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职自我鉴定十篇

时间:2023-04-08 04:36:24

入职自我鉴定

入职自我鉴定篇1

我叫XXX,男,于19XX年XX月出生于山西省XX县,汉族。2004年9月进入**大学学习生物技术专业,于2008年6月本科毕业,并在同年9月考入山西大学法学院攻读法律硕士专业,于2011年6月研究生毕业,前硕士研究生学历,中国共产党党员。

本人参加了山西省2012年党群机关公务员考试,报考了XX区检察院,通过层层考核,有幸成为拟录用人员。现在,我即将要开始人生的另一段旅程,逐步完成从一名税务干部向检察官的角色转变,为了能更好地走向心的工作岗位,让领导对我有更深入的了解,我对自己做一个小结。

1、在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

我的父亲和母亲都是党员,我从小就受到他们的教育熏陶,对中国共产党有着衷心的热爱。上学期间,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一直是我的梦想和追求,我在研究生期间正式向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于2010年12月成为预备党员,通过党组织的考察,在一年后顺利成为了一名正式党员。成为正式党员以后,我更严格地要求自己,不仅积极地参加学校党组织的各项活动,平时更努力地加强对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确保自己在思想上与党保持一致性。工作后,我积极参加支部组织生活,并两次参加山西省国税局举办的全省国税党务干部培训班,在工作之余,我认真学习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政治学习,提高了政治素养,增强了大局意识、整体意识和政治意识。另外,我通过网络,系统的学习了"公务员法"、"党风廉政建设"等课程,在学习之中,我认识到为一名公务人员,应该时刻提醒自己知荣明耻,告诫自己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做到"不为名利所惑,不为腐化所动",始终保持廉洁的良好形象。

2、在学习上,从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本科期间,我所学的是生物技术专业,我本身对法律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在不耽误我本专业学习的同时,我认真自学法律专业知识,并于2008年考入山西大学攻读法律硕士专业,由于在校期间的优异表现,在毕业时我被评为"**大学优秀毕业生"。研究生时,作为一名原本非法学专业的学生,通过我的刻苦努力,于2009年一次性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获得了司法职业资格证书。研究生即将毕业时,我参加了国家公务员考试,并以全省参考国税系统笔试成绩第三的成绩进入面试,最终被**县国家税务局录用。

工作后,我深知业务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一方面,我参加了省局组织的国税系统大厅业务标兵考试培训,认真学习了税收财会知识,从而掌握了一套过硬的税收业务技能。另一方面,我结合自身实际,针对实际工作的需要,系统学习了相关经济知识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得到优化,业务水平得到提高,工作能力得到增强。

3、在工作上,认真努力完成工作任务。

参加工作以来,围绕本职中心工作,对照相关标准,严以律己,较好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同时,认真学习相关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严格遵守单位制定的各项工作制度,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各项活动,虚心向有经验的同志请教工作上的问题,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和知识;敢于吃苦、善于钻研,能按规定的时间与程序办事,较好地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同时积极主动配合其他部门工作的开展,不断提高工作效能。一年多的认真工作,使我获得了单位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在2012年公务员考评中,我被评选为优秀公务员。

总结自己多年来的学习工作、生活情况,尽管有了一定的进步和成绩,但在一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主要表现在思想理念解放仍然不够快,创新开拓意识还需进一步加强,这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磨砺。在新的工作岗位上,我一定要继续加强学习,严格要求自己,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应变能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等,力争做一名合格的司法工作人员,为我国法治事业发展和壮大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入职自我鉴定篇2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在全社会实行学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的要求,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管理和监督检查,提高职业技能鉴定质量,我部决定开展职业技能鉴定质量检查。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开展职业技能鉴定质量检查是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要通过质量检查,进一步落实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有关规定,发现和纠正鉴定工作中的违规行为,规范鉴定工作秩序,提高鉴定工作质量,全面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和就业准入制度。

二、职业技能鉴定质量检查的主要内容是:各地、各部门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情况;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推行情况;职业技能鉴定所(站)运行和管理情况;就业准入制度落实情况。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可结合实际适当增加检查项目与内容。

三、职业技能鉴定质量检查采取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自查、省级检查、部级抽查的方式,分四个阶段组织实施:

1.2001年4月前为组织部署阶段。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并进行部署。

2.2001年5月至6月为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自查阶段。各地、各部门要组织地市级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和各类职业技能鉴定所(站),对照职业技能鉴定检查标准,逐项逐条进行检查,按要求填写评估表。要通过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走访等形式,认真听取企业、学校以及参加鉴定个人对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自查结束后,各职业技能鉴定所(站)要向主管部门提交自查报告和评估表;地市级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要向省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提交自查报告和评估表。

3.2001年7月至8月为省级劳动保障部门和行业有关部门检查阶段。各地、各部门在地市级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和各类职业技能鉴定所(站)自查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重点地区、重点职业(工种)进行检查,特别是要对鉴定收费管理以及职业资格证书管理等工作进行严格检查。对检查中反映出的问题要认真进行整改。8月25日之前,各省、各行业部门要完成检查的评估和总结报告并报送我部。

入职自我鉴定篇3

[关键词]安徽省;秘书职业资格鉴定;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我国秘书资格认证考试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与此反差较大的是,国家秘书考试系统及其管理的完善程度还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如何健全这一管理系统应该是一个值得很多业内研究者关注的课题,但是目前此课题的研究非常薄弱。专家们忙碌于培训和试题库、教材建设,所以自1998年开展秘书资格鉴定考试至今,见诸报端的研究文章几乎屈指可数,这与秘书资格考试的规模和发展速度不相适应。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是中国高等秘书教育的新模式,是适应“学历社会”向“学习化社会”变迁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高等秘书教育健康发展的基本策略。从我省来看,2002年开始对高职生和职专生进行秘书资格鉴定,使用的都是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秘书资格认证体系。作为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秘书资格考评员和剑桥办公管理国际证书考评员,多年的考试培训和直接或间接考试监考,就安徽省的秘书职业资格技能鉴定工作而言,我们从中既看到了优势,也一直思考着这一系统的具体操作实践如何完善。2008年是国家劳动部秘书资格考试全国过关率较低的一年,更给我们留下了更多探索的空间。

一、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以来,安徽省经济加速发展,安徽省文秘专业教育也有了一定的发展,省内的近130所高校,有近百所高校均开设有本专科文秘专业,在校生有数千人之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也同步快速前进,鉴定规模逐年稳步增长,表现出一些优势。从2009年起,安徽省各类鉴定规模突破50万人次,职业技能鉴定事业迎来了红红火火的发展时期。其中,秘书职业技能鉴定规模达到了近2万余人次。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现象。根据本课题组掌握的资料来看,几年来,安徽省的秘书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优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大致可以归纳如下几点:

(一)有利因素不断得到强化,各种优势得到一定程度的的巩固。

客观因素:1.政府对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高度重视,新的各项促进政策不断出台,2008年以来,先后制定的条例及其他相关文件达30余件;

2.社会的经济在不断地发展,安徽省作为承接东部产业的西移,皖江经济带和皖北经济的崛起,对各类人力资本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对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的需求空前高涨;

3.经过十几年地大力宣传、推动,职业技能开发工作得到了较高的社会认同,由“我们积极引导社会重视职业技能鉴定”转变为“社会积极要求我们提供职业技能鉴定”。

主观因素:根据2011年安徽省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参加全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座谈会经验汇报材料、全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座谈会经验材料、安徽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加强基础建设,提高工作质量,促进全面发展介绍,近几年来,做了大量实际工作。集中精力巩固和完善职业技能鉴定组织实施体系,一是进一步发挥市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省直行业主管部门、鉴定场所的组织实施作用,巩固鉴定规模、加强鉴定质量;二是促进各级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建设,解决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供给等问题,理顺工作的责权利关系,保证职业技能鉴定实施工作有载体、有人做,把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大前提落实好;三是加强制度建设,在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管理、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内部工作管理方面,印发了20多项制度;四是系统建设职业技能鉴定专家队伍,为职业技能鉴定基础建设提供技术保障;五是进一步加强试题库优化升级和试卷库建设工作,为实施鉴定打造科学精准、灵活实用的测量工具;六是进一步规范、细化、完善考务工作,提高鉴定行为和结果的统一性、稳定性、权威性;七是在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开展考评业务研究,轮训在聘考评员,提高考评行为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八是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教学研究工作,促进培训内容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促进培训质量、鉴定质量双提高;九是完善职业技能鉴定、认证信息上报和公布制度,完善鉴定违规行为举报查处机制,加强鉴定质量管理;十是重视统计分析工作,为掌握情况、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探索搭建多元化的职业技能鉴定功能体系:一方面,启动“职业能力倾向测试”研究工作,开展实验性鉴定。我省于2005年开始,把“职业能力倾向测试”作为研究课题,于次年建立测试常模并进行试考和更进一步的研究。经过几年试考,该项目在我省产生了一定范围的影响,试考涉及的用人单位和个人反应良好。2009年,该研究课题得到了部中心的关注和支持,在部中心的指导下,我省正在对常模库进行改造升级。这项工作完成以后,“职业能力倾向测试”将更加紧密地联系职业技能开发、更加具有职业技能鉴定的属性。另一方面,大力推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我省于2006年启动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工作,主要做法有:配合有关部门出台了经费补贴等激励政策,先后印发了3批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和考核规范编写要求,开发了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考务管理系统,协调省财政印制了50万本专项职业能力证书。……虽然,以上的工作是就整个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总结,但秘书职业鉴定作为一个子项目,同样也得到了相应的重视。

(二)虽然,安徽省近几年来在秘书基业技能鉴定工作上的优势明显,成绩突出。但伴随着客观不利因素的趋向弱化,主观不利因素呈加强趋势,许多新的问题也在不断出现。这些问题不独安徽一省如此,大多具有普遍性。

1.近几年来,尽管各级政府对鉴定工作的资金支持力度有了一定程度的加大,但由于新的职业鉴定种类的不断增加,使得真正投入到秘书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上的资金并没有得到多大的增长;另一方面,由于鉴定规模的不断增长,鉴定资金投入依然主要依赖考生交纳的鉴定费,显然有些捉襟见肘。人均鉴定投入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这对全省秘书职业鉴定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以及质量的提升是一个较为严重的制约。

2.秘书职业技能鉴定的准确性还不够高。职业技能鉴定作为标准参照考试,对准确性、等值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实施链条长、考务环节多、人为影响大、基础建设不够扎实、考核方式方法科技含量欠缺等因素,影响到职业技能鉴定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3.秘书职业技能鉴定的社会实用价值有待提高。(1)职业技能鉴定的功能还不够全面。一个多元化的、完整的评价体系,应该涉及基础教育以后直至职业生涯结束的较长的时间段,涵盖职业核心能力、职业通用能力、职业特定能力等不同职业技能层次,以及系统职业能力、专项职业能力等不同职业技能方面。现在职业技能鉴定刚刚开始探索多元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以职业(工种)为单位的技能鉴定,强调完整、全面,不够灵活、实用。目前,职业技能鉴定考的是一个职业(工种)、一个等级层面的全部应知应会内容,这对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职业管理、促进劳动力有效流动是有好处的,但是,在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背景下,岗位设置丰富多样,分工日趋细化,企业的生产经营岗位通常并不刚好对应一个完整的职业(工种),而只对应相应职业(工种)应知应会要求的一两个单元,致使我们制作的测量工具的尺度存在不适合实际需要问题。以上两个源于鉴定自身的不利因素,将伴随着鉴定规模和社会影响的扩大而加强。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4.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秘书资格认证有自己的专家组织出题、制卷等,但是,29个省市的考生的答卷则是由各省市自主组织专家审阅的。而这些专家多数并不是文秘专业的,所以,在批阅试卷时就会出现宽严度把握不准的现象。正是这个原因导致了2008年全国的秘书考证过关率低,而不是因为考生水平普遍低下。

5. 鉴于以往社会对秘书职业的偏见和我国高等院校秘书专业日渐萎缩的状况,秘书国家职业资格鉴定制度的实施往往停留在纯职业技能鉴定的层面,相关机构对以上问题的认识、宣传以及从法律执行层面上做的显然不够到位。尤其是并未在就业上做到严格的法规层次的限定,在大量的党政事业单位以及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里,仍然继续招聘和使用并未通过秘书职业技能鉴定的人员,使得那些通过了测试的人员对我们的秘书技能鉴定有了许多怀疑的看法,这种现状对今后工作的开展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长此以往,必将极大地危及到这项事业。

6. 自上个世纪80年代文秘专业正式成为高校的一个专业以来,至今已有了30年的历史。但长期以来,高等秘书教育与秘书职业资格鉴定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未得到很好地处理,由于高校和鉴定部门职能的不同,系统归属的不同,即使在上世纪90年代推出了职业技能鉴定制度后,双方的合作与交流也并不多。制度的、人为地的造成了严重沟通障碍,使得教学只是教学,鉴定只是鉴定的尴尬局面成为了必然。

二、完善秘书资格鉴定系统的建议和设想

针对以上的现状问题,我们给出了以下几点建议与设想:

(一)进一步强化秘书资格鉴定考试的宣传力度,政府应该充分重视,制定相应的政策。尤其是要加大法规政策的执行和监督检查的力度,维护鉴定制度的权威性、公正性,营造一个健康的秘书职业鉴定环境。

(二)政府应该继续加大经费投入。完善秘书资格考试系统,使资格考试得到良性和可持续发展,提高该证书的市场认可度等都必须有一定的经费支持。

(三)进一步规范考核试题库,必须反映当前行业科技发展的实际情况,职业资格标准的制定必须由相关行业的专家介入和认定,并根据行业发展不断更新,为了使鉴定考试规范合理,使考核结果反映考生的实际技能水平,需要建立试题库,而且应以实际操作型、技能型的能力考试为主线,并不断进行更新完善。同时融会多种秘书资格证考试的长处,比如剑桥办公管理证书在理论上的宽松和实际操作的大作业的严格的尺度的把握。

(四)成立省级地方专家委员会,由文秘专业考评员构成。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秘书资格认证有自己的专家组织出题、制卷等,但是,29个省市的考生的答卷则是由各省市自主组织专家审阅的。而这些专家多数并不是文秘专业的,所以,在批阅试卷时就会出现宽严度把握不准的现象。正是这个原因导致了2008年全国的秘书考证过关率低,而不是因为考生水平普遍低下。

(五)加强考评站(点)的建设和管理,随着纸考向机考的过渡,鉴定的难度和培训的难度都会加强,对考评站(点)的设施条件和管理水平都会有更高的要求。

(六)定期培训考评员,不断提高考评员的鉴定水平。考评员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较全面和娴熟的操作技能及实验经验,而且还应熟悉岗位的要求,了解高校学生的特点和高校教育的规律,只有这样才能较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职业技能水平。

(七)处理好高等秘书教育与秘书职业资格鉴定两者之间的关系。在高校秘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必须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使之具有鲜明特色,以适应市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处理高等秘书教育与秘书职业资格鉴定两者之间的关系时,我们既不能把两者合而为一,也不能互相排斥。高等秘书教育必须保持自身独立的个性,决不能把自己变成职业资格鉴定考试的培训班;但是,也不能排斥鉴定考试内容,作为应用型特点明显的秘书专业教育不能单纯从理论到理论,脱离社会实际。面对秘书职业资格鉴定,高等秘书教育需把秘书职业资格鉴定的内容融合到自己的教育内容之中,融合的同时坚持独立性,这是秘书教育与秘书职业资格鉴定之间的辩证关系,也是二者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

(八)进一步发掘资格考试的潜力和空间,充分构筑师生教与学的互动平台,积累学习资源,形成学生成长记录的电子档案,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创新。

通过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安徽省秘书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重心应放在追求质量,进一步提高鉴定的权威性、科学性、灵活性和实用性上,加强监督监管,维护秘书职业鉴定结果在秘书工作中的有效性,公正性。同时,加强与省内高校的沟通协调,真正打通高等秘书教育与秘书职业资格鉴定两者之间的障碍,使全省秘书资格鉴定系统得到完善和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建庆.文秘职业化对高校文秘专业培养模式的导向[J].上海大学学报,2005(12).

[2]赵丹绮.浅谈新世纪文秘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J].文秘之友,2005(7).

[3]全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座谈会经验材料:安徽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加强基础建设 提高工作质量 促进全面发展 资料来源于国家职业资格工作网http://.cn.2011-06-21.

[4]吴良勤.秘书职业资格鉴定考试改革设想 (代《秘书职业资格考试通关指南》序言)[J].秘书,2006(4).

入职自我鉴定篇4

我国职业技能鉴定的历史发展

我国现行的职业技能鉴定制度是在工人技术等级考核制度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建国以来,为适应不同历史阶段的需要,我国工人考核制度不断调整、充实和完善,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的逐步发展和演变,最终形成了现行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制度。

初创阶段(1949-1977年)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大力开展经济建设的初始便高度重视职工队伍,尤其是技术工人队伍的建设。为解决失业人员的就业和不合理的工资分配制度问题,国家劳动部门大力开展了职工就业、转业培训,并着手建立新型工资分配制度,同时特别注重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工人技术等级考核制度。学徒工的转正等级考核,可视为我国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制度的雏型。

1956年

总理签发《国务院关于工资改革的决定》,要求全国按产业、部门逐步建立起涉及上万工种的技术等级标准, 并开始全面推行考工定级和考工晋级制度。同时规定了技术等级的数目(通常八级,或在八级之内) 以及各等级的技术要求。

1963年

技术等级标准被第一次全面修订,根据生产技术的发展, 进行调整、增加,整个技术标准的水平有了提高。这些制度与标准的制定与完善,不但成为考核职工技术水平的尺度、确定职工工资标准的依据,而且成为企业定额管理和职业技术培训的基础。时期,工人技术等级考核工作陷入瘫痪,直到 1978年之后才得到扭转。

恢复阶段

(1978-1987年)

1979年

原国家经委和国家劳动总局联合发出了《关于进一步搞好技工培训工作的通知》,要求为使职工队伍的技术技能水平适应生产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需要,劳动部门应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培训。

1983年

原劳动人事部颁布《 工人技术等级考核暂行条例(试行)》,对工人的培训和考核作出制度性规定,标志着工人技术等级考核制度得以确定。

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一切从业人员, 必须取得考核合格证书才能走上工作岗位。有关部门应该制定法规,逐步实行这种制度。”文件为我国工人技术等级制度的进一步充实、发展指明了方向。

调整充实阶段(1988-1991年)

这一时期,我国专业技术技能型职工队伍建设开始加速。调整充实阶段完成了三项重要工作:

一是全面修订了全国技术等级标准。原劳动部组织国务院45个行业主管部门进行了第三次技术等级标准的修订工作。此次修订工作历时3年,初步解决了部门间工种交叉重复的问题,将近万个工种合并到4700多个,并颁布了我国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种分类目录》。

二是建立和完善了技师评聘制度。1986年原国家经委对企业高级工培养问题作了专题调查,中央和国务院领导明确指示要尽快恢复和完善考工晋级制度、恢复技师制度,举办全国技术比赛,提高工人社会地位,保障和促进高级生产技术人才的培养。

三是颁布了《工人考核条例》。1990年,原劳动部颁布实施《工人考核条例》,规定了国家实行工人考核制度,把培训、考核与使用、待遇结合起来,并对考核种类、方法、依据、组织管理、证书核发及处罚等作了较为详尽的规定。在这一阶段,我国初步形成了国家工人考核管理体系和工人初、中、高级技术等级及技师、高级技师职务考核晋升体系,在全国统一了证书式样和发放的管理,初步建立了国家技术等级、技师资格证书制度,为我国工人考核制度的发展,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转轨阶段(1992年-现在)

1993年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文件中首次提出“要制定各种职业的资格标准和录用标准,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两种证书制度”。技术等级考核制度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更高要求。工人技术考核制度开始向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职业技能鉴定制度转轨,以原劳动部制定颁布的《职业技能鉴定规定》、原劳动部、人事部联合颁布的《职业资格证书规定》及《劳动法》、《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为基础,完成了职业技能鉴定的理论架构。这些法律法规和文件的出台促进了各种考核鉴定的进步与完善,对规范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程序,建立和完善职业技能鉴定的质量保证体系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我国电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现状

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建一流企业,加快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要求。1998年,电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正式组建。1999年,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了66个实行国家控制准入的职业,电力作为自动化程度较高、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其88个特有工种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实行准入的职业一并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2000年,电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全面开展。十几年来,电力行业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鉴定规模逐年扩大,鉴定范围逐年增加,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步伐加快,技术能手评选和技能竞赛活动效果明显,职业技能鉴定形成了品牌,为推动电力行业健康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强化思想认识,促进鉴定工作健康有序进行

电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站在行业整体发展的高度,大力宣传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形成了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在行业深入人心的良好氛围。指导中心每年组织召开全行业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会,全面总结经验,认真部署下一阶段工作,积极推进电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有序快速发展。广大电力企业对鉴定工作高度认可与支持,广大电力职工积极参与。截至2012年底,电力行业累计鉴定216万人次,150万人次取得职业资格证书,通过率为69.44%左右。各级电力企业高度重视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将职业技能鉴定同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有效结合,逐步建立了培养、鉴定、选拔、评价、使用相结合的技能人才激励机制,激发和调动了员工自觉学习技术、钻研业务,提高职业技能水平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企业的科学发展。“电力行业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基础扎实、运作规范、激励机制已经建立”,电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得到了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管领导的充分肯定。

强化组织保障,建立健全鉴定工作管理体制

建立了完整、统一、运转高效的行业指导中心——发电集团、网省电力公司鉴定中心——鉴定站的职业技能鉴定三级管理体系。截至目前,行业共成立了49个鉴定中心和257个职业技能鉴定站,鉴定范围涵盖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电力企业。各级鉴定机构均配备了专兼职相结合的工作人员队伍,为技能鉴定的全面展开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证。

鉴定工作规章制度日臻完备。电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在鉴定机构管理、证书核发、考务管理、能手评选、质量管理和督导巡视、高级技师鉴定评审、技能竞赛等方面制定了有关规章制度。各级鉴定机构根据指导中心的要求也制定了详尽、配套的实施工作细则,为鉴定工作的规范运作提供了完备的制度保证。

强化基础建设,逐步实现题库资源全行业共享

完成了36个电力特有职业(工种)国家职业技能标准、95个职业(工种)鉴定规范和103个职业(工种)国家题库电力行业分库的建设工作,组织开发了试题库管理系统和技能鉴定管理系统软件,并启动了网络考试的试点工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要求,积极推动职业技能鉴定补充命题工作,逐步加大鉴定机构补充命题试题资源上报汇总审核工作力度,最大限度地实现鉴定资源共享。同时,根据工作开展情况、新技术发展要求以及企业岗位设置变动情况,及时开展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部分职业(工种)题库的修订工作,实现了题库资源的常态管理和滚动开发。

强化评价创新,不断提高技能鉴定考核的科学性

在理论知识考核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行计算机网络考试,实行机考和笔试相结合,提高了鉴定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在技能操作考核上,逐步推行模块化考试方式,紧密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和技术设备发展要求,坚持共性考核与个性考核的有机结合,增强技能操作考核的灵活性和针对性,提高了技能操作考核的整体质量与水平;在高技能人才的鉴定评价方面,突出企业评价的主体作用,重点在技师、高级技师的考核评审工作中规范和完善工作业绩、潜在能力考核指标,建立工作现场评价和工作过程评价的企业佐证机制;做好企业、行业、部级技术能手评选的有效衔接,充分发挥技能竞赛在促进高技能人才培养选拔中的重要作用。集中选拔行业技术技能专家领军人才(如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部分电力行业技术能手和资深考评员等),组成专家小组,针对行业技术要求和发展趋势,研究制定鉴定考核命题技术导引和题库建设框架指导意见,提高了鉴定考核的科学性与先进性。

强化质量督导,探索构建鉴定质量管理长效机制

首先,质量督导工作实行定期与不定期的常态化,增加技术督导与现场督导的比重与覆盖面。加强各鉴定机构在质量督导方式方法上的交流与沟通,坚持年检、自查、互查与行业检查制度的贯彻与落实。其次,进一步完善了考评人员管理制度。建立了考评人员职业道德诚信机制与考评行为反馈评价制度,组织考评人员的培训认证,增加鉴定考评心理学和专业技术技能的培训内容,开展行业考评人员考评经验座谈和研讨,规范考评行为,提升考评技巧和水平。在鉴定组织实施中,统筹调配考评资源,在鉴定考评队伍中增加非本鉴定区域的考评力量。由考评员、督导员、管理人员和技能专家组成的鉴定工作四支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为提高鉴定工作水平,保证鉴定质量提供了可靠的人才支撑。第三,实行鉴定结果公示制。做好鉴定结果分析评价总结,确保了鉴定的公开与公正。第四,各级鉴定机构通过层层签订鉴定质量管理责任书,落实责任和要求。严格规范证书核发管理,逐步健全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查询系统建设工作。第五,制定试行行业鉴定质量体系服务导则,加大质量体系认证的广度和深度,构建了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管理长效机制。

英国的职业技能鉴定概况及特色

英国作为工业革命和现代工业的发源地,既是职业技能分类最早的国家,也是职业教育、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鉴定最早的国家。早在18世纪中叶,英国的各种行业协会就开始组织专门的职业资格考试,如1878年成立的伦敦城市行业协会设计的职业资格考试就多达400多种,几乎涉及到各个专业或职业。但那一时期英国的职业技能鉴定还只是一种传统的职业资格考试,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英国建立起全国统一的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其职业技能鉴定成为一种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目前,英国已建立健全了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完整的网络体系。

职业技能鉴定的流程

英国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依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根据每一位被鉴定者的状况,通过工作现场考评和收集工作成果等手段来进行评定其职业资格能力。具体的考评鉴定流程分六个阶段,如图1:

职业技能鉴定制度的特色

(1)组织管理体系清晰,职能定位明确。英国的职业技能鉴定组织管理结构如图2所示。

教育与就业部作为政府职能机构,主要负责政策与立法。

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是代表英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权威部门。主要职能包括:建立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制定产业机构,制定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开发全国性的国家职业资格体系,准证书机构并对其监督和检查,收集、分析国内外有关职业资格信息。

产业指导机构,一般为行业性的非政府民间机构,负责本行业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制定,并使其不断完善以适应生产技术的发展变化。理论上产业指导机构只负责制定标准,但实际上,许多产业指导机构既制定标准,同时又是证书机构。

证书机构,是经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批准的有权颁发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机构,负责职业资格的鉴定和运作。主要职责:审查批准鉴定中心;管理和认可鉴定程序;挑选、培训外部监督员,并监督检查其工作;检查鉴定的质量保证体系。

培训与企业委员会,负责推行国家职业资格培训计划,各地区都设有培训与企业委员会组织。

鉴定中心,大体分为企业型鉴定中心和学院(或培训中心)型鉴定中心。企业型鉴定中心就是一个企业本身被批准作为鉴定中心,负责对其员工进行职业资格鉴定,是英国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的主体。一般说来,只要企业有开展国家职业资格的积极性,都能得到政府和证书机构的认可和支持,即使个别条件不具备,通过外聘考评员、内部监督员、委托或指定其它鉴定中心等方式,也可以在本企业内开展国家职业资格的培训和鉴定工作。

考评员和督考员,对鉴定过程进行监控,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其资格标准均由“培训与开发指导机构”制定,并严格按照资格标准的要求进行培训和鉴定。考评员分为一线和二线考评员,考评员决定申请人是否具有某种职业能力。一线考评员只负责工作现场的操作,进行观察和提问;二线考评员负责一线考评员职责以外的工作,对证据和以前考核结果进行确认。督考员分为内部督考员和外部督考员,内部督考员负责检查考评员考核结果,保证不同考评员按照国家标准考核;外部考评员对鉴定中心资格的确认和控制鉴定中心的质量,保证不同鉴定中心按照国家职业标准考核。

(2)注重研究培训方法,重在提高培训效能。目前,英国在职业技能培训的模式上进行着一系列的变革,着重在方法的灵活性和教育投入的效能上下功夫:①受培训者可选择任何一种适合自己的方式接受培训,不受时间、地点或场所的限制。受训者均可以通过职业教育机构的中央信息和咨询中心的数据库终端,检索到各种职业的技能要求、培训机构、内容、方法、时间以及地点等方面的信息资料。然后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一种适合的培训方式,并可以在职业技术教育机构或培训中心学习,也可直接在工作场所学习实践或是在家自学。学习的进度既可以由培训机构帮助拟订,也可以由自己掌握,一旦某个单元学习结束,经技能鉴定考核合格者, 其学分即记录在个人的“国家职业成绩档案”中。②建立“起始评估”制度。所谓“起始评估”,是指在对受培训者进行培训之前,先对受培训者进行原有知识和技能水平的评估,以决定相应的学习起点。通过起始评估,受培训者可以出示有关知识方面的学习成绩和技能方面的证据材料,得到培训机构的认可并给予相应的单元学分,然后再由培训机构向受培训者指出“尚未达到的标准”,需要培训的方面。

(3)职业技能资格鉴定标准的社会化。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的确定尤为重要,关系到鉴定者行为推测的尺度,同时也为被鉴定者提供了努力的目标和方向。所谓职业技能资格鉴定标推的社会化,是指职业技能鉴定的标准,不以满足某企业或公司的短期需要为标准,而是以整个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资格标准为目标,同时考虑到与国际标准考核证书相衔接。目前,在英国推行的“国家职业资格”考核体系中,约有180个“产业指导机构”研究制定国家职业资格能力要素及其操作标准问题,并且规定国家职业资格的使用期限最多为5年。同时还要根据社会需要对标推进行不断修订。

英国的职业技能鉴定制度对我们的借鉴

目前电力行业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正逐步走向规范化、智能化、科学化发展的轨道,但随着全社会对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普遍关注,电力行业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仍需不断加以优化,为适应飞速发展的电力技术,为我国电力工业加速走向世界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

(1)拓展提高鉴定效能方式。目前,在提高培训效能方面主要是通过在鉴定过程中运用先进技术,如智能化考试、仿真技术的使用等使鉴定更加方便、直观,从而提高鉴定的效能。除了通过技术手段提高鉴定工作的效能外,英国采用的灵活的培训方式和“起始评估”的鉴定制度为我们开辟了思路。“起始评估”不仅有利于避免培训和考核内容上的不必要重复,且能够大大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

(2)考评标准与生产相结合。英国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不仅是培训和鉴定的标准,同时也是生产过程的工作标准。我国国家职业标准是基于职业或工种进行开发的,但是随着企业生产发展和技术进步,大中型企业的劳动分工越来越细,而职业工种的要求相比于企业的岗位要求则宽泛得多,使得国家职业标准的共性要求与企业岗位的个性要求难以有效衔接。因此,可借鉴英国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确立方式,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体系从标准到鉴定过程强化与生产体系的紧密结合,形成资格标准和鉴定内容与实际工作相对应,防止依据职业标准进行培训和鉴定的主要内容与企业的岗位实际脱节。

入职自我鉴定篇5

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我校抓住农业行业就业准入制度实施的契机,积极配合各县农广校鉴定点,开展农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根据省鉴定站2009年鉴定工作的布置和安排,××州农广校计划鉴定250人,经过努力,全州农广校实际鉴定了672人,占计划任务的268.80。其中,果树工中级工324人,沼气生产工初级工188人,农机操作工初级工160。超计划圆满完成鉴定任务,取得了较好成绩。

一、2009年取得的经验及成绩

(一)明确工作思路,加大宣传力度,积极组织报名

开展农职业技能鉴定是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达到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为推进我州农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开展,我州农广校把农职业技能培训和等级鉴定作为每年的重要工作任务抓紧抓实,按照省农广校“特有工种农业—251号鉴定站”下达的任务,年初就召开全州农广校会议,由校长对鉴定工作做出安排部署。各县分校结合本县实际,找准切入点,狠抓落实。加大宣传力度,并针对14种农业行业就业准入职业,积极组织报名。一是对农机技术人员、农业种植行业技术人员、沼气建设技术人员开展宣传;二是针对职业中学学生持有职业资格证书在参加高考中可以加分的政策,各鉴定点人员深入职业中学和农村中学开展宣传;三是结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实施职业技能鉴定;四是利用广播、报刊、电视等媒体开展宣传。 (二)强化伍管理,部门配合,精心组织实施

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需要精通专业理论和技能操作,懂得培训方法和鉴定程序的考评员队伍的强力支撑。为此,州、县鉴定点领导把考评员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开展农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的首要任务抓紧、抓实。到2009年,全州农广校具有考评员资格证的教师达到了19人,建立了由333名具有较高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资源库。

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实施涉及多个单位部门的共同参与,因此,全面协调是保障工作顺利完成的关键。2009年我州鉴定工作就是分别与丘北、西畴县职业技术中学,马关县农业机械学校,砚山、丘北、××县农业环境工作站等单位的紧密配合下实施的。 (三)注重培训效果,确保考评质量

农职业技能鉴定是依据农业职业技能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规程,通过理论知识考试和实践技能操作考核的方法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任职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与认证活动。目的是提高劳动者的理论水平和技术能力,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因此,我校在开展鉴定工作中注重农职业技能培训的效果,让学员经过培训后成为懂理论、善操作的技术能手。参与鉴定的学员在报名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为了保障技能鉴定的质量和合格率,在培训过程中根据学员的文化程度和水平,根据所学专业和鉴定的不同等级,严格按要求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实作,培训教师都是本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来担任。操作的,考评小组就分为三个小组,每组配备3个考评员打分。学员按考评内容分小组参加考试。参加考试的学员才能进入场地,非考评员和考试学员不可进入考试现场。对于识图和口答类题型,按照要求准备足够题量,由考评员随机抽题让学员解答。技能操作中由学员独立完成各

项考核内容,考评员不得进行任何提示。考评过程中由考评员按照各项评分标准严格打分,确保了考场的纪律和鉴定的质量。

(四)认真统计数据,及时上报材料,做好工作总结

每次技能鉴定完毕,州农广校都要求各县技能鉴定点认真统计汇总本次鉴定的有关数据和信息,及时制作需要上报的表册和材料,仔细核对,确保无误。对鉴定过程进行总结,为今后的鉴定工作积累经验。 (五)存在问题

1、经费不足,难以在农民工中开展鉴定

我州农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自2002年实施以来,多数参加鉴定的人员是参加“三校生”考试的职中学生,事业单位农技人员和工厂职工。由于我州属农业大州,经济不发达,培训经费不足,加之多数农民工文化素质低,经济困难,培训费难于承担。因此如果没有专项培训经费,很难在农民工中开展培训和鉴定,鉴定面难以拓宽。

2、缺乏地方农职业技能鉴定收费标准

国家对职业技能鉴定制定了收费标准,但没有把农职业行业特有工种具体分类、分级并出台相应的收费标准。一些省市针对各行业工种制定了地方性收费标准,但云南省没有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收费标准的具体文件,致使在鉴定收费中出现了困难。

3、鉴定教材不配套,培训场地不完善

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学员参加鉴定的工种也随之增多。但由于农业部多数工种没有统编培训教材,培训内容与考试教材分离,影响了学员的考试成绩。各鉴定点培训和鉴定场地条件设施不完善,当培训和鉴定人数多时往往要借用协办单位设施和场地,制约了鉴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二、2012年工作计划

2012年全州计划开展农职业技能鉴定300人,为顺利完成鉴定任务,特提出如下措施:

(一)多渠道筹集经费,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鉴定辐射率和规模

按照“多一项技能,多一本证书,多一条就业出路”和“培训一个专业,致富一方群众”的原则,根据市场需求和学员实际,选择不同的工种和等级进行培训及鉴定。特别要深入农村开展培训和鉴定,使农职业鉴定工作辐射到农村,使青壮年农民受益。培训经费由学员出一点,各级政府配套一点,在农村组织青壮年农民工培训和鉴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组织各县农广校继续深入职中、农业、畜牧、水产、林业等系统及农村开展招生宣传,积极组织学员报名,提高鉴定辐射率和规模。

(二)鉴定工种与培训教材配套,完善鉴定点设施条件

根据不同工种,尽量选用与本专业内容相近的教材进行培训,提高学员理论水平,熟练掌握实践技能。尽最大努力,逐步完善鉴定点的场地和硬件设施建设,把传统教室升级为多媒体培训教室,健全鉴定所需的设备。

入职自我鉴定篇6

关键词:企业;技能人才;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6-0105-02

企业技能人才评价是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企业是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的主体,技能人才评价必须适应企业经营管理和战略发展的实际需要。如何充分发挥企业的主导地位,探索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技能人才评价方式,成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改革任务。

一、黑龙江省企业技能人才评价现状

近年来,黑龙江省企业人才评价有序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省企业技能人才评价主要有两种模式:由各级职业技能鉴定部门为主导的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统一职业技能鉴定模式和部分大中型企业自行探索建立的评价模式。

(一)职业技能鉴定模式

1.评价体系。我省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由省、市各级人社部门、鉴定部门统一组织实施。我省现有社会化鉴定所(站)50余家,分设在各地区、学校及大型企业,各地均设有专门负责职业技能鉴定的管理机构。目前,我省已形成了一支素质过硬的考评、管理、督导人员队伍,基本上建成了一套层次分明、分工合理、管理有序、覆盖全省的职业技能鉴定体系。

2.评价模式。目前,我省企业技能人才评价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社会化鉴定模式。依托设于企业的职业技能鉴定所(站),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对企业内职工开展初、中、高级的理论知识考试和实际操作考核,技师、高级技师增加论文评审。有鉴定意愿的职工如所在企业没有鉴定机构,由各级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根据所鉴定职业(工种)推荐到有鉴定许可的鉴定机构进行社会化考评。二是统一职业技能鉴定模式。在全省范围内实行部分职业(工种)理论和实操统一考试,按照国家人社部“五统一”要求,即统一鉴定所(站)条件、统一考评人员资质、统一命题管理、统一考务管理和统一证书核发,实现企业技能人才评价的规范化、规模化。三是通过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拓宽技能人才评价渠道。省人社厅、教育厅、商务厅、交通厅、总工会、团省委等部门每年举办各类省级职业技能大赛,对在大赛中取得优异的选手,省职业技能鉴定部门放宽破格晋升条件和名额限制,通过大赛,为企业破格选拔优秀技能人才。

(二)企业自行建立的技能人才评价模式

近年来,省内部分国有大型企业根据企业管理实际,在职业技能鉴定体系以外,按照国家职业标准,探索建立企业技能人才新评价模式。如:哈电集团锅炉厂有限公司,在国家职业资格基础上实施“九级工”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技师、高级技师考评办法,由企业对参加技师、高级技师考评人员进行推荐初审,合格人员参加省人社部门组织的考评;哈电机有限公司制定了《技术工人实施等级管理暂性规定》《技术工人等级培训、评聘实施细则》,结合企业生产实际,自行命题组织理论及实操技能考试,考试合格人员颁发技术等级证书,晋升技师、高级技师的与公司签订聘约并颁发聘书。具备自行建立技能人才评价模式的企业,需要具备雄厚的技术力量、完善的硬件设施及专业的人才队伍,这使得一般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很难建立并组织实施。

二、黑龙江省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数量和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我省现行的企业技能人才评价模式,已不适应我省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的多元化需要,呈现机械化、单一化的状态。2014年统计数据显示,①我省在职业技能鉴定参与率方面,企业鉴定机构的参与度明显偏低,仅占全省鉴定总量的11.9%,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层次上看,企业取得技师、高级技师资格的比例仅为2%,可见,职业技能鉴定对企业技能人才培养评价,特别是高技能人才评价的促进作用已不尽明显。

(一)职业技能鉴定模式无法满足企业实际岗位需求

基于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为主的企业技能人才评价体系,以国家职业标准为评价基础依据。但随着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各职业(工种)技术水平的要求更加宽泛,加之国家职业标准开发的国家题库更新周期较长,使得国家职业标准的通用性难以满足企业岗位实际要求。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为主的评价模式,重在对结果进行评价,仅靠一次考核来确定企业职工的技能水平,往往出现“能考不能干”的现象,评价结果无法真正体现技能人才实际工作能力及技术水平。部分人员考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后进入企业任职不能直接上岗,需要企业进行上岗培训,直接增加了企业培训成本,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受到了挑战和质疑。

(二)企业自行建立的评价模式存在局限性

鉴于职业技能鉴定模式的局限性,部分大企业自行建立了企业技能人才评价模式,虽然一定程度上满足企业对人才评价的需要,但评价工作缺乏政策依据,无法与国家、省政府关于促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一系列激励措施相衔接,而且评价结果缺乏社会流动性,不能全方位促进技能人才的培养发展。

三、黑龙江省推行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的重要意义

(一)推行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是落实人才强省战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

解决技能人才培养发展与企业需求的矛盾,就要按人才以用为本的规律,以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推动技能人才成长发展。推行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充分发挥企业在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中的主体作用,将技能人才使用、评价、待遇、激励相结合,为企业职工搭建实现自身价值的干事平台,最大限度激发技能人才创新活力,提高技能人才对企业的贡献力,为我省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

(二)推行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是推进职业资格改革、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重要措施

目前,由于企业技能人才评价机制的局限性,使得职业资格证书开始受到企业的质疑。在全省推行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在科学、客观选拔企业技能人才的同时,提高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让职业资格证书根植于企业,真正发挥职业资格证书的正能量,为我省社会经济发展选拔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四、国家及黑龙江省有关政策及其他省市推进情况

(一)国家及黑龙江省相关政策措施

国家2008年以来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加强技能人才评价工作的政策措施,明确了完善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方式、坚持重业绩导向、注重在实践中评价人才的指导思想,明确了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工作的组织原则、方法程序等具体内容,逐步确立了以企业自主评价为主要模式的新型技能人才评价机制。

(二)其他省市相关工作开展情况

2012年浙江省开始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工作试点,并于2014年出台了《浙江省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实施办法》;2015年上半年,江苏省出台了《企业技能人才评价质量管理办法》,将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工作在全省范围铺开。据相关报道显示,浙江、江苏等地自主评价工作成果显著,企业技能人才评价通过率明显低于社会化鉴定通过率,说明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质量没有缩水,“企业人才评价,企业自己说了算”的模式符合企业发展实际,企业自己用人自己把关,评价过程客观、科学、公正透明,提高了评价的质量和效果。

五、黑龙江省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基本模式

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充分借鉴其他省市成功经验,在深入部分中省直企业开展调研的基础上,笔者从评价内容、组织实施和质量保证三方面构建了我省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基本模式。

(一)评价内容

我省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以国家职业标准为基础,分为参评资格认定、工作业绩评定、职业能力考核、职业道德评价和理论知识考试五个模块。其中:参评资格认定模块由企业对参评人员进行初步筛选,并按照相关政策结合企业实际确定破格和越级参评人员;工作业绩评定主要考核参评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的工作业绩和表现;职业能力考核针对企业具体岗位技能特点,考核参评人员的实际操作水平;职业道德评价模块主要考核技能人员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岗位之间团结协作的能力;理论知识考试主要考核参评人员本职业(工种)及本岗位相关的必备职业知识。

(二)组织实施

参评资格认定模块是企业技能人才评价的首要环节,通过审查合格人员才能进入职业能力考核及工作业绩评定模块;职业能力考核及工作业绩评定通过人员,进行职业道德评价和理论知识考试。各个环节紧密相扣,其中任何环节不合格均无法进入下一环节,同时,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自主确定各个模块的权重比例,综合确定考核评价总分。开展自主评价工作的企业可成立自主评价委员会,评价委员会下设自主评价工作办公室及专家考评组,负责评价工作的具体组织与实施。

(三)质量保证

通过完善企业自律、政府职能部门监管机制,建立我省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质量监督体系。通过实行严格的企业资格审核备案、建立企业自律机制、加大鉴定考核质量督导力度等多项举措,确保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质量。

六、推行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的政策支持与技术保障

(一)建立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制度体系

有关部门应结合我省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工作实际,建立完善企业技能人才评价相关制度,形成符合企业岗位用人实际的自主评价新机制。制定出台黑龙江省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实施办法或实施方案,明确省内企业开展技能人才评价的原则、企业评价资质认定、评价内容及程序、质量保障机制等内容,为有关部门及企业开展相关工作提供政策依据及操作指南。

(二)做好企业技能人才培养评价工作的技术支持和服务

有关部门应当帮助和指导企业制定符合实际的技能人才评价工作计划和方案,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与技术服务。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或行业标准,积极组织企业开发反映岗位需求,符合技能人才培养特点的教材等技术资源,修订、完善和开发相应题库,为自主评价工作提供技术保障。

(三)支持和鼓励企业建立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工作激励机制

充分发挥企业在技能人才评价工作的主体作用,鼓励支持企业健全规章制度,鼓励职工岗位成才,建立技能人才技能等级津贴制度和技能人才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拓宽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建立技能人才合理流动机制。鼓励支持企业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岗位练兵和技能比武,对涌现出来的优秀技能人才,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奖励或直接晋升职业技能等级。

入职自我鉴定篇7

【中图分类号】13918.9

【文献标识码】a

常林 高荣云

【文章编号】 1007—9297(20__)01—0003—03

有关司法鉴定制度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最近,九届

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1次会议审议了《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

题的决定草案》(以下简称《决定》),未获通过的具体原因尚

不清楚。作为一名司法鉴定工作者想就此问题谈些观点,

仅供参考。

《决定》①关键缺陷:第一,没有明确国家职业鉴定机构

(司法鉴定事业就像卫生事业,国家不管,一分钱不投入,老

百姓怎么看病?医生靠什么诊断治疗?),没有确立国家职

业鉴定机构设置的原则,盲目管理,必然由目前的混乱走向

新的另一种混乱,改革终将流产;第二,对公安侦查部门保

留的鉴定机构,赋予双重身份(既可以行政职权化又可以市

场竞争化),等于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义务,没有营造出司

法鉴定市场公平竞争的环境,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管理的格

局。第三,《决定》适用范围太窄。依据《决定》中司法鉴定

的概念,司法鉴定的范围指的是就涉及诉讼的专门性问题

进行鉴定,按照现行制度应包括三大类,(1)现行公检法所

设的司法鉴定机构;(2)非公安、司法机关,法律、行政法规

规定有鉴定职能的组织,如医疗事故鉴定、建筑工程质量、

资产评估等。(3)非职业鉴定部门,其技术条件有时可以解

决诉讼中的专门问题,如科研院所,行政机关的专门实验室

等。根据《决定》,第一类中公安、检察系统均可视为侦查部

门的鉴定机构,不属《决定》调整对象,人民法院撤消鉴定机

构。第二类,不列为本《决定》管理范围。第三类有其专业

领域,主观上不主动,客观上无义务承担司法鉴定工作,同

时,也不可能纳入《决定》管理的范围。由此,以上三类均不

属《决定》管理范围,而三类内容却基本囊括司法工作中常

规司法鉴定领域。表明名册制度的建立对司法工作毫无意

义。

、基本共识

从现代法制建设要求和我国司法实践来看,关于司法

鉴定目前已经达成以下共识:

第一,毋庸置疑,现行司法鉴定制度已不适应司法制度

改革的需要,甚至严重阻碍司法工作,全新构建我国司法鉴

定制度迫在眉睫。

· 3 ·

· 述评·

第二,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自设司法鉴定机构与现

代诉讼理念相悖。

第三,国家司法行政机关负责管理司法鉴定工作,建立

全国统一的司法鉴定制度。

二、司法鉴定制度

司法鉴定制度是一个国家的法律所规定的,关于司法

鉴定机构设置、人员管理、运行程序和行为标准等方面的规

则、规章和体制的总称。简而言之,其又分为两大类,即管

理制度和运行制度,后者是指参与诉讼活动的相关制度,由

诉讼法和证据法对其进行调整和规范。这里重点谈的是司

法鉴定管理制度,它一般包括以下内容:司法鉴定管理的主

体(不需要再争论),司法鉴定机构,司法鉴定人,司法鉴定

管理规范、司法鉴定工作程序规范(以后讨论的问题)等问

题。

三、司法鉴定机构

(一)司法鉴定机构的分类及其体征

广义的司法鉴定,根据主要职能和专业特点应分为两

大部分。

1.专司司法鉴定,专业技术包括:法医学(法医病理学

鉴定,法医临床学鉴定,法医精神病学鉴定,法医物证学鉴

定,法医毒物鉴定),文件鉴定,声像资料鉴定,现场勘查分

析,个人识别(法医人类学,法医齿科学等),犯罪心理测试,

指纹,痕迹检验,司法弹道学,微量物证,刑事摄影技术,毒

品和血清(dna)检验,与纵火、爆炸、计算机犯罪有关物证

鉴定等技术项目。

2.兼司司法鉴定,主要是根据公安、司法机关的委托进

行各类诉讼案件鉴定,或其日常工作出具的鉴定文书、检测

报告,成为诉讼中的证据。一般称为技术鉴定,其主要技术

包括: 会计审计鉴定,建筑工程鉴定,知识产权鉴定,考古学

技术鉴定,古玩字画鉴定,产品质量鉴定,食品化妆品检测,

药物检测等等。

由此,从司法鉴定机构设置的性质上看,分为三大类。

(1)国家职业鉴定机构。是指由国家出资举办的专门

从事司法鉴定工作的鉴定机构,其性质是为司法活动提供

服务的组织,具有事业单位服务性、公益性和知识密集性的

特征,享有独立法人资格。该类鉴定机构又分为面向社会

服务和不面向社会服务两种鉴定机构,后者主要是指改革

后公安部门内设的刑事技术鉴定。

① 《决定》规定:“一、司法鉴定是指鉴定人运用科学技术或专门知识对涉及诉讼的专门性问题进行检验、鉴别和判断并提供鉴定结论的

活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有鉴定职能的组织接受委托从事司法鉴定业务的,从其规定,不再列为本决定管理的范围”。“五、⋯⋯ 侦

查机关所属的鉴定机构对外承担司法鉴定业务的,在本系统省级以上主管机关批准后,经过登记,编人司法鉴定机构名册并公告。”;

“七、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自侦部门除外)、司;去行政机关不从事具体鉴定活动。”

l }

i

· 4 ·

(2)兼职司法鉴定机构。目前,人民法院受理的案件

中,涉及大量复杂性、综合性、高智力、专业化强的问题,专

门职业鉴定机构不可能承担各类鉴定项目,为充分利用社

会上有限的资源,实行资源共享,应建立兼职司法鉴定机构

管理制度。兼职司法鉴定机构也分为两大类:第一,社会上

中介性鉴证类机构,如会计审计事务所等,其设立、变更和

撤销有专门的管理部门。第二,国家设立的专业研究所或

实验室,利用技术资源兼职从事司法鉴定工作的。

(3)民办职业鉴定机构。其与国家职业鉴定机构的区

别,要从举办主体和资金来源等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其中,

是否利用了国有资产,是一个重要区别。民办职业鉴定机

构是司法鉴定机构的重要补充,为构建多元化主体、复合层

次结构的鉴定市场提供了条件,在鉴定市场良性竞争环境

的形成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二)国家职业鉴定机构的设置原则

1.独立性原则

明确鉴定机构的性质。鉴定机构必须事业单位化。其

, 鉴定机构和鉴定人是基于自身责任和经济上自主性、独

立性,向社会提供专门的精神产品服务的。其二,其职务活

动具有排除单纯追逐营利性的利他性特征,对科学技术设

备的投入依赖国家财政。其三,国家承认并认可该种职业

从事者具有团体上(行业内)的自律性,以及在内部设定统

一的行为规范。其四,它要求担当特定职务的人应经一定

资格认证,具有创造能力以及将获得该种资格和相应能力

的学历作为前提条件。

实现司法机关与鉴定机构的分离。国外广义的法庭科

学包括法医学和刑事技术,狭义的法庭科学指的是刑事技

术。从国外情况看,以广义法庭科学为主的鉴定机构一般

隶属于司法部(较少归卫生部负责),其中含法医学和刑事

技术,结合我国的情况,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内部的鉴定

机构应予取消。

2.科学性原则

司法鉴定机构的设置应遵循科学性原则。其一,机构

设置要符合学科理论和技术的需要,划分机构需要依据科

学规律。国外的刑事技术与传统法医学就分别设置鉴定机

构。一般而言,司法鉴定分为法科学鉴定、法医学鉴定、刑

事技术鉴定和各类社会性鉴定组织。其二,机构设置要符

合技术人员和技术设施的统一。技术人员的数量和水平只

是设立鉴定机构的条件之一,技术设施(场地、仪器设备等)

也是完成鉴定的必备前提。目前我国许多鉴定部门徘徊在

一张纸、一支笔、一枚章”的鉴定环境,长此以往,领导认为

“司法鉴定完全可以自负盈亏,不需国家投入”,不尊重科学

规律的要求,忽视自然学科对高新技术手段的依赖性。其

三,机构设置要处理好规模与等级的关系。强调合理的资

源配置,培育和发展具有不同规模的鉴定机构,或提倡创立

某一专业特长的鉴定领域,树立鉴定机构的静态科学权威,

逐步淡化行政等级决定鉴定效力的观念。

3.多元化原则

在实施司法鉴定机构从公检法逐步分离后应贯彻多元

化原则。多元化原则是指以国家职业鉴定机构为主,充分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10卷(第1期)

调动社会上与司法鉴定相关的资源,发展多种形式、多种领

域的司法鉴定机构,作为鉴定市场主体的补充。多元化原

则的优点:其一,充分体现了司法鉴定客体广泛性的特征。

鉴定客体的广泛,其涉及的学科群庞大,以集中型或分散型

评价鉴定机构的设置,明显过于简单和草率,任何鉴定机构

绝不可能包罗所有的司法鉴定项目,利用社会上的资源为

司法鉴定服务十分必要。鉴定客体的广泛性揭示司法鉴定

统一管理的必要性,加强管理,理顺制度,才能保证千头万

绪的司法鉴定程序公正,提高司法诉讼效率。其二,多层次

鉴定机构的存在,为当事人自己选择鉴定人提供了条件,使

得鉴定结论质证不在流于形式,对国家职业鉴定机构产生

了监督和促进作用。

(三)国家职业鉴定机构的设置

关于面向社会的国家职业鉴定机构,其设立应符合效

率原则。效率包括成本和时间两个要素。第一,设置鉴定

机构规模化。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有限,而又人口众多,为从

总量成本投入考虑,应该集中配置人、财、物,在一行政区域

内,原则上设一个同类型的具有一定规模的鉴定机构。为

方便当事人诉讼,也可在交通不便地区设立该鉴定机构的

分支或派出机构。鉴定机构的规模化,可以提高驾驭疑难

案件鉴定的能力,保证鉴定质量的同时,提高时间效率。第

二,设置鉴定机构重点化。为有解决重大疑难案件的能力,

兼顾诉讼效率,不主张设立中央性鉴定机构,可以重点选择

某一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鉴定机构,逐步培养为行政大区

(如华北、西北、东北等)的鉴定中心。同时,对经费投入量

大,而又鉴定量小的鉴定项目,为避免重复投入的浪费,可

以引导性地限量发展几个中心实验室。

关于公安侦查部门的鉴定机构。在全国省、地市公安

厅、局设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公安部设部级刑事 科学技

术研究所。主要业务包括指纹鉴定、痕迹检验、理化检验、

枪弹鉴定、火灾调查等项目,有条件的还可以设药品检

验、dna分析、个人识别(法医人类学)、计算机犯罪、声纹

图像分析、文检鉴定等实验室。主要服务领域是刑事案件。

不收取鉴定费,每年根据工作量预算,所有经费由国家财政

保障。结合我国目前发展状况,其技术人员可以享有警察

(公务员)待遇。其业务发展和行业管理由刑事技术协会负

责,该协会挂靠公安部。改革以后公安机关在侦查阶段,遇

有人身伤亡的案件,活体鉴定交由医院或法医学研究所(即

面向社会的国家职业鉴定机构)进行,尸体检验鉴定由法医

学研究所负责,必要时同时提供现场勘验笔录;遇有其他物

证,勘验技术人员分别固定、提取,并进行详细编号,送刑事

科学技术研究所。如果在现时条件下,公安侦查机关继续

保留传统法医学鉴定,应明确其职责范围。

四、司法鉴定人

司法鉴定人的管理包括三个方面,即司法鉴定人的资

格、司法鉴定人的权利和义务、司法鉴定人的法律责任,在

这里重点谈司法鉴定人的资格问题。

司法鉴定人的资格特征分为两部分,即固有的司法鉴

定执业中的主体特征,称为静态特征。诉讼中的鉴定人特

征,称为动态特征。静态特征研究的是专业资格问题,动态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10卷(第1期)

特征却是法律资格问题。两者关系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专

业资格是法律资格的前提和条件(英美法系对专家证人资

格的审查同样如此),只有专业资格而无法律资格的人,就

不是特定的鉴定人;重视建立法律资格制度,而没有系统的

专业资格支持,可能本末倒置。

1.职业资格

职业资格是指从事司法鉴定工作的专业技术资格,是

成为鉴定人的基本要求。职业资格管理的主体是各专业协

会或学会,其性质是社会团体,如中国法医学会等。现以法

医学专业为例进行说明,中国法医学会负责法医鉴定人职

业资格全国统考。可借鉴全国律师考试经验,同时以分支

学科进行,例如设法医病理学职业证书,法医临床学职业证

书,法医物证学职业证书等等。

2.执业资格

司法鉴定人执业资格是其独立承担鉴定工作的准入条

件。借鉴律师执业管理的有益经验,司法鉴定人实行司法

鉴定人职业资格与执业资格相分离制度的意义,(1)将司法

鉴定人与司法鉴定机构有序地结合起来,司法鉴定人只能

申请在司法鉴定机构中执业,便于司法鉴定人的管理。(2)

解决兼职司法鉴定人资格问题。对已获得所从事行业专业

技术资格的人员,现提出兼职从事司法鉴定工作的,应就司

法鉴定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相关法律知识进行培训,经考核

合格者,授予司法鉴定人执业资格。因此,执业资格相对职

业资格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凡从事司法鉴定工作,无论专

职抑或兼职,均需获得司法鉴定执业资格,只有职业资格而

无执业资格者,即不具有鉴定实施权;第二,执业资格实行

年检制,而职业资格是终身制,可以通过执业资格年检,从

而监督司法鉴定人行为,或及时变更司法鉴定人资格。司

法鉴定人执业资格的管理主体是国家司法行政系统。

3.鉴定人名册管理制度(法律资格)

司法鉴定人名册管理制度是指有管理权的机构依照法

律的授权,对于有关司法鉴定机构或者其他对司法实践中

的专门性问题进行认证、鉴证的机构的司法有效性进行资

格认证、管理的一种法律制度。其实质就是一种管理权。

即是《决定》中规定的司法鉴定人员和司法鉴定机构名册制

度。

根据上述司法鉴定机构的分类,其所属司法鉴定人的

资格从形式上存在不同的要求。(1)国家职业鉴定机构的

司法鉴定人必须获得“三证”,方可从事司法鉴定工作。即

· 5 ·

职业资格证、执业资格证和登入鉴定人名册(证)。(2)兼职

司法鉴定机构的鉴定人进行司法鉴定工作必须获得执业资

格和登入鉴定人名册,即“两证”制度。而其职业资格由其

他行业管理,如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等;个别国家所属实验

室的专家兼职从事司法鉴定,其职业资格以专业技术职称

为据。(3)民办职业鉴定机构的司法鉴定人原则上可以实

行“两证”制度,即职业资格证和执业资格证。对登入鉴定

人名册不作强制性规定,同时,也方便了当事人自主选任。

五、司法鉴定管理

通俗地讲,司法鉴定管理模式完全可以借鉴卫生事业

的管理思路,司法鉴定机构(人)与司法行政机关的关系,如

同医院(医生)与卫生行政机关的关系,国家职业鉴定机构

类似公立医院(国家投入),系差额拨款独立法人事业单位。

关于国家职业鉴定机构,其设立及布局由司法部统一

安排,并通过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予以经费保障;如果确需

明示挂靠单位,可以选择院校、科委等部门;公安侦查部门

的刑事技术鉴定机构作为国家行政机关,由公安部负责统

一管理,原则上不必登入司法鉴定人员和司法鉴定机构名

册,不得收取鉴定费用。

关于兼职司法鉴定机构,司法行政机关根据申报材料

进行审查,负责核发司法鉴定许可证,并登入司法鉴定人员

和司法鉴定机构名册。该机构从名册中被除名,不影响其

继续从事非诉业务的鉴定工作。

关于民办职业鉴定机构,其一般鉴定项目单一,鉴定方

法较少依靠技术设备,多以鉴定人的学识和经验为主;可以

直接受理当事人委托的鉴定,鉴定结果形式多样,也可就已

出具的鉴定结论进行分析审查,出具专家咨询意见;对民办

职业鉴定机构的管理应坚持从严原则,考虑司法鉴定的亲

历性,要严格限制鉴定领域和范围,鉴于目前鉴定市场不规

范,对鉴定机构的成立要严格审批。

总之,如果没有一个符合中国国情 ,符合司法鉴定客观

规律的司法鉴定制度新蓝图,如果没有修改现行法律中的

相关规定,那么,仅试图以撤消人民法院的鉴定机构作为改

革的目的,《决定》的制定和通过就蕴育着改革的失败,须三

入职自我鉴定篇8

企业技能人才评价是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企业是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的主体,技能人才评价必须适应企业经营管理和战略发展的实际需要。如何充分发挥企业的主导地位,探索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技能人才评价方式,成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改革任务。

一、黑龙江省企业技能人才评价现状

近年来,黑龙江省企业人才评价有序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省企业技能人才评价主要有两种模式:由各级职业技能鉴定部门为主导的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统一职业技能鉴定模式和部分大中型企业自行探索建立的评价模式。

(一)职业技能鉴定模式

1.评价体系。我省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由省、市各级人社部门、鉴定部门统一组织实施。我省现有社会化鉴定所(站)50余家,分设在各地区、学校及大型企业,各地均设有专门负责职业技能鉴定的管理机构。目前,我省已形成了一支素质过硬的考评、管理、督导人员队伍,基本上建成了一套层次分明、分工合理、管理有序、覆盖全省的职业技能鉴定体系。

2.评价模式。目前,我省企业技能人才评价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社会化鉴定模式。依托设于企业的职业技能鉴定所(站),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对企业内职工开展初、中、高级的理论知识考试和实际操作考核,技师、高级技师增加论文评审。有鉴定意愿的职工如所在企业没有鉴定机构,由各级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根据所鉴定职业(工种)推荐到有鉴定许可的鉴定机构进行社会化考评。二是统一职业技能鉴定模式。在全省范围内实行部分职业(工种)理论和实操统一考试,按照国家人社部“五统一”要求,即统一鉴定所(站)条件、统一考评人员资质、统一命题管理、统一考务管理和统一证书核发,实现企业技能人才评价的规范化、规模化。三是通过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拓宽技能人才评价渠道。省人社厅、教育厅、商务厅、交通厅、总工会、团省委等部门每年举办各类省级职业技能大赛,对在大赛中取得优异的选手,省职业技能鉴定部门放宽破格晋升条件和名额限制,通过大赛,为企业破格选拔优秀技能人才。

(二)企业自行建立的技能人才评价模式

近年来,省内部分国有大型企业根据企业管理实际,在职业技能鉴定体系以外,按照国家职业标准,探索建立企业技能人才新评价模式。如:哈电集团锅炉厂有限公司,在国家职业资格基础上实施“九级工”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技师、高级技师考评办法,由企业对参加技师、高级技师考评人员进行推荐初审,合格人员参加省人社部门组织的考评;哈电机有限公司制定了《技术工人实施等级管理暂性规定》《技术工人等级培训、评聘实施细则》,结合企业生产实际,自行命题组织理论及实操技能考试,考试合格人员颁发技术等级证书,晋升技师、高级技师的与公司签订聘约并颁发聘书。具备自行建立技能人才评价模式的企业,需要具备雄厚的技术力量、完善的硬件设施及专业的人才队伍,这使得一般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很难建立并组织实施。

二、黑龙江省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数量和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我省现行的企业技能人才评价模式,已不适应我省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的多元化需要,呈现机械化、单一化的状态。2014年统计数据显示,①我省在职业技能鉴定参与率方面,企业鉴定机构的参与度明显偏低,仅占全省鉴定总量的11.9%,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层次上看,企业取得技师、高级技师资格的比例仅为2%,可见,职业技能鉴定对企业技能人才培养评价,特别是高技能人才评价的促进作用已不尽明显。

(一)职业技能鉴定模式无法满足企业实际岗位需求

基于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为主的企业技能人才评价体系,以国家职业标准为评价基础依据。但随着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各职业(工种)技术水平的要求更加宽泛,加之国家职业标准开发的国家题库更新周期较长,使得国家职业标准的通用性难以满足企业岗位实际要求。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为主的评价模式,重在对结果进行评价,仅靠一次考核来确定企业职工的技能水平,往往出现“能考不能干”的现象,评价结果无法真正体现技能人才实际工作能力及技术水平。部分人员考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后进入企业任职不能直接上岗,需要企业进行上岗培训,直接增加了企业培训成本,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受到了挑战和质疑。

(二)企业自行建立的评价模式存在局限性

鉴于职业技能鉴定模式的局限性,部分大企业自行建立了企业技能人才评价模式,虽然一定程度上满足企业对人才评价的需要,但评价工作缺乏政策依据,无法与国家、省政府关于促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一系列激励措施相衔接,而且评价结果缺乏社会流动性,不能全方位促进技能人才的培养发展。

三、黑龙江省推行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的重要意义

(一)推行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是落实人才强省战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

解决技能人才培养发展与企业需求的矛盾,就要按人才以用为本的规律,以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推动技能人才成长发展。推行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充分发挥企业在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中的主体作用,将技能人才使用、评价、待遇、激励相结合,为企业职工搭建实现自身价值的干事平台,最大限度激发技能人才创新活力,提高技能人才对企业的贡献力,为我省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

(二)推行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是推进职业资格改革、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重要措施

目前,由于企业技能人才评价机制的局限性,使得职业资格证书开始受到企业的质疑。在全省推行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在科学、客观选拔企业技能人才的同时,提高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让职业资格证书根植于企业,真正发挥职业资格证书的正能量,为我省社会经济发展选拔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四、国家及黑龙江省有关政策及其他省市推进情况

(一)国家及黑龙江省相关政策措施

国家2008年以来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加强技能人才评价工作的政策措施,明确了完善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方式、坚持重业绩导向、注重在实践中评价人才的指导思想,明确了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工作的组织原则、方法程序等具体内容,逐步确立了以企业自主评价为主要模式的新型技能人才评价机制。

(二)其他省市相关工作开展情况

2012年浙江省开始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工作试点,并于2014年出台了《浙江省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实施办法》;2015年上半年,江苏省出台了《企业技能人才评价质量管理办法》,将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工作在全省范围铺开。据相关报道显示,浙江、江苏等地自主评价工作成果显著,企业技能人才评价通过率明显低于社会化鉴定通过率,说明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质量没有缩水,“企业人才评价,企业自己说了算”的模式符合企业发展实际,企业自己用人自己把关,评价过程客观、科学、公正透明,提高了评价的质量和效果。

五、黑龙江省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基本模式

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充分借鉴其他省市成功经验,在深入部分中省直企业开展调研的基础上,笔者从评价内容、组织实施和质量保证三方面构建了我省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基本模式。

(一)评价内容

我省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以国家职业标准为基础,分为参评资格认定、工作业绩评定、职业能力考核、职业道德评价和理论知识考试五个模块。其中:参评资格认定模块由企业对参评人员进行初步筛选,并按照相关政策结合企业实际确定破格和越级参评人员;工作业绩评定主要考核参评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的工作业绩和表现;职业能力考核针对企业具体岗位技能特点,考核参评人员的实际操作水平;职业道德评价模块主要考核技能人员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岗位之间团结协作的能力;理论知识考试主要考核参评人员本职业(工种)及本岗位相关的必备职业知识。

(二)组织实施

参评资格认定模块是企业技能人才评价的首要环节,通过审查合格人员才能进入职业能力考核及工作业绩评定模块;职业能力考核及工作业绩评定通过人员,进行职业道德评价和理论知识考试。各个环节紧密相扣,其中任何环节不合格均无法进入下一环节,同时,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自主确定各个模块的权重比例,综合确定考核评价总分。开展自主评价工作的企业可成立自主评价委员会,评价委员会下设自主评价工作办公室及专家考评组,负责评价工作的具体组织与实施。

(三)质量保证

通过完善企业自律、政府职能部门监管机制,建立我省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质量监督体系。通过实行严格的企业资格审核备案、建立企业自律机制、加大鉴定考核质量督导力度等多项举措,确保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质量。

六、推行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的政策支持与技术保障

(一)建立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制度体系

有关部门应结合我省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工作实际,建立完善企业技能人才评价相关制度,形成符合企业岗位用人实际的自主评价新机制。制定出台黑龙江省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实施办法或实施方案,明确省内企业开展技能人才评价的原则、企业评价资质认定、评价内容及程序、质量保障机制等内容,为有关部门及企业开展相关工作提供政策依据及操作指南。

(二)做好企业技能人才培养评价工作的技术支持和服务

有关部门应当帮助和指导企业制定符合实际的技能人才评价工作计划和方案,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与技术服务。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或行业标准,积极组织企业开发反映岗位需求,符合技能人才培养特点的教材等技术资源,修订、完善和开发相应题库,为自主评价工作提供技术保障。

入职自我鉴定篇9

辽宁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于1996年底建立了农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农业―003号鉴定站)。从1997年起在全省农广校系统实行“双证制”(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从1997年建站至2010年,每年鉴定合格人数呈上升趋势。目前通过辽宁省校鉴定站培训的学员达5万人,拿到不同级别资格证书的有3.9万人次。其中,2008年鉴定合格人数4324人次,2009年4039人次,2010年11418人次。

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因为我们在鉴定工作中,始终坚持职业技能鉴定“社会效益和质量第一”的原则。由于牢固树立了质量意识,以质量促规模,以质量求发展,不论从数量还是质量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多次被评为农业部“全国优秀农业职业技能鉴定站”及中央农广校“职业技能鉴定先进单位”。

二、在职业鉴定工作上一些突破性的工作

近几年,随着农广校毕业学员的减少,可鉴定学员的比例与前几年相比有一定幅度的下降。为此,我们积极开拓鉴定领域,通过报纸、电视台、印发宣传资料等方式广泛宣传,将培训和鉴定工作深入到了部队、企业、在职人员、高校以及各种项目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1. 深入到部队

从2003年9月开始,鉴定站与联勤部农技推广站达成合作协议,一年4期,每期4个月培训来自东北地区各部队后勤部门的战士。从2006年11月份开始,又将培训范围由东北地区扩大到沈阳战区。截至目前,的技术兵中已有1083人次获得了相应技术等级的资格证书。

2. 深入到企业

2005年5月份,鉴定站与辽宁省食用菌培训基地签属合作协议,共同进行菌类园艺工的培训和鉴定工作。2006至2007年,共有451人次获得了不同等级的职业技能鉴定证书。

3. 深入到在职人员

2004年,鉴定站根据辽宁省农业厅辽农发〔2003〕25号文件《关于2003年全省农业系列职称工作安排意见》的要求,及时转发了省农业厅的文件,并号召各级分校抓住有利时机,与当地主管部门争取政策,落实工作任务,做好农业系统在职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2006年以来全省已有789人次农业系统在职人员取得了不同等级的职业技能鉴定证书,有力地推动了县、乡一级就业准入制度的实施。

4. 深入到高校

职业资格证书主要反映证书持有人为适应职业劳动需要而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能力。沈阳农业大学是辽宁省农广校鉴定站在高校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合作单位之一。自2005年合作以来,为该校培养了一大批既有学历文凭又有职业资格证书的知识技能人才,获证后的高校毕业生在社会上实现了就业快、就业好的目标。2008年到2010年共有993人通过了考试,获得了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5. 深入政府的农业项目

2007年,以省农委名义下发了《关于在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学员中开展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的通知》(辽农〔2007〕122号),明确指出从2007年开始,在参加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的学员中开展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并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要求各项目实施县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二是要加强宣传,营造氛围;三是规范管理,确保质量。2008年新型农民已鉴定3169人次;2009年鉴定1674人次;2010年鉴定9760人次。

实践证明,由政府“买单”进行培训和鉴定是符合农村和农民现状的一条可行的途径。

三、基本经验

1. 严格考核,确保质量,做到“三个结合”、“五个统一”

要求每个县级分校至少建立一个职业技能鉴定基地并做到“三个结合”:一是与中专及中专后继续教育教学的实验实习相结合,利用其实验基地和实验室开展鉴定工作;二是与各地职教中心、职业学校相结合,做到资源共享;三是与高科技示范园区和优秀学员的试验园(场)结合。

在鉴定过程中做到“五统一”,即统一资格审查、统一提取试题、统一考务管理、统一评分作业、统一档案管理。

根据农业部和中央校的有关要求,我们在全省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管理的通知》(辽农广校字〔2005〕31号),进一步规范了鉴定工作程序,要求各级校在鉴定中进一步增强鉴定工作的质量意识,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2. 加强考评员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

职业技能鉴定考评人员是鉴定工作队伍的主体,是组织实施鉴定的一线人员,是鉴定活动的主导因素,其鉴定行为直接决定着鉴定质量。因此提高考评人员的业务水平和道德素质,加强对考评人员的管理,对于保证职业技能鉴定的质量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在考评员队伍建设上,我们特别注重对各级分校校长的考评员资格培训,在文件中明确规定“各级分校校长要首先成为考评员,学会职业技能鉴定的规范和管理办法,使学校校长、考评员及技能鉴定管理者融为一身”。每年我们都号召市、县校校长、负责鉴定工作的老师积极参加农业部和中央校组织的考评员培训班,据统计全省已有考评员104人,质量督导员16人。建立了一支办事公道、作风过硬、熟悉政策、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的考评员队伍,基本上满足了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需要。

3. 加强督导,完善监督机制

为保证鉴定的公平性和高质量,各市、县级分校都成立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鉴定工作的管理和监督力度。在鉴定过程中聘请质量督导员参加考评工作,这种做法对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起到了重要的质量保证作用。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鉴定条件与鉴定工作数量和质量不匹配

农广校多年来以农民培训和业余中专学历教育为主业,主要通过远程教育手段开展农民培训和学历教育。各市、县分校及教学班办学条件参差不齐,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实验室。为此,他们在培训和鉴定时多是通过租用其他学校的实验室、教室来开展鉴定工作,费用较高,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影响了鉴定质量的提高。

2. 试题库陈旧

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省校鉴定使用的试题都是从国家试题库中提取的。因试题库十几年来基本没变,在鉴定时就出现了试卷内容重复、陈旧等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每次我们都要把鉴定试题中的一部分试题进行调整,上报中央校,经批复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质量。如果农业部能够建立鉴定试题库,可以随时“组装”试卷,就能够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确保试卷水准。

3. 新工种的试题库组建缓慢,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工种不断出现。如我们的农产品经纪人,这项工作开展已经有3年了,但国家试题库还没有建立很完善。目前,我们鉴定使用的试题是经农业部批准的自己出的试题,而且只能鉴定初级工种。

五、今后的努力方向

按照“结合项目促规模,规范管理促质量”的思路做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保证每年全省鉴定人数达到1万人。

一是继续发挥自身优势,扩大职业技能鉴定与“阳光工程”、设施农业培训、特色产业发展等项目结合的覆盖面,加强与社会企业、农业职业院校、部队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等单位的合作,拓宽鉴定渠道,扩大鉴定规模。

二是加强职业技能鉴定站建设,实施好“全国农业高技能人才鉴定体系建设项目”,进一步规范项目管理,提高设备使用效率。

三是实施“金蓝领”计划,培养农业高技能人才,全年鉴定高级工500人以上。

入职自我鉴定篇10

摘 要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这一体制的建立,我国也对铁路企业中的劳动者实施了相关职业技能鉴定的规定,制定了职业资格证书认证制度,该制度不仅符合我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也提高了人才的利用率以及铁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就当前职业技能鉴定在铁路行业中的实际运用进行研究,分析其对铁路行业劳动者在其职业生涯管理当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职业技能鉴定 铁路行业 劳动者的职业生涯管理 作用

引言: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职业、家庭、公共,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看,职业生活是一个人在铁路企业内部发展的全过程,也是其投入精力最多的一项生活内容。因此,为了更好的满足个人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就需要做好职业规划,也就是职业生涯的管理,而职业技能鉴定,是帮助人们更好管理职业生涯的有效手段。

一、职业技能鉴定对铁路企业职工职业生涯管理内在的联系

(一)铁路企业职位数量供求矛盾

随着铁路企业现代化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大部分的铁路企业都已机械化生产取代了手工劳作,铁路也在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的素质要求,技术含量不断增加。并且,铁路行业属于国企,其福利待遇较好,大部分的职工都希望能够进入到铁路行业工作。铁路企业为了能够快速有效的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经济利益,在选择对职工的职位进行调动时,都会以其职业能力为挑选标准,以职业技能鉴定证书为挑选依据[1]。

(二)职工主观目标与可实现目标不平衡。

一般情况下,铁路企业职工的主观目标都具有较强的利己性和理想化,往往都是按照个人需要进行构想,没有考虑到客观现实,使得这一目标往往会受到铁路企业中物质资源与生产经营条件等因素的约束而难以实现。但是,铁路企业当中存在的各类阻碍因素是铁路企业对职工能力强弱的判断标准,所以,面对如此现实,职工只能够学会适应,并且要学会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能力,尽快的让自己得到一张能够帮助自己有效的时间主观目标的职业技能鉴定证书,保证自己不会被铁路企业在发展的道路上淘汰,让自己去适应铁路企业环境。

(三)职工需求与铁路企业需求存在矛盾。

职工的需求是根据其本身具有的能力而决定的,其能力越强,需求则越高,反之,需求越弱;而铁路企业需求则是从铁路企业本身实际生产经营的数量与质量所决定的,所以,铁路企业的发展往往会要求职工在工作中要脚踏实地。但铁路企业的这需求会在一定程度上压制职工工作的积极性[2]。因此,铁路企业应该建立一个健全的管理机制,保证每一个职工都能各安其位,各尽其责。

二、铁路企业职工职业生涯管理中职业技能鉴定的作用

与其他国有商业企业不同,铁路行业是公益性与经济性共存的,所以,当前铁路行业对员工的职业技能鉴定已经成为了从事铁路行业人员的一项必考科目。

(一)职业技能鉴定在铁路企业组织职业生涯管理中的作用

1.为铁路企业选择人才提供依据。在职工上岗之前,要保证其拥有的职业技能与其岗位需求相符,做好职位分析工作。铁路企业职业分析主要有两方面构成,一方面是指工作描述,即对工作职位的岗位实际情况、工作的主要内容和流程以及工作时所要履行的责任进行说明,其说明重点在于事。另一方面是工作说明书,即对将要从事这一职位的职工的学历、工作实践经验、专业知识和技能等进行详细说明。对于职业分析的前者,铁路企业可以通过自身特点确定其内容,对于后者,则需要职业技能鉴定为依据。铁路企业落实国家就业准入要求,全面推行岗位准入管理。以上海铁路局为例,现行职工工作岗位划分为管理、专业技术和操作技能(经营业务)三类。铁路根据岗位类别特点,建立了岗位序列体系,明确了岗位名称、岗位等级和晋升关系。在建立同一类别岗位晋升关系的同时,构建了不同类别岗位间互通、转化、晋升的关系,形成了规范的岗位序列体系和转化关系。而职业技能鉴定就成了各类岗位人员职业生涯发展路上的基本通行证。

2.帮助职工规划职业发展目标。通常情况下,铁路企业内部岗位的升迁是有相应的制度进行管理和限制的,对于部分长期处于铁路企业底层,缺乏升迁机会的职工来说,职业技能鉴定为他们开辟了一条通往技能型职位发展的道路[3]。目前,我国铁路企业每一位员工手中都至少拥有一张低级的职业技能鉴定证书,但是为了能够增加收入,向技能型职位发展,大多数的铁路员工都定期的去某些培训班进行学习,积极的吸收和借鉴各类先进的铁路专业知识和技能,以求能够考到更加高级的职业技能证书,以便在下一次业内评比时,可以成功的实现职位转型。

3.为铁路企业培训职工指明方向。职业技能鉴定能够为铁路企业在对内部职工进行岗位培训时指明培训方向,帮助铁路企业建立一个终身制的教育体系,提高铁路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已经进入铁路企业的职工已经没有学生时代那样充足的学习时间,其岗位的培训和教育的体系也不健全,其培训模式大多都是在岗培训,这就使得很多职工的职业技能遂平无法满足其职位工作需要。而职业技能鉴定是以国家性的职业要求为标准而建立的机构,其考核内容的职位针对性较强,且具有较高的岗位灵活性,它的这一特性能够帮助铁路针对不同的职工制定不同的培训策略以及后续培训的达成目标,提高铁路企业培训的质量,并为铁路企业的岗位培训指明方向。

(二)职业技能鉴定在铁路职工职业生涯管理中的作用

1.帮助职工明确职业发展方向。从客观的角度来看,铁路企业内部职工自身的身心发展是具有差异性的,而职业技能鉴定就能够很好的发现和了解不同职工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员工也可以通过职业技能鉴定来明确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在以后的职业技能学习中努力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同时,职工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能够正确的找到自身的优势,明确自己的职业能力,并以职业技能鉴定为量尺来了解自己的职业能力,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领域,在铁路企业中明确岗位发展方向与职业性取向[4]。

2.提高职工适应岗位的能力。职业技能鉴定能够通过对技术等级标准的强化来调整技职工技能鉴定的目标、方法、内容,以及不同鉴定内容中各成分所含的比重等,明确的反映出企业自身的生产技术、经营方法、工作内容等因素对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需求的变化,从而达到智能的调节内部职工的结构,保证该智能结构可以使每一个职工都能够适应铁路企业该职业工作的知识、技术、能力要求的变化。另外。铁路企业的此种智能调节的方式,也能够促使职工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激发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为其就业提供动力。

结论:

综上所诉,职业技能鉴定对提高我国铁路行业铁路企业组织与内部职工的职业生涯规划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方面,职业技能鉴定可以帮助铁路企业了解各部门职工的职业技能和工作优势,从而有效的提高铁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职工可以通过对自身职业技能的鉴定来提升职业能力和对职位的适应力,从而更加快速有效的完成就业。

参考文献:

[1] 刘能高.论职业技能鉴定在企业职工职业生涯管理中的作用[D].湖南师范大学,2006.

[2] 汪艳.职业技能鉴定在企业职工职业生涯管理中的作用[J].时代金融,2013.29:209+216.