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培训学习心得十篇

时间:2023-04-02 18:02:10

保险培训学习心得

保险培训学习心得篇1

下面我从以下四点浅谈一下我的个人心得体会。

一、课程紧张而有序,氛围严肃而活泼

第一天上午的培训,是银保的****总和合规的****总授课。授课中,****总以他一贯的激情四射的风格紧紧吸引了大家。从他的讲述中,我对公司历史有了深入的了解:****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是保险行业中第三兵团的佼佼者……他还谈到了他自己,在短短十余年时间里,怎样从一名不起眼的保险销售人员做到今天,成为生命人寿银保系统的领军人。他以自己的成长经历,激励在座的每一位学员。他的真诚、坦率、智慧、执着折服了现场的每一个人。

激情四溢、精彩纷呈的课堂还在脑海里缭绕。转眼下午的培训又到了,****总对目前保险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讲解。从他的讲解中,我们认识到了现在保险行业的发展位置、未来的趋势以及保险销售的基本理念。

正所谓:细微之处见风范,毫厘之优定乾坤。成功就是从点滴到点滴的过程。所以,良好点滴的养成对成功是至关重要的。这一点也是我在培训的第二天,****总在讲述****的企业文化中让我体会到的。一个人的辉煌,决不是偶然,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经过岁月的千锤百炼和人生的坎坎坷坷。总比别人多付出一点,总比别人多努力一些,总比别人多学习一分,离成功总会近些再近些。

二、态度决定一切,理念产生力量。

“做保险就是做事业,我为成功而来,我为理想而来”。从培训班一开始我就把它当作我的座右铭,时刻牢记在心,把端正态度作为成功与收获的起步。米卢曾说过:“态度决定一切!”只有从心里认同了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才能使行动变自发为自觉,才能产生良好和积极的效果。

课程的第一天我认真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在培训班过程中如何学习,想学到什么,学习后对自己有哪些期望?现在我找到了想要的答案。我觉得,首先要明确目标,树立信心,理论联系实际,严格遵守纪律。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情做起,踏踏实实朝大目标走去。一个公司请出多位日理万机的高管为新人授课,这样的机会,人生能有几回?有什么理由不去珍惜和努力呢?积极向上的态度是进步的根本保障,良好的心态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三、对目标执着,才能成功在握

人要想实现自我的价值,就要有目标,并且要为之坚持不懈。罗桂友总说,“每个人要在自己的心里洒上健康的种子,不能让消极的心态生根发芽,遇上挫折、阻力也要坚持不懈,让目标积极、健康的茁壮成长。”老总们用亲身经历的事实告诉我们他们是如何自强不息的走在自己的创业路上,靠得就是这种历经千辛万苦、走遍千山万水、想遍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的精神。努力找出什么是自己想要的,才能知道哪里是自己的天堂。时刻把人生的目标谨记于心,每天都要朝着目标前进。确定目标,马上行动。不要总是把今天的事情推到明天。“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时间是平等的。没有等级之分,但它在每个人手里的价值则是有所不同的,确定明确的目标,要有效的管理时间,让心态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

四、做最好的自己,缔造成功的未来

保险培训学习心得篇2

关键词 员工培训 效果评估 柯氏理论

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近几年保险行业的飞速发展,也是保险人才不断进步和涌现的结果。在保险企业内部,对员工的培训成为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而在培训环节中,培训效果评估作为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是整个培训成果的核心。但是,员工培训效果的评估也是目前企业培训系统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环节。由于企业缺乏对员工培训的系统评估,妨碍了对员工培训效果的界定,从而影响了员工培训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一、柯氏理论的模型建立

1959年,柯克帕特里克(Donald L.Kirkatrick)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了柯氏评估模型。该评估模型包括反应层级评估、学习层级评估、行为层级评估、结果层级评估等四个层级的评估,又称四级评估模型,[1]简称“4R”评价模型。

阶段一:反应评价(Reaction)又称学员反应评价,通过向学员发放征询表,主要了解学员对授课人员授课技巧、课程设计、课程组织等方面的满意程度。

阶段二:学习评价(Learning)又称学习效果评价,测试被培训者的学习效果,通过对学员培训前和培训后知识及技能进行考核等方式来了解学员学习的效果。

阶段三:行为评价(Behavior)又称改变行为评价,测定被培训者在培训后是否会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工作中,并通过对与未参加培训的员工进行对比等方式来评价培训效果。

阶段四:成果评价(Result)又称培训效果评价,从培训活动结束后给企业带来的产品质量的提高、生产效率的提高等方面来测算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通过对比企业培训所付出的培训费用,从而评价培训效果。

二、P保险公司培训效果评估中的现状和出现的问题

(一)培训评估的现状

P保险公司是世界500强企业,拥有强大的市场地位和客户群。现有内勤员工13185人,员工平均年龄为37.6岁,全日制本科学历占比达到83%,是一家高素质、人才强的企业。目前公司主要培训体系如图1。

其中培训评估和反馈是由人力资源部和培训部采取报表的形式进行评估,主要包括培训过程和培训结果两个方面。针对培训过程的评估维度有:授课内容、授课技巧、授课状态等方面。针对培训结果的评估主要采取卷面考试的方式来进行。

(二)培训评估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分析

以P保险公司为例,公司培训评估内容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学员对培训课程的内容、教授方法和教学环境等相关问题的看法;二是学员在培训课程中收获的工作技能、工作B度和专业知识。从这完整的1138份评估报告分析中可得出:79.09%的评估采取了满意度评估;有51.16%采取笔试或者口试评估;有17.21%的采取了培训前后员工行为的改善来评估;而采用培训投资回报率或其他专业评估的仅为2.23%。通过与柯氏评估模型进行分析对比可以看出,目前P保险公司的培训评估重点还主要放在对学员反应层和学习层的评估,只达到“柯氏模式”的前两个层级,而对更高层级的行为层和结果层的评估却涉足不多。究其原因,有受评估时间和预算限制的缘故,也有评估过程中技术难题无法解决的原因。该公司培训评估在行为层和结果层评估的空白也反映了绝大部分中国企业实施“柯氏模式”的现状。

三、柯氏评估模型在P保险公司员工培训评估中的应用

(一)反应层评估

反应层评估可以看作是对培训项目自身的评估。通过这一层级的评估,可以帮助培训项目的组织者与实施者充分了解到培训项目的有效性。对于反应层的评估,依据目前P保险公司在培训项目反映层评估中已形成的较为成熟的指标来设计问卷,评估的内容主要包含学员对培训内容的评价、对培训师资的评价、对教学质量的评价等三个指标。

(二)学习层评估

学习层评估是对评估效果的直接反应,这一层级的评估衡量的是学员对培训内容的理解程度,资料的收集方法主要是通过统一的考试。在P保险公司员工培训过程中,可以直接通过培训结业考试来取得相关的数据分析。

(三)行为层评估

行为的转变是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同样学员经过培训后到实际工作中发生行为的改变也是一个过程,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但在这个转变的时间内,会有很多非培训的因素引起学员行为的变化,这些因素包括学员自身转变的主动性、引发行为改变的工作环境等。因此这一层级的评估不可能只用一项或几项客观的指标来考察,所以在这一层级的评估中主要采用问卷并结合访谈的方式进行。而问卷和访谈的核心在于“学员培训后的工作质量”和“学员培训后的工作态度”。

(四)结果层评估

结果层评估是衡量员工培训对组织及个人的影响,是培训效果评估中难度最大的一部分。因为从培训结束到结果的产生,中间需要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组织内外部的变化都可能导致结果的改变。结果层评估的相关指标包括硬指标和软指标两部分,硬指标主要是那些无可争议的客观数据,这些数据一般比较容易收集,软指标指的是态度、满意度等,这些数据往往比较难以收集和把握。所以,这一层级要通过同时收集硬指标和软指标来进行评估。结果层评估指标细化为:培训工作对整个P保险公司的影响;培训工作对学员所在部门的影响;培训工作对学员自身的影响。

四、结语

P保险公司作为中国保险业的佼佼者,在员工培训方面一直是其他企业学习的榜样。但是,在其相对完善的培训评估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运用柯氏评估模型,从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成果层四个评估层面来增强培训效果。在完善对学员反应层和学习层评估的基础上,逐步增加行为层和结果层评估在整个评估体系中所占的比重。通过细化四个评估层面的评估指标,以调查问卷数据和访谈内容为手段,进行定量分析,客观地反映出员工培训效果,并从中得到反馈信息,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员工培训方案,以此来提高培训效率,增强员工的培训技能,提升公司的竞争力。

(作者单位为太平洋人寿大连分公司人力资源部)

参考文献

[1] Donald L.Kirkatrick . Evaluation Training Programs:Evidence Vs.Proof[J].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journal,1977

(11):9-12.

[2] 詹姆斯・唐纳斯・柯克帕特克里,等.柯氏评估的过去和现在:未来的坚实基础

[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保险培训学习心得篇3

摘要:针对目前我院金融保险专业建设的现状,结合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要求,分析了我系该专业建设取得的成就与存在问题,认为问题主要集中表现为:教学改革方面存在欠缺,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对科研的不重视导致科研力量薄弱。针对问题提出要重点从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及其内容,改革考试方法,建设第二课堂等方面完善新的专业体系建设。

关键词:金融保险;实训基地;培养模式

金融保险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金融、保险、理财、证券等方面知识;能够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解决金融实务问题,并能够从事银行信贷管理、公司和个人理财、证券投资、银行风险管理、保险业务等工作;能够在保险公司、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从事金融、保险、财务管理的专门人才。在具体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中,结合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层次特点,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保险理论基础和实务应用能力、金融基本理论和交易技巧,并注重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技能操作与应用能力。要求毕业生考取英语、计算机、保险人等相关资格证书;掌握保险知识现代金融知识和金融业务操作技能,具备风险意识;具有敬业精神和行业所需的综合素质;了解国家有关经济、保险、金融方面的政策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和人文素养,能熟练处理业务。鉴于此,笔者认为应针对我校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完善金融保险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一、金融保险专业建设概况

金融保险专业自开设以来,学校对该专业建设与改革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使该专业的办学条件得到良好发展,专业优势明显,特别是在基础管理、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等方面形成了一定优势。

(一)形成较为系统的课程建设体系,并取得一批成果

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坚持“适应发展、积极探索、适时改革、不断进取”的原则,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课程改革,加强课程建设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突出实际效果。主要措施有:在教学研究上狠抓基础环节,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坚持每周都搞,每个人都搞,并形成阶段性经验积极进行推广。重视理论教学中的实践能力培养,坚持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聘请校外专家参与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革新方案,把课程建设的与时具进性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目前在金融保险专业中,遴选7门课程作为重点课程,即《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社会保险》、《人寿保险》、《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证券投资学》、《保险概论》。经过几年的努力,金融保险专业在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简易网络课程、试题库、习题集建设方面取得了扎实有效的进展,同时在每学期的学生评教活动中,保险、证券、经济法、金融方面的专职教师都得到学生高度认可与好评。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实现了师资力量提升

近两年通过对外引进,补充了师资新力量,这些年轻老师通过努力,在教学一线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此外,在已有师资基础上深挖现有潜力,采取灵活的方式对教师实施能力提升和结构优化,建立与校外专家的定期讨论和研讨制度,不断完善教学中的技能与技巧。鼓励中青年教师进修深造,目前金融保险专业的专职教师中已有5名教师考上了研究生或研究生已毕业,大大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和学历水平。

(三)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专业教学成果丰硕

几年以来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这一成果得益于长期不懈地重视教学工作和学生能力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每一位老师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采用案例教学、技能培训教学、实践观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措施,积极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鼓励并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和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的老师在同一学期、不同学期间相互听课,取长补短,以提高彼此的教学水平与技巧。通过这些努力和付出,培养的学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04级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55人,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98.1%,就业率达到100%。05级金融保险专业学生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100%,06级保险人资格考试一次通过率达到93.8%。此外,部分学生参与全国股票大赛,取得二等奖。本专业还制定了切合实际的科研规划,鼓励教师“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近年来,共取得省市级科研成果3项,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其中核心论文7篇。获院级奖励证书15件,市级奖励证书3件。

(四)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努力,金融保险专业与大唐联合保险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为学生参与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实习机会。每一届学生都可以根据开设专业的具体进展情况,分不同阶段在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具体内容由实训基地人员进行统一安排。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针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总结,以便于在随后的学习中弥补不足。在三年培养中,注重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合作能力,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学生实训实践中,与实训基地人员共同打造学生成长的平台。

二、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保险专业建设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欠缺

受制于实训基地的支持不足(实训基地太少)以及教师观念、社会观念等方面的因素,目前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真正推行和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的同时没有取得重大进展,难以形成有别于其他同类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

(二)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高职教育是面向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走产学结合之路,专业建设也必须强化校企合作。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专业尚未真正形成校企互赢的合作机制。虽然建立了实习基地,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很多同学反映实习时间太短,无法掌握更多的业务流程。

(三)对科研的不重视导致科研力量薄弱

由于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师在评职称中对是否承担或参与过科研项目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导致很多老师不重视科研项目,只重视发表学术论文,同时限于学校层次与激励不足问题,致使专门研究、专题研究比较少,老师们缺少内在动力,科研队伍难以发展壮大。

三、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基本状况与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快金融保险专业的发展,使之更适应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笔者建议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教学体系。

(一)完善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专业特点以及社会对金融保险人才的规格要求,在突出基本能力、岗位能力、应变能力等各种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和应用。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多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并拓宽实习实训领域和增加时间,让学生接受系统理论知识后,能够有充足的机会得到锻炼,而不仅仅单纯追求一种形式。在目前已有模式上探索新的有效方案,突出实践部分,注重实用性,与实践单位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依据需要随时调整培养方法和培养措施,使之具有针对性,让学生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二)改革课程体系及其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针对职业岗位特点实施教学计划,注重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的实用性和时效性,构建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个性发展需要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的不同需要,制定多个人才培养方案和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办法。重点从基本素质、专业技能、专题讲座三方面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老师讲授中,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将一些不需用的课程内容加以削减;同时向学生传授道德、礼仪、安全、健康、法律等基本素质和修养的有关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针对我系职专层次的学生加强专业技能基本平台建设,包括主干核心课程和专业实训、实习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聘请校内外专家开展为加深或拓展专业方向为目标的专题讲座,开拓学生视野。

(三)改革考试方法,建立创新的评价体系

从改革考试制度入手,继续完善对学生学习效果检验的评价体系。我们可以尝试如下做法:一是文化课抽查考核必须掌握的内容,专业课强化实践考试;二是取消单纯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改为考试与综合测评、多元评价、多证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三是实行弹性学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实践,半工半读;鼓励学生选修其它专业课程,掌握多门技能,参加技能实践。在新的评价体系中,应能够充分调动各类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根据自己个性特长,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

(四)建设第二课堂,培养学生适应能力

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各项资格培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将学生活动与核心课程、潜在课程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构成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整体课程体系。发动骨干学生力量,组建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以传帮带形式培养学生自适应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充分发挥各方力量,扩充实习实训平台

积极发挥老师、学校和毕业生力量,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建立有效的实践基地,如证券、金融基地,给学生提供多种技能的操作与应用平台。采购支持相关技能训练的应用软件,建立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平台。

(六)重视科研,推行有效激励机制

鼓励老师在授课之余从事科研项目的研究,建立报酬机制,出台评聘结合办法,深入发掘和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奖励优秀成果。

参考文献:

[1]LagendijkA.CornfordJ.Regionalinstitutionsandknowledgetrackingnewformsofregionaldevelopmentpolicy[J].Geoforum,2000.

[2]Leeuwis,municationforInnovationinAgricultureandRuralResourceManagement.BuildingontheTraditionalofAgriculturalExtensionOxford:BlackwellScience.2003

保险培训学习心得篇4

摘要:针对目前我院金融保险专业建设的现状,结合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要求,分析了我系该专业建设取得的成就与存在问题,认为问题主要集中表现为:教学改革方面存在欠缺,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对科研的不重视导致科研力量薄弱。针对问题提出要重点从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及其内容,改革考试方法,建设第二课堂等方面完善新的专业体系建设。

关键词:金融保险;实训基地;培养模式

金融保险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金融、保险、理财、证券等方面知识;能够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解决金融实务问题,并能够从事银行信贷管理、公司和个人理财、证券投资、银行风险管理、保险业务等工作;能够在保险公司、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从事金融、保险、财务管理的专门人才。在具体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中,结合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层次特点,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保险理论基础和实务应用能力、金融基本理论和交易技巧,并注重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技能操作与应用能力。要求毕业生考取英语、计算机、保险人等相关资格证书;掌握保险知识现代金融知识和金融业务操作技能,具备风险意识;具有敬业精神和行业所需的综合素质;了解国家有关经济、保险、金融方面的政策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和人文素养,能熟练处理业务。鉴于此,笔者认为应针对我校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完善金融保险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一、金融保险专业建设概况

金融保险专业自开设以来,学校对该专业建设与改革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使该专业的办学条件得到良好发展,专业优势明显,特别是在基础管理、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等方面形成了一定优势。

(一)形成较为系统的课程建设体系,并取得一批成果

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坚持“适应发展、积极探索、适时改革、不断进取”的原则,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课程改革,加强课程建设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突出实际效果。主要措施有:在教学研究上狠抓基础环节,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坚持每周都搞,每个人都搞,并形成阶段性经验积极进行推广。重视理论教学中的实践能力培养,坚持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聘请校外专家参与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革新方案,把课程建设的与时具进性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目前在金融保险专业中,遴选7门课程作为重点课程,即《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社会保险》、《人寿保险》、《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证券投资学》、《保险概论》。经过几年的努力,金融保险专业在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简易网络课程、试题库、习题集建设方面取得了扎实有效的进展,同时在每学期的学生评教活动中,保险、证券、经济法、金融方面的专职教师都得到学生高度认可与好评。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实现了师资力量提升

近两年通过对外引进,补充了师资新力量,这些年轻老师通过努力,在教学一线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此外,在已有师资基础上深挖现有潜力,采取灵活的方式对教师实施能力提升和结构优化,建立与校外专家的定期讨论和研讨制度,不断完善教学中的技能与技巧。鼓励中青年教师进修深造,目前金融保险专业的专职教师中已有5名教师考上了研究生或研究生已毕业,大大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和学历水平。

(三)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专业教学成果丰硕

几年以来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这一成果得益于长期不懈地重视教学工作和学生能力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每一位老师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采用案例教学、技能培训教学、实践观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措施,积极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鼓励并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和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的老师在同一学期、不同学期间相互听课,取长补短,以提高彼此的教学水平与技巧。通过这些努力和付出,培养的学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04级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55人,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98.1%,就业率达到100%。05级金融保险专业学生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100%,06级保险人资格考试一次通过率达到93.8%。此外,部分学生参与全国股票大赛,取得二等奖。本专业还制定了切合实际的科研规划,鼓励教师“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近年来,共取得省市级科研成果3项,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其中核心论文7篇。获院级奖励证书15件,市级奖励证书3件。

(四)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努力,金融保险专业与大唐联合保险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为学生参与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实习机会。每一届学生都可以根据开设专业的具体进展情况,分不同阶段在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具体内容由实训基地人员进行统一安排。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针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总结,以便于在随后的学习中弥补不足。在三年培养中,注重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合作能力,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学生实训实践中,与实训基地人员共同打造学生成长的平台。

二、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保险专业建设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欠缺

受制于实训基地的支持不足(实训基地太少)以及教师观念、社会观念等方面的因素,目前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真正推行和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的同时没有取得重大进展,难以形成有别于其他同类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

(二)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高职教育是面向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走产学结合之路,专业建设也必须强化校企合作。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专业尚未真正形成校企互赢的合作机制。虽然建立了实习基地,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很多同学反映实习时间太短,无法掌握更多的业务流程。

(三)对科研的不重视导致科研力量薄弱

由于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师在评职称中对是否承担或参与过科研项目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导致很多老师不重视科研项目,只重视发表学术论文,同时限于学校层次与激励不足问题,致使专门研究、专题研究比较少,老师们缺少内在动力,科研队伍难以发展壮大。

三、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基本状况与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快金融保险专业的发展,使之更适应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笔者建议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教学体系。

(一)完善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专业特点以及社会对金融保险人才的规格要求,在突出基本能力、岗位能力、应变能力等各种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和应用。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多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并拓宽实习实训领域和增加时间,让学生接受系统理论知识后,能够有充足的机会得到锻炼,而不仅仅单纯追求一种形式。在目前已有模式上探索新的有效方案,突出实践部分,注重实用性,与实践单位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依据需要随时调整培养方法和培养措施,使之具有针对性,让学生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二)改革课程体系及其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针对职业岗位特点实施教学计划,注重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的实用性和时效性,构建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个性发展需要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的不同需要,制定多个人才培养方案和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办法。重点从基本素质、专业技能、专题讲座三方面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老师讲授中,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将一些不需用的课程内容加以削减;同时向学生传授道德、礼仪、安全、健康、法律等基本素质和修养的有关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针对我系职专层次的学生加强专业技能基本平台建设,包括主干核心课程和专业实训、实习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聘请校内外专家开展为加深或拓展专业方向为目标的专题讲座,开拓学生视野。

(三)改革考试方法,建立创新的评价体系

从改革考试制度入手,继续完善对学生学习效果检验的评价体系。我们可以尝试如下做法:一是文化课抽查考核必须掌握的内容,专业课强化实践考试;二是取消单纯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改为考试与综合测评、多元评价、多证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三是实行弹性学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实践,半工半读;鼓励学生选修其它专业课程,掌握多门技能,参加技能实践。在新的评价体系中,应能够充分调动各类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根据自己个性特长,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

(四)建设第二课堂,培养学生适应能力

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各项资格培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将学生活动与核心课程、潜在课程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构成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整体课程体系。发动骨干学生力量,组建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以传帮带形式培养学生自适应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充分发挥各方力量,扩充实习实训平台

积极发挥老师、学校和毕业生力量,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建立有效的实践基地,如证券、金融基地,给学生提供多种技能的操作与应用平台。采购支持相关技能训练的应用软件,建立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平台。

保险培训学习心得篇5

关键词:示范基地;东北财经大学;大连保险;网络大学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一、项目背景

2008年4月,中国保监会下发《保险公司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保险公司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在任职期间,必须接受中国保监会组织的继续教育培训,并取得培训合格证书”。中国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须对培训参与及考核结果进行记录,并要求“不断创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整合培训资源,优化培训队伍,推进培训工作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 中国保监会原主席吴定富在2010年全国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进一步完善监管干部培训制度,充分整合各类培训资源,不断加大培训力度,要坚持按需培训的理念,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2010年第2号文件,《保险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规定》中提出:“保险机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应当通过中国保监会认可的保险法规及相关知识测试,保险机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应当按照中国保监会的规定参加培训。”

与此同时,据《保险营销员管理规定》、《保险中介从业人员继续教育暂行办法》等文件规定:“保险中介从业人员接受岗前培训时间累计不得少于80小时,其中接受保险法律和职业道德教育时间累计不得少于12小时。每人每年接受后续教育时间累计不得少于36小时,其中接受保险法律和职业道德教育时间累计不得少于12小时。”加大对保险营销人员的教育培训投入和力度,强化对保险营销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知识培训,狠抓保险营销队伍的诚信建设,稳步提升保险营销员队伍整体素质,对防范风险、保护被保险人利益,维护市场安全稳定运行,促进保险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现代远程教育为主业的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秉承“为学员创造价值”的办学理念,以其雄厚的教育资源、丰富的办学经验,为提升我国保险从业人员继续教育质量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作为具体实施单位,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与中国保监会大连监管局、大连保险行业协会合作,创办了大连保险网络大学高管学院,并在此基础上创办了大连保险网络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建立了大连以及全国保险系统首个行业性的在线教育平台,使保险业高管培训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项目规模

项目设立大连保险网络大学高管学院,每年两期4个月,为大连地区640名保险高管人员提供培训服务;项目设立保险营销员继续教育学院,2011年首次对2万名保险从业人员提供继续教育网络培训;设立保险管理干部学院,为保险公司、中介的一线业务人员提供网络培训。

三、项目运营模式

(一)学习模式:学分式培训管理

遵照相关文件精神,高管学院设计了学分制培训管理体系,通过课程在线学习、作业、答疑等学习环节确保学习过程真实有效,学院确立了形成性考核与“高管任职资格考试及证书体系”。在普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方面,确立了法律法规及职业道德培训采用网络培训的方式。

(二)师资构成:行业与院校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项目坚持以培训需求为导向,遵循“紧贴需求,大胆引进,努力培养”的思路,整合金融行业相关国家机关及行业协会、高校专家教授、保险及相关领域实战精英三方面的师资资源,形成一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师资队伍。

(三)教学服务:专业服务中心

东财在线依托专业的学员服务中心(Call Center),开发了在线论坛、值机答疑等多种辅导系统,在线辅导系统和Call Center平台无缝衔接,形成了一整套涵盖热线电话交流、VOIP沟通的立体答疑解决方案;此外,东财在线负责为大连保监局开发具有针对性的平台系统,指导培训管理人员了解平台架构,熟练使用平台各项功能;在课程资源建设、部署及测试方面,东财在线负责提供课程、题库等资源,并有专人维护,保证课程的及时性、互动性。

(四)质量保证:专设质量保障部门实施全程监控

项目引入“ISO9001”和“CMMI”两大成熟质量管理体系,从保险行业E-trainin品体系的策划、开发、运营三个阶段,实现全过程质量管理、监控和持续改进。

四、项目创新点

(一)采用服务外包理念,创新业务运作模式

东财在线采用“服务外包”的理念,将大连保险网络大学作为一种教育服务外包(KPO),并不单单组织保险从业人员进行网上继续教育,还通过对中国保监会大连监管局以及保险从业人员的业务需求采集及调研,由专业的团队分析及策划,并付诸实施,将资源、技术、服务高度整合,真正实现服务外包。

(二)导入E-training,设计更全面的课程体系

项目结合保监局工作实际,通过导入东财在线E-training,为保监局建立一套能够紧密联系保险业改革发展实际,区分不同培训群体,在满足学员大规模和个性化学习需要的同时,彻底解决工学矛盾,实现全覆盖。根据中国保监会的文件精神和要求设计课程,建设一套覆盖金融保险基础理论、保险业改革与发展理论、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解读、保险监管有关规定、经济金融热点问题、重要保险案例研判、纪检监察警示案例、保险公司战略管理、经营管理、内部控制以及财务知识管理的高管课程体系与涵盖保险法律法规、保险业务知识、职业道德教育等多方面知识点的、业务及素质全面提升的课程体系。

(三)完善管理制度与培训管理模式,提升培训质量

在项目合作期间,东财在线建立起来了包含网络大学章程、教学管理制度、师资管理制度等几十项完整的管理制度,以此来保证大连保险网络大学的高效运行。在培训管理模式方面,建立学员及档案管理,学员调换岗位或是频繁跳槽,其培训档案仍会保留培训轨迹,方便教育部门进行有效的培训考核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接,构成人员人事档案;在教学服务方面,形成了全过程考核、组织考核等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体系。在考试方式方面,实行机考与考试预约制度,有效地提高了考试的质量和效率。

五、获中国保监会肯定的首个行业性在线教育平台

2010年4月15日,大连保险网络大学举办了正式启动仪式,中国保监会吴定富主席(前任)出席启动仪式并作重要讲话。吴定富主席对大连保险网络大学的正式启动表示祝贺,并对大连保险业针对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创新和尝试给予充分肯定,要求大连保险业继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高层次的人才队伍,为推动保险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大连保险网络大学是目前大连以及全国保险系统首个行业性的在线教育平台,他的启动标志着保险业高管培训工作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保险培训学习心得篇6

关键词:金融保险;实训基地;培养模式

金融保险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金融、保险、理财、证券等方面知识;能够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解决金融实务问题,并能够从事银行信贷管理、公司和个人理财、证券投资、银行风险管理、保险业务等工作;能够在保险公司、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从事金融、保险、财务管理的专门人才。在具体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中,结合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层次特点,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保险理论基础和实务应用能力、金融基本理论和交易技巧,并注重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技能操作与应用能力。要求毕业生考取英语、计算机、保险人等相关资格证书;掌握保险知识现代金融知识和金融业务操作技能,具备风险意识;具有敬业精神和行业所需的综合素质;了解国家有关经济、保险、金融方面的政策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和人文素养,能熟练处理业务。鉴于此,笔者认为应针对我校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完善金融保险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一、金融保险专业建设概况

金融保险专业自开设以来,学校对该专业建设与改革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使该专业的办学条件得到良好发展,专业优势明显,特别是在基础管理、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等方面形成了一定优势。

(一)形成较为系统的课程建设体系,并取得一批成果

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坚持“适应发展、积极探索、适时改革、不断进取”的原则,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课程改革,加强课程建设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突出实际效果。主要措施有:在教学研究上狠抓基础环节,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坚持每周都搞,每个人都搞,并形成阶段性经验积极进行推广。重视理论教学中的实践能力培养,坚持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聘请校外专家参与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革新方案,把课程建设的与时具进性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目前在金融保险专业中,遴选7门课程作为重点课程,即《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社会保险》、《人寿保险》、《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证券投资学》、《保险概论》。经过几年的努力,金融保险专业在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简易网络课程、试题库、习题集建设方面取得了扎实有效的进展,同时在每学期的学生评教活动中,保险、证券、经济法、金融方面的专职教师都得到学生高度认可与好评。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实现了师资力量提升

近两年通过对外引进,补充了师资新力量,这些年轻老师通过努力,在教学一线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此外,在已有师资基础上深挖现有潜力,采取灵活的方式对教师实施能力提升和结构优化,建立与校外专家的定期讨论和研讨制度,不断完善教学中的技能与技巧。鼓励中青年教师进修深造,目前金融保险专业的专职教师中已有5名教师考上了研究生或研究生已毕业,大大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和学历水平。

(三)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专业教学成果丰硕

几年以来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这一成果得益于长期不懈地重视教学工作和学生能力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每一位老师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采用案例教学、技能培训教学、实践观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措施,积极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鼓励并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和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的老师在同一学期、不同学期间相互听课,取长补短,以提高彼此的教学水平与技巧。通过这些努力和付出,培养的学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04级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55人,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98.1%,就业率达到100%。05级金融保险专业学生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100%,06级保险人资格考试一次通过率达到93.8%。此外,部分学生参与全国股票大赛,取得二等奖。本专业还制定了切合实际的科研规划,鼓励教师“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近年来,共取得省市级科研成果3项,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其中核心论文7篇。获院级奖励证书15件,市级奖励证书3件。

(四)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努力,金融保险专业与大唐联合保险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为学生参与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实习机会。每一届学生都可以根据开设专业的具体进展情况,分不同阶段在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具体内容由实训基地人员进行统一安排。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针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总结,以便于在随后的学习中弥补不足。在三年培养中,注重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合作能力,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学生实训实践中,与实训基地人员共同打造学生成长的平台。

二、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保险专业建设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欠缺

受制于实训基地的支持不足(实训基地太少)以及教师观念、社会观念等方面的因素,目前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真正推行和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的同时没有取得重大进展,难以形成有别于其他同类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

(二)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高职教育是面向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走产学结合之路,专业建设也必须强化校企合作。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专业尚未真正形成校企互赢的合作机制。虽然建立了实习基地,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很多同学反映实习时间太短,无法掌握更多的业务流程。

(三)对科研的不重视导致科研力量薄弱

由于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师在评职称中对是否承担或参与过科研项目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导致很多老师不重视科研项目,只重视发表学术论文,同时限于学校层次与激励不足问题,致使专门研究、专题研究比较少,老师们缺少内在动力,科研队伍难以发展壮大。

三、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基本状况与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快金融保险专业的发展,使之更适应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笔者建议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教学体系。

(一)完善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专业特点以及社会对金融保险人才的规格要求,在突出基本能力、岗位能力、应变能力等各种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和应用。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多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并拓宽实习实训领域和增加时间,让学生接受系统理论知识后,能够有充足的机会得到锻炼,而不仅仅单纯追求一种形式。在目前已有模式上探索新的有效方案,突出实践部分,注重实用性,与实践单位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依据需要随时调整培养方法和培养措施,使之具有针对性,让学生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二)改革课程体系及其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针对职业岗位特点实施教学计划,注重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的实用性和时效性,构建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个性发展需要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的不同需要,制定多个人才培养方案和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办法。重点从基本素质、专业技能、专题讲座三方面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老师讲授中,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将一些不需用的课程内容加以削减;同时向学生传授道德、礼仪、安全、健康、法律等基本素质和修养的有关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针对我系职专层次的学生加强专业技能基本平台建设,包括主干核心课程和专业实训、实习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聘请校内外专家开展为加深或拓展专业方向为目标的专题讲座,开拓学生视野。

(三)改革考试方法,建立创新的评价体系

从改革考试制度入手,继续完善对学生学习效果检验的评价体系。我们可以尝试如下做法:一是文化课抽查考核必须掌握的内容,专业课强化实践考试;二是取消单纯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改为考试与综合测评、多元评价、多证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三是实行弹性学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实践,半工半读;鼓励学生选修其它专业课程,掌握多门技能,参加技能实践。在新的评价体系中,应能够充分调动各类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根据自己个性特长,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

(四)建设第二课堂,培养学生适应能力

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各项资格培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将学生活动与核心课程、潜在课程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构成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整体课程体系。发动骨干学生力量,组建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以传帮带形式培养学生自适应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充分发挥各方力量,扩充实习实训平台

积极发挥老师、学校和毕业生力量,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建立有效的实践基地,如证券、金融基地,给学生提供多种技能的操作与应用平台。采购支持相关技能训练的应用软件,建立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平台。

(六)重视科研,推行有效激励机制

鼓励老师在授课之余从事科研项目的研究,建立报酬机制,出台评聘结合办法,深入发掘和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奖励优秀成果。

参考文献:

[1]LagendijkA.CornfordJ.Regionalinstitutionsandknowledgetrackingnewformsofregionaldevelopmentpolicy[J].Geoforum,2000.

[2]Leeuwis,municationforInnovationinAgricultureandRuralResourceManagement.BuildingontheTraditionalofAgriculturalExtensionOxford:BlackwellScience.2003

保险培训学习心得篇7

关键词:金融 保险专业 实践能力 课程 设置研究

对于高职教育而言,要想成为职业教学界的共识,首先要做的就是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而建立起新的课程理念。新的课程理念是在专业论和应用论的基础上树立起来的,并且是以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目标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从所获得的理论知识中产生的,而是要在对问题批判、解决和转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因此,在高职教学的课程体系中,学生要在各种复杂的职业境界中进行交往,从而可以使自己的行为在复杂的环境中获取一定的经验。对于这一点,在教学课程的体系上,对学生的实践性教育是必须进行的任务之一,从而建立起有利于学生实践性教育的教学体系。

一、对于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所包含的内容

1.对所就业的岗位要有一定的认知实习。为使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在以后的就业方向上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应让学生对金融保险专业的工作性质和工作任务有着初步的了解,并要求对专业的各项工作所在的岗位业务流程和职业能力所规定的要求做进一步的了解,进而实现学生对专业和岗位目的的充分认知。

2.在社会体验中得以实习。通过社会体验实习可以使学生的社会能力得以培养,为锻炼和提高学生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增强岗位上忍耐与抗压的能力,提高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同时理解奉献与价值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我们应对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充分的利用。学生在第一学期结束后,送到企业中进行社会体验实习,时间长达三个月,最终实现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并且在实习过程中磨练自己的意志,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3.对专业课程的实习。对于专业课程的实习而言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理实一体课程的实训和对岗位仿真的实训课程。而对于理实一体课程的实训来说,是指在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对实训内容进行一定的设置,并且以实现学生在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两方面得以加强为教学目标,授课过程中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以及课堂与实习地点相结合成一体的教学法;在岗位仿真实训课程中,主要是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从而建立与岗位仿真实训相关的项目,在实训过程中,对于这些不同的教学项目要求学生必须亲自来完成,最终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以提高。

4.与所学专业相结合的综合性实习。在同专业相结合的综合实习过程中,学校可以安排专门的金融保险实训室,通过实训使学生在金融保险业务方面的处理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为了毕业生毕业后直接能够顶岗、就业打下基础。实训室应该配有专门的电脑及教学软件,有专门的综合实训资料。其中综合实训资料可以由在校教师和保险行业专业人士共同来编写。通过学生的上机操作也提高了学生的电脑操作能力和软件操作能力。

5.毕业生的毕业实习。对于毕业生的毕业实习而言,原则是安排在教学的第六学期,所进行实习的时间应是半年。而在实训上主要是以两种形式进行的,分别为:(1)毕业实训单位由学生自己主动联系;(2)毕业实习单位由学校统一安排。对于毕业实习的学生要制定相关规定,比如要求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工作,以及所接受实训的学生要完成一份具有质量保证的项目专题报告,并且此报告要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相关,学生通过运用毕业实习和市场的实战经验来完成。

对于以上进行的各项实训项目,学校都应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所规定的实习指导和考核标准来进行,同时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实习指导服从学校所要进行的相关考核,进而使实习实训的质量和效果得以保障。

二、实践教学的实施所需的一定条件

1.在“2+1”培养模式下进行的实践教学。对于“2+1”培养模式而言,是指在三年制的高职金融保险专业的教育中,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时间为两年,剩下的一年时间是让学生进行顶岗实习以及相关实训项目的实施。为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无缝隙的衔接,应依据工学交替理论和实践结为一体。当前金融保险产业人员综合能力的开发主要是由“2+1”培养模式来起作用的。为使“2+1”培养模式在学校和企业间实施,必须以工作过程中的应用技能作为主要的路线,进而实现教学资料的整合。在金融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中,“2+1”培养模式的实施使实践教学有了一定的时间保证,并且落实了各项实习实训相关项目。

2.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对于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能有效地保证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此场所的建立主要是提供学校在实践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社会体验实习、课堂与实习地点相结合教学等实习实训项目进行实施的,同时它也作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应用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的主要基地。在实践教学体系实施过程中,为实现工学交替的实践教学,就必须在思路上进行拓宽,同时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并且对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进行拓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仅是弥补校内实习实训的不足,它对创建出一种教与学双向之间的互动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这样的社会职业情境中可以有效地对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给以锻炼、培养,最终实现学生顺利地完成 “学校人”转化为“社会人”这一过程。

3.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的建立。为保证教学体系可以顺利地实施,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体制是有必要的。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为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必须对实习实训项目的过程管理进行相关规范,进而建立卓有成效的实践教学质量检查、监控、保障体系是在实施实践教学前所必须进行的。对于各项实习实训项目都应建立不同的实施方案和所要规范的实施细则,并制定相关的考核和惩罚制度。譬如在学生进行毕业实习实训过程中,应建立相关的实施方案对此进行管理,在毕业实习结束之时,学生应向学校提交相关实习文件,如毕业实习的协议书、毕业实习任务书、毕业实习指导任务书、毕业实习安排明细表、毕业实习周记等等。

4.建设“双师型”的教学团队。在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对教师团队的建设要有一定的要求,进而创造出一个在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两方面均较高的教师团队,其中包括专兼职教师,同时也可以称之为“双师型”教学团队。为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整体教学水平能够不断地提高,在学生实习实训过程中,应要求有合理学历和技术职务以及技能结构的教师来对学生的实习进行指导。“走出去,请进来”并行的策略是在教学团队的建设上应该坚持的,从而做到走专兼结合的道路。为提高专职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应对专职实训的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和考核;在学生实训过程中,应聘用专业水平比较高的专家对学生进行指导,尽可能地实现工作与学习无缝隙的对接,从而实现教学、学习融为一体。在聘用兼职教师的过程中,应严格要求、认真选择、科学管理,从而实现兼职教师的职责得以充分的发挥。

三、结束语

总之,对于金融保险专业而言,它属于一个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在金融保险专业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的实践性教学对于高职教学的工作者来说将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同时也是一个艰难的挑战。但是,只要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能力为中心,产学研相结合”的策略,使教师可以充分地发挥其自主的主动性,并积极思考,同时面对问题可以灵活变通,最终将会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并且也可以有效地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进而达到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启姣 金融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证券期货,2010,(02)。

[2]陶友谊 吴穷 高职金融保险专业根据市场调查人才培养规格的应对措施――以银行个人金融业务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0,(09)。

[3]张旭升 高职金融保险专业培养目标的评价[J].当代职业教育,2011,(01)。

[4]邹玉 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职业时空,2010,06,04。

保险培训学习心得篇8

[关键词]见习管制员 培训 安全管控

中图分类号:V35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3-0155-02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民用航空事业的快速发展,航班量增长迅猛,空管保障压力巨大,为进一步提升空管安全服务水平,管制单位对管制人员的需求逐年增加,管制队伍随之逐渐壮大,但与此同时,由新进见习管制员造成的不安全事件也日益增加,因此由于见习管制员培训产生的安全风险管理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见习管制员培训与工作安全基本情况

(一)见习管制员的培训经历简介

根据见习管制员的培训特点,其培训经历可分为入门起步、发展成长、合格提升和成熟四个阶段,如图1所示:

(二)见习培训各阶段不安全事件分布

如图2所示,X轴表示时间,Y轴表示发生不安全事件的概率。从图2中可以看出,在入门起步阶段,由于见习管制员几乎不持话筒指挥,发生不安全事件概率几乎为0;而随着见习工作进入发展成长阶段,见习管制员的安全风险不断增加;在合格提升阶段的初期,达到不安全事件发生的极值;随着管制经验的不断积累,安全风险逐渐降低,最后趋于稳定,成为一名成熟管制员。

(三)见习过程中不安全事件总体时间分布

如图3所示,X轴表示时间,Y轴表示发生不安全事件的概率,A点表示安全风险稳定值(点)。随着见习过程的进行,见习管制员的胆子逐渐增大,使用的管制间隔逐渐变小(标准间隔内),面临的安全风险增加,到达最高点;当受到一次因个人失误造成的不安全事件或类似冲突(不一定小于间隔)的影响,其胆子急剧变小,管制间隔又逐渐拉大,安全风险降低;但是,随着见习的继续进行,其又开始了新一轮波动,但此次波动的极大值D一般小于前一轮的极大值B,极小值E同样也小于前一轮极小值C;如此反复,大约经过2至5年(根据个体差异时间有所变化)的见习,管制员风险系数区域稳定值A。从图中可以看出,A的数值越大,管制员运行风险越高,即A点可以视为衡量管制员品质的品质点。

二、各见习阶段培训情况及运行安全风险

(一)起步阶段

该阶段一般为见习初期的前三个月,培训内容有入职培训、管制员岗前培训、差异性培训、岗位认知培训等。

1.培训特点

作为一名刚从院校毕业的见习管制员,踌躇满志,具有业务上的冲劲和专研精神,希望在岗位上干出一番事业,渴望被同事认可。此时,他们真正开始接触管制实践工作,同时经历着从学生到员工的社会角色转换,新的集体、同事,新的工作形成在此阶段开始了大融合,见习人员在各种冲击下起步。入职培训主要涉及单位的行政管理、消防、安全管理等;岗前培训涉及管制、情报、通信、气象等空管知识,基于院校知识又带有强烈的实践特点,使见习人员系统的熟悉本单位的工作,期间穿插有不同部门的现场观摩,该培训时间约一个月,使见习管制员全面了解、掌握所在单位的情况;差异性培训主要针对本地区管制特点进行培训,是管制员在分配到具体岗位(如:塔台、进近或区域)前的各岗位的综合培训,目的使见习人员熟悉各岗位特点;岗位认知培训是在管制员具体分配到岗位后的本岗位培训,任务更加具体、直观。

2.运行安全风险和培训要点

该阶段主要以理论培训为主,一般不直接指挥飞机,即使尝试指挥也是在教员的严密监控之下,加之见习管制员本身对自己也没有把握,步子不会迈得太大,因此管制运行安全风险低。但这一时期是见习管制员打造基础的黄金时期,因此教员要严格要求学员,培养见习管制员的良好工作作风,随着空管事业的发展,质量安全管理体系(QSMS)在各单位的运行,管制工作中各类随意性较大的行为必须得到有效遏制和剔除,而见习管制员,特别是90后,主管能动性不足、习惯较差,个别甚至自以为是,因此该培训阶段,不仅要对见习管制员进行业务上指导,还要加强其纪律性、规范性方面教育,对各类规章制度来龙去脉进行必要性的讲解,使之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为今后的岗位工作安全管理打下基础。

(二)发展成长阶段

1.培训特点

从该阶段,见习管制员开始真正进入岗位见习,根据席位设置情况,一般分为动态(有的塔台设有管制放行席位)、协调助理、管制3个席位阶段进行。每一个席位均有相应的教员和考核,考核通过后才能转入下一阶段见习。该阶段培养可使见习人员对管制工作认识加深,风险意识增强,特别是体会管制员在处理特殊情况处理时的惊心动魄和出现差错后的强烈自责、惊骇。对管制员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运行安全风险和培训要点

该阶段见习管制员将直接进入指挥飞机阶段,安全风险大。其特点主要呈现:实行师徒同岗,安全运行风险由教员承担的原则;知识不够用、个体差异带来的进度不一。

由于空中交通管制工作本身就是一个高风险工作,为了避免因见习人员发生的不安全事件,要求管制教员和学员同岗工作,安全责任由教员承担。在就要求教员时刻注意学员的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如何切实降低安全员运行风险,培养合格管制员对教员和学员均提出了高的要求。

管制工作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别是当管制员被分配到具体岗位时见习人员感觉实际工作实践与理论差别较大,比如进程单的摆放和填写、相关管制电报的处理、与空军的通报协调、陆空通话等,真正用起来好像均为全新知识。此时就需要教员正确引导学员认识管制工作的实质,真正理解各项规章制度,培养学员良好的陆空通话、管制冲突思维、注意力分配和冲突连线等操作习惯,以良好的管制品质拒“错、忘、漏”于千里之外。

个体差异带来见习进度不一造成,有的见习管制员容易自视过高,觉得管制工作简单,处理飞行冲突无非就是哪几种方法,管制工作不过如此,过分相信自己的能力,听不进别人的建议;而有的则在蹒跚中认为管制工作太难,其中牵涉的协调关系和规章制度过于错综复杂,缺乏足够的自信心。这两种情况的出现不但不利于对见习管制员的培养,更对管制安全运行构成较大威胁。因此岗位教员要因材施教,加强对见习人员的心理素质培养,不仅要传授业务知识,还要充当心理导师的角色,采用加压或者激励等办法,进行适当的引导,帮助见习人员调整好心态,客服面临的暂时困难。

(三)合格提升阶段

1.培训特点

该阶段为管制岗位放单至取得管制员执照阶段,根据不同情况一般时间为3至6个月,由于该阶段虽然已放单,仍然未取得执照,师徒同岗,安全责任依旧由教员承担。如图3所示,该阶段是管制员发生不正常情况事件概率波动最大的时期,一旦发生不正常情况,管制教员应及时指导,使学员尽快回复稳定见习状态。

2.运行安全风险和培训要点

该阶段是管制员茁壮成长的黄金时段,出于锻炼新人的目的,见习管制员持话筒指挥时间明显偏多,教员会让学员全面参与到工作中、尽可能多地接触各种工作情景,让学员自主地分析并处理各种问题,必要时讲解分析,使见习人员升华理论知识、积累工作经验,但由于自主度的增加与见习人员的技术水平可能不同步,易发生不安全事件,安全风险较高。

降低风险措施和培训要求:教员根据学员实际情况,航班量由小到大、管制扇区由简单到复杂见习,同时教员控制好放手量;加强对教员的教育培养,特别是教员责任心、精力分配等,使教员具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严密监控见习人员的一举一动,做到一旦发生意外情况,能随时跟进,化解冲突;加强班组资源管理,安排业务能力较强的管制员做助理管制席位,充分利用双岗制降低见习人员可能带来的安全运行风险;加强模拟机培训,特别是特情处置培训,培训时重点进行大流量、大范围雷雨绕飞等常见的日常工作培训;发生不正常情况后,采用多种方式鼓励、指导见习人员,使其尽快回复常规见习。

(四)稳定成熟阶段

1.培训特点

该阶段也可以称作“后见习”阶段,一般从取得管制执照算起,根据个体差异可持续到2至3年,直至成为较为成熟的管制员。该阶段管制员已取得管制执照,离开教员的监督指导,原则上可以独立工作。

2.运行安全风险和培训要点

经过前期见习,特别是取得执照的喜悦,使管制员觉得自己可以胜任管制工作,指挥飞机“得心应手”,但从历次的不安全事件分析此时恰恰是安全运行风险最高的时段。

保险培训学习心得篇9

关键词:保险专业;课程设置;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1-0265-03

黑龙江省保险业的快速发展急需大量人才,但是,目前省内高校保险专业教育不仅无法从数量上满足需求,在质量上与行业的要求也有一定的差距。如何构建保险专业更为合理的课程体系,培养满足行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保险专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保险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课程体系建设是保险专业建设实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基本途径,是培养和训练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创新意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基础。高校保险专业课程的设置应符合保险业用人单位的需求,培养保险专业人才应该在保险具体专业方向上下工夫。保险专业的课程设置要考虑保险业界实际部门业务的专业性,而不应笼统的开设保险专业课,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更应向掌握新的保险知识和解决保险实务问题的核心技能方向发展,使得学生可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好的应对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1]。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市场需要的保险专业人才。

二、当前黑龙江省高校保险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缺乏市场调研环节

纵观省内开设保险专业的高校,其课程的设置与调整的科学性基本没有事先通过一定的市场调研来论证。个别高校只是在专业设置的初期象征性地对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和是否符合岗位要求向业界做过咨询,但没有在后续进行定期、大范围的调研来做出及时的调整。因此计划中课程是否需要开设、课时是否适当,理论和实践课时分配是否科学、是否能够反映保险专业所对应的岗位动态变化都缺乏科学的依据[2]。

2.课程设置与地方性高校的培养目标不符

对于黑龙江省高校来说,保险专业主要培养的是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性人才。但从现有课程体系看,课程设置主要参考了国内名校的教学计划,这些名校主要是一些研究型大学,这样的课程设计显然不太合适我省的自身情况。照搬国内高校的课程体系,必然造成水土不服的现象,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的需要。

3.课程内容设计不够科学

首先是保险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着重复现象,比如,《保险学原理》、《财产保险》、《人身保险》等课程中,关于保险的基本概念、保险的基本原则、保险合同、保险产品等内容都会涉及。多门课程的重复讲授必然导致学习效率的低下,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因而课程内容需要做进一步的整合。其次,就课程内容而言,仍强调理论的系统性,而与具体职业岗位相联系的技能训练内容则少之又少,这些现象与培养保险应用型人才都是不相符的。现行培养本科生的理念是“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事实上,大多数学校的教学计划在实践性方面只是开设了一些选修课,或安排学年实习和毕业实习。但实际上这些课程目前并无多大的实践性,甚至流于形式,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较差[2]。最后,课程设置忽视了学科的交叉性。保险学是多种学科相互渗透、交叉发展的学科,涉及经济学、心理学、法学等方面,学校在制定保险专业的课程体系时,往往只开设与保险直接相关的课程,而忽视了相关领域知识的传授,学生不能适应保险市场的需求也就不足为奇了。

4.师资队伍的匮乏导致因人设课现象较为严重

由于中国保险业发展时间较短,缺乏早期的保险专业毕业生,导致保险教育出现教师匮乏的现象。现有的保险专任教师大多是其他专业毕业或者是从行业当中转行而来,因而教师整体年轻化,高层次、高学历的很少,整体缺乏教学经验,教师体系构成不完整,有很多专业课无法开设。因此,个别高校在设置课程方面,更多地从教师的能力出发,而没有考虑专业结构的严谨性,致使学生专业理论存在缺口[3]。

三、高校保险专业课程设置与调整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原则

当前,省内高校普遍存在保险专业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不一致、保险专业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保险公司培养从事营销或管理方面工作的专业人才,为各类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和保险公估公司培养通晓保险业务、熟悉各种险种和保险市场的专业人才,为各类社会保险保障机构培养能熟练进行年金管理和社保规划的专业人才,是保险专业课程设置与调整应遵循的首要原则[1]。

2.坚持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课程设置应围绕职业设计指导、素质拓展训练和强化社会认同等方面,以教学、技能培训、讲座、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展开,并努力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

3.尊重学生自的原则

应考虑在专业课程中多设置选修课,要求完成必要的门数和学分。学生通过对多门自身感兴趣的课程的学习,扩大知识面,增强未来岗位适应能力。

4.注重课程的综合化原则

所谓课程的综合化,就是使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渗透交叉进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具有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5.对学生实施综合测评的原则

推行突出创新素质的学生综合测评办法,包括组织能力、社交能力、业务经营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环境适应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和社会实践[4]。

四、高校保险专业课程设置、调整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保险专业课程

为了使保险专业培养的人才满足市场需求,应该根据各保险公司的不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在设置课程时应考虑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以减少重复开设。以哈尔滨金融学院保险学专业为例,其专业课设置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学科基础课包括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货币银行学、经济法等课程;专业主干课包括保险学原理、财产保险、人身保险、保险营销、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保险中介、风险管理、社会保险等课程;专业选修课从24门中选8门,采取“三选一”的方式,从第5学期开始至第7学期,每学期至少选择2门,学有余力者可多选。除了开设以上课程外,还适应市场需要开设心理学、保险职业道德等相关课程。定期举办保险专题讲座,如“投资理财知识”、“沟通技巧”、“汽车维修”等,紧紧围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省内保险业发展的特点,强化与业界的沟通,保证保险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1]。

2.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开发课程体系

要以保险行业的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以保险经营流程为导向开发课程体系,使学生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既具有操作技能,又具备职场环境中的职业智慧;以行业服务项目设计训练内容,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强化实践教学,教学内容围绕保险业实际经营环节展开,增加实务操作内容[5]。

3.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特色,增加实训课程的比重

应用型保险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在保险行业的第一线从事实务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这就要求大学生除了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外,同时还要具有较强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而以工作能力训练为重点的实训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好方法。因此,高校应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为特色,加大实训课时量,保证实训课时比重至少达到总课时的40%以上。同时,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高校应依托保险行业建立一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使保险专业学生能够定期到行业进行参观及顶岗实习。并保证这些校外实习基地教学任务明确,条件保障到位,运行情况良好,为学生实习创造良好的保障条件[6]。

4.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目标,注重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标准的对接

注重课程设置与职业格标准的对接,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取得各种职业资格证书,以证明自己的实力,是高校进行保险专业课程设置与调整的重要方向。将保险行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标准与知识能力要求融入所开设的课程,建立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突出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培养,将保险人证书、保险经纪人证书与保险公估人证书考核的基本知识融入到课程中。另外,要求学生在毕业前获得省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通过大学英语应用能力考试;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证券从业资格证、银行从业资格证、国家理财师等证书中的一项或多项。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要求课程体系与国家职业标准及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接轨[7]。

5.倡导保险教育理念的更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首先,课程设置体现保险经营教育的同时强化风险和保险管理教育。当前,国内乃至黑龙江省保险业依然存在重规模轻效益、重业务轻管理、重速度轻结构等粗放式发展状况。与此现象相类似的是,保险专业教育也出现了侧重于市场开拓、产品条款介绍、市场营销策略和相关案例等实用性内容的教学,侧重于传播落后于当前保险业发展的传统经营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当前的保险教育在重视传授保险经营知识的同时,却出现了忽视风险管理和保险管理教育的倾向,这是非常不正常的现象。因此,保险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中应当加强包括保险行业自律管理、保险公司经营管理和保险业监督管理等在内的保险管理理论和最新实践的内容,增加保险战略管理和风险管理的内容。其次,课程设置中还应考虑强化保险文化与伦理道德和职业操守等内容的教育。保险教育发展到今天,如果我们只建设保险物质和制度文化,忽视保险观念或者理念文化;我们只关心保险的物质和技术等“硬”的原理和工具,忽视保险中的精神和人性等“软”的文明;我们只顾股东与管理者的工资薪酬,侵犯被保险人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这样的保险就将与它固有的制度魅力背道而驰,最终失去它应有的光环。所以,增强保险专业教育中文化、道德伦理和职业操守等的教育刻不容缓且是当务之急。最后,课程设置中加强保险专业中法律制度的教育。对于保险专业教育而言,我们既要加强保险制度本身的建设,又要培育遵守制度的意识和环境;不仅要深化保险制度特别是我国保险制度的特色教育,更要随着经济金融和保险发展,对新兴的交叉与边缘领域逐步建章纳制,并让制度及时体现在专业教育内容之中[8]。

6.建立科学并富有激励作用的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体系是以考核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为基础,以综合运用能力和学习成果为重点,以学习态度为参照的综合考评体系,通过采用多样化的考评方式和规范化考评指标,以保持对学生学习成绩和教师教学效果检验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在课程考核中,我们设计了全新的方式,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具体而言,主要体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特色。一是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也就是将考核贯穿于整体的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进程中进行持续性、阶段性的考核,从而达到弱化授课教师的主观因素影响,进一步体现考核的合理性与公正性的目的。具体而言,就是在某一个教学模块的任务完成后,随堂进行基础理论知识的小测验、进行课后作业的布置以及小组讨论题目等方式的考核。这种贯穿全过程的学风考评和教学内容考评,能够督促每个学生进行完整的学习过程,从而全面深入地掌握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又能够使学生真实、完整地展示自己的学习状况、学习体会和学习成果,避免了以往通过一次期末考试定成绩的弊端,增强了考核的合理性、公平性和真实性。这种方式通过实践证明是非常有效的,也是很受同学认可的。二是充分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的综合素质一般而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语言表达能力、文字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这三个方面能力的考核我们设计分布在不同的教学模块中。如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核主要在每次课程中的晨会主持或拒绝处理模拟环节完成,文字组织能力主要通过投保书的填写以及为客户制作的保险规划书来进行考核,团队协作能力则主要通过销售通关、模拟实战演练来完成。三是学业以提交成果的形式进行考核。如在汽车保险业务中,我们在设计考核方案时,要求学生们在期末课堂教学结束时统一上交3项成果:《XX客户车险投保特色建议书》、《XX车出险定损报告》(根据特定客户的实际事故信息完成)、《车险理赔综合资料》。授课教师可以通过对以上3项成果的综合评定,了解学生掌握课程内容的真实情况,了解学生具备实践能力的程度。而对于学生而言,这3类作品是课程学习的成果,是综合业务能力培养和提升的成果,也会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产生很好的激励作用[9]。

参考文献:

[1]刘玉红.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及改革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2]蒋菲.保险实务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10,(5).

[3]李明.财经类院校保险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初探[J].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2011,(6).

[4]于长福,奚道同,郭强.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商业经济,2010,(8).

[5]陈珍.高校保险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J].甘肃科技,2010,(7).

[6]李加明.保险人才培养:中国大学保险专业教育的定位与定轨[J].时代金融,2011,(11).

[7]钱志芳,严伟.金融保险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0,(11).

保险培训学习心得篇10

培训班的课程紧张而有序,培训班的氛围严肃而又活泼。回首难忘的日日夜夜,收获良多,感慨万千,现将此次学习的心得向领导汇报如下:

一、态度决定一切,理念产生力量。从培训班的学习手册上我注意到了四个字——学习宣言。上面这样写着:“我承诺:以感恩的心情珍视每一次机会。为此,我将全情投入,积极思考,真诚交流,乐于分享,认真总结,学以致用。我将把所学知识积极运用于工作实践当中,巩固学习效果,提高工作技能。为学习,我将全力以赴!”一开始我就把它当作我的“小闹钟”,时刻提醒在心,把首先端正态度作为成功与收获的起步。米卢曾说过:“态度决定一切!”只有从心里认同了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才能使行动变自发为自觉,才能产生良好和积极的效果。培训班为期一周的课程也有效地证明了这一点。培训课上老师曾要求我们认真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在培训班过程中如何学习,想学到什么,学习后对自己有哪些期望?我觉得,首先要明确目标,树立信心,理论联系实际,严格遵守纪律。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情做起,踏踏实实朝大目标走去。不仅要以饱满的热情,专注的精神来听好每一堂课,同时也要学习讲师的授课技巧,互动的丰采,也要与各个地区的同伴多沟通,多交流,从他们身上吸取更多的营养和灵感,每位同伴都是老师,每位同伴身上都有闪光的亮点,有着非常优秀的品格值得我去欣赏和学习。这样的机会,人生能有几回?有什么理由不去珍惜和努力呢?积极向上的态度是进步的根本保障,良好的心态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总比别人多付出一点,总比别人多努力一些,总比别人多学习一分,离成功总会近些再近些。这是培训班给我的感受之一。

二、养成良好习惯,体现培训风范。

所谓成功,就是功到自然成。成功就是从不习惯到习惯的过程。所以,良好习惯的养成对成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人的辉煌,决不是偶然,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经过岁月的千锤百炼和人生的坎坎坷坷。而即形成的好习惯,可以陪伴其一生,一流培训的风范,要从培养良好习惯开始。在培训班里有许多细节上的规定,比如,为保证培训效果,请将手机铃声设计为振动或无声状态;课程期间,请严格遵守课程公约。保持四周整洁卫生,学员不得在休息室以外的公共区域内吸烟;着装整齐讲究,严格履行请假手续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老师们的良苦用心。一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部队必然是一支习惯良好,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的部队。培训班全封闭的学习和训练是紧张而又愉快的,大家都以追求竞争、追求卓越、追求挑战的全新精神来投入,整合旧知识,学习新技能是目标,同时,我认为,良好习惯的培养也是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培训班是个很好的提升机会和修正的基地,因为在这里有来自全辖伙伴们的友情提示和无私帮助,也有各位讲师的严格监督和热忱关心。浓厚的学习氛围和环境,无疑会使学习进步得快些再快些。

三、充实知识教育,提升专业技能

国内外多家公司的不断入驻,带给我公司全新的机遇,同时也让我们面临更高的挑战。如何加强营销管理,如何迅速有效地拓展市场,如何健全和完善基层管理体系,如何提高营销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如何突破思维有所创新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亟待解决的课题。事实和实践证明,只有通过专业培训和规范教育,提升一线主管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公司营销业务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业务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从公司的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上讲,充实营销知识教育,提升各险种专业技能的培训,学习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的营销和服务理念是本次培训班的核心要求,也是我参加本次培训班对自己的根本要求。

培训班的课程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可以体会到是经过公司领导和老师认真考虑,周到安排和精心设计的。尤其是对MTP管理才能发展的培训,我真是受益匪浅。通过董栗序讲师的精彩讲演,我深刻意识到了自己在日常管理上的弱点与原则间的差距,在管理技巧和沟通技巧的学习中,弥补管理方面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