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建设意见建议十篇

时间:2023-04-28 08:43:15

高标准农田建设意见建议

高标准农田建设意见建议篇1

>>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初探 AutoCAD二次开发技术及其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农用地分等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的应用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通过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划及效益分析 探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浅谈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浅谈AutoCAD在机械设计中的二次开发与应用 Autocad二次开发在钢结构深化设计中的应用 AutoCAD二次开发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基于GIS和RIA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施工企业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施工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应注意几个要点 建设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思考与建议 浅谈吉林省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重要性 刍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管理 加快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几点建议 基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模式的农用地整治潜力分析 关于天津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2-07-25.

[3] SOLIS D M. C# 4.0图解教程[M]. 苏 林,朱 晔,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4] 郭朝勇.AutocADR14(中文版)二次开发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5] 董玉德,赵 韩.CAD二次开发理论与技术[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6] 周兴国,蒋宗灼,姚 瑛.高标准农田规划设计思路与亩投资标准测算[J].中国农业综合开发,2009(9):39-40.

[7] 吴风化,陈光照,杨久东.土地整理中基于图形通达性的田间道路规划设计[J].地理空间信息,2010,8(6):19-21.

[8] 郭姿含,杨永侠.基于GIS的耕地连片性分析方法与系统实现[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26(3):59-62.

高标准农田建设意见建议篇2

1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进展

目前高标准农田尚没有统一的建设标准,开展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有关的国土、农业、水利、农发办等部门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既有交叉又各有侧重。在地方层面,部分省份出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如四川、江苏省人民政府分别制定了《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规范》、《江苏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试行)》,广东省农业部门和国土部门联合制定了《广东省现代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试行)》。综合看来,高标准农田应具备以下特征:水资源有保证,农田集中连片且单片规模较大,灌排等农田水利设施达到一定标准,道路通达率较高,林网健全,便于机械化操作、土壤肥沃、农业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突出等。多年来,通过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的连续投入,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优化了农用地利用结构,改善了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提升了耕地等级和产能。据统计,我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从1999年的0.53亿hm2增加到2009年的0.59亿hm2,节水灌溉面积从2000年的0.16万hm2提高到2009年的0.26万hm2,粮食单产从1999年的4687.5kg/hm2增加到2009年的4875kg/hm2①。1999—2010年,全国通过土地整治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0.13亿hm2,补充耕地的约340万hm2,农田产出率提高10%!20%,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2]。

2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亟须破解的关键问题

2.1资金投入与耕地资源禀赋不匹配当前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涉农资金包括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耕地占用税和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10%土地出让收益等,上述资金大部分来源于土地出让收入。其中,除中央分成的30%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向粮食主产区倾斜外,大部分资金由各地自行使用。据统计,2009年全国2/3的土地出让收入来源于沿海省份[3]。如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出让收入历年排在前列[4],这些地区耕地面积小,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比例、农业机械化程度和粮食单产较高(表1),因此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少,资金富余。而河南、黑龙江、吉林、湖北、湖南、新疆等省份土地出让收入较低,耕地面积大或耕地后备资源丰富,农田水利和交通设施不健全,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比例、农业机械化程度和粮食单产较低,这些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重,资金缺口大。由此形成了区域间的资金投入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倒挂”现象。

2.2田块破碎度大,权属状况复杂我国耕地形态细碎、零乱,田坎比例超过集约化水平中等国家一倍以上[2],耕地平均地块大小仅为0.087hm2,是荷兰平均地块大小的3.8%。如四川省金堂县的1个土地整治项目区,1农户家庭3口人,承包经营的土地共0.24hm2,却有37块耕地,平均每块不足0.0067hm2[5],不仅不适合使用大型农业机械开展规模化作业,对于农户自身来说,由于其承包的耕地零星分布在不同区位,耕种起来也极为不便。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发展,也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面临的巨大障碍。一方面,为减小田块破碎程度,提高灌溉保证率,确保道路通畅,则必须降低田坎系数、小田并大田,同时修建的灌排设施和道路要占用原有耕地,所有这些都涉及到权属调整工作,牵涉到农民土地权益,十分敏感和复杂,为避免产生纠纷,一些地方开展有关工作时,仅对修建农田水利设施占用土地进行权属调整,项目区田块较为破碎的现状仍然没有改变。另一方面,一些地方通过土地整治完成了权属调整,形成了规范的格网条田,但由于农民承包的土地面积较小,户与户之间又重新筑田埂做界址,土地重新破碎化,有效耕地数量因此减少[6-8]。

2.3投资分散,综合效益难以发挥按照有关部门工作职责,开展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的工作,包括:国土部门开展的农村土地整治工作,通过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以增加耕地面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主要目标;农业综合开发办安排的土地治理项目,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结合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农业部门安排的高产创建项目,主要包括推广优良品种、集成高产技术、综合防控病虫草害、普及测土配方施肥和推进机械化生产等内容;水利部门安排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目前,除江苏等少数省份整合上述专项资金集中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外,多数地区由各部门分别组织开展有关工作,投资分散,投资标准低,难以发挥综合效益。此外,近年来农民外出打工现象日益普遍,农村劳动力减少导致部分地区农民降低复种指数,或将原来的精耕细作改为粗放式经营,更有甚者撂荒耕地[9-10],这些地区农民对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意愿非常高,希望借此优化农用地利用结构,加大机械化作业,在有效劳动力减少的情况下,能够进行适度规模经营。但村集体等基层组织怕麻烦,意愿不大,没有及时争取相关部门资金。2.4与新农村建设协调不够多年来,高标准农田建设将重心放在农田建设方面,对村庄整治、农村环境、交通建设等方面关注度不高。在一些项目区,常常能够看到农田配有建设标准较高的混凝土质田间道,而与田间道对接的村庄道路则高低不平、损毁严重,也常能看到杂树、杂草,垃圾乱倒乱堆等环境不良现象,与新农村建设不相协调[11],且长久下来势必对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造成不良影响。高标准农田建设内涵需进一步丰富,有必要与农村公路、沼气建设、危房改造、农村清洁工程等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统筹开展[12]。

3针对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建议

3.1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结合在不改变耕地用途,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适度流转。在此基础上,高标准农田建设能够真正做到降低田坎系数和田块破碎化程度,建设集中连片的格网条田,进而保障农业规模化作业和经营。此外,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结合,可以有效破解由于农民外出打工造成的复种指数降低、耕地被撂荒等问题,并充分利用在农村留守的有效劳动力。

高标准农田建设意见建议篇3

在“十五”就要结束、“十一五”即将开始的时候,在一年一度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就要全面展开的金秋时节,我们在南宁召开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十五”期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成就与经验,研究“十一五”期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工作重点,部署今冬明春工作。回良玉副总理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专门做出批示:“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都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我们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新机制、新办法,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完善相关政策,创新管理体制,扎扎实实地推进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对回副总理的批示精神,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和领会,在工作中贯彻落实。

出席今天会议的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分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副厅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利厅(局)的农水处长、农建办主任,水利部有关司局和直属单位的负责同志。会议还专门邀请了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国务院税改办和山西省长治市政府的领导到会指导,同时邀请了新华社、人民日报社、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社、中国时报社、农村时报社、中国水利报社、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杂志社和广西自治区有关新闻单位的同志。在此,我谨代表水利部和汪恕诚部长,对各位代表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借此机会,向多年来关心和支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各级领导、各位专家和新闻界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辛勤工作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第一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亲切的问候!

近几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十分重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新路子,特别是在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对这次会议十分重视,张文学副主席亲临会议,并作重要讲话。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讲四个问题。

一、“十五”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成就与经验

世纪之交,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形势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变化之大是多年来少有的:农业比较效益明显下降;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出台;治水思路有了重大调整;等等。这些变化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而言,既有挑战,也有机遇。从挑战来说,面上工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特别是需要农民自己投入的水利工程,建设与维护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从机遇来说,国家加大了财政支持力度,加上各级水利部门主动适应客观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加强管理,扎实工作,因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仍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农村人饮解困取得历史性成就,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虽然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农村供水事业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到上世纪末,全国仍有不少群众生活用水困难,主要分布在山区、牧区、少数民族地区和严重干旱区。从*年开始,国家安排专项资金,重点帮助中西部地区解决农村饮水困难问题。五年间,中央共安排国债资金103亿元,加上地方政府和群众自筹资金,总投入约200亿元,建成各类农村饮水工程80多万处,使6000多万农村人口告别了饮水难。到*年底,列入全国“十五”规划、符合现行标准的农村饮水困难问题基本得到解决,饮水解困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并由此使农村饮水工作提前一年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工作重点从解决饮水困难问题转向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年,全国计划解决11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其中氟砷超标区550万人,苦咸水区120万人,血吸虫病区100万人,其他地区330万人。

(二)大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取得显著成效,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并降低了灌溉用水量。

从1998年开始,国家安排专项资金对大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至*年底,已累计投入136亿元,其中国债资金75亿元,地方配套61亿元,对全国402个大型灌区中的255个进行配套与改造。共衬砌干支渠道1万多公里,配套改造建筑物4万多座。*年组织的项目评估表明:实施改造的灌区,严重病险和“卡脖子”问题基本解决,效益十分显著。一是改善了项目区灌排条件,提高了农田的综合生产能力,新增、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5800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58亿公斤;二是减少了水的损失和浪费,灌溉水利用系数从0.42提高到0.48,由此新增节水能力70亿立方米。同期,投入国债资金16亿元,带动地方投入20亿元,建设地市级节水灌溉示范项目270多处,新增节水灌溉面积近500万亩。以发展节水灌溉饲草地为主要内容的牧区水利建设试点取得初步成果,四年来累计建设节水灌溉饲草地46万亩,可为180多万头牲畜提供补饲,使1800多万亩天然草场实行轮牧、休牧和禁牧,为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提供基础条件。*年,新开工灌区节水改造项目33个,其中32个在粮食主产省区。

(三)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治理区内生活生产和生态条件明显改善。

“十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在继续实施长江和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的同时,又相继实施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试点、东北黑土区和珠江上游南北盘江石灰岩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等一批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同时,地方各级政府和水土流失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发扬自力更生精神,积极治山治水,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年,全国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实施封育保护30多万平方公里,建设基本农田3500万亩,建成淤地坝7300余座,营造水土保持林草1.8亿亩,建设小型水利水保工程753万处(座)。经过重点治理的区域,植被覆盖率增加,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状况明显好转,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快治理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总体进展顺利,综合效益明显。

“十五”期间,国家开展了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至*年底,中央累计投资198.8亿元,共安排各类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1571座,其中安排规划一期中央补助项目1204座,占一期规划总数的90%。规划一期项目完成后,可恢复防洪库容60亿立方米,恢复兴利库容75亿立方米;恢复年供水能力50亿立方米,恢复灌溉面积1949万亩;恢复年发电量10.5亿度;保护1.44亿亩耕地和保障1.59亿人口的防洪安全,综合效益明显。目前,规划一期项目已接近完成,总体进展顺利,规划二期项目已经启动。

(五)农村水电发展迅速,小水电代燃料试点成果喜人。

至*年底,全国农村水电装机3865万千瓦,其中*--*年新增1064万千瓦,是“九五”前四年的1.43倍。40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大大提高了农村电气化水平。水利系统农网改造任务已经完成,农村电价大幅下降,每年可减轻农民负担40多亿元。*年,小水电代燃料试点项目在5省区的26个县启动,目前已经取得了重大成果。国家投资1.3亿元,带动地方和社会投资2.4亿元;新建和扩建小型生态电站27座,新增代燃料装机5.8万千瓦;20多万农民实现了小水电代燃料,巩固退耕还林面积30万亩,保护森林面积160万亩。

(六)防汛抗旱能力显著增强,有效减少了灾害损失。

*年以来,我国洪涝灾害较为严重。淮河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流域性大洪水,珠江流域西江发生了超过百年一遇特大洪水,黄河支流渭河、长江支流汉江嘉陵江出现了罕见的秋汛。另外,一些中小河流洪水频繁发生,局部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较重。东南沿海地区也多次遭受台风袭击。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由于各大江河防洪工程体系进一步完善,整体防洪能力明显提高,地方各级政府和防汛指挥部门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理念,精心组织,科学调度,加强管理,有效地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基本保障了灾区群众正常的生活生产秩序。据统计,*~*年,全国水利工程防洪减灾效益4311亿元,年平均减灾效益1078亿元;因洪涝灾害年平均死亡1564人,远远低于20世纪90年代的平均水平。

“十五”期间,我国干旱影响范围大,持续时间长,城市缺水问题日益突出。*年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严重的干旱,*年和*年发生了严重的冬春连旱和秋冬连旱,江南地区连续两年发生伏旱,*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发生了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赤潮现象。面对严峻的抗旱形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门制定抗旱预案,加大投入,广辟水源,统一管理,合理调度,有效减轻了旱灾损失。国家防总、水利部先后4次组织实施引黄济津应急调水,缓解了天津市的供水紧张局面;通过组织实施引察济向、引岳济淀、向扎龙湿地补水、黑河分水和塔里木河输水等调水工程,有效地改善了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为缓解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用水紧张局面,首次实施了“压咸补淡”,效果良好。据统计,*年~*年,平均每年因抗旱减少粮食损失500亿公斤,减少经济作物损失400多亿元,临时解决了2700万城乡人口、1900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七)农村水利现代化探索取得初步成果,现代化建设开始起步。

*年,水利部首次正式提出农村水利现代化问题,并在苏州召开了部分省市农村水利现代化研讨会。*年,水利部印发了《关于加快经济发达地区农村水利现代化工作的指导意见》。经过几年的探索,已经初步完成《农村水利现代化指标体系》《农村水利园田化建设标准》的编制工作。广东、江苏、山东、福建、浙江、上海等省市结合当地实际,提出了本省(市)的水利包括农村水利现代化发展纲要。北京市专门编制了郊区水利现代化发展规划。这些发展纲要和发展规划都已在一定范围内开始实施。北京市以改善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以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实行分区分层次治理。在远山地区,实行封山育林,依靠大自然的力量进行生态修复;在近山人类主要活动区,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保护;在河道范围内,全面清除垃圾并集中处理生活污水,取得了自然生态得到较快修复、水源地得到有效保护、农村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的良好效果。上海市针对大城市、小郊区的特点,以郊区环境水利、生态水利、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实现了城乡水务一体化、农田水利标准化。江苏省针对苏南地区“经济上去了,水环境恶化了”的现状,以河道清淤、截污、改水为重点,整治农村水系,建设“碧水工程”,农村水环境有了很大改善。浙江省以建设万里清水河道和千万亩良田为重点,突出搞好河道清淤清障,搞好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推进农业向“三高”方向发展。广东、山东、天津、福建、辽宁等省市,都有一批推进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好典型。即使是一些中西部省区,如湖北、四川、重庆、陕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也都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因地制宜地开始了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的试点和推广工作。

(八)全面推进农村水利改革,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管理工作得到加强。

“十五”期间,水利部全面开展农村水利改革,制定出台了《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关于加强村镇供水工程管理的意见》《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农民投劳管理暂行规定》《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等一系列政策、制度和标准,对加强和规范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保障重点项目前期工作质量和实施效果,*—*年,水利部先后组织了5次大规模的农村水利项目检查评估活动,包括农村饮水解困项目评估、大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评估、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评估、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查复核评估等。这些活动,对全面掌握第一手资料,深化农村水利改革,加强和改进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作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重要配套文件,《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岗标准(试点)》和《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试点)》,已于*年7月由水利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为水管单位定岗定员和核定各项财政补助经费提供了依据。全国已有29个省(区、市)相继出台了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目前,按照“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要求,各级各类试点正在按计划有序进行。

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用水户参与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正在循序推进。目前,全国已有26个省(区、市)出台了小型农村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实施办法;有700多万处小型工程通过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改革形式,实现了产权流转。用水户协会是实现用水户参与管理、协调供用水关系的有效组织形式。“十五”期间,由于政府的重视、水利部门的推动、有关部门的支持、群众的积极参与,用水户协会得到较快发展。目前已有6个省区出台了鼓励、扶持和规范协会发展的相关办法,有7000多个农民用水户协会相继成立,协会实行民主协商、自主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一是充分体现了农民的民利,调动了农民管理维护工程的积极性;二是较好地体现了分级管理、专群结合的原则,符合我国农村当前的情况;三是用水管理大为改善,促进了节约用水;四是协会的自我管理和有效协调,减少了政府事务,实现了农户、水管单位和政府“三赢”的目标。

水价改革已经完成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无偿或福利型向有偿或商品型的历史性转变。*年,国家发改委、水利部联合了《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从制度上彻底完成了由“水费”到“水价”的转变。有的省区采取下放价格审批权限、分地区分工程定价、试行政府指导价和民主定价等办法,使定价方式更加灵活。一些灌区实行“一价到户、一票收费”的终端水价制和公示制,减少了收费环节,增加了收费工作透明度,避免了搭车收费和截留挪用现象。

上述成绩是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工作面临很多困难的情况下取得的。这是各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的结果,也是水利行业干部职工辛勤工作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的结果。其间,我们也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第一,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把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始终作为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并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十五”期间,正是我国深化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政府的行政职能在向“宏观调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方向转变,而可以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事项,政府则逐步退出和淡化。从长远来看,这种转变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有利的。但在短期内,在新的体制和机制尚未建立或还很不完善的情况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却面临着新的很大的挑战。为此,水利部在加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必须强化政府责任,并将其纳入公共财政框架的意见,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十五”期间,国家安排了农村人饮解困、灌区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专项资金。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也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加强领导,增加投入,保证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两工”逐步取消的情况下,仍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事实证明,坚持政府主导是保证社会公益事业包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关键。

第二,必须充分调动受益农户的积极性,引导其为改善自身的生活生产条件投资投劳。我国一直有依靠农民群众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优良传统,上世纪九十年代又出台了利用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两工”制度。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尊重农民的民利,本世纪初,党中央、国务院在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文件中作出了逐步取消“两工”的规定。面对这一新的形势,许多地方加强调查研究,从国家的大局出发,从农民的自身利益考虑,用民主的方法替代行政命令,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一事一议”等多种措施,调动受益农户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积极性,从总体上保证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没有出现大的滑坡。相反,有的地方把取消“两工”与发动群众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对立起来,不注意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投入大幅度下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受到明显影响,有的甚至处于停滞状态。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说明,只有充分调动受益农户的积极性,把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生产经营行为,不断增加投入,才能保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深入持久地开展。

第三,必须深化改革,不断探索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新途径。“十五”期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管理体制不适应、运行机制不活、投入主体缺失。为此,我们积极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不断探索新的思路和途径。在投入机制上,除增加财政投入外,积极引导受益农户投资投劳,鼓励发展民营水利;对有专管机构的较大工程和灌区骨干工程,认真贯彻落实《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实行定岗定员、管养分离,并出台了《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加快水价改革;对面广量大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积极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实行承包、租赁、转让,发展农民用水户协会,推动用水户参与管理、民主管理和自主管理。以上改革,有力促进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深入开展,许多地方、许多方面呈现出新的良好的势头。

二、当前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最近,总书记指出,确定“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首先要准确认识国际国内的发展环境,准确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准确认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基本要求,在指导思想上形成共识,在实际工作中形成合力,更好地动员组织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为实现我们党提出的宏伟目标而奋斗。我们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把确定“十一五”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工作重点,建立在准确把握形势,认真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之上。当前,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面临的形势,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饮水安全形势十分严峻。

保障饮水安全是保障人的基本生存权利的体现,是维护人的健康生命的必要条件,因而也是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指标。近几年,我们加大了农村饮水解困工作力度,从总体上说,饮水困难问题已基本解决,但新的问题即饮水安全问题又摆在我们面前,而且任务更重,要求更高。根据*年上半年组织的农村饮水现状调查,全国农村有3.2亿人饮水不安全,其中各类饮水水质不安全人数2.26亿。饮水不安全,不仅直接损害人们的身心健康,而且成为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的严重制约因素。

(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农田水利设施薄弱的矛盾非常突出。

粮食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也是“三农”工作的重点。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最根本的是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恢复和改善农田水利条件,正是实现这些重要目标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的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供给从过去的长期不足变成了总量供大于求,最高年产量超过10000亿斤,但近几年又出现了连续下滑。*年,全国粮食总产只有8600亿斤,产需缺口超过1000亿斤。由于粮食连年减产,粮食库存不断减少,已降至安全库存的底线。出现上述问题,除了种粮比较效益低使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外,主要原因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下降,而综合生产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又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下滑,农田灌排设施的保障能力下降。虽然去年粮食产量出现恢复性增长,但那是各种有利因素同向作用的结果,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并没有实质性提高,粮食生产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

(三)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自然基础。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活生产环境的恶化。由于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十分严重,有的还在进一步恶化。一是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效控制,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依然存在;二是由于工业废水的不达标排放和农药的过量使用,农村水环境不断恶化;三是由于过度放牧,草原退化甚至沙化严重;四是一些地方砍伐林草的现象仍在发生,直接威胁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成果;五是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区域性的地下水位大幅下降。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最终都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和要求越来越远。

(四)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利用效率低及水污染等又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目前我国城市、工业年缺水近60亿立方米,农业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北京已出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峻的供水形势,直接威胁首都生态环境、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水的供需矛盾将更加尖锐。因此,采取有力措施,通过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更加紧迫、更加刻不容缓。

通过以上对形势的分析可以看出,尽管我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仍然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今后的任务还很繁重。

一是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维护人的健康生命,将是农村水利工作的第一要务。按照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和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今后15年我国农村约需解决3亿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尚不包括以后因条件变化新出现的饮水不安全人口和因标准改变需要提高解决标准的人口,任务十分繁重。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包括加大饮用水源保护力度、加快供水和净水设施建设、加强工程和供水管理等,把解决人饮安全作为水利工作的第一要务,把解决农村人饮安全作为农村水利工作的第一要务。

二是开展以节水为中心的灌排设施改造,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将是农村水利工作的长期任务。我国农田水利骨干工程(包括大中型水库)大多建于20世纪60年代前后,相当一部分已达到使用年限,加之管理维护不力等原因,老化失修严重,急需更新改造。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本来就设计不完善,建设标准低,又缺乏正常的管理维护,损坏失修更严重,欠帐更多。同时,为了在我国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还要适度发展新的灌溉面积。因此,改善农田灌排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将是一项长期任务。

考虑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尖锐,灌溉用水占整个用水的比重大,节水潜力也大,因而必须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即通过灌溉管理制度的变革,以经济手段为主,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工程、经济、科技等多种措施,建立长效的节水机制,以保证在改善灌排条件,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的同时,为建设节水型社会做出贡献。

三是实施水土保持、牧区水利、小水电代燃料等生态工程,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将是农村水利工作的重大使命。根据水利工程在改善生态环境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作用,必须加大水土保持和水污染防治力度,直接为改善生态环境服务。同时要加快牧区灌溉饲草地和山区小水电代燃料等工程建设,为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保护工程创造有利条件。除上述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直接或间接作用的水利工程外,其他工程建设也要十分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在强调工程满足人类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尽可能把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减到最小。

与上述繁重任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政策不完善、投入不足、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等问题十分突出,特别是工程建设投入长期欠帐,近年来总体又有明显的下滑。骨干工程建设虽有政府的专项资金支持,但投入规模远不能满足要求;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由于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两工”后,政府和民间投资增加不多,农民投工大幅度减少,投入下滑更为明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总体状况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据各地上报的数字,*—*年度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民投工,比1998—1999年度下降近70%,完成的土方量下降59%,改造中低产田面积下降38%,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减少35%。出现这一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是,在农业比较效益发生变化、农民市场主体地位已经确立和农民民主意识不断增强的新形势下,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单纯依靠行政手段行不通了,新的机制又未建立起来。因此,尽快建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机制、新办法,是适应形势变化的客观要求,是保障完成上述繁重任务的前提条件,也是当前各级政府特别是水利行业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三、“十一五”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总体思路与工作重点

根据当前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面临的形势、任务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十一五”期间我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必须探索和建立新机制、新办法。总体思路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税费改革的新形势,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以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为核心,以保障农民饮水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目标,以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发展节水灌溉和水土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深化农村水利改革,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受益农户和其他社会力量多元积极性,努力引导和促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深入、持续、健康发展。

工作重点是:

(一)搞好规划。

编制好规划是科学有效地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前提和基础。过去一些地方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确实存在盲目建设、片面追求政绩等不讲效益、劳民伤财的现象,不仅造成投入的浪费,而且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还有的地方缺乏统一规划,投资分散或重复投资等问题突出,资金使用效益差。因此,今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把规划作为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安排国家补助投资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依据。

这里讲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划包括各项专业规划和县级综合规划。关于专项规划,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和有关司局已有安排,这里只强调几点。一是要贯彻新的治水思路,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节约资源的观念,体现保护环境的意识。二是要与其他有关规划,包括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其他相关专项规划相衔接。三是要充分考虑需要与可能,提出的目标既要积极,又要通过努力可以实现。四是制定措施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具有可操作性。

关于县级综合规划。县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综合规划,是组织开展县域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政策性指导文件。通过规划,不仅要达到摸清情况、明确任务、指导和规范工作的目的,还要起到协调有关部门、整合投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作用。做好县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综合规划,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先地表后地下、先节水后开源”的原则,搞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开发、利用、节约、配置与保护,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国家的政策,把农村和农民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摆在最优先的位置。三是要增强规划的权威性,确保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实施。为此,规划要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编制过程中要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规划编制完成后要按程序审批。经过批准的规划,就是全县统一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划,而不是哪一个部门或哪一个单位的规划,所有相关部门和单位都要严格执行,不能随意变更或中止。

(二)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

尽快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是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关键。根据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性质和我国的国情,解决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问题,应当而且必须采取政府投入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农户自愿投入为基础、其他经济组织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政府投入,引导、带动受益农户和其他经济组织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1、切实增加政府投入。“三农”问题是我国的基本问题,农村是相对落后区域,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在农村经济发展上,必须构筑起政府主导的新格局,给农村予以更多的关心。特别是建立公共财政框架后,政府对农村的关心和支持要更多地从财政投入上体现。目前,我国总体上已经开始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和财力的不断增加,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当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力度。虽然政府的投资仍属补质,但与过去相比,补助比例必须有一个较大幅度的增长。

当前,要在稳定增加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水土保持、小水电代燃料等工程建设投入的同时,着力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力度。中央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从新增财政支农资金和新增固定资产投资中,较大幅度地增加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地方各级政府也应切实担起农田水利建设的责任,把农田水利建设纳入预算,逐年扩大投资规模,并形成制度。资金来源可通过新增预算内财政收入、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国有土地出让金、逐步提高水资源费征收标准等渠道解决。

2、充分调动受益农户投入的积极性。我国农田水利建设量大面广,投资需求巨大,完全依靠政府来负担是不现实的,至少在短期内难以做到,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现阶段农村中还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充分发挥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继续利用农闲季节,组织和引导农民尽可能多地搞劳动积累,是在我国资金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有效途径。还应该看到,由于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可以改善农民自身的生产生活条件,农民可以从中受益,只要引导得好,农民是有积极性的。因此,在新的形势下,仍然应该把引导农民投资投劳作为建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保障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要正确认识减轻农民负担与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关系,严格区分农民自愿投资投劳与加重农民负担的界限。要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民主议事、组织协调和技术服务等方式,充分调动农民投资投劳的积极性。要在农民自愿和充分考虑农民承受能力的前提下,把政府补助与农民自筹挂钩,多筹多补,先干后补,以鼓励农民更多地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3、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范围广、内容多,既有公益性,也有经营性。水电、兼有二三产业用户的供水等项目具有较强的经营性,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市场机制解决投入问题。即使是农业灌溉等准公益性项目,如果能够通过稳定可靠的机制,对公益性资产损耗进行补偿和政策性经营亏损进行补贴,也能吸引一部分社会资金的投入。因此,要把利用社会资金作为解决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的有益补充,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的主体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其他经济组织。投入的工程可以是经营性工程,也可以是非经营性工程,只要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农田水利规划,不改变工程的性质和用途,不降低服务标准和质量,就应该为其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三)探索新的组织方式。

长期以来,我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政府决策和组织,农民被动服从和参与。不论是解放初期、时期的“一平二调”,还是上世纪90年代的“两工”制度,都带有一定的行政强制色彩,虽然推进了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但客观上也加重了农民负担,由于决策的不民主、不科学,还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浪费。为了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年中央决定取消统一规定的“两工”,村内集体生产公益事业所需劳务实行“一事一议”,由村民大会民主讨论决定。这是中央主动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对农民多予少取的重要步骤,是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农民物质利益和民利的具体体现。针对不少地方反映“一事一议”很难议、甚至议了也办不成事的情况,总理在今年全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指出,“干部群众还都需要适应这种新机制。尤其是干部,过去习惯于少数人拍板定事,现在必须学会与群众商量,按民主决策的程序办事。当然,也要教育和引导群众懂得正确行使自己的民力,懂得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来改善自己的生产生活条件。”总理强调,“‘一事一议’制度是个新事物,还应当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但重要的是必须认识到,这是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所必须迈过的一道‘坎’。”我们一定要转变观念,主动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积极探索和不断完善新的组织方式,从以下两个层次做好工作。

第一,用民主管理替代行政命令。要充分尊重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利,转变组织方式。农民自己能够兴办的工程,政府要放手让农民去做,实行“民办公助”;需要政府组织、农民参与的工程,也要与农民协商,尊重他们的意愿,体现农民的利益,征得他们的同意,变“要”为“我要干”,彻底改变过去“一平二调”、行政命令等强制性做法

第二,完善“一事一议”政策。要按照总理的要求,抓好“一事一议”的三个环节:一是所“议”之事要确实符合大多数村民的意愿;二是“议”就要真“议”,是充分发扬民主而不是搞形式;三是“议”完之后的实施过程和结果要接受群众监督,真正做到村务公开。考虑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实际需要,总结各地的实践经验,可将“一事一议”的范围由仅限于村内工程扩大到跨村的斗渠、小型水库、圩垸等农田水利水土保持工程。跨村工程建设需要向农民筹资筹劳的,应按照“乡镇协调、分村议事、联合申报、统一施工”的程序和办法实施。无论是村内工程“一事一议”,还是跨村工程“分村议事”,都要严格遵守“自愿互利、注重实效、控制标准、严格规范”的原则。“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上限标准,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确定。

(四)深化工程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

从一定意义上说,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比投入更为重要。没有一个好的体制与机制,有了钱也用不好,建了工程也管不好。我国的农田水利工程大多建于上世纪60年代前后,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也是根据当时的情况形成的,虽然在许多方面已经或正在进行改革,但总的来说还很不够。一方面由于有些改革进展不大,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管理模式;另一方面客观环境和条件在不断变化,特别是近几年来变化很大,现行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仍然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有的问题还很突出。因此,继续深化改革十分必要。

由于各地的情况不尽相同,既有共性问题,也有个性问题,需要结合当地实际,加强调查研究,提出可行或完善已有的改革方案,包括改革的目标、原则、内容、重点和实施步骤。从全国来看,需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积极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已进行多年,在通过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等方式促进产权流转,落实管护责任等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下一步的重点,一是要加强基础工作,完善规章制度,规范运作程序。二是要积极探索非经营性工程的产权制度改革办法。三是要加强难点问题的研究,用以指导改革实践。例如:如何确定各类工程的产权主体;如何界定产权主体的责、权、利,使之达到“对称组合”;如何保证产权主体有效行使权力、履行责任、实现利益,等等。

2、全面推进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要加大贯彻落实《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力度,根据《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岗标准(试点)》和《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试点)》,在认真总结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改革的速度。要加强基础工作,保证有关数据的准确可靠;要加强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宣传、汇报、沟通和协调,争取理解和支持;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改革方案既不能“贪大求全”,也不能只“向钱看”,而要通过改革切实解决一些问题,通过改革促进管理工作的全面加强;要妥善安排分流人员,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3、大力推进水价改革。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水价改革促进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通知》精神,加大对《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的执行力度。重点是合理确定供水价格,包括骨干工程水价和田间工程水价;积极创造条件,实行按方收费,推行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相结合的两部制水价;采取有效的水费收取方式,减少收费环节,提高水费收取率;建立水价、水量、水费公示制度。当前,既要全面整顿农业供水水价秩序,避免水费计收中的“搭车”及截留挪用现象,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又要狠抓水价到位率和水费收取率,以促进农田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行,促进节约用水。

4、加快推进用水户参与管理。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是我国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在实践中显示出许多优越性,但目前发展很不平衡。中西部发展较快,东部地区发展较慢;北方地区发展较快,南方地区发展较慢;缺水地区发展较快,水资源相对丰富地区发展较慢;实施灌区改造的地方发展较快,尚未实施灌区改造的地方发展较慢。同时,一些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组织结构不完善,运行机制不健全。为此,在“十一五”期间,要将这一工作作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切实抓好。要加大宣传力度,争取多方支持,特别是要争取政府出台鼓励、培育、扶持用水合作组织的政策措施,为其发展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各级水利部门要加大对用水合作组织的培育和推广力度,在典型示范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管理办法,既要积极引导和扶持,又要加强指导和管理,促进用水户协会等合作组织健康发展和规范运行,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同时,要帮助用水户协会搞好规划和工程建设,为工程运行管理打下良好基础。总之,要争取通过几年的努力,使农民用水户协会等合作组织在我国农村有一个较大的发展。

5、稳步推进乡镇水利站改革。乡镇水利站在了解和掌握基层水利情况、贯彻涉水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协助编制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划、组织发动群众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供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服务以及组织防汛抗旱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各种原因,不仅原有的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在新一轮的乡镇机构改革中又面临被合并、被撤消等新的问题。对此,各级水利部门要给予高度重视,加强调查研究,主动与有关部门沟通和协调,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和建议。

推进乡镇水利站改革,要重点把握以下四点。一是要充分认识水利站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明确保留和设立水利站的必要性。防汛抗旱任务重的地区,可以乡镇为单元保留水利站,其他地区可对现有乡镇水利站进行调整,设置区域或流域水利站。二是要理顺水利站的隶属关系,尽可能实行“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这样,既有利于调动乡镇的积极性,又有利于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三是要切实解决水利站的经费问题。水利站提供的主要是公益,其人员和工作经费的主要部分要纳入财政预算。同时要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合理定岗定编。四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正确处理改革与稳定的关系,妥善解决分流人员的工作和生活问题。

四、关于今冬明春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今年是近几年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形势最好的一年,中央专门就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出台了1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五部委《关于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意见》,大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投资增加,大型泵站改造试点和小型农田水利“民办公助”试点同时启动。做好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各项工作,不仅有利于明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而且对搞好今后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具有长远意义。

(一)进一步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抓紧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

今年中央1号文件主题鲜明,内涵丰富,对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是新时期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各级水利部门要进一步贯彻落实文件精神,按照新时期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工作重点,结合当地实际,从搞好规划、增加投入、改进组织方式、深化体制改革等方面,抓紧出台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政策措施。有条件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还应提出更高的目标,研究制定和适时出台政策法规,把成熟的经验、有效的政策措施等,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持续开展提供法律保障。

(二)充分利用农闲季节,搞好各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一是抓紧修复水毁工程。*年,珠江、淮河、辽河和渭河、汉江等一些河流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洪水,6个台风在我国沿海登陆。受此影响,一些地区水毁工程较多,损失较大。要把修复水毁工程作为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优先安排,尽早完成。修复水毁工程不能只是简单地重复建设,要利用重建的机会,在工程的规划、设计中贯彻新的治水思路,体现新的防洪理念,实现人水相亲,人水和谐。

二是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包括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大江大河防洪工程建设、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水土保持项目、农村水电项目、泵站改造项目及牧区水利试点项目等。目前,中央补助资金已经下达,按照水利建设跨年度的特点,秋冬春也是多数地区开展重点项目建设的黄金季节。要充分利用这一时期,按照各类项目管理办法的要求,在确保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工程建设进度。

三是加强对面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组织和引导。由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的投入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目前只有少数项目能够列入国家扶持的重点,许多面上工程的建设与维护,包括大中型灌区的田间工程、小型灌区、山丘区抗旱水源工程等,仍然主要依靠地方和受益农民。这些工程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具有更为直接的作用。因此,要高度重视面上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强组织和引导。要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结合当地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采取“一事一议”、以奖代补、项目带动、市场运作等方式,调动受益农户和其他社会各界参与工程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确保这一部分在国家统一规定的“两工”基本取消,财政扶持政策尚不完善的情况下,不致出现大的滑坡。山西省长治市把推动“一事一议”作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抓党建促农建的做法,值得各地借鉴。

(三)抓紧完成水利管理单位体制改革试点和小型农田水利“民办公助”试点工作。

*年6月,水利部确定了山西省晋中市等7个市(县)、辽宁省柴河水库管理局等24个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为全国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联系市(县)和联系单位。经过两年多的努力,这项工作已基本完成,正处在验收阶段。各地要按照《全国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联系市(县)和联系单位试点验收指导意见》的要求,抓紧有关工作。省级验收要在联系市(县)和联系单位自验的基础上,于今年底前完成,水利部将于明年组织抽验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民办公助”试点,是财政部、水利部于今年开始组织实施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落实今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加大财政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力度积累经验,包括项目管理、资金管理经验,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工程的单位投入指标、投资与投劳比例、政府与农民投入比例、中央与地方投入比例以及各项效益指标等。目前,试点项目计划已经下达。各地要抓紧组织实施,及时总结经验,为明年和以后更大规模地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做好准备。

(四)尽快开展县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综合规划试点。

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继续加大国家农业资金投入的整合力度,鼓励以县为单位,通过规划引导、统筹安排、明确职责、项目带动等方式整合投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五部委意见要求,编制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划,采取以县为单位,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各地要根据上述精神,选择若干县市,开展编制县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综合规划试点工作,取得经验后推广。

(五)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对策措施。

根据中央农村税费改革方案中分步取消“两工”的规定和各地的时间安排,明年“两工”将全部取消,这也意味着曾经作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的主要保障、历时15年的“两工”政策彻底废止。各地要加强调查研究,跟踪了解“两工”全部取消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情况,了解今年中央1号文件的进一步贯彻落实情况,了解五部委《关于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意见》的实施情况,及时发现问题,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高标准农田建设意见建议篇4

一、调查活动开展情况

本次调查共分6组,每组由1名局领导班子成员带队,1-2名局技术人员作为成员,分组对全县14个乡(镇)开展调查活动。调查采取实地踏看水利工程项目现场和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建议的方式进行,并在座谈会上发放了征求意见表,请参会人员对我局落实“三严三实”工作要求,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情况进行评价,并对我县“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建设项目、对今后我县水利建设与管理等方面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本次调查,邀请了乡(镇)分管领导、水利站长、村组干部、县党代表、县人大代表、县政协委员和部分群众代表参加座谈,人数达到160人。

二、对我县“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项目的意见建议

从总体来看,各乡(镇)对我县“十三五”规划项目思路和大方向表示十分满意,认为“十三五”规划符合我县水利实际,项目规划全面,并希望我们以此为基础加强向上争资争项力度,使“十三五”规划期间有更多的水利项目落地我县。同时,各乡(镇)也结合自身实际,对一些具体水利需求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总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防洪减灾工程已引起乡村群众的重视和关注。目前全县农村河流普遍存在淤塞严重、河道狭窄,水体污染、生态退化等诸多问题,河道采砂中超采、过采、乱采等行为,破坏了河道的自然状态,降低了河道的防洪抗洪能力,农村河流基本处于不设防的状态,防洪标准不到五年一遇。针对上述问题,与会人员认为在做好农田水利建设的同时,建议加强乡(镇)防洪工程建设,规范河道采砂管理,采用疏通、加固堤坝等方式,确保河道泄洪畅通。

2、有部分乡(镇)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新建小(2)型水库的需求。建议对有条件实施的乡(镇),新建一批小(2)型水库,改善灌溉条件,提高农田或果园产量,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实现农民增收。如社溪镇江头村南门小溪坑水库、东山镇彭洞村遥罗坑水库库容大、效益好。

3、各乡(镇)对山塘整治需求强烈,提出了一批急需维修的山塘工程。建议在搞好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基础上,下一步重点做好山塘整治和新建山塘工作,解决好一些坑里田的灌溉问题。

4、各乡(镇)对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需求仍然迫切,需在原有基础上巩固提升。特别是安和乡、紫阳乡两个乡(镇),是我县目前仅有的两个未实施集中供水工程的乡(镇),群众意见反映强烈。同时,由于我县地处山区,集中供水工程管网无法延伸至一些山区农户家中,建议谋划设计一些小型供水工程,分片分散供水到户,采取集中供水与分散供水相结合的形式实现“十三五”农村自来水工程全覆盖。

5、建议继续加大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的资金投入和已建项目的维修养护投入,第一轮的小农水重点县工程解决了约50%的农田渠道问题,第二轮解决了80%左右。建议在后续建设过程中,重点关注和支持之前实施较少、地理位置较为偏远且农田灌溉需求迫切的村和组。

6、建议对一些确实有需求的乡(镇)实施抗旱应急引调水工程,以解决当地水源缺乏问题。较为典型的如油石乡,提出了石崇—油石跨流域调水工程,可有效解决油石河流域水资源缺乏的问题。

三、水利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中,各乡(镇)对我们过去的水利工作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1、作为在全县机关单位中最深入实际,与乡村走得最近的单位之一,水利局干部在工作中能真正做到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切实做好乡村水利工作,乡镇基层经常能看到、碰到我们县水利局的干部和领导。

2、近年来实施了众多水利工程,使各乡(镇)的水利状况得到很大的改变,农村生活饮水、灌溉等条件大为改善,有效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特别是通过实施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农田灌溉保证率和覆盖面都有很大的提高,如安和乡富湾等村覆盖面达到90%以上,东山镇中稍等村达到80%的面。

3、水利工程建设质量越来越好,通过加强工程监管,发动组织乡村农民义务监督员进行监督,改良施工工艺流程,实施渠道浇灌双面立模等,不定期进行工程现场抽检、飞检等多种方式,对工程质量严格要求,工程质量得到很大的提升,一些渠道建设质量真正达到了三十年可用的标准。

4、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更加注重细节上的问题,能够积极征求乡(镇)政府、村组的意见,使水利工程建设能对症下药,把钱花在刀刃上,工程建设做到了全方位与农民群众需求对接。

尽管各乡(镇)对我们的水利工作总体表示肯定和满意,但是在项目建设中仍反映出一些问题:

1、小农水重点县项目的实施,有效解决了各乡(镇)灌溉问题,但在项目安排中存在“三个不平衡”的问题。一是乡与乡之间项目不平衡,投资金额有大有小;二是村与村之间存在安排实施不平衡,一些村项目安排偏少;三是农田较为集中区域与农田较为分散偏远区域项目不平衡,施工单位在实施时,只做交通便利的,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就不实施,村民意见较大,给乡村也带来很大的群众工作压力;

2、农田水利工程总体质量有很大提高,但前几年的工程渠道底板把关不严,影响总体效益发挥,有部分村反映前几年修建的渠道目前由于渗漏无法灌溉,要求加强对质量的监管。同时第一批实施的少量U型槽渠道由于存在质量缺陷,存在漏水问题;

3、农田渠道建设要结合现场实际确定合理断面,存在渠道断面过大、过小的双重矛盾。有些地方需兼顾防洪排洪功能,在建设农田灌溉渠道的同时,应考虑同时建防洪排洪沟渠或加大渠道断面;有些地方渠道是纯灌溉渠道,不用兼顾排洪功能,渠道断面超大,占用和浪费了群众耕地。为更好发挥渠道灌溉效益,还需完善一批水陂、山塘、小(2)型水库等渠道配套设施建设,解决好灌溉水源问题。

4、应急水毁工程资金支持力度不够,近年来不少水利设施因洪水而冲毁未能及时修复,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很大不便。如一些水陂被冲毁后,只有采取临时措施抽水浇灌,影响了农耕生产,如中稍村蛇头

5、水利项目下达时间较迟,有些项目下达后已经进入汛期,错过了黄金施工季节,影响了工程施工进度;

6、项目重建轻管现象较严重,例如一些渠道长期无人清淤,堵塞严重;一些农村安全饮水项目由于管护不到位,后期水质不达标;山洪预警系统村设喇叭普遍遭雷电击坏,无法使用,诸如此类等一系列问题不容忽视;

7、在项目设计、实施过程中,业主、施工单位与乡(镇)、村组的沟通不够,特别是施工单位存在不接受乡(镇)、村组提出的意见建议,遇到问题不予乡(镇)、村组及时反映等情况,使项目实施后,未达到群众满意的效果,甚至出现损坏群众利益的情况,乡(镇)、村组对此意见较大;

8、乡(镇)水利技术力量薄弱,各乡(镇)均希望多分配一些水利专业毕业生充实到乡(镇)水管站,以便更好的推进乡(镇)水利工作进行。

四、解决方法及对策

1、对各乡(镇)提出的项目进行分门别类列表统计,能处理的及时交有关股室进行处理,不能处理的在今后一段时间,相关领导股室注意重视,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进行落实;

2、对各乡(镇)提出的“十三五”规划项目进行一次补充修改:

(1)将一些漏项的好项目要及时补上,尽量把项目做全;

(2)对“十三五”规划项目投资进行放大,争取更大的投资,把项目做大;

(3)对“十三五”规划项目特别是一些水库项目,引调水项目进行实地考察,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一些研讨,把项目做优。

3、进一步加强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进度管理和调查研究:

(1)质量管理。重点抓好小农水重点县双模实施,提高细部结构质量。注重工程的配套齐全,加强现场管理人员的质量管理意识,把质量标准熟记于心,每个项目都要明确质量监控标准,统一按照标准管理建设;

(2)进度管理。尽量争取上级部门配合支持,项目做到早设计、早招标、早施工。抓住黄金季节加快工程施工进度;

(3)项目实施安排要进一步深入实际,特别是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项目,一定要先征求群众意见,平衡好群众利益,使群众满意,避免矛盾;

4、加强乡(镇)项目库建设,在我们搞好“十三五”项目的基础上,建议组织乡(镇)做出水利项目库规划。对县规划进行具体化,有利于今后水利项目的落实。乡规划要充分调查,使其符合本乡(镇)的水利实际需求;

5、把握住当前水利工作的重点转变

(1)小农水项目要以山塘、水陂建设作为重点之一;

(2)在完成小(2)型水库除险加固基础上,重点做好山塘整治工作;

(3)河堤建设,特别是局部河堤应急处理是当前群众的迫切需求,“十三五”规划今后要大力争资做好河堤建设工作;

(4)重点抓好骨干安全饮水项目的实施,当前建议重点做好安和、紫阳、兰田、中稍四个较大安全饮水项目的争取工作。下一步要做强做大我县农村自来水项目,条件成熟还可以实行全县农村自来水骨干工程一体化管理,统一供水、统一检测、统一标准供水。

6、加强小农水项目的建后管理工作,建立一种让群众能够投工投劳,自我管理的水利管理建立制度,对管理好的兑现奖励,优先安排项目资金;

7、加强水毁工程的修复力度,很多重要的水毁工程如不修复明年将直接影响群众生产生活,引发社会矛盾。需对全县水毁工程进行一次统计,争取县、市拿出部分资金进行修复;

8、对全县防汛设施进行一次普查,特别是预警系统完好率很低,必须联系联系上级修复,否则将直接影响水利形象;

9、加强水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解决好乡(镇)水管站人员专职专用的问题:

(1)争取人事权在收回至水利局;

(2)争取有自己的独立办公场所;

高标准农田建设意见建议篇5

据新华社电 国务院总理2月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清理和规范涉企收费,持续为实体经济减负;部署深化建筑业“放管服”改革,推硬业升级发展;确定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政策措施,夯实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基础;通过《农药管理条例(修订草案)》。

会议指出,大力清理和规范涉企收费,优化实体经济发展环境,是贯彻稳中求进总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是深化简政放权的关键内容。2013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持续推出减费降费措施,中央层面统一取消、停征、减免涉企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496项,地方取消收费600项以上,2015年以来又出台了一系列减少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和企业社保费用支出的举措。但必须看到,目前收费名目较多、乱收费等问题依然突出,给企业加重负担。下一步,要深化认识,深挖潜力,国务院部门要带头以更大决心进一步清理和降低涉企收费,尽快推出一批制度性、管长远、见实效的清费举措,加大审计、督查力度,坚决取消事业单位不合理收费,坚决杜绝中介机构利用政府影响违规收费,行业协会商会不得强制企业入会或违规收费。要抓紧建立收费目录清单制度,切实减少涉企收费自由裁量权。让企业和群众切实得到实惠,为市场增添活力。

会议认为,深化建筑业“放管服”改革,加快产业升级,有利于扩大就业、带动关联产业发展,也能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支撑。一要建立统一开放的建筑市场,打破区域壁垒,取消各地区、各行业在法律法规和国务院规定外对建筑业企业设置的不合理准入限制。缩小必须招标的工程建设项目范围,把应招标的项目纳入统一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为建筑业企业提供公平市场环境。二要对标国际先进标准,提高建筑设计和建设水平,推广智能和装配式建筑,改进工程建设组织方式,加快推行工程总承包,完善政府投资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培育咨询、施工等专业企业。三要加强承包履约、劳动用工等管理,严防拖欠工程款。实行工程质量安全终身责任制。打造“中国建造”品牌。

会议指出,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发展现代农业、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会议强调,要紧密结合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改造中低产田、推进农业机械化、推广土地深耕和节水灌溉等,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一是健全规划、资金等统筹机制,按照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要求,协调开展土地平整、灌排沟渠、田间道路、生态保护等建设。二是完善建后管护机制,建立全国统一数据库,依托遥感监测等对高标准农田实现全程监控、精准管理。三是加大政府投入,调动社会力量积极性,共同参与高标准农田投资建设和管护。

会议通过《农药管理条例(修订草案)》。草案围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一是严格全过程管理。将原由多部门负责的农药生产管理职责统一划归农业部门,解决重复监管、监管盲区并存的问题,对农药生产经营实行许可制,建立进销货查验、质量检验和废弃物回收等制度,鼓励减少农药使用量,加强剧毒、高毒农药监管。二是强化主体责任。明确生产经营者对农药安全和有效性负责,要求健全质量管理制度,及时召回有严重危害或较大风险的农药。三是加大处罚力度。对无证生产经营、制售假冒伪劣农药等违法行为在原有处罚措施外,通过提高罚款额度、列入“黑名单”等加大惩戒。为餐桌上的安全提供法治保障。

高标准农田建设意见建议篇6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问题;对策

Abstract: summarizes TaiHuXian small irrigation and water conservancy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for local irrigation and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for reference.

Keywords: small irrigation and water conservancy;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S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太湖县位于安徽省西南边陲,大别山南麓, 境内地形是西北多山,东南丘陵。基本格局沿县界向中部长河及其支流倾斜,整个地势依次中山、低山、丘陵、高岗地、平原、湖泊呈阶梯式下降。太湖县位于长江流域,分属皖河、华阳河两大水系。

太湖县农田水利工程状况是: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1座,小型水库91座,塘坝13381处,机电排灌站39处,装机74台容量4610kw,拦河堰1400处,全县共兴建千亩以上、万亩以下圩堤九座,筑堤长56.5公里;千亩以下圩堤十五座,筑堤长28.4公里。这些工程大部分建于上世纪60~70年代,当时由于受技术、资金等各方面条件的制约,绝大部分工程都是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工程,一是工程本身质量不好;二是少数工程属于“半拉子”工程,再加上工程运行时间长,老化现象严重,工程效益远远低于设计要求,许多工程是带病运行或接近报废边缘。

1太湖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存在的问题

1.1建设年代久远,自然毁损情况严重

太湖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大部分修建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工程建设标准低,灌区工程不配套,灌溉水利用率低。现有农渠多为土口子放水,无控制设施,水量浪费严重。农田多为砂壤土,保水能力差,透水率高,由于田地高于河床,土壤保水能力差,又极易形成旱灾。水资源浪费的现象严重,直接影响了灌区的灌溉效率和经济效益。

1.2重建轻管,管护体制不到位

按照“谁建设、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灌区斗渠以下田间配套工程由受益村组进行日常的管护,但由于农民群众对工程的管护意识不强,在思想上不重视,一方面不愿意投资对田间工程进行日常的维修养护,另一方面由于村级管理落后,致使在以前所建的大部分农渠长期处于无人管理的状况,渠道破损严重,部分已无法正常使用。

1.3“一事一议”实行难度大

由于农民民主参与意识低、议事过程不规范等原因,“一事一议”在现实中很难操作,主要表现为:一是“一事一议”缺乏表决和强制执行的约束机制,少数人不同意则会造成事难办或办不成,即使议成,大部分农民也不愿出资投劳;二是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妇女、老人缺乏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造成村内议事难以达到预期目的;三是农田灌溉工程受益范围一般涉及多个村组,如果不能同步议成,工程就不能建成并及时发挥效益;四是有些农田灌溉工程投资大、收益低,超出农民的承受能力,往往议事不成。

2 建议与对策

2.1成立组织,建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理的长效机制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现代农业、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率为目标,以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县长任副组长,发改、财政、水利、国土、移民等有关部门及相关乡镇领导为成员的农田水利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县水利建设的组织领导、综合协调、财政支持、技术指导和督促落实等工作。按照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及省委、省政府贯彻文件精神,太湖县水利局委托安庆市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于2009年6月编制完成了《太湖县农田水利规划(2009-2020)》,明确县域农田水利的发展目标和建设任务。因此,积极探索建立全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理的长效机制,出台相关政策及管理制度,对农田水利的地位、作用、性质、建设、管理体制、运行方式、政府和部门职责等做出明确规定。

2.2发挥农民用水者协会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作用

建立农民用水者协会,让用水者参与用水管理,不断改进和完善协会管理水平,使之真正成为资格独立、农民参与、自主运作、管理科学的民间组织,成为用水者与水管部门的桥梁和纽带,积极探讨组建用水户协会管理模式。同时,在协会内部实行责任管理,明确责、权、利,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农民自觉加大投入、加强管理和维修,并保证工程处于良好状态。

2.3推进产权改革,建立健全管理运行机制

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的原则,以水权水价改革和水费计收机制,为工程良性运行和节约用水创造条件,积极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明确小型水利工程的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对一些效益明显、受益范围明确的新建工程,要大胆支持和鼓励个体、联户、法人单位去投资兴建,做到自办自有、自建自管自受益,真正达到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和永续利用水资源的目的。以农户自用为主的小、微型工程,归农户个人所有;对受益户较多的小型工程,可按受益范围组建用水合作组织,相关设施归用水合作组织所有;在政策、信贷、税收、土地征用等各个环节给予更多的支持。调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群众建设和经营小型水利工程设施的积极性,有利于减轻集体经济压力、减少水事矛盾和水事纠纷。

2.4逐步完善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

完善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严格区分农民自愿出资出劳与加重农民负担的政策界限,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农村“一事一议”制度。农田水利建设筹资筹劳按 “一事一议专项使用、群众受益、民主管理、控制标准、积累使用”的原则实行。在切实加强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前提下,加大投入力度,乡镇通过有效的组织工作,引导农民投资投劳开展直接受益的农田水利建设。根据受益主体和筹资筹劳主体相对应的原则,在不影响村整体利益和长远规划的前提下,可按受益群体议事。同时,加强资金和劳务的监管,对引导资金和通过“一事一议”筹集的资金和劳务,都要实行全过程公开、民主管理,接受群众监督。

2.5增加小型农田水利专项投入,选定扶持项目和范围

县政府应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资力度。在积极争取中央农村水利建设投资的同时,加大对农田水利骨干工程的建设和改造力度,逐步建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通过建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对农民兴修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给予补助,并逐步增加资金规模;在安排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时,继续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中低产田改造的一项重要内容。调整投资结构,切实增加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

高标准农田建设意见建议篇7

关键词: 农田水利;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现状

广东省地处亚热带,水资源极为丰富,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774mm,为全国均值的2.7倍,地表水资源量为4380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和耕地亩均水资源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然而广东省现状农业灌溉水利用率较低,全省灌溉水利用率平均为39.9%,其中大型灌区平均为 36.1%,中型灌区38.3%,小型灌区为43.5%,井灌区为56.3%[1]。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健全或者无相关设施,现存的设施多为上世纪50-70年代兴建的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工程”,设计标准低、配套不全、施工质量差以及设备和技术落后,工程老化失修多年,致使农业用水过程浪费严重,因此需下大力气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切实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为国家的粮食安全、用水安全、生态环境安全提供有力保障[2]。

作为农业的命脉,农田水利主要是围绕田、水、路、林方面开展的农田整治活动,包括各类灌排沟渠、山塘、 泵站、堰坝等,具有量大面广、工程条件复杂的特点,同时还受气候、地形等环境因素影响,因此,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应因地制宜,在当前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当前农田水利建设中存在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工程建设缺乏统筹规划,不同部门的工程项目衔接不到位,重复建设现象严重,规划设计审核不严格,设计质量难以保证,施工管理水平不高,后期管护粗放,工程建设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致使工程使用寿命较短且安全隐患多,难以真正发挥工程效益。

当前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是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前提和根本保障。根据多年来工作经验及行业专家评审意见,本文对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存在的常见问题进行了总结与探讨,以期为今后规划设计工作提供借鉴和指导。

规划设计成果的完整性

为了便于项目管理部门和规划设计部门开展项目的监督监管,规划设计文件应包括项目区地理位置示意图、项目区现状图,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项目的设计成果往往忽视了这两张图。项目区规划图存的主要问题有:无工程特性表,使得工程建设内容不明确;项目区边界无地理坐标标示;水源、取水点及水流方向无标示或标示不明确;项目区内的沟渠与区外沟渠边连接情况不明确;此外对一些渠系建设物未进行标示,例如分水闸的具置等。

水源工程及水量供需平衡分析

水源工程方面主要表现为:

(1)项目区内水源论述不清,没有简要说明项目区内各河流、水库、山塘、堰塘、引水灌渠的基本情况(如集雨面积、库容、设计流量等),取水点表达不清,取水方式以及是否满足供水要求不明确;(2)缺少项目区内主要骨干水利工程(山塘水库、小型拦河水陂等)供水灌溉的情况,以及工程现状存在的问题和近期工程除险加固情况,对水库、水陂等蓄水建筑物调度运行,满足项目区农田灌溉用水需要的状况应进行分析说明;(3)缺少抽水泵站设置、机电设备型号及主要特征参数介绍,对已建泵站还须描述该泵站历年抽水补充灌溉的情况;(4)新建陂头等设施的设计中缺乏相应计算依据等。

水量平衡分析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项目区水量供需平衡分析不严谨,缺项错误严重,应根据项目区水库、山塘库容、河流流量以及其他来水量进行水量平衡分,从水源实际可供水量(应扣除无法利用部分)和从该水源取水的所有需水项目(含本项目)的整体水量进行分析,同时建设对设计水平年灌溉保证率分别为50%、75%和90%的情况下分别进行水量平衡计算分析。

灌溉与排水工程

灌溉与排水工程是农田水利建设最主要的内容,直接关系到项目区灌溉、防洪治涝以及农业生产效益的高低。农田水利灌溉与排水的一个重要方面的就是渠道衬砌防渗(本文中主要指砂砖衬砌渠道)、土质沟渠的疏通清淤等,在规划设计阶段也是出现问题最多的一个环节,主要表现为:

项目区渠道布置不合理,例如部坠毁田块两侧都布置了灌渠,未布置排渠,或两侧均布置了排渠而没有灌渠。田间渠系的布置要做到灌、排分离,可以按各自需要分别进行或灌或排控制。

渠道断面选择无计算依据,缺乏灌溉保证率、排涝标准、防洪标准等计算参数,应明确渠道不冲不淤流速的限值是否满足要求。缺少排涝沟疏浚清淤水力复核设计,采取工程措施缺乏依据。

渠道设计纵向坡降未明确,而渠道纵向坡降直接影响进建成后的渠道灌溉与排水效果。

设计渠道横断面无现状断面线和设计开挖线,无法核实工程量。建议增加必要的工程勘测工作,补充现状渠道断面线和标明设计开挖线,同时需要明确渠道是否需要清淤回填。此外,还应增加渠道开挖工作平台,考虑开挖放坡。

渠顶高程与田面高程存在矛盾,例如部分田面高程低于排沟顶高程,未能说明田间排水如何排到沟内,又如田面高程仅低于灌渠顶高程200mm,除去灌渠水面超高,如何保证可以灌溉到田间没有明确。

同一条渠道全部为同一断面,有些长度较长,需要优化,通过计算,分段进一步优化渠道断面尺寸,以减少投资。例如有个别项目中一条支渠长度达6888米,干渠长度1658米,自渠首至渠尾均采用同一规格断面,不符合实际情况,正确做法是需要分段进一步优化渠道断面尺寸,以节约工程成本。

整条渠道无分缝,建议第20到30m设置伸缩缝一道,可以采用沥青木板或麻丝沥青填充。

渠道地基如不存在特别差软弱土层(如淤泥层),建议取消砂垫层结构。同一项目砂垫层厚度尽量保持一致。

从方便施工以及安全角度考试,在渠道断面选择上,建议如为矩形断面采用砖砌,如为混凝土衬砌采用梯形断面较合理。

渠道涉及的土方开挖和回填土方,为了避免单价偏高,建议结合工程施工条件,尽量采用机械土方开挖与回填,以降低土方工程单价,节省工程投资。

主要材料是否需要二次运输应结合现目区现状,按实际需用确定,如果运距过大需有充分的计取依据。

渠系建筑物工程

渠系建筑物工程主要是指满足渠道正常工作和发挥其各种功能而在渠道上兴建的水工建筑物,主要包括各种桥涵、水闸、倒虹吸管、渡槽、桥梁、陡坡、跌水以及沉砂井等设施。设计中往往仅给出图纸,没有详细的计算过程及参数作为依据,一些建设物没有按相关规范、标准进行设计。例如,在涵管设计中,涵管所采用何种材料、预制现浇等不明确,部分涵管覆土厚度未满足规范要求;有项目设计水闸没有根据现场取水口来确定,而是直接规定为50m一处,不符合实际需要。在渠系建筑物中,根据现场经验人行桥建议30~40米设置一处较为合理。对于高度>60cm的渠道,渠面应增加钢筋混凝土拉杆结构,规划设计时不仅要绘制拉杆详图,还需给出横撑撑法详图。此外,分水闸还需细化闸板的设计详图。

田间道路

田间道路是为了方便农业生产而设置的道路,可以按规格分为干路、支路、田间道和生产路等几类,不同规格路面结构要求有所不同,一般地,田间道路布置时应结合渠、沟进行,路面宽度布置主要根据交通运输和农业耕作要求,以方便生产运输、少占耕地为原则进行。对于农田水利涉及较多的田间道和生产路,主要采用的是碾压素土路基+泥结碎石路面结构。在规划设计中,需注意的是机耕路面宜高出田面30~50cm,机耕路需要铺设石粉垫层厚度应在5~10cm之间,不宜太薄。此外,机耕路回填土方运距需合理确定。

3 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的改进措施及对策

高质量的规划设计成果是保证农田水利工程质量的基本前提,这就要求设计单位、设计人员要充分认识到设计质量的重要性,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加强业务培训及知识更新,学习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新的工艺技术并应用到实践中去,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在现场勘踏时要尽量多集相关资料,认真听取当地群众的意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做到设计方案经济合理、安全可行,美观且便于施工。加强与施工单位的沟通,总结经验,不断优先设计方案。同时,项目管理部门、监督部门应就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通过招标投标引入竞争机制,严格落实规划设计审查制度,促使设计单位具有忧患意识,充分调动设计单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其不断提高设计质量 [3-4]。另外,还要不断完善并严格执行设计资质认证制度,确保拥有资质的单位和资格的设计人员承担规划设计任务,并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参考文献:

[1] 王小军, 古璇清, 邓岚, 林新明. 广东省灌溉水利用率测算分析[J]. 广东水利水电, 2008,(8):62-66.

[2] 刘海英. 广东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现状、问题和对策[J]. 广东农业科学, 2010(1): 255-262.

[3] 陈丽敏. 关于中小型水利工程设计问题的探讨[J]. 建筑与工程, 2011, 129.

高标准农田建设意见建议篇8

关键词:农村道路 高标准基本农田 土地整治 土地利用

中图分类号:U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b)-0115-01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央对三农问题的进一步重视,提出加快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要求,国土资源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加快编制和实施土地整治规划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通知》,随着中央加大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土地整治项目、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不断的开展,在这些项目的设计内容中,农村道路占的比重随着项目的不断开展而比率加大,为更好的完成道路部分规划设计,使其合理、便民利用,该文结合相关项目浅谈其设计思路和要点。

1 农村道路特点

昌图位于辽宁省东北部,是全国著名的农业大县,东北最大的花生集散地,全国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畜禽生产加工基地。因其农业占经济比重之大,所以对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也更高,随着土地整治项目及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开展,其中田间道路的设计和实施成为项目顺利开展的重中之重。而设计的成败在农村地区来说,首先要因地制宜,为达到这个要求,首要是需要了解农村道路现状和土地利用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不规则性:所谓不规则,即在成片耕地内存在不规则田间道路,有的还存在现有断头路,多条不规则道路交叉等情况,使部分农田不能达到集中连片,且部分道路的不规则占用浪费了耕地,也不一定能达到道路通畅的最优状况。

(2)不规律性:所谓不规律性,即是指农民进地耕种及运输等路线不规律,呈现出随意性,前一年的路线,第二年种植庄稼且另开新路,不仅影响耕作层的使用效用,且破坏了设计初期规划的思路,因其后期不必要的变更工作,降低了设计和施工效率,也难以达到高标准农田设计的标准。

(3)用地矛盾多:即在昌图乃至辽宁大部分农村地区,在已划定原有砂石田间作业路的红线边界出现耕种占用情况,当地俗称“拱地头”,使得已规划的道路路面变窄,甚至断路等情况,且在准备规划设计的时候,产生不必要的麻烦,尤其在施工过程中,因此现象所产生的矛盾较多。

(4)农用车辆利用率高:因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农用车辆、机械的利用率不断提高,使得早年设计的道路承载能力降低,需要在设计中着重考虑。

(5)道路隔水性:部分田间道因其旧有路基多年压实,承载能力较高,可重复利用,增加面层之后,提高了原路面标高,使得道路影响两侧耕地的过水畅通,甚至雨季形成水体淤积,设计时应给与考虑。

以上五点是农村道路存在的普遍现象,在规划设计的现场调查、编制图件过程中应多考虑此多方面的影响。

2 规划设计思路

按照公路工程设计的规范的要求,农村田间道路属于四级路,对其标准要求较低,传统意义上对其规划设计只需要满足通行要求即可,细节上没有特别的说明,这样就容易造成设计人员忽视上述几点农村道路的特殊性,使得设计、施工衔接过程中产生很大不调和,最后导致变更发生,甚至对投资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该研究者结合多年设计工作经验,总结出一条农村道路设计的工作思路。

(1)以调查、咨询为主的工作思路:因农村土地利用的特殊性、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不同等因素,深入设计区域调查和咨询、请教当地村民成为设计初期的关键工作。

(2)结合规范因地制宜的设计思路:道路工程的设计首先应遵循规范的要求,而在设计道路的局部细节应进一步符合当地的情况,比如用工用料、机械使用的要求,路基处理对周边农田的影响,当地村民出行方式的不同都是导致设计成败的因素。

(3)合理有效利用资金的设计思路:因农村土地范围广大,道路使用率较低,投入资金的有限等问题,合理的利用资金达到预定的道路使用效能也是完成好设计的重要工作。对于昌图地区来说,增加主干田间道路的设计力度,对于路面3m宽以下生产路减少投资或不进行设计,把有限资金用到关键道路上,而生产路由村民随自身耕种方式的不同自行调整,以免因耕种结构的变化使得已修建生产路形成阻碍或者遭到破坏,导师资金的浪费。

3 规划设计方案

根据以上对农村道路特点和规划设计思路的阐述,结合相关规范的要求,对昌图地区农村道路规划设计方案进行简要介绍。一般情况下,田间道路分为起主干道作用的田间道和支线作用的生产路,规范中要求田间道宽度为3~6 m,生产路为3 m以下,在昌图地区大多数是以3 m宽田间道为主,2 m宽生产路为主,大多采用砂砾石、山皮石为主材。结合上述的一些农村道路特殊性,设计中也曾采用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在处理利用旧路基改建田间道时,如何解决隔水问题,主要采用埋设进地涵管的方式,而新建田间道隔水问题,主要采用开挖路床的方式降低路面标高以方便过水。在部分利用率较高的田间道采用级配砂石做路基、水泥混凝土做面层的水泥田间道,但根据经验,为过车方便,水泥路宽度不得小于4 m,且应设置土路兼以保证路面结构稳定且可留有错车空间,而及特殊情况下要设计3 m宽水泥路时,应按规范在一定距离内设置错车道,以方便村民出行、运输。

4 建议

本文结合辽宁昌图地区农村道路使用的特点和笔者在此区域参与设计工作的经验,简要分析和总结了农村道路规划设计的思路和方案要点,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对于农村道路的设计工作,设计人员应多参与现场调查,且多听取当地村民的建议和意见,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变动。

(2)有关部门应制定地区级别的相应标准,规范地区道路设计和实施的要求,减少设计工作的随意性,以提高国家资金利用的合理有效。

(3)因农村交通设施严重缺乏的现状是有目共睹的,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村道路的专项投资。

参考文献

[1] 廖宇峰.探讨农村公路设计[J].建材与装饰,2011(4):350-351.

高标准农田建设意见建议篇9

“十三五”是我国实现小康社会最后冲刺的五年,广大农村实现小康目标需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基础,搞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对我国实现小康社会至关重要,是一项新的课题。我们联系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目的是搞好工程建设,为民造福。

关键词: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十三五”是实现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冲刺的五年,也是加快转变水利发展方式、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至关重要的五年。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发展事关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件大事,我们联系工作实际,针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发展存在的问题,就“十三五”时期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发展问题提出一些建议,目的是搞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提高工程经济效益,促进水利事业发展。

1新形势下我国农田水利建设遇到的新问题

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取得辉煌业绩有目共睹,但在发展中也遇到一些新问题亟待解决。

1.1在工程建设目标上,存在国家和农民的目标不同的矛盾

国家建设农田水利工程的目的是要粮食和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然而,农民种粮目的是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跟着市场走,市场农产品什么价格高农民就种什么,国家无法强迫农民种什么。这样就会出现水在田边流,农民就不用问题,灌区灌溉面积达不到设计标准,甚至出现严重萎缩问题。

1.2在投资方向上,出现建设和改造的矛盾

我们建议国家对新上水利项目要进行科学论证,要在宏观上对新建项目和现有工程改造进行经济效益分析,坚持上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能改造省钱效益好工作难度小项目就坚持以改造为主,不要盲目上新项目,浪费钱,浪费资源。

1.3在经济效益评估上,出现理论值过高与实际不符的矛盾

我国在工程建设效益评估上采用理论公式计算,不考虑现行政策和实际情况,仅从技术上进行规划,缺乏政府宏观把关,缺少全面经济论证,往往出现一项工程经济评估很可观,但建成就亏损。

1.4在投资上,出现投资多元化和水务一体化管理的矛盾

由于国家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进行了大量投资,这是一个好的政策。然而实际情况是各部门有其自己的规划和政策要求,有的部门干的是头,有的部门干的是尾,有的搞土地整理,最后工程都建在灌区。由于工程缺乏统一规划,各自工程建完后,工程运行出现新建末级渠系建的高供水上不去,没着还的把新建工程扒掉才能供水,劳民伤财;还有的土地整理表面看很平,灌水后高低不平,地无法种,农民非常反感,对这样工程水利部门和农民不认可。

2对“十三五”时期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发展的建议

我们建议在“十三五”时期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和发展的工作思路是坚持改革创新,注重效益,注重民意,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科学发展之路。

2.1注重工程效益,坚持建设和改造并重方针

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上应坚持新建和改造两条腿走路方针,要在宏观上对新建项目和现有工程改造进行经济效益分析,坚持上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能改造省钱效益好工作难度小项目就坚持以改造为主,不要盲目上新项目,浪费钱,浪费资源。严把新上项目关,建立项目责任追究制度,纳入政绩考核,避免一走了之。几十年来,我国农田水利工程投资巨大,工程项目覆盖面大,多数工程已需要更新改造,工程稍加改造,经济效益巨大。那么,我们何必投巨资,浪费资源进行新工程建设呢。据我们调查,很多灌区设施不配套,支、斗、毛渠不健全,跑、冒、漏水严重,水利用率低下,工程效益差,管理水平低,生存发展难度大。可以说,灌区更新改造上档次是我们工作重点,也是难点,更是亮点。我们认为对现有灌区进行更新改造是一项工省效宏的路子,应作为农田水利建设发展重中之重。

2.2搞好顶层设计,实行财政资金一元化管理

我们建议改革现行中央、省、县、建设单位配套投资的方法为市场化运作。我们想国家实行配套资金政策的初衷是调动各方积极性。在实际运行中看出现的问题较多。凡是需要加大水利投资的省、县都是农业大省、农业大县。省、县经济都比较困难,财政部门对农业生产只是付出没有回报,他们很难拿出更多钱修水利。这样就使应该干的项目没钱干,影响农业生产发展。改革思路是水利建设要实行市场化运作。中央对各省实行砍块包干,按各省粮食贡献率进行水利投资;省级规划项目对县进行招标,招标主体可以是农业生产合作社、农民用水者协会、农业生产公司、自然人。可以改变现在党让干群众没意愿变群众积极干的新局面。这样,投资主体有了积极性,资金筹集有办法了,建设投资可以大大节省,工程建完非常实用,管理责任明确了,经济效益可以大大提高。

2.3多方筹集资金,增加农田水利建设投资

各级政府要落实好中央加大水利投入的一揽子政策,多渠道筹集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一是各级政府要建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二是要敞开大门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水利,大力推行PPP以及BOT、TOT等项目融资和经营模式筹集资金;三是要调动农业生产合作社、农民用水者协会、农业生产公司积极性,鼓励他们进行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基础设施,增加农业生产后劲;四是加强与金融机构战略合作,出台水利中长期信贷扶持和财政贴息政策,推动地方政府和水利建设企业开展债券融资,解决好水利建设资金不足问题。

2.4对新上水利工程进行严格的科学论证,严把审批关

我们建议各地对新建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在可行性研究时要吸收政府人大、政协和涉及相关的政府、农民参加,倾听他们的意见,防止规划部门在办公室进行单纯的理论设计,工程一干问题百出,效益长期发挥不了。重大水利工程要分级进行审批,要经过政府、人大审批。经过严格审查,确保工程效益的发挥,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防止工程设计宏伟,实际运行两回事,浪费资金、浪费资源,群众不买账,劳民伤财的事情发生。

作者:冷淑芬 单位:黑龙江省林口县水务局

参考文献

[1]水利部关于黑龙江省三江平原“两江一湖”干流沿岸灌区规划的批复(水规计〔2006〕50号).

[2]水利部水总〔2015〕196号文批复的《黑龙江省黑龙江干流堤防工程初步设计报告》.

[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发改农经〔2013〕1644号文对《尼尔基水利枢纽配套项目黑龙江省引嫩扩建骨干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

高标准农田建设意见建议篇10

从1964年起,兵团各项事业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指引下,积极稳步向前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经过调整,兵团农田水利建设以巩固、提高为重点,日益重视质量和效益。

水利建设主要是巩固、提高现有水利工程设施,积极配套,做好渠道防渗,修建小型水利工程,填平补齐,加强水利管理,兴建必要的骨干工程,提高水利工程效益。农田建设主要是平整土地,条田改建,开挖排渠,大力改良土壤,建设稳产高产农田。通过以上措施,逐步提高了干部职工对水土资源的科学利用,对农业增产起到了显著作用。

1964年1月,兵团农业工作会议召开,制定了《标准农场的规划设计标准》、《标准条田的标准意见》、《兵团农业七年发展规划草案》等文件。对农场的建设规模、体制、居民点布置、土地利用、条田规格、水利规划、农林牧结合、农机具配备、道路通讯、农业电气化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标准,从而使条田建设和农场规划符合新疆现代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

4月,张仲瀚在自治区党委扩大会议上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生产方面和科学实验的经验》发言,系统地总结了自兵团成立以来在生产方面和科学实验方面的经验,着重揭示了兵团在新疆进行生产的任务就是人能动地驯服水与土地的斗争。张仲瀚把这种斗争实践科学地归纳为平整土地、条田规划、渠道防渗、牧草轮作、农牧结合、竖井排灌、植树造林、精良灌溉等综合措施。实践证明,这些经验是行之有效的。

根据这些经验,兵团颁发了《国营农场的土地平整》、《兵团田间灌溉技术和灌水组织》等规定和办法,开始采用竖井排水的新方法,在农一师、农二师、农六师一些垦区进行试验,初步取得了成效。

随后,各师普遍进行了改造,加强田间灌水,改进灌水方法,使稳产、高产农田的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农一师一团(现一师一团)和农二师六团(现二师二十九团)为改良盐碱地,建成了排灌配套渠系,采取综合治理措施,逐步降低了地下水位,改良了土壤,提高了农作物产量,成为在重盐碱地上用水稻改良土壤取得丰产的典型。

农五师红星二场(现十三师红星二场)在盐碱成分高、水土条件差的哈密火石泉地区屯垦生产,在干部职工的艰苦奋斗下,昔日的盐碱滩变成了稳产、高产的良田。1965年,红星二场1.5万多亩粮食作物平均单产199.8公斤,其中1.02万亩春小麦,平均单产203公斤,红星二场被誉为“新疆大寨”。

1965年10月,兵团在农一师一团召开了水稻生产经验交流现场会议,总结推广了他们的经验,指出凡盐碱重而水有保障的团场,都应扩大水稻栽培面积,既要把它作为洗盐改土的手段,又要把它作为高产作物达到丰收的目的。这一经验在兵团推广后,成效显著。

1964年至1966年,全兵团共复平耕地360万亩,条田改建8000多块,面积300多万亩。建成各种防渗渠道3000多公里,排灌井550口,从而使稳产高产农田面积达到560多万亩。

在流域综合治理方面,兵团在优先发展北疆和重点建设农七师、农八师的战略方针指导下,对玛纳斯河流域的治理是较为成功的。

早在1951年12月,王震在北京第一届全国政协二次会议上提出“戈壁变良田、沙漠变绿洲”的宏伟设想,拉开了开发玛纳斯河的历史序幕。1953年5月,党中央派水利部和西北局水利部组成新疆水利工作组,考察玛纳斯河流域,指导编制了玛纳斯河第一批流域规划资料。这些资料成为兵团水利建设走向正规化、科学化的第一个流域性规划指南。1954年7月,中央水利部部长傅作义、西北局水利部部长李斌都偕同前苏联水利专家沃洛宁、儒可夫视察玛纳斯河,提出了防止土地次生盐碱化等一系列建设性意见,对全面开发玛纳斯河起到了重要作用。

1966年,玛纳斯河流域的五条主要河流,即玛纳斯河、金沟河、八音沟河、奎屯河、古尔图河,基本上得到了全面治理,共建成五河引水枢纽,场外引水、输水渠道26条,全长440余公里,各级固定渠道1.68万公里,引水、输水能力403立方米每秒;建成水库16座,蓄水能力5.8亿立方米,灌溉能力达421万亩;建成团场30个,耕地面积393万亩。玛纳斯、沙湾、乌苏三县的各族人民群众也深受其益,灌溉面积扩大100万亩,比解放初期增加了4倍。

玛纳斯河流域成了河系相通、渠道成网、水库星罗、林带成行、道路畅通、城乡繁荣的美丽新绿洲,成为兵团粮食、棉花、糖料的主要生产基地。仅1964年至1966年,即生产粮食7.94亿公斤,占兵团总产量的43.5%;棉花总产5517万公斤,占兵团总产量的79.7%;甜菜总产量46.9万吨,占兵团总产量的82.8%;农业总产值5.25亿元,占兵团农业总产值的51.6%。

1965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务院农业生产办公室了《关于建立新疆内陆盐碱地土壤改良,丰产综合试验研究中心的通知》,以兵团农七师、农八师在玛纳斯河流域的国营农场为试验地,作为全国“第十一大块”科研中心。计划分期分批地使其成为土壤改良和粮食、棉花、甜菜、畜牧稳产高产的综合样板,并对地方国营农场和起到示范作用,做好水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逐步建成稳产高产基本农田。

兵团根据农垦部的指示,专门召开了玛纳斯河流域丰产运动和科研中心会议,组织各有关学科的技术人员建立专业科学技术队伍,通过综合考察、研究和典型示范,制定全面规划,逐年推行,按期完成。并组成以陶峙岳、陶晋初、刘一村以及有关单位负责人等15人的委员会。此外,还组织20个专业的技术人员254人,分10组进行工作,这对兵团各单位建设稳产高产基本农田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截至1966年,全兵团共建成水电站15座,装机容量4.3万千瓦时,年发电量1.3亿万千万时。较大的水电站有铁门关水电站和玛纳斯河梯级水电站中的四、五级电站等,这些水电站的修建,有力地促进了兵团工农业的发展,保证了城市的电力需要。

这一时期,兵团在对水力资源开发建设的同时,还注重水面养殖业的发展,做到“一水多用,综合经营”。兵团的渔业生产在20世纪50年代以捕捞为主,随着生产的发展,鱼的产量也逐年增加。其中,农二师在博斯腾湖和开都河、孔雀河等自然水面建立的专业渔场和打鱼队,年捕捞量达到1600吨;农四师在伊犁河捕捞量达200吨;农十师在乌伦古湖的渔场,年捕捞量也在1200吨以上。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兵团渔业由自然捕捞向人工养殖方向发展。1960年至1962年,兵团渔业投资125万元,共生产鲜鱼8200余吨,相当于肉食41万只羊,总产值达593万元。建立大型渔场2个,中型渔场3个,捕捞队75个,拥有渔业职工1200余人,船238只,网具2340余条。建立养鱼试验点17处,放养水面达5.1万多亩,育成鱼苗885万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