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的意义十篇

时间:2023-08-29 17:18:10

高标准农田的意义

高标准农田的意义篇1

关键词:因地制宜;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中图分类号: F30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08-07-1

1因地制宜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重要价值

高标准基本农田指的是,在特定时间内对土地整治创建后,形成的稳产高产、集中连片、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并且和当前农业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相匹配的基本农田。因地制宜建设标准基本农田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有效防治水土流失的有效手段

因地制宜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是对田、村、林、水、路等实现综合整治,整体推进交通、村、交通等的改造,以稳产高产、抗灾能力、设施配套、生态良好作为基本目标,是科学控制水土流失的最佳措施。在经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后,农田基础设施改善力度将进一步提升,对水、肥料等农业资源进行全方位的配置与科学利用,有效控制水土流失。

1.2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与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条件

因地制宜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将对土地进行大规模整治活动,最基本的要求由于制度分割、自然分割,出现的零星耕地,再将其建设成连片集中土地。为了从根本上推动该优势,并强化农产品基地建设,提升商品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实现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农民增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与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在高标准基本农田这一平台来实现。

2 因地制宜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策略

2.1 明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原则

2.1.1科学布局,做好规划的原则 创建高标准基本农田,要做好布局、规划工作。也就是对土地利用进行全面规划,解决基本农田存在的问题,将基本农田形成大板块,确保基本农田向集聚化方向发展。特别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应确立为基本农田集中区。

2.1.2 坚持因地制宜原则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需要从各个区域特点出发,不用地区治理的重点也是不同的。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需要做到因地制宜,进行差别化建设,根据平原、丘陵平原的差别,来进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2.1.3 实现数量、质量与生态的有机统一 基本农田在耕地中是精华,必须保障其数量,与此同时,还需要确保粮食能实现增产、稳产,从根本上提升质量等级。耕地质量既包含生产能力,还包含耕地本身的生态健康情况,包含了土壤基本情况,又包含水、作物、大气等形成的质量情况。

2.2 建立新的工作机制,完善相关制度

2.2.1 建立新的工作机制 对各级党委以及政府在实行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起到组织作用、先导作用,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建立由水利、国土、交通等部门牵头组成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组。对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还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积极鼓励农民参与其中,形成社会合力,采取实地调研、座谈会等方式,创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一体化工作机制。

2.2.2 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参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建立适合当地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还应该从区域特点出发,制定与实际相符的高标准基本农田质量建设标准,推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实现有序进行。

2.3 多渠道融合资金,完善监管力度

2.3.1 多渠道融合资金,将相关资金实现聚合,形成集中投入,保证农田质量 当地政府需要从新增加的建设用地中提升资金比例,将其作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专用费。还需要积极探求市场化模式,引入民间资本。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完成后,土地实现连片式发展,易推动土地实现流转,可以充分从这一优点出发,积极引进民间资本,并且在投资人注入资金前,和当地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建成后再进行流转,并且在流转费方面进行必要的优惠。

2.3.2 还需要加强监管力度 首先,创建高标准基本农田监督管理体制。制定高标准农田监督管理基本办法,确定监管机构和管理基本职责,对管理程序进一步规范,对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进行规划、立项、工程实施等进行专门监管。其次,创建高素质的监督管理队伍。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实际出发,创建监督管理队伍,对基本农田进行监督,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立动态监测系统,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动态进行监测,创建信息公开和情况通报制度,接受社会监督。

3 结语

总之,因地制宜建设高标准农田对保障与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来讲意义重大。为此,在充分明确因地制宜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价值基础上,确立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原则,建立新的工作机制,完善相关制度,多渠道融合资金,完善监管力度等策略,提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水平,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庄六孝.基本农田建设是首要任务——江苏省金坛市落实科学发展观思考[J].中国土地,2008(09).

[2] 郭培才.整合资源 规模推进 推动基本农田建设迈上新台阶[J].陕西水利,2009(02).

高标准农田的意义篇2

一、《通则》的制定意义

(一)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战略部署的重要技术支撑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高标准农田是耕地中的精华。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多次强调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近年来,国务院批复了多个相关规划,高标准农田建设已成为国家战略部署。《通则》的与实施,实现了全国技术标准的统一,解决了高标准农田“建什么、怎么建”的问题,对全面规范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具有极为重要意义。

(二)高质量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的基本要求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加强以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的田间工程建设,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15.6亿亩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建成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提出,到2020年,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8亿亩。《通则》的制定和出台,也是贯彻落实上述国务院批复的相关规划、高质量完成规划确定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的基本要求。

(三)顺利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实际需要

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及多个部门和各级地方,目前,各相关部门都有各自的行业标准,许多地方也制定了地方标准。编制科学合理、实用可行的通用性、基础性国家标准,指导各相关部门和各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利于从国家层面规范各项相关建设工作,做好各部门、上下的衔接协调和同口径统计,有利于“规划标准统一、资金渠道不变、相互协调配合、信息互通共享、积极推进整合、共同完成目标”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方式的有效落实。

二、《通则》的编制过程

2012年7月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部际协调会议,明确由国土资源部牵头,会同农业部等相关部门编制《通则》,并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指导。2013年1月25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将《通则》列入了国家标准立项计划。

在编制过程中,国土资源部、农业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水利部、国家统计局、国家林业局、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等有关部门多次沟通,立足国家层面,求同存异、达成共识。编制单位按照国家标准管理程序和要求,在认真总结多年来土地整治、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高产农田创建等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实践的基础上,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完成了《通则》(送审稿)起草工作。2013年7月,《通则》(送审稿)通过了全国国土资源技术标准委员会审查。经与有关部门进一步沟通协商和修改完善,完成了《通则》(报批稿)。

三、《通则》的主要内容

《通则》全文共分为9章32条和3个附录,其中核心部分包括高标准农田建设基本原则、建设区域、建设内容与技术要求、管理要求、监测与评价、建后管护与利用等6个方面。

(一)高标准农田的定义

高标准农田是指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田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

(二)基本原则

高标准农田建设遵循循规划引导,因地制宜,数量、质量、生态并重,维护权益和可持续利用5条原则。规划引导所指的规划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等。

(三)建设区域

综合考虑国家相关规划布局与生态保护要求,确定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点区域、限制区域和禁止区域3类区域,从而最大限度保证了优质农田作为高标准农田,保障了永久基本农田的质量。

重点区域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基本农田整备区,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确定的粮食主产区、产粮大县,土地整治规划确定的土地整治重点区域、重大工程建设区域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示范县,水利、农业、林业、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规划确定的重点区域,依据GB/T 28407评定成果确定的县域内等别较高耕地的集中分布区域。

限制区域包括:水资源贫乏区域,水土流失易发区、沙化区等生态脆弱区域,历史遗留的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土地严重损毁且难以恢复的区域,土壤轻度污染的区域,易受自然灾害损毁的区域,沿海滩涂、内陆滩涂等区域。在前述区域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需提供国土、水利、环保等部门论证同意的证明材料。

禁止区域包括:地面坡度大于25°的区域,土壤污染严重的区域,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退耕还林区、退耕还草区,河流、湖泊、水库水面及其保护范围等区域。

(四)建设内容和技术要求

《通则》在提出土地平整的基础上,以完善农田基础设施为重点,配套开展相应的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农田输配电等工作,并规定了各项内容的具体工作建设内容和技术标准。如:耕作层厚度、田间道路通达度、农田防护面积比例、田间基础设施使用年限,以及建成后耕地质量等别、地力等级。

(五)管理要求、监测与评价、建后管护与利用

《通则》对土地权属调整、地类变更管理、验收与考核、统计、信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等管理内容提出基本要求,提出了要开展耕地质量和地力等级评定及动态监测评价,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绩效评价。同时,对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作为基本农田的划定和保护、开展土壤培肥和农业科技配套与应用、工程管护等建后管护与利用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对高标准农田作为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

四、《通则》的主要特点

(一)综合多个部门相关技术标准、管理要求及地方实践经验,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基础性、通用性国家标准

《通则》是在认真总结相关部门有关行业技术标准、管理要求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管理的一般要求,重点对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农田输配电等建设内容,以及科技应用、建后管护等提出具体要求和量化指标,为各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统一规范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提供了技术依据,对指导相关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制修订,促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二)明确依据规划统筹安排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建设区域科学合理

《通则》明确要求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等相关规划,并依据相关规划确定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点区域、限制区域和禁止区域,实行数量、质量和生态并重,因地制宜、统筹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

(三)强调应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通则》明确提出要切实保障农民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收益权,要求在建设前,应查清土地权属现状,调查了解土地权利人的意愿;在建设中,涉及土地权属调整的,要在尊重权利人意愿的前提下,及时编制、公告和报批土地权属调整方案,组织签订协议;建设后,依法进行土地确权、登记、颁证。

(四)注重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管护利用并重,确保长久发挥效益

《通则》把建设内容及技术要求作为重点的同时,注重对建后的管护利用,明确规定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应划定为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提出建立政府主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农户、专业管护人员以及专业协会等共同参与的管护体系;要求通过土壤培肥、加强农业科技配套与应用、加强工程设施管护、加强地质灾害等灾害防治新技术应用,确保建成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持续发挥。

高标准农田的意义篇3

关键词:高标准 农田 水利工程 建设 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a)-0104-01

农田水利建设滞后是影响我国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2011 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各省在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过程中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该研究者从各种报道中梳理分析了当前的建设现状,分析其建设过程中获得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不足,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应对策。

1 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现状

自2009年开始,财政部、水利部在继续组织开展面上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同时,决定启动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工作, 年投入超过50亿元。全国各地以小农水重点县建设为平台,开展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调研发现,由于地域差异,各地区高标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发展状况参差不齐,既有共性的问题,也有典型的值得相互借鉴的成功经验。

1.1 存在的问题

(1) 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缺乏清晰的内涵。

目前,从国家和行业层面来看,没有对什么是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也没有对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评价指标作统一规定。各地区社会、经济和气候条件及灌溉排水现状不同,对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诠释也不同。灌重于排和排重于灌的地区、经济发达和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对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预期和内涵理解就存在明显差异。比如,有的地方提出应是“高产稳产、旱涝保收”;有的认为是“灌溉有保障、排水有出路、旱涝保收、节水高效”;也有的把高标准农田水利归纳为三部分组成,即“高标准的水源工程、完整的灌排体系、高标准的管理体制与机制”等等。正是由于这些认识上的差异和地区实际条件的差别,使各地区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评价指标的建设标准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执行部门和监管部门在对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进行验收评定时,没有统一的评价指标可依。

(2) 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缺乏统一标准。

文献查阅发现,各地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性很高,但由于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各地在规划设计、投资强度上,标准不一,参差不齐;上级组织和监管部门在验收和评定工程建设是否达到高标准时,评价指标选什么,各地区的指标值该如何取,没有统一的依据可参考;地方建设管理部门在对农田水利工程进行高标准设计时,不知道哪些指标该高,该高多少。因此,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不规范,影响后续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

(3)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缺乏统一规划

多数地区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缺乏统一规划,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建设资金缺乏统筹协调,二是建设区域缺乏整体布局。当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资金渠道较多,各部门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专项资金大多是分别规划、分别招标,部门间缺乏有效协调,不少项目盲目规划、盲目实施,造成资金实际使用效果较差,难以形成合力。

1.2 成功做法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成功做法是在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对规划区域基本采用先丈量收回土地,然后重新规划布局,施工完成后再丈量有效耕地面积并分配到相关用户,使得工程所占土地做到了共同分担,避免因局部利益受损而造成建设工作受阻的问题。针对施工质量监管难的问题,河北等省大力推行农民义务监督员制度,通过农民义务监督员参与工程质量监督,加大受益群众的监督力度。

2 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2.1 进一步明确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内涵及建设标准

水利部作为农田水利工程的直接对口和主管部门,对全国各地的农田水利基本情况掌握最全,为了促进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又好又快发展,有必要在广泛听取地方管理者和水利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其他部门和各地有关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标准,制定相应的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技术规范或建设指南,对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概念和内涵进行统一规定。同时,基于大家认同的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定性目标,提出一套统一的量化指标,并依据各地区实际情况确定相应指标的建设标准值。

2.2 进一步建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与资金的整合机制

建议县级政府组织相关部门编制各方认可的县级农田水利建设总体规划,制定县级农田水利建设项目与资金整合办法,建立部门协商机制,按照“统一规划、各司其职、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统筹安排建设项目,切实推进各部门的水利建设资金整合,解决临时性拼盘式整合的问题。

2.3 进一步建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保障机制

造成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缺乏保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为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首先,工程投资标准需要提高。现行的工程定额大多是20世纪90年代制定的,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和现阶段工程建设,需要修订完善各类工程的概算定额,提高工程概算的准确性和项目投资的科学性。其次,要实行全局规划、科学布局田间系统。要使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长效发挥其内涵所蕴含的各项功能,建设过程中必然要将集中连片的大片农田进行全局规划设计,剔除原有的杂乱无章的路、渠,合理布局新的、耕作效率高的路、渠、田埂,这样就会把原承包者的农田重新分割、划块,故需要国家或行业管理部门出台有关高标准示范农田工程项目占用耕地及索赔政策,或采取别的一些有助于工程规划布局顺利执行的可行措施。

3 结语

为了保证这项利国富民的民生工程健康稳步发展,建议水行政主管部门在了解工程建设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内涵不清楚、建设标准不统一、 建设资金和项目缺乏统一规划、建设质量缺乏保障、运行管护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同时加强地区和行业间的交流与沟通,实现经验共享,带动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参考文献

[1] 李坤英.辽宁农田水利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经济,2011(12):36-37.

高标准农田的意义篇4

Abstract: The article mainly introduced according to the K9 and build up the necessity that the basic farmland database takes charge of system with actual meaning;The principle that analyzes to build up the basic request that the basic farmland takes charge of system and dilimits basic farmland in detail and dilimit the scope of basic farmland, and give the basic farmland take charge of the total flow chart that the system builds;In addition to time, the article went deep in to discuss that the basic farmland takes charge of a building of system step;Various problem that analyzed to set up to meet in the database engineering;To the existent problem, the writer puts forward to understand by oneself several years of grass-roots fulfillment experience definitely of project, hope to large be engaged in going together of national territory related profession to provide certain theory and fulfillment of meaning.

关键词:中地K9,基本农田,监管系统,数据建库

Keyword: The medium ground of K9, the basic farmland, takes charge of system, the data sets up a database

中图分类号: G25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确立二十年来,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一直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立保护补偿机制,确保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为贯彻落实这一制度要求,国土资源部分别在2009年、2010年下发了《关于划定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的通知》(国土资发[2009]167号)与《关于加强和完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相关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218号)[1-3]。按照这两个文件的规定,各地要充分应用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基本农田上图成果,以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为契机,全面把握并衔接好基本农田落地到户、上图入库、成果验收和报备等关键环节,切实加强和完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

因此,基于K9建立基本农田数据库监管系统势在必行。

1 建库意义与基本要求

1.1建库意义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保护基本农田是耕地保护的重中之重。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是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的重要举措,对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通过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并建立各项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了耕地。各地大都做到了严格控制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耕地,即使是确需占用的,也通过实施占补挂钩措施,实行“占一补一” [4]。

二是一些地方结合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大规模整治土地,通过改造旧村庄、整修沟渠、林带、路网、清除农田中的坟地、废砖窑及其他障碍物,使耕地面积有所增加。

三是一些地方政府加大了对基本农田的投入,不断提高基本农田建设标准。

四是有利于调动农民对耕地投入的积极性。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使农民吃了“定心丸”,增强了农民精耕细作、投资、投劳、培肥地力的积极性。

五是通过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进一步稳定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落实了党的农村政策,为农业稳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六是对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发动以及层层落实责任人,更广泛地增强了全民保护耕地的意识。

1.2基本要求

充分认识划定基本农田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按照“依法依规、确保数量、提高质量、落地到户”的要求,以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为契机,开展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将基本农田落实到地块和农户,形成规范、齐全的基本农田保护档案,设立统一规范的基本农田保护标志,建立基本农田数据库和管理系统,实现基本农田信息化动态管理。

2 划定的原则与范围

2.1划定原则

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应以第二次土地调查基本农田上图成果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为基础,遵循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布局总体稳定的基本原则。具体为:

1. 划定后的基本农田面积应不低于上级土地利用规划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任务面积;

2. 划定后的基本农田中非耕地、坡耕地的比重应有所降低,平均质量等级应高于划定前的平均质量等级;

3. 划定后的基本农田集中连片程度应当有所提高。

2.2划定范围

1.划定为基本农田的耕地

(1)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内的耕地[5];

(2)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措施的耕地,正在改造或已列入改造规划的中、低产田;

(3)蔬菜生产基地内的耕地;

(4)农业科研、教学试验田。

2.优先划定为基本农田的耕地

(1)铁路、公路等交通沿线,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区周边的耕地;

(2)水田、水浇地等高等级耕地、集中连片耕地、已验收合格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新增的优质耕地等。

3.禁止划定为基本农田的耕地

(1)地形坡度大于25 度或田面坡度大于15 度的耕地、易受自然灾害损毁的耕地;

(2)规划期内预期开发为耕地的未利用地和水域、预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建设用地、预期调整为耕地的其他农用地等。

3 系统搭建流程图

基于K9建立基本农田数据库监管系统总体流程图如下:

图1基于K9建立基本农田数据库监管系统总体流程图

4 系统搭建步骤

4.1 基础数据准备

基本农田划定数据库包括:基础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基本农田数据三个部份。《基本农田数据库标准 TD/T 1019-2009》中,基本农田数据是分有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片和基本农田保护块三层数据。《基本农田划定技术规程 TD/T 1032-2011》中,基本农田数据是分有基本农田保护片(块)和基本农田图斑两层数据。其中,基础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可直接利用二次调查的数据。

4.2 基础数据升级

上面提到的二次调查数据是6x数据,需将数据升级到K9,才能在基本农田监管系统中使用。步骤如下:

(1) 创建地理数据库

(2) 在建立好的地理数据库名称上单击右键,使用功能【导入】-【MapGIS6X数据】。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1)注记文件一定要上载到【注记类】中。(2)通过偿以上方法上载到GDB中的数据带有后缀.wl\.wp\.wt,需手工将这些后缀去掉。方法:文件名上点右键,使用右键功能“类属性”,弹出框中的“名称”栏中去掉简单要素类的后缀。

4.3基本农田划定数据库的建立

1、 单击基本农田建库系统左上角 下的【新建工程(有矢量)】。

2、 在弹出的对话窗口中,【选择矢量数据库】选择存放原始数据的地理数据库;【工程目录】选择建立完工程索引文件的存放位置;【专题名称】输入工程的名称;【行政代码】输入六位县级行政代码。单击【确定】按钮,建立了一个初步的基本农田划定数据库,数据库只包含基础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基本农田图斑。

3、导入4.2中已经升级好的基本农田K9数据。

4、检查完善K9基本农田数据库监管系统。

4.4 基本农田片块区的提取与属性处理

在K9基本农田数据库监管系统中,可直接由基本农田图斑提取得到基本农田保护片、基本农田保护块、基本农田保护区。

1、 保证工程中有基本农田图斑、基本农田保护片、基本农田保护块、基

本农田保护区等图层信息,并且基本农田图斑中必须有数据。

2、 分别双击【生成基本农田保护块】、【生成基本农田保护片】、【生成基本

农田保护区】,弹出的界面中单击【执行】,即可生成对应的基本农田数据。

3、 分别双击【基本农田保护区耕地面积重算】、【基本农田保护片耕地面积

重算】,弹出的界面中单击【执行】,对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片中耕地面积赋值。

4、 双击【基本农田保护界线类型赋值】,为基本农田保护图斑界线、基本农

田保护块界线、基本农田保护片界线、基本农田保护区界线各图层中保护界线类型赋值。

4.5 基本农田信息录入

为了把基本农田相关的信息(如:基本农田图斑责任信息、基本农田图斑利用信息、基本农田质量信息)统一管理起来,方便用户快速、便捷的查询和调阅资料,必须将基本农田信息录入到基本农田数据库监管系统。步骤如下:

1、配置数据库。

在本地磁盘上新建一个*.mdb。利用基本农田监管系统中的系统管理工具,在【开始】-【所有程序】-【MapGIS K9基本农田监管系统(广西)】菜单下,单击【系统管理工具】,或单击基本农田建库系统中【工具】-【信息查询设置】,在弹出在对话框中设置如下。【数据源名称】:输入数据源名称。【数据库类型】:选择存放影像资料的数据库类型。(目前只支持ACCESS格式)【数据库文件名】:单击 ,选择上一步新建.mdb数据库。依次单击【保存】、【测试】,单击【确定】按钮。

2、批量录入图斑信息。

(1) 将所有基本农田图斑信息保存在EXCEL文件中,注意EXCEL中的字

段名需和系统中定义的字段名保持一致。比如,利用信息表格式如下:

(2) 单击【信息录入与查询】下的【责任信息成批录入】,在弹出的框中

单击左下角的【导入EXCEL数据】按钮,选择编辑好的EXCEL表格,可以在【基本农田批量登记】框中看到相关信息,然后再单击【录入】,弹出提示框,EXCEL文件中基本农田责任信息录入到数据库:

(3) 单击【信息录入与查询】下的【利用信息成批录入】,同样的方法基

本农田利用信息批量录入到数据库中。

4.6 挂接影像资料

对基本农田相关扫描资料和图片进行管理,具有快速、准确查询的功能。

管理的扫描资料包括:界桩图片、标志牌图片、责任人身份证复印件等信息。

基本农田监管系统中,对扫描资料的管理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存放在本地磁盘上,另外一种则是存放在数据库中,可以增加扫描资料的保密性和安全性。若只把扫描资料存放在本地磁盘上,只需以某一字段属性值或部分属性值命名扫描资料,然后按文件夹存放即可。

4.7 巡查信息录入

此功能可以对基本农田图斑利用情况进行集中管理,通过给基本农田巡查人员分配任务,记录每时每刻巡查信息,最后把这些信息录入到数据库中,使管理阶层轻松、快捷掌握到每一块基本农田保护图斑的最新情况。

5 问题与建议

(1)隶属山区的市 (县),耕地坡度较高,基本农田总量低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

为了保证省(市)下达指标的实施,建议在本次基本农田调整时,15度以上质量较好的梯田和坡地仍保留作为基本农田。

(2)耕地面积较少的市 (县),由于地处偏僻,耕地较破碎,乡镇基本农田保有量低于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

为了与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建议将部份质量较好,坡度较小的破碎耕地纳入基本农田。

(3)基本农田调查上图,部份地区人员安排不合理,基本农田调查进度较慢。

建议各市、县(市、区)要制订基本农田划定宣传计划,有组织、有重点地宣传基本农田划定和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和主要工作内容,广泛发动群众积极配合基本农田划定的各项工作,为基本农田划定和保护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 国土资源部《基本农田划定(补划)技术规程》(TD/T1032-2011).

[2] 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1023-2010、TD/T 1024-2010、TD/T 1025-2010).

[3] 《基本农田数据库标准》(TD/T1019-2009).

[4] 徐姝慧;大庆市基本农田调整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0年.

高标准农田的意义篇5

一、肯定成绩,认真总结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宝贵经验

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农业开发办的大力支持下,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齐心协力,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各界广泛支持,全市农业综合开发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连续几年获得全省先进,具体成效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争项目争资金成绩斐然。从2006年至2010年,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共争得上级财政资金4.17亿元,较“十五”期间净增1.99亿元,增长91.3%。尤其是2010年,争项目、争资金实现了“两大突破”:一是上级财政项目资金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21亿元;二是新增开发县实现突破性进展,县被正式列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此外,全省新增17个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县中,我市就有5个,占29%。为此,市政府专门下发文件,通报表扬市农业开发办争项目、争资金取得的突出成绩。

2、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明显改善。2006年以来,全市共改造中低产田42.74万亩,治理生态小流域6.43万亩,新建及扩建加固小型水库54座,拦河坝42座,修建排灌站31座,修建机电井238眼,衬砌渠道682.05公里,新建和扩建小型蓄水工程3185座,修建机耕路584.15公里,改良土壤2.23万亩。通过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项目区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3、推动各地主导产业迅速发展。一是按照财政资金建设公共设施的要求,从基础设施建设、科学技术推广等多环节入手,走扶持主导产业发展与改善基础设施并进的道路,抓好土地治理。二是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增强其辐射带动作用,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通过近几年的扶持,有力促进了我市粮食、生猪、麻鸡、毛竹、白莲、淮山、蜜桔、中药材和水产等产业做大做强,推动了我市主导产业的发展。

4、项目管理更加严格规范。农业综合开发借鉴世界银行的先进经验,实行资金和项目全过程统一管理。我市“根据效益选择项目,以资金投入控制项目规模,按项目管理资金”,做到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按照计划建。坚持资金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并在财政支农资金中创造性地实行县级报账制。项目建设实行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项目资金公示制、中期检查和竣工验收制、审计结算制、工程建后管护制、绩效考核制等制度,形成了一整套严格规范、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

5、促进干群关系和谐稳定。开发项目的实施,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到千家万户,项目区生产条件得到有力改善,农民收入进一步增加。据统计,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农民人均年纯收入比非项目区要高出近300元。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情进一步加深,政府威信进一步提高,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处处呈现出一片和谐稳定、欣欣向荣的景象。

二、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意义

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中央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于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持续稳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建设高标准农田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从基本国情出发,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解决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而且对稳定世界粮食市场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可以有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提高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切实做到藏粮于田,藏粮于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真正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在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中的支撑作用。

2、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农业综合开发在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着力推进农田灌溉设施建设,有利于实现农田水利化;对土地进行平整,建立纵横交错的机耕路,有利于机械化作业;引导种粮大户、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进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只有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才能更好地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3、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广大农民群众的热切企盼。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在农村形成了一个以妇女、儿童和老人为主体的留守人群,无论是技能还是体能,都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和农村劳动力短缺,成为制约农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瓶颈。建设高标准农田,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排灌尤其是机耕路的问题,机耕、机插、机收和运输等问题也迎刃而解,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活中解脱出来,实现在家务农人员省心、外出务工人员放心和粮食增产增收的多赢目标。

三、突出重点,不断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迈上新台阶

各地在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中,要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把握好关键环节,力争做到“五个确保”,推动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再上新水平、迈上新台阶。

1、科学规划,确保建设实效。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首先要做到规划先行,科学制定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长期规划和分年实施计划,确定发展重点区域、制定分步实施方案、明确资金投向重点和主要建设内容。各县(区)要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认真编制2011--2015年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并与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相衔接,尤其是要与市发改委、财政局、水利局、农业开发办等七部门联合编制的全市农田灌溉工程规划相衔接,优先安排在灌溉水源有保障、渠系已配套的区域。

2、明确任务,确保工程质量。要按照“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要求,依据国家农业开发办下发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标准》严格实施项目。一要以田间灌溉支渠的开挖、衬砌、田间桥涵闸等建筑物的配套,以及一些小型水库、塘坝、机电井的修建工程为重点,抓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二要以农田的土地平整、裁弯取直和机耕道工程实施为重点,抓好农田土地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三要以项目区内主要道路、沟渠两侧的适时、适地、适树绿化为重点,抓好农田绿化工程建设。

3、健全制度,确保健康发展。各级农业综合开发部门要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采取科学的管理模式,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在项目实施中,要全力推进更加严格的项目建设公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项目法人制,自觉接受上级部门和社会监督;在项目资金管理中,坚持“国家农发资金为导向,地方投资为补充,集体和群众投资为主体”的原则,严格执行县级报账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此外,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形象工程,切实提高项目建后管护水平。

4、创新机制,确保水平提升。一要创新投入机制,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平台,统筹其他相关支农资金,形成高标准农田建设合力;二要创新建设机制,改变传统思维,更加注重农田改造后的有效利用,力求将改造后的农田建设成为优质高产的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和龙头企业的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三要创新经营机制,认真谋划治理后项目区土地的经营方式,可以采取各种农业合作社、股份制等适宜形式将农民组织起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生产效率。

5、加强宣传,确保良好氛围。近几年来,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取得了有目共瞩的成绩,得到了省开发办、各级党委政府和农民群众的充分肯定和赞扬。各地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宣传工作,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做到报纸、广播、电视、网站等多种媒体互动,全面宣传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好做法、好典型和好经验,不断扩大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效果和影响,切实把氛围造浓、把声势做大,把干部群众的参与热情充分调动起来,齐心协力共同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攻坚战。

四、加强领导,努力形成齐抓共管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强大合力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各级政府关心支持,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尤其需要农业综合开发部门的同志转变作风,沉下身子,狠抓落实。

1、强化组织领导。各县(区)要切实加强对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组织领导,全力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要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明确目标任务,完善工作责任制,层层落实计划、项目、资金、管理等各个环节的任务和责任;要稳定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机构,充实人员力量,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并按省开发办、省财政厅的有关要求足额落实专项经费;各级农业综合开发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健全管理制度,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工作水平。

2、强化协作配合。要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协调机制,按照“规划先行、加强衔接、统筹安排、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和“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乱,统一规划,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思路,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小农水、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道路建设等方面的力量,加强项目间的有机衔接,统筹相关涉农项目资金,共同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特别是要建立健全部门协商和信息共享机制,及时研究解决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高标准农田的意义篇6

[关键词] 农机标准化 重要性 措施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12-0203-01

1 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的意义

农机标准化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任务,它不仅是提高农业水平、节约能耗、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所不可缺少的方法之外,还是提高农用机械的技术要求、保证农用机械作业质量的重要条件,还是合理利用耕田、掌握种子下地量、减少每亩损耗、解放生产力、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农用机械对农作物的伤害而提高亩产量、提高农产品质量等的必经之路。

因为农用机械在田间作业质量不高是降低农产品产量和损害农产品重要的一个原因,农机标准化作业是提高农产品产量的有效的方法。所以新时期抓好农机标准化作业和提高标准化作业能力,提高农业效率,减少损耗、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有重要的意义。总之,标准化种田是农业全程机械化的需求,还是农业长期稳定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条件。

2 农用机械的标准化作业的重要性

2.1 农用机械的标准化作业是农业现代化重要手段,还是科学管理农田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农业机械的标准化是科学发展和农田优化的重要桥梁,开展先进技术的主要手段,农业科技成果转变成生产力的重要道路。

2.3 执行农机标准化是农业高质量、高产量、高效率和抗自然灾害的需要。

2.4 执行农机标准化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手段。

3 做好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的有效措施

为了很好的完成这项工作,当地政府要列入日常工作中,给予政策、资金方面扶持,县政府和各乡镇签责任书时把这项工作列入责任书的内容里,作为验收《建设现代化农村工程》的一项指标。农机部门根据当地实际提出当地农机标准化,还把提出的标准宣传给农牧民和农机手,还要负责验收农机标准化作业。

3.1 继续深入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各项活动工作,e极配合协调区交通、交警、安监局等部门,加大重点路段的监控和整治力度,确保我区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3.2 加强农机安全生产的宣传力度。宣传农机安全生产、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广大机手安全生产的自觉性。

3.3 进一步加强农机监理工作的监督检查。深入辖区不定期开展农机安全生产专项执法检查,确保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的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位。

高标准农田的意义篇7

关键词: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1-0095-1

0 引言

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农业国,农田的规划建设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如何合理高效的进行农田建设成为了新的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势在必行。2012年10月11日,国土资源部召开加快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县建设工动员部署视频会议,要求加快建设500个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县,至此,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已经上升为中央决策,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1 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问题

1.1 地形地貌复杂,零散耕地整合难度较大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相当复杂。除去少量平原地区,多为丘陵及山地,耕地形态细碎、零乱,田坎比例高,耕地平均地块大小仅为0.087公顷。类似美国农场式的集约化生产在我国很多地方难以实现。田块太小不适合使用大型农业机械开展规模化作业,对于农民来说,地块分散,耕种起来也极为不便。这种状况不仅不利于农业现代化发展,也成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面临的巨大障碍。

1.2 主管部门联系松散,综合效益难以发挥

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需要基层农林水路等各个站、局及部门统筹规划建设,但现在多数地区各部门各自为战,联系松散,没有形成应有的合力,而且往往造成了重复投资及各部门计划相悖的情况,造成了管理资源及投资的浪费。

1.3 管护跟不上,工程寿命缩短

很多项目竣工后没有形成完善的管护体制,管理主体往往并不明确,且管护资金无法及时到位,所以管护效果并不理想,工程设施丢失的情况时有发生。“重建轻管”的现象普遍存在,无视后期管护的重要性将使得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投资效果大打折扣。

2 高标准基本农田的要点

2.1 目的地水文及地质特点

水文地质、地形地貌等是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必须考虑的自然因素。北方平原区地表水资源匮乏,地下水灌溉比较普遍,一般需种植农田防护林,以防风固沙。南方丘陵地带水资源丰富,田块与田块之间高度差距较大,整治后多以梯田为主。配套工程则以明渠明沟灌排为主,在地势较高的地方修建池蓄水。农田建设不能单一地追求设计上的美观,应把实用性排在第一位,结合本地区特点进行方案的设计。

2.2 资金渠道

2.2.1 政府财政拨付 各地政府应建立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专户,专款专用。

2.2.2 探索市场化模式,吸引民间资本 投资人投入前与当地先行签订土地预流转合同,建成后流转给其使用,在流转使用费上给予优惠。

2.2.3 金融机构参与 各地政府应鼓励金融机构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开发多样的低息或无息贷款,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2.3 创新工作机制

一是强化各级政府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的组织作用,领导协调国土、农业、水利、交通等部门人员,负责该行政区内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二是要引导农民自愿参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项目实施,采取问卷与实地调查、咨询和座谈会等形式,提出公众参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程序、时间和期限等,建立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信息的公开、参与、反馈一体化机制。

3 结语

近年来,在党中央及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国土资源部门认真贯彻国家关于切实保护耕地的有关方针政策,建设了一批与现代经营方式和农业生产相适应的高标准基本农田,为解决“三农”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耕地保护和土地整治工作还不能完全适应形势的发展,综合功能还未完全发挥,机制建设也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机遇意识,认真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不断强化国土资源管理,加快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推动全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高标准农田的意义篇8

市委、市政府确定召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议。刚才,今天我这里召开全市基本农田建设工作会。国土资源局刘局长对工作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要求,讲的意见我完全同意,希望大家掌握要点,狠抓落实。下面,就土地整理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增强土地整理工作信心,总结成果

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基本农田建设的重大决策,两年来。不时实践、不时探索,做了大量卓有效果的工作。

各项制度、规范的建设至关重要。从2004年到今年,一是基本农田建设制度初步建立。基本农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国土部门编制了基本农田建设的专项规划,提出了基本农田一片一片进行建设,建一片,成一片,收效一片的思路。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管理领导小组,组建了工作专班,明确了相关机构和人员的职责分工,建立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项目实施中实行了项目公告制、招投标制、合同制、法人制、监理制等五项制度。随着这些制度和标准的制定,市基本农田建设的政策和制度日趋完善,市基本农田建设逐步步入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市基本农田建设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从省委、省政府作出基本农田建设的决策以来,二是狠抓资金和项目落实。市政府多次研究项目申报问题。先后申报了8个国家和省级投资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总建设规模近15万亩,资金约1.8亿元。全省项目最多,投资紧大的市(县)今年拟投入7000多万元,全市7个乡镇同时展开三个项目施工建设。去年实施的九真国家投资土地整理项目,不误农时的前提下,开展了土地平整、农田道路以及泵站、涵闸、沟渠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赢得了项目区老百姓的交口称誉,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赞誉。

措施正在加强,正在成为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我市基本农田土地整理工作,别必雄书记对这项工作十分关注,多次给予批示,这项工作抓住了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之处。并且多次听取这项工作情况的汇报,亲自主持研究这项工作,市国土局的领导和干部职工为全市的土地整理工作也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多次进京上省,主动汇报,争取支持,解情况,跟踪信息,协调关系;工作专班,节假日不休,加班加点,顶风冒雨深入项目区现场选点、勘测、征求群众意见,精心编制规划设计、组织专家论证,为项目的落实赢得了主动。九真镇政府把基本农田建设列为政府工作的重要议题,实行一把手负责制,随时研究解决项目申报和群众工作问题。为项目施工发明了良好的条件,三是建设基本农田的共识正在形成。因此,这次再次将九真纳入了项目区范围内,申报部级项目。项目区的人民群众也主动投工投劳,主动搬迁房屋,积极支持项目建设。实践证明,只要我真正替群众所想,为群众所干,事业就能得到群众极大的支持,就能获得无穷的力量,就能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不朽的丰碑。

二、提高认识,端正思想。打牢基本农田土地整理工作的思想基础

量大,这次土地整理工程面广。涉及乡镇和村组较多,大家必需高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为我市基本农田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一是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来认识建设基本农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依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动身,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基本农田建设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措施。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建设和乡村经济发展显著,但从2000年至2005年,市农民人均收入从2930.31元增长到3757.08元,相比乡村经济而言,不只增长速度缓慢,而且农民收入的绝对值也很低,广大农村的村容村貌、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无明显改善。大家欣喜地看到十年来,城镇的GDP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但另一方面,城乡差别也越来越大。去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判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到工业反哺农业,城乡协调发展的一定阶段。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减免农业税,都是经济发展实力增强的体现。去年,省委省政府正是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作出了建设基本农田的战略决策,旨在通过基本农田建设,逐步对田、水、路、林、村进行高标准的综合整治,并以此为突破口,改变农村面貌,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把高产农田建设做好了不只粮食平安有保障,农村面貌也会发生质的变化,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也会有重大改观。从这个意义上讲,也是为我市农村、农业、农民工作作出了一大贡献。

农田水利设施、农村公益设施建设和管理主体缺位、投入缺乏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二是要从人民政府的责任和义务来认识基本农田建设。改革开放是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的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但是随之呈现了田块细碎化。依靠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优势和集体的力量,兴修水利,建设当家田,做了许许多多造福于人民的大事。但是近些年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大中型水利工程老化严重;农田沟渠淤塞,排灌不畅,用水效率低下,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未有根本改变:农田道路原始、不适应机械化耕作;农民住房分散,既浪费土地,又不适于农村生活设施配套,如此等等,农业发展受到限制,农村经济难以发展。从日本、荷兰、德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看,国土整治是政府的基本事务,靠农民自身的力量是不可实施的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政府就应该拿出精力来整治国土,建设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没有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全面小康。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阶段国土整治的主要目标不只仅是农田建设,而是景观建设,全方位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农村比乡村更漂亮、更舒适,工作刚刚起步,差别还很大,要只争朝夕,奋起直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对农民、农村、农业应该有更深的感情,把基本农建设搞好,让我农民兄弟也享受现代化的效果。现在整治国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候,国家投入这么大财力办一些实事,理应责无旁贷。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要从保证国家粮食平安、保证经济建设发展来认识建设基本农田。粮食平安是事关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建设基本农田。确保粮食生产平安是中央和省委站在全国、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中作出的重大决策。市是粮食主产区之一,全省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搞好基本农田建设,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市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的肯定选择。另外,农用地转用计划在一定水平上制约了市经济发展用地,通过基本农田建设,增强有效耕地面积,按国家政策折抵农用地转用指标,就能增加我市经济发展用地,缓解用地瓶颈的有效措施。

还想从价值观、政绩观、发展观的角度来谈谈对基本农田建设的认识。大家想一想,以上我谈了一些大道理。看着挖好的一条条沟,修好的一条条路,建好的一个个项目,看着这些项目为农民兄弟增产增收发挥作用,自己心里也很高兴,自己心里也踏实。这才是真正践行“三个代表”真正体现共产党员先进性。

三、再添措施,明确工作目标。不时把我市基本农田建设推向新的高潮

要建设高质量的高产农田土地整理项目,抓好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的工作目标有四个方面:第一、质量。质量是项目建设的生命。充分展示土地整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第二,进度。要要求规划设计和进度安排,如期完成所有批准实施的土地整理项目,如果建设期限到期的项目不能按时提交效果的话,将直接影响我省国家投资项目的下达。第三、平安。包括项目平安和资金安全。项目实施不能存在平安隐患,资金不能出任何问题,要通过落实廉政建设各项措施,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行为。第四、效益。要通过高产农田建设与土地整理,提高耕地质量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发展。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需采取以下措施:

各方配合。市委、市政府对这一工作非常重视,一是加强领导。明确了工作专班,各乡镇要配备一名专职领导,负责外地的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工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乡镇相关单位要配合抓,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国土部门要充分履行职责,主动地做好管理与服务工作。财政部门要加强资金管理,及时调度国家拨付资金,做到专款专用,并通报资金使用情况,加强监管。公安部门要创造良好的施工环境,坚决打击工程施工中的地霸”行为,维护和形成有序的建设生产秩序,对不经劝阻、有意阻碍施工的现象要实行治安管教,对触犯刑律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各村组干部要做好群众工作,加强宣传,明确意义,认真做好房屋拆迁及劳动力调配使用等工作,自觉投身到土地整理工作之中,为保质保量地完成施工任务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扎实推进基本农田建设。农田建设对提高农业生产条件,二是实行目标管理。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意义重大,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有效措施。各级政府、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市政府对各乡镇政府、各部门的工作责任要纳入年终结账范畴,按目标责任制一年一验收,一年一结账。要落实奖惩制度,奖优罚劣。对于工作主动、配合得力的乡镇,申报项目时将给予倾斜,优先安排项目和资金;对工作不力和项目质量不高的要考虑暂停建设资金的拨付,待整改落实以位后,再拨付资金,启动新的项目建设。通过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形成我市基本农田建设争先恐后的局面。

切实调动农民积极性。要尊重农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三是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一切以农民支持不支持,农民愿意不愿意,农民高兴不高兴为出发点,调动农民参与项目实施的积极性,项目规划设计了征求项目区农民的意见,项目实施中也要接受项目区农民的监督,项目建成之后,要组织项目区农民落实相应的管护措施,充分调动项目区农民自愿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

搞好土地整理大合唱。现在做的一些项目主要是农田建设,四是加强部门职能整合。还不能完全体现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要逐步做到七个结合:一是把日常的土地整理与我市的农业综合开发建设结合起来,把土地整理项目作为基本农田建设的重点,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二是把基本农田土地整理与通村公路建设结合起来,将国土资金和交通资金整合起来,将项目区的主要道路建成水泥路面,提高通村公路等级;三是把基本农田土地整理与迁村腾地结合起来,改善农民居住生活,提高生活水平,促进农村城镇化城乡统筹发展;四是把基本农田土地折抵建设用地指标结合起来,解决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严重缺乏的用地瓶颈;五是把基本农田土地整理与农村土地二轮延包相结合,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及时调整土地权属,完善土地承包经营;六是把基本农田土地整理与农田水利设施管护结合起来,探索建立后期管护措施,明确管护责任主体,落实管护资金渠道,确保建设效果长效利用;七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争取更多的国家政策支持和项目资金,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面貌。

高标准农田的意义篇9

在农业综合开发中推进“藏粮于地”战略,重庆的创新探索已取得一定成效。一是农田投入增长为“藏粮于地”创造了更好条件。目前全市通过创新投融资方式,为建设高标准农田已立项34个,预计银行贷款总额达5.92亿元,目前已有5个项目落地,获得贷款7028万元。二是高标准农田建设为“藏粮于地”激发了新活力。我市农业综合开发按照“水利化、机械化、便民化、产业化、生态化、长效化”的建设标准,在全市不同区域建成了不同类型、不同形态、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农田205.2万亩。三是生产生态条件改善为“藏粮于地”营造了新环境。近年来,我市农综项目区设施建设日渐完善,项目区新增粮油生产能力2.6826亿公斤,覆盖135万户农户,带动430余万人增收。四是创新开发模式为“藏粮于地”开辟了新路子。我市农业综合开发立足高标准农田建设,增产能、挖地力、聚资源、拓功能,开发模式走出了新路子。五是转变发展方式为“藏粮于地”带来了新效应。近年来,我市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把农民组织起来,把土地集约起来,把资源联结起来,上传有销路,下传有门路,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组织方式转变带来的孵化效应、价值效应、放大效应、带动效应十分明显。

今后,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将按照“拓宽思路、创新方法、提升能力、融合发展、增加效益”的思路,大力推进“藏粮于地”战略。

推进“藏粮于地”战略,需要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来夯基立柱。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提高全市粮食生产能力、推进“藏粮于地”战略的根本途径。我市将以建设1000万亩高标准农田为己任,以确保核心产能为目标,围绕10个部级产粮大县(区)、20个市级重点商品粮基地县(区),规划布局五大粮菜核心产能基地,建设若干特色效益农业标准化基地。

推进“藏粮于地”战略,需要广开投资渠道来提供支撑。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上,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将坚持“政府引导、多方投入、标准统一、共同打造”的原则,广开投资渠道,吸引金融、社会和外资投入,合力共建高标准农田。按照这样的方式,预计今后每年投入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可超过20亿元,可以稳定推动50万亩以上耕地建设高标准农田。

推进“藏粮于地”战略,需要产业技术创新来增添动能。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将顺应特色产业发展的需要,坚持“项目跟着产业走、基础产业相配套”原则,因地制宜建设特色产业项目区,进行全产业链开发,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当期有效益,长远有能力”。在推动全产业链开发的同时,我市将注重“良种、良技、良法、良具”的配套应用,提升农业科技的支撑能力。我市将大量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模式,减少和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推进项目区绿色发展。

高标准农田的意义篇10

[关键词] 粮食直补政策;满意度;农户农田转入意愿

[作者简介]刘克春(1968—),男,江西财经大学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企业成长。(江西南昌 330013)

本文系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南方稻谷主产区水稻补贴制度绩效与补贴制度完善研究”(编号:09YJA790091)研究成果,并得到国家自然基金课题“扶持政策与中小农业龙头企业成长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以江西中小农业龙头企业为例”( 编号:71063005)自助。

一、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基础产业,又是一个弱质产业。在现代国家中,任何一个国家都对农业和农民实施保护和支持。发达国家在农业政策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当完善的农业补贴制度,形成了一套对农民直接收入补贴的制度。我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加入WTO后,如何对我国农业实施保护,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迄今为止,国际经济学界从不同角度对粮食补贴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的成果可谓汗牛充栋。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是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保护水平的测度。世界银行经济学家Beladda提出的名义保护率、澳大利亚学者W.M.Corden提出的有效保护率(简称ERP)和美国教授T.Josling提出的生产者补贴等值方法(简称PSE)(岳晓华,王彦华,2008)。许多学者对农业补贴政策的产生原因和实施效果等进行了模拟分析,代表性的有,Valdes和Zeitz(1980)运用单个商品局部均衡分析工业化国家的农业补贴对发展中国家的食品价格水平的影响;经合组织专家在对经合组织主要成员国2004~2005年农业补贴水平及其占农业收入的比重进行对比分析后认为,较高的农业补贴对保护环境、农村繁荣、生产发展目标也并非有效。国内学者朱希刚(1992)计算分析了中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1990年的PSE,张莉琴(2001)依据OECD的方法测算了1990~1999年间中国10种主要农产品的生产者支持估计和消费者支持估计。这些研究普遍认为中国的农业补贴力度不够,甚至很长时间内为负补贴。

二是对粮食等农产品补贴效果的理论分析与计量分析。一些学者认为农业补贴和当前实施粮食直接补贴存在很多问题,例如,补贴过于分散、补贴标准低、补贴方式和补贴环节不完善、缺乏激励、补贴缺乏稳定的增长机制,补贴作用有限,需要进一步完善(马文杰等,2007;张照新、陈金强,2007)。也有许多学者运用计量经济等实证方法分析粮食等农业补贴对土地生产率、农民增收、粮食生产、农民种粮积极性、农业投资等产生的效果。这些研究呈现不同的结论:一种观点认为,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实施提高了农民收入和粮食产量(钱克明,2005;陈波,2006;曹芳,2005;王小龙等,2009;陈飞等,2010),优化了种植品种结构,提高了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和满意度(冷俊磊、王畅,2012)。另一种观点认为,粮食直接补贴效果甚微(王姣、肖海峰,2006;朱红根等,2007;高玉强,2010;周兴、黄佳,2012)。

三是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研究。政府的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绩效状况取决于其对农户的粮食种植行为的影响。在当前农业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形势下,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绩效往往表现为种粮农户的农田转入行为的变化,当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具有激励作用时,种粮农户更加倾向转入农田。因此,研究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对于种粮农户的农田转入行为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江西是农业大省,自2004年以来,江西省政府一直对种农户民实行粮食直接补贴政策。从2004年最初的按粮食实际播种面积每亩各补10元,到近年来政府不仅提供了粮食补贴标准,而且实行了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等多种补贴政策。以上粮食直接补贴政策是否达到政策目标,有待于实践验证。本文基于江西省农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对农户农田转入行为的影响。

二、粮食直接补贴政策评价对农户的农田转入行为影响的分析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江西省为例,运用2012年6月底笔者对江西省南昌县、新建县、永修县、安义县、吉安县340个农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对农户农田转入行为的影响。

1、变量的选择与定义

(1)农户的农田转入意愿。本文将农户的农田转入意愿作为被解释变量,主要分析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对农户农田转入意愿产生的影响。该变量定义为:是=1,表示农户意愿转入农田;否=0,表示农户无愿意转入农田。在被调查的340农户中,意愿转入农田的农户占34.5%。

(2)农户的粮食直接补贴政策满意度。农户的粮食直接补贴政策有可能影响农户的农田流转行为。本文用“我对现行的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满意程度”这一测量指标来反映该变量,并使用利克特五点量表进行测量,1表示“不满意”、2表示“有点不满意”、3表示“一般”,4表示“比较满意”、5表示“同意”。该变量的测量值平均为4.2。

(3)农户的预期收入来源。本文将该变量作为解释变量用以反映其对农户转入农田意愿的影响。该变量定义如下: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1、以非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0。在被调查的340个农户中,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户占47.7%。

(4)农户上年是否转入农田。本文用该变量研究农户的过去转入农田行为对未来的行为是否产生影响,以研究农户转入农田行为的连续性。该变量定义为:农户上年转入农田=1、农户上年未转入农田=0。在在被调查的340个农户中,2012年转入农田的农户占65.1%。

(5)农田租金。本文引入该变量以分析农田租金对农户农田转入行为的影响。在样本农户中,农田租金一般是每亩200元至400元之间。

(二)模型与数据

在分析上述变量对农户农田转入意愿影响时,本文使用Logit模型对农户是否转入农田意愿进行回归分析,以分析上述解释变量的影响程度。被解释变量为农户的农田转入意愿,其中,“是”=1;“否”=0。数据来源是2012年被调查的江西省340个农户的样本数据。Logit模型如下式所示。

log(Pi /(1-Pi))=α+β1SS+ +β2FP +β3TL +β4AL+β5SS·AL …+εi

其中,Pi——农户农田转入意愿的概率; SS——农户对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满意度; FP——农田租金;TL——农户上年是否转入农田;AL——农户预期收入来源;SS·AL——农户对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满意度与农户预期收入来源的交互项。

(三)回归结果与分析

表1回归结果显示,农户预期收入来源对其农田转入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农户预期收入愈是来源于农业收入,转入的农田愈多;反之,则愈少。由此可见,农户的预期收入来源是其是否转入农田的一个重要因素,农户追求收入最大化是其转入农田的重要动机。农田租金对农户转入农田意愿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这表明,农田租金对农户转入农田行为具有调节作用,反映了农田的市场供求状况。实证结果表明,农户上年的转入农田行为对其未来转入农田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户转入农田行为具有连续性,转入农田进行长期化粮食种植已经成为众多农户粮食种植行为的重要特征。从农户访谈结果看,绝大多数农户持续转入农田种植粮食的时间在3-5年以上,有的持续时间在10年以上,个别通过书面协议大规模转入农田的甚至超过15年。表1显示,农户的粮食直接补贴政策满意度对其是否愿意转入农田没有显著影响,这表明,当前国家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并没有对农户的粮食生产积极性带来显著的提高。根据大量的农户访谈,笔者发现,尽管政府实施了粮食直接补贴政策,但是,相对于每亩粮食产值,政府给予的每亩粮食直接补贴金额所占比例很小。例如,2011年,江西省每亩粮食直接补贴(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金额共计96元,粮食收购价格平均约为104元/50公斤,按照粮食单产1000斤/亩计算,每亩粮食直接补贴仅占每亩粮食产值的9.2%,如此低比例的粮食直接补贴难以对农户种粮积极性带来显著提高。虽然粮食直接补贴政策从无到有,增加了农户的福利,提高了农户的满意度。但是,相对于农民收入而言,占农户收入比例极低的粮食直接补贴政策难以从根本上显著提高农户收入,因此难以对农户的农田流转行为产生影响。然而,表1也显示,变量农户的粮食直接补贴政策满意度与农户预期收入来源交互项对农户的农田转入意愿具有显著的影响,即农户的预期收入愈是主要来源于农业、其对粮食直接补贴政策满意度愈高,则转入农田的意愿愈强。因此,粮食直接补贴政策仅仅是对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的农户转入农田行为产生正向影响,对于那些收入主要来源于非农的农户而言,粮食直补贴政策难以对其农田流转行为产生影响。由此可见,国家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取得良好绩效的一个边界条件是农户的预期收入来源。

三、结论与启示

通过实证,本文得到如下结论:(1)农户预期收入来源对其农田转入意愿产生了明显正向影响,收入愈是来源于农业的农户转入农田的意愿愈强。(2)农户过去转入农田行为对其未来的农田转入意愿产生了明显的正向影响,过去转入农田的农户,其转入农田的意愿愈强。农户转入农田行为具有连续性,转入农田从事长期化粮食种植是许多粮农的重要特征。(3)农田租金对农户农田转入意愿具有负向影响,它反映了农田市场的供求状况,对农田市场供求具有调节作用。(4)实证结果表明,农户对国家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具有较高的满意度,国家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对农户的农田转入意愿没有明显影响。但是,国家粮食直接补贴政策与农户预期收入来源对农户的农田转入行为具有正向的交互作用,只有当农户的预期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时,国家粮食补贴政策才能显著地推动农户转入农田。农户的预期收入来源是国家粮食直接补贴政府对农户转入农田意愿产生影响的一个边界条件。

以上结论给我们如下启示:(1)提高农户种粮积极性,扩大农户粮食种植规模,必须进一步优化国家粮食直接补贴政策。政策的重点是加大对种粮农户的粮食直接补贴力度,进一步提高种粮大户的粮食直接补贴标准,可以根据农户粮食播种面积实施播种面积差别补贴政策,种植规模愈大,补贴标准愈高,最大程度取得政策绩效。(2)在逐步提高粮食直接补贴的力度同时,必须逐步提高粮食收购保护价,提高粮农种粮预期收入,从而促进粮农种粮积极性,进一步转入农田,扩大粮食种植规模,促进粮食规模化生产。(3)由于农户转入农田行为具有连续性。因此,为了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在坚持农村家庭土地承包责任制基础上,规范农田流转市场,推动长期农田流转市场的发育,确保长期农田流转市场的稳定,从而稳定粮食生产。

[参考文献]

[1]朱希刚.借鉴国际经验促进农业补贴由消费者向生产者的转变[J].农业经济问题,1992,(10).

[2]张莉琴.我国农业政策对农业的支持水平分析[J].农村.社会.经济,2001,(1).

[3]钱克明.中国“绿箱政策”的支持结构与效率[J].农业经济问题,2003,(1).

[4]曹芳.粮食主产区粮食补贴改革研究——以江苏省的调查为例[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3).

[5]张照新,陈金强.我国粮食补贴政策的框架、问题及政策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07,(7).

[6]王姣,肖海峰.中国粮食直接补贴政策效果评价[J].中国农村经济,2006,(12).

[7]岳晓华,王彦华.对加强农业补贴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J].中国经贸,2008,(7).

[8]马文杰.冯中朝.国外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及启示[J].经济纵横,2007.(11).

[9]陈波,王雅鹏.湖北省粮食补贴方式改革的调查分析[J].经济问题,2006,(3).

[10]朱红根等.粮食安全战略背景下粮食扶持政策评价及其完善——基于江西省农户问卷调查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