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发展模式十篇

时间:2023-09-06 17:43:30

数字化发展模式

数字化发展模式篇1

[关键字]城市测绘模式 数字化 发展

[中图分类号] P208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5-126-1

进行数字城市的建设,即通过现代化高科技手段积极获取、整合并挖掘城市中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建立一个面向政府、社区、企业以及公众的信息化服务、应用及保障系统,以实现城市各项机能的不断完善和提升,从而为城市可持续性发展及相关建设、规划、服务及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提供可靠的保障。在数字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城市测绘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基础及其支撑作用。因此,推动城市测绘模式的数字化发展十分有必要。

1数字城市空间数据相关需求的主要特征分析

对于城市而言,其无论大小均为所处区域的中心,也是整个区域中物流、信息流与人流的中心枢纽。因经济活跃程度、地理特性以及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因而城市较非城市区域而言,对于空间信息方面的需求会存在不同的特征,因此,城市测绘内容方面也具有相应的特征。

(1)城市空间尺度较小,因而城市测绘方面有关地理信息要求更为详尽,具体体现在维度与比例尺两大方面。由于城市的空间尺度较小,因此,其空间数据主要负责对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及其地理对象进行反映,很少涉及到数据的综合,由此可见,对于城市空间数据而言,需采用相对较大的比例尺系列。随着研究范围的逐步聚焦,对于城市空间数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必须进一步提高其精确性及其详细程度。

(2)城市功能的复杂性对数据体系的完备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城市运营、管理及其建设方面,此方面要求更高。城市的空间一般涉及较多的地理信息,从而方便城市测绘过程的顺利进行。数据信息的范围包括交通、道路、地质、水文、房产、地籍、土地利用、旅游和地表覆盖等。地理信息按照类型可分为基础地理信息和专题地理信息,前者可为其他信息的定位提供资料,如道路、水系、境界和街区等,后者则为位置属性方面的资料,例如地籍、土地利用、植被和地质等。所以,只有获取全方位的地理信息才能实现城市测绘的数字化。

(3)城市生态的活跃性对数据的现势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某区域范围的中心,城市的社会及经济活动必然十分活跃,特别对于这一城市化迅速发展阶段而言,城市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因而形态也日新月异。城市的快速发展对城市空间信息方面的依赖性也越来越高,特别对于空间信息准确性及现势性方面的要求更是越来越高。例如,对于车辆导航而言,已不允许地理空间信息存在更新周期了,因此,要求必须进行更为及时精细的城市测绘体系的建立,以便对城市地理空间信息方面进行即时跟踪与动态更新。

(4)城市空间数据的应用针对性更强。对于城市测绘而言,其另一重要特征即测绘同有关应用领域之间的高度集成化。进行区域性的测绘过程中,因测绘的成本较高、周期较长,因而更加强调测绘成果所具有的普遍适用性,以及相关规范的制订,以共享性获取最大的应用回报,此特点即区域测绘过程中基础测绘体系得以形成的主要原因。

2面向数字城市的数字化测绘发展模式分析

城市测绘模式的数字化发展离不开城市信息化、数字城市建设成果以及城市业务管理这三个方面,因此,只有将以上三个内容融合到城市测绘工作中方可有效促进城市测绘模式的数字化发展。

(1)城市测绘与城市管理业务流程相结合。对于城市业务管理流程而言,其主要层次及其关键环节必须以城市测绘为基础为城市的业务管理提供基础性支撑。城市业务管理的成果也可用来服务城市测绘工作,例如,对城市地形图进行更新等。在道路竣、验收,普通工程,征地地形图以及建筑物竣工等测量过程中,测量数据可为城市地形图的更新提供有关资料。此外,以工程测量数据结果为依据,可对地理空间数据库的地形图进行补充及修测,还可对地形图进行动态更新。

(2)城市测绘同城市的数字化建设成果相互融合。对于数字城市而言,其从离散且自为的应用阶段逐步发展到了以规划为基础的系统应用阶段,再到如今的集成整合阶段,在此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建设成果,并在城市管理方面及相关行业均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如下几个方面:一是CORS系统的构建实现了从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及其更新于一体的新型技术流程及方式的形成;二是城市数字化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的构建,此平台为城市地理空间数据的更新、共享、上传及其应用服务均提供了一个城市化平台;三是经多年建设,城市空间数据库各个比例尺的地形图数据库已构建完毕,且具有质量高、操作性强、覆盖程度高等方面的特点。只有二者的相互融合方可实现测绘、建库、更新及应用服务于一体的信息化测绘系统的形成。

(3)城市测绘同城市信息化建设成果相互融合。对于城市测绘过程而言,其需同电子政务系统、通信技术、物联网、城市网络、云计算以及智慧城市等多项信息成果相互融合,并形成一套同地理信息采集、加工、更新、处理、管理、分发、共享以及应用服务等相互适应的技术支撑系统。

3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城市测绘模式已开始由传统模式朝向新型数字化方向发展,这不仅是我国城市测绘体系发生全面转型的重要趋势,也是城市测绘道路加速前进的重要动力。在如今这个信息化时代下,城市测绘模式的数字化是城市测绘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不仅可以引导城市测绘模式的不断发展,还可以对测绘体系的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并推动新型测绘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数字化发展模式篇2

【关键词】软件项目;软件项目管理

近年来我国软件行业发展迅猛,但是项目管理在本行业的应用还很不成熟,一般的、常规的管理方式已很难适应,这是软件项目管理中面临的最大挑战。同时由于赣州市软件行业的竞争加剧、客户时效性的要求以及一些小公司作坊式的经营模式,使得软件项目管理往往被忽略或者不被重视。如何利用城市数字化软件项目提高管理效率、改善政府服务功能、维护公众利益成为摆在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软件项目管理的概念

从项目管理的概念出发,软件项目管理是根据管理科学理论,结合软件产品开发的实际,为了使软件项目能够按照预定的成本、进度、质量顺利完成 ,从而对成本、人员、 进度、 质量、风险和文档等进行分析、管理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 。软件项目管理的目标是高质量地按时在预算内完成全部项目范围。成功的软件项目管理能够产生优质的软件产品,因此优质的软件项目管理能够使得企业拥有满意的客户。软件项目管理的目标一般包括以下几项:如期完成项目;保证项目质量;用户需求得到确认和实现;妥善处理用户的需求变动;项目成本控制在计划之内;保持对项目进度的跟踪和控制;顺利实施系统配置管理;保证对第三方产品或服务的控制和协作。

2.项目管理的内容

项目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第一,项目定义。确定项目的目标、范围和约束;第二,项目计划。项目的各种预先安排(进度、成本费用 、 劳动力、设备资源等);第三,项目执行。包括人员组织、资源识别、下达任务、执行任务;第四,项目控制。保证项目按计划执行;第五,项目评价。评价项目本身的以及评价项目组成员的价值。其中,项目计划、跟踪、控制是项目管理中不可分割的三个重要环节,要进行项 目跟踪,必须先了解控制;要建立控制,又必须先弄清受控对象、内容以及控制如何实现,这又与计划有关。计划一跟踪一控制在项目管理系统中是一个循环,是一个系统过程,是一个以信息为共同核心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互动过程。

3.国内软件项目管理存在的普遍问题

3.1对项目管理的认识不足

一些项目经理认为按照项目管理来做项目计划,纯粹是浪费时间和精力,是走过场,计划赶不上变化,甚至项目完成后再对项目计划书进行完善。这就造成了计划与控制管理脱节,无法有效的对进度进行控制管理。甚至由于计划不足,在开发过程中发现某个任务无法按时完成,导致项目延期或质量下降。其实制定计划的过程就是一个对项目逐渐了解掌握的过程,通过认真的制定计划,项目管理人员可以理清哪些要素是明确的重要的,哪些是需要逐渐明确的次要的。通过项目计划的不断完善,以达到在进度、资源和范围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3.2不合实际的期待

往往很多时候,客户对他要求的软件系统有很高的期待,但实际交付的时候很难达到他们的期望。其实这就暴露了软件公司在项目管理上的薄弱以及对客户沟通的不足。这就要求我们在项目展开之前就应该做好项目设计、规划、风险评估。甚至有时候,项目人员本身没有按照项目管理过程对其进行实际分析而凭想象构筑出很高的期待,结果导致项目进行中困难重重。

3.3应对风险的策略不成熟

项目人员没有充分分析项目开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对付风险的策略比较简单。对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能提前预知规避风险,造成遇到风险时捉襟见肘甚至导致项目延期或失败。

4.项目管理在软件项目中的策略

4.1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众所周知,人是决定组织和项目成败的关键,也是影响软件开发质量的最关键的因素,因此软件项目管理应该以人为本,有效管理人力资源,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应该根据项目组成员的组成结构情况,合理搭配,充分发挥每位成员的技术专长,做到人尽其能;组织组建好项目团队,培养团结一致的团队精神,规范良好的职业道德;建立健全完备的奖惩制度,落实权利责任制度,做到权责明确,营造良好的团队协作环境。

4.2顺畅有效的沟通管理

软件项目管理是一项知识性极强的工作,对人的依赖性比其它行业更为突出,因此加强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实现顺畅有效的沟通管理是软件项目成功的另一个关键因素。这里的沟通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软件项目组开发人员与用户的沟通,另一方面则是软件项目组内人员的沟通。前者是做好软件需求分析所必须的;而后者则有助于组内成员的彼此交流。总之,顺畅有效的信息沟通,可以取得彼此的理解,有利于项目按计划顺利开展。

4.3正确可靠的软件需求

软件需求是软件项目的根本所在,需求不明确,软件项目开发范围不确定,项目开发就会失去方向,最终导致项目的失败。一个可靠的需求,也是项目管理的关键因素之一。开发人员应该反复和用户进行沟通,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目标,开发出用户最理想的产品。

4.4周密可行的项目计划

软件项目实施过程中,还必须有一个周密可行的项目计划。软件项目计划的目的是为完成软件工程和管理软件项目而制定的合理的计划,它包括以下步骤:估计软件产品规模及所需的资源,制定软件开发计划、软件测试计划和软件质量保证计划,评估软件风险和协商约定风险解决办法,而且要标志出几个阶段性的里程碑,这些都是极为关键的。因此,要想成功进行项目管理,就要对计划高度重视、周密制定、严格执行,只有严格执行计划才能使项目管理得以成功实施。

4.5严格的风险管理

软件项目的管理是存在风险的,我们应该提前重视风险,并有所防范,最大限度减少风险的发生,实行严格的风险管理是有效的手段,建立风险项目检查表是进行风险识别的有效方法。主要涉及到产品规模风险检查、过程风险检查、技术风险检查、开发环境风险检查等。

5.结语

进行软件项目管理有利于将开发员的个人开发能力转化成企业 的开发能力,企业的软件开发能力越高,表明企业的软件生产越趋 向于成熟,企业越能稳定发展。管理是影响软件研发项目全局的因素,而技术只影响局部。在关系到软件项目成功与否的众多因素中,软件度量、工作量估计、项目规划、进度控制、需求变化和风险管理等都是与项目管理直接相关的因素。项目管理是软件开发成败的关键。从系统工程的观点看,项目管理普遍涉及到多个目标的要求,一个优秀的项目管理人员,应该注重实践中的分析问题能力,结合理论知识,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并通过实践来检验它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数字化发展模式篇3

关键词:档案;数字化;建设;发展策略

1 档案数字化建设的主要含义

数字化时代,是指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以及现代的科学技术,去实现信息资源的收集与整理,并且对各类分散的利用信息资源分类的有效存储和加工之后用统一的管理方式和面向网络的方式进行连接,让用户使用互联网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的个人资料,以及相关的法律合规操作的授权,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资源共享。

通常的情况下,档案的数字化建设主要涉及到了以下的几个方面:一是现有存档和数字资源。文件管理将纸文件,包括文本,图像,图形和其他原始文件通过现代技术扫描,缩微胶片等纳入电子资源数据库的手段,建立信息资源库,需要快速查询存档的索引信息,改变纸质档案散乱的局面,优化档案管理一体化,提高工作效率。另一种是通过整合,实现网络化档案管理,文件管理信息必须集成到网络建设面对面的方式对信息服务方式进行改变使其变成一体的网络服务,减少人力、财力、物力、时间和占用的其他资源。因此,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一个技术水平和相互结合过程的一个复杂性的系统工程。

2 数字化时代档案信息在资源上的管理

2.1 档案数字化建设

档案数字化建设是基于档案的全面而有效的数字化管理,使数字化能够为管理服务提供更好的档案信息。档案数字化建设是信息发展的目标,是数据积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档案进行进行数字化建设过程中,主要应该对档案数字化管理人员的素质加以完善。涉及信息技术的管理档案信息,只有提高管理人员素质,以文件信息管理有序开展。其次,档案数字化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建立档案信息科学的模式,保障运营的有序性。

2.2 档案数字化的整合以及使用

传统档案管理也有许多缺点:缺少档案的深刻理解,档案管理不健全,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低,档案管理不够重视等。伴随着社会经济体制发展,以往的档案管理以经不能够与现代化的社会发展相互适应。当前数字化文件的时代已经出现,能够以全面的方式对自身的数字化信息进行整合并且加大深度的进行使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在,对档案资源进行开发,能够以现代科学管理去为内部管理者进行服务。当前现代化的档案管理不但数据量大、内容复杂、涉及面广、分类不科学等,传统的基于笔或卡的档案文件管理已经落后于现代的社会发展。现在的数字化建设是以云计算为核心的技术上的创新,对复杂的数据进行组合,进行信息归档的一体化管理。

3 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制度建设

首先,建立现代管理制度,档案需要提高业务流程和文件的数字化管理意识,文化是由人针对数字化管理上创建的,只有提高对数字化档案管理在管理中的作用,全面发展文化档案,以便为对未来发展更好的整体规划的数字化档案管理。

其次,除了要拥有对档案实现管理的知识,还应该更为全面的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外语、网络技术、安全技术、生产和管理经验以及如何实现数字化档案管理人员的优化配置。

再次,从具体的数字化发展情况,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的建设不仅要满足对文件管理的功能,也需要对内部的制度建设进行一致化的统一。这需要针对数字化管理系统对内部整体发展情况进行调整。

最后,建立相关部门建立了现代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优化档案信息的分配与发展,在档案管理系统建立时,可以设置相关职能部门对档案管理进行数字化建设

4 档案数字化建设的体制与模式上的创新

4.1 体制和模式的创新的含义

档案管理系统和模式上创新主要是在档案管理时,处于探索开始阶段,对管理体制模式进行开发,实施合理的创新,这种创新进行与科学的结合。档案管理制度以及模式的创新是创新的文化的一部分。

4.2 系统以及需要创新模式

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和创新模式是记录管理决策变化的方式转变。从档案管理开始产生,直到结束的全过程。档案管理系统与创新在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另一方面,数字化发展还需要对发展模式进行创新。如果档案管理还停留在以前的模式旧模式下,档案管理的创新模式不能改变,那么发展必将受阻。

4.3 完成档案数字化建设体制与模式创新方式

首先,需要创新档案数字化系统建设的发展模式,要求档案管理相关人员具备一定创新意识。没有创新的思想就无法进行数字化建设,因此创新档案数字化制度和模式的建立,就必须有创新意识。

其次,需要有创新的档案数字化建设。大数据时代的核心是信息技术,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时代,使电子信息更加的便捷,节省空间的同时运用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形式去对信息技术的管理效率加以提升,带去更好的内部效益。

最后,我们需要创新档案数字化建设。进行数字化的建设可以使内部的信息管理更加的快捷,例如,我们可以在进行信息的登记与对信息进行审计的阶段,或是在进行浏览器的查询阶段,对于数据进行更新。在进行相关的文件检索时,增加联络功能,对相关人员进行情况说明,填补内部楼案管旦上的漏洞。

5 结束语

当前数字化时代的产生,能够看出传统的档案管理形式对发展存在制约,需要积极应对档案数字化建设,可以说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档案数字化建设对内部信息进行管理。为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梅.浅谈档案工作如何应对数字化时代[J].山东煤炭科技,2014,11:201-202+207.

[2]吴明忠.关于数字化时代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研究[A]..中国航空学会管理科学分会2015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5:13.

数字化发展模式篇4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自适应云服务;用户模型

中图分类号:G25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1-0000-02

一、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

所谓数字图书馆,指的是依托数字化的手段,凭借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以综合档案信息资源为处理对象,对其进行的收集、管理,以实现资源共享为目的的分布式数字系统。数字图书馆具有档案管理信息化、数字化、信息海量化、传递网络化等特点。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流程,是以数字图书馆的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即用户向图书馆提出问题,图书馆工作人员接收问题,归纳分析问题,馆员挑选提取适合的参考源,最后把答案反馈给用户。随着时展的进步,人类迈入了网络时代,数字图书馆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很多问题:随着数字信息处理量的日益增加,数字图书馆的技术发展如何突破目前的瓶颈?网络环境下数字图书馆如何更好地利用资源互联、资源组合和资源协作?数字图书馆如何实现更为快捷的检索模式如何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需求?这些都是摆在数字图书馆工作人员面前严峻的课题。研究目前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主要模式,进而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实现途径,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

二、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主要模式

网络时代背景下,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呈现出个性化、数字化、共享化等特点,目前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用户中心服务模式

这是一种以满足用户信息需求为中心的信息服务模式,也是当前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主流模式。这一模式要求把服务看成是数字图书馆与读者的相互交流的一种活动过程,是一种以信息活动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全程跟踪用户信息活动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该模式的运行过程是:信息用户-服务人员-服务策略与方式-信息服务产品-用户:需求满足与问题解决-反馈至服务人员。

(二)个性化定制服务模式

满足不同用户更多个性化服务,是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个性化定制服务指的是用户自行筛选定制服务和信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定制的内容进一步扩大化,资源、界面、服务都可以参与定制。用户可以根据自身要求选择数据库、搜索引擎以及界面的颜色、布局等。现代个性化定制服务中,用户可以设定邮件提醒,可以设定系统自动将定制信息以邮件方式发送到自己的邮箱,可以在个性化页面中选定本专业的咨询专家, 以便随时获得专家的帮助 [2]。

(三)信息服务模式

信息服务模式要求数字图书馆根据用户的行为分析结果,主动分析用户可能需要的信息和服务。21世纪的今天,仅仅完善数字技术,为用户提供便捷的检索和个性化的定制是远远不够的,用户不再满足于一堆原始信息的简单得到而是期望获得经过加工、综合后的增值的知识内容与信息产品。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不是简单的文献检索与传递,而是信息服务知识化个性化。

三、未来数字图书馆个性化发展模式和对策

传统图书馆知识提供方式是把馆藏资源以明确的分类法、标题表以及编目规则加以整理组织,制定相应的馆藏目录,然后放到网上成为在线公共查询目录(OPAC),提供图书的书目描述、藏书地与索书号,让知识用户自行获取感兴趣的资源。从知识用户的角度看,在未来,数字图书馆个性化适应性云服务更能满足用户对知识资源需求的独特性。数字图书馆个性化自适应云服务的关键要素是用户模式。这种模式反映了用户的知识兴趣、获取知识资源的目标与行为。理论上说,得到个体用户知识使用方面的信息越多,数字图书馆个性化自适应云服务越能深入、贴合用户的知识需求。通过自动观测用户使用行为,进行关联性分析,创建知识用户模型,从而数字图书馆可以提供个性化自适应性的云服务。

数字图书馆个性化自适应云服务从知识用户角度出发,提供智能的知识获取方式与路径,从而提高数字资源的可达性。数字图书馆知识用户获取知识资源的行为特征分析使数字图书馆个性化自适应云服务成为可能。通常个体用户在使用数字图书馆时,受其知识背景的影响,会对某些文献或信息具有偏好性。自动学习技术能通过识别规律并加以整合,产生个体用户的知识模型。这种技术从收集用户与数字图书馆交互行为数据开始,分析得出具有一致性的知识获取行为特征,进而对知识用户未来的知识需求进行预测,提高知识用户对数字图书馆的兴趣。

(一)数字图书馆个性化自适应云服务的实现机制

数字图书馆个性化自适应云服务使用自我学习法,可以自动发掘用户在使用数字图书馆的交互信息。知识用户的特征识别帮助图书馆从用户的知识偏好与兴趣出发,提供知识用户潜在的知识需求。

数字图书馆的学习功能有人工干预学习与非人工干预学习两种。人工干预学习是从数字图书馆工作人员预先设定的类别中寻找相应的数据,这种学习通过建立特征描述,可以极大提高数字图书馆个性化自适应云服务的效率。与此相对应的还有非人工干预学习,它不需要预先设定归类,而是从一定的数据集群中寻找具有共同特点的特征。非人工干预学习让数字图书馆具有发现知识用户行为特征的能力。

(二)数字图书馆个性化自适应云服务的用户模型构成维度

数字图书馆个性化自适应云服务用户模型是根据知识用户行为进行特征分析以后,所提取的有关用户与数字图书馆交互使用过程中所体现的特征维度,特征维度可以用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描述:

1.个人信息

主要包括知识用户的性别、年龄、学历、专业背景等。这些信息有助于数字图书馆提供相应知识背景的个性化自适应云服务,从而提高服务效率与质量。

数字化发展模式篇5

【关键词】 信息科技 数字电视发射机 技术 应用

人类社会逐渐走进信息化时代,广播电视数字化已然成为当今社会信息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依据广电总局的要求,在2015年,我国电视全部改换数字电视,模拟电视将停播。这就意味着我国社会将进入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数字电视较过去的模拟电视有了很大的发展。技术上的突破,电视影像清晰,色彩均匀,人物比例更加协调。

1 数字电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运营问题

对于数字电视来说,技术已经不是阻碍数字电视发展的主要因素,也不会构成数字电视发展的瓶颈,真正影响数字电视发展的因素是数字电视的运营问题。数字电视是由传统的模拟电视发展而来,怎样突破模拟电视的困境,建立属于数字电视自己的市场,关键问题就在于数字电视的运营模式。数字电视运营问题的关键就是电视频道怎样才能进行自身定位,对电视内容如何进行自主选择,数字电视的品牌化经营如何实现等等,这才是影响数字电视发展的重点问题。我国数字电视发展刚刚崭露头角,然而不恰当的运行模式使得数字电视发展寸步难行。其运行困难的主要表现是电视节目内容的选择和电视频道发展的竞争方面,虽然技术已经发展到数字电视阶段,但是并没有突破传统电视发展模式,甚至是套用模拟电视的运行模式,这种不适宜的电视运行模式严重阻碍了电视产业的发展。

1.1.1 运营模式不协调

我国数字电视已经开始进入普及阶段,也就是说我国数字电视的运营平台、方式、手段都要达到一个新的平台才能适应数字电视的发展。但事实上,我国数字电视发展是建立在模拟电视的基础上,所以数字电视无论从节目还是盈利渠道来说都会受到模拟电视的影响,这也造成了我国目前数字电视技术发展与运行不协调的现象。

1.1.2 运行模式改革不彻底

就我国目前数字电视运行模式来说,存在运营不合理,运营模式传统,没有创新等问题,所以数字电视的运行模式有待转变。一些电视运营商进行了运营模式转变,但大都是简单地通过增加广告和信息量的方式转变,没有从电视内容等专业化的角度进行转变。从国际数字电视发展程度来说,三网合一还存在一定的技术性难度,数字电视发展已经完全突破技术问题,所以,限制数字电视发展的关键就是电视的运营模式问题。已经有数字电视运营商开始在运营方面加大投资力度,不再像传统运营模式发展,而是更加重视电视品牌的建设,从更专业的角度发展运营数字电视,真正实现数字电视的新发展。但是能够意识到这一点的电视运营商仅仅是少数,大多数运营商依旧进行传统的电视运营模式。

1.2 技术问题

正如模拟电视有PAL、NTSC和SECAM等制式一样,数字电视也要制定本身的标准。目前世界各国都将传输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摆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当前国际上的数字电视标准主要由三种,即美国的ATSC标准、欧洲的DVB标准和日本的ISDB标准,这三种数字电视标准在我国均没有得到应用,主要是因为我国通信技术网络频率与国外的区别,但是我国为了发展数字电视,对于数字电视的标准也进行了大量的开发与研究。

我国相关的部门一直在探索数字电视标准,并且积极地组织了很多技术专家进行数字电视转播、接收和录像等技术问题研究。目前,我国数字电视领域技术问题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应该清醒认识到我国自主研发的数字电视在制式和格式频率上和国外的数字电视不一致,这也是我国数字电视无法接收或者兼容外国电视节目的主要原因。所以,技术人员在研发数字电视技术的同时,需要提高我国数字电视的水准,实现同国际数字电视制式和格式频率上的接轨,尽早使我国数字电视实现国际化和标准化。

2 数字电视发展对策

2.1 加强频道专业化建设

数字电视实现了数字化传播,这极大的丰富了电视节目,所以数字电视频道建设就是数字电视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要实现数字电视的创新发展,就必须加大对频道建设的力度。频道建设需要考虑到受众的文化层次,学历水平,根据不同的人群制定不同的电视频道,争取尽早实现电视内容的专业化。电视频道的建设不仅要根据观众来制定,还要致力于建立良好的口碑和品牌,突出每个频道的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字电视的竞争必将更加激烈,电视的竞争对象就是观众,如何制作电视节目吸引观众是所有电视运营商必须思考的问题。例如现在很多电视频道已经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有音乐频道、体育频道、艺术频道等等,弥补了专业观众对电视节目的需求,并且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2.2 电视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建设

首先,加强传统的模拟电视技术人员向数字电视技术人员的转变,加强对他们的技术培训和培养,这是相对较为快捷的技术人才队伍培养措施。其次,对于数字电视技术人员来说,任何技术问题或者管理方面的问题,都要求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总结和积累,也可以实施一帮一、老带轻等传统技术培养模式,实现数字电视专业人才队伍的快速壮大;再次,加强高校数字电视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从学生开始培养专业的数字电视人才,并加强数字电视管理方面的培训,真正重视数字电视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2.3 丰富节目内容

受众最需要的是内容上的丰富与独特,这也是数字电视用来真正吸引用户的方法,内容决定数字电视的发展和未来。在数字电视发展过程中,应当以内容产品和内容服务作为“主打王牌”。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加大节目内容生产力度,加大信息服务开发力度,不仅提供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内容,还要提供增值服务,如手机电视、电视会议、可视电话、交互点播电视、以及电子政务、文化教育、交通旅游、医疗保健、就业指导、生活资讯、电视购物、股市行情、短信彩信、电子邮件等业务。

2.4 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

随着传媒产业的发展,受众已不可能再接受过去雅俗共赏的局面,数字电视专业化、细分化、精致化已经成为数字电视受众市场的基本特点。数字电视应将差异化和独特性作为频道的建设原则,通过频道的专业化建设,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

2.5 关注新媒体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信网、计算机网、广播电视网走向融合,“三网融合”带来了市场融合、业务融合、终端融合,使得产业边界消融。三网融合为新媒体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互联网电视,这些新媒体对数字电视具有很强的替代作用。数字电视面临很大的挑战,不发展即退步,发展慢也是退步。广电部门应关注新媒体发展,调整经营策略,提高数字电视的竞争力。

3 结语

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不仅证明了我国科技发展的力量,同时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享受。在很多方面,数字电视发射机技术还有待提高,但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会走向更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哈艳秋,张宁.中国数字电视发展道路探析――2004中国广播影视数字发展年研究[J].现代传播,2005(04).

[2]高子华.“网络电视风暴”背后――兼论数字新媒体开发制度安排的重要性与紧迫性[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07).

[3]曹小林,刘顺祝.我国网络电视新媒体发展的“SWOT”分析[J].新闻天地(论文版),2009(08).

数字化发展模式篇6

本文针对大学出版社在数字化时代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一种数字化教材的出版模式。该模式由高校数字资源、出版社数字出版平台、学校科研教学平台等组成,在该模式中,学校的教材出版需求通过校教务处和科研处数字平台反馈至出版社数字出版平台,出版社利用自有资源和学校相关数字资源出版灵活多样的数字化教材。在该模式下,大学出版社与高校的科研机构、教学部门、学生、老师个人之间形成互动,使所出版的数字化教材更加符合教学需求和学生应用实际。

关键词:

大学出版社 数字化教材 出版模式

数字化教材作为先进的教育手段之一,它不但能改进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还能更快更好地促进知识的创新与共享,缩小地域教育水平的差距。因此,数字化教材的建设理应成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数字出版也势如潮涌,数字出版巨大的市场容量和诱人的市场前景,使其成为出版行业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截至目前,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复的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已达9家,而我国数字出版2010年的总收入约是2006年总收入的5倍,年增长速度为49.73%。我国出版社共有近580家,大学出版社占据近五分之一。大学出版社是隶属于大学管理,以大学为依托,主要服务于大学科研教学,以学术成果和教材出版为主要使命的出版机构。

一、

国内外数字化教材出版模式分析

国外数字化教材的应用比国内早,发展也更快,其出版和运营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一些主流出版商大力推进高等教育课本电子化工程,如美国麦格劳・希尔已将其教材的95%电子化。

2.教材出版社间积极进行资源整合。2007年,美国14家主要的教材出版社联合成立了电子课本公司Course Smart,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几千种电子课本,这种电子课本带有很多学习工具和丰富的多媒体功能,并提供了定制出版和个性化学习服务,使老师和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而其平均售价只有纸质版的50%。

3.出版公司和阅读器电子公司合作开发电子图书阅读器。目前美国市场上最著名的电子阅读器产品是亚马逊的Kindle和索尼的Reader系列,这些公司已向数百名大学生提供了电子阅读器。

4.出版公司和网络公司合作开发在线出版学习模式。例如,麦格劳・希尔公司开发了在线教学软件Connect,通过此软件可实现观看讲课、浏览笔记、自我测评和在线反馈;培生集团开发了高校在线远程学习平台eCoUege和配合高校教材的MyLab在线软件,这些平台和软件皆有数百万学生在使用。

5.类似于维基式的数字出版模式,如麦克米伦启动的Dynamic Books数字出版平台,授课的教授在获权登录网站后,可不用请示原教材作者或出版商的情况即对教材进行个性化改编,并有权在这些个性化内容和修改的章节前署名,这种模式可让每一位授课的教授都参与到教材的修订中。

6.免费的开源教材(Open Textbooks)模式,即使用者在获取许可证后可免费阅读网站教材内容,只有当需要打印教科书或购买有声读本及其他相关辅助材料时,网站才会收取费用,而这个费用要远低于新课本的价格。这种模式下,使用者在数字和纸质教材之间就会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

我国数字化教材的发展起步较晚,其出版发行又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

1.国家层面对发展数字化出版产业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已将之作为新闻出版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2010年10月,新闻出版总署出台20条关于电子书产业发展的意见,从意义、原则、任务和保障等方面对电子书出版产业进行了规范指导。

2.国内多数大学出版社还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出版,部分出版社也只是刚刚启动。笔者选取国内80家大学出版社进行了网络调查,在其出版社主页上以“数字出版、数字化、电子图书、资源下载、课件下载、在线阅读”等为关键字查找,其结果如下:专门设有数字化出版、电子图书、在线阅读专区的有18家,约占23%;有资源下载或课件下载的有45家,约占57%;完全没有相关资源下载的17家,约占20%。其中,部分出版社的在线阅读或电子图书虽建有专区,但尚未开通,而资源下载基本为教学课件或一些试题。当然,也有少数出版社在数字化教材出版方面发展较快,如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数字出版门户网站“文泉书局”,可下载至电脑使用专门阅读器阅读和管理,也可直接在网上阅读和管理,甚至可在电子书内加入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元素,让阅读体验更为充分。其版权保护技术未有目前最安全和先进的DKM技术,它可以控制用户在几台计算机上、在一定期限内使用电子书,能够可靠地对出版社的版权进行保护。

3.国内数字化教材出版和应用的形式虽已多种多样,但仍显简单和粗糙,功能单一,延伸服务有限。如有的所谓数字化教材,大多是纸质教材的配套版、教学课PPT和一些题库,且大多采用光盘或下载形式,这不仅不利于知识产权保护,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教材。数字化教材与硬件阅读器集成的数字化图书方式以及与网络结合的在线学习出版模式在国内也已起步,并进行了一些尝试,但仍处于徘徊状态,还很难利用这些形式实现数字化教材的商业化。

总之,国内外数字化教材的出版与应用已具雏形,但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很多方面需改进。尤其在数字化教材出版和运行模式方面,大学出版社应利用高校充足的人才、智力、知识、教学和学术资源,实现出版模式在资源、技术、需求、出版、应用和反馈上无缝衔接和充分整合,使大学出版社从单一的教材出版者逐渐转变为高校教研内容提供者。

二、我国大学出版社数字化教材出版模式探索

通过对国内外尤其我国大学出版社数字化教材现行出版模式的分析,发现旧有模式已不适合未来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也不适合我国新闻出版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因此,笔者提出以下出版模式(如图),以期能抛砖引玉。

该模式中,“高校需求”包括教学需求与科研需求,分别通过教务处数字平台和科研处数字平台,可将各自的需求和对数字化产品的使用效果及意见及时反馈到出版社的数字出版平台上。“高校资源”包括高校各机构数据资源、数字图书馆资源、教学科研资源数据库。高校各机构数据资源包括高校各机构生成的有效和有用的数据资源,数字图书馆资源包括各学科专业数字图书馆资源,教学科研资源数据库则涵盖了学校所有教学资源数据库和科研资源数据库。“大学出版社数字出版平台”包括4个平台,分别为出版平台、跨库检索平台、学术统计评价平台和技术平台。出版平台负责接收出版需求和反馈信息,并负责组织编辑出版工作;跨库检索平台可提供作者和编者自主进行一站式文献检索;学术统计评价平台可对文献的学术水平进行定量分析,并具备对文章进行抄袭检测的功能;技术平台负责网络、终端和软件等的开发与应用,尤其强化版权保护技术的研发。出版社可以与技术平台的开发商合作,以自身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对开发商提出具体的要求,为自己量身定做技术平台。这4个平台整合为出版社的数字出版平台,通过此平台,可为有关人员提供数字出版和相关延伸服务。

该模式下,大学出版社依托高校独特的资源优势,可将高校各机构数据资源、数字图书馆资源、教学科研资源数据库统一在出版社的数字出版平台上,再根据学校教学和科研需求及通过教务处及科研处数字平台反馈的信息,了解学校及老师个人的出版需求,根据不同的要求,出版个性化的数字化教材,以电子书包、电子教案、在线教育平台等形式为学校师生服务,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循环。其中,电子书包是针对学生推出的一种教育电子产品,它是一款以大学教材为主要内容,包括学生所学专业的科目,并具备课后作业系统、自主学习辅导、课外研学链接、师生互动答疑等辅助拓展功能,并以多媒体和图文形式展现的专一化学习工具,通过它学生可进行自我测评并能及时得到反馈。

三、数字化教材出版模式优劣分析

1.可将学校既有资源和出版社自有资源整合起来为大学出版社所用,以体现大学出版社的资源优势。

2.出版与需求将结合得更加紧密。学校教务处和科研处根据学校教学与科研的需求,可将信息反馈给出版社,让出版社根据学校要求明确出版目的及内容,进行灵活出版,并最大限度地为广大师生提供个性化服务,避免了以往只能根据单一教材施教的限制。

3.在数字教材的发行上,则取代了以往由教材科统一发行的做法,改为由出版社直接面对学校,出版社甚至可取代教材科兼有学校教材发行的职能。

4.该模式下,数字化教材的出版需与图书馆紧密合作、共同开发,出版社与图书馆将成为一种新型的合作共赢关系。

当然该模式还存在很多缺陷,需进一步解决:

1.版权保护问题。数字化教材出版牵涉作者、出版者、网络运营商、电子阅读器商家等多方利益,特别是校内资源的保护问题,由于数字产品的特殊形式,极易被复制、盗版,且我国民众版权保护意识比较欠缺,如果相关方的利益得不到保障,数字化教材就会失去发展的推动力。

2.数据转换及传输问题。数据转换及传输涉及很多技术要求,目前的大学出版社尚没有这种实力,需要与相关技术商合作。

3.还没有一个合理的盈利模式。

4.新老教师的阅读习惯及学校软硬件配套也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结语

数字化发展模式篇7

关键词:数字出版 商业模式 对策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0-0083-01

近年来,我国的数字出版业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一些独特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是否成熟决定了一个行业的兴衰成败,了解与认识数字出版的商业模式对推动数字出版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数字出版商业模式的分类

1.专业出版模式。一些传统出版社,利用自身的专业化资源优势,如科技、医药的专业机构的专业出版社,与同方知网、万方等数据库合作,将专业内容进行开发,建立了大型专门数据库平台,为专业需求用户提供服务。

2.教育增值模式。教育出版集团如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为代表的教育类出版社,充分利用自身科研优势和垄断性,在积极推动纸质教科书销售的同时,进一步推动内容的深度挖掘加工和高附加值的增值服务,并把这种服务与网络销售相结合,逐步探索出符合行业特点的数字出版商业模式。

3.大众出版模式。除了以上两种常见专业化模式,依托网络传播和信息技术的数字大众化的数字出版模式,日益成为新媒体时代新的发行渠道和途径。大众需求的多元化,使得大众出版模式下的选择类型也十分丰富,如网络小说、由小说延伸的电视剧、游戏内容版权等,该模式立足日常的生活,娱乐化趋势明显。

二、当前数字出版商业模式存在的问题

1.行业的巨大惯性。传媒出版行业既有格局还未彻底打破,他们握有雄厚的积累资金、占有丰富的优质出版资源,但是传统格局下各自为战、死守自身现有资源、对支持信息时代转型心存疑虑等问题,不利于数字出版模式完整产业链的形成和规模化经济效益的取得。如果传统的格局不能被改变,传统出版行业继续只依靠政策支持、不以市场为导向,在网络信息化浪潮之下,继续为固有利益按兵不动或被动地接受新模式,不做长远打算,想要尽快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赶上世界出版行业的步伐将会举步维艰。

2.盈利模式单一。从传统出版行业脱身而来的数字出版商业模式,没有融入当前多元化的盈利方式,但是单纯通过简单交易的思路来实现电子商品的直接获利。显然,这种单一的交易方式不能满足当前活跃的网络消费方式。从改变的角度来看,一是要强化数字出版内容的价值含量,这是基本保证,在此基础上,注重出版内容的再加工、组织、融合,变普通内容产品为多元化的文化消费品,在这过程中要关注对新信息技术的结合运用。二是从整个行业来说,要整合整合数字出版产业链并积极运营数字内容版权,大力开发目标读者群。运营内容版权的方式包括将数字内容的版权授权给影视、话剧、网游等制作商,将内容产业链延伸至游戏、电影、电视等其他领域,展全方位的版权操作,挖掘更多的利润点。

3.利润分配不合理。中国数字出版利润分配的主导权控制在运营商和终端设备制造商手中,利益分配模式也基本上是由这些机构制定。这种没有各方参与充分协商形成的利益分配体系,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形成了当前明显不合理的分配体系,是垄断带来的结果。过低的价格和过低的利润分配比例,使作者无法从创作中获得最基本的收益保障,出版商也无法利用内容增值获得发展空间。

三、数字出版商业模式发展的对策

1.打破传统发展格局,先要网络意识。传统出版行业经过近半个多世纪的积累,在国家的支持下,早已成为庞然大物,这是向未来数字出版模式转变的巨大优势,也是最大的劣势。物大则体拙,在长期习惯了体制因素影响,当面对当前市场化、信息化竞争中,缺少快速反应能力,握有优势资源得不到充分释放,数字出版日益高涨的需求得不到应有的满足。关于这点,还需要国家政府加快出台政策进行深化改革,从政策上引导、鼓励和支持数字出版行业的发展壮大,为实现数字出版的产业化提供政策保障,为传统出版行业重新武装起最新的武器,最终形成行业规模经济效益。此外,政府还要加大对数字出版转型的产业软环境建设,积极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创新监管模式,设立数字出版革新统筹推进部门,出台鼓励数字出版转型的政策措施,完善著作权、版权保护等法律法规,加大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完善数字出版人才的引进等。

2.整合行业发展,形成规模发展。相对于互联网而言,出版行业如同宇宙中的星辰,显得十分渺小。因此,作为新兴的数字出版行业,最佳的商业模式便是组成一支强大的产业链,让数字出版的上下游价值链真正实现贯通。产业链的企业只有通过紧密协作才能形成整体优势,各个企业只有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各自发挥出最大的能量,整个产业链才能达到最佳的运作状态。单目前数字出版产业的产业链初步形状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按照价值顺序来看,上游的内容提供商的出版社,参与电子出版行业行动晚,具体技术优势少,因此,在盈利和产业链分配上,不占优势,导致传统出版业对参与整个产业链热情不高,进而致使数字出版产业上游的内容资源供应不足,无法形成大规模的数字内容制造能力。中间对内容进行在加工、分类的企业,由于上游优质资源提供的缺乏,无法充分挖掘数字出版的最大价值,下游的销售行业,目前正处于激烈竞争格局,特别是终端商、移动运营商都想抢占垄断地位,致使恶性竞争情况时有发生,以上这些都对数字出版形成统一产业链带来诸多不良影响。我们的数字出版企业必须通力合作,形成联合体,群策群力,从内容、渠道、产品、人才、资本、技术等角度探索横向、纵向以及网状一体化整合的可能性,建立合作共赢的商业模式。

3.尝试第三方监管机构,合理分配行业利润。产业链形成困难,最根本上看还是对利益的争相追逐,因此,要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产业链分工链条,需保证各个环节参与者的利益,产业链才能真正畅通。可以尝试建立第三方的监管机构,只负责掌握行业的交易数据,不涉及具体的产品、服务、技术等问题,主要来平衡各方的利益,建立符合各方利益分配和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新价值分配格局。

参考文献

[1]黄立雄.数字出版产业链整合研究[D].湘潭大学硕士论文,2010.

[2]尚莹莹.数字出版盈利模式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硕士论文,2008.

数字化发展模式篇8

关键词:E-science环境;数字图书馆;知识交流模式

中图分类号:G25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07(2017)03-0012-04

Abstract: Knowledge exchange of digital libraries under E-science environment is with the features of high efficiency, sharing, synergy, and openness. The specific processes of knowledge exchange have four steps: knowledge input, knowledge absorption, knowledge output and knowledge feedback; knowledge exchange mainly have the three modes: Lancaster mode, Aitchison mode, and Sindergaard mode. This article proposed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for knowledge mode of digital libraries under E-science environment, which should be based on the premise of E-science environment to promote paperless knowledge exchange process; setting the digital libraries as the carrier to ensure the gradual improvement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king the readers’ benefits the goal to enrich the new mode of knowledge exchange; targeting information resources sharing to integrate knowledge of other research fields.

Key words: E-science environment; digital libraries; knowledge exchange mode

E-science是2000年英提出的一种“电子科研”,它依托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着眼于科学领域的全球合作,为全球科研人员搭建数字化平台[1]。E-science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知识交流模式是一种无纸化知识交流的模式,相对于传统纸质的知识交流模式,具有方便快捷、互动性更强、共享性更强的优势。基于E-science的不断发展,未来的无纸化知识

作者简介:谢文娟,馆员,研究方向为参考咨询。

E-mail:

交流模式将成为知识交流的主流。本文通过对知识交流新模式的研究,提出实施策略,力求能推进我国E-science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知识交流模式的新发展。

1 E-science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知识交流的特征

1.1 基于E-science环境的高效性,知识交流的互动性增强

自E-science环境形成以来,信息传播实现了其高效性,数字图书馆知识交流的互动性不断增强。传统的知识交流虽然被称作是知识互动,事实上仅仅做到了知识的输出而已,绝大部分的信息是依赖于出版商将其出版为刊物,而后供科研人员阅读,书面信息是信息交流的唯一方式,科研专家是知识输出的唯一主体[2]。这种交流模式很难实现信息的高效交流和意见反馈。在E-science环境下,信息交流逐步趋于数字化,信息获取更为便捷,体验、参与、互动性更强。

1.2 基于E-science环境的共享性,知识交流以信息资源为主

E-science环境是一个极其开放的数字化环境,各个领域的科研人员都能平等地享受最先进的科研信息,信息的载体不单是有形载体,如纸张、胶卷、胶片、磁盘,还包括了以声、光、波传递信息的无形载体,数字图书馆内的信息资源可以跨越区域、没有时间限制,面向需求者开放,可以及时收集有价值的反馈信息,储存在数字图书馆中[3]。数字图书馆的多元化服务模式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满足了科研人员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

1.3 基于E-science环境的协同性,知识交流摆脱了时间及空间的限制

E-science环境为全球的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协同工作的平台,让知识交流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统的知识交流的载体主要为纸质信息资源,需要用户向图书馆提交申请获取所需书刊,这样的过程往往会受到图书馆开放时间和图书馆地域的制约[4]。在E-science建立的平台上,用户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只需轻轻点击鼠标,就能在数字图书馆中检索到需要的文献,并进行下载。这种方式完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处于世界各地的科研人员都能共享到国际上先进的科技成果。

1.4 基于E-science环境的开放性,知识交流实现虚拟化

E-science环境是一个高开放性的环境,世界各地的科研人员可以在此环境中平等地进行交流,用户可以注册帐号匿名留言,也可以与其他用户进行讨论。虚拟的身份能够更好地保障用户安全,在与其他用户的讨论中更加客观地发表自己的意见[5]。此外,虚拟身份将用户的等级观念弱化,促使更多的用户进入数字图书馆进行更为自由平等的交流,从而感受知识交流的效率,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力和创新水平。

2 E-science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知识交流步骤

数字图书馆知识交流的形式和过程是在不断变化的,E-science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知识交流的过程主要有4个步骤,知识输入、知识吸收、知识输出和知识反馈。

2.1 知识输入

数字图书馆是用户进行知识交流的主要平台,同时也是为用户提供知识资源的平台。E-science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知识交流的第一步是知识输入。知识输入的实现取决于知识提供者的知识输出,也就是说知识提供者要在自身学识和所收集信息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信息整合、消化和吸收,形成自身的隐性知识,而后在数字图书馆平台上进行,与其他用户进行交流和探讨,实现隐形知识的显性化。提供者所的显性知识会作为数字图书馆平台上的知识资源储存起来,从而实现其知识输入。

2.2 知识吸收

知识吸收是E-science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知识交流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信息资源在进行显性化处理后,会在数字图书馆平台上共享,知识接受者通过相关的关键词进行检索。在检索到相应内容后,知识接受者需要根据其自身的学习能力和信息需求进行知识吸收。知识接受者对于知识的吸收主要通过3种方法。其一,通过检索和阅读文献,将数字图书馆内固有的信息资源进行内化吸收,为己所用。其二,通过E-science环境所搭建的平台与其他的知识接受者进行交流,从而加深知识的吸收。其三,利用数字图书馆的服务资源,与图书馆内馆员及相关学科专家进行知识交流,帮助知识接受者更好地实现知识的吸收和转化。

2.3 知识输出

亦可以称之为“知识的再创造”,是知识交流的中心环节。知识接受者进行知识的内化和吸收,与其他用户进行交流和探讨,再加以自身的思考,将在数字图书馆接受到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用于科研。此外,在与其他用户交流的过程中,会实现知识接受者和知识提供者的不断转换,他们会将自身已消化吸收的知识再次转化为显性知识,在数字图书馆内,这就是知识接受者向知识提供者转化的过程,而知识提供者则亦能通过与其他用户的交流,重新获取新的知识[6]。知识接受者与知识提供者在转换过程中往往能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实现知识的再创造。所以,要充分利用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优势,更好地实现知识的输出。

2.4 知识反馈

知识交流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而知识反馈处于知识交流的延伸部分。在E-science环境的数字图书馆中,知识交流形式多样,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在自由的交流中,用户将知识提供者所输出的知识内化吸收后,可在数字图书馆内给知识提供者留言,将信息反馈给知识提供者或图书馆馆员。通过这一过程,能够及时纠正信息中出现的错误,达到净化信息资源的目的。同时,知识在进行反馈之后,经过整理、加工、分析等手段,又将成为数字图书馆中的信息资源,重新进行信息的输入。

3 E-science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知识交流模式

E-science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知识交流模式多种多样,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目前数字图书馆中经常用到的交流模式包括Lancaster模式、Aitchison模式及Sindergaard模式,见表1。

Lancaster模式出现的时间最早,奠定了无纸化知识交流的基础,打破了传统的纸质知识交流的局限性,并将知识链中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有效构建,让普通人及各学科的专家都能积极参与到知识交流的过程中,但其没有体现出知识交流循环往复的过程,而是强调其单向性。而Aitchison模式的出现有效弥补了Lancaster模式的缺陷,使知识提供者与知识接受者能更好地进行互动,完善了Lancaster模式的信息链,使知识交流更趋多元,用户也更加广泛。Sindergaard模式出现的时间最晚,与互联网技术进行深度结合,使用户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提出了非正式交流平台的搭建,让无纸化知识交流更加完全。

4 E-science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知识交流模式的实施策略

4.1 以E-science环境为前提,推进无纸化知识交流进程

无纸化知识交流是现代社会知识交流的发展趋势,从Lancaster模式、Aitchison模式到Sindergaard模式,E-science环境为数字图书馆提供了更为先进和开放的平台,使各个领域的科研人员都能平等参与到学术交流中,从而推进无纸化交流的进程。目前无纸化知识交流的模式没有完全展开,在一些乡镇地区,仍采取传统的纸质信息资源进行知识交流,交流中参与用户少,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这些地区的知识交流受限[7]。所以,在乡镇地区要普及互联网技术,搭建起E-science环境,为数字图书馆知识交流提供现代化的平台,让各个地区的用户都能平等享受到信息资源,推进无纸化知识交流的进程。

4.2 以数字图书馆为载体,保障信息资源渐趋完善

完整的信息资源是知识交流的前提,要想更好地系统实现知识交流的模式,最基本的步骤就是将数字图书馆作为载体,保证其信息资源的完善。与传统的纸质文献储藏不同,数字图书馆储存的是数字化的信息,完整的将专业人员的科研成果、期刊论文及国内外涉及较少的领域的文献都收录其中,才能充分发挥知识交流模式的作用,用户能在现代化的知识交流模式中获益[8]。

4.3 以读者获益为目的,丰富知识交流新模式

自数字图书馆建立以来,Sindergaard等知识交流模式已经发挥出巨大的优越性。越来越多的读者开始在数字图书馆中检索自己所需的文献,促进了知识交流模式的应用和普及。E-science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知识交流模式的发展,进一步增加了读者的数量,形成一个良性的发展循环。

4.4 以信息资源共享为目标,融汇各研究领域知识

数字图书馆的知识交流模式是要实现各领域知识的和谐交流。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就是E-science环境下数字图书馆建立的目标。在E-science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更具系统性、全面性、丰富性。数字化的信息也更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从而让各个领域的读者都能进入E-science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在这个平台上进行知识的交融、分享、互通[9]。

5 结语

E-science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知识交流模式对旧式的知识交流方式进行了改革,推动了无纸化知识交流的进程。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E-science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知识交流模式势必会向着高共享性、高开放性及高交互性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薇.网络新媒体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知识交流模式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6,36(5):113-115.

[2] 胡媛,毛宁,严炜炜.数字图书馆社区用户社会化知识交流模式与体系构建[J].图书馆学研究,2016(11):17-25.

[3] 屈文建,李琳倩,胡媛.高校数字图书馆社区学术信息交流模式探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6(17):59-64,5.

[4] 陈小荣.基于E-Science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科研发展模式研究[J].河北科技图苑,2011,24(4):31-33,58.

[5] 刘加兰,陈芳,肖萌.E-science环境下专业图书馆新的服务模式――知识服务[J].云南科技管理,2010(6):18-20.

[6] 陈成鑫.E-science环境下用户信息需求与信息服务研究[J].情报科学,2009,27(1):108-112.

[7] O倩.E-Science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 2007.

[8] 段绩伟.数字图书馆信息交流模式研究[J].情报杂志,2004(9):75-77.

[9] 周青建.基于移动云的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馆研究,2013,43(6):87-90.

数字化发展模式篇9

关键词:数字;阅读;图书馆;服务;创新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传统的纸质化阅读模式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逐渐出现的数字化阅读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根据最新《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在过去的2015年里,一年时间新增网民3951万人,截止2015年末,我国网民共6.88亿人。这一数据显示,在手机网络状态下每天都有上亿网民进行着数字化阅读形式,因此,作为以纸质化阅读的公共图书馆正在面临着挑战。

一、数字化阅读的含义、特征、优点

(一)数字化阅读的含义

数字化阅读是指阅读的数字化,主要含义包括以下两种:一种是阅读对象的数字化形式,例如:电子书、电子版照片、网页浏览等;一种是阅读方式的数字化,例如:电脑、手机、相关阅读软件等。数字化形式电子阅读书籍与传统纸质阅读书籍相比,前者的存储空间大、成本廉价、便于保存。因此,数字化书籍越来越受到广大年轻人员的喜爱。

(二)数字化阅读的特征及优势

第一,数字化阅读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方便不同人群的阅读。数字化阅读既可以产生书面文字形式,也有图像、视频、声音等不同的数字阅读信息,且数量众多,方便阅读人员的查阅。

第二,数字化阅读具有可移动能力,无论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可以进行阅读,既可将阅读书籍存入阅读软件内方便人们阅读,也可通过网络端口进入相关图书网站,利用在线观看、搜索、下载的方式进行阅读。

第三,如阅读的书籍属于正在更新状态时,利用数字移动网络客户端可及时阅读,既方便又快捷,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第四,例如现代化智能手机中现已经出现“听书”的软件功能,既可以减轻眼睛疲劳状态,又可方便视力不便人群获取知识,在某些发展较快的公共图书馆专门为残障人士设置可通过手机短信方式完成图书借还等服务。

第五,根据相关数据显示,购买一本纸质图书的价格可以换取四本左右的电子形式的书籍,因此,纸质书籍越来越不受人们的喜爱,而且在进行纸质书籍出版过程中,大量采集树木,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在进行数字化的阅读模式中,人们可以随意浏览、收藏,还可以激发人们潜在的阅读需求,从而扩大阅读人群。

二、数字化阅读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数字化阅读的现状

随着数字化阅读形式的出现,推动了我国的服务行业的创新意识,各种数据档案库、公共图书馆、数据库厂商依据数字化的形式进行服务创新,现已经取得良好的效果。首先,在各省市建立数字化的公共图书馆,对其进行资金上有利支持,已确保数字化形式更好的发展;其次,在数字化公共图书馆内采用特色的阅读模式,用以改善阅读期间的枯燥问题;再次,根据图书馆的实际情况进行服务创新,不可盲目实行数字化的阅读模式;最后,在公共图书馆内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功能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确保公共图书馆书籍及时更新,方便阅读者观看。

(二)数字化阅读存在的问题

第一,公共图书管属于非盈利性的行业,资金运用仅限于国家财政上的拨款,来源单一,导致公共图书馆在进行整改过程中出现资金周转不开的现象。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没有明确对图书馆的立法制度,导致公共图书馆在申请国家政策及资金支持时得不到法律保障,从而在进行公共图书馆改善过程中缺乏资金,影响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

第二,在对公共图书馆数字化阅读方式宣传力度过小,导致阅读者对公共图书馆的认知还停在纸质阅读模式,对数字化的公共图书馆阅读模式不是特别了解,导致数字化公共图书馆人流量较低。

第三,公共图书馆管理人员对移动设施管理过于松懈,经常出现移动设备丢失或损坏的现象,影响阅读者阅读心情。公共图书馆对社会群众属于全面性、免费式开放的情况,而在实际情况下,公共图书馆管理人员根据阅读人士的不同对其服务态度也有所不同,这大大减少公共图书馆阅读者数量。

第四,由于我国数字化公共图书馆还处于正在建设过程中,导致各个省市数字化公共图书馆管理模式不同、标准不统一、阅读资源数量不均等情况的发生,例如:国家图书馆纸质类书籍有大约七百万册,而国家数字化图书馆藏书仅有二十六万册,不足纸质类书籍的百分之四。

三、针对数字化阅读存在的问题提出的解决措施

第一,根据国家实行的《“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对数字化图书馆加大管理力度、提高数字化书籍资源共享率,从而为更好的建设数字化图书馆提供有利条件。

第二,在目前大部分地区现已完成数字化阅读模式的改革,对其实行大力宣传,利用移动网络的力量阐述数字化公共图书馆的优势;加大数字化公共图书馆书籍数量,方便各种社会人士阅读;提高公共图书馆管理人员素质水平,发展管理人员自身特点,提供特色的数字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例如:图书资源探索、导航、在线咨询服务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公共图书馆想要继续在信息化时展,就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利用数字化技术为背景,对原来的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理念进行合理的优化、创新、改善,从而更好地实行现代化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公共图书馆相关管理人员应注重图书馆内部服务理念的创新,无论外界如何发展,与公共图书馆都无任何意义,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改变,只适用于图书阅读者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公共图书馆要明确目标,才能更好的发展,不断的创新。

参考文献:

[1]刘莉,郝志福.数字阅读环境下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创新[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3,25(3):165-167.

[2]许文惠.基于数字阅读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探讨[J].江苏科技信息,2014(2):31-32.

数字化发展模式篇10

 

作为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之一,高职院校图书馆是大学生进行交流与实现课外学习的重要途径。由于信息化技术发展进程不断加快,以数字化为基础的多样化媒介层出不穷,并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促使当前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行为面临考验。因此本文对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化管理模式的应用进行研究,进一步提升当前图书馆管理服务水平。

 

一、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化管理模式的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图书馆存在的目的就是作为信息或图书的一种载体,在其存在过程中拥有大量的阅读者与图书资料,因此在信息数据统计与管理工作等方面有较大的需求。当前很多图书馆结合计算机技术对读者权限、图书的借阅情况以及借阅时间进行针对性管理,并且增加了数字检索功能,相较原始的人工而言,在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量的同时,其精准度大幅度提升,但仍然存在不足。针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现有的图书馆数字化管理模式进行研究,发现在信息管理方式方面仍较为缺乏,部分知识虽实现计算机化,但与数字化仍存在较大的距离。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文献资料、信息资源及数据库等方面内容的数字化研究。

 

二、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化管理模式的应用建议

 

(一)强化图书馆管理人员数字化管理的观念

 

高职院校在进行图书馆数字化管理模式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增强其工作人员的建设意识及关注度,唯有让工作人员足够重视,数字化管理模式的实施才能够继续进行,可以说工作人员直接关系数字化管理模式最终是否成功。而提升图书馆人员数字化建设的观念,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强化图书馆有关管理人员的数字化理念,着重发展数字化建设,确保相关技术能够有效执行,并积极参与到建设过程之中;第二,全面提升图书馆管理人员的数字化建设观念,可以定期进行针对性的讲座,从而确保管理人员对数字化管理模式建设的重要性或含义进行理解;第三,全面提升图书馆管理人员专业性的服务意识与能力,确保其在数字化管理模式应用过程中能够起到相应的作用。

 

(二)强化人才培养,增强图书馆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同时增加资金投入

 

随着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化管理模式的落实与应用,对于管理人员的综合技能及专业性素质等方面的要求进一步增强,所以提升数字化管理模式应用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全面增强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

 

当管理人员专业水平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就需要相应的技术装备对管理模式的实施进行保障。所以需要增加在科技设备方面的资金投入,强化计算机软件或硬件的配置情况,完善有关附件配置,从而实现现代化图书馆数字化管理模式的建设与应用,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信息及相关资源的共享,而对该方面的完善行为,可以经由专业的信息技术中心对其信息资源系统的维修及构建行为进行完善,进一步强化网络信息资源的安全管理,避免出现黑客入侵等不良事故。

 

(三)增加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化管理模式的应用服务范围

 

从实际情况出发,数字化管理模式的构建目的就是为所有学生及教师提供更为优质化的服务,因此在其构建与应用的过程中需要满足读者的相关需求,从而提供更好的服务,而完善服务行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第一,实施全开放式服务,为了促使师生阅读过程中更具便捷性,可以结合网络技术实现图书资料的开放性查阅功能;第二,构建完善的沟通平台,使图书管理人员与读者可以进行交流;第三,强化科研支持力度,部分专业性资料可优先购买并尽早录入网络资源中,并且构建相应的目录,使学生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找到需要的内容;第四,构建读者反馈论坛网站,安排工作人员及时了解读者的有效建议,强化管理者与读者间的互动行为,为完善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化管理模式提供帮助。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建设工作迫在眉睫,对于高职院校图书馆而言,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很难满足当代读者的需求,文章以此为研究方向,针对有关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化管理模式的应用,提出完善建议,希望促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