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经济技术经济范文
时间:2023-08-28 17:02: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量经济技术经济,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数量经济学起源于西方的经济学理论,通过与实际社会经济问题相结合建立数学模型,定量研究经济问题,已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1]。
一、浅析数量经济学
1.数量经济学的内涵
数量经济学作为一门方法论体系的学科,在一些经济学科进行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提供了一些分析工具以及具体的方法,起到一定的指导性作用。故而我们认为数量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运用数学工具现代计算机技术处理解决经济问题的具有较强专业性的学科,当其他它经济学科在实际研究过程遇到困难时,数量经济学可以从量化研究问题的角度为其提供一些高效可行的数量分析方法和工具。数量经济学与其他经济学科的关系是一种特殊、抽象但又具体的关系[2]。
2.数量经济学的学科定位
数量经济学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重要内容。一是数理经济学。数理经济学就是把数学方法运用到实际的经济学中,在具体的经济理论研究过程中运用数学语言对经济系统的整体刻画,再通过具体的方程以及方程组进行经济系统中各变量间的表述。在现阶段的数理经济学中,主要研究的对象包括产品、资本、劳动、货币以及国际贸易等市场的列方程、解方程以及进行相关解的讨论问题等,逐步将宏观、微观经济学融入一个系统之中;二是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是借助基本的经济理论、数学方法以及统计学定量方式来进行经济现象研究的经济计量方法的一个统称;三是模拟经济学。在数量经济学中我们不仅要利用计量经济学通过数学模型解决问题,还要利用计算机进行科学的模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模拟经济学,即通过智能模拟来解决经济问题的模拟技术。这种模拟可以有效的反应出具有随机性、动态性、非线性为主要特点的经济问题,可以利用电脑有效的把各种方案进行整合[3]。
3.数量经济学与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经济学领域对数量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存在的分歧较为突出,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根据人们的生产方式以及具体的经济活动的方式、内容影响着人们对问题的观察角度以及具体的研究方法,得到的结论和具体的表现形式也就不尽相同,这也逐渐的形成了不同的经济学体系或者学说。所以在数量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中,我们虽然重点研究的是经济运行机制以及具体的资源配置方式,但是在本质上研究的都是利益的分配和协调问题。因为利益的不同,具体的表现形式就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研究对象、前提假设、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及最终所得到结论的应用方面。
二、数量经济学发展研究
我国现阶段数量经济学的主要发展方向是根据我国的国家性质来进行开展的,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把作为基本的科学发展观点和前提,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我国数量经济学是在经济科学框架下的一个数理科学。从宏观层面上说,数量经济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以为指导思想具有如下三个重要研究方向:第一,要根据西方对数量经济学的主要研究经验,通过对资产阶级中出现的经济理论的基本函数形式以及基本的数学模型进行不断的完善和改进;使用工学信号分析中的小波理论、数学上混沌分析理论、神经网络算法等非线性、非均衡以及非稳态的分析方法对经济模型进行具体的完善;要有针对具体的经济计量模型的基本定义、估计、检验以及应用具体环节中要不断的协调理论与方法,要将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的基本思想、方法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在时间序列分析中,结构向量自回归、非限定性贝叶斯向量自回归等方法都在不断完善中。值得一提的是用贝叶斯方法进行分位数回归是当较前沿的领域,这里关键在于对回归方程随机误差项的设定,即误差项服从非对称拉普拉斯分布(ALD)。笔者正在研究用非对称指数幂分布[4](AEPD)替代ALD,预计会取得更好的统计性质。第二,要拓展数量经济学的应用范围,有效的解决具体的经济问题以及应用手段;通过在经济学主要涉及的五个基本领域来进行,通过对资源与需要、社会经济关系、理、经济信息以及价值判断等实际问题进行剖析,探索可能出现的新的应用方法和具体的方法论。我们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拓展,首先,在数理经济学方面,要把研究的重点转向博弈均衡理论的基本研究;其次,在计量经济学方面,要把博弈模型中具体参数的估计以及检验问题作为主要关注的研究目标;最后,在模拟经济学中,要根据模拟微观主体的具体对策,全面的完善阐释宏观经济中的非均衡、非稳定基本现象。第三,要适应我国经济学发展进程和现阶段实际经济的客观需要,针对政治经济学思想理论的基本原理,完善和建立具体研究工具。对此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首先,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进行全新的研究,概括研究经济学理论,这是数量经济学领域中的每个经济学者的基本任务;其次,要把经济学理论不断的条理化、规范化,在这个基础上不断的发现新问题、新原则以及新理论;最后,要充分的运用数学以及信息技术应用,把研究解决经济管理问题以及具体的决策规划问题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在现阶段的数量经济学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充分的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对我国经济学领域进行一个全面的了解,还要根据数量经济学的发展,进行一些具体的数量经济分析方法以及方法论自身的创造,要全面的发展数量经济学,要在数量经济学说的发展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方法,达到数量经济学的发展适合本土经济学的根本目的,为我国的经济学的发展带来一定的推进作用。
作者:张锡 单位:宁波大学
参考文献:
[1]陈星星.数量经济学前沿研究动态———中国数量经济学会2014年(杭州)年会综述[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4,11:159-161.
篇2
我国经济约10年为一个周期,前两个周期平均都是以两位数在增长,即10.4%、10.3%。2013年为7.6%,今年一季度是7.4%、三季度7.3%,整体看来经济呈下行趋势。
如果认真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下大力做好经济转型的话,我们还有希望在这个10年里保持中高速发展,即7%-8%。但是,必须要处理好几个问题,一定要消除对GDP的崇拜,要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消除GDP的水分。
多年来,GDP就代表政绩,而投资最容易拉动GDP,但这种拉动长期下来是有问题的。2009年,政府给出4万亿刺激,实际上是银行贷款增加了9.6万亿,当年达到了9.2%的增长,却带来一大堆问题。过剩的生产能力、库存的积压、环境问题增加、地方政府债务增加,然后是通货膨胀。到2011年,通胀最高达5.4%,最后是资产泡沫。当年住房销售增加、房价增长过快,这些问题都是由过度投资带来的。
所以,我们首先一定要抑制追求GDP、用过度投资追求GDP的冲动。过度投资造成GDP有水分,一是豆腐渣工程。二是一些项目建的时候有GDP,投产了却不能再产生GDP。三是一些项目投的时候有GDP,运行以后政府要贴钱,拿财政贴GDP。比如:几十个城市都建地铁,有些建成后不仅不起便民作用,反而成了财政包袱。
透视货币政策
现在货币发行周转存在一些问题。正常情况下,货币存量和GDP最高也就是1∶1,我们为什么这么高?有几点原因:
第一,我们有4万亿外汇储备,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4万亿美元要拿24-25万亿人民币收集来,多放出去24-25万亿人民币。
第二,地方政府的债务现在还不起,国务院有规定,要放债券等。实际上还不起怎么办?向银行借新贷还老债,这个钱没有进入实体经济。
第三,很多企业和个人手里拿着现金。
因此,看起来钱挺多,但是在很多地方钱不够。所以影子银行发展很快。影子银行的利息比正常银行高,其规模之大,据最近社科院报告为27万亿。钱的问题,也是需要政府特别关注的问题。
透视金融风险
当前金融遇到的问题,第一是大家比较担心的房地产问题,第二是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这两部分加起来,占到银行贷款的50%-60%。如果这两部分出问题,那么影响就很大。
对于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中央出了决定,允许地方政府发债。从这几个角度讲,逐步采取主要发债,借新债还老债的办法慢慢消除,不是很短的时间能解决的。
对房地产问题,我们首先要看到中国的房地产不会崩盘,这点是肯定的。为什么?因为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我们在进行城镇化的过程中,需求在那里,城镇化的过程中,每年1100万人到城市、每年700万大学生毕业,还有相当多的家庭要改善住房。
当前来看,由于房价涨得比较快,所以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如北京、上海,实际需求还是潜在的,一旦房价下降马上需求释放。对于这类地区,房子还要限购、还要抑制需求,增加适合的供应。另一类就是像鄂尔多斯等地区,开发过度、供过于求。对于这类城市要取消限购,鼓励周围农民和老百姓进城买房,逐步消化存量。
根据住建部数据,消化存量大约需要20个月,现在房地产已进入了调整期。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中国政府不会允许房地产崩盘。因为一旦房地产崩盘,带来的问题是很多的,它关系到60多个行业,钢铁、木材等等。现在房子需求减少,钢铁卖成白菜价,这种现象对国民经济有相当大的影响。
另外,现在房地产贷款在银行大概占30%,它出问题银行就要出问题。还有一点很明显,房地产价格下跌,老百姓财富就缩水。
从2000年到2013年,全国均价的年增长率是8.6%,通过两年调整期,我认为要达到三个目的:
第一,供求关系比较平衡。
第二,逐步使房价不再过快增长,就是比CPI可能高一点儿。因为劳动力价格、生产资料价格长远来看会涨,比CPI高点儿不会高太多。
第三,在这个过程里,将会出现对开发商的淘汰。有一部分实力差的开发商将被淘汰,这样房地产业会更健康。
从银行来说,也要注意风险。我问过工商银行,房地产贷款占30%左右,其中个人住房贷款占25%到26%、开发商贷款5%。个人贷款是优质贷款,一般情况下,除非他失业了或者企业破产了才会断。开发商贷款占银行房地产贷款1/4左右,工行1/5。开发商资金来源大概是这样,39%是自有资金,包括买地;31%是预交款,客户购房预付款;真正向银行贷就30%。这个数字对大开发商来说,即使房价下行,也不会有伤害,对小开发商有影响。
透视新变量
篇3
关键词:环境管制;技术授权;社会福利;清洁生产技术;特许权;排污许可证;消费者剩余
中图分类号:F2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6)05-0075-07
一、引言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中国正面临着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增长质量(肖士恩和雷家X)[1]和环境质量(李名升等)[2]。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和清洁生产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早在2003年1月1日就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工信部等政府部门制定了相关方案,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并且明确提出,应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是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从源头预防和减少污染物产生,实现清洁发展的根本途径。
既能够降低污染排放,又可以提高产品质量的技术是一种高效节能的清洁生产技术,它普遍存在于现实经济生活当中。例如,先进的炼钢工艺在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同时,提高了钢铁产品质量(殷瑞钰)[3]。在水泥生产行业,通过实施污染削减技术,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和水泥产品质量(卢声超)[4]。
国内学者的实证研究表明,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对中国经济增长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黄菁和陈霜华[5]通过建立人力资本内生增长模型,探讨了经济增长、环境污染和环境治理在均衡增长路径中的关系,并运用中国的数据对模型结果进行了计量检验,结果表明清洁要素及技术的使用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秦佩恒等[6]对2009年中国金属制品行业调查的实证研究表明,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水平是影响企业经济绩效和环境绩效的关键,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Porte和van der Linde[7]理论假说,即适度的环境管制能够引发技术创新,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从而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
清洁技术的应用及其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得益于环境管制。朱承亮等[8]对1998―2008年环境约束下中国经济增长效率的分析发现,政府管制和环境治理强度对中国经济增长效率改善具有促进作用。余长林和高宏建[9]基于1998―2012年中国省级层面的面板数据考察了环境管制强度和隐性经济规模对中国环境污染的影响,认为政府应通过提高环境管制强度、刺激企业治污和生产技术创新,达到提高生产效率和污染治理的双重目的。钟茂初等[10]利用中国省际面板,对环境管规制能否倒逼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加强环境规制强度对于产业结构调整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具有重要意义。
查建平[11]进一步指出,在中国当前工业化阶段,严格的环境管制有利于推进工业经济生态化和集约化发展,推动工业企业加大技术引进,提升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在工业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可见,环境管制能够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和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工业企业对清洁技术的需求。
在关注清洁生产技术有效需求的同时,如何有效增加清洁技术的供给同样不容忽视。许多科研机构和研究型高校等非生产性企事业单位,作为科学技术知识的重要供应者,本身并不从事相关产品生产,而是通过技术授权来实现清洁技术的商业化和产业化。
如何通过最优技术授权合同的选择,实现非生产性企事业单位收入最大化,并提供持续的创新动力,日益引起经济学家们的关注。Li和Geng[12]研究了非生产性企业向一个耐用品厂商的技术授权,证明了固定收费、特许权收费和双重收费都有可能是最优合同形式,取决于技术创新类型和创新程度。Stamatopoulos和Tauman[13]通过研究异质消费者条件下提高产品质量的技术授权,发现依据市场需求的不同,最优合同形式既有可能是固定收费和特许权收费,也有可能是双重收费。
然而,关于环境管制条件下最优技术授权合同形式的研究还比较少,这不利于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治理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深入探讨这一问题,对于有效增加清洁技术供给,减少企业污染排放,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构建了一个经济学模型,一个非生产性企业拥有一项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同时又能降低污染排放的技术,它决定采用何种技术授权合同形式向其他两个生产性企业转让该技术。两个潜在的技术受让企业在市场上进行古诺竞争。在该模型当中,政府对生产性企业实行排污总量控制。环境管理部门通过设置排污上限的环境管制措施,会对技术拥有企业的最优合同选择产生重大影响。排污总量限制了技术拥有企业通过设置适当的单位产出费攫取新增利润的能力,从而导致特许权收费合同成为最佳选择。
清洁技术的应用对生产者、消费者和社会福利的影响同样不能忽视。如果对一项新技术的应用降低了生产者利润、消费者剩余和社会福利,那么就需要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利益之间做出取舍,在特定条件下可能会影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最优技术授权合同形式不仅提高了生产者利润,而且增加了消费者剩余和社会福利,达到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利益的一致。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在第二部分笔者给出了基本模型,研究了没有技术授权的市场状况。在第三部分笔者研究了技术拥有企业的最佳技术授权形式和社会福利效应。第四部分是结论和建议。
四、结论和建议
笔者讨论了一个外部专利持有者通过技术授权提高产品质量,从而降低污染排放,达到改善环境的目的,这是以前关于清洁技术使用与环境治理文献较少涉及的内容。另一方面,关于技术授权的文献很少涉及环境管制。本文的研究表明,在环境管制条件下,特许权收费合同是技术拥有企业的最优选择,并且促进了清洁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消费者剩余和社会福利。
根据本文的结论,笔者提出以下三点建议:第一,政府应该实行较为严格的环境管制措施,制定明确的污染排放限额;第二,应当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双重作用,两者的相互作用在特定环境下能够产生较为理想的结果;第三,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并行不悖,通过环境管制和清洁技术授权形式的选择,可以实现两者的一致,从而保持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推动清洁技术应用,改善产业结构,促进经济长期增长。
笔者并没有将污染物排放对社会的危害纳入到福利分析当中。但是,由于在不同的技术授权合同形式下污染物排放总量是相等的,因此,即使考虑到危害函数,也不会影响本文的实质性结论。
应当注意的是本文的结论依赖于特定的环境管理工具,即排污上限和排污许可证拍卖。后续研究可能要考察在其他环境管理工具下,例如排放标准、生产标准和排污许可交易,技术拥有企业的授权策略及其社会福利效应。
参考文献:
[1]肖士恩,雷家X.中国环境污染损失测算及成因探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12):70-74.
[2]李名升,孙媛,陈远航,张建辉.污染排放与环境质量关系模型构建与应用[J].环境科学,2014,(3):1199-1204.
[3]殷瑞钰.新世纪以来中国炼钢――连铸的进步与命题[J].中国冶金,2014,(8):1-9.
[4]卢声超.简论水泥行业清洁生产及其技术[J].水泥工程,2006,(2):70-75.
[5]黄菁,陈霜华.环境污染治理与经济增长:模型与中国的经验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11,(1):142-152.
[6]秦佩恒,赵兰香,万劲波.清洁生产技术运用对企业经济及环境绩效的影响――基于2009年中国金属制品业调查的实证研究[J].生态经济,2014,(12):49-55.
[7]Porter M.E.,van der Linder C.Green and Competitive:Ending the Stalemat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5,(5):120-134.
[8]朱承亮,岳宏志,师萍.环境约束下的中国经济增长效率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5):3-20.
[9]余长林,高宏建.环境管制对中国环境污染的影响――基于隐性经济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5,(7):21-35.
[10]钟茂初,李梦洁,杜威剑.环境规制能否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基于中国省际面板的数据的实证检验[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8):107-115.
[11]查建平.环境规制与工业经济增长模式――基于经济增长分解视角的实证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15,(3):92-101.
[12]Li C.,Geng X.Licensing to a Durable-good Monopoly[J].Economic Modelling,2008,(5):876-884.
[13]Stamatopoulos G.,Tauman Y.Licensing of a Quality-improving Innovation[J].Mathematical Social Sciences,2008,(3):410-438.
[14]Arora A.,Fosfuri A.Licensing the market for technology[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2003,(52):277-295.
[15]Chang R.-Y.,Hwang H.,Peng C-H.Technology licensing,R&D and welfare[J].Economics letters,2013,(118):396-399.
[16]Anand B.N.,Khanna T.The structure of licensing contracts[J].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2000,(1):103-135.
[17]EPA.Presidential memorandum-accelerating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commercialization of federal research in support of high-growth businesses[R].U.S.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2011.
[18]Montero J.-P.Permits,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02,(1):23-44.
[19]Sanin M.-E.,Zanaj S.A note on clean technology adoption and its influence on tradeable emission permits prices[J].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2011,(4):561-567.
[20]LES.CEEM Royalty Rate and Deal Terms Survey [R].Licensing Executives Society(U.S.A.and Canada),Inc.2010.
[21]上官绪明.FDI、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基于SVAR模型的实证分析[J].生态经济,2014,(10):46-49.
[22]Filippini L.Licensing contract in a Stackelberg model[J].Manchester School,2005,(5):582-598.
篇4
摘要良种结合良法,才能更好地发挥优新品种的产量潜力和经济效益。总结了早熟晚粳机插秧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包括苗床制作、播前准备、适期播种、秧苗期管理、大田准备、适龄移栽、分蘖期管理、孕穗期管理、成熟期管理、适期收获等内容,以期为大面积机插秧种植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机插稻;精确定量栽培;苗床制作;适期播种;田间管理
武运粳19号、武运粳23号系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早熟晚粳优新品种,全生育期158d左右。有效穗数315~345万穗/hm2,每穗实粒数136.0粒,结实率92%,千粒重27g左右,产量10.5t/hm2以上,产量潜力12 t/hm2。株高98cm左右,主茎17.5叶,6个伸长节间,分蘖力中等,叶色淡绿,叶片宽挺,株型较紧凑,长势较旺,穗型较大,茎秆粗壮,群体整齐度较好,后期熟色较好,耐肥抗倒性强。接种鉴定中感白叶枯病、条纹叶枯病,感穗颈瘟、纹枯病。米质理化指标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谷标准。现将其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苗床制作
适合用作机插育秧的床土,一是菜园土和耕作熟化的旱地土;二是冬闲田耕翻后经冻融的稻田土。切忌在草荒地或当季喷施过除草剂的田中取土作营养土。移栽大田要备足过筛细土1 125kg/hm2。利用旱地土、稻田土作育秧床土的,要先粉碎后过筛(土粒粒径小于5mm),同时要拣去床土中稻根、草根、小石子等杂物,以免影响立苗及机插。培肥时间能早则早,一般要在播种前1个月培肥到位。使用壮秧剂培肥法,即用0.8kg壮秧剂均匀拌入75kg过筛细土中,然后起堆用农膜覆盖防雨淋,以防养分淋失及便于播种时床土铺设的操作[1]。
机插稻育秧的苗床应相对集中,宜选择灌排通畅、便于操作管理的田块作苗床。机插稻育秧的秧大田比例按1∶100配置,移栽大田应备足有效苗床75m2/hm2。建立通气式苗床,秧田整地可采用干整水验平法或水轧水验平法,干整即在播种前20d进行,水做应在播种前1个月进行,并将建成后的秧板脱水露田硬板。大田用作秧田的应采用长田横做畦,秧板规格掌握畦宽140~150cm,畦沟宽30~40cm,畦沟深10cm,围沟深15cm;秧畦板面要求达到平、实、光、直、净。
2播前准备
利用塑盘育秧的移栽大田应备足机插育秧专用塑盘375张/hm2;采用地膜育秧的需备打孔地膜150cm×350cm(地膜打孔的孔径为2~3mm,孔间距为2~3cm)。选用优质种子37.5~45.0kg/hm2(发芽率90%以上),于播种前选择晴天晒种1~2d。先用清水淘种,再用适量浸种药剂浸种(按植保情报要求),浸足60~72h,将种子起水后用清水淘洗一下,然后催芽至露白落谷。需备幅宽160cm的白色无纺布57m/hm2。采用地膜育秧需用20mm×20mm铁方管制作长方形框架(内径为200cm×120cm),以供铺设底土。
3适期播种
按秧龄15~20d适龄移栽来确定播种期,机插面积大的应分期分批落谷,金坛市单晚稻播种期掌握在5月20~28日为宜。将育秧塑盘或打孔地膜平铺于秧板上,铺放塑盘时要将相邻塑盘与塑盘的边相互重叠排放。定量上底土,每张塑盘(或等面积)中匀铺预先培制好的营养土2kg左右。底土铺设后播种前应进行造墒,实行沟灌洇墒法,切忌大水漫灌,以防冲散铺设床土,洇透底墒确保播种后出齐苗。适宜播种量的确定应按单位面积和种子千粒重来测算,以2.5粒/cm2为宜,并做到精播匀播[2]。落谷后要及时加土盖籽,盖籽土用量约为1kg细土(厚3~5mm),以不露籽为宜。播种盖籽后用无纺布覆盖,覆盖后用泥块将无纺布四周压实,以防大风吹刮。
4秧苗期管理
采用无纺布全程覆盖的可在移栽前1~2d揭盖炼苗,但在育秧过程中应在齐苗后将无纺布四周压实泥块移去,使无纺布覆盖物随秧苗的生长而松动自如,以免影响秧苗正常生长发育。
秧田期以湿为主,以保持“晴天平沟水,阴天半沟水,雨天沟无水”为原则,并使无纺布经常保持湿润,移栽前2~3d控水炼苗,掌握秧块含水量40%左右[3]。看苗追施“断奶肥”和“送嫁肥”,床土没有培肥的为在一叶一心期适施断奶肥,施尿素1.25g/盘,“送嫁肥”宜在移栽前3~4d追施,施尿素2.5g/盘;追肥方法为将苗床建立2~3cm薄水层后进行追施。应用壮秧剂进行床土培肥的秧苗期不用追肥。切实做好秧苗期病虫害防治工作。应用无纺布全程覆盖的一般可不喷药或少喷药,若要喷药,应做到随揭布、随喷药、随覆盖,并在揭盖后移栽前做到带药移栽。
5大田准备
夏收后抢耕晒垡,耕翻深度10~12cm;推广麦草全量还田;耕翻田即先耕翻后施有机肥,而旋耕田即先施有机肥再旋耕,然后上水旋轧平田沉实1~2d,基施高含量复合肥(15-15-15或16-16-16,下同)225kg/hm2后再插秧。稻谷产量10.5t/hm2以上其肥料施用量分别为纯氮270~315kg/hm2、五氧化二磷90kg/hm2、氧化钾150kg/hm2。其中氮素运筹基蘖肥与穗粒肥之比按5∶5或6∶4运筹。
6适龄移栽
秧龄15~20d,叶龄3~4叶,苗高12~18cm适时移栽[4]。起秧时小心将秧块卷起,运秧时秧块堆叠2~3层。地膜育秧的用定制切块机具按58cm×28cm标准分割切块,搬运过程做到随起、随运、随栽。栽插规格为行距30cm,株距12~13cm,插25.5万穴/hm2以上,3~5苗/穴,基本苗75~105万根/hm2。薄水浅插,插秧深度以“不漂不倒、越浅越好”为原则,一般以入泥0.5~1.0cm为宜。
7分蘖期管理
及时化除,适期分次追施分蘖肥,促进低位分蘖,适期搁田,控制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分蘖肥分2次施用,第1次于机插后5~10d结合化除施尿素150kg/hm2,第2次于机插20d后施高含量复合肥225kg/hm2;7月中旬结合搁田施单质钾肥112.5kg/hm2。浅湿灌溉,排灌结合,促进根系下扎(尤其是采用麦草全量还田的田块,要经常排水露田,促通透防僵苗),增强抗逆能力。适时搁田,掌握当总茎蘖苗数达预期穗数苗80%~90%时脱水搁田[5],并由轻到重分次进行,逐步到位,控制无效分蘖,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群体质量,提高成穗率。根据植保病虫情报,及时用药防治条纹叶枯病、稻蓟马、稻象甲、稻飞虱、螟虫类等病虫害。
8孕穗期管理
幼穗分化期田间保持水层,其后采用间歇湿润灌溉。坚持“两查两定”法,根据品种生长发育的特征特性,适时稳妥施用。穗肥采用重促轻保2次施用,促花肥(余叶龄3.5~4.0叶)施尿素112.5kg/hm2加高含量复合肥112.5~150.0kg/hm2,保花肥(余叶龄1.0~1.5叶)施尿素75.0~112.5kg/hm2加高含量复合肥75.0~112.5kg/hm2。密切注意病虫发生情况,选准药种,积极综防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其他螟虫类等病虫害[6,7]。同时,在孕穗破口期及齐穗期时用苯甲丙环唑225mL/hm2各喷施1次,以提高防病效果,延缓和增强功能叶光合作用效率,提高稻米品质。
9成熟期管理
大力推广养老稻技术,抽穗扬花期保持水层,齐穗期干湿交替,以气养根,保叶增重,收割前7d断水,确保饱水绽谷。齐穗后可用兴欣肥力素、磷酸二氢钾等进行叶面喷施,以提高粒重。
10适期收获
待水稻籽粒黄熟后适期抢晴收脱,收脱后的谷粒应立即进行晾晒或烘干,使稻谷含水量达14.5%的标准,然后入仓贮藏。
11参考文献
[1] 凌启鸿,张洪程,丁艳锋.水稻丰产高效技术及理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 凌启鸿,张洪程,丁艳锋,等.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新发展——精确定量栽培[J].中国稻米,2005(1):3-7.
[3] 蒋祖明,李伟海,段云辉,等.武运粳19号特征特性及机插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稻米,2009(5):69-70.
[4] 张洪明,嵇友权,赵加留,等.武运粳21号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10):124.
[5] 茅玉兰,周铭成,彭华梅,等.水 稻机插秧栽培技术操作规程[J].江苏农业科学,2006(2):29-30,69.
篇5
环境成本的计量方法归纳起来主要从三个角度进行计量:一是以污染造成损害的价值作为计量基础(污染损害价值);二是以预防污染发生的成本作为计量基础(污染清除与污染损害补偿支出);三是以污染后果的清除与损坏赔偿金额作为计量基础(预防污染措施支出)。这三种计量基础中,第一种被认为是最符合经济学原理。然而由于环境污染损害的多重性与递延性等多种原因,其可操作性最低,而其自身的成本也最高。第三种则在技术上最为可行,可能的信息处理成本也最低,然而有批评认为由于防治成本中包含了很大比重的固定成本,所以相同投入所消除的不良环境影响的差异可能是巨大的,以其为依据计量外部环境成本可能会导致决策重点发生偏颇,从而影响决策质量。第二种则处于二者的之间。
二、环境成本计量现状
一是环境成本的内容。环境成本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即自然资源成本和环境污染成本。自然资源成本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和资源再生过程中,耗用自然资源、造成自然资源降级和对自然资源进行重造、恢复、维护等的经济活动中所支付的各种耗费,如图l所示。环境污染成本是为了将人们在生产、消费过程中产生大量废弃物向环境排放控制在环境容量范围之内而发生的成本,如图2所示。
二是环境成本的计量现状。环境成本主要包括自然资源成本和环境污染成本。自然资源成本包括自然资源消耗成本和自然资源再生成本。其中,自然资源再生成本(X3~X5)、废弃物回收利用成本(x10~X11)和废弃物处理成本(X12~X13),可以根据发生的历史成本进行计量。自然资源消耗成本X1~X2,尤其是自然资源降级成本,则是计量的重点。污染物排放成本(X6~X9),都是以预防污染发生的成本及以污染后果的清除与损坏赔偿金额作为计量基础,都能计算汇总出较为准确的支出金额,因此这些环境成本入账金额的确定一般并不存在困难。但是,以污染后果的清除与损坏赔偿金额及以预防污染发生的成本作为计量基础,虽然符合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但所计量的金额与企业的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金额比。差距很大。以预防污染发生的成本计量环境污染成本远远低于环境污染的实际成本,即污染物排放成本远远被低估。
三、环境成本计量方法综述
篇6
一、民营经济和统计数据质量的内涵
(一)民营经济的内涵
关于民营经济的定义,尚未形成一致的观点。一种较为认可的定义是,民营经济是指除了国有及国有控股、集体经济、外商和港澳台商独资及其控股的经济组织,其主要成分是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其中,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民营经济中占据了绝大部分。在当前有关民营经济的统计资料和研究文献中,基本上也是按照如上的构成成分加以统计和分析研究的。
(二)统计数据质量的内涵
关于统计数据质量的涵义,不同统计机构和学者对此有不同的定义。例如,加拿大统计局确定了衡量数据质量的6个方面标准:即实用性、准确性、及时性、可取得性、衔接性、可解释性;英国统计局提出的数据质量的标准是准确性、及时性、有效性和客观性。厦门大学博导曾五一教授在他的研究中认为,统计数据的质量并不限于通常人们理解的准确性,它的完整内涵应当包括:准确性、适用性、时效性、可比性与可获得性等五个方面的要求。本文就借用曾教授的观点,依照这五个标准来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
二、民营经济统计数据质量的现状
政府对外公布的民营经济相关数据颇多,比如民营经济增加值、民营经济的营业收入、民营经济规模以上企业数、民营经济对GDP的贡献率等。民营经济数据的质量高低对以其为依据所做的有关决策和结论的科学性有重大影响,所以提高民营经济统计数据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从总体上看,目前的统计数据可以反映我国经济发展的大体趋势。由于民营经济统计的对象复杂多变且分布广泛,使得民营经济统计数据的质量还存在诸多问题,不能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一)民营经济统计数据失真的现象很严重
统计数据失真的现象早已被社会公众所熟知,例如东北多个GDP造假县域经济规模超香港,地方GDP“增速高于全国、总量大于全国”等。统计数据失真主要是由统计制度不够完善造成的。通过对福建省某市统计局的走访,了解到目前民营经济统计没有专门的部门负责,而是将民营经济中的不同行业分给不同的部门负责统计,在统计人员中也分出了调查队和统计组两个队伍,数据的收集主要是由各级政府层层上报。有的政府上报的数据完全是虚假数据,这样的统计制度难免会出现数据失真的现象。统计数据虚假是最常见的统计数据质量问题,也是危害最为严重的统计数据质量问题。这些统计数据完全是虚构杜撰的,根本就没有事实依据。
(二)民营经济统计指标不统一造成各地统计数据难以衔接
目前,从国家层面看,全国没有统一的民营经济定义,也没有统一的民营经济统计口径和统计指标,也没有明确一个部门牵头负责民营经济工作。各省对民营经济统计工作没有参照的标准,只能自成一体。各级政府部门都是根据自身的统计需要来制定各自的统计指标和统计口径,这使得不同省份的民营经济统计数据不具有可比性,相互间难以衔接。以山东省为例,工商联、工商局、中小企业局三个部门都在抓民营经济,而市一级多数由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负责。从统计口径上看,省工商局所统计的民营经济指标实际上只是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省中小企业局执行的是以前乡镇企业的指标体系,基本不用民营经济这个概念,但到了市一级,中小企业、民营经济用的都是这个数据,而概念和标准都十分清楚的中小企业从上到下都没有专门的统计。概念界定不清、统计口径不统一、统计体系不健全,给基层工作带来很大不便。对此,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高福一认为,面对大数据时代,统计体系不完备,会对政府的科学决策造成一定影响。
(三)民营经济配合统计工作的积极性不高,申报的数据较随意
民营经济的统计工作,仅仅依靠统计部门及其他政府部门远远不够,需要各民营经济实体的积极配合。从当前情况来看,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约束,民营经济实体在这种“纯义务”的统计工作上,很少采取主动配合的态度,对统计部门需要的统计资料也是敷衍了事,甚至有时要统计人员再三催促,才随意地报上一组数据应付。这种不准确的数据严重影响统计报表的准确性,不利于我国民营经济的统计工作。同时,民营经济体对于涉及企业销售总额与营业利润等企业的敏感性数据,抵触心理严重,这主要是其“怕征税、怕露富、怕泄密”的心理造成的,如此一来,在对待民营经济统计工作的态度上,民营经济体本身就不愿意参与,也不会主动配合,大大降低了民营经济统计工作的效率。由此可见,缺乏相应的法律约束,使民营经济提供的数据与报表资料随意性很大,给我国民营经济的统计工作带来非常大的困扰,这也是我国民营经济统计数据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
三、数据挖掘技术在提高民营经济统计数据质量中的应用
数据挖掘的正式研究开始于1989年举行的第十一届国际联合人工智能学术会议,从数据库中发现知识(KDD)一词首次在该会议中被提出。数据挖掘技术从一开始就是面向应用的,在国外很多领域,如金融、生物、电信、保险、交通、零售等领域,数据挖掘的应用都起到了明显的效果。世界上研究数据挖掘的组织、机构和大学有很多,比如卡内基梅隆大学、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等。与国外相比,国内对数据挖掘的研究稍晚,没有形成整体力量,直到199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才首次支持该领域的研究项目,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初步形成了知识发现和数据挖掘的基本框架。此后一批研究学术论文逐渐发表,但是基本上还是以学术研究为主,实际应用上处于起步阶段。在大数据时代,利用数据挖掘提升竞争力已成为各行各业都在追逐和挑战的目标,数据挖掘被认为是大数据中最关键和最有价值的工作。目前有研究者提出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统计中,为相应的部门提供服务。比如,将数据挖掘应用在政府统计、人口普查、经济普查中。民营经济作为我国的一大经济支柱,其中包含了大量复杂的信息,数据质量高低不容忽视。因此,有必要对数据挖掘技术在民营经济统计数据质量控制方面进行研究。
(一)微观层面
我国民营经济包含的对象复杂多样,各单位的规模大小不一,其分布又十分广泛。面对如此庞大的群体,民营经济统计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我国没有统一的民营经济统计,都是各省各部门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相关统计。据某统计局工作人员介绍,在收集民营经济统计数据时,按照企业规模的大小分为两种渠道,规模以上的企业通过网络直报提交数据,规模以下的通过调查队或者当地基层政府提交相关数据。在收集数据时,根据行业不同又分工为不同科室负责,比如有的科室负责钢铁行业,有点科室负责文化产业行业等,这样容易导致重复统计或者遗漏统计。目前我国对于民营经济申报的统计数据没有任何法律约束,导致上报的数据很随意,常常与实际值偏离巨大。在初始环节严把数据的质量,对后期的数据加工具有重要的意义。1.孤立点的识别。孤立点指的是在数据集合中与大多数数据的特征不一致的数据。孤立点挖掘可以描述为,给定一个n个数据点或对象的集合,以及预期的孤立点的数目k,发现与剩余的数据相比是显著不一致的头k个对象就是孤立点。目前挖掘孤立点的算法主要包括七类:基于统计的方法、基于距离的方法、基于密度的方法、基于偏离的方法、基于聚类的方法、基于粗糙集的方法和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方法。在民营经济统计数据采集过程中,由于采集的对象庞大,政府统计工作人员无法做到对每次收集的数据一一核实,只能对采集的数据进行一次筛选,将其中可能存在显著差异的数据找出来,然后对这些数据进行核实,剔除一些无效的数据,以保证原始数据的真实性。对于民营经济各个单位上报的统计数据,无论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都会出现一些孤立点,这些孤立点的存在无疑会影响数据的质量。我们可以通过基于聚类的方法来找到这些孤立点,首先将民营经济统计数据集利用已经成熟的模型进行聚类分析,使数据集形成簇,而那些不在簇中的数据即被视为异常点,然后对这些异常点进行一一核实,这样工作量就大大缩小了。2.缺失数据的替代。缺失数据是指数据集中某些记录的属性值丢失或空缺,一般缺失的属性值代表了缺失的信息。民营经济统计指标体系涵盖的内容广泛,而民营企业大部分规模较小,数据记录的制度不健全,面对政府部门收集数据的任务,有时是提交空白数据,有时是随便填报个数据敷衍了事。统计部门收集到的空白数据,最简单的办法是直接去掉,这样势必会影响到最终统计结果的真实性。为了提高数据的质量,必须要对这些缺失值找到一个合理的替代值。缺失数据的替代方法有单值替代、类均值替代和回归替代,这些方法都可以解决缺失数据的替代问题。单值替代是使用一个常量代替所有的缺失值,常量的选择由应用的目的而定,可选择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等统计指标。类均值替代是用缺失数据记录所在类别的属性平均值代替缺失数据。回归替代是应用回归分析技术,对包含有缺失属性值的属性和相关的其他属性建立预测模型,并用相应的预测值代替缺失属性值。3.虚假数据的修正。在民营经济统计中,会收集很多不可避免的虚假数据。造成统计数据虚假的因素多种多样,如一些经济主体受经济利益驱使,捏造虚假数据,在财务报表上大做文章。比如,一些效益好的企业为了偷税漏税故意少报利润和销售收入,而一些效益不好的企业少报亏损或者高账面盈利,以骗取银行贷款并树立企业形象。还有一些企业长期搞多本账,报给财税部门的是“苦账”,报给银行获得贷款的是“喜账”,报给上级主管部门的是应付账,留给自己的才是真实账。虚假数据俗称为含水分的数据,如果这些数据水分不大,可以不去理会,因为统计数据是反映一个大体概况和趋势的,不需要毫厘不差。如果这些数据水分较大,汇总在一起的高水分的数据容易放大或者缩小实际经济状况,这时就必须在初始数据采集时严控数据中的水分。这些数据一般不会像孤立点那样容易被发现,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必须要借助于数据挖掘方法才能识别其中的水分,比如数据挖掘中的聚类分析。聚类分析是将一个数据集划分为若干聚类,并使得同一个聚类内的数据对象具有较高的相似度,而不同聚类中的数据对象的相似度尽可能低。在民营经济统计数据库中将具有相似属性的企业归为同一个聚类,对于同一个聚类中某个企业的某项属性明显存在巨大差异,则可以判断此属性数据可能存在严重虚假,然后再进一步调查核实和修正。
(二)宏观层面
大部分地方统计部门在处理和分析统计数据时还处于手工操作或半手工操作,计算机的使用仅限于做一些简单的汇总和指标计算,统计分析也主要是事后分析,没能利用发达的计算机技术通过信息共享等方式进行事前分析和预测。1.关联规则的应用。关联规则是近几年研究较多的数据挖掘方法,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重要性,应用也是最为广泛的。关联规则挖掘的主要对象是事务数据库,在事务数据库中,事务1中出现了属性项甲,事务2中出现了属性项乙,事务3中则同时出现属性甲和乙。那么属性甲和乙在事务中的出现互相之间是否有规律可循就是关联规则要挖掘的隐含信息,以查找容易被忽略或与人们熟知相背离的事件。经济统计中运用关联规则能够挖掘出汇总数据中联系密切的行业,这些关系密切的行业有已知的,也有未知的。尤其在民营经济的统计数据中,有些内部信息汇报人不愿如实填写数据,导致汇总后的数据与实际数据相差甚远,此时可以通过已经建立的规则关系来识别和修正一些水分较大的数据。在实际运用当中,很多属性之间所存在的关系为人们所知晓,被称为平凡规则,如提升工业总产值能够带来生产总值的增加。通过平凡规则,我们能够对数据质量的高低进行判断,以此达到消除虚假数据的目的。2.决策树的应用。决策树是一种用于分类、聚类和预测的建模方法,在民营经济统计数据中可以用决策树进行分类和预测分析。我国民营经济统计没有统一的口径,很多数据是通过统计人员根据收集部分数据推断出来的,所以需要一种有效可行的预测方法。决策树算法十分直观,这一过程的关键是有效构建决策树,主要分为建树和剪枝阶段。通过决策树对数据分类主要由两个步骤组成:其一,决策树模型的构建,即通过训练集实现一颗决策树的构建及精化;其二,将输入的数据通过决策树进行分类处理。当将数据输入决策树时,会由根节点对属性值依次进行测试并记录,然后到达叶子节点,来实现寻找记录所在类。从整体来看,决策树算法属于递归过程,一直进行到满足终止条件为止。分割停止要满足两个条件:其一为某一个节点上数据都同属一类;其二是能够进行数据分割的点已经耗尽。这一过程主要用于解决数据挖掘的预测及分类方面问题。
四、提高民营经济统计数据质量的对策
民营经济统计是一项综合的统计工作,涵盖了民营经济的各行各业,必须着眼于整个统计工作,从政府和企业相结合的角度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来切实规范企业的行为,夯实企业的统计基础,并调整部门间的信息共享。
(一)政府应做的工作
1.加大统计执法检查力度,做好统计基础工作。对民营企业中存在的虚报、瞒报、拒报等统计违法行为,要鼓励执法人员勇于执法、善于执法,在保护民营企业遵纪守法正常发展的同时加大对一些典型的统计违法案件的曝光力度,以案说法,扩大教育面,促进这些企业的统计工作正常开展。同时,各级统计部门要重视对民营企业特别是新建的民营企业统计基础工作的指导工作,要组织力量搞好培训工作,督促企业依法建立健全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夯实基础工作,严把统计数字质量关,要优选专兼职统计工作人员,切实做到业务精、责任心强,保证统计数字上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2.将数据挖掘技术嵌入到网上直报系统,增强统计数据的自动化处理能力。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先进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进行统计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辅助网上直报系统,从而使得原始数据采集、储存加工以及信息传递实现了现代化,这不仅提高了统计数据传递的及时性,而且也提高了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同时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调查技术也在不断地改善,一些新的调查方法将会逐步代替旧的调查方法,例如计算机辅助调查、计算机输入数据搜集系统等等。与此同时,还要不断推进统计信息自动化建设,提高各级统计部门的配机率和数据信息的处理能力,集中力量做好统计数据处理的软件开发和综合数据库建设,进而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
(二)民营企业应做的工作
1.民营企业的领导层要重视配合政府统计部门的工作。要搞好统计工作必须得到企业领导的支持和其他职能部门的通力配合。统计工作涉及企业的销和人财物各个方面,对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起到监督、检查和指导作用,因此没有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没有企业中各个部门的积极配合,就无法保障统计数据的准确,资料来源渠道的畅通。2.民营企业自身要加强规范化统计基础工作。企业必须要有健全的原始记录、统计台账及财务报表,且能同时满足相关部门的需要,财务报表能满足统计需要的不再布置统计报表,并且根据会计决算的实际期效,统一上报时间。以减轻企业的劳动负担,增强企业积极配合统计的意愿,这样也避免了在财务决算之前“瞎估乱报”的现象。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可以将会计、统计合并为一个综合部门,共同承担会计、统计任务,解决基层企业力量配置及劳务成本的问题。但无论人员如何配置,必须保证提供准确可靠的原始数据,做到不迟报、不漏报,确保源头数据的真实性,以提高民营经济统计的数据质量。
作者:柯芳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
参考文献
[1]曾五一.国家统计数据质量研究的基本问题[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12).
[2]高敏雪.从外部监督入手解决统计数据质量问题的努力[J].统计研究,2009,(8).
篇7
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一昧的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而忽视经济的增长质量给环境带来了不可承载的负担。如何在不造成环境恶化的情况下,实现经济有质量的增长成为了一个难题。
环境约束和经济增长质量简介
环境约束。环境约束主要表现为自然环境以及自然资源的变化,对生产商和消费者的行为产生相应变化的一种形式[1]。对于生产商来说,自然环境的变化,会进而影响生产商的要素投入的成本、种类以及质量等,并同时影响其生产效率以及生产模式;对于消费者来说,好的环境约束更能提高消费者的效用,提高其福利水平;相反的,差的环境约束则会损害消费者的福利水平,降低消费者的效用。此外,由于环境更倾向于是一种公共产品,因此政府的干预也就显得尤其重要。政府可以通过立法、税收、行政干预等手段进行有效的环境约束,并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进行正确的引导。
经济增长质量。本文探讨的是如何在环境约束下实现我国经济有质量的增长。本文中指的“经济增长质量”与过去中国的过于追求的“经济增长速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经济增长速度更强调的是关注的经济绝对量的增加,而不管不顾对环境等带来的伤害;经济增长质量指的是在追求经济增长的条件下,更关注的是经济能健康发展,即不影响环境的恶化,甚至能带来环境质量的改善,即可持续发展[2]。
环境约束与经济增长的冲突与争论
关于环境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着巨大争议。一部分学者认为经济不可能无限制的增长并且不让环境恶化,甚至崩溃。这种被称为“悲观主义”。其背后的含义是地球是一个守恒的整体,环境可以被视为一个不断提供和转化各种能量的生态系统。在以消耗环境的能量为代价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条件下,环境中的能量不断下降,且环境不断恶化。正是由于环境是一个封闭的个体,因此在经济不断增长的条件下,环境终究会走向崩溃的边缘[3]。而乐观主义认为不存在世界末日,相信没有所谓的资源耗竭的预言。此外被大家推崇的“环境库兹涅次曲线”认为:环境既是一种生产要素也是一种商品,因此分别进入生产函数和消费函数。一开始人们会用消耗环境的方法来提高经济增长,但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人类会提高生产技术,制定更严格的环境政策,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改善的双目标[4]。
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的争议在于经济的增长,是否会必然带来环境的恶化。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也验证了过于追求经济的增长速度势必将带来环境的恶化,因此本文我们讨论的是环境与经济增长质量的关系。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完善相应的环境保护政策,是实现环境约束的有效方式。
综上所述,在环境约束下,实现经济的有质量的发展,是最佳选择。因此,如何在环境约束下提高经济的增长质量成为该问题的关键。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途径
对于地球上任一国家和地区来讲,均面临着两种环境问题:即国内的环境问题和全球的环境。国内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水质污染、酸雨、土地污染、雾霾、沙尘暴等;而国际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等。两种问题涉及到不同的参与者,因此处理的方法、成本和引导者有所不同。总的来说,这两类环境问题涉及到四类参与者:生产者、消费者、政府和国际组织。因此,要想根本的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四类参与者积极合作,相互影响和作用使其效用最大化。
消费偏好。消费者是四类参与者中最大的群体,因此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对环境有着重大的影响。从需求侧的角度来讲,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偏好将会深刻地影响生产者的生产函数。当消费者足够理性并且均有着极强的社会责任感,更偏好消费绿色产品,而排斥“高污染、高投入、高消耗”的产品,这将有助于生产者积极转型,改变生产方式,同时这也将有利于推动政府环境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但是,消费者的偏好终究只能作为一股推动力量,而不是最终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动力。
政府环境管制。消费者终究只能通过自己的消费行为来影响生产者,其力量相对薄弱。而政府作为管理者和政策的制定者,其制定有效的惩罚措施将有效的引导生产者,抑制“高污染、高消耗、高投入”企业的进入。首先,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税收---补贴政策。对于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努力转型的企业给予补贴,帮助这些企业更快更好的转型,减轻环境的压力;而对于一直对环境造成高污染的企业征收高额的税收,逼迫其实现转型或者是退出市场;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立法和行政的手段进行干预。
生产者。生产可以划分为生产规模、生产结构和生产技术三个方面。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规模的扩大,环境污染将会增加。因此,要想改善环境,势必只能从生产结构和生产技术两个方面进行改进。
生产结构包括投入结构和产出结构。首先企业应该不仅要以盈利为目的,也应该负有极强的社会责任感。优先选择环保的要素投入,生产更为“绿色”的产品,减轻对环境的伤害。此外,企业应该有更高的追求,不断创新,改进生产技术,实行产品从投入到生产的全“绿色”的过程。
国际组织。全球环境也一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因为涉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政策的实施也变得更加困难。因此,联合国和大国更应该担当重要的引导者的责任。同时,发达国家应该努力帮组欠发达国家早日实现国内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并积极承担更多的责任;而欠发达国家也应该积极的配合发达国家和联合国,在国内制定相配套的政策,早日实现经济有质量的增长。
篇8
Abstract: In this study, we empirically test the impacts of the number of patents on the VC-backed firms' performance. The study focused on the listed firms in share market. We use factor analysis and multivariable regression to empirically analyze the data, and we find that different kinds of patents have different impacts on the performance, the number of invention patents and utility model patents have significant and positive impact on the performance, but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number of design patents and the performance is uncertain.
关键词:创业投资;专利数量;经营绩效;面板数据
Key words: venture capital;number of patents;performance;panel data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3-0001-02
0引言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将在2009年5月1日正式实行,创业板即将创立。对于创业企业在创业板上市的发行条件进行审核时,除了考察企业成立期限、盈利能力、净资产规模外,还可以借鉴影响企业盈利能力、净资产的一些潜在因素,比如发明与实用新型专利数量以及潜在的市场价值,本研究将提供专利与经营绩效关系的统计以及理论依据。
1相关研究与问题的提出
技术创新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经济学中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而技术创新在企业层面一个最重要的衡量标准是专利申请与专利获得数量。然而以往的研究多数是从产业的角度来研究,本研究从企业微观这一新角度出发为技术创新理论研究打开了另一个思路,从企业微观层面出发,本研究探索专利数量对创业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丰富了该领域的理论基础。
资源基础观(RBV)认为企业的资源是其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 (Wernerfelt,1984)。根据Wernerfelt的定义,企业的资源是一种非永续性的有形或无形资产,包含了企业的专属资产、能力、组织程序、属性与特质、知识和信息等,而这些资源可使企业发展出效能与效率兼具的策略。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和市场化水平的逐步提高,中国企业逐步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安同良(2004)提出,作为生产投入要素的一个组成部分,技术具有资本和劳动无法代替的作用。尤其在生物制药行业,能够掌握几种热销药品的生产方法,是一个企业保持市场份额、创造利润、维持行业地位的重要途径。专利, 作为企业研发的成果,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企业的研发能力和对研发的注重程度,也是衡量医药企业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准。成熟的国外市场上,专利对于企业业绩的促进作用已经得到了证实。Nicholas Bloom & John Van Reenen(2002)认为专利对于公司的生产力和股价都有正面影响,该正面效应能立即反映在股价上。国内学者对专利的研究更侧重行业层面。朱平芳(2003)等运用面板数据对上海市大中型企业进行计量分析,研究发现: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经费投入的长期专利产出量最低,但专利产出对产业工业增加值的长期作用度最强。周煊、程立茹(2006)从生物制药公司层面证实了这一结论。他们认为,中国制药企业专利申请整体水平较低,中药企业盈利性水平与发明专利显著相关,化学药企业的盈利性、规模与实用新型专利、外观专利显著相关。但是高雯雯等(2006)却发现我国专利产出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国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大多证实专利对于公司发展和业绩的促进作用,但国内学者的实证分析结论却存在差异。即使针对某个具体行业――制药业,国内国外的观点也有分歧。胡珊珊(2007)从微观的公司行为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实证分析,运用因子分析方法计算各家制药业上市公司的综合业绩得分,按照专利的类别――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分别研究它们与中药、西药制造类上市公司业绩的关系,发现中药制造企业在专利授权数目和企业综合业绩方面优于西药制造企业,但两类企业的专利数目多少与公司业绩均缺乏明显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说明中国制药企业专利成果的转化成效仍显不足。
国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大多证实专利对于公司发展和业绩的促进作用,但国内学者的实证分析结论却存在差异。
2理论分析与研究设计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为从1999年1月1日到2008年12月31日在国内上市(包括上证A股,深圳主板A股以及深圳中小板)有风险投资背景的公司。根据上市公司的上市公告和招股说明书中的详细资料,以上市公司每年披露的股东资料中前十大股东是否包含风险投资公司来判定有无风险投资支持,(判断公司是否为风险投资公司的标准是,依据《中国风险投资年鉴2007》风险投资公司名录、以及各公司的网站查询到的信息来判别公司是否为风险投资公司)。根据统计与判断标准,剔除数据缺失或者资料不全者(已下市的公司),得到有风险投资参与投资的上市公司数目为84家。本研究将探讨具有创业投资背景企业专利数量对其经营绩效的影响。目前能得到的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为2008年,绩效部分研究样本是通过分析截止时间为2008年国内上市企业的财务报表数据得到。
本文的所有专利数据均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检索网页,通过高级查询获得相关数据(/sipo2008/zljs/);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均来自上海万德金融资讯数据库、国泰安金融资讯数据库以及各公司披露的招股说明书、公司报告等详细资料。
本研究通过建立创业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因素模型,利用企业经营绩效的因子分析,抽取五个指标来衡量企业经营绩效的水平。数据摘选于wind数据库中创业企业每年披露的财务报表及财务分析结果,并建立企业经营绩效、专利数据、控制变量的面板数据集,采取多元回归模型探讨专利与创业企业经营绩效的关系。
控制变量变量包括:企业规模(SCALEit)、创业企业年龄 (AGEit)、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BIGGESTit)、公司债务水平(DEBTit)、行业因素(INDUSTRYit)。根据Yermack(1999)以及Bhagat和Black(2000)的研究,企业规模为一个控制变量,他们发现公司规模越小,越容易取得超额经营收益。我们也控制了创业企业年龄,即计算期年份减去创业企业成立年份,蒋义宏和魏刚(2001)发现公司成立时间越早,经营业绩越差。根据Kaplan和Reishus(1990)的研究,公司债务水平(DEBT)对其经营业绩有显著的正面影响,DEBT等于公司总负债与总资产之比。
借鉴张蕾、陈超、赵艳艳(2009)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农业专利申请的影响因素的分析,经过比较标准化后的指标值计算混合估计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的残差平方和,通过计算面板数据模型F检验,最终选定固定效应模型。本文采用类似的办法,选取了面板数据混合估计模型,建立以下面板数据混合估计模型:Performanceit=β0+β1P1it+β2P2it+β3P3it+ControlVariablesit+μit
2.1 专利数目(P1it、P2it、P3it) 由表1的结果分析中观察到企业三种专利数量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各不相同。三种专利类型分别为发明(P1)、实用新型(P2)、外观设计(P3),从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来看,发明专利对企业经营绩效五个指标,其中三个在10%的程度上显著,说明发明专利跟企业经营绩效有显著正向相关关系。而实用新型专利对企业经营绩效指标中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周转率有显著正面影响,而且对总资产周转率在1%的水平上显著。相比较而言,而外观设计对企业经营绩效没有确定的正面或者负面影响,而且不显著。
2.2 企业规模(SCALEit) 表1的结果表明,企业规模(SCALE)对企业经营业绩指标中的每股息税前利润、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有正面影响但是不在10%水平上显著,且跟速动比率负相关,但也不显著。说明企业规模越大,绩效水平可能越高,但统计上不显著。
2.3 创业企业年龄(AGEit) 本研究用计算期年份减去创业企业成立年份表示其企业年龄,由表1的结果分析中观察到创业企业的年龄与每股息税前利润、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承显著正相关,但其他三项指标不确定正负影响。说明企业的年龄越长,息税前利润越大、净资产收益率将越高。企业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对业务、技术、市场等内外部环境因素更加熟悉,能更加高效灵活的处理之间的关系,故能取得更好的利润收益,经验统计结果与实际情况相一致。
2.4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BIGGESTit) 由表1的结果分析中观察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企业经营绩效的回归系数均为负值,说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大,绩效水平将越低,但是在统计上不显著。说明股权结构越集中,对企业经营绩效会造成负面的影响,但是得不到统计上的显著支持。
2.5 公司债务水平(DEBTit) 本研究以资产负债率表示公司债务水平。由表1的结果可以看出,创业企业债务水平与企业经营绩效没有确定的正或者负面影响,每股息税前利润、总资产周转率与债务水平的回归系数为正;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存货周转率、速动比率与债务水平的回归系数为负,且与存货周转率、速动比率的负相关关系在统计上显著。与Kaplan和Reishus(1990)Vafeas(1999)的研究得出公司债务水平对其经营业绩有显著的正面影响不一致。
2.6 行业因素(INDUSTRYit) 本研究取该创业企业所在证监会规定所属行业的相关绩效指标(每股息税前利润、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速动比率)作为行业变量。表1的结果分析中。行业因素对企业的经营绩效影响正负都有,统计上显著情况也不统一。
根据表1回归分析的结果,发明专利数量(P1)与创业企业的盈利能力呈正比例关系,且在10%的统计水平上显著。发明专利数量对企业的盈利能力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刘洋、瞿卫军等(2004)在研究专利评价指标体系过程中,对质量类指标进行分析时,选取了发明专利授权情况作为质量考察因素。在三种专利中,发明专利是经过实质审查程序确权的,符合条件的必然满足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等要求,它最能反映专利的质量状况。故发明专利是三种专利类型中含金量最高的一种专利,其对企业盈利能力的统计结果亦证明了这一点。而实用新型(P2)对营运能力有正面影响,且总资产周转率跟实用新型专利数量的正相关关系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说明实用新型跟总资产周转率有强正向相关关系,虽然实用新型在含金量上比不上发明专利,但是其地位仍然举足轻重,其对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指标的回归系数均为正数,对平均资产收益率的回归系数在10%的统计水平上显著。而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指标对外观设计(P3)的回归系数则有正有负,外观设计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则不显著。
胡珊珊、安同良(2008)从微观层面利用横截面数据、相关分析法来考察中西药企业专利数目与企业业绩的关系,发现两类企业专利数目的多少与公司业绩缺乏明显的相关关系。而本文在研发方法上采用了面板数据,建立了混合估计模型,并分类对专利数目进行统计,将绩效衡量标准分为三个因子并降维处理,得出了更进一步的结论,发现因专利类型不同而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存在差异。
3 结论与建议
经过分析,创业企业拥有的三种专利类型对应的数量与经营绩效的关系存在差异。发明专利对企业经营绩效存在正面影响,且与每股息税前利润、存货周转率正相关在统计在10%上显著,与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在5%的统计水平上显著。与资产周转率、速动比率的相关性均为正,但是统计上不显著。说明发明专利对于创业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发明专利数量越多,企业经营绩效水平将更高。实用新型专利数量与企业经营绩效指标回归系数均为正,说明存在正向相关关系,且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与实用新型专利数回归系数在10%的统计水平上显著,总资产周转率的回归系数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实用新型专利对企业经营绩效存在显著的正面影响。外观设计专利数目与经营绩效的回归系数存在或正或负的情况,且统计上不显著,外观设计对企业经营绩效的作用还有待考察。
不同的专利类型对企业的经营绩效影响不一,胡珊珊等(2008)分析中国制药业上市公司专利与绩效关系时提出建议:培养企业的专利观念,及时申请专利,合理保护专利,鼓励企业基于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专利策略;必须找到有商业价值的创新技术申请专利,避免申请过程中的盲目性和泛滥性。本实证研究的结果为企业的专利战略决策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创业企业在资本规模有限的情况下,专利研发的选择在注重数量的基础上,同时需要考虑专利的类型与质量。
参考文献:
[1]安同良.企业技术能力发展论―――经济转型过程中中国企业技术能力实证研究[J].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高雯雯,孙成江,刘玉奎.中国专利产出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J].情报杂志,2006.
[3]胡珊珊,安同良.南京大学经济学院中国制药业上市公司专利绩效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2).
[4]张蕾,陈超,赵艳艳.我国农业专利申请的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1:187-190.
[5]朱平芳,徐伟民.政府的科技激励政策对大中型工业企业R&D 投入及其专利产出的影响―上海市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3.
[6]周煊,程立茹.我国制药业专利技术开发与行业发展[J].商业时代, 2006.
[7]Bhagat,sanjai, Bernard S.Black. "Board Independence and Long Term Firm Performance"[C],2000,Working paper,Columbia Law School.
[8]Kaplan,Seven N.,and David Reishus. "Outside Directorships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90,27.
[9]Nicholas John Van Reenen. Patents, real op tions and firm performance[J]. The Economic Journal, 2002, 112:97-116.
篇9
建模步骤:A,理论模型的设计: a,选择变量b,确定变量关系c,拟定参数范围
B,样本数据的收集: a,数据的类型b,数据的质量
C,样本参数的估计: a,模型的识别b,估价方法选择
D,模型的检验
a,经济意义的检验1正相关
2反相关等等
b,统计检验:1检验样本回归函数和样本的拟合优度, ,
2样本回归函数和总体回归函数的接近程度:单个解释变量显着性即t检验,函数显着性即F检验,接近程度的区间检验
c,模型预测检验1解释变量条件条件均值与个值的预测
2预测置信空间变化
d,参数的线性约束检验:1参数线性约束的检验
2模型增加或减少变量的检验
3参数的稳定性检验:邹氏参数稳定性检验,邹氏预测检验----------主要方法是以F检验受约束前后模型的差异
e,参数的非线性约束检验:1最大似然比检验
2沃尔德检验
3拉格朗日乘数检验---------主要方法使用F 分布检验统计量分布特征
f,计量经济学检验
1,异方差性问题:特征:无偏,一致但标准差偏误。检测方法:图示法,Park与Gleiser检验法,Goldfeld-Quandt检验法,White检验法-------用WLS修正异方差
2,序列相关性问题:特征:无偏,一致,但检验不可靠,预测无效。检测方法:图示法,回归检验法,Durbin-Waston检验法,Lagrange乘子检验法-------用GLS或广义差分法修正序列相关性
3,多重共线性问题:特征:无偏,一致但标准差过大,t减小,正负号混乱。检测方法:先检验多重共线性是否存在,再检验多重共线性的范围-------------用逐步回归法,差分法或使用额外信息,增大样本容量可以修正。
4,随机解释变量问题:随机解释变量与随机干扰项独立----------对OLS没有坏影响。随机变量与随机干扰项同期相关:有偏但一致-----扩大样本容量可以克服。随机变量与随机干扰项同期相关:有偏且非一致--------工具变量法可以克服
二、
参数估计量性质的分析:a小样本和大样本性质
b无偏性
c有效性
d一致性
e Gauss-Markov定理
三、
A虚拟解释变量问题
a,加法方式:定性因素对截距的影响
b,乘法方式:定性因素对斜率项产生的影响
c,加法与乘法结合方式:定性应诉对截距和斜率项同时产生影响
B滞后变量问题
a,分布滞后模型:经验加权法,Almon多项式法,Koyck方法---来减少滞后项的数目
b,自回归模型:工具变量法,OLS法
篇10
[关键词] 数学模型 经济分析 经济预测 经济决策
一、高等数学与经济分析
所谓分析,就是把一事物、一现象或一概念分解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辨析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从而对这一事物、现象或概念有更清晰、更本质的认识和把握。
1.统计分析法在确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确定性分析是指对那些发展变化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规则型,因而其质和量两方面都可以用确切的数据进行度量的传统的统计方法。主要数学期望、方差、标准离差率、协方差等。例如投资者同时向多项资产投资,要对组合的风险进行衡量。
例:某企业拟分别投资与A资产和B资产,其中投资与A资产的期望收益率为8%,计划投资500万元;投资于B资产的期望收益率为12%,计划投资500万元。假设投资A、B资产期望收益率的标准离差均为9%。 计算相关系数为+1时,投资组合的 。
W1=50%,W2=50% ,δ1=9%,δ2=9% ,ρ12=1
Cov(R1,R2)=δ1*δ2*ρ12=0.0081
2.模糊数学在不确定性分析方法中的应用
模糊现象指由于概念外延的含糊不清而导致的再划分上的一种不确定现象。例如,我们在判断一个人或一件事情的好坏时,通常用“很差、差、好、较号”等词来描述,在各关节点的划分,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结果。例如某商场准备购进一批服装,需要事先对市场前景做出分析判断。
(1)确定评判因素。款式(x1)、质量(x2)、价格(x3),因素的评语:很欢迎(Y1)、比较欢迎(Y2)、不太欢迎(Y3)、不欢迎(Y4)。在小批量的调查中发现,对这批衣服的款式有75%的顾客很欢迎,15% 的顾客比较欢迎,10%的顾客不太欢迎,没有人表示不欢迎。于是得到:
x1=(x11,x12,x13,x14)=(0.75,0.15,0.10,0);
同理得到
x2=(x21,x22,x23,x24)=(0.2,0.4,0.3,0.1);
x3=(x31,x32,x33,x34)=(0.1,0.3,0.4,0.2)
Y1Y2Y3Y4
(2)确定三项因素在总评判中的比重,即权重W
W(w1,w2,w3)=(0.55,0.25,0.2)
(3)综合评判。将矩阵R 和权重W,模糊关系合成。
a=W*R
通过W与R 中各列对应数字先取消,后取大可得
a =(0.55,0.25,0.25,0.2)
经标准化处理:
0.55+0.25+0.25+0.2=1.25
这说明被调查者对这批服装的评价是:“很欢迎“的程度为44%,“比较欢迎”的程度为20%, “不太欢迎“的程度为20%,“不欢迎”的程度为16%。根据最大隶属原则,比率最高的为44%,得出分析结论:顾客很欢迎这批衣服
二、高等数学与经济预测
预测是以实际调查资料为基础, 根据事物的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运用适当的数学模型,预计所研究现象在未来的一定时间内可能达到的规模和水平。
现以回归预测为例探讨数学在经济预测中的运用。
某企业产销量和资金变化情况如表1所示,2007年预计销售量为150万件,试预测2007年的资金需要量。
可得: y=40+0.5x
将x=150 代入上式,得出2007年资金需要量为:
40+0.5*150=115(万元)
三、高等数学与经济决策
决策就是指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目标,在掌握充分的信息和对有关情况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用科学的方法拟定并评估各种方案,从中选出合理方案的过程。下面以产品销售决策为例研究数学的应用。设某种商品的需求函数为Q=f(P),其中Q表示需求量,P表示价格;为需求的价格弹性。
设总收入函数R=P*Q,由于Q=f(P),则总收入可写成价格的函数 R=P* f(P)
当e
当时e >1 时,, 表明总收入函数是单调递减的提高价格会使厂商的销售收入减少,降价会使厂商的销售收入增加,既商品的价格与销售收入成反方向的变动。
经济学发展的趋势是精密化、科学化、数学化。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数学理论也处在不断的发展完善之中,必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