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感想和体会十篇

时间:2023-03-20 20:57:23

工作感想和体会

工作感想和体会篇1

信访工作给我的感觉始终是难度大、责任大、压力大,几年下来,一天不敢懈怠,一时不能放松。都说奉献的收获是幸福,磨炼的结果是提高,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用个不恰当的比喻,信访工作岗位上的干部,就像是一头牛,这头牛既要能拼命地耕地又要能不断地产奶。养牛用牛的人都知道,干耕地这个活,当这头牛筋疲力尽的时候,是要趴下的;当奶牛被挤奶过多的时候,挤出来的已不再是奶而是血。信访干部总有一个梦,就是凭自已对党和人民的一颗忠诚之心和一腔热血,多化解、快化解信访矛盾,既减轻党和政府的压力,也减轻自已的思想负担。群众少堵门,信访干部少堵心啊!为了圆这个梦,涌现了张云泉这样的典型,也同时出现了一大批累坏了身体的干部。现在这些好同志依然在振奋精神,连续作战,拼搏向前。我深为他们的精神所感动,为之敬佩,也为之感慨。感慨思索之余,我写下了这样几句话:“慰抚万家安宁,企盼再无纷争。为了圆梦,脚步有些沉重。虽已身心疲惫,还要风雨兼程。”在“还要风雨兼程”中,有党性、有良心、有责任,有人品,也有几多无奈。有人问我,“你干了5年信访局长的感受是什么?”细品个中滋味,苦、辣、酸、甜、咸,五味俱全。但最能表达我的感受和体会的是这样两句话,叫做:“辛酸得想哭,快乐得想笑。”“既有慷慨悲歌的感叹,更有感慨激扬的兴奋。”

从现状来看,信访干部有“三苦”、“五乐”。

先说“三苦”:一是前沿压力之苦。有上压:来自领导的压力。对领导批示、指示、交办,解决不了,群众堵大门、围领导、向上写信,以上压下。有下压:群众的压力。缠着、闹着、哭着、喊着、跪着求你解决问题,一双双企盼的眼睛在看你,哭声怨声总是萦绕在耳际、沉淀在脑海挥之不去。解决不好、解决不了,良心受到谴责,内心感到愧疚。人生最大的痛苦是内心的愧疚。有外压:外界的压力。外界对信访工作不理解、不知情,不知道其中难处,盲目责怪,片面指责信访干部。有的说信访群众全有理,有的说全无理。有的信访群众责怪解决还不到位,而当事单位领导却责怪太迁就。比如在企业军转干部问题上,信访干部夹在中间两头为难。有的信访问题虽然解决了,信访人不但不感谢、不满足,还责怪你解决晚了;一时无法解决的,还责怪你不负责任。

二是劳心劳身之苦。信访工作既要劳其筋骨,又要劳其心智。化解一件历史遗留老案,就像是一个工程,有的甚至需要做几年的工作方可息诉。信访工作忙人、烦人、缠人,有时为一件来访,要缠你到深更半夜,为接待一批集访要耗尽心血、讲得嘴干舌燥。有时对上访人陪着、劝着,受气挨累不说,还要听牢骚话,甚至遭到辱骂、殴打。遇上缠访闹访的更是既生气又痛心,这类事是常有的。

三是困惑之苦。信访干部在接访工作中面对群众的诉求,出于真情真心真意,有时也迫于无奈,干了许多超出职责以外的事,如解决涉法涉诉问题;背了许多不堪重负的包袱,如非正常上访问题;为别人干事,还要做别人的工作,倒过来请人帮忙,有时为了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还要做好有权处理部门的领导干部的思想工作;替别人帮了忙还要得罪别人。信访干部长期工作在叹息之中、求人之中,生活在上访群众的骂声之中、谴责之中,总之千难万烦。

以上是信访干部的苦。但从人生的角度上看,往往苦与乐是相伴的。真正的人生应该是苦中有乐、笑中有泪的。在人生的道路上,只有战胜苦的干扰,才能结出甜的果实,只有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享受快乐的回报。在历经艰苦的同时体味到的快乐才是难得的快乐。把艰苦与快乐看作同一义语,是人生的一个境界。信访工作是苦的,但苦中也有乐,这乐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曰有价值。

——信访工作忙碌,忙是快乐的。人生的痛苦不是大忙而是大闲。工作着的人是幸福的。由工作产生的疲劳,能使人在休息时感到愉快,而由怠惰产生的疲劳,只能使人在休息时感到烦躁和悔恨。人生在闲中求乐,必然是乐极生悲。以苦求乐,其乐无穷,苦中有乐,乐得坦然、实在,是乐在心中。

——被人需要,工作有价值。人生的价值是被别人所需要。被别人需要得越多,越有价值。被弱势群体、困难群众需要,就更显得有价值。一个人如果任何人都不需要,那他就没有价值了。

——构建和谐社会中能作出贡献。胡锦涛总书记讲,信访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基础性工作,这是为信访工作功能定位。“基础性工作”的定位,表明是信访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起点,是必需的,是不可或缺的。

二曰行善事。信访工作承载着民众的希望,担负着匡扶正义、解困济难之责,搭建着党与群众连心的桥梁。人行善事不问前程,多做善事积阴德,不报自已报子孙。善事慰扶人的心灵,善事长寿,善和谐。在为别人做善事时,也培养了自已的一颗善心。别人得到了帮助,你也从中得到了快乐,这对自己的身心很有益处。做好人、行善事,给别人排忧解难,看到别人幸福的时候,也能给自己带来莫大的欣慰。善事难得,信访工作为我们提供了机遇,提供了平台。有的人做的是轰轰烈烈的事业,但未必不空虚;有的人做的是社会边缘的事业,但未必不充实。关键是要有好心态,有一种向善向上的心态。

三曰可交友。托尔斯泰说:“财富不是永久的朋友,朋友却是永久的财富。”朋友是人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信访工作广泛地接触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众,包括进城打工的、外边经商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同时,因工作需要,各级干部、各个部门领导都能接触到。在这个广泛的领域里,对上可交领导朋友,对下可交群众朋友。就一般人来说,交群众朋友比交领导朋友更好交,更为必要、更加可贵。现实中,有的领导干部往往是在权力光环下看不到观众,观众只能看到他;领导干部在位时周围的人都是“朋友”,听到的只是一片赞扬声。比如讲话,你讲长了,别人会赞扬这是透彻;你讲短了,就会为你喝彩说这是精辟;你讲的拉杂了,也会有人说这是“知识面宽”。总之,都是好听的话。领导常常听不到真话,交不到真朋友。许多退下来的老同志深有感触地说:“台上是一盆火,台下是一块冰。人在台上时,热情洋溢、热热闹闹,门前车水马龙;下台了,冷若冰霜、冷冷清清,门可罗雀。”这种感叹,一方面说明自己虽已不在其位,但不甘于寂寞。另一方面,对我们许多领导干部的人生也是个深刻的体会,这个体会就是:“在有权的时候朋友认识了你,在无权的时候你认识了朋友。”

四曰积累人生。信访工作都通过吃苦耐劳,委曲求全,甚至是忍辱负重,历经磨难,可以有效地积累人生,升华人生。

——做信访工作可以培养干部一颗善良之心。善良是一颗慈爱的心,是一种宽厚的胸怀,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对于社会来说,善良是一座华光四射、光泽千古的大厦;对于人来说,善良是人性光泽中的一束亮点。信访工作者虽然坐的是冷板凳,手中无权,腰里无钱,但只要有一颗善心就能对困难群众、弱势群体有所作为。有一首诗很好地表达了信访工作者的善心:“善良就像那颗缀于叶尖的露珠,也许它很小,但它可以滋润一朵花,并让它美丽地开放;善良就像那座茅屋,也许它很破,但它可以让疲惫无助的旅人过一个平安的夜;而更多的时候,善良就是一座桥,也许它并不宽,但它可以联络所有相隔已久的陌生与期盼。”这是因为信访干部把信访工作作为做善事的大舞台,坚持用善意去理解和体味人民群众的疾苦,用善念去看待弱势群体,用善心去为人民群众着想,用善举去为人民群众办实事。正是因为怀着一颗善良之心,在孤寡无助、孱弱贫困的老人面前,信访干部是“亲人”,为他们送去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在弱势群体、困难群众面前,信访干部是“仁者”,为他们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关怀;在突发事件、复杂矛盾面前,信访干部是“智者”,一次次地化干戈为玉帛。在这些善事中,一颗同情之心、恻隐之心、关爱之心就会逐渐地被培养起来,成为一个人终生受用不尽的资本。

——做信访工作可以培养干部对人民群众的真情实意。真情无价,是一个人心灵深处的真实。事情事情,就是说做事要用情。做事有了情,就会有感觉,做出滋味来。带着情去做事,就会把别人感到没意义的事变成有意义的事,把有意义的事变得更有意义。用情深,则做事深。情之所至,做事必成。情到深处无怨尤,情到浓处心自细。有了这个“情”字,即便再苦再累的活、再难干的事,都能做得令人满意、令人赞叹、令人佩服。正如××同志评价张云泉同志那样,信访干部是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三个代表”,是“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人民群众把他记在心中”的共产党员。群众敬爱他、信任他、支持他,归根结底,就是因为他对群众情真义重。领导的培养,可以引发一个人的崇敬之情;同事的帮助,可以引发感激之情;家人的关爱体贴,可以引发温馨的亲情。而信访干部对既非领导、也非同事、更非家人的普通老百姓,仍然一以贯之地付出真情,以同志之情待群众、以亲人之情想群众、以公仆之情帮群众。带着深厚感情,就能用心投入地去做信访工作,就能做到“接待时热心、倾听时耐心、办理时诚心”。

——做信访工作可以培养干部的宽容心胸。宽容是一种修养、一种心态、一种智慧。学会宽容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更是一种“胸中天地宽,常有渡人船”的气度。在化解信访矛盾中,信访干部是代表党和政府做群众工作的,接触的大多是弱势群体,困难群众,每当看到群众一双双期盼的眼睛,听到群众一次次求告的声音时,就会产生心灵的共鸣。信访干部对群众的疾苦、群众的诉求、群众的愿望都了然于心,最能理解群众、谅解群众,能够设身处地地为群众着想,从不计较群众的行为、语言,即使遇到个别无理取闹的上访群众,也“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接访的同志经常受到无故指责谩骂,衣服被撕烂,身体被抓破,从没任何怨言,这都是因为他们理解信访人的难处,懂得宽容。宽容可以使人间少一些仇恨,多一点温情;少一些矛盾,多一点和谐;少一些隔阂,多一点沟通。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人际交往,如果能常怀宽容之心善待他人,周围的人必然会将同样的爱反馈给你,你的付出将会得到更加丰厚的回报,那么你生活的人际环境必然会更加和谐。

——做信访工作可以培养干部的在爱之心。人世间有多种爱,有个人私爱,有家庭小爱,有苍生大爱。爱是人类朴素的情感,爱是每个人身上最不可或缺的因子。爱是催人奋进的力量源泉,爱是促人高尚的精神支柱。如果一个人心中无爱,他的为人处事就会是冷酷无情的,他的生活一定是虚伪、灰冷的,他的人生一定是苍白无力的。相反,我们的心中如果充满了爱,特别是充满了对弱势群体、困难群众的大爱,我们就会变得善良,对工作就会富有激情、充满动力。

信访工作需要的是大爱,要用一颗大爱之心去对待每一位信访群众。这大爱之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爱无垠。信访干部要“心怀天下、心怀苍生”,心里始终装着群众,时刻把群众的甘苦冷暖挂在心间,真心实意地去关爱帮助信访群众,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二是大爱无私。信访干部怀有一颗为别人着想的心,甘愿为信访事业无私奉献自己,不计名利得失,始终清正廉洁。信访干部只求耕耘,不问收获,真正做到了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三是大爱无畏。信访干部为了解决问题,必须有无畏的精神,敢于讲实话、真话,敢于较真碰硬,敢于与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作斗争,敢于对那些严重侵害群众利益而又漠视群众疾苦的人拍案而起,敢于在发生群体性事件的时刻挺身而出。特别是敢于善于抓党政领导的信访工作责任落实,能够做到:坚持现场会办,把党政领导“请”到信访工作第一线;实行联合接访,把职能部门“调”到信访工作第一线;加大通报力度,把责任领导“推”到信访工作第一线;强化责任追究,把懈怠的干部“逼”到信访工作第一线,使那些不作为的干部不能怠慢,也不敢怠慢。

五曰历练能耐。这里的“能耐”有两方面含义:一是“能”,指的是本事、水平、技能;二是“耐”,指的是受得住、禁得起。一个人首先要有做事的能力,比如,要有认识问题的能力,几事能看明白,想清楚,理出思路;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知道怎么去干、怎么干好;要有协调关系的能力,善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等。同时,也要有做事的耐力,比如,要有耐性,沉得住气,禁得住烦,耐得住苦;要有耐心,不急躁,不浮躁;要有耐力,能承受,能持久,有韧劲;要耐劳,能吃苦,能受累等。如果有“能”无“耐”,这种“能”只能是一时之能或一事之能,这种“能”就无以依附,就没有根基,干事的扎实、稳妥、持久就没有保证。反之,如果光有“耐”而无“能”,那是一种无奈,就谈不上干事的效率、效果和质量,根本就不可能达到目的。

工作感想和体会篇2

马克思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是由客观事物引发的,又会在人的行为中表露出来。通过仔细观察人的行为变化,了解人的心理活动,把握人的思想动态,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见性和科学性。思想政治工作要深入人的内心,尤其是利用社会心理学知识,才能了解和理解人的思维活动,从而走进人的心理。如果不掌握一般的心理知识,思想政治工作就难以具有生命力。

1 心理学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牢牢把握群众的心理感受和心理体验,运用民歌民谣、街头剧等形式教育人、鼓舞人、激励人、凝聚人。如陕北民歌《骑白马》,一句“有心回家看看姑娘,呼儿嘿哟,打鬼子就顾不上”,将国家存亡与儿女情感联系在一起,让人同时体味到八路军的人格与人性。又如《黄河大合唱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通过黄河岸边,两位老汉的对唱,把家仇国恨进行回放和再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而达到全民动员的目的。所有这些,都是心理学在群众发动中具体而成功的应用。

2 心理学的动机和需要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

把人们的一切思想和行为引导到正确的出发点上来,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全面了解一个人的政治历史、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基础上,首先要做的工作。思想和行为的出发点,也就是心理学上的动机。心理学认为,动机是指引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人的各种活动是在动机的指引下,并向着某一目标进行的。例如,一个干部像孔繁森那样对待群众和工作,是因为他有效仿榜样的动机;动机具有指向功能,在它的推动下,个体的行为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或对象;动机还有维持和调整功能,当活动产生以后,人们是否坚持进行这种活动,同样要受到动机的调节和支配。懂得动机产生的本质和功能运动机制,有助于思想政治工作者深入了解和分析人们活动的各种动机,从而根据正面引导的方针,采取不同方式,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动机,使活动收到预期的效果。心理学认为,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需要是人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它可以来自有机体内部,也可以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如人饿了需要吃饭,这就是由机体内部的要求引起的;父母“望子成龙”,引导孩子好好学习,积极向上,这种需要是由外部要求引起的,因此,需要是人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重要源泉。

马斯洛对自我实现的需要的定义为,指实现个人的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或潜能,并使之臻于完善。懂得这一点,思想政治工作者就能自觉地引导人们在低级需要得到满足后去追求高级需要,有意识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使人们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并为之奋斗终身。这是因为从实质上看,崇高理想对人的激励作用很大,是鼓舞人们前进的重要精神支柱。人们是依靠崇高理想投身于创造历史的洪流,并推动历史前进的。崇高理想使人具有为之奋斗的最高价值目标,并具有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及克服重重困难的勇气。

3 情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引导工具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实现成功的社会引导总是与有效的情感激发相联系的,它表现为从情感的角度唤起对象,并运用情感的力量感染对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富于情感的沟通最容易产生影响。富于情感的沟通方式首先要求引导者对自己所传播的引导信息有着真切而强烈的感情,情绪感染是人际间情绪同化的反应。心理学家认为,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映,其内容包括刺激情境、主观体验、表情、神经过程等。人的情绪和情感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是由一定的刺激情境引起的。各种自然景观、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事件以及人体内种种生理状态的变化等都是刺激情境。但人的情绪和情感并不直接决定于客观对象,而是决定于人对环境、事件的解释或评估。对同一种对象的解释或评估不同,所产生的情绪和情感也就不一样。一个人对情绪和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就是主观体验。没有主观体验,人就不知道自己是否产生了情绪和情感,不知道欢乐和忧愁,不能体会幸福与苦恼,不懂得爱和恨。在多种情况下,情绪和情感固然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但客观事物本身并不直接决定情绪和情感,它对情绪和情感的决定作用是以需要为中介来实现的。凡是符合人的需要的客观事物,就会引起肯定的情绪和情感,如饥者得到食物会感到高兴,渴求知识的人得到一本好书会感到满意,生活中遇到知己会感到欣慰,看到助人为乐的行为会感到敬慕,找到志同道合的伴侣会感到幸福。反之,凡是不符合需要或妨碍需要满足的客观事物,就会引起消极的情绪和情感,如失去亲人会引起悲痛,无端遭到攻击会产生愤怒,工作失误会出现不满和苦恼,看到某些不道德的行为会感到气愤等。那些与人的需要没有直接关系的客观事物,对人既无益也无害,是中性刺激物,一般不引起情绪和情感。懂得这些心理学道理,思想政治工作者才会对受教育者的各种各样的情绪和情感从本质和根源上进行分析,善于疏导消极的情绪和情感,在符合人们需要的客观情境中努力培育积极的情绪和情感,促使人们时时以积极向上的情怀去为建设和谐社会而努力工作。

4 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更加关注人的思想

工作感想和体会篇3

1.1 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25-)认为,模仿学习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通过模仿学习,主体建立习惯化的行为反应模式。班杜拉提出了“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的概念,认为替代强化包含了个体在观察他人时所看到的积极结果或消极结果。因此,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当某个个体看到他人由于恶作剧行为而受到社会群体的认同、嘉奖或瞻仰的时候,就会有表现出恶作剧行为的可能性。

班杜拉的三元交互决定论从环境因素、个体认知因素和个体的行为因素的交互决定关系来研究人的行为因果模式,认为人的个体因素和人的行为相互影响、相互决定,人的个体因素与人所处的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决定,人的行为和人所处的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决定。班杜拉强调个体的认知因素对其行为具有主动影响;个体的行为不仅是个体内部因素的驱动所致,也是环境和行为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班杜拉的认知理论强调个体并非绝对地受环境的影响,而是认为个体通过自己选择环境和选择其所希望达到的目标,从而主动去掌控自己的未来。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解释个体的行为动因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所强调的榜样的作用应用到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在一个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我们要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少数民族“四有新人”,为社会主义社会多民族大团结、大繁荣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树立良好的榜样。在做好正面的引导、疏导工作的同时,积极地培养未来的少数民族干部,为和谐稳定的边疆作出贡献。

1.2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有55个少数民族,人口达到1亿多,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41%左右,我国国土面积的64%都是民族自治地方,边疆大部分地区都是少数民族居住区。”囿于地理条件、经济水平、民族历史和文化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社会文化有着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在少数民族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民族价值取向呈多元化趋势。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尤其是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网络社会的到来,少数民族地区与外界的社会、经济、文化交往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密切。

“在我国2.2万公里的陆地边境线上,有1.9万公里都是在民族地区,居住在边境的边民大多数都是少数民族群众。”随着高考扩招等一系列教育改革,在众多一线城市、二线城市毛入学率已经达到90%以上,大学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再加上国家通过“少数民族骨干计划”等优惠政策,很多少数民族学生走入大学校园接受高等教育。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再一次强调:“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该文件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但是,由于各种敌对势力的诱导,有极少数少数民族群众被利用。因此,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如果高校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培养上是成功的,那么,这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少数民族毕业生在回到少数民族地区、参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就会起到为周围的少数民族群众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他们就能够用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民族观、国家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来影响周围的少数民族群众,成为社会主义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为社会主义民族大团结大繁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反之,如果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做到位,就极易可能任其发展为一种消极的力量,其负面影响不可低估,因此必须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和思考。

2 切入点:以情感教育理论为视角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提高教育对象的政治觉悟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然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德育工作往往采用自上而下的“灌输式”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独白式”的方式开展,这种方式很难应用到具有各自文化背景和具有较强少数民族意识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去。例如,“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很难对具有宗教信仰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2.1 情感教育理论

在心理学上,情感是指人对客观存在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所产生的态度的体验,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在哲学上,情感是人主观地对其所感受对象的体验,反映了人的需要是否得到了满足。情感具有生物自然本性,同时也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情感受社会生活制约、在社会生活中形成。认知观点将情感建构为认知的结果。通过不同的信息处理加工方式,情感对认知有着驱动作用和组织作用。在情感刺激中,认知评价情感发生与否、发生何种情感和发生的情感的强度。情感对认知具有动力作用、选择作用、诱导作用和生理准备作用。

首先,在动力作用方面,由于情感产生于人的需要,需要使得人在社会中形成了一定的欲望、愿望,成为人心理活动或外部行为的动机,从而确认认知目的。如果认知主体在情感的作用下能够持续发展其主观能动性,就会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使得认知不断发展、促进认知目标的实现。其次,在选择作用方面,一切认知活动均为认知主体在选择的过程中进行和完成的,认知主体对客体的选择恰恰依赖于其情感需要。再次,在诱导作用方面,强烈的情感对认知主体具有极大的诱惑性,当认知主体对事物产生兴趣时,就会在情感上作出调整,积极地接受情感的指引,全身心地完成某项活动。最后,在生理准备方面,那些精神分裂症患者、情感障碍患者发作的原因就在于其认知功能的损害。由此可见情感在主体认知方面的重要作用。

总之,情感贯穿于认知活动的全程,对认知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情感就没有认知。良好的情感教育能够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认知符合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指导和安排、向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当少数民族大学生一旦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民族大团结大繁荣的民族政策从认同、拥护到情感依赖,就会对社会主义社会多民族大团结、大繁荣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起到促进作用。

2.2 注重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情感投资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以自上而下的灌输为主,这就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难落到实处,也很难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所接受,于是很有必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来迎接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给我们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带来的挑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去思考、行动。

2.2.1 把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体特点

马克思曾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做事,他就什么也不可能做。”这句话点明,包括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内的任何个人的行为的发生都是为了满足其自身的需要,如果人自身的需要被忽视,导致其在生理、心理上没有得到应得到的关怀,人就不可能将其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极致。一旦少数民族大学生正确的需要得不到满足、错误的需要得不到转换,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会面临主体接受上的内部障碍。故此,把握住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体特点,有针对性地满足其需要,也是有针对性地开展有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

一般而言,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自自然环境相对恶劣的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发展落后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如果又受到独特的民族、宗教文化背景的影响,这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会在思想上和文化观念上同其他大学生有着相对的特殊性。在非民族院校的大学校园里,这些特殊性一般主要表现在性格孤僻、不爱参加集体活动、少数民族意识强烈、学业基础差、竞争意识差、心理素质相对较差、综合文化素质相对较弱等特点。

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解决他们的具体困难结合起来,从多方面去满足他们的需要。

2.2.2 注重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情感投资

“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塑造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而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而细腻的心理变化过程,必须遵循心理变化的一般规律。也就是说,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情感越融洽,心理沟通越微妙,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越好。情感作为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乃是人的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反映。一般而论,情感对人的行为具有近乎决定性的作用。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那样:‘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尽管少数民族大学生与其他少数民族大学生之间,以及与汉族大学生之间在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方面有一些差别,但是他们有人类所共有的情感,任何一位少数民族大学生都有可能在教育工作者的关爱下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的是教育工作者采用何种方法、何种态度与之交流、沟通。一般来说,情感是人际交往的基础,也是促进教育者与接受教育者和谐交往的催化剂。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情感教育的积极作用,必将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为此,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环节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事先掌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行为特点、文化背景、生活环境,从而避免在施教过程中的盲目性、机械性、缺乏针对性。同时,也只有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注入了大量的情感因素,才能体现出教育工作者的人性化和教育工作的人文关怀精神,最终实现教育目的。

工作感想和体会篇4

从事基层领导工作多年,对新时期如何做好政治思想工作,谈点浮浅的看法。

在同志担任党中央总书记时,就对怎样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方面作过重要指示:“要紧密结合社会文化生活的新发展,努力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手段和机制,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和渗透力。”我们党历来有采用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我团各级党组织历来就有着思想政治工作立足于基层,活跃在职工群众之中的传统做法。当前,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展的战略的实施,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形势更复杂、任务更繁重、工作更艰巨。这就需要我们适应新的形势和新的情况,努力探索新的工作方式、方法、手段和机制,使思想政治工作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耐心细致,潜移默化,取得更好的效果。

提高感召力和渗透力,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性质决定的,是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内容与形式的创新至关重要,但任何形式与内容的创新,都包含着一个感召力的问题。缺乏感召力,再新的形式也只能是昙花一现。有感召力的教育形式,才会取得长期的熏陶效果,才会使外在的社会规范转化为内在的自觉性,才会使人形成一种完善的心理定向,上升为稳定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如果我们广大职工群众在不知不觉中乐于接受,并潜移默化,则会产生深刻而久远的效果,那么,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便上了一个新台阶。

在我团一些单位的工作中可以看到,感召力和渗透力不强,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问题。有的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满足于大起大落的形式主义,居高临下的行政命令,结果不仅使受教育的广大职工群众听不进去,而且还可能产生逆反心理。一些思想疙瘩解不开,或者实际问题解决不了的人,对理论学习、民主生活、舆论宣传等产生的逆反心理。因此,在新形势下加强与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按照同志“三个代表”的要求,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克服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和主观主义、讲究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采取新途径提高它的感召力和渗透力。

一、要求真务实,以实际的利益感召人。首先要克服以往工作中只讲远大理想、不讲实际利益的倾向。努力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广大职工群众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利益观。在当今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运作,使社会不同阶层的人们在价值取向上开始摆脱了传统的“重义轻利”观的影响,日益重视自身的物质利益。因此,思想政治工作重视以经济利益为杠杆,去启动人们为社会的发展尽力奉献。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学会以职工群众合法的实际利益去做思想政治工作,让人们在实惠中感受到党的正确、社会主义的优越。要以经济利益来激发人们形成新的世界观、价值观,使优良品德的形成更为真实可靠,不再虚无飘渺。邓小平同志说过:“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时间不行。革命精神是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的行动。然而,革命总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

二、要融情于理,用情感的力量打动人。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而人是受一定感情支配的,老人说:“情通理方至,情阻理难达”。就是这个道理,只要工作做得入情入理,就能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理入人心。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情感往往能打开人们的心灵之窗,情感越深,心灵的窗口开得就越大。因此,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时,首先要让受教育者感受你的情感,拉近情感上的距离。你所讲的道理才能声声入耳入脑,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境界。让我们的职工群众从切身利益的小事中领悟某些大道理,从而增进对连队、对团场,乃至对社会主义的亲切感和凝聚力,在生产、工作中焕发旺盛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还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与尊严。做到思想上不歧视他们,工作上信任和支持他们,生活上关心帮助他们,使双方的情感产生“对流”,促使他们的上进心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和体现。要善于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对职工群众说话,用自已的热情之火去激起群众的情绪。实践证明,动之于情,情理交融的思想政治教育,才会产生较好的接受效应。

三、要以身作则,用人格的魅力去影响人。人格是做人的根本,具有高尚的人格,才能做一个合格的领导者和称职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具有人格魅力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才会使其工作具有感染力并获得教育对象的信服。俗话说:“正人先正已”,“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人格感染力,最主要的是体现的实际行动中。有些领导平时比较注重自身修养,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为人表率,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人们所敬重的人。遇到连队有什么事,他一声令下,连队职工就能拥护、支持、响应,可谓召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很难想象,一个素质低、人品差、作风散漫的人去作思想政治工作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工作感想和体会篇5

关键词 信息加工;双重加工;抑郁认知易感性

分类号 R395

1 前言

抑郁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问题,患抑郁症的人过于担心自己的健康、对身体疾病非常敏感,并经常陷入在悲伤、焦虑、无助、绝望等情绪状态中,认为自己是无用、无价值的,这种消极的想法会使患者以悲观绝望的态度看待未来。个体的这种相对稳定的负性认知特性也被称为认知易感性(cognitive vulnerability)。认知易感性具有潜在性、长期性和内化的特点,但在特定的情境下,也具有可变性(Ingrain,2003)。

常见的解释抑郁认知易感性产生原因和机制的认知心理学理论有贝克的消极自我图式模型、习得无助模型、绝望模型和信息加工模型。贝克的消极自我图式模型(negative self-schema model)借用了认知心理学的自我图式概念,强调系统的逻辑错误和生活应激是导致抑郁症产生的原因(Beck,Rush Shaw,&Emery,1979)。习得无助模型(learned helplessness model)则认为是一种悲观的解释方式,或者说是不良的归因方式导致个体具有抑郁症的患病倾向,个体对不可控事件产生无助感并将失败归因于自身而非外部因素(Seligman&Maier,1967)。绝望模型(hopelessness model)假设对不幸事件做出不可控的、必然发生的预期,或是对良好事件做出不会发生的预期,都将导致抑郁(Abramson Metalsky,&Alloy,1989)。信息加工模型认为消极认知加工导致了不必要的有关个人无能或失落感的想法(Ingram,1984)。总之,所有的抑郁易感性的认知理论模型认为认知因素是导致抑郁障碍的原因。

2 对抑郁认知易感性的新解释一双重加工模型

2.1双重加工模型概述

双重加工理论(the dual-process theory)广泛地存在于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不同学者提出的观点稍有不同,但主要观点是一致的。双重加工理论家们认为在人类有着两种完全不同的认知加工模式:一种是联想加工(associative processing),另一种是反思加工(reflective processing)(Chaiken,1980;Sloman,1996;Stanovich&West,2000;Smith&DeCoster。1999,2000)。

联想加工是快速、平行、自动化和启发式的加工,只需要较少的意识参与和认知努力,能快速、自动地对环境特征进行识别,促进信息和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同化,本质上它是一种模式完成机制(paRem completion mechanism)(Smith&DeCoster,1999),当此系统占优势时,人们通常会把思维建立在对记忆的强烈激活上,而不是依赖逻辑加工,因此会表现出非理,出现系统错误和偏差。联想加工发生在前意识水平,只有其最后结果能被意识到,这些结果可以被体验为直觉或对刺激的情感反应,如某个孩子被狗咬了几次后,一见到狗或听到狗的叫声,就会不由自主地害怕。

反思加工是慢速的、序列化的、控制的和分析式的,需要工作记忆系统的参与。它赋予人类在思维中具有较高的理性水平,与联想加工相比,反思加工需要更多的意识努力和思考,更具有意向性和觉知性,它既能有意识地使用符号表征、基于规则的知识去指导加工,也能发展来自于意识思维的符号规则(Smith&DeCoster,2000),更重要的是,反思加工能利用从个别经验中收集来的规则,并有意识地尝试学习它们,此特征能使人们可以灵活地应对环境,是获取精确答案的必备步骤。

那么在何种条件下这两种认知加工模式会被人们采用呢?大多数双重加工模型认为联想加工是默认系统,能自动化地产生,它的输出可以通过反思加工来调节。当对某一给定情境的预期被违反时,就会出现反思加工,然而,反思加工需要足够的认知资源,因此不容易参与到过分需要认知资源的情境。当联想加工的输出与预期一致时,就不会出现反思加工,在这种情况下,只需要很少的意识来调整个体的思维。

2.2双重加工模型对抑郁症产生原因及机制的解释

双重加工观认为抑郁的认知易感性是联想和反思加工相互作用的结果,强调消极有偏向的自我指向的联想加工和反思加工无能力校正这样的偏向导致了抑郁认知易感性的形成。

消极自我指向信息如:失落感、无价值感和缺乏自我等是导致个体患抑郁症的重要因素(Rudman,2004),有许多重要的理论和实验论证了自我指向认知的重要性,如前所述,Beck认为自我图式是对个体已有经验的有组织的表征,当自我图式具有失落感和无价值感时,个体就易患抑郁症。绝望理论认为有关自我的归因是导致绝望的重要因素。非认知理论也认可自我在抑郁易感性中的作用,如心理动力理论强调那些损害自我适应感发展的早期生活经历的重要性。

有研究者总结了几个导致联想偏差的根源(Ingrain,Miranda,&Segal,1998):早期经验、情感体验和文化偏向。年幼时经常将自我与消极的话题如低价值感、无用感相联系的个体长大后很容易引发抑郁的认知易感性;情感经验在联想加工的形成过程中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消极的情感体验特别可能影响有偏向的消极加工;文化信念、社会信息同样可以影响与抑郁有关的联想偏差的发展,比如,社会上的性别歧视会使年轻的女孩对自我的评价更为消极。

抑郁易感性也与较差的元认知觉知(meta cognitive awareness)有关,元认知觉知是一种对思维的知觉能力,例如:个体可能会想“我必须完美”,从元认知的角度看,个体必须意识到这仅仅是一种精神活动的产物,而不是对客观现实的真实反映。研究发现有着抑郁残余症状的个体比非抑郁个体的元认知觉知较少,在预防性认知行为治疗的后期,有着较低的元认知觉知水平的残余抑郁个体会更快地复发抑郁,对残余抑郁个体进行正念认知治疗(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MBCT)会提高他们的元认知觉知,减少抑郁复发的程度(Teasdale,Moore,Hayhurst,Pope,Williams,&

Segal,2002)。

虽然有偏向的消极加工是抑郁认知易感性的基础,但一般来说正确的反思加工能克服这种偏差。可是在下面三种情况下反思加工是无法修正有偏向的消极加工的(Beevers,2005):(1)认知资源消耗殆尽;(2)联想加工的结果与个体的预期一致;(3)反思加工不能充分地校正有偏向的联想加工。在上述每一种条件下,联想加工都没有被充分地修正,因此表现出了抑郁的认知易感性。

(1)认知资源消耗殆尽

双重加工观认为反思加工的参与需要认知资源,在没有认知资源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引发反思加工,联想加工会占优势主导地位,只有消极有偏向的联想加工会引发抑郁易感性。而在有足够的认知资源的情况下,抑郁易感性个体能利用反思加工调整好他们的偏差解释,可当认知资源被消耗完后,抑郁易感性个体在环境线索的激活下,其联想加工可能会迅速地激发负面信息,例如,失业会使人自动地想起贫穷、无家可归者和负性情绪,此时若有足够的动机和资源,反思加工会克制住这些反应,如果没有,就不能发动反思加工,消极认知和情绪就会占优势,从而表现出认知易感性。有研究支持这种观点,发现在没有认知负荷的情况下,呈现一些混杂着消极和积极解答的句子,近期抑郁症状才减轻的个体与从未患过抑郁的个体在整理出消极语句的数目上没有差异。但是,在并发作业中,要求被试同时记住一个六位数时,抑郁症状减轻的个体比从未抑郁的个体明显地整理出更多消极的句子(Wenzlaff&Beevers,1998)。

同样应激性生活事件也能消耗认知资源,因为生活应激会增加个体与作业不相关的思维(Monroe&Harkness,2005),个体必须利用有限的认知资源来管理与应激性生活事件有关的干扰性思维,想压抑负性想法的意图会主导反思加工,如果认知资源足够就能压抑负性想法,但是一旦认知资源被生活应激消耗殆尽,则能投入修正联想偏差的努力就会减少(Beevers&Meyer,2004),于是,个体不能压抑认知偏差,导致消极思维和抑郁情绪的同时增加(Wenzlaff&Luxton。2003)。但生活应激并不影响联想加工(Yee,Edmondson,&Santoro,1996)。

(2)联想加工的结果与个体预期的一致性

当联想加工的结果与个体的预期不一致时,反思加工可能会占优势地位,调节联想加工。但当二者的预期一致时,反思加工不会对有偏向的联想加工进行校正,并将导致更严重焦虑。

有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或轻微抑郁症患者与非抑郁个体相比,前者很少用反思加工模式对消极有偏向的信息进行加工(Sheppard,&Tcasdale,2000)。按照双重加工的观点,当消极自我指向的思维违反预期时,就会产生元认知觉知,引发反思加工,使个体意识到这种想法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Teasdale,Moore,Hayhurst,Pope,Williams,&Segal,2002)。

(3)所引发的反思加工不能充分地校正有偏向的联想加工

认知易感性会出现的第三种情境是联想加工适当地引发了反思加工,但是用来指导反思加工的规则在有些条件下是有助于维持认知易感性而不是校正它,或者说抑郁易感性个体使用无效的反思加工来修正有偏向的联想加工,例如,穷思竭虑(ruminstion)是指抑郁个体在应对抑郁心境时,把注意力集中于抑郁症状、抑郁心境的原因以及与抑郁有关的思想和行为中。这种思维状态本来可以指导反思加工对症状的原因和结果进行一次全面的搜索,帮助个体理解为什么会发生消极的思维和症状(Watkins&Baracaia,2001),但它也能维持和增强联想偏差而不是校正它,如抑郁个体会不停地想“我需要反复思考我的问题以便找到抑郁的原因”,这可能会起到负强化的作用,加重抑郁并延长抑郁时间(Papageorgiou&Wells,2001)。研究表明,非抑郁个体若经常出现穷恩竭虑的反应方式意味着抑郁即将发生(Spasojevic&Alloy。2001)。

如果有偏向的消极加工持续运行未被反思加工适当校正,可能会导致负面认知的检索,影响下一个联想加工的模式完成机制,导致更严重的负性情感反应如情绪低落(见图1)。随着情绪低落的逐步增强,会自动地想起许多不相关的东西,带来许多不合理的强追性想法,个体会设法压抑这些负性思维,从而引发反思加工,但是源自负性情绪的强迫性想法会损耗认知资源,导致反思加工缺乏足够的认知资源,因而降低认知任务成绩(Ellis,Moore,Vamer,&Ottaway,1997)。有学者推测低落的情绪可以持续维持一个自行载入系统(self-loadingsystem),它会使负性情绪增加,消耗认知资源来克制低落的情绪并进一步导致不安情绪增强(Wegner,Erber,&Zanakos,1993),随着时间的流逝,消极的自我指向认知和低落情绪之间的这种恶性循环会使个体很难脱离消极思维。多次经历之后,消极的有偏向的联想加工会与低落情绪之间建立固定的联结,低落情绪不但会持续,也会反过来激发消极的有偏向的联想加工,例如:某个人经历过许多次失败,每一次经历都会使他不适当地联想到失败,而且每次失败时都会伴随焦虑的情绪状态,这样一感觉到失败就会自动地引发焦虑的情绪。同样,当一产生焦虑的情绪,无能和自我否定的想法就会自发出现,这样个体在模糊不清的情境中很容易感觉到失败,因为他的模式完成机制产生了偏向,认为自己干什么事都会失败。但是,无论在哪一个环节,如果反思加工能及时适当地调整好有偏向的自我指向思考,那么这种自我无能的自动化激活就能被克制住,个体只会短暂地经历情绪低落,并产生有益的情绪效应。若缺少这种修正,联想加工将继续维持低落的情绪状态(Forgas,2000),当低落情绪持续高涨,需要反思加工介入时,反思加工本身已耗尽认知资源。在缺乏反思加工的情况下,消极自我指向思考和低落的情绪相互挟带螺旋式下降到更严重的程度(Beevers,2005)。

2.3如何评估抑郁症状

传统上,一般用自我报告问卷法(self-reportquestionnaires)来测量抑郁认知易感性,但这种方法所测得是反思加工的认知产物,如果有偏向的联想加工与个体的抑郁易感性一致,那么上述结果就不能特别有效地预言抑郁易感性。因此也可以同时使用联想和反思加工模式来评价抑郁症状,以评价自我抑郁易感性的功能失调性态度为例,如果要测量联想加工结果,可以通过要求个体尽可能快地回答同意还是不同意某些功能失调性态度语句(dysfllncfional attitudes statements),或施加一个认知负荷,即要求被试在识别他们的功能失调性态度的同时完成一个次要作业来限制反思加工。但如果

要评估反思加工,可以要求被试仔细考虑每个问题或鼓励他们尽可能正确地回答。

目前,出现了一些新的评估联想加工的方法,常见的有;(1)内隐联想作业(Implicit Associations Task)。此作业用来评估抑郁易感性个体的自我和消极特质形容词之间的内隐联想,这种内隐联想不受反思加工的影响,可以有效地检验抑郁认知易感性(De Houwer,2002)。(2)使用心境启动来促进对联想加工的评估。因为消极心境的启动会促进消极有偏向的联想加工,通过增加干扰性思维,心境启动可以减少认知资源(Ellis,Moore,Varner,&Ottaway,1997),从而干扰反思加工。(3)检验有偏向的联想加工是否与心境持续性有关。众所周知,持续性焦虑的心境是抑郁发作(depressive episode)的一个标志性特征(Scott,Winters,&Beevers,2000),心境持续性可能来源于反思加工的延迟,焦虑的心境可能会增进联想加工。此外,抑郁易感性个体可能会使用无效的沉思策略来调节他们焦虑的心境,这样做无意中促进了焦虑心境的持续(Joormann&Gotlib,2007)。

2.4抑郁症治疗的双重加工观

双重加工模型提出了几种校正抑郁认知易感性的方法:

第一,在有足够的认知资源的前提下,改变预期,以便消极有偏向的联想加工引发反思加工,使其校正或克制联想加工的输出,例如,站在沉思的角度来识别联想加工的产物只是一种简单的看法,不是真理,不可能存在,使用反思加工有助于个体更正现有的思维方式(Teasdale,Moore,Hayhurst,Pope,Williams,&SegM,2002)。

Teasdale和同事的研究表明,认知疗法(cognitive therapy,CT)和以认知治疗为基础的正念认知治疗(MBCT)能够改善残余的抑郁患者的元认知觉知(Teasdale,Moore,Hayhurst,Pope,Williams,&Segal,2002)。从双重加工观来看,这个证据表明CT和MBCT会改变反思加工,即治疗后,有偏向的联想加工会触发反思加工,使其更正确地校正联想加工。MBCT可以帮助个体认识到消极的自我指向思维只不过是“发生在心理的心智事件”。同样,CT能帮助个体认识到消极自我指向思维可能是对现实的歪曲,这种思维的真实性应该得到检验。

第二种方式是改变联想模式完成机制,因为尽管用沉思努力来调节联想加工的产物是一种有用的、短期策略,但更理想的策略是影响联想加工,使它不再产生消极的有偏向的输出。可以采取建立条件反射的方法,改变联结网络,例如,面对消极事件时,可以教授抑郁易感性个体努力地挑战他们的消极思维,对来自于联想加工的思考进行“第二次思考(second thoughts)”(Teasdale,Scott,Moore,Hayhurst,Pope&Paykel,2001),随着时间的流逝和重复性练习,联想加工会改变,但这需要不断地练习并花费很多时间。

第三种方法是鼓励抑郁个体反复地经历,这种经历有助于形成新的联结,例如,抑郁易感性个体会自动地联想到失败(Lau,Segal,&Wilims,2004),反复地呈现他成功的经历可以改变那种联想网络,这种方式有助于个体开始将自我与成功而不是失败相联系,这与抑郁治疗的认知――行为疗法相一致,也是行为干预能改变认知结构的一个例子。

最后,研究发现对病人进行认知改变和情感约定的治疗能显著地减少抑郁(Hayes,Bccvers,Feldman,Laurenceau,&Perlman,2005)。当教授病人如何对付绝望感、不完美感和失败感时,过程分析(process analyses)显示较高水平的认知加工可以改变联想偏差,从而降低抑郁易感性。

3 对双重加工模型的评价

综上所述,抑郁认知易感性的双重加工模型针对抑郁易感性的评估、病原学和治疗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分析了抑郁认知易感性的产生根源、发展过程以及治疗措施。

双重加工观在有些观点上与其它抑郁认知模型有相通之处,如:消极有偏向的联想加工与Beck所指的消极有偏向的自我图式是一致的,此外,Beck提出如果按照逻辑、理性和沉思的方式响应这些自动化思维可能是克服这种思维的一种特别有效的方法,这也与双重加工模型使用反思加工去调解联想加工产生的自动化思维是一致的。

双重加工模型同样与抑郁易感性的信息加工模型是一致的,关注那些指导选择、转换、编码、储存、提取和信息产生的认知过程,认为消极认知偏向导致了不必要的有关个人无能或失落感的想法,强调有效的认知加工在抑郁治疗中的作用(Alloy,Abramson,&Whitehouse,2006)。

尽管在以前的认知模型和双重加工模型之间存在相似性,但是双重加工模型还是独具特色,具体表现如下:(1)双重加工模型就抑郁认知易感性的本质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如:强调两种认知加工的相互作用,提出了改变认知易感性的方法,相对于抑郁的其它认知模型来说能更节俭地解释抑郁认知易感性的产生根源,能促进对双重加工模型的实证检验(Haeffela,Abmmsonb,Brazyb,Shahc,Teachmand,&Nosck,2007)。(2)双重加工模型阐述了最可能引起抑郁认知易感性发生的三种特殊的和可检验的情形,这意味着可以对认知易感性进行测量。(3)此模型论述了联想加工、反思加工和负性情绪之间的关系,这有助于将一些认知现象如:自我指向信息加工、沉思和情绪调节综合在一个模型里。

工作感想和体会篇6

关键词:基层;思想教育;特点;对策

前言:

思想教育工作,是指在较大的范围内以思想教育为主,辅之以经济、行政、法律等多种手段,达到预防、控制、消除人们思想问题的目的,它具有多元化、动态性、兼容性等特征。在实施条件上又是动态性的,既解决已产生的思想问题,又立足于超前预防,增强员工对错误思想和思潮的辨别力和抵御力,提高思想承受力,降低思想波动率和波动幅度,控制思想问题的产生或把思想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一 基层思想教育工作具有的特点

针对性强。思想教育工作直接针对某人已产生的或可能产生的思想问题,在全面分析对象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历史和现实状况的基础上,采取适宜的形式和方法,有理有利有节地进行思想疏导,既避免了“蜻蜓点水式”的泛泛说教,又克服了思想教育工作“炒大锅菜”的倾向,使思想教育工作更加细致、深入、实在。信息反馈快。在实施基层思想教育过程中,主体和客体面对面地进行信息交流,主体能够及时、准确地把握客体的思想脉搏和情绪状况,客观地分析、挖掘产生思想问题的原因,并据此采取切合实际的诱导方式、步骤和配套措施。同时,还能够根据外界条件的变化和客体的思想转化情况,进行动态疏导,使思想教育工作具有连续性。思想与感情互融性好。思想教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因此,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是做好思想教育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一人一事的思想教育工作,在主体和客体之间,思想上和感情上的交流同时进行,感情因素能够为思想交流“牵线搭桥”,增强思想教育的渗透力。见效快。员工产生的思想问题往往事出有因,只有解决好这个“因”,才能最终解决员工的思想问题。而这个“因”,仅靠思想教育工作“单打一”则显得势单力薄,无济于事。如果辅之以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则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 准确把握基层思想教育工作的着力点

党的十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人文关怀侧重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方面的感受和需求,心理疏导侧重解决人们的心理障碍问题。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既见物又见人,既见形又见神,把解决人的实际问题和思想问题有机统一起来。把“人文关怀”、“心理疏导”作为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为我们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着力点。要关注人的需要。关心员工的需求,是思想教育工作体现人文关怀的首要任务。做到这一点,从他们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问题入手。要适应人的心理。急剧的社会变迁引发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多。心理健康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势必反映到我们工作、学习、生活以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并对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以及社会的稳定、和谐与发展带来事实上的影响。在油田改革的过程中,有些员工会产生较强的失落感、不安全感、不公平感等,如果这些心理感受长期得不到改变,甚至进一步加深,势必使心理失衡现象变成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我们在思想教育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人的心理,建立心理疏导机制,以和谐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处理问题,要关注民生,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心态和人文环境。

要尊重人的差异。多样化和差异性是人的重要特征。由于个人经历、文化背景、家庭情况等方面的差异,在思想意识、兴趣爱好、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群体对象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

三 紧紧抓住基层思想教育工作的关键点

1.创新观念,加强基层思想教育工作的适应性。

一是树立不可或缺的观念。在新时期,经济发展离不开一人一事的思想教育工作,社会稳定离不开一人一事的思想教育工作,化解矛盾离不开一人一事的思想教育工作。要协调解决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妥善处理各个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性因素,就必须高度重视一人一事思想教育工作。二是树立系统治理的观念。基层思想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与各项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教育与服务结合起来。三是树立创造价值的观念。妥善解决工作中因利益调整引发的矛盾,避免矛盾的激化,创建一个充满活力、又富有秩序的和谐社会,激发员工的创造性活力。

2.创新方法,掌握基层思想教育工作的灵活性。

基层思想教育工作方法没有固定的条条框框,应因时、因事、因人而施,从五个方面创新方法:一是诚心。就是不把自己摆在居高临下的位置上,要与员工真心诚意交朋友,相互探讨做人之道,交流工作上的心得,对员工中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要及时进行处理,公诸于众,使员工从心底感到自己是企业的一员,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备受领导的关注,从而增强主人翁意识和参与意识。二是换心。将心比心地与员工进行换位思考。站在员工的立场上,设身处地的去看问题、想问题,体会理解他们的心情,而后再引导员工站在领导的角度上考虑该怎样解决处理问题,通过这样的做法来缩短二者之间的距离,达到沟通思想、取得共识、解决问题的目的。三是热心。把员工的事当做自己的事办,把员工的困难当做自己的困难来解决。四是细心。要留心身边的每一件事,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把握问题的关键,只有把握住每个人的性格、习惯、爱好、气质、能力、环境、条件等方面的因素,具体分析,区别对待,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才能把握问题关键,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使思想教育收到实效。五是公道心。人人心里都有一杆秤,坚持“以制度管理人,以公道心办事”的原则,使每一名员工都能在一个公道的环境中愉快地工作。

工作感想和体会篇7

关键词:以人为本 咨询 激励

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疏导企业员工心理障碍,协调企业内外矛盾,增强企业员工凝聚力的作用,因此是国有企业运营中必要的环节。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如何创新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功能,这也是需要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笔者在工作实践经验中总结,相应党中央的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和方向,以员工的需要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追求目标。为此,本文笔者就在实践经验基础上,探讨企业“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之开展。

一、熏陶和感染员工

“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切从员工利益需要出发;采取员工可以接受的方式,符合员工人格需要的方式来开展教育。为此,国有企业的政工人员可以采取熏陶感染法。所谓熏陶感染法,也就是通过对受教育者的熏陶和感染,潜移默化地培养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并且使思想品性得以升华提高的一种教育方式。在心理学上主张,情感过程直接影响认识过程,认识过程也反过来影响情感过程,因此情感过程和认识过程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为此,企业的政工人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注重情感过程和认识过程的有机结合。这就要求政工人员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能依靠说教的方式来教育员工,应该用形象生动方式感染员工,使员工在对事物认知过程中得到情感的升华,从而接受教育者所施予的价值理念。如企业政工人员,可以组织员工们参观企业的历史文化展览,让员工们在具体生动的资料情境中,了解到企业的发展历史,从心里认同企业文化的价值理念。同时,政工还可以组织企业员工开展各种活动,如进行拓展训练、旅游参观活动,让员工们得到一个互相了解机会,并且从中增强员工的集体荣誉感,感受到企业的人文关怀,从心里真正热爱企业。

熏陶感染法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人格感染。所谓人格感染,就是教育者以自身的思想、人格和作风来感染收教育者。但要成功感染受教育者,作为教育者本身就应该具备有良好的人格素养和思想品质,这样的人格感染方法才具有说服力。同时,为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政工人员在开展人格感染教育方法的时候,还应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也就是把受教育者当做平等的伙伴,从受教育者的内心情感着手,用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去潜移默化感染受教育者。

二、咨询员工的心理需要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激烈的竞争机制带给人们过多的心理压力。而且国有企业制度的改革,使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进一步强化。在竞争中,员工面临的人际关系压力、工作压力也增大,伴随而来的是员工心理问题也逐渐增多。为此,对企业员工开展心理咨询,缓解职场工作压力,这也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必然体现。

在心理咨询的教育方式上,作为承担咨询工作的政工人员应该具备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能够熟练运用各种心理咨询方法和技术;在必要的时候,企业可以请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对政工人员开展培训,提供咨询业务服务。同时,政工人员应该具备一切心理咨询工作者的心理品质,如乐观、真诚、耐心、善良、责任心、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等等。同时,政工人员对于咨询的员工态度要真诚热情,在工作中尊重和关心员工,从而消除员工们的顾虑,这样才能走进员工们的精神世界,使员工们乐意接受咨询者传达的一切价值理念。

三、善于缓解员工的矛盾

在市场经济竞争压力下,企业员工容易在福利、职位、薪酬、荣誉上产生矛盾。矛盾的激化,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或者矛盾激起冲突。冲突的产生,往往会影响企业的和谐以及团结和睦,还会对员工的学习工作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应缓解员工的矛盾,以促进团结和睦的集体氛围之形成。

政工人员在缓解员工的矛盾上,应该防止矛盾冲突的发生。在防止冲突的发生上,应事先消除员工之间的矛盾积累。但日常生活的琐碎,员工在工作上所产生的矛盾往往具备有隐蔽性的特征,因此要事先预防矛盾冲突是不可能的。所以,当员工矛盾冲突发生之后,应该竭力去缓解和消除冲突的发生。在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政工人员,在矛盾发生时候,应立即瞄准冲突的焦点,并且对矛盾开展分流和疏解,提前缓冲矛盾的爆发。同时,实质性的处理矛盾焦点;属于利益的矛盾问题,应该由企业管理层开展协商和及时解决;属于人际关系矛盾的,应加强企业员工之间交流和沟通,调整好人际关系;此外,企业还应该开辟员工情感疏通和宣泄的渠道,搭建一个能令员工发表自己意见、讨论问题的交流平台,使员工的各种情绪得到发泄,这样能缓解生活中的琐碎矛盾,避免冲突发生的可能性。

四、激励教育员工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每一个人,都有生理、安全、爱、尊重和自我实现这五个从低到高层次需要。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获得了满足,需要的是一种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然而,尊重和自我实现的实现,需要外部环境的激励。这就要求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正面激励员工,才能尊重员工心理需要,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征。

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激励方法,一般是教育者在对受教育者情况有了充分了解之后,通过强化、设置正确的目标等手段,激发广大受教育者工作的主观动机,鼓励作为员工的受教育者向正确的目标所努力。在激励的内容上,可以有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这两大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激励能不断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所以,企业应该有效发挥物质激励的作用。在物质激励同时也要发挥精神激励的作用,因为往往缺少精神激励,物质激励不但没有获得有效发挥,还会产生负面效果。精神激励工作的起点在于企业员工的精神需要,并且以相信人和理解人为基础。

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也要求企业政工人员在运用激励手段时候,应注意分析受教育者身上的积极因素,对于先进者应该给予表扬、肯定和奖励,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并且鼓励他们向更好、更高的目标努力。并且,政工人员也应积极发现员工身上的错误、缺点和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一切缺点抓紧教育,开展积极引导,使这些缺点被限制在萌芽之中。这样才能达到思想教育的根本目的。同时,政工人员也应在企业树立模范的榜样,鼓励落后者向先进者学习,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

总之,国有企业政工人员在实践工作过程中,需要在探索思想教育开展的方式,才能真正实现思想教育的“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工作感想和体会篇8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场/构成/特征/作用方式

作为现代物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场”是由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最早提出,并成为后来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基础。1865年,麦克斯韦首创电磁场理论,他发现运动电荷能产生磁场,磁场的变化也能产生电场,因而将电场和磁场组合成电磁场。在麦克斯韦看来,“电磁场应当看成一个基本的物理实在,是所有那些数不清的应力和张力的总和”[1]。20世纪初,爱因斯坦将“场”的概念引入牛顿的引力理论,创立了广义相对论及有关引力相互作用的引力场理论,并由电磁场理论而产生了统一场理论构设。差不多同一时期,哥本哈根学派的玻尔等著名物理学家创立了量子力学。20世纪40年代,在弗里曼·戴森,理查德·费曼等的推动下,量子力学介入场论,使场论量子化,形成量子场论。

在高校教职工周围也存在一个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非实物态的“思想政治教育场”,其思想行为或多或少地受这个“场”的影响,同时也反作用于这个“场”。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者在了解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场的构成、特征及作用方式的基础上,不断地对“场”的活性元素加以强化,使身处其中的教职工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来自于“场”的各种教育元素的“辐射”影响,主动调整自己的思想认识和看法,这样既可以改变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生、冷、硬”的尴尬境地,也可以弥合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说教痕迹。

一、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场的构成及其特征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场”,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内部需要与外部环境之间,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与思想政治工作者及所在组织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应力和张力的总和。这种相互作用及其连续性如果处于良性的、健康的状态,就会汇成一种无形的穿透力和征服力,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产生难以抗拒、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场”貌似无形,却是一个连续、复杂的整体。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强大的穿透力和征服力,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场是一个复合的系统,主要由“心理情感场”、“文化信息场”、“环境——制度场”等子场组成。

1.心理——情感场

在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如果教育内容或者说被关注的客体与教职工的主观精神世界有着某个契合点,客体或教育内容就会表现出一种“召唤性的吸引力”,并与主体的投射力交互作用形成一个全新的“心理场”。在“心理场”的形成过程中,这种“召唤性的吸引力”又会在教职工心中激感能量,造成情感触动或情感性心理张力,驱使着新产生的“心理场”不断地运动,而运动的方向是由主体情感的指向性所决定的。如果依据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心理——情感场”就好比是一个中转站,外在世界的信息刺激输入,主体情感的输出反应,都要通过这个中介。“心理——情感场”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多层面。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高校教职工是最通情达理的,也是最有个性主张的。他们的需求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既有表面层次的,也有内在层次的。不同类群的教职工从总体上也呈现出不同的需求,专业教师的认知起点、文化层次、利益诉求和价值目标就不同于后勤系统的职工,管理人员和学术人员之间也天然地存在着差异。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有效地激活“心理——情感场”,既要用管理的手段解决表面层次的需求,又要根据不同的对象用高度契合的精神方式解决内在层次的精神需求,既要设置工具性的最低目标,又要设置终极性的理想目标。

(2)易敏感。高校教职工的主体普遍接受过良好系统的教育,从事独立的精神性、创造性劳动,大多有良好的工作业绩和较强的创新能力,他们十分自尊又格外自强,特别注重个体在组织或专业圈子的地位与影响,也注重自律内省和自身形象的维护。因此,他们对“人师之师”的素质和能力非常挑剔,对以个体形式出现的直接介入式的“施教”要求苛刻。这种自尊自强心理同时还使高校教职工的主体性凸现更为明显,在自己与他人之间,他们更信任与关注自己,更习惯于自身的精神世界遨游。在同事关系处理上,较少受物化因素的制约与影响。[2]“心理—情感场”敏感挑剔的特性,要求思想教育工作者更多的时候采用隐性教育的方式,尽量把自身的思想观点转化为组织权力、组织意志和舆论氛围,尽力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教职工的需求意向相吻合。

(3)持续性。当形成“心理——情感场”的所有事物和对象由于种种原因而消失的时候,“心理——情感场”本身并不会马上消失,仍然会对原本处于场中的事物产生一段时间的持续作用,类似于运动物体的惯性。一般而言,要形成新的“心理——情感场”,依赖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外部信息或环境刺激,二是主体的投入包括主体的修养、情境、介入或接受的主动性等。其中,主体的心理定势对主体的投入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我国2000年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中,高校之间打破了原有的条块分割,合并组建了一批新的高校。但合并以后的相当长时间里,原有的“心理——情感场”并没马上消失,继续对教职工的言行产生影响,导致“磨合期”延长,这也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法规避的现实。

(4)联动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心理、情感状态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激荡,从而产生心理、情感的连锁反应。高校教师之间,思想、情感上具有较多的共性,很容易产生心理波及。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利用这种积极的心理波动,创造条件,合理引导,使教职工在互激状态下身心受到巨大的震动,最大限度地提升教职工的积极性,培养积极的情感。

2.信息——文化场

文化和信息从静态角度来说,表现为各种各样的显性“产品”,包括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产品”,但从动态角度来认识,则是一种“力”,即“文化力”和“信息流”。这两种“力”相互交织,综合形成一种既有纵向历史延续又有横向现实联系,既有整体性、综合性又有引导性、渗透性的“信息——文化场”,就高校教职工而言,“信息——文化场”有以下三个特征:

(1)传递性。文化是人的心灵所依附的精神家园,是思想政治工作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源泉,信息是人的一种精神需求,信息的选择影响着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准则。在以互联网为特征的信息时代和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里,信息的传递更新速度以及文化的交融、思潮的交锋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也使传递性成为“信息——文化场”的首要特征。在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注意信息传递过程中的“蝴蝶效应”:一个坏的微小的内控机制或矛盾,如果不加以及时地引导调节,可能引发更大的矛盾,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影响学校的声誉;一个好的典型,如果加以及时的宣传,也会产生正向的轰动效应,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纵深发展。也就是说,初始输出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地放大,会对其未来输出状态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信息技术的发展缩短了信息传递和文化交流的时间,但高校组织的松散性特征却拉长了传递的链条,为“蝴蝶效应”的形成创造

了条件。

(2)叠加性。“虚拟世界”的介入,使“信息——文化场”增添了许多不确定性。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往往相互重叠,共同作用于人的思想道德的形成。“虚拟世界”的基本特征是话语权的无国界、无时空、无限制,虚拟世界中拥有话语权的教职工在现实生活中并不一定能如愿以偿地保留这份话语权,相反,虚拟世界中不一定拥有话语权的教工尤其是管理者,在现实生活中却拥有这份话语权。在虚拟世界里,教职工往往可以自由表达意见和思想。“信息——文化场”的叠加性特征要求我们在既要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合力”,又要尊重信息源和文化的多元化,把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视为一个民主诱导、信息辐射、双向互动的吸引教育对象的过程,反对把教育对象当成被动的客体而单纯地“灌输”,真正实现主导和主体的密切结合。在具体操作中,既要精心设定主导的信息源,建设好主流文化,坚守主阵地,打好主动战,又要注重艺术,尊重教育对象关于信息和文化的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吸收的规律,创造一些有利的客观条件培养教职员工接受动机,启发教职工产生自觉的接受需要,并善于抓住接受动机转移的时机,采集、加工、传播有吸引力的信息,努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渗透力和感召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水平。

(3)不对称性。高校功能的拓展使高校组织与所在社会的界限开始变得很不明确,不仅组织成员多样,结构更加复杂,而且组织活动也变得异彩纷呈。20世纪60年代,克拉克·克尔提出了“多元化巨型大学”的概念,并且把大学形容为“一座充满无穷变化的城市”。[3]在这个“城市”里,由于不同系统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对独立,垂直分化程度较低,权力关系模糊,教职员工的工作模式和价值观存在较大的差异,加之知识操作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大学组织不仅具有信息不对称的特点,而且专业教师、教辅人员、管理人员与后勤保障系统人员之间对校园文化的认同难以均衡。在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中,面对成员间或成员与组织之间出现的矛盾与隔阂,既不能听之任之,也不没必要看得过于严重。要认识到这些矛盾大多是认识的差异、信息的不对称或历史的原因所造成的。作为思想教育工作者,要以最大努力使所在单位的各项工作处于信息公开状态,对教职工所取得的成绩要及时作出相应的客观的宣传或表扬,从而引起成员对所在单位领导与思想教育工作者的信赖,得到教职工对学校各项工作的监督、理解和支持。

3.环境——制度场

人是教育和环境的产物,环境因素是促成人思想行为发生变化的重要条件。人必须接受为自己准备好的环境,并受其影响和制约。制度是一种规范,是各种办事规程和行为规则的集合,为人们的社会行为提供秩序框架。任何一项社会制度都是某种价值观念的体现,反过来,任何一种价值理念必然体现在相应的制度上。

20世纪50年代中期,同志就曾指出,“光从思想上解决问题不行,还要解决制度问题。人是生活在制度中的,同样是那些人,施行这种制度,人们就不积极,敲锣打鼓,积极性也提不起来,施行另外一种制度,人们就积极了。”他又说:“思想问题常常是在一定情况和制度下产生的,制度搞对头了,思想问题也容易解决。”[4]“环境——制度场”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弥漫性。环境的影响是立体的、弥漫式的,其中既有与社会价值取向和社会道德规范相一致的正向的影响因子,也有与社会价值取向和社会道德规范相悖的负向的影响因子,这种“吸引力”或“拉力”从本质上来说就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场力。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不是某一个因素就能决定的,有赖于很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同时,某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作用时间越长,教育效果也会累加,形成平时我们所说的“泡菜效应”。

(2)暗示性。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制度场”中,教职工首先受工作生活环境及未来发展预期的影响,其次受积淀在民众心理深处的思想文化传统和新闻媒体传播的熏陶和影响,再次受制度和周围人们特别是同类人群的行为环境的影响。不仅同类人群的行为环境和规章制度会给教职工思想带来较强的暗示性,而且学校整体形象也会给教职工思想带来较强的暗示性。一般而言,教职工都希望自己所在的高校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良好的美誉度,这样会产生自豪感、安全感、认同感和满足感,思想政治教育就会顺利进行。反之,就会产生失落感、自卑感,导致人心涣散,校园凝聚力不强,思想政治教育很难开展。这种暗示性特征的影响因子包括领导班子形象、领导者领导方式、奖惩制度和方式,校风校训与大学精神、学校或所在学科的地位与影响等。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这种暗示性特征提醒我们要注意保持制度的公正性、严肃性和连续性。制度的公正性比合理性更重要,即某个制度尽管不尽合理,但只要对每位教职工一视同仁,往往不会产生大的矛盾。“不患寡而患不公”是高校教职工的一种普遍心态,如果外部环境客观公正,即便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或败下阵来,他们通常会心悦诚服,制度的严肃性是制度环境优化的保障。特别是管理制度,执行过程中不严肃就意味着制度成了一纸空文,产生不了约束力,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良好的管理就是教育的前提,管理本身也是最好的教育载体。一所高校如果管理混乱,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无从开展;制度的连续性是制度环境优化的基础。制度本身就意味着一种预期,制度的完善是在保持连续性基础上的一种完善。所谓“治大国如同烹小鲜”,今年实行一种制度,明年又是另一种制度,只会导致广大教职工无所适从。通过制度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在一些方面可以“目中无人”,没必要时时处处围着教职工个体的情感“兜圈子”,可以用群体的“粗”来解决个体的“细”,确保“公共牧场的规范与利益[5]。

(3)可塑性。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在学校环境中进行的,生活在环境优雅、设备完善、人文底蕴深厚、校风教风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净化教职工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朝着预期的目标发展。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完全可以根据教职工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需求状况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切实加大校园环境建设力度,充分发挥舆论环境的导向、监督和约束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合力。可以说,社会大环境我们只能客观面对,尽可能地排除其自发的、消极的影响,但校园小环境则完全可以遵循一定的规律、依据一定的原则、采取合理有效的途径进行优化或挖掘,充分发挥其“染缸”的功能。

二、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场的作用方式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场是一个整体动力系统,从作用方式看,表现为以下三个特点:

1.空间上的全方位

在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场里,各子场的相互作用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原动力,各个核心子场都可能决定一个宏观的结构及相对应的微观状态,整体的场效应就来自各子场耦合后所体现的综合效应,各子场及其构成要素都是平等的参与和协作。由此而产生的组织形式不是集中控制的多层指令系统,而是分散控制的多层参与系统。同时,各子场所产生的合力不是单个分力的线性相加,而是各个分力的矢量和。也就是说,这种力是通过立体的方式向包围着的对象发射能量,若各种力作用方向相同,合力才大。

2.时间上的全过程

时间上的全过程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指在一个特定思想政治教育场中,受教育对象“场”中持续时间越长,人们所产生的与这个场一致的倾向性就越明显。这一点在社会生活中也得到证实。如南方人独有的细腻与大西北人的粗旷就形成

了鲜明的对比[6]。二是指“场”对教育的影响是无时不在、连绵不断的。由于场可叠加的特性,各子场就能同时起作用,也正是在时间的整合下,“场”才会形成一种特有的整体效应。三是指作用对象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具有长期性与反复性,“场”要素之间的矛盾运动经常处于一种不断产生,不断解决,螺旋上升,动态平衡的状态,不可能在较短时间里使作用对象发生质的飞跃,而必须通过长时间量的积累和巩固。同志就曾指出:“不要在几个小时内使人接受一大堆材料,一大堆观点,而这些材料和观点又是人们平素不太接触的。一年要找几次机会,让那些平素不太接触本行业务的人们,接触本行业务,给以适合需要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不要在一个早上突如其来把完成品摆在别人面前。要下些毛毛雨,不要在几个小时内下几百公里的倾盆大雨。强迫受训的制度必须尽可能废除”。[7]

3.途径上的全隐蔽

在思想政治教育场中,会发出一种人们“看不见,摸不着”但又可以感知的“信息波”或“暗能量”,这种“信息波”或“暗能量”往往携带着某种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认知标准,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教职工的内心深处。而教职工受到这种“信息波”或“暗能量”的辐射后,尽管自己处于一种“不设防”的状态,也会自发地根据需要做出选择。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场对人思想政治品质的影响不是靠强制手段来实现的,主要靠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和渗透。

三、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场的主要功能

在思想政治教育场中,高校教职工或多或少地受这种“场”的影响。这种“外加场”可以不受“人工雕琢”而处于自发的状态,也可在人的精心安排和设计下使本身的强度越来越大,从而能更深层次、更大范围、更高效应地影响处于其中的教育对象。

1.约束功能

由于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场的影响,教职工个体将受到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或精神动力,组织所共有的价值观念、审美标准以及传统文化、行为准则等因素会使个体产生心理共鸣和强烈的心理暗示,继而产生行为的自我控制与自我约束,使行为取向与大众趋于一致,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认同”或“顺从”。如果教职工个体行为背离了公认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持有的共同价值观所带来的舆论压力就会发生一种纠偏和矫正功能,从而产生导向作用。

2.凝聚功能

群体凝聚力的本质是群体对其成员吸引力的大小及成员间相互吸引、相互依存及共同参与群体目标的程度,缩短心理距离是提高凝聚力的关键。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场有很强的辐射功能,教职工积极合作、协调一致的行为状态将明显增强,消极反抗的行为状态将显著减少,学校所倡导的主流政治意识、价值观念就会象磁铁一样紧紧地把教职工团结起来,使心理距离大为缩短,从而产生巨大的凝聚力。

3.激励功能

激励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指持续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需要、动机和目标是激励过程的核心要素。高校一旦形成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场,就会渗透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相应地会形成积极向上的校风、学风和教风,营造一个相对自由、宽松和谐的学术环境,创建一个规范有序、公开公平的竞争环境。这种环境和氛围不仅可以对新成员进行有效的同化与改造,促进他们向组织发展目标靠拢,而且可以职员工的思想认识,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启发他们对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思考,帮助他们解决人生的困惑和矛盾,使他们能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阳光的心态面对社会现实参与公平竞争,满足自我实现和价值认同的精神需求,从而产生激励功能。

【参考文献】

[1]赵仲牧:《物理场论对哲学思考的提示》,思想战线,2000年第5期,第1、3页。

[2]周瑞法:《契合生命本体需求: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追求》,“思想·理论·教育”,2003年第12期,第7页。

[3]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2月。

[4]姜正国:《论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当代教育论坛,2003年第6期,第69页。

[5]周瑞法:《契合生命本体需求: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追求》,思想·理论·教育,2003年第12期,第11页。

工作感想和体会篇9

一、注重目标渗透艺术

所谓目标,就是人们所期望达到的成就、结果。目标对一个组织或一个人的努力程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团体如能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中把该团体目标渗透到群众之中,并为广大群众所认可、所接受,就能激励人们在工作中每时每刻都能把自己的行为与目标联系在一起,并为实现团体目标而自觉的奋斗。这个“目标激励”的现象已被无数事实所证实。目标渗透的标志有两个:一个是该团体的成员是否都明确团体目标;另一个是这个目标是否被团体成员认同。这里需要达到三点:一是目标本身是明确的,体现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利益统一,既是可及的,又是需要经过努力才能达到的;二是对目标进行广泛的深入的宣传,使之被广大群众认识和理解;三是要引导广大群众把日常的每一行动和团体目标联系在一起,使他们感到自己所做的每一项工作,都是通向团体目标所必须走的一步,从而感到自己所从事的具体工作十分重要和有意义的。这样才会使整个团体出现群情向上、精神振作的良好状态。

二、注重道理渗透艺术

实际工作中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告诉我们:“大道理有用与无用并不是道理本身的问题,而在于是不是真正渗透到群众心里。”道理渗透,群众接受了,就能充分调动起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要做到道理渗透,思想政治工作者首先自身要信奉道理,并且深刻领会道理。自己相信的东西,才能说服别人相信。自己深刻理解了,才能理直气壮、深入浅出地阐述道理,从而使被教育者接受道理。有些问题本身对“大道理”存在这样那样疑虑困惑,出于工作需要而到群众中宣传“大道理”,必然出现“读报纸念文件,开个大会装门面,听不听随你便”的现象。这样,就不可能使道理渗透到群众中去。其二,要把道理的讲解和群众的目标、集体利益的宣传结合起来。道理的生命力在于实际结合,要使群众接受道理,就要把具有普遍意义的大道理与该团体的具体利益溶为一体,使道理变得丰富而又充实,使群众肯接受而又乐于接受,那些空泛的道理往往使人感到苍白无力,当然也就难以渗透到群众心里。其三,道理的渗透要因人而异。常言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由于职业不同,对道理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因而接受道理的程度也有差别,即使在同一个单位,由于个体成员性格、性别、文化程度、素质等各方面的不同,对道理接受的方式及程度也大相径庭,要使道理渗透到不同类型的群众中去,就必须注意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类别性、层次性,做到有的放矢,切忌“上下一般粗、左右一样长”的教育方法,力戒思想政治工作“一锅煮”、“一个样”的方式方法。

三、注重情感渗透艺术

有位伟人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工作对象之间不仅是组织上的隶属关系,更存在着感情的互相影响问题。思想教育的过程就是感情交流的过程。情感是沟通心灵的桥梁。实践证明,在思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感情上的沟通,能收到较为理想的教育效果。所谓“通情达理”,达理往往是以通情为前提的。反之,感情对立,即使你有千番道理,万条依据,也难以被人接受。情感渗透的前提条件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对群众具有炽热真切的情感,唯有如此,才能形成与被教育者建立情感联系的内趋力。一度出现的“感情投资热”,不乏有其积极意义,但如果把它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唯一手段,追求“投资”后的近期功利效应,那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基础上维系的情感就不会持久。情感渗透的重要途径是经常体察群众情绪。群众的情绪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测量器,通过群众情绪的体察,一方面,可以真正理解群众,了解群众的喜怒哀乐,从群众的情绪中捉摸他们的思想脉搏,及时调整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和方法;另一方面,能经常体察群体情绪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也往往能得到群体情感的认同,如能进一步根据群众情绪有的放矢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那就更能取得群众的依赖,成为群众的知心朋友。情感渗透要遵循诚恳性原则。要与群众建立起水融的情感联系,思想政治工作者真诚恳切是必不可少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真诚地对待群众才能从中感受到一片真情,才能对你坦露心迹。这样,政治思想工作才能渗透到群众中去。

工作感想和体会篇10

关键词:中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2-0179-02

1 新时期中职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在新形势下,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少薄弱的环节。归纳起来,笔者认为中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在课堂教育、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三个方面存在问题,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

1.1 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存在缺失

1.1.1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不强

由于种种原因,思想政治教材建设滞后,对具有现时代深层次的理论研究不够,无法对学生关心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热点问题予以及时准确的回答,或者对某些现有问题的回答肤浅,说服力欠缺,这使得学生对一些原则性问题认识不清晰。

1.1.2 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不符合学生特点

当前,中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做得不够,往往依靠单纯的理论说教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越发感到理论阐述的生硬、枯燥。近几年来,思想政治教育采用了不少好的教育方法,如使用多媒体教学,进行丰富的社会实践。但各种活动的开展重形式轻实质,表面上轰轰烈烈,难以达到预想的结果。

1.1.3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不合理

当前,许多中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不稳定,缺乏从事专门工作的辅导员。现有的人员中大部分是兼职,而且业务工作量大,精力不够,教学效果差。分工不明确,缺乏一致工作思路,难以形成合力,各部门之间缺乏高效的协调机制。同时,也没有形成有效的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激励和保障机制,难以提高其工作积极。

1.2 学生在互联网上失范行为频现

当前我国使用互联网最多的是学生,互联网成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战场。由于互联网的“虚拟”特性,现实中的法律、道德规范在这一全新社会空间中几乎无法发生作用,导致中职生在思想上形成了网络是一个“无规则、无道德空间”的错觉。他们在网络中,法律意识淡薄,是非观念混乱,由此引发了大量网络失范行为。

1.3 学生现实的生活需求被忽视

1.3.1 学生生活需求常受到忽视

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时常会出现空对空问题,往往形成不走出办公室或教室的工作模式。因而难以深入现实,了解学生的利益和要求。学生实际问题的解决常常受到忽视,就难以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例如:对于成绩落后的贫困生,往往不是因为智力或能力不行。而是由于家庭的经济原因或家庭关系方面存在问题。

1.3.2 学生的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

一些学校在办学理念上片面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除了附加一些思想政治课程,而最终忽视了培养学生情感需求。甚至有人认为情感尽在不言中,是需要缘分。 情感是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的最基本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学联系和情感联系。而由于两者的情感关系薄弱,使得学生的情感需要受不到满足影响了工作的效果。

1.3.3 班集体受到忽视,群体导向作用失效

随着社会观念和价值的越来越多元,在中职学校中强调集体和团队观念的班级集体建设日益受到忽视。而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都是十六七岁的初中毕业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同学个体的差异较大,而且学生的集体观念普遍比较淡薄。班级集体建设日益受到忽视,班级大群体内往往形成一些起到不良导向作用的“小团体”,对个体起到负面的示范作用。

2 中职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建议

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中专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是以社会的需求发展为依据的,思想政治工作只有不断创新,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才不会显得落伍,才更能为广大青年学生所接受,才更具成效。

2.1 重视课堂生活,加强课内外思想政治教育建设

2.1.1 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体系建设

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对学生实施引导,拓宽视野,提高认知的有效方法。将政治形势与政策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形成制度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学校形势与政策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重大的社会事件和社会现象,提高明辨是非和辨证思维能力,努力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1.2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的主体性

针对学生思想自主意识不断增强的特点,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用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的教育方法,由灌输走向引导,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并用。显性教育可以迅速地将主流的道德规范、价值取向输送给学生,但容易引起抵触情绪。隐性教育通过举办的各种活动、媒体宣传等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思维方式的形成。

2.1.3 加强思想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

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是人才的理念,形成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重视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并在政治辅导员招聘和培养模式上进行新的尝试和探索,明确工作职责,提高素质,努力将中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向深处。通过构建一个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全方位渗透的工作队伍,使中职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2.2 占领互联网世界的高地,拓宽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域

当前,我国使用互联网最多的是大中专院校学生,互联网成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战场。中职学生网上行为失范现象时有发生。因此,重视互联网这个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高地,加强对中职学生网络行为规范教育,是当前摆在学校、家庭、社会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用马克思主义占领互联网世界的高地,至关重要。为此应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对网络行为规范的教育。把开展学生网络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失范行为非常隐蔽,如果发现了不处理将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加深学生网络行为失范“无所谓”的错误思想。所以,对于中职学生中已发生的较严重的行为要及时处理,以在学生中形成震慑力。

(2)加强校园网络内容的建设和管理。要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严防各种有害信息的网上传播。还要利用校园网为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不断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和空间。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网站或网页,吸引学生的关注。组建专门网上监督机构,过滤不健康网络信息,降低中职学生接触不良网站的几率。

(3)在学校网络发展中发挥学生积极性。中职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充分利用网站、论坛、聊天室、博客、即时通讯工具的群组等各种网络技术手段,组织学生参与网络建设,进行网上“环保”“扫毒”“扫黄”等工作,通过中职学生的积极参与,使中职学生接受并能自觉维护网上法制观念与道德观念,提高是非判别能力和防护能力。

2.3 加强师生现实世界联系,构建生活化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

2.3.1 切实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实际问题

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走出办公室,深入学生课堂和寝室,贴近学生、了解学生的利益、愿望和要求。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有针对性,才能主动地、有的放矢地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就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过程,使思想政治工作发挥更大的作用。例如:对于成绩落后的贫困生,首先应考虑其基本生活,学校给其提供勤工俭学岗位,然后针对其特点融合相应的内容,这样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2.3.2 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联系

情感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方面,主要通过语言的劝导、形象的感染和行为的影响,激起受互动者的情感共鸣。情感是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的最基本因素――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必然形成一定的关系。其中,教师起主导作用, 学生是主体,需要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这种积极性、主动性的激发,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只有成功的走进内心世界,拉近双方的距离,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2.3.3 加强班集体建设,发挥群体的导向作用

个体的思想和行为容易受到群体的影响,群体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对个体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应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放到群体的环境中进行,通过群体仪式使受教育者得到感染。只要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和正向的群体观念,强化班风的约束和激励作用,强化班级成员的集体意识。够培养同学对集体的自豪感和责任感,最终可以达到用环境教育人、熏陶人、塑造人的目的。

3 结语

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中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认真应对新形势的新问题,并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充实新的教育内容,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方法,积极寻求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面对新形势,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作为中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途径:第一,重视课堂生活,加强课内外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第二,加强师生现实世界联系,构建生活化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第三,占领互联网世界的高地,拓宽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域。唯有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思想政治工作才能为广大青年学生所接受,更具成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