学反思、听课反思、参加教研活动、培训等形式增加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水平,增强自己的能力。其次,要多与专业课教师沟通,了解各专业动向及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再次,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对如何上好数学课的想法和建议。

2.结合专业课制定教学要求,灵活处理教材

(1)根据专业考虑数学教学内容及其重点。由于中职不同专业对数学知识的具体要求不同,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明确其教学内容及特点。

①模具、数控专业由于对平面、空间、点、线、面等认识要求较高,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学习三角函数、立体几何、平面解析几何等。

②会计专业由于涉及统计分析能力培养和会计电算化等,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学习函数、集合、数列、概率、统计初步等。

③机电、电工电子专业由于对电磁波、电流、电路图等图形处理较多,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学习三角函数、复数等。

④计算机专业涉及编程技术中数据类型及算法等知识,对数学的要求较高,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学习集合、数列、命题等。

(2)根据专业类别灵活处理教材。对模具类、数控类专业重点学习“立体几何”。这些专业对学生的空间想象和逻辑思维等方面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学好立体几何能锻炼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

对会计专业,应加强“概率”“数列”有关知识学习,重点掌握统计初步。

对机电、电工电子专业,重点学习 “三角函数”等有关内容。这部分知识在专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对计算机专业,重点掌握“集合”“数列”等方面知识,同时补充“逻辑代数”中二进制等知识,从而为专业课学习服务。

3.课堂中结合专业知识进行教学活动

(1)导入专业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如果引用与专业相关的知识背景导入,会使学生有新鲜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给机电、电子专业学生讲解充分必要条件时,教师可以通过电路图来导入,利用知识点形象地串接,更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例题专业化,学生轻松掌握新知识。在讲授新课环节,给学生举例或选择例题时,最好将要讲解的知识点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相结合,使学生轻松掌握相关的知识。例如,在讲解等差数列知识点时,针对会计专业的学生,可结合用年数总和法求固定资产折旧来讲解:一台设备原值30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5年,预计净残值10万元。计提各年折旧。用会计的方法通过计算得出5年的折旧额分别为:100、80、60、40、20,恰好是一个首项为100、公差为-20的等差数列。例题专业化,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3)练习专业化,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练习巩固环节,为学生准备一些与专业知识相关的练习题进行解答。学生通过练习,能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例如,给模具、数控专业学生讲完统计初步中总体平均数和中位数的知识后,设计练习题:数控一班学生生产了8个基本尺寸为30mm的数控零件,老师测得它们的尺寸分别是30.02,29.98,29.94,30.06,29.96,30.04,29.99,30.01,求总体平均数和中位数。数学与专业知识结合,引起学生的重视和关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课后作业专业化,巩固掌握所学知识。在布置作业环节,为学生布置与专业知识有关的作业题,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例如,讲完函数的表示方法后,给计算机专业学生布置课后作业:利用电子表格软件EXCEL画正比例函数和二次函数的图形。让学生能够把数学和专业联系起来,学以致用。

4.推进应用性数学的开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数学教学与专业知识结合,推进应用性数学的开展。数学教师在传授学生数学方法的同时,应引导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分析如何运用这些数学方法,将其应用来解决专业课涉及的实际问题,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使数学发挥作为基础课程的作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会计专业知识总结篇3

Abstract: The competent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begins to realize the contradiction of the personnel training of university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bject and the economic developing demand. The training mode should not only be expert mode, but the coexistence of multiple modes. The application of complex mode should be more. Only a small percentage of research universities can carry out personnel training according to the expert mode.

关键词: 普通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复合型

Key words: ordinary university;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personnel training;multi-skill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4-0171-02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与就业现状

参看《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2010)》最新数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8个专业是连续三届(2007―2009)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2010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依旧遭遇就业寒潮,又出现了毕业生滞销现象,被划为“红牌”专业。红牌专业是指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持续走低,且薪资较低的专业,即告失业风险型专业,可见该专业就业问题的严峻性。

教育部就业指导中心最新报告也指出,“几年前非常红火的计算机类相关专业,由于报考人数太多,如今出现了市场饱和的情况,初次就业率连年下滑”,计算机类人才是短缺还是过剩?是“无业可就”还是“有业不就”?目前IT行业每年存在至少50万的软件人才缺口,并且还在以每年20%的速度增加。各大招聘信息显示,信息技术与互联网行业的人才需求一直保持全年行业需求的最高,月月居十大热门行业榜首。如果从市场提供的需求来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生应该是供不应求的,至少说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毕竟计算机现在已经运用到各行各业。

由上可知,“就业难”并不是简单的“人多岗少”,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高校培养了很多知识、能力、结构各个方面难以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严重影响了我国大学生的整体培养质量,“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症结所在

对黑龙江省25所本科高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比较,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毕业生、用人单位和黑龙江省高校管理者、专家学者等进行了访谈,共收回这个专业毕业生访谈问卷300份,收回计算机相关用人单位访谈问卷65份,访谈12所高校的60位高校管理者和专家学者,下面对相关结果进行总结分析。

2.1 专业布点多,专业培养规模偏大。通过调查,黑龙江省举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高校为20所,占到了总数的80%。我国约有1180余所高校开设有计算机专业,在校生人数超过80万,专业的设点数和在校生人数都位居全国各专业之首,这势必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专业规模与结构之间的矛盾。部分高校设置专业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了解不够,对需求缺乏充分论证,低水平建设问题突出;培养出的毕业生难以适应计算机应用领域的需要,更难以适应IT行业的从业要求,直接导致了毕业生结构性过剩和总量不足并存的现象。

2.2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单一;文字表述也大同小异,目的性和针对性不强,目标形同虚设;一成不变的人才培养定位和模式在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技术面前稍显乏味与无力。有的大学总的培养目标差别明显,从培养精英人才到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却相差无几。试问:两高校定位不同,资源配置、办学理念、办学条件、管理体制等方面也各不相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怎会如此一致?矛盾引起反思,正是因为处在不同层次的高校都往“一流高校”这条“单行道”上行驶,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高校并未真正实现“分工与合作”,相似的知识结构、相似的能力架构的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人才输出 “阻塞”,造成了我国高等教育内部的严重混乱。

2.3 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脱节,单一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设置下的人才培养规格单一。通过对17所非师范类普通高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初步比较可以看出,有13所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极为相似,文字表述大同小异。有的高校貌似创新,其实是文字顺序的调整和简单重复;有的高校文字叙述有所不同,涉及的内容却相差无几。有7所高校的人才培养规格甚至照搬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高校毕业生多了,为什么用人单位还是觉得没人可用?访谈中用人单位普遍反映高校毕业生缺乏个性,同质化严重。(17所高校分别表示成下面的:A、B、C、D、E、F、G、H、I、J、K、L、M、N、O、P、Q)

由表1计算得出各个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相应的公共课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基础课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理论选修课学分占理论总学分的比例、实践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

2.4 公共课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大约是18%―26%,比例比较高,但是从具体课程上来看,课程门类普遍较少、且传统,很难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不能与时俱进;每门课所占学分较多、学时较长,一些真正能够提高学生素质的课程开设的却很少;公共课普遍缺乏通识教育的内容,偏重理论课程,忽视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不能够反映出各个学校的特色和地方性特点,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加大就业的难度。

2.5 通过比较来看,各个学校的基础课比例相差很大,基础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最高的是为50%,最低的为12%。有F、G、I、J、N等5个学校的基础课不明确,跟专业课划在一起或者列入公共课中,课程弄不明白,如何定位?从具体的基础课课程来看,大部分高校的基础课的范围还是比较窄,缺乏与其他学科相关的基础课程,这势必造成学生的专业基础薄弱、专业口径窄,影响学生研究问题的角度以及基础科研能力的培养。

2.6 选修课学分占理论课程总学分的比例,各个学校之间相差很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最低的L大学只有8.29%,最高O大学达到44.12%,多数在20%―30%之间。从比例偏低的这些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上来看,必修课门数比较多,教学时数比较长,计划性很强;选修课程门数比较少,教学时数比较短,灵活性不够,培养出的学生知识和能力单一,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元化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选修课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以及社会需求进行选择,只有设置合理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特长,满足社会需求。

2.7 实践课占总学分的比例集中在15%―22%,G、H两个学校低于15%,比例最低的学校H只有10.78%,大部分应用型高校的比例较低,这与学校定位和总目标相悖;只有一个学校P比较高,比例是27.93%,大于等于20%的只有6所高校:Q、P、M、A、B、C等大学。实践课能够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从人才培养方案上来看,高校普遍重视社会实践,形式多样,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进行学习研究的自由空间,但是从已有资料和访谈可以得出,社会实践教学形式多是松散的,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指导,对实践成绩的评价脱离实际也过于粗糙简单。

2.8 高校普遍的状况是专业课所占比例不高,就是因为公共课和基础课所占比例过高,导致专业课程所占的比例减少。专业课设置不够合理,这直接影响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约有78.8%左右的毕业生认为,在所从事的相对对口的工作中,他们比较少地用到本科所学习的专业知识、技能。专业人才培养针对性差,专业人才的产出与岗位需求不成比例,使得学生在本科期间学习的知识技能,在未来的工作中无用武之地。

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人才复合模式培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从体制上看,解决人才缺口的主要办法仍是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以培养更多的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教育主管部门、院校、企业开始意识到高校计算机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不应该都按照专业模式进行人才培养,而是多种模式共存,复合模式应更多,只有一小部分研究型大学可以继续按照专业人才培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在于为这个领域培养能够创造知识的人才,而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的在于为用人单位培养能够有效利用计算机知识的人才,这正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人才培养改革势在必行的关键。

由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自身存在的特殊性,造成计算机专业成为没有专业的专业。这一专业的毕业生往往没有自己的对口工作,二是作为工具为其他产业提供辅助服务,因此“专业+计算机”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根本上讲,计算机是一种载体,只有与某一种被载体相结合时,才能形成真正的专业。纵观各个学校的专业设置和通过访谈各位专家学者,可知该专业的存在基本上是建立在学校其他专业的基础之上,知识更新快、交叉学科多、应用领域广,具有广泛和多层次的适应性。68.8%的毕业生认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毕业生较具有计算机技能的其他专业的从事该工作的毕业生没有多少优势,如今单纯需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已经很少了;90%以上的用人单位反映需要专业复合型的人才;68%的用人单位管理人员认为,应聘者所学的专业并不是他们被选择的关键指标;53%的用人单位表示不在乎应聘者的专业,但是需要有与计算机相关的学习背景。我国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计算机相关方面的人才,需要更多的是具有扎实计算机基础的应用型人才,到真正需要他们的岗位上去;需要更多的是多学科、综合性、高层次的人才。所以这里提出“专业复合型”人才,不是大家熟知的在各个方面都有一定能力的简单复合型,而是“专业+计算机”的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以计算机为基础,具有一定的计算机能力,同时在某一个具体的专业方面又能出类拔粹的人,达到计算机学得透、专业学得精;此类模式培养既有所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学科理论与基本技能,又具有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新型复合型人才。

部分高校已经意识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必须从单科的‘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宽口径、应用性、专业复合型的培养模式。有的院校已改变了“知识+知识”的简单模式,而逐步走向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提高了计算机方面教学的效率,真正实现了专业复合型教育的目标。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他们计算机功底扎实,又深入掌握了管理或其他专业的理论与技能,因此一些毕业生已经成为用人单位的骨干力量。因此,培养这种专业复合型应用人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计算机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传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1]赵庆年,桑玉军.对走出教学改革误区的几点看法.中国高等教育,2008,(15).

[2]许燕.国内外高校计算机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7,(7).

会计专业知识总结篇4

Abstract: This paper made a survey on course setting,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method and teaching content of accounting of non accounting specialty in X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by questionnaire, using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 carried out detailed analysis on the results of investigation, and summed up the problems in teaching accounting of original non-accounting major, finally put forward the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from accounting simulation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updating teaching outline, improve teaching methods, innovativ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adding non-accounting major, etc.

关键词: 会计学;教学改革;非会计专业;教学方法

Key words: accounting;teaching reform;non-accounting specialty;teaching methods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2-0233-03

0 引言

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财经类专业成为社会和教育界公认的专业。即便到目前为止,会计专业仍然是每年高考中的热门专业。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在我国各大院校的非会计专业中开设了会计学课程。经过这20多年的发展,由于社会和科技的高速发展和进步,对会计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探索一条较为创新的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之路则成为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通过向授课的非会计专业在课程结束后发放问卷的形式,来运用实践调查的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非会计学专业对本课程的理解和学习掌握情况,以有助于该课程教学改革成果的有力推广。学术界已经对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进行过探讨,如孟祥英等、张慧、侯日敬、张健、李云梅、郝迎金、赵馨燕[1-7],但是基本是从理论视角来探讨的,本文将从实证角度来研究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改革和建设,以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1 《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会计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必然也会影响到会计学的教学实践。2006年2月15日,我国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而在2008年和2010年均作了修改,这无不说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的逐步接轨。这也必然要求在会计学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国家的这些新的政策内容。因此,从外部政策的要求上体现出《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此外,《会计学》课程作为非会计专业的入门基础课程,通过核算和监督企业的经营活动,从而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可见该课程从自身知识结构和内容上是非常重要的。会计学是管理类的一级学科,《会计学》作为非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其本身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学科知识相联系的,管理类和经济类的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或多或少的会涉及到会计的内容。因此,该课程已经成为各大院校中管理类和经济类学生的必修课程。该课程的基础性和重要性作用不容忽视。

2 问卷的设计、发放及回收情况

2.1 问卷的设计 为了准确的了解我校非会计专业对于《会计学》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的相关情况,本教改项目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和头脑风暴会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并不断的修正调查问卷,在2011年问卷的基础上,2012年6月再次修订了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分为6个部分,涵盖了26个方面的内容,每一部分都是根据调查的目的和问卷的要求所设计的。即这六部分内容分别为学生对本课程的了解及相关知识储备、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多媒体教学与教学课件。

2.2 问卷的发放 问卷在课程结束时进行了发放,主要发放的对象是我校2010级信管专业、行政专业和国贸专业三个专业的班级。

2.3 问卷的回收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了169份问卷,回收了169份,但是其中有一份问卷由于填写不完整作为无效问卷,其他168份均为有效问卷,有效率达到了99.4%。由于教改项目的问卷发放非常具有针对性,采取现场填写、现场监督和现场回收问卷方式进行,因此问卷的回收率较高,有效率也较高。当然,为了保证问卷的真实性,均采用匿名方式来填写问卷。

3 问卷的基础性分析

3.1 非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课程的了解及知识储备情况分析 调查中发现,有39.05%的学生在修本课程之前对会计相关知识不了解,而有43.20%选择的是一般,可见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对会计相关知识了解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在后期对本课程的学习。在调查学生是否在学习本课程前选修或者辅修其他课程时,有95.86%的学生之前没有选修或辅修过相关会计的课程,这与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基本相呼应。而学生对于以后有机会选修或者辅修相关课程的内容选择和排序方面也不尽相同,其中高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和成本会计是学生比较愿意选修的课程。

3.2 课程设置调查情况分析

①课程设置的必要性:有62.13%的学生认为非会计

专业有必要设置该课程,有21.89%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也就是说超过八成的学生认为非会计专业有必要设置会计学课程,可见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在实践中得到了认可。②关于通过本课程学习希望获得什么样的知识选项中,学生们的意见不尽相同,具体的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

注:1:了解会计基础理论知识;2:熟悉常见的业务核算知识;3:财务报表的编制与分析;4:成本核算;5:其他.

从图1可以看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非会计专业学生比较愿意获得在了解会计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熟悉常见的业务核算,体现了学生对本课程作为基础性课程的正确认识。从非会计专业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非专业学生对于期望的了解程度非常基础,而对于财务报表的编制与分析、成本的核算等内容的了解需求不是很强烈。这可能与他们不是会计专业有很大的关系。

③课程开始时间方面:有28.99%的同意在大二上学期上该课程,27.2%的同意在大二下学期上该课程,也就是说超过半数以上的学生同意在大二以前上《会计学》课程。不过,也有23.67%的学生同意在大一下学期上该课程。

④课时安排方面:有72.19%的学生对该课时比较满意;有15.98%的学生认为课时有些太短,需要增加;有11.83%的学生认为课时太长,需要减少。总体来看,大部分学生对目前56个课时是较为满意的。说明原有课时的设置比较科学合理。

3.3 教学目标的调查结果分析 关于会计专业目标应该定位在什么角度上,不同的学生答案也不一致,但是通过调查也基本看出了学生对于该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关于会计的的教学目标,教育部正式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及专业介绍》中对经管类专业培养目标作出了规定,其根本意思是会计专业培养的学生是将来从事具体会计实务和会计管理的工作,而其他管理类学生培养目标是在企业具体职能部门从事广泛的管理工作[8]。据此可以看出,会计学针对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其教学目标是有差异的。经过调查发现,有46.75%的学生认为《会计学》的教学目标应在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应该保持一致,而50.89%的学生认为应该不一致,两方面意见支持率基本相同,各占50%左右,这样可以考虑将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学目标与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基本保持一致。此外,有37.22%的学生认为教学目标应为了解财务知识,有43.05%的学生认为教学目标应该是看懂财务报表。

3.4 教学方法的调查结果分析 第一个问题:关于教学方法是否科学有效的调查中,针对“数字总结法”有

19.53%的学生认为是非常科学有效,66.27%的学生认为是有效的,还有13.61%的学生认为一般,仅有0.59%的学生认为是无效的。也就是说,该方法的科学有效性得到了绝大部分学生的肯定。第二个问题:对采用的课堂实践教学方法是否满意的调查。其中有23.67%的人认为是非常满意,有57.4%是满意,18.93%认为一般。也就是说针对课堂中的实践教学方法是值得肯定、值得继续推广的。第三个问题:针对非会计专业是否有必要开设会计模拟实验的问题。该问题设置了5个答案,为了后期的教学改革的需要,特将调查结果统计如图2所示。

由于非会计专业是我校修《会计学》课程而不进行会计模拟实验的专业,通过对图2统计结果分析,可以看出50%以上的学生愿意进行会计模拟实验,目的是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3.5 教学内容上的调查结果分析 针对教材内容是否完整方面的问题,有53.85%的学生认为教材内容完整,34.32%的认为一般,8.28%的学生认为非常完整,只有3.55%的学生认为教材内容是不完整的。从总体上来说,超过60%的学生认为教材内容是完整的,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的是教材内容较为完整的,但也需要作一些调整。针对老师讲解中是否结合新的会计政策方面,有86.98%的学生认为是讲解结合了新的会计政策,学生也基本领会到了新的会计政策。在教学内容与实践关联性的调查中,有56.21%的人认为是有关联的,有11.83%人的认为是关联密切的。另外,有83.43%的学生认为教材不需要增加太多的内容,这也与前面的调查结果基本保持一致。

3.6 多媒体教学和教学课件使用情况的调查结果分析 针对《会计学》课程的多媒体教学的满意度、课件的完整性、课件整体设计的合理性、课件内容和设计的形象化五方面作了调查,具体的统计结果见表1所示。

从表1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本门课程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内容和设计、以及课件内容和设计的形象化方面均是非常优秀的,值得继续坚持和推广其教学经验。

4 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原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4.1 教学大纲的陈旧和缺乏针对性 原有的《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大纲中的内容主要从会计的六大要素来分别进行讲解,大纲的内容设置更适合于会计专业的学生。由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会计学课程的要求不一样,通过调查发现,信管专业的学生更加侧重于了解会计业务核算和会计电算化的内容,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侧重于了解会计业务的处理,国贸专业的学生侧重于对税收会计方面业务的处理等。原有的教学大纲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等方面还缺乏科学有效的安排。

4.2 原有教学方法的陈旧 会计属于一门专业性比较强的技术,并且作为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初次接触会计学课程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讲解过程中如果采用传统的讲授方法的话比较枯燥,学生也不容易掌握,况且旧的教学方法过多的重视课堂教学、理论教学,没有进行案例教学,更没有将其与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

4.3 原有教学手段比较单一 原有的教学手段主要是板书,在调研有些高校时,也有些高校用到的是多媒体教学。但是针对《会计学》这门基础课程来讲,只用板书教学,或者只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都是不科学的。每种教学手段都有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如板书教学比较枯燥,针对会计知识点过多,书写内容较多,影响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时间过长可以造成学生上课疲劳,教学效果也不是最完美的。

4.4 原有的教学大纲与教学目标不一致 针对非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一般是了解会计专业的基础性理论知识,熟悉掌握会计销等各项业务的核算过程,对报表可以进行简单的分析,最终可以从事简单的会计工作。而旧的教学大纲主要集中于从会计六要素进行讲解,作为初次接触会计的非会计专业学生,难度较大,这样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5 针对非会计学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和建设的建议

5.1 教学大纲应具有针对性,应与教学目标相一致

教学大纲内容的确定应该具有针对性,与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相一致。即在大纲中尽量体现新企业会计准则、新税法、新内部控制规范等内容,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在内容的深浅安排上做出合理的调整,这样更有助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有针对性的掌握会计学知识。

5.2 改进教学手段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会计学课堂教学的手段不断增多,有板书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但是大多数学校采用的还是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针对《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特点,应该在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结合板书教学,这样学生不会一味的去记录教学内容,而是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况且教学中应该结合案例教学,增强上课的生动性,激发学生对《会计学》课程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会计的积极性。

5.3 创新教学方法 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的学生均肯定和认同教改项目的两种方法,即“数字总结法”和“实践教学法”。本次教改项目中首次推出了“数字总结法”,由于会计与数字联系最为密切,并且会计的知识点较多,运用传统的方法不容易记忆。因此,“数字总结法”将会计学每章的内容运用数字有效的总结出来,通过总结后使得学生对于会计所有的知识点很容易记忆,也容易扎实的掌握会计的理论知识。在掌握了会计理论知识后,并不是会计学教学的最终目标,而最终目标是能将理论有效的运用于实践工作中,因此,在对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学中,应该推广课堂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增强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这种实践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5.4 增设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模拟实验教学 在我校的会计模拟实验专业中,除了会计专业的学生外,包括工商管理专业、人力资源专业、国际贸易专业、行政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但是没有信管专业。通过前面的调查结果发现,信管专业中有82.09%的学生愿意进行会计模拟实验,因为会计模拟实验可以将理论知识,在模拟实验中得到有效的巩固。另外,国内也有些高校对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也是部分进行会计模拟实验,部分不进行会计模拟实验。通过对西安工程大学非会计专业学生的调查,也可以从也一个侧面反映出非专业学生应该都进行会计模拟实验。因此,会计模拟实验教学也应该在全部非会计专业中开设,这样也有助于为学生提供就业的另一条出路。

参考文献:

[1]孟祥英,谭旭红.关于会计学原理课堂教学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08(10):16-17.

[2]张慧.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基础》教学改革探析[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125-127.

[3]侯日敬.基于核心能力的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实践[J].财会月刊,2010(9):103-105.

[4]张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下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差异化教学改革探讨[J].财会月刊,2010(10):149-151.

[5]李云梅.《会计学》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2):125-127.

[6]郝迎金.以实用性目标为导向探讨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专业会计学教学,经营管理者,2011(22):336-337.

会计专业知识总结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 会计专业人才 动手能力 培养

康德的“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揭示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在会计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会计教学通常采用“文字表达经济业务,丁字账户讲解会计处理”的教学模式。学生由于缺乏对实际经济业务的感性认识,学完各门专业课程后无法利用收集的信 息有效解决问题。新华网2004年2月24日的“会计专业为何遭遇‘寒冬’?没有经验被拒之门外”,显现了会计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方向:动手能力要强。国家 示范院校建设的实践已经表明,仅仅依靠学校、课堂和实验室,依靠书本知识学习,是难以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如何把书本知识转换为职业技 能,提高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就成了现实。

一、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

书本知识对于学生来说 ,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学生要在“教是为了不教”中掌握知识必须以一定的感性认识为基础,如果感性认识丰富、表象清晰、想象生动 ,掌握技能就较容易。

会计专业的学生对现实中的经济业务普遍没有多少感性认识。在目前阶段,他们感性认知的获得一般来源于教师对经济业务的描述和手工模拟实训。

笔者在指导学生的手工模拟实训中曾遇到过一串串引人深思的现象:如果将一笔笔业务按文字描述的顺序处理,学生能顺利完成;如果将实训资料的所有原始凭证 全部裁剪下来,并用洗卜克牌的方式搅乱顺序,然后要求他们根据这些原始凭证进行业务处理,结果没有一个学生能顺利完成任务。在填制会计凭证时竟然不知道怎 样写摘要……究其原因:

1.理论教学中缺乏仿真交易

在理论教学中,学生是通过教师对经济业务的描述获得有限的感性认知,由于没有亲身体会,这点认知随着业务的增加也会逐渐模糊。

2.实践教学不“实践”

实践教学主要采用手工模拟实训:在某一门专业课程结束后,一般安排几周时间,让学生对用文字表达的经济业务,在教师的指导下集中进行处理。这种安排尽管 能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但由于时间短,任务重,经济业务是用文字表达的,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求知的需求,对学生的感性认知也没有帮助,最多只能 提高学生模仿能力。理论归理论,实践归实践,自然导致感性无知性,知性无感性,学生则空则盲就自然而然。

二、转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 划纲要》会议上指出:“现在,在教学中我们比较注重认知,认知是教学的一部分,就是学习。在认知方法上我们还有缺陷,主要是灌输。其实,认知应该是启发, 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掌握认知的手段,而不仅仅在知识的本身”。温家宝总理还指出“我一直信奉这样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不在于老师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教 学家或文学家,而是老师能给学生以启蒙教育,教他们学会思考问题,然后用他们自己的创造思维去学习,终身去学习。”

传统的传输型(亦称传递接受型、继承型等)教学模式通常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这种以教师为“本”的教学模式,养成了学生学习被动,思维局限于书本,教师成了学生的拐杖。因此,学生先天“残疾”也就可以理解。

对“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窍”,笔者深有体会。在介绍“现金流量表”时,对一个学生领悟较高的班级先采用了“灌输”方式,而对一个学生领悟较慢的班级采用了“指路”方式,结果两者的教学效果有天壤之别,真可谓“有教无类”,关键在于‘教是为了不教’。

三、改进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悟会计,透人生,会计何尝不是人生。教师应重视启发学生在生活中、在现实中多听、多看,在生活中学、在实践中学。将教学和生活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使学生在闻、见中,构建自己的专业知识,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用于实际之中。

四、提高专业教师的信心

会计专业教师大部分从学校到学校,职业技能本身就不足,加上会计专业的师生比严重失调,繁重的教学任务导致教师们每天疲于应付,而不断更新的专业知识使 教师们自己还处于学习阶段。多数高职院校也没有把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纳入教学管理计划而形成制度,时间上、经费上没有相应的保证。随着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 革的深入,传统的教师队伍及能力结构明显不能适应新的要求,成为制约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障碍。

总之,“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实践出真知。

参考文献:

[1]李志义.对大学教学的“三思”.中国高等教育,2009,7.

会计专业知识总结篇6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趋于不断的发展,计算机行业也方兴未艾,越来越多的中职学生毕业以后都没有从事相关专业.当前毕业的学生,虽然实践考试的成绩良好,不过实践能力并不是非常突出,比如简单的安装系统和组装电脑都无法独立完成,碰到一些难度较大的计算机故障更是无从下手。本文主要从目前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及其原因入手,具体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中职专业教学改革措施和手段。

一、当前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

一是教学方式单一,对于计算机技术而言,其知识更新快,在较短的时间内,让教师对计算机综合知识进行全面掌握,并且将这些知识全部交给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段,是无法实现的。此外,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要花费大量时间,对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研究,导致教师对教学方式研究不足。二是专业教学与企业需求脱节,计算机专业知识更新快,专业内容越来越繁杂,这就对计算机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繁杂的计算机专业知识背景下,教师很难对所有知识均充分掌握,在这一背景下,导致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有时难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会计专业知识总结篇7

一、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点燃学生从事本专业的理想

1. 第一次与学生接触,就要使学生重视这门课。因此,在绪论部分,必须全面搜集课内外资料,包括大量的历史资料和相关的图片,运用生动的语言,联系生活实际,讲述会计的产生、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影响,使学生产生惊喜、新奇、实际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学科的欲望。

2. 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一方面专业教师要对会计工作的重要性、目前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要现状、学生毕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学校的办学优势、办学特点和师资力量等情况进行介绍和分析;另一方面可邀请往届优秀毕业生返校与新生进行交流,让他们以自己的切身体会谈谈学生在校努力学习、练好基本功的重要性,让新生明白没有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技能是不能适应社会工作的。

3. 激发学生对本专业产生美好的憧憬,从而树立将来要从事会计专业的理想。我在第一节课时,主要是通过学生熟悉的事例,如我们身边成功的会计人士、尤其是我校优秀毕业生的案例,让学生了解会计人员的职责及其肩负的神圣使命,说明会计在现代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功能,特别是会计行业诱人的发展前景,激发学生对本专业产生美好的憧憬,从而树立将来要从事会计的专业理想。

4. 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使其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热情与动力。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指出会计人员应具备怎样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并指出会计从业人员要考取哪些证,从会计证到会计员、助理会计师、会计师、高级会计师及总会计师、会计总监、注册会计师等,相当于为学生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热情与动力。

二、理论与实训并重

会计本身是一门操作性、技术性很强的课程,讲授起来显得比较枯燥,如果教师一味的讲述理论知识,不辅助一定的实训或实训工具,面对一群对会计知识一无所知的学生,要提起他们对该课程的兴趣和一定的感观认识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实训的重要性。通过实训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实训和实训工具是理论知识的保障

注重理论,加强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基础会计教学的根本任务。在基础会计教学中,每当碰到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内容时,在课堂上很难下定义和解释,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即使花费了大量精力,其效果仍不理想。如果我们在会计实验室中进行实物教学,复印一些典型的原始凭证, 购买各种格式的记账凭证、报表,要求学生完成填写、鉴别、审核原始凭证,正确填制记账凭证,自己动手装订凭证,编制汇总记账凭证,登记各种明细账和总账,编制会计报表,依次完成整个会计循环。若有条件可领学生到实习企业进行参观, 在参观中让学生多了解一些工厂的生产流程、业务内容; 在实习企业会计工作室, 让学生多看一些不同类型的原始凭证, 了解从原始凭证到会计报表的整个核算过程和会计工作组织知识。这样学生所接受的将不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实战演习,从初始记账、算账、报账到关键的用账、可以弥补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缺憾,可以为我们培养出理论够用、技能过硬、素质全面的会计人才。

2.理论知识应和实训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会计专业知识总结篇8

一、初学阶段,找感性认识

由于会计专业性较强,初学时,概念性东西较多,学生刚接触,往往会觉得枯燥乏味,一些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对此,可以撇开传统的基础会计单独模拟实习方法,采用边教边实习、寓会计模拟实习于教学内容中的方法。每一章节都准备相应的的实习资料,按照教学进度循序渐进。在这阶段,教师要很有耐心,几乎是“手把手”地教,如会计工作对文字与数字书写规范的要求是比较严格的,在教完这些内容后马上让学生动手做,及时指出学生不规范的地方并要求马上修改,这样学生很快就能接受并牢牢记住。通过边教边实习,使学生初步做到会审核原始凭证,会编制记帐凭证,还会对帐、结帐、查帐、更正错帐,并能编制简单的会计报表。使学生对所学的会计核算基本理论知识和会计核算操作的基本技能形成感性认识,变枯燥乏味为生动有趣,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

二、在学习财务会计阶段,由浅入深

财务会计是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是基础会计学的后续课程。可采用课程结束后集中实习、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二周的方法,培养他们实际从事会计工作和独立思考解决会计难题的能力,并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打下基础。通过财务会计的集中模拟实习,可以较好地掌握一个企业基本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与程序和会计报表的编制、分析。对此,有意加深模拟实习的难度,选择综合性较强的实习内容,由浅入深,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实习前,进行一定的实习指导,提出模拟要求,布置实习任务,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要求的程序进行操作,认真履行工作职责,遵守会计职业道德。实习时,会计程序的全部内容都由学生自己做,允许学生互相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教师不定期到教室给予辅导,对一些较难的经济业务作适当的提示,帮助学生解决实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每一任务期满时,教师及时与学生讨论,分析产生错误原因并指出其在实际工作中的严重后果。在实习过程中既注重培养学生遵守财务制度、正确核算、严格监督、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又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如结合实习情况向学生介绍一些犯罪分子常用的造假手法及其后果,从而提高学生对犯罪手法的识别能力。对于一些难度较大而又比较重要的业务,如现金流量表的编制,详细讲解,耐心辅导,力求人人过关。总之,通过财务会计的集中模拟实习,可以加深学生对会计专业的认识,提高会计理论水平,为毕业后上岗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三、利用会计电算化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会计知识的理性认识

在进行会计电算化教学时,结合财务会计的模拟资料,通过计算机进行处理,使学生在掌握电算化会计处理方法的同时,也加深了对会计理论知识和会计核算技能的理性认识。本学科侧重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知识的综合应用,因此,可将学习内容拓展为资金筹集管理、生产经营决策、风险防范等内容,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再上一个新的台阶。总之,学生做过的模拟实习再通过会计电算化的辅助教学,一般都能较好地掌握会计理论知识和核算技能,从而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四、设计综合内容,囊括主干专业课,综合实习

会计专业知识总结篇9

[关键词]城市总体规划 教学方法 精品课程 衔接 拓展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12-0038-03

一、引言

城市总体规划是专业指导委员会确定的核心专业课之一,同时也是我国法定规划中居于核心层面的规划,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在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体系中处于整体集成和综合检验的地位。由于能够将多门相关专业基础课程的知识融会贯通到该课程的教学中,因此内蒙古工业大学教研组申请《城市总体规划》为精品课程。获批后以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内蒙古工业大学通过调整课程体系设置、改革教学方法等手段,将区域规划、城市经济运行、行政管理等相关知识融入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教学中,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与构架,实现该课程与前置和后续课程的有效衔接,广泛拓展学生专业知识,对学生基本技能的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城市规划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

二、城市规划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与特征

(一)城市规划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

内蒙古工业大学的城市规划专业设立于2002年,现行教学体系建立在建筑学大平台之上,课程设置采取2+3的培养模式。城市规划专业一、二年级专业课程设置与建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较为接近,进入三年级之后逐渐开设城市规划专业课程,形成以城市规划原理、城市发展史等理论课和城市规划设计课程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其中,城市总体规划开设于第七学期,共108学时,采取真题真作和真题假作的方式,完成一个小城镇的总体规划编制。学生通过现场调研、基础资料搜集整理、分析预测、方案设计、图文表达、方案汇报等学习过程,将前期有关城市规划原理、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和城市经济学等课程的知识应用于规划实践,培养学生熟练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综合知识进行方案设计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对学生基本技能的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如表1所示,城市规划理论课程开设时间与教学内容均与规划设计课程相配合,注重与规划设计课程的前期调研环节、基础资料整理分析、规划预测等内容的有效衔接。城市总体规划的前置课程有:城市规划初步、城市规划原理、中外城市发展与规划史、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地理学等,分别开设于1~3年级;与总体规划课程同时开设于第七学期的课程有:城市经济学、城市市政工程规划等;后续课程有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师业务实践和毕业设计等。

(二)城市规划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

1.系统性

城市规划课程设置采取“2+3”的培养模式,前两年的课程设置与建筑学专业基本相同,从第五学期开始开设城市规划原理、城市发展史等城市规划专业理论基础课,为后续城市规划设计课程奠定先期理论学习基础;第六学期开始开设规划设计课程,转入城市规划设计学习阶段。这种从“建筑初步”、“城市规划初步”到“建筑设计”再到“规划设计”的课程设置方式,遵循了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符合学生学习知识的基本规律,系统性较强。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经过两年多的建筑学专业训练后,具有一定的空间把握和形体塑造能力。三年级下学期开始学习居住小区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中间穿插城市设计及景观设计内容,课程设置也是由简及繁的渐进式、系统性教育方式。

2.综合性

内蒙古工业大学城市规划专业课程设置也可以称之为一种“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为核心,是基于其建筑学院学科特征和城市规划专业办学特点而产生的具有专业禀赋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城市规划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学习建筑学、城市经济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城市道路交通、城市市政工程等领域的知识。

按照这个培养方案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和景观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较强,毕业生可从事规划设计、规划管理、建筑设计、建筑咨询等工作,就业面较为宽泛。

3.实践性

城乡规划学科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城乡规划教育也是围绕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以专业课为核心,学科基础课和实践教学为辅助,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包括总体规划在内的规划设计类课程教学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课程题目的选择、教学过程安排和作业成果制作,均模拟实际项目运行过程,让学生尽早在实战中融汇专业知识,增长实践技能。

三、总体规划教学方法探索

(一)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城市总体规划与其他学科基础课高度关联,所学相关内容易于在城市总体规划教学中得到综合应用,改善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教学效果,对于提高城市规划专业教学水平、提升专业影响力、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倡导选择合适题目 “真题真作”或“真题假作”,以学生为主体,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性、自主性学习,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以问题为导向积极参加专题研究,将学习成果作为实践项目的组成部分,实现课堂教学与社会服务的有效衔接。

真题性题目选择,能够将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科研活动有机结合,依托实践项目开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解决相关理论课程相互独立、缺乏实践支撑的问题,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得到真实的训练,运用多学科相关知识解决城市问题提高了对城市综合性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做到对其他相关课程的有效衔接和专业知识领域的拓展。

教学过程中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扩大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大胆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开放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等方法,建立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多项交流的教学平台。

城市总体规划教学中,突出实践与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发现问题,养成以问题为导向,运用所学习的相关知识进行专题研究,主动查找文献、解析案例、探索解决方法的良好学习习惯,全面锻炼学生的调查、分析、研究、规划和表达能力。

将教学成果作为实践项目成果的组成部分,鼓励学生参加实践项目,成为实践项目的组织者和设计者。从现场踏勘、基础资料收集整理、现状分析、方案设计、成果汇报等各环节均由学生作为主要完成者,全面锻炼学生的基础调研、方案设计、组织协调和图文表达能力。实践环节的参与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专业特征的认知程度,加深了对城市的理解和对城乡规划学科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多学科融合的教学方法

城市总体规划涉及城市经济、社会、文化、交通、等许多领域,综合性较强。与此相适应,目前开设的其他学科类课程有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学、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市政工程规划、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等课程,作为总体规划课程学习的辅助。课程开设时间与教学内容均与规划设计课程相配合,注重与规划设计课程的前期调研环节、基础资料整理分析、规划预测等内容的关联衔接。

通过《城市地理学》的学习,培养学生宏观区域分析能力,为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提供区域和城镇体系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城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注重城市经济学基础知识和城市规划分析预测方法的讲授。通过《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我国城乡规划法规体系和行政管理制度、城市规划管理的内容和方法。通过《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市政工程规划》等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总体规划中城市市政方面的知识,并为总规课程的学习提供技术支撑。

通过交叉学科知识的学习,实现专业知识的衔接与拓展,引导学生分析研究城市发展中出现的各类社会现象和城市问题,为城市总体规划阶段《专业调研》中的基础资料收集、整理、分析提供理论支撑及方法,并与《社会综合实践调查研究》等实践环节相配合,让学生了解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为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人口、城市化、经济分析预测等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

(三)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

传统的“满堂灌”授课方式难以应对信息化时代对课堂教学方式的冲击,城市规划教学中的理论课程讲授需要具有灵活性和启发性,要引导学生学习相关学科的已有理论成果,关注城市发展中的新问题、新现象,不断开拓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在本次精品课程建设中,为达到更加良好的教学效果,内蒙古工业大学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以及改革。

第一,引入实践案例的教学方式方法。以经典案例评析为依托,讲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基本内容、方法和编制程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直观、便于理解的实际案例分析深化理论知识学习。

第二,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随着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和便捷化,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得,传统讲授式的课堂方式很难满足学生获取知识多样化的需求,教师需及时改革教学模式,如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更直观地通过图片、视频介绍规划案例。

第三,课堂中引用并推荐恰当的阅读书目和资料也是增强学生兴趣的有效方式之一。设置热点问题讨论环节,教师引导并鼓励学生自主完成资料查阅和问题分析,以课堂分组讨论或小论文的形式完成。学生在分析问题时,从社会经济发展、区域地理背景等多个方面深入分析问题的成因,扩宽了知识面、培养了逻辑分析能力,不同学科视角和研究方法对城市要素的分析成为学生完善规划设计构思的基础。

第四,开展专题研究教学。按照城市总体规划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需求,增加有关区域分析、人口、城镇化和产业分析预测、环境生态保护建设等专题讲座,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根据城镇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分析手段和方法。

(四)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由于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规划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对多重目标模式和多重行为主体利益关系的协调,一个合格的规划师应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扎实的基本功和广博的知识,并具备较强的协调沟通能力和持续的规划创新能力,因此城市规划教育中应更加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总体规划教学中,通过现状调查、现场踏勘、资料分析、方案讨论、成果制作等途径,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首先,城市总体规划综合性较强,教学中将多学科知识贯穿其中,引导学生熟悉现状、认真进行现场踏勘、方案构思和多方案比较,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功和知识获取能力。工作中不断更新观念,迅速吸收新知识,获得新信息,冲破传统物质空间形态规划的束缚,从城乡的空间布局、经济功能、生态环境、社区结构、文化氛围、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其次,应具有较强的协调沟通能力。一个好的规划一定是设计团队集体创作的成果,创作过程中经常要协调各种关系,因此协调沟通能力成为规划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城市总体规划课程中,应通过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综合沟通、团队协作能力。

再次,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总体规划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图文表达能力。教学过程中,现状调查、初步方案构思和最后方案都要求学生汇报,汇报过程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准确、熟练地表达出规划意图。由于总规编制中的文本和说明书撰写要求较高,这也锻炼了学生的文字处理能力;而草图和最终成果制作,也锻炼了学生的图文处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结语

城市总体规划是综合性极强的课程,在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体系中处于整体集成和综合检验的地位。借助城市总体规划精品课程建设的契机,通过课程体系的完善、教学方法的改革,及时转变教学思路,将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社会经济类课程与城市总体规划课程实现更好的衔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做到产、学、研、用相结合,增强城市规划的专业特色。

[ 参 考 文 献 ]

[1] 杨光杰.城市规划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规划师,2011,10(27):111-114.

[2] 顾凤霞.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4):59-62.

[3] 秦小东,杨娜.工科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社会经济类课程设置探讨[J].中国建设教育,2010,1(2):51-53.

会计专业知识总结篇10

在此种模式下,开展内部审计时的目标、对象、技术方法、风险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给传统审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基于此,本文拟结合内部审计实践,探析EPC工程总承包模式管理缺陷和内部审计对策。希望引起同行关注,以资参考借鉴。

一、EPC工程项目总承包形式存在的管理缺陷

1.专业管理人员匮乏的困扰凸显

工程投资项目总承包(EPC)管理模式进入中石油企业建设投资市场时间较短,需要一定学习认识消化应用过程。工程项目投资主体(业主)缺乏具有专业知识的管理人员,造成管理、监督的漏洞或不完善。具有工程投资项目总承包(EPC)管理模式资质的总承包企业多数为大型设计或大型施工企业,尽管具有一定专业优势,但实施总承包时:一方面大型施工企业,在设计、设计选型、采购时“短板”,另一方面大型设计企业,在施工组织、施工措施、施工工艺、采购时“短板”。

2.投资主体(业主)与总承包商掌握总承包知识不对称

中石油企业作为投资主体,总项目投资具有阶段性特点,各分项目投资也存在时间段、周期段限制,由于缺乏具有EPC专业知识的专业管理人员,所以对总承包概念、知识、操作、管理的了解相对总承包商存在差距与欠缺,也即具有总承包资质的总承包商相对投资主体来说掌握了解总承包(EPC)管理模式知识比较全面和深入。何况,缺乏工程监理、设备监造、招投标等强有力的专业中介咨询机构,难以为投资主体提供最佳的技术支撑与保障服务。实际上,这就造成了 “大承包商、小业主”的不对称困局。

3.完成建设产品的出发点不同

工程建设项目投资主体(业主)期望的最佳目标是:缩短工期,降低投资,保证质量,确保建设项目投产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总承包商追求的最佳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在设计、设备选型采购及施工等各阶段深化管理降低成本。无论是以设计企业牵头实施的总承包,还是施工企业牵头的总承包,在实施各项目分包招投标过程中,都会被利益驱使降低发包成本、异地价格,在主观意识方面自然会影响建设产品的质量及技术性能。投资主体和总承包商在完成建设产品过程中追求目标迥异,以致彼此频发利益冲突,矛盾交织,难以达成共识,阻碍了既定目标的实现。

二、EPC工程项目总承包形式下内部审计对策

作为维护投资主体(业主)利益的内部审计人员,如何有效完成EPC项目审计是面临的新课题,也是亟待研究探索的新领域。总结内部审计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应以工程总承包合同为准绳,以可行性调研、概算为基础,依据设计文件规定的技术参数、建筑产品(设备)实施审计,而且要拘囿在工程总承包合同框架内进行,超出或越过工程总承包合同条款内容,就将埋下遭遇法律诉讼的审计风险。

1.组建具有各专业知识人员的审计组

完成此种模式下审计项目的前提条件是,组建由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审计组。这对工程投资项目总承包(EPC)审计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审计组成员的业务素质、工作能力、专业技术知识,直接影响审计成果的质量,况且审计对象是外部单位。对工程投资项目总承包(EPC)审计,面临比其他审计项目更多的审计风险,审计组成员需要由具有财务会计、工程设计、概算、施工管理、工程造价、设备管理、生产工艺等专业知识的专业技术人员构成。只有具备足够的工程投资项目总承包(EPC)知识,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2.进行周密细致的审前调研

常规审计项目的审前调查对审计方案的制订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工程投资项目总承包(EPC)审计有别于常规的工程结算、竣工决算审计。工程结算、竣工决算审计是在内部审计权限范围内开展的审计工作。而对工程投资项目总承包(EPC)审计是以投资主体对委托建设产品进行的鉴证行为,宗旨是维护投资主体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或产品的利益。内部审计人员由于对可行性研究、概算、蓝图、施工及形成的建筑产品陌生,也不了解现场具体建设的实际状况等等,所以必须详细了解所涉主要建筑结构特色、大型机器设备特点、关键技术、组织措施等,从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审计方案,以便更全面细致的实施审计。

3.制定具有项目特点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审计方案

审计方案是实施审计工作的指南,其中应在包含常规工程项目审计内容的同时,重点突出重要施工组织设计、关键大型设备、关键施工工艺等重点分部分项工程审计。核实其工作量的工作内容、技术措施与工程投资项目总承包(EPC)合同约定、投标报价及概算内容、可行性研究规定的内容及条款是否相符,是否存在差异。审计方案关注的重点应是关键设备、特殊品质材料、大型建构筑物等。

4.在工程总承包合同条款框架内规避审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